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读书的小品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优质5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XY字客2023年读书的小品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优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读书的小品篇一

梁秋实这一代宗师,给本世纪文坛留下了多万字沉甸甸的著译。梁公散文自然、真率、豁达洒脱;亦庄亦谐、“绚烂之极趋于平淡”;旁征博引、中西逢源等特色,文笔简洁,风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令人读后余味无穷,遐想不已。冰心先生曾这般评价:“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实秋最像一朵花。”梁秋实先生的《雅舍小品》——这一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让我们寻常中顿悟世间哲理,困境中展现睿智幽默,岁月中洞察人生百态,阅读中品味词苑英华。

翻开了第一页:“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这形象的意象将时间与生命结合在了一起。梁先生很珍惜时间,他的那些成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一再说自己浪费了时间,表明他对自己要求的严格,能不断地责恼自己,本身就说明他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事,学一点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的。

《雅舍小品》里面记述的并非风雅之事,乍一看都是生活中的琐事百态,俗尘俗事。但是作者幽默风趣的笔调给人印象深刻,以唠嗑的形式和你说话,轻松随性,一想起就忍俊不禁!诸如调侃吝啬鬼的“开电灯怕费电,再关上又怕费开关”;对于女人买衣料东嫌西嫌的调侃也让人叫绝;对于牙签使用的方法更是粗柄夸张。但无不显现作者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智慧。小品语言也典雅清朗,雅俗共赏。作者写得那么随意、轻松、幽默,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狗一猫都可以激起他的写作冲动,皆可入文。

《雅舍小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戏谑,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更是一种雅致的襟怀和认知。我们深信,只要抛弃偏见,读者不难从中感受这位大师个性独异的文心、文气、文调,领略他的积学之厚、腹笥之富和经泽之熏,走进一片高雅脱俗的美文世界。

读书的小品篇二

梁实秋有才,饱读诗书,学贯中西;有情,感情热烈真挚,随性洒脱,古稀之年的.新爱情也是一片葱绿之青色;有趣,以戏谑之笔轻描淡写凡尘俗世,寥寥数语,便让人在俯仰含笑之间。与其一板一眼得说梁先生的文学造诣如何高超,我倒觉得,一个人能得到如此真性情的评价,是对一生最大的赞扬和肯定。有才华的人很多,但像梁先生这样有趣,活出自己真脾气的却不多。

《雅舍小品》就像是梁先生用深厚的功力和积淀,辅以小火煨炖出世间百态,无论多么枯槁的食材,都能调出一番独特的风味。翻开书卷,每一个小方块字都好像跳跃起来,充盈着和别处不一样的感情和意境。仿佛你推门进入这间“雅舍”,所有的东西都自然构成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每一件器物都染着家主人的疏朗之气,但又不会有盛气凌人的压迫感,捧在手里,真如雅俗共赏的小品一般,确实十分的赏心悦目,典雅精美。

翻开这本书,既无序言也没有跋,直接开门见山,清晰的目录散在眼前,四章内容用粗体黑字简洁明了:观心悟语、世相百态、老饕漫笔、抚简怀人。单是这些题目,就足以有太多美好的联想和惊叹了。明明是一些对于现实的感悟,比如好习惯的养成,谈话、金钱和敬老等论断的问题,我们的表达习惯于简单直白标题党,可是梁先生偏偏是要先观心再悟出道理;关于人情世故,我们想到的可能是我不是教你诈和宫心计之类的套路,可梁老就是能站在人性的高度俯瞰“世相百态”;超级资深的吃货,人谓之老饕,这格调不止上升了一点点,而且现在的美食节目都是有图有真相,而我们的“老饕”能让你对着他的文字流口水,脑海里还飞飘着各种口感的幻想;活了一大把年纪,谁没有个相思的朋友呢,梁先生却是抚简怀人,想想这意境,绝代书生,风华正茂,一语间,妙笔生风。未闻其详,就已经美不胜收。

梁先生说,寂寞是一种清福,高韬隐遁的人在现在社会是绝对不存在的。现在似乎只存在两种类型的人,一是在现实的泥淖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淖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淖里。这种寂寞,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清净。现代人大抵疲于为生活奔命,寂寞者多,精神孤独者却少。只是这种清净,也只有少部分人能片刻偶得体会的到。

关于骂人,梁先生颇有兴致的总结了十大战术,有许多逻辑学和心理学的知识,非常有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精进一下骂人的逻辑和话术。“骂人的上乘,是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之后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红,由红而紫,由紫而灰。欲达到此目的,深刻典雅之词必不可少。“骂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烦请读者不要误以为低俗读物,更不要滥加利用。

而作者的雅舍,也是确有实居。到底是一番怎样的雅舍?——“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下来,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濛濛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

我实在不舍割裂这一小段,所以全部摘记出来。

雅舍不雅,反倒简朴破败,但梁先生却说,客里似家家似寄。我住在雅舍一天,雅舍就一天归我所有,即使有一天雅舍不在或是我不在了,至少现在我还享受着雅舍给我的一切。这好像人生随性而起,我们生活一日,便享受一天的酸甜苦辣。似家似寄,人生也不过是一场旅行。

读书的小品篇三

(一)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读过此书,我第一次惊奇的发现,语言的魅力竟能如此之大,吸引着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读与理解。

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举无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悉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无论是花瓶还是痰盂,是衣服还是头发,是香槟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着他数十年的阅历,作出洋洋洒洒数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每一篇却都是那么的饱满与真实。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就这么突兀地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笑得很自在。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为他停滞不前;他的怒斥激昂澎湃,那么激动人心,仿佛把干燥的煤炭也激出了火花,仿佛胸中滚滚的热血都是为他而流淌的。

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首先是文章干练简结,能用一个字拎清,不用两个字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五千年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平实,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其他作家焦虑的思考如何给文章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吸引读者时,“雅舍小品”这四个简洁干练、清新淡雅的文字已经概括了一切。除了文章,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朋友们,爱书吧,读书吧,而且试着写作吧,相信她会让我们更加快乐,咱们都不妨一试!

(二)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今年暑假,我读了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虽说是读,其实就是听,因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这样,我才有机会用耳朵听到了这么美的散文。《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写台北故居、写雅舍、时间即生命……但最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从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几公里,如果有客人来,要爬七八十层土台阶,再走过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间,作者只占了两间。因为房子是依着山势修的,就形成了一个超好玩的现象。早晨起来从书房到厨房是上坡,吃完饭从厨房到客厅是下坡。房子是用来挡风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不能遮风是因为窗上没有糊纸,不能挡雨是因为房顶上的瓦片有许多小细缝。虽然雅舍尽不到房屋的责任,但作者认为“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给了作者灵感和快乐,雅舍前面是金灿灿的稻田。再远望过去是几抹葱翠的远山,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会不喜欢呢?读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认识到了语言的美。当我读到一些词句的时候就感觉深处作者描写的那个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鸟》的散文,里面描写了各式各样的鸟,当作者在描写这些鸟的时候我都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我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美还懂得了要珍惜时间。我在《时间即生命》学到“不要浪费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年轻的时候要学习,不然到了老就会有所遗憾。”这本书用它独特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三)雅舍小品读书笔记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为若干小篇,每篇都记录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态,各地美食。当我捧起它的时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响了我写作甚至人生,极其重要一课的上课铃。

这节课的第二讲是细致观察。例如他讲拥挤:“既上车之后,不消说可以听到下列

读书的小品篇四

冰心曾这样评价梁实秋: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梁实秋有才,饱读诗书,学贯中西;有情,感情热烈真挚,随性洒脱,古稀之年的新爱情也是一片葱绿之青色;有趣,以戏谑之笔轻描淡写凡尘俗世,寥寥数语,便让人在俯仰含笑之间。与其一板一眼得说梁先生的文学造诣如何高超,我倒觉得,一个人能得到如此真性情的评价,是对一生最大的赞扬和肯定。有才华的人很多,但像梁先生这样有趣,活出自己真脾气的却不多。

《雅舍小品》就像是梁先生用深厚的功力和积淀,辅以小火煨炖出世间百态,无论多么枯槁的食材,都能调出一番独特的风味。翻开书卷,每一个小方块字都好像跳跃起来,充盈着和别处不一样的感情和意境。仿佛你推门进入这间“雅舍”,所有的东西都自然构成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每一件器物都染着家主人的疏朗之气,但又不会有盛气凌人的压迫感,捧在手里,真如雅俗共赏的小品一般,确实十分的赏心悦目,典雅精美。

翻开这本书,既无序言也没有跋,直接开门见山,清晰的目录散在眼前,四章内容用粗体黑字简洁明了:观心悟语、世相百态、老饕漫笔、抚简怀人。单是这些题目,就足以有太多美好的联想和惊叹了。明明是一些对于现实的感悟,比如好习惯的养成,谈话、金钱和敬老等论断的问题,我们的表达习惯于简单直白标题党,可是梁先生偏偏是要先观心再悟出道理;关于人情世故,我们想到的可能是我不是教你诈和宫心计之类的套路,可梁老就是能站在人性的高度俯瞰“世相百态”;超级资深的吃货,人谓之老饕,这格调不止上升了一点点,而且现在的美食节目都是有图有真相,而我们的“老饕”能让你对着他的文字流口水,脑海里还飞飘着各种口感的幻想;活了一大把年纪,谁没有个相思的朋友呢,梁先生却是抚简怀人,想想这意境,绝代书生,风华正茂,一语间,妙笔生风。未闻其详,就已经美不胜收。

梁先生说,寂寞是一种清福,高韬隐遁的人在现在社会是绝对不存在的。现在似乎只存在两种类型的人,一是在现实的泥淖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淖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淖里。这种寂寞,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清净。现代人大抵疲于为生活奔命,寂寞者多,精神孤独者却少。只是这种清净,也只有少部分人能片刻偶得体会的到。

关于骂人,梁先生颇有兴致的总结了十大战术,有许多逻辑学和心理学的知识,非常有趣,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精进一下骂人的逻辑和话术。“骂人的上乘,是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之后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红,由红而紫,由紫而灰。欲达到此目的,深刻典雅之词必不可少。“骂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烦请读者不要误以为低俗读物,更不要滥加利用。

而作者的雅舍,也是确有实居。到底是一番怎样的雅舍?———————“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下来,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濛濛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

我实在不舍割裂这一小段,所以全部摘记出来。

雅舍不雅,反倒简朴破败,但梁先生却说,客里似家家似寄。我住在雅舍一天,雅舍就一天归我所有,即使有一天雅舍不在或是我不在了,至少现在我还享受着雅舍给我的一切。这好像人生随性而起,我们生活一日,便享受一天的酸甜苦辣。似家似寄,人生也不过是一场旅行。

昨天晚上,突然翻到老饕漫笔这一节,各种天南海北的小吃一涌而来,简直比深夜食堂毒性还要重三分。不信,你看这段,“取鸡胸肉,细切细斩(读到这我的口水就止不住了,怪我想象力太丰富),使成泥。然后以蛋白搅和之,搅到融和成一体,略无渣宰。入温油锅中摊成一片片状。片要大而,薄而不碎,熟而不焦。起锅时加嫩豆苗数茎,取其翠绿之色以为点缀,如洒上数滴鸡油,亦甚妙佳。”起笔简洁,语言平实,可就是不能少了一个字一个词,意淫每一句话,就好像已经在小心翼翼地品尝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饕餮大餐。

又如“豆汁儿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就好像说鸡蛋的时候,鸡字下面一定要加一个儿字,若没有这个轻读的语尾,听者就会不明白你的语意而生误解。”说“豆汁儿“就是比”豆汁“,感觉吃起来更有味道。这也是中国语言的意象魅力。

王鼎钧在《文学种子》中说,不能产生意象的作家,犹之不能怀孕的母亲。好意象的条件是:鲜明、生动、新鲜,能见到作家的人、气质和性情。梁实秋的作品就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饶有趣味的图景,精当的语言,抖出可供想象的意境,每一个字都好像信手拈来,细细思量,却又不可代替。这种创作,直抵人心,给人美的享受,妙哉!

读这样的作品,我有两个感受,第一是语言的纯度极高,精炼典雅。文字不仅表达着她本身的含义,甚至文字的身体、形态也是作者精心雕琢调整过的。不仅让你觉得读起来清新喜悦,看到这样的文字也是赏心悦目,这样的文字会说话。同时以中国古典文学的短句见长,语韵舒畅悠长,语言朴拙有力;第二是作者的幽默洒脱随性,很真实。能入世,又能抽离凡俗,站在旁观的角度体察自己或是百态世相。能尽情投入世俗,又能超然物外。是深深的懂得和慈悲。

读书的小品篇五

《雅舍小品》正如此书封面语,它里面是满满一本谈话的艺术。

初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注意到时间的白驹过隙,以及作业还有很多。他操着朴实无华而略带一些小幽默的轻松笔吻,向我娓娓叙说着一桩桩一件件同样无足轻重,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家常小事,就像喝着几杯小酒和一个熟络无比的街坊邻居聊天。无论是痰盂还是萝卜汤,是吃相还是头发,是狗肉还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谈,就这话题无限发散开来,凭借他八十年的阅历,举足轻重地作出洋洋洒洒数千的言而有物的文章。

不需深思熟虑,不需故弄玄虚,脱口而出已是浑然天成。这么一个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这么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着眼镜,圆脸,头顶光溜溜,咧着嘴,两眼弯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阴霾也染成了阳光,仿佛流云也停滞不前;他骂,我也骂,不带一丝烟火气的冷嘲热讽、嬉笑怒骂,像凛冽的冬风,奔流的江河,柔软却蚀物无声。

他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启发。首先是文章中频出生僻和成语,更加准确,更加精炼,能用一个拎清,不用两个磨叽,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对事例的引用,在我书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从50前的尧舜禹汤,到昨天打的领带,一篇杂文可以引用七八个恰到好处的事例。再者,与当今社会的浮华风正反,他的文风非常平实,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可以豹窥一斑,在我的同学们焦虑的思考如何给读后感取一个华丽的主题目来哗众取宠给文章加分时,“读后感”三个已经概括了一切。除了作文,还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这是一本好书,我愿意在空闲时想起他,愿意吃撑时站着阅读他健胃消食,愿意在出远门第一个想起他,愿意向朋友推荐他,愿意在作文山穷水尽时翻翻他,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大的崇敬。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