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需要简明扼要地介绍个人的姓名、年龄、职业等基本信息。在进行自我介绍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
三峡美文摘抄篇一
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窗外,车子缓缓地向前行驶,为期两天的旅游就在此刻结束了。很轻松,带着一些喜悦和期待而去。让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一些洗礼,也让好久没出游的身体得到了释放。而在心里也有着些许的感受和体会。
回到家中,黑夜渐渐代替了白天。在这寂静的夜里,天空闪烁这一些星星,为今晚的夜空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敲打着文字,想记下这两天脑海中还未淡去的一些东西。不光是在这一路的风景,还有风景中的你。
这一次是父亲上班的公司组织出游,因为好久没出去了,想走一走。于是乎就跟着一起去看了看外面的风景,想了解一下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让身体去跟大自然接触一下。吹吹清凉的风,看看如画而特别的景致和风景中的人,听听像一首优雅旋律的流水声。这些,似乎很适合现在的我。
此次去的是“太湖源”和“白水涧”,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这两个地方会有怎样的景色以及带给我怎样的感觉。但听这名字,应该会有一番味道吧。到达太湖源,换上一种心情,进入景区参观了它的面貌。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那里的水清澈见底。溪水缓缓地流淌,奇形怪状大大小小的石头躺在水中,像是在享受着那一刻的美妙。也有小形的瀑布,哗啦啦的水击打着一块块石头。虽没有黄果树瀑布那样的壮观,但也不失它独特的精神和美观,还有那一些山石也有着它俊俏和调皮的一面。在那里也是我第一次看猴子吃水果的样子,当人走在它的身边,它会弓着腰,咧开嘴,像是见到陌生人独有的反应。可当你跟它喂食时,它会很大胆的走到你面前,用它的前爪抓起食物就放到嘴里,显得那样的淡定。
慢慢地向前走着,吹着一阵阵清风,给身体带来了一丝丝凉爽,给这个季节送上了温暖。那一刻觉得人是轻松、舒适的,没有什么东西影响着你的情绪。一步一步向前走着,拍拍美丽的画面,看看它给我们呈现出来的不同的面貌。
第二天进入白水涧景区大门时,大门的两边写着“人间的香格里拉,梦中的世外桃源”。被这一句话勾起了无限的遐想,迫切的想一睹它的面貌。走进里面,有几十米高的瀑布,流水从上奔流而下,流进潭里。有在水流过的大石上搭起的桌椅,一把大伞遮住着阳光。旁边的卖东西人家,像古时候一样,在一根竹篙上面挂着一块布,在再上面写上一个大写的“茶”。坐在石凳上,听着流水声,可以叫老板沏上一壶茶,会让你感觉到像是进入了另一个地方。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体会。
在清澈的水中,倒影着你的身影,看到你的面貌。其实它跟太湖源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条溪水从上缓缓地向下流动。这里山好,水清,有竹林,两景几乎都是山水之景,来到这里就像是游山玩水一样。享受着这里所给你带来的感觉,虽不是很完美,但也有它独特的一面。
在这一程中,不光是看到了这里的'风景,还看到了你。
一想到你,在这个夏季,在此刻,还是会觉得,在安静平淡的生活中,想看到你的身影出现在那悠然的景色中。不管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无事的闲假时刻。有你的脚步,看山、听水声、鸟声。写下你的足迹,去感受最真实的自己。
我似乎感觉到,你还有一样东西,不知遗留在了哪儿。无关爱情,无关友情。在这个从陌生变得熟悉的一些东西,似乎已经习惯在这流年之中了。不悲、不喜,静静地行走。
旅途的风景,是对心灵的洗礼,身体的释放。给了我们一双看世界的眼睛和遇见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也会让我们在旅途中看到另一个自己。
让我们去感受,去体会,去记住那些美丽而精彩的画面吧!
三峡美文摘抄篇二
是谁像梁代画家张僧繇那样在这里“画龙点睛”,是山,是位于雄先藏族自治乡境内的八宝山,藏语称其为阿米吉利,主峰宗喀吉利斯海拔4400多米,山顶上云遮雾绕,积雪终年不化,危崖巉岩,横空而立,历来就流传着“八宝山,八宝山,半身还在天里边”的民谣。八宝山上洒落着星罗棋布的景点,每一个景点都孕育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一座大山不知道藏了多少引人入胜、鲜为人知的神话故事,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悟到山的神韵,才能领略无限风光中所蕴含的厚重灿烂的文化魅力。
徒步登上山顶,一汪湫池映入眼帘,那水清如蓝,深不可测,传说是龙王通过八宝山与西海的地下水道到达这里游览风光,脚印留下的一潭水池,后来被人们称作“龙王泉”。远远地,上端小而平,下部如缸口,形似倒扣的缸,稳稳地扎在山顶上,紧紧地依偎在宗喀吉利斯之右,当地人叫酒缸山或缸山。相传,八宝山神将女儿许配给缸山山神的儿子,不料新媳妇在娶亲的路上生下个小孩,送亲的人又羞又气,觉得无脸再见父老乡亲,便一个个转过身去,变成了一座座面向朝北的山峰,这就是赛岗峡那一绺儿像人一样的山峰。缸山神听到这个消息,一怒之下踢倒了盛喜酒的缸,这就是形似倒扣缸的缸山。缸里的酒顺流而下,变成现在缸山下一眼药水泉,而八宝山山神女儿扔下的扇子也成了如今的“扇子石”。山的神奇造就了如山的神话,山的神话也灵验了山的神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人们丰富的灵感和想象,使得黄河岸边的八宝山风光无限,神秘莫测,充满史诗般的秀丽和震撼。
黄河流到化隆,7座大中型水电站如“点睛”之笔,浓墨重彩地画出了黄河的腾飞气势和万丈豪情。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被称为黄河“三峡”的李家峡水电站于1988年4月开工建设,12月竣工,是一个以发电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水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双排机布置水电站。漫步雄伟的大坝,眼前的人工湖烟波浩渺,碧波荡漾,四周丹霞环绕,群山峻峭,褐红色的丹霞与碧绿色的湖水相映成趣,自然天成。春日洒下粼粼波光,碧绿和湛蓝色瞬间转换,五彩斑斓的倒影,亦真亦幻,扑朔迷离,此时山与人,山与水,人与水融为一体,如同一幅寓意高远的立体水墨画,平静中透着沧桑,精彩中流动着绚丽,给美丽古老的坎布拉风景区平添了几份动人,几份妩媚,几份独好。
记得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有一篇课文叫《青海高原一株柳》,文中写道:“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作者感叹这株柳树,礼赞这株柳树,因为它冻死了又复苏,被劈断了枝干又抽出新条,虽然经受过无数次摧毁,但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我读着这篇小学生读的文章,恍然觉得在黄河上“点睛”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们,就像这株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柳树一样,以超乎想象的毅力,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啊,茫茫的坎布拉大森林,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湖光山色的李家峡,你们用浪漫的激情书写“碧水挟丹山、大坝锁黄河”的大美诗篇;你们用生态的语言,描写出一个无与伦比的豪放意境。人们感谢你们,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和回报。
无论是自然“点睛”还是水电站“点睛”,真正的“点睛”全在化隆人的手上功夫。吃午饭的时候,朋友邀我走进一家面馆,要了两份拉面。静候的时候,我看见拉面师傅双手托起一块面团,用力一抖,左甩右拉,不一会儿,那面团便变成几十根或是上百根又细又长的面条。不经意间,只见师傅用手抓住面条的两头,轻轻一抖,手一松,面条便落入锅中滚烫的水里,随后两碗香喷喷的拉面就摆在我们面前,说是吃拉面,其实还不如说是品味千年的手工工艺术,品味古老而不朽的美食文明。
黄河浪高水悠长,怎比得上拉面长。十多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专家在青海喇家遗址考古发现了一碗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它的历史足有4000余年,而40后的今天,青海省以化隆回族自治县为主的“拉面大军”,走出大山,进城创业,带动就业,数以万计的“拉面馆”领唱国内外,足迹遍布200多个大中城市和10多个国家,使“面文化”和“面美食”成为又一个中国之最。
在化隆,拉面这门传统手工艺已成为占据半壁江山的拉面经济,成为“拉”动一方产业发展引擎和支柱,而拉面的辉煌不仅仅如此,它的“点睛”之处在于拉面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天涯海角的精神境界。谢家滩下河滩村民牙古拜,身背20多万元债务,闯荡海南省海口市经营一家拉面馆,尽管家境贫寒,但他捡到6万多元现金不动心,拾金不昧感动一方,被人们称之为为人性之美、化隆之美。8月12日,在天津滨海新区经营拉面的沙连堡乡马成义和马军成兄弟俩,在滨海新区发生大爆炸事故发生后,坚持每天为群众送上免费的爱心拉面和蛋炒饭,共计8000余份,价值9万余元,为抢险救援一线送去了化隆暖暖的人间真爱,赢得了数十万网友的一致点赞。
我喜欢拉面,我更敬畏拉面人独运的匠心,那长长的拉面是回族同胞口弦上吹出悠长动听的曲谱,是清真寺上永远明媚的、天长地久的新月。
(本文为“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征文大赛参赛文章)
公众号:化隆文联
三峡美文摘抄篇三
几年前就说要去三峡人家,年卡也已经连续办了三年,却总是没有去成。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五星景区,身为三峡人的我竟还没有去游览过,实在说不过去。于是,趁着我休息,孩子也放假,约了几个朋友,九人两车向三峡人家进发。
沿途风景虽然说不上很美,但却清新,青山绿树,白色小楼房。那房子里住着的人可是羡煞了梅,她不断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别墅呢,门前屋后都是天然的花园。我不禁暗笑,我们的童年不都是在这花园里扑蜻戏蝶度过的么。而闵说,他还是前石牌乡(三峡人家所在地)乡长的公子呢,这次可是故地重游。至于林,也是从小在三峡边上长大的,竟如我一般从未来过,对于那些山间零星小楼也是赞叹不已。是啊,小时的我们的住所,哪里有这般漂亮呢,而且挡风挡雨的效果不太好。所以童年对下雨总是记忆犹新,因为似乎总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桶啊盆啊什么的摆的到处都是,但总有一处还是没办法接住的。外面大雨倾盆,屋里泉水叮咚。上房补瓦是雨后的一个景观,但下次下雨时,还是有雨会漏进来。
好在是,苦尽甘来。今天一行出来的孩子可是再也不会体会到那个盛况了。而今天要去的三峡人家也已是美丽非凡,已经用它天然赋予的丰姿和后天人们努力的雕琢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成为了一个旅游热地。
真正到达,开始游览后,并没有想象中美好,景区售票口游人小贩一片混乱,也许是时间不对。周末,暑假,本就是旅游旺季。
最是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人多。出外旅行,遭遇人多时,总是见怪不怪,可没想到家门口的风景竟也如此吃俏,那真是人头攒动,盛况空前。看来确实景色不错,宣传到位。从一些个导游的嘴里听到,这些游客大多来自本省其他城市。
坐船过江,向景区靠近。与热闹繁华的旅游热不对称的`是人们的旅游素质。上船不讲秩序,拼命拥挤。在船上乱丢垃圾,随地吐痰。诸如这些,有待改教。
我倚在船边,收起心神,看江水汹涌,看青山晒绿,看峰石显奇,心渐入佳境。
到的景区入口,又是一番拥挤后才上了岸。
进的景区,只见一道水坝筑起,截住了清澈的龙溪水,和外面浑黄的江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溪水两边林木苍翠,水里一条古帆船,船上立着一位着红衣撑红伞的少女,后上方就是跨溪而建的龙溪桥。上到龙溪桥,远看是波涛奔涌的长江,近看是如诗如画的溪水,恍如隔世。
沿着溪水边前行,寻找它的源头。沿途有打渔的老翁坐在船头抽着旱烟,有天真的少女在篷船上嬉戏,有几只鸬鹚在船头扇着翅膀,还有一张张晒挂着的渔网,都无不吸引着那些城里来的游客的目光。
而我们,一下子被溪水里的小鱼吸引了目光,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有无数的小鱼在扭摆着身子。孩子们捏碎手里的薯片,洒向溪水,马上会有一群小鱼聚集,然后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它清扫掉。换一个地方再撒,它们又会如箭一般游过去。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般迅疾而敏捷的鱼群。这次算又是开了眼。
两个小一点的孩子终于忍不住下了水,他们想捉一条鱼,可是那哪里捉的到呢。于是索性就玩起水来。水真凉啊,凉的我都不敢让他们在水里多待了。
再往前,看到了两只猴子在吃游人扔过去的花生,它们剥壳的技术很娴熟。有一只猴子好似受了惊,向山上跑去,我们追着它的身影,惊奇的发现,山上大大小小竟还有一大群猴子呢!更有一个人发出尖叫,原来,头顶的一棵树上,竟然还挂着两只小猴,对着游客挤眉弄眼,灵活的爪还跃跃欲试想挠一下游人呢,真是够胆。阳嚷嚷要买花生喂这些小猴,我便遂了他的意。
猴还没喂完,闵说婚俗表演要开始了,催大家快点去看。于是我们赶紧往前走。远远的就看见了传说中的吊脚楼,布置的喜气洋洋的。但表演不在这,在前面另一间吊脚楼前举行。可惜走上前去时,人群围了里外三层,踮着脚尖也看不到场地上在干什么,只听见大家都在哈哈大笑。我只能把一双眼瞅着楼上的新娘,她手里握着红绣球,眼睛在人群里搜寻,怕是在寻找她的心上人吧。虽是演戏,但神色竟也逼真。终于要抛绣球了,那女子好似认准了她的情人,把绣球抛了出去。人群爆发出欢呼声,接着就真的有一个小伙子被迎上了楼,然后换上了新郎装,要是这真是一对有情人,那真是一桩美事。我终于放弃了继续观看,因为什么也看不到了,有点遗憾。希望下次来时,人不会这么多。
景区的源头,就是瀑布了,不是那种一泻千里的飞瀑,是层层叠叠极有韵致的一首山谣。游人纷纷在瀑布前拍照留恋。我们倒是不着急,反正还会再来,不急于一时。
回转,到景区口,向右沿着江边向索道那边去。这一路比较远,本来可以坐船过去,但我们还是选择了步行游览。一路上看见了许多“滑竿”,嗨呀嗨呀的抬着一些游客下得山来。小子们想做,被我们大人集体制止,实在不忍心看到那个场面,一群黝黑的汉子,抬着一群骄傲的孩子。
沿途可以观景,看到了长江三峡第一湾,真的如一弯明月,静静的倒影在江水中。路经了天下第四泉,泉倒没有什么特别,一个大概一二十米进深的溶洞,但却是一个好似开着空调的所在。在那里歇息了好一会儿,吃了这里的人家自制的冰激凌。
到了灯影洞门口,却不让进,原来洞内狭窄,只能容一人通过。我们这儿是出口。所以必须坐索道上山,然后从洞里出来。只好继续前行,哪里知道到了索道口,又是人群攒动,排队还要一个多小时呢。天气实在太热,孩子大人都有些受不了。于是决定打道回府。到底是自家门口的风景,倒是一点也不觉得可惜。总想着还会再来的吧。
感谢闵,感谢梅,感谢林,感谢祥,感谢可爱的孩子们,陪我度过难忘的一天。
三峡美文摘抄篇四
余秋雨的散文《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下面就是原文知识,一起看看吧。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懮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我想,白帝城本来就熔铸着两种声音、两番神貌:李白与刘备,诗情与战火,豪迈与沈郁,对自然美的朝觐与对山河主宰权的争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脚下,是为这两个主题日夜争辩着的滔滔江流。
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些记忆。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也说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没有举行过欢送仪式,却终于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至地老天荒。这里透露了一个民族的饥渴:他们本来应该拥有更多这样平静的早晨。
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沈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这几句,我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
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他们的船太小,不能不时行时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准备着一次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诗人在三峡的小木船上,刚刚告别白帝城。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翟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
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划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好像上天在铺排这个仪式时突然想到要补上一个代表,让蠕动于山川间的渺小生灵占据一角观礼。被选上的当然是女性,正当妙龄,风姿绰约,人类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们。
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说她帮助大禹治过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幽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佩鸣响,说她云雨归来时浑身异香。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当李白们早已顺江而下,留下的人们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给她。“神女”一词终于由瑰丽走向淫邪,无论哪一种都与健全的个体生命相去遥遥。温热的肌体,无羁的畅笑,情爱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远古的造型,留在这群山之间。一个人口亿众的民族,长久享用着几个残缺的神话。
又是诗人首先看破。儿年前,江船上仰望神女峰的无数旅客中,有一位女子突然掉泪。她悲哀,是因为她不经意地成了李白们的后裔。她终于走向船舱,写下了这些诗行: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懮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终于,人们看累了,回舱休息。
舱内聚集着一群早有先见之明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出过舱门,宁静端坐,自足而又安详。让山川在外面张牙舞爪吧,这儿有四壁,有舱顶,有卧床。据说三峡要造水库,最好,省得满耳喧闹。把广播关掉,别又让李白来烦吵。
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不久,船舷上只剩下一些外国游客还在声声惊叫。
船外,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
船外,屈原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还老的疯诗人太不安分,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有点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拼着全力流注四方。
在船舷上惊叫的外国游客,以及向我探询中国第一名胜的外国朋友,你们终究不会真正了解三峡。
我们了解吗?我们的船在安安稳稳地行驶,客舱内谈笑从容,烟雾缭绕。
明早,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然后再缓缓启航。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
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李白去远了。
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
三峡美文摘抄篇五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所谓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下面就来欣赏一下余秋雨的经典散文《三峡》。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
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顺长江而下,三峡的起点是白帝城。这个头开得真漂亮。
对稍有文化的中国人来说,知道三峡也大多以白帝城开头的。李白那首名诗,在小学课本里就能读到。
我读此诗不到10岁,上来第一句就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白帝”当然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着白衣,年龄就不会很大,高个,瘦削,神情忧郁而安详,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与他的银袍互相辉映,让人满眼都是光色流荡。他没有随从和侍卫,独个儿起了一个大早,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着手细细叮咛。他的声音也像纯银一般,在这寂静的山河间飘荡回响。但他的话语很难听得清楚,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就住在山头的小城里,管辖着这里的丛山和碧江。
多少年后,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误解是多么可笑,但当我真的坐船经过白帝城的时候,依然虔诚地抬着头,寻找着银袍与彩霞。船上的广播员正在吟诵着这首诗,口气激动地介绍几句,又放出了《白帝托孤》的乐曲。猛地,山水、历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潜藏,全都涌成一团,把人震傻。
《白帝托孤》是京剧,说的是战败的刘备退到白帝城郁闷而死,把儿子和政事全都托付给诸葛亮。抑扬有致的声腔飘浮在回旋的江面上,撞在湿漉漉的山岩间,悲忿而苍凉。纯银般的声音找不到了,一时也忘却了李白的轻捷与潇洒。
幸好还留存了一些诗句,留存了一些记忆。幸好有那么多中国人还记得,有那么一个早晨,有那么一位诗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也说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没有举行过欢送仪式,却终于被记住千年,而且还要被记下去,直至地老天荒。这里透露了一个民族的饥渴:他们本来应该拥有更多这样平静的早晨。
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云: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几句,我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
李白时代的诗人,既挚恋着四川的风土文物,又向往着下江的开阔文明,长江于是就成了他们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决心就解缆问桨。脚在何处,故乡就在何处,水在哪里,道路就在哪里。他们知道,长江行途的最险处无疑是三峡,但更知道,那里又是最湍急的诗的河床。他们的船太小,不能不时行时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准备着一次生命对自然的强力冲撞。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了,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诗人在三峡的'小木船上,刚刚告别白帝城。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翟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对此,15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
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划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好像上天在铺排这个仪式时突然想到要补上一个代表,让蠕动于山川间的渺小生灵占据一角观礼。被选上的当然是女性,正当妙龄,风姿绰约,人类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们。
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说她帮助大禹治过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幽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佩鸣响,说她云雨归来时浑身异香。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当李白们早已顺江而下,留下的人们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给她。“神女”一词终于由瑰丽走向淫邪,无论哪一种都与健全的个体生命相去遥遥。温热的肌体,无羁的畅笑,情爱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远古的造型,留在这群山之间。一个人口亿众的民族,长久享用着几个残缺的神话。
又是诗人首先看破。儿年前,江船上仰望神女峰的无数旅客中,有一位女子突然掉泪。她悲哀,是因为她不经意地成了李白们的后裔。她终于走向船舱,写下了这些诗行: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终于,人们看累了,回舱休息。
舱内聚集着一群早有先见之明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出过舱门,宁静端坐,自足而又安详。让山川在外面张牙舞爪吧,这儿有四壁,有舱顶,有卧床。据说三峡要造水库,最好,省得满耳喧闹。把广播关掉,别又让李白来烦吵。
历史在这儿终结,山川在这儿避退,诗人在这儿萎谢。不久,船舷上只剩下一些外国游客还在声声惊叫。
船外,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船外,屈原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还老的疯诗人太不安分,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时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
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有点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拼着全力流注四方。
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在船舷上惊叫的外国游客,以及向我探询中国第一名胜的外国朋友,你们终究不会真正了解三峡。
我们了解吗?我们的船在安安稳稳地行驶,客舱内谈笑从容,烟雾缭绕。
明早,它会抵达一个码头的,然后再缓缓启航。没有告别,没有激动,没有吟唱。
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李白去远了。
还好,还有一位女诗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贞子的许诺,让你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静静地做一个梦,殷殷地企盼着。
三峡美文摘抄篇六
【活动目标】
1、通过捡石头、玩石头,比较石头的花纹、颜色、形状、硬度等,让幼儿体验和感知石头的一些特性,尝试区分三峡石。
2、幼儿能相互合作,大胆表现,并在观察、讲述、创意的活动过程中丰富自身经验。
3、扩散幼儿的思维,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活动前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石头;小提篮(人手一份),易拉罐若干;精美三峡石工艺品,手工材料(彩笔、悬挂吊饰半成品、强力粘合剂……),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有趣的.石头。
教师带领幼儿户外捡石头,自由玩石头,体验玩石头的乐趣。
提问设计:
1、看一看,这些石头都是什么形状的?哪块石头上有花纹?石头上的花纹象什么?
2、比一比,哪块石头大?哪块石头小?(自己比、互相比)按大小顺序排列,并准确说出总数。
3、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捏一捏会怎样?
4、用两块石头互相敲击听声音,并用词汇准确描述。
5、用石头自制打击乐器(石头装进易拉罐即成),并演奏一曲。
二、美丽的三峡石。
1、出示精美的工艺品(三峡石),让幼儿欣赏。感受家乡人民的智慧与勤劳,萌发浓厚的爱家乡和爱家乡人民的真挚情感。
2、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并自由讲述三峡石的特性,总结归纳后,幼儿认真区分、归类。
三、创意石头:“小小三峡石”。
1、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石头的用处(建筑、铺路、工艺品……)。
2、教师和幼儿一切摆弄石头,寻找创作灵感。(分组进行,幼儿自由选择)
(1)作画:自制三峡工艺品、装饰石头。
(2)拼图:任意造型(神女峰、小动物……)
(3)自制玩具:悬挂吊饰、项链……
三峡美文摘抄篇七
读毕淑敏的散文,不仅能让人感受到情感的细腻,文辞的华美,更能使人受到深深的启迪。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自然,更多的是停留在生活。于是,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用充满睿智的眼光在对生活、对生命进行理性思索的智者。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说“我不重要”,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一连串的四个排比句,来解释“我不重要”的教育,其实是忽视个体尊严和个体价值、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接着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了“我很重要”理由:对生命而言,每一个生命来之不易,我们没有权利和资格说不重要;对父母而言,我们是他们慈爱的对象,幸福的中心,我们不敢说不重要;对爱人而言,我们是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不忍心说不重要;对子女而言,我们是他们的靠山和慰籍,我们没有胆量说不重要;对朋友而言,相交多年密不可分,我们不好意思说不重要;对事业而言,我们就是创意,就是新设想,我们无法说不重要。
面对着这么多无法拒绝的理由,我们怎能不说“我很重要”?而且应该是由不习惯说到大声地说,从“我对自己小声说”到“响亮的对世界宣布”,我们应该有这份勇气,因为能大声说出“我很重要”,就是心灵对生命的一种庄严的承诺。
尚且,只要我们无比重要地生活着,我们就无愧于心灵对生命的许诺。
三峡美文摘抄篇八
游船从水急浪涌的三峡驶进了碧波荡漾的大宁河,驶进了马渡河的小小三峡。当第一眼看见小小三峡时,我被它的美惊呆了,那一刻,我突然发现了文字的贫乏,没有什么语言能描写我看到秀美的小小三峡时那欣喜的心情,没有任何文字可以描绘小小三峡那举世无双的美景。真的,我见过东海的惊涛黄海的潮,见过西湖的涟漪太湖的浪,也见桂林的山水秀甲天下,却从没有见过小小三峡这样的绝世容颜,不曾领略过这大自然的唯美杰作。我的耳畔回旋着当年白居易出入峡谷时的感叹:“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苍苍两崖间,阔峡容一水”。小小三峡,如诗如画,你是我预约的人间仙境!
可伴着美景的是更美的山歌。我们乘坐的游船装饰的似画舫,伸手就可触摸水面。一位身披蓑衣,手握竹竿,站立船头,说一口地道当地话的农民导游,用方言跟我们讲小小三峡的现在和过去,讲趣闻逸事,讲三峡移民的艰辛和做出的'巨大牺牲。说到高兴处,他会引亢高歌,“听我嘛开言唱啊,伙计儿,唱一个姐探郎啊,伙计儿,小郎一个病的躺在象牙床呀,收拾打扮去瞧郎啊,伙计儿……”那悦耳的山歌在峡谷回旋,山呼水应,婉转悠扬。他一边唱一边示意游客们和他互动,我们用象声词“啊,咦、嗯”默契地和着,船上热闹非凡,我们在欢乐中感受着小小三峡人们的热情好客。忽然,又有一丝丝歌声从远处传来,侧耳静听,那么飘渺,那么动听。犁开水面游船转弯,啊,原来前面一只小船上一群姑娘小伙正在对歌呢!是唱的著名山歌《六口茶》。小伙子们快乐地唱到“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涩在家不在家?”姑娘们羞涩地回答“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涩已经八十八。”小伙子们更大胆的问到“喝你二口茶呀,问你二句话,你的哪个哥嫂涩在家不家家?”姑娘们娇嗔地回应“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哪个哥嫂涩早已分了家”……在这一问一答中,我们的船渐行渐远,把那些美妙的歌声留在了船后,留在小小三峡的幽谷中经久不息。
对歌的余音还在缭绕,又忽闻一丝飘渺的唢呐声从峡谷深处传来,我们侧耳倾听,那么清脆,那么优美。船荡漾着绿波,转过急湾,唢呐声突然嘹亮起来,抬头远望,半山腰上有一位当地人在那里吹着唢呐迎宾客。这激昂的唢呐,是这深山峡谷里最通透嘹亮的乐声,明澈悠扬,回旋在江面上。它把快乐的音符扔在峡谷的清风里,把两岸点染得生机盎然,飘逸出生命的华彩与灿烂。听着它,一瞬间,万物都静了下来,我们停止了渲泄对美境的赞叹,感动地仰望山上的唢呐人;峭壁下飞奔的猕猴停下来聆听;群山上的百灵鸟也停止了袅袅歌唱;那神秘莫测的峡谷也在静静回味。唢呐声声,在这天地间激扬了力与美的交响,演绎了山与水的韵律;声声唢呐,传递着三峡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梦想,传递着三峡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传递着三峡人民对远方客人的热情,也寄托了我们对三峡人民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