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优秀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翰墨声声慢李清照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优秀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篇一

1、淡酒——无法销愁古代文人酒之浓淡向来只与心情有关。陶渊明飘逸洒脱,篇篇有酒却从不醉人,而是因酒愈发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李白兴致高涨之时,不管狂饮几度仍能泼墨挥毫,拂剑舞月;柳永伤心苦楚之时酒量敌不过柔弱女子。三杯两盏之后便“无语凝噎”,宿醉难醒。李清照因其女儿身份,不管心情如何均不胜酒力,李清照在《如梦令》中一度“沉醉不知归路”。在另一首《如梦令》里再度“浓睡不消残酒”。这是李清照早期的酒,是一种浪漫、潇洒、祥和的美丽,这种酒就是不沾朱唇亦能醉人。两相对比,词人年迈,家仇国恨,愁绪满怀。视若无物。一样的不尊重。一样的无价值,但现在不但居无定所。连形式上的寂寞都驱除不了,连一个心不在焉的听众都没有.“独抚琵琶空好音”。“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迷恋风尘说”于情有悖.于理不通。纵观琵琶女。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大”,都被剥夺了傲。人”的资格.其被玩弄被抛弃的命运一以贯之,而且是江河日下,步步走低,所以忆及往事,才潸然泪下,何来迷恋过往之念?正是基于其际遇的极悲和彼此处境的相似。白居易方视其为同道者——“天涯沦落人”,才会一掬同情伤己之泪而“湿青衫”。这样理解,不能显示其“悲剧的深刻性”和主题的批判性?如果将其解为“迷恋风尘”,岂不枉负白乐天的一番拳拳之情?岂不要怀疑白乐天眼光愚钝,识人太浅?梨园弟子逃脱不了被千百次玩弄的命运。令人愤慨的是.达官显贵玩弄了这些声、色、艺俱佳的梨园弟子.偏说这些女艺人天生就y贱,甘心被玩弄。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念奴有色善歌,宫伎中第一。帝尝日:‘此女眼色媚人。”红颜媚人甘于沉沦的论调一直影响至今,真是可悲可叹!

2、晚风——徒增无奈“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借酒销愁,无奈杯杯浓酒不胜愁。砭骨的晚风也来落井下石.微醺后飘然麻醉的感觉更难把握,酒醒人静奈愁浓。“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是“最难将息”的第二重因素。《声声慢》中的“晚风”裹挟太多秋的意味,所以也格外的强劲无情:它摇落了屈子的香草美梦;它吹破了子美的茅舍家园:它皴染了长亭的霜林。憔悴了莺莺的容颜。

3、黄花——借感孤单西风恨,黄花愁。“愁花愁情愁人服,忆景难耐,天上人间。”面对落花垂泪感伤的女子,总会让人想起林黛玉。家道中落,寄人篱下,感情脆弱,秉性孤傲的她视宝玉为救命稻草,然而黛玉专心而至痴心。宝玉多情近乎泛情。可怜黛玉“只落得一弯冷月葬诗魂”。宝黛爱情是虚幻凄美的童话.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二人情投意合——文学知己.金石同志,才子佳人。恩爱夫妻.堪称古今第一神仙眷侣。无奈国道中落,北宋南迁,历史像是无情的判官将李清照的诗词梦缘拦腰斩断。赵明诚的溘然长逝更成为李清照一生刻骨铭心的伤痛。李清照从此流寓无定.湖海飘零,寄人篱下,识尽人间滋味。李清照用其娇小的身躯负载生命的重量,虽也坚强。但女人毕竟是水做的骨肉.独处之时。她内心充盈的更多是“柔肠一寸愁千缕”的孤寂与哀伤。“寻寻觅觅”,她寻觅赵明诚将菊花簪于她发问的身影,“冷冷清清”,哪有人影!惟有“满地黄花堆积”。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那黄花不是孤苦飘零的自己么?物存人去永无踪迹,遗落彻骨孤独,惟有寂寞相伴。这是“最难将息”的第三要义。清照如那黛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旧雁——触目伤怀群雁抑或孤鸿自古就是离愁别绪这等抽象情感的具象表达。刘禹锡“萧萧送雁群??孤客最先闻”.苏轼“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雁之所以成为李清照愁思的载体。大概有如下双重原因:其一,“鸿雁传书”。鸿雁能够传送书信,进而成为书信的代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赵明诚外出做官的日子里,鸿雁一度带给李清照多少甜蜜而浪漫的期待。而此时此刻,甜蜜浪漫的相思之情已化为悼亡之悲。其二,鸿雁是候鸟,秋天由北而南。词人李清照亦是北人,避难南下,雁就成为旧时相识。然而,南飞雁可以重新回到北方,词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徒增天涯沦落之感,触目伤怀。“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仰头望天,雁群飞过,触目伤怀,此愁难销。此亦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孤窗——独守凄凉;梧桐——寂寞之感;细雨——愁绪无边;黄昏——长夜难熬。这一系列的意象,都满载愁思,意象的叠加便是愁思的叠加,最终如那双溪蚱蜢舟。载它不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李清照触物生情,有感而发,一篇《声声慢》字字血泪,情真愁浓。这千古凄绝的愁情,这饱含漂泊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的“愁”情,以其沁人心脾、深邃含蓄的美感,成为千载之下传唱不衰的经典。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篇二

阳春四月,昔日繁华的都城开封,闻不到往日热闹的叫卖声,只有一片沉寂。放眼望去,满目疮痍。天地为愁,草木凄悲。

又一次从梦中惊醒,回想梦中的亡国之景,心绪无法安定。探手往身边枕塌,却是触到了一片冰冷,不禁一惊,抬眼往周围看去,眼前一片冷冷清清,又是一怔,是啊,枕边人早已故去。凄凉、惨痛、悲戚之情如汹涌潮水般涌来,真真是痛侧心扉。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季的天气骤冷骤热,最是难以保养休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更觉冰冷刺骨。倘若能够沉沉睡去,倒还能暂时逃避。

披衣起床,身上的衣襟略为单薄,顿生寒意。放眼窗外,寒风急啸,带来阵阵刺骨寒意。走至桌前,欲饮酒御寒,几杯淡酒下肚,却发现暖了身子,暖不了心。

端起一杯酒,走至窗边,抬眼望去,恰逢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几声雁鸣,带着哀怨,刺痛了一颗满是伤痕的心。回想起过去在寄给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曾经相亲相爱的却生死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院中的菊花也已憔悴不堪,落满一地黄花,如今还能有谁与我共摘呢?冷冷清清地守着窗子,孤零零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漫长使孤独变得更为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秋风瑟瑟,秋雨潇潇,雨夹风声,风助雨势。眼前唯见菊花凋零,梧桐泣雨,一个人独守空窗,等着天黑,面对这般寂寞凄清之景,又岂是一个“愁”字便能道清。

人之一世,也非一“愁”字能道尽。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篇三

宋词,和唐诗一样,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现存二万首上下的宋词中,佳作无数,词人也不少,但出于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女词人却不多,能写出流芳之作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无疑,李清照是杰出的。李清照用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感受,为后世留下不少传世名篇。后世研究李清照的学者不少,从现存的一百多篇李清照研究论文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声声慢》;在现存二万首左右的宋词中,虽然不能说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最好,但可以说它是全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的词篇之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名篇之一。(也有人说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南渡是李清照生活逆转的分水岭,靖康之变后,金兵南侵,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因为祸不单行: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流丽,乐观活泼,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李清照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丈夫安葬以后,她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此后的李清照成为一名寡妇,一直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一、叠字运用造出奇创意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回溯李清照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寻寻觅觅”,是说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想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而“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感到“凄凄惨惨戚戚”。象这样使用叠字,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李清照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后世的词话家都赞赏她这样创造性地使用叠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徐釚的《词苑丛谈》中评道:“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二、层层渲染抒悲凄之情,

接下来一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说的是什么季节?一般人习惯用这句话来形容早春天气,李清照在这里写得却是秋天的早晨。朝阳初出,故曰“乍暖”;晓寒犹重,故曰“还寒”。“最难将息”是“最难调养、休息”的意思。此句与上文“寻寻觅觅”呼应,说明自己从一清早就不知如何是好。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人们认为此词是写李清照在“黄昏”时一段时间的感受。因“晓”字与“黄昏”相抵牾,即便是《词综》及其前后的约十几种版本都作“晓”字,也未引起应有注意。但俞平伯、吴小如等专家均认为应作“晓”,因为此词写的是一整天的事,并非一晚的事,“晓来风急”正与“乍暖还寒”相合。而且古人有晨起于卯时饮酒的习惯,叫做“扶头卯酒”。秦观有一句词叫做“晓风力暴”(《迎春乐》词,《淮海词》卷一)。李清照的“晓来风急”,是否受到秦句的启发虽难以断言,而秦、李二句均与《诗·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句有关,却是可以肯定的。关于此篇的题旨有两种说法,一是《诗序》所说:“《终风》,卫庄姜伤已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二是《诗集传》云:“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且不说此二解本身是否有牵强之处,李清照在此化用这个典故,与自己的身世则极为吻合。见于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四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是高宗赵构绍兴二年(1132),李清照四十九岁,再嫁张汝舟不久与之离异后所作。启中有句云:“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这就是说李清照再嫁后,受到张汝舟的肆意打骂和虐待。启中又云:“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捫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这里当是指李清照因婚变、诉讼之事受到时人毁谤,哀求綦崇礼,为她止谤恢复名誉。李清照的这段经历,与庄姜颇有相似之处,亦与庄姜一样,以晓风为比。又因在当时看来,李清照和庄姜的这一隐衷可能被认为是不名誉的,所以她在词中暗用其典,以致使后人难以解开这个谜。再从训访方面看,“终风且暴”,《传》曰:“暴,疾也。”《疏》:“《释天》云:‘日出而风曰暴。’孙炎曰:‘阴云不兴而大风暴起,然则为风之暴疾。’故云疾也。”意思很明白,“日出而风曰暴”,“暴”又作“疾”解,那么“暴”也就是“晓来风急”的意思。这个典故运用得很有工夫。说它是大匠运斤,也不过分。

“雁过也“三句,是说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这句中最受称道的是“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这个字古人称其“绝妙”(《词菁》卷二),又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词笔,殆间气也。”(《白雨斋词话》卷七引张正夫语)等等。其实这个字之所以十分难得,还是因为李清照写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据载,李清照结婚不久,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丧夫后更是茕独栖惶,几十年来,李清照不知孤零零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所以对“黑”字有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李清照大半生所受的煎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刘体仁在《七颂堂随笔》评道:“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3、以声摹情展乐章之美

综观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前人一致赞赏李清照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李清照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4、血泪交迸蕴破碎心声

当然,衡量一篇作品的高低优劣,还离不开对其思想内容的具体分析。以往在相当一部分有关《声声慢》的评述中,存在着对其思想内容的过多挑剔或否定,与对其艺术形式高度赞赏的尖锐矛盾。对这首词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性予以高度评价是必要的,但如果贬低了其思想性则又是失算的。思想性一词已经不新鲜了,今天假若继续使用这个词时,似不必专以某一作品所达到的所谓思想高度,或它的李清照所隶属的阶级、阶层及其世界观如何,定其高低。不错,在《声声慢》里,听不到有论者所要求于它的“时代号角”的战斗声响,听到的倒是令人“伤心”的雁叫和雨打秋桐的凄厉之声;看到的不是李清照于“黄昏”之时,象抗金志士们那样“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词),而是一个蹙额敛眉的已老徐娘独酌难敌风寒的“淡酒”,以及满地憔悴的黄花、雨中飘零的桐叶;李清照自身也不是象“亘古男儿一放翁”那样的好汉,倒曾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贵家子弟”——礼部员外郎的女儿和权相的儿媳。然而,事物的这种固定的属性,往往难以说明事物的本身,至少是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事物的动态及其复杂的内部结构。所以,读这首词,首先应克服那种机械的查阶级定成分的做法。对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身分、有才学,抑或品貌端正的女子来说,她的思想愈有光彩,举动愈是正义、大胆,将会愈益招致物议和蒙受攻讦。李清照和她的有一些作品所遭受的正是这种命运。奇怪的是,对《声声慢》一词“昔人极口称之”(《词林纪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间或有微词,也只是说它在技巧方面“刻意播弄”(《历代名媛诗词》卷十一)、“并非高调”(《白雨斋词话》卷一),顶重的也不过说它“颇带伧(粗俗)气”(《词林纪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而今人对其却十分苛责,曾经是动辄批判,甚至说它是“贵族妇人的哀鸣”、有“毒害和腐蚀作用”等等。当然历代也有一些揄扬过甚、蓄意拔高的言辞,比如,说“雁过”以下三句,与朱敦儒南渡以后写的“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朱敦儒《临江仙》词)一样,都是表达恢复无望的苦闷;说“梧桐更兼细雨”至煞拍数句,与张炎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词)一样,是表现李清照对时事的忧伤;还有的说李清照的这首词比她的诗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她甘洒热血的爱国激情。以上看法,有些虽然不能说一无可取,但总的看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从众多评述来看,最为中肯应是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所说的:“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总而言之,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是一篇言愁绝唱,凝聚着词人对北宋亡国、丈夫壮逝的幽愁暗恨和破碎心声,它的血泪交迸、感人至深之处,令注家甚至指认它是李清照晚期的“悼亡之词”。它表现了一个女词人言必己出、多含妙悟的极其敏锐精致的语言感觉,简直可以看成一种深度生命体验和鲜活的语言学相融合的标本。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篇四

《声声慢》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晚年代表作之一,这首缠绵哀婉的词体现了她晚年孤苦无依、悲哀愁闷的处境和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盅淡酒,怎故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难渡后的作品,而在南渡之后她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流亡的生活,因此在这首词中描绘的事物和抒发的感情,展现出了一个百无聊赖,空虚孤寂而又凄苦愁闷的古代妇女形象。因此此词不仅对乱世的揭露和控诉,又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更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之美。

1.体现出的构思美

在这首词中首先体现出的是构思美,借秋景来渲染愁情,她寻觅什么呢?在寻觅那失去的家园、亲人或是青春吗?也许不是,她只是一种无明确目的下意识的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于内心孤独、烦闷、痛苦到了极点而又无从排解所造成的,是由于严重的失落感而迸发出的,而寻觅出的只是冷清与寂聊,还有那染愁的秋景,因为要解愁,所以去喝酒;因为酒解不了愁,所以才感到酒淡风急;因为室内冷清,她去关注外景,抬头望却见秋雁,又想起那失去的家园与失去的亲人,所以低头望菊,看那残落的花,想起自己青春不在,所以只想,一个人独自在窗前闷坐,可又偏偏听见秋雨打落在梧桐上敲打着那无所依靠的心,而这一切想消愁的举动,非但没有消愁,反而是愁上加愁,这就是“有意消愁愁更愁”的艺术结构,因此这种愈相反愈相叠的反迭手法,使读者更加体会到词人的愁情深重。这些常见的事物,烙上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印记,这就是这首词明显的构思之美。

2.体现出的意境美

这首词主体部分,是通过对淡酒、秋风、过雁、残菊、梧桐、细雨等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词人的凄苦心情,这是最常见的借景抒情方法,写秋天的时候,不是凉,而是寒;不是清新,是萧瑟,是乍暖还寒忽冷忽热变化异常;这里体现出多情女词人细微而独到的体验。写借酒浇愁,巧妙地把它与秋风关联在一起,通过借酒浇愁作用敌不过风添愁力量,把意蕴一下子翻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写秋雁,已经是闻声思旧国,伤心不迭;想不到作者又笔锋一转,借助错觉,添上句“旧时相识”,使最不堪回首的往事――就是昔日与丈夫伉俪相亲的甜蜜生活涌上心头,这样,鸿雁传书的典故就像一把尖刀,戳进她破碎心灵的最痛楚之处;写秋菊,只用其黄花满地、干枯憔悴的本意,足以令人酸鼻,但作者却偏又用暗喻手段,反问语气,将自身化为残菊,将残菊直接比作多情人,竟不知是写菊,写人?菊问,人问?问菊,问人?这期间包蕴了多少身世的慨叹和难言的苦衷!写梧桐细雨本身虽无新意,但将它放在两个直呼告之间,却起到了将愁情推向极端的`作用,像百米赛跑的最后冲刺一样。

说到《声声慢》,几乎无不谈到它巧用叠字的特点,有明代陆云龙说“连下叠字无迹,能手”;清人徐则说“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开头十四个叠字造语奇特,在整体建构中起着统摄全词的作用。这个问题分三层考虑:首先,“寻寻觅觅”,写举动;“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这举动,环境,心情之间是因果循环的关系;因愁苦而寻觅,因寻觅而感到冷清,因冷清而心情更愁苦,因愁苦则更要寻觅因此,叠字的运用,从思想内容上讲,它往往会加重语气,增强感情,突现事物;从艺术技巧来讲,它往往会造成一种急促、跳动、铿锵的音乐效果。我从文学角度看,已经感到了它的委婉、深沉、奇特、美妙。因此到了后来,效仿的人就很多了,比如著名的有曲家乔梦符的《天净沙》,其词为:“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可见其影响深远。

3.体现出的层次美

本词的感情内容,几乎是单纯的一个愁字,这愁情的发展过程,合乎一个女性的心理活动。全词除开头叠词字句外,共七个层次,前四个层次写气候,秋风,过雁,黄花,是连续地通过写景来渲染愁情,是一个唤起渐进的过程,体现了愁初发时逐步上涨步步迭加的规律,其中间隔用了“怎敌他,晚来风急”和“如今有谁堪摘”两个诘句,体现了愁情不断上涨在语言上的标志。词人想到看过黄花家国恨,身世感己齐集于心,寻觅解愁举动已彻底失败,愁情已达到顶点,于是忍不住发出第一声直接呼告:“独自怎生得黑!”这呼告是愁绪满地的必然外溢。这无疑于火上浇油点火引爆,一下子就引起愁情恨意的总爆发,让全词在又一声撕肝裂胆的呼告中戛然而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所以,李清照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在这样的生命中,悲多于喜,愁重于欢便是十分自然的,因此,李清照《声声慢》不仅有层次、意境、构思、叠字、叠句运用之美,而更不应忽视词中词人那难以名状的悲哀及深沉愁绪。

总之,李清照《声声慢》是一首愁情深重,意境深远,语音精美,脍炙人口的词作。

声声慢李清照赏析篇五

倘若你问我这世上最美妙的是甚物,我答便是声音了。色彩的张扬或低调太过情绪化,味道又容易让我们产生依赖的转瞬即逝感。它们固然美得不可胜收,但我还是偏爱秀丽如花光山色,壮阔如波澜起伏的声音。连绵不绝,刻骨铭心。

吟游诗人泰戈尔低声道:“海里的游鱼是静默的,陆上的走兽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鸣啭的。但,大海的静默,陆地的喧闹,天空的音乐,人都兼而有之。”

我粗浅地以为人性是有更高一层对声音的醒悟能力。声音是需要被知音者享受的。我读过上一届新概念中辽宁抚顺刘强的《女人的床》,人生许多的风光还是离不开声音的:单赖在床上紧闭了眼,听着熙攘的市井之声就可勾勒出一副《清明上河图》;仅就着一盏孤灯便可钟营造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若是在漫漫长夜听到熟悉悠扬的电话铃声,那更容了几多憧憬几多期望。林语堂极容易沉浸入声音。在他耳边,敲门声,扫地声,咳嗽声,野鸭鸣声,杯盘碗盏之声都是音乐会之协奏曲。在“稍停一阵远远的马蹄‘的的’声”中,他“所享受的美的愉快更胜于勃拉姆斯交响曲。”

的确是这样。声音包含了一个巨大的容量。传递,接受,感染,以及拉扯出的千丝万缕的故事。往往又跟近了一种本质,一些众人皆知或鲜为人知的隐秘。

正如茨威格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描述的c夫人只在赌场中揣测一双双手,而不去看千篇一律的假面。从人的声音往往更容易窥探到一个人内心最阴郁的情感经历。这又好比我们在试探一堵墙是空是实的时候,就去辨别敲击后的声响。甚至在一部不成功的武侠剧中,拙劣的高人在隐蔽自己时也总要伪装声音,他们深知用真实的声音掩盖真实的灵魂,难上加难。

比如沉默。沉默是声音最有力量的聚集。沉默本身就是个高度的埋伏,埋伏后突发得就是钢盔铁甲,万马嘶鸣。司马懿就败在诸葛亮沉默的一座空城中。他误读了一段萧声,就结束在转身后的千军陷井。聪明反被聪明误,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人如是有灵魂的,那胎孩在母亲体内之时便还尚未复苏。当它们安然却不平稳地像蚕脱了茧衣蛹动入尘世时,大凡要宣告:“我已诞生了”似的紧紧闭起了眼睛,舞动起手脚,一声响亮的啼哭。它们尚未发育完全,不会看明晃晃的蓝天与金光,也还不会嗅母亲的汗水与乳汁混起来的温香,却是呼了一句“妈妈,我来了”的!这一句自以为是婴孩的任性,却让妈妈因过度疼痛的苍白的唇上扬了去:啊呀,我的孩子是健康的!

这是这个孩子人生最值得安心的飞跃。它顺着自己的唤醒,自己的不规则的声谱线,仅靠聆听要去感知奇异的世界了。

当我们看不到时,便去学会辨别了。我们在还是一个的粉色的小孩儿时,便更喜欢亲近有着温柔呢喃的母亲。如果说吮吸乳汁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我就更愿意从高层次以为这是这些小东西在欢快地倾听自己制造出来轻微、满足、幸福的小声动。任何一记闷雷或巨大的响动都会震得它们恐慌地醒来,它们拒绝不美妙的声音,也就以响亮让人憋得慌的哭啼来表示害怕与小小的忿恨,这是多么直截了当啊。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三四岁的孩童没有或极少受到物质的干扰,便更接近了物的本质。一个富有朝气的小男孩儿往往比一个鸟类学者更懂得小鸟扑棱翅膀的真谛。他们顽劣地制造声音:用铜勺子刮玻璃的尖刺声,把书页窝成喇叭状吹出嘟嘟声,都是小孩子所偏执喜爱的,在我看来,懵懵懂懂的时候,一个人怀着冒险的心理钻进阴暗的小屋听录音机里“黑猫警长的故事之可怕的伐木声”直到毛骨悚然,都是莫大的享受。

更多时候,用声音表达感情已成为习惯。比如我所熟悉的小男孩儿们,在进行变形金刚大战时就会发出逼真绝妙“哧轰-”的声音,使用宝剑大刀时就会从牙缝隙出一声“噌斯-”,果然似剑露锋芒;小女孩儿们在撒娇佯装生气时就会从嗓子眼里婉转出一声“嗯~不嘛”,娇柔的声曲线就会不免让人想起她们扭动小胳膊小腿时的娇憨之态。

小孩子们喜欢声音,对声音也最为敏感。他们可以顺着声音的千沟万壑,迂回婉转,行走在灵魂的底层,觅出一段长长的梦境。常常孩子们就着这个梦境形成了一个岛屿,用海水与四周隔开来,寻找自己要的宝藏。我小时候害怕闷雷声掺杂着的风声,就会在雨天的时候撑开家中所有的伞,层层又叠叠地铺展开来,自己蜷缩在伞房子的最里面,寻找温存和安全。因为不安和寂寞,我常常用手轻轻摩挲伞光洁的帆布。听见我一如以往轻柔的磨擦声,就渐渐抚平了心中的焦躁,完成了到平静的过渡。直到今天,我若是心血来潮再去重复一遍过往,甚至当伞屋已容不下我了,我只要闭紧眼,用拇指和中指摩挲帆布,只若是听到了我满足的小声音,所有当时的迷惑、恐慌都呼哮而来再渐渐平息,直到归入胎儿重新落入羊水的温暖。

“歌儿感受到了天空中的无限,图画感受到大地上的无限,而诗则感觉到了天空中和大地上的无限。因为其诗里的文字,其意义无胫而行,其音乐无翼而飞。”

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诗人的。诗人是土地永远的歌者。翻阅诗经,不得不迷醉其中对声音憧憬欢快的比拟。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呦呦鹿鸣。诗人们往往用极少的文字融合掉万簌,此都寂。

唱着爱情的海涅悠悠地写:“优美悦耳的乐音,回响在我的心房……你要是见着一朵玫瑰,请对她讲,我问候她。”

雪莱向云雀引吭高歌:“只要把你熟知的欢欣教我一半与我歌唱,从我的唇边就会流出一种和谐的狂热,那世人就将听我,就像我听你一样。”

我心里对圣者泰戈尔说不尽地欢喜。他在孟加拉文字中逐渐逐渐把声音揉碎。虔诚地信仰美妙的声音,执着地追求“我听世界,世人听我。”他是飘飘仙乐最杰出的演奏者。

“当你命令我唱歌时,我的心似乎要因着骄傲而炸裂。我仰望着你的脸,眼泪涌上我的眼眶里。

我生命中的凝涩与矛盾融化成一片甜柔的谐音――我的赞颂像一只欢乐的鸟,振翼飞越海洋。

我知道你喜欢我的歌唱,我知道我只因为我是个歌者,才能走到你的面前。

我用我的歌曲的远伸的翅梢,触到了你的双脚,那是我从来不敢愿望触的。

在歌唱中陶醉,我忘了自己,你本是我的主人,我却称你为朋友。”

声音有许多种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表现形式。比如画面,比如文字,比如线条。哪一次凝望中国地图斑斓的线条不能听见雅克撒阵前的金戈铁马。阅读杜拉丝是不是可以触摸到和大明宫词一样老去女人的悲哀绝望的吟唱。突然从黑暗恢复光明有过重金属的摩擦声么。

不能不提到我所欢喜宋词。“宋词唱法虽早已失传,但读者当时的倚声活后来依谱所填的词,仍然可以从其字里行间感受到音乐节奏之美,,或缠绵婉转,或娴雅幽远,或慷慨激昂,或沉郁顿挫,令人荡气回肠,别有一种感染力量。”(顾易生《宋词精华》,巴蜀出版社)平仄之韵所表现的声请的美的形式同中有异。平声调长,宜于慢声吟唱,情意不绝。仄声短促顿挫,让诵读者吐出字来时,也觉着口齿爽朗。恰如我们声慢声声慢的生活,长短,句式,声调,变化繁多。或喜或悲,或刚或柔,或哀乐并迸,只便时寻一种调调作为宣泄的窗口。

思想在氤氲。若是我听见了上帝的笑声,又是一种别致的美妙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