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美术教案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念青松菠萝美术教案反思(模板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菠萝美术教案反思篇一

本次综合实践课程我围绕《栗子飘香》展开方案制定指导课程,包括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选择、活动步骤的撰写三个环节。重点放在研究内容的选择指导教学上。

综合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参与的实践性课程,因此目标定位很重要,在本次教学中,我本意定位在方案制定了,活动过程也围绕此展开,但是未能在标题处点名这是“方案制定指导课程”,让学生一开始就模糊了学习目标,这是一大失误。

教学过程中值得欣慰的是,在研究内容的讨论过程中,我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巡回观察、交流,点播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热烈讨论,搜集的问题很多;并在最后在屏幕上展示可以探究的内容,帮助学生整理总结思维,有很好的.效果。只是没有发散学生思维,在教研活动中其他老师提出的思维导图可以在这个环节利用起来,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思考,既节约时间,又能发散思维,展开合理想象和思考。

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上面,教师过多地文字展示,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问题,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范围,缺乏画面的美观和兴趣的激发。可以展示一些关于栗子种植、栗子翻炒等图片,让学生有画面感,诱导学生思考栗子的各方面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还有对于栗子的种植,毕竟吴江很少有种植栗子的,所以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为了让学生有更好地学习、质疑能力,老师可以再课前让学生去搜集相关信息,这样学生可以更加会有话可说点。

菠萝美术教案反思篇二

我们都知道:文本、音像、教室和师生等都是课堂学习的构成要素,但精彩的课堂不是他们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他们在课堂上的任意延伸。它应该是远离高傲、粗俗、平庸、而具有鲜活灵动、真情真实、扣人心弦的学习现场。

的确,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现场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在执教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六课《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时,我觉得学生读完这个简单的故事之后,也能明白他们应该像小女孩一样从小具有孝敬父母、关心家人的'情感,但从情感上真切体会却不容在教学时,我便创设了新的学习现场,让学生扮演小女孩,边读课文边谈感受。这样学生的体会就会更深刻。同时我又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平时妈妈是怎么关心我的,把他们从文本拉回到现实生活,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的情感进一布升华。当然,学习现场的创生维度是很多的,可以从目标中开拓,从教材中再创,从生活中延伸,从学生中聚集。

总之一句话:只要我们用智慧和激情去开拓,就一定能创造出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现场。

菠萝美术教案反思篇三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瓣的事。从小女孩回答“我”三次提问时说的话中,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一个敬重父母、孝敬父母的懂事的孩子。这篇课文情节直白,情真意切。课文寓深刻的道理于平凡小事的叙述之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小女孩那纯真的心灵、纯真的爱心,就像含着露水的花瓣一样清香四溢,让人迷恋、珍惜。我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读“我”问话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地”一词让他们反复品读,从中体会“我”的和蔼可亲。在小女孩的答话里,引导学生抓住“不好意思”、“舍不得”、“摸上去像绒布”、“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等词语,让学生边读边想,用心领会小女孩虽然为了让生病的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的情感。通过“叫我”、“不要”词语中体会小女孩对父母的敬重。同时,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揣摩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小女孩爱妈妈的思想感情。我采用了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世界。

最后,我又将学生的思绪拉回自己的身上。通过“说说你是怎样爱妈妈”的话题。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互交流自己的做法,从而感悟到:爱自己的妈妈,不是挂在口头上的空话,而是应该像课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

菠萝美术教案反思篇四

我的身边没有《花瓣飘香》的参考书,这篇课文的下面也没有注明这篇文章是谁所写,但反复阅读,让我作出作者也可以说文中的“我”是个男性的决定,也许我的判断是个错误,但我很想用这种错误来教,因为这样能够把让顽童变得细腻,特别是让班级中那些调皮的孩子变得细腻。李大钊曾经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即让自己的女儿有点野性,并且还专门撰写文章让男孩子有点柔性,因为这样男孩子、女孩子才会有更大的创造力。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很有创造力的,虽然这个小女孩没有表现出野性,但“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却展现给我们的应该是这个小女孩的创造力,因为她的做法影响了“我”,改变了“我”。

这篇文章可以说分为三个非常明显的层次(这不是引导学生分段或者分层):一是“我”的发现;二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三是“我”的感悟。当然核心层次就是“我”与“小女孩”的对话。

“我”与“小女孩”的对话,对于女学生来说,她们读读就会受到感动,而对于那些男孩子,还有一些调皮的女孩子来说,这种感动可能会有,但很难保持。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应该让男同学及班级特别调皮的女孩子,好好的对话,真正的对话,促使他们有着柔的世界。读“为什么只摘花瓣?”是轻轻,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着头、不好意思,是低声的,也是柔的,轻轻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是低声中带有着女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她尝试摘花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的感觉,也是柔柔之中的体会,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轻轻的'、美美的,妈妈高兴是微微的;读“你爸爸呢?”是轻柔中的一次感动,是继续对话的细声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闪动的泪花,是静静的……我个人想,老师如此艺术的引导感悟,一定能够让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关心的小朋友,在轻柔之中,在静悄之中,流下那感动的泪水,以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价值的一盆是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

《花瓣飘香》太柔了,柔得让刚性十足的男人明白事理,柔得让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动。母语是什么?这一课的学习,其实就是那种人人都应该有的柔性感动。

《花瓣飘香》这一课如果排成课本剧会更有味道,建议大家一起把这篇文章改写成剧本。

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应该说是个主题单元,是通过三篇文章介绍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让自己成为健康有价值的人。《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个人遇到重大困难的心理准备、生存方式;《雪儿》是通过人与动物的一次行动互换,让人们懂得不要好事盯着自己的伤痛,学会用新的方式面对困难,病痛中养着小动物,病痛中读着书,病痛中尽可能的交流,都能让人健康起来;《花瓣飘香》通过孩子对母亲的照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虽然是小孩子,但在这个世界中,用自己的脑袋、双手,也能够奉献出自己小小的爱心,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菠萝美术教案反思篇五

今天是圣诞节,校园里一派节日的气氛。早晨孩子们一个个满脸兴奋地走进教室。我刚走进教室,好多个孩子立刻将我围了起来,一个个手上都拿者美丽的鲜花。他们将花送给我,并祝我“圣诞新年快乐”。看着他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听着他们一句句稚嫩的祝福声,我的眼眶湿润了,此刻,我真的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幸福。这种幸福是那么的甜蜜、温馨,“谢谢你们,孩子们,也祝你们圣诞快乐”,我微笑着说。上课了,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我捧着书本走进教室,望着讲台上那一束束鲜艳的花,想到与其让那些花儿慢慢枯萎,不如将这些花儿作为礼物奖励给小朋友们,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于是我灵机一动,拿起那一束束芳香四溢的鲜花,微笑着对小朋友们说:“孩子们,你们希望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吗?”孩子们立刻回答:“想”。我顿了顿嗓门神秘的说:“老师听圣诞老人说,只有上课遵守纪律,积极动脑筋的孩子才能得到圣诞礼物,这堂课老师也会有礼物送给你们,这些美丽的花瓣就是一个个快乐的精灵,希望这些带着老师爱的美丽的精灵将老师的祝福与欣赏都送给你们”。孩子们听了,一个个都非常的激动与兴奋,一个个正襟危坐,听得特别认真,都希望得到一片花瓣,就连平时最调皮的尤琦也比以前进步多了,这堂课上的特别顺利,孩子们的表现特别好,只要他们举起小手回答问题,我都会摘下一片芬芳的花瓣奖给他,孩子们收到花瓣后,一个个高兴的放在小鼻子上闻了闻,有的还用小嘴亲了亲,又小心翼翼的将花瓣夹到了书中。

看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觉得我就象一位手拿魔术棒的仙女,将爱的花瓣洒落到孩子们的心田。愿这一片片芬芳四溢的花瓣能成为爱的精灵,永远陪伴孩子。我想许多年后,孩子们和我都会记得那个圣诞节的语文课,那个花瓣飘香的课堂。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