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

时间:2023-11-01 作者:影墨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

范文是作者对于所写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凝练了经验和智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一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

一、培养师生情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道桥梁,这道桥梁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在学生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应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而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扣击心灵。比如,我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要让学生知道:“立于山脊的小屋为什么是空中楼阁?作者为什么把小屋及周围的环境写得那么美?作者从多个角度来描写小屋及其周围环境。教学可点拨:正因为小屋及周围的环境那么美,人立于山下,远观山脊上的小屋,仿佛凌空而起。而小屋轻灵而自由的姿态,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容易使人联想到楼阁。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的情感、思想与课文融合在一起了,从而引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挚情。和谐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充满了活力,为此,教师要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注重诗情创意,让学生读出情感信息。

诗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诗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因此,情感体验在诗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在朗读中,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需要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深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并且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当然,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很有把握的、信心十足地进入到诗的情景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诗情,有助于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情感,。

三、教学出情入理,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

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上好语文课,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本网网)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某一方面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学中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和“情感”来领悟其深刻的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体验会萌发兴趣,增强自信心,激起学生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求知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惩罚等违反心理规律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方法和手段。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尤其对后进生不仅不能歧视,而且给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以便鼓起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对学习中所犯的错误,不能见错就纠,不能讽刺挖苦,要尽量避免受挫、失败等消极情感。对于掉队的学生,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于基础薄弱、学习上一时有困难的学生,充分理解他们的情感,对他们提问时,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有机会答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对少数优等生,适当提高难度以增加语言的新颖性、超前性,由此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敢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消极情绪,才能让他们放飞创新的翅膀。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二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结合体,具有以人类的积极文化对学生个体教育感化之功能.它通过语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过程等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探索真、崇尚善、追求美,达到净化灵魂、升华情感、完善人格的作用,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李会霞作者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中石殿小学,050400刊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3关键词: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三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情感的教育,需要教师备教材、备学生、备形式。

“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语),重视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与评价,可以克服学生低级情绪和消极情绪,培养学生高级情感和积极情感,可以优化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

可以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美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情感;课堂体验;感悟。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四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作品是文质兼美的素材,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美感,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依托于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浅谈如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处于认知的形象阶段,而对于文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本的理解。如文章所描述的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革命战士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述,教师如果不重视教材的挖掘,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并不能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情感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烘托,这样更能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饱含激情,展开主动学习。

如在学习《钱塘江大潮》这一课时,由于大多学生并没有亲自前往观察过,并没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图文声像功能,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将大潮的壮丽呈现于学生眼前,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与震撼,从而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文本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品析,引导体味情感。

正所谓披文以入情,我们不仅要在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让学生的情感延续,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赏析,来深入地体味情感,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句、关键句与重点语句,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透过文字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以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作者用生动而简练的词来形容桂林山与水的特点,水之静、清、绿,山之奇、秀、险,虽是几个字,但是却能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其壮丽与优美,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的品析中来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优美景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查字典本站[]。

三、感情朗读,引领体会情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的重要目标,这也是让学生体会情感、提升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有感情的朗读既是信息的输出,又是一种信息的输入,学生可以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来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要变讲读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读、思、议、想结合起来,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讲解,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如《桂林山水》,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壮丽与秀美,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肤浅的文字层面上升为深层的情感体会。这样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能促进学生深入地掌握语言,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写作水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情感教育也是如此,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这远远不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教材所能够达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在搞好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开辟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带领学生冲破教材、教参的牢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与横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与对比、想象与联想中来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如学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来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文章,让学生来深刻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与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的主体依旧是学生,但并不是与教师无关,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体现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既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提升,又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与督促作用,以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

总之,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能力,深入把握教材,灵活驾驭课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科在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功效。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五

知识、智慧、情感三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现实生活中和表达这些生活的文章中,总是既有“情”又有“理”,“情”和“理”的关系是对立而又统一的.语文教学要以情感教育取得信任,启发觉悟,感染学生,这样才会打开学生的.心扉,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作者:李志谦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唐县实验中学,河北,唐县,072350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2010“”(18)分类号:g633.3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过程情感气息出情入理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六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小学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几种唱法,掌握歌唱技巧,而且还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做好情感的沟通,引导学生将模糊的音乐情感上升到对音乐情感欣赏的角度,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带有情感地进行歌唱,掌握歌唱的技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

一、创设具体音乐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创设具体的音乐情境,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在导学过程中加入音乐的背景故事介绍或者播放一些合唱视频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情感的具体情境,引发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共鸣,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课堂导学部分,从导学设计出入,做好音乐情境设计。如《共产儿童团歌》课程教学中,其情感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和理解少先队的光荣和使命感。因此,我在导学环节中,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了导学的小视频,首先,我分析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对小学校园已经比较熟悉,其对少先队员等有所了解,而且每天校园门口都会安排少先队员进行风纪检查和团员风貌,学生对其有非常明显的羡慕心理,而且也受到了校园门口少先队员的感召;其次,我在微视频制作过程中,认为传统的老的少先队视频学生观看比较多,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我特意拍摄了校园少先队员风貌展,拍摄了十几张照片补充到微视频内容当中。最后,在播放的过程中,我也加入了一些文字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到少先队的革命传统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制作的微视频以文字和图片加上旁边的方式进行介绍,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少先队员的精神理解更为透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创设具体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既可以采用视频方式教学也可以是图片展,还可以是故事导入,无论哪种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帮助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内容当中。

二、依托音乐问题设计,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是有一定的情感感悟在里面,这种情感感悟层次比较低,更多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做好具体的引导,通过问题设计,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情感,加深对情感的理解,提升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如《丰收之歌》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丰收之歌表达的喜悦之情是有一定了解的,但这种了解更多是来自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周围的影响,情感比较模糊。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歌词实际和学生情况,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丰收之歌要说大麦小麦收进仓库,水果已经摘完,劳动者已经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什么又要拿出来“新鲜的果儿,都来尝一尝”而不是自己独自在家高兴呢?此时,很多学生从自己角度出发,认为劳动以后确实是需要休息一下才对,讨论氛围比较热烈,分歧也比较大,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和学校的时候,在班级打扫卫生或者在家里主动打扫卫生的时候,干完以后是不是休息了?还是会主动创造条件,让老师、同学或者家长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呢?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很快就了解了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喜悦心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具体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将模糊的、朦胧的情感有效提升,真切感悟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因素和内容,帮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学唱,学生有感情地歌唱也有利于学生后续的音乐合唱内容,提升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

三、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并不是知识音乐技巧的沟通,而是要增加情感方面的互动,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欣赏,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音乐技巧的沟通比较频繁,而对情感的沟通方面基本是一笔带过,这种方式事实上不利于学生对情感的把握,需要做好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田野在召唤》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的难点在唱准歌曲中的弱起、二声部的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教学的技巧,从练声的角度进行难点的解决,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歌唱的`技巧和方法,同时结合合唱的需要,让学生对《田野在召唤》进行合唱训练。这种过程中,学生虽然可以掌握《田野在召唤》的技巧和合唱的技巧,而且歌唱效果也比较好,但是由于缺乏情感的引导,学生对于《田野在召唤》的情感理解较为浅显,如在唱“啦”时,虽然可以根据节拍进行学习,但歌唱起来缺乏明显的音乐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听了很多春天美妙的声音,同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学会欣赏春天美妙的音乐,然后带入情感的演唱“啦”,效果非常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与学生在歌曲方面的情感沟通,让学生在丰富情感的感悟和鉴赏的前提下,对歌曲进行演唱,进行练声,这种带有情感的演唱技巧训练要比单纯的练声效果要好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端正教学态度,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仅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中的歌曲,还要帮助学生从情感的角度提升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升对音乐技巧掌握的积极性。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七

摘要:鉴于现在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的死记硬背和一知半解的现象,“诗性化”教育的概念由此提出,它专注于学生对课文中诗意的理解,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性化性格。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这种教育理念是我们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必须要重视的。

也正因为如此,诗性化的教育对语文教师也有严格的要求――既要有一颗感性的心,又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同时,诗性化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注重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诗性化”教育;教师素质;课堂硬件;课后作业。

一、“诗性化”教育理念的提出。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根本之处在于它的人文性质,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和探究,培养和塑造出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

这种人文性质涉及人的生活态度、道德情操,以至格调品味和人格修养等各个方面,它可以塑造人的灵魂,培养人的性情,影响学生的未来,同样也关系到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1]。

人文性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与语文学科相比拟的,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我们的语文教育也确实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但效果如何却令人忧虑。

例如,在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种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容易与文章中的人物产生感情的共鸣,体会不到文中人物李大钊的沉着,勇敢,从容等精神,也就无法培养这种文化素养。

古诗词,因为其中蕴藏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和思想道德精髓,不仅语言优美凝练,意境也特别深远悠长,而经历了千百年的洗礼和筛选,能够留存下来的经典篇章堪称至善至美,能够选进教材的则更加百里挑一,因此更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

但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是怎样的呢?大多数孩子对古诗词的背诵还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对于诗词的意思尚且一知半解甚至懵懂无知,更不用说对诗词里优美意境和动人情感的理解了。

我认为,这个问题主要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并没有真正地把优美而饱含感情的文学作品讲解得生动、富有感染力且易于理解,学生也就无法领会其中的真味,教学也就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小学生。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童年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想象力十分活跃,这一点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

成年人由于多年习得的经验和习惯,对世界的看法已经成形,思想容易僵化,除非有意锻炼,否则很难有思维的突破。

而孩子由于生活阅历少,思维方式不固定,反而更加活泼新颖。

邹静之先生认为:“孩子是天生的诗人。”杜威也认为,教育如果不能与儿童活动相一致,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2]。

因此,我们必须用孩子的方式,也就是用孩子的“诗性”的特点来教语文。

这一点也符合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发展进程与个体的发展进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类的童年时期――原始社会以及奴隶社会时期,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也就是最初的文学样式即诗歌;中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

可见,诗歌是最能够直抵人心的东西。

因此,“诗性化”的教育理念更能够对学生有所触动,也更有效。

二、“诗性化”教育的概念。

“诗意”,原指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后用来泛指像诗歌一样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并带有强烈抒情意味的意境。

正所谓“诗情画意”,诗歌与绘画一样,都能为人们营造唯美的境界和让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感受。

纵览小学语文课本中,凡是富有人文精神的课文以及古典文学(包括古诗词、古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的篇目等,都无不充满着这种诗意。

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课文《秋天的童话图画》、《清澈的湖水》,小学三年级课文《七颗钻石》、《在金色的海滩上》,以及古诗《咏柳》、《春日》和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

这些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优美的意境和诚挚的感情,应该被我们从字面挖掘出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课本中的诗意用有效的方式解读好,教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的诗意。

这就是我所说的“诗意化”教育。

三、诗性化特征对教师的具体要求。

要让学生融入诗意的氛围,教师这个课堂的主宰者才是关键,也就是说,只有教师自己是诗性的,才能解读蕴含在课文中的诗意,也才能让学生体会。

那么,诗性化教育对教师有怎样的要求呢?

1.感性。

所谓“感性”,原指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于“理性”。

按西方的说法,感性是与理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初阶段。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感,动人心也”[2],“感”是外界事物的触动所引起的内心的波澜。

“善感”则是善于被事物所触动。

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高,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他们都无法尽力感知,也缺乏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和细心,因此,语文教师则更应该是感性的,教师只有善于被外物所感染,才能尽可能地抓住事物传达出来的信息,也才能尽可能传达给学生,代替学生来感知生活,为学生做出表率,才能培养出感性的学生,对于以后学生理性认识的培养也极为有利。

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友人,表达依恋之情的诗篇。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只有十岁左右,自然领会不了好友远去、离愁断肠的情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留心生活,积极感悟,用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触启发学生的情感,再联系学生们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样既好理解,也让学生体会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诗意精髓。

2.有效的教学语言。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敏锐的感悟力也就是“感性”,更应该要把这样的感触用最有效的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给学生。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应该有三个特点:

第一,浅显易懂。

小学生处在最基础的学习期间,因此语言肯定不会很深奥,但是也不应该是口语,应该是要在其学习水平之上一点,容易理解也便于学习。

比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的《可贵的沉默》一文,讲的是教师启发学生孝敬回报父母的故事,这其中蕴含着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这种感情的诗意抒发是浑厚的,但更应该是直白易懂的。

所以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应该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讲解什么是中国的孝道,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

第二,优美生动。

为了展现课文优美诗意,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该是优美的,在一片诗意当中,学生的想象力驰骋纵横,学生的诗意情怀也渐渐滋长。

拿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白居易的《忆江南》为例: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描写江南的美妙风景,但是北方的孩子们可能并不能理解这种美,尤其是刚刚十几岁的小学生,他们也不一定都有机会去江南旅行,那么怎样才能领会那样的诗意呢?这时候,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像江南的风景一样美才可以。

用语言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多彩美妙的诗意画面,不仅仅限于这首词的范畴,更可以扩大范围,描绘在教师脑海中的江南景象,把学生带入一个杏花春雨的时节,一个流年似水的世界。

从小培养学生这样的诗意,需要教师自己不逊于古诗词的语言美。

第三,贴近生活。

教师的教学语言还需要贴近孩子的生活,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来讲述课本中他们不熟知的内容,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够事半功倍。

比如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一诗,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北方的孩子对于水没有那么熟悉,也很难领会所谓的“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情景,这时候需要教师用贴近生活的举例还解释,比如行车,让孩子们懂得这种现象,再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天门山美丽的景致,让孩子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

四、诗性化的硬件要求。

多媒体是现在广泛用于课堂教学的设备,它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利用声音和图像来传达教学内容。

它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方面地展现教学内容,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使学生的听讲变得更加新颖有趣,有利于调动和训练学生的所有感官,增加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

那么,在“诗性化”教授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多媒体设备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图片,包括绘画和摄影作品,指的是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来营造诗意的氛围,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僧人――当然也是有名的画家――惠崇的《春江晚景》一画上题的诗,那么,在讲解此诗的时候,搭配上富有中国气息的国画图片,必然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展现广阔的诗意。

2.视频,包括视频短片、影视作品、纪录片等一切可用的视频资料,这是比图片更有效的媒介,更能够营造诗意氛围,比如在讲解《敕勒川》一诗的时候,就可以选取介绍草原风光的纪录片或影视作品,让学生们亲眼看到“天苍苍,野茫茫”是何种开阔宏伟的景象,是何种辽阔悠远的意境,也势必更能够深入人心。

3.音乐,相比较前两种媒介,音乐是更富有诗意的艺术形式,它与诗歌一样,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和氛围,更有共通性。

那么,在展现诗歌意境的同时,让学生们在音乐的氛围里畅想和驰骋则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感受的良好方法。

《高山流水》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和深厚友情,在讲解这篇古文的同时,伴以《高山流水》的古筝弹奏,让学生们也来分辨,哪段音乐弹奏的是高山,高山的旋律给人怎样的意境;哪段弹奏的流水,流水又是怎样的湍急奔流或者悄然流逝。

让学生们在音乐的抑扬顿挫中体会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能够体会古人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怀。

参考文献:

[1]蔡颖.新时期师德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3]商友敬.活泼泼的教育,活泼泼的人――我的小学语文教育理想.吴国平.教师人文情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八

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书面表达,也就是“写”。“写”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到所学的知识,把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绿水长流。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那就是课文与作文完全脱节。也就是说,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读”与“写”完全脱离。其实,小学语文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的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有帮助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词句入手。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是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纶”,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例如《窃读记》这一课,作者的心理描写是非常传神的。教学时不能放过既能表达情感又丰富了写作训练的好机会。如:“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我偷窃了什么?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教学时不妨设置一种情境,让学生当场再现,真实表达。在学生的写作中,他就会潜移默化的运用上一些描写心理的方法。

2、从标点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者想象。如《匆匆》这篇课文中的结尾一段:“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段的结尾有一个问号,对于这个问号千万不能轻易放过,因为这些看似“疑惑”之处,实际上存在着极其丰富的答案。抓住这个符号,让学生来当小作家,充分感悟,了解时间的可贵。教学中抓住这一切点,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感受,同时又深化了主题。

3、从典型段落入手。

[1][2]下一页。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九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只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一言以蔽之,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纯粹的应试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又怎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实施情感教育,让情感成为教学的催化剂。

一、善于设计课堂导语。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木兰诗》可从播放豫剧《花木兰》选段入手,教师简介木兰从军的故事及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精心挖掘情感目标。

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如人物评传类应以具体的道德形象的影响来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热情为情感目标;古诗文应以通过意象的勾勒、意境的营造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及语言文字作为情感目标;而说明文则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情感目标。

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如可采用设疑引趣法:《卖炭翁》一诗中的“系向牛头充炭值”,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用“系”呢?一个极寻常的“系”就可使学生看到卖炭翁的反抗精神,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还可采用朗读感悟法、辨析讨论法、情感互动法、情境联想法、情感升华法等方式来实现情感的移植,使教学情感目标顺利达成。

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一方面在于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情寓于字里行间,有的直抒胸臆,情动于中;有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的“道是无情却有情”……另一方面是教师理性的诱导带来情感的撞击。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能触及人的灵魂和最具魅力的内容。如在教学《背影》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背影”和“泪水”这两个意象中逐渐深入地体会父子之间的绵绵深情,感悟无穷的艺术情味。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利用韩麦尔先生的动作和表情引导学生联系背景、联系性格和老师的责任感分析其痛苦、激动的原因在于他热爱法语、热爱祖国,由此不难实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语言,热爱老师的高尚情感”这一情感目标。

我们深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十

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一、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积极向上的动力,也确保教学中德德育渗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深挖教材中德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熏陶。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简练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

四、把德育渗透到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古诗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语文活动的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诗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五、利用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育教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抚差,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作业批改,如日记、作文,通过评语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

总而言之,德育渗透的形式、途径多种多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课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与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涉过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十一

1.增进师生间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无私地情感投入,将会营造出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及同学间的合作,可以更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进而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自身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情感认知能力。

情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用就是通过教师情感的投入,影响、丰富小学的情感内容,并引导学生对于情感与认知间的关系,进而塑造学生自身的健全、独立、个性的人格特征。这个过程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影响都是巨大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生态度。

1.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执行者,其自身素质是决定情感教学效用的重要因素。这不仅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现阶段的小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内心中希望与人交流、交很多的朋友,但是缺少有效、正确的表达方式。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和思想动态,做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培养自身在学生中的信任度,进而实现有依据的、针对性的情感教育。

2.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

由情境教学的定义可得,小学语文中情感教学可行度最高的方式,就是通过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情感教学。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绝对的教学主体,对学生实施“灌输式”教育,即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学,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情感成长。

情感教学情境是指结合教学内容设定特定的情境,这个情境包含着教师想表达的情感内容。教师依托这种特殊情境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引起学生与教学情感的共鸣,通过这种共鸣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对这种情感的认知,最终由形成学生自身的知识。

3.实施合理的评价标准。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正处于对事物的认知阶段,故而在对一些情感的理解上,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偏差。学生产生错误的情感认知,在小学语文情感教学中是正常且可接受的现象,对此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这样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主思考积极性,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理解偏差入手,通过实例讲解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正在讲解《乌鸦喝水》一课。《乌鸦喝水》主要表达的是,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学会变通,灵活运用已有资源,进而解决问题。教师在上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乌鸦为什么不能到别的地方喝水,为什么一定要喝瓶子里的水?”的疑问,这是由于学生对故事所设定情境不清而导致的。教师在教学时不应直接否认学生的想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对故事情境进行适当的扩展,进而对学生提问:如果瓶子周围存在其他水源或没有石子时,乌鸦的正确做法又是什么呢?这样即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性、发散性思维,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更多的教育职能,其中包含的情感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进而塑造学生自身健全、独立、个性的人格特征,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成长需求出发,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应用以及对学生实施科学的评价标准,通过这些实际措施,充分发挥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十二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基础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有很多教育问题存在,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提出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基础。

小学语文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对学生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是小学阶段的一项必修课程。

但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目前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但对乡村小学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没有使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根本转变。

主要体现在:(1)对教材过分依赖,忽视学生;(2)注重强调语文的重要性,忽视学科整合;(3)强调教材,缺乏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并且农村乡、镇的部分基层领导缺乏对语文教育和教学的了解。

他们认为低年级语文极其简单,是人人都可教的课。

所以,从高年级到低年级,在众多农村小学的语文作业本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方言现象。

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引起农村小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视。

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认知特点和个性心理差异毫不考虑。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对于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这些理念只是耳闻而已。

小学语文教师只是沿袭完全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且已经根深蒂固,那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很难注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大脑中。

3、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差,对语文教育的投入不够。

首先,由于农村经济长期以来都比较落后,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就很低,没有太多的财力去添置教学设施,因此,在农村小学想要拥有一间宽敞明亮的多媒体教室是很困难的。

一间多媒体教室要注重东西的安全,防盗、电脑维护、维修以及每月的上网费用,对于一个只有百把人甚至就几十人的农村小学来说是一笔庞大的费用,自然大多数农村小学就没有设置或不愿设置多媒体教室;其次,农村小学的师资资源较为缺乏,一般一个教师不仅要教两门主课还要教一大堆副课,所以很少有人愿意抽更多的时间做多媒体课件。

就算学校有多媒体教室,也很少运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最多也就是在公开课或赛课时用一下。

这就使语文教学的设备缺少独立性,教学条件不能得到保障。

4、语文教材内容较深。

农村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幼儿教育,多数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很多孩子来学校读书都是一张白纸,在此情况下,一篇低年级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会认、会写十个字,认识七八个字,还要会背诵课文,教师还要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教起来很吃力,学生学起来更费劲。

这样,很多学校虽然定了教材,但不能按教材的要求施教,以至不得不抛开教材。

很多教师不读课文,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不渗透,更谈不上如何让孩子去欣赏文章,导致语文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及丰富性。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片面追求高分的短视行为自觉摒弃,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增设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手段。

相关部门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对办学条件进行逐步改善,特别是对乡镇中心小学及规模大的完小,要尽可能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齐教学仪器与电教设备。

学校领导也要根据教学需要,多方筹措资金,增设教学仪器,努力改善教学手段。

3、更新教学方法。

通常来讲,制定目标的任务多数是由各地教学科研机构来完成的。

农村小学教师的任务是将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去。

从一些教师的目标教学研究课来看,模式化的倾向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以目标教学的思想为指导,而是亦步亦趋地对目标教学课堂结构模式进行套用。

4、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水平。

多数农村小学教师会经历频繁的调动,常常每隔一两年就要换一所学校。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让他们积累语文教学经验和进行教改活动。

所以,要对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改变,就非常有必要提高教师水平。

总之,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文化在繁荣,全社会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必须尽快转变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全体教师,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为此共同努力。

树立真正的终身教育观,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快乐,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参考文献:

[1]彭光福.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浅析[j].时代教育,2014(20):196.

[2]唐永香.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82):10.

[3]何旭.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思考[j].语文建设,2014(7z):22.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十三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小学的语文素质教育改革也走到了广大教育者的视线之中。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对于促进学生的素质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语文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历史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立足于我国农村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就如何促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着重的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农村语文教学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语文素质化改革;现状研究;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教学资源分配的过程中,我国的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还处在落后的阶段与现代化的城镇语文教学相比无论是其教学资源、教学质量、教育水平、教学手段及教学战略还有着很大差距。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优秀的教学骨干教师数量有限、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技术应用有限,教学环境较差这些都严重的限制了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实际的课堂语文教学的环节当中,老师过度单一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严重匮乏,导致课堂的学习效率不高。

由于在教学资源的分配环节当中,优秀的教育人才没有针对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人才补充,造成师资力量搭配的不均衡。

同时,地区性的教育部门没有针对地区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建立专业化的人才引进机制,没有和教育发达的地区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势共享和教学力量的优势互补,造成教育水平分配的不协调。

二、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针对目前农村语文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在寻求教学资源统一搭配的前提下,要着重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结合,跳出传统教学思路的束缚;创新教师自身的教学方式,打造新型化的课堂教育模式。

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资源组成上的优化搭配,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不光是教师的思想要跳出于传统的教学思想的束缚,还要与新时代教学理念进行融合,要从思想逻辑的角度对教学理念进行深刻的判断,要把高效的教育方式与卓越的教学思路进行分化协调,按照稳妥创新的思路对课堂的教学特点进行深刻的认知,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教学方案进行人性化多维度的系统教学。

在教学资源的优化搭配方面各个学科要根据传统的教育教学要求,结合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建立多元化的个性教学体系,运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与教育手段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对学生进行多方式的知识传授,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学习乐趣,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于本土乡村的文化特点来创新语文的教学内容,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开拓创新,使得学生在能学习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

三、语文教学规划的转变。

在资源没有达到满足于自身规划的前提下,语文课堂教学就要突出语文教学规划的特点,在转变课堂教学态度的前提下,寻求课堂知识传授模式的改变,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特点做出统一的教学规划,按照实际的教学计划来统一教学进度。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课堂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

新形式的语文课堂教学规划开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源于综合素质的能力要有很多,知识范围的创新化思考范围和能力的构造强度也要大很多,在交流学习互动、师生互动的向度和频度上都趋向于创新性活动的内容,在教育活动活动的过程中做到创新需要通过对具体的教育知识的总结和分析,引导学生对思维逻辑创新的关注,介绍一定程度上的常识,引导学生们思想化的关注。

在实际的课堂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老师要坚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特点做出教学规划,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充分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特点才能够最大哈化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四、语文特色班级的建设。

实际化的语文班级特色建设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构建,需要依据学生们的梦想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对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总结和优化,找出各个孩子的梦想取向的具体方面,对孩子自我梦想的树立加以深化指导,给出具体的发展前景,充分激发孩子为梦想奋斗的动力。

同时依据优化的课堂的组织结构,具体分析出同班级孩子们梦想树立的共同点,找出实际的联系,确定班级梦想发展的方向,以此让孩子们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同交流自己梦想的价值和自己实现梦想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找出孩子理想的班级状态的样子,促进同学间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彼此合作竞争共赢,共同感受班级的温暖,努力打造班级发展的梦想之舟。

在孩子素质不断发展认识的今天,孩子梦想发展的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

根据班级实际的语文教学水平,选取优秀的骨干教师来对班级语文的学习量身打造学习计划,结合现代的语文教学的特点沥青教学思路,转变教学方式,努力打造学生学习语文的梦想之舟,清除教学的阻碍因素,积极寻找破解之法,建设全方位的语文班级梦想。

五、结语。

根据现在语文教学的需要,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态度同时也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打造立体化的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自身努力提高素质,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沈玲蓉.城市学校语文新课改问题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4)。

[2]周艳,熊婷.浅谈我国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j].科教文汇(下旬刊).(03)。

[3]余婷.课改时代乡村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出路[d].湖南师范大学。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十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新课标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一,语文课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文章的内容出发,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

第二,学习课文,就得披文入情,不能脱离语言分析内容。

第三,语文课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应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为联系,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时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

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是感情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词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抒情性很强,文字却明白如话。教师如能适当地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训练,必然能起到分析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在学习“感悟亲情”这个单元时,我都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文中作者的那份感情。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又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体会感悟那份情感,在讲课时,我被作者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深地爱所感动,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特别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段文字,我更是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体会父亲那无言的,深沉的爱。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学生都被感动了,一些女生还哭了,她们肯定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他们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后来,我又让学生找来有关亲情的文章来读,其中一篇文章《娘,我的疯子娘》让班里成了哭泣的海洋,每个学生不仅仅为文中的那位疯子娘对孩子的爱所感动,而是更深刻的理解了自己的父母亲。一瞬间,每个学生都长大了,变得懂事了,知道在家里替父母做事了,看到此,我打心眼了为自己的学生而高兴。可见,对作品进行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了解作品的动人情节,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人物的艺术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

另外我还通过移情入境的品析训练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深入课文的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生动形象地把课文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境界中去,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获得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我先通过情绪饱满并富有感情色彩的生动的讲述,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发挥想象,感受、理解韩麦尔先生的崇高形象,深刻地体会他的爱国之情。学完这一课后,我班的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爱国热情油然而生。特别是我我班的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思想不够进步的学生,也被老师的爱国情绪所感染,变成了一个想学习的学生。最后,我让学生写学后记,学生们在日记中用不同方式表达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很多学生还由此明确了今后的学生目标和方向。学生们从本课中获得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与教育,也许对他们一辈子都有好处。这比平时我们架空分析进行的说教好多了。“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朗读感悟,创设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让生命去感动生命,点燃学生心灵亲情的火焰。

二、在阅读欣赏中渗透。

这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教学方法。河南省教研室的孟素琴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三件法宝是读背写。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有意的不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学,边看书边做笔记,积累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自己试作赏析要求在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旁边做批注,重点是写上自己的感悟。这样学生带着欣赏作品的心情来看书,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觉来读书,自由性和乐趣性很强,他们就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比如,我让学生读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饮酒》时,我让学生课外读他的其它诗歌,并做上批注。在潜移默化的'阅读欣赏中,学生对陶渊明这个人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然后,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进行欣赏。比如用词的妙处、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描写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表达方式等等角度进行细腻的品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提高了阅读欣赏水平,就可以更好的做到古为今用,让古人的思想情操、人格灵魂陶冶影响学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在讨论认识深化中渗透。

真理愈辩愈明。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我让学生就课文中所涉及的思想道德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不仅可以增长学识,培养与提高求异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在教授《谈骨气》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要求学生做过这样一件事:文中所摆的三个事例都是相对于我们来说是前人,在现在社会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否还有骨气的人或事迹?或是没有骨气的人和事迹?我要求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把大家所观察到的人或事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确:有骨气的人在社会中到处都是,他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美;没有骨气的人也有不少,但他们最终的结局是受到人们的轻视、唾弃。讨论过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了一篇短文《我怎样才能做到有骨气》。这样,经过课堂分析、课后练习、讨论、写作等方法,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甚至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其行文,使其明道”。

四、在榜样感召中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着较多反映。木兰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些民族英雄宁死不屈、气咨胶拥钠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

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民族爱国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中的英雄模范以及其他优秀人物的良好品德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综上所述,把中学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并有机地加以渗透和结合,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真正贯彻了文道统一的思想。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实践,真正实现叶圣陶所说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道合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十五

摘要:多种原因制约着农村教育教学发展,导致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和提升,对农村小学语文这门学科亦是如此。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提出了应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和落实切实促进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此文就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农村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具体运用和落实策略展开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语文课堂;以人为本;理念;实施策略。

一、引言。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一种教学理念,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多获得了普遍的运用和落实,首先教师应及时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从教学意识上主动接纳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也是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人为本”具体讲就是以学生为教学核心和课堂主体,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在城市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这种教学理念已经被广泛地引入和运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要求在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也应及时的运用该教学理念,不断推动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发展。下文就将对“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农村小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具体策略展开探讨。

随着新课改对农村小学语文提出的全新标准和要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农村实际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将其融入到语文教学内容当中去,从而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经常看到与他们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和文章的内涵。例如,在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去回忆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活动情境,例如,秋收时劳作的场景、春天播种、去河中捞鱼、采蘑菇和爬树等生活中的日常活动,继而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积累丰富的作文写作素材。另外,也应重视语文课程具备良好的德育教育功能,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和寓言故事都表达了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可利用其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例如,那些以人物为主题展开描写的文章通常都表达了主人公身上优良的道德思想和品质,那些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则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等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念,通过语文课程学习,有效强化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充分依据学生心理和学习需求,不断丰富和优化语文教学内容。

以人为本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教学核心,教学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并应该切实满足学生自身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尽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而通常在实践教学中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教学内容过于呆板枯燥缺乏新意很容易使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和厌学心理,逐渐丧失语文学习积极性。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个体化学习特点及需求,从而采取有效手段予以满足。由于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的原因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应不断健全和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充分结合农村日常生活实际展开语文教学,重视语文教学实践性,尽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例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利用网络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更多与所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等学习资源,还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亲身体验其中,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在农村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和个体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后,将学生分成各个不同的学习小组,学生可以在组内展开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讨论和沟通,最终达到共同学习进步的目标。对小学语文课程学习来讲,在全新教育环境背景下,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发挥想象力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依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为各个合作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内部展开分角色阅读、共同对课文展开探讨和分析、每位组内成员都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在组内其他成员表达时能够获得良好的启发,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分享心得,共同发展和进步,这样的学习形式大大提高语文阅读学习效率和效果。并且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运用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还能够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能力获得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并且也充分体现和落实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

五、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充分体现。

“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在现实教学中发现每位学生在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必然差异,对农村小学学生来讲也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要运用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应充分考虑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只有做到了解班级每位学生的个体化特点,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全面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也应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特点,展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依据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对于a层次中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其自主阅读文章并总结段落大意和文章主旨;对于b层次中语文能力一般的学生让其熟读课文同时能够扎实掌握生字和生词;对c层次语文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引导其使用字典认识和掌握文中生词作为学习目标。通过分层教学的形式,使农村语文教学更具全面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获得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十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里,新课标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第一,语文课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文章的内容出发,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加的。

第二,学习课文,就得披文入情,不能脱离语言分析内容。

第三,语文课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应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因此,语文教学担负着双重任务,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互为联系,既教书又育人。教学时忽略了任何一方面,都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在朗读训练中渗透。

朗读,既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途径,也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好方法。尤其是感情朗读,既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把消极语汇变成积极词汇,把课文中规范化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又能激发情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抒情性很强,文字却明白如话。教师如能适当地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表情朗读训练,必然能起到分析讲解所起不到的作用。在学习“感悟亲情”这个单元时,我都让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自己体会理解文中作者的那份感情。

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又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体会感悟那份情感,在讲课时,我被作者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深深地爱所感动,父亲对孩子的爱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特别是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那段文字,我更是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语言的描写来体会父亲那无言的,深沉的爱。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学生都被感动了,一些女生还哭了,她们肯定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他们对自己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后来,我又让学生找来有关亲情的文章来读,其中一篇文章《娘,我的疯子娘》让班里成了哭泣的海洋,每个学生不仅仅为文中的那位疯子娘对孩子的爱所感动,而是更深刻的理解了自己的父母亲。一瞬间,每个学生都长大了,变得懂事了,知道在家里替父母做事了,看到此,我打心眼了为自己的学生而高兴。可见,对作品进行朗读,学生能从朗读中了解作品的动人情节,领略人物的品格、风采,感受人物的艺术形象,领悟文章的思想。

另外我还通过移情入境的品析训练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深入课文的境界,深刻感受、领会、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感情,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并配以必要的表情手势,生动形象地把课文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境界中去,使他们受到艺术的感染,获得思想道德教育。

例如教学《最后一课》,我先通过情绪饱满并富有感情色彩的生动的讲述,在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发挥想象,感受、理解韩麦尔先生的.崇高形象,深刻地体会他的爱国之情。学完这一课后,我班的学生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爱国热情油然而生。特别是我我班的一个贪玩、不爱学习,思想不够进步的学生,也被老师的爱国情绪所感染,变成了一个想学习的学生。最后,我让学生写学后记,学生们在日记中用不同方式表达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很多学生还由此明确了今后的学生目标和方向。学生们从本课中获得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染与教育,也许对他们一辈子都有好处。这比平时我们架空分析进行的说教好多了。“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在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朗读感悟,创设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让生命去感动生命,点燃学生心灵亲情的火焰。

二、在阅读欣赏中渗透。

这是一种以写促读的教学方法。河南省教研室的孟素琴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三件法宝是读背写。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我有意的不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学,边看书边做笔记,积累文中的优美句子并自己试作赏析要求在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旁边做批注,重点是写上自己的感悟。这样学生带着欣赏作品的心情来看书,带着自己独特的阅读感觉来读书,自由性和乐趣性很强,他们就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

比如,我让学生读关于陶渊明的诗歌《饮酒》时,我让学生课外读他的其它诗歌,并做上批注。在潜移默化的阅读欣赏中,学生对陶渊明这个人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然后,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进行欣赏。比如用词的妙处、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描写的方法、写作的方法、表达方式等等角度进行细腻的品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提高了阅读欣赏水平,就可以更好的做到古为今用,让古人的思想情操、人格灵魂陶冶影响学生,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在讨论认识深化中渗透。

真理愈辩愈明。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我让学生就课文中所涉及的思想道德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不仅可以增长学识,培养与提高求异思维、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在教授《谈骨气》这篇课文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要求学生做过这样一件事:文中所摆的三个事例都是相对于我们来说是前人,在现在社会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是否还有骨气的人或事迹?或是没有骨气的人和事迹?我要求学生去观察、去发现,然后把大家所观察到的人或事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明确:有骨气的人在社会中到处都是,他们处处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美;没有骨气的`人也有不少,但他们最终的结局是受到人们的轻视、唾弃。讨论过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了一篇短文《我怎样才能做到有骨气》。这样,经过课堂分析、课后练习、讨论、写作等方法,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甚至去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其行文,使其明道”。

四、在榜样感召中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的爱国民族英雄,这些在语文教材中有着较多反映。木兰女扮男装“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些民族英雄宁死不屈、气呑山河的气概荡人心魄,可歌可泣。

我们应通过课堂语文教学让学生与这些民族爱国英雄的思想产生共鸣,使他们在对英雄人物的敬慕中产生爱国主义情操,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中的英雄模范以及其他优秀人物的良好品德行为思想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进取,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综上所述,把中学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坚持文道统一,这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中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某一科、某一课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师生长期的共同努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并有机地加以渗透和结合,不露痕迹,达到随风潜入的境界,这可以说是真正贯彻了文道统一的思想。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实践,真正实现叶圣陶所说的“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文道合一。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十七

欣赏是学生学好课文掌握知识受到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途径。

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文学作品),总是在欣赏课文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因为课文欣赏是实现课文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作用的中间环节。课文的客观价值,只有通过欣赏活动,才能打动学生并被学生接受,才对学生起到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作用。

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是由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课外自读课文三部分组成。学生学习讲读课文,总要经历课前预习、听课、作业三个阶段。预习课文(文学作品)是学生感知教材、欣赏作品的初级阶段。学生在预习时,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文化基础知识、思想水平阅读课文,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再现作品所描绘的人物、事件、情景,并进入作品特定的形象体系和艺术境界,或创造出新的形象。听课,是学生欣赏课文的'高级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反复、深入地体味、玩赏课文,不断地加深认识,并对课文的真、善、美及其达到的程度进行评判。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把语文基础知识、自己的欣赏成果和体会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依据自己的欣赏过程和体会,引导、启发学生去感知课文,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再现课文中创作的艺术形象和创造新的形象,使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对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学生思想感情上更强烈的反应,进一步得到审美的享受,使学生欣赏课文达到高潮,使学生领会和把握课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时,课文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作用得以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的是通过课文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而然的在学生欣赏课文获得审美享受的同理,得以实现,这也就是“寓教于乐”。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手段。学生通过作业,对课文再次体味、玩赏,不仅巩固了该课文中出现的新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再次得到审美享受,使课文进一步直到审美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作用,学生对课文的欣赏活动也就是基本完成了。

学生学习课内自读课文,是在老师的指导、提示、启发下欣赏课文。因为同一单元的课文(文学作品),往往在形式上有某些相同之处。因此,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讲读课文,掌握了欣赏某种形式的文学作品的过程及规律,在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指导启发下,完成对课文的欣赏活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得到审美享受,受到作品潜移默化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课外自读课文,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地欣赏作品。学生通过学习同一单元的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把握了同类作品的学习方法,很想脱离教师的指导,自己独立地运用已有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思想水平,在课余时间里独立地、自由地欣赏课文。他们反复地阅读,不断地感受、体味、玩赏,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创作的艺术形象化和创造新的形象,从而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每一单元学完后,都安排一次作训练。这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学生欣赏完课外自读课文后,很想利用已学知识创作作品,教师也想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便因势利导,布置与本单元同一形式的作文题。这时,学生往往能把自己头脑是早已形成的形象,用文学形式反映出来,成功的创造出理想的文学形象。使教师实现了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写作能力的语文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知,欣赏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上好课文(文学作品)的前提,学生学好课文、掌握知识、受到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途径则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关键。(原作)。

版权声明:如要或发表请与本站或作者联系!否则将是侵权行为!

地址:广西贺州富川福利中学奉贻德。

邮编:542706。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十八

摘要:我国是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法制教育从孩子抓起是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制水平的基础和保障,而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促进学生思想的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本文就当前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分析相应的渗透策略。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保障,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简单的应试教育,而应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意识的提升,全面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又好又快发展。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一)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引导,而小学生又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因此,强化法制教育,让小学生从小就知法、懂法并守法,树立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遵守法律,是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二)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网络技术的环境之下,青少年的成长容易受到一些来自于网络的负面影响,如暴力、色情等信息的传播,更加容易使青少年的成长偏离正确的轨道。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交友不慎,容易走向犯罪的深渊。而在小学阶段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并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手段。

(一)立足课本教材,渗透法制教育。

当前的一代孩子,独生子女群体占据很大的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孩子而言,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之中,由于来自于父母的过度宠爱,使得孩子们存在着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的现状。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如果引导不够到位,很容易因为自我的性格而触犯法律。而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教师是可以渗透法律教育的。例如,在学生学习《鸟的天堂》这堂课时,可以在给学生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国家动物保护法》,给学生讲解哪些动物是不能伤害的,爱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是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当遵守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可以结合道德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懂得保护小动物,爱护小动物,让学生从小就有爱心和责任心,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通过习作练习,渗透法制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师要想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途径是很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学会将相关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强化学生运用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习作练习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懂得感恩,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知道父母的不易,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如在日常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如拾金不昧,不仅包含了道德层面的知识,还包括法律层面的知识。从道德层面来讲,拾金不昧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不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不谋私利;而从法律层面而言,如果人们拾到别人的巨额财务而拒绝归还,将会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类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开展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个班级活动,如演讲和朗诵比赛,以“诚实守信”为核心,让学生自拟演讲题目和演讲稿,进行演讲比赛。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实现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渗透法制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

作者:龚劲松单位:贵州省普安县盘水街道办大坡小学。

参考文献:。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十九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教学不仅蕴含了传统文化精神,还包含了许多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其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性综合能力。因此,本文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渗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1引言。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的基础科目,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充满着文学魅力以及艺术审美,对学生后续的成长过程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教学不仅蕴含了传统文化精神,还包含了许多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对其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性综合能力。因此,本文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渗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在小学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作为其中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受到了教师的普遍关注,通过古诗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美。现阶段,随着古诗教学重要性的突显,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也被社会所关注。其主要是通过与古诗教学的结合对学生实施精神情感教育,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古诗的美,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古诗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可以从社会层面与学生个人层面来进行分析,其功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社会功能层面,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理解美的含义,而且由于个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和依存的,因此在后续的美育过程中其可以对美进行创造,在促进个人情感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美的传递,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从个人层面来说,美育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知识,并在感性体验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古诗学习阶段,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不能高效率的掌握知识。对此,相应的教育单位必须对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予以重视,而相应的教学工作者也必须积极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来促进教学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在培养学生感性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的特征为全面性、过程性以及趣味性等,全面性主要是由于美育没有明确范围,而且所包括的内容较多,不仅涵盖了学生,还包括了社会意识。而过程性特征,即美育主要是对人的审美及情感认知进行培养,后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以及想象力来学习。而趣味性特征是由于美育并非单学科,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其可以通过古诗意境营造等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保证学生的参与度,推动教学单位教学效率的提升。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二十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和其它学科教学的基础.针对日常识字教学中存在着的种种误解误为的现象及偏离识字教育要求的.实情,本文旨在通过对学习方式变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还原、不同层面的一线教学体验和教学实践感受.

作者:蒋静作者单位:贵州省织金县马场中心校,贵州,织金,552100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622关键词:识字教学以人为本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二十一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是指学校课程中进行的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以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为依托,以高中生物学科教材为主线,以课堂渗透和课外活动为实践手段,对学生进行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知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识的发展,养成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合格公民的新要求。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生态道德教育是核心和基础。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既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需要,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目前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我们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可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深入挖掘和整理高中生物学科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就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高中生物学科的教材是以生物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编写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或显性或隐性地散布于教材之中不成体系,所以挖掘、整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需要,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在高考的重压下,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生物教师仍然将完成考试需要的学科知识、技能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教师认为生物学科教学能成为生态道德教育有效的切入点,但多数教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认真的研究,没有明确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也没能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他们的生态道德教育是零星的、随性的,仅仅停留在生态道德知识的层面,很少深入到生态道德情感、意识和行为的层面,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四)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生的生态知识还没有升华为内在的生态道德。

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学生在回答生态的相关知识,辨别生态行为正确与否时,表现良好。但当学生真正面对有违反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时,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向缺乏主动性和生态责任感,生态道德意志薄弱;在个人利益和生态道德发生冲突时,会由于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而放弃生态道德操守以达到个人目的。这就需要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生态知识,还要升华为生态道德。因此,在教会相关生态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内化为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意识、外显为生态道德行为才是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原动力。

我们在三年的实践研究中,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历经了基础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总结提炼,最终探索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可归纳为“123”策略,即1个载体,2条途径,3个结合。

(一)一个载体―――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课题组通过深入挖掘生物学科教材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点,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系统地确立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生态道德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载体。1.目标体系生态道德的组成要素主要有:生态道德知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行为,几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掌握生态道德知识是基础,激发生态道德情感是保障,形成生态道德意识是核心,践行生态道德行为是升华。据此,课题组研究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如图1)2.内容体系依据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体系,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1)生态道德知识教育内容体系(如图2)(2)生态道德情感教育内容体系(如图3)(3)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如图4)(4)生态道德行为教育内容体系(如图5)。

(二)两条途径―――课堂渗透和活动引领。

课堂渗透重在生态道德知识教育,激发生态道德情感,形成生态道德意识。主题活动重在强化生态道德情感,磨炼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由此进一步巩固生态道德知识。1.课堂渗透在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中,我们系统挖掘和整理了教材内容的渗透点,依据渗透点,按照“知情意行”4个目标层次,采用情景导入、知识拓展、引发思维等方式进行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现了环境污染带来的国际七大公害事件,这样的适度的知识拓展、触目惊心的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产生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激起了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欲和责任感。2.活动引领按照确立主题-设计方案-实施活动-总结展示的.一般步骤进行四大主题活动:认识生态系统、调查生态问题、生态节日活动、生态实践活动。主题活动一:认识生态系统。带领学生认识校园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制作生态瓶,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在活动中巩固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在体验中激发生态道德敬畏感、正义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磨炼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二:调查生态问题。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成立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激发和陶冶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强化生态道德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三:生态节日活动。学校团委和政教处配合,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6日国际禁毒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特殊节日举办相应的展览或主题活动。如“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主题讲座和展板展示活动、《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校园签名活动。从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养成保护物种扩大植被、节约资源合理消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四:生态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进行环境保护社会宣传活动、美境行动、细胞模型制作、生态瓶制作等活动。从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环境保护的技能,锻炼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践行生态道德行为。

(三)三个结合―――与学科知识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种组织相结合。

1.与学科教材知识点相结合―――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问题。2.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时间问题。3.与学校政教处、团委会、学生社团相结合―――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主题活动的组织保障问题。

我们课题研究形成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123”策略,较为系统地解决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途径、方法、时间和组织保障等问题,补充完善了现行高中生物课程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成为生物教师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指南,为高中其他学科德育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我们的研究水平有限,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不尽完善,尤其是内容体系还很粗糙。同时,在新课标背景下,由于高中生物课程理念、结构和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需要在目标体系的引领下进行重新完善。

该课题研究形成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仅在自贡市部分学校中进行了推广,今后我们将在更大范围不断推广,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修正提升,使研究进一步深化,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积累更多课堂渗透的课例、活动引领的案例,开发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资源,提高策略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二十二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普及,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创新,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城镇地区推广程度较高,在部分农村地区却尚未实施,导致农村与城镇的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而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部分之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尚未普及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老旧,教学方法未及时创新,导致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低下。因此,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解决现有问题,改善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提高作文教学水平。

在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等。一方面,农村小学生在农村中长大,从外界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再加上自身经历太少,所以在写作时缺乏写作素材,导致学生没有内容可写,也没有情感表达,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生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农村语文教师要着力解决这一难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作文写作来说,阅读确实是一种积累素材的重要手段,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农村语文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首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去图书室阅读课外书籍,必要时可以将自己所收藏的私人书籍也借给学生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次,在早自习时间安排晨读,从语文课本中发现语言文字的美,细细品味经典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最后,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写好。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学生对课外作品的感悟,即“。

读后感。

”,包括对文章主题的描述、对文章情感的把握、对文章人物的评价,等等;另一部分是对课外作品当中优美词句与经典语句的摘抄。比如,莎士比亚作品《哈姆雷特》当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当中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将这类经典语句巧妙地运用到写作当中,可显著提高文章的内涵和质量。如果学生能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并长期坚持下来,其写作水平必然会大大提高。

日记是一种趋于生活化的写作方式,其在写作格式和写作内容上都没有太多的要求,完全跟随作者的想法和意识。因此,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学生就会将每天的所见所闻以及想法表达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情感表达的能力,还能让语文教师更加地了解学生,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农村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写作文有一定的恐惧心理,所以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写日记,可能不会起到太大效果,应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在某次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对以前发生过的事情还记得多少?”学生们茫然地摇头,老师继续说道:“那同学们想不想随时了解到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呢?”学生们齐声喊道:“想!”然后语文教师就可以提出写日记的要求,让学生们从内心中接受日记写作,并在日记当中分享生活当中的困难与快乐。在最开始,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比较低,大多数都是“今天我去爬山了,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我好开心!”这类的日记。但是,随着写作次数的不断增加,学生们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可以在日记当中描绘出难度更高的场景,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并且表达出丰富的情感,甚至还有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的。日记的写作,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长期的坚持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动力。

农村学生讨厌写作文最大的原因,就是对自己的文章缺乏自信,辛辛苦苦写作出来的成果无人认可,使得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课程开始之前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作品的机会,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同学们分享,然后由同学们进行点评,写得好的地方予以鼓励,继续发扬;写得不好的地方,及时指出并进行改正。设置。

黑板报。

的形式,每个学生定期将自己所收集到的优美词句、经典语句与自己作品当中的精彩部分制作成。

手抄报。

然后由教师统一组织将手抄报贴于黑板报栏目当中供同学们相互参考阅读。学生们在阅读过程当中就会发现每个人写作的特点与优势发现自己写作当中的不足从而及时进行改正努力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

学生的想象力是作文创新的源泉,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特点,巧妙地设计开阔思维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可以采用句型填空的方式。比如,在描写四季景色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春天如同______,______;夏天如同______,______;秋天如同______,______;冬天如同______,______。”让学生们根据该句式进行填空,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了许多十分有趣的答案,如“春天如同天真可爱的孩子,展现孩童的纯真;夏天如同清纯秀丽的少女,散发青春的活力;秋天如同温和的女子,绽放成熟的气息;冬天如同慈祥的老人,散发岁月的苍桑。”其次,可以采用剧情假设法,通过改变文章的剧情,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某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由于缺乏自信,小男孩一直谎称自己听不见声音,无法学习音乐。当一位著名的音乐教授发现这一真相以后,想尽办法鼓励小男孩坚持梦想,勇敢面对,最终小男孩成为了著名的钢琴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故事的剧情,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如果没有这位音乐教授的鼓励,小男孩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们各抒己见:小男孩会一直消沉下去,碌碌无为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小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梦想逐渐发生了变化,人生找到了新的目标,通过不断的努力,成为了一名著名的科学家。

生活是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标准范文”的影响,一提到生活当中遇到的好人好事,无非就是拾金不昧、扶老奶奶过马路等,素材太过常见,显示不出作文的新意,甚至有刻意模仿的意味。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学生从生活当中体验情感。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春游,从与同学以及老师的相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喜悦,从大自然中体会环境的美好;另一方面,在命题时多结合实际情况,从实际生活当中发掘作文题目。比如,班上转来了一位新同学,语文老师就可以布置题目《我与新同学的那些事儿》;某位老师喜欢拖堂,学生们表示不满,语文老师就可以布置题目《xx老师,我想对你说》。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想要表达的内容,从而丰富学生作文的内涵。

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村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司武军.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j].读与写,2019,(06):187.

[2]朱明顺.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现状及对策[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9,(06):124-128.

[3]吴玉妹.农村小学高年级乡土作文教学策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93-96.

[4]李静,文雪.三种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9,(07):76-85.

优质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论文好大全(23篇)篇二十三

童话是以儿童的语言习惯对童年的生活场景进行模拟和展现的,表达童年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在当前的小学阶段教学中,童话凭借自身特有的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儿童性等特征,成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部分教师思想上的偏差,很多时候童话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常常只是当纯粹的故事听一听、读一读,使童话失去了本来的教育价值。那么,如何才能改善这种局面,将童话的教育作用最大化呢?下面将对此展开探究。

童话之所以被安排到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因为童话这一形式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强大的教育功能。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爱幻想、爱思考的特质,而童话所特有的神奇性、幻想性恰恰是学生喜欢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健康成长。不止于此,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童话是认知类童话,可以帮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某个道理,学生可以从中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并在以后以此为准则要求自己,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见,将童话作为语文教学资源的一部分,是十分关键且必要的。

(一)培养语感,强化童话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朗读是常用手段之一。加强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语感,领悟文本主题,感悟文本思想情感,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在童话教学中,朗读同样有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童话故事的语言有一定的音律感,形式活泼,而很多主角又都是小动物,这些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仅非常适合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由朗读入手,以自由朗读、分组朗读、表演朗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美、内容美,为他们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如学习童话故事《蘑菇该奖给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扮演兔子妈妈、小白兔以及小黑兔等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角色所说的话,在读的过程中允许学生适当加入一些动作和表情,这样做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语言感知能力与朗读能力。

(二)合作表演,体验故事情节童话表演是童话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灵活、形象地再现童话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将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强化认知。首先,鼓励学生演课本剧,在情境中初步体验。课本剧表演主要是指学生通过玩玩、演演的形式将童话情节再现出来,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把握故事的重点词语,用相应的神态、动作将其表现出来。如此,学生便能在演中悟,悟中演。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植入,在模拟中深刻体验。角色植入即让学生在课堂中替换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把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出来。一旦学生成为了童话故事的一员,便会不由自主地以故事主人公的角色意识深入其中,体验童话人物的情感,使课堂充满情趣,而这也是阅读学习活动所不能达到的。

(三)复述续写,深化童话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复述也是必须掌握的基本语文技能之一。复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强化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复述这一形式来强化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童话故事,积累词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学习了童话《狐狸和乌鸦》后,教师可利用问题来诱导学生自主复述:为什么乌鸦在听了狐狸的话后,一开始是默不做声,但在后面又唱起歌;狐狸用什么办法最终骗走了乌鸦嘴里中的肉。有了这些基础的复述之后,教师可以接着让学生对文中有关狐狸的“眼珠一转”“摇着尾巴”“赔着笑脸”“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听”等重点字词、语句加以复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狐狸的狡猾,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狐狸和乌鸦》这一故事展开续写和改编,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融入外国童话,开拓学生视野纵观当前的童话教学,不难发现受教材具体内容的限制,学生接触的大多是本国的一些童话故事,优秀的外国童话少之又少。其实,外国童话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如果一味讲授本国的童话故事,难免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认识造成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实际的童话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介绍一些外国童话故事十分必要。比如,格林童话中《母狼高司普和狐狸》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它与教材中常见的东方童话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同,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故事的深入,还能引发学生对童话故事中母狼命运的无尽猜想,教学效果并不差。

总之,童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在开展童话教学时要认识到童话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学青。擦亮童话--对小学童话教材和童话教学的重新认识与思考[j].人民教育,(z1)。

[2]胡文新。教学童话不宜“同化”教学--关注童话文体特征开展童话阅读教学[j].现代教学,(9)。

[3]霍玉英。教材与教法:儿童文学单元教学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

[5]吴玉慧。浅析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2)。

[6]王子弟。淡化真假保持童真放飞想象--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漫谈[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2).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车辆安全意识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写作形式,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提高

    精选音乐课的体会与收获范文(22篇)

    精选范文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总结时提供一些启发和

    精选货款账期协议书(模板19篇)

    在合同协议中,各项条款应该明确具体,确保合同的有效执行。为了方便大家起草合同协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合同范本。第一条甲方的权利与义务。1.1甲方按照销售合同约

    最热外贸专业的心得体会(案例13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次团队建设活动让我体验到了协作和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心得体会是对这次活动的一种总结和

    热门递交异议申请书(通用15篇)

    撰写申请书时,我们应该注重情感表达,通过真挚的话语引起对方的共鸣与关注。阅读一些申请书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撰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申请书。案外异议人:姓

    热门参观会议旧址心得体会范文(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事物深入思考和探索后的得出的结论和认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参考。第二段:介绍康都会议。-简要介绍康

    专业个人实习工作总结汇编(通用18篇)

    工作总结是让我们回顾过去一个月的工作,思考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效果,以便做出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帮助。

    精选生活因亲情而精彩六年级大全(15篇)

    优秀作文是以思想深邃、观点独特、结构合理、表达生动为特点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亲情,一个十分普通的

    实用高中美术鉴赏课说课稿(通用21篇)

    教案模板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工具,用于指导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下面是一些教育界公认的经典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给各位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

    精选天使投资人协议书范文(19篇)

    精选范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通过研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作者对于总结写作的理解与运用。乙方: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