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通用10篇)

时间:2023-10-03 作者:纸韵最新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一

1、通过反复诵读,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

2、通过学生讨论,体会小诗的形象和哲理。

3、诗句的相对对称和排比。

4、作迁移训练。

1、准备好录音机、投影仪。

2、把下列材料制成投影片:(1)作者简介(2)有关《繁星》《春水》资料。

3、预习设计。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并了解诗的大意,力争会背。

(2)你对哪首诗的印象最深刻,准备谈谈体会。

(3)阅读一、二两首诗,设想自己正凝视那些芽儿、花儿、果儿,那么它们会对你讲些什么,试依照本文诗的格式自己写诗。

由上一课《繁星》导入  本文一、二首诗的出处(也是《繁星》),并从文体上比较两者的不同(巴金的《繁星》是散文,而冰心的《春水》是诗集),并简介作者冰心及诗集《繁星》和《春水》。

学生自由朗诵这三首诗,并推荐朗诵比较好的四人(一小组一人),教师放音乐,这四人依次朗诵这三首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读,并评比出最佳朗诵者。

评比角度:要求用普通话,并且正确、流利、有感情。

1、提问:你对哪首诗印象最深刻?(并准备谈理由)

依据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分成几组(相同诗分一组)让每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这首诗对你印象最深,并让学生人人做好发言的准备。

2、依据1、2、3首诗的顺序回答讨论结果。

力争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有没有回答到以下重点内容,回答不到的应补充或用体温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到的感悟点,较为新颖,只要言之成理,即予肯定)

第一首   成功的花

(1)、哲理:成功来之不易。

(2)、体会“明艳“一词的运用。

(3)、第二句“!”的作用;“然而”一词在本诗中的作用。

(4)、“成功”与“血”“泪”的关系。

第二首   嫩绿的芽儿

(1)、歌咏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

(2)、“芽儿”“花儿”“果儿”这三个事物比喻什么,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

(3)、为何用“嫩绿”“淡白”“深红”来修饰“芽儿”“花儿”“果儿”。

第三首   青年人

(1)、是谁“描写”,“描写”什么,为什么要“珍重”地描写?

(2)、体会诗中“!”的作用.

(3)、课后练习二

3、诗句的对称和排比

引导学生了解三首小大体整齐的形式特点,以《嫩绿的芽儿》为例,三节诗构成排比,字数相等,诗行对称。

这三首诗是诗人敏锐地捕捉生活中一刹那的感受,把哲理寓于形象之中而写成的,那么,如果当你正凝视着那些芽儿、花儿、果儿,它们会对你讲些什么呢?仿照第二首诗试着自己写诗。

1、练习四:朗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课后练习三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填空

杜甫,字                ,是我国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              ”。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学习《望岳》

1)情境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2)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3)检查预习情况

4)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望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5) 探究赏析《望岳》

a、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多媒体投影):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2学习《春望》

1)整体感知

a、播放录音《春望》,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c、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d、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5)、 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 巩固练习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2、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阅读做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写诗人近观泰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5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教学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填空

3、诗中表现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

4、诗中能概括全诗事件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

二、研讨 学习:

1、温故知新

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学习石壕吏》

1)、背景简介: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8)。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2)、诗题解释:石壕:也叫石壕镇,现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3)分组表演,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a、边读边思考:整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b、研读欣赏:官差为什么要夜捉人呢?能不能把“有吏夜捉人”改为“有吏夜征兵”呢?(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c、深思明辨: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一段是老妇人一气呵成的抒情独白呢,有人认为老妇人的致词是在官差的步步紧逼下断断续续的说出来的,你认为呢?(引导学生结合诗作的背景来谈,善于从诗作中找到依据)

d、分组准备表演:教师提示注意分配好角色,注意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腔调、神态动作等。学生分组准备5--10分钟。

e、分组上台表演:师生点评,结合诗作指出哪些表演到位,与诗作描写不符,哪些表演逼真,与诗作描写的不相符合。以后上台的小组注意克服前面的不足。约10—20分钟,3—4个小组表演。

4)研读探究

b、老妪是被迫还是自愿去应差服役?最终到底被抓走没有?

d、理解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

教师过渡:本诗语言精炼。全诗仅用二十四句,就写出了典型性很强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蕴含了诗人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三 巩固练习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岱宗(     )   决眦(      )   搔更短(      )    不胜簪(       )

2、填空

二、研讨 学习:

1.学习《望岳》

1)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2)检查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

a、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4) 探究赏析《望岳》

a、思考讨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b、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c、作者当时为什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

2学习《春望》

1)整体感知

a、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

b、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意境美。

3)、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

5)、 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6)、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三 巩固练习

1、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拍。

2、自选角度品析下列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阅读做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写诗人近观泰山的句子是:__________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请说明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从哪种感觉来写春雨?

3.你认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5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

2、朗读并且背诵全诗

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改写并表演诗歌,体味诗歌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学习重点

朗读并且背诵诗歌

学习难点

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作的“诗史”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填空

3、诗中表现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苦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

4、诗中能概括全诗事件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

二、研讨 学习:

1、温故知新

背诵诗歌。

2、《学习石壕吏》

1)分组表演,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a、边读边思考:整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d、分组准备表演:

e、分组上台表演:

4)研读探究

b、老妪是被迫还是自愿去应差服役?最终到底被抓走没有?

d、理解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学习本诗的艺术特点。

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三 巩固练习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杜甫诗三首》答案 第一课时 二5)a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c (多媒体投影):唐朝盛世。诗人年轻,意气风发。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3(多媒体投影)示例:《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4)(明确:国在山河破)

三1 知时节(或当春乃发生)

2第二联从听觉,第三联从视觉。

3“潜”字用得好。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的特点。

第二课时 二2.3)a(有吏夜捉人)本诗中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用一个“夜”字作“捉”的时间状语,含义就更丰富了。4)d在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1、老翁逾墙走 存者且偷生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2、a

3、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5、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1、(1)岂 (2)挨次

2、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3、客即杜甫

4、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鹂”“鹭”,能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绝句》。

3、借助贴图,难词质疑,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的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本课学习,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兴趣,并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引发学生萌动诗情,动手尝试写一写关于春天的诗。

二、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诗意,有感情地通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愉悦之情。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窗含”、“千秋雪”及相关诗句的意思。

2、品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引导学生体会语感。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题解题。

1、谈话导入:现在什么季节?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是呀,春天万物复苏、繁华似锦,到处都充满了生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这就是——(揭题齐读)

3、引导学生解题,介绍绝句与杜甫的资料。

4、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过渡: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们想读一读杜甫的这首即兴之作吗?

1、学生按要求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会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鹂”“鹭”。指名读,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描红。

(2)指名读诗正音。

三、精读诗句,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一)借助贴图,理解诗意。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诗中写到的景物。

2、汇报交流,教师出示景物图。

3、指名学生贴图,说说理由,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意。

4、出示整图,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二)引导质疑,突破难点。

1、引导质疑:读到这儿,古诗中还有那些地方,你们弄不懂的?

2、交流释疑。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窗含”、“千秋雪”、“万里船”。

“万里船”:为什么说是万里?

3、理解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名说。

4、教师小结:诗人正是透过窗户看到了近处的——,远处的——(相机板书:近景、远景)

(三)诵读诗句,体会语感。

1、既然是古诗,就要读出古诗的韵味。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读出韵味?

2、同桌诵读诗句,体会语感,尝试用斜线画出诗句中的停顿。

3、指名同桌汇报:一生读,一生板演。其他学生点评。

4、男女生按标记赛读、背诵。

5、配乐齐背古诗。

四、拓展练习,尝试作诗。

1、引导学生背诵其他春天的古诗,并试着说说古诗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

2、引导诗歌写法:这些春天的诗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抓住最能突出春天特色的景物,比如春雨、春潮、春柳,就能写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3、出示有关春景图二幅。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春天,你们看——(贴图)

这是——这是——这些都是春姑娘的使者,看看图,想想还有哪些景物也是春姑娘的使者呢?让我们拿起笔来当名小诗人,写一写我们身边的春天,好吗?可以写儿歌这类现代诗,也可以模仿绝句写一写古体诗,题目自定。

4、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可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五、布置作业,让学生自选两项。

1、背诵并默写《绝句》。

2、收集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在早晨会的古诗园地向全班同学介绍。

3、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春天的诗作,准备参加“春之声”赛诗会。

4、把你已经创作好的春天的诗,向本班“春之声”诗刊投稿。

板书设计: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读诗、背诵。

3、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象。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

说说诗中写了怎样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引入:《惠崇春江晚景》。

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三衢道中》,大家跟着老师把题目写好,注意衢字的写法。

解释题,知作者:

大家读了诗题,想想诗题是什么意思?诗中会写到什么内容呢?(3名学生)你对作者又了解多少呢?(学生介绍)老师做个补充:(曾几,宋朝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这是他写的一首记行诗)

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3遍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尽量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汇报读(3名)

纠正读音,“阴yin、减jian”

字形:指导书写:“溪”字。

教师范读节奏,学生标注。

师:古诗要读出韵味,就要注意诗的节奏。下面老师来范读,同学们认真听,并用小闲线标注出节奏。(师范读)

师: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再练习2遍。读完后展示,谁来展示读一读?(2名同学)小组比赛读。

知诗意。

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诗句的意思?说说我们以前学习的方法。

看插图、借注释、互相学、问老师等。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汇报: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梅子、小溪、绿阴、黄鹂

“却”意思是什么?又、再、“舔”增加。

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古诗,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5说景象,悟诗情。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都写了什么(夏季、梅子、小溪、绿阴、黄鹂)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学生汇报:2名。

师:如果是你走在三衢道中,有如上所见所闻,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喜爱、惬意等)

学生汇报:2名。试集体背诵。

总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都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习古诗的?(想画面、品美句)以后也可以用。

板书设计:

三衢道中

梅子 小溪 绿阴 黄鹂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四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并不遥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情。三个地名是理解诗句的基础,“只隔”有助体会诗情,“绿”是谢谢用词的范例。《秋思》是叙事抒情,借助寄家书适当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临行又开封”是个教学生长点。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它融写景、叙事于一体,是一首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一程”、“一程”,“一更”、“一更”的理解有助加深诗歌意境的体会。“故园无此声”意味无穷,是个有力的生长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3.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重点字词的品读,学习古诗词用词的确切性。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两首古诗《泊船瓜洲》和《秋思》。

第二课时:学习词《长相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几句古诗,读读,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思乡情:写景、叙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

2.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词句,是如何表达的?

3.出示单元阅读目标: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二、自主学习古诗两首

1.自读,要求:逐句理解古诗,不理解的打上“?”。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2.同桌交流,讨论疑难。

三、全班交流,适当点拨

1.明确两首诗表达上的不同:写景抒情与叙事抒情。

2.交流词句理解上的疑难,然后解释整首诗。

3.教师点拨,深入理解古诗意境。

《泊船瓜洲》

1)简笔画地理图,理解“京口、瓜洲、钟山”之间的关系。

2)小讨论:“一水间”、“数重山”到底是远还是近?

教师补充杜甫再次再次赴京的背景资料。

3)一起学习关于“绿”的课后资料袋。

4)感情朗读,读出忧虑惆怅的思乡情。

《秋思》

1)体会“又开封”的行动细节。

2)补白想象“意万重”。(我们都不是游子,却也想出了……漂泊在外的有子哦……)

3)感情朗读,读出无奈为难的思乡情。

四、总结积累

1.背诵古诗。

2.作业本1~5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默写古诗两首,同桌批改,订正。

2.小结表达特点。

3.介绍纳兰性德,引出《长相思》。

二、阅读整首词

1.自主阅读,要求:逐句理解词意;想想这首诗词的表达特点。

2.交流:

1)明确:这首词是融写景、叙事于一体的。

2)“一程、一程”,“一更、一更”,有连续不绝的含义,写出了路途之遥远,行军之艰难,身心之煎熬。

三、研读“故园无此声”

1.补白体会“故园无此 声 ”。

这里是怎样的声音,故园是怎样的声音?

2.拓展补白“故园无此   ”。(景、痛……)

3.想象练笔:故园

四、总结课文

1.比较三首古诗词的异同。

题目 作者 背景思乡缘由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 

秋思 张籍 客居洛阳见秋风 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长相思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抒情 

2.背诵这一课,同桌交换。

3.完成作业本。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五

设计意图: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要以学为本,本课设计极大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习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做到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教学过程上引导指路,顺学而教,在学生愤悱疑问时以提供出示背景材料等途径点拨;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运用巩固,关注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注意到通过创设情境、品味情感、引导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充分、实在、有效。

教学目标:

1、能运用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泊船瓜洲》一诗大意。

2、通过联系背景材料、抓诗眼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到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3、在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包含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品读诗眼“只”“又”,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课件或小黑板:诗人背景材料介绍; 王安石改字故事;王安石病逝材料;运用借景抒情写法的思乡诗句。

2、多媒体或录音机;一段描写春天的音乐。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一)谈话:自然界的景物,给我们带来各种想象和体会:

太阳,象征_________看见太阳,你的心情______

月亮,象征_________看见月亮,你的心情______

杨柳,象征_________杨柳带给一种我们感觉______

流水,象征_________流水让我们联想______

(二)小结:这就叫景中有情.自古以来,文人骚客们就运用这种有趣的现象来写诗,借各种景物,来抒发喜怒哀乐,寄寓了自己种种感情,非常含蓄动人。在今天的课文中,编辑叔叔阿姨们就给大家安排了这样的一首诗。

二、导入新课

(一)揭题。

(二)出示古诗。

三、初读古诗

(一)自读古诗:至少四遍,前两边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想想该怎么读?后二遍读通诗句,要读得有板有眼,读完后想大概的意思。

(二)自读反馈: 

1、认识多音字,点拨音义并随机解释题目。

2、指名读,评点读诗情况;引导按节奏读。

3、谈初步感受:整首诗大约是写什么?哪一句特别喜欢?

四、自解古诗。

(一)引导回顾:怎样去读懂古诗?遇到问题怎么办?

(二)小结提示:可以看文后注释,查资料和工具书;可以同桌讨论,举手提问;可以参考解释,弄懂意思,批写重要意思,注出不明白的地方。选择利用可能的方法充分研究。

(三)学生自学。

五、点拨提升

(一)初步理解第一句

1、自学反馈:你学懂什么?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老师帮助?

2、画地形图: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地形图? 指名板画:水、京口、瓜洲、钟山

3、看图说意思。随机板书:一水  数山

(二)研读理解第一句:

2、品读理解:指名连续一小组同学品读,随机点评。

(三)深入理解第一句:

1、提供背景: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离自己近?为什么要在这儿望故乡思故乡呢?导学王安石写此诗的背景资料。你注意到了哪些信息?划一划王安石此行目的和背景。

2、交流小结:正是带着这样的忧思和牵挂,诗人站在江边留恋地望着,望着。齐读一、二两句。

过渡:作者他还望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学习第三句

1、自学反馈:哪些意思你弄明白了,或者有什么地方还不明白?

3、创设情境、想象欣赏:读着这样的句子,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利用老师诵读,多媒体配乐,生闭眼想象等方法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

4、学生说话,板书好词并让学生摘录在书上:

芳草萋萋 柳荫碧碧 生机盎然  柳暗花明 间关莺语

5、齐读小结:“绿”字给我们呈现了一片碧绿的河岸!(板书:绿岸) 一片生机盎然的春天!“绿”字给人带来的想象,正是其他字所不能代替的。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这一改,使《泊船瓜洲》成了妇孺皆知的千古绝句,难怪前面同学们一读,就喜欢上了呢。

(1)引导品读:以小组轮读等方式让学生带着思考低吟:春风又绿江南岸。

(2)引导想象:“又绿”,“又绿”一个“又”字里又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呢?

春风又能把江南两岸吹绿,而我呢?此时此刻作者在想……

(五)学习最后一句

1、自学反馈:学生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板书:明月

4、体验欣赏:让我们走进诗人内心读出他的这种情感!谁能体验到作者的愁绪?让学生分男女生与老师对读,在声势的渲染中小组读,感受强烈的思乡情感。

五、总结提高:

(一)小结提升:

1、一道水,数重山 ;一片碧草,一个明月, 几种景物,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乡情意,牵动着我们的心,让我们感同身受让我们回味无穷。喜欢这首绝句吗?让我们动情的齐读一遍!

2、质疑:对这首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3、补充王安石病逝材料。说感受。让我们无限感慨的齐读一遍!

4、背诗、默写。谁已经把这首诗深深记在了心里?

(二)学习写法:

板书:借景,抒情

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的《杂诗三首》: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的《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六、课外作业:

(一)总结引导: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古诗,品味了思乡诗借景抒情的韵致,相信同学们会更爱古诗,会自觉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方法去关注古诗欣赏古诗。

(二)布置作业(选一题):

1、收集3首以上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

2、收集3首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写的古诗,并划出景物注出诗中蕴涵的情感。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借景                       抒情

一水  数山                 思念家乡

绿岸  明月                 浓烈乡愁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六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词的内容,理解诗词意思。

2、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通过语言描述出来。

三、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七

汤显祖(明)

欲识金银气,

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

鉴赏

《古希腊抒情诗选》中有一首小诗《幸福四要素》只有四句。其中一句:“第二是天生性情温和。”

当我这样开头,想起去年立夏,长夜走在徽州古城,高白墙与青瓦,深深的小巷,和温厚的灯光,念起:“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那时心情与现在截然不同,火急火燎的内心,大概是前半句的写照:“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总觉,极乱的心,到了这处地方,也从顺安然。虽然把握诗句序位乱了,但也把内心的焦躁浇熄。

幸福也许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有时却很难。不论汤显祖诗中的本意,但终觉立夏万物生长,都开始迅猛向前。

不论心境如何,关键读诗,读人,读事,天生性情温和去面对,大概凡事都有新面貌。

《山亭夏日》

高骈(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鉴赏

《夏居小院》

院后春茶尖尖角,

树树李花映荷塘。

幼童檐下尝夏羹,

蟹行溪中称霸王。

鉴赏

幼时生活在农村小院里,给了我最为珍贵的四季体验。开春至夏,院子后的茶园茶叶总是长的很好,尖角的茶芽不论在阳光下,或者雨里,感觉都在笑。院子里的老人们总要采摘的一芽一叶,制作成传统的晒青绿茶,农作时喝。

院子前有三个大池塘,方方正正的,池塘边的李树开花之时虽然不比“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景,却也怡情怡景。立夏之日,在屋檐下或者李树下尝立夏羹是不可少的。院里的孩子们尤其喜欢李树,天气热时爬树纳凉,到了六月里,整树整树的青李还没熟,就被吃的所剩无几。

池塘外,一条小溪与马路蜿蜒相依,小溪溪水清澈,小鱼小虾藏匿在溪水的石头下,水草里,蟹在溪中从来都横行无阻,堪称霸王。

一年四季中,夏季总是很短,短到感觉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令人难忘回味。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战乱年代人民的悲惨遭遇。

2.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并应用于平时作文当中。

3、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教授  设计问题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及文学常识接受:大家都知道“安史之乱”吧?公元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二十万大军围攻邺城。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始终不能攻下邺城。到了第二年3月,反而被史思明援军击败,全军溃退,郭子仪退守洛阳,洛阳一带告急。唐王朝为了挽回败局,便在洛阳至潼关,特别在临近前线的石壕、新安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男女老少,都被抓去服兵役。这时候,杜甫正在回华州任所途中,亲眼看见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杜甫是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见到这种情景,他十分的忧虑和愤慨,于是创造了两组组诗,这两组组诗是“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中,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石壕吏》,因为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诵一遍。

三、整体感知:(在学生朗诵期间完成)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体裁为五言古诗(插问:五言古诗是几个字一句?五言就是五个字)

2、题目解析:

关于“石壕吏”这个“吏”字,做一点补充。我们常说“官吏、官吏”,好像就是指当官的人,但是在中国古代,作官的制度等级森严,“官”和“吏”其实是两个级别的人。他们的不同点在于:

由国家直接任免的叫“官”,官职和级别较高。比如说“县官”,一个州的“州官”,柳宗元到我们永州上任,他就是一个官。

而地方上的公职人员叫“吏”,官职和级别较低。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电视里面县官升堂的时候站在两旁的差役,就可以叫做“吏”。

一般而言,“官”到一个地方去上任,他有一定的任期,四年或者五年的样

子,时间一到,他又要听皇帝的调遣,派到其他的地方去做官;而“吏”呢,一般由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担任,没有规定的任期,但可以长期干下去。

结合本文,我们知道石壕村的这个“吏”,他是专门管抓人去充军的,所以他是石壕村的一个“捕吏”,具体到我们这篇课文,也可以理解为“捉人的差役”。

四、引读(下面由老师老朗读一遍,请同学们对照自己刚才的朗诵,仔细体会。)

五、理通全文。

(采取引导学生通译全文的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讲解本文的重点字词,以教科书为准,适当自由发挥,排除学生通读全文的障碍。)

六、巩固和提高:

《石壕吏》这首诗中,老妇人的“致词”是全诗的主体,它对揭示主题有重要的作用。

凭我们的直觉,差役跑来捉人肯定是要问话的,不可能就要老太太一个人说下去,但是作者杜甫却巧妙地将问话的部分隐去了。我们把官吏的问话补充完整,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的,请同学注意听,等下我会要一个同学来演示一下。

等老妇出门看的时候,差役早扑了进来,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于是怒吼:“你家的男人到哪里去了?快交出来!”老妇哭诉起来,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不料差役仍然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也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说:“室中更无人!”家里再没人了。

而在这个时候,屋内抱在儿媳妇怀里的小孙子,受到了怒吼的惊吓,哭了起来,捂住嘴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惟有乳下孙!”只有个孙子呢!还在吃奶,小得很。

老妇生怕儿媳妇被抓,饿死孙子,只好牺牲自己,对差役说:“我这老太婆虽然已经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连夜跟你们回去,赶紧去河阳的话,也许还来得及为将士们做早饭。”

——大家看,在原文中,差役的问题一个也没有出现,但是我们可以从老妇人的回答中,大致推断出差役问了那些问题;这种把问的内容巧妙的隐含在回答中的表现手法,就是“藏问于答”。它的使用能够使内容更加的集中,精炼,并且跳出俗套,“石壕吏”之所以情节生动巧妙,它也就体现在这里。

再举个例子,同学们写作文的时候喜欢用很多的对话,比如:

小红早上遇到我,问我:你吃了早餐吗?

我说:我吃了两个包子,两个馒头,一杯豆奶。

小红说:那你胃口很好。

我说:不是我胃口很好,而是我真的很饿。

小红问:吃完早餐准备去那儿?

我说:昨天我去图书馆迟了,今天想早点去借《杜甫诗集》。

这样记流水账,显得很啰嗦,同学们再听听老师按照“藏问于答”手法改写后的内容,仔细比较一下:

——改写:

早上,我告诉小红,早餐我吃了两个包子,两个馒头,一杯豆奶;不是我胃口很好,而是我真的很饿;吃完早餐呢,我想去图书馆借《杜甫诗集》,因为,昨天我去晚了,没有借到。

这样写是不是通顺多了?以后大家也可以试试。

好了,现在请人上台来演示一下。我来演差役,上台的同学演老妇人,用自己的话回答,其他在下面的同学演杜甫,在一旁静静的听着。如果上台来的这个同学进行不下去了,就帮帮忙,好吧?!

(叫人)

七、(假如还剩余时间则要学生背诵该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提高:

昨天我告诉大家,《石壕吏》是首叙事诗,按照叙事诗的结构,应该将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二、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

(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开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有两个字值得大家深入探讨:“暮”字、 “捉”字。

1、前一节课解释到“暮”字,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

明确:暮——是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傍晚”。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可以试着猜想一下,当时正是唐朝的军队和安史叛军相互较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

2、作者刚刚写到他投宿石豪村,立即直接点出吏捉人,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些捕吏捉人是为了补充唐朝军队的兵力,那么为什么不写征兵、点兵,而要用“捉”字呢?(提问: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明确:“捉”字暗示当时的百姓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因此“捉”,刻画了官吏们的凶残和霸道,在如实描绘之中,体现了作者对官吏们残暴手段的揭露和批判。

“有吏夜捉人”的意思,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讲了,(提问:有同学知道这句话事什么意思吗?——有官吏夜里来抓人)

再请大家想一想,官吏为什么要晚上来捉人,而不是白天来捉人呢?

深夜来捉人这件事: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官吏捉人的事时常发生,人们都被捉怕了,白天或者躲藏起来,或者采取反抗的措施,使官吏无法捉到人。再就是反应了官吏捉人手段的狠毒、狡猾,在人们都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了个突然袭击,使人防不胜防。

因此“夜捉人”这件事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

下面一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真实的再现了官吏来捉人时,老夫妻两的娴熟配合,一个立即翻过围墙逃走,另一个则出来应付官吏,为老伴争取逃跑时间。这同样表明了官吏捉人的事,经常发生,所以老夫妻俩才能在多次重复操练后,配合这样默契。

第二部分(2、3):

第二部分是故事的高潮,老妪叙述家中的不幸。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

(提问:有那位同学知道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

希望大家注意一下,这个句子中,两个状语“一何”起了加重感情色彩的作用。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妇啼一何苦”完全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下面的是老妇的“致词”,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写战争对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

(提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是那几句写明了战争给老妇家造成了巨大灾难?)

第二层:表明老妇家家境贫寒

“出入无完裙”——死去了丈夫的媳妇衣不蔽体,家里的贫困大家就可想而知了。这里随便告诉大家一个额外的知识,我们中国古代呢,是一个封建的农耕社会,它完全可以依靠一家人的自由劳动自给自足。像这个课文中说的一样,这一家人有三个儿子,也就是说有三个可以劳动的人。我们可以大致推想一下,如果不是战争的话,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过上丰足的生活。用一句很现代的话说呢,就是过上了小康生活;因此呢,“出入无完裙”也表明战争对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第三层:老妇被逼服役(最后四句)

我们想一想就知道了,年纪大的人,比如同学们的爷爷奶奶,他们都比较惦念自己的家,一般是不愿意很长时间呆在别的地方。本文中的老妇呢,当然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但是差役们很凶恶,他们抓不到人是不会罢手的。

可家里呢,老头子跑了,除了老妇人自己,就只剩下自己的媳妇和小孙子。如果差役们把媳妇抓走了,小孙子没有奶吃,肯定要饿坏的,对吧?!所以老妇人不得不被差役们逼着去服役,虽然她很无奈,但是也没有办法。

第三部分(4):交代故事的结局——老妇人被抓走了。

(问:那句诗表明老妇人被抓走了?明确: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请注意, “夜久”两个字,它表明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当然了,诗人之所以能写出来,表明他通夜没有入睡。

三、总结:好了,全诗的讲解,就到这里为止,同学们如果有什么疑问,下课之后呢,可以来找我。接下来,我们对全文做几点总结。

主要事件:官吏深夜抓人,老妇被逼服役。

主要人物:吏

明确:按时间变化顺序来写的。第一段“暮”、“夜”;最后一段“天明”。

3、通过以上的分析,作者写这首诗的思想主旨应该很明显了吧?有同学能告诉我吗?

中心思想: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官吏的凶残,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明确:第一段最后一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生动的动作细节,如果不是作者杜甫当时在场的话,是不可能描写的这样准确的。所以诗人是借宿在老妇家里。

明确: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这一矛盾也反映在《三吏》、《三别》其他五首诗中,同学们有空就去看一看。

《石壕吏》练习(假如还有时间,本练习可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2、《石壕吏》是一首_______(叙事、抒情)诗,体裁是_______ 古诗,杜甫的组诗“三吏”中除《石壕吏》外,还有_______、_______两首诗。

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意思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4、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这一行径?

5、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叙事 五言 《潼关吏》 《新安吏》

2.因为有孙子,他的母亲没有离去,但出入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可穿。

3.表现了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起来,狠毒的官府只好趁百姓入睡的黑夜来突然袭击。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

4.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感情。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九

《古诗词三首》中其中有两首《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已经在平时的古诗词积累中学过,如何把学过的诗上出点新意来,备课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诵读为主,以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同时,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学生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上下来,感受颇深:

一、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三年级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篇十

学习目标

1、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激趣导入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1、 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 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 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1、 学生边渎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 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举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1、 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复习导入

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 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人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北师大版三年级文具店教学设计(精选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

    有趣的鞋教案设计意图 有趣的木教案(模板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

    最新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乐于奉献敬业演讲稿(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

    大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报告(模板5篇)

    报告在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大学生校

    2023年师范顶岗实习报告(模板5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

    最新试验室年度的工作总结报告 试验室年度工作总结(汇总5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

    最新小巷深处教案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

    最新年度个人述职报告教师(大全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年

    2023年年终工作述职报告(实用8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

    2023年员工个人述职报告(大全6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