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声声慢教案(实用7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HT书生2023年声声慢教案(实用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声声慢教案篇一

声声慢

作者:奚?朝代:宋体裁:词秋声淅沥,楚棹吴鞭,相逢易老颜色。桐竹鸣骚音韵,水云空觅。炎凉自今自古,信浮生、有谁禁得。漫回首,问黄花还念,故人犹客。莫管红香狼籍。兰蕙冷,偏他露知霜识。木落山空心事,对秋明白。征衣暗尘易染,算江湖、随人宽窄。正无据,看寒蟾、飞上暮碧。

声声慢教案篇二

第一部分:红色摇篮的历史背景(200字)

红色摇篮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江西瑞金。瑞金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泉。从1927年到1934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先后在瑞金开展了多次革命斗争,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在这里,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制定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策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和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红色摇篮的壮丽历程(400字)

红色摇篮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不朽篇章。在革命暴风雨的浪潮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转化为红军战略进攻和包围城市的新战略,取得了一系列大捷。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革命文献;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从一个掌握了最初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原理的新兴政党,扩展成为掌握了这个理论之后的创造性的意志的新兴政党,坚持“造党、分党、连党”的思想路线,充分发挥了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作用。

第三部分:红色摇篮的丰富内涵(300字)

红色摇篮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发源地,更是神圣的红色教育地和前辈精神的传承地。从无数共产党员的抱负中获得灵感,在革命年代练习革命精神与政治路线,从它对人民的关心和关注坚定信仰的动员中耕耘理想前进,这些都成为今天瑞金的教育贡献。作为一个红色遗迹,红色摇篮带给了人民丰富的内涵,世代传承,让红色革命信仰和人类精神财富得到宝贵继承。

第四部分:红色摇篮的启示意义(300字)

红色摇篮不仅是浓厚的历史氛围,更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和人类文明的宝库。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我们要弘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我们要牢记民族和人类的艰苦奋斗史和历史伟人的光辉业绩,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境界;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红色摇篮以无声的力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我们诠释生命的深沉意义。

第五部分:红色摇篮的现实意义(200字)

红色摇篮的现实意义在于,瑞金,在中央苏区首府时期,用全新的革命理念和策略成功开展了土地革命战争。革命路上的道路是困难且漫长的,只有以党心为念,依靠人民,克服一切困难,才能获得胜利。红色摇篮告诉我们,开展革命斗争,关键在于不放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我们要学习前辈先烈们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知道如何时刻投注鲜血、代价和斗争,继承、发扬自觉自忘,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坚定自信、积极进取、顽强不屈,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也创造国际共产主义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声声慢教案篇三

“红色摇篮惊雷声声”是一部反映中国革命时期的影片,讲述了一群年轻的红卫兵们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热情与探索,也表达了他们在现实中面对的矛盾与挑战。观影后,我深感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对我们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第二段:红色摇篮热情的象征意义

红卫兵运动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当时中国青少年既热情又冲动的表现。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很重要,那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受四人帮的煽动,这些上山下乡的年轻人憧憬着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并以此为信仰,无所顾忌地投入这场革命。而在红色摇篮中,电影将“红卫兵”的代表人物“石头”塑造出了热情感人的形象,他的意志坚定,信仰不懈,艰辛的革命征程也是鼓舞人心的青春之歌。

第三段:现实中的矛盾与挑战

尽管红卫兵的热情和理想让人敬佩,但在现实中,这场革命却遭到了对立势力的打压和强力镇压。红卫兵受到了来自上级、父母和学校的反对,也屡遭暴力的镇压和批斗。这就逼迫他们更多地进行自我思考,也促使大家在未来的道路上保持清醒思考和敢于质疑的态度,坚信自己的信仰,不断地奋斗,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段:启示

红色摇篮中的故事不仅道出了红卫兵这个时代的特点,而且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了很多启示。特别是在新时代,我们面对的社会问题和内在矛盾,无论是政治方面的风险,还是暴力问题的日益增多,我们都能从红色摇篮中寻找到深刻的启示。影片凸显出了热情的力量,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必须坚定信念,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第五段:结尾

总之,红色摇篮惊雷声声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代年轻人的热情,对于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我们都应该向他们表达敬意和感慨。在不断地反思自我、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宽广的心胸面对我们的未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声声慢教案篇四

近年来,随着“红色摇篮惊雷声声”纪录片的广受关注,人们对中共早期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认识和思考更加深刻。这部纪录片以毛泽东的青年时代为主线,讲述了中共诞生和初期的困境、改良和妥协的路线斗争和人民群众爆发的革命热情。我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深深感到历史上英勇革命斗士们的顽强精神和牺牲奉献,也对今天的生活有所反思和启示。

首先,本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叱咤风云的领袖毛泽东。这位革命先驱的人生经历在镜头前呈现,给观众带来了感性的冲击。纪录片中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精心烟熏的照片,生动地展示了毛泽东在经历重重困难之后,如何坚定不移地领导革命来为中国工人、农民争取更好的生活。这种不懈奋斗的精神令人钦佩,以此作为自己的楷模,让我们受到了深刻的启示。

其次,本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毛泽东的革命经历,同时也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共成立初期的艰辛历程。在纪录片中,毛泽东在中共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央工农政府”,并通过实践成功。纪录片中生动展示了中共在成立初期已经走过了多年的笔墨纸上的斗争,并呼吁我们应该直面历史、切实学习和借鉴历史的教训,以便今后更好的总结并继续前进。

第三,本片也揭示出中共成立初期的动荡局面。包括各种路线斗争、个人恩怨乱斗,以及各路非正当力量的干扰等,从而展现人类社会中一个极为普遍的阶段。且不说中共成立初期遭受了各种不测的打击和干扰,就是在中共历史长河上,斗争、冲突和磨砺也从未间断。这给我们上一堂深刻的人生、政治课,并告诉我们只有在经历成功、失败、得失和失去等种种复杂情境后,才能够真正走出自己的路来。

其次,本片也展现了中共早期人民群众爆发的革命热情和浩浩荡荡的民族自豪感,既是人民最美好的付出和政治理想,也是社会最丰富的力量。纪录片中,中共领导集体建立了群众的力量,并且以它们为维护团结和推进革命的基石。在纪录片开场,就展示了林育南和仝善华在谈论中共建立以来的极为卓越的成就的拍摄片段。这种卓越的成就和毫不动摇的自信,无疑是现代化建设和全国人民团结前进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

总之,观看纪录片“红色摇篮惊雷声声”,通过前人的革命精神亮点,我们可以受到启发和思考,在当今“红色无处”的快速发展时代中,我们更应该追求自己的梦想,并真正展开一场改变自己和改变周围的艰难旅程。只有拼尽全力,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才能比较快的适应社会的变化,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声声慢教案篇五

声声慢

作者:曹组朝代:宋体裁:词重檐飞峻,丽彩横空,繁华壮观都城。云母屏开八面,人在青冥。凭栏瑞烟深处,望皇居、遥识蓬瀛。回环阁道,五花相斗,压尽旗亭。歌酒长春不夜,金翠照罗绮,笑语盈盈。陆海人山辐辏,万国欢声。登临四时总好,况花朝、月白风清。丰年乐,岁熙熙、且醉太平。

声声慢教案篇六

声声慢

作者:张枢密朝代:宋体裁:词星冠懒带,鹤氅慵披,色心顿起兰房。离了三清归去,作个新郎。良宵自有佳景,更烧甚、清香德香。瑶台上,便玉皇亲诏,也则寻常。常观里、孤孤令令,争如赴鸳闱,夜夜成双。救苦天尊,你且远离他方。更深酒阑歌罢,玉人、云雨交相。问则甚,咱门这里拜章。

声声慢教案篇七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 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 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 作业 

1. 背诵这首词

2. 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