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困难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笔舞面对困难教学反思(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面对困难教学反思篇一

《镜面对称》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

虽然学生有了“对称”的知识铺垫,但对于人和像也是对称的这一现象是较难感知体会的。尤其是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物体的像左右对称是本课的难点。

如何化解这一教学难点呢?在教授这一节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在家练习照镜子,在镜子前做不同的动作,观察镜子里自己的成像是什么样的。这一预习作业的布置对我在新课的难点教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业。

在新授课时,我通过教材上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即倒影和成像来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直观的让学生认识镜子中的“像”,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使学生发现人和像是关于镜面对称的。

因为课前已经让学生在家进行了照镜子的练习,接下来,我和学生玩起了照镜子的游戏——把人和像活生生的搬至课堂(老师照镜,请学生模仿像),让学生在“实物”面前,丰富感官,深刻感知体验。我设计了早上起床后一系列的照镜子的动作,并贯穿着故事情节,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这一设计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经历、参与、自主、探究。

后来,在测试中,我发现对于“看镜中的钟面”,“看镜中的文字、数字”这些题目都做得都不错。可是,却还是有人在人和像的题目上“左右不反”了,在教学这一难点时不是口口声声说“左右相反”吗?游戏时我还一直强调:人和像都在同一边。也许正是因为朝同一边,他们才是左右相反的。我发现这一问题后,在另一个班新授这一课时,我不再强调“同一边”,练习发现学生的正确率还是挺高的。

通过两次不同教学《镜面对称》的难点,我发现,老师不应该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易变难,或者只是把死板的用公式交给学生套用来解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大胆的实践,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面对困难教学反思篇二

“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课标”要求新增加的。教材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 “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1、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表象。

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小镜子每人一面,课件。

一、水面对称。

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课本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倒影。(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

谁能举例说明一下倒影的“倒”的意思。(上、下)

有没有发现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

2、继续欣赏水面对称图片。

3、导入镜子面对称。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镜子里。多媒体出示:“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即课本第二幅主题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中的数学)

二、镜面对称

1、照镜子体验。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镜子照,做下面动作:

(1)用右手摸鼻子,用右手压住右眼……

(2)换一只手。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做的'相应动作。

2、猜测判断。课件演示小猴照镜:

(1)左右相换:伸右臂、伸左臂,猜测镜子中会伸哪只手。指生到大屏幕上指一指。

课件演示后得出:右 左 左 右

继续演示抬右腿、抬左腿。

(2)上下一样。课件演示小猴跳。演示前先猜测镜子中的猴子会往什么方向。

(3)前后一样。课件演示猴子向前、后退。演示前先猜测镜子中的猴子会往什么方向。

3、小结,归纳特征

照镜子时,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 (板书补充课题“镜子中的数学——镜面对称”)

与水面对称作比较。

三、巩固练习。

1、游戏:教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

师:我蹲下。生:我们也蹲下。师:我起立。生:我们也起立。师:我向前走。生:我们也向前走。师:我向后退。生:我们也向后退。师:我左手摸摸耳。生:我们右手摸摸耳。师:我右手拍拍脸。生:我们左手拍拍脸。师:我抬左脚踢踢腿。生:我们抬右脚踢踢腿。师:我抬右脚踢踢腿。生:我们抬左脚踢踢腿。师:我的左手侧平举。生:我们右手侧平举。

2、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

3、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出示半边的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图案(课本第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讨论:轴对称与镜面对称有什么区别?

4、照镜子中的数字。

写下1—9的数字,用小镜子照一照,看在镜子里是什么样的。

以某一数字为例说明对称。

看镜子中的数字判断是几。

四、回顾总结,反思学习镜面对称现象的收获

2、我们可以利用镜面对称的现象帮助我们纠正坐姿、站姿、写字姿势等。

五、布置作业:《课作》p40。

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这些先进的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呢?如何缩短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课堂教学又该是怎样的呢?而“体验学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在学习镜面对称前,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镜子照,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

然后观察猴子照镜,并结合猜测得出镜子成像的特征,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教师做镜中人,学生做镜外人的游戏,更是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在游戏中巩固了知识。

这些活动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能使他们在大量的体验的基础上,对现象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现象,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面对困难教学反思篇三

新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中有一节镜面对称。教学中只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照镜子等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初步了解镜像的性质就可以了。

教学时我利用学校现成的大镜子,课前我就把孩子们招呼到了大镜子前,让他们在镜子前做各种自己喜欢的动作,看看镜中的你和镜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课始我先请个别孩子在镜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观察表演孩子镜中镜外的不同,几个孩子表演下来,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发生对换。有了体验后的发现,孩子们再一次在镜子前展示自己优美的动作,加以验证找到的结论。

再后来,我又有了新的疑问:看着学生在游戏中的那份热情,看着他们正确地做出像的样子,看着他们得心应手地解决课堂上的拓展题,学生上完课后我马上进行了小测。在小测中,对于“看镜中的钟面”,“看镜中的文字、数字”这些题目都做得不错,可是却在人和像的.题目上“左右不反”了,还口口声声说“左右相反”!师生游戏中不是大家都做对了吗?游戏时我还一直强调:拍手时人和像都朝同一边了(不能说同一方向),正是因为朝同一边,他们才是左右相反的。没办法,小测后,我把学生带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礼仪镜前照照,说说:我拍左边,像朝同一边拍出,拍的是右边。又一次照镜后,学生竟都醒悟了,正确率几乎百分百。也许,课堂上游戏中的反复强调对于这一难点的突破还是不够吧,或者是学生只会死板的用公式似的搬用“左右相反”来解题?也许学生只有在错误后,更能把理论(左右相反)结合实践(照镜),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许,虽然一年级时已提及左右相对性的概念,但学生还无法建立这样的表象?这一点真值得我再深究其原因。

带着表演中的喜悦,带着真切的体验,孩子们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对图片的观察中,一张两张,你说我说,个个感悟非浅,尤其是看镜子里的时间,孩子们也判断地非常出色。是呀,教中学,学中思,一堂即使是精心设计的课,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面对困难教学反思篇四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越来越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摆在重要的位置。提倡学生从身边,生活中汲取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有效的运用于生活中去,成为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兴趣,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起来。

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物体的像左右对称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站在镜子前面做各种动作,请其他同学观察镜子里和镜子外的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镜子里的和镜子外的人的动作方向正好是相反的。然后为了让学生明白镜面对称,做了照镜子的游戏,一人当镜子里的人,一人照镜子进行表演,取得较好的效果。

《镜面对称》这节课学生始终在玩,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也是在玩中学到了镜面对称中所蕴含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了解了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课上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浓厚,使学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面对困难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课终于上了,感觉比想像中好,但难点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下面我谈谈这节课我是怎样设计的,哪些地方可以改进一下,让难点得以很好地解决。

一开始让学生看一个《猴子捞月亮》的故事,通过情境提出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引出课题,接着让学生拿镜子自己照一照感受一下镜子照出的像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镜面对称的特点——像与物体前后上下方向不变,左右相反。然后通过让学生出来对镜子照一照、两个学生一个扮照镜子,一个扮演镜像来验证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同时也解决为什么左右方向相反难点(因为它们是相对的)。接着做两个小练习来了解一下他们对学习重点的掌握情况。接着问:是不是只有人照镜子时才会有这样的特征呢?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个汉字、数字、算式在镜子上照一照,再次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在镜中的镜左右方向相反了。然后做一些抢答题,出示镜面数字、汉字、算式,让学生说了原来的数字、汉字、算式,重点分析6、9的镜像与原来数字的对比。在这个练习中出现了一个钟面,开始引出这节课的难点——看镜面时间写实际时间,但在这里花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把这个难点解决,导致这节课精心准备好的图片欣赏环想,镜子的作用,课后拓展题没有按时完成。

回想这节课,一直都很顺,为什么难点没有解决?我反思原因可能是在定钟面时间这个环节里,我没有遵循从浅入深原则,一下子就出示一个镜面上是7:05分的钟面,把学生一下子难住了,我就让学生在我下发已画了刻度线的钟面上写画时针和分针,然后有镜子照一照,看看有什么发现?但是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理解过来,结果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也没讲好。后来评课时,他们的建议是我的难度太大了,应先出示一个整时的钟面,让他们先学会看时针如何变化,让出示一具半时的钟面,让学生看一看时针不是对准数字时又怎样看,这样让学生学会看简单的再出示我所说的7:05的钟面,这样会好理解一点。想一想,他们讲得有道理。

在听了邓老师上这节课后,又让我找到我设计这节课上的不足了。她的设计跟我的基本上一样,不同点就在于他的练习上有创新。他在设计看镜面上的汉字、数学、算式,写回实际的汉字、数学、算式这个环节里,他不是出示镜面字就让学生说实际的字,而是出现实际的字,让学生从两个好像都是镜面里的字中选一个,这样学生就真正掌握了知道才会分析找出正确答案了。由于难度提高了,邓老师没有采用我原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个汉字、数字、算式在镜子上照一照,再次让学生感受到物体在镜中的镜左右方向相反了这个环节,而是直接让学生选,结果他在这里花的时间较长,我想这里如果采用我先学后练习,练习采用邓老师的设计,这个环节就很好了。在这节课里,邓老师在讲钟面时间这个环节里吸取了我上次的失败教训,把钟面时间的难度分散,但上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通过自己上的体会和听课的感觉,发现原来可能是我们设计的多媒体课件里的镜面时钟不明显,导致学生以为看到的就是一个实际的钟面。在后来的评课里,我们一致认为要有一个情境明显地看到有一个镜面里时钟,这样学生才不致于写出钟面时间就以为是实际的钟面时间,并且还要准备一个大大的教具钟,这样便于验证给学生看。

通过再次的备课,听了谢老师的课后,我终于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难点了。谢老师创设情境,出示了一张相片,并告诉学生这是去一个朋友家照的,你们能从这个镜子里的钟面看出我是什么时候拍的吗?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了题意,并能说出正确的实际时间了,谢老师如果这个钟面只有刻度没有数字人们看吗?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出如何看钟面的时间——根据镜面对称的特点,左右方向相反,只要在另一边对应位置画了实际的时针和分针位置就行。

通过对这节课的研究过程中,让我在通过了上课,评课,听课,知道了这节课如何设计,也使我知道了我的不足。让我在以后的练习设计中注意从浅入深,把难点分散处理,这样让学生学是轻松学得好。通过对精品课程的研究,让我获益良多。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