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

时间:2023-11-02 作者:曼珠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

范文是一种可以供人们借鉴和模仿的文学作品,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我想我们需要一些范文来作为参考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作上常见的总结表达方式,供大家参考借鉴。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一

(二)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

以往大学生接受教师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都是通过面对面或文件的传播模式。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更愿意接受互播模式,通过微信的沟通使他们的人际往来更为频繁,所接受的知识面更广,但无疑会产生大学生接收的信息渠道多、种类杂、层次不齐等情况,使他们的价值观念难以整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自身约束力不强,很容易接受外来信息。如果学生接受的信息低级、直观且生动,会逐渐影响和改变他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增加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难度。

二、应对微信带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策略。

(二)走进学生、拉近距离。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二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1]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从大学生方面来看,有效的大学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并从中吸取精华知识,结合实际生活,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为党和国家服务的理想。从高校方面来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纠正以往教育教学中的偏差,及时掌握思政工作未来的方向,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挥校方的指引作用,提供较多的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从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不断地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使其掌握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2]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一)实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结合。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只是背诵并掌握思政理论知识,并没有与日常的思政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这就导致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有效地发挥出来。而日常的思政活动一般都要求大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例如,一些课题研究、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和文化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需要与理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最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发现了问题,则应积极地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思政教育的考核中,要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思想实践活动作为衡量指标,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活动中。

(二)创新学生的党建工作,让党建工作更具有实践意义。坚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学生党校的作用,建立起从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预备党员的三级学生党校全程培养体系。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党员的带动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党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创^v^建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党支部对学生活动的指引作用。

(三)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切性。当前,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显示,大学生大多喜欢面对面的心灵沟通,因此,校方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进行合理的心灵教育。[3]此外,学校还可以投资建立心理咨询室,指导学生的思想,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和支持。

(四)扩大实践活动的平台,创新实践模式。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实践是一个关键的项目。因为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不仅可以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所以,社会实践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相关研究发现,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思政教育形式。高校要将学生的发展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地帮助学生成长,使所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相适应,提高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为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包括经费的投入、师资力量的投入,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对实践基地做好考察,尽可能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让学生从中得到最深刻的启迪教育,从而使社会活动具有实践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实日常的思政教学工作。

(五)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支配力量,直接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最后成果。[4]在招聘辅导员的时候,高校要严格选拔,重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辅导员任职期间,校方也要加强对辅导员的管理,制定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制度,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设立考评考核机制。除此之外,校方要定期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其更好地辅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结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来自高校和学生两个方面。为此,我们要认识到高校和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措施,从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党建工作、心理沟通、社会实践和师资素养各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高校和大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为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是树立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对于思想处于摇摆时期的大学生而言,专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大学生群体在思想状态上易于受到蛊惑。高校自扩招之后,便取消了大多数大学生国家资助,而倾向于针对优等生、特困生的定点鼓励或扶持。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关注日益升温,诸多社会力量对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进行了有效支持,不过对于受支持、受资助大学生的心理关注并未随之完善。类似不尊重受资助大学生或者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反而因此出现问题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求更高,也更需要“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介入。

(一)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方面不够重视。

在日常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并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乐观向上,对生活充满信心。这里偏向于研究以下心理类型的大学生:首先是内向乐群性低的大学生;其次经常焦虑且因琐事便会产生心理抑郁或其他障碍;最后是碍于某些心理原因,造成学习困难的大学生,该类大学生更加缺乏存在感,更难以融入群体。在针对于这些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与培养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略显乏力。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应形式多样。然而目前看来,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很盲目,没有针对性,单向传播的局面。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适时引入大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相关研究,使得整个工作更加人性化。由于大部分高校均有常设的心理咨询机构,所以在运行过程中,可积极利用这些机构,全面把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情况。

(一)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

目前我国已有超30%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这些机构通常的运行方式是被动式的,即仅仅承担咨询职能,而不负责调研,更不会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风险预判或者心理健康体检。极少有高校会针对本校学生特质指定可操作性更强的制度执行细则。缺乏执行细则,很难保证制度落实,这就直接造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脱离了大学生心理需求。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由于大学生心理承担能力和客观条件局限造成完全差异化的教育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细心观察,将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方式融入进日常工作,并积极探索研究。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实现人性化,将对大学生产生深远意义。首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坚持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一改之前仅仅拿教育管理相关制度来单一管理的方式,以人性化的方式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党的方针政策理念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其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性,并适度提升其他领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做复合型人才。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干预工作应得到更多重视,并且上升成为整个贫困大学生支持工作的必要环节。

(一)教育形式从被动变主动。

不难发现,对于普通大学生,承认自己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且主动积极的.配合治疗仍非常困难,那么对于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而言,迈入心理咨询室就变得几乎不可能。此时转换心理干预工作的被动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将心理干预工作作为贫困大学生扶持的重要环节,弱化物质支持所带来的负面精神影响,强化心理干预,使得受帮扶的大学生拥有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帮助其实现心理复原。

(二)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对于大学生本身特质纳入考虑,一改之前诸多教学工作都是根据书本的照本宣科。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并未纳入考虑,如贫困大学生在受资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大多产生于被资助过程中隐私的泄露。一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对自身固有身份缺乏认同,甚至唾弃自己的家庭出身。保护其隐私,以便给心理干预工作挤出时间。

网络兼顾了私密性和即时性,对于心理干预工作极为重要。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应着力于网络,利用网络进行调研、干预和事后问效。同时引入现代化设备,建立现代化的心理咨询室,来保证心理干预工作的质量。总之,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要结合大学生个性发展来定向发展,这样才能通过长期的努力坚持,让所有大学生都接触到这些合格的理念。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面的成功。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四

从当前来看,尽管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取得了不菲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尤其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中表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没有体现“个性发展”理念。

高校学生作为个性多样化的青年群体,加上信息网络化的影响,思想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不相同,要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明确学生的个性,体现“个性发展”理念。然而,在实际的高校工作中,仍存在不尊重学生自主权、选择权现象。尤其在学生就业方面,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模式,即使在学分制的高校中,学生的课堂选择及课程选择仍没有充分体现选择权,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向同一个模式及目标发展,抑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1.2缺乏“以人为本”观念。

“以人为本”理念在各行各业都应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尽管当前各大高校也提倡“以人为本”观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较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重管理轻服务,多命令少引导现象还普遍存在;另外,还重知识轻实践等,这种管理方式极易造成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体颠倒,使得教育内容及教育目标相脱离,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的自我发展。

1.3没有形成“全程育人”的环境。

大多数高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仍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独立的,与其他工作并没有联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及学术探讨等相脱离。很多授课教师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将文化课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课堂中也较少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性,并没有形成“全程育人”的氛围。

当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最为突出的就是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离,并没有贴近学生思想情况,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互动及参与相对较少。如: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学生队伍中普遍存在上网现象,极易受到网上资源的影响,而学校对于学生上网教育的相关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引起思想教育者的重视,且也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多种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够产生一种综合效应。实效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同时也是落脚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者的共同目标。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2.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要求学生当教育活动的“主角”,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管自己能管的,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教育、自我启发及自我管理等。

应充分利用心理学内容,建立以人为本的咨询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各高校要有自己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向学生进行调查,并把学生资料严格保密,发现心理状况不健康的学生立即对学生进行干预,以免造成严重的危害,有资源的学校可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理网站,让学生通过e-mail进行投稿,与学生进行交流,排除他们的心理问题,做好保密工作。

2.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做好以下几件事:首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应塑造具有个性化的校园精神,最后,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可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及辩论会等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增强其责任感及义务感。

2.4利用网络新兴媒体。

各高校可在网上建立有关思想教育的大学生网站,包含所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信念,如:清华红色网站。网站要利用一些技术净化网络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一个大学生喜欢的网站。另外,也可开展网页制作竞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繁荣校园文化上来,使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利用网络实施偷盗诈骗等会受到什么样的法律制裁,这些都可加大学生的自律意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本文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思想教育模式、加强文化建设及利用网络媒体等措施,旨在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五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课题——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共生联系,同时,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层次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共生促进创业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业型经济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的要求,实践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笔者认为,共生促进,正是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共生理论,始于生物学领域,著名生物学家洪黎民教授说:“普通生物学者深刻体会到群落中生物相互关系的复杂性,鲜明地揭示了个体或群体胜利或成功的奥秘,在于他们在这个群体中密切联合的能力,而不是强者压倒一切的‘本领’,自然界如此,人文科学中的生物哲学亦可如此理解。”目前,共生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赋予了社会的含义。复旦大学胡守钧教授认为:社会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任何人都生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共生系统之中。共生关系不只存在于社会某个方面,而是遍布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区、社群、家庭等所有领域,其表现更是形形色色,千姿百态。没有共生,也就没有人的存在。当前方兴未艾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共生的存在,也是一种融合的促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即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实践活动能动的主体,调动创业者的主体性,尊重其主体地位,挖掘其主体潜能,培养其主体意识,发掘其主体能力,塑造其主体人格。显而易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共同教育目标,互为共生。

从中外理论的研究成果看,创业教育所强调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等,无疑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国教育者非常强调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个性品质的培养,他们认为:创业需要个体具有创造性、冒险性、革新性,这些品质通常不是在一般的商业环境下所培养出来的。澳大利亚教育委员会、就业和培训组织以及青年事物管理部门等组织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直接指向培养年轻人能力、技巧和革新性、创造性、开创性等个性品质的教育。我国学者毛家瑞、彭钢在《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验》的课题研究中认为:“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青少年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是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独特功能和体系的教育。”由此可见,创业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与特点,十分重视学生健康、健全、完整一致人格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不畏艰难的意志勇气,完全融合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创业教育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尤其表现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丰富道德品质教育两个方面:

1.创业教育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我国加强有关精神文明方面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理想不仅凝聚着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是支撑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实现理想的前进动力和力量源泉。

创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其他理想的基础。因此,推进创业教育,应该也必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一,加强创业理想和创业意识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坚定不移的创业信念、充满活力的创业激情、百折不挠的创业品质、全面均衡的创业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业策略。第二,为创业之路提供科学导向。如果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健康的思想基础,创业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导致创业失败。只有个人职业理想和远大的社会理想很好地结合,创业者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三,提供创业教育宽广的实践舞台。创业教育从最基本的生活理想教育入手,挖掘自身潜能,它不仅是生存教育,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教育。

2.创业教育丰富道德品质教育。“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爱因斯坦的这句话,不仅说明个人的道德品质对社会道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创业人格的推动作用,而且折射出道德品质是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的道德品质教育也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创业教育也为道德品质教育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实践途径。

第一,创业教育有利于倡导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创业教育,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到理想从树立到实现所必须经历的困惑、坎坷甚至磨难,体会了生活的甜酸苦辣,收获到奋斗后的喜悦。创业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现实性,赋予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第二,创业教育有利于重塑诚实守信原则。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更是大学生实现真正创业的准行证。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些诚信缺失和无序化现象,消解着现实社会的良好人际关系,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也是创业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利用创业教育这一载体,开展诚信教育,以诚信意识培养和诚信精神宣传为抓手,贯穿“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原则,培养大学生健全的社会人格和诚信理念,是创业教育的前提,也是培养符合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题中之义。

第三,创业教育有利于加强团结协作精神。团队合作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素质。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靠团队合作,击败当时全球最大最强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功占领了美国汽车市场。创业教育的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团队成员之间就价值观和行动原则达成共识,用一种责任心和义务感对创业进行积极引导,调动和激发团队创业者的共同资源,克服个体缺陷形成的障碍,形成对共同创业目标的共同追求。所以,创业教育是强化大学生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媒介。

第四,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情感健康、意志坚强、性格刚毅。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对事物的发展规律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对自身的特点和需要作出正确分析判断,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们能很好地适应当前转型期的社会生活。

创业教育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其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备的'意识、知识、能力等的素质教育。一方面体现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另一方面更是与时俱进的特色和创新。贯穿于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方式有: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与就业指导服务相结合、与学生管理相结合等。

1.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将创业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课教育中,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训练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现实问题的能力入手,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致力思维互动、案例分析和空间拓展等闪烁时代元素的思想政治教学新模式。

思维互动法即在具体教学方式上,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教师、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独立或集体为各自的观点提供论证。鼓励交流,允许碰撞,力求通过思维互动逐渐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共识。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又解放了教师;既突出了个性,又形成了共性;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案例剖析法即典型剖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选定案例,广泛搜寻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案例并进行筛选,确定最具典型意义的案例;其次是熟悉案例,让学生对已经选定的案例有尽可能全面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意见和问题;再次是讨论案例,学生广泛讨论充实自己的观点或反驳他人的意见,提出问题,集思广益;最后是总结案例,教师适时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水到渠成地引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

空间拓展法即最大限度地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概念和教授模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加大实践教学密度,拓展更具活力的新教育模式。比如,多在创业基地建设上下工夫,多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上下工夫,多在把课堂概念做大做活上下工夫,使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心理更成熟、本领更过硬、素质更全面。

2.实行社会实践,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创业教育的实践特色,为扩展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比如,鼓励学生承担一定的课外项目,进行实战演练,增强实战能力,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动员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进行科学研究,从政策、资金和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帮助,积极培养创业精神、挖掘创业潜能。再如,组织学生自己制作创业作品的设计,参加全国全省大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展示提供平台等。

3.深化校园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文化熏陶是一种高层次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不亚于正式的课程,西方国家称之为“隐蔽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创业精神的宣传和提倡,积极发挥环境育人的文化功能。如开设校园创业论坛和名家讲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课,阐述管理理论和创业理想,介绍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理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和服务的关键就是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习惯,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校园风尚。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具备积极的创业精神、优良的创业品质和全面的创业能力,为学生提供现实意义的、符合自身实际需要及利益的指导,其内涵和外延既体现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共生和融合,又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失为卓有成效的促进。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六

论文摘要: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出生的一代大学生,他们具有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反叛心里等思想特点,这些新特点对高校的思政工作构成了挑战。由此,本文研究了90后大学生的几个显著特点及成因,并提出90后大学生的教育办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随着90后的大学生渐渐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90后大学生们的成长环境、社会影响、接触的新鲜事物与思想等诸多方面原因塑成了他们特有的性格和特点,这就给高校的管理与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培养好90后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就是一个必须解决并且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几个显著特点及成因:

1、自信、张扬、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9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父母在“90后”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在变大,不少很多90后都有一技之长,比如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再加上接触新事物较多,所以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出自信、个性张扬的一面。90后大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一起成长,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无论是手机、宽带、mp3、mp4、数码产品等,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

2、自私,集体观念淡薄,承受能力差,缺少责任感。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独生子,而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青少年时代生活条件多数不好,生怕他们吃苦受罪,所以对“90后”的他们疼爱有加,久而久之养成了“90后”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习惯。家里就一个孩子的“90后”们从小就一个人玩、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与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让、不知道什么是协作。很多“90后”都是在父母长辈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很多事都是由父母长辈们包办,“90后”们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离开父母到了大学校园他们就面临着竞争的压力,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的环境中,这些常常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造成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为人服务的意识。对很多社会现象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参与了,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少政治追求。

3、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生活,缺少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有强烈的反叛心里。90后大学生是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的,可以说吃的、穿的、用的几乎是想要就可以得到满足的一代,这样养成“90后”消费观念超前,欲望更强,背后支持消费的能力也更强。服装、电脑、手机、it产品等都追求名牌。许多90后大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母、学校一些不甚合理或和他们不能接受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敢于公然提出。但有时反叛意识会出现偏差,比如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一些学生对很多问题不能够用社会化的思维来看待。动辄以民主、自由、权利为理由评价学校的人和事,却往往忽视了社会常识。比如在制止学生使用违规电器时,有的学生讲为什么住在学校的老师可以用,这是不平等。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素质,提高服务育人意识。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方法,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真正做到为了学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工作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正确、恰当、有效的工作方法达到管理育人,科学育人的目的。

其次,从师生到朋友,从交友到交心,从强压倒感化。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尽快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目前工作中所遇到现实问题。从师生到朋友可以让学生们更主动、更愿意与我们交流,让学生排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戒心,放下心理包袱,这样才能实现从交友到交心,只有了解到学生心里的真实想法,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这样做起学生的的思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作为学生工作的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训斥和惩罚来压服或制服学生的工作方法,利用和学生们交心的的机会,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来感化他们,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效果。

最后,建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高校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大学生管理不单单是学生工作者的事,教师和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作为辅导员的我们不要把所有责任都自己扛,要积极发动教师和家长,只有三方统一协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教师们接触学生时间长,而且教师在课堂上直接接触学生,他们掌握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我们能主动与教师们建立良好通畅的沟通渠道,从教师手里拿到第一手材料,可以让我们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正确的找到切入点,可以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家长应该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的,我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从家中那里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并且有点问题做到及时和家长沟通,听取家长意见,做到全方位了解学生,让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4]张宝君.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七

政治文明是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政治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文明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法治文明等内容,其中政治制度文明具有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政党制度作为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方面,与政治文明关系十分密切。本文试图就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相互关系作相应的理论探讨。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的转型孕育了中国近代政党的诞生。

中国传统政治文明是华夏先民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改造社会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是适应于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文明形态。中华民族是一个原生的农业民族,早熟的农业文明刺激形成了血缘宗法制度和家庭小农经济,两者结合起来作为深层背景,与由治水所强化的中央集权共同作用,展示出东方社会所特有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图景,构筑了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这种文明形态分别借重天命理念与民本理念来解决政治合法性与被统治者的价值问题,并用皇权(王权)秩序与华夷秩序分别调整社会内部关系与外交关系,社会结构呈现严格的等级秩序特征。

在传统政治文明的基础、理念和秩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具有浓厚的反政党特征。首先,它赖以建立的早熟的农业文明基础,决定了农业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决定性地位。而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上的微弱联系,重农抑商又阻碍了资本大规模的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客观上削弱了中国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力量,不利于政党意识与组织的产生。其次,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为王权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两者连通起来共同作用,促进了王权专制思想的发展并强化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在孔孟之道的吸引下,士人青睐“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基本杜绝了通过组建政党提出政治要求的可能性。再次,严格的等级秩序通过金字塔形的社会结构,把本质上是一种以皇帝本人为终点的垂直性效忠体制的皇权秩序具体化,使任何非血缘性的社团尤其是政治性组织都被视为潜在威胁,历代统治者因此都不遗余力地禁止结党。而华夷秩序又把社会封闭起来,阻断了发展和变革的外部动力。这种局面使社会个体普遍按照“修齐治平”的公式进行自我修养,结果同等地成为王权统治的工具,因而难以形成独立的思想人格和阶级意识,更不用说建立近代政党了。

但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在近代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冲击使之发生了转型。一是强调儒家政治取向的经世思潮得到发展,启动了思想解放的风气,不仅为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提供了思想准备,而且提升了士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影响;二是现代化历程的被动开启严重挑战了传统秩序,一系列反侵略战争的失败直接动摇了华夷秩序,引发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变化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租界中形成的“国中之国”以及地方在兴办团练过程中形成的势力抬升,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央集权和皇权秩序;三是以契约论和民主理念作为合法性理念和政治价值理念并与天命理念和民本理念基本对立或格格不入的西方政治文明的引入和传播,促发了大批知识精英对政治的思考和对民主价值的追求,为传统政治文明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重和中央政治权威的衰落,中国社会和传统政治文明转型加快了步伐,从而为政党的产生与合法化准备了阶级条件和活动空间。例如^v^先生1894年创立的兴中会就有着开拓性的意义。兴中会虽有较浓的会党色彩,但它不以改朝换代为目的,可视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政党性质的组织。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把政治与学术相结合,虽然有明显的改良主义特征,但它毕竟反映了改良派参与政治的愿望,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具备近代意义的政治团体。而作为维新人士的政治联盟和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政治团体的保国会,有比较明确的政治主张和严格的章程规约,有领导骨干和组织形式,更是具备了政党的雏形。强学会与保国会对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宣传与介绍,起到了为政党正名的作用,为突破中国传统的“君子不党”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迅速发展,为政党的建立扩展了群众基础和领导骨干。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提出了较为完整的革命纲领,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中下层已经建立起统一的政党。改良派和立宪派也加快建党步伐,积极谋求政党地位的合法化。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积极筹划建立正式的政党组织。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促进了国内外立宪分子的建党活动,先后建立了帝国宪政会、政闻社、预备立宪公会等,并组织发动了数次请愿运动,要求开放党禁、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然而1911年4月首届责任内阁成立,立宪派大为失望,遂成立宪友会与钦选议员在资政院中展开斗争。随后,清政府颁发了所谓《实行宪政谕》和《准革命党人按照法律改组政党谕》,从而取消了对政党的限制。虽然政党的合法化过于迟缓,但毕竟突破了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敌视,树立起一种全新的观念,推动了政党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发展和政党制度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转型过程中的历史选择。

^v^时期上承传统封建君主专制,下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党组建、分化剧烈,活动异常频繁的时期,实践过多种政党制度形态。大致来说,其间出现过五次高潮:一是民国初创时期,受党禁放开、同盟会分化、共和政体确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党群起,曾出现过三百多个政党或政团;二是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胜利,促成了一些党派的建立,中国^v^就是此时建立的,^v^也是在此阶段由中华革命党改组而成的;三是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对^v^和^v^的前途都感到悲观而建立起若干第三势力政治组织;四是受日本^v^的侵略刺激,进步人士组建了一些党派,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就是其中之一;五是^v^胜利前后,新建了一些党派,现有的八大^v^中的多数就是在此阶段建立的。可以说,中国自突破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限制以来,就基本上处于多党状态。

^v^确立共和政体,初年出现了政党林立的局面,当时党人一致认为政治竞争的理想模式是两党竞争,并开展了组建两大政党的活动,但未能如愿,最后有多党参加了国会竞选。在袁世凯处心积虑的破坏下,政党竞争发生畸化,给袁可乘之机,遂使竞争性政党制度告以失败。在^v^期间及胜利后的一段时间,一些中间党派积极推行中间路线,试图实现竞争性政党政治,最后亦以破产而告终,中间党派自身也发生分化。这说明竞争性的多党政党制度在中国缺乏合适的土壤,不适合中国国情。

二次革命失败后,^v^决心重新建立一个革命的党来重建民国。他倾向于用^v^制的新思路代替多党竞争,但并不排斥进步党派。后来他接受了苏俄和^v^的帮助,改组了^v^,实现了第一次^v^,使中国革命取得了巨大进展。^v^逝世后,^v^右派叛变革命,第一次^v^破裂,^v^等以实行“训政”为名,强化^v^专制,确立起^v^^v^独裁统治。“七·七”事变后,^v^^v^虽然被迫在党禁方面有所松动,设立了国民参政会,推行所谓战时体制,但这些变化实际上包含着^v^“以党渗政”、为实行宪政后继续维持事实上的^v^制作准备。抗日战争结束后,^v^^v^^v^独裁的反动面目迅速暴露,其^v^统治,遭到中国^v^和绝大多数中间党派坚决反对,最终丧失了在大陆的^v^。这表明排斥其它党派的^v^制,在中国也缺乏合适的土壤,同样不适合中国国情。

与上述情况完全不同,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v^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v^开展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v^在抗日根据地中普遍建立起“三三制”^v^,与其他党派开展合作,创造出以^v^为核心的多党合作制的雏形。在随之而来的反对^v^反动派的斗争中,中国^v^与各^v^紧密合作,为推翻^v^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发挥了直接的作用。这说明^v^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模式具有深刻的历史合理性,适合中国的国情。

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政党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建立民族国家^v^的过程与革命的过程同社会淘汰性选择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合而为一。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经过革命的洗礼而形成,它显示出不同于别国政党制度的自身特色,这表现为:第一,从结构上看,中国^v^和各^v^都是体制内政党,中国^v^执政,各^v^参政,没有在朝和在野之分;第二,从功能上看,中国^v^是领导党,她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第三,从理念上看,中国政党的意识形态不是多元的,各党派都以马克思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反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第四,从党际关系看,执政党和参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相同的,彼此是友党,是相互学习、互相支持、互相监督、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完全摆脱了传统政治文明对政党的桎梏,同时体现了中国的大一统的色彩,满足超大社会对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的需求,又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扩大参政议政的范围,促进政治民主化,是一个创造性的突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避免多党竞争^v^造成的无序状态和资源浪费,减少政治成本;二是有助于多个党派群策群力,共同进步;三是验证并强化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和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中国人民^v^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政党制度的初步形成,而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得以建构起来,则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为基础的,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

新中国的建立完成了实行民主革命、建立民族国家^v^的任务,实现了传统政治文明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国^v^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导党,^v^参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政治价值。虽然他们受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具体国情及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发展不充分等方面的影响,在政治进程中难以充当主要角色,无力左右政局,但他们毕竟代表了某些阶级的政治要求,能够对政局施加影响。不少党派选择与中国^v^结盟,团结在她周围,坚持^v^,争取民主,反对内战。它们在民主宪政运动、^v^、国共两党会谈、反对^v^当局召开的国民大会等重大斗争中,与^v^密切合作,共同战斗,对争取中间力量,扩大人民革命阵营,孤立革命的敌人,起了重要作用。许多^v^的成员甚至还在解放战争中献出了生命。中国^v^充分尊重^v^的政治价值,与他们一起召开新政协,一起制定《共同纲领》,一起选举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而^v^也服膺于^v^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贡献,接受^v^的政治领导。这种党派相互间对政治价值的肯定,直接推动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和建国初期良好政治氛围的出现。

^v^同志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勾画了蓝图,明确指出新中国将是工人阶级(经过^v^)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一思想随后写入《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v^成立后,时代背景和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有人提出了^v^是否还有政治价值的问题。1950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v^工作会议对此作了肯定的回答,明确了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工作的新任务,统一了中国^v^和^v^关于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的再认识。在此前后,各^v^通过一系列会议清理和整顿了各自的思想与队伍,并根据成员构成的特点确定了分工活动的主要范围和工作重点,还纷纷组组起来,成立了双周座谈会、学习座谈会等组织,更好地发挥自己参政议政的作用。随后,各^v^在中国^v^的领导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参加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v^、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使多党合作的政治形式更加巩固和发展。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认了人民民主专政和^v^制,并肯定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实现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v^制的政体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时,^v^原来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各界对^v^存在的必要性分歧很大,^v^中也有人认为自身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无存在必要而准备宣告结束。但^v^同志明确提出中国要有几个党。他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他还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中国^v^万岁,^v^万岁”的口号。^v^之所以如此重视^v^,一方面是出于对各^v^在民主革命中的光荣历史和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重要贡献的肯定;另一方面是因为他非常强调^v^的监督作用,他认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主要监督^v^的是劳动人民和党员群众,但有了^v^会更有益。这很显然是从^v^所特有的政治功能方面肯定了其政治价值。“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也经由第一届^v^三次会议和党的“八大”正式确定为处理中国^v^与^v^关系的准则,再次确认了^v^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大格局。

50年代中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实际上是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随后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时期。在拨乱反正后,中国加强了民主法制和经济建设,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1982年党的十二大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纲领,其中政治建设方面包括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等内容,在肯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党际关系准则的同时,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内容。应该说,这后八个字,对前八个字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前者只是讲了^v^与^v^在时间上要长期共存,在关系上要互相监督,而后者则进一步表明^v^与^v^之间是兄弟党和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非常明确地规定和揭示了两者间肝胆相照的合作共事态度和荣辱与共的发展前途。这十六个字成为处理党际关系准则的基本方针。

1982年通过的宪法再一次对社会主义制度、对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和^v^制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建设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也进一步肯定了多党合作和^v^的政治功能与价值,为巩固和发展^v^与^v^合作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政治功能与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v^参政议政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主人翁精神和管理国家大事的能力;其二,^v^有利于发挥中国政党制度实现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充分发挥智力集团的咨询作用,更好地实现利益综合,从而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其三,^v^有利于形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内部监督机制,党派之间的有组织的监督无疑比无组织的社会监督更为现实,更有可能使人民群众的利益通过政治过程得到充分实现;其四,^v^有利于优化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整合功能,扩大整合的边界和张力区,吸收更多的政治资源融入政治体系,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政治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功能与价值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凸显,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强调。如中国^v^的十三大把完善^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四大更是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v^制度、^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v^年12月30日,^v^中央提出了《^v^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以^v^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中国^v^与八个^v^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v^参政的基本内容和发挥^v^监督作用的总原则,规定了^v^与各^v^进行政治协商和合作共事的各种形式和具体安排。可以认为,这个《意见》包含了对十六字党际关系准则的确定、^v^政治价值的肯定和多党合作运作机制的制度性规定,标志着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v^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条宪法修正案增加了“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将政党制度纳入了宪法的框架体系。

^v^同志在党的^v^上的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要“坚持和完善^v^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v^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但直接增强我国的政治实力,而且影响到经济实力、外交实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务,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这显然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必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政治形态上属于现代政治文明,随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是一种建筑在民主和社会主义两个基本原则基础上的政治文明,具有社会主义和现代政治文明的双重的规定性,其核心、本质和精髓都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既包括价值层面,即国家的一切权利来自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又包括制度层面,即坚持^v^制度这一国家的根本制度以及有关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身就包含了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内容,或者说,坚持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多党间形成核心与合作模式而非竞争模式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长期坚持中国^v^的领导则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突出特色。无论是根据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来完善政党制度,还是通过完善政党制度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都必须从加强和改善执政党、参政党及其党际关系三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首先,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明确坚持中国^v^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而且赋予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时代意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当前,中国^v^的建设和发展应当特别注意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等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对^v^执政基本规律的探索,解决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个历史性课题,使党的执政不仅能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能保证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二是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并通过执政党党内民主带动国家政治民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三是要变革领导方式,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点和基本特征。

第二,要更充分地发挥^v^的参政功能。这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作出努力:一是^v^自身要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要在马列主义、^v^思想、^v^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对成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增强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和参政意识,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联系,提高利益代表、聚合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并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机关建设、做好组织发展工作、积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健全组织体系,提升参政议政的实力和水平;二是充分利用保障^v^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规定,通过发挥^v^成员在^v^中的作用、加强^v^成员在政协中的协商与监督功能、保证^v^成员在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中有职有权、完善中国^v^所邀集的各种协商活动等,拓展^v^参政的空间,增强^v^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力。

第三,要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强调^v^的领导,同时又充分肯定各^v^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这种党际关系既是中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也是中国政党制度的优势。如何在中国政党制度的框架内保持执政党和参政党之间的适度的张力,实现^v^的领导与^v^的独立性之间的相互平衡,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当前,我国已经具备或正在形成进一步优化党际关系模式的若干前提条件,如中国^v^领导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政治性前提,对国家与社会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和社会自主空间的逐步扩大提供了社会性前提。众所周知,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之间的关系如何,最终要从这些党的奋斗目标来分析。中国^v^“^v^”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中国各^v^所高度认同并作为共同的目标,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党际关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进一步优化。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采取切实措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v^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必将有效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茅家琦著:《晚清史论》,河南人民出版社^v^年版。

[3]《论戊戌维新运动及康梁》,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宋春主编:《中国的政党》,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杨幼炯著:《中国政党史》,上海书店1984年版。

[6]张允侯等编:《五四时期的社团》,一至四册,三联书店1979年版。

[7]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窦爱芝编著:《^v^派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国革命与^v^》,国防大学出版社^v^年版。

[10]殷啸虎著:《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永祥著:《中国现代宪政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2]徐矛著:《^v^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宋春刘志超主编:《^v^与^v^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v^年版。

[16]王邦佐主编:《中国^v^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7]《多党合作纪实》,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学生是科学技术的实践者,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v^中央、^v^、^v^主席^v^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会议内容的学习,结合多年来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我深刻的认识到正确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

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有坚定而正确的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大学生为对象,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的工作。换而言之就是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得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除了获得相应的科技知识外,又要在思想觉悟上达到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奉献的境界,这就首先要求引导者有一个坚定而正确的思想方向,只有这样,才有一个良好的指引,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引导者坚持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

(一)引导者应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观。

时代是发展的、是进步的,同时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政策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和推进着。作为引导者,应该认真的学习党的相关精神,让自己的思想境界跟上党和国家的需求。党和国家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要在大学生中展开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实,大学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财富,也是国家和人民的财富,更是党坚实的后备力量。要让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大学生是科技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骨干。同时,在引导的过程中要告知他们国家对于支持国策的大学生们有什么样的优待政策,并要告诉他们支持国策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利益,让他们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需求相统一,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意愿相一致。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使得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升华为一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神圣使命。

(二)引导者要有坚定的引导观念。

自2001年以来,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施,应届大学生的毕业人数也逐年上升,这就标志着我国在高等教育上加大了力度,为科技兴国战略塑造更多的可用之才。可是这数百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如何做?又如何做好?这俨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就当今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三省、以及华北大部分地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难道只是这些发达的地区需要科技人才?其实归根结底,答案就在于大部分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得深刻,没有让大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国家的西部更需要他们,国家的振兴更需要他们,民族的复兴更需要他们。

可是要做到能让大学生们自愿的参加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队伍中又岂是易事?这就要求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坚定自身的信念,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有绝对的信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不厌其烦的、认真仔细的、与时俱进的去做,这是一项长时间的、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定期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向他们介绍祖国近日来飞速发展的现况,向他们传达党和国家的最新决议,让他们坚信自己能为祖国的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和国家历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奉行的第一原则。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应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总结起来一共两个方面:因材施教和客观评价。

(一)在引导大多数大学生的同时兼顾个别同学。

1.需找出个别同学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的关键。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九

优秀传统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鼓励人积极向上的语句和章节,例如,《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倡导,主张人们应当发愤图强、劲健刚强。孟子“舍生取义”的人生主张则启发我们要有牺牲精神,做人应当为正义事业奋斗不息且不惧牺牲。同时他还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提醒人们在顺境中应当有忧患意识,逆境之中应当奋起拼搏,在苦难之中寻求生存之道,探求生命的希望。诸葛亮则以“志当存高远”鼓励年轻人树立远大理想,不应为眼前利益所迷惑。顾炎武在其著作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诫青年人应当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务正业,沉迷于玩乐,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有部分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生活中肆意攀比,一些大学生甚至因为自己的物质条件较差产生抱怨和自卑的情绪。而优秀传统文学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思想道德问题,无疑是一剂良药,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奋斗意志,鼓励大学生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我国古代教育较为重视个人的内在修养,关注道德教育,儒家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将“修身”作为人的立世之本。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将“仁”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且提出“从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个方面,来达到“仁”的境界。另一位重要的儒学人物孟子则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大丈夫的衡量标准。提倡君子应当不畏强权、坚持正义、坚守节操。这些儒家学说不仅闪耀着思想光芒,还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林则徐则在其作品中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人生在世应当拥有广阔的胸怀。同样倡导包容精神的还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些优秀传统文学中的主张和理念,对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改进大学生的处世原则,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互助、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报效、忠诚和热爱祖国的一种思想、意志和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共同价值信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追求。我国传统文学中有许多倡导爱国主义的'作品和思想。例如,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曾指出“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礼记》中也主张人们努力构建“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屈原在其著作《离骚》中高呼“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命运的关怀。范仲淹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语句表达自己的家国之忧。可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国家与人民的生存情况,并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点,面对西方思潮的涌入和影响,部分大学生未能抵挡西方消极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逐渐扭曲,在各种思想和观念的碰撞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滋生了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无疑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学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学,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若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学,首先必须加大传统文学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比例。在思想政治课程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学。可以选取经典名篇进行解读、赏析和研究,发现和弘扬其中蕴涵的民族美德和道德情操。或赏鉴经典传统文学篇目的作者情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将传统文学中的优秀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责任、工作联系起来,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传统文学中关于真善美及民族精神的诠释和弘扬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也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学生诵读和研究传统文学作品,必须注意方法和内容,应避免机械的教条化传授。我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就曾指出:“古典文学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其经典篇目凝聚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并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因此,通过研究传统文学优秀作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素质,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见,若要培养大学生和谐处事的观念、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学的渗透。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为学生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思想理念,帮助大学生养成诚信待人、理解宽容的高尚品质。或引导学生解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赏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语句,引导大学生树立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又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之语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学精神和作品,能够宣扬慎独、明礼、博爱、诚信等优秀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启迪思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传统文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场景、细节和角落中,让学生时常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首先,可以定期举行传统文学报告会和学术讲座,例如“国学经典”讲座,详细解读国学经典,以增强大学生对优秀国学著作的认同感。其次,要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并以学校、院系、班级为单位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邀请英雄模范、道德榜样、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会,用榜样的力量号召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再次,要组织传统文学相关的读书活动,例如,举办经典著作研读活动、传统文学知识竞赛、经典格言比赛等,并开展与传统文学相关的歌咏比赛、文艺表演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同时,还应当鼓励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体悟传统文学的魅力,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高校媒介宣传中。

网络及新闻媒体被高校媒介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学,应充分重视高校媒介的宣传作用。首先,应当在校园内创设传统文化宣传栏,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学知识,扩大宣传范围。其次,应当关注影视剧院和校园广播等媒体,将其作为宣传传统文学的重要渠道,院系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宣扬传统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理解,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再次,可以开设“红色经典”网站,并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传播传统文学知识,增强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要在基础理论和实践锻炼两方面创新传统文学的教育模式,要避免单一僵化的说教和知识灌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充分激发学生在传统文学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传统文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现实意义。同时,还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全方位了解传统文学,体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及教育意义,进而自觉地接受其思想政治教育。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发挥文化上述作用的很好实践。

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既以有关的物化的经典文献、文化物品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又广泛地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性格特征、审美趣味、知识结构、行为规范、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2]。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传统文化绝非尽善尽美,而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所谓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指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有利于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与精神风貌,有助于社会和谐进步的精华部分。优秀传统文化,是千余年来为人民所接受、所认同、所遵循、所自豪的,能够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团结友爱、不断强盛的,能够展示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和气魄的传统文化。如孔子的“仁爱”,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均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毋庸置疑,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该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十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就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之一——小论文的写作与指导谈谈自己的实践与反思。

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在掌握确凿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成议论性文章就是思想政治小论文。

1.初中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广大政治教师要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法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根据不同的选题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进行发现和创造,大胆打破观念的束缚、时空的限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初中政治教学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并不排斥学生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研究。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政治小论文是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3.小论文活动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要注意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以解决现实问题,要体现时代感、新颖感和生命力,要以事实为依据,善于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让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示和进一步提高。笔者每个学期都会在所任班级中开展思想政治小论文活动。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只能意会知识的学习;只重视了听、看,忽视了做,所以笔者在进行政治小论文教学的备课时会多花一些心思。具体活动方式是教师指导与学生个体活动相结合,活动的具体步骤如下。

1.教师指导。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动员学生积极参加这项活动;其次,讲清活动的目的、内容、要求;再次,举办政治小论文写作讲座,介绍学生阅读优秀政治小论文。

2.学生的个体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材料,做社会调查。在学生掌握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分析、整理、提炼与小论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从实际中引出理论或结论。然后,拟定题目,撰写小论文。

3.教师指导。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撰写小论文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研究与写作水平。一般情况下,小论文可以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写作。

4.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评选小组进行评选活动,并将优秀小论文推荐上报。

5.在一学年小论文活动结束后,要对小论文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可采用教师小结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上方案的实施,鼓舞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使政治小论文写作这项政治课教学活动,得以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并且笔者通过多年的政治小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形成了如下反思。

1.选题内容应该注意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以及典型性。从获奖论文来看,所确定的题目应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同时又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反映对社会的热点、焦点和敏感问题的关注。如:诚信、环保、校园暴力、中学生上网面面观等课题。

2.要精心指导。这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和提高论文质量的关键。

3.要体现自我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的探索性活动,应充分考虑其“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特征,以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为基本要素,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和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态度以及独立思考、收集和处理信息材料、写作的能力等。

思想政治小论文分析各种社会现象,探讨人们关心的“热点”,热情讴歌改革,大胆抨击时弊,坦诚发表见解,是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好形式。既能考查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十二

一、提出论点。

这是小论文的“首”,一般为一段,20字左右字即可。

针对具体的材料或命题,开门见山,三言两语,直接点明中心论题,揭示出本质性的问题。

二、分析问题。

这是小充分认识的“干”,一般为1-2段,250字左右。

围绕中心论点进行有理有据,深入本质的分析,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三、解决论题。

这是小论文的“腹”,一般为一段,100字左右。

针对中心论题提出可行的办法,尽量能有所创新。

四、联系实际。

这是小充分认识的“尾”,一般为一段,40字左右。

联系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是政治小充分认识不可缺少的部分。

时代赋予青少年继往开来的使命。

鞭笞假、恶、丑,歌颂真、善、美,用对美好生活的`向住和憧憬,号召大家为之拼搏、奋斗是我们的责任。

总之,政治小论文的结尾要紧扣主题,联系实际,充满感召力。

范文。

论自律与自由的关系。

我们知道,自律就是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有的人却据此认为,讲自律,就是约束了自己。

也就限制了自由;讲自由就不应该有自律它们二者是相互排斥的。

他们不懂得自律和自由相辅相成的关系,自由离不开自律,自律保障着人的行动自由。

在社会生活中,任何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没有任何限制、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我们都放过风筝,美丽的风筝随风起舞,似乎在空中能够自由的飞翔。

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都由一根线索来约束着,这根线就是纪律。

纪律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够有效地保障人们正常地活动和生活的约束力量和条件。

自律是获得行动自由的必要条件,你的自由如果不以自律来约束,肯定会妨碍和侵犯别人的自由和权利。

反过来也一样,你的自由和权利也会受到别人的妨碍和侵犯。

比如,对学生吸烟,有不少同学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件小事,是个人的自由,与他人无关。

确实,是否吸烟是你的自由,但作为中学生,却违反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纪律,妨碍了别人享受清鲜空气的自由。

诚然,吸烟是个小问题,但许多青少年当初就是在类似的小问题上放纵稳步自己,目无原则,最终在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抱恨终生的。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没有一定的力量维护共同的生活秩序,社会就会混乱不堪,人们就无法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

我们自觉地遵守了纪律,也就做到了自律。

那么对于纪律的约束力,我们就是否会感到不方便呢?就像游泳好手在水里感到自由自在一样,不会感到水对自己的约束和限制,一个养成了自律习惯的人,不会感到纪律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

他对纪律就会自觉自愿、乐意去遵守;对违反纪律的现象则不能容忍。

这也叫“习惯成自然”。

综上所述,自律和自由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自觉遵守纪律,增强自己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养成自律习惯。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十三

最近一段时间,出现了一个社会现象,或者说是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的一个现象——“钓鱼”执法。

“钓鱼”执法,英美叫执法圈套,这是英美法系的专门概念。

从法理上分析,这种行为指的是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

而在近期,在我国部分城市,却主要体现在交通方面。

具体表现为:一位由执法部门派出的“钩子”,“发生了紧急状况”,向私家车主“求助”。

车主动了恻隐之心将其搭载。

孰不知落入了一个圈套,因为不远处的执法人员,按照所谓的证据,将其定为“非法营运”。

然后“依法处置”,罚款。

这位车主自然是百口莫辩,除了“乖乖受罚”,哪有半点回手之力?这样的执法方式固然荒谬。

然而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却有许多这样的案例。

如在上海,一位私家车主在上班途中,因路人“胃疼”,动了恻隐之心搭其上路。

结果,搭客拔了他的车钥匙,车外七八个身着制服的人将他拖出,还把他双手反扣,卡住脖子,搜去驾驶证和行驶证。

对方告诉这位车主,他们市城市交通执法大队的执法人员,要他交钱才能拿回车。

在各种压力下,最后这位车主交了一万元才取回车。

同样是在上海,另一位车主也是动了恻隐之心,却引来“非法运营”的横祸。

尽管他采用了“断指”的方式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却也只是徒劳。

庆幸的是,最后他们一个采取诉讼的方式,一个采取向政府求助的方式,让法律还给了他们一个公道。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执法者找出了诸多的.理由以示执法的正当性,但却掩盖不了实质上程序上的违法性,以及背后的利益驱动。

回顾类似行为造成的结果,发现在鱼钩上晃荡着的除了当事人,还有更大的鱼——那就是法律,道德和人们的善良之心。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

政府能否自觉的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

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是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然而在“钓鱼”执法过程中,执法者却变成了违法者,引诱守法者违法。

这让社会对法律产生强烈的质疑。

而执法者的做法所影响的也不仅是这一部门的形象,更影响了法律的形象。

动摇了人们心中的法制观念和信心。

行政执法中的“钓鱼”行为,不但会让公众在守法与违法的困惑之中,模糊守法与违法之间的界限,更是对道德釜底抽薪般的打击。

但是为何会有“钓鱼”执法的产生,其主要原因或许就是因为执法经济。

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虽然有这样的规定,“任何行政部门都没有权利私自处理罚没款,都要上交国库”,但各地财政一般会按40%到50%的比例将罚没款返还给行政执法部门,有关部门再按照四六或五五的比例返还给各分支机构,此办法被俗称为“两次五五分成”。

这就等于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与个人联手设套盘剥司机。

从这个利益链条中,我们看到,利益的始端和源头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不给交通执法部门经费或所给经费很少,不足以维持部门生存,而是寄望于其创收;中端是执法部门,执法单位创收多少与单位和领导的绩效考核挂钩,创收得越多,单位提成和政府财政返回得就越多,领导和员工的奖金、福利等也就越多;末端是执法人员,单位又将创收任务分解给每一个执法人员,并与个人奖金、福利、考核、提职加薪等挂钩。

这样就在地方政府、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之间结成了一个公权力与私利错位纠缠的利益共同体,共同体及其成员的目标是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而且现在执法部门法治意淡薄,特权思想严重,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由于利益的驱动,更不把法律当回事,以致以罚代法屡禁不止。

“钓鱼”执法则成了执法经济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在执法经济的利益驱动下,“钓鱼执法”呈不断向社会扩充“执法力量”之势,提成机制让有关部门公然在社会上“招聘”大量“钩子”,也就是所谓的“协查员”乃至“有正义感的社会人士”。

他们败坏了“正义”和“正义感”的名声,使社会诞生出大量不从事生产性、创造性劳动的寄生虫,也使法律、公权力的公信陷于崩溃的危险边缘。

当“钓鱼”成为常态,社会的信任危机也自然会加重,互助友爱的美德将在“钓鱼”中失去生存的土壤。

执法者的“钓鱼”,守法者固然是那条鱼,法律、道德也同样是那条鱼。

“本车拒绝一切搭载求助,临盆产妇、车祸、中风、触电、溺水都不关我事,尤其是胃疼的!”这句话是最近在网上流传的一句“最牛私家车标语”。

当然这无疑是网民们针对“钓鱼”执法的黑色幽默。

但是这或许成为了私家车主面对“钓鱼”执法的无奈之举。

不过,如果这样的标语出现在每一台私家车上,是否就表示,社会公德每况愈下,人们的善良,同情,友爱之心被迫穿上了重重自我保护的外衣,使那些社会上的弱者再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

那么我国的民族精神中的“团结互助”,又该如后得到弘扬,得到发展。

而这种情况还有可能随时随地陷公民于危险与不安,甚至生命都得不到保障的境地!

“钓鱼”执法对这个社会的影响,对人们法制观念的影响,实在太大。

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思索,面对这一切,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如何把“钓鱼”斩草除根。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十四

小议“低碳经济”

哲学上讲,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的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大自然的开发也更加频繁、深入。以煤炭为例,煤炭是每个国家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而使用煤炭产生的污染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再则,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只为追求眼前的利益,将其消耗殆尽,我们的子孙万代将怎么办?正因如此,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的潮流。

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环保方面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说,低碳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

创新。

产业结构和制度。

创新。

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减少碳污染量,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高碳结构。中国在煤、石油等石化能源方面的技术系统落后,要发展低碳经济模式,政府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建立低碳型社会。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其次,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最后,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加快定制和修改有利于减排的相关法规,以及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遵守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我们只有从自己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来说,在低碳经济面前,我们提倡“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超市”、“低碳校园”、“低碳交通”、“低碳环保”、“低碳网络”、“低碳社区”,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为量变必然引起质变,以我们小小的力量,大大的责任为低碳经济做点贡献。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十五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新时期对于初中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和个性品德的学科,如何能够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成为当前广大教育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较为陈旧,无法有效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

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除了传授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尤为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思想品格,养成良好的学习素养。

本文主要就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政治,学习素养。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作为我国课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素养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社会进步飞快,在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能够帮助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显得尤为关键。

因此,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应该充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思想内容,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吸收和理解,切实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由此看来,加强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显得尤为关键,有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以身作则,树立道德模范。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起到道德模范的作用。

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提出要求的同时,教师的德育教育同样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其他的教师同样具有德育教育的责任。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榜样模范力量,以身作则,带给学生更加积极向上的熏陶和引导。

初中生由于自身年龄较小,正处于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培养的关键时期,加之社会上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的养成。

而教师对于事物好坏具有一定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去分辨事物对错或好坏。

诸如,在对待京剧艺术传承而言,当今却鲜有人去学习和爱好,青少年更加喜欢一些新鲜元素,但也不能过度排斥新鲜元素,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美与丑度量中,能够表明自己的立场。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是从心出发的,只有深入内心才能确保德育教育真正发挥原有作用,没有爱的教育将无法发挥原有作用。

那么,如何能够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建立密切的师生互动关系,提升育人成效成为当前首要工作方向之一。

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具备职业道德,能够带着负责的.态度去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只有真正的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及呵护学生,才能帮助学生接受教师的意见。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外,还应该提高对情感因素的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优化教育全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加客观的教学成效,将素质教育目标落实到实处,帮助学生健全人格,身心健康成长。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德育教育渗透。

在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背景下,新时期如何能够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在优化学习过程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成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相较于传统政治课堂上单一、陈旧的教学手段而言,学生转被动为主动,更加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尤其是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背景下,应该充分整合现代化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使政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我讲你听的形式,将枯燥、抽象的知识更为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升教学成效。

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调动,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诸如,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分析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制作ppt,辅助教学活动开展,将苏州园林、敦煌莫高窟和瓷器等众多优秀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在欣赏生动、形象的图片同时,可以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华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无形中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知识教育和现实教育结合,提升德育渗透成效。

思想政治教学主要目标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具备更高水平的政治思想素质。

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中联系较为密切的事例,促使学生能够收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

诸如,政治教学中,注重学法、懂法和守法,深入挖掘初中政治教材中的内容,明确学法和守法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综上所述,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应该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教师的模范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2]黎玉财.德育教育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31(24):16.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十六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活动有显著的改进,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存在参与不平衡、非制度化参与、参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从从观念、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并提出推进和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措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参与意识;提高党的民主执政意识,高度重视公民参与;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关键词:公民政治参与现状措施。

政治参与其概念来自西方政治学,就其广义而言是指公民为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政治体系施加影响的活动,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切实加强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活动的研究,对于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政治参与的现状。

从政治文明建设的角度,政治参与是其中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它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民主化,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强化自己的功用与效能。追求普遍而平等的政治参与,不仅是民主政治的精神显示,也是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所趋向的核心内容。根据国情的发展,适度的政治参与是必要的,这是保障社会发展有序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公民参与的总体水平显然滞后,尚有极大的拓展空间。从实践中看,公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部分政治参与的动机表现为政治取向和利益取向并存的状态。

改革开放后利益原则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从而演变为某些人参与政治的一个主要驱动力,也就是说政治参与成为人们利益实现的重要途径。现代公民政治文化下,公民进行政治参与是一种自觉意识,而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动机还缺乏由利益取向到政治文化的进一步深化。

(二)不同地域、不同阶层,政治参与程度和质量不平衡。

我国经济发展区域的不平衡和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较为明显。不同阶层的人们,由于职业、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也导致他们的政治参与状况表现各异。"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高些,这种差别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些较低社会地位的成员在各方面的不利条件,诸如仅享有较低级别的信息和较少的闲暇时间。"。

(三)我国公民对政治参与认知度相对较低,不利于人们的政治参与。

我党一直重视国人的主人翁教育,但是对如何进行政治参与的规则、方式、效用等方面的宣传比较缺乏。加之激励机制不完备,很多人处于政治冷漠之中,故而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偏颇。

(四)健全的政治参与程序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我国虽然在公民政治参与上建立了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舆论信访制度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执行这些制度的具体措施及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在个别地方,选举走过场,不是真正反映民意或代表民意等,从而阻碍了公民有效地进入国家政治生活过程,最终影响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二、制约公民政治参与的原因。

公民参与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观念滞后是阻碍公民参与拓展的最大桎梏。

首先是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漫长的封建社会既创造了璀灿的文化,同时也在人们的心里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政策思想的烙印。在这种思想驱使下,部分官员不尊重公民应有的政治权力,仅把公民当作政策被动的接受者,认为公民理应绝对地接受和服从;或者害怕公民参与过多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不敢为积极广泛地推进公民参与的进一步开展。

(二)市场经济环境的客观制约。

我国经济发展明显呈现出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不平衡状态,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公民参与就更为积极主动,而广大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公民的参与力度就明显弱化。市场经济对公民参与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经济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导致利益分化,扩大利益差距,一部分人被边缘化,经济条件恶化,失去了参与的机会与条件,例如下岗失业工人、农民及城市农民工等。

(三)现行体制的困扰。

公民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实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从我国目前来看,社会主义制度的阶级本质决定了我国的政治机制对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影响必然是积极的,但问题在于传统体制下行之有效的政治体制在目前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后仍然运行于我们的工作机制之中。这是制约当前全国很多地区公民参与机制创新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本身规范合理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和长期在实际运行中不合理不规范的潜规则之间的矛盾。

(四)参与形式与渠道问题。

目前,我国政治参与的渠道还相对单一,有待开发。例如中国工、青、妇的组织网络是比较健全的,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通道。通过工、青、妇等群众性组织来带动"准组织化参与",应该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公民政治参与的特色之一。但是目前工、青、妇组织这方面的功能相当孱弱。在整体上看,他们的行政化、机关化倾向比较严重,亲和力不够,社会公众对其依赖感不强,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公民政治参与的通道,其发挥作用的空间还相当大。

三、推进和完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措施。

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实际上是在探索建构一个民主行政治理模式,促使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向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转变,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认知水平。经济发展了,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政治活动,还将促进交通、通讯和技术的发展,从而为政治信息的传播和公众获取政治资源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物质前提。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促成了人们对政治地位的寻求,共同富裕是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平等性的经济条件。其次,市场经济推动思想解放。市场经济的实践唤醒了人们在经济上的平等观念、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并使其成为发扬政治民主、唤起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激发公民政治参与愿望的前提。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观念更新提供了外力助推。

(二)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参与意识。

规范化的公民参与,必须要有高度的公民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因而要有相应的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为公民参与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指导主体的政治行为,规定人们的政治倾向,影响和支配人们对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因此,拓展公民参与,必须塑造全新的参与型政治文化,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引导公民进一步了解、信赖和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公民参与的理性程度,约束非理性的情绪型参与。

(三)提高我党的民主执政意识,高度重视公民参与。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必须增强民主执政意识。应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重视民主执政中的公民参与,培育和创新公民参与机制,在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监督中充分发挥公民参与的作用。

(四)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

公民参与制度化即公民参与的合理化、法制化,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把公民参与的合理要求以合法的、公民能够认同的法律规范确定下来;二是把公民参与行动纳入规范的、合法的轨道。制度化的公民参与对于提高政策体系的综合治理能力、补充政策体系能量、扩大政策体系的权力基础、增强政策体系的整合能力和稳定性,推动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应在尊重宪法和相关法律对公民政治权利规定的前提下,建立公民参与的法律规范和制度体系,用法律规范的形式把公民参与的内容、范围、方式予以确定,使公民参与经常化和秩序化。

参考文献:

[1]樊树龙,唐虹。政治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赵海月。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以及民主政治建设的考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1-5.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十七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从高度理论化逐步向生活化转变,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更为重视文化与生活内容的传递,结合这种教育改革方向,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更为重视文化素养的全面传递。新教材已经过三版的修改,应该说已经相当完善,内容的选取也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更加便于自学,时代性鲜明。

高中文化政治论文范文一:试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论文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

【论文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加便于自学,材料选取也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

而这套教材的最重要特点是:强调思想政治的生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必然追求。

但是由于考核和评价体系,以及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观念的原因,这套教材的特点不能很好地得以发挥。

本文对教材的内容和特点,考核和评价的局限与对策,对教师的要求等三方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寻找突破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与旧政治教材“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及“哲学常识”相比,内容更加生活化,更加便于自学,资料选取也更加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

而这套教材的最重要特点是:强调思想政治的生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必然追求。

这点我们从这套教材的内容即可看出,必修1-4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

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正是基于此,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多下点功夫。

一、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特点。

新教材已经过三版的修改,应该说已经相当完善,内容的选取也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更加便于自学,时代性鲜明。

就教材内容来说,《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教材共设四个课程模块: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其中,“思想政治1,2,3”分别讲述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常识,以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意义,是整合这三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思想政治4”的哲学知识则是上述三个模块内容目标的支撑,即认识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生活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求真务实,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是整合这个课程模块的核心概念。

抛弃了以往旧教材过时的内容,突出了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尤其强调了文化的重要作用。

这些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法律等多学科知识。

例如,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比,更偏重于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方面,它的四个单元分别是“生活与消费”,“生产、劳动与经营”,“收人与分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抛弃原有的观念,更多地掌握经济学的知识,并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

以便准确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同时,便于自学。

新教材在课程之前已告诉同学们如何使用这套教材。

课程之前的“致同学们”,相当于以前的“说明”,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怎样看待这门课,主要是介绍这门课的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的关系,学习这门课的意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二、如何阅读这本教材,介绍了教材的编写结构和学习方法,具体、细致。

这篇“致同学们”是同学们学习的钥匙,也是教师如何在理解教材的特点,更好引导学生的前提条件。

每单元前,有本单元的知识框架,重点概念、重点知识点一一列出,一目了然。

《思想政治》新教材较之以往的教材,突出特点是适应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引人大量学生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注重思想教育的事实材料,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上让学生去掌握教材的基本结论。

同时插图也是这套教材的一大特色,大量的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擂图,使课文看起来更加形象,更加直观,也更加便于理解,例如思想政治《思想政治》(必修)3的插图多达150幅,使抽象的文化现象更加直观。

针对教材的这种变化,我们也应该相应地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

二、关于考核与评价。

考核和评价是衡量教育效果的最有效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和评价依然如此。

由于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衡量标准仍是考试,难免造成教师在教学中的顾虑,教学方法目的性和针对性无非是围绕高考转,说到底:分数是硬道理。

因此,我们要真正达到教材设计的效果,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

为了达到新教材的目标,我们必须彻底抛弃“唯分”观念,确立素质教育观。

观念是行为的向导。

道德素质的公民。

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是要制造“考试机器”;第二,在明确高中政治课教学任务之后,就应当摆正政治课考试的地位。

为了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为了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考试是必要的。

但是,倘若把考试异化为教育的目的、任务,考试就沦为阻碍教育发展的障碍,我们应当正确对待政治课考试,改变当前把学生的成绩当作教师教学绩效评估标准的不合理制度,改变围绕高考转的应试教育状况,改变当前的“唯分”观念;最后还应明确的是:我们强调改变“唯分”观念、“应试观念”,是因为当前政治课考试所考的不是“素质”,其分数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发展潜力。

一旦考试可以考察“素质”,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也就得到了统一,所以,我们改变“唯分”观念,发展素质教育观念,并不是要否认考试制度本身,相反,应当通过改革当前政治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使之更好地促进政治课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同时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也必须改变,因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基于此我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人为本是评价的基拙。

高中政治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

如学生的沟通、合作、表达能力,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

”“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

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以人为本是今天最时髦的词语,同时它也道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学生是明天的未来和希望,如何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标,而这些建议无不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具备正确的评价取向,即必须以学生的终身的、全面的发展为根本。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十八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独生子女化,中学生的不良消费日益膨胀,有的甚至到了令人膛目结舌的地步。

就龙岩市的中学生来说,“李宁”的上衣,“converse”的鞋子,“nike”的书包,“sony”的mp3……真可谓集名牌于一身。

通过调查分析,我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方面:

第一、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因此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逐渐提高,名牌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龙岩城区,不少学生也马不停蹄地追赶起潮流。

社会上一些人把消费水平作为衡量个人尊严、地位高低的尺度,青少年又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各种畸形的消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腐蚀着青少年。

第二、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过分溺爱。

孩子们,往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不懂得节俭。

而不少家长又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给孩子零花钱也无关紧要,再说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还有的家长认为给零花钱可以让孩子在同学面前不感到自卑,自然也就对孩子的零花钱疏于控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过多的零花钱可能让孩子滋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再加上缺少引导,使许多孩子不能正确使用零花钱。

第三、中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不成熟,容易出现从众、攀比和求异心理。

一些学生为了在同学面前炫耀,吃、穿、用样样都要讲名牌;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在这种从众心理作用下,不合理使用零花钱、乱消费的现象就更严重了。

第四、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如今,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对学生“智”的培养,却忽视了“德、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生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消费能力、生存能力等尚未得到重视。

尽管也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但由于内容不够新颖,教育方式过于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往往在学生中起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中学生乱消费的现象,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极大地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许多学生有了零花钱,没有用在正经事上,而是花钱去网吧玩游戏,看一些不良的书籍、录像等等。

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通宵达旦地玩游戏,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还出现了精神异常。

如今,吃零食也成为学生消费的一个主要内容,尤其是初中生,一旦身上有了钱,见到喜欢吃的零食便会毫无节制地买。

据调查,龙岩市中学生零用钱的用途中排在首位的就是“买零食”。

一些学校的校门前就有不少卖零食及饮料的小卖部,周围还有很多摆地摊的卖些廉价的食品,许多零食并不符合卫生标准,往往都是一些“三无”产品,这样不但浪费了钱,还损害了身体健康。

其次,会逐渐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许多学生自以为有的是钱,对很多东西都不懂得珍惜,养成了浪费的习惯。

比如,丰盛的午饭因为“没胃口”就原封不动地“回收”了;早餐的面包咬了一口就慷慨地留给了“垃圾桶”等等。

如果有人“介意”,他们会满不在乎地说:“反正我花的是我自己的钱。

”但他却没有意识到,他潇潇洒洒所花的钱凝聚了父母多少的血汗。

再次,会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导致家长与子女关系紧张。

中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差,看到别的同学有那么多钱,于是也向父母要。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很有钱,一些家庭的收入并不高,但是为了满足孩子,他们只好省吃俭用挤出一些钱来给孩子。

倘若家长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就容易使两代人的关系紧张。

第四,也是最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家庭的生活条件不可能一成不变,倘若现在过惯了奢侈生活,形成了一种错误的金钱观,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一旦家庭条件出现变故,无法面对现实,就有可能走上盗窃、抢劫甚至杀人的犯罪道路。

再者,同学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引发学生的心理失衡。

现如今,中学生生日请客送礼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礼物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请客的花费也由几十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不等。

现在谁的手里要是没有零花钱,看着同伴经常买这买那,总是羡慕得很:要好的同学今天请了你,你却因为没钱无法回请人家,又尴尬得很。

这种羡慕、尴尬处理得好是幸运,若是处理得不好,带来的后果将不可想象。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那么中学生怎样才能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金钱是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伤人。

在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问题上,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

在处理零花钱的问题上,家长可以把零花钱作为一种奖励手段。

比如,孩子做了一定的家务劳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可以按照事先的`约定给孩子一定量的零花钱作为奖励。

不但让孩子形成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还控制了其零花钱的数量。

第二、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课的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

第三、家长对孩子不能有求必应、听之任之,该控制的时候不能轻易放手。

当孩子做错事时要给予他应有的批评和教育,让其充分认识到乱花钱的危害性,帮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四、要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观念。

花钱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就像学游泳一定要亲自下水一样。

家长可在生活中,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教孩子学会理财,帮助孩子学会科学、合理地消费,同时加强对孩子勤俭节约的教育:如购买衣服、鞋帽时,不必追求名牌,应学会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懂得钱是来之不易的,从而逐步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第五、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所有网吧的检查管理力度,创建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消费环境。

合理安排消费是每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对待“钱”,是人生道德大厦中的一根重要支柱。

孩子对待消费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其成年后道德品质的形成,所以要培养孩子逐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总之,中学生的消费情况不容忽视!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十九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像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初祖到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乃至世代持久发展的结晶,是复杂时代的精神需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同爱国主义精神在本质上是相统的。民族精神的发展进步,靠的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任何一个民族,如果闭关自守,孤立发展,就必然走向落后和衰亡。

民族精神是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赋予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民族精神蕴含着民族的理想和信念,体现着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行为准则,是统一思想、规范行动、保持团结稳定的强大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曲折而始终坚如磐石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使我们加强了自身的理论素质。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二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初步要求。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与艰辛的发展过程,其内涵丰富多彩,并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就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说,建设美丽中国,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美离不开物质基础。一定的美丽,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美是一种感人的形象,是真与善的升华,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许多事实告诉人们,一个国家即便自然环境很好,如果社会经济建设搞不好,国家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广大人民群众吃不饱穿不暖,要啥没啥,人们成天为生存而发愁,社会也不得安宁,这样的国家就谈不上美丽。

当然,这样讲也并非是说,一个国家只要经济上去了,国家就一定美丽了,事情也不是那样简单。国家是一个整体,其美丽与否,是由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综合而成的。只有各方面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形成有效的整体,社会才会富有活力,才能给人以美感。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塑造美的人格。

世界上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人创造的,所以,人才是最可宝贵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这也就是说,人是关键。而人的价值又决定于其自身素质。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说过:“充实之谓美”。“充实”之所以能给人以美,就在于它成为做人的基础,并且通过基础与精神情感的融合,转化为一种理性与德性,成为人的行动的指针,这就更为可贵。所以,建设美丽中国,一定要把塑造美的人格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人格是构成人的本质的比较稳定因素的综合体现。一个具有美的人格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积极向上、爱憎分明、不卑不亢,自觉按照自己的人格要求做人行事。

美丽是事物本质的一种标志,有人把“美丽”与“漂亮”说成是一回事,这是不对的。一般说来,“漂亮”侧重于事物的外在形象,而“美丽”则是事物的内在气质;而且,从时间上来说,“漂亮”容易短暂,花开能有几日红?而美丽则可长久得多。例如以一个人来说,处于青年时期,长相又不错,当然会给人一种漂亮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漂亮”就会渐渐失去;而如果这个人在青年时代就好学上进,不断充实自己,则会诚于内而形于外,腹有诗书气自华,到了中年甚至老年,都会给人一种美感。可见,从时间上说,漂亮容易短暂,而美丽则比较长久。做人不仅要注意漂亮,更要追求美丽。

我们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当然离不开法治的作用。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发挥法制与制度建设的作用,推动社会更好前进。

三、坚持和谐发展。和谐是美的一种重要形态。

和谐体现事物发展的平衡、协调、容纳,和而不同,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列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这将为实现当代人利益永续发展的同时,也给自然留下更好的发展空间。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人只有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自然看成亲密的伙伴,友好相处,人与自然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会有国强民富、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家园。如此美丽的中国,当然更可爱!

最优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学生政治论文大全(21篇)篇二十一

20世纪40年代,上海几乎被日本完全占领。通常人们认为那时的文化发展陷入停滞,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彼时上海的通俗文化却发展兴旺。战争并未让生活停止,反而正深刻地改变着生活。在国族面临危机的时刻,与绝望相随而生的是个人享乐精神的甚嚣尘上以及短暂的政治真空所带来的自我表达的可能。

传统的文学史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此时期的主流抑或男性作家,而女性作家则往往被置于边缘的位置。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在“重写文学史”的潮流中,以张爱玲、k青、关露、潘柳黛、施济美为代表的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期的女作家群体才真正获得“发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研究中心的黄心村教授在《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与通俗文化》(以下简称《乱世书写》)一书中梳理了这些女作家的创作与生活情况,并将日据时期的上海女性写作当作一个文化标本,重新构造了战争与和平、社会与个人、进步与倒退、反抗与臣服、逃离与妥协的繁复景观:

这一代新型都市作者对上海的描述尽显她们背后剧烈动荡的环境,她们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写作和出版定义为一种生存的手段,一条通向更人性化的生活的途径,以及个人自由表达的重要渠道[1]5。

另一位华裔女学者颜海平也认为,只有尽可能地回归到历史的特殊语境――个人时刻面临死亡的危险――中去,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这些女性作家的作品:

我们只有将这些作品置于当时相关的语境中――死亡,特别是女性的死亡成为生活常态的时代――我们才得以接近她们的作品,使得人类在历史的碎片中、在鲜血与泪水中挣扎求生存的情形具象化[2]2。

在上述论者看来,女性作家对于战争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个人苦痛,如封锁、饥饿、空袭、死亡等极端的生存状况格外敏感,其细腻、委婉的写作为战争叙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这些女作家的创作表明,战争的存在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加以指认,正是她们富于隐喻性的笔法使得战争的叙事更为幽微、曲折,在某种意义上也更为深刻地切入到了现实的肌理当中。她们“在文本上颠覆了这种对女性和她所置身城市的描绘,进而构筑出一种最个人化的战争叙述”[1]21。

可以说,男女作家的带有差异性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了同一“现实”的不同“场景”,或是同一“场景”的不同“现实”,甚至表现出了同一“事件”的不同“意义”。一如男性的命运是如此紧密地与中国历史、社会、民族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沦陷区女性作家的群体性写作也以繁复的笔法,在历史的幕墙上镌刻了家庭和国族命运变迁的独特符码。当主流(男性)话语在侵略者的高压政治下渐次“失声”的时刻,作为裹挟于同样历史潮流当中的社会主体,女作家们不得不以掩隐的,且不同于主流(男性)话语的方式记录下战时生活的点滴。在《更衣记》中,张爱玲写道:“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3]22。在某种意义上说,战乱对个人的社会、生活空间产生了挤压,也迫使那些对社会和人生充满无力感和无助感的人们努力去营建一种自我尚可调控的微环境。

此外,张爱玲还倾力于表现另外一种“场景”的不同“现实”。个体的经验各不相同,《倾城之恋》中那位从陈腐的旧式家庭中走出来的白流k,在经历了香港之战的洗礼之后,并未按当时流行的主流写法那样,走上革命之路,而是满足于重新寻找到了生活的归宿。张爱玲笔下的白流k越过了特定的经验和想象的界限,香港的沦陷反而成就了她长期渴慕的安稳生活。张爱玲似乎在此看到了人与社会、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隶属的`关系,还很有可能是相离相悖的。

的作家”[4]335。在文棣眼中,张爱玲的写作“极为生动而且难以忘怀”[5]195,因而被钟玲认为是“许多女作家的灵感来源”[6]150。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对于细节的描写向来为人所称道,其精到而传神的笔法甚至成为了她的重要标识。譬如短篇小说《封锁》中对女主人公的外貌描写:

吴翠远……头发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样,唯恐唤起公众的注意……然而她实在没有过分触目的危险。她长得不难看,可是她那种美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仿佛怕得罪了谁的美,脸上一切都是淡淡的,松弛的,没有轮廓。连她自己的母亲也形容不出她是长脸还是圆脸[7]199。

张爱玲在这里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吴翠远的外貌特点,读者甚至可以因此想象出她在生活中的平淡无奇、四平八稳。然而,战争的封锁却使她在一辆封闭拥挤的电车上与另一位男人相遇并感觉一见如故,而当封锁解除,也就是封闭空间开放之后,这一切也就轻易地结束了。战争以一种高度个人化的方式切入生活,它以封锁、空袭的方式出现,威胁和迫近的却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张爱玲的文字构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沦陷区生活,从而丰富了战争书写的形式与内涵。

对于张爱玲的作品,有些学者认为其文字老到、灵动,但有的学者却对其内容上的琐碎小气而颇有责辞,大陆学者孟悦曾说:

张爱玲“琐”处落笔,其“心”其“旨”,未必就一定也小。我说她与“五四”―左翼话语有“对话”,并不仅仅是一个比喻[8]343。

因此她认为,“小”只是对张爱玲写作的浅表概括,并没有深入其内涵和用心。在此问题上,海内外的一些学者曾展开过争论。香港学者周蕾在其《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政治阅读》一书中论述了张爱玲对于“不相干”的生活细节的态度。“细节描写”被她界定成一种感官、琐细甚至浮面的文本呈现方式,它与战争、革命等较为宏大的写法是相矛盾的。她认为张爱玲用一种另类的方式探究了现代性与历史的关系,细节所展现的内容往往与战时的困陷、毁灭和荒寂是相关的,而“将细节加以戏剧化的呈现,却产生了类似于电影中影像被放大的效果,这是一种摧毁;它所摧毁的是人性中心论,而中国现代性往往不假思索地将人性中心论当成是理想与道德原则”[9]175。

黄心村似乎并不认同周蕾的观点,在她看来,上述提法固然新颖,但存在局限,因为此看法默认女性与琐碎细节之间的联系是理所当然的,这显然是偏颇的。因此,她认为周蕾对张爱玲的评价或许具有启发性,但这种批评的力度只有在将张爱玲放在一个边缘的社会位置上才能体现出来。为此黄心村连续发问:“如果张爱玲并不是她那个时代的边缘性人物呢?为什么女性叙述就必须是边缘化的呢?为什么对细节的关注就必须是一种女性的特质呢?”因而,她认为需要将张爱玲和其他女作家们置于时代特定的社会话语和审美传统之中加以审视,上海独特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是不得不加以考虑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女性作家对于日常生活的巨细靡遗的描写绝不只是一种反话语,它的功用也不只是驳斥或重新审视先前各种关于现代性和个体性的论述。因此,张爱玲对于生活的细节描述可以解读为是对整个时代风貌的历史性论述,正是通过此种方式,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现实秩序才得以生动再现。女作家们对“不相干的细节”的着迷,其实就是她们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的一种直接回应,进一步而言,她们对日常事物的着迷,体现了“一种不受限制地讲述她们自己生活经验的欲望,以及一种掌控作者本人的声音和叙述自我之间的朦胧界限的能力”[1]46-48。

彭小妍则认为黄心村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没有观察到批评理论的复杂性参见penghsiaoyen和nicolehuang著women,war,domesticity:shanghailiteratureandpopularcultureofthe1940s。。在她看来,黄心村混淆了当时的《女声》杂志针对“家庭性”而发起的讨论与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写作团体对“日常事物”的着迷之间的差别。此外,彭小妍认为周蕾关于张爱玲与“不相干细节”的论述,实际上是在论证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否定的辩证法”,女性作家关于细节的描写其实是某些现代主义者对所谓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观念的一种反抗。

战争等主题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理解。她说,“时代那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彻大悟”,而如果随便就往“大”里写,就有可能流于浮夸,或暴露自己在底气上的不足。可以看出,张爱玲其实是在用心往“小”里写,她承认自己所书写的常常是一些在街头巷尾都能碰到的“凡人”,但也许正是这些庸常的人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体。张爱玲极为精到地点出了战争时期人们的普遍心态:动荡不安、朝不保夕,因此渴求获得自身的存在感和安全感。这或许也阐明了她的作品为何会在沦陷区迅速获得读者青睐的原因,人们对安稳的生活极度渴求,而她也刻画了生活的最真实、最基本的“安稳的一面”。诚然,张爱玲的写作主题有些“小”,常常囿于家庭、感情之类的问题,但对于人生、时代、革命、战争等“大”主题,她不是因笔力不济才放弃,而是另寻一种途径,精雕细琢地下笔。她说,“和恋爱的放恣相比,战争是被驱使的,而革命则有时候多少有点强迫自己”,而她“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3]115-116,其写法显然不同于在“五四”之后形成主流的左翼叙事模式。

张爱玲将人们熟稔的日常生活加以“陌生化”,将那些终将湮没于历史中的“庸常之辈”、小市民的琐屑生活诉诸笔端,其目的是要以此来争取另一个文化表述的空间。至此,我们可以重新反思周蕾和黄心村为何会在张爱玲的“不相干的细节”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后者在其《乱世书写》中首先肯定了张爱玲的“细节描写”的意义,并认为这正是张爱玲成功的原因之一,然后她认定周蕾对此是持负面评价的,因为周蕾使用了“不相干”这个词语[1]45-47。然而,此“细节”非彼“细节”。在周蕾的论述中,“不相干”其实对应的是她在之前所引用的一段出自张爱玲写在《更衣记》中的话:

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

……。

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3]20。

张爱玲在文中认为对服饰鞋袄的过分讲究,其实是中国的有闲阶级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投入了过多的关注,而细节的繁复和过度讲究则代表了某种社会的“呆滞”,正是因为中国人在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才导致“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3]22。可见,周蕾只是借用了张爱玲的“不相干”的说法,而并非是对张爱玲的“细节描写”做出价值判断。事实上,“细节”在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的第三章中之所以成为讨论的核心,正是因为她认为如果将“细节”与叙事的关系放在“中国‘革命’的脉络之下”加以考察的话,会得出很不一样的结论:

叙事在新国族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之中担任工具性的角色,倘若如此,对于茅盾提倡的新语言与新文学来说,细节大大地阻碍了国族建构的严肃计划,因此,在正常的叙事建构之中应该被予以删除[9]135。

周蕾曾对新鸳鸯蝴蝶派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做过重新评价,但她在这里并不试图颠覆“正统的历史观”,更多地是为了修正我们关于“五四文学”的看法。在她看来,张爱玲的细节化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五四”―左翼文学的一种对话,张爱玲为自己所做的辩护也印证了这一点: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又如,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

强调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文学史上朴素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飞扬的作品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命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3]112-113。

张爱玲的这种解释虽然不够系统,却也不是自说自话,反而自有其脉络。从其特有的写作态度和人生观出发,她的写作显然与“五四”―左翼文学构成了对比:“飞扬”与“安稳”、“予人兴奋”与“予人启示”。“在时代的高潮来临之前,斩钉截铁的事物不过是例外”,所以她才乐于去写“小”的文学,去书写那些被国家、民族的主流话语抛弃和隔离的日常细节,也正因为如此,她的作品才会招致批评,因为它们有可能会转移读者对于“严肃”的国族务的关怀,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这些作品为沦陷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留下了生动的记录。她笔下的人物不是英雄,却同样是时代命运的“负荷者”。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张爱玲的作品是一定站在“五四”―左翼文学的对立面,但是,至少她对汹涌澎湃的革命运动是心存抗拒的:

那是浩浩荡荡五四运动一般地冲了来,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前后左右呼啸嘁嚓的都是自己的声音,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的深宏远大;又像在初睡醒的时候听见人向你说话,不大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3]220。

这段文字有意无意中透露了作者意味深长的政治感悟,在左翼的汹涌潮流当中,她敏锐地意识到个人生活正在逐渐的社会化,消融在社会的总体之中,到最后甚至难辨自我与他者,在宣扬集体意识的时代,社会文明对个人的同化和压抑使得自我的“个别性”和“特殊性”随时有着被吞噬的危险。于是,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小心地保持着“个性”,在“人们还不能挣脱时代的梦魇”的年代中,“细节化地”仔细描摹时代与人生――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对人生“和谐”的一面进行着永恒的追求。或许,正是因为她的这种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距离的书写方式,才成就了其文学艺术的独特美感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心村。乱世书写:张爱玲与沦陷时期上海文学及通俗文化[m].胡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yanhaiping.chinesewomenwritersandthefeministimagination,1905―1948[m].newyork:routledge,2006.

[3]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等,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5]wendylarson.womenandwritinginmodernchinese[m].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1998.lin.feminismandfemaletaiwanwritersinchineseliteratureinthesecondhalfofmoderncentury:acriticalsurvey[m].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2000.

[7]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1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8]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9]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政治阅读[m].蔡青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学象棋的心得体会大全(19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规律。6.以下是一些独特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写作风格和技巧的思考。俗话说,“一手好棋,将军无用”。

    热门企业发展战略的论文(案例23篇)

    范本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提升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精彩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按照自治区党委要求,围绕私营企业发展外

    优秀大学说课分钟(通用19篇)

    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积累一些好的写作素材和句型,丰富我们的写作表达。在本文的最后,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二)单元教学思

    优质报名心得体会(模板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经历和收获进行思考和总结。在这里,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佛教是一个庞大的

    最新孩子爱玩手机心得体会版大全(14篇)

    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梳理所学,还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共同进步。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如今,社会发展迅速

    最新校园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案例22篇)

    一份好的规章制度应该能够适应不同情况和环境的变化,具备一定的弹性和适应性。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规章制度的案例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最热理想信念感言心得体会大全(19篇)

    通过写感言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对生活的品味。这些感言是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总结,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领悟。作为一名高中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我

    优质舞蹈观感心得体会及感悟(案例19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经历,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

    优质大学生义教社会实践心得体会(案例17篇)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岗位的要求和社会现实的挑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接下来是一些社会实践总结的范例,它们展现了学生们的成长和思

    专业部队士官样子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梳理所学,还可以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共同进步。推荐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它们或许能够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军队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