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BW笔侠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

读后感可以是喜悦、悲伤、震撼、思考等各种情感在阅读过程中的综合体现,让人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接下来是一些脱颖而出的读后感,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一

看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资料,我的内心说不出的伤痛。

那是血的事实,那是令所有中国人都感到愤怒和触目惊心的国耻——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进城后,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的灭绝人性的抢劫、焚烧、破坏和屠杀。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19余名,压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南京》里讲述的是日军大举进攻我国南京中的幸存者的所见所闻。

数十万人成为冷血日本军的刀下亡魂,两万妇女惨遭强暴凌辱。他们还说他们在南京太无聊,就请一些妇女来热闹一下。其实那哪是请,简直就是抢他们抓来下至12岁,上至60岁的妇女,让她们受净百般凌辱,如果他们反抗的话,就杀死她们的家人。有些女人和女孩都穿上男孩的衣服,有的甚至把头发剔光了。

日军到了街上后,就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百姓。遍地都是尸体。有些人躺在地上装死,结果被日本军发现,于是日军往尸体上洒满汽油,一把火,把那些尸体烧成了灰烬。

他们还把进南京的人留在城里,要不然就杀掉,为的是不让外面的人知道南京的现状。

他们还录下了他们给小孩糖吃,给难民水喝。但是却没录下他们强暴妇女的镜头。他们说日本皇军热爱生命,却在街头肆意杀人。

我记得,有一个老奶奶说,她小时候和爸爸妈妈妹妹躲在一起,可还是被日本军发现了。他被刺了几枪后,就昏死过去。等她醒来后,发现爸爸妈妈倒在血泊之中,她跑出去一看,妹妹被丢在外面,死了。

有句话说的好:仇恨可以忘记,但是悲伤却不能忘记。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二

看完电影,觉得内心很沉重很压抑,很难受,这样的情绪持续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退。真的很不明白导演以什么心情拍的这样一部电影,但是渐渐的想明白了,他是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不要忘记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

在看开头的时候,南京人集体躲在一栋很大很大的房子中,闯进去的日本人却只有几个,如果当时的时候,有人站出来说杀掉这些日本人,也许不会有那么多牺牲,也许整个南京的命运都会不一样。但是没有人,没有人这么做,所以的人都在等着别人去救他,等着别人去保护他,中国人软弱无能的形象在外国人的眼里根深蒂固。我在想,如果是我的话,我想我会拿起刀枪去战斗,去保护所想保护的人,即使我没有能力,即使我没有任何可以跟别人厮杀的能力,但是现在的我们是有尊严的,是有着自己的思想的。但是在那个的时候,中国是懦弱的,是无法反抗的,是默默接受的,中国也有着自己的士兵,自己的军人。但是这些手持各式武器,身穿戎装,脑袋顶上顶着国徽,失去了抵抗勇气的青年,壮年,不顾自己的使命,荣誉,和责任兵锋一转突破了自己人的防线,向城外做鸟兽状散去。可是,他们身后的百姓呢?那些手无寸铁的贫民呢?老弱妇孺呢?如果连这群全副武装的军人都无法保护自己,那么谁又来保护他们呢?每一个逃兵活命的代价却是南京几倍百姓的伤亡,几倍妇女被玷污,国都被占领,中国的历史被永永远远地记录上了这耻辱的一刻。

看到最后,国家和国家之间相互掠夺,相互争抢。我觉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为何我们没有拿起武器去侵略其他国家,而是等待着别人来侵略我们,这确实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奴性问题。抗日的最终,中国胜利了,七年抗战中国终于赢得了胜利。然后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成长了,受过不少国家的馈赠,也受过不少国家的欺压。但是,我们终于有勇气拿起了武器,拿起武器去保护想保护的人,去努力战斗,去勇敢的拾起了自己所丢失的东西。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三

今天,我读了《南京暴行》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南京,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它是地球妈妈一个曾经伤痕累累的孩子。在地球妈妈的众多孩子中,有点孩子很纯洁,有的孩子很残忍,有的孩子很无知,而南京这个孩子,却很可怜。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的自相残杀。当时,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下关码头,尸体堆成了黑糊糊的山。大约有一百个人在那里干苦活,把尸体拖下来扔进长江。尸体还淌着血,有些人还活着并痛快地呻吟着,他们的四肢还在抽动……”

读到这里,我的心也痛苦的抽动起来。当时,中国百姓的命,难道不是命吗?我一次一次的质问着。无人回答。我不禁潸然泪下了。

我记得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落后了就要挨打。中国的地图从荷叶变成了公鸡就是最好的教训。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怎能忘记,那一场场灾难曾经将祖国妈妈推向痛苦的深渊,使中国人民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其他国家再也不敢小看我们,再也不敢侵略我们了!

我们新一代的少年儿童,背负着建设祖国振兴祖国的重任。我们现在就得好好学习,掌握好本领,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妈妈作出贡献。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弱则中国弱。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四

小的时候在尚不懂事时受到很多报刊电视的影响,没来由的痛恨日本人,可能是因为听说过日本人在几十年前侵略中国,给中国人带来亡国灭种的危机。后来长大了,发现新闻上总是在说中日友好,一衣带水之类,也在媒体上和大人口中常看到听到对日本的很多正面报道和述说,包括日本文化,日本人的素质,日本人性格的严谨,甚至是日本街巷间匪夷所思的干净卫生。

不断地正面宣传,弄得我一度觉得日本是个“文明国度”,甚至一度向往。可事物都要两面看,日本的文化绝大部分是继承中国文化而衍生出来的,日本人的素质:弯腰点头为例,也无疑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曾经看到一段清末的影像,那时候梳着辫子头的中国人互相见面还要躬身作揖行礼,可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使中国不再行此类“繁文缛节”、“封建糟粕”了。

说到日本人严谨,我觉得也可理解为偏执到执拗的精神,这种严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战国的武士道以及近代军国主义的达到变态程度的“效忠”幕府将军和天皇的精神的演化。据我了解得知日本的卫生情况确实非常好,但也绝达不到所有旮旯胡同都能做到一尘不染,相反也有很多公共场所垃圾遍地。

我不是想要表达对日本的仇视,但我是真的希望媒体们不要如此过度美化日本,导致现在日本的各种文化在中华大地泛滥,尤以“二次元”为甚。中国的少年甚至青年一代似乎好多被这种文化输入洗脑,可悲可叹!在哈日之前,我愿你们不要忘记国仇家恨。

说回本书。这本书使我第一次真切的、直观的感受到当年日军侵华时所犯累累罪行,作者平铺直叙的叙述却有着异常强大的能量,撕扯着我作为中国人(甚至作为一个人类)的心。读了本书我发现,原来在侵华战争面前作家丝毫不需运用写作手法,仅仅罗列事实就能直击读者心扉。

他们在曾经的恐怖记忆里过着贫苦的日子,日本没有提供任何经济赔偿,甚至一句道歉都没有。

说到作者张纯如,一位揭露真相,叙写南京大屠杀事件的作者,在时隔67年的21世纪,被逼自杀,日本人的罪行是多么可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还有人因为南京大屠杀而死!日本一日不道歉,军国主义就一日不死,军国主义不死,亡我中华之心难诛!因为睦邻友好的政策,我们可以不追究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五

历史不忘,日本,侵华耻辱。目难睹,法西斯军,踏破国土。烧杀抢掠皆空前,惨绝人寰为牲畜。观影片一幕幕画面,铭心骨。

愤不平,恨千古。深悲切,无深处。我炎黄儿女,雄风如虎。牢记落后要挨打,惩治腐败强民族。此壮举,似惊雷轰鸣,震寰宇。

影片讲的是1937年日本鬼子占领南京后,挨家挨户残杀南京人民的事件。在这短短的两个月里,他们共杀害了约35万南京人民。影片所表现的画面凄惨可怕,渲染的气氛一片凄凉,令人惨不忍睹!

日本鬼子占领南京后,把红军和老百姓10万多人骗到一个大山里,然后用机枪扫射,随着敌人一阵阵的狂轰滥炸,红军和老百姓们纷纷倒在了血泊里。之后又对受伤还没有死去的红军们进行第二次的残杀。目睹着他们这些丧失人性的行为,我愤怒极了,真想端起一挺机枪,把小日本鬼子一个个消灭,我要让他们死无完尸,要让他们下地狱。好为死去的中国人报仇雪恨!唉!只是我不能出生在那个时代,不能酣畅淋漓过足驰骋战场的瘾。

那一晚上我辗转反侧睡不着,心里总在想:“为什么鬼子能如此猖狂?如此胡作非为呢?”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武器比不上他们,我们国家在当时还很落后。

《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个血的教训。从现在起我要发奋学习主动求知,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努力奋斗!

今天,仍有许多日本人企图篡改历史,但是,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写的事实,日寇当年的罪行早已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南京大屠杀,这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已深深刺痛了我们的双眼,我们的心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让我们永远记住这耻、这恨,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六

果真,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你安静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

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其实更是惨痛的历史留下的不灭印记。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七

中国抗战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失利,然而首都南京也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同时“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也在短短几个月里开始蔓延了!人民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而日本军官还以杀人为比赛,说:“没分出胜负还要再杀!”这么丧心病狂的话都能说出来读了真令人不心抽搐了一下。在这短短的两三个月里日本军官就屠杀了大约30多万的同胞们,30多万,一个小小的日本大约才1.26亿人口,却能杀害了我们这么多的同胞,并且还在我国国土上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让昔日繁华的南京城变得血流成河,大街小巷、防空洞里,处处都有中国人的尸体,那段时间,南京成了一个惨绝人寰的地狱,侵华日军在南京、在中国、在世界上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粗犷、最可耻的一页。

从《南京大屠杀》这本书也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人民的情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就要被羞辱”的事实,日本军官甚至连老人、妇女、小孩都不放过定要死在他们的刀下,他们是多么冷血、多么残酷、多么令人发指!他们把中国人民当作蚂蚁、当作他们屠刀下的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得听从他们的指挥。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毋忘国耻,振兴中华!要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要更了解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不容易才换来的,那是许许多多的同胞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最后我想说一句:“是中国人就不要再懦弱了,人家日本都叫我们“东亚懦夫”了。请大家站起来拧成一条绳,毕竟团结才是力量嘛,。”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八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让我们永不却忘的战争,那就是“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躯体上无法消弥的伤疤。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南京人民进行长达6周的大屠杀。他们对南京同胞们进行残酷的屠杀,在南京城里尸横遍地、血迹斑斑。真是残不忍睹。

虽然以前南京被日本人损坏过,但南京的今天是那样的繁荣、昌盛,南京的人民是那样的善良、和睦。

六十七年已过去了,昔日的屠场已再度成为一座繁华的都市,在平常的日子里,年轻的一辈仅仅只能从教科书上知道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他们已很少提及这段屈辱的往事。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九

“莱昂西斯在他的电影投资了数百万美元,得到了来自中国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的电影制片厂的全力合作。当然,如果你有亿万资金,中国所有的便利之门都会为你打开的。不幸的是他的电影不怎么样,没有拿到任何有意义的大奖,在中国只放映了几天就被取消公映,因为中国的观众并没有发现他的电影有价值。”从该片在南京上映情况看,乔瑟夫先生的指责不符合实际。

美国在线泰德·莱昂西斯先生的电影纪录片《南京》在拍摄中,其导演比尔及其摄制组人员来南京实地采访了大量的幸存者、见证人,去日本采访了当年加害的日本老兵,还专门派人来本馆查找和拷贝了大量资料,并听取了包括朱成山馆长在内的南京一批专家的意见。由于拍摄的基础工作扎实,并广泛听取和吸纳方方面面的意见,所以该片以客观平实的手段,反映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放映时在中国各地受到了广泛好评。

自7月10日在南京首映以来,每天观众爆满,至今仍在放映,经久不衰,得到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专家学者和各界群众的一致好评,被称为是有史以来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最好一部历史纪录片,其艺术性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南京一民营企业家自发地自费为观众买票,邀请市民们观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老人还自费印制了宣传材料,分发给观众。为了满足观众强烈需求,电影《南京》在本馆建设工地和附近居民社区还分别放映了专场。据了解,由于南京市民的要求,南京有关方面已决定将《南京》一直持续放映到今年12月份,估计在南京放映超过100场次。此外,据报道,《南京》电影在中国北京、济南、重庆等城市放映时,也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

同学们,相信你们读过〈南京大屠杀〉把?这本书真实的讲述了日本人在我国土地上屠杀我国同胞的情景。

南京大屠杀的'这一天,是一个刀光血影,血河成的日子。凶残的日本士兵将我国南京诚里的30多万同胞杀死,并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实行了杀光,烧光,枪光的三光政策。这样凶残的野醒行为使多少幸存者痛失了亲人,痛失了美好的家园呀!这样铁的罪证不知有多少个。下面我来讲一个记者在南京大屠杀的时候看到的真实情景吧!

在日军攻打南京城时,人们惊慌失措的向火车站走去,企图坐上火车走。人们正在登车上时,突然,前方出现了5架日军的飞机“隆隆”的朝这边飞过来。只听见几声爆炸声后,眼前出现的情景让人掺不赌,房屋都倒塌了,有的人被炸得满天飞,街道上血留流河。许多人都已经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血泊中有一个幸存的三岁小孩,刚学会说话,就失去了亲人,他坐在有血泊中,声音嘶哑的喊“妈妈,爸爸”。

在这样的一天里,有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亲人。有多少人失去了他们的家庭。

少年朋友们,让我永远记住12月13日这一天,让我们永远记住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无法偿还的血债吧!我们新一代要热爱和平,让世界和谐美好。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一

在,南京的华夏和东瀛的上空,一直游荡着30万以上中华儿女出的冤魂。

30万以上?究竟是多少呢?竟然都不知一个估计的死亡数字!天哪,在大街小巷、防空洞、城市广场等都实行了屠杀,区域是如此之广!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人发出了呻吟声和“扑通”倒地声……。

就这样,地上掩埋了尸体,到处可见……。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在甚远的民魂……。

就这样,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罪恶越来越重!

这是弥补不了的!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二

暑假中,我带着沉重的心情看了《南京大屠杀》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震惊了,日本士兵的种种暴行使我不能容忍。更让我愤怒不已的是,在这场大浩劫过去之后,日本却极力想掩盖历史的真相。

在南京大屠杀中,有无数平民,战士被残忍杀害。日本士兵、军官完全脱离了人类基本行为规范,开始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行动。在大屠杀行动中,日本竟用飞机在安全区上空洒下无数海报,海报上写着:快回家里,给饭吃。信赖日本军人,可得救助。还画着一幅画:一个满脸堆笑的年轻日本士兵,一手抱着一个中国小女孩,一手把一桶米给她的母亲,边上父亲的手里还捧着糖。于是,无数中国平民回到自己家中,可迎接他们的不是粮食和什么笑容可掬的日本士兵,而是一挺挺机关枪,我不禁为那些听信谣言的平民叹息,也对日本士兵的奸诈手段感到厌恶。

日本不仅在中国屠杀,在他们自己国内的学校里,老师也在给学生灌输对中国人民的仇恨和蔑视,有一位老师让一个日本小男孩解剖一直青蛙,男孩被吓哭了,老师却说:“一只烂青蛙有什么好哭的,再说了,你以后还要杀中国佬呢!”

更有很多日本人对中国南京历史的无知,其中有一人回答:“南京是什么?一个朝代吗?”

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祖先经历过的一切,不忘南京的血战……珍爱和平,开创祖国的未来。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三

成王败寇,秣陵依旧。

秣陵,白下,石头城,建业,建康,金陵,江宁,应天,南京……每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兴衰成败、瞬息万变的历史,都充斥着南京人的或喜或悲、或荣或辱。

作为江南王气之所在,它见证了几千年太多的沧桑流变,体味了中华的起起落落。六朝的权谋腥血、唐宋的治隆繁华、近世的风云变幻,政权更替了无数,帝王轮番了无数,南京的王气和古韵依旧不变。

吴人曾是血性刚强的,这血性随着沧桑一点点地消磨,变成了风韵的南京人。南京人看惯了兴亡和生死,在短暂的兴起和众多的亡国之间饱尝了繁华与落没,古迹不仅仅是古迹,更是几十代南京人的记忆,是中华兴衰的缩影。

南京不同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它厚重而悠久、经久不衰的古韵是无可比拟的。南方政权占据金陵,则可承居王气,可安江南一方,可顺势北上,可继中华之大统。

从孙仲谋建都以安江南,到衣冠南渡王与马共治天下,从斜阳草树仓皇北顾的转势,到玉树后花亡国之音的回响……逸闻、传奇、典故、沧桑赋予给南京太多的历史色彩、文化传承,它的历史似乎成了半个华夏史。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四

从开篇讲述东吴开始,对南京城环境的描写和这里发生的大事就频繁引用了《三国演义》的文学性描述,似乎从一开始,在这里建都的历朝历代都是基于一个想象的“王气”才认定这里,对于人口、地形、交通等方面原因的描述微乎其微。

叶兆言是土生土长的文学名家,对于文学掌故信手拈来,在本书里,六朝时期的南京总离不开《三都赋》等夸张的文学想象,唐代和宋代的南京风貌则主要依据大量诗词对南京的描写,就连史料极其充分的明代南京,居然还要用后世《明史演义》、《儒林外史》的记述。

南京就这样成了文学想象的附着体,要么是虎踞龙盘帝王州的磅礴意象,并以此规划城市格局,要么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前朝历史悲叹。

南京最重要的高光时刻是六朝、南唐、明初和民国,本书也在此着墨最多,国史、人物故事和城市建设情况还能融合,在叙述的次序上也有技巧:先说在南京建立政权等大事,再介绍关键人物的经历,例如李昇、朱元璋,最后补充一些时人对这一都会的观察记录。不过最精彩的故事还是在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每一次都是血和泪,“何因不享百年祚,酖毒山川是建康”(张之洞诗),每一次都带着人们回顾之前历次的历史转折,都充满了文学张力。

苦难和荣耀都属于南京人民,有意思的是,作者试图用南京普通市民的角度来介绍每一段历史中的关键事实,但又极少能从史料中找到市民想法、行动的描述,就用一句“当时南京人肯定不知道xxx”来敷衍过去:唐代人不知道王昌龄又称“王江宁”是因为他到南京当过江宁丞,明代人不知道有个中都凤阳……近代以前唯一明确记载的南京市民举动,却是清初投充旗人为奴的丑陋风气。

另外一定要指出,“随便”,“反正”,“讲不清楚”这些词太多,少了很多严谨,对于不熟悉南京的人来说,可能就统统当野史逸闻来读了。

南京传读后感(模板15篇)篇十五

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已过去84年了。历史记载下了这永远的一页。可是我们对这些又了解多少,知道多少呢?今天我看到了,看到了过去被欺凌的中国,看到了日本的残酷!我为日本在中国所犯的种种惨不忍睹的杀戮感到愤怒,为血染南京的场面而感到沉痛,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件历史惨案——南京大屠杀。

夜深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望着夜色中的天花板,我的耳畔似乎回荡着30多万冤魂的声声怨怒,这本书给予我的感触实在是数不清......

“今日中国的悲催,是大多数年轻人选择性的忘却了那段坎坷岁月,遗忘了曾经所遭受的苦难,盲目而又自私的心系自己!”——这段义愤填膺的文字,便是我对张纯如认知的开始。

黑白照片中的女孩朴素至极,正值花儿一般的风华正茂,脸上却有着与同龄人格格不入的敬畏严肃之意,乌丝似远山般泻下,却又似丁香般的惆怅忧郁。一个成长于美国的华裔女作家,竟然以如此贴切而又负责任的立场,以如此公正而又清晰的逻辑,向世界真实而又裸露的揭示19世纪中华民族所遭受到的种种不公!以自己宝贵而又短暂的36年光阴作基垫,书撰出这一部以森森白骨为路,以殷红血水承注,痛不欲生的屈辱岁月 ——《南京大屠杀》。这本书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全面严谨地论述并分析,是一本极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对提醒世人勿忘这次亘古未闻的空前惨剧,起到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作用。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南京大屠杀!”是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们不仅要铭记前人创造的骄傲文化,更应铭记南京曾经的屈辱与不幸。“少年强则国强”,我希望中国千千万万的青少年能铭记过往的峥嵘岁月,品尝其中的血泪相融,将和平的橄榄枝头撒向世界,时怀报国之志,胸装发展蓝图。此之谓“以史为鉴,不忘初心!”

相关范文推荐

    森林防火员个人工作总结报告(优秀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指导。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月工作总结经验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春季是火灾的高发季节,森林防火工作是

    扫地公益心得体会报告(专业20篇)

    通过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心得体会是在自己经历了某个事件、完成了某个任务、学习了某门课程等之后,对所取得的经验、感悟、收获等进行总

    计网实训心得(通用19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经历、经验或学习的总结和概括,以达到提高自身能力和思考力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我想我们都应该积极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吧。这些心得体会范文选自各个领域

    抗旱防汛应急预案(优秀14篇)

    应急预案的成功执行离不开各部门和个人的紧密配合和合作。总结过去的经验,编写一份适合自己的应急预案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是一些有用的范文供大家参考。为防范学校遇洪涝灾

    防治白蚁申请书版(通用19篇)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写一份出色的更多申请书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参考。

    债务清收协议书(模板17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双方提供了法律保护。在样本中可以看到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格式和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有帮助。甲方:。乙方:。乙方__x因办

    体检卡协议书(模板18篇)

    合同协议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明确双方当事人在某项交易或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合同协议是通过双方或多方协商达成一致,确定各方权益和责任的法律文件,它具有法律效力和约

    高考备考家长心得体会大全(13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后,对所获得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记录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

    高二第二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专业19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正,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实际需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软件合作分成协议书(通用21篇)

    合作可以培养团队成员的互助和沟通能力,提高整体效率。合作不仅仅关乎个人的表现,更关乎整个团队的成就和发展。在合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和信任他人,保持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