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

时间:2023-11-17 作者:翰墨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

计划书也是一份能够体现我们组织和沟通能力的重要文档。如果你正在为编写计划书苦恼,不妨参考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帮助到你。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一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此项工作于11月启动,前后历时十个多月,现已修订完成并发布,将于-第一学期在2012级开始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和审核学生毕业资格的主要依据。在全面总结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二是明确专业核心课程。针对08方案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不足、专业核心课程界定模糊的弊端,新版方案修订要求各专业综合考虑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社会需要、学科专业发展特点等因素,明确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进而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学生今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与能力基础。

三是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本次的方案修订中,明确要求各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此外,还允许各专业根据本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增设创新学分,鼓励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等方式获得该学分。

据了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方案修订工作,校党委书记顾家山、校长王伦多次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分管副校长李进华全程参与、直接指导,相关部门、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修订工作,期间召开相关会议10余次,其中包括为期两天的新版方案集体评审论证会。方案修订遵循“系统设计、分类指导、强化实践、突出能力”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我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人文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校人才培养将立足于一个新的平台,为我校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二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教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形式;是将以理论知识学习和素养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经验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的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从院校拓展到企业,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与社会,实现了学生能力素养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为此许多职业院校在招生招工形式、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渠道、教师与师傅双向交流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与河南信息工程学校等中职学校立足自身特点,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在现代学徒制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一、校企合作政策的有利引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__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对促进职业教育更务实、更健康的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办学环境。

一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倾斜,并给予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或者专项资金补助,补偿企业因校企合作所付出的成本。20__年河南省批准了学校的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校建设方案,20__年河南省批准学校开展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建设方案,省财政提供专项资金,较好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二是校企双方要加强岗位安全意识教育,要求企业应支付学生合理劳动报酬,并为实习生购买“责任保险”,切实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权益。三是在政府引导和监管下,开展ppp合作机制的探索与试点工作,促进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办学体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省按照产权制度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探索多元体制办学形式,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体制改革;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鼓励和支持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

依行业办专业,建专业馈行业。

学校以“立足地方,依靠企业,服务行业”为原则,和中铁电化局设计院、中铁电化局三公司、北京通号工程有限公司、洛阳电务段等多家企业就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分配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积极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建设集铁道信号、铁道通信技术和电气化铁道供电等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演练场;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中国铁路通号总公司等单位加强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学校专业实训的需要,充实了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同时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地区,为企业、其他院校学生提供培训服务。

二、现代学徒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教育部20__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学校积极开始试点,推行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联合招生方式、教学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方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和探索。目前,河南省入选全国165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正按照现代学徒制要求稳步推进实施,逐步完善“基础素能+核心素能+拓展素能”的素质培养体系、“过程考核+德育学分+职业认证”的人才评价体系、“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建,多元评价”的创新机制。

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项目试点领导小组,分设秘书处、理论研究团队、实践探索团队(通信、信号、供电三个专业团队);合作企业相应成立项目办公室,分设技术小组、协调小组、指导委员会。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五个育人环节。一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共同研讨实训方法与实训项目,三是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四是共同做好“双元”(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五是共同做好学生招生与就业,使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

学校联合企业在20__级学生中共同组建3个铁道信号专业、2个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2个铁道通信专业学徒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同步实施“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团队教学,并为学徒制班级配备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德育教师;另外引入全国铁道职业教育铁道通信、信号、供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进行过程监控、评价和反馈。

“立德树人,技能为本”的立体培养。

1.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校组织专家编写校编教材《岗前教育教程》,开展辩论赛、演讲赛、歌手赛、才艺赛、体育赛,“法律讲堂”“道德讲堂”“模拟应聘”与“企业文化周”,举办爱心社。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引导学生平稳进入社会,解除困惑,树立信心,快速实现角色转换,缩短上岗后的磨合期,全方位融入企业团队;三是引导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特点,介绍薪酬、劳动保险、劳动合同等方面内容,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四是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2.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课程开发标准,建立“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制度,采用“师带徒”模式增强专业实践教学,完善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引导,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实训项目,改革实训方式,促进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的融合,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

“寓学于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1.针对在校学生工学结合。

如第一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开展校内实训,获得基本实践技能;第二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获得专业技能,在校期间假期还可进行专项技能实践的教学形式。如,学校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的中铁建“十四局通信班”,中铁建“十四局供电班”,校企双方本着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积极交流、互惠互利的原则,采用该模式校内教学与顶岗实习。

2.针对企业职工的工学结合。

学校根据用工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专业技能需求,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同开设职工培训班,包括学历教育班、专技人员培训班、特殊行业或工种培训班等。如,学校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一公司合作的“一公司信号班”、中国中铁的的“三公司信号班”就是针对企业职工再学习、再教育而开办的职工班等。

“校企共育,权责共担”的订单培养。

学校按企业“订单”要求招生,由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签订三方培养协议,按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专业培养,职业院校依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企业“私人定制”专业人才,做到招生招工一体化。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的“济南通号班”“天津通号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订单模式培养学生。在“订单培养”实施过程中,企业和职业院校要实现两个“双向对接”:一是素质教育、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做到“产销对路”;二是学生与员工角色的对接,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岗前培训,创设企业环境、企业管理的方式,使学生养成遵守规章制度,服从企业决策的员工意识。“订单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仅为学校赢得声誉,更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平台对接。

大赛是竞技场,也是风向标。学校在铁道信号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的全国铁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得各专业一、二等奖。竞赛深化了与行业更紧密的合作,多项竞赛都有知名企业参与,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互动,便于研讨、开展专业建设;比赛内容与产业发展、行业标准融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实训项目的改革创新[4],引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观,塑造“技能改变命运,大赛点亮人生”的价值观。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三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3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

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

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所有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合格要求,遵纪守法,英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四级(其他外语语种参照执行),将准予毕业。其他毕业要求参照学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四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一、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必要性

1、专业发展需要

在高校里的教学分别是以不同的专业来划分的,因此人才的培养计划的制定也是分别以不同人的专业为基础的,那如何在仅仅只有三年的时间里,传给学生们必要而又全面的专业知识,那就成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根本出发点。任何一所高校的所设专业一旦被确立,就可以说是基本稳定下来了,那么在短时间内可以说是变化不大的,而这个专业他所含的课程却得时不时的进行更新,那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站在社会前沿。大学里的所有专业每隔一段时间都得考察一下社会的需要,研究知识传承的倾向,重新修订各自的人才培养计划。但一般来说,往往以三年为限,那是一个可接受的且比较理性的时间段。同时不宜太过频繁,如果那样的话,其结果是很难以形成自己教学特色,更不可墨守陈规,这样的结果是让学生们学不到应该学习相关的知识。

的高中生培养成那种专业建设人才,并且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工作做人才上面的储备。在高中生中固然有理科生、文科生、体育特长生和艺术等,但是他们并没有专业的基础,在真正的专业划分是从大学的时候才开始的。因此,高校人才的培养计划应该具有全局思维,尽量能涵盖专业上的方方面面,但每个科目他们相互之间又不能有太多的交叉性,否则,那样就会造成教师们上课的冲突与重复。 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应该贯彻教育的宗旨。每门的专业课程不应太细,概论性的课程也不妨多一些。那么“细”应该“细”在教学大纲也就是所教这的内容上,而且不应该在拟定的课程名称上下功夫。高校教师们应该在大学生们的脑海中建立起专业知识的框架,如果课程名称听起来太深,那么就会给教师们授课和学生们学习都带来很大的误导。除此之外,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应该还要有“专业外的考虑”(原则上可以通过大学公共选修课的方式来完成),比如:法学专业的学生是否可以学习影视艺术方面的课程,会计专业的学生是否应该学习计算机图文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等等,因为这些知识他也是一位当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2、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校在制定着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同时要面对着从大一到大三的学 生,不应该把越重要的课程就越往前面排,这是非常错误的选择,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们自身的身心发展的轨迹,要让大学三年的课程完全与他们自身的身心发展轨迹相吻合。

从大一到大三,大学生一开始会从稚嫩的高中毕业生转变成为成熟的社会职业人或者是理论研究者,这样对任何个人而言,都是何等的巨变。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应该对给这个巨变有充分的认识,如果有这样的可能,那就要深人学生,同时发现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来完成这个巨变的。如果刚人学的大一新生从开学的第一天就有了一个成熟大学生的思维,能够接受较深的学术理论,那么在第一学期他的课程就可以设得细一点、专一点、多一点。但这样的可能能性似乎并不大,在实际上,从高中生到大学生是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的,可能这个过程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有的学生他可能得需要一两个月,有的学生可能得需要至少半年时间。在这种的情况下,在大一上学期就实在应该多开设专业概论性的课程,那样可以引导学生慢慢进入所选专业的学习氛围当中。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事物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大学生们的成长亦是这样。不妨可以这样看待大学生的三年学习生活:先是适应,再是提高,接着是集中培养,最后厚积薄发。人才的培养计划制定,就是应该配合学生们完成这样的一个转变,如果要是把第三阶段的课程放置在第一阶段来学习,就有失妥当。比如:新闻学专业学生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传播学,这就不恰当了,因为大一新生刚从高中毕业,还没有具备学术的思维,而传播学恰恰正好是西方学术理论界的贡献,思辨性比较强,虽然这门课是很重要,但是学生们接受起来将会很不适应。那样的话可以再等段时间,等到学生们的学术能力强了,再来教授他们传播学,那样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了。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执行存在的问题

1、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考虑不全面

有些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对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们现有的知识构成考虑的比较多,但是对教师们自身的特点考虑的却是很少。如果想出什么新的或是好的课程,他们就马上急于开设,然后就在本校内找出一个适合的教师来教,如果本校内没有这个老师,然后就开始哀叹自身师资力量不够,接着就开始向外界招聘,其实这实际上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举动。所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一定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点,如果在短时间一门课程哪怕它的意义重大,但是找不到相应的一位合适的教师去教,那样宁可不开设,也不要去找不合适的教师去教授。

2、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法不科学

现在不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来,第一步做的往往都只是借鉴,看一下同类专业办得比较好的高校他是如何设置课程的,然后就开始照搬过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会造成两个问题:(1)本校没有相应的师资,徒设课程也只会给教师们带来烦恼;(2)一味的模仿别人的课程,就永远没有自己办学的特色。因此,不少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缺乏原创性的原因就是在这里。我们要借鉴一下别人不假,但同时也要融入下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本校的情况来制定。要想让自己的办学模式有吸引人的特色,靠的不是空谈妄想,而是教师自己的教研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参考教师自身特点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那是十分必要的了。

三、解决的相关建议

1、 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陈旧教学观念 在金融危机下,大学毕业生们遭遇了比以往更严峻的就业难题,国家领导人温家宝在几天前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大学生不仅要懂知识,还要掌握技能,更要学会生存。”

高等的教育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发展科技,第三是为社会服务,这三个功能一般是通过高等学校来实现的,以高校来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功能那就是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社会政治、日益发展、科技、经济、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深刻地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形势下,如果还不适时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调整或优化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专业结构,那就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适应社会的需求, 是高校着眼大局发展和谐大学的最基本思路。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只有在全局中才能定位,才能发挥优势,拓展思路。和谐大学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也就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和”指的就是要符合国家教育的方针,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不同”指的就是学校要有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新的世纪新的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的思想。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而言,要认真的研究一些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在更高的起点上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在201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15年增长了近5%,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校就业率已经超过了本科就业率。

这就说明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培养的方案适合了当代的企业对毕业生的实用职业才能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当中求得发展和生存,用人单位就得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现代的企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且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业具体的要求,将自己的知识科学地组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培养。也更多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的课程,给大学生们提供相应地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从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也应该重视读无字之书,加强实践的锻炼。在不断地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大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五

英语专业是我校重点扶持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本专业秉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专业依托我校雄厚的法学、商学教育背景,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在充分强化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兼修法律和国际商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成为既有英语语言优势又有专业特长的适应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一支团结敬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绩斐然。硕士研究生考试通过率稳定在20%以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性平均通过率85%,高出全国通过率29.7个百分点;专业八级考试曾以85.14%的一次通过率创得佳绩,高出全国43.11%的平均水平。另外,我系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21世纪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山东省科技英语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并被授予“山东省外语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的光荣称号。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因既掌握英语又兼修法学、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法律、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

三、培养要求。

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6.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8.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从事本专业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要求;。

9.掌握日语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

10.鼓励学生获得至少一种专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能力证书:英语专业四级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全国英语翻译证书、上海外语口译证书、托福、雅思等。

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导游资格证、法律英语证书、律师资格证等。

四、学制、学时与学分。

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修业年限3到6年。

总学时:2416学时。

总学分:165.5学分,其中,必修课128.5学分(通识必修课27.5学分,专业必修课52.5学分,实践必修课48.5学分);选修课34学分(通识选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10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五、授予学位。

按规定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1.基础英语20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精修课程,它旨在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为学生高年级阶段进一步学习《高级英语》及相关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2.高级英语8学分。

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主干课,它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丰富学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3.英语泛读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语篇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积累语言知识,加深英语语言文化的积淀。

4.英语听力16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必修课。它旨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正规严格的听力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各类视听语料的理解能力,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

5.英语口语8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

6.英语写作2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英语思维能力、篇章组织能力和表达艺术,有助于书面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

7.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通过对英国文学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主要文学流派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人文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8.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美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名家名作,了解美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异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研究、评价美国文学思潮流派、经典作家作品,提高综合的文学批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9.英语翻译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英汉互译基本理论和实用技巧,注重提升翻译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胜任英汉互译任务的专门人才。

10.英语语言学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把握语言与语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教学等各种关系,并提高对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六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网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网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d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1)训练内容。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

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2)训练要求。

准确掌握青少年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内容(6项形态、4项技能、11项素质和运动能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考核办法、年龄分组、项目设施,以及评分的标准。

能选择正确的测验方法,熟练、准确地使用各种仪器和工具,明确测量时的注意事项,了解对测量数据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能利用现有的场地,设备对学生进行测量,对个别和群体作出正确的综合评定,有准确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绘图表的能力。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普通系科的体质测量工作。

(4)训练测评。

测评应以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卷面成绩与课堂实验(实验应写出实验报告)成绩相结合进行评分。

对普通系科学生的测评工作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部分纳入学生体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的总成绩,也可以直接作为课堂实验来进行。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如果担任对中学生进行体质测量工作,应将测评能力作为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准确地完成体质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量工作,包括数据准确率高,采用测试的手段合理,仪器、工具的使用熟练,评价正确,有准确熟练地数据处理和绘图能力。

良:能比较熟练、准确地完成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工作。

中:基本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及格: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能力欠缺。

不及格:不能完成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的指标测试工作。

2、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对中学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内容的选择与搭配,以及对教案的评价;

对实践课的测量与评价,包括对课前准备情况,对课常堂规建立情况,对教师组织教学能力,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内容的'评价,以及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测量与评价。

(2)训练要求。

对以上内容能进行比较科学的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合理,测量数据准确率较高,对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能正确地选择测量对象,评估结果正确。

(3)训练途径。

通过学校体育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观摩课的形式,使学生进行实际的测量练习。

(4)训练测评。

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的理论与技能是学校体育学考试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安排学生之间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并把这一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内容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准确率高,评价结果正确。

良:能较好地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较为合理,数据利用率较高,评价结果较正确。

中: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的方法选择欠合理,数据基本正确,评价结果基本正确。

不及格:不能完成中学体育教学的测量与评价工作,测量与评价方法选择不合理,数据不准确,评价结果与事实有较大出入。

3、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身体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素质的测定和灵敏素质的测量;

运动员状态及其测量与评价,包括运动员状态及其测量、阶段检查、平时检查、及该检查的内容与组织。

(2)训练要求。

(1)能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测试和选择正确的测试方法,合理设计测试条件,使用工具,数据处理正确;(2)能对一般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作为基本正确的测量与评价;(3)能对技术的全面性和技术效果作出比较客观的测量与评价,能基本掌握战术水平定及时准确地了解运动员的状态。能根据需要组织对运动员的状态进行不同要求的检查。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测量和评价这门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员训练主子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试验和课后作业: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测试项目的设计能力,利用专项训练课,同学之间进行技术、战术水平的相互测定。利用第二课堂,到校运动队进行技术、战术水平、运动负荷、运动状态的测定。

(4)训练测评。

优:能科学地进行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实用、准确,数据处理与评价准确。

良:能较好地进行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比较适用、准确,数据处理与评价比较正确。

中:基本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工作,项目设计可行,数据处理与评价基本正确。

及格:基本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工作,项目设计可行,数据处理与评价欠正确。

不及格:不能完成训练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工作,项目设计有错误数据处理与评价不正确。

4、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及土器材的制作能力。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场地器材是由体育教师管理的,这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体育场地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保养和维修,提高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1、场地器材的管理、保养和维修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对场地、器材要做到会管理(如跑道应常洒水、草坪应经常修剪、发令枪应经常擦油等),对简单的场地、器材还要做到会维修(如体操垫子坏了自己可以补,球的气嘴坏了自己可以换)。

(2)训练途径。

在活动课中,应开设体育场地管理、保养和维修的讲座,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训练测评。

应在活动课中进行这一能力的理论以及实践的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细则,了解场地器材如何进行保养,并且有实际的较全面的保养能力,对简单的场地器材具有较全面的维修能力。

良:能较好地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具备基本的保养维修能力。

中: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一般,且不很全面。

及格:能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一般,且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制定出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制度,保养维修能力较差。

2、中学土器材的制作能力。

(1)训练内容。

主要是指中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常用的可以自己制作的一些器材的制作能力,主要是田径、体操项目的器材,它又可以分为金属类、木质类、水泥类、布革类、综合类等类别的器材。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制作出中学体育教学训练常用的各类土器材。

(3)训练途径。

(4)训练测评。

对活动课中实际制作的器材的质量、规格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较熟练地掌握土器材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好,符合规格。

良:掌握土器材的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较好,符合规格。

及格;基本掌握土器材制作方法,制作出的器材质量一般,基本符合规格。

不及格,制作方法较差,制作出的土器材质量差,勉强符合规格或不规格。

5、教研与科研能力。

(1)训练内容。

主要是指具有制定教研计划、体育说课、选择研究课题、研究设计、搜集与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较好地掌握体育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方法。

(3)训练途径。

各门课程教学中应加强课堂讨论,运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体育说课训练,作业与考查运用小论文形式,填报课题申请书训练,撰写毕业论文。

(4)训练测评。

说课训练测评:

优: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新颖,工作态度端正,普通话标准,运用媒体熟练。

良: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合理,工作态度较端正,普通话较标准,运用媒体较熟练。

中: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一般,工作态度一般,普通话一般,运用媒体一般。

及格:讲课内容正确,讲课方法欠合理,工作态度欠端正,普通话欠标准,运用媒体欠熟练。

不及格:讲课内容不正确,讲课方法不合理,工作态度不端正,普通话不标准,运用媒体不熟练。

毕业论文评价:

优:调查论证充分,实践能力较强,选题新颖,研究方法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较强,工作量饱满、工作态度端正。

良:调查论证较充分,实践能力较强,选题较新颖,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较强,工作量饱满、工作态度较端正。

中:调查论证一般,实践能力一般,选题一般,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一般,工作量一般、工作态度较端正。

及格:调查论证欠充分,实践能力一般,选题一般,研究方法较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一般,工作量不够、工作态度欠端正。

不及格:调查论证不充分,实践能力不强,选题不新颖,研究方法不合理,问题能力分析解决能力不强,工作量少、工作态度不端正。

5、一般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能。

(1)训练内容。

教会中学生自我监督;

在体育教学中发生突发事故,能及时进行简单的临时处理;

对一些运动损伤能进行诊断和治疗。

(2)训练要求。

掌握预防、诊断和突发伤害事故处理方法与能力。

(3)训练途径。

通过体育保健课的讲授,实际操作练习来完成(包括包扎的方法、夹板的固定、止血、搬运和按摩等)。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体育保健课的考试(包括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测评标准:

优: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强。

良: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强。

中: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一般。

及格:掌握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欠缺。

不及格:理论的掌握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差。

五、学习评价。

课程的学习评价应注意:在评价内容方面,既要重视基本知识与方法的评价,又要注重学习态度与能力的评价;在评价方法方面,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又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既要重视闭卷的理论笔试,又要重视开放性的实际操作能力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既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1、评价工具和方式:考试可以采用笔试、口试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可以采用开卷、闭卷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方式。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采用实验操作与测试、小论文写作等评价方式。

2、课程学习成绩的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评定(如作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和期末成绩评定(如闭卷或开卷考试中的笔试、口试成绩等)两个部分构成。

3、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具体确定各门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

4、重视过程评价,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5、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将理论知识评价与应用技能评价相结合。

六、教学基本条件。

(一)重视教学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各课程主讲教师须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讲师以上或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

(二)充分的图书资料。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类dd体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期刊与图书(包括电子期刊与图书),并具有比较便捷的获取相关资料、信息的条件。

(三)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必须具备满足教学和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与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所需要的多媒体教学的投影、摄像、照相、录音设备。提倡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编制网络教学课件。

(四)必须保证基本实验条件,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建立相应课程的专门实验室,配备实验仪器设备,并有专职实验教辅人员。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应根据各门课程教学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并建立体育人文社会学实验室。必须配备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各类影像资料,制作相关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五)建立社会和学校实习与调查基地。建立能满足专业学生人数需要的、相对稳定的社会调查、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实验的基地。

(六)必须配备的实验仪器设备:

运动解剖学的基本教具和实验设备:教学挂图;全身各器官的标本(骨、关节、肌肉、内脏、心和脑等);细胞超微立体结构模型,人体全身模型、半身模型、全身各器官模型(胃、肝、肾、脊髓、脑、眼和内耳等);身高计、体重称、皮尺、长度尺、测径规、皮褶厚度计、关节角度测量仪等。生物显微镜、组织切片机、显微图像处理系统;动作的摄像和解析系统。

运动生理学基本实验设备:心率遥测系统、体成分分析仪、多道生理记录系统、健康体适能测试系统、运动心肺功能检测评价系统、等速肌肉力量评价系统、运动负荷装置(跑台、自行车功量计和台阶)、血细胞检测仪和肺活量计等。

运动生物化学基本实验设备:分光光度计、血乳酸分析仪、离心机、冰箱、冰柜、水浴箱、烘箱、天平、荧光分光光度计、电泳仪、电泳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自行车功量计、人及动物跑台、酶联免疫仪。

体育保健学基本实验设备:按摩床、自行车功量计、心电图仪、心率遥测系统、肺活量计、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心肺复苏模型、止血器材、包扎器材、固定器材、简易的冷敷设备、理疗设备、常用治疗运动损伤的药品、物品等。有条件可建一个定期开放的体育保健诊疗室。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七

为了建立有效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开发和培养后备干部队伍,以便建立公司的后备干部梯队,为公司持续快速发展供给人才资本支持,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后备干部培养方向,即培养在某一专业工作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并熟悉本工作领域其他相关知识,且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复合型后备干部人才。

二、培养对象。

__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后备人选。

一般为1-3年。

四、培养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2.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3.注重发展潜力,重在培养提高。

4.备用结合、动态管理的原则。

5.分级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原则。

五、培养职责。

公司领导班子负责确定后备干部候选名单、审定培养计划、最终审议培养效果的评估和后备干部的晋升。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负责组织后备干部培养计划各项工作的开展:如在岗培训的落实和监督、岗位交流、培养效果的评估等。

各部门领导为其所管理部门后备干部培养的辅导人,负责协助后备干部制定培养提升计划,对日常各项培养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

(一)定期业务培训。

1.每年由市分公司外聘培训师,对后备人员开展一次管理技能提升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5-6月;培训结束一个月内,后备人员需要提交培训心得体会到人力资源部,字数1500字以上。

2.每季度由人力资源部指定2门网上大学课程,要求后备人员及现有中层领导进行网上学习。同时要求后备人员根据个人提升需要,自选2门网上大学课程进行学习。每季度次月提交上一个季度的网上大学学习心得到人力资源部,字数1000字以上。

3.由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专业部门每年精选2-3本书箱或影音资料,由后备人员及现有中层自学或集中学习。在规定学习时间结束一个月内提交学习心得并交人力资源部,字数1000字以上。

4.每半年由人力资源部牵头各专业部门,根据以上培训及学习资料,组织理论考试(主要包括案例分析、理论知识、逻辑知识、行业情景、企业主要生产经营工作等),目的是对后备人员的学习情景及综合本事提升情景进行评估。

(二)负责专项工作。

有意识地安排后备干部做一些时间紧、任务重、突击性较强的实际工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主要如下:

1.负责本领域兼职内训工作:由人力资源部征集各专业部门意见,制定专题培训计划,由相关领域人员负责专项课题培训,一般每人每年至少有2个专题的兼职内训任务。经过兼职内训工作提高后备人员的学习本事、沟通和表达本事、组织本事。

2.负责带领“营销突击队”或“营维突击队“开展专项突出活动,经过实战提升组织本事和带队伍本事。

3.根据公司领导和专业部门需求,有针对性的负责临时性的专项工作,经过专项工作提升业务本事、计划本事和组织本事。

4.后备人员每年至少开展1次基层专题学习调研,每次调研时间一般为一周,经过基层调研,并撰写一篇不少于20__字的调研报告。使后备人员了解一线生产经营情景、运作情景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服务基层的意识和处理基层问题的本事。

(三)实行后备干部定期谈话和交流制度。

1.公司领导每年要对所分管的后备干部谈话至少一次,人力资源部领导要对所有的后备干部谈话至少二次,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景,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多鼓励,让后备干部时时自重、自警、自省、自律,到达教育干部、解决问题的目的,帮忙解决后备干部认识及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本事。并将谈话资料作为培养考核后备干部的一项重要措施。谈话记录详见附件一。

2.在日常管理中,要经常了解后备人员思想情景,及时发现各种思想倾向和问题,及时进行帮忙教育。对工作和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公司领导及人力资源部要及时谈话,帮忙分析原因,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和支持后备干部大胆工作。

(四)岗位交流锻炼。

1.市分公司本部较为成熟的后备干部,由市分公司党委有计划的分批安排到县分公司、乡镇支局等一线去工作,一般以挂职支局长或县分公司总经理助理主为、担任一线主管为辅助的方式,向基层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挂职锻炼时间一般为1年。

2.各县分公司较为成熟的后备干部,由市分公司党委根据培养方向,有计划安排到市分公司管控部门或业务部门工作,重点安排到市场部或网络运营部任主管,使后备干部全面了解公司的工作及运作模式,增强全局观念和统筹本事。挂职锻炼时间一般为1年。

3.加强其他后备干部交流换岗,使干部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增加多方面的才干。

(五)建立后备人员专职导师制每名后备人员指定2名导师,其中1名为本单位的正职领导,另1名根据培养方向选择其它相关部门领导担任导师.导师要负责对后备人员进行辅导,主要是专业知识、经济管理本事和领导水平的综合培养,尽可能在部门内部给予后备人员更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每季度必须与后备人员进行一次沟通交流(填写附件一),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景,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多鼓励,让后备干部时时自重、自警、自省、自律,到达教育干部、解决问题的目的,帮忙解决后备干部认识及工作中的不足,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本事。同时导师应当每年负责组织本单位绩效考核小组对后备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及评估,将考核结果按附件二要求报人力资源部备案,作为后备人员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履行导师职责较好,能够按期沟通并有沟通记录、每年度提交考核评估情景,所指导的后备人员晋升为中层领导且该后备人员认可导师培养工作的,给予导师奖励1000元人。

(六)参加公司重要会议。

后备人员每月必须参加市分公司的经营分析会及其它指定参加的会议,各部门领导应尽可能安排后备人员参加本单位的各项会议,使后备人员掌握公司生产经营情景,提高后备人员的信息量及全局观念,掌握公司的工作重点,为今年任职积累知识和经验。

(七)召开年度工作汇报会。

每年11月初举办一次后备干部学习及工作汇报会,由公司领导及人力资源部领导听取汇报。后备人员需要汇报的主要资料包括:自我一年来的工作成绩、主要提高、收获体会、存在不足及下一步本事提升计划。汇报时间为每人10分钟,然后由公司领导及人力资源部领导点评,帮忙后备人员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总结经验,提高本事。

七、其它要求。

(一)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建立后备干部信息库,包括后备干部简要情景登记表、年度考核材料、民主测评情景、培养和奖惩情景等。

(二)实行动态管理。后备干部队伍既要坚持相对稳定,又要实行动态管理。每年根据考核及培养情景,淘汰部分年龄偏大、成长慢、不适应中层领导培养需要的人员,缺位时经过公开选拔方式予以补充。在出现相关问题时能够随时对人员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坚持备用结合的原则。能够将后备干部理解培养、实践锻炼和学习等方面表现,作为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今后,公司提拔任用的中层管理人员,尽可能研究在后备干部中产生。

(四)各部门领导应给予后备人员更多的锻炼机会,支持后备人员培养工作,保障后备人员的学习、培训及锻炼时间。

(五)各县(区)分公司及各部门应当参照本办法对本单位的班组长及有潜力的员工进行培养,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八

很多的人产后出现了身体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注意及时的进行瘦身瘦腰,这样才能够保证好身体的健康和安全,避免因为生产的问题导致身体出现走形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产后女性的形象的问题,那么产后瘦腰腹该怎样进行呢?那么下面我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这个问题吧。

1、每天都坚持使用带有收腹作用的按摩霜。腹部进行一个小时的按摩,可以帮助刺激腹部的穴位,让收腹霜更好地吸收,消除脂肪。

2、做一些轻便的家务活。后可能还不能进行很大动作的运动,但是可以在家里做做家务帮助恢复身体。还有就是在床上可以做些简单的健美操,针对腰部、腹部、腿部还有手臂等部位,早晚各做一次。

3、选对的塑身产品。些怀孕的女性在生产之前就为自己准备好了腹带,在生完孩子之后就用腹带把胯部到腹部的部位都包得紧紧的。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很不妥当,这样做会使得腹部的压力增加,导致盆腔内的血液流通不畅,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产后选择塑身产品的时候要选对,可以采用高腰式的产后塑身束裤,能够帮助消除产后的脂肪,使腰腹重新寻回完美的弯曲线条。

4、早上起床的时候喝一杯凉开水。凉开水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就喝完,要一口一口慢慢地喝,这样可以利用凉开水来刺激肠胃蠕动,唤醒肠道,让肠道进入工作状态。产妇在产后很容易会有便秘的症状,所以早上起床喝一杯水,可以帮助身体排毒、润肠,预防便秘。

5、产后虽然要进行减肥计划,但是营养的摄入一定要有保证。注意在产后的饮食中控制糖分的摄入,尽量少吃含有色素的食物。在早上喝晚上都喝一杯脱脂的牛奶,多吃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补充身体的维生素,以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速率。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产后的女性出现了上述的身体走形的问题,那么可以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进行瘦身瘦腿,这样才能够保证身体的健康,避免因为产后身体走形的问题导致身体出现危险,如果想要了了解更多可以咨询我来了解。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九

1、以老带新。对新引进的各类毕业生和专业人才,在培养期内,要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指导教师,负责对其思想政治、业务技术上的指导帮助,使他们能快速的成长,尽快地成长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要积极组织人才培养对象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增强其综合知识水平,使其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3、加强锻炼,促其成长。对人才培养对象要敢于压担子,提要求。在用人机制上,应提供更多的竞争上岗机会,可先压担子,后帮带,先试用,后定职,通过挂职、定岗等多种形式,促进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

4、提供学习深造机会。企业将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组织、选送部分对企业做出突出贡献、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优秀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继续深造,使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支柱人才。

5、加强交流、取长补短。要通过多种渠道,为各类人才提供技术交流的机会,有计划地选送青年人才到其它省市单位进行学术交流、科技合作、参观访问或进修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

6、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青年人才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文明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一、遵循原则。

1.遵循规律性。坚持系统培养理念,整体统筹各学段,理顺各学段的功能定位与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2.注重整体性。着眼完整人的成长,整体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3.体现协同性。整体统筹各类教育阵地与教育类型,实现协同联动,构建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

二、具体措施。

1.实施三段联动战略,深化落实贯通培养。

着眼于新的高考形势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解决各年级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各自为战的.问题,在创新人才落实三段联动责任制,促进我市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加科学有效。

一是根据学生在各年级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任务的不同,将三个年级学生应养成的创新习惯、需掌握的创新技能和应形成的创新能力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做到三段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加强学段间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协调三个学段的工作步调,实现学段教学和研究力量的优势互补和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学段统筹协作的整体集成效益。

二是确定具体任务。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统一制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规划。跟踪最新教改成果,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教学发展意见。开展三个学段学科贯通培养等重大课题研究。统一组织有关的创新教育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发现与解决影响创新教育发展的问题,确定重点研究课题。

三是落实段联动措施。建立由三个年级教研员组成的学科创新教育研究小组,实行首席教研员制。组长在学科教研工作中要起核心作用,发现问题、设计活动,组织领导本学科其他各学段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教研教改。分学科制定三段联动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开展研究工作。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和教研室对学科创新教育教学联动的情况每半年考评一次,主要是对学科组提出的研究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学科组内实行捆绑式考核,纳入教研员学科负责制。

2.建立创新潜质学生数据库,联动跟踪培养。

创新潜质学生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兴趣、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能力的学生,对于潜质学生加强跟踪管理有利于他们的良好的后续发展,同时能够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使创新学生群体不断壮大。

一是学校从创新课程落实及创客大赛、实验技能大赛、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中,通过数据跟踪分析,发现创新潜质人才,形成潜质学生数据库并及时跟进培养,并推荐参加市级以上创新教育活动。市创新教育研究中心通过搭建各类竞赛活动,对学校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筛选,建立市级数据库,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创新活动。

二是学校通过数据库关注潜质学生发展动态,结合人生规划课程,及时与市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做好沟通,为学生后续发展搭建桥梁,为高中、中职学校提供创新潜质的学生,同时学校结合自主招生政策,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升入高校牵线搭桥。

3.出台贯通培养实施方案,提供政策保障。

出台加强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确保人才贯通培养工作有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级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1名局领导分管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确定创新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同时,各中小学校要有1名校级领导分管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教育局将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经费列入预算,重点支持科技教育资源、基地建设、设备设施购置、科技竞赛活动举办等工作。各学校在公用经费中安排创新人才教育经费,重点用于活动耗材的购置、活动资源的引入、校内外活动的实施。

三是完善评价制度。教育局把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列入教育工作检查评估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对创新教育活动辅导教师工作纳入学校评价系统。学校对学生参加创新教育活动进行多元、动态、过程性评价,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畴。对高中学生创新成果记入档案,赋予相应学分,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自主招生相对接的优先录取制度。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产教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形式;是将以理论知识学习和素养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经验技能和岗位能力培养的企业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做中教、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教育从院校拓展到企业,使学生真正融入企业与社会,实现了学生能力素养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对接。为此许多职业院校在招生招工形式、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渠道、教师与师傅双向交流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探索。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与河南信息工程学校等中职学校立足自身特点,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在现代学徒制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

一、校企合作政策的有利引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__—20__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对促进职业教育更务实、更健康的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办学环境。

一是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财政资金倾斜,并给予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或者专项资金补助,补偿企业因校企合作所付出的成本。20__年河南省批准了学校的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特色校建设方案,20__年河南省批准学校开展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试点建设方案,省财政提供专项资金,较好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环境。二是校企双方要加强岗位安全意识教育,要求企业应支付学生合理劳动报酬,并为实习生购买“责任保险”,切实保障学生、学校和企业的权益。三是在政府引导和监管下,开展ppp合作机制的探索与试点工作,促进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的整合。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办学体制。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河南省按照产权制度要求,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探索多元体制办学形式,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种形式体制改革;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鼓励和支持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与个人等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职业院校产权制度改革。

依行业办专业,建专业馈行业。

学校以“立足地方,依靠企业,服务行业”为原则,和中铁电化局设计院、中铁电化局三公司、北京通号工程有限公司、洛阳电务段等多家企业就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分配机制、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积极沟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作建设集铁道信号、铁道通信技术和电气化铁道供电等专业的校内综合实训演练场;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中国铁路通号总公司等单位加强合作,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满足学校专业实训的需要,充实了专业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同时实现资源共享,辐射周边地区,为企业、其他院校学生提供培训服务。

二、现代学徒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根据教育部20__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学校积极开始试点,推行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联合招生方式、教学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等方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和探索。目前,河南省入选全国165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正按照现代学徒制要求稳步推进实施,逐步完善“基础素能+核心素能+拓展素能”的素质培养体系、“过程考核+德育学分+职业认证”的人才评价体系、“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共建,多元评价”的创新机制。

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成立项目试点领导小组,分设秘书处、理论研究团队、实践探索团队(通信、信号、供电三个专业团队);合作企业相应成立项目办公室,分设技术小组、协调小组、指导委员会。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五个育人环节。一是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共同研讨实训方法与实训项目,三是共同制订学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四是共同做好“双元”(教师与师傅)教学与管理,五是共同做好学生招生与就业,使现代学徒制落到实处。

学校联合企业在20__级学生中共同组建3个铁道信号专业、2个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2个铁道通信专业学徒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同步实施“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团队教学,并为学徒制班级配备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德育教师;另外引入全国铁道职业教育铁道通信、信号、供电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实施进行过程监控、评价和反馈。

“立德树人,技能为本”的立体培养。

1.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校组织专家编写校编教材《岗前教育教程》,开展辩论赛、演讲赛、歌手赛、才艺赛、体育赛,“法律讲堂”“道德讲堂”“模拟应聘”与“企业文化周”,举办爱心社。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引导学生平稳进入社会,解除困惑,树立信心,快速实现角色转换,缩短上岗后的磨合期,全方位融入企业团队;三是引导学生熟悉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特点,介绍薪酬、劳动保险、劳动合同等方面内容,促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四是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2.专业技能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课程开发标准,建立“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制度,采用“师带徒”模式增强专业实践教学,完善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引导,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开发实训项目,改革实训方式,促进学生身份与学徒身份的融合,使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创新能力。

“寓学于工,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1.针对在校学生工学结合。

如第一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开展校内实训,获得基本实践技能;第二学年的每学期用两个月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获得专业技能,在校期间假期还可进行专项技能实践的教学形式。如,学校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开设的中铁建“十四局通信班”,中铁建“十四局供电班”,校企双方本着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积极交流、互惠互利的原则,采用该模式校内教学与顶岗实习。

2.针对企业职工的工学结合。

学校根据用工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专业技能需求,与相关企业联合共同开设职工培训班,包括学历教育班、专技人员培训班、特殊行业或工种培训班等。如,学校与中铁建电气化局一公司合作的“一公司信号班”、中国中铁的的“三公司信号班”就是针对企业职工再学习、再教育而开办的职工班等。

“校企共育,权责共担”的订单培养。

学校按企业“订单”要求招生,由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签订三方培养协议,按企业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专业培养,职业院校依据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企业“私人定制”专业人才,做到招生招工一体化。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的“济南通号班”“天津通号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订单模式培养学生。在“订单培养”实施过程中,企业和职业院校要实现两个“双向对接”:一是素质教育、技能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做到“产销对路”;二是学生与员工角色的对接,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岗前培训,创设企业环境、企业管理的方式,使学生养成遵守规章制度,服从企业决策的员工意识。“订单模式”培养的人才不仅为学校赢得声誉,更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平台对接。

大赛是竞技场,也是风向标。学校在铁道信号专业、通信技术专业、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的全国铁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得各专业一、二等奖。竞赛深化了与行业更紧密的合作,多项竞赛都有知名企业参与,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互动,便于研讨、开展专业建设;比赛内容与产业发展、行业标准融合,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实训项目的改革创新[4],引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人才观,塑造“技能改变命运,大赛点亮人生”的价值观。

一、专业简介。

英语专业是我校重点扶持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本专业秉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专业依托我校雄厚的法学、商学教育背景,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在充分强化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兼修法律和国际商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成为既有英语语言优势又有专业特长的适应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一支团结敬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绩斐然。硕士研究生考试通过率稳定在20%以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性平均通过率85%,高出全国通过率29.7个百分点;专业八级考试曾以85.14%的一次通过率创得佳绩,高出全国43.11%的平均水平。另外,我系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21世纪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山东省科技英语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并被授予“山东省外语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的光荣称号。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因既掌握英语又兼修法学、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法律、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

三、培养要求。

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5.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6.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7.身体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8.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从事本专业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要求;。

9.掌握日语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

10.鼓励学生获得至少一种专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能力证书:

英语专业四级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全国英语翻译证书、上海外语口译证书、托福、雅思等。

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导游资格证、法律英语证书、律师资格证等。

四、学制、学时与学分。

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修业年限3到6年。

总学时:2416学时。

总学分:165.5学分,其中,必修课128.5学分(通识必修课27.5学分,专业必修课52.5学分,实践必修课48.5学分);选修课34学分(通识选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10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五、授予学位。

按规定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1.基础英语20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精修课程,它旨在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为学生高年级阶段进一步学习《高级英语》及相关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2.高级英语8学分。

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主干课,它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丰富学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3.英语泛读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语篇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积累语言知识,加深英语语言文化的积淀。

4.英语听力16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必修课。它旨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正规严格的听力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各类视听语料的理解能力,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

5.英语口语8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

6.英语写作2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英语思维能力、篇章组织能力和表达艺术,有助于书面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

7.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通过对英国文学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主要文学流派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人文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8.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美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名家名作,了解美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异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研究、评价美国文学思潮流派、经典作家作品,提高综合的文学批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9.英语翻译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英汉互译基本理论和实用技巧,注重提升翻译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胜任英汉互译任务的专门人才。

10.英语语言学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把握语言与语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教学等各种关系,并提高对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的功能得以扩展和延伸。但不变的是,大学始终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无论提升科研水平、发展研究生教育,还是拓展社会服务多么重要,本科教育始终是研究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应定位于:为高端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是本科教育阶段的两个基本任务,研究型大学需基于高端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在对学生实施成才教育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成人的教育。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使命的回归。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学功能不断拓展的新形势下,再次强调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职能,既是对大学传统的坚守和弘扬,也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最初使命,也是大学承担的根本任务。在大学建立研究所、实验室,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术知识的创新过程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学术人才。在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能的同时,强调大学应该肩负的服务社会功能,则拉近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社会属性和社会适应性。

尽管大学的职责和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展,但大学的根本任务依然是培养人才。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没有大学生的机构,就不能称其为大学。凡是有大学生要教育培养的地方,都必须把高质量的教学工作作为基本的要求。因此,无论大学如何发展,无论社会对大学有什么期待,只要有学生需要培养,人才培养就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为明确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格局的位置,理性把握自身角色和使命,确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一方面,办学定位体现了大学的基本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大学历史传统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办学定位对大学的办学行为和未来发展具有统领作用,它必将引导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其本科教育的定位理应不同。

按科研含量和学术水平来说,大学分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按学科的综合性程度来说,大学分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按人才培养的层次来说,大学分专科院校、本科院校、具有硕士或博士授予权的大学等。按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大学有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学术型本科教育之分。而且,同一类型或者同一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本科教育的定位也可能不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专门人才,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定位也是培养专门人才。

三、武汉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基本设想。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作为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深入推动教学内涵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所学科齐全、科研实力雄厚、面向国际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阔的国际视野、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突出的拔尖创新人才。

课程教学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组织教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符合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发展需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的课程体系,才是较为科学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究竟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程结构,应该开设哪些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以及怎么处理前继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是大学教师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好教师的言传身教、为人为学,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好的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取,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指导学生正确选择专业、课程,并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因此,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为核心,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师教学培训和专业发展工作,引导每一位教师成为懂教育的学者,不仅学问做得好,教学水平也很高,既做学问家,又做学问教育家。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创新文化等多项职能。如何认识和落实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如何引导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如何发挥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推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促成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等等,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重要内容。大学应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政策保障。

一、现状分析。

1、目前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未真正到位。创新和创业教育尚未变成高职院校师生的共同行动。原因是一部分管理者认为,现在学校扩招,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能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就不错了;一部分教师觉得现在生源质量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质量都难以保证,还谈什么创新创业?大多数学生则在应付着各种考试,能否创新那是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事。

2、“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确立。一是各种政策、制度和措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而只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的局部修正和补充;二是形式重于实质,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目标导向。长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纳入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范围。对学生传统单一评判模式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依然在教学领域保持,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双创型”人才的“瓶颈”,阻碍着人才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二、方案探讨。

1、转变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的一体化教育创新与创业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或服务的发现、发明和设计的过程,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新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活动的最核心要素和最本质的特征,是创业的灵魂和关键,也是创业可持续性的保障。而创业基于创新,并推进创新。高职教育“双创型”人才的培养也应实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一体化。

2、确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双创型”人才的目标特征有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双创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知识根基和较完备的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再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具有典型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判断和把握机会;具有高超的创新、实践、实施和拓展能力;具有优秀的团队精神和社会竞争力。二是“双创型”人才也应该具有专业人才的行业特征。

3、优化“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由学校培养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校内理论教学和模拟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国内社会形势教育与国际背景教育相给的开放式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校、社会在“双创型”人才培养中的多元作用。

4、创新“双创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要摒弃传统的以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以下三种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存在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二是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器或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接近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角色,并和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以培养学生资讯获得、动作技能和决策等能力;三是“实战”教学法,在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学生在现实情况下扮演某个真实的角色,开展业务工作,以达到真实的学习目的。

5、强化“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训内容,确保学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训练。

6、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应以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考核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采用开放式、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建立以开卷考核、分散考核、过程考核等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式。

7、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双创”教育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将“双创”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三是设立“双创”专项基金,对学生的“双创”活动进行专项资助。

三、结束语。

本文旨在确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转型提供探讨方法。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十一

1999年湖南怀化学院建立了教育系,从2002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2015年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省内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师基本功和教师特长。

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多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近年来先后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现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能力课程模块体系,由最初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块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模块改革为“大学公共能力课程、学前专业能力课程、儿童教育发展能力课程”的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本课程体系中,力求优化智能结构,做到文、理、艺渗透,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专业特色。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确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特长而又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方案实践中,我们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一味的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重;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并重;在课程结构上文、理、艺、英并重普修;实现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课程)。

培养方案中,实践(验)活动课程总学时635课时,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6∶4。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实现代幼儿教师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综合加特长的骨干教师,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职业特质。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育研究两个专业方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三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共计18周)、军事训练(1周)、社会实践(8周)、劳动实践(2周)、专业实践等五个部分,总学时比例占总课程的11%。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前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在大学四年中,通过有层次、逐步实施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是我院实训工作的特色。结果显示到2016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三笔字、简笔画合格率为100%,考核获得二甲以上等级水平普通话的学生有77%,课件设计合格率达到90%,微课片段教学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并参与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舞蹈团、合唱团、结谊社、野草文学社、网络协会、航模协会、教心社、口语艺术社、致远书画协会等等;积极开展说课、课件制作、教育小论文、简笔画大赛、讲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实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学前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开设了一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学习。我院向各教研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内容”研讨与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游戏论》的教学走出课堂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工作管理》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幼儿园总务工作调研”的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注重以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特点。

4.多层次的专业见习、实习,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实习是我们教科院教育实践活动的亮点与特色,学前教育实习分为教育见习(1周)、模拟教育实习(4周)、教育实习(12周)3个环节,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地分阶段地进行,这种教育实习体制既让学生真实而充分地体验了未来职业的甘苦,牢固了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更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前教育素养。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实学生的社会实践,其中模拟实习4周、专业实习12周、学年论文1周、课程设计1周、毕业论文8周、军事训练(1周)、劳动实践2周,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91%。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三笔字、教师口语、手工艺制作、音乐、美术、舞蹈、学前课程教学与研究等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课程。制订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师素质训练纲要》,督促学生进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实施了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文化艺术节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毕业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大型实践性活动。以赛促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性地在开展模拟教育实习的教育实践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利用微格教室的先进仪器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在幼儿园探索性地进行1~2个学时的语文或数学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教学各环节。在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中,实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从校内准备—基地见习全面实习总结交流等各环节,均安排教师全面指导,保证了实习效果。在广泛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培养。

1.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建立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管理规范。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新建、修改和修订涉及教学管理的文件的有23余项,涉及学生管理的文件有十多项;上级管理文献汇编、系部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任务书、考务、学籍管理、教学检查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情况良好。

2.构建新型人才质量观。培养未来教师的质量是建立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学前教师的基础上的。我们构建的未来教师质量观可以概括为: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平和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掌握说、写、择、察、调、问、评、做、弹、唱、跳、画十二项现代教师基本功。

3.将学前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研究与教师素质、技能训练“一体化”。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实训功能;以大学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把课堂放在学前一线,强化课堂教育的适应性功能;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使其延展到每个学年,强化教育见、实习的岗位训练功能;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功能。从而在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不断改善省内外已经建立的6个教育实习基地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就近建立专业教学实践点,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点功能。加深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协作,在满足数量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机制。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与地方学校的教学教研互动机制,形成优势互补,为引领地方小学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4.通过改革与建设,最终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转化为教师教学特长,具有实施现代基础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教师职业特质。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十二

第一条:为认真贯彻企业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加快人才的培养、使用,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满足企业发展规划对人才的需求,经研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才培养坚持“甄才、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用人方针,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扎实肯干的企业人才队伍。

第三条:为充分调动各子公司培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经研究,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主要用于鼓励、支持企业及各子公司在人才培养、管理、使用过程中经费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机构。

第四条:企业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党支部负责企业人才需求计划的制定及引进,并负责对各子公司人才培养计划、措施的指导、监督及考评工作。

第五条:各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在党支部的统一指挥协调下,负责对本单位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企业本部人才的管理由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

具体工作职责:

3、做好人才培养基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工作;。

4、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第三章管理实施。

第六条: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对每年引进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都要列为人才培养对象,并根据所学专业和特长制定培养目标及措施,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第七条:人才的跟踪考评。对纳入人才培养规划的各类人员要实行动态管理,人事部门应跟踪考评,要建立人才培养跟踪考评记录,纳入人才培养档案;每季度要对培养对象进行一次考评,并根据培养人员的工作表现及思想情况在培养方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激励人才增强自我完善意识,珍惜机遇,自我加压,早日成才。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十三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1 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

1.1 制定合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刚入学的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活都是憧憬和懵懂的,在他们眼中读大学就意味着向一份好的工作迈进了一步,而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指导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充实自己,毕业的时候成为社会要的人才。我国已经进入了自主择业的阶段,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竞争的激烈,必须在大学中打造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而在大学中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如何提高质量、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提供了必要的依据。都要通过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

1.2 制定合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自身强大发展的需要

自1999 年全国大规模扩招以来,学生的质量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入学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自觉性、文化素质等有了相当大的差别。这些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稀有资源,那种只要在大学混几年就能找到理想工作、不讲教育质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可以预料,哪所高校坚持了人才培养的精英意识,为社会输送了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时代精英,那所高校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哪所高校忽视了人才培养工作,没有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培养的人才知识贫乏、能力欠缺、素质不高,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哪所高校长此以往必将关门歇业。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实质上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就迫使各高校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狠抓人才培养工作,竭尽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是高校内涵建设的关键,抓好内涵建设就是构筑人才高地,就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

2 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不完善,需要深化改革

我国已经进人大众化教育的行列,高校本科教育不是培养现成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是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毛坯,高校如何在课程结构上进行调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是否科学、合理对大学能否高质量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目前,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不断地开发出新的课程,尤其是一些边缘学科的交叉学科,其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课程教学体系和内容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内容重复,学时设置不合理,各学科之间教学衔接不上,课程重点和难点不明确等等。

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4)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要充分认识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好某门课与其先行课、后续课之间的关系。因此,一定要遵循“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全而推进,投入倾斜,注重实效”的思路。

2.2 教学组织形式不合理,实践实训课程培养目标与企业要求存在差距

对于很多高校的学生来讲,实践也许被考试、课堂的理论教学所掩盖,实践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重复。对于上实践课来说,现在的学生仅仅满足于如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没有考虑如何才能更加进一步地完善。而教师也仅仅满足于如何使学生按照课堂上教师讲解过的方式进行实验,如果出现别的方法,即使没有错误,也认为是错误的。实践是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这种问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答案。由于个人的理解、生活经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方式肯定不同。现在学校一般都要求有教案,包括实验课。这样,教师在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得不按照自己的解决方式来评判,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实训就是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从而达到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一种培训手段。”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距离的问题,如何缩小课堂知识及教学模式与企业实践应用之间的差距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目前能采取的解决方式之一就是借助建立实训基地,帮助大学生们完成通向就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据了解教育部已在全国认定了6个实训实习基地,而能接受到实训的大学生依然很有限。

2.3 学科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

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过分专业化和学时分配不恰当的弊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历史经验加人际情感的实用理性。近几年,一些高校片面理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急功近利地增设短专业和实用学科,致使基础学科与社会、人文学科教育进一步削弱,造成一部分学生文化功底薄弱,基本文化素养与伦理修养低下,在就业市场与工作岗位上缺乏竞争力与发展后劲。此外,我国高校的课程内容过于陈旧,与现代科技发展的高水平相差甚远。

每所高校肩负的人才培养任务、定位与思路都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不同类型的高校,它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因此,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形成办学多样化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在教育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表现,也是学校吸引生源、提高社会地位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表现。实际上,在高校的学科设置上存在很大的重复,像会计、计算机、英语、物流等专业,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不大顾及学校自身的特色,使得所有学校课程设置相近,浪费了资源,也失去了本校应有的特色。

3 解决的对策分析

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就是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有强大竞争力的优秀高校毕业生。谈起竞争力,很多的同学都会把竞争力和职业能力混淆,实际上,你的就业竞争力要比你的职业能力的范围广很多:掌握信息的多少、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的广泛程度等等都能够提高或者制约你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的培养问题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在要求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就业引导、提供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大家提供有利条件之外,高校一定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制定和优化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能够成为综合素质很高的优秀毕业生。

3.1 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通过高等学校来实现的,就高校来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形势下,如果不适时改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调整优化培养计划、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就难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适应社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也是高校着眼大局发展和谐大学的基本思路。任何高校的发展只有在全局中定位,才能发挥优势,拓展思路。和谐大学建设的目标是“和而不同”,也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和”指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顺应教育发展规律,“不同”指学校要有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高等学校的管理者,要认真研究一些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要注重优化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重培养大学生实用职业才能

2015年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2015年增长了近5个百分点。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高职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就业率。

这说明在高等教育中,高职教育的培养方案适合了当代企业对毕业生的实用职业才能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和生存,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知识结构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也有越来越强的要求。现代企业对求职者的知识结构要求是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并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的知识科学地组合以形成合理的结构。

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能体现出大学生的实用职业才能的培养。更多的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学生在校期间,既应从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也应重视读无字之书,加强实践锻炼。在不断接触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还会发现自己的所学有所不足,从而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社会大课堂的锻炼,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杜立文,杨中强,宋士清.高校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路海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2015,(5).

[3]蒋菲.创新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教书育人,2015,(5).

[4]陈文.合理制定高职人才培养方案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职业与成人教育,2015,(12).

[5]舍娜莉.浅议就业难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15,(4).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10203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

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

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所有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合格要求,遵纪守法,英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四级(其他外语语种参照执行),将准予毕业。其他毕业要求参照学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

会计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十四

招生对象:普高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熟练掌握仓储、配送、运输、采购、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知识,具有仓储与配送业务处理、运输调度业务处理、采购与供应业务处理、国际货代业务处理、快递营运业务处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能力,拥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协调、团队合作等素质,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适应现代物流行业采购与供应、国际货代操作、快递运营岗位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1.能力目标。

(2)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

(3)具备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4)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现场应急管理能力。

2.知识目标。

(1)掌握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2)掌握仓储与配送业务、国际货代操作、运输调度、采购业务等基本作业流程;

(4)掌握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5)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3.素质目标。

(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性格随和,乐意与人交往;

(2)具有责任心,敬业负责,积极主动,细心肯干;

(3)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吃苦耐劳;

(4)为人正直、诚信、踏实、忠诚;

(5)勇于创新、勇于挑战、乐观向上。

最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方案(精选15篇)篇十五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实验班)是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通道。以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创新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加强复合,强化能力”的原则,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灵活的培养机制,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二、培养目标

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特征,发挥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培养具有“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复合型”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经济管理或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案

(一)原则

按照“专业复合,强化能力”的总体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夯实经济管理或工程基础理论,充实前沿的学科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形成一套完整的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规格

1.系统坚实地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人文修养。

2.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3.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接受严格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工程教改班以强化经济管理、营销与贸易等知识,加强创业创新训练为主的方式展开,着力培养懂经济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方式

1.学校设立创新人才学院,负责“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方案制定与实施。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经管教改班和工程教改班,分别单独制订培养方案,面向三年级学生招生。

3. 教改班培养方案共设50学分,其中25学分为课堂教学,25学分实践实训环节,课堂教学除本校教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外,鼓励聘任外校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授课。教改班具体培养方案另行制定。

4.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不转专业,但符合条件者可以申请双学位。经管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程管理或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工程教改班学生可以申请工商管理学士学位。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实施导师制, 导师由学院聘任。学生入学后,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学生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学业、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训练、实践实训等指导。导师工作量纳入教学基本工作量考核,报酬由创新人才学校核发。

6.“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学生实行“创新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强调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每学期均开展创新实践教育活动。

7.“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学生在国际和地区交流方面享受更加优越的政策。学校资助“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8.“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在奖学金评定和其他各类评优等活动中,单独划定名额进行评选,并设立多种单项奖学金。

9.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设立专项预算经费,专门用于教改班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四、招生方式

-2-

1.“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兼顾学科门类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管教改班招收文法经管医类专业学生,以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主,工程教改班面向工科类各专业招生。

2.“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依据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前两学年学分绩点排名要求列专业前30%,并采用面试选拔的方式。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每年的招生计划、类别和方式由学校根据当年情况确定。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五、管理方式

1. 由教务处和学院负责学校政策制定和部门间协调工作。创新学院院长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成员教务处负责人及主要学院教学副院长组成,下设教改班项目实施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工作。

2.学生学业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和组织管理由教务处、学院和相关学院共同负责。

3.“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培养方案由教务处组织,学院负责制定并组织落实。

4.“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的招生选拔工作由创新人才培养学院负责。

5.“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教改班)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环节中,由学院正常安排相应的教学活动。

六、其他

本实施方案自2015级学生开始实行,由教务处协调各学院和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落实,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3-

2015年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实施方案#e#

一、招生学院及专业

二、申请条件

1.《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创新人才培养专项”计划申请表》2份;

2.《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思想政治考核表》;

3. 本科成绩单2份,须加盖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公章并密封;

4. 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成绩单或其他外国语水平成绩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6. 申请人如获校级以上奖励或有公开发表论文可提供相关材料的复印件。

注:以上材料由考生来我校复试报到时现场提交,不须提前邮寄。申请人必须保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如果提交的信息经查不符合事实,我校将取消其申请资格。上述材料不作退还,请自留备份并予谅解。

四、日程安排

5. 11月中旬,拟录取考生本人到所在学校指定的报名点进行现场确认

五、录取

通过考核者,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初试成绩达到国家一区复试分数线后可优先录取。

六、其它

初试科目和复试内容详见报考专业所属学院的招生目录。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15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1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五)能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为创新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导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网络的混合式等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性自主学习。

2

学分制。创新实验班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在学业导师指导下可跨学院自由选课。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证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意向选择更高层次和要求的课程。

学业导师制。学院为每个创新实验班配备理念先进、管理一流到位的班主任。并为每个学生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一流、科研实力雄厚、热爱本科教学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计划、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专业或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

集中资源优势。学院集中选派最好的教师为实验班学生授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和专用教室等,对创新实验班学生进行全面开放。

滚动淘汰机制。创新实验班实施滚动竞争机制,学校将组织专家指导小组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中期考核。根据学生的中期考核报告、课程学习成绩、科研素质、意志品质等综合表现等,部分不适应创新实验班学习的学生将分流到相关专业继续学习;创新实验班之外的同年级学生可在学生自愿并经专家指导小组考核同意后补充到创新实验班学习。

六、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学院成立“创新实验班工作组”,负责实施对创新实验班建设的指导、实施、协调与管理。

3

的顺利实施。

经费保障。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学校一次性给予8-12万元的专项经费资助,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奖助学金、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自主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学生国内外交流补助、教改项目资助、聘请外籍教师、资料、印刷、调研差旅费等支出。

4

根据国家和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183号)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决定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英语等五个学科专业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发挥我校学科建设的优势,支持和引导具备条件的学院集合优质教育资源,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和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二、目标任务

2015至2015年,从我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英语专业中遴选建设五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在学生选拔、师资配备、培养模式、条件氛围、管理制度等方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思想敏锐、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为相关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三、实施原则

(一)择优遴选。进入实验班的学生应具备思维活跃、基础扎实、学有专长和富有潜力的特点和优势。

(二)改革创新。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学院要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培养模式、教学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同时要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定期进行工作评价,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开放教学。要广泛借鉴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充分利用各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行开放式培养。

四、实施内容

(一)学生遴选:实验班的学生从在校优秀本科生中遴选,可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或一学年后遴选。学生遴选要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确保将特长显著、素质全面、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生选拔出来。每个实验班年度招生规模原则上为20人。

(二)教师配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行首席教授(导师)负责制,全面负责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想工作。安排高水平专家、学者担任实验班导师和授课教师,聘请海外知名学者指导、主持或参与实验班的教学。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师要热心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三)培养模式:以学科专业为平台,探索多种培养模式,实行个性化培养。要推进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国际化要求设计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积极引进和选用优秀教材,拓宽学生的视野;创新教学方式,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按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让学生有自由探索的时间;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训练,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学术精神。坚持学以致用,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中增长才干。

(四)氛围营造:通过访问讲学、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报告等形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开放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潜能。学校的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国家和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资源要向实验班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和科学研究提供经费等支持。

(五)制度创新:制定灵活的课程选修、免修、缓修等制度。对学生的考核突出创新目标和能力要求,努力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验班的学生实行开放式动态管理,建立灵活的进出机制。对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创新考核方式。

(六)交流学习:通过联合培养、短期学习考察等方式,分期、分批将实验班的学生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学习和交流。鼓励学生利用校外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接受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的指导,使之尽快融入学科的前沿领域。

五、工作保障

认真制定具体的改革实验方案。要成立由学院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小组,落实工作职责,认真组织、实施改革实验计划。

建立政策保障和工作激励机制。实验班所属学科专业推荐免试研究生比例要达到20%;同等条件下,对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申请的本科课外科技计划项目优先资助。切实加大经费支持力度,理工科每个专业每年级每学年资助5万元,文科每个专业每年级每学年资助3.75万元,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按照《福建师范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费管理办法》闽师财(2011)27号执行。学校每学年组织工作总结和交流,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六、本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英语口语课程心得体会(优秀23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提高自我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很多考生在拿到图片以后,只盯

    最新上学期语文教学总结报告(实用19篇)

    在学期总结中,我可以记录下自己在不同学科的表现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期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提倡语文速读的出发点是提高中语教

    2023年晚会承办合同(汇总15篇)

    在商业领域,合同协议是保障交易双方利益的重要文书,具有法律效力。合同协议范文包含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合同,涵盖了多个领域的常见合同模板。主持人:__________

    医院医生辞职信(精选19篇)

    辞职信是向雇主表达辞职意愿并说明离职原因的正式文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辞职信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尊敬院领导:你们好!很遗憾在这个时候向医院正式

    教案教学体会(实用13篇)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具有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特点,方便教师实施。如果你正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以下是一份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1、使学生明白,平时要重视积

    2023年工程预结算协议书(实用16篇)

    合同协议是双方或多方为了明确权利义务以及达成共识而签订的法律文件。小编精选了一些实用的合同协议样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合适的协议。乙方:。2、所列工资数

    2023年学校班主任工作总结(实用22篇)

    通过写班主任工作总结,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提高。这些班主任工作总结范文涵盖了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值得一读。

    2023年发展党员培训的收获与体会(实用17篇)

    范文是根据某一类或某一模式写成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的文学作品。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善于利用范文范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成为一名出色的文学人。

    最新书籍阅读心得(模板22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提升自己。以下是一些优秀作家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

    最新小学爷爷的爱(实用18篇)

    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有耐心和毅力,要反复修改和润饰,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欣赏,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我爷爷对电视简直是如痴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