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优质8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紫衣梦我的保姆教学设计(优质8篇)

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篇一

1.课名:《大堰河——我的保姆》。语文人教课标版高中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

2.本节课所需课时:2课时。

3.《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自由体诗的代表作。学习这首诗歌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体会自由体诗在情感表达上不同于格律诗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弱者。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艾青诗歌及其在诗歌史上的贡献。

2.形成对自由诗诗体特点的认识,并能够运用对比、反复、排比、铺叙等表现方法。

3.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1.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2.在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感受诗歌的形式美、形象美和情感美。

3.揣摩诗歌语言,学习诗人表达情感的语言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弱势群体,养成博爱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但对于进一步诗歌鉴赏中形式与内容,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还并没有确切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重视诵读。诵读是诗歌学习的基础,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以及诵读指导,可以使学生直观地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2.把握自由体诗的特点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排比和对比手法与细节铺叙的笔法结合起来分析,体会大堰河对诗人的质朴情感,理解自由体诗在表达情感上的优势。

3.把对诗句、词语的揣摩分析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要分析诗篇字里行间的情感张力,又要揣摩准确到位的词语,并通过对诗人对词语选用的分析,更好地把握诗情诗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把握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语文人教课标版高中必修1教材

2.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3.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教师活动:介绍艾青及其代表作品。

1、以“大堰河的儿子——欧罗巴的芦笛——狱中的大诗人——时代的吹号者——归来者的歌”为线简介艾青生平。

2、介绍艾青诗歌中的两个中心意象——土地和太阳,并展示艾青相关诗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两个中心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艾青在其中注入的深挚情感。

学生活动:

1、认识艾青,了解艾青生平,特别是了解艾青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背景,体会诗人对保姆的情感。

2、赏读艾青部分诗作,体会艾青诗歌中两个中心意象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诗歌鉴赏首先要知人论世,尤其要了解诗人写作诗歌时的人生状态和情感状态。这样才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大诗人,有许多诗情丰厚、形神兼美的作品,在这一环节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诗句,重点是让学生总体上感受诗人情感的厚重与表达的方式。

(二)朗诵品读

教师活动:

1、教师范读或放范读录音。引导学生提出对范读的意见或看法。

2、指导学生个读,特别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技巧。

3、指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选择的表达方式。

学生活动:

1、听范读,谈谈范读对作品表现得充分或不充分的地方。

2、在教师指导下大声诵读作品。

3、通过诵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所选择的表达方式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

设计意图:诵读是诗歌鉴赏和诗歌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第一,诵读所造成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情感很快融入诗歌中;第二,在诵读中,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浓度和深度;第三,诵读还可以形成学生对诗歌的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一种直觉的体验。

(三)感受诗歌形式上的散文美

教师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形式美。

1、引导学生比较这首诗在形式上与《雨巷》《再别康桥》等新格律诗的不同,指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排比、反复、对比以及铺叙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表现手法有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学生活动:整体感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形式美。

1、体会《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与《雨巷》《再别康桥》等新格律诗不同的散文美,并指出形成这种散文美的诗歌表现手法。

2、体会这些表现手法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排比:本诗共12节,就有七节诗运用了排比,形成了浓烈的抒情气氛。

反复:作者在多至九节诗里都运用了反复,特别是在诗节的首句和尾句运用反复,造成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表达效果。对比:作者以两个家庭生活的对比,反映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以两个家庭对“我”亲疏的对比,表现自己鲜明的爱憎;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对比的作用是突出主旨,深化诗意,表达了爱憎分明的感情。

铺叙:诗歌通过叙事来写人,这种叙事成分是与细节描写融合在一起的。这种对生活细节的铺叙,蕴蓄着作者的情感,也丰满了人物的形象,极富感染力。

设计意图:《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开创了富于散文美的无韵自由诗体。体会排比、反复、对比以及铺叙等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并学会运用这些手法来抒情表意,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四)感受大堰河形象的苦难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感受保姆大堰河形象,体会大堰河身上的苦难美。

思考题: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凸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学生活动:整体感受保姆大堰河形象,体会大堰河身上的苦难美。

诗人主要通过三幅形象画面刻画大堰河的美好心灵:她在勤苦生活中对乳儿的抚爱,她在凄苦的奴隶般劳动中对乳儿的深爱,以及她死后的寂寞悲凉。这些形象画面的有机组合,让我们看到一位东方被压迫劳动妇女的慈爱善良,勤劳坚忍。

1.勤劳纯朴的崇高品德。大堰河一生都在不停劳作,没有片刻的空闲和休憩,通身闪耀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的光辉。2.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她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一切苦难。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善良的心里只有爱和给予,用巨大而深沉的爱哺育着“我”和她的儿女们。

3.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堰河是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妇女,被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她的内心世界十分美丽丰富。她为了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她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挂在灶边的墙上。即使在梦里,梦见的也是乳儿“有了娇美的媳妇”,并亲切地叫她“婆婆”,心灵之美自然地喷发出来,感人至深,动人肺腑。

设计意图:《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是诗人献给他的“母亲”大堰河的最真诚的颂歌。把握诗人塑造的大堰河这一形象,才能深入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堰河身上所体现的底层劳动者的品质和命运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现实、对劳动人民的关注。

(五)理清诗歌情感脉络,感受诗情美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清诗歌情感脉络。

问题:在诗歌中诗人表现的情感是丰富的、变化的。试分析这种情感变化过程。

学生活动:理清诗歌情感脉络,感受诗情美。

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篇二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重点难点:

1、.写作背景与诗的抒情基调

2、抒情主人公与作者的关系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示标(略)

二、检查预习

1、艾青简介:原名蒋海澄,1910生于浙江金华现代著名诗人,《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礁石》《我爱这土地》。

他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克父母的命”,被送到一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1932年被捕,在冰冷监狱里,看见晓雪飞舞,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这首悼念讴歌之作。

2、解释词语

典押,典当。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三、有感情地全诗。

注意抒情基调,感激与怀念,对黑暗世界的诅咒。

四、理清文章的抒情结构:

文档为doc格式

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篇三

今天我们读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使我感触很深。

一个地主儿子对自己保姆的回忆与思念,特别是思念,在诗中的每个角落都有其影子啊。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但是母爱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同的,无私而伟大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吃母亲的乳汁长大的,对母亲有一种更特别的感情。

大堰河,一位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在地狱般的环境里无言地进行着几乎无休止的各种劳动: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了冰的池塘去洗菜,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掏着猪吃的麦槽,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晒好大豆和麦子。而在这些劳作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充分展示了大堰河对儿子慈母般的爱。而这一切都是“含着笑”的劳动,这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她的乳儿,她深爱的乳儿。大堰河还在年节里为了她的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她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墙上。文章绘声绘色的描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爱。

我们应该不负像大堰河一样深爱着我们的母亲。让世界充满爱,从现在起珍爱自己的父母。

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篇四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4.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

借助朗读本诗的录音带,加强朗读指导,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教学难点。

指导朗读;明确这首诗的抒情特点;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1.背诵《水调歌头·游泳》。

明确:借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生。这种抒情方法,可以称为间接抒情法。《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样是抒情诗,但是抒情的方法与《词二首》大不一样。它们的不同处:

(1)《词二首》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大堰河——我的保姆》除了运用间接抒情外,也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诗歌的最后两段,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炽热的感情。

(2)《词二首》主要是借景抒情,《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边叙事写人,边抒发感情。

(3)《词二首》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借助神话传说等抒情,增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用排比、对比、反复等手法抒发感情,强调了对大堰河深深热爱和对旧世界愤恨的感情。

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要牢记这些特点。

3.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预习:

根据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把难懂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研习新课

1.作者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岐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艾青写这首诗,既是对保姆大堰河的感激,也是对黑暗世界的诅咒。同时表现出作者背叛地主阶级,向劳动人民靠拢的真诚愿望。

2.学生试读。

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读后要进行正音。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

这首诗比较长,诗人凭借自己的激情任意挥洒,奔腾起伏,不拘一格。为了准确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必须理出它的抒情脉络和结构。

回答: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

第二部分(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这4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4.深入研究、体会本诗的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她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爱。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2、13节便是明证。第13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诗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语言噜苏,就难以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

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篇五

使用人

吴荣

反思时间

第3周

教学内容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时间

第3周

在教学中贯彻地教育理念

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人文渗透

对新教材及课程标准地认识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具有永久地价值和魅力,既要学习品人,又要学习品文。

学生学习收获

知识

能力

理清感情发展的线索,充分理解大堰河这一形象的崇高伟大,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的赤子之情。加强对重点诗节的朗读,仔细品味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培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了解大堰河勤劳淳朴、慈爱善良的品德及其一生的不幸遭遇,体会诗中对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以及对旧社会的愤怒诅咒。

过程

方法

诵读——鉴赏——分析——共同研究

情感

态度

了解大堰河勤劳淳朴、慈爱善良的品德及其一生的不幸遭遇,体会诗中对以大堰河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以及对旧社会的愤怒诅咒。

教学中最成功地案例简述

师:老师和大家的讨论就此告一段落。下面的段落留给大家。大家自己阅读自己感受。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也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

(一会儿有学生提出问题来)

生:我有个问题,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生:我认为紫色是一种高贵颜色,比如有的足球队穿的球衣就是紫色的。

……

师:非常精彩,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同学们,大家看看,这个结论是谁得出呢?不是老师得出的,老师只不过是大家意见的概括者。结论是大家自己共同讨论、研讨、集思广益得出的。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悬案,没有一个定于一的结论。今天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成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呀!研究性学习并不神秘!

教学失误

补救措施

一、鉴于同学们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大家研究学习的地程中,方法的指导多些,这样的方法指导,在同学们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流程后,可以删去,这样,可留再多一引起的时间给同学们讨论、思考。

二、在声情并茂的朗读、新颖别致的教法、深刻透彻的分析,还有那亲切的话语、巧妙的引导、广博的知识方面做得不够。

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篇六

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多媒体教学。

一课时。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预设回答:忧

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同学们是如何看出来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愁来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啊,在诗中曹操是如何来解决的愁苦的?

预设: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代指的是什么?酒。这说明曹操是想借酒消愁了,那酒能不能真正的消解愁闷呀。

预设:不能,那你认为什么才能消除曹操的愁闷。

预设。“是人才。”

你从哪句中可以看出是人才?

“青青子衿,忧忧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幻灯片展示:贤才难得。

那同学们想一下,作为领导人,怎么样才能吸引人才呀。

预设:给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

那曹操给那些人才怎么来保证

预设:“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小节:所以从这节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有忧愁,了解作者的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我们再把前面的朗读部分,我们合起来读一遍。女生读前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注意把握情感。读完之后,到后两句在合,全班一起朗读。

预设:同学们说一下,是不是比前面进步,很好,值得鼓励。

小导入:中国诗歌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感都是贯穿其中,那我们在往下学习作者的忧思之情是如何贯穿到下文中的。

让一个学生来朗读一下下半节。

哪个同学能不能和我们说一下第二节首句中的明月作者用意何在?是不是真的像上天去摘取天上的明月呀。

预设:是用明月来喻指人才,指出人才难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反复地歌咏着渴贤之忧啊。

但接下来作者却写到了什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哪个同学来说一下这句是表明什么的。

人才来归顺曹操了,那人才都来了,曹操还忧什么?

三忧功业未就。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那人才都来了,作者还忧什么呢?

三忧功业未就。

预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那些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的贤才们。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用了两个典故,一周公自喻,说明自己有周公一样对待人才的心,有海一样宽广的胸怀。所以我会重用贤才的。

1、曹操说歌以咏志,那这首诗曹操抒发自己的忧思之愁是为了表明什么志向?

招贤纳士,统一天下。

总结:幻灯片展示。

播放电视剧《短歌行》主题曲,引入到曹操英雄的形象。

背诵。

课堂总结:曹操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民间文化上,都是以奸臣、逆贼的形象示众,但从我们的文学作品里我们还是能看出曹操他是一个有志向、有追求的英雄。所以同学们看文学一定要以事实为根据,学会从文学作品中去分析人物形象,形成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篇七

1.分析讨论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2.领会诗歌写人的特点。

3.学习边叙事边抒情以及直抒胸臆的方法。

提问:本诗与《词二首》在抒情方法上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案见第一课时。从检查已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大堰河形象。

1.学习诗歌要根据每一篇诗的特点进行。这首诗虽然也是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写人来抒情的,因此,我们要把对大堰河的刻画作为重点来学习,分析。

2.诗歌写人与小说写人不一样。它要求选择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又饱含诗意的细节刻画人物。语言要极其精炼。诗歌这种特殊的文体。规定它在写人时不能像小说那样精雕细刻,全面铺开。

布置预习思考题:

1.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

2.大堰河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3.为什么说大堰河的形象意义决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

根据预习提纲,学生自学。再分小组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题,经师生评议、补充,统一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预习思考题的参考答案:

第1题:主要表现在第4、5、8节里。在第4节,用八个排比句集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这八句实在是八个出色的细节,把她的爱心写得非常具体、充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强调感情的作用。在第5节,叙写“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之后,发问道:“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显而易见,从哭声中传达出来的是对乳儿的爱。这种间接表现的方法是十分有力的。在第8节,进一步写大堰河对乳儿之爱,其细节有切糖、夸画、赞儿、梦做“婆婆”等。特别是那个梦,表现她具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得浪漫,富有幻想、激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爱至极致,不禁做起梦来。她的梦可以看作对乳儿的祝福,当然也表现出她个人的精神要求。不过,她很本分,知道自己地位低下,不配享受这幸福,所以她不敢把梦对人说。

第2题,在第4节,描写她在家整天做家务,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在第7节,用6个排比句集中写她在乳儿家劳动,年复一年,始终“含着笑”,显得那样勤劳纯朴,宽厚善良。为了乳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什么都肯干,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第3题,大堰河的性格特征和不幸遭遇,在旧社会颇有典型性。诗人在第12节里明确写道:这首诗是“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由此可见,“大堰河”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诗人对她的讴歌和赞美,实质上是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讴歌和赞美。

第4题,第1、2、12、13节都是诗人直抒胸臆。

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我的保姆教学设计篇八

1、认识大堰河这个人物形象

2、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情感目标: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1、重点:对大堰河形象的认识

2、难点:

(1)作品写作时代、背景离现实时代较远,学生热情较难调动

(2)文章篇幅较长,四十分钟学习较紧张

(一)导入:

此诗是艾青在狱中写的,在一个飞雪的早晨写的,人在困境中,在饥寒中,总会想亲人,想家人,而此时艾青想的却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大堰河。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自读问题:试在脑海中为大堰河“画像”。

(三)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后,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自由发挥。

五分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并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

猪——任人宰割、不知反抗

兔、羊——温顺善良

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2、教师:“既然是档案,照片必不可少。老师这儿有几副图片,你们帮我看看哪副图片更符合大堰河的形象。”

依次投影四副母子图,最后将四副图定格在屏幕上,让学生讨论争鸣。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对大堰河的认识由抽象的概念上升为具体的外在形象。让学生在争鸣中进一步明晰大堰河形象。

(四)诵读课文

让学生再读课文。

同时投影要求:

1、哪些语段让你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2、找出让你感动的语段,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学生任意挑选一段朗读,教师相机评价。必要时反复读,直至教师范读一段。

学生朗读后,教师可适时提问:

“你读的这段是否让你想到自己的妈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妈妈吗?”

“妈妈疼爱你吗?能给大家讲讲吗?”

之后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将最后一段中的“大堰河”换成“妈妈”,再反复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堰河形象后,通过诵读课文,体会感情。

(五)结束语:

“只有平凡的儿女,没有平凡的母亲。我们的母亲都是可亲、可敬、可爱的……母爱,人类情感走廊中的上品,伟大永远是它的同义语。母亲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声轻轻的呼唤,还有那眼角的皱纹、满手的老茧,微驼的背影,哪一个做子女的不应刻骨铭心?”

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