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

时间:2023-12-16 作者:雨中梧

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需要充分考虑时间和资源的限制,确保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对比了多个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整理出一份综合性的参考资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一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教具准备。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二

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功的原理和机械效率”做准备。所以本节课在十一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为了达到这个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杠杆和滑轮的实质对比着讲解,加深理解,并在实验探究中突出滑轮做功的特点,以便引出“功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

3、能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了解滑轮的结构。

2、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和作用。

3、学习处理数据和信息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滑轮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基础。

学生已经学习了杠杆的有关知识,初步掌握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技能,但不一定有独立的实验能力。

2、障碍。

1、由于实验误差导致的数据偏离,可能使学生无法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2、对滑轮的特点认识不足,无法正确的应用到实践中去。

3、方法。

定性认识:课件播放理想的演示实验。

定量认识:用自制教具现场做演示实验。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制仪器的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教学难点:根据滑轮的特点解决简单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三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实验]:用两把弹簧秤拉扯桌上的塑料片,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结论: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并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归纳: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反馈练习。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5.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向东行驶的汽车重为5000牛,受到的牵引力是200牛。那么,汽车受到的阻力是牛,方向是。

6.质量为2千克的物体,静止悬挂在绳子上,绳子对物体的拉力是多少牛?

若提拉物体使它匀速向上运动时,拉力又是多少?(g=9.8牛/千克)。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49页练习3-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四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五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性。

3.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发生的条件。难点声波。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提出问题。

展示教材中图3-1-1、图3-1-2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思考,讨论一些问题,动物都能发声吗?举例说出各种动物(狗、猫、鸟、蝉等)是怎么发出声的?你是怎么会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什么?声音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自由发挥,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主题:声的产生和传播。

2.过程展开。

(1)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器材例如刻度尺、橡皮筋、纸、塑料薄膜等发出声音,进行体验,当物体振动时可以听到什么?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总结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一结论。

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鼓面和音叉发声,可用实验进行演示。将纸屑放在鼓面上,让学生观察敲击鼓面发声时和用手按住鼓面使鼓不发声时纸屑的情况,学生虽然没看到鼓面的振动,但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鼓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让学生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进而提出问题:纸屑和小球在什么时候被弹起跳动?也可以让学生用手触摸喉头进行发声,感觉声带在振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举p43动物与声音中的例子,着重指出哪个部位在发出声音,引出声源的概念。

(2)声波。

处扩展„„”可以以鼓心为中心,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圆,把空气的密和疏向四周传播形象地画出来。通过对两种现象进行比较,引出声波的概念。鼓面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3)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也能传播。为什么运动员在水下能听到音乐进行花样游泳?或让学生自己举例说出固体和液体也能传声。

声在真空中能传播吗?学生可进行猜测,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证明猜测正确性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方案,只要学生说出把声源放到真空中和不在真空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比较,都是正确的,并对其进行鼓励。

像教材中一样安排“声的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探究初步认识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传播不需要介质。

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比如罩内手机的应答声是怎么传到耳中。

的?当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时手机的应答声音变小,让空气重新进入罩内时,声又变大,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始终能看罩内手机屏上信号的显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探究过程现象发生的原因,可进行猜测与讨论,然后再得出结论。如玻璃罩内手机的应答声变化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虽然听不到真空中的手机的应答声,但能看到显示,说明了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船上的人是怎么会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的?暖气管是怎么把敲击声传遍楼内各处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能听到声音所需要的条件。

观察教材上的图3-1-10、图3-1-11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领会到振动并不一定能感到声音;要感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介质和接收器。

(4)声速。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就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5)人耳的听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声音和物体振动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频率的概念。只要学生知道人耳对声的感觉有上下限(20hz-20000hz),在此基础上,对超声和次声下定义,然后对耳朵的构造进行介绍,并教育学生不要损害耳朵,保护自己的听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六

知识目标。

1、解形变的概念,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第三节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即: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为形变量的大小.。

(三)、布置课后作业.。

探究活动——运用弹簧的串并联知识研究钢材的拉伸。

课题1:

题目:关于弹簧的串并联——钢材的拉伸。

内容:在建筑力学中,关于钢筋的劲度以及拉伸,可以根据弹簧的串并联进行研究。

有关弹簧的串并联内容可以参考“探究活动”中的相关内容。

探究活动——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课题2:

题目:自行设计实验求解弹簧的劲度系数。

内容: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工具研究弹簧的劲度求解,方法不限,记录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说明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以及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七

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的明显,能够直接看到;有的很不明显,不能直接看到,只有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观察到.例如,用手按下玻璃瓶时,我们看不到玻璃瓶的形变,但用手按压图12.2-4中装满水的玻璃瓶时,细管中的水面就上升,松开手时,管中的水面又降回原处,这样我们就察觉到了瓶子在受到按压时发生了形变.

实验时,最好选用横截面为椭圆形的大玻璃瓶,可使实验更有趣.当沿椭圆的短轴方向压瓶壁时,瓶内容积变小,可以看到细管中水面上升,松开手则水面降回原处.当沿椭圆的长轴方向压瓶壁时,瓶内容积变大,看到的现象恰与前面相反.

轻按桌面时,由于坚硬物体的微小弹性形变不容易看到,因此可以用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将微小形变“放大”到可以直接看出来,如右图.

在一张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线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到一个刻度尺上,形成一个光点,只要用力压桌面,镜子就要向箭头所指的方向倾斜.由于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光点就会在刻度尺上有明显的移动,而把桌面的形变显示出来.

2.略。

3.鼓励学生分别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人的头发试验,研究人的头发能承受的拉力和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并尝试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渗透学科间的交叉.

4.略。

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制作(构造):弹簧、指针、刻度板、拉钩、吊环、外壳。

3)使用时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一致。

(4)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板面垂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八

一、复习。

二、定量认识滑轮。

杠杆平衡条件特点。

f1l1=f2l2定滑轮:f=g能改变动力方向不省力二、定性认识滑轮动滑轮:f=1/2(g物+g滑轮)。

滑轮的分类不能改变动力方向可省力费距离动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固定不变四、运用。

定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跟被拉动滑轮组。

物体一起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九

3.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的片面性。

二、重点与难点。

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实验前展示一些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等优美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欣赏绚丽景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知道,“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引导学生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光在遇到其他物体,在界面处发生反射;(2)光遇到其他透明物体,在界面处发生折射:(3)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光线可能发生弯曲。

在探究活动中要求给每组学生配备激光笔,教师要强调激光束一定不能直射入眼睛。可以把激光笔发出的激光束照射到光滑的桌面以及小平面镜上,观察反射现象。用激光笔发出的激光束照射到水中或玻璃中,观察激光束在玻璃或水中的传播路径。为了能看到水中的光路,可以在水槽的里面铺一张白纸作衬,也可以在水中滴少许牛乳或墨水。光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实验难度较大,建议课上放一段实验的视频,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课下探究。

通过以上探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作出总结,并得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这一结论。

2.光的传播速度。

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c=3×108m/s。光在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在此,可以介绍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使光在特殊介质里1s只传播几米,增强民族自信心。

为了使学生理解光速有多快,教材中用一幅漫画加以注解,形象生动地说明光速非常快。教学时应使学生了解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并记住c=3×108m/s这个重要的物理常数。

四、作业。

(一)“自我评价”参考答案。

1.可以。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规律,将两条光线作反向延长,交点即是室内。

电灯的位置。

2.7.46。

3.瞄准器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十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

掌握功率的单位及计算公式:p=w,并能利用公式进行计算。t。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能够判断出功率的大小决定于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做功的快慢,培养学生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有控制变量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意义:表示做功的快慢。

功率。

计算公式:p=wt单位:瓦(w)、千瓦(kw)1w=1j/s。

功和功率关系:w=pt。

三、相关知识。

机器铭牌上的功率。

这里说的铭牌,是指机器上的一个小牌子,上面标有机器的主要性能,其中有机器的功率,例如有一台水泵,它的铭牌如下:

型号8b13扬程12.7m。

流量270m3/h允许吸上真空高度5m。

轴功率11.3kw转速1450r/min。

配套功率17kw效率83%。

出厂编号重量11kg。

水泵厂出厂日期年月

铭牌上的轴功率,是指水泵在流量、扬程和转速都正常的情况下,水泵轴从动力机械得到的功率,配套功率是指与这台水泵配套的动力机的功率.

如果用电动机带动这台水泵,就应选择功率是17kw的电动机.电动机的功率比17kw小,带不动水泵;比17kw大,是一种浪费.就像小马拉大车,拉不动,大马拉小车,又没有充分发挥马的作用一样.在购买和选用机器时,要仔细看一看它的铭牌,了解它的性能是不是符合要求.

四、学法点拨。

功率是力学中重要物理量,我们要准确把握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我们要加强各。

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以解决实际问题.

功率(power)。

探究。

(1)完成相同的功,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2)如果做功时间相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3)如果两物体做的功不同,做功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十一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准备: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这是同学们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前面介绍形变的部分。

通过观看视频,这些例子中物体的共同特性是什么?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玩橡皮泥时,橡皮泥变形后就不能恢复原状。玩泥巴时也是一样,撤去外力泥巴也不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

二、进行新课。

1.弹力。

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我拉弹簧时,感觉到它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我们把这种力就叫做弹力(elasticforce),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动手做一做,然后讨论。

我们不拉弹簧也不压弹簧时,弹簧对手就没有作用力,如果用手去压或拉弹簧时,弹簧的形状改变,对手就会有力的作用,所以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你对别的物体施力,物体肯定也会对你有力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物体不发生形变也会有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图。

分析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吗?小车受到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靠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改变,说明弹簧不发生形变时,对车没有力的作用;和被压缩的弹簧靠在一起的小车在弹簧被松开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说明受到了弹簧的弹力,说明只有弹簧发生形变,才能产生弹力。

我们用的自动铅笔和一些圆珠笔里面要利用弹簧的弹力。跳水运动中1m板和3m板的跳水都是利用了弹力。射箭运动员利用了弓的弹力才能把箭射出去。撑杆跳高运动员利用了杆形变后产生的弹力。体操比赛中。跳马运动员利用踏板的弹力才能腾空,跳远运动员也要利用踏板的弹力。自行车的支架上也有利用弹簧的弹力。拉力器也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2.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制作弹簧测力计,请一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们制作的过程。

(1)将一块光洁平整的硬纸板竖直地固定在铁架上。再将一根带有挂钩的弹簧的上端固定。在纸板上。弹簧自然下垂时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在纸板上作好记号。

(2)将0.5n的钩码挂在弹簧上,记下弹簧最下端的位置并在纸板上作上记号。

(3)分别将1n、1.5n、2n的钩码依次挂在弹簧上,并在硬纸板上分别记下弹簧最下端对应的位置。

(4)在对应的位置上标出所用钩码的重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弹簧测力计的部分。

其他组的同学有不同的地方吗?将0.5n、1n、1.5n、2n的钩码挂在弹簧下端时,用刻度尺测量硬纸板上相邻两个记号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所受的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我们把每相邻的两个记号间又平均分成了5等份,这样测量可以更精确。

老师再在你们共同制作的测力计上加一个拉环,就变成了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出示弹簧测力计),同学们来观察一下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由弹簧、挂钩、拉环、刻度、指针等几部分组成。实验室常用的弹簧测力计和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测力计比较,有什么不同?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刻度盘是活动的,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可以方便地调整。

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演示一下用弹簧测力计测一个物体的重力,同学们注意观察,看他使用的对不对。

播放视频:物体的弹性——后面介绍弹簧测力计的部分。

读数时视线应该和刻度线正对,拿弹簧秤的时候,一般用手拉住吊环而不应该用手抓着外壳。使用前要先估计被测物重力,以免被测物重力太大,损坏弹簧秤。

演示:一根弹簧在持续增加的外力作用下被拉直。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即使撤销外力,弹簧也不会恢复原状,所以,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弹簧秤测量文具盒及课本的重力,然后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

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我们知道了弹性,了解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并且还可以自己制造测力计,用自己做的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四、板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十二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十三

二、惯性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十四

第八章第一节什么是力(1课时)。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学生。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五.小结,练习(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十五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2.投影仪: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十六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学习】。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力的单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

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关。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

【合作探究】。

一、力的认识拓展。

1、辨析下列关于力的说法。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c、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关于力的认识总结:

二、重力的认识拓展。

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的部分。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不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4、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

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

【当堂检测】。

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

5、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中华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

四、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3.o×106kg的木箱受重力的图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不考虑地球自转)。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

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十七

(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功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的概念。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提问:平时,我们常用力去移动物体,使其位置改变。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三个小实验。

1.学生实验:用手匀速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和4本书分别提到桌面上。

问:两次移动的距离怎样?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2.学生实验:用手将放在桌旁地面上的书包分别匀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问:哪次“累”一些呢?为什么?

3.学生实验:用手将书包提5厘米左右和将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

讲述:由此,人提物体“累”的程度,不能仅仅单独由力的大小或单独由移动的距离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引人一个新的物理量——机械功(简称功)。

二、讲授新课:

功这个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1:

这两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体都移动了一段距离。

问: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讲述:在物理学中就说图中的力对物体做了功。

请同学们看图:课本104页图15.1-2:

甲:用力而未移动距离;。

乙: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但水平方向上却没有力。

分析得出: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演示1]手提着钩码在空中静止不动,问拉力是否对钧码做功?为什么?

[演示2]手提着钩码匀速水平移动一段距离,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演示3]手提着钧码匀速上升,问拉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为什么?

功的大小与力和距离这两个因素有何关系呢?

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

2.物理学中,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即功=力×距离用。

功的公式:w=fs。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

1焦耳=1牛顿o米1j=1nom。

分析:因为马在水平路面上前进,竖直方向上没有通过的距离,所以车受的重力不做功。求马的水平拉力,可从已知拉力做功和车前进的距离,由w=fos公式求得。

答:车受的重力没有做功,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小结: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巩固检测:

[例题3]回忆上课起始做的三个实验,若匀速提书包和4本书所需的力分别为30牛和5牛,课桌高80厘米,计算下面情况下拉力做功的大小:

(1)把书包和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分别做功多少?

(2)把书包提高5厘米,把4本书从地面提到桌面上,拉力做功分别为多少?

小结:功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大小共同决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功不一定多,距离长的过程做的功也不一定多。解题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例题4]小刚把重为1000牛的箱子沿着水平地板推动1米,小刚对箱产做的功()。

a.1000焦b.1焦c.0焦d.无法确定。

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受到几个力,画出力的示意图。

课后小结。

强调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单位1焦耳=1牛·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十八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及物理意义,会进行相关的计算;(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机械效率;通过讨论,了解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导入新课】使用机械,有的可以省力,有的可以节省距离,那么我们能不能使用机械而节省功呢?大家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116---117页(时间3分钟).

【检测交流】。

检测一:利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400n的货物匀速提高2m,所用的拉力f是250n,求总功、有用功、额外功和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小结及作业】。

堂清和本节导与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十九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二十

知道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知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色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的主要方法。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科学家的生前故事的学习,感染科学巨人们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树立为真理、为人民而服务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

4.重点。

5.难点。

透明物体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反射的光决定的。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知道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色色散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的主要方法。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有效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对科学家的生前故事的学习,感染科学巨人们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树立为真理、为人民而服务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4.重点。

5.难点。

透明物体体的颜色是由它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反射的光决定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器材:

三棱镜、有色玻璃。

教学过程设计:

6.引入。

就有这样一种生理缺陷,使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不能体会五彩的世界,这就是色盲症。色盲一般分为三种。

全色盲:只看得出明暗之分,却看不出色彩区别;。

红、绿色盲:分辨不出红色或绿色;。

全反色盲:看到的颜色和常人相反。

伟大的化学家,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道尔顿,就是一个红色盲患者,他给母亲买了一双“灰色”的袜子,母亲却因为袜子的颜色太过艳红而拒绝了这个礼物。道尔顿发现自己和常人不同之后,并没有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自卑,反而刻苦钻研,终于发现了“色盲症”这一症状,为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人类打开了认识色盲症的大门。

我们对于患有色盲症的同学,不应该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而是要在生活中给予他们帮助和关心。

7.光的色散。

解释现象:白色的光经过了三棱镜的折射,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的角度也不同,所以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光带上面的光从一侧到另一侧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就叫光的色散。

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发现的,牛顿一生有很多贡献,他的成功伴随着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牛顿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母亲每天都要派他去集市上卖农产品,不过牛顿天生热爱学习,就悄悄地躲在树丛后面看书,舅舅发现以后,被牛顿执着的学习精神打动,终于同意让他进入学校学习。牛顿后来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终于成为了改变世界的科学巨人,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8.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提问:要是让你组织一场晚会,为了达到色彩缤纷的效果,你会用到几种颜色的灯光?

科学家从阳光经过色散后得到的其中色光中找出了三种色光,并且由这三种色光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所有颜色的光,这三种色光的颜色分别是红、绿、蓝,它们叫做“光的三基色”。色光的混合规律见下图:

学过水粉画的同学应该知道,要得到不同颜色的颜料,只需要用三种不同颜色的颜料进行调配,它们分别是:红、黄、蓝,因此,这三种颜色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的混合规律见上图:

9.物体的颜色。

(1)不透明的物体:。

白色的阳光照射在同学们的身上,为什么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确看到五彩斑斓的色光?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比如说绿色的树叶,能够反射绿色的光,而将其他颜色的色光都吸收了。

答:应该用红色的灯光照射它,因为绿色植物之所以是绿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绿色的光,也就是说它不喜欢绿光,因此要用红色的光照射,更加利于它吸收光中的能量。

(2)透明物体的颜色。

将一个红色的玻璃片放在眼前,看到的白色墙壁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为什么?

因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比如说,红色的玻璃,能够吸收其他颜色的色光而让红色光透过,因此,我们在红色玻璃的后面,就只能看到红的光。

例1:舞台上有一个演员,穿着白色的上衣,红色的裙子,舞台上绿色的灯光照射的演员身上,台下的观众可以看见:

a.演员穿着白色的上衣,红色的裙子;。

b.演员穿着绿色的上衣,黑色的裙子;。

c.演员穿着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裙子;。

d.演员穿着白色的上衣,黑色的裙子;。

答案:b。

答案:不能得到任何颜色的光,因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他能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白光经过了红玻璃后,只剩下红色的色光透过,红光遇见了绿色的玻璃,被他吸收,故在光屏上不能得到任何颜色的光。

10.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光的三基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透明物体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的物体颜色是由它能够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 玻璃

水 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二十二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功的原理,第三册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片三。

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但费力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1、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应用教案(优秀23篇)篇二十三

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节策划书(优秀16篇)

    策划书的写作需要注意语言简练、条理清晰,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和理解。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和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策划书的结构和内容。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策划书。迈

    红楼梦读书经典读后感(汇总16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籍的意义和内涵,提高我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面这几篇读后感,或许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观点。

    中学教师晋职演讲稿青春在这里闪光(通用19篇)

    教师演讲稿可以在特殊场合中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反思,提高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想要提高教师演讲水平的同学可以看看以下范文,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红楼梦读书读后感(实用17篇)

    读后感是一种将书写与阅读结合起来的活动,有助于提高读者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读者对历史传记的读后感,它们展示了人物的魅力和历史的价值。《红楼梦》打动过

    下半年大学生纪检部工作计划范文(23篇)

    写工作计划范文时,我们可以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目标,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详细介绍了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和步骤,希望能够对

    专业与就业调查报告(热门24篇)

    调查报告可以是个人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是团队合作的产物,具有多种形式和用途。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和写作热情。在我们的工作中、学

    高一物理平抛运动教案(优质13篇)

    高一教案能够提供教师教学过程的脚本,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学校扶贫工作计划(专业16篇)

    学校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地方,为每个学生提供追求自己理想的舞台。学校是一个创新的沃土,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其次,总结时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校生活的变化和

    医院信息管理个人工作总结(优秀15篇)

    医院工作总结有助于形成工作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在细致总结和概括自己在医院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之后,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这份医院工作总结范文,了

    党风廉政建设整改情况汇报(优质17篇)

    情况汇报是对所涉及情况的整体把握和客观呈现,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将看到一些成功的情况汇报案例,通过分析这些范文,你或许能够提升自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