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年级数学数的组成与读写教学反思(通用7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紫衣梦2023年一年级数学数的组成与读写教学反思(通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一年级数学数的组成与读写教学反思篇一

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学生对100以内的数有的看似乎理解,可是让他们用物数一数就会数错,在读法上也不是很标准,很多孩子习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加几数成几几(如三十一读成三一直接把十省略了。)针对这些情况,在课堂上创设简单有效的学习活动,直攻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节所学的内容。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创设了“估一估有多少只羊”的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体会100比以前学过的数20大得多。先向学生出示20只羊图,接着让他们进行估数,为了验证自己估得对不对应该一只一只来数,然后一起动手数数,通过数数达到验证估计是否准确,从而顺理成章引入例1的教学,接着出示100只羊主题图,先估算再数一数验证是否正确。这样通过让学生在数数量100的不同物体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数数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从整体上感受100这个数是多少,会数100以内的数。然后再通过数一数,圈一圈,让学生明白并理解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个知识点,体会数数的原理是十进制计数法。这也是这节课的重点。通过数数,让学生经历从1数到100的过程,理解了100以内数的顺序,建立100以内数的数感。再通过数10捆小棒的经历,使学生了解了整十数的顺序,为下节课学习整十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通过数小棒,让学生从20根数到30根,再从30根数到40根,这样加深学生对数数的规律,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最后通过百数表来进行用不同方法数1—100的数。

总之,学生通过学习会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从这节课中让学生理解生活中100以内的数有很多,并通过说一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实践中的不足:

1.  学生在估算出数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并教会他们估算的方法。

2.  在数数时,没有做到让两人合作,一人监督另一人数,然后再交换进行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一年级数学数的组成与读写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计数单位“一”和“十”,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初步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并会读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将以上节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认识计数器,认识和理解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从而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进一步学习11-20各数的写法。

教学时,我让学生经历“用摆小棒表示数——用计数器表示数——写数——叙述数的组成”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学生的认数经验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

基于教材以及引导学生感知计数器的十位和个位上的珠子表示的含义。我首先教学认识11,通过摆一捆和一根小棒表示11,接着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去认识计数器,找一找计数器上都有一些什么?引导学生认识个位和十位,边讲解变动手拨一拨: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一捆小棒即1个十;个位上的1颗珠表示一根小棒即1个一。从而引出用计数器表示11。再把计数器表示的数改写成用数字表示,引导学生认识到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1个十,就要在十位上写1,个位上的1颗珠表示1个一,就要在个位上写1。最后,引导学生叙述11的组成: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

之后如上般的复制认识11的教学过程,教学了认识16,19,20的组成。此刻,学生一脸的茫然以及刚教学完20的组成下课铃就响了,让我立刻意识到,我又犯了心急的错误。本例题的教学设置其实是想体现由扶到放的层次。应教学了11后,直接将16、19、20的组成方法留给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主动内化所学的知识。可是对于孩子们的不相信,教师的霸权思想的作祟,使得本节课效果实在不理想,记得以前一位校长说过:教学注重的是教学前的预设和把控,课堂上及时处理掉各类问题,否则将问题拖到下课,那样就会变成夹生饭,你再怎么回锅煮都是煮不熟的。

由本节课去反思我一直以来的教学,新课改一直强调还课堂于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但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似乎总是觉得低年级孩子还太小,将课堂还给他们那样课堂就乱掉了,教学效果更不谈了。但是今天的教学效果告诉我,我若不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必将还我一副茫然无措的脸,那样我的课堂将必定永久注定是低能低效的。给自己一句话:放开手,去享受学生们无穷的智慧带给我的惊喜吧!

下午每班的第二节课,我进行了本节课的练习。那一节课上,我还是注重学生对数的组成的语言训练,每到一题就让学生去说,由有基础好的带着基础差的学生去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没有什么难度了。关于11-20各数的大小比较学生是没有难度的,但是依旧发现学生对于:15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还是存在难度。一直思考怎么让学生理解数字的前后,以前试过用数字排队来演一遍,当时那段时间还真是没什么人错,可是长时间一放下,学生又忘记了。于是想到了用写词语“前后”的方法跟孩子说明,这是很无语的办法。最后的.练习,让学生填写小动物的房间号,让学生理解数的序数意义,并练习写数。本题我扩充引导学生认识了:2,4,6,8,10,12,14,16,18,20是双数;1,3,5,7,9,11,13,15,17,19是单数。

一年级数学数的组成与读写教学反思篇三

这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水的化学组成。化学组成从宏观到微观,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教学工作。这些知识储备包括对电解实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性质的了解和检验方法;氢气氧气的物质组成,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等等,这些都是学习水的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前提。

水电解实验在这节课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其实就是通过了解电解后的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这个思路建立起来,整堂课就会豁然开朗,不会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是为了看一下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应该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载体,起到引导思维的作用,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也应该是这种探究性科学课堂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对科学家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有初步的接触。这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实验课需要体现的,就是引导学生揭示实验背后的实质。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学生能来主动参与。怎样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一起包含兴趣的参与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别人的启发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归属感,到学生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去参与,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来充满好奇心和兴奋感,去解决问题。于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发现电极出现了什么现象,液面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一极产生的气体多等这些简单的观察性问题后,对学生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个同学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只要你能学会发现,思考。希望今天是一个开始。水电解的实验演示到此,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让课代表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时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阴极的气体比较多?被压下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气体能把液体往下压?这两种到底是什么气体?在问题的指引下,老师做一些指导演示和必要的知识铺垫,来解决问题。但是,主线和重点问题要由主导角色的老师把握好,以更好地来突破难点。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也正是这节课都需要解决的。按照一定的顺序,问题的递进关系。由是什么气体?这个气体怎么来的?为什么产生的是氢气和氧气?为什么氢气的体积比氧气大?按照这条线有序开展。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用类比法来引导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用黑箱实验的思路。出来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知道,进去的是什么。出来的是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进去的水肯定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模型的演示,认识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得到的。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由最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从宏观到微观来揭示水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对于整堂课的思路设计,我觉得还是比较连贯的。用学生的问题来串联也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并且学生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只是有些语言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方面,语言的丰富性和师生的评价的方式等方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并且从水的宏观组成到微观组成过渡得不是很自然。还要再仔细思考和研究。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数的组成与读写教学反思篇四

经过修改后,本课也能基本完成了任务,而且在练习部分变得有趣些了。

首先让学生运用学习2——5的分解与组成方法进行自主探究6和7的分解与组成,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能很快得出结果。从学生的'汇报中,了解到学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分解的,这点做到了教参中要求渗透的“有序”思想。而且学生能根据分法写出式子。

然后在练习的衔接过度语上,创设了游戏比赛的情景,学生练习的热情高了,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

一年级数学数的组成与读写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水的'化学组成。化学组成从宏观到微观,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进行教学工作。这些知识储备包括对电解实验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性质的了解和检验方法;氢气氧气的物质组成,氢气氧气的微观构成,等等,这些都是学习水的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前提。

水电解实验在这节课的地位是什么?这是我首先要思考的。其实就是通过了解电解后的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这个思路建立起来,整堂课就会豁然开朗,不会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不是为了看一下实验现象而实验,而是应该把这个实验当做一个载体,起到引导思维的作用,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实质。也应该是这种探究性科学课堂的主线。沿着这条主线,体现科学探究的思想,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对科学家探究物质组成的过程有初步的接触。这种科学方法,也是科学实验课需要体现的,就是引导学生揭示实验背后的实质。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就要求学生能来主动参与。怎样能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融入课堂,一起包含兴趣的参与解决问题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别人的启发和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让这个问题来源于学生。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归属感,到学生中去的时候学生就会更加乐意去参与,能真正融入角色,像一名真正的科学家那样来充满好奇心和兴奋感,去解决问题。于是,我在自己提出的:你发现电极出现了什么现象,液面出现了什么变化,哪一极产生的气体多等这些简单的观察性问题后,对学生说,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相信我们在坐的每个同学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只要你能学会发现,思考。希望今天是一个开始。水电解的实验演示到此,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什么想知道的吗?然后让课代表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这个时候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阴极的气体比较多?被压下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气体能把液体往下压?这两种到底是什么气体?在问题的指引下,老师做一些指导演示和必要的知识铺垫,来解决问题。但是,主线和重点问题要由主导角色的老师把握好,以更好地来突破难点。而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都也正是这节课都需要解决的。按照一定的顺序,问题的递进关系。由是什么气体?这个气体怎么来的?为什么产生的是氢气和氧气?为什么氢气的体积比氧气大?按照这条线有序开展。

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用类比法来引导是个不错的方法。比如用黑箱实验的思路。出来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知道,进去的是什么。出来的是氢元素和氧元素,那么进去的水肯定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通过模型的演示,认识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是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然后氢氧原子的重新组合得到的。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别由最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所以水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从宏观到微观来揭示水的组成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对于整堂课的思路设计,我觉得还是比较连贯的。用学生的问题来串联也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并且学生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只是有些语言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方面,语言的丰富性和师生的评价的方式等方面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并且从水的宏观组成到微观组成过渡得不是很自然。还要再仔细思考和研究。感谢各位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

一年级数学数的组成与读写教学反思篇六

又是一轮的课旅,又是一次收获学习的时期。本次课旅,我们大班级部的课程是选择的科学课《数数的本领》。我们上的虽然是一节成熟课,但是上好这节课,还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看了吴老师的视屏课,我的感想很多。吴老师的教学活动相当精彩。吴老师的课没有半句话是不必要的,可见她的教学态度是多么严谨,活动中孩子们和观看教师的阵阵发自内心的欢笑声又说明了吴老师上课是多么的幽默。听完这节课感觉活动非常成功,并且很有意义。所以我在翻版这节课的时候我还是比较有压力的,但是我也相信我能够完成好!

要翻版这次活动,首先要吃透原教师的设计意图,理解活动目标,熟悉活动的基本环节。因此,我借助网络资源,在网上继续观摩吴老师的这一节精彩的教学活动。将原执教者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每一句话都进行剖析,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她是怎么问的,每个环节之后的小结语她是怎么说的,过度语是如何设计的等等。在一句句的理解基础上将之转变内化为自己的思维、转变成自己的语言。我也给孩子们准备了教具(ppt),为的就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增加孩子的积极性!

这节课完整的上完,自己也在不停地反思中。有的地方还是处理的不够搭档,比如说在说面包有几种的时候,这个就没有处理好。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数学课就要老师的语言精练准确,有一个环节我就是忽略了这一点,所以有点点小乱,但是在我的引导下,最终还是有孩子能够回到我的思路上的。(这是比较庆幸的)

整节课感觉自己还是可以的,但是还是需要多研究多思考。这样才能上好一节比较成功的课。

一年级数学数的组成与读写教学反思篇七

活动目标:

l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l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课件(请点击)、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l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开不开心啊”(开心),因为我们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上课、做游戏。可是啊,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也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l出示课件

(1)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想)“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2)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3)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4)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l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l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l活动中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对于表现优异的幼儿进行奖励。竞赛可根据幼儿兴趣决定次数。

l结束活动。

数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