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

时间:2023-12-19 作者:影墨

调查报告不仅可以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决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阅读以下这些调查报告范文,相信能够为大家在撰写报告时提供一些灵感和指导。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一

按照《关于开展xxxxx活动的通知》,我采取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各学校虽然都能按照国际教育部及省、市、区级要求开齐,开足科目,但是能够真正贯彻落实的除语数英以外的课程微乎其微。体育、音乐、美术、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班会等等,很多课程既缺乏专职的教师也没有专门的教室,没有落到实处的必要条件。如信息技术,各学校微机室的电脑早已废弃、淘汰,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微机室,怎样将信息技术课上好?科学课,虽然有些学校实验室的设备异常齐全,但是根本没有能够领着孩子们去做实验的老师,每一次科学课都在教室进行,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能够得到多大程度的提高?音乐、美术既无专职教师也无独立的教室,乐器、素材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会被长期束之高阁。

各学校的.德育时间仅停留在周一升旗仪式、思想品德课及班会课中,还常常要除去被代课教师占用的课时,而且即使是上课,也仅停留在说教、灌输层面。没有学生自己的活动,没有道德教育的阵地,没有保证活动开展的必要措施。学校、班级几乎不组织德育活动,更谈不上持课内外结合,形式要灵活多样。这种缺乏体验,闭门造车的道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学生上放学路途遥远,学校没有校车,很多小学生因无人接送,自己骑自行车上学;更有甚者,路上拦车上学;还有一部分由老年人负责接送,这部分人群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另外,上放学期间道路拥堵,汽车、电动车、自行车,老人、年轻人、小学生瞬间挤满街道,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农村各小学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逐年攀升。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家长们纷纷出外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顾。因为观念和意识的局限,老人一方面存在溺爱心理,另一方面只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于孩子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着实有限。留守儿童在校打架、上网、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现象极为普遍。

校长是一方教育的引路人,很多校长没有自己的办学方向,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眉毛胡子一把抓,漫无目的。如此办学,贻误子孙后代。

这是长久以来的痼疾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缺乏优势,要求不断提高。长久以来,到相桥的教师有条件的选择机会进城,没条件的寻找机会进城,留下来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网络的构成仅限于最多每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学校教育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闭门造车。

综上所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原因,相桥教育将不仅仅输在文化课上,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动手及社会实践能力的缺憾也会日益增多,如不及时改良现状,相桥将有更多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第xx届xxx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和资料。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的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大田集镇中学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农村初中到县城初中,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此次调查我来到了大田集镇李楼村镇北联小,调查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由于受政策因素的制约,该村近5年未补充过教师,导致教师严重不足和失衡。而镇上的中心学校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学校教师普遍超编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质偏低。同时由于一批学历低、素质不全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再加上“民转公”教师,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2、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2、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查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从调查的对象——李楼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李楼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三

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自己怎样做的等,从中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是怎样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又是如何组织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以便为方案中的“研究基本设想”提供一些实践性资料。同时,也通过一些数据,引发研究者的思考。

1、这次调查围绕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应该做哪些具体事情,持什么态度、自己又怎样做等,从不同角度,共计命题十二组,每组有3个、4个或5个不等的选项,但都要求被调查者从每组的题目中只选择一项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中调查对待学生自主学习态度的有六组,调查教师活动组织情况的也有六组。

2、本次调查是在一次“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课堂教学交流会”上进行的,共有100人接受调查(实际94人,随后找乐亭一小的6名教师进行了答卷),其中农村教师6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二,实小教师39人。

3、调查的结果。

1、第一组题的“必须经常预习”和“有时可以预习”的人数分别为55和41。

2、第“二、五、六”三组题,从表面上看似不同,实质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进行教学活动时,事先(备课)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可以随时调整,赞成这种做法的三组题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95%、74%和64%。

3、第“三、四”两组题,虽然是课上学生的一个“说”和一个“问”,但所反映的同时课上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赞成学生这样的,三组题人数为74人,四题人数为3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4%和32%,两个数据有些矛盾。

4、第“七、八、九”三组题,看似调查的两件事情,实际是调查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怎样去做。七组题人数多的选项为“教师带着”,八组题人数多的选项为“观察、倾听并参与”,九组题人数多的选项为“经常由学生自主参与交流,教师提出活动结束”,七组题的这项为93人,八组题的这项为95人,九组题的这项为78人,究竟教师应该如何去做,七、八两组题的结果是否有些矛盾。“八、九”两组题的结果还比较令人满意。

5、第“十一、十二”两组题,也是一个意思的两组题,课上如果“重过程又重结论”,必须“讲清要求并示范”,否则,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率,而十一组题选“讲清要求并示范”这个项的人数仅有26人,还有2人为“不讲不示范”,两组题的结果还是有些矛盾。

1、从数据上反映的情况看,好多数据说明被调查的教师,自己心理想的和自己作的有矛盾之处,说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多是从自身出发,关注的多是结论(知识技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还不够。为此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放下“包袱”,让学生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2、探讨创设问题情境的条件和原则,研究如何有的放失的组织学生进入情境,以便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3、一种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所有教学内容,还是一个教学内容要用几个教学模式,不管是怎样,需要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去组织学生去学习,研究如何促进他们的自主、主动、全面、和谐和持续发展。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四

本次调查问卷发放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得到一些相关数据,希望能对以后的农村小学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农村的经济也在迅速的腾飞,但是在农村对小学教育的投资并不象城市一样。在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并不是很完备,尤其是在体音美和计算机教育设施上,教育设施不完备,甚至根本没有。调查结果调查问题结果百分比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满意吗?满意40.5%较满意45.5%不满意14%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否够用?够用48%基本够用50%不够用2%学校是否有多媒体教学设施?有30%没有70%------体音美教学设备是否够用?充足22.5%不充足70.5%无7%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设施的落后归纳分析以下几点原因。

1.当地经济的发展决定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资。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经济也在迅速发展。但是,农村由于历史的因素和地理交通环境的因素,也导致农村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总会慢于城市的发展。所以当地政府的收入始终处于平均水平状态以下,所以政府的收入就会有限。在有限收入的情况下,政府在对教育的分配和投资上显然低于城市,所以当地的经济发展决定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投资。

2.政府的教育投资倾向于城市。

市政府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了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因此,必须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县级、尤其是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3.学学校的收入来源少。

国家对中小学进行改革后,“一费制”的实施,避免了学校的乱收费情况,减轻了家庭的负担,但是学校的收入也相对减少。在学校有限的收入中,用于大额教学设施的建设就会减少,或者是根本不会用于这样的基础设施建设上。造成学校发展的滞后,从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1.工资待遇不高,难留人才。

在实践过程中,经过走访我们发现,在农村小学中,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普遍不高,而且有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有合同编制的教师在农村中是有限的,仍然大量存在着没有编制的民办教师。对教师待遇的不公平,造成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落脚或者人才外流。

2.环境、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

农村地理位置偏僻,卫生条件差,交通不便等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对一些知识层次相对比较高的人来说不是理想的生存环境。在教师中,大部分人都是大学毕业或者是在外地上过学,在以前的生存环境的影响下,地理位置、交通、卫生等社会环境是自己选择生活的一个重要参考和标准。在他们的思想中在农村的工作可能是人生的一个过度和跳板,不可能是自己一生的落脚点。所以,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工作,也有一些优秀的教师外流或转业。

3.发展前景不好,向城市的趋向性。

很多人毕业后边愿意到农村工作,不仅因为农村的各方面环境的问题,还有以后的发展问题。农村的社会活动和空间比较狭隘,相对城市来说发展空间狭隘发展前景渺茫。而在城市,在教师这个行业不仅工资和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而且前景比较好,并且有更多的择业空间和机会。所以,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愿意选择城市,造成农村教师缺乏,师资力量薄弱。

综上所述,农村的环境和教师的待遇不好,是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给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留住优秀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形成经济和教育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大部分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都不是很理想,调查如下表。

在农村中,父母是大学毕业的很少,大部分的家长是中学毕业,在学生的家庭作业辅导中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有很多学生表示,家长不能够帮助辅导功课。还有一些学生表示,家长从来不关心学生的学习问题。

2.母在外打工,留守孩子无人教育。

近年来农村打工族数量日益增加,农村家庭中很多是母亲成了留守家长,一个人操持家务已经不易,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更有一些家长把孩子留给老人,双双出去打工,孩子的家庭教育更是无从谈起。现在农民工和留守孩子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有待国家对政策进行调整,让孩子能呆在父母的身旁,能手有完整的家庭,受到完整的家庭教育。

3.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欠缺。

农村家长普遍缺乏最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很多家长称孩子上学后至今没有接待过一次老师家访,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了解不多,再加上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对与孩子平等交流与沟通认识不足,教育和管教方式大多以训斥、打骂为主,走如家庭教育的误区。

4.长和学生缺乏沟通。

调查还发现,与父母缺乏沟通直接影响到农村孩子的心理,他们在学校中多数表现为性格内向、沉闷、不善与人交往。而农村中小学还很少有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这一空白亟待填补。

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不仅是生活基本单位,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一所学校。坚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家庭教育的发展。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五

xx年xx月xx日。

城乡中小学。

网上调查法。

xxx。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x这样一个发展x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网上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危机。

自几年前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基本普及”的含义相对于一些所居住的区域远没有普及,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的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各地x在这种“普及”的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x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和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大学率的反弹,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经过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大学率高于城市,农村教育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的比例高。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xx年间,还是有很多儿童未上小学,小学阶段失学,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及初中阶段失学的人,这么多人的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因此有青少年犯罪,是因为处在低文化层,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骨的镜子。

(一)教师分布不合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而及分化严重,村小学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x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全区还有上百计划外教师即无法保证质量,又加重乡、村及村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

教师减损严重,补充困难。

因为很多的原因,有些教师都往其他方面去发展,因而教师从而减少而现在教师工资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在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入学高峰,教师严重缺,而区域财政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情况是一方面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就分配到位。

(二)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很多课程都因为设施而减少上课,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法创新。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城市学校好于乡镇教师及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城市教育资源总是被x满足而农村教育资源是那么的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农村的活动设备是少之又少,而城市则是多种多样,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一)加大x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源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二)加大x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来反,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

(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五)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平和学院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x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之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样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工作做准备,参加假期的乡村支教活动,把我们学习书本的知识投身于实践中。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而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它萌发了我们责任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真正懂得了,只有到实践中去,才能迸发出炽热的社会责任感来,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六

为了制定“多样化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实验方案,并使方案中课题研究有明确、清晰、可行的思路,特随机进行了一次“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自己怎样做的等,从中分析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是怎样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又是如何组织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以便为方案中的“研究基本设想”提供一些实践性资料。同时,也通过一些数据,引发研究者的思考。

1、这次调查围绕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应该做哪些具体事情,持什么态度、自己又怎样做等,从不同角度,共计命题十二组,每组有3个、4个或5个不等的选项,但都要求被调查者从每组的题目中只选择一项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中调查对待学生自主学习态度的有六组,调查教师活动组织情况的也有六组。

2、本次调查是在一次“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课堂教学交流会”上进行的,共有100人接受调查(实际94人,随后找乐亭一小的6名教师进行了答卷),其中农村教师61人,占被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二,实小教师39人。

3、调查的结果

选项人数题号12345

一、554131

二、1954

三、74242

四、5232151

五、25741

六、3664

七、793

八、95311

九、37819

十、167581

十一、266824

十二、821062

1、第一组题的“必须经常预习”和“有时可以预习”的人数分别为55和41。

2、第“二、五、六”三组题,从表面上看似不同,实质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进行教学活动时,事先(备课)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可以随时调整,赞成这种做法的三组题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95%、74%和64%。

3、第“三、四”两组题,虽然是课上学生的一个“说”和一个“问”,但所反映的同时课上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赞成学生这样的,三组题人数为74人,四题人数为32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4%和32%,两个数据有些矛盾。

4、第“七、八、九”三组题,看似调查的两件事情,实际是调查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教师应该怎样去做。七组题人数多的选项为“教师带着”,八组题人数多的选项为“观察、倾听并参与”,九组题人数多的选项为“经常由学生自主参与交流,教师提出活动结束”,七组题的这项为93人,八组题的这项为95人,九组题的这项为78人,究竟教师应该如何去做,七、八两组题的结果是否有些矛盾。“八、九”两组题的结果还比较令人满意。

5、第“十一、十二”两组题,也是一个意思的两组题,课上如果“重过程又重结论”,必须“讲清要求并示范”,否则,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率,而十一组题选“讲清要求并示范”这个项的人数仅有26人,还有2人为“不讲不示范”,两组题的结果还是有些矛盾。

1、从数据上反映的情况看,好多数据说明被调查的教师,自己心理想的和自己作的有矛盾之处,说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多是从自身出发,关注的多是结论(知识技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还不够。为此要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放下“包袱”,让学生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2、探讨创设问题情境的条件和原则,研究如何有的放失的组织学生进入情境,以便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

3、一种教学模式是否适合所有教学内容,还是一个教学内容要用几个教学模式,不管是怎样,需要研究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去组织学生去学习,研究如何促进他们的自主、主动、全面、和谐和持续发展。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七

本文目录。

云南省福贡县农村小学生冬季衣着和鞋履情况。

(图片来源:《希望工程》杂志)。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西南地区小学生冬季“缺衣少穿”的现状,进而使相关公益资助服务更加贴近当地受助者的实际需求,中国青基会发起了关于“云南省福贡县农村小学生冬季衣着和鞋履情况”的小型调查,该项目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苏杨研究员的业务指导。

调查的初衷是反映中国西南省份小学生冬季“缺衣少穿”的客观现实。因西南省份纬度较低,地理位置接近或穿越北回归线,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冬季相对温度较高,零度以下天气零星散见。这种总体的气候状况容易导致一些人认为,这些地区“缺衣少穿”只是正常现象;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在那些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气温仍然很低,单薄的衣衫和拖鞋并非冬季的正常着装。带着这些相互冲突的观点,我们调查组进入实地展开了调研。

12月上旬,调查组赴云南西北怒江州福贡县进行了相关调查。该调查目的县的选择,由谙熟云南全境基本情况的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荐。由于福贡县可以呈现出西南边远贫困地区的一些典型特征,因而颇具代表性。

该县是少数民族聚集县。傈僳族(75%)在境内人口最多,怒族(20%)是世居民族,汉族是该县的少数民族。这里与缅甸接壤,缅甸籍的打工者在怒江全州都颇为常见。

该县为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所夹持,居民沿怒江峡谷而居。传统草编民居多搭建于半山,农业也大都集中在陡峭的大山上,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土地挂在山坡上”。虽然属于中国南方,但地处山区的福贡县气候成垂直分布。境内河谷区域属亚热带,半山坡属温带,高山属寒带。县内最高点在碧罗雪山上,海拔4300米;最低点是海拔1010米的怒江江面,相对高差超过3000米。

1、经济背景。

根据统计年报,怒江州在xx年云南省共16个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中倒数第一;而福贡县则是倒数第一(怒江州)中的倒数第一:该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460元,在云南省县市区排名中为最末一位——第129位。福贡县现任县长曾用“边区中的边区,贫困中的贫困,落后中的落后……”来总结福贡县的县情。xx年12月初,国务院扶贫办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20年)》提出,未来十年将对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福贡县属于《纲要》所提及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滇西边境山区。

与经济相对困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物价畸高,与北京等大城市相差无几。而由交通不便导致的物流成本的增加,使得部分商品价格甚至还高出北京的同类商品。高物流形成的原因是路网的缺乏,地处峡谷地带,怒江州府六库至福贡只有一条主干道。

去往福贡的交通情况和所耗时间可以直接体现物流的艰难。六库在怒江峡谷南端,离六库最近的机场是南部的保山市或西边的大理市,到达这两个城市机场一般需从昆明转机。自保山市或大理市进入六库,高速车程三四个小时。而六库一路向北去往福贡县,120公里车程同样需要三四个小时,而且常伴有堵车。当地官员介绍,越向北海拔越高,地理位置越偏僻,交通运输成本自然越高,物价也就越高。比如一双在州府六库售价约五十元的杂牌皮鞋,到了福贡就会涨价,而再往北边的贡山县就会卖到一百元。

物流成本的昂贵对于此次调查的数据分析尤其重要。

2、教育背景。

福贡县对教育极为重视。尽管xx年县财政收入只有2658万元,但当年教育投入高达983万元。而且,据教育局领导介绍,福贡县已经达到并超过国家教育改革纲要所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近年来,福贡县的基础教育相关投入在持续加强,“两免一补”全覆盖,“边疆补贴”全落实。每个在校小学生每月补贴95元,由学校统筹安排,基本可实现住校学生吃住全安置。在学校里不仅免除学杂费,作业本、笔等文具也由学校发放,就餐质量也不错,“零负担”下的家长如今愿意送孩子上学,该县小学生阶段辍学率小于1%。因为家长们多数汉语不通,现在鼓励孩子“读了书过得更好”。而鼓励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也是地方政府的宣传重点之一,“磨刀不误砍柴工上完初中再打工”的大标语直接刷在了山体上。

现在对家长来说,孩子主要的花费就是日常衣物,此行调查的20位家长每年为孩子的支出从一百元到数百元不等,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衣物,部分家庭条件略好或有搭车途径的学生会从家长那里拿到交通费。

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为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共计197人,这些学生分布于6所学校,其中包括:4所完小(含1所中心完小)和2个教学点。虽然学生的穿着情况与年级并无直接相关性,但调查仍然尽量覆盖了几乎全部年级,一年级因汉语学习时间短(入学仅3个月)而没有实施问卷调查。完小和教学点的比例选择兼顾了总体的学生数和宏观并校趋势。

此外,我们还就相关问题对20位学生家长以及6所学校校长做了结构式访谈。

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福贡县农村小学生冬季衣着和鞋履情况,此外也涉及一些相关问题。就学生的问卷调查而言,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上学状况,包括是否住校,上学的交通方式,需要多长时间等问题;第三部分为冬季鞋履情况,包括鞋子的类型,新旧程度,价格以及数量;第四部分为冬季衣着情况,包括冬季穿衣的件数,是否有棉衣,所穿衣服是否能保暖,身上最保暖衣服的价格,以及增添衣服的需求等问题。

为了跟学生的调查问卷形成对照,我们也对一些家长做了结构式访谈。访谈内容既包括子女的衣着和鞋履状况,还增加了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对子女的经济投入状况。在校长的访谈中,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与软件方面的设施状况、财政投入状况、以及对资助的需求情况。

方法上,我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定量研究层面,设计了学生问卷,以及针对学校校长和家长的结构式访谈问卷。考虑到学校地理分布的特殊性和调查团队人力上的限制,抽样上我们放弃了概率抽样而采取了立意抽样的方法。

我们依据学校类型(覆盖完小和教学点)、地理分布、交通状况以及调查人员人数,抽取了6所农村小学中的19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定性研究层面,我们具体采用了非结构式访谈和民族志的方法。一方面,我们对典型学校及5个左右的典型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另一方面,我们围绕调查主题,在当地市场做了衣服和鞋子价格的调查,并且在村庄中做了很多村民日常生活的参与式观察。这些定性的调查对于我们的数据分析极为重要。

1、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

调查样本中,傈僳族学生占绝大多数,而汉族学生最少。其中,92.4%的学生为傈僳族,5.1%为怒族,1.0%为汉族,1.5%为白族。学生年级分布于二年级到六年级,平均年龄分布在9岁到14岁(见下表1):

从表1的均值上看,二年级学生平均年龄为8.97岁,说明他们的上学年龄普遍偏晚。从样本标准差上看,高年级(四、五、六年级)的标准差明显大于低年级(二、三年级),说明在高年级中,同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差异较大。以六年级为例(标准差为1.12),其中,最小的学生11岁,最大的学生则达到17岁。数据表明,到了高年级,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进度跟不上,出现留级现象。

学生家庭成员数平均为5.4,75.1%的学生家庭成员数为4~6个。学生父母的职业状况以务农为主,占据92.8%;父母均为公职人员的占5.6%,只有父亲是公职人员的占1.6%。在父母打工情况的调查中,66.3%的学生的父母均在家务农,22.3%的学生的父母中有一个在外打工,11.4%的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

2、学生的上学与鞋履状况。

调查样本中,住校学生占57%,全部来自完小,教学点无住校生。住校学生休息时间比较灵活,有的上十天学放三天假,有的放半月假或月假。在上学方式中,走路上学的占95%,骑自行车和坐公交车的各占2.5%。在上学时长一项中,47%的学生上学时间超过1个小时,17.1%的学生超过2小时,13%的学生走路上学超过3个小时。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计时工具的缺乏和时间概念的缺失,部分被调查小学生对时长缺乏概念。而典型特征是大大缩短了其走路时间,某班多位学生都自认为走路时长为半小时,而了解情况的班主任根据其居住村落判断为3小时甚至更长。

在过冬所穿鞋子类型中,赤脚占1%,拖鞋占了27.6%,运动鞋(或其他可保暖鞋类)占71.4%。在学校类型和鞋履类型上,可以发现:穿拖鞋学生主要集中在教学点。(见表2)。

在鞋履类型与上学时长的关系上,我们也发现:赤脚走路上学的学生,上学所需时间确实相对短些,因为他们来自于教学点,家校距离较近;而穿运动鞋上学的学生,上学时间相对最长,说明家校距离最远;在上学时长上,性别差异并不明显(见图1)。

图1:性别、鞋履类型与平均上学时长。

但是,从图1来看,即使是教学点,赤脚走路上学平均时约23分钟。这在我们看来已不可思议了,但在小孩子那里还属能忍的范围;超过45分钟时,他们才选择穿拖鞋;对他们来说,超过1个小时的时候,运动鞋才成为他们的选择。可见,运动鞋对他们是多么的珍贵,除非迫不得已,否则学生不轻易穿。在冬季所穿鞋子的新旧程度(以购买时间衡量)一项中,约25.9%的学生鞋子是最近一个月刚买的,49.7%的学生买了才半年左右(见图2)。

图2:所穿鞋子的新旧程度。

但是,这绝不表明学生特意追求时尚,经常买新鞋。要理解这一数据,我们必须联系到当地市场背景。据此行的市场调查,二三十元的鞋子充斥市场,而这些价低的鞋子并非“物美”。有位班主任老师说,二十元的运动鞋在不总穿的情况下,都未必穿得过一个冬天,还不如十元钱的人拖鞋耐穿。另据云南省青基会理事长沈光鑫介绍,整个云南省边远地区等贫困乡镇,都是假货泛滥。

也就说,鞋子之所以新,首先是因为鞋子本身质量差;再加之农村学生经常走山路,致使鞋子易磨损,不得不经常重复购买低价低质量的鞋。一位家住乡镇的家长在访谈中说,他只给孩子买50元左右的运动鞋,因为25元的运动鞋只能穿15天,而50元的能坚持5个月。该学生家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乡镇集市上买卖货物,其清晰的数概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些家长的计算中,如果买不起更好的鞋,还不如穿拖鞋。

在鞋子价格的调查中,59.9%的学生鞋子价格低于20块钱,30.2%的学生鞋子价格在21-50元之间,也就是说90.1%的学生鞋子价格不到50元。就此,还需要参考当地的物流背景:由于交通不便导致的物流成本增加,使得这里的物价水平几乎与北京持平,部分商品价格甚至高于北京的同类商品。调查时某年轻老师脚穿一双国内二线品牌运动鞋,花200多元在县城买的,而同样品牌、鞋款在大城市的实际购买价格只需150元。所以,不管真货、假货,这里的价格都相对较高。近6成的学生鞋子低于20块钱,可以想象其耐穿性如何。

在鞋子数量方面,22%的学生常年只有一双拖鞋,67%的人除了拖鞋,只有一双其他鞋子可换(通常是运动鞋,当地人叫常通鞋),而这双鞋子大部分时间不轻易穿着,除非是上体育课,或者走较远的山路,平常大部分时间还是拖鞋。而这两部分人占到了样本总数的近90%。所以,冬季穿拖鞋的学生真实比例要远远大于之前统计的27.6%。

3、学生衣着状况及需求。

在冬季所穿衣服件数的调查中,约62%的学生所穿衣服不超过两件(见图3)。在福贡,由于海拔相对较高,温差大并常有山风,冬天早晚气温常低于5度。对于四处透风,没有任何供暖设备的教室和宿舍来说,薄薄的两件衣服显然不足以保暖。而且,观察中可以看出,学生们所穿衣服不仅少,且十分破旧,有的看起来几个月没换洗过了。据某教学点点长介绍,有些看上去不太合身的衣服是民政局联系捐赠的二手衣物,这里的学生不挑穿,有衣服遮体就可以凑合过冬。

图3:冬季所穿衣服件数。

在是否有棉衣选项中,没有棉衣的学生占57.6%,剩下的42.4%的学生虽然有棉衣,但也显得十分破旧。在冬天所穿的最好(最保暖的)衣服的价格调查中,价格低于30元的占51.3%,30至50元之间的占35.4%。也就说,冬天学生身上所穿的最好衣服的价格低于50元的占了86.7%;而价格超过100元的只占2.1%。在冬天所穿衣服是否能保暖一项中,61%的学生不能保暖。在进一步问到冬天还需要增添什么衣服的题目中,12.1%的学生需要保暖内衣,19.3%学生需要棉衣,10.7%的学生需要运动外套,57.9%的学生以上都需要。

为了为此次调查留下照片记录,每到一校我们都从多角度拍摄学生照片。面对镜头时学生们有时腼腆有时雀跃,回看自己的照片是最兴奋的一刻。不过我们也发现,拍照时很多孩子面对镜头微笑前总要习惯性的吸一下鼻子,镜头拉近时,会清晰的看到不少学生人中处的清鼻涕痕迹,显然,早晚的天寒、单薄的衣衫让部分学生们引致感冒。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大山阻挡日照时间短,该地区冬季大部分时间温度偏低,最低气温甚至低于零度,早上上学路上平均气温都不到10度,学生们穿着单薄的衣衫走在山间小路上。

返回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提高学生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一、二年级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三、四年级阶段的要求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五、六年级阶段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终身学习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涉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存在的问题也很多,距离《课标》的要求还很远。尤其是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更突出,为了更好的了解农村陔子的阅读情况,我对本校中高年级随机选取100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的目的:

一是了解我校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二是通过调查,了解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以利于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我校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1、学生课外阅读量少。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读过的课外书很少,其中没有读过课外书的占27%,读过2—5本的占68.3%,读过10本的占4.7%。

2、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能力低下。通过调查发现,喜欢课外阅读的占23%,绝大多数学生读课外书只看情节,走马观花,能够“查典或问别人弄清意思”的占10%,“作。

读书笔记。

”的占5%。

3、学生课外阅读资源贫乏。调查发现,部分有阅读的兴趣的同学家中藏书5本以上的占10%,2本以上占53%,没有藏书的占37%。有44%的同学父母认为课外阅读用处不大。

(二)出现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

一直以来,“课外书”被认为是“闲书”,对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多大作用,没有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的课外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漠然视之,读也是放任自流,使得学生不会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渐渐失去了兴趣,更谈不上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来源匮乏。首先是学校藏书数量少,内容陈旧,而且大多数学校图书室未向学生开放,学生想读书却无处借阅.其次多数学生家中没有图书,学生放学回家想看书却无书可看,再加上有好多家长认为课外书是“闲书”。

3、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各级学校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条件和机会,一味地应付抽考、会考,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语文和数学两科的课业学习上,课外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就连节假日也要对付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想读书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同时,许多家长也认为读课外书籍影响学习,因此,不让学生看课外书,一旦发现,轻则没收,重则毁掉,学生在家里想看书也不敢看。

四、调查总结。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可能改变的办法有以下几点:

1、培养兴趣:不同的学生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教师不仅要熟知图书的内容,更要加深自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图书时才能游刃有余。在国外,如果孩子不喜欢阅读,人们不会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而把原因归结为家长和老师没有为他创设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没有发现他喜欢和感兴趣的阅读材料。那我们,要使学生的阅读成为“悦读”,该怎么做呢?有爱看书的父母,才有爱看书的孩子。”家长读书、看报、上网无疑是孩子无声的榜样,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就更爱看书,写作能力也强。如果家庭中缺乏读书的氛围,怎么指望孩子喜欢看书呢?这种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家长自己放弃学习的情形目前在我校一些家庭中并不鲜见。

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中小学配套足量的图书,建好图书室、阅览室,使学生有足够的课外阅读资源.

3、各级学校领导、教师应转变观念,努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形势,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而这些都有赖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因为课内学习毕竟是有限的。

4、科任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有阅读的内部动力。其次要进行阅读指导。一要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内、课外阅读的关系;二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鼓励他们多读好书;三要让学生每天花一定时间读书,养成习惯;四要做好读书笔记;五要定期举行读书会,让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5、学校应积极与家长联手,从改善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入手,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例如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阅读现状,同时了解孩子在家中的阅读情况。教师也应经常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学生在家中的学习生活和课外阅读等情况,教师与家长应该多沟通,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返回目录。

本课题组以省“”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实验方案为切入口,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和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立足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课题的调查研究,扎实推进实验进程,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以平乡县常河镇中心小学、平乡县西位明德小学两所农村小学为实验学校,对近1100名学生,18个班级展开调查。采用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初步了解农村小学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访谈法:教师交流访谈、实验班学生访谈。

调查问卷法:对两所实验学校全体学生进行调查问卷。

1、教师交流、访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学科特点和任课教师及家长展开交流和座谈,初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常河镇中心小学由王涛和贺庆江负责,西位明德小学由郭巧格和闫震负责。(xx年12月28日上午9:00在西位明德小学进行访谈,xx年12月29日上午9:00在常河镇中心小学进行访谈,29日下午整理材料,将整理好的材料交马军锋。)。

2、学生访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了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时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对常河镇中心小学的五年级三班和六年级四班,两个实验班共103名学生进行访谈,由马军锋、吴晓敏、王素华负责。对西位明德小学的二年级一班和三年级一班,两个实验班共141名学生进行访谈。由闫震、闫祎宁、马宁负责。(xx年12月30日上午进行访谈,xx年12月31日将访谈的结果整理好,形成书面报告,和访谈记录一起交给王涛。)。

3、问卷调查:对常河镇中心小学和西位明德小学近名1100学生,18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西位明德小学由闫震、闫祎宁、马宁负责发放和收集,常河镇中心小学由马军锋、吴晓敏、王素华负责发放和收集。(xx年1月4日发放调查问卷,xx年1月6日上午第二节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题研究办公室,整理调查问卷,做出数据分析。)。

xx年1月9日—xx年1月12日)。

(一)学习兴趣和态度:

1、课堂表现:

问题一:在课堂上,你能积极回答问题吗?

a、从不回答b、偶尔回答c、经常回答。

选择:a、0.4%b、64.4%c、35.1%。

2、教学手段:

问题一:你喜欢老师利用多媒体上课吗?

a、不喜欢b、还行c、特别喜欢。

选择:a、8.8%b、36.1%c、55%。

3、解决问题:

问题一:解题时,你是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a、不是b、有时是c、基本上是。

选择:a、3.5%b、41.9%c、54.4%。

问题二: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你会怎么做?

a、直接不理睬b、能解决就解决,不能就放弃c、自己动手、动脑力求自己解决。

选择:a、0.4%b、38.1%c、61.4%。

问题三:在学习中,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怎么办?

a、放弃、不理睬b、请教老师,请教同学c、提出讨论,寻找解决办法。

选择:a、1.3%b、74.7%c、23.9%。

问题四:你在做题时是否经常只注意结果而不关心解题步骤和解题方法?

a、从不这样b、有时这样c、常常这样。

选择:a、40.4%b、44.4%c、15.1%。

4、作业情况:

问题一:你的学习主动性如何?

a、主动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有时间的话会自己寻找新的学习任务。

b、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c、有时候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选择:a、44%b、40.9%c、14.9%。

5、课后复习:

问题一:你学习过的知识,是否还会复习?

a、不复习b、有时复习c、经常复习。

选择:a、1.7%b、57.5%c、40.7%。

6、课后反思:

问题一:学完课文之后,你是否尝试不看书而回想出它的要点?

a、不是b、有时是c、基本上是。

选择:a、16.7%b、39.6%c、43.6%。

问题二:你学习后经常反思吗?

a.无b.有时c.经常。

选择:a、7.8%b、51.7%c、40.3%。

(二)学习方法:

1、发现新知识:

问题一:、在学习上,当你发现新知识时,你能?

a、不理睬b、有兴趣就会学习c、及时分析,并学会新知识。

选择:a、0.8%b、28.9%c、70.1%。

2、知识记忆:

问题一:在学习必须记住的知识时,你是否会考虑它是什么意思?

a、不考虑b、有时考虑c、基本上考虑。

选择:a、0%b、32.8%c、67.1%。

问题二:在记忆新知识时,你是否自己动脑筋、想办法?

a、不是b、有时是c、基本上是。

选择:a、0.4%b、33.4%c、66%。

3、小组合作:

问题一:在学习上,你愿意与其他同学合作吗?

a、不愿意b、无所谓c、愿意。

选择:a、1.7%b、17.5%c、80.7%。

问题二:小组合作交流时,你觉得哪种方式最合适?

a、不听也不发言b、争着说,抢着说c、认真听,轮流说。

选择:a、0.8%b、3.5%c、95.5%。

4、学习方法总结:

问题一:问题解答后,你是否重新检查和总结解题方法,并把它记住?

a、不那样做b、有时那样做c、基本上那样做。

选择:a、3.4%b、50.2%c、46.3%。

问题二:你是否定期做。

学习总结。

a、不是b、有时是c、经常是。

选择:a、21.1%b、52.1%c、26.7%。

问题三:你是否经常制定学习方法?

a、从不b、有时c、是。

选择:a、11.4%b、51.3%c、37.2%。

问题四:你的学习方法是怎样的得出的?

a、老师讲解b、学习同学c、自己总结。

选择:a、38.2%b、18.3%c、43.4%。

问题五:当你学会新的学习方法后,你的心情如何?

a、无所谓b、一般c、开心。

选择:a、3%b、11.8%c、85%。

问题六:你认为好的学习方法对于你学习新知识的帮助大吗?

a、没有帮助b、有点帮助c、帮助很大。

选择:a、0.4%b、13.5%c、85.9%。

问题七:你是否对某些科目有独特及有效的方法?

a、全部都没有b、有一部分c、全部都有。

选择:a、5.1%b、72.7%c、22.1%。

(三)课后自主学习:

1、获得信息的途径:

问题一:你课后获得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是?

a、教材书籍b、报刊杂志c、电视和广播和网络媒体。

选择:a、27.3%b、7.7%c、64.8%。

2、上网交流:

问题一:你认为和同学最佳的交流方式是:

a、写信b、电话联系c、qq聊天。

选择:a、17.3%b、31.4%c、51.2%。

(四)校本课程:

1、经典诵读:

问题一:每天课前的“经典诵读”你是怎么做的?

a、不认真读b、基本上认真读c、认真读。

选择:a、2.8%b、30.8%c、66.2%。

2、英语对话:

问题一:在英语课上你经常用英语对话吗?

a、不是b、有时是c、经常是。

选择:a、45.3%b、45.8%c、8.8%。

班刊:

问题二:你阅读“班刊”吗?

a、从不读b、偶尔读c、喜欢读。

选择:a、19.2%b、48.2%c、32.4%。

3、教师讲坛:

问题一:学校开展的“教师讲坛”活动,觉得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吗?

a、没有帮助b、有时有帮助c、有很大帮助能学习到课外知识。

选择:a、2.1%b、17.1%c、80.7%。

(五)综合实践:

问题一:你喜欢综合实践课吗?

a、不喜欢b、喜欢c、喜欢并且积极参与。

选择:a、5.7%b、55.7%c、38.5%。

在本次调查中,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课堂教学观察和教师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习方法、课后自主学习、学校校本课程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学习兴趣和态度方面:我们课题小组针对课堂表现、教学手段、解决问题、作业情况、课后复习、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学习态度不积极。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在课堂上发言不主动,对待问题时依赖性强,不能主动地进行思考问题和想办法解决。课后不能坚持经常复习,对学过的知识不经常进行反思。

学习方法方面:我们课题小组针对“发现新知识”、“知识记忆”、“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总结”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一部分学生有兴趣就会学习,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兴趣。在知识记忆方面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知识的意义不进行思考和了解就是死记硬背,缺少记忆的方法。在小组合作方面学生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缺少交流的信息资源,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在学习方法的制定学生不经常总结,自己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依靠老师和同学介绍学习方法,自己不总结。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方法比较陈旧,学习方法的运用不够灵活。

课后自主学习方面:学生喜欢上网和老师同学交流,在网上也能获得学习的信息。

校本课程方面:我们课题小组从经典诵读、英语对话、班刊、教师讲坛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兴趣比较高,但是存在课程资源准备不足,对身边的校本资源、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不够深的现象,不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综合实践方面:学生喜欢综合实践课,但不知道如何去参与。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活动,还是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少,教师缺少实践意识,不能把综合实践和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课题小组针对农村小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研究。

(一)、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挖身边的学校文化进行校本课程研究。

(二)、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三)、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学习。

(四)、改变学校课程结构,从兴趣入手创新学生学习方式。

返回目录。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家长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程度,同时也为了了解家长对学校发展的期望,以便及时掌握广大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看法与建议,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xx年6月末我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校学生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65份。调查问题的设置主要包括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校的管理、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对教师的评价。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学生家长,被调查的学生家长对此调查给予了较大的重视和支持,收回调查问卷989份(部分家长因工作冲突未参加校园开放日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此次调查的目的。

通过对回收的989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如实地掌握了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看法和建议。调查显示学生家长对我校的总体满意度普遍较高,具体评价情况如下表:

序号调查内容“比较满意”及“满意”以上人数所占比例。

1对孩子的表现83784.6%。

2对孩子的学习成绩79680.5%。

3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96297.3%。

4对学校的管理88589.5%。

5对学校的教育质量93594.5%。

6对教师的工作97298.3%。

现对调查统计结果并结合我校实际工作作简要分析:

(一)对孩子的表现比较满意,认可学校管理。

通过此次调查,“对孩子的表现”比较满意和满意的调查问卷共有837份,占84.6%.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教学的严格管理促使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我校地处开发区,生源大多数为农村小孩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孩子平时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主要教育来自学校教师。家长把教育孩子的更多期望放在了学校和老师身上。学校从实际出发,在办学的起始阶段一直以“规范”为抓手,出台了一系列的。

规章制度。

和养成教育措施,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在活动育人,使广大学生养成了良好了的行为习惯。为此,广大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的管理工作表示肯定。

(二)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满意,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期望值。

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广泛的认可。有796位占80.5%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满意或满意。我校生源大多数为农村小孩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很多学生原来就读于村小或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成绩等各方面都表现得不够理想。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我校就读,经过几年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稳步中提高,家长对此比较满意。但也不排除个别学生学习习惯等仍旧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家长不够重视,家庭因素的影响,新近转学来的基础差,或者是身体缺陷导致。所以,我们广大教师更要有爱心和责任心,将目光更多地关注于后进学生的发展。

(三)对教师工作评价甚高。

调查显示,有972位占98.3%的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工作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普遍认为广大教师工作认真、对学生负责。认为我校的师德师风良好,学校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的责任心强。学校提出的“做老师就做好老师”的理念留给广大家长很深的印象。

总的来看,通过我校几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发展,学校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从学校在公众中的形象到学校的内外管理,从学风到校风,从育人环境到社会评价逐年攀升。正朝着品牌学校的目标不断迈进。

此次调查不仅是为了掌握对学校的评价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调查也建立了家长与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调查得到了众多家长的宝贵意见。综合来说,家长们认为我校正处在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过渡阶段,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思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更要重视学校走内涵发展的路线,打造品牌学校。以下是家长提出的主要意见与建议:

1.教学方面:要加强教学与研究的结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自学能力和知识运用于生活能力的培养。

2.特长培养方面:希望学校能多开展一些课外兴趣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家校多联系:因为校园安全问题,现在家长只能在校园开放日的时候进入校园,一学期联系一两次觉得太少,对孩子在校表现了解得不多。学校今后要充分发挥家访、家校路路通等沟通交流方式,和家长取得尽量多的联系,使家长更放心。

综上所述,此次调查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显示了学生家长对我校工作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在肯定我们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为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了诸多问题与宝贵建议。家长的认可,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激发了我们打造品牌学校的信心和决心。“沉稳迈进每一步,灵动发展每一天。”学校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努力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争取尽快实现“建一流品牌、办特色学校”的近期办学目标,在此基础上为实现“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型学校”的中长期办学目标而不懈奋斗,给家长和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复。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八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强调城乡协调发展,但是最新的调查报告却显示,我国农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和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在昨天的“大国基础——中国农村发展金秋报告会”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等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农村人口数量仍将庞大。

城镇化通常伴随大量的人口迁移,而由于劳动力外流,一些农村获得的财政投入也随之减少,这加剧了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对此,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提醒,未来一段时间,农村人口的数量仍将庞大,不能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降低农村投入的理由。

陈锡文:到,我估计留在农村的人口不会低于5亿,到2030年不会低于4亿。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当中,不能以人口城镇化来替代一切,尤其是不能因此作为理由,来降低对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我想这一条是非常重要的。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乡村之声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以相对“时髦”一点的农村电商为例,虽然概念火爆,但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节目中心副主任靳雷表示,农村快递点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还很低。

靳雷:网上购物或者是网上售卖对村民来说,并不是鼠标一点那么轻松,物流是最大的瓶颈。设在村里的电商服务站,现在看来应该是村民们实现网上购物的主要场所。但是我们的调查发现,有67%的村子里根本没有这样的电商服务站,另外只有一成多的村子有这种乡村快递点。

即使是医疗这样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靳雷:有39%的农民认为,村卫生室要提高医生和护士的水平。再来看一个问题:如果您或者是您的家人生病,村卫生室治不了,一般会选择哪里看病?68%的人越过了乡镇卫生院,而直接选择到县医院看病,乡镇卫生院成为了一个尴尬的存在。

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加大投入是关键。

陈锡文指出,必须加大对农村公共资源的投入,这样才能让农民在接受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向城镇水平靠近。他进一步表示,这需要地方政府转变思维,对城镇化有更多的思考。

陈锡文:有一种就是认为你把城门打开,让农民先进来,进了城他就可以享受城里的公共服务了。还有一种观点,至今还是比较弱的,我也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就是是不是在人口城镇化基本目标实现之前,让乡村更快地提高公共财政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然后这个时候,农民自我选择到底进城不进城。如果在农村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城市没有什么差别,而我自己更喜欢农村的生活,可能就没有必要进城。

很明显,如果按照第二种观点,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那么农村由于环境相对较好,将比城市更具吸引力。不过陈锡文指出,这要求地方政府在城镇化方面,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

反观现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些人就忽视了这一点,把城市的居民小区、高楼大厦搬到农村去,让农民上楼。陈锡文认为,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功能,不能盲目把城市复制到农村。

陈锡文:城市是积聚人才,积聚财富,成为带动地区和整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这是它的功能。而农村是什么?农村是给人提供基本生活必须品、农产品,以及提供生态环境产品的地方。所以城市化水平再高,城市经济再发达,农村的功能也是不能消除的。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一定要保持中国农村生机勃勃的活力。

落实农村公共服务,钱从哪来?

当然,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钱从哪来呢?陈锡文认为,这说到底还是决心问题、思想认识问题。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唐忠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要跨区域统筹财政资源。

唐忠:因为我们的方式,比如说养老是省统筹,那就必然意味着北京、天津、上海,就要比我的家乡贵州水平要高。同样,贵阳的郊区跟我所在的瓮安县也有差距。这通过地方政府各自负责的体制无法改变,那么就需要增加一些通过高层政府,上一级政府统筹的财政资源,来跨区域地流动财政资源,来改变这种投入产出自我平衡的体制。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九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70%。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出现了令人触目的成就。但是农村医药市场的情况却并不让人乐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资料,今年上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4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5.5%,同比增幅降低0.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063元,实际增长4.2%,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还同时指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169.2元,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6.65%,而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45.3元,占全部生活消费现金支出的6.82%。剔除其中的一些不可比因素,仍然可以看出,医疗消费在城乡人均消费构成中的比重差距并不大。农村居民人数基本是城镇居民人数的二倍以上,如按实际数字计算双方医药销售金额应当大致相近。但是今年上半年,由于多种因素,全国医药市场销售额723亿元,而其中农村销售额35.5亿元,仅占全国销售额的4.9%。城乡医药市场消费差距之大,确实应该令人思索。笔者认为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从某种角度讲还依然存在。这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极不相适应。医药保健是保障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长久下去,势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医药市场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现状。

(一)农村市场药品供销渠道混乱。

目前农村医药行业主要集中在镇、乡两级的集镇上。由于农村面积广阔,村落分散,网点稀少,客观上造成了农民买药的困难。需求客观的存在,供货相对的脱节,由此也造成了农村无证经营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在供应商而言,无证药贩活动猖獗。一些乡镇卫生院、个体诊所、药店、村卫生室受利益的驱动,在采购药品时只问价格不看质量,从而使一些贩卖伪劣药品的游医药贩有空子可钻。农村成了过期失效药品、假冒伪劣药品的集散之地。另一方面在销售商而言,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等农村零售商业超范围经营药品。不少保健品商店、小型超市以经营保健品、食品为名,暗地里经营医药商品和医疗器械。药品购销无记录,药品来源和去向均无法查核,供应、销售的渠道十分混乱。

(二)农村市场药品质量低劣。

近几年,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城市药品监管力度明显加强,市场规范化经营明显好转。一些无证药贩在城市无法经营,只能把目标转向农村。他们以种.种手段抢占农村医药市场。凭借多年经营的经济实力和经验,凭借各种社会关系网,将过期失效、假冒伪劣药品、未通过gmp认证企业生产的大输液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如一次性输液器等,销往农村地区。造成广大农村地区药品质量严重下跌,不合格药品随处可见。据有些地区对农村基层药店、诊所、卫生室抽检,药品不合格率竟高达70%,而那些无证经营的超市、保健品店、诊所还不包括在内。归纳起来,主要问题就是过期失效、霉变虫蛀、淘汰假冒、未加工炮制的原药上市等几个方面。

(三)农村市场药品价格混乱。

农村医药市场由于价格信息闭塞,价格方面又无实质性的管理机制,市场价格十分混乱。药品价格靠高不靠低、看涨不看降。加上进货渠道的不同,往往同一生产厂家所生产的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药品在同一乡镇药品零售店之间、村与村卫生室之间、镇卫生院和零售药店之间价格往往都不一致。消费者往往因此而无所适从。特别是一些抗生素药,价格出现成倍的差别。

(四)农村市场药品管理松弛。

由于农村市场面积宽广,村落分散,经济构成零碎而复杂以及自上而下的医药监管体制刚刚涉及县级,造成目前农村许多地区药品经营基本处于无机制管理状态。在农村的偏远地区药品监管几乎成为空白。县级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许多地市尚未建立,刚建立的地市,县级执法力量也十分薄弱。人员少、素质差、经费缺、交通工具无等问题严重影响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由于农村市场的客观因素,大幅度增加监管力量,又会成为地方财政的很大负担。

农村医药市场的现状确实让人担心,它影响了医药行业在农村中的声誉,造成了农民群众购药的困惑和困难,同时农民群众在用药的安全问题上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农村村落的分散和网点的稀少,进一步增加了农民买药的困难。

二、症结。

农村医药市场的实际状况我们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造成。

第一、农村医药销售市场药品供应问题,建国以来主要靠国营医药批发机构下伸农村和委托代批来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体制等因素分割了农村医药市场,造成了原有的农村医药批发机构不适应多种经济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消费层次的农村医药市场现状。

旧的渠道不适应,新的能够担当此任务的渠道却至今没有建立起来。村镇小店、医务所和行政村的卫生室药品进货渠道处于秋黄不接的状况,农村分散在最基层的销售网点药品供应基本处于无秩序状态。

第二、随着经济利益的驱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或地段,竞争过度,竞销过热;经济相对贫困,人口相对稀少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众多的村落、村镇药品的销售网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市镇,医药品种明显不足,根本满足不了农民消费的需要。有的同志认为现在农村市镇药店已经很多,有的已经亏本。殊不知解放前许多镇上有近十家药店,现在人口增了三倍,集镇的规模也成倍地扩展,药店不是多了而是规模、机制不对头。更何况众多的村落、村镇也是农村人口重要的集散地,网点空白,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第三、各种经济成份自成体系,各类经济成份连锁网络中心按照自已所在城市经营的习惯遥控指挥身处农村乡镇的销售网点。购销脱节,造成了农村医药商品不能适销对路。一些企业还片面地追求高差价、高价格、高利润药品的销售,造成了农村医药商品的雷同化。而农民真正需要的医药商品、医疗器械、售后服务、特别是传统的服务项目却很难购到和满足。

第四、经济实力雄厚,品种齐备的医药集团企业热衷于在城市拼搏,无暇顾及如何占领农村医药市场,造成农村医药市场销售力量的单一和薄弱。市场药品种类不全,低价、低利润的商品无人经营,传统的繁琐薄利的药店售后服务也基本不见。

第五、在农村许多地区,由于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投入等超常规发展,造成单位经济负担过重,影响了业务的正常开展。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许多卫生院抓住了行政村卫生室的药品采购工作。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多数供应给卫生室的药价往往高于市场上一般零售店的进价。管理严格的乡镇,有些村级卫生员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对上实行明顶暗抗,偷偷摸摸在无证药贩处购药。他们甚至八小时在卫生室上班,业余时间在家里行医,成了一证多摊。管理松一些的乡镇,由于经营的分散性,村级卫生员采购药品基本处于监督管理的空白状态。

我们认为这许多因素归结起来,基本上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一、农村医药市场监管工作非常需要加强和规范;二、农村医药市场药品流通渠道非常需要疏理。药品监管工作好,药品流通渠道就通畅。只有药品流通渠道通畅,农村医药消费才能正常发展。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十

为了解农村居民理财的真实情况,融360《维度》栏目近期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收集到上千份有效问卷。

超八成农村居民把钱存进银行,近一成把钱藏在家里。

融360《维度》最新调查显示,超八成(80.84%)农村居民认为,手里的闲钱放在银行最稳妥。显然,银行在农村居民心中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

此外,也有9.92%的农村居民把钱藏在家里。但家中藏有大额现金,可能被火烧水淹、狗嚼鼠咬、遭抢遇窃,风险不言而喻。

理财观念存在多种误区,超两成农村居民没听说过。

融360《维度》最新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农村居民中,绝大多数人对理财的认识极端、片面。17.01%的人认为把钱放在银行就是理财,32.07%的人认为理财就是炒股炒金,风险大容易赔,更有超两成(20.74%)的农村居民甚至从没听说过“理财”的概念。

p2p走入农村居民理财世界,宝宝类产品最为普及。

融360《维度》最新调查显示,在有理财行为的农村居民中,参与人数最多的理财形式分别为互联网宝类理财(67.72)、p2p(50%)、股票或基金(41.14%)。可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居民也开始尝试互联网金融理财,其中以互联网宝宝类理财产品投资最为广泛。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这主要归功于互联网宝类理财产品随存随取的便捷性、一元起投的低门槛,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以及近似于无风险的安全保障。

超两成农村居民曾参与民间借贷,富人比穷人更加积极。

融360《维度》最新调查显示,超过两成(22.07%)的农村居民曾从亲戚好友或民间借贷机构处借过钱,富人比穷人更积极参与民间借贷。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民间借贷之所以在农村长期盛行,是因为农村在资金融通上确实存在困难:银行放贷条件苛刻,个人征信体系不够完善,农民等群体的贷款需求经常无法得到满足。虽然p2p手续相对简捷,但在农村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够。

此外,融360《维度》最新调查显示,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人群有22.22%愿意参与民间借贷,远高于资产总额在50万元以下的人群比例(1.96%)。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越富裕的农村居民越积极放贷,一方面是有资金条件,另一方面很多人祖上靠放贷跻身富裕人群,经过几代积累,成为放贷专业户。

民间借贷的参与者学历偏低,法律意识淡漠酿成悲剧。

民间借贷乱象频出,与参与人员的`自身情况密切相关。融360《维度》最新调查显示,民间借贷的参与者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被调查者占比34.21%,大学及以上学历的被调查者只有不到二成(19.79%)。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文化程度低、信贷常识匮乏,使得村民在借贷时不立字据,或借贷协议不合理、不合法,为债权的保障埋下隐患。而法律意识的淡漠,使很多催收人在无法收回贷款时率先诉诸暴力而非法律,酿成流血冲突甚至丧命事件。

外出打工族冲击传统思想,城乡财富观念激烈交锋。

融360《维度》最新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4.54%)以种地为业的农民不知何谓理财,或认为理财不是普通老百姓应该考虑的事;而持这种观念的人数比例在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中仅为三成(31.34%)。

融360理财分析师认为,信息闭塞、资源欠缺,导致农村人将“钱生钱”理财神秘化甚至妖魔化。然而,一旦农村人外出打工,接触到更全面的理财知识,信息不对称得到消除,神秘感和抵触情绪也随之消失。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农村,对城市进行适应与磨合,以被城市同化的姿态回归,为老乡们带去城市最前沿的理财理念。然而,虽然一些农村居民学会城市先进的理财方式并赚了钱,但农村理财仍存在种种困境,折射出城乡社会对于财富和人生的认识存在着巨大差异。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十一

中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原因,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山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山里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走出大山去城市务工来改变生活贫苦的状况,由于没有技术紧靠出卖劳力,收入微薄,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山里交通不便,大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几年也不回来看孩子一次。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平顶山鲁山、郏县和洛阳嵩县是山区的典型代表,总体而言耕地面积不足,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地区。

调查内容:xx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访谈。

调查时间: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的农村、乡镇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打工,随之产生了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其中0-14岁孩子占据多数,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必需的关爱和管教,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俨然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是劳务工输出大省,也是留守儿童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这些劳务工对中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社会各界对中原地区的这些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普遍不够,以至于我们不忍看到的悲剧接连发生。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挑选了河南山区的新密尖山、平顶山的鲁山、郏县,洛阳的嵩县,深入学校对留守儿童做调研活动。

二、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此次调研我们走访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新密市尖山乡发放问卷77份,平顶山鲁山、郏县发放问卷347份,洛阳嵩县德亭镇、九店乡发放问卷164份,共计的588名适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数量550份。其中特别针对儿童关于留守原因,监护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及需求,情感关系及需求等问题做了重点调研与访谈。

(1)留守儿童情况。

新密市尖山乡留守儿童比例。

平顶山留守儿童比例。

嵩县留守儿童比例。

72.7%。

76.4%。

71.4%。

表2-1受访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

而在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的调研中发现,接近60%的留守儿童属于父母均不在家的双留守现象。平顶山山区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一个月回来一次占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来一次的占67.2%。一年以上占11.2%。嵩县的因不少务工人员在洛阳周边打工,多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照看孩子,不过均不在家也占了31.1%,一个月回来一次占45.1%,一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8.5%。

(2)留守儿童监护家庭教育问题。

在对各地区留守儿童现阶段被监护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平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由祖(外)父母照顾的占48.7%,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30.5%,由哥哥姐姐或亲戚照顾的占19.6%,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1.8%,自己照顾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4.3%。在与父母的联系情况上不经常联系的占据33%,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23.2%。

根据这两项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严重情感缺失的情况,这部分孩子大多表现得孤僻,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卑,学习成绩差等。

在与能够与父母联系的孩子中,被关心得最多的还是以学习,生活问题居多,占总数的51.9%,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比例较为分散其中询问学习和生活的占27.4%。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十二

中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原因,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山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山里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走出大山去城市务工来改变生活贫苦的状况,由于没有技术紧靠出卖劳力,收入微薄,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山里交通不便,大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几年也不回来看孩子一次。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平顶山鲁山、郏县和洛阳嵩县是山区的典型代表,总体而言耕地面积不足,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地区。

调查内容:xx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访谈。

调查时间:

一、调研背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的农村、乡镇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打工,随之产生了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其中0—14岁孩子占据多数,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必需的关爱和管教,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俨然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是劳务工输出大省,也是留守儿童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这些劳务工对中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生活水平也稍有提高,然而仍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社会各界对中原地区的这些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普遍不够,以至于我们不忍看到的悲剧接连发生。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挑选了河南山区的新密尖山、平顶山的鲁山、郏县,洛阳的嵩县,深入学校对留守儿童做调研活动。

二、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此次调研我们走访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新密市尖山乡发放问卷77份,平顶山鲁山、郏县发放问卷347份,洛阳嵩县德亭镇、九店乡发放问卷164份,共计的588名适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数量550份。其中特别针对儿童关于留守原因,监护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及需求,情感关系及需求等问题做了重点调研与访谈。

(1)留守儿童情况。

新密市尖山乡留守儿童比例。

平顶山留守儿童比例。

嵩县留守儿童比例。

72。7%。

76。4%。

71。4%。

表2—1受访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

而在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的调研中发现,接近60%的留守儿童属于父母均不在家的双留守现象。平顶山山区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一个月回来一次占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来一次的占67。2%。一年以上占11。2%。嵩县的因不少务工人员在洛阳周边打工,多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照看孩子,不过均不在家也占了31。1%,一个月回来一次占45。1%,一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8。5%。

(2)留守儿童监护家庭教育问题。

在对各地区留守儿童现阶段被监护情况的调研中发现,平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由祖(外)父母照顾的占48。7%,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30。5%,由哥哥姐姐或亲戚照顾的占19。6%,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1。8%,自己照顾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4。3%。在与父母的联系情况上不经常联系的占据33%,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23。2%。

根据这两项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严重情感缺失的情况,这部分孩子大多表现得孤僻,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卑,学习成绩差等。

在与能够与父母联系的孩子中,被关心得最多的还是以学习,生活问题居多,占总数的51。9%,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比例较为分散其中询问学习和生活的占27。4%。

而对于自己最喜欢的人这个问题的调研中发现64%的孩子选择了爸爸妈妈,有1。1%选择了谁也不喜欢。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最喜欢的人上选择爸爸妈妈的占75%,有6。1%的选择了谁也不喜欢,对于选择谁也不喜欢这些孩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完全是一种漠视、消极的态度,其父母几乎难得回家,甚至在走访中发现,有很多孩子对于父母的样貌等等并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问题及需求。

在对500多名孩子的调研中发现,在对其自身卫生习惯的问题上,如:刷牙、洗澡,平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两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们从没刷过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们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这道题目的选择上,只有51。8%的孩子们一到两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们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见相比较而言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卫生问题堪忧。在家有谁洗衣做饭,祖父母的占了43。9%,自己洗衣做饭的占了20。1%,嵩县的留守儿童61%由爸爸洗衣做饭,自己洗衣做饭的占17。9%。

放学以后一般会做什么,不管是鲁山、郏县,还是嵩县的留守儿童都一致的选择了在家写作业分别占68。8%、71。3%,帮家人做家务的12—14岁的'孩子较多,占23%,和同学玩占比例比较小分别是2。7%、4。9%,孩子们普通表现出喜欢独处,不愿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在大一点的孩子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若日常生病了怎么办谁会到你去看病,选择自己的分别是13%、13。3%。生日的时候是否会收到礼物,没有的也占相当的比例。平顶山山区的孩子占了26。5%,嵩县的更多一些占了44。5%,生日的时候收到过蛋糕了分别占了32。3%、32%。

(4)学校生活情况及需求。

在你比较喜欢上什么课上平顶山山区的孩子有31。2%选择了语文、42。3%的选择了数学,而选择音乐美术的不多,因为大部分学校紧紧只抓学生的学习,少有开设音乐美术课。嵩县的孩子们大致与之相同。在平时课外书的阅读上,这两个地区的孩子选择作文书的较多分别是44,4%、37。8%。这也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在零花钱上,平顶山山区一周给1—3元占37%,嵩县山区的比例稍微大一些占47。6%,没有零花钱的也占一部分分别所占的比例是5。3%、10。4%。就这一调查结果来看,山区经济状况普遍不是太好。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十三

2005年的夏天,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活动,去农村的一所小学义务支教。那是我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兴奋地我连觉都睡不好。那天我们坐了一个多小时的车,还步行了二十多分钟,到了目的地之后我们一个个都疲惫不堪,早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激动。当地接待我们的校长非常热情,还让我们住到了他的家里。但是接下来几天发生的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第二天,校长带我们来到了我们支教的学校,走进校园我就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不对!不应该称它是一所学校,它就是一个荒芜的院子加几间废旧的房子。学校的院墙可以说是“伤痕累累”,一看就知道它经常被孩子们“虐待”。教室的门是木质的,而且还有“补丁”。窗户上没有玻璃,是用塑料糊的。教室里光线非常的差,桌椅板凳更是就得没办法看。校长给我们介绍说,现在的学校不好办,学校不能收钱,国家补助的钱到学校里面就没多少了。这样的学校让我对农村小学的教育非常的担忧,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我利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对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乡镇的小学教育做了系统的调查。

一、家长方面。

当代农村中,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认知和利用较少,从科学文化知识中受益较少,那么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肯定也不会高。在他们看来,学生接受教育是对金钱的一种浪费,孩子也只能听之、任之,放下书本,离开校园,走上打工之路。当代农村家长的思想素质制约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师资问题。

公办学校的教师都要有编制,教师的工资由国家出,学校不可能也没有资金去聘任教师,但是那些有了编制,端上铁饭碗的教师又嫌弃农村的学校,想方设法的逃离农村。农村经济的落后和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农村生活条件的简陋,导致农村的这片土地成为被人冷落的穷乡僻壤,就像餐桌上一道难吃的菜,无人问津。

三、硬件设施。

被我作为研究对象的这个乡镇隶属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对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学校方面不许增收任何费用。听起来这应该是一件好事,但是我所到的每一所学校的校长都对这项政策“恨之入骨”。以前学校可以收钱,多多少少可以贴补学校的日常开销。但是现在不同了,学校没有收入,国家的补贴发放的基层学校就已经不知道被削减了多少。学校的任何开销都要报批,没有经费,有些学生甚至在危房中上课。年久失修的教室、残缺不全的桌椅、坑坑洼洼的黑板,这就是农村的小学校园。

四、生源问题。

随着国家对教育机构的逐步开放,个人办学、私立学校以及民办学校层出不穷,大量的非公办学校的涌现,使农村这个区域的教育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非公办学校以营利为目的,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片面追求收入最大化在广告宣传上吊人胃口,吸引大量学生入学,而在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却差强人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家长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他们不放心自己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为了孩子的发展,他们只好选择私立的寄宿学校。

五、总述。

在我国,广大农村是经济弱势地区。经济发展的缓慢、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观念的陈旧,以及教育事业管理中的疏漏,是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缺失的最基本因素。现在国家正在全力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储备力量,能为农村经济乃至民族的崛起提供较为长远且强大的智力支持。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性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在先现代化还是先普及基础教育的艰难抉择中,人们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对于社会与民族的重要性。至此,笔者相信,在本篇调查报告中提到的种种关于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会逐渐得到解决。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十四

20xx年2月份,笔者春节从北京返回地处中原的老家。一路走下去,从京城到市里,再到县城到村庄,所到之处,聊起天来,人们都不由自主地会聊到教育,聊到孩子。上至七八十岁的退休老教师、老农民,下至正在面临着孩子上学问题的三十来岁的年轻父母。他们都会关心教育、关注教育。可以感受到,教育,在基层老百姓中,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民生问题。在数日的调查中,乡亲们围绕着自己的、孩子们的教育经历谈了很多,笔者发现,或多或少都和村小有关。笔者的村庄里有一所小学,因为地处中原,我们就称呼她为“xx小学”吧。不同年代的人谈起中村小学,就构成了xx小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笔者就以中村小学为原点,勾勒调研的主要内容。

1947年一解放,村里就办起了小学,先是在地主家的宅院里,后来又专门新修了学校,这就是中村小学。适龄的、超龄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够进学校门了。生于1950年代的村民,大多数都能够上完“初小”

[1]。

因为学校就在村里面方便得很。但是由于物质贫乏生活贫困、兄弟姐妹多负担重学生们大多要完成繁重的劳动后在听到上课铃时才跑着进学校。很少人能够读“高小”因为高小在村外的乡镇要带着粮食又无法兼顾家里的劳动所以家长也就不让上了。我父亲常常会说起他作为家里的长男没有能够读高小早早地在生产队里劳动了。他很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看书被爷爷看见了就会被训斥“还点着灯不费油吗?!快点儿灭了!”。虽然只是读了初小父辈们基本上都能识文断字很多人还保持了阅读、记事的习惯。同时也让父辈有了强烈的供养儿女们读书的愿望也为xx小学的兴盛提供了心理条件。

xx小学兴盛于1980-1990年代。1984年中村筹办了初中,兴建了新校区,小学和初中在一个校园里。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入学读书的。新入职的老师多,从外面也调了老师来。老师们大多认真负责,至今我还记得年轻的班主任如何教我们保护眼睛,如何要求我们写日记。这一时期,xx适龄儿童都读完了小学,读到了初中。上学时节,学生们三三两两地从各条胡同走向学校;放学时节,学生们从大门口三五成群地又走向各条胡同,恰如村庄里新鲜的血液在不停地流动,使得村庄充满了生机。

上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1961年中村出了第一个大学生,他考入了名牌大学——xx大学。此后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是xx唯一的大学生。1980年代中村出过四个中专生。1990年代,我同村的同学中,三个读了中专,两个读了大学。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以为,上小学就是要上自己村里的学校。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六十年来,我家乡的教育经历了大发展之后,如今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中发展的大问题。直观地呈现为县城小学的超大班额,村庄小学的逐步衰落。孩子越来越少,老师没有精神去教,在现有的情况之下,学校也不可能再补充新的教师。记得梁鸿在《中国在xx》中写道,xx学校变成了“养猪场”。而我原本以为,中村作为一个有着五六百年历史的两千多人口的村庄,一个不仅有小学且有初中的学校,生源不会流失那么严重。几十年来,一年级新生都稳定在五十人左右。然而,20xx、20xx年,连续两年招生都少于10人。孩子们大多数都去了县城上小学。xx小学的衰落状态,已经是每个关心着它的人不可否认的了。其结果,一方面是县市的大班额,小学生常常一个班超过百人,三个孩子一张桌,老师都要带着麦克上课。老师很多的精力放在维持课堂秩序上,孩子们时常有的孩子一个学期也没有机会回答一次问题。另一方面,是村庄小学的了无生气。

对于我所提出的“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县城里去”的问题,家长们、乡亲们的答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首先是认为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想让孩子到县里接受更好的教育。村里的教育水平太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师资问题”。一是觉得老师没有责任心,“不办事”,教得“不中”。xx小学现有8名老师,除了两名幼师毕业的老师外,其余6名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转正而来。家长们都非常清楚他们的背景,其中有的老师小学本就没有毕业的,只是因为关系进了民师队伍,然后又“暗箱”操作成了公办教师。几个家长反映说曾经多次找校长换老师,坚决不能让xx教。校长很挠头,说,我也没法儿叫他下岗。“没一点儿办法,就拉倒了(就算了),但凡有点儿办法,那就得给孩子找个好点儿的学校!”。除了对老师们本身的文化水平、教学水平不满意之外,乡亲们对一些老师的道德水平也颇有微词。广为流传的段子是“哥啊,咋又是你呀?!”这话据说出自派出所抓赌的警察。“哥”,就是学校的校长。校长、老师们经常打麻将、赌博,这让家长们很不放心。二是学校里的确开不齐课。学校根本就没有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课教师。对于现在想让孩子全面发展的父母而言,这也是选择让孩子去县城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因为外出打工,父亲不在身边,妈妈、爷爷奶奶没有太多能力管教孩子,干脆就送到县城里,寄宿制的,省心。家长们认为把孩子交给寄宿制的学校,一切都有专人负责,孩子应该会更好的。

再次,也有跟风的原因。别人家都把孩子送到外边儿读书了,你不去,“显得比别人矮半截”、“显得你没本事”!也害怕将来孩子埋怨自己,不给创造好的教育条件。

所以,也有一些家长,尽管很犹豫,不愿意让孩子那么小就离开自己,也担心“一个班里那么多人孩子学不好”,但还是托人找关系,花钱把孩子送进去。

后也是忧心忡忡,他们也朴素地意识到,一个班里“百十号人”,“老师哪儿顾得过来”!有些孩子的作业,老师是根本就没有批改过的。诚如家长们所言,“如果自己村的小学能够教得好,谁愿意把孩子独自丢在县城里呢”?“再怎么着,在家吃得也会比学校好!”然而,如今,他们越来越多地家庭分离:男人们独自在大城市里打工,孩子们独自在县城里上学,女人、老人们独自留在村子里守着土地、带着更小的孩子。

在教育部实施一系列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之后,村小的硬件条件和县城小学的条件在逐步缩小。然而,作为教育之魂的师资间的差距却是越来越大。城市化的进程为优秀师资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向下流动的数量却越来越少。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xx-20xx》的调查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xx.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xx.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xx.3%为“向上流动”,xx.2%为“平行流动”,只有x.5%为“向下流动”,而且流动者多为年轻教师、高职称教师和优秀教师。

在回乡的路上,遇到不少做老师的老同学,他们都觉得教师工资太低了!我初中时的老同学中师毕业后,夫妇二人都在一所村小教书。好在2010年她丈夫通过考试,到了县里新成立的小学,又买了学校的集资房,“生活这才好了些”。她告诉女儿说,“你就是拉棍要饭,也不能再当老师!”。这让我特别地吃惊!记得1993年,我们中学习最好的人就是要上中师的。有许多人,复读数年,就是为了考中师。而今,许多人却为教师身份叫苦不迭了。我细细追问,老师们说,这也和学校领导有关,一些校领导歪风邪气,老师下功夫教,不如给他送礼、搞好关系重要。这表现在职称晋升、职务升迁、绩效工资方面特别明显。在生活清贫之外,精神苦闷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校长整天说,不出事就行,别的就不用管了”。“我所能做的一大好事就是,把那些愿意学习、学习不错的学生,想办法弄到县城里的学校。”我的老同学如是说。她自己也一直在寻找机会离开村小,一如当年要努力考上中师。

那么,村小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吗?能不能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焕发出活力来呢?我和乡亲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

能否有好的师资是农村教育能否活起来的关键。但怎么样让“自己村的学校”活起来呢?乡亲们认同老师们的工资的确不高:“老师们的工资,两千多块钱,的确不算高”。但是,他们又认为,和老师们的付出相比,两千块钱也不算低,“再说他们还都有地”。乡亲们认为,村小里的老师,也得分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那种中师、大学等“正牌”学校毕业的老师,村里也没有地的,教得好的。这部分老师应该大幅度地提高工资和待遇。另一部分各种转正的老师。他们有地,每月还有两千多块钱,村庄里的生活成本也低,他们是生活得很好的,也没有什么压力,经常打麻将。这部分老师,就应该清退。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这部分老师中,也会有很有责任心、教育教学水平高的老师。他们认为,这部分老师,也应该归到第一部分老师里面。如此反复,讨论的结果,不再以是否有承包田为标准,也不以学历、出身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胜任教师工作、品德行为是否符合师德为标准。

所以,想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想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大家认为,还是要整体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得清退不合格的老师们,特别是那些品德、修养根本就不适合做老师的人,给些钱也好,就是不能让他们再教了。然后,培训现有的师资,同时,招聘新的教师。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愁没老师。要用高工资招聘新的、好的老师。他们甚至说,就是大家再集资出钱也可以,只要能有好老师。

强化农村师资培训,对教师基本教育理念的重新启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当务之急。重整教师队伍,自然是根本之策,但事关历史,又涉及一些人的切身利益问题,绝不是教育一家能够决定,也不是短时期可以解决的。恐怕真的要靠历史自身来消化。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培训,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基本教育理念的启蒙,就成为挽救农村教育的当务之急。不仅一些老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而且,模糊不清的观念在老师们中盛行,亟需澄清。

在我回乡调研的日子里,时常听到乡亲们抱怨说现在的老师都不怎么管学生。学孬学好都是学生自己的事儿,老师没啥责任心。我觉得这在乡村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把它和现行义务教育体制连结起来思考,我认为这是源于在传统的升学压力消失的情况下,老师们没有积极性。但在和家长的一次偶然聊天中,我意识到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教育理念的问题。

她问我:“现在他们都说,教育部有文件,不叫管学生,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拉倒!有这一条冇?他们说这个都上了教育法了!”我吃了一惊!她继续说,贺老师没法了,既不叫打,又不叫站,看见调皮捣蛋的学生怎么办呢?就让学生蹲在那儿,蹲得时间长了,脚都麻了。就让他去坐一会儿,脚不麻了就再去蹲着。她说,教育部不应该规定得这么死,还不如给学生点儿压力了,这样学生能学好些,老师还能有点儿责任心。

我向她解释,无论是教育法,还是教育部,都没有规定老师不能管学生,而是讲老师不能体罚学生。村里老师,之所以把这一规定理解为不让“管”,大概是长久以来“管就是体罚”、“体罚就是管”的传统。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单一到体罚,不让体罚,就理解为不让管,从而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又或者,单纯地避免明令禁止的体罚形式,不让罚站,就罚蹲。绝不是说不能惩罚学生,更不等于说不能管学生,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求老师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很多事物,包括教育,往往在过渡时期会更糟糕,以前的传统在消失,被禁止,而新的观念、规则又处在旧传统的解读、消极的抗拒之中。村小的教育,就处在这样的境况之中。因此,亟需对农村教师进行教育理念、教育法的启蒙,结合传统上的习惯做法和现在的理念、要求,有针对性地正本清源,提高教师们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村小的吸引力。

此外,做好农村学校校长的选拔任用、培训、管理是重要抓手。“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中小学校的校长负责制,决定了校长的在学校发展上举足轻重的作用。校长的品行、水平,对教师队伍的影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20xx年教育部所实施的针对农村校长的国培计划,值得期待!培训如有实效,功德无量!但想要有实效,恐怕需要下大功夫!

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调查报告(优秀15篇)篇十五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笔,天天都要与笔打交道,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水笔会污染环境。为了调查校园内的资源利用和浪费情况,引起大家对水笔污染环境的关注,提倡水笔的合理利用和回收。本人于12月5日特地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了解校园里的用笔情况。本人在温州市瓯海塘下中学,采取抽样方式问卷调查了老师47人、学生89人,共136人。

一、水笔的使用率高。

在平时书写中,有40位教师和34位同学最常使用水笔,占总数的54%,其次是圆珠笔,占总数的40%,而选择使用钢笔的只有3位教师。买笔时,82%的人首要考虑的是好用。许多人认为用钢笔太麻烦,而水笔不用吸水,用完了直接再买就行了。学校附近的文具店都有水笔,款式多样,造型漂亮,价格实惠,购买非常方便。调查的136人中,49%的人每月使用1—2支水笔31人每月使用2—3支,平均每人每月使用2支水笔。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按照平均每人一年使用5支水笔来计算,我国每年至少要用掉65亿支,这是一个让人吃惊的数据。目前市场上一支普通水笔的零售价一般在1元至1.5元,笔芯零售价也是1元至1.5元一支,质量好一点的水笔在2元左右,但有的根本不能更换笔芯。一瓶墨水的价格是5元左右,在实际使用中一瓶墨水大约相当于20支笔芯,使用水笔的花费大概是钢笔的4倍。

二、缺乏环保意识。

水笔用完后,直接将笔丢掉的学生有51人,占总数的38%。是什么导致水笔成为“一次性”笔呢?在调查中可以发现,浪费的根源还是在于大家用笔的“习惯”,环保意识差。水笔虽然使用方便,但是抗摔性差。在使用过程中一不小心掉在地上,笔尖上的小铁珠脱落或者受损,笔芯就无法正常使用,并不是真正地“寿终正寝”,所以大家都把水笔当做“一次性”的。其次,是在“笔芯”上。对于笔芯的处理,有126人会直接扔掉,其中有40%的人认为空笔芯不值钱。虽然有些笔可以换笔芯,有62人认为现在笔芯型号过多,买配套的笔芯不太方便,而且有的笔芯比笔贵或同价,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情愿掏钱再买一支新水笔,大家习惯把水笔当成一次性的了。最后,浪费的原因也与水笔的质量好坏有直接关系。一般进口的水笔在6元以上一支,国产的在3元左右,但是在使用上却大有差别。正常一支进口水笔大概可以书写4万字,但国产的或许书写2万字就没水了,或者中间出现不下水的现象,因为价钱便宜,许多人情愿再买新的,重复购买也是一样浪费。

三、不知水笔也污染。

国家的“限塑令”实行了将近一年,但是,水笔对环境的污染还没被人们认识到。在调查中90%的人并不知道,为我们带来方便且经常被随意丢弃的水笔(中性笔),正在悄悄地“吞噬”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为它不仅难以降解,且对土壤和水质都有污染。136人当中,只有30位教师和24位同学会更换笔芯,笔壳再利用,占总数的40%。调查时,有不少人反问:“水笔也能污染?”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水笔的浪费现象时分严重,水笔造成的浪费与污染不容忽视。为大家提供方便的水笔其实和塑料袋是一样的,它的主要原料是聚苯乙烯或改性聚苯乙烯,这两种材料具有耐老化、抗腐蚀的特点,除非进行垃圾分类后焚烧,否则很难降解。另外,水笔芯中残余下来的油墨,是由颜料、连接料、填料、附加料等组成的,含有挥发性物质,而里面的浮脂等物质会对土壤和水产生污染。因为它不属于危险固体废物,所以环保部门目前没有对水笔进行垃圾分类与回收。能不能像限制一次性塑料袋那样限制水笔呢?如果要减少水笔的浪费现象,避免水笔污染,保护环境,有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国家必须重视水笔回收再利用,并且出台相关政策;(2)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3)建立国家统一的制笔标准;(4)提高笔芯的可替换率,研究开发可回收的笔壳。

附录一:

调查表的数据统计。

1最常使用的笔。

水笔。

圆珠笔。

钢笔。

铅笔。

教师。

40(85%)。

4(9%)。

3(6%)。

学生。

34(38%)。

50(56%)。

2买笔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品牌。

外形款式。

价格实惠。

好用。

教师。

2(4%)。

3(6%)。

4(9%)。

38(81%)。

学生。

1(1%)。

5(8%)。

4(5%)。

73(82%)。

3平均每个月要用掉几支水笔?

1-2支。

2—3支。

3—4支。

5支或以上。

教师。

21(45%)。

18(30%)。

5(11%)。

2(4%)。

学生。

45(60%)。

17(19%)。

9(8%)。

7(2%)。

4当你的水笔用完后,如何处理笔壳?

扔掉,买新笔。

更换笔芯,笔壳在利用。

收藏。

收集起来卖给收费品的`人。

教师。

3(6%)。

30(64%)。

1(2%)。

学生。

51(57%)。

24(27%)。

11(13%)。

3(3%)。

5当你的水笔用完之后,如何处理笔芯?

收集起来,卖给收废品的人。

用完立即扔掉,空笔芯不值钱。

用完立即仍掉,收集空笔芯麻烦。

教师。

22(47%)。

25(53%)。

学生。

10(11%)。

32(36%)。

49(53%)。

6你知道乱扔水笔会造成环境污染吗?

从报纸上看到过。

从未听说过。

教师。

11(8%)。

45(33%)。

学生。

2(1%)。

78(57%)。

7你认为到商店里买与你的笔壳配套的笔芯方便吗?

很方便,个文具店都有配套的笔芯出售。

不太方便,现在笔芯的型号多,买配套的笔芯花许多时间。

不方便,商店里很少出售配套的笔芯。

教师。

17(36%)。

27(57%)。

3(7%)。

学生。

28(31%)。

35(39%)。

21(24%)。

附录二:

关于塘下中学师生用笔情况的问卷调查。

名字性别职业。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笔,天天都要与笔打交道。为了调查校园内的资源利用情况,请根据你的真实情况填写你的用笔情况!以下均为单项选择题,请仔细阅读,再进行作答,谢谢你的合作!

1.你最常使用的笔?

a水笔。

b圆珠笔。

c钢笔。

d铅笔。

2.买笔时,考虑的首要因素?

a品牌。

b外形款式。

c价格实惠。

d好用。

3.你平均每个月要用掉几只水笔?

d5或5支以上。

4.当你的水笔用完后,如何处理笔壳?

a扔掉,买新笔。

b更换笔芯,笔壳再利用。

c收藏。

d收集起来卖给收费品的人。

5.当你的水笔用完之后,如何处理笔芯?

a收集起来,卖给收废品的人。

b用完立即扔掉,空笔芯不值钱。

c用完立即仍掉,收集空笔芯麻烦。

6.你知道乱扔水笔会造成环境污染吗?

a从报纸上看到过。

b从未听说过。

7.你认为到商店里买与你的笔壳配套的笔芯方便吗?

a很方便,个文具店都有配套的笔芯出售。

b不太方便,现在笔芯的型号多,买配套的笔芯花许多时间。

c不方便,商店里很少出售配套的笔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开学典礼的四年级(实用18篇)

    开学典礼是学校为了激发学生们对新学期的期待和热爱而举行的一种特殊仪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开学典礼的精彩瞬间,和大家一起分享。开学了,广播说第二节大课间举

    学习北斗精神践行初心使命体会(汇总18篇)

    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如果你对学习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一些学习范文,或许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党员干部的“北斗心”7月3

    篮球赛开幕式发言讲话稿(实用18篇)

    无论是政治、经济、社会还是个人领域,讲话稿都能够为演讲者提供一个平台,以向听众传递重要信息和理念。通过阅读这些讲话稿范文,可以了解不同情境下的讲话要点和技巧,从

    小学统战工作计划(精选17篇)

    工作计划书是一个有条理、有计划地进行工作的重要工具。如果你正在编写一份工作计划书,不妨看看以下的案例,或许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新思路和启示。岳龙社区做好新一年的统战

    春季新学期新起点国旗下讲话稿(精选18篇)

    在国旗下发表讲话,让我们更加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感悟祖国的辉煌历程。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些精美的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供大家共同学习和欣赏。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心得及体会(汇总18篇)

    读书心得是对书中重要观点和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观点。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读书心得范文,它们涉及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和不同主题的内容

    转正申请书员工(模板20篇)

    申请者应该在申请书中突出自己的亮点,如工作经历、学术成就或者特殊技能等,以吸引评审者的注意力。申请书是一个反映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材料,以下范文将为大家提供

    乡镇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年终总结(热门19篇)

    在年终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过去一年中的亮点和突破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借鉴和复制。在下面的范文中,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年终总结,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中学生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优秀22篇)

    优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为学习氛围增添了活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学生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渺远的钟声悠远,深长,脑海中却总挥之不去加西莫多那

    托班父亲节美术方案(优质23篇)

    计划书是一种有针对性的规划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实现预期目标。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学会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