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九年级物理模拟试题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琴心月最新九年级物理模拟试题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精选8篇)

岗位职责是指在特定职位上所要负责的任务和工作范围。岗位职责的编写是一项关键任务,它需要全面准确地体现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只有编写出较为完善的岗位职责,才能为组织和员工提供明确的工作指导和参考,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下是一些编写岗位职责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岗位职责对于组织机构和员工而言都非常重要,下面是一些典型的岗位职责范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物理模拟试题篇一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光现象》第四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处理

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 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1、提问:

(1)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2)是光的反射定律?

2、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九年级物理模拟试题篇二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 学 过程

教学步骤

教 师 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 内能 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 圈,活塞往返 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

a.吸气冲程 b.排气冲程 c.做功冲程 d 。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 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 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1)

一、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克服摩擦做功 外界对物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压缩体积做功

二、 演示点火爆炸试验:物体对外界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三、 热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九年级物理模拟试题篇三

1、常识性了解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的知识.

2、知道水能和风能的利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和节约能源的教育.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学习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教学.提供的资料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第三节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课题】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重点难点分析】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并组织的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九年级物理模拟试题篇四

1.(13北京)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b.用煤气炉给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

c.把蔬菜放进冰箱,蔬菜的温度降低

d.在阳光照射下,公园里石凳的温度升高

2.(13温州)木工师傅做家具时,来回拉动锯条锯木头。锯条温度将升高。该过程主要

通过b

a.热传递使锯条的内能增加b.做功使锯条的内能增加

c.热传递使锯条的内能减少d.做功使锯条的内能减少

3.(13乐山)下列现象中,利用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木工用锯锯木条时,锯条发烫b.烧开水时,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来

c.铁块放在炉火中烧红了d.冬天,人们在太阳光下取暖

4.(13黄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马路上尘土飞扬,表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xkb1.com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手相互摩擦发热,是靠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

d.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小

5.(13成都)小文在做“开水煮白菜”这道菜的过程中,有以下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a.放一点盐,汤就有了咸味,说明分子只在液体中运动

b.菜做好起锅时,清香扑鼻,说明分子只在高温下运动

c.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实现

d.白菜的内能增加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

6.(13杭州)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一个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块浸有少量乙醚(乙醚极易

a.气体比液体更容易被压缩

b.浸有少量乙醚可以降低棉花的着火点

c.活塞迅速下压,乙醚蒸气液化放出热量,使棉花燃烧

d.外界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7.(13浙江)图中改变内能的方法与其他三种不同的是

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

8.(13临沂)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白行车轮胎放气时.气门嘴处温度会降低

b.放进冰箱冷冻室的水变成冰块

c.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气缸内气体的温度升高

d.用手来回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温度升高

9.(12齐齐哈尔)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来改变内能的是a

a.给冷水加热b.压缩空气温度升高c.下滑时臀部发热d.搓手取暖

10.(12三明)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b.用热水给袋装牛奶加热

c.用”搓手”的方法取暖d.用锤子敲打铁丝,铁丝发热

11.(12聊城)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饮料变凉b.划火柴,火柴被划燃

c.柏油马路被阳光晒热d.冬天,暖气使房间变暖

12.(12盘锦)下列过程中,属于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锤子敲打铁板,锤子和铁板都变热

b.两手相互摩擦,手发热

c.卫星进入大气层时外壳发热

d.热水中放入冰块,水温下降

13.(12宁夏)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反复弯折后,铁丝的温度升高b.火车经过后,铁轨的温度升高

c.用火炉烧水,水的温度升d.两手相互搓揉,手掌发热

14.(12漳州)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用力搓手时,手会发热b.用液化气烧水做饭

c.夏天在太阳曝晒下,水泥路面发烫d.冬天把手插在口袋里会感到暖和

a.刚下坡时,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b.匀速下行时,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匀速下行时,机械能保持不变d.刹车片发烫,是做功改变了内能

16.(12福州)下列实例中,属于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

a.流星穿过大气层时发热发光b.冬天,嘴对着双手哈气

c.汽油机的做功冲程d.不锈钢汤勺放在热汤中

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

17.(12本溪)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冬天,暖气使房间变暖b.用锤子敲打钢板,锤子和钢板都会变热

c.石头被太阳晒热d.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吸气冲程

18.(11清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之间b.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只有做功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d.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

19.(11宜昌)18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相同物态下,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会减少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00g水内能相同

20.(11成都)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常年平均气温是

-25℃。一天,南极上的小企鹅豆豆和丁丁(见下图)之

间发生了一次有趣的对话,他们的部分说法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a.豆豆:呵呵,这里太冷了,冰山肯定没有内能了

b.丁丁:再冷,组成冰山的分子在做热运动呀,所以冰山也有内能

c.丁丁:呵呵,冰天雪地的,空气中肯定没有水蒸气了

d.豆豆:冰也能升华呀,这里的空气中肯定有水蒸气

21.(11内江)关于热现象,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机械能和物体的内能是同种形式的能,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

b.铁丝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d.扩散现象只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不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22.(11玉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

b.物体的温度高,内能一定大

c.蒸发在只液体的表而发生

d.分子的内能包含分子的动能和势能

23.(11泰州)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b.用热水泡脚.脚感觉暖和

c.汽油机的压缩冲程d.水沸腾时水蒸气顶起水壶盖

24.(11自贡)在下列现象中,利用热传递的方式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

a.用锯锯木头,锯条发热

b.烧水时,水逐渐变热

c.流星在大气层中高速下落,发出光和热

d.小孩从滑梯上滑下,臀部有灼热感

25.(11阜新)(多选)下列事例中,属于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a.夏天,柏油马路在烈日下会被晒热b.冬天,两手相互搓一搓就会暖和

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

c.用热水泡脚,脚会感觉暖和d.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会发光发热

26.(11河池)下列方法中,利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b.用“搓手”的方法取暖

c.用热水袋取暖d.反复弯折铁丝使其发热

27.(11牡丹江)下列现象属于用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反复弯折铁丝,铁丝的弯折处会变热

b.冬天人们常用热水袋来取暖

c.远古时代,人们采用钻木的方式来取火

d.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汽缸内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温度升高

28.(11郴州)下列生活场景中,通过做功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搓动双手感到暖和

b.用嘴向手“哈气”感到暖和

c.冬天晒太阳身体感到暖和

d.围坐火炉烤火感到暖和

29.(11雅安下列现象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通过搓手,手变暖和b.用炉火烧水

c.阳光照在柏油路上,路面变烫d.用热水泡脚,脚感到暖和

30.(11宁德质检)下列现象中哪一种是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

a.冬天人们搓手取暖b.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多年的`冰川融化了

c.用热水袋取暖d.冬天晒太阳会觉得暖和

31.(11深圳)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牛,下图中物体的内能减少的是

32.(11锦州)下列事例中,属于热

传递改变内能的是

a.夏天,柏油马路在烈日下会被晒热b.冬天,两手相互搓一搓就会暖和

c.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会发光发热d.用打气筒给轮胎打气,筒壁会发热

33.(11泰安)下列属于通过做功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在火炉上烧水,水温升高b.感冒发热,用冷毛巾敷额头

c.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d.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这两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方法都是利用做功的方式来增大手的内能

b.两种方法都是利用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手的内能

由莲山课件提供/资源全部免费

c.前者就利用做功来增大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热传递来增大手的内能

d.前者是利用热传递的来增大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做功来增大手的内能

35.(11南宁)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热前,水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b.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c.水的内能增大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实现的

d.水蒸气对木塞做功,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木塞的内能

36.(10广安)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0oc的冰块内能为零b.温度低的物体一定比温度高的物体内能小

c.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大d.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37.(10莆田)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没有内能b.00c以下的物体没有内能

c.内能和机械能是同一种形式的能量d.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能”,请你根据这个意思,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b.同一物体温度越低,物体内能越大

c.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体内能越大

d.温度相同的同种物质,分子个数越多,物体内能越小

39.(10河池)水是生命之源,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下列关于水的理解正确的是

a.0℃的水内能为零b.水温升高,内能一定增大

c.水变成冰后,体积变大、密度变大d.30℃的水比20℃的水所含的热量多

40.(10百色)下列关于内能和热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的冰块没有内能

b.运动越快的物体内能越大

c.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d.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是从内能大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小的物体

41.(10宜宾)在下列做功过程中,加有着重号的物体,内能逐渐减小的是

a.砂轮磨刀具时,砂轮的温度越来越高..

b.暖水瓶中的热空气将瓶塞冲出..

c.在压缩冲程中,气缸内的气体温度升高..

d.电炉通电后,电阻丝逐渐变红...

文档为doc格式

九年级物理模拟试题篇五

教后记《电能电功》这节课的内容,表面看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教学中发现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不能用知识拓展的办法来解决,这对学生接受新知识来讲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从现象的分析人手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展知识的外延。这一点本课做得不够。至于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多过深。

在探究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过分地强调了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而忽略了结论的得出,这样的探究有些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了。课后我觉得探究前应做好两个工作,首先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猜想,不至于他们杂乱无章,没有边际的乱猜,起不到一定的实际效果。创设情景时,我可以通过两个灯泡的亮度使学生体验到电流做功的大小不同,从而猜想电功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设计实验表格,使学生注意实验记录,得出结论,避免了他们实验时不知道做什么,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如果这样的引导,同学就能通过实验成功地测出一些有效的数据,并能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出实验结论,可以说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知识的达成度也很高,注意了课堂的时效性。课堂应该是有控制的开放,探究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初步探究,所以根据我们的学生特点怎样做好引导,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达成一定的知识目标,又能体现学生的参与过程。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

文档为doc格式

九年级物理模拟试题篇六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九年级物理模拟试题篇七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程度

2、内容的祥实程度

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

九年级物理模拟试题篇八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