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琉璃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的法宝,能够使教师更加有序地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接下来是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样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一

本单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六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单元概念较多,也较重要。另外还有四个例题,分7课时进行教学。教学中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以达到活用教材的目的。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中要重视对面积的估测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及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

教学难点:

1、恰当选择面积单位,估计物体面积的大小。

2、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过程教学,这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设计科学、合理、有序的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使数学学习从“文本学习”走向“体验学习”,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本单元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说说多媒体教室和你的房间比较一下谁大一些?并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多媒体教室到底有多大?比你的房间大多少?从而顺其自然的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生活情景,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拉近了本课的所学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2、直观演示法。

充分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时,利用媒体直观演示把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划分成100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帮助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突破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与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情感得到发展。

(1)操作实验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参与来激发学习兴趣。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例如在认识“面积”这一概念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用手摸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面和课桌的桌面,看电脑中的两个镜框的画面,来感受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接着让学生画平面图形,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也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议、说,给他们的大小起个名字,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面积定义,教师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眼看、手摸、口述、用脑思考等多种感观参与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在实践操作中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在学习用单位面积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去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2)自主探究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cm2小正方形拼图形,在拼的过程中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再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学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说说各自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拼摆收获: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二

李老师的《分数乘法的应用题》教学课,是一节非常扎实的教学课,他能正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注重了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让学生去说解题思路和引导学生加强题目之间的对比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优点:

1、分数乘法应用题涉及到了单位“1”的判断,而单位“1”的正确判断与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答息息相关。学生在接触到两种结构分数应用题,很容易把单位“1”搞混淆,出错也是经常的事,在突破这个难点的问题上,李老师采用的方法是统一两种结构的分数应用题,教会学生找单位“1”,利用画线图和列数量关系的手段去解决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强化学生对应用题说的能力的训练,促其内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听了李老师讲的这节课,自己受益匪浅。在教学设计中,李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运算概念的建构规律,让学生从解决问题中获得了自信和成功的喜悦。若是教师能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我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高。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三

大家好,我是11231号江沿小学王颖,下面我就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进行反思性说课: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所以,要落实好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快乐、充实的课堂中得到一定层次的提高。因此,本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一是借助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的特点;例二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了解。我觉得教材这样的编排符合中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作了课前调查,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四边形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也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只是直观上理解,还不能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课件出示不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和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探索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设计理念及实施方法。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1、本节课的教学我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始终贯彻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1、动手操作的方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如在合作中分类出不同的四边形。

五、教学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

上课前,与学生交流你们喜欢那些体育运动?让我们到运动场上去《课件主题图》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情境中发现的图形,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生活与数学的外延重合,学生兴趣盎然,不仅从整体上感知了生活的几何图形,而且产生了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四边形作为几何图形之一,又渗透了集合的数学思想。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课件》。

在这一环节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四边形初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在题卡上找出四边形,涂上喜欢的颜色,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课件上展示》,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确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再引导学生逐步明确四边形的`特征,《师课件在课件上展示四边形的特征。

在学生找出的四边形的基础上,给这些不同的四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教材上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在教学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给图形的分类中,大部分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边和角,用三角板、直尺、或对折的方法主动去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接着用课件展示出它们的特点,《课件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过程学生选择的方法是多样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演绎,尽情发挥,尽情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老师的赏识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使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练习。

经过上述的教学,我抓紧机会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在课件上出示练习题。《课件题》让学生找出四边形,说出生活中的四边形,画出自己的四边形。用这些方法来加深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的练习,《课件》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发现生活中四边形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也让学生明确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处处皆学问。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一手段,我用课件展示四边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整个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更有利于辅助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四边形:四条边,四个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几次的试教和网上交流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再加上团体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完善,基本达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加强部分潜能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谢谢大家!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四

今天听了宗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认识分数》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

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分数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宗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同桌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能直观地比较分数的大小等。宗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以及执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创设了十分贴进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产生“平均分”的需要,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体验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从整数两个或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的变化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情感。这个环节的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突出两个层次:第一个,引出并理解平均分。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第二个层次: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引出新的数学数字用分数1/2来表示,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宗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第一次操作教师首先组织学生用圆代替蛋糕折出它的一半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初次感知到生活中的一半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让学生直观感知1/2产生的过程;并让多位学生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第二次操作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的,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宗老师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明白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第三次操作是全课教学的亮点,教师将教材进行调整利用同一种图形,同桌合作折出1/4和1/8,张贴学生的涂色纸片(1/2、1/4、1/8)分别进行比较1/2与1/4,1/4与1/8,1/2与1/8的大小,同桌讨论交流这三组分数,谁大谁小?从中发现了什么?结合平均分的份数来理解体会到:把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这样的规律,从而得出几分之一与几分之一它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这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整节课可以感受到宗老师设计中力求体现形式的多样性,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用语言表达,用手操作,用心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交流活动中,多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平均分,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从而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五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吨的认识》。

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本课知识,应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一吨重的观念,会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计算,为日后解答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测量的认识的第三课时“吨的认识”。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单元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就学全了,可以使学生对这两种计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吨的认识”之所以安排后讲,是按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分别编排的。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化的计算。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的计算。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学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动脑、动手、动口,去感知和体验知识。

2、运用新旧知识迁移法,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识。

3、开放式教学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生活实际的.体验中学会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2、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理、反思的学习方法。

多媒体设备一套,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媒体播放曹冲的问题:同学们,我是曹冲,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后,发现二年级学过的重量单位用起来很麻烦,你能帮帮我吗?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师:看来吨与我们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出示课题:吨的认识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六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平面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所以,要落实好这部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快乐、充实的课堂中得到一定层次的提高。因此,本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一是借助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的特点;例二让学生对各种四边形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征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分一分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四边形的了解。我觉得教材这样的编排符合中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

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作了课前调查,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四边形并不是一无所知,但也不十分清晰,而且不同学生的认识存在差异,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只是直观上理解,还不能概括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课件出示不读》。

1、通过感知和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够正确区分和辨认四边形并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探索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创设适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和探索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1、本节课的教学我尽量运用直观的教具和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始终贯彻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1、动手操作的方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如在合作中分类出不同的四边形。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件》。

上课前,与学生交流你们喜欢那些体育运动?让我们到运动场上去《课件主题图》让学生从熟悉的校园情境中发现的图形,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生活与数学的外延重合,学生兴趣盎然,不仅从整体上感知了生活的几何图形,而且产生了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四边形作为几何图形之一,又渗透了集合的数学思想。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课件》。

在这一环节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四边形初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在题卡上找出四边形,涂上喜欢的颜色,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在课件上展示》,让学生通过比较,明确哪些图形是四边形,再引导学生逐步明确四边形的特征,《师课件在课件上展示四边形的特征。

在学生找出的四边形的基础上,给这些不同的四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教材上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分法,在教学中,我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了解学生的思考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进一步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给图形的分类中,大部分是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为一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边和角,用三角板、直尺、或对折的方法主动去探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接着用课件展示出它们的特点,《课件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个过程学生选择的方法是多样的,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尽情演绎,尽情发挥,尽情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老师的赏识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使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练习。

经过上述的教学,我抓紧机会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在课件上出示练习题。《课件题》让学生找出四边形,说出生活中的四边形,画出自己的四边形。用这些方法来加深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的练习,《课件》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发现生活中四边形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也让学生明确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处处皆学问。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板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一手段,我用课件展示四边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整个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更有利于辅助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

四边形:四条边,四个角。

长方形: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几次的试教和网上交流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再加上团体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完善,基本达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值得深思的是,如何加强部分潜能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谢谢大家!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四边形》。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空间图形、认识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空间与图形的基础。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园场景图,图上有许多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信息。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接下来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借助于涂颜色的活动,让学生从众多的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并感悟到四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角。例2让学生通过把各种四边形分类,对不同的四边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别是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本单元的内容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同时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不要求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

因此,我觉得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为: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通过找一找、涂一涂、围一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难点是通过对四边形的分类,进一步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学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重生活经验,让学生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数学。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因此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重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观察法:通过观察主题图和图形,找出四边形,再通过分类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法:通过分一分,围一围等活动,认识四边形及其特征。

概括法:在实践活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说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这节课我准备的教具有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卡、直尺三角板、学具袋、图形纸一张。

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接着我让学生再仔细观察所有的图形,把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学生独立完成)进而进入环节二: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

1、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判断观察、比较,概括出了四边形的共同特点。在议一议的过程中先让大家观察涂好的四边形,接着提出这些四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一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出四边形的特征: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根据我提供的图形说一说哪些不是四边形,为什么?进一步巩固四边形的特征。最后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四边形的。

2、动手分类,加深认识。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分工的,在这个环节里,我以“温馨提示”、“建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任务和分工,为有效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我首先出示任务:小组合作把纸袋里的四边形分类,同时出示老师的建议:

(1)定好分类的标准。

(2)两人小组交流,说说你们分类的理由。

(3)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接着让学生进行分类并展示学习成果。

分类结果可能出现书中的分法:

a按有没有直角来分:正方形、长方形;

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四边形。

b按对边是不是相等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梯形、不规则四边形。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练习。

整个环节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对不同四边形的理解,生生之间通过互动的方式,取长补短,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合作的意识。这个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八

对于李老师的《分数的意义》的这堂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这节课主要是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有两个:。

1、整体方面:是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

教学中李教师从平均分一个苹果导入,复习把一个物体作为单位1进行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并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此环节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切入点。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本节课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反思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当学生利用学具充分操作后,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创造出分数的?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使认知结构得以扩充与放大。当学生提到“正方形的1/4”时,抓住契机,收集学生的不同的折法,展开对-本质意义的探讨。教师只提出:看到这些图形,你有什么想法?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阴影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是这个图形的1/4呢?经过讨论才发现:分数与平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状无关,从而剔除分数的非本质属性。在上述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确本质,升华认识。又如:“奇妙的色块图”的问题解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采用小组讨论,合理反馈交流的活动形式,既总结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展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形象思维,渗透极限思想。不仅满足了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要,同时为部分困难学生创造了“最近发展区”,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共享成果的层面。

李老师很重视比较,一节课多次组织学生比较,是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比较教学的方法有求同性的比较和辩异性比较。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数学知识的差异性常常为它们的相似性、相近性和相关性所掩盖,运用辩异性比较,不仅可以显示知识间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区别知识间的各自内涵,而且可以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此外,本节课老师以满腔的热忱、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的情,粘住孩子们的心。老师以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九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2、教材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十

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且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进行千克和克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些都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知识的铺垫和思路孕伏。而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略有所闻,但接触并不多。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先通过码头装卸货物的情景、通过集装箱、货车运载大宗物品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吨“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吨的观念,提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接着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大白菜、奶牛、猪、水泥、油桶、小学生体重等物体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吨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换算及质量单位的合理运用。

二、说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感知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像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吨的含义,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学难点:建立1吨重的概念。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教案时拟体现以下几点:

1、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吨又是一个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用到的单位。这样的内容决定了这节课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走到生活中去。

2、加大主体参与的力度。

吨虽然在生活中常见,但对孩子来说,依然显得抽象。为了能让孩子对1吨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一定要让孩子亲自去尝试,在亲身感受中去想像,去推算。

3、帮助学生组建认知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图片、比赛、练习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组建起关于质量单位及其换算的认识结构。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引入质量单位——吨。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吨的观念,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吨的认识时,教师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在哪里见过或听过”吨“,教师再适时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一般在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时,用吨作单位。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提问:认识了吨,你们想不想知道1吨到底有多重呢?这时教师并不急着揭示1吨=1000千克,而是设计了一项比赛,让学生在拎一拎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几十千克就已经很重了,这时再揭示,像这样的100袋大米才重1吨。这时学生对”吨是一个很大的重量单位“的感触便十分深刻。

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新知不断深化的过程,本课的练习与新授部分无法分开,充分体现了在练中学。因为考虑到”吨“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对吨、对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时候,我又设计了以下五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深化”1吨“的观念。

第一层:通过对1千克白菜的推算,进一步感知1吨有多重,之所以放在第一层,因为推算多少个1千克等于1000千克比较容易。

第二层:提供了一组刚好重1吨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并说一说各是什么物体,各有多少,对”1吨“重的物体有更多了解。

第三层:提供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体,让学生收集信息,通过算一算、说一说,不仅加深对”1吨“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推算的能力。

第四层:结合以上的过程,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身边熟悉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也重”1吨“.

第五层:出示两块砖重5千克,让学生通过推算得出多少块砖重1吨。这里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算能力。

这五个层次层层递进,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训练。

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时,对于单位换算的方法,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在这里,我先是提供了两道附有图片的单位换算,一来考察学生收集图片信息的能力,二来,也让学生体会到单位换算的基本方法:要记住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然后再出示单位换算题,巩固方法。

(三)全课总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提高。

本环节先是通过一组题帮且学生整理所学过的质量单位,使学生能够准确分分辨克、千克、吨。帮助学生组建知识结构。

再通过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通过这道题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十一

1,说课内容:上海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56—59页.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这是一节概念、测量与计算相结合研究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进行教学的。教材没有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数一数,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可以怎样测量并计算出周长。本课的教学将为下节课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做准备.

3、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能测量、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3)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周长。

难点: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二,说教法、学法。

我本节课设计的思路是:

1,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学生掌握数学与客观规律的联系。

2,合作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分为2人一组,在合作中认知,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3,注重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认识周长的含义,能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运用过程。

三、教学材料:课件,学生准备线、一元硬币、学习纸、直尺等用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周长.

1,激发热情,感知周长.

出示蚂蚁赛跑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哪只蚂蚁跑的快为什么?

原来,红蚂蚁从起点出发又回到了起点,围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

而黑蚂蚁没有爬满一周,引出一周的概念.那像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有。

没有呢.接着,请他们描一描平面图形的边线.这一环节由实物的边。

线入手,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描一描等活动,充分。

感知物体和图形的边线,为认识周长做好准备。

刚才我们描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呢?揭示课题,周长。你是怎么。

理解周长这两个字的呢?一周的长度。就是说三角形一周的长度就叫三角形的周长.圆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圆形的周长.最后归纳总结出:绕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周长。在认识周长后再回到刚才所描的图形,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二,数数量量,理解周长.

1,出示透明方格纸,学会数一数书本58页竹园和菜园的周长,加深感知:周长是所有边的长度的总和,和面积相区别.

2,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图形.由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边长度的和,引导学生求三角形的周长要知道它的三条边的长度,需要量三次,回忆周长的概念。那么长方形的周长呢,它是四条边长度的和,需要量四次吗?激发矛盾,回顾长方形特点对边相等,所以只需要量两次.再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正方形,正五边形的周长该怎么计算.

3,当学生已经知道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来计算周长,此时,抛出问题:硬币的周长该怎么求?刚才的办法行吗?渗透变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并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买裤子时量腰围的活动,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激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总结归纳。

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物体或图形的周长,还在。

学习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小结生动具体,不仅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十二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图形的周长》的第一课时《周长的认识》。

一、说教材。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

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六、说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直尺、卷尺、软尺、线等。

七、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预计用时3分钟)。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预计用时14分钟)。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预计用时16分钟)。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预计用时10分钟)。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预计用时2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讲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在自己家门前开垦了三块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并且长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来搞破坏了,可把老爷爷急坏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爷爷想想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并发表见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块地需要安多长的护栏呢?

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周长。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1、描一描。

2、指一指。

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在哪里呢?(指名学生上台指)。

师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你找到了吗?(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学生说)。

3、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周长,

好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师指黑板演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4、说一说。

师提出:结合以上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师指着图形提问:我们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有多长呢?(生:测量)。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合作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选图形及工具。

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十三

一、说教材:

《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利用实物和图形,通过剪、描、画、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封闭、一周”这些词,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理解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说学情。

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入、提高的过程。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童话情境、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剪、描、画、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3、趣味练习法。

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融入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拓展周长的含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学法:

1、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剪一剪,感知周长。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喜欢)在众多的卡通动物中你最喜欢谁?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三张卡通动物图片,看一看,它们是谁?先选择一张你最喜欢的,能不能把它轮廓剪下来让它变得更加漂亮呢?(能)听清要求:如果你能在2分钟之内剪好,那它就归你了,老师要开始计时了。

2、学生动手剪卡通动物头像。(还没有剪好的同学加油了。)。

4、小结: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剪图片时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有的是从这儿开始剪(手势)的,我们给开始剪的地方叫起点,但不管是从图片的哪点开始剪,最终又回到了起点,我们把这(手势表示)叫做图片的一周。

我们来看大屏幕:动画演示机器猫、米老鼠、懒羊羊头像的一周(我们先把剪刀和这些图片收好)。

(二)描一描,感悟周长。

师:刚才的任务大家完成得很出色,老师还给同学们每人带来了一片树叶,赶快把它找出来,一起来指一指树叶表面的一周(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你能想办法在纸上描出树叶的一周吗?指名同学到黑板上描,其他同学从学具袋中找出树叶图在下面描。

刚才黑板上的这位同学和大家都描出了树叶的一周,但是这。

“一周”有什么不同?哪个更长些?看来一周有长有短,树叶一周的长度叫做树叶的周长(边说边用彩笔描出黑板上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周长”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三)指一指,找一找,感受周长。

1、指一指:树叶表面有周长,你能找出它们的周长吗?出示光盘、数学课本指名学生指一指光盘表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2、找一找。

(2)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的周长?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十四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十五

今天是上课的第一天,由于校长要求第一节课一定要上新课,所以我开始上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昨天就已经让学生回家进行了预习,“读、写p2-4”,今天上课时却发现学生直到三年级下册了都还不会读书,他们仅仅是读了课本上所写的文字,没有去思考这节课的知识点与以前所学过的哪些内容有联系,运用这些新知可以怎样在生活中运用,所以当我问学生:“如果你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站立,如何介绍你周围的景点”时,郑呈东第一个站起来说:“我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站立,在我的后面是毛主席纪念堂,左边是人民大会堂,右边是历史博物馆”,我又问:“还可以怎么说?”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复习到了前后左右,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连想都不想一下,就马上想着去念课本上的文字,什么北面、东面的,连问了好几个,就是不知道如何去介绍,最后是我自己说:“我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背面站立,”话没讲完,马上就有学生举手说“那么我有背面就是升旗台,左面是历史博物馆,右边是人民大会堂”,另一个学生跟着说:“我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左面站立,在我的右面是毛主席纪念堂,后边是人民大会堂,前边是历史博物馆”,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根本就不去想老师提的问题。

好不容易上完了“东南西北”,学生又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的,我就兴致勃勃地介绍柳州,讲到了以河为界,分为了河南、河北两个大片,河北就是柳州的北面,“河北有什么建筑物呀?”工贸、广场,……“我们面向北边坐,哪边是南面?东面?西面?学生又是一个滚瓜烂熟,我很开心,觉得学这节课学得不错。

放学了,带着排街队的学生走到学校大门,突然灵机一动,问:“你们说一说,北面在哪里?”所有的人齐刷刷地指向他们的前面,“这里?”我都要晕倒了,因为他们所指的方向是“南面”。

他们为什么会是那么机械地指着前面说“这是北面呢?”我想问题就出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上面,学生仅仅是机械地背书,根本就没有考虑要用到这句话的前提条件是“你要面向北面站立”,要不然你面向东边站立,你指着东边说“这是北边”怎么行?我想,上课不仅仅是要求老师精益求精,学生也要训练、自我反思怎样接受、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读课文(预习)的重要性,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赶紧开始吧!

最新三年级倍的认识说课稿大全(16篇)篇十六

说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说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说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袋25千克的大米4袋。

说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指出:计量比较轻的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一般物体的重量,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引入“吨”。

教师出示几种比较重的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能估计下面几种动物的体重吗?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轮船、火车、集装箱图片,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

指出: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货物由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一般用t表示。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并以此想象1吨的重量。

学生分组搬25千克的大米,感受其重量。小组内交流感受。班级内汇报。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学生读,教师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把1吨重的大米装成一大袋,这一袋你能搬得动吗?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计算: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全班学生的总体重有没有1吨?

指出: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3个同学起立,学生观察、想象33个同学的体重。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教材第48页第2题),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

(2)出示几种常见的物品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件,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总重量才够1吨。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你在生活中见到过用“吨”作单位的吗?在哪里见过?

2、说说下面图中的牌子表示什么意思?

3、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教材第49页第5题)。

4、小明的数学日记中使用的单位准确吗?请帮他改正。

指名读,改正用错了的单位。

指出:虽然小明在数学日记中用错了一些单位,但是小明还是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经常观察生活,有写数学日记的好习惯。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把收获写道今天的数学日记中。

小组内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大学生访惠聚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通过总结这些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

    最热员工福利方案通知(案例16篇)

    通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信息的准确性、清晰度和传递方式的恰当性。这些通知范文涵盖了不同场景和目的,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为感谢广大员

    精选小学三年级我的哥哥(通用20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触动灵魂的力量,它能够在读者的心灵深处引发共鸣和思考。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供大家参考一下,看看如何运用一些写作技巧。鼻子下面有一张管不住的.

    最优战士党史心得体会(汇总15篇)

    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方法。以下是一些普通人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平凡的经历和努力,发现了人生的真

    专业五个带头心得体会(案例23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事例和感受,使其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时代大背景下

    专业春游活动通知书范文(15篇)

    通知的撰写需要注意事项的明确、语言的准确和条理的清晰。下文是一些精选的通知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有所启发。尊敬的家长朋友:您好!为提高孩子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技

    优质司法所工作人员心得体会(通用18篇)

    通过工作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小编推荐了一些写得不错的工作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

    优质环保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通用23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一段经历的总结和概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经验的要点,从而更好地应对类似的情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感人肺腑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感受

    精选中班幼儿教师教学论文(汇总18篇)

    幼儿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育技巧。以下是一些优秀幼儿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摘要:随着人类的高速进步,近些年越来越

    优质web前端工程师个人简历(模板19篇)

    个人简历是与个人形象相结合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撰写和排版时要注重细节和美观。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求职者的个人简历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身份证号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