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游记初中 夜游郊外游记的散文随笔(优秀5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梦幻泡清明游记初中 夜游郊外游记的散文随笔(优秀5篇)

经典音乐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代表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音乐风格与艺术创作。怎样调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让自己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经典作品引导人们思考人生意义、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清明游记初中篇一

今夜我又开车来到了郊外,刚从工作中走出来,拖着有些疲惫的身子,踏着无垠的绿草、迎着悠悠的晚风,独游郊外。我是个喜欢大自然的人,喜欢碧波荡漾的湖景;喜欢南方四季长青的绿树、碧草,和亭台楼阁。只要有时间就会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亦可缓解压力,又能放松一下平时紧绷的神经。

或许我的性格真的有点放浪形骸吧!既喜欢旅行、爱美景、爱诗词歌赋、二胡、笛子;又喜欢,风花雪月,也有点侠骨柔肠。我的朋友说:你要是生活在古代就好了。因为我喜欢传统文化,讲起古典小说、诗词歌赋来滔滔不绝。

但生活总是无情、无奈的,往往都是事与愿违。会把一个又一个的计划打乱;把一个又一个的理想推翻。如果你是个容易满足的人,就可以躲进一个作坊,什么也不去想,天天按时上下班就可以了。如果你不肯安于现状,自然就会去选择,去尝试不同的`路径。

初涉一种行业总是一窍不通的,有句话叫:隔行如隔山。也会遇到一些小人嘴脸的人,他们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你,甚至会言语打击你。每次的选择,自然要历经很多的艰辛与痛苦。或者是成功后的喜悦,或者是仕途不畅,的磨难与打击,这一切我都默默的品尝着。

然而打拼就像战争,胜者王侯败者寇。当你成功了,你就是个坏人别人也会说你是好人;如果你失败了,你就是好人别人也会说你是个坏人。

拼搏过、失败过、也成功过,这样的生活才具色彩。只有通过失败与成功的历练,才会变的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人们把名利看的如此之重?看那些沽名钓誉,为名利而不择手段之人。他们大多都是金钱的奴隶,不像我这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想我之所想、写我之文章。在他们眼里,有钱、有地位就是至高无上;可在我眼里他们一文不值,就像他们看我的文章、古诗一样。

抬头一看已经是黑夜了,天空中只有少数微弱的星光依然陪伴着我。或许是不忍看我这孤独的游子,一个人伤春悲秋吧!放眼望去远处灯火阑珊,我如梦方醒原来自己还在野外。于是依依不舍的开车回到了久违的住地。

清明游记初中篇二

按照计划,今天再次到江西去游览,目的地是严嵩故里和钓源古村。

早上睡到自然醒然后开始清衣服及各类用品,九点,出门。不过,胖早就开始准备工作了。

先去买零食。嗯,罗莎、良品、绝味,哎呀,想想都觉得这一路出门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吃货,大概也就这么大点出息。

胖说不走京珠走沪昆,因为京珠太堵。果然,在从匝道上高速的口子上,京珠就堵死了。可惜我没有思想准备,无照为证。不过,看一张沪昆入口的.照片,再想象一下——因为我们的位置不好,没照出那种壮观。

路上一直有点堵,过了醴陵才好一点。我们在萍乡服务区吃了中餐,上路后我就开始睡觉,一觉醒来,已经到了第一个目的地——严嵩故里。

既然打严嵩牌,但严嵩是历史上有名的奸臣,他的故里会怎样用他来做宣传呢?对此,我很好奇。看了他们的介绍,我不觉笑了:真的这样,哈哈,也只能这样啊。他们在文化长廊时介绍了严嵩很多优秀品质如少年天才、勤奋刻苦、孝顺仁爱等,再强调他不是一个奸臣,有力的证据是明世宗多次公开肯定严嵩同志是一个忠臣!

其实这不无道理,忠君还是忠国,我们后人有后人的评判标准,但作为当事者来说,要在当下把这二者区分开来,要求真是太高。

好吧,历史已经成为历史,每个人都只能做自己能做的事。于是,我把眼光转向四周。祠堂前坪已经开辟为村民文化广场,再往前一个池塘,里面水草与浮萍各自悠然而居,不时有村民劳动归来,几垅菜地静静地傍在池塘旁边,绿油油的,令人不由地想到“绿色、环保”,甚至有摘几棵走的想法。胖去村里详看,我则立在塘边,享受着古村的微风。

第二站是钓源古村,这是欧阳修同宗欧阳氏后裔建立的一个村庄,历史悠久,整个村庄按太极八卦设计,很是独特。因为是文忠公的粉丝,所以带着极大的热忱和期望来参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清明游记初中篇三

浅草寺建于公元628年,是东京最古老的寺庙,也叫浅草雷门观音寺,该寺正式名称为金龙山浅草寺。浅草寺号称“东京发祥地”, 据说在日本的地位很高,有 “没到浅草寺就等于没到东京” 之说。听导游介绍,大约在1400年前,一对以捕鱼为生的兄弟在出海打鱼时,无意中捞起了一座观音的金像,就认为是佛祖显灵,派观音大士来保佑他们的。于是,将观音金像供奉在家中,天天参拜。结果,这两兄弟果然运气非凡,出海打渔年年大丰收。当地的村民知道这事后,便为这座观音金像修建了一座寺院,都来参拜。后来,该寺屡遭战火,数次被毁。到了江户时代,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重建浅草寺,使它变成一座大寺院,成为老百姓的许愿求佛之地,浅草寺一带也因此繁华起来。

雷门是浅草寺的入口,雷门正中央悬挂的大红灯笼,直径3.4米、高4米,重达670公斤。灯笼上一面写着“雷门”,另一面写着“风神雷门”,也就是雷门的正式名称。雷门曾于1865年12月被大火烧毁,并在95个漫长的年岁间消失踪影。直到1960年,疾病缠身的松下幸之助,也就是松下电器这个众所皆知的电气品牌创办人,到浅草寺参拜后恢复健康。后来,他为了还愿,出资修复了雷门和灯笼,因此雷门得以重建并成为当今的造型,灯笼的底座也镶上了松下电器和松下幸之助的名字。雷门两旁耸立着4公尺的“风神”、“雷神”两大护法,前来参拜的人络绎不绝,多是祈祷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直至今日,雷门依旧以其伟岸的姿态,成为浅草寺的地标,更进而成为浅草的象征,闻名于全日本,甚至海外各国。

雷门后是一条繁华的商店街,叫做“仲见世”。这条约150米长的参道两侧,聚集了约90家店铺。随着浅草寺的声名扩大,香火鼎盛,来浅草寺的人越来越多,原有的商店已不能再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在仲见世两边的街巷内又发展起来几条商店街,称为新仲见世商店街。商店街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都是带有浓厚日本江户时代特色的工艺品与小吃等等。不论是创业百年以上的名点心店、工艺品店,还是现烤现卖的日式馒头、仙贝等都很好吃。这条街上最有名的小吃就是“人形烧”,500日元一盒,合人民币25元,还有现做现卖很热乎的。一份里面共有五块,尝了尝,其实就是豆沙馅的蛋糕。看了看,有小鸟、小花和小壶形状的,没看出哪块像人形。快吃完了才发现这一块的中间好像有一张人脸,这大概就是人形烧了。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在别处的商店里难以见到的,熙熙攘攘的人流,热热闹闹的气氛,形成了浅草寺内一道独特风景线。

宝藏门是浅草寺的山门,也是本堂正殿前的大门,由三层构造而成。其中上部二层设置了收藏室,放置寺院的宝物及佛具,还添加了现代的防灾设备。宝藏门于公元942年由武将平公雅所建。当时,平公雅来到浅草寺祈愿,希望成为武藏国的地方官。愿望实现后,他便建造了宝藏门用以还愿。从镰仓时代到江户初期的500多年间,宝藏门曾遭受多次损毁与重建,但外观并没有多大变化,直到江户幕府的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时代,德川家光才对大门内外都进行重新装修。1692年,宝藏门挂上了良尚法亲王书写的「浅草寺」的匾额。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京大空袭时,宝藏门再度烧毁。所幸的是,后来,宝藏门得到东京新大谷饭店的创始人大谷米太郎先生的捐献,而得以重建。寺西南角有一座五重塔,高53米,仅次于京都东寺的`五重塔,为日本第二高塔。原来的塔于庆安元年(1648年)建成、与本堂同様于关东大地震时倒壊、1945年时东京大空袭被烧毁。现在之塔于1973年(昭和48年)重建。建筑物本身虽然失去了历史价值,但作为当地居民的心灵支柱一直活跃至今。

观音正殿是一座钢筋水泥建筑,堂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1945年东京大空袭时,观音正殿被烧毁。现在看到的观音正殿是1958年10月重建的。正殿最大的特征就是屋顶,使用了钛瓦材料,而且屋脊相当高耸。屋顶是夸张版的歇山顶结构,立面上的屋顶、墙身和台基的比例大概为3:2:1。正殿分为外殿和内殿。外殿铺设的是沥青地面,是供人参拜及选购护身符的地方。由于供奉着的这尊观世音菩萨像是“秘佛像”,是不可以被人直视的,所以在外殿看不到观世音菩萨像。内殿的地面铺着榻榻米,观世音菩萨被安置在内殿中央的佛龛中,佛龛又被称为御宫殿。御宫殿的左右两边,分别供奉着佛教守护神梵天和帝释天,而且内殿的右后方是不动明王,左后方则是爱染明王,这两尊神像都是观世音菩萨的随从。

到了观音正殿前,哇!真是人山人海。正殿前的右侧,则是一个洗手亭。所有人在参拜神灵之前,必须得先洗手和漱口。洗手是有讲究的。用水池边的小勺,从流水管接水,先冲洗左手,再冲洗右手,然后用手捧水喝一二口,完了才到观音正殿前参拜。正殿前方中间的香炉边上,许多人在手舞足蹈,他们不是在跳舞,而是在把香炉里面飘出来的烟雾往自己的身上揽。因为据说,身上有什么病痛,只要用这个香炉里面的烟碰一下,就会痊愈。

接着可以去观音正殿里面参拜,参拜前得先投币,用导游的话说是叫醒菩萨。投币数字是逢五的硬币,如五元、五十元、五百元等等。五在日本风俗里是好的意思。“五元”是好元,吉祥。捐款也一样,也必是五字头的。若没有五元,可投或捐十元或一百元,必说明是两人捐的。参拜讲究“二礼二拍手一礼”,首先是双臂垂在身体两侧,鞠45度躬,随后起身,这是请求神灵让自己参拜的意思;然后双臂垂在身前,从直立姿式鞠90度深躬两次,这就是“二礼”;接着拍手两次,这一步骤要求双手与胸齐平,右手打开幅度略大,然后双手相击,拍第二次时在心中默念心愿,这就是二拍手;然后再次双臂垂在身前鞠90度深躬,此为一礼;最后双臂垂于身侧再鞠45度躬,礼毕。

来到浅草寺,最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便是求签祈福。 在浅草寺求签只需投入 100 日元,接着就可以拿起签筒摇晃几下,然后抖出一支签,再依着签上号码去去对应的抽屉里找签文。签共有100个,分成大吉、吉、半吉、小吉、末吉、末小吉、凶等7类,当然,绝大部分是各类吉签了。签文是一首中文诗,有日文和英文的解释。汉诗类似偈语或禅诗,诗文并不难懂,但其内涵玄机,只有自己才能理解,正所谓天机不可泄露。这大概就是签文的奥妙之处。同行的团友有幸抽到第33签,诗文是“枯木逢春艳,芳菲再发林,云间方见月,前遇贵人钦。”枯木逢春,云开月见,又有贵人相助,时来运转,果然是吉签。据说,抽到凶签的概率很小,但万一抽到也不怕,只要把那签纸折好挂在附近的木架上,观音就会将它消灾化吉。看来寺院的签,也很人性化。

清明游记初中篇四

目录基本状况村落布局村落历史村庄规模收缩展开基本状况

流坑村,属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位于乐安县西南,距县城38公里。流坑村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始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37年至943年),繁荣于明清两代。流坑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闻名。村中现存明清传统建筑及遗址260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其建筑类型之齐全、保存之完整,在国内自然村中实为罕见。由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村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入选由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评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一批)名单。

村落布局

流坑村四面环山,恩江从群山中自南往北向西流去,明代董燧在西南方用人工挖掘的龙湖,将湖水与江水联为一体,使流坑村成为山环水抱的胜地。恩江右岸的古老香樟,由牛田镇至村口,浓荫覆盖十余里,景色极为优美。村子经董燧改建后,原来密如蛛网的小巷,以七横一竖的较宽的街道相联,在宽巷的头尾,建有巷门望楼,用于关启防御。族人按照房派支系分区居住,一如唐宋时代的里坊规制。各房派宗祠与各房派族众结合在一起,犹如众星拱月。全族大宗祠则建于村北,其他宫观庙宇均建于村外,以符合古礼的要求。全村外有恩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很像一座小小的城池。

村落历史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和高度发达的文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937---943)建村,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裔孙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宋代是流坑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成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时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和“欧(欧阳修)董(流坑董氏)名乡”之美称。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毁。明清时代,村中有识之士绍继祖业,兴教办学,修谱建祠,并发展竹木贸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荣兴盛。从宋代到清初,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薄、教谕,超过百人。江西省有30名以上进士的村子仅有四个,流坑村是其中唯一一个文物古迹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落,实在是难得的。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曰:“其处纵横捭阖,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枋焉”(见《徐霞客游记》)这里所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v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近千年来,流坑科举之盛,仕宦之众,在江西独一无二,在全国也是少见的。明代,流坑开始建宗祠,不断修撰族谱,在家族的约束力中增进儒家学理凝聚族人,以心学的弘扬给族人注入了存理去欲、修齐治平的生机。“以德行为本”,“先立其大为宗”,“辅以血脉以禅于无穷”,家族的维系开始超越原始阶段,进入到理性的境界。南京刑部郎中董燧辞官回乡后,着手规划改建全村的整体布局,“建筑按风水学考虑外,还依据周礼的规定布局”(郑孝语),族人按房派支系分区而居,与各房派的宗祠结合在一起。为教化和约束族人,流坑董氏的`族规日趋完善,至明代中叶,董氏第二十二代董燧,是位哲学家,举人出身,官居刑部郎中,有理政治事之才,致仕后,对村子加以改建治理,使流坑规范饬,井然有序,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规模。整个流坑村,外有乌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董燧等对流坑的规划、整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中国古代村落建设的宝贵模式。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说:“是(流坑)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明清时期,流坑的科举仕宦日见式微,流坑董氏的学术、文化、政治、工商活动却呈现旺势。明代董姓学人共有著述38种,有诸多名流贤达为流坑董氏撰文、赋词、赠诗、题匾,如王安石、梅圣俞、朱熹、文天祥、吴澄、罗洪先、聂豹、曾国藩、左宗棠等等,都为流坑留有墨迹。

村庄规模

明末清初乌江上游的竹木贸易空前繁荣且为流坑董氏所垄断,崛起的富商捐钱买官,营造豪宅,复兴宗祠,修撰谱牒,扩大族产。以其严密的宗法制度将流坑庞大的族群凝聚维系到二十世纪中叶,以致一村一姓延续千年,历尽沧桑几经战乱而不散。流坑为何令世人刮目相看,除了它的千岁年龄外,流坑还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存。它已是一个共拥有八百余户四千余人的大村落,村庄面积3.61平方公里,耕地3572亩,山地53400亩。是全县数一数二的大村子。

清明游记初中篇五

走在婺源清华人梦的边缘,去寻找一座美丽的“彩虹”。

晨曦微煮着朦胧的感觉,日出前的山水苏醒正在进行时。水声在左前方的暗影里响起,黑暗被光明一分一分的吞食,声音与感觉就在一分分增亮的色光中明达。越来越明亮的彩虹桥,在鸟鸣与袅袅的晨雾缠绕中苏醒。

这座几乎表达了,不可言说的心中吉祥与美丽体验的彩虹桥,是婺源人心中的风景。因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得名的这座彩虹桥,现在正在烟雾中伸展着一百四十米的懒腰,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也正在河面上越来越亮地展显着身姿。洗衣的棒槌声感应着“彩虹”,架在碧水上的桥,定神听是哪家妹子最先撩响了生活之声。建于南宋(1127——1279年)全长140米,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是婺源标志性建筑之一,也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廊桥史上的绝版”,“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的彩虹桥,安静地听着捣衣之声,等待着820xx年后我的到来。

睁开惺忪的眼来的彩虹桥,顺着声响往上游眺望,五座连绵的山峰,形式笔架,(称为笔架山)云雾在笔架上绕飘。醒来的山脚下碧波荡漾的文彭小西湖的水,正往桥下游来。流水在哗哗的响。

我从寻寻觅觅里走上微微颤动的彩虹桥的板面上,亭子里神龛位上几位先人向我问好。我红着脸在“早晨好”的心语中还礼。定睛方知,中间的一位是大家熟悉的治水禹王。当地人把禹王看成是镇水的神仙。右边为募化僧人胡济祥。左边是为负责建造桥梁的胡永班。雕像,以三个人的不同身份与身世,在桥上站成一种治水的形象与符号。我的眼神与之交汇,立马生出敬畏来。

看着桥上的神龛,指认水里的神牛,再细瞧眼前彩虹桥简单的框架式结构,我有些大惑不解。桥是文化的载体,古人讨头彩的地方。桥上怎么没有雕梁画栋,而桥的长廊都不在一条直线上。从前清华北乡一带,饱读诗书进京赶考的读书人,告假回乡进京赴任的仕宦,出外做生意的徽商,临出发之前,都要到这里走一走,登青云,踏上吉祥、美丽的彩虹,定会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可眼前的实景与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了。做工粗糙,连榫头之间的缝隙大的都超出了想象。

明清两代,婺源许多有钱人的房子、祠堂,当年建造的十分气派,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清华老街,过去有八、九个祠堂,而真造一座桥的实力还没有吗?天刚亮,哪里去问人。后来查阅资料方知道,桥是普通木匠所建。其优点在于桥坏了,用最低的价钱,能随时便捷找到维修的木匠。现在桥体现出的艺术风格还是:古朴、厚重。

造桥,非一般人所想象,那是要经历时间与水流考验的。这就是婺源人与自然对话的精妙。话说到这里,再说前面看到的桥上石碣就能知晓其中的秘密。别小看这石碣,它的作用很大。其一、抬高水位,水的流速减缓,桥墩受到的冲击力减少,起到保护古桥的作用;其二、水位抬高了,形成一个较大平静的水域,水中的鱼虾得以繁衍生息;其三、石碣对保护河床起着重要作用。其四、抬高水位,形成落差,水流冲动水车,水车旋转带动舂米、磨粉。云烟淡起,廊桥倒映在水里,亭略高于廊,形成错落有致,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说来忏愧,我认识彩虹桥还是从电影《闪闪的红星》开始的。而真正的彩虹桥早在离我多年前的南宋就建成了。那时的清华镇的东岸是婺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两岸东西,分布着上百个大小村落。西去的古驿道通往浮梁、景德镇、波阳的饶州府。东去北上,可以通达古徽州府歙县。彩虹桥是古代饶州府至徽州府古驿道上的一座廊桥,是婺源建县时的县治所在地。

我很想看到彩虹桥利用水利舂米、磨粉,进行粮食加工的场景。四十年前,当我在看电影《闪闪的红星》时,清华上街的村里人,还是世代靠水碓舂米吃饭。成熟的稻谷晒干,挨家挨户不分白天黑夜轮流到水碓舂米,十分热闹。先将谷子倒进石臼,抬起闸门,水流冲动水车,水车木轴的转动扳起舂杵,上下起落把石臼中的谷壳与米粒慢慢分离,舂到一定程度,谷壳与米粒形成二部份,用筛子分离糠与米,没有舂干净的稻谷重新放进石臼,直到谷全部舂成米粒。最后一道工序是将舂成的米,放进风掉米粒中存留的糠屑。一百斤稻谷舂成米,大约需要二小时。

晨光里彩虹桥的空间里,桥上空空无人。只留下农耕文明的这些气息与物语了。要是时间向前再推四十年,舂米排队的场景,与两岸青山绿水,早就遥相呼应了。一切都显得那么安静,只有水流还在说话。叠加的时间给彩虹桥预留了大片的空白,我只靠想象,来填补“乡愁”里的场景。

彩虹桥时间的跨度,早已超出想象。清澈见底的溪水,阴柔委婉地唱着古老的水调穿桥孔流淌。半个船形的桥墩,前面丰锐,后面平整,流线形地分解着洪水对桥墩的冲击,曼妙地与水一起合唱着《水调歌头》。时间的孔洞,吐出珍珠的浪花。

为了路的延伸与通达,一方水土上的人,观察与思考就这般让梦想嫁接着科学的设计,婺源人还将传说引入桥体,在临水的侧面镶钳进一头神灵铁铸的水牛。使从思维缝隙诞生的古桥,能保存到今天。婺源相信铁牛能镇住洪水,保护桥墩。我在彩虹桥第三个桥墩,豪不费力地就见到了,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着一头铁牛。牛头伸出石缝,警惕地双眼,注视着流经的每一次洪水。我们不知道,八百多年来小水牛在水流中的灵性显现。可见到这灵性之物,我有种亲切感。可爱的小水牛,我真想乘竹筏到桥下去,抚摸保人健康、平安的它。

一方水土桥与水的关系,在人文与自然中就是词与曲的关系。婺源人生活哲学与美学共生的彩虹桥,从等待山溪缓缓汇集中,从聆听雨打芭蕉的声韵里延伸而出,当浪花成为一种欣赏而不是阻隔的川流时,彩虹桥就成了这方土地慢生活一种奢侈的大象。水有声,桥有形地就成了尘世之间凝固的诗与音乐。我头浴晨光,手拍栏杆,在自然的大象里寻找旧时光里发出的乐符时,水就在桥下流动成五线谱。我读谱,唱着时间里飘来的歌,晨风,将我与桥定慧成象。淡香勾画出的纵横与任意。把早晨的清华,意韵成音乐了。

在这里,我被物语的故事润酥着。桥与水共生共长的阴阳交合,涟漪出我的“乡愁”。晶莹温情的浪花里,恰在此时隐隐约约透出一个水做女子的身影。她是谁?为什么藏在彩虹桥的浪花里。一片飘动的云朵,将我的视线移向彩虹桥两棵相互倾斜的树上。晨雾散淡地将两棵树包裹着,这种缠绕妙上心头。微风将树叶轻轻地瓢起,一种凄美又清淡的讲述,在时间水声中淡然而起。

彩虹桥边上街长大又眉清目秀,水灵灵的的千金——小月,悄悄爱上了下街的穷书生戴明。他俩一见钟情,常常在花前月下的小西湖边幽会。小月爱富嫌贫的父亲是清华上街有钱大户胡万财。发现后,极力反对。严加看管小姐。一天,小月终于偷跑出来,约戴明来到彩虹桥边的小西湖。她父亲怒气冲冲找到河边,发现他俩抱在一起。指着月色下二棵小树火冒三丈说:除非这两棵树能长在一起,否则,你永远不能嫁给这个穷鬼。

当时,那两棵树还很小,而且相隔那么远,怎能长在一起呢?爱的傻乎乎的戴明将那句话刻在心底,为了能早日让小树长在一起,在月黑的晚上,偷偷带上竹竿,将两棵小树撑向对方。两棵树虽然都互相倾斜,但因距离的关系,终未能长在一起。他俩一个终生未娶,一个终生未嫁,最后郁郁而终。临死时,他俩都要求家人把自己埋在彩虹桥边的小西湖,希望能看到两棵树合抱在一起。

站在彩虹桥上,桥下河水清碧,两岸毛竹挺立,远处青山凸显,丝状与淡墨散状的云雾,从山根处抽飘。我不曾想到这桥突然之间,就长进了我的心间。上善若水,随着时光的云烟,还轻轻轻轻地飘进了我的梦里。心随晨风摆动,文字的云朵也在脑天空飘荡起来。

人在桥上,还是桥在心上,也一时难以分辨。“道”赋予婺源人自然的本性,“爱”的建筑材料构架的桥延伸着薪火相传的美德。今天,我们已看不出,从此岸到彼岸最初张望的眼神了,可物质闪烁的记忆里,此时都有形无形地怒放着一种精神的力量。

说不出来的东西,玄同混一着感觉。一个大跨度的婚姻桥,可以引渡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能引渡诸多村人与族人改变命运。感恩婺源人在时空的现在与未来之间搭建的既是精神又是物质的彩虹桥,我在“善”的语里,领悟到和谐的一种新通达。

如果你恰巧也走在这样的人生“彩虹桥”上,并在边走边分享受善与美的物语,欣赏“爱”在风生水起中的跨越。领悟了,爱将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哲理后,会从人生引渡的此桥上走向更远的地方。其实,每个人生走过的,又何止是一座美丽的“彩虹桥”呢!

文/凌代琼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