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600字(4篇)

时间:2024-01-14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600字(4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600字(4篇)》。

心得体会是对一段经历、学习或思考的总结和感悟。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作为一名爱好历史文化的人,我前不久有幸参观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横峰山的横峰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座落在横峰山顶上,它是一个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园和旅游景点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横峰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以三星级古建筑檐式建筑为主,颇具古风,给游客一种穿越千年的历史感。

第二段:博物馆展馆(250字)

横峰博物馆整洁而富有文化气息,对于爱好历史文化的游客来说,这里必定是个不可错过的地方。博物馆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展示技巧,以独特而生动的方式呈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博物馆主要分为四个展馆:皖南文化展览馆、中国民俗文化展览馆、中国铜器艺术展览馆和珍品陈列馆。我们每个展馆都有耐心地观看、感悟,你可以看到各个时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思考。

第三段:纪念馆介绍(250字)

横峰博物馆的纪念馆建在亲王井前广场,包括纪念亭、墨兰楼、御碑廊和碑林等。纪念馆是贯穿明、清及近代历史的见证者和载体,记录了南宋名将李景隆、清朝僧人郭嵩焘、宣统皇帝的故事和历史事迹。进入纪念馆,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艺术品。这些作品既有历史文物,又有新的艺术品。通过观看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气息,这些珍贵的文物记录并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也见证着中国历史的传承。

第四段:文化园区(300字)

除了博物馆、纪念馆外,还有一个“黄金屋顶”的文化园,那是一个将文化、旅游、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文化公园。文化园景点包括千年古树、瀑布天池、神仙洞、红叶溪、十二生肖、名人故居等。这里周边环境优美,绿色植物和鲜花在季节里时时绽放,空气清新宜人。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游玩,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让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

第五段:总结体会(200字)

通过参观横峰博物馆,我有了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文物史料,还有展示、体验、传承中国文化的场所和平台。作为见证历史的一部分,博物馆比单纯的文字资料更生动、直观,也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到中华文化独特的历史魅力。横峰博物馆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印记和变迁,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考,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和保护文化的信念。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二

姥姥家附近有一座宏伟的博物馆,虽然路过无数次,但还没进去参观过,所以,一直很好奇,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宝贝呢?今年春节,爸爸妈妈都放假,于是,我们一家人终于有机会去博物馆看一看了。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走进了一楼展厅,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原来,我们生活的这篇广袤的松辽平原,在很久很久以前,曾经是一片海洋,经过一次次的地壳运动,又演变为古大湖,今天的东北,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这几个城市,在几百万年前都还是大湖的一部分,这个曾经的古大湖比现在的青海湖还要大十倍。经过一次次的地理变迁,古大湖面积逐渐缩小,湖水逐渐干涸,渐渐才露出陆地,形成东北的平原、湿地和湖泊。后来,人类的出现、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城市。

但是,大厅里的动物到底是什么呢?到了三楼展厅,答案终于揭晓,通过展厅里巨大的动物化石和考古学家复原的动物模型,我了解到,这种像恐龙一样巨大的生物原来叫猛犸象,成熟的猛犸象体长有6-7米,体高4-5米,体重7-8吨!它们在几百万年前就生活在我们脚下的这篇富饶的土地上,它们来自美洲大陆,经过很多年、一代代的迁徙才逐渐来到中国东北,但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的时候,这个物种却从地球上消失了!虽然有人类猎杀、火山爆发、气候变暖等假说,但关于猛犸象的灭绝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不过,我相信,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包括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猛犸象的灭绝一定会找到答案!

通过参观博物馆,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要爱护环境、爱护动物,防止气候变暖,才能使得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不断的生存、繁衍下去!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三

苗药博物馆坐落在中国苗族自治县,这里是苗族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苗药独特的发源地之一。最近,我有幸参观了这个知名的苗药博物馆,通过这次参观,我深深体会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对苗药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段:博物馆的展示

苗药博物馆非常注重观众的互动参与,通过生动的展示方式,将苗药的演化历程和应用价值展现给游客。在博物馆中,每个展示区都有着详细的解说,并陈列了各类草药和苗族传统医书,从中可以看到苗族对于草药的独特鉴赏和研究。

第三段:苗族文化的体现

苗族文化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在苗药博物馆中,我看到了苗族人民对于自然界的崇拜和融合,他们从大自然中探索出各种草药,用于医疗和保健,这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也展示了他们对于生命和健康的重视。同时,苗族独特的药物制作和疗效也让我深深着迷。

第四段:苗药的应用价值

苗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药材和制作工艺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养生领域。在苗药博物馆中,我了解到苗族人民对于草药疗效的准确把握和利用以及对于药材保存和制作工艺的细致操作。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一环。

第五段:参观的收获与感受

通过参观苗药博物馆,我对于苗族文化和苗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我体会到苗族人民对于生命健康的关注和珍惜,也领悟到草药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这次参观也让我深感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的珍贵。作为一名年轻人,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参观苗药博物馆是一次深入了解苗族文化和苗药的宝贵机会。通过观赏展示区和解读解说,我对于苗族人民的智慧和草药的独特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苗药博物馆的参观不仅是一次学习和了解的旅程,更是对于中医药事业和传统文化的思考与珍视。这次参观让我深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支持。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四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__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是啊!我们的民族从愚昧、被动挨打,到革命、建立独立的国家,再到觉醒、建设富强的中国——整个过程,两百年,历尽艰辛,多少人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为当代中国百姓的生计和幸福而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看着安静的展馆,看着悠然的观看展品的人,我心里暗自感恩,感谢先辈的牺牲换来的中国的独立和和平,也感谢当今那些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心里带着这种种的感慨,回想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回想国外美术的趣味以及与中国的不同,回想中国的近代历史——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依旧宏伟的建筑,突然又想起初见它时心里的那种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自豪感从何而来?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但不仅是当代的,更是从久远走到今天,那全部的岁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国政府、中国的人民回归自我、面向世界的风貌;它象征着过去,更象征了未来!

我想,在中国的首都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可以说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前台工作心得体会篇五

博物馆是一个展示文化、历史和艺术的场所,也是经常举办特别展览和活动的地方。对于许多人来说,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有趣的方式来学习和探索世界的不同方面。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参观博物馆心得体会。

第二段:首次参观的体验

第一次进入博物馆时,我感到有些紧张和不知所措。毕竟,这是一个充满文化和艺术宝藏的地方。当我第一次看到展览室里摆放的古代文物时,我兴奋不已。我观看了很多展品,从古希腊时期的雕塑到中国的陶瓷和字画。我注意到大多数展品都有一个详细的标签,说明了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这些标签确保了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展品。

第三段:发现新知识的乐趣

在我的参观过程中,我发现自己获得了大量新知识。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历史和文化的知识,还学到了关于艺术、科学和自然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博物馆不仅提供了各种展品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有一系列的解说、视觉和互动内容,促使我们在参观过程中对某些事物产生更多的兴趣。

第四段:博物馆的重要性

博物馆不仅提供了各种教育和学习机会,还更深入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博物馆提供了保存和展示文化、历史和艺术珍品的重要渠道。它们还通过展览、工作坊、教育课程和研究计划等方式,为大众普及知识、促进文化意识和文化多元性。

第五段:总结

总的来说,参观博物馆是一个值得一去的经历。我相信,每个人在博物馆中都能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增长知识和领域,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不同方面。去博物馆不仅是一种难忘的体验,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文化。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