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碧墨

范本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权威性的范文范本,供大家阅读和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一

福州一中石芝钦。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当前迫切需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信息素养的国家标准,并按照学生的年龄差异,提出不同阶段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与标准,将信息素养纳入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根据国内外教育界研究的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在结构与目标体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信息技术的主人。所以,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动地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是学习主题、学习目标的设计者,是学生如何去获取有关信息、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的指导者、帮助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引导者和咨询者,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教学过程: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不能通过教师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需要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会和享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欢娱和乐趣,这是他人无法代替的。

教学环境:教师讲授的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中或在安装有多媒体广播教学的机房中上,我们还提供网络化多媒体学习机房,并具有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与协同工作的软件平台和必要的资源(网络资源库由教师创建并逐渐扩充和完善,我们将教学课件及教案存放在教学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查阅,把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安装在校园网中光盘塔服务器及教学专用服务器中供学生学习用)。我们还在校园网中建成福州一中信息技术教学网,每周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任务都以网页的形式公布,学校还接通了internet宽带网,多媒体机房中的每台学生机均可连上internet。我们还自己开发了基于web方式下的福州一中选择题考试系统,此系统可以实时地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质量分析。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还开发了其他的一些管理软件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软件。这样的教学环境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并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展开实践活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百看不如一练”,所以我们在每节课上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或练习任务,通过上机的操作达到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在练习中碰到的疑惑产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动力,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另一方面,教师应从更广泛的角度积极适度地去评价每位学生的表现,学生也会在积极的鼓励和赞赏中产生进一步去学习和探求新知的动力。

课程设计过程如下:

课程设计第一阶段:

1.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知己知彼”的客观态度,获取自我的信息第一周教学和学习任务如下:

[1][2]下一页。

老师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学习内容和要求?quot;任务驱动“方式公布在信息技术教学网中),我们在教学专用服务器和校园网光盘塔服务器中安装了较多的学习软件和影像资料供学生学习用。在网络环境下,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的能力。同学们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积极性很高,每个同学学习后都积极参加讨论、交流,我们认为应尽可能给学生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思考。我们还利用自己开发的基于web方式下的福州一中选择题考试系统,在理论及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中根据学习的需要让学生适当做一些练习(学生可以边做边学),考试系统可以实时对学生的答题结果进行评判和质量分析。

对于信息社会和知识,每个人必须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信息技术学科了解对象考试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学生对学习的过程和自己的能力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过高或是过低地估计自己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意愿作为教学的前提,通过测试,教师对学生的水平有所了解,这将有效地指导教师今后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学科了解对象考试不是要给学生施加学习上的压力,而是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这将有助于学生督促自己的学习,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课程设计的第二阶段:

2.强调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强调实践操作能力,这是基础素质。但是,它对信息素养教育而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是一种工具,它将帮助学生今后顺利获取信息。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通过计算机辅助学习软件,一方面通过教科书的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去掌握信息的来源,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

课程设计的第三个阶段:

3.以”项目任务“为目标的实战训练--培养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软件应用能力和获取信息源的能力以后,教师将提出两个或三个工作任务与要求,并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该任务。

课程设计的第四阶段:

4.与实际学科知识结合的运用过程--培养对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

[作者简介]福州一中教师,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

上一页[1][2]。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二

摘要:信息素养包括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要坚持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要采取分层的教学模式,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教学当中。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要求,是高中生能够全面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所以说,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能够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那么,怎么才能够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借鉴。

一、坚持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任务驱动教学法呢?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根据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多级任务的布置,一步一步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进行高效学习。怎么实施呢?应当根据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确定任务的级数,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提出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总结评价。比如在教学电脑组成时,首先提出任务,即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电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然后布置自主学习任务,比如“什么是硬件,什么是软件”。其次,布置协作学习的任务,“电脑的硬件有哪些,软件有哪些”。最后,进行总结评价,得出最终的任务结论,即电脑的组成。通过这样的布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做法就是一个完整的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每深入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次提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

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虽然信息技术教学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上的倾向越来越多,但是它的技术性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枯燥无味的情况,只有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最大化。活跃课堂氛围的方法有很多,针对信息技术来讲,首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可以连接网络,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的信息,并且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指导学生怎样寻找信息。其次,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什么是专题教学呢?专题教学就是将信息技术的知识进行大类的分组,然后根据大类进行教学。比如关于办公软件的教学就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最后,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传递过程,让学生在游戏当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比如在进行邮件投递教学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用肢体动作传递信息的游戏。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信息的传递情境,也可以提升课堂的活跃程度,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欢乐。

三、采取分层的教学模式。

分层的教学模式是根据因材施教思想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即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的`确定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性格爱好和学习成绩来确定。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来进行分层教学,让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从而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比如对于信息收集能力比较差一点的学生,教师应当多布置相应学习任务;对于分析能力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适当的训练;对于应用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薄弱方面进行训练提升,可以补上学生的短板,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四、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教学中。

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主要是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和辨别能力。网络的发展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平时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信息,有些信息对学生的成长不利,需要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所以,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教学当中是很有必要的。高中生因为生活阅历浅显,根本就意识不到很多行为是触犯道德和法律的。比如不健康视频的传播和有害信息的进入等等。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可以教会学生怎么去辨别和分析信息,还可以让学生充满正能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拍一些充满正能量的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结束语。

信息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紧迫,需要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到一定水平。相信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信息素养一定能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2]黄松爱,董玉琦.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08).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三

摘要:信息时代在网络充斥着每个人生活的今天已然到来。而教育要跟得上时代,要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与时代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引言:

在这个信息时代,智能手机无处不在,网络信息随处可见。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必要任务。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学习能力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学生将在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思考、学习、工作乃至生活。而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多需要依赖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四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应对号入座,操作时要规范,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溺虚拟游戏,不要为了躲避老师,乱拔网线或是破坏键盘等,要爱护设备。第二:保持机房整洁美观。学生进入机房要穿布鞋套,除跟上课有关的都不允许带入。第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必修教材最后一章中我们也讲到信息资源的管理:如何有序管理好信息资源,使之井井有条。比如电脑中文件夹的管理、桌面的管理等等。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价值。生活中处处包含信息素养的影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发现教材中有用的信息素养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去。

例如我们在教学选修教材中“网页设计”这一节中,以绿色和地球为方向,让学生找有关绿色和地球相关方面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制作和加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自己动手,分工合作,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网页制作中图片、文字的应用和选题立意规划,还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处理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这种教育也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做为地球主人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再比如,在讲计算机病毒这一章节时,可同时进行加强道德法律教育。

我校竟然有学生在百度贴吧里创设东南中学吧,然后对老师进行言语攻击,此外还公布老师生活中的私人照片等等,这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也给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和益友,怎么会有那么多恨和怨,有什么不能好好说的,这恰恰说明了学生缺乏信息伦理道德,所以加强道德法律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计算机病毒、网络上不健康的'、反动的内容,还有版权问题、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需要老师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做个社会和网络文明人。

学生填鸭式教育,让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不能自我解决。信息技术教学是以操作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比如,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操作时对话框中已提示出错,但他们还是按照错误的操作继续重复或等老师来解决。对于这种情况,不能让他们等待老师来告知结果,应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示和帮助菜单尝试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模拟试题库做习题时,最后显示的评分窗口应直接点击“关闭”按钮,才能一次性关掉这一套试题,这样才能进行下一套练习,而有的同学根据以往经验,直接点击窗口右上角的“x”,结果只是关闭当前的评分窗口,并未关掉整套试题。等做同一题库中另外一套试题时怎么也打不开。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考虑,一般打开的窗口在任务栏上都有显示,万一操作不当,我们可以直接关闭任务栏上最小化窗口,而不是定向思维式重复打开试题库但却怎么也打不开。所以教学最终目标的不是会一个问题,而是要获得处理、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终目标信息素养。

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所以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老师们不仅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网络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中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成为有用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五

一、引言牛津分析公司执行董事长戴维・扬被称为“把握信息时代脉搏的人”,在他的眼里,“信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教人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科学、有奖地利用信息为自己服务的能力,这即是信息社会中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获得终身教育的基础。因此,美国早在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学生进行系统培养,并开设了多种信息问题解决方案的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及掌握完整的信息问题解决方法和技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促进了美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由此看来,在逐步信息化社会的中国,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近些年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也逐步认识到,并开始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尝试。在这里了,我也想谈一谈我对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点滴设想。二、信息素养的涵义及内容探索信息素养教育,首选我们需要弄清什么是信息素养,它包含哪些内容。早在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含义:所有经过训练、在工作中关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就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知道运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主管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认为:要想成为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确定、评估和有奖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与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学习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多种信息技能:如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所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及处理等。可以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三、小学需要培养哪些信息素养从信息素养的三个层面来看,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他们的信息意识、文化素养以及信息技能三个方面都是很薄弱的。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奖地利用资源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地解决就可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正是语言教学努力的主要任务;信息技能的培养,指的是对小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是涉及信息知识以及对具体的信息获取、组织、处理、加工、表达、通讯、评价等的能力,这是个人信息素养的基础。文化素养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小学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一门大学问,在这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我想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对小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上。四、对我国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粗浅认识在我国,信息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近期的事,但并不等于我国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一点,从引导中小教学方向的高考试卷中就可以略窥一斑了。终身教育的提出,更促进了学校教育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其中蓬勃发展的小学语言教学改革和实验也在表明,我国的小学语言教学并未忽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言教学“大语言观”的提出,引导语文教学课走出课堂,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正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力证明。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死扣书本、烦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面,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重视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奖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已有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这些都是在明确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当然,小学语文教学提倡学生查找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特别是课堂阅读教学中,也不乏缺乏经验的例子。比如,一些学生不知去哪查资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资料;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常见学生能够选出相应的资料,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等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五、对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设想根据对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即信息解决方案课程的思考,我在想:能不能结合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点滴尝试,我想进一步尝试提出自己的`小学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设想。因为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所以我还是把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有意识地融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信息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信息资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树立一些能够恰当运用已有信息资料回答问题的模范学生,并对于积极查找信息资料的学生鼓励甚至奖励,这样就会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主动利用信息资源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二)信息的确定信息的确定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生能够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解决的能力;二是学生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我们上一节阅读课,通常一篇课文的篇幅不短,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确定信息问题的大好时机,千万不能忽视。我们可以以一篇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体会确定信息的过程。首先我们可以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海洋与我们人类有哪些关系?人类是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为什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三)信息的获取信息的获取指的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源;检索信息来源、在信息来源中查找信息。我们提出了这些问题,到哪些地方去找信息资料呢?这一步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长江之歌》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你了解长江吗?长江的风采与气概怎么理解?长江还体现什么精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长江的位置与所流经的地方耐心查找地图;长江的风采与气概可以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段或听录音《长江之歌》或查找相关图片;长江体现的精神可以阅读有关对长江的赞誉的诗词和文章,有关长江的传说故事等等。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我们可以和学生讨论怎么去查找。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开始使用的重要的信息来源还有网络资源等等。(四)信息的整理信息的整理指的是对信息的组织和处理:学生在信息来源通过阅读、观察、聆听、触摸等方式来感受信息、筛选出有关信息。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因为有了明确的信息任务,有了明确的信息来源,对信息资料的整理的训练就水到渠成了。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时,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这个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五)信息的集成(加工和表达)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能否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个环节是关键一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这个环节比较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和示范。比如:学生说他查到了人们对牡丹、菊花等十种花的命名,如人们称牡丹为花中之王,称兰花为花中仙子,称……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我特别想知道荷花被称为什么?花中君子!老师追问:为什么荷花被称为花中君子呢?从而引导学生从荷花的称呼联想到荷花的高贵品质上来。再比如:学生看到了壁虎,对壁虎产生了兴趣,于是去查有关壁虎生理特点的资料。大多数学生迷惑的问题是:壁虎为什么紧紧地贴住墙壁?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学生提出问题,就需要学生用信息资料来解答。原来是壁虎趾下有皮瓣,皮瓣上有数以万计的细毛(大约有100微米长),每一细毛中又有许多的分叉(大约有100~1000个分叉出来的微细毛)的关系,有关资料对这个问题的描述,还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让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我引导学生,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六)适时的评价这个过程有两个层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些。更好的方法是带领学生重新回顾一遍这一信息的运用过程,具体分析每一个环节最好的程度。这样,学生的进步会更快。六:结语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让我们高度重视并认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上一页[1][2]。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出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时,也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点滴尝试,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信用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第一张信用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可是教案、教材中都无法查阅到的。于是,我暗示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女同学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她在网上查到了问题的答案,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她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又如学习《网上呼救》一课时,我先列出了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苏珊被获救之快,两者对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此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

1、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通常,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

比如《黄山奇松》一课,我们可以确定信息任务为:黄山松究竟有哪些奇特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种奇松外,还有哪些奇松呢?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问题明确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明确:黄山松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黄山松的诗词文章;迎客松为什么会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可以查找有关迎客松的生长位置、生长特点和相关图片介绍,以及文人墨客、广大人民对迎客松的态度等等。

信息来源有了,需要解决技术问题,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我便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比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等等,尤其使学生明确,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应成为我们重要的信息来源,我们要正确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工具、媒体来开展学习(包括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对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比传统获取信息的方法更方便、更快捷。

2、引导积累,培养分析信息的能力。

分析信息的能力指要求学习者对收集的信息进行鉴别、遴选、分析和判断,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要求的信息伦理素养。我们需要训练的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任务和信息来源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然后有条理地整理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细致深入地锻炼学生。例如,我经常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摘抄下来,或者用笔勾画出来;指导学生设立“采蜜本”,一边查阅,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网站地址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注意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同时,我们应看到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使教育、教学系统有了更强的开放性,出现了黑客现象、网络信息共享与版权等问题;带来了伪科学、不健康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面对这一问题,实际教学中,我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网络社会”教育,引导他们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尊重他人在网上发表的各种成果;另一方面注意把一些有利用价值的教育资源下载到学校的网络服务器上供学生学习,以防学生受到不良影响,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免疫能力。

3、适当示范,培养学生集成信息(加工和表达)的能力。

信息的集成是指把来自多种信息来源的信息组织起来、把组织好的信息展示和表达出来。这是检验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最佳体现。教学中我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同时,我充分利用论坛和bbs留言版的表达功能,引导学生将生成的信息在网上发表,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还有利于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惟有如此,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将虚拟时空与实体社会相连接。

这个环节比较难,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和示范。比如《黄山奇松》一课,黄山在哪里?它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是座什么样的山脉?这个不是教学重点,但却是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问题。学生提出来了,就需要学生的信息资料来解答。有个学生通过网络找到了有关资料,可资料上对这个问题的描述用了几千个字,用了一些专业词汇,念起来特别拗口,如果课堂上学生念出一大堆自己都不明白的专业词汇来,其他学生就会更困惑了。我就这样引导学生: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吗?学生就会找出关键的情况介绍,我再作精练的描述。常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三、适时切入,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技术的入门靠信息技术课程,但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则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了就有机会用,得到适时、适量的实践,从而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学习《动物的互惠互助》、《特殊的葬礼》、《天火之谜》等课文时,我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让学生适时地借助于网络进行学习、交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及时评价对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之间讨论交流并评价这节课上哪些信息资料用得好,从而加深学生对处理信息过程的认识;二是教师对这节课运用信息资料的过程做一个引导性的评价。说说哪些同学在哪些方面做的好,哪些方面是大家需要努力的方向。因为有具体的事例,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通过带领学生不断重新回顾信息运用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分析查找,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很快。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目标。但如何进一步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开发良好的学习环境,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如何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有待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

刘珍。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七

《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尝试,从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等方面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

信息素养信息意识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技术信息资源。

《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出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时,也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宣读,却无力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我认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对于小学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认识到信息是资源,及时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可以扩大眼界,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在学习《信用卡》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第一张信用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可是教案、教材中都无法查阅到的'。于是,我暗示学生课后查资料解决这一问题。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女同学兴奋地跑来告诉我,她在网上查到了问题的答案,我当即好好地表扬了她的探究精神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全体学生认识利用信息资源的优势和重要性。又如学习《网上呼救》一课时,我先列出了苏珊在疾病突发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苏珊被获救之快,两者对比,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此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

1、注重训练,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哪些问题需要查找信息资料、确定为完成任务所需要哪些信息、确定信息来源、选择最佳信息来源等的能力。通常,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通常的做法是,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确定信息任务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哪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查找信息资料,从而使学生下一步的活动明朗化。

[1][2][3]。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八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

一、传统的教学,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

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都围绕如何“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被动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抑制了人才的成长。但大部分学生只会答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做以前翻版式练习。而且很多的老师有这样的困惑:这节课讲的内容经过多次的翻版式练习后看上去好像掌握了,但由于课后练习的机会少,到了下节课就有一批学生忘了操作步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往往讲解的是这个题目的操作步骤,学生也就只会记下步骤。这种死记硬背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个星期就已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一个长假之后,等到进入社会,这一年所学到的也就所剩无几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同时给予学习者以发表自己意见和成果的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自己动手去探索、收集、总结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二)在学习中,应让学生弄清楚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在哪里可以获得帮助,管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

很多情况下,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可以通过自己手头上的所有信息技术课发下来的资料,可以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可以借阅有关方面的书籍,可以上网查找所需的资料,等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信息素养品质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以任务驱动为手段。

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以一定的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两个月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任务应从简单的开始,让学生慢慢地适应,由简入繁。

(四)推行小组协作形式。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必须学会从身边获得所需的知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协作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萧伯纳说过:倘若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小组协作可以达到增进交流的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信息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分组的确定方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采用小组平衡(考虑学生操作技能,家中是否有电脑、是否可以上网,男女比例,等等),每组可以有5至6人,然后给予每组一定的任务。

(五)成果体验。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有多少研究价值,有多少实际的意义,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实践探索中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具备了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正如苏姆霍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只要有这种深刻的体验,学生就会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成果体验,用这种成果不断地激励他们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比如制作一张贺卡,制作一份调查表,等等。如果将学生的成果以某种形式展示,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及大家的承认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

(六)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毕业后,一部分同学会从事软件编程,但很大部分同学会应用计算机工作,也就是说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利用这个工具去做事情,比如学生可以用word编辑一篇自己的文章,用excel清算自己的日常开支,用powerpoint给同学制作一张生日卡片,用e—mail发信件,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使用这个工具,并让他们意识到这个工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形成信息素养的品质。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教师是一个组织者,要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学生之间的协作;是一个指导者,并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但应帮助学生寻找,以获得帮助的途径;是一个提供良好环境的人,要提供学生获得帮助的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大量的文字资料、书籍,cai软件,音像资料,最好还能够让电脑接入internet,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最重要的是一个督促者,其主要手段就是考核,教学是否有效只有通过考核评价才能了解。

参考文献:

[2]郭普渡。计算机与创造教育。北京景山学校。

[3]王旭卿。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外国中学教育,2000,2。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九

摘要: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模式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教育目标而开设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这个坚实的基础,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才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率。

关键词:信息能力;信息修养;思考能力;钻研能力;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学好信息课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对于老师和学生而言,皆能明白这种道理,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努力在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多下工夫,吃透教材,深挖其中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点,还可以把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做成课件,并充分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部分,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学生感到“好学、易学、乐学”。教师应该始终明白:学生如果提不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那就谈不上信息素养的培养。其实在信息课程中,除了比较抽象的专业知识之外,结合实际的电脑教学,其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成分,教师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比如可以用纸牌、五子棋游戏教学鼠标的用法;用“打地鼠”和“摘苹果”游戏来训练指法。

二、学校的计算机硬件建设是学生学好信息课的保障。

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对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非常重要。目前,许多学校已有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并与因特网连接,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就可以轻松上网。一个学校的信息方面的硬件建设是保障学生开展信息课学习的关键。对于比较抽象的信息课内容,一定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应该充分保证学生的上机时间,也可以把信息课中的比较抽象的教学环节搬到多媒体教室中去讲授,从而使学生更加生动具体地学习有关知识。平时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导航、信息交流,信息指导,使学生在因特网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从而促进信息交流,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个浓郁的信息氛围,为信息素养培养奠定了良好的支撑环境。

教师作为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者,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具有主渠道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的能力就成了决定教育教学效能的基本因素。教师为了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应主动在校内外参加培训、观摩教学、讲公开课等活动,听取其他老师、专家的评议和指导,拓展、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主动争取参加校内外同行之间的教学方案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

四、培养学生能自如地处身于信息化社会的基本技能。

现代社会已完全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现代人交际的方法已不仅仅包括书信和口头表达,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一个人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这个人就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和能够掌握借助互联网查找辅助其它学科学习的能力,掌握了这种能力,就是等于获得了互联网这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老师。对于学生整个的初中学习无疑是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的。

五、利用信息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钻研能力。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可能独立地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件事情通常都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信息素养是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基础,这些能力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个人的综合能力,具有这种综合能力的人就会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才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能够对所做的研究进行扩展,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信息能力是处身于信息社会中能自如生存的能力。学校教育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必须认真地界定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都包括怎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培养。只有加强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教育的职能才会充分发挥作用,素质教育的目标才有可能得以实现。要达到这种目标,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去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高海祥.如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j].科学之友.

[2]叶符明.浅谈信息素养教育[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李韦.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4]余金泉.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素养问题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

[6]张红松.关于超阅读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7]徐万胥等.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d].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

[8]赵黎.新时期公安院校学员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10]边策.信息文化视野下的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十

摘要:在深入分析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挖掘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与中学数学素养的衔接教育。以此关键要素为指导思想,构建了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与中学数学教学的“双基”互促教学模式,即以中学数学教学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发展,以大学生数学素养创新提升反向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教学;互促。

一、前言。

1959年,英国crowther首次提出“读写素养”相对应的概念用词———“数学素养”。近年来,“数学素养”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定义更加明确,即“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范畴,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知特征”[1]。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者认为大学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教育,还是一种素质教育。大学教育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思维方式,逻辑推理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开阔视野,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其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深受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两者之间息息相关。中学教育是提升人文素质的基础教育,而数学又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阶段的数学素养的获得,关系到学生今后数学素养的发展水平,同时中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大学数学教育的质量。因此,中学数学教学与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已成为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也是我国广大数学教育者探索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社会进步和信息化发展的驱使下,目前对大学生培养的层次、规模和创新意识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趋势,社会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更注重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人才培养方面则体现为重数学素养培养而不是数学知识的死记和简单套用,这就要求大学数学教育要进行教育目的调整,由原来的注重知识传授逐步向注重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方面。在这种大环境下,通过深入挖掘,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部分高等院校数学课时偏少,数学素养培养缺失。由于课时偏少,为了不影响教学计划和进度,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尽量压缩数学定义讲解、定理证明推导的时间,有些甚至直接给出某些定理的结论、公式,再简单地讲解几个套用定理的例子,帮助学生记忆定理的结论。这种不注重理解只强调解题的教学模式,不仅忽略了数学精神,抹杀了数学内涵,而且淡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更谈不上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2.中学数学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大学数学素养培养起步较难。部分大学生受中学数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大学数学学习仍定位于“应试化”学习,剥离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工作之间的联系,不重视教学实际应用的思考。这种狭隘的认识,导致大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进而忽略了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发展,使大学数学素养培养起步较难。因此,注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已成为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

3.数学素养培养研究不到位,指导理论、方法模式亟待挖掘。目前,中学教师及部分高等院校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相关的数学教学研究。一方面,导致教师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教学与实际的联系,使教学缺乏数学文化氛围,无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另一方面,也导致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数学思维狭隘,无法拓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视野。

三、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与中学数学教学“双基互促”教学模式研究。

如前所述,目前大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数学素养的培养。而如何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一直是中外数学教育者教学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中学数学教学与大学数学教育的衔接,因为中学数学教育是大学数学教育的基础,两者之间的衔接问题是目前影响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基于此,我们在深入挖掘大学生数学培养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与中学数学教学的“双基互促”教学模式。“双基”一方面是指高等院校中面向大学生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指中学数学课程教学,两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达到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一)双基———以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诉求为基点的中学数学教学。

在高等院校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在中学已经具备较好数学素养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逻辑推理能力强,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并且善于联系之前学习的知识点,能够找出知识之间隐含的联系及关键所在,理解新知识比较透彻。相反,不具备良好数学素养的学生思维单一,不懂逻辑推理,接受新知识困难较大,更不要说灵活运用了。这充分说明中学数学素养培养是大学数学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要想更进一步,必须以中学数学教学为基础。目前大学数学素养培养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重视抽象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大学数学是在中学数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定义、定理和方法的演变而来的内容丰富,应用广泛,高度抽象,逻辑严密的学科[3]。与中学数学联系紧密,但与中学数学相比,其内容更加抽象难以理解。因此,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要注重与大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应大学数学素养培养要求,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重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大学数学侧重于数学定义的理解,公式、定理、法则的推理过程更强调学生总结、归纳知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学习用敏锐的数学目光和数学意识去看待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多独立思考,进行“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加工工作,迅速找到合适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3.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在于提升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但目前相关调研表明我国中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明显不足。因此,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应对此有所侧重,在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引导学生构筑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讲解“函数图像”部分内容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探求足球,排球等在空中的运动轨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用了教材而且能使学生深化对数学定义,方法的理解,逐步意识到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用。

(二)双基———以中学数学教学为基础的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目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已经为大学数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在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大学生学习特点,大学数学教育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深化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中学数学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大学数学教育要更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培养。例如,在数学建模中,其具体流程可以划分为假设、推理,求解,检验。而在每一步的操作中都离不开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即应用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某项新产品开发出来,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最大的需求量是多少,预期的销量会怎样,其具体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生产量如何确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数学知识,还必须具备将这一实际问题与相对应的数学模型联系在一起,分析其需求量和生产量之间的内在关联,最终制定出合理的生产方案。而在这一方案的解决过程中,数学模型以其独特的视角能够预见未知的经济形势,正是其“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通过数学建模的锻炼和培养,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数学素养。

2.要重视大学生理性思维方式培养。大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大学生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且要从培养理性思维方式方面,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这才是科学研究和创新研究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理性的思维方式,来发掘数学中隐含的理念及其内在的美感。例如,“走出来的数学文化”———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著名数学家欧拉将其解决并抽象为“一笔画”问题[4]。在这一问题的解决和探讨过程中,理性思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高校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抓住数学问题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和美感,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和理性思维分析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和拓展大学生的思维能力。

3.要着重交叉学科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数学牢牢占据着基础的主导地位,具体体现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融合,交叉,形成具有活力的交叉学科,诸如金融数学、生物数学及环境数学等。高校教师应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切入点,将错综复杂的客观现实和数学合理的贯通起来,形成严谨清晰的数学表达,引导大学生学会利用数学意识和方法进行分析,达到解决问题,提升大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四、小结。

中学数学素养培养是大学数学素养培养的奠基石,而大学数学素养培养是中学数学素养培养的深入和提升。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如何形成中学数学教学与大学数学教学良好互动,使其有机完美的衔接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全民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5]李大潜.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养[j].中国数学大学,2008(10):4-8.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十一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的逐步普及,各级各类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探讨和研究逐渐增多,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成为一个热点。本文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是不可能的,各种软件应用知识会被层出不穷的新软件、新功能、新操作系统所代替,编程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专家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理论方法体系。但其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都围绕如何“教”,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大部分时间被动接受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抑制了人才的成长。但大部分学生只会答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做以前翻版式练习。而且很多的老师有这样的困惑:这节课讲的内容经过多次的翻版式练习后看上去好像掌握了,但由于课后练习的机会少,到了下节课就有一批学生忘了操作步骤。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往往讲解的是这个题目的操作步骤,学生也就只会记下步骤。这种死记硬背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一个星期就已忘掉大半,更不用说一个长假之后,等到进入社会,这一年所学到的也就所剩无几了。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让学生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同时给予学习者以发表自己意见和成果的机会,让其充分展示自己。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信息。

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自己动手去探索、收集、总结相关的知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二)在学习中,应让学生弄清楚每一步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在哪里可以获得帮助,管理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学习。

很多情况下,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告知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可以通过自己手头上的所有信息技术课发下来的资料,可以与身边的同学交流,可以借阅有关方面的书籍,可以上网查找所需的资料,等等。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信息素养品质最基本的一种思维方式。

(三)以任务驱动为手段。

在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给以一定的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以是近期的,也可以是远期的;可以是一堂课的,也可以是一两个月的,但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任务应从简单的开始,让学生慢慢地适应,由简入繁。

(四)推行小组协作形式。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必须学会从身边获得所需的知识。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协作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促进学生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萧伯纳说过:倘若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拥有了两种思想。小组协作可以达到增进交流的效果,这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信息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分组的确定方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基础,采用小组平衡(考虑学生操作技能,家中是否有电脑、是否可以上网,男女比例,等等),每组可以有5至6人,然后给予每组一定的任务。

(五)成果体验。

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成果有多少研究价值,有多少实际的意义,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的实践探索中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具备了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能力。正如苏姆霍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只要有这种深刻的体验,学生就会激发浓厚的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动力。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有成果体验,用这种成果不断地激励他们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比如制作一张贺卡,制作一份调查表,等等。如果将学生的成果以某种形式展示,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及大家的承认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动力。

(六)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的使用。

毕业后,一部分同学会从事软件编程,但很大部分同学会应用计算机工作,也就是说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利用这个工具去做事情,比如学生可以用word编辑一篇自己的文章,用excel清算自己的日常开支,用powerpoint给同学制作一张生日卡片,用e-mail发信件,用frontpage制作个人主页。要让学生自觉地去使用这个工具,并让他们意识到这个工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机养成一种行为习惯,形成信息素养的品质。

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教师是一个组织者,要安排好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学生之间的协作;是一个指导者,并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做,但应帮助学生寻找,以获得帮助的途径;是一个提供良好环境的人,要提供学生获得帮助的学习工具和信息资源,大量的文字资料、书籍,cai软件,音像资料,最好还能够让电脑接入internet,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最重要的是一个督促者,其主要手段就是考核,教学是否有效只有通过考核评价才能了解。

参考文献:

[2]郭普渡.计算机与创造教育.北京景山学校.

[3]王旭卿.美国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外国中学教育,2000,2.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十二

中国的信息技术课程从开设至今,教学重点一直在顺应时代的脚步不断改变,从一开始让学生了解电脑学会操作电脑接受互联网信息到后来的教授更多基础软件的应用再到讲授电脑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从本质认识信息产品直到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观此一路走来,不难看到背后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1]。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背景下,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指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它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基本能力。在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使学生了解信息产品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二,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使用信息化系统化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三,让学生了解、分析信息技术产品在当下社会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现代教育提倡终身教育观,它是指学校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培育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素养,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去学习,去获取信息,去认知社会。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和主要任务,但教学手段依旧有些单一、落后,仍然停留在讲练结合的阶段。教师将操作先演示一遍,然后学生上机练习,有疑点或难点,教师再次讲解。这种教学方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对于信息素养的教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2]。

教师在实际教学前要先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还可将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分组,使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交流置于网络之中。例如:可建立小组微信群以及师生微信群,用以交流和辅导答疑。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授课前,教师不仅要了解熟悉教材,更要分析、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所欠缺以及所兴奋的点在哪里,只有如此才能在教授的过程中对症下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充满好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更要将教学内容加以包装,以学生感兴趣的点作为导入教学内容的起点,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如何制作flash动画时,可以事先制作一些和学生生活相关的小动画,在学生被吸引好奇时,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关于flash软件的基本情况,并及时激励诱导学生可以用此软件制作出自己想象中的任何情境,并且比样本更好。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围绕教学内容,一个个地解决学生的问题,随着目标任务的完成,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与自信,并在乐趣中产生兴趣,由兴趣激发主动去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如此,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各种机会,巧妙地设计一些练习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实践,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体验应用信息技术带来的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注意改变教学模式,不能再像传统的那样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分配任务”和“小组合作”的模式,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flash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竞赛,不断布置任务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传授。在学生的对抗和合作中,会不断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不断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将会不断地塑造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关于计算机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对于信息伦理和道德标准的遵守;尊重知识产权不使用盗版软件。同时在学校的网络上进行限制,防止学生接触不良信息。还需要注意强化网络安全意识,使学生明白网络如同社会,引导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不轻信他人谣言,不轻易与网友见面。

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前,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信息素养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其次,对于教师自身更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教授教学内容;还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更要为学生介绍科技前沿的新技术新信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顺应时代,结合生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的评价体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分析学生的作品以全面考察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对于同一任务的不同解决思路要充分予以肯定与鼓励[3]。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方面不同于其他传统的教育,它更注重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并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去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此,信息素养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

结论: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主要依靠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要从课前准备到营造学习氛围再到课堂教学最后到教学的总结评价,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3]高岩.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十三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的载体己经不再束缚于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在此背景下,积极反思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的价值意义,结合当前现实情况,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有效整合的若干对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学校教育迎来了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资源。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但究竟如何将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还需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究。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发现美。

音乐作为一种媒介,让学生通过音乐这条纽带彼此认识和熟悉,并通过音乐的形式来交流彼此的感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高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尤其是用多媒体去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感性上对所学的音乐知识获得美的表象,唤起对美的感受。

2.激发创新的思维,引导学生欣赏美。

音乐因为创造变得丰富多彩,因为创造变得更加个性,因为创造变得更有内涵。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音乐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生通过音乐创造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充分挖掘出自身潜力。同时,欣赏美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美的形态直接感受开始的。

3.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表现美。

新《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根本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即兴创造的潜质,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欲,充分发挥群体的创造智慧。所以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使学生可以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音乐创作,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树立全新的、科学的思想意识。

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对音乐课程在基础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与功能进行重新、全面的认识,将音乐视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育课程,而非将其视为语数外等主科的点缀。对于信息技术,教师也应积极更新对它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无用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2.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设计针对性。

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审美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调整教学策略。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去听赏要和学生共同分享的教学内容,确定你要通过音乐作品达到的目的,确定作品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发现这些教学重点中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3.创新教学手段,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过去对抽象难理解的东西,教师要花费很长时间去讲解,学生感到枯燥,不能理解,或者毫无兴趣,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通过信息技术引入动画、视频、图片等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学生会被这种授课方式所吸引,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到师生互动中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样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把空间放大或缩小,把时间的间隔缩短或延长。

4.适度提问,强化思维启发。

音乐教育虽然承认差距,但应拒绝选择与淘汰,让每个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都能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教师应让学生敢于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树立对于学习的信心,充满对于知识的渴望,积极向上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事半功倍,老师也能从中很好的掌握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

总之,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理念要求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乐于交流,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给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查找自己所需的知识,同时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及时在线交流,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要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实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普及,健全信息技术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机制,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

[1]杨瑜,林诚权.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施现状分析[j].四川戏剧.2016(11):85.

[2]王文澜.基于音乐课程改革与实施问题的反思[j].艺术研究.2012(02):75.

[3]钱程.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兼评《实用现代音乐教育技术》[j].中国高教研究.2016(05):85-87.[4]申光健.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运用中的几个问题[j].音乐天地.2014(09):74-75.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十四

音乐不仅是由音符、乐章构成的,在音乐表达中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来说,由于受到年龄、认知、思维的限制,他们很难通过歌曲演唱来体味作曲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寓情于景是多数作曲者最善于使用的手段。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的时候,需要将音乐中所描绘的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我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通常会利用所媒体来为学生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悟音乐的魅力。比如,在我讲授《蒙古小夜曲》这一乐曲的时候,会利用多媒体来为学生展现这样的情景“在一片一望无边的内蒙古大草原上,蓝天、白云、蒙古包……太阳在缓缓地降落,模样的姑娘正在一边敲竹棒,一边呼唤小羊们赶快回家。小羊羔们跟在羊妈妈的身后,欢快地往回跑,在草原上留下了一串铃铛声。太阳消失在天际,天空暗了下来,月亮出来了,星星在夜空中眨着明亮的小眼睛,小青蛙鼓起肚子欢快地唱起歌来。这时候,牧羊姑娘走出蒙古包为小羊们点亮一盏油灯……”通过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直观的情景中感受到音乐中所描述的美景,还会在情景体验中感悟出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这样就为音乐知识充实了丰富的情感,使音乐真正成为情感交流的手段。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只是进化的源泉。”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节省有限的上课时间,基本上一上课就直入主题,拿出教材直接翻到要讲授的内容来带领学生进行演唱。在这种枯燥、机械化的教学环境里,学生不仅不能了解到作曲者作曲的背景、乐曲中的含义等基本内容,还会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丧失主动性,其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乐曲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此体味到乐曲中的美。因此,我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利用多媒体有声有像的特点来向学生展示音乐中的意境,以此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来想象一下乐曲中的故事。比如,在我讲授《小鸡过河》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先利用多媒体来展现一幅小鸡、小鸭欢快玩耍,鸡妈妈要小鸡去给外婆送礼物的画面。此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小鸡会给外婆送什么礼物呢?”。接着播放小鸡在河边叽叽叫的画面,让学生思考“小鸡为什么会叽叽叫”。然后,呈现小鸡在湍急的小河前止步不前的画面,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小鸡,你会怎样过河”……通过这种多媒体画面播放和问题解答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可以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众所周知,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伟大的音乐家,而是要在音乐的熏陶之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和道德价值观。在音乐教育界有这样一种共识:音乐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审美教育对小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充好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探求出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德育内容,让音乐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比如,我在讲授《义勇军进行曲》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先利用视频来为学生播放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英雄儿女们的大无畏抗争的画面,让学生在激情燃烧的画面中感受到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然后再向学生一些国庆阅兵典礼、天安门升国旗的画面,以此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演唱的过程中,不再需要我做过多的讲解,学生会自发地站起来以自豪感来进行演唱。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实现音乐与画面的完美融合,还可以在视频观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总之,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不仅要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利用多媒体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陈谨.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6.

[2]甘玮;陈增照.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融合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十五

摘要:全球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逐渐成为人的所有能力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最关键的阶段,对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当今,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对信息的获取、管理和加工、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科学思考,为他们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运用信息的水平。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能力。如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和信息利用的能力,使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要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作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没有主动权,不知道操作的目的是什么,没有机会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到的只是某个软件的基本操作,没有主动地去经历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过程,也就无法掌握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和评价信息的一般思想,方法和技巧。而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学生现在所学的计算机操作在以后几年内就会逐渐淘汰,而采集、传输、处理、应用和评价信息的一般思想、方法和技巧却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仅仅掌握某个软件的操作方法不能算是掌握了信息技术。比如在讲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让学生设计一份报纸,一个通知,写一篇日记,画一幅画及修改一篇文章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又如在学校举行“学会宽容”主题班会比赛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根据主题要求收集素材,用学过的powerpoint制作主题演示文稿。然后通过展示,评选出界面友好、操作简便,且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主题演示文稿。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方面是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青少年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既有利于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也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如在教学“遨游网络世界”一课时,与科学学科整合,联系科学内容共同完成任务:美丽的太阳系。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提出任务(上网基本操作与太阳系的组成);自主学习,掌握上网基本操作技能;小组合作,搜集太阳系有关资料;筛选资料,完成作品(小报或电子幻灯);—个人解说作品,集体评议”五个环节,不仅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使教学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了解抽象的、遥远的、难以感知的事物。同时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获取信息和运用技术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达到一箭双雕、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通过养成教育,提高学生信息道德修养。

信息道德是指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看,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师重视的是信息技能,信息道德的培养是相对薄弱的。故意损坏微机室设备,随意删除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的事时有发生,逃课到校外上网浏览器不良信息或玩暴力游戏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必须要加强平时的养成教育,通过严格执行上机、上网等规则,让学生认识到故意损坏公共财物、乱删、乱改件系统文件和个人资料,在网上浏览不健康的信息,发表损坏社会和别人名誉的言论等行为都是不文明或不道德的。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加强学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信息获取、再加工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信息技术使用的快乐,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十六

想象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在人们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在欣赏并教唱《天堂》这首歌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绿毯如茵的草地,幽静深邃美丽如画的草原风光,并通过背景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草原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欣赏那草原骏马的优美姿态,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视听意境。那空旷悠扬的草原音乐,那诗情画意的草原风景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的心情也随之活跃起来,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边欣赏、边体验,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接受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培养了学生鉴赏音乐的素质。学生只有理解音乐,用音乐要素去掌握作品的内涵,才能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应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作和创新的能力。

音乐欣赏课上,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的欲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如:在欣赏器乐合奏曲《森林的歌声》时,通过多媒体功能,屏幕中动人的画面与美妙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把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如:秧鸡、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五彩缤纷的森林奇景,大自然中的真实音响和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全部都展现在学生眼前,把学生带进了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学生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在愉悦中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激发了学生的欣赏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在完成作业并体验到成功乐趣时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这不仅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展示,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教学生唱《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及创新入手,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歌唱、朗诵、游戏、创造活动中激发兴趣和表现欲望。在学唱前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手段,播放了由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这首歌曲让学生看到我们祖国日新月异的腾飞变化及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的民族精神,和各族人民载歌载舞、喜庆热烈的场面。同学们被这欢歌笑语所吸引着,引起了感情上的共鸣,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不但学会了唱这首歌,而且强化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音乐教学得以普及,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创新。

总之,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十七

信息技术虽然已经发展了很久,但其主要体系依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只有掌握了信息基础知识,才能更稳固地继续向前探索,因此,夯实学生的信息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收到良好效果的前提。

1.营造立体教学环境,让学生融入信息学习中。

信息知识是信息学习的理论支持,也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与灵活有趣的操作过程相比,信息理论却是抽象且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生动立体的教学环境,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例如,二进制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运算方法,但是对日常使用十进制的学生来说却很难转换思路,且单纯的语言和数字讲解又过于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二进制时钟flash,用动画来表示基础算法,这不但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2.课堂内容时刻与社会信息技术接轨。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在不断缩短,这不但给信息技术的研发者带来了挑战,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虽然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已经压缩了改版的时间,但是要做到随时跟进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不现实的,而陈旧的信息知识教学也浪费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因此教师要肩负起将课堂教学与社会信息技术接轨的重任,不断丰富自己的信息理论知识,将社会上最先进的信息知识带入课堂,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心,也是将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一步,其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而将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成一种可发展的、能为其未来服务的能力,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和实践机会方面下功夫,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理解和接受能力。

初中生虽然对信息技术没有很深的.了解,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不会受到现有信息技术的限制,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并进行一些技术指导,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并结合已经学到的知识来动手操作。例如,在教授“flash动画制作”时,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可爱或者搞笑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好奇的心态下根据所学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自己制作动画。这样,学生在探索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有效地提高了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和综合信息素养。

2.增加学生信息实践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但是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并不小,课后实践机会有限,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共同加大课堂实践的投入,只有使学生牢牢把握课堂实践的机会,才能真正提高其动手操作能力。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要加大对计算机硬件方面的投入,不但要保证一人一机,而且要保证机器性能的优越;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要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实践讲解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给其更多的上机操作机会,让其独立探索。

三、信息道德教育保证学生的发展方向。

人们,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而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道德修养的培养更是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塑造。

1.帮助学生在信息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很多内容与社会信息有关,而社会信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难免会出现负面信息,因此,教师要教导学生在参与社会信息活动时,注意筛选健康、积极的内容,对消极、低俗的信息有明确的甄别能力并能坚决抵制。例如,在带领学生了解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上阳光的信息,并在对这些信息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而面对一些不实消息不去造谣、传谣,更不能参与违法信息的传播。

2.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并行。

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时,教师要同时教导相关的道德规范,让他们在日后的信息技术操作中遵纪守法,不损害他人和国家的利益,并有主动维护信息安全、个人及国家利益的意识。例如,在教授“病毒”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但要讲解基本的病毒种类及其危害,更要告诉学生,参与病毒的设计和传播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学生可以将所学技术运用到信息技术的维护中,为信息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并不只是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那么简单,更不是一种应试教学,而是培养学生从树立信息意识、学习信息理论到实践操作的综合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保证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因此,面对社会信息技术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十八

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要求学生养成最基本的信息素养习惯。第一:要求学生遵守机房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上课时应对号入座,操作时要规范,不浏览不良网站,不沉溺虚拟游戏,不要为了躲避老师,乱拔网线或是破坏键盘等,要爱护设备。第二:保持机房整洁美观。学生进入机房要穿布鞋套,除跟上课有关的都不允许带入。第三: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在必修教材最后一章中我们也讲到信息资源的管理:如何有序管理好信息资源,使之井井有条。比如电脑中文件夹的管理、桌面的管理等等。通过信息资源管理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更好地实现了信息的价值。生活中处处包含信息素养的影子。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模块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发现教材中有用的信息素养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去。

例如我们在教学选修教材中“网页设计”这一节中,以绿色和地球为方向,让学生找有关绿色和地球相关方面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制作和加工,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自己动手,分工合作,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网页制作中图片、文字的应用和选题立意规划,还提高了学生信息获取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处理能力,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这种教育也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做为地球主人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再比如,在讲计算机病毒这一章节时,可同时进行加强道德法律教育。

我校竟然有学生在百度贴吧里创设东南中学吧,然后对老师进行言语攻击,此外还公布老师生活中的私人照片等等,这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也给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老师应该是学生的良师和益友,怎么会有那么多恨和怨,有什么不能好好说的,这恰恰说明了学生缺乏信息伦理道德,所以加强道德法律教育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计算机病毒、网络上不健康的'、反动的内容,还有版权问题、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需要老师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做个社会和网络文明人。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信息素养。

学生填鸭式教育,让他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不能自我解决。信息技术教学是以操作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比如,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发现,有的学生操作时对话框中已提示出错,但他们还是按照错误的操作继续重复或等老师来解决。对于这种情况,不能让他们等待老师来告知结果,应该让学生根据信息提示和帮助菜单尝试解决问题。比如,学生在模拟试题库做习题时,最后显示的评分窗口应直接点击“关闭”按钮,才能一次性关掉这一套试题,这样才能进行下一套练习,而有的同学根据以往经验,直接点击窗口右上角的“x”,结果只是关闭当前的评分窗口,并未关掉整套试题。等做同一题库中另外一套试题时怎么也打不开。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考虑,一般打开的窗口在任务栏上都有显示,万一操作不当,我们可以直接关闭任务栏上最小化窗口,而不是定向思维式重复打开试题库但却怎么也打不开。所以教学最终目标的不是会一个问题,而是要获得处理、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最终目标信息素养。

教师是信息的传播者,所以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信息素养。老师们不仅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和网络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去。

总之,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中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成为有用的基本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2]张晓如、张再跃《中学计算机教育学》.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十九

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正式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是信息能力。

二、信息素养的内容

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信息素养这四个方面的内涵存在由一般到特殊,由低级到高级的内在联系;同时,这四部分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品质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三、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表现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信息素养的表现,可以将对中学生信息培养的要求总结为三点:(1)知识与技能的培养;(2)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四、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措施

1、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培养学生素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养。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更像一个教练、 指导者而不是呈现者、表演者。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提高了,需要教师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程度降低了。信息可来源于数据库或协作学习,指导者不必要成为知识专家。另外,网络课程给教师协作提供了许多机会,小组教学正成为网络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通用形式。

务,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信内容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人们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在教育环境逐渐信息化的趋势下,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信息能力去实现知识的探索、发现与运用。学习者的信息能力,按应用途径及方式可分为如下八个方面: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其中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是个人信息的一般能力;而创新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是个人信息的综合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在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学生个人信息的一般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部分信息综合能力,即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意识、表达发布信息的能力、利用应用软件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处理能力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发展起到主导的作用。

3、培养学生动手处理信息、形成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实践中表现,是信息素养形成的质标志。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4、把信息教育整和到各科学科中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08学校会变》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二十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教委办)。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已经写入了教学流程中,其中新课程就是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其实行的时间已经达到六年之久。六年的教学实践,为这门课程累积了大量的经验。但是,如何能将信息素养教育完全融合到整体教学流程中,是不少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

新课程总目标的出现让很多老师感到诧异,不少信息技术老师认为新目标与原教学目标是不相干的两件事,甚至还有一些老师质疑,新课程目标是否具有合理性。通过多年的教学工作看来,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未来的需要,本文的探讨目标也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存在是为了促进人们日常生活和科技技术的发展,其中也必然存在一些道德因素的制约,所以,培养信息素养要分为三方面:

1.信息意识。

一个人是否具备信息意识从他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在遇到很多问题的时候,观察他是否首先想到采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

2.信息能力。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使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体现。但是信息能力就是进一步的信息能力体现,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去解决相应的问题。

3.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一个人在适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是否具备合格的道德规范。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其中多方面的私人信息也相互交织,这时就是考验人们在网络上人品道德是否达标。

1.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主线,整体设计课程。

纵观上段文章所述,信息素养的三点描述中不论是哪一点,其中都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体现。因此,应该重点结合本学科实践性特点,给学生建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氛围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最好是把课堂教学的流程放到实际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得以加强。

2.以自主创作为课堂核心任务,让学生充分地“想”

在每堂课上,要使用当堂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独立的创造,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立体思维。

当具体操作的时候,首先教师要在实践之前对实践重点进行范文讲解,当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使用课堂所学知识,思考可以在什么问题上使用。使用方式是否得当,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没有固定的框架,只是需要一个中心点,学生的作业可以是自己制定的,但是所完成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其实这种作业方式就像作文一样。

3.根据学科特点重组课堂结构,让学生充分地“做”

信息技术课的本质意义与其他学科不同,当学生使用课堂所学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时,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往往形式过于复杂的信息科学公开课与传统的信息技术课没有什么区别,学生的全部思想都在应对老师的教学活动,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和“做”.

所以,培养信息素养的第三点就是围绕课堂中“做”的环节展开的。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打造一个有充分时间“做”的课堂,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信息技术课的种种弊端,导致学生在课后还不能做作业,那么要解决这一难题,老师就要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课堂作业。当学生在做课堂作业时,老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更加不能反复更改作业目标。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上机时间,以此来更好地完成课堂作业。

4.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学科的魅力和价值。

给学生展现信息技术的魅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第四点。信息技术是一门富有巨大魅力的学科,在未来时代里信息技术更会得到空前的发展,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整体价值,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的魅力呢?其魅力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所以对于信息技术魅力方面的问题,教师应该深刻探讨。作者认为信息技术的魅力是人类在科技领域发展中的智慧结晶,如果说上帝创造了世界,那么信息技术就创造了人类的未来。

但是,在传输魅力思想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基础技能知识还是要加以注重。教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必须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复杂的科学原理,这样做就不会在学生的大脑中产生思维的混乱,避免大脑中各种知识的混淆而导致知识接受口的堵塞。

5.关注信息活动的每个细节,规范并提升学生的信息道德。

对于学生信息活动道德的培养,教师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而是应该关注学生在信息活动中的每个细节。

目前,我国的网络社会形式与现实社会相比还是比较复杂的,各种信息充斥在其中,让小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学生不仅要有全面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具备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所以,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各种细节,教师都应该牢记,对于学生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要给予表扬,反之出现的问题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尽快地回归正途。另外,教师可以在学生中选出信息技术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学生,作为他们的榜样,小学生的心智和性格都会受到榜样的吸引,利用榜样的作用提高全班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么做也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交流不管是信息技术还是日常生活都不能缺少的东西,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需要的。此外,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也是需要改变的,教师的各种行为动作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大脑和思维,所以说在信息素养培养的问题上我们还要走更长的路。

参考文献:

[4]何珊珊。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j].陕西教育,2011(12)。

[5]孙瑞玮。计算机装扮缤纷的小我世界:谈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j].小学科学:教师,2011(11)。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二十一

新余市第一中学周海燕。

[摘要]在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为显得重要,本文就针对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介绍了一些相关知识。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意识、信息技术、创造教育环境。

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的创造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形势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作为人才摇篮的学校应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动手进行常规性操作,取得一定的成果,还应让学生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信息技术课的安排及其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强信息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应用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参与社会竞争。教学时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造力。

一、兴趣是培养创造意识的基石。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因此若想唤起创造意识,就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兴趣又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会到智能能统帅事实和现实,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要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精心设计任务。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录入文章、修改文章一般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事。可设计一个小任务:输入题目为“我的爱好”的小作文,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可掌握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发生输入错误时,还可学会修改文章的技巧。

再比如,画图软件中图案的放大、翻转及拉伸的技术是比较晦涩的,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可让学生画一幅“小小树林”的图画,在图画中设计大小不同的小树,并使它们在太阳的照射下,在地面上投影成一片片的阴影。由于该任务的生动有趣,可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难点。

――讲解内容少而精。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发挥创造意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边框和底纹时,只详细讲解对话框中的一个标签――“边框”的操作,至于“页面边框”和“底纹”两个标签,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它的使用方法。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造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例如,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作品展示。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学生们将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二、营造良好的创造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造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造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造的自信心,使其创造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造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造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造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造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造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造、尊重创造人才的氛围。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计算机教师如何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感觉一直激励他们,期间有着许多环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组织每一课堂教学时,可设计高潮来调节课堂气氛,这种高潮设置的时机没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确定。

三、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意志。

1、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每届新生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及对计算机学科的态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愿意学好并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为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感动,更加确信只要公正地对待学生,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创造。同时我还确信,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是以促进达到最根本教学目标为中心的;在这样的课堂上,所有的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受到欢迎。上机实习课,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学生在小组里共同讨论问题,学会尽情地思维、用心地学习、大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了相互促进的目的。在小组里学生逐渐意识到:学习需要团结协作而不只是竞争,进而感到全班同学、学校乃至国家与自己的利益休戚相关,决不能仅仅考虑个人进步、成功与否。平时,我则尽可能地了解学生,并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学生可以感受到尊重、信任和鼓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学习、全神贯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间形成的良好的关系也培育了学生真正好学的风气。我号召学生成为“探索者”,要求学生在平等的师生关系面前展示他们的才能。在授课时,我一般只是把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操作先讲解以下,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获得轻松自在的感觉,能以通常习惯的方式展示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成绩的新标准取决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新标准。而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则取决与教师对他们尊重和信任的程度。

2.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主动性。

没有主动性,便无法充分挖掘潜在的创造力。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经常思考:学生的潜能怎样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学会学习了吗?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实践。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时,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总是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有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志.有的学生在计算机学习阶段总结中说:“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基本的知识能自己摸索出别的知识与技巧。”我认为学生的这种收获,就是教师的最大欣慰。

四、强化教学民主意识。

教育实验证明,民主式教育效果最佳,而权威性教育严格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最为不利。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个民生、和谐、奋进的课堂气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教师的信任对学生尤其重要。这种信任是培养、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基础,而自信心又是发挥学生创造性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学生在发表见解、动手操作时,教师可用语言、眼神等给学生以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2.减少不必要的规定。

在课堂上规矩太多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课堂上可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比如:交流作品时,可允许学生在教室内走动以便于观摩、讨论等,对于有较好基础的学生可让其担任“小教师”。

3.适时评判。

有关研究证明,当被试者在操作过程中被告知结果将被评判时,他们的创造性会明显降低。所以当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实践时,教师不要轻易评判,以免扰乱其思路,应该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感觉下自由思想、操作,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比如:学生用计算机画树时,其画出来的树可以是三有形的、也可以是椭圆的、多边形……只要其创造的理由能使老师和同学觉得有道理就可以。

五、重视实践,培养创造力。

1、优化合作学习是培养创造力的基础。

在计算机课教学过程中,应自始至终贯穿的教学思想是:创造尽可以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用好计算机。由于现有实际条件的限制,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一般要两个学生合用一台计算机,这就要求教师在分配计算机时注意运用合作学习理论,合理搭配,科学分组。特别是对于一些羞于动手或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顾虑的学生,更应该特别关注。对学生上机的时间要分配清楚,比如:对每个学生操作几分钟,谁先操作,谁后操作,到什么时间应该“换位”等教师要严格要求,以避免出现少数学生“霸占”机器,致使一些学生长期无机会接触机器的问题发生。此外还要注意发挥合作学习方式的优势,加强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辩论、比赛等在竞争中相互启发补充、共同发展提高。这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创造兴趣与创造思维。

2、教学中,教师要把学法指导作为促进学生创造法潜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破口,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敢于探索,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目的。从而主动地认识和把握知识,使思维和探索性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六、良好的多媒体手段是培养创造意识的保证。

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机。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加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布置任务。布置任务,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的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课之前,先用计算机投影仪将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展示出来,或是一幅画,或是一篇文章。

――辅助讲解。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准确地看到,从而明确操作方法。

――交流讨论。当某个学生需要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将他的计算机画面和他的声音,传送到整个网络,使每个学生都能看清他的操作过程,听清他的声音。与此同时,其它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从而达到交流讨论的目的。

――作品展示。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使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延迟兴趣的持续时间,从而为创造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

总之,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兴趣入手,营造良好的创造教育环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保证学生有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国电化教育》、《计算机报》、《中小学电教》、《中国电脑教育报》。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范文(22篇)篇二十二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着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能主动解决信息问题。同时,在实践活动课程中,也应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信息分辨能力,最终提高其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概况。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化应用,信息素养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虽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将其综合来看可知信息素养的来源主要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处理信息时面临道德问题的做法。而对初中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主要指学生在接触网络信息时是否具有一定的敏感程度,并在接受信息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在培养初中生信息素养前,需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一个具有优秀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意识到信息的优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也能对信息需求及潜在的信息问题做出甄别,并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主动从信息库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加以评价、组织,从而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广义概念而言,需要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并在信息环境中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主要指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与注意力,学生可通过浏览信息了解信息的作用,从而生成积极的信息需求。可以说信息意识决定着学生使用信息的效果与程度。学生只有具备信息意识才能结合需求去主动寻找信息,并主动学习相关技术。信息意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意识信息的重要作用、确定信息时代创新观念、对信息具有积极的需求。此外,学生还应将社会需求自觉转化为个人需求,对信息具有一定敏感性与敏锐的观察力,从而迅速发展具有价值的信息。

2.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主要指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表现出的思想道德素养,准确来说是指对信息生产、加工、传播与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解、规范的准则。是每名网络使用者需要遵循的信息道德标准。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力量,初中生需要具有信息道德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与人生观,从而自觉避免不良信息,提高信息甄别能力,遵循信息思想道德,规范自身网络行为活动,积极参与信息社会创建。例如,学生需要文明上网、不主动制造并传播病毒、不散播不良信息等。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根本,主要指学生可利用信息资源对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并主动创造具有积极作用的信息。只有学生掌握有效的信息能力,才能更好的开展信息活动,并利用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环境下网络信息的作用与价值,将信息作为学习动力进行传播。通常情况下,学生应具备信息工具使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与创造能力、信息表达与发挥能力、信息合作能力等。

4.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基础,主要指学生对信息相关概念的了解,并对信息传播源的掌握与利用。通常来说,信息知识包含传统文化知识,例如信息技术读写、计算的能力;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信息化社会、环境的理解与认识、信息技术应用方法、信息技术应用准则等。同时,信息知识还需包含信息技术应用原理、作用、发展等知识。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多仅教导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基础金恩,而没有对学生实际技能运用、生活与信息环境的关系等知识进行讲解,这样的信息技术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无法使其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按照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为此,教师需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作为工作目标之一,并利用自身教学经验,为学生解答信息技术实践难题,向学生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时要遵守网络道德与社会伦理,从而为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奠定基础。此外,教师无法有效避免网络不良信息的出现,此时,可将网络不良信息作为反面教材,向学生展示错误例子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教师还需对不良信息加以了解,寻找相关示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地向学生展现。教师亦可对不良信息加以评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告知学生正确做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对网络不良信息有所甄别,并有效知晓处理不良信息的方法。学生不仅具有信息素养意识,也能在技术上有所进步,在思想道德上有所提升。

2.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首先,教师可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严谨的教学环境,从而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能力,为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需提升自身教学技能,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学工作。为此,教师需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且初中生思维较为跳脱,不够稳定,只有教师技能稳步提升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起到促进作用。然后,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鼓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当辅助人员,在学生出现困难时加以帮助。从而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也可有效挖掘出信息技术教材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知识体系。例如,在讲解专题知识后,可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网络环境互相讨论,从而感受到网络环境中各类信息带来的冲击,并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3.构建实践活动课程。

实践表明,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最重要的有效突进便是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活动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利用“word”软件编写文档时,可用此主题举办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主动对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与讨论,不仅有效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还通过课外延伸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同时,教师还可创建动手操作累课程,使学生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有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形成,亦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相较于传统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为此,教师需创造条件,让学生实际对信息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例如,教师可在讲解“e-mail的用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创建邮箱,并收发文件,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教师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此外,初中生思想跳脱,思维较为躁动,教师需要提前对学生加以了解,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及对信息接受特点,从而制定针对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并能有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需对学生道德素养加以引导,发现学生遇到道德事件时,需要明确指出学生不当做法,引导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形成。教师亦可让学生自主处理信息问题,观察学生道德情况,并为学生提供帮助。

4.加强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教师首先需对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并构建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信息技术教师要将提升学生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将任务驱动作为主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真实情景。同时,还需将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分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问题解决、道德素养等模块,为信息素养的提升指引教学方向,教学过程清新明了,具有较强的明确性。究其根本需要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有基本信息知识,还要掌握信息加工、表达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此外,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以学习基础为根本,教师亦需注重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全面发展,从而有效增强学生信息技能,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信息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道德责任感,从而有效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5.建立科学评判标准。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可促使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加以掌握,并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建议,从而改变不良行为,提升自我。教师亦可充分了解自身教学过程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为学生营造健康、有趣的教学环境。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判标准皆以考试分出为主,应试教育的原则限制学生的发展,若要建立一个合理化评判标准,需要转变传统教学原则,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判,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信息技术实践性较强,若像其他科目一样根据教材理论进行评判,无法有效得知学生实践技能的优劣。因此,教师还需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将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过程、网络应用过程纳入到评判标准中,在基础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走入人们生活中,作为新生力量的初中生,其思维较为跳脱、活跃,在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时,学生无法有效进行甄别与处理。因此,针对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意识、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环境、加强文化素养提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从而有效提升初中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中秋节小学五年级(热门18篇)

    优秀作文的特点是文字准确、结构完整、观点独到、情感真实,能够为读者带来一种心灵的满足和共鸣。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学校光盘行动活动总结范文(18篇)

    总结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它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这是一些写作总结的经典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在

    装修承包简单的合同(优质24篇)

    通过签订装修合同,可以明确装修工程的具体内容、施工标准和付款方式等重要事项。下面是一些为不同装修项目准备的合同范本,供大家参考使用。委托方(甲方):承接方(乙方

    旅游的初中(精选21篇)

    优秀作文不拘泥于形式,而是通过言之有物、意境深远的方式,真实地展现作者的情感和思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眼看快到期末考试了,我

    幼儿园德育工作心得(通用15篇)

    工作心得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能够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工作心得的总结,我意识到自己在与他人沟通时有时缺乏耐心和有效的表达方式。因此,我决定加强沟通技

    写一奇妙的想象参考(专业22篇)

    优秀作文是一首诗,以感动人心的语言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请大家欣赏以下作文片段,感受其中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想一想,一支钢笔会有多少梦想?它在铅笔盒里,就是笼

    二年级体育老师学期工作总结(通用22篇)

    学期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学习和工作情况的客观记录和评价。通过阅读学期工作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观点进行比较和思考。当大地又一次被飘飞的白雪包裹、覆盖,

    学校感恩节活动的工作总结(汇总19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效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

    保安个人辞职申请书(优质18篇)

    辞职申请书的写作过程需要仔细考虑,我们应该平心静气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原因,使对方能够理解我们的决定。以下是一些成功离职的案例,快来看看这些辞职申请书是如何写得出

    学校快乐童年活动方案(通用18篇)

    活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反馈和评估,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活动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通过开展庆祝“六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