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

时间:2023-10-25 作者:飞雪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

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维,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有必要积累一些范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一些总结佳作,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一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感情深婉细密,耐人寻思、品读。因此,我把《声声慢》的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朗诵、探究等让学生品味这首词的情感,理解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首先,通过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这首词的情感;

接着,在朗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真正走向《声声慢》的更深处。此处是本课的重要环节,通过探讨《声声慢》中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以及鉴赏学生喜欢的句子来实现。

然后再听录音带范读,总结这首词的意象和意境,情和景的关系,使学生对《声声慢》这首词有一个整体把握。

最后,为了让学生对李清照的词风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我设置了拓展延伸环节,比较鉴赏她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和前期代表作《一剪梅》。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

讨论—探究这一授课形式可以较好地使学生战胜学习的心理障碍,激活思维,主动学习;还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语文活动的机会,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上课过程中,我注意到,强烈的表现欲使学生战胜了被动、依赖、害羞的心理,他们不知不觉参与到《声声慢》的鉴赏中。在整个讨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或问或答,或思或记,大部分学生都主动、紧张地思考、学习,效果较好。同时,讨论——探究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这样就能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中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不足,比如会削弱对词的把握的整体性。它要求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中要有较强的概括总结能力。在上课过程中,我自己觉得,在总结这个环节中做得不够,还不能让学生对整首词有个高屋建瓴的把握。在引导学生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问题提出后,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而且急于给学生提示,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课堂节奏偏快,容量偏大,使得学生不能完全消化知识。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二

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

一课时。

课前2分钟打开“二泉映月”音乐。

《二泉映月》是我国一首著名的民乐,使瞎子阿炳通过如怨如诉的二胡声演绎的人世间的悲凉。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

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代表之一。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专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

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女同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女同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

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

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袭来,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3、过片“滿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直承上文。

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憾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一开头就让人心不宁,景亦冷,情凄苦,种种情绪弥漫开来。起首三句比较形象,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今天的我们抓住文字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态!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此词于篇末托出一个“愁”字,这种愁远非李清照前期词中那种轻淡的春愁、离愁可比,它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而显得格外厚重。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蕭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滿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触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

师:(打开“二泉映月”音乐)让我来随着音乐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词,大家最好是半闭着眼去到李清照那个凄凉的感受中。细细体会人世间的悲凉。

请在文中任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词人形象描绘出来。注意“愁”的细腻勾画)。

堪称千古绝唱的《声声慢》,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一个女词人,经历了战乱离散,终于因着诗词,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她作为女词人的代表,给森然的中国诗坛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以其特有的女性气息感染着无数后人。让我们记住这位个性鲜明、超越尘俗的女性,记信这位别开生面的独创性作家----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悽悽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侯,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地,

怎一个愁字了得!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三

选择《声声慢》作为课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我在导入部分就直接通过温故和了解李词(学生以前接触过一些),慢慢引入对其人其作品风格的讲解,以及她的生平经历,是为了后面能更好地把握词人的内在情。接下来我要做的是通过景和情的关系找出其中的契合点,重在把握典型意象所包蕴的词人内心情感和对关于写愁的诗句的一个小结性总结。重在启发学生鉴赏诗歌把握一些答题技巧和规律以及解题步骤的强化。总的来说,感觉学生对于典型意象把握不错,就是缺乏相似写法的总结归纳,课堂互动不错,因为前面对于这一块把握有一定的基础。,应该说还是基本完成了自己的教学计划,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时间有些仓促,课堂练习检测教学环节处理得简化了点,以后得在这方面要加强。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但可以改进,例如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1、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2、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3、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对回答好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

4、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这是变相的“一言堂”!这是变相的“灌输”!只是先前是由教师一言灌输的,而现在,则是由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言灌输。

1、课前开始播《月满西楼》flash,营造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2、课前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得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更深入。而且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李清照的事迹及诗词,了解她的经历,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让学生准确把握愁的诸多内涵。同时在阅读中知道作者前后期的经历不同,词作的风格也不同。

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4、课堂上讨论落到了实处,使学生明确具体任务,时间充分,老师在巡堂过程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切实掌握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作业的处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对作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5、导入太长,意象品读拓展不足。也许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完全放开让学生去讨论,所以对意象的品读显得不十分到位,有点浅。

6、解决“如何入愁”问题时,我非常在意时间,显得过于急躁,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处理的不够从容,给学生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课堂感觉很“赶”。

7、课堂上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敏,应对学生的回答语言显贫乏,单一,对学生的个性品读,不能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泛泛而谈,做不到一针见血。同时对回答好的同学没能给予及时的表扬。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预设:

感受思悟体验:

一、读“天”

1、朗读词。

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风细雨。

3、学生活动,交流。

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二、读“地”

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窗儿。

三、读“人”

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四:想象体验情境。

五、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六、品味语言: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

附板书:

天:秋黄昏风急细雨。

国家自己寻寻觅觅亡国之恨。

过去现在守着独自孀居之苦。

地:家窗儿黄花梧桐雁。

背景资料:

补充资料: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

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写完这篇后记,已是黄昏时分,她独自倚着窗儿,恰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一只。

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五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声声慢导学教案,《声声慢》是词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诵读品悟点拨探讨。

(一)李清照生平。

(二)李清照诗词。

(三)积累有下列意象的诗句。

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四)积累写愁的诗句。

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1、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点拨:联系词人前期词作《一剪梅》中的句子来理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人有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

背诵。

苏轼《江城子》赏析。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声声慢导学教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针对性的设置。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六

学习目标2、3。

1课时。

李清照:(1084---约1151年),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属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苦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北方沦陷,丈夫辗转下江南,后赵明诚病死,她过着悲苦孤独的晚年生活。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身一人,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她的一生:

少年繁华中经丧乱晚年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作品散失很多,今有《漱玉词》《李清照集校注》辑本传世。

这是李清照晚年词作,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家破国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者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七

1、 诵读品味,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

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 抓住意象,体验意境,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

4、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 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来表现心境方法。

3、 体会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读一读,议一议,品一品。教师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一定的指导,对学生的发言作好点拨、补充和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让学生回忆有关“愁”的诗词名句)。教师总结:真是愁有景,愁有声,愁有泪;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吧!

二、 作者简介,学会“知人论世”

1、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做最后总结,强调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出示幻灯片李清照简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风格清新婉丽;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2、让学生分别猜出《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属前期还是后期作品,以加强学生对作者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鉴赏词要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时代背景,要知人论世,不能孤立地解读文本。

(出示幻灯片,显示前两首词)。

三、整体感知。

1、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声声慢》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极具音乐性。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词,边读边揣摩,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词人的感情。

2、提问:朗读《声声慢》时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明确:愁苦。

3、让学生自由发言,归纳出本词的朗诵方法并作示范朗读。

4、全班同学按以上几位同学总结的方法齐读全词。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特点。

5、(出示flash朗读课件),听范读,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教师总结: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好我们的声音。诵读时还应尽快进入角色,设身处地,想象自己现在就是孤苦零丁、凄婉哀绝的李清照。

四、深入探讨,理解意象。

1、提问:请大家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2、词中描写了哪些场景?面对此情此景,你认为作者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

淡酒浇愁。

秋风急吹。

征雁南飞。

黄花憔悴。

独首窗儿。

雨打梧桐。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3、过渡:是啊,面对“秋风”“征雁”“黄花”“雨打梧桐”等极易让人忧愁的景象,词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连“愁”字都无法表达她忧愁之心。这种把诗歌中的形象、景象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其中用来表达情感的形象与景象,我们则称之为“意象”。可以说,在诗词鉴赏中,通过把握意象来理解情感,是我们诗词鉴赏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虑到高一学生较难理解“意象”,在教学中用探讨的方式在无意识中让学生意识到“意象”在整个诗词鉴赏中的重要地位并学会运用。)。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4、 本词写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样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

明确:淡酒,秋风,过雁,梧桐,黄花,细雨。

教师示范分析“过雁”这一意象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其他意象是如何表达词人内心的愁苦,老师适时点拨释疑。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五、鉴赏品味。

让学生说说《声声慢》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师生总结词的鉴赏方法。

1、熟读成诵。

2、知人论世,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鉴赏。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鉴赏。

(出示幻灯片,显示板书)。

七、联想拓展,体验创造美。

请同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创造美。1、读或唱。

2、写对联,赏意境。

上联: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请同学们据《声声慢》的意境描写对出下联。可以相互讨论,集中集体智慧。(多媒体呈现上联。)。

学生讨论酝酿后,交流发言。教师随机评点三至五名。示例并品读:

月满西楼,落花流水寄绵绵情思。

雁过南窗,梧桐细雨写点点离愁。

(出示幻灯片,显示佳作)。

3.请大家用几句诗意的话写写自己的酸甜苦辣,试着使用“借物言情”的写法。

八、布置作业。

为了帮助同学更深入地了解李清照,我选了几首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同学们可以任选一首,运用所学方法鉴赏评析。

九、课堂小结。

教师自作一首小诗,师生共读一遍表达我们对一代才女的钟爱和敬仰。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诗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归去,

心向故土度进退。

梧桐细雨藏离愁,

天接云涛溢豪情。

清丽婉约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灯片,显示诗作)。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八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之一,是一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 ”愁”的名作,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中,将“愁”作为课堂的切入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把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技能:品味叠词的作用;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感情基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抓住六大意象鉴赏诗词的意境和意蕴,体味诗词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回顾这堂课,我基本完成了课前设置的学习目标,从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得也不错,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表现在对朗读教学的指导上不够具体,学生因为齐读而语速较快,教师应适时点播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放轻、放慢语速;其次,在朗读的方式上面比较单一,除了教师示范、学生齐读、学生示范读之外,还可以播放名家示范朗诵等,增强学生朗诵的兴趣;最后,在“缘愁选景”步骤中我要求学生从词中找出相关描写愁的意象并进行分析,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迅速把握作者宣泄“愁情”的切入口,在教学中更利于操作,但却无形中削弱了对整体词句的品读,使词作的分析有些支离破碎,“愁”的深度和浓度都变浅、变淡了。因此我觉得诗词的赏析一定不要驾空,意象的品读要融入具体词句,边读边品,每分析完一个意象,应用精炼的总结性语言帮助学生提升对此意象的把握和其与全词的内在联系。不宜纯粹脱离感情基础去找一些景致。

当然,这堂公开课使我最欣慰的是学生的全面参与,在拓展环节,中我要求学生寻找与《声声慢》中有相同意象的诗句,或者是一首歌等等。程度较好的学生争先分享了诗句,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平时语文学习较吃力的一个男孩子因为“黄花”而联想到了周杰伦的《菊花台》这一首歌,并深情演唱了一段,给同学和在座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说明,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能否绽放出来,全在于教师对课堂的驾驭以及对学生的关注,只有教师给学生创造条件,学生才会激发自我潜能,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九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文本:此词是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是词人熔铸亡国之恨、丧夫之痛、流离之苦、怀乡之思、寡居之凄写成的。因词人生活的变化,词的风格已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发展为哀婉凄凉、忧愤深沉。而作者这种深沉的情感一方面是借助直接抒情的字句,另一方面通过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营造富于深蕴的意境,加之创造性的连用叠词等来渲染和传达的。

学情:

1、作为高一学生,虽了解一定的诗词鉴赏技巧,但在实践中往往不能运用这些技巧,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2、与长于用典的辛词相比,清照词擅用口语、铺叙日常生活,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清词备受学生喜爱,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会很高。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并掌握叠词的效果及作用。

2、捕捉词中具有特定属性的意象,并结合意象特点、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感知词中凄凉意境,深入体味词人“愁”的深刻内涵。

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分析其他诗作,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设计目的:明确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1、品味意象丰富内涵、感知意境、深入体会词人别样“愁”情。

2、运用诗词鉴赏基本技巧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中作者的情感。

诵读感悟法自主鉴赏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设计目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读诗。自主方能突显个性解读,合作弥补个性之不足。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没错,她就是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古代男权社会,她却凭自己的才情在南宋词坛竖起一面鲜明的旗帜,她的词作哀婉凄美,令多少文人雅士折服。她不仅仅是我们女同胞的骄傲,更是我们山东的骄傲。因为她是我们山东人。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啊?(《如梦令》)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自幼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18岁嫁与宰相赵挺之子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真挚细腻、清新明快。

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变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孤独困苦中走完人生的最后路程。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根据预习时对这首词的理解读出感情来)

(2)分别请一到两名男生、女生诵读,其他同学聆听,点评,教师总结诵读要领。

(3)师播放范读录音,配以《汉宫秋》的乐曲和“黄花满地,雁排长空,一女子翘首凝望”的图画,营造氛围,进入意境,感受音韵美。

(4)通过读,你所感受到的词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悲凄低沉)

师多媒体引导:诗词中有诗眼、词眼之说,“眼”,传神之所。“词眼”就是最能传达词人内心情感的字词。以形容词、动词居多,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诗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再读全词。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2、生自由回答,师归纳明确:词眼:“愁”,词人借助于一系列意象及恰当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词眼的。

【预设问题】哪些意象?(让学生关注意象的属性)

意象:酒、风、雁、花、梧桐、雨

(淡)酒、(急)风、(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点点滴滴)的细雨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神奇的叠字的运用;强烈感情的反问句的运用。通过这些表达了词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3、带着体味,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诗歌注重个性化阅读,鉴赏佳句,融入意境,体味情感。

1、学生再读全词,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佳句,并选择一角度加以鉴赏。

小帖士:a选择含意象的诗句的同学,赏析时结合意象的特点、属性品味;

b思考后,形成书面文字。

2、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互相推荐、自由回答。对于名句教师可稍加点拨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师预设重点佳句】

1、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具体设计】(如果学生没关注叠词,可以如下引导)

a赏析时让学生各删去一个与原词比较读,感受叠词的魅力。

b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挖掘隐含信息,体味其中深情。

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读来不觉累赘,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极富音乐美,词人的情感似乎也加倍了。

叠词作用:音乐美、增强情感。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具体设计】

在学生赏析的基础上,引用古典诗歌中些酒的诗句,把握“酒”的意象内涵,重点品析“淡”。

明确:“酒”愁的象征,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愁的是晚境何等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雁”的特定内涵。

秋天,北雁南飞,词人亦是北方人,避难南下,故说“旧时相识”。雁可回北方,人却客居江南,在异乡相逢,更添天涯沦落之感。

明确:“雁”离愁的象征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具体设计】引导学生把握,“黄花满地”内涵。(备用幻灯片引导)

强烈的反问,“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自己因忧伤而憔悴。黄花更显出一个人无限的孤寂凄苦之情。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具体设计】:把握“梧桐”“细雨”特定内涵,在学生赏析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用发挥想象,几十字描绘诗句所展示的凄惨的情景,体味情景交融效果。)

结论:“梧桐”悲秋、悲凉的心境。

【预设示例】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小结深情】:清照“愁”的内涵。(结合赏析归结)

怀乡之思漂泊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

如何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鉴赏古典诗词?

1、走进作者,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经历背景

2、寻找词眼,整体把握。抓直接抒情句子、直接表现情感词。

3、捕捉意象,关注特点。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营造意境、传达情感。有些意象本身就有某些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柳——惜别之情,明月——寄托相思,雁——雁足托书,盼望亲人的消息,梅、兰、竹菊、鹤——君子的象征。同时还要注意描写这些意象用了什么样的字眼,从这些字眼再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明月——寒月——缺月——残月。这些虽都是月亮,但修饰语不同,意象也不同。

4、明确技巧,品味效果。表现手法和技巧多种多样,恰当的技巧对表情达意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注意技巧的鉴赏。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纵观全篇,“乍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多媒体出示李清照《一剪梅》全词及背景。

【问题设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结合词句具体阐释)

细雨滴梧桐、黄花堆满地、雁叫声声思,所有的景象在词人的笔下都具有浓郁的愁情,可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声声慢》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

1、读李清照前期的词二首《如梦令》和《醉花阴》,与本词作比较阅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写三百字左右的文章。

2、背诵全词。

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但课堂不仅仅是个预设的过程,更是生成的过程。在精心的准备也会有意料之外。自觉这个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应该算收到了较好效果。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这堂课、这个设计,应该有优点,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1、预期目标设计,切乎学情、可操作性强、有针对性,完成的很好;

2、猜谜加图片导入,既引发了学生兴趣,同时助于调整学生情绪;

3、个性鉴赏环节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4、设计原则就是“有效”,所以每一环节设计尽量落到实处。

1、课堂节奏还不够紧凑,有些前松后紧;教师掌控课堂能力,对课堂效率有直接影响,在设计时,各个环节的时间考虑不够细致。

2、面对课堂意外处理不够机智,浪费了时间。在播放的范读录音时,音箱故障,效果很差,但我还是坚持放完了,而学生反映木然。其实可以直接跳过这一环节,老师来范读,我想效果会更好。

3、对于“词眼”问题的讨论环节设计有些过于追求“小组讨论”的形式,部分同学没有参与进来。而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一问题可以学生独立思考直接交流,这样能节省一些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后面“个性鉴赏”环节更多的交流时间。

4、反馈练习相对单薄。学生掌握了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也可以运用,但绝对谈不上熟练程度,而且所选的词特定意象较少,可以选含有“柳”“梅”“菊”等意象的诗句反馈强化。

“高效课堂”说来易,做到难。可以说“细节决定效率”,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认真考虑每一个目标的设定、每一个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投放是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契合学情、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等。毕竟衡量课堂效率的标准不是我们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课有尽,思无穷。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十

本教学设计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并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个课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既掌握了语文知识又训练了信息技术能力。我把课件设计成了网站形式,学校机房安装了凌波多媒体教学网,既使学生能自由在网上学习,又便于教师即使控制学生机器,以防止学生学习的随意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ie浏览器登录机房服务器,打开教学软件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每一步都设置了一些小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问题时,学生可以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和老师探讨,得出结论后可以写入课件相关区域上交,老师查看后,给学生发回答案,学生可以查看正确答案,这样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由学生自主搜索、讨论、整理得出的,改变了以前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动手能力。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不受时空限制,这样就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延伸到了课前、课后的各个环节,使得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课堂40分钟。又因为网络学习的自由性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进度,而不像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指挥来学习。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十一

选择《声声慢》作为课赛的课题起初就是一种单纯的喜欢,是叹服开头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14个叠字的精妙吗?是被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无尽的愁绪所打动吗?其实,自己也说不清楚。可是,当题目被敲定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时候才发现,一切并非自己想的那么容易!

首先,对词本身并没有深入的理解,仍然处于一个很浅显的层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此低程度的把握很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所谓:“知人论事”,要想深入文章的精髓,要想听作者内心的呼唤,就必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而对于《声声慢》这首词,如果抛除作者的生平不去了解,就要用一课时的时间,所以对于时间的把握很重要。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发扬的方面,比如:对品诗步骤的引导、诵读的指导、学生讨论等。以上几方面,领导、老师以及语文组的前辈们给予了我一定的认可,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反思和前辈们的意见整理如下:

1、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上课时有点紧张,有疏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个人素养还应加强。

2、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以及教学内容,但由于前部分的问题处理结束之后已经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自己没有做出很好的应变措施,及时的删减一些内容,还是按部就班根据自己的设定进行,以致影响了后面教学任务的完成。导致了后面的环节都是匆匆带过,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前松后紧。

3、学生在班上讨论时,应让学生站起来,这样效果会好一些。因为既然是讨论,那就应该让学生动起来,不能仅仅局限在小组内部的讨论,小组与小组间的讨论也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也会影响上课效果,不可忽视。再有当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做出展示的时候,没能做到小组的评价奖励机制,导致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竞争意识较弱。

4、对于诗词的鉴赏,没能加强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在学生展示环节只是几个学生频繁展示,应该做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展示当中,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5、课堂上的环节衔接过渡准备不好显得生硬,应做好各个环节的衔接过渡一环扣一环。

另外,还有两个弱点:

1、自己在课堂上对于授课语言的表达还不是很规范,细节问题处理的不够好,给人感觉不严谨,随意性较强。

2、口头禅非常多。“对不对”“是吧”之类的词不知道说了多少遍,这让人听来会感觉不舒服。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十二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历来为人称道。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在设计本课思路时,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的“愁”。通过自读,听名家读,配乐朗读感受本首词主要想表达的情感——愁,然后通过品读,细读来体悟作者是如何展现愁的,最后探究作者“为何愁”等来展开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作的'愁绪,我结合了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在上课之前,通过西飞一中“漫步诗林”学习方法交流区,发表主题“如果可以,你最想了解李清照的什么”了解学生最想知道的关于李清照个人的信息,然后充实网站内容,设计课堂思路。课堂一开始,就针对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让大家自由的在诗歌网站浏览自己想要获知的信息,并且播放凄美感伤的《声声慢》歌曲,让学生边上网,边受音乐的感染,零距离的走进李清照。上课时播放《声声慢》的配乐朗诵,亦是希望创设伤悲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到本词伤感的意境中。

通过网络浏览,学生充分了解了词人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身世。通过知人论世,学生对于词人为何愁,愁之浓的原因有了清晰的认识。其次,根据学生鉴赏诗词毫无章法,无从下手的实际,我依然延续了鉴赏词作的一般方法,即知人论世,找词眼,抓意象,希望学生通过本词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赏析词人“怎么愁”这个环节上。在赏析“怎么愁”时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词人“如何展现愁”,即本文的艺术手法。

但是一堂课往往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因而在上课时,本课课仍有不足。第一,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展现自己,更是展现自己的理解。第二,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太小,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十三

2、朗读。

3、理解该词,体验情感。

理解本词;体验情感;品味语言。

导入:人字是一个象形字,演变到今天,你们猜想为什么会上尖下大?(学生言说)。

(学生言说)(教师总结)我们就围绕“天、地、人”三个字学习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慢词《声声慢》。

感受;思悟;体验:

1、朗读词。

2、寻找与“天”有关的内容。

乍暖还寒时候、黄昏、秋天(黄花)晚||风、细雨。

3、学生活动,交流。

4、教师指导,共同明确。

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雁、||窗儿。

1、人的活动:寻寻觅觅、三杯两盏淡酒、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2、人的所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难将息、怎敌、正伤心、独、怎一个愁字了得。

3、人的性别、身份、经历?

联系背景资料。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触景生情)。

2、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移情入景)。

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寓情于景)。

参考:用酒消愁是不顶事的,只能更增愁苦。“雁过也"三句,是说南来秋雁飞过的时候,正好托它带信,可是丈夫已死,这信寄给谁?想想只有"伤心”。再一看,这只雁原来是曾经替她给丈夫带过信的"旧时相识",这就叫她更难过了。

“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

从“守着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极,比“寻寻觅觅”三句更深一层。“独自怎生得黑”,弦外之音好象老天有意不肯黑下来,使人更为熬煎、难过。特别是听到“点点滴滴”的梧桐雨,“这次第”即这一连串的情景(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只用一个“愁”字怎能概括得尽。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十八岁时,与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生活安适美满。他们以诗词互相唱和,并共同整理、收藏书画、金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宋室南渡后,她流寓南方,不久明诚病逝。金兵南下,她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境遇更加孤寂凄苦。

补充资料:

写完(金石录(三十卷)宋秘阁修撰,知湖州事,东武赵明诚撰)后,叫丫环把酒和菜上好,文房四宝预备好,摆到院子里菊花畦边。李清照披了件外衣,把素笺用镇纸压着,端起酒杯,前尘往事,蓦地升上心头,她接过把三杯酒倾在地上,说道:“明诚,我们夫妻惨淡经营几十年的金石书画,一毁于战火,再毁于盗寇,如今已所剩无几了。今后,我活一日,便与这些书画厮守一日,你就放心吧!也许,那些被毁的书画,是你在冥冥中有知,斤斤爱惜,不肯让它留在人间吧!如果是那样,我也就心安了……。”然后回屋写起金石录后序来,在金石录后序中她最后写道: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

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了,人得之,又胡足道!”

郁之情从心头涌出,她急步走向案前,奋笔疾书,写下《声声慢(寻寻觅觅)》。

2、迭字运用,创意出奇。

下半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迭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

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十四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声声慢》教学反思。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因此,授课中,我把握住“愁”这个关键字,将“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1、作者前期创作与后期创作变化比较大,她的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比较突出,学习本课时先让学生了解词人的身世经历,使学生在理解词中“愁”的由来时更深入,学生对愁的诸多内涵的把握较准确。

2、课前开始播《声声慢》歌曲,营造凄惨愁戚的诗词气氛,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学习情境创设得较为成功。

3、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反思《《声声慢》教学反思》。按照“怎样入愁、怎样写愁、因何生愁”的思路引领学生进行了分析探讨。

4、鉴赏诗词主要是把握感情、体会意境,不要让学生纠缠于某一个文言词语的`字面意思上,而应注意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5、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质疑是主线。本节课可以说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的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品读意象,说出自己的感受,做到了让学生个体直接与文本对话。老师的点拨也十分到位。

当然,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

1、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2、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所留位置不足,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3、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十五

全面贯彻“学引用清”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学习目标统筹下,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在教师及时、高效的引导下,师生、生生充分互动,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展示和培养,并检测出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捕捉意象,品味词作语言,体会词作蕴涵的词人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因国破家亡而孀居沦落的的凄苦心境。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诵《醉花阴》。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同样是写愁,她的后期作品则蕴含了更为深广的愁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习凝结了她万般愁情且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温故知新;简洁导入,设置情境。)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

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习意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鉴赏

(一)诵读感知,读出情感

出示自学指导(一):放声自由诵读,并思考: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本词所抒发的情感,并找出词作中直接抒情的词句。

提示:放声朗读,读出情感和滋味。期待你五分钟后的精彩展示与回答。

个读展示后,回答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通过自由诵读、个读展示等形式,整体感知,熟读文本。从自学内容、学法指导、时间限制三个方面设置的自学指导,明确了自学的方向。)

(二)品读叠词,赏析入愁。

提示:可以读一读进行比较、品味。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

三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问题化,无疑处设疑,在问题的引领下,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展示环节,旨在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于表达自己的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捕捉意象,品读愁情

提示: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问题:我选赏的是“ ”(词句)中的“ ”(意象),它在古典诗歌中往往代表 (意象内涵),如在《 》(作品名称)中的“ ”(含有选赏意象的诗句)。该意象在本词中的作用是 。

请先独立思考,有困难可以互相讨论。五分钟后,期待你的精彩展示!

(设计意图:用已知接通未知。通过明确的学习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展示阶段,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

(四)知人论世,深味结愁

教师引入背景资料: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揭示情感主旨,深味词作蕴含的词人身世之愁和家国之愁。)

四、课堂小结

1、深情齐诵《声声慢》

2、回顾本课主要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归纳学习成果,完成学习目标,巩固学习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清学稿”。

2、课外作业:课后阅读梁衡的散文《乱世中的美神》。

(设计意图:当堂完成“清学稿”,做到及时反馈,实现学以致用。)

一、“学引用清”教学是一种目标控制教学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本质是目标教学,目标教学的基本教学环节是展示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目标——巩固目标。展示目标的环节是导学的过程,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习动机;达成目标的环节重在学(学生自学)、引(教师引导)、用(学以致用);检测目标的环节可以看作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巩固目标的环节可以理解为清学的过程。所有的环节,都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展开。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立足文本,突出重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为: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全词;2、捕捉意象,品味语言,归纳诗词蕴涵的情感。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围绕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展开。

二、“学引用清”教学模式蕴涵了丰富的教学思想

“学引用清”教学模式的精髓是“先学后教”,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地备学生,尽可能考虑到他们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会出现的困惑疑问,考虑到他们学习、思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和障碍。这样才能对他们学生的学习进行高效的引导和评价,也才能真正做到“学引用清”模式所要求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是必须时时处处想着学生,譬如教学问题的设计就应当由浅到深,注意问题之间的承接与过渡。教学问题,尤其是自学提纲的设置,一定要方向明确,要能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浪费了很多时间,主要在于备课时备学生不充分。

三、“学引用清”模式下的多媒体运用要适量

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师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运用,应取决于是否有助于学生读懂文本,促进师生对话,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课教学“品读叠词,赏析入愁”环节纠缠太久的另一原因就是程序性课件太多,使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很被动。课件张数不宜过多,主要呈现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和必要的资料性文字,课件制作一定要为课堂教学预留生成空间。这样更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游刃有余地发挥引领作用,而不受课件程序性的牵制。

李清照《声声慢》清学稿

班级 姓名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 不幸再嫁张汝舟,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 孑然一身无子嗣,悲苦离世人不知。

一、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

二、阅读《声声慢》,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意象内涵

相关诗句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细雨

梧桐

象征悲凉、孤寂、凄苦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黄昏

三、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声声慢》。(选做)

四、谈一谈收获:通过本课学习,你掌握哪些鉴赏诗词的方法?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十六

声声慢》是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时期的作品,历来为人称道.词中展现的家愁国愁,身世飘零之悲,令人动容.词人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可以说整首词都紧紧围绕词眼“愁”字展开.

在设计本课思路时,我主要是想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的“愁”.通过自读,听名家读,配乐朗读感受本首词主要想表达的情感——愁,然后通过品读,细读来体悟作者是如何展现愁的,最后探究作者“为何愁”等来展开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词作的愁绪,我结合了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在上课之前,通过西飞一中“漫步诗林”学习方法交流区,发表主题“如果可以,你最想了解李清照的什么”了解学生最想知道的关于李清照个人的信息,然后充实网站内容,设计课堂思路.课堂一开始,就针对大家最感兴趣的内容,让大家自由的在诗歌网站浏览自己想要获知的信息,并且播放凄美感伤的《声声慢》歌曲,让学生边上网,边受音乐的感染,零距离的走进李清照.上课时播放《声声慢》的配乐朗诵,亦是希望创设伤悲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到本词伤感的意境中.

通过网络浏览,学生充分了解了词人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身世.通过知人论世,学生对于词人为何愁,愁之浓的原因有了清晰的认识.其次,根据学生鉴赏诗词毫无章法,无从下手的实际,我依然延续了鉴赏词作的一般方法,即知人论世,找词眼,抓意象,希望学生通过本词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赏析词人“怎么愁”这个环节上.在赏析“怎么愁”时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词人“如何展现愁”,即本文的艺术手法.

但是一堂课往往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因而在上课时,本课课仍有不足.第一,在听过名家的朗诵,且配乐自读之后,学生对朗诵明显有了兴趣,但却因为时间的缘故,未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展现自己,更是展现自己的理解.第二,板书虽在课前有所设计,但因为黑板太小,而未能很好的表现,以致学生没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我说“存在缺憾的课堂是向上的动力”.尽管本堂课仍有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修改,下一堂课会更好.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十七

1、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知人论世)。

2、结合词句,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方面解读词人愁情。

3、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诵读研读赏析品悟)、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分组品读】。

提示:1、抓住词中抒情性的句子来品读。

2、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3、抓住词中描绘的画面来品读。

4、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5、可对比前期的作品来读。

【听读思考】。

1.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的内容。

2.词中哪一句最能表现词人的心绪?

二:【解读愁情】。

1.  找出直接表现词人别样愁情的句子并做赏析  。

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之感,词人主选了哪些意象?3.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个意象,举出本首词中含有这一意象的句子并分析词人是怎样借助这一意象表达愁情的。(间接抒情——抓意象分析愁情)。

三【自主表达】统观全文,词人是如何表现“愁”的?谈谈你的认识。

实用《声声慢》教学目标(模板18篇)篇十八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综观学生的试卷,我发现: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卷面书写得干净、整洁,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考试,题比较活,因此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过于马虎,不认真审题,在应用数学中出现漏题、将数抄错、计算时得数出错的现象比较严重,因而失分较多。

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应该从入学之日起,进行训练。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中国人能把筷子运用自如,而且也非常爱用筷子,却不习惯用刀叉,这既是长期锻炼的结果,又是长期习惯了的缘故。但人生下来并不能把筷子运用自如,没有爱用筷子的习惯,这说明习惯的后天可培养性。

中国有句老话: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福;养得不好,则终身受累。印度有一句古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最佳时期。一个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培养一个良好习惯的受益却是无穷的。

今后,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习惯培养: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思考、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2、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培养他们不懂就问的习惯。

3、平时为学生多准备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习惯,做到活学活用。

4、在应用题方面应密切联系生活,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习惯。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考试申请书格式(通用16篇)

    写转专业申请书时,我们可以提及自己在目标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实践经验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在这里,我们向大家推荐一些转专业申请书的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对你的申请

    热门动车站志愿者心得体会(汇总1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记录和反思,有助于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做志愿者这一年多以来

    专业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一段经历或一项任务的思考和总结得出的个人感悟。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心得体会有所启发。这次集中学习研讨时间紧凑、内容充实、精

    实用大监督心得体会报告范文(15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梳理自己的思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现在,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吧。村监督是乡村治理的重

    2023年在陕西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心得体会(通用13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接下来是一些深度思考和独到见解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共享。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重要

    优秀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介绍大全(13篇)

    英语是一门有趣的语言,学好英语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增加人生乐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英语总结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摘要]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

    优秀电商客服主管绩效考核方案大全(13篇)

    通过编写计划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和优化自身的行动方式,以实现更高效、更有效的工作或学习。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的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

    专业行政执法知识点速记(模板13篇)

    行政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组织需求的发展。接下来是一些行政工作中的案例分析,供大家深入了解行政管理的实践。

    热门征求党员意见情况(汇总19篇)

    范文范本是以某一个具体篇章为样本,可以作为其他类似篇章的写作参考。下面是一些写作范本的精选,希望它们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地点:**主持人:张三记录人:李

    专业投诉的处理及案例分析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人的分享和启发,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文章,欣赏他人的思考和总结。段落一:投诉处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