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曼珠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来规范教学设计的一种文件格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教案模板,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一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学内容及其所处的位置与作用。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3、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领域提出了这样一条具体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白纸若干张、彩笔、圆规、直尺、圆形物体一个。

教师: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等。

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具体特征。用“小组合作法”让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学会画圆。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教师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着实实在在的孩子,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二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小组议一议,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能画无数条,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也能画无数条,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探讨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分组讨论在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2r与r=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

3、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试着让学生用圆规在练习本上画圆,并要求一边画,一边想画圆的步骤有哪些。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2)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巩固练习一。

1判断:

(1)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100条直径。

(2)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3)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5)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6)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大。

2、选择题: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a.半径长度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b.圆外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

a.直线b.线段c.射线。

3、想一想1: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什么位置?

想一想2: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的?

(这些题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二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与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牛奶、果汁的数量,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情境,根据数量提出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等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的比值。

理解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数学来源于生活牛奶、果汁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目标的揭示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目标的揭示,导入新课;合作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拓展运用,巩固新知;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整节课开始,我是设计通过师生的谈话来引入课题、揭示学习目标的。

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有关知识,用分数的有关知识我们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首先认识比。

1、了解比的概念。

2、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

4、会求比值。

5、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根据教材中的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并且说说解决的方案。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兴趣集中起来,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数学来源于我们生活,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有数学知识的。

55+3;535。

这时我将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刚刚这些问题,我们用加法,或减法,除法的方法解答。我们运用除法算式解决的,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的,还有一个新的名字,这就叫做这两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关于比的知识。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也突显了本节课的内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p68页。

例1: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53=5︰3;35=3︰5我先板书,然后让学生汇报阅读的情况。

900︰15=60900︰20=45。

这里的60、45就是比值。

接着再通过学生的试一试,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

让学生说出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突出生活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区别。

通过学生对生活中比的认识与应用,再来做教村p70中的练习题,第13题。让学生练习、评议。提高学生对比这一节课再认识。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在教师提问下:让学生对今天学习的.知识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你感觉到什么是自己学习最好的地方。最后还可引导学生,课外去读一些课外书籍,真正体会学无止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

2.知道亿级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十进制计数法和分级的方法。

3.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学会整亿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整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下习题。

(1)说说下面各数表示的意义。

309000050670045000000。

(2)读一读。

305000076000500。

(3)写一写。

一千零六万五百三十万零六百。

2.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今天就要一起来学习比亿大的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

(1)引导学生读题。

(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

提问:二亿、二十一亿、八百一十四亿各是多少?

(1)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

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计数器一边拨数,一边读: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让学生先说说下面的数各有多少个亿,再照样子填一填。

二亿是2个亿。

二十一亿是()个亿。

八百一十四亿是()个亿。

组织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独立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1)观察整亿数的特点:说说上面这三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这三个数都是整亿数,它们的万级和个级上的数字都是0。

(2)师生共同完成二亿的写法。

二亿写作:20xx00000。

(3)学生尝试写出二十一亿和八百一十四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导。

(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

先写出亿级上的数,万级和个级上一个数都没有,都写0。

4.认识十进制计数法。

(1)将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的数位顺序表,教师巡视指导。

出示学生填写的数位顺序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

(出示数位顺序表)。

(2)观察思考: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明确:像这样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作十进制计数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

这道题是数的意义、整亿数的读法练习,先让学生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各有多少个亿,再读一读。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

(1)先让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

(2)结合数位顺序表说说“一亿、一百五十亿、十亿”各是几位数。

(3)学生独立写数,组织交流订正。

3.自学“你知道吗”。

课件出示“你知道吗”的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四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圆”第一课时——《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线图形的相关知识,以及对圆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直线图形领域过渡到曲线图形领域,其学习内容和研究问题的方法,都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圆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以及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他们的形象思维仍占主要地位,对圆的理性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神,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和,采用动画演示,情景再现的方式,引领学生探究圆的特征,突破教学难点运用所学圆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课始的引入分为两个层次:唤醒——展现。首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圆,唤醒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再展现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有关圆的画面,从中寻找圆的同时感受圆的美。

美仑美奂的图片配以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数学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既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学生初次创造圆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让学生直观感受圆的基本特征——曲线图形。这时,引入画圆工具——圆规,用多媒体展台展示学生的作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不标准的圆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成功的圆?使学生从简单的动手操作上升到方法的归纳。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迅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运用基本方法第二次画圆。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引出了三个概念:圆心、半径、直径。概念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补充“练一练”,让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出示“试一试”第三次画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方法的同时还感知了圆的概念,引出了圆心及半径的作用——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这一理解难在鼠标点动之间轻松解决。

这一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合作学习。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之后,安排拓展练习,实现了知识能力的迁移。

通过介绍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在此之后,我又点拨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既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又注意联系实际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我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动画情境的再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为突破教学难点做了有力的铺垫。对圆的再次欣赏人,给了学生想象空间。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纵观我的整个教学设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针对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使数学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最后,感谢各位专家评委,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五

依据《教师教学用书》中呈现的单元教学目标如下: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教参要求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掌握”包含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叙述,二是能解决相关习题。“理解”包含了举例、转换、比较。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学生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和圆锥的基础,在整个几何教学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材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各部分名称,学会画圆并掌握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虽然六年级的学生从一年级起便开始认识圆,但还未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加上本节教材也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观察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理解这圆的许多概念,掌握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掌握画圆的方法,能够根据条件画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以及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课标》强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说一说”,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一环节让学生在猜谜语中引出质疑,调节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为下面的学习开了个好头。

在第二环节中首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不同工具寻找画圆的方法,体会画法的优缺点,从而找出正确的画圆方法,在老师示范的引领下,学会画圆达成学习目标。其次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探究出什么是圆心。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开放的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比一比、画一画、议一议中得出半径、直径的定义和特征,达成目标。利用数学研讨会的形式,为学生创设个性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汇报、倾听、思考和不断的争论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认识得以完善、升华,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给予及时点拨,这样在研讨活动结束时,学生便明确了圆的特征。除此之外,学生还发现直径与半径之间也有联系,自然而然达成了目标。

第三环节和第四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分析、比较,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辅助以上目标的达成。

最后设计了3道评价样题,来综合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也落实了目标的达成度,从而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做到及时反馈。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学生的活动室、实验室,而教师犹如是球场外的教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润物无声中,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圆满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六

《圆的认识》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该课内容是在学生们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它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面积的基础。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再引导学生们掌握圆的特征并学会用圆规画圆。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加强操作、研讨等数学活动,通过小组学习这种主要形式,引导学生们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们的生活环境,从学生们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们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们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们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们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一个圆内半径、直径及其关系。

2、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促进空间观念的构成。

3、通过课堂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圆的美学及人文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们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如何启发学生们通过操作和观察,发现圆的特征。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在“我要学——三段一思”模式下,以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自主探究,让学生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分享,实现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从培养学生们主题参与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情境感知,诱发动机——学什么。

(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我来学。

(三)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我来用。

(四)概括升华,感受圆文化——我来思。

(一)情境感知,诱发动机——学什么。

1、猜想:首先课件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等,让学生们想象,当正多边形越来越多时,它就会越来越接近什么图形?从而引出圆形。

2、举例:对于圆大家一定都不会陌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举出一些例子来。此处我设计了一个德育渗透点---“井盖”。联系生活中雨水过大,井盖会被冲走的现象对学生们进行生命安全教育。

3、展示: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圆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和神奇。

这3个环节的设计,唤起了学生们对生活中圆的认识,强烈诱发学生们的探究动机,使学生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新知的探索阶段。引出课题:人们不仅用圆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还巧妙地将圆的特征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绚丽多彩,圆的更多奥妙正等着我们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吧。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感受“圆文化”。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不仅教师要知道,学生们也要知道。就像作战一样,不仅指挥员要知道,战士也要知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战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此环节的设计,就是使学生们学有目标,听有方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自主探究,体验成功——我来学。

1、尝试画圆,掌握方法。

首先让学生们说说有什么方法画圆,然后引出用工具圆规画圆。在学生们认识了圆规后,设计了一个德育渗透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随机让学生们联系生活说说含义,对学生们进行遵守秩序的教育。接着让学生们第一次尝试用圆规画圆。

说说画圆的情况。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尊重学生们已有知识基础和激励其他同学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培养了学生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且学生们在画圆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对圆的特征的思考。知道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它的表面非常光滑。初步感受了曲线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2、在“做”中探究。

顺着学生们在画圆中产生的模糊认识结合教材自主学习三个概念:圆心、半径、直径。并探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自学提示:

(1)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用字母怎样表示?

(2)组内合作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剪下来,沿着直径折一折、量一量,思考有什么发现。

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随着学生们的汇报强调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同时整理板书。

3、内化知识,再度画圆。

整个环节都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研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学生们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突破了重、难点,学生们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我来用。

为了全面检验学生们学习效果,了解学生们掌握本课重点、难点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把练习分为基础练习、深化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我能找。

出示一些圆的半径与直径,请学生们分辨。

此练习强调半径与直径的特征。

2、我能说。

在同一个圆内可以画100条直径。

所有的圆的直径都相等。

等圆的半径都相等。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大。

此练习强调对圆各部分特征。

3、我能填。

同一个圆内。

r(米)。

0.24。

1.42。

2.6。

d(米)。

0.86。

1.04。

此练习强调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二)深化练习。

1、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操场做游戏,需要在操场上画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可是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画呢?请学生们们帮老师想个好办法。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可任意选择一题解答,也可全选。

这一环节的安排,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精选了一些联系生活的习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们思维能力的作用,重视学生们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并把所学知识联系到了课外,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四)概括升华,感受圆文化——我来思。

1、分享收获。

2、感受圆文化。

教学结束,请学生们分享收获,在学生们总结的基础上我将直观地为学生们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们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最后设计一个德育渗透点,出示圆形的古钱币,教育学生们“外圆内方”做人,方就是方正,具有优秀品质。圆就是圆通,善于与人交往。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展现在学生们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板书也是一处德育渗透,通过看老师的板书让学生们感悟到写作业要像板书一样有建筑美,不仅字要美、格局也要美。

总之,说课只是一种教学设想,课堂上还需遵循学生们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情感的波澜,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为高级的课堂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惟有生成,课堂才充满真正的生命活力。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七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本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圆、了解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也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使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2.技能目标:

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班上共有84名同学,其中有少数同学的成绩较差,他们上课时不爱听课,也不知道怎样学习,平时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的了。但班上象徐小红、徐港新、徐焕这样的学生还是有几位的,他们在班上的表现还是可以的,一般情况下,都能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有时,较难的也有个别学生也能答出来。我在教学时,注重鼓励和表扬学生,有时也给予批评。我尽量做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有思考的空间。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将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如下三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一)课前学习调查。

(1)你已经知道了圆的那些知识?还学会了什么?

(2)怎样使用圆规画圆?有什么技巧?

(3)圆与其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4)圆有什么特征?

(5)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圆?你能解释为什么用?

(6)关于圆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认识曲线图形:教师闭眼徒手画一条不封闭的曲线。

这是圆吗?最不像圆的在哪里?

2.探索圆的特征。

(1)整体把握曲线图形。

我们常采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探索特征。你能想起那些平面图形?

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你会如何分类?为什么?

(2)出示一组组合图形:圆里面内接一个最大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

(3)猜想:每个正多边形的中心点到角顶点的线段长度有什么特点?

(5)学生逐一汇报,教师引导思考“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你发现了什么?”正多边形的变数不断增加,正多边形越来越逼近圆形,但是,正多边形内相等的线段数是有限的,而圆从圆上到圆心相等的线段数是无限。

(6)归纳圆的特征:

3.认识圆形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4.认识“圆,一中同长也”:

对于圆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了,春秋时期的墨子就在《墨经》记载“圆,一中同长也”,一中指的是?同长呢?什么叫做直径?这一认识比其他国家早了1000多年。

5.小结:圆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圆?

三、画圆。

1.圆规是不是可以画出一个圆?请用圆规试着画一个圆,并标注出各部分名称。

介绍圆规:两脚距离等于圆的什么?

2.特殊画圆方法。

四、直线图形与曲线图形的联系。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八

1、教学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认识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后续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的重要基础,对于丰富“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价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教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教学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5、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圆规、圆形纸片、直尺、剪刀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法:

1、实验操作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探究尝试法: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探索发现法: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手段将直观演示、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遵循学生“初步感知——形成概念——灵活应用”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心设计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实际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课件)。

1、让学生从生活事物中找到圆。揭示今天要学的图形——圆。(适时板书:认识圆)。

2、投影展示各种类型的车辆,让学生观察各种车的车轮形状。然后提问:“这些车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车轴都装在车轮的什么位置上?让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觉得用哪一种方法画圆比较简便?(用圆规)。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重点指导学生按要求画圆。(课件出示圆的画法图)。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学生动手装车轴。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学生介绍方法(多次对折后折痕相交的一点)。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课件出示半径图)。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学生判断(出示课件)。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从而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课件出示直径图)。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学生判断(出示课件)。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d=2r或r=d(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发展。)。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1、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2、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1)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灵活应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把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2、(1)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并写出来。

为什么井盖也得做成圆形的?

人们在围观的时,为什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

(2)搜集有关圆的资料。贴到教室的数学角上,大家共享。

3、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设计意图)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把本句提前,这里删去,这样显得更连贯)。

(五)全课总结。

1、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2、我对整节课进行知识要点归纳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样总结,我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个性发展。即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收获)(我认为蓝色字那句可删去)。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既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出了教学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老师们:数学的魅力在于生活,数学的生命在于探索。让我们一起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姿态和冲劲,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魅力和胆色,在新课程改革的里程上再写新篇。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郑晓霞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郑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郑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在本课中,郑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郑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为了让努力更有方向,也希望在以后的课堂能做得更好,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研讨。

在“玩角”环节中,老师先演示角的张合,学生跟着玩后马上小结,再进行比角活动。这里顺序颠倒了,老师没有大胆放手,自己演示说得较多,怕学生不会“玩”。其实可以指示学生把活动角拉开闭合,观察角的变化,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来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上台分别做大角,做小角,再跟黑板上的角来比较,在充分的操作和感官认识基本上再来小结:角的大小跟张口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顺早畅,符合教学规律。

以上是我对郑老师《认识角》一课课堂教学提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教学相长,同行互促,教研提升,希望我们通过对此课的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十

熊老师:

你好!我今天听了你的小学数学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觉得你在这一年里,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课堂教学技能较入校时大大提高,课堂驾驭能力上升很快,看到你的成绩,你很棒,我很高兴,也受感动。

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你今天的这一课堂中,有很多地方是你的骄傲,值得欣赏。

一是整堂课采用了观察教材插图信息,引出角的认识,再回到生活,找角、用手摸角去体验和感受角,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的数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这是数学教育中一个永恒的理念。

二是认识了角后,通过孩子自己制作一个角,以及孩子手掌游戏,加深了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角的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初浅理论。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之一,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教得快乐、孩子学得快乐的课改理念。

三是在结课时,对本堂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本堂课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点滴疏理,有利于孩子们对知识的沉淀和巩固。

在这一堂课里,也有一些不尽满意的地方,或许是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共同思考,实践解决。比如:

一是在开课环节,指导孩子观察教材插图,插图是一幅足球场,这对于农村的孩子了解足球场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换一幅孩子生活中的运动场(比如学校球场照片),让孩子去观察图中的角,找出角来,就更好一些,那样贴近他们的生活,之后再回到教材去观察,就更容易找准图中的角了。只要我们使用的数学课堂元素是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其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就不一样的了。

二是在具体观察实物剪刀、三角板中的角的时候,你说它们只有一处有角,其实它们都不只一个角,应指导孩子仔细观察。

三是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理论基础后,应进一步把这一数学问题放到生活中去,教孩子们观察,从而得到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包含有各种不同的角,为下课时学习直角作好铺垫。

四是在教孩子数角的个数时,不能只是直观的角,更应考虑隐藏的角,比如从一个角的顶点处向角内再画一条直线出来,就不只是2个角了,而是3个角,因为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个角,而实际上还有一个大角。

总之,你的这一堂课,为你点赞的地方比较多,体现了你的专业水平上升了很大,希望你继续发扬你的不懈追求精神,把课改理念,如小组建设、班级文化等,用于你的二年级班级,你的课堂就会更能体现你的风格和特点,更能在课改潮流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

《认识角》评课稿样本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听了郑晓霞老师执教的《认识角》一课,走进郑老师的课堂,从她从容的教态、清晰的思路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理念她能较好地把握并贯穿始终。郑老师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在本课中,郑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在本课中,郑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任意去掉一根,变成角,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最后欣赏生活中美的、实用的角的环节,也使学生意识到角的普遍性,以此作为本节课的结尾,让孩子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在生活中找一找,也渗透了一种数学应用意识。

郑老师的规范画角,精心设计板书,在要求学生画角之前,沉着耐心作引导,强调操作的步骤并让学生自己来说说画法,让学生的动手有依据可循,避免盲目瞎画和操作不规范,有意识地促成操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为了让努力更有方向,也希望在以后的课堂能做得更好,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和研讨。

在“玩角”环节中,老师先演示角的张合,学生跟着玩后马上小结,再进行比角活动。这里顺序颠倒了,老师没有大胆放手,自己演示说得较多,怕学生不会“玩”。其实可以指示学生把活动角拉开闭合,观察角的变化,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来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上台分别做大角,做小角,再跟黑板上的角来比较,在充分的操作和感官认识基本上再来小结:角的大小跟张口间的关系,这样就自然顺早畅,符合教学规律。

以上是我对郑老师《认识角》一课课堂教学提出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教学相长,同行互促,教研提升,希望我们通过对此课的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本周我听了刘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深深地感觉到刘老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是准确的、到位的。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值得我学习: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刘老师利用课件展示主题图——做手工,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刘老师让学生在五角星书签让学生找到角,进而引出课题。找出呈现在各种物体中的角;目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接着,她又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找角。这样,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有趣氛围。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生活中许多物体上有角,为学生很好的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刘老师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刘教师设计了,在三角板上摸角、用圆形纸折角,画角等活动,让学生愉快、积极地参加到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刘老师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变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

刘老师在教学角各部分名称的时候,有效地得用的教学资源数学书,让学生自己到寻找和发现尖尖的点叫什么?直直的边叫什么。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是开口与角的大小有关。特别是画角这一教学环节,刘老师安排了先自己尝试画、课件演示画、教师画、学生再次画角、儿歌画角。这么丰富的环节让学生感受,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了画角的技能,每个活动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再比如利用学具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林老师通过完活动角、变魔术、验证等多环节,一层扣一层,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看说动想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

四、教师言行中渗透着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要的,整整一节课下来,我们发现这个班的孩子听课状态非常好,是因为教师中上课中不时地用发言要举手的手势,“把你手中的活停下来,仔细听课!”这样的言行来规范学生。

我听了本课后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商讨:

1、是教师出示情景图后,老师提示“老师用红色标记标的构成了什么?小朋友伸开两臂构成了什么?”有学生答出了角的这个时候可以直接引入课题然后用课件抽象出角,这时进行角的教学比较合适。刘老师在这之后加入的“寻找教室里的角”有点为时过早,如果放在认识了角以后再找,不仅可以清楚地找到角,还能让学生在生活寻找角的顶点和边的位置。

2、课件抽象出角后,让学生摸三角板感知角的环节,学生回答尖尖的,平平的,如果这个环节改为师“这三个图形都是角。闭上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儿的?再用手比划比划角的模样。”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觉得闭眼想、用手比划,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他们自然会说出直直的,不会在后面还在说边是平平的。

3、画角这个环节,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尝试画角,结果也许会出现很多不同的画法。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可能会没有顶点,有的画出来的两边可能不够直……如果从这些错例中去研究画角要注意什么?学生可能更容易掌握画角的方法。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还希望各位老师共同探讨、批评指正。

王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来认识三角形,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老师的眼中是有学生的,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是有意识的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高。对于三角形概念的揭示这一环节,老师是让学生用所给的材料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引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图形”,是否可以这样调整一下。

2、在展示学生所做的三角形时不仅要展示方法,更要多展示所做的不同的三角形,在观察、对比了不同的三角形后,让学生感受三角形虽然不同,但是有共同点:都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成的。观察对比后再引导三角形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

王老师执教的《可能性》设计理念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每个环节扎实有效,而且还注重了学生习惯的培养。准确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让学生猜球、观察、判断、摸球等活动,让学生在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可能性的体验。让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使学生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新的教学理念。王老师在教学时,删除了教材中的一幅很占篇幅的活动图,而用猜球判断、摸球的游戏替代;自己根据实际自设一个动手操作性很强的例题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描述,培养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判断事件的发生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李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本节课学生在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发表各自的想法、观点,使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也轻松。比如:教师采用了“数青蛙”的儿歌导入,既激发了兴趣又导入新课,在此采用儿歌“数青蛙”,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玩中学,乐中悟,充分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乐趣。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李老师这节课恰当地运用了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比如:母子年龄、儿歌等,这些的设计使原来抽象的字母变得具体与富有情趣,并且王老师还现场提取数学信息,创设了老师和学生年龄对比的这一有趣的生活情境,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全课教学设计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层层深入。既重视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了课堂结构的建构,充分体现了学生从“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节“新、趣、活、实”的好课。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本节课是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创造角并认识角有大小,体会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初步了解用重叠的方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的,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综观全课,具体地来说,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一、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对角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角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还是第一次。

在本课中,老师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数学书、钟面等等,让学生先找找哪里有角,然后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哪里是角,再由教师描出一个角,从而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的特点,体现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学生能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1个顶点,2条直直的边)让学生再回归生活,从周围实物上找角,既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课中,老师非常重视操作,从一开始让学生任意拿一张图形,摸其中一个角,感觉角的本质属性,到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多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创造角。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创造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折一折、搭一搭、剪一剪、画一画、钉一钉,进一步体会角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总而言之,这堂课老师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今天听了宋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宋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宋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宋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哪个角是从长方形上剪下来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从不同的角中去寻找出:哪个角最有可能是从这个长方形中剪下来的?学生拿出了都是直角的角,学生马上发现他们拿出来的角的模样是一样的,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几个三角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的?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边的长短不影响角的大小。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当前,针对概念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比较忽视概念间的联系,许多本来是有联系的概念,却分散、孤立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较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对许多学生来说,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基于此现状,我校数学教研组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使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此次教学活动是由周萍老师和希晓老师共同完成,先是周萍老师上角的初步认识,然后组内进行评课,修改,然后由希晓老师在修改后的基础上继续上《角的认识》这一课。

两节课共同亮点:

1、两节课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又回归到生活中去找角,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特别是在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中,都引导讲解得很到位,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两节课中,教师都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首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在各种感官的协调、合作下认识角。其次,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同桌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两节课的不同点:

1、周萍老师的课是前松后紧,前面认识角花的时间比较多,后面画角和角的大小比较环节用时较小,而希晓老师的课是前紧后松,前面认识角用时较短,学生马上开始判断是否正确。后面画角和角的大小比较环节,用时较多,指导比较到位。

2、教学语言上,周萍老师很有亲和力,激励语较丰富,感染力很强,整节课气氛浓厚。希晓老师语言简约明了,给学生很有梯度的思考,教学很扎实。

3、教学组织开放度,周萍老师放得较多,就算是角的各部分名称的命名都要先。

让学生先取一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是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希晓老师的课放的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全课小结中,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收获,而不需刻意的引导,学生实在没点到,我们再做补充也不晚。

总之,两节课都有各自都有优点,两位老师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二、注重教师的引领指导与示范演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然后郑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郑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时整的闹钟、折过的吸管、剪刀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郑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上剪一刀,会变成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郑老师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如果运用重叠法,把老师折的角与学生折的角重叠后比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动角演示角的变大、变小过程,相信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这一结论会更明确、清晰。

从这堂课的总体效果来说,林思思老师已经树立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课堂很活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让数学知识回归现实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林老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从长方形导入新课,唤醒学生平时对角的认识,再通过学生摸角、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人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林老师让学生再找“五角星”上有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真正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节课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在各个教学活动中唱主角。真正实现了“知识不再是全靠教师的授给,而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体验,不断得到的”这一目标。如比较角大小这一环节,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简单的材料(圆片)让学生亲自操作,主动去探索,折出了不同的角,并且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体验出角的大小。

3.运用多媒体视频,突破教学。

教学时教师播放一个画角的视频,把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很清晰很直观,学生看完以后马上练习画角,教学效果很不错,这个视频也可以让学生重复看,突破了教学难点。

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比较角的大小用圆片折角,学生比较起来不是很直观,很难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建议可以改为活动角,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第二,角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所以可以先从生活中去找再到数学中的角,这样可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经过李老师对《角的认识》这节课的精心设计,整节课的教学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另外在教学画角这一环节,尹老师先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角,再让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然后又学生模仿着老师画角,最后再让学生独立画角。

可能一定程度限制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发挥,但我觉得李老师的教学方式可能能更好地落实这一知识,并能有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个人觉得在教学角的特征这一环节时可以让学生拿手中的三角板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只有摸过,感受过学生才能对角的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整节课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落实还是重难点的突破,都是相当到位的。

本节课分为三块内容,角的认识及判断,画角和角的大小。李老师在这三块内容教学中处理得清楚恰到好处。本人比较欣赏尹老师在教学中的细致,如在判断中,除了说说是角还是不是角的原因,还通过变一变把不是角的图形变成角,或把角转一转还是角。在角的大小教学中,我觉得是不是可以出示两个角,一个开口大但边短,另一个开口小但边长让学生判断哪个角大?学生可能会判断开口大的角大,以此来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今天听了平飞娜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点说说我对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在生活中找角,使学生初步感知角,教师用纸片折角,让学生在观察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在折好角后,老师让学生感知角的两条线是直直的,这时老师将给出“角的顶点,直直的线是角的边”这一概念,同时让学生归纳出角的组成,从而揭示角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得出角的共同特点:一个顶点,两条边。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进行。

在导入过程中,老师让学生在自己周围找角,有的甚至找到同学身上去了,这把原本抽象的角和生活中的角紧密的联系起来,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角的认识,还让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在整堂课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生亲自动手折角、画角及改变角的大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体验角的一些本质属性。在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老师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多媒体。特别是在显示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画法及变角时,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而在展示学生所画角和用三根小棒摆角时,老师没有合理的利用投影仪。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上,老师根据较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是判断角、数角、做游戏—变角及角的大小,题的练习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会到熟,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表现可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达到了的,学生不仅认识了角,会判断角的大小,而且还会画角。另外,将角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充分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寻找发现探索中认识和掌握数学。

值得商榷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用言语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及时的鼓励,给予学生及时地肯定。其次,这节课的操作性较强,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没有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总的来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很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

听了李慧颖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感觉到这真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圆形和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个学生的剪刀、可乐瓶上的吸管、时钟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李慧颖老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最后我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讨论一下:也就是该老师在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画角需要什么工具?要画出角的哪几部分?,这样会不会限制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发挥,没有这样具体的讨论学生可能会出现了各种画法不正确的画法,也许有的孩子画出来的角会没顶点,有的边会不直……而这堂课也学会因为这些“不正确”而精彩。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画高等内容。周老师的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比较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学习研究过程。孙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然后自己画三角形由实物到几何图形体现了抽象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是三角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定义,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从课本中找答案,分析定义,这个过程体现了一种由生活入手抽象到图形再到理论的认识过程,很好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

2、巧妙利用旧知,降低了画高的难度。教师将三角形的两条边去掉留下了一个顶点和对边,由做点a到线段bc的垂线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华高的方法其实是以前学过的,学生画出垂线段后教师将三角形还原,让学生豁然明白刚才的操作正是在给三角形画高,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出来,而且还降低了教学难度。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顶点和对应的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能用色粉笔表示,我想学生对顶点和对应的底及底上的高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不过,我认为本课还是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1)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三角形除了美观外还有什么作用?可以为三角形的稳定性的学习埋下伏笔。

(2)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如什么是三角形的高,画高时方法的叙述表达,要领着学生去说,边画边理解定义。

再如,判断图形是否是是三角形时也可根据三角形定义去判断不否何哪条规定。

现就曲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做一下点评。这个课题老师们研究的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本课题有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怎样改,教材的重难点应该是大同小异。曲老师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无论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定位都把握的比较好。整节课的教学能够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观察、发现、交流、思考为主线,让学生在看、说、想中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突出的特点:

一、结合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新课时,曲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三角形、五角星、长方形等平面图形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直观形象化。曲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五角星、三角板、红领巾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学生对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会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曲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了让学生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师让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的活动,体会感受什么样的图形就是一个角。通过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让学生摸一摸活动角,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总结出角的特征: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样为学生学习画角找到了依据。画角这一环节,这里教师先让学生尝试画一画,教师引一引的方法,解决了画角这一重点。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自主探究,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曲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年轻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这一环节,我觉得设计的挺巧妙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师通过演示活动角让学生观察,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来越大,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发现叉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接着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两个角,一个边较长,一个边较短,那这两个角哪个大呢?大部分同学以为边长的角大,这时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后一样大。学生明确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教学环节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设计巧妙,学生的积极参与,较好地突破重难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新颖,重难点突出,是比较成功的一节示范课。当然,由于曲老师也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操作的过程中,个别环节处理的不是很到位,譬如在感知角是尖尖的,直直的时候,教师请个别学生摸一摸角,体验角的特征,我认为,角是比较抽象的几何知识,学生手中都有一个三角板的,何不让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三角板在手上刺刺,摸一摸,让每个学生都有所体验,再得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还有就是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时,如果能借助学生的直观感受,先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再利用电脑课件的的优势,通过两角的重合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与边的长短无关,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我们这节课也是经过两轮研讨三轮打磨出来的,曲老师也是一名勤奋好学,善于钻研的老师,希望我们的课堂展示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十一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角的初步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角的初步认识》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今后角的进一步学习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基础,因此,角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提高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概念性,抽象性和生活性,应着重采用演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我注重展示与角相关的图片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我还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有关角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角的知识。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们所用到的学法有以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看,(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就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齐读: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分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让学生观察校园情景图,从中找出角,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找角,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数学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个尖点,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角的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强调学生指出的“角”,在黑板画出这样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应怎样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学生可能这样表示:

(由学生再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思考,自己探索怎样表示角,有一定挑战性,为形成角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5)学生在自己指指角,建立表象。

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三步完成:

a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过折角,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b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学具做活动角。

2)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做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3)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玩游戏:变大变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5)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上面三个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玩中学,逐渐领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体,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c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并编成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学习。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

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教材第八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但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未曾探索,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理解任意二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材中,例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找出三角形,并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做一个三角形,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进一步抽象出图形,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例2让学生任意选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在操作中体会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想想做做”安排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规律等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

(二)目标定位:

鉴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个方面: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性,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主要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结合老师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程序设计。

具体分为以下四部分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多媒体出示李老师上班路线和三个地点,配合及时演示,提问:李老师还可以怎样走?这三个地点和路线形成了一个什么图形?从而揭示课题。

第二部分:实践操作,探索新知。

1、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见到过的三角形,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使生活数学化。

2、感知三角形的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盒里的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要求学生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交流反馈时,我重点针对学生用到的两种不同的小棒围成的三角形进行反馈,通过提出:后面一种小棒搭成的三角形你是否满意,应该怎样才是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围成”,使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为后面的归纳三角形的定义埋下伏笔。

(2)学生们通过观察小组同学展示的形状各异的三角形,获取大量表象认识,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画三角形,抽象出三角形图形,从而发现各种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都具有相同的特征,随着学生的不断发现,完善并形成了三角形的初步概念。

3、探索发现三边关系。

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难点、重点之处,我承接上面的活动设计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猜测与验证的学习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设疑:如果任意给你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冲撞,有的学生说能,有的学生说不一定,在这样的思维矛盾下,自然的提出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正是学生迫切需要的。

(2)明确实验要求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根指定长度的小棒在小组里进行活动,任选三根围一围,并纪录好每次的实验结果。

(3)汇报实验结果,引发下一环节的探索发现。请学生汇报自己小组里实验的结果,并思考其原因:能否围成三角形和小棒的什么有关?同时结合多媒体动态演示各种围的过程,不仅直接给予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而且保证了实验汇报的高效。同时我在黑板上分类记录下了四种所选小棒长度的情况,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规律。学生通过亲自经历、观察动画演示,分析黑板上数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比较轻松的发现: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较长的边,这样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很好的很实用的判断方法,但是为了突出“任意两条边”,我在这里,我针对6+4=10这个特例,进行了适当的拓展,请学生思考:把4厘米换成多长的小棒就行了?有多少种改法?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组织学生交流,引导他们找出一个范围,在找这个取值范围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4)即时运用三边关系。这一点在教学中忽略了,在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应该马上给学生一个实验的机会,可以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进行验证,看看是不是和刚才的发现吻合。这样就更能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了。

第三部分:巩固运用,解决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根据新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2.解决课始老师上班路线的问题,让学生用今天学到的数学知识解释李老师为什么直接从家到学校最近。这也是想想做做第三题的变式。

3.创设小猴家造新房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两根3米的木料,选择一根最合适的横梁。由于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在教学时几种情况都有人选择,我并不急着说明,而是让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来自己说服自己。通过争辩交流发现选择5米的横梁最合适。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对初步感知的结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数学生活化。

第四部分:欣赏感受,拓展延伸。

最后我带领学生再次走进生活中的三角形,欣赏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看过图片后都能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所了解,且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因此,我就给予了学生展示想法的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多的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课后利用网络继续这一方面知识的充实,让学生把对数学的探究延续到课堂外。

最优亿以上的数的认识说课稿(模板13篇)篇十三

李老师执教的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情景窗一第一节新授课——《认识角》,主要教学内容有:认识角的特征以及角各部分的名称,能从具体抽象的事物中认识角,认识直角。初步学会画角。并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的来说李老师这节课教学思路很清晰,先由学生观察情境图引出角,再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认识角各部分名称,总结角的特征,最后通过各种练习以及画角、做角等活动巩固对角的认识,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我觉得本节课有这样几个亮点:

1、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给出角基本形态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的角,这时的举例已属于验证、应用状态,让学生体会学以致用,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2、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如做角、画角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3、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中我觉得不尽人意之处有这样两点:

1、在课堂各环节中,从角的表象的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到角的特征的认识,教师导的痕迹较重,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和机会相对较少。

2、角的画法指导不是很到位,学生只是处在模仿的阶段。可以结合角各部分的名称和组成来理解如何画角。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过程方面:课堂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手操作、上台展示等手段来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方面做得还不够,教师引导过多使得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街道创城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汇总22篇)

    在工作汇报中,我们需要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以便能够更好地评估工作情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工作汇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工作汇报的案

    专业全国抗击肺炎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学习或工作中对经验、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或经历的经验教训。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

    优秀公司的培训心得和总结(通用21篇)

    培训心得的写作对于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复习,以及发现自身学习的盲点和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

    实用奋斗精神的演讲稿大全(21篇)

    通过奋斗,我们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下是一些关于奋斗的名人名言,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积极向上的动力和信心。艰苦奋斗其字面意思为:“不

    最热申请恢复内宿申请书范文(14篇)

    更多申请书的撰写过程中要注意结构清晰,逻辑紧密,语言精准,以展现出申请者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通过学习这些申请书范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2023年军训心得真实感受范文(17篇)

    军训心得是参加军事训练后对个人体验和感悟的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反思这段特殊的经历。军训心得范文4:军训过程中的辛苦与疲惫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懂得

    精选猎人团队培训心得体会(案例18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我们对培训过程中的感想和思考进行整理和表达的一种方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你们有所启发。xx团队培训结束了,给我留下

    2023年修改名族申请书大全(18篇)

    在编写申请书前,应事先了解对方的需求和背景信息,以便能更好地匹配对方的期望。如果你对如何撰写更多申请书感到迷茫,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会有所启发。

    最新作业票安全心得体会和方法大全(14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形成对于自己学习或工作的整体认识,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

    精选大学竞选团支书演讲稿幽默(通用18篇)

    竞选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目标或职位而进行的努力和行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竞选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从一年级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