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改写《寻隐者不遇》的句子(8篇)

时间:2023-03-27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最新改写《寻隐者不遇》的句子(8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改写《寻隐者不遇》的句子(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篇一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

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5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 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

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 检查预习,初解诗义。 10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

此:这,此山,这座山。

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 体会诗的凝炼,精妙。5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 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0

(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 ),诗人( )

2、 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 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

4、 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 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10

1、 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

2、 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3、 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如何?

4、 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 坚韧,有力 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

采药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 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什么? 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

云深vs云浅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么样的隐者?(逸,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 山中 云深处 药 仙 )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5、 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是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 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 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什么?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又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结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屡试不弟的挫折,进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红尘,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难怪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六、师结语。

1、系统总结,完成板书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又能体会到更多的意味。

隐者在松下寻隐者,而隐者在山中采仙药。只有谁最无欲无求,童子嘛,(不随师父采药,求仙得道,也不招待远来的客人,博得对方的常识,是真隐者,何需寻隐者,是真洒脱,何需采仙药?)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贾岛的对面嘛。这就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你看,贾岛要追求的这种真正超脱的,无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看似很近,实则又很远,永远不可“遇”。贾岛将这种不遇的感慨凝聚在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了。

2、 这首诗,初看平淡实则深远,其实对于一首诗也好,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有时你以为理解了,不过如此,其实,你只是来到了“松下”,再往里边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为真懂了,也许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还在“云深处”呢!那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松下,送到这山中,送到这云深处,来,闭上眼睛,做一回真隐者,吟诵这首诗,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觉。(配乐)

六、 布置作业

把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俗 逸 仙

贾岛 寻 隐者 采 药

松下 山中 云深处

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篇二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云深不知处,只在此山中。

这几天,想起老朋友的我翻来覆去的,就是睡不好觉,最后决定去看望老朋友。

第二天一早,我背上干粮,骑着马沿着山道出发了。花儿的芬芳香气迎面飘来,芦苇们随着树叶的“沙沙”声随风摇摆。

大约两个时辰的路程,也有点累了,便找了一棵大松树,树干上套着马绳,我在旁边的一角坐了下来,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清新和手里的干粮。

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跟童子道别,沿着原路返回了山下。

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篇三

【寻隐者不遇】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处】:唐五代-贾岛

[1]寻隐者:寻访隐居在山路山中的人。本诗一作孙革诗,题为《访羊尊师》,无根据。

[2]松下:指隐者居住的地方。童子:男孩,隐者的徒弟。

[3]言:说。

[4]处:去处。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

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篇四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

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篇五

贾岛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作诗时总是苦思苦吟,常常因为推敲一个字眼,茶饭不思,称为苦吟诗人。

这一天,贾岛在家中,望着窗外的美景,突然诗兴大发,作了一首优美的诗歌,可是,有一句话中的一个词不是很恰当,他左思右想,觉的这些词不行,那些词也不行。正好,他听说有一位很有学问的隐士住在山中,便准备去向他请教。

贾岛没见到隐士,十分失望,自己辛辛苦苦的登山,就为了见到隐士,可却没遇到,真是可惜,朋友,改天我会再来的,希望你能在家。但他转念又想;这儿空气清新,树木成阴,景色迷人,自己在这么秀美的风景中走一走,看一看,就可以忘记烦恼,真是不虚此行啊!

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篇六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篇七

初读古诗交流资料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孩子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又亲亲这个的脸。孩子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孩子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孩子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生6:我认为应该用平静的心境来学习!

生7:我认为应该用激动的心境来学习!

生8:我认为应该用陶醉的心境来学习!

生9:我认为应该用愉悦中又有忧愁的心境来学习!

孩子们纷纷争抢着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什么味道。

大约停了十秒钟,老师故作神秘地:

课前我们一起商量过要做两件事,没忘吧?

孩子们惊喜地大声叫:没忘!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孩子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师: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说服另一部分同学才行哦!

(孩子们又激动起来)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孩子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师:行,准备好,展示收集的资料。

收集了作者资料的,请到讲台的左边;

收集了古诗解释的,请到教室的中间;

收集或准备了其它资料的,请到教室的后边。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孩子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又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又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孩子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介绍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又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介绍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介绍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孩子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咦!写古诗、写解释,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当然不同!这可是学生自己在学嘛……”

两位老师小声的议论着。

第三个小组的孩子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孩子向大家介绍: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什么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爸爸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孩子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孩子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孩子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什么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鉴赏古诗体会意境

师:我请凡是认为自己读诗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诗。

(几乎全班孩子都很自信地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孩子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师:喜欢英语的孩子们,请你们大声读读英文部分。

(几乎全班孩子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同学们评评,哪部分听起来简单易懂。

(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同桌小声商量后,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带着赞赏的心情读。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诗句想象成图画画面。

生4:要有鲜明的节奏感。

生5:要被古诗陶醉。

……

[屏幕显现出一幅幅山水国画,配以轻柔的民乐……]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品味赏玩延伸拓展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又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孩子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孩子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孩子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孩子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孩子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孩子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准备请两位同桌上来演,看看谁勇敢。

师:(面向全班孩子)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孩子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孩子进行了表演。)

(孩子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师:从演的当中,你对比古诗,想说些什么呢?

师:能干的孩子,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孩子出色的表达喝彩。)

生2:中国的古诗太美了,可惜我现在才发现。

师:孩子们,让我们把朗读当作一种爽心的赏玩吧!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什么吗?(孩子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孩子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孩子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孩子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先介绍!

(孩子们齐声说“好”!)

师:我介绍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孩子一见,急了,又是对他挤眼睛,又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见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孩子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介绍好吗?”孩子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孩子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又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孩子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风景……”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孩子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孩子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激动地):孩子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孩子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孩子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3:这节课,我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有!”“我有!”“我们有!”

课,在孩子们激动的叫喊声中结束……

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古诗改写篇八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孩子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又亲亲这个的脸。孩子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孩子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孩子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生6:我认为应该用平静的心境来学习!

生7:我认为应该用激动的心境来学习!

生8:我认为应该用陶醉的心境来学习!

生9:我认为应该用愉悦中又有忧愁的心境来学习!

孩子们纷纷争抢着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什么味道。

大约停了十秒钟,老师故作神秘地:

课前我们一起商量过要做两件事,没忘吧?

孩子们惊喜地大声叫:没忘!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孩子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师: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说服另一部分同学才行哦!

(孩子们又激动起来)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孩子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师:行,准备好,展示收集的资料。

收集了作者资料的,请到讲台的左边;

收集了古诗解释的,请到教室的中间;

收集或准备了其它资料的,请到教室的后边。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孩子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又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又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孩子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介绍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又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介绍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介绍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孩子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咦!写古诗、写解释,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当然不同!这可是学生自己在学嘛……”

两位老师小声的议论着。

第三个小组的孩子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孩子向大家介绍: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什么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爸爸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孩子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孩子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孩子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什么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鉴赏古诗体会意境

师:我请凡是认为自己读诗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诗。

(几乎全班孩子都很自信地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孩子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师:喜欢英语的孩子们,请你们大声读读英文部分。

(几乎全班孩子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同学们评评,哪部分听起来简单易懂。

(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同桌小声商量后,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带着赞赏的心情读。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诗句想象成图画画面。

生4:要有鲜明的节奏感。

生5:要被古诗陶醉。

……

[屏幕显现出一幅幅山水国画,配以轻柔的民乐……]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品味赏玩延伸拓展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又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孩子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孩子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孩子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孩子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孩子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孩子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准备请两位同桌上来演,看看谁勇敢。

师:(面向全班孩子)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孩子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孩子进行了表演。)

(孩子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师:从演的当中,你对比古诗,想说些什么呢?

师:能干的孩子,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孩子出色的表达喝彩。)

生2:中国的古诗太美了,可惜我现在才发现。

师:孩子们,让我们把朗读当作一种爽心的赏玩吧!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什么吗?(孩子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孩子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孩子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孩子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先介绍!

(孩子们齐声说“好”!)

师:我介绍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孩子一见,急了,又是对他挤眼睛,又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见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孩子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介绍好吗?”孩子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孩子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又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孩子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风景……”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孩子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孩子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激动地):孩子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孩子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孩子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3:这节课,我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有!”“我有!”“我们有!”

课,在孩子们激动的叫喊声中结束……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村晚改写作文300字 村晚改写作文350字(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村晚改写作文500字(3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

    儿童之家指导工作计划(32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

    2023年餐饮销售总监工作计划 餐饮营销总监的岗位职责(八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

    餐饮营销总监的工作计划和目标(10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计划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范文,仅供参考,

    把寻隐者不遇改写成作文(六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把寻

    最新七夕写给自己的情书文案(五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

    最新包容的作文600字以上(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包

    2023年阳光小学作文400字(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

    给男朋友的话情书简短 给男朋友的情书520字(三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