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12篇)

时间:2023-04-07 作者:储xy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一

现在,在我们眼皮底下,关于青春的文字早已泛滥成灾。青春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过于浮华。我们的心灵就在这样的喧嚣中慢慢老去,以背离我们理想中的方式老去。

过去,我总以为如鲁迅、朱自清、老舍这样的大文豪,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腐老的气息,就像雨天的潮湿感一样很容易让人产生淡淡的惆怅。所以一直以来,自己都是在拜读那些浮华的青春文字。

这应该是一种错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正如一面斑驳的墙,凄凉中旧旧的却都是温暖。它让人或喜或悲,让人大彻大悟。

《茶馆》是在写一个明明白白死去的过程。“掌柜的”王利发是悲惨的,因为他是那个悲惨时代的牺牲品。他像一只玩偶,他活在苍穹之下,活在对别人的恭维中,但他却一刻也没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结局是他死得好,我想的确是这样。一个诗人说,死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影。王利发的死,正是结束了他作为一只玩偶的命运,结束了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无尽的比死更可怕的黑暗。

当然,喜欢《茶馆》不仅仅是由于它伟大的艺术成就,我还倾心于老舍先生为我们营造的茶馆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气息。

大抵茶馆的存在无形之中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使人们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中。晨练之后的老人,久违的朋友,远道而来的客商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他们步入古朴别致的茶馆中,或悠闲,或恬静,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状态都萌发在喧嚣之上。功名利禄这时候也只是一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索然无味。常四爷,松二爷,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馆中寻找的不正是一种洒脱和理想吗?缕缕茶香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梦想中自己可以拣一个干净的萧瑟感浓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朴雅致的茶馆,手捧一本喜欢的书,点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经很是最后的青春缓缓流逝。我想,在这时候,生活中的纷扰定会如春风化雨。

茶馆的安详如春日温暖的风。

而遭遇《茶馆》是一场旷世难度的劫。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二

《茶馆》是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之前,做为一名小说家他已经写出多部传世之作。而戏剧方面经过多步创作为《茶馆》的成功做基础。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大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像一个小社会。里面有弱者也有强者但都是被压迫的人,只是弱者更多一点。我认为《茶馆》的文章好有三点:

一、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他们自己的故事。

二、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累赘。

三、语言功力富有个性。

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他们自己的故事,但他们却又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就像一条河,大主干很重要但没有无数滴水来汇聚又有什么精彩之处可言呢?这些人物怎么活着和怎么死的反映了那个年代。在《茶馆》一书中次要父子相承,如同文中的唐铁嘴、小唐铁嘴;刘麻子、小刘麻子都是同一个人衣着变了,但德行未改,这种写法有助于故事的连贯。文章中的人物虽然各说各的,却反映了时代。

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没有累赘。这篇文章是以一些下层人民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那么就会用到很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如果一直存在那会让精彩的文章失去光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便是最好的方法。作为一名成熟的戏剧家,老舍已经成功了。

语言功力富有个性。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那么老舍肯定会使用好语言。在《茶馆》中每个人物的语言台词设计的到位。这样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归功于艺术锤炼,又来自于生活中的积累。老舍是一名出身卑微、平民色彩浓郁的作家,落社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示了清末戊戌维新变法失败之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的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应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命运。《茶馆》一文老舍将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

人物有主要人物和小人物之分。大人物也是主要人物的王利发,最初开始是二十多岁但他精明、有些自私,而心眼不坏。唐铁嘴吸鸦片,以面相为生。刘麻子和小刘麻子一样本质邪恶说媒拉纤、心狠意毒......从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故事虽然松散,却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从老舍个体生命的历史来看:《茶馆》是一位生活阅历与个体经验丰富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情景中国望过去半个世纪的旧中国而写下的一部沉湎之作,它没有被老路子套住,它沉淀着历史的教训,揭示了历史前进的趋势。

《茶馆》的成功打破了“三一律”这一规范。有人评论说: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一曲旧时代的葬歌,也是一曲挽歌。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三

舒婷,原名龚佩瑜,是中国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代表之一,而致橡树更是引领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爱情是什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席慕蓉说:爱,原来是没有名字的,在相遇之前等待的,就是它的名字。三毛说:一刹真情,不能说是假的,爱情永恒,不能说只有那一刹那。舒婷在致橡树中表达的爱情更是独特的。

作者借助橡树木棉这两个中心意象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观点。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她认为爱情不是唐王和玉环是的附庸爱情,而是平等的。自古以来,女性的形象被设定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风,长久以来受到压迫的旧社会的妇女也习惯了依附男人而生。拥有与失去似乎向来不是由女性向导,而只是被动地承受。她认为在新时代,女性应该,摆脱羁绊,拥有自由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她认为真正的爱情是坚贞的,即使如曼珠沙华般花开无叶,叶生无花,生生相错不相见,仿佛永远分离,它们的心也依然在一起。都市的牢笼困住了你的身躯?快节奏的生活羁绊了你爱的步伐?没关系!只要跟着心的感觉走,即便远隔重洋也会近如咫尺。

她认为真正的爱情是相爱的两个人比肩而立,风雨同舟,共同坚守。我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爱一个人很容易,爱她一生却是很难得。现实中充满了太多的诱惑,也瘗藏着太多的危险。记得有人说过:最初教会你舞步的人不会,不会陪你到散场。我觉得这句话有些偏激。

不过这句话也反映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大难临头是所谓的爱情难免不会像无根的浮萍,风儿一吹就散。就像九把刀写的等一个人咖啡中女主人公思萤与男主人公阿拓之间的故事,在经过风风雨雨之后的他们才找到自己的真爱。这部小说中有这么一句我深有感触:没有经历过生死的爱情是毫无趣味的。

爱情是纯真、热烈、平等、高尚的,可以感触的到,却说不清道不明。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四

故事中的主人公诺拉,看见自己的朋友史蒂芬因为自己成绩不太理想,对自己完全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大笨蛋,诺拉就决定要帮他重新开始树立信心,故意将自己的成绩考差了。诺拉这学期的成绩确实是惨不忍睹:5科拿了d,1科拿了c。但是没有人知道,诺拉的肚子里藏了天大的秘密——她其实是超级大天才。诺拉不想成为另类儿童,也不想要学校变成只有竞争的地方,也不想让同学家长们如此的看中成绩。这是她的大计划。

她的爸爸妈妈正在发愁,便找到校长及诺拉的各科老师谈话。接着,诺拉接受了智力测试。测试后,诺拉的分数令所有的人都很吃惊,真相大白:诺拉是天才。她的大计划失败,便与史蒂芬鼓动大家考零分,想让大家知道成绩其实并不重要。最后她和史蒂芬虽然被停课,但他们却很开心。

读完这本书后,我为小主人公们有这样纯洁的友谊而感动。其实成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成绩,怎么对待考试。而书中的老师、家长只看重成绩,用成绩来判断孩子是不是天才或笨蛋。

书中的诺拉不想让任何人另眼相待,刻意维持着中下的学习成绩,可以痛快地踢足球,上网找感兴趣的东西,我羡慕她,能有小学时期的快乐,而我,从入学时便开始上这个班,上那个班。我的父母其实也不想让我去上,但因为大多的同学都去上了,认为我也要去上,不然就落后了,成绩就跟别人有差距。从四年级开始,所有的父母便开始对我们说:你一定要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上个好初中,然后考上好的高中,在考上好的大学,以后工作就好找了……现在的我们便努力学习,争取……

我希望我们可以从学习中得到快乐,把学习当做一件有趣的事,这样才能体会到学习的真正意义,从而不用家长老师的督促,自己学习,自觉学习。

成绩并不是评定一个人的标准。我们也应该学好知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所用,不要一味地追求好成绩。应该注重于知识,而不是成绩。

只有在快乐中学习才可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只要成绩,会很压抑,只能变成一个书呆子,抑制了我们的发展。给我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吧!让我们在快乐中生活;让我们在快乐中学习;让我们在快乐中成长!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五

翻开了《列夫·托尔斯泰传》,从而来体会了托尔斯泰的人生成长的艰辛历程。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他的母亲逝世时,他还未满一岁),可是他至少还能坚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我。最终,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我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

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坚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以前也看过一些托翁的作品,如《安娜。卡列琳娜》、《复活》、《战争与和平》,也只是为作品的情节所吸引,可能是文学欣赏本事低下吧,真的没有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学到什么,或是受到什么感动。仅明白他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很是崇拜他。

然而,此刻经过亚。波拨夫金的介绍,对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原先托翁出生与贵族之家,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他从小就显露出文学方面的天赋,生性善良,同情人,少年时期就与那个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受不了奢侈的生活,心中烦恼、郁闷、总是想着什么释放,可是他却怎样也找不到出口。

为了找到生活的出口,尼古拉耶维奇做了许多努力,想要放弃伯爵身份和财产,去从军,勇敢的为俄国的命运奉献自我的一切,甚至是生命。可是最终军队的生活也让他感到厌烦,绝望。在这种不停的奔波中,托尔斯泰看到了一点生命的光明吗?他最终拿起了笔,开始写《童年》,充满对自然,自由的渴望,写作中他感到欢乐,这是生命的释放吗?托尔斯泰用眼睛看一切,尤其是俄国农奴制度下的丑恶,他全用文字表达出来,其中透露着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真正让我感动的是托尔斯泰不仅仅用文字来抨击社会对农民的剥削,并且用实际行动去挽救农民的悲惨命运。他不停的在各处奔走,与许多人接触——都是些道德高尚的人。他也同农民接触,了解他们的生活,帮忙他们,想要让他们脱离苦难的境地。他甚至为自我是个贵族而感到羞耻,他放弃所有的不动产,把小说稿费无偿的捐献给农民。他在生活上苛刻自我,不吃荤,他同农民一齐割草,梨地,这样做时他从内心感到欢乐。也正是这样做,他才与他的家庭,家人越来越疏远。

越是看到托尔斯泰的晚年,我的内心越是如潮水般汹涌澎湃,托翁这时俨然成了一个革命家,虽然他反对革命,反对暴力。可是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拥护着农民来反对政府,反对一切旧的制度和法律。他的文学从小说制作转到评论文,小小的带着讽刺的又充满现实性的文章。让农民雀跃,让政府恐慌!

最终,托尔斯泰死了,在这个如牢笼般的社会,他得到解脱。最终的生命他彻底受到压抑,所以他离家出走,却是在禁锢中死去。死的时候,受到成千上万的人的护送。

这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不平凡的生命。永远如一盏明亮俄国腐朽的制度。他的痛苦全系在苦难的农民身上。他说:“不应当为自我一个人生活。这是毁灭,仅有在你为别人而生活或培养自我能够做到为别人而生活的时候,那才是生活。”这就是出生贵族家庭,却抛弃贵族身份的一个伟大,高尚的人。

所以,从托尔斯泰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坚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托尔斯泰传》便很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六

女孩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可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孩竟能够听见颜色?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了这本书

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叫美乐笛的小女孩,她是整个学校里最聪明的学生,但几乎没有人明白这一点,因为她是一位痉挛性双侧四肢瘫痪患者,也就是脑瘫儿,这时的她不能走路,不能写字,甚至不能说话。但美乐笛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她的大脑一向不停的记录着它的日思夜想,她的耳闻目睹,她的爱,她的愁,她经历的一切。最终有一天,在她绝望到几乎失控时,它拥有了一台心声电脑,发现了一种能够让自我发出声音的方法,她开始了与大家的交流。

“一个月来,我习惯了用埃尔薇拉之后,学校生活几乎变得愉快起来,几乎。我能够跟康纳讨论前一天晚上的电视剧,告诉杰西卡我喜欢她的新鞋子”这,就是美乐笛在能够“说话”后内心最真实而又激动的想法。

美乐笛是来自爱与理解的糅合的一个独特的小姑娘。她坚强、执着、聪明、有想法,却没有人明白。从没有设残疾人入口的建筑物,到应对那些讥笑她的同学,她一点点找到了自我从前并未发现的内在的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每一件事物都拥有自我独特的见解。所以,人生就是从不被人理解到被人理解的转变过程,就要看你对自我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和胆量。

而在美乐笛的蜕变过程中,有许多一向在默默支持他的人:父母、v阿姨、凯瑟琳、香农教师、歌顿教师、罗丝、康纳,他们在美乐笛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主角,他们给了美乐笛前进的动力。而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美乐笛,他们也需要受到这样的尊敬、关爱和鼓励,如果你应对他们不自豪该说些什么,其实只需微笑,说一声“你好!”美乐笛是对所有正在努力挣扎的、家有残障儿童的父母,对所有不被理解的孩子,对所有曾真心帮忙过他们的人的礼赞。

“疾病限制了我的活动,但不能限制为我的思想。”这是美乐迪以往说过的话,身体时被束缚的,但思想、灵魂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与众不一样的、不完美的地方,就像有些人要戴牙套,有些人要带眼镜,但即使这种.种不完美再异常,都值得我们去尊敬,去认真对待。阅读《听见颜色的女孩》,阅读伟大的礼赞,我仿佛听见了生活中绚丽的颜色,准备好了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七

今天我终于读完美国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李暮译本),历时十天。

梭罗是作家、实用主义哲学家,三十多岁时在出生地马萨诸塞州康科尔德镇的瓦尔登湖岸上,亲手建造了木屋,在那儿靠自己双手度过了两年多的时间。本书便是对那两年多的时光的记录与总结。

第一章《经济》,梭罗从衣住行食方面讲了他的经济观——从简。就住而言,我还清晰地记着他的木屋——一间不大的带大窗而无窗帘的房子。室内只有一张床、一张三脚桌、两把椅子、一个壁炉;室外有一给矮棚类的厨房。他的家具极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家具也是一种拖累。他还在这章中谈到了“慈善”。他认为人们对慈善有太多的溢美之辞,事实上正直和慈善是一个人必需的也是普通的。“他的善良不是局部的,短暂的行为,而是过剩的、持久的,不仅没有任何的损耗,而且对他来说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他提倡的是“一种将万恶隐藏起来的慈善”。

总的来说,这两年他过得简单而安宁,生活得充实而明智。

第二章,他审视“我生活的地方”,自问“我为何而活”。他生活的地方时清幽迷人、美丽和谐的,然而铁路使这些减分不少。它就是一条城市剥削当地的通道。从别的章节可以更多地了解“我生活的地方”。那儿飞禽走兽种类繁多,且极具灵性;那儿的村民勤俭淳朴但也有愚昧无知的一面;那儿还有好多还有好多了不起的人,如精通历法、演算的智慧内藏、真诚憨厚、孤独快乐的伐木人,又如那阅历丰富、健康快乐的隐居老太太,还如那充满智慧的猎人等等。

他大概可以用清醒从容不迫来回答自己的问题。文中大量出现“清醒”“从容”等字眼。“虚伪与困惑已被尊称为最健全的真理,而真实确实荒诞不经。”此番与更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他的立场——清醒地活着,分辨虚伪和真实,不在甚或在困惑中。

第三章《阅读》,它十分犀利的道出“文盲”的定义:一种是完全目不识丁的市民,另一种是只限于儿童读物或低级趣味的读者。这真让我脸红啊!多少年没碰这些思想性、建设性的读物了,除了课本、辅导书,该最多的还是那些无营养的言情小说。

读书既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智慧积累、精神升华的过程。而所读之书不仅只限于有字之书,而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世俗的《声音》,品味《种豆》的乐趣,与飞鸟山禽为邻,赏平静唯美的《湖》,与山野之人攀谈交友,那一个又不是在读一本获益无穷的无字之书呢!

很多人认为梭罗是《寂寞》孤单的,因为他周围并无人家。而梭罗并不这样认为,市场由不知名的人来参观他的小屋,尽管他不在好像他也不喜欢。他还可以看到不认识的人,他还把小松针、雨等周围事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人对待,所以他不孤独。最重要的是,他相信之这时会享受孤独的,孤独与距离、离群无关,他还坚信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

便有了下一章的《访客》。即使他隐居如此,还会有很多人不较路程、招待地来访问他。

《瓦尔登湖》讲湖?书中有两章特意写湖,而我却将湖一笔带过?瓦尔登湖的特点是近看绿色,远看蓝色,用水杯装起来看是透明的,冬天湖水结冰又是白色(我也不懂为什么这就能说明它特纯净)。我认为,它平静透明,正如作者所追求的那样,拥有一颗宁静、纯洁的心灵活在这世界上。

我对那些叙事性、议论性的文字关注较多,也记录下许多文字来作为学习,但梭罗最想传达的精髓我不知又学到了几分,即拥有一颗宁静而纯洁的心灵,过得简单而安宁,生活得充实而明智。

“只有我们醒着,黎明才是黎明。”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八

以我之见,《蛙》中的书信,其实也可不要。但莫老师为什么会加上书信,自然有他的道理。看看这些书信,都是写给一个日本人的,这个日本人名叫杉谷义人(亦可理解为山谷蚁人)。第一封信的开头一段就提到了杉谷义人的《文学与生命》的长篇报告,或许就是这个报告的题目成了写作这部作品的由头。其次,这些书信为什么是写给日本人,而不是美国人或英国人、印度人呢?从后面的书信和故事中,我才知这个日本人既是伏笔又是铺垫,因为故事中涉及了杉谷义人的父亲----侵华日军的一名指挥官杉谷,使故事更加戏剧化。其三,莫老师通过书信表达了自己的谦逊之心,书信内容反复提到了杉谷义人给予的指导和鼓励,其用意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作品主题的谨慎态度,即:为什么那么多作家没有写中国的计划生育?

从书信带出小说故事,从小说故事又牵扯出九幕话剧,这种写法匪夷所思,但是构思缜密、环环相扣。主人公在书信中多次提到要给杉谷义人创作话剧的事,同时又通过书信反复解释为什么还写出这个话剧,而没写出话剧的原因就成了小说记叙的主体,即关于姑姑和计划生育的故事。这些原因都说完了、故事都讲完了,又通过书信交待:可以正式创作那个话剧了。而那个话剧其实又以新的形式、新的叙说方式,重复了姑姑和计划生育的故事,但读来丝毫没有重复之嫌。这就是莫老师的高妙之处!

我认为这个话剧的最大好处,就是让人巩固了对小说故事的印像,达到了让人过目不忘的效果。如果没有这个话剧,很多人将是健忘的,他们会忘了这个小说到底说了什么。

二是书名人名新奇怪诞,紧紧围绕主题服务,达到了强化主题的效果。

看到《蛙》这个书名(题目),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以为是关于青蛙的什么事情,但看完故事,方知这一猜想大错特错。即然是讲计划生育的,为什么不用“蚁”作题目呢?人生如蚁啊,人多得像蚂蚁,也确实需要控制生育啊。但看完这个小说,我不得不佩服用“蛙”作题目的妙处,它不仅精准而且大有深意。因为蛙是由蝌蚪蜕变而来,而蝌蚪又与显微镜下的人的精子十分相像,据说也与人体胚胎初期发育形状相像,而且蛙的生殖能力十分强大,是支持计划生育的强大论点。同时,我认为名字越短越能激发人的探知欲。《蛙》的一声,莫老师的这个目的也实现了。

再看看故事中的人物,除主人公的名字叫蝌蚪外,还有95%的人名与人体器官有关,比如:陈眉、陈鼻、肖上唇、肖下唇、万心、五官、袁腮、王肝、王胆、李手、王脚、郝大手,等等,这些带有人体器官的名字,给人以肉体横陈、到处都是人的感觉,不断强化着“人和生育”这个主题。同时,民间工艺大师秦河、郝大手大量生产、无处不有的那些泥娃娃,以及袁腮的牛蛙养殖场的蛙与蝌蚪,更给人无处不是“人”的印象,人多得简直让你无法呼吸,进一步强化了人满为患的主题。

通览全篇,作者从题材、体裁、情节、构思,甚至人名、书名都是苦心思虑、下过苦功的。这些人物个性鲜明,又互相影响、相互交叉,人与人互相纠缠,故事情节相互纠缠,形成一幅人头攒动、人事纷纭的画卷。小说并未说“计划生育如何如何好”,但透过这些故事和场景,却让你强烈感受了“计划生育很难做”和“必须计划生育”的思想,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三是矛盾冲突迭宕起伏,故事情节富于戏剧,真实感强。

《蛙》虽然讲的只是很普通的乡村的计划生育,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大事件,但其中的矛盾冲突却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仔细看看,除了人物与事件、生育与超生的矛盾外,故事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比如:姑姑本是一位抗日军医的女儿,是一个英姿飒爽的抗日英雄,解放后成为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专事接生的妇科医生,并被人们神化成非常神圣的“送子娘娘”。但是这个“送子娘娘”后来却成为计划生育的推手,专门开展引产、结扎、惩罚超生、打击偷生之类的事情,原来为人接生的主业变成了副业,原来“送子娘娘”的光环变成了扼杀婴儿的“杀人魔王”,原来的抗日英雄因为恋人叛逃而成了特务、内奸和,原来处处受人尊敬的待遇落到了现在处处被人讨厌甚至追杀的境地,原来连日军司令都不怕现在反而被一只青蛙吓晕。而且更为矛盾的是,专门从事接生和计划生育的姑姑和小狮子,竟然双双失去生育能力。一生致力于计生事业的姑姑和小狮子,老年时竟身体力行地支持超生偷生,小狮子甚至知法犯法地偷偷花了5万块钱找被毁容的陈眉为自己代孕。

说到陈眉,她可是整个故事中命运最为悲惨的人物。陈眉是陈鼻的女儿,有倾国倾城之貌,本该有一个极为美好的未来,然而她拒绝靠姿色而坚持靠体力吃饭,结果被工厂的一场火灾烧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成了神秘的蒙面疯子,并被穿越到民国县衙大堂打输了为人代孕的官司。陈眉的老爹陈鼻本是乡里第一个万元户和一个生存能力极强的暴发户,因为超生偷生几经折腾,晚年却沦为一个遭人唾弃的乞丐。还有那个矮女人王胆,竟然为了偷生采用抗击日寇的地道战术,让人感叹母亲的伟大而对其生出恻隐之心。

矛盾冲突是小说的灵魂,透过矛盾冲突反映现实生活是小说的使命。《蛙》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经过那个时代和感受现实社会生活的人,都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都会感觉故事中的人就是身边的人甚至自己,都会认定那些矛盾冲突是客观存在的,那些人物事件是客观真实的。人物矛盾的复杂化、戏剧化,充分体现了莫老师制造矛盾冲突、把控矛盾冲突的能力,矛盾演绎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四是语言朴实,土得掉渣儿,但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蛙》讲述的是山东高密东北乡的故事。故事的叙述语言基本都是中国北方的乡村俚语,是朴实的大白话、大土话。从某一方面看,汉语普通话可说是以北京和中国东北话为基准的语言,因此北方土话本身可算是普通话的一部分。在普通话的语境里,北方土话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也是赵本山的相声和东北二人转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蛙》使用乡村土话的叙述方式,讲述涉及广大农民阶层和普通民众的计划生育的故事,是非常适合的。正因为它土得掉渣儿,土得有思想、有个性,有乡土味和民族味,且文字粗放、符合人性,却又叙事流畅、表达细腻、情节生动,所以更加通俗易懂、更富表现力,而且很多土语字字珠玑,令人捧腹,引人入胜。

总之,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仅仅一《蛙》,已经充分体现了莫言的文学造诣,让我们听取了“哇”声一片。所以,莫言获诺奖可说是当之无愧,莫言获诺奖可说是地球人对中国文学的首肯。这是事实,也是我们读者的最直接的感受。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九

一身将军袍,驰骋沙场,替父从军,孝可泣。花木兰,是一个魏宋之普通女子。木兰之父昔为一军,故少则以木兰为男来养。余时间,木兰又好观父之旧书。时以柔然族扰,孝文帝制户出一男子上场。以父老太大矣,家之弟少,故决替父从军。其父以为一介女流之辈,岂比之上男子?然而非也,其杀无数,英勇善战,全然看不出是女子也。

木兰之精神岂是我等能堪比也?今人皆不能去尽孝,惭兮惭兮,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何今人都做不到?非也!今者庶几其子能陪在其左右!何其孤之!

今之小儿,以小鸡毛蒜皮之事皆得与父母争得天翻地覆,其子之生兮!何苦?

汝可知,其有何其悲也!君忘其谓君恩?

黄香之事君知否?忘耶?兮,君不愧乎?吾能知也,汝难到不知乎?非也!花木兰能为也,何不能?我等皆人也,何有如此之大差别也?嗟乎!嗟乎!

今又得新兮,勿蹈其失也!此为君自好兮!愿君知我之一片丹心!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嗟乎,愿天下之亲皆得福!亦幸木兰之孝神,能博者传。愿天下不与父母团聚之子能与父母团聚!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十

《列夫.托尔斯泰传》有感一颗伟大的灵魂,百年前在俄罗斯的大地上发出光焰,最精纯的光彩照耀我们的心灵。在十九世纪末阴霾重重的黄昏,它是一颗抚慰人间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心音并抚慰我们青少年的心灵。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他不止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宽大的鼻子,往前突出的大唇,宽阔的耳朵,因为无法改变丑相,童年时倍感痛苦。他在一个叫卡赞的地方读书,成绩平庸,他是孤独的。

在他家庭的回忆中,好几个人为托尔斯泰采作他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最特殊的典型人物:如他的外祖父,老亲王沃尔康斯基,叶卡捷娜二世时代专制的贵族代表;他的母亲,玛利亚公主,这温宛转的丑妇人,生着美丽的眼睛,她的仁慈的光辉,照耀着《战争与和平》。

虽然对于他的父母,他是不大熟知的,可是他至少还能坚持若干关于父亲的回忆。这是一个和蔼的诙谐的人,眼睛显得忧郁,在他的城邑中过着独立不羁、毫无野心的生活;他父亲死时托尔斯泰才九岁。这一死,使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中充满了绝望。

然而不知不觉中,他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性质,变成了实用的性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我。最终,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

最终他以自我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坚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十一

一口气读完了《兔子坡》这本小小的童话书,我深深地被书中“新来的一家人”与小动物的美好友谊打动了。

这是怎样善良的一家人啊?他们时时将动物当朋友来对待:开车时主动避让着,还在家里的车道入口处特意竖起了告示牌;土拨鼠波奇受到坏狗的欺负,女主人把它救下;那家的男主人更是毫无原则地让土拨鼠将家安在了自己的菜园里;“动物间谍威利”在他们家窗外失足受伤了,他们又救助了它;当他们刚刚碾平的草地被搞得一塌糊涂的时候,男主人却一笑了之……

最让我感动的是新家人照顾受伤的小乔奇的事。在一次黄昏的交通事故中,小乔奇被汽车压断了后脚。那新家人第一时间冲到现场,男主人用自己的外套轻轻地包住乔奇带回家,治疗小乔奇的伤腿。他们一家人给它喝牛奶,为他采集新鲜的青菜,还给它按摩……在新家人的悉心地照料下,小乔奇神奇地康复了。

更为神奇的是,新家人还在一个丰收的仲夏夜里,为动物们准备了丰盛的大餐。动物们马上读懂了人类的心意。在那个盛大的晚会上,动物们尽情欢歌。新家人的善良的举动赢得了小动物们的心。动物们相互约法——不得践踏新家人的菜地。甚至有动物自愿担当巡逻员,日夜守卫菜园……

多么让人感动啊!只要我们人类能够善待动物,动物一样会回报我们最纯真的情谊。

读着读着,我不由想到了去乡下奶奶家发生的事。奶奶的邻居家有两条狗儿,一黑一黄。我第一次去的时候,狗儿会远远地朝着我叫,吓得我不敢靠近。爸爸说:“不用怕,它们不认识你呢,等熟悉了就不会了。”果然,一会儿之后,它们就不朝我乱叫了。

看到我在房子外面吃零食还一个劲儿地看着我,一副很想吃的样子。我扔了点给它们,它们立刻扑上去,吃得津津有味,还不住的向我摇尾巴表示感谢呢。以后,我一有吃的,总要拿到门外,扔给小狗一点。于是,它们只要一见到我,立刻就开心地跑过来,围着我转。我回到房子里,他们也要跟着进屋子。爷爷不同意,说狗太脏了。于是,他大声地训斥着狗狗,直到把它们赶走为止。

因此,那两只狗狗很少会来我们家觅食。偶尔在路上见到了爷爷,也会马上跑得远远的。不过它们见到我的时候,却是热情地围上来,跟我一起追逐玩乐。爷爷常常提醒我说:“小心点!别让狗狗给咬到了!”我对着爷爷笑笑,心想:狗狗才不会咬我呢,我是它们的好朋友啊!

是的,动物跟我们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知道善恶的。如果我们人类能将心比心,多理解动物一点点,人和动物将可以创造出更美好的境界。

阅读茶馆后的心得体会500字篇十二

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经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可是却用自我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一样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能战胜自我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当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

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主角,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可是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__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我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我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我。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我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

终究如拔着自我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我。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可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