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的论文(优质5篇)

时间:2024-09-25 作者:LZ文人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声乐的论文篇一

论文关键词:声乐学习策略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声乐的学习,需要强化基本功训练,掌握扎实的演唱技巧;找准自己的基础音,建立自己的声音形象;理解声乐作品意境,用创作的心态对待每一部作品;把握作品的曲式结构,表现作品的风格特点;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传统;借鉴国内外其他声乐形式和民族声乐名家的演唱。

民族声乐是运用民族和民族来表现民族的风格,是表达民族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要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诠释和光大民族文化,就必须深入探究学习民族声乐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基本功训练,掌握扎实的演唱技巧

演唱是民族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要使歌曲演唱的声音明亮、圆润、甜美动听,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歌唱技巧。所以民族声乐的学习,首先要让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能从日常习惯性生理动作之中体会歌唱呼吸,做到“气沉丹田”,吸气量足,部位较深,并使之成为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对于歌唱力度和气息的变化有比较恰当的控制。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处于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状态,以头控共鸣为主,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实现真假声的混合,增大音量。歌唱中,三个共鸣腔配合使用,保证音调准确,缩短变声期,在变声后保持良好的歌喉。再次要掌握以声(五音)、韵(四声)为特点的发音规则,学会经过唇、舌、齿、乐、喉等器官咬字,按照“平、齐、撮、合”的方式吐字,做到咬字准确、吐字清晰。明确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不同,在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也应不同。如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轻盈、欢快、活波。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要快,不拖泥带水,给人以舒畅明快之感;而《摇篮曲》,深情、优美、柔和,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就要慢些,以增强柔和亲切之感。

二、找准自己的基础音,建立自己的声音形象

歌唱者在唱音阶时,一般都会感觉到自己在演唱某一个音时感觉最舒服、最自然,这个音就叫做基础音。每个学生的基础音都不尽相同,在民族声乐学习中,我们应先找准自己的基础音,从这个音开始半个音半个音往上往下进行训练,而不是一味地从中央c唱起。在找到基础音后,视唱训练时从简单的三度唱起,为清晰的咬字吐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做,还可以使字、气、声同时加以联系,避免日后逐渐增加难度时顾此失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色和音质,演唱者在找到自己的基础音后,还应该建立自己的声音形象。通过调节咽腔、上颚和舌头,变化声音的明、暗、高、低、强、弱、柔、硬等,准确地运用丹田气息,倚靠气息的控制,使声音优美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初步建立个性的演唱风格,达到歌唱者所想塑造的具有个性的声音效果。

三、理解声乐作品意境,用创作的心态对待每一部作品

每一部声乐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在通过旋律来抒发感情。演唱者在具备了一定的演唱功底后,对作品背景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决定他的演绎水平。只有在学习中了解作品所反映的年代、背景及作者创作的意图,理解其中表现的情感和形象特点,清楚作品艺术表现的系统构成和其中的主导要素生成过程,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分析作品,依据作品的主题思想,调动形象思维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才能使自己的歌声既表现出作者创作的感情,又表达出对作品创造性的理解和个人的真实情感。例如对独唱歌曲《嘉陵江》,我们必须了解主人公的年龄、经历、家乡的过去和流落在内地的景况等,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加上对歌词、音乐的分析,实现较深入解所唱作品的意境,较好地融入演唱角色。而要演唱好《保卫黄河》,脑海里就应该浮现出中国人民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场面,用这些特定的艺术画面,引导自己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使自己的歌声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思。

四、准确把握作品的曲式结构,表现作品的风格特点

要更好地表现声乐,就必须对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分析透彻,对作品的创作手法,结构特点及作品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等有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比如《我的祖国》是一首领唱加副唱的分节歌,第一乐段是抒情性的',包含四个乐句,是一个带“起承转合”特点的乐段。该乐段每一句的句尾落音与下一乐句的句首起音相同,构成“咬尾式”的句法结构,旋律平稳,优美而亲切,抒发了对祖国的一片热爱之情。第二乐段换用体裁,改变演唱形式,加快速度,增强力度,这样整个后段都表现了雄壮,豪迈的情绪,显示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质。每一首优秀的歌曲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在速度、力度、调式、调性、节奏、旋律等方面别具一格。如《红梅赞》采用民族七声调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多处借鉴戏曲中的拖腔手法,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装饰音及附点十六分音符多次运用,细致地表达了歌词的感情,八度跳跃的反复出现则加强了歌曲挺拔的形象。明确了这种风格特点,在演唱时就要做到拖腔细腻,附点十六分音符准确,装饰音柔和,八度跳跃饱满而又舒展,歌唱就会更加生动有味。

五、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传统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追求“字正腔圆”,咬字过程按“出声、引长、归韵”依次实施。我们要在民族声乐演唱学习中,注重以生动清晰的语言和正确鲜明的咬字吐词来表达歌曲思想内容,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动人心弦的艺术形象,深化音乐主题。并随着歌曲的曲式结构、节奏速度、风格特点不同,调节咬字吐词的语气和腔调。如《姑娘生来爱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热情欢快、清新明朗、旋律节奏紧凑跳跃,演唱时就应该吐字行腔轻巧迅捷、流畅舒展;而《四季歌》《草原之夜》,情深意长、纤细委婉、旋律节奏缓慢悠长,吐字行腔应该圆润柔和、连贯平稳。

六、借鉴国内外其他声乐艺术形式和民族声乐名家的演唱

对不同形式声乐艺术的借鉴,是提高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借鉴和吸收美声发声方法,对民族唱法美声化的发声技巧、发声方法进行深层研究,使我们的演唱风格既保存了东方声乐固有的魅力,又有西洋声乐神秘的变化。我们还应该借鉴戏曲演唱中的技巧和方法,吸收戏曲声乐“气息深吸缓吐、偷气转快灵活、节奏板眼清楚,用腔圆润自如”等成功经验,使自己的演唱风格形成独特的完整体系。我们更应该多欣赏和借鉴现代民族声乐名家的经典演唱,在带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获得演唱技能、技巧的启迪,使我们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声音特质、色彩变化、音乐的连接方式、旋律的起伏转合、高潮、收尾以及感情发展的层次变化等有更深刻的感悟。使自己的演唱能更充分地发挥嗓音运用自如的能力,更好地表现民族声乐的语言和风格特征。

中华民族声乐的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我们只有结合自己的和生理状态,在发声技术与音乐表现两个方面狠下功夫,才能不断实现个人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雪莲.民族声乐应借助戏曲表演抒发情感.《艺术教育》第08期

[2]孟新洋.《民族声乐理论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4月版

[3]张芦菲.试论民族声乐的学习与发展.《中国校外(理论)》期

[3]张月月.谈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继承与发展.《学问》年20期

声乐的论文篇二

一、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之间联系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我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借鉴传统戏曲中有利的艺术元素,对于戏曲来说是一种继承和发展。沃国平传统戏曲本身具有传统美,民族声乐在继承其传统美德基础上对戏曲艺术进行变革,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促进中国艺术的进度与发展。

(二)继承与发展

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有着共同的文化起源,有着一定的审美共同点,他们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范围内,但是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特点和地域风格,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艺术,地域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对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戏曲的发展继承了传统戏剧中的优秀成分,比如在很多歌剧中经常会看到板式变化,我国现代民族声乐中经常会出穿插戏曲形式,民族声乐借鉴传统戏曲的演唱技法丰富其音乐内涵,现代很多歌唱家都具有深厚的戏曲功底,利用不同的演唱风格,即是对传统戏曲的一种创新,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

(三)传统戏曲对现代民族声乐发展的启示

现代民族声乐首先要将审美艺术融入到创作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积极发挥文学在声乐中的表现,提高文化价值;注重创作个性和情感色彩的投入。在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创造出具有鲜明美学品格和综合艺术的声乐作品。在继承传统戏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演绎出具有时代性与戏剧性的艺术作品,推动我国文艺艺术的发展。

二、传统戏曲元素对现代民族声乐的沁润

(一)熏陶和感染

传统戏曲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创作素材,利用现代艺术带动传统艺术的发展。现代很多著名的声乐唱段中都有着传统戏曲的影子,比如民族歌曲《断桥遗梦》以曲唱词,以丰富多彩的歌词,展现中国民风、民情。另外传统戏曲多样的形式变化也为民族声乐多继承,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的变奏曲式不同,传统戏曲中的板式变化使戏曲演唱感情更加丰富,也使其戏剧性更加丰富多变。民族声乐在这种意识形式的熏陶下也形成了板式变化主体。其次民族声乐也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审美标准,二者都主要强调传达情意、中正平和、含蓄典雅的审美特点,提高其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

(二)演唱技巧的借鉴

歌唱的重要因素是气息,歌唱者对于气息的掌握是演唱的主要因素,这一点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都特别重视。现代民族声乐就很好的借鉴了传统戏曲中丹田运气的方法,在演唱过程中适当把控气息的运转,不断完善演唱技巧,提高演唱技能。现代民族声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注重对传统戏曲语言的借鉴,传统戏曲的歌词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能让人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情感上的寄托,民族声乐对其进行借鉴,丰富了自身的语言形式,提高其艺术价值。

三、结语

中国的传统戏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现代民族声乐经过传统戏曲的沁润,不仅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容,而且提高自身的艺术价值。是对传统戏曲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民族声乐的一种促进和发展。传统戏曲与现代民族声乐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不断推动我国艺术表演形式的出现与发展,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增光添彩。

声乐的论文篇三

民族声乐艺术如同琴棋书画甚至宗教、科学等文化形式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现象[1]。早期民族声乐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歌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歌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从原始氏族的歌舞与歌曲,到周代春秋时期的《诗经》、《乐记》、《楚辞》等多部古代乐的歌词,再到汉魏六朝的乐府,均显示出我国古代相当发达的音乐艺术文化[2],也体现了我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溯源。在我国民族声乐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特征无一不打上地方色彩和地域性的“烙印”。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不仅在创作素材上,还是在歌调上均渲染出春秋时期各诸侯割据势力范围内的地域性风格特征。民族声乐根植于民族发展历史的“沃壤”,在其发展历程中,与各民族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强烈的关系,即地域自然环境、社会风俗、生活习惯、传统喜好、民族特性、审美情趣等因素对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存在重要的和直接的影响。各民族人民生活所处的地域环境是影响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根植性因素,其核心特质渗透在民族声乐艺术风格长期历史演进中,永不褪色,并使民族声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过来,不同地域环境的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又更好地塑造了地方特色。以我国民间声乐为例,民歌是民间音乐的根,民间音乐又是民族音乐的源泉。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域环境差异大,且民族众多,因而我国民歌的品种、演唱形式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非常丰富、异彩纷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性风格特征。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地域性特征的探析,不仅有利于各种艺术风格的融合与交叉,而且对于促进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并使其在世界音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形式所体现的风貌、特色、气质等[4]。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是演唱者在音质、音色、语言、共鸣、力度、润腔、情感和音乐处理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性。我国民族声乐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唱、教学实践,特别是近百年来的实践,已形成了自己独特、多样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欧洲传统唱法(美声)在中国的传播,各音乐艺术院校借鉴外来的优秀教学法,以美声方法演唱民族歌曲,培养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歌唱人才,建立了新的歌唱体系,更加丰富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但无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经历怎样的历史演进,其地域根植性却始终贯穿于其脉络体系之内,体现出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特征。所谓“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折射出特定地域环境对人文素养的作用。音乐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风格无论在演唱形式、基调上,还是在内容、精神上都要受到当地地域的影响。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习俗、传统文化背景、人文心里因素、地方语言、民族性格等地域性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性,决定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多姿多彩[5],民族声乐艺术风格也因此烙上了地方环境特征的烙印,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

一、民间歌唱风格的文化地域性

所谓民间歌唱,指由民间艺人、民间歌手演唱本地区、本民族乡土民歌的演唱方式。其演唱主要根据当地传承的民间歌曲、演唱方式即兴演唱。演唱者一般没有经过专门的声音训练,但能在本民族语言基础上吐字真切,唱出韵味浓郁、自然纯朴的歌声,基本保留本地区、本民族的原始风格与韵味,是最地道的“原汁原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专业作曲家、理论研究工作者所需要的珍贵原始音乐素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多为原始民歌或改编的新民歌,反映该地区、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国以汉族居民最多,分布地域也最广,汉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特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我国汉族民间歌唱所表现出的艺术风格大致可划分为南北两种,北方民间歌唱声音豪放、高亢、明亮,唱高时真假混声,表现出激昂、率直、较多阳刚之俊;而南方的歌唱则委婉、甜美、圆润,常以真声为主,展现出绚丽、纤柔、偏于阴柔之美。汉族民间歌唱所表现出的南北艺术风格差异大致可追溯到我国先秦文化时期的《诗经》与《楚辞》。《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十五《国风》便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15个地区的民歌,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受难的劳动人民寄予歌唱表达出激昂、直接的愤怨。北方游牧民族较多,草原民族的粗犷性文化对我国北方汉族民间歌唱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相反起源于南方长江流域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深受南方自然山水和巫术文化的影响,歌唱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独特的委婉、阴柔的地域特色。

二、民间说唱风格的方言地域性

民间说唱,实质是念白与歌唱在表演过程中交替进行,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说说唱唱、说唱结合。我国民间说唱曲种繁多,目前曲艺现有六百多种,根据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格调以及演奏、演唱特点等。以汉族民间说唱为例,其内容可大致归纳为“弹词”、“鼓词”、“道情”、“琴书”、“牌子曲”等几大类。汉族的弹词、大鼓、渔鼓道情、牌子曲类、琴书、文场、走唱、板诵等,以及少数民族的“好来宝”、“赞哈”、“达斯坦”等深受人们的欢迎。然而,对民间说唱风格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人的口音,口中发出的音色、音调不同直接导致说唱艺术风格的不同,因而,民间说唱深受地方方言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方言地域性。我国地域广阔,且地形地貌复杂,高山劲水的地域阻隔导致人口聚居的方言差异性较大,地域方言特色强烈地影响着民间说唱艺术风格,其地域风格独特。被誉为“江南明珠”的苏州弹词,她那柔和的吴语、优美的音乐,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展现了吴地人文风格特征。江苏、浙江的民间小曲被带到广西,与广西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具有桂北口音风格的广西文场音乐。清光绪年间,长江下游地区的民歌小曲流传于中上游的叙州(今为宜宾)、泸州两地,融入四川方言,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口音的四川清音音乐。用汉剧唱腔中的(邦子)和(二黄),且由广州方言演唱的,流行于广东省各地和广西南部的粤语地区的粤曲,已经完全赋予了浓郁的粤味。发源于古曹州―鲁西南菏泽地区的山东琴书,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分割,山东地方口音和民间音乐的地区差异对山东琴书的不同影响,形成了南路琴书、北路琴书和东路琴书三种不同音乐的风格流派。由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各种“词话”发展而来的鼓词,并掺杂北方民间歌唱豪放、高亢、明亮的风格特点,在清后盛行于中国北方的地方大鼓,因地区方言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京韵大鼓”、“唐山大鼓”、“胶东大鼓”、“东北大鼓”等音乐艺术风格。

三、戏曲曲艺风格的社会地域性

中国的戏曲唱法是传统民族声乐中高度发展的一种类型,起源甚早,到宋元时期已得到迅速发展,在唱法风格及方法上又有了新的要求;明清时期,戏曲唱法更趋完善和系统化。戏曲唱法发展至今,形成了口、眼、身、法、步、唱、念、做、打的“四功五法”表演体系,其地方大型戏曲有京剧、晋剧、秦腔、豫剧、徽剧、川剧、越剧和粤剧等,各自具有独特的演唱艺术风格。然而,戏曲曲艺是随着地域社会经济水平逐步发达而形成和发展的,其风格特征深受社会地域性的影响。京剧是在吸收众多戏曲表演形式与内容后发展而来的,是整个华夏地域文明的真实写照,其艺术风格杂糅各地方文化特色,原因在于京剧流行于古都北京。清代京城社会经济发达,各种戏曲曲艺风格在此交汇,最终形成具有四方特色兼具、浓郁的京剧风味。晋剧是随着晋商逐步发展而兴盛的,且晋剧在山西境内所分布的晋南蒲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和北路梆子等主要是由于众多山西商人在走西口的道途上所形成的。山西商人好戏,尤其酷爱晋剧,明中叶之后的晋商逐渐发达,发源于山西蒲州的蒲剧逐步被随着经商的线路而带到晋中、晋东南和晋北等地,形成了山西晋剧艺术的社会地域性风格。将各种剧种进行比较,更加能够体现出戏曲曲艺风格的社会地域性特征。例如将山西晋剧与河南豫剧的艺术风格进行比较,晋剧题材内容多演绎封建皇族社会生活情景,演唱风格较为宏大而庄重,如《打金枝》、《金水桥》;而豫剧则多以平民百姓生活为题,风格较为朴实,多具有喜剧性,如《天仙配》,风格明显不同。其原因在于二者所处的社会地域性,晋剧产生于山西,而山西地域比较闭塞,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多向往上层社会生活,导致晋剧戏曲风格多以宏大而庄重著称。相比之下,豫剧流行于河南境内,而河南地处疆域中心,号称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社会统治不稳定,平民多向往安定、平实的社会生活,厌恶连年征战之苦,导致豫剧多以朴实和怀有美好生活愿望的艺术风格占据一席之地。

四、现代民族唱法风格的混合地域性

“现代民族唱法”是著名声乐家周亨芳于1988年《歌唱与训练》一书中提出的。所谓现代民族唱法是指运用西方美声演唱方法和音乐理论来演唱传统民族声乐。现代民族唱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演员和学生纷纷进入音乐院校接受系统正规训练,大胆学习西洋唱法的歌唱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走出了一条宽广的、并具有时代气息的歌唱新路。现代民族唱法可演唱多种风格,能驾驭高难度作品及胜任歌剧角色,多具有民族风格、时代特征。经过现代民族唱法演唱,同样一首传统民歌可兼顾多种地域特点,呈现出混合地域性风格特征。同样出自陕北地方民歌作品《兰花花》,经不同地方民族声乐歌手演唱,表现出明显的混合地域性风格。丽媛演唱的《兰花花》除内容表现出陕北浓郁的地方风格外,演唱形式的音调与节奏多少含有山东包楞调的地域风格;而阿宝所演唱的《兰花花》在演唱形式上则透露出深厚的内蒙地方音色。典型的现代民族唱法所呈现出的混合地域性风格莫过于对同歌异唱的分析。以丽媛、殷秀梅两位歌唱家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和《我们是黄河泰山》为例,可以看出丽媛从演唱山东民歌起家,浓郁的北方风格在她演唱的所有北方歌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她太强太浓的的地域性语言惯性,使她在有些非北方性的演唱上由于语言音调的不熟悉而使歌曲失去了应有的风格。而殷秀梅作为美声歌手,没有地方性语言特点,也没有像丽媛那样广而多地演唱地方风格浓郁的作品,在《我们是黄河泰山》里,可以听出她对北方梆子语言和韵味的追求。

五、结语

我国民族声乐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但无论其内容和形式发生怎样的改变,其内在的艺术风格骨髓却始终与其所在的地域环境有着深切的联系,体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本文从民间歌唱风格的文化地域性、民间说唱风格的方言地域性、戏曲曲艺风格的社会地域性和现代民族唱法风格的混合地域性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特征,这将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风格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深入挖掘地方各自环境特色、民俗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等影响声乐艺术风格的地域性因素,使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更加焕发出丰富多姿的地域性风格特征。

声乐的论文篇四

民族声乐艺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既是时代的趋势,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需求。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后,歌唱文化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也日益融入部分西方歌唱文化,实现中西合并。

让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宽松的时代背景下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呈现最绚烂缤纷的`色彩,促使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以民族声乐艺术的特有魅力征服外国艺术家,使其更加了解中国歌唱文化,领略其独特之处。

二、新时期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

(一)沿袭传统的原生态唱法,去粗取精传统的原生态唱法融入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其在生活实践与生产作业中总结出的歌唱艺术表现形式。

原生态唱法具有地域性与差异性,不同地区人民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导致其歌唱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

新时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有意沿袭传统的原生态唱法,借助几千年劳动人员的智慧结晶,突显出我国不同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使民族声乐艺术回归人民、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向听众呈现其最真实的形态特征,反映国民大众普通的生活场景,抒发劳动人民所闻、所见、所感、所思。

(二)巧妙借鉴民族通俗唱法我国地广物博,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部分民族虽逐渐被汉化,但仍旧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声乐歌唱技巧及唱法,人们将这种未经修饰、纯天然的歌唱方式称为民族通俗唱法。

在大城市摸爬滚打,并积累一定人生阅历的人,往往见过太多被修饰后的美好事物,当他们面对最淳朴自然的歌声时,才能触碰其内心柔软所在。

民族通俗唱法将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听众感受到浓烈的自然气息,让其倍感亲切、舒适。

(三)存在一定的“学院派唱法”发展趋势所谓的学院派唱法则在传统的民族唱法上融入西方歌唱文化,将其中适用于民族声乐发展的演唱技巧与民族唱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着重突显出浓烈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气息,因其起源于歌唱专业院校而得名。

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加入学院派唱法,能吸引到更多年轻人的目光,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为民族声乐艺术培养更多爱好者与欣赏者,为其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时代的滚滚洪流迫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发展改进,以迎合时代潮流与人民不断变换的审美需求。

改革开放至今,民族声乐艺术历经初级阶段、繁荣阶段,已经步入多元化发展阶段,与西方歌唱文化及其演唱技巧相互交融、相互碰撞,试图激荡出最美丽的艺术花朵,让世界为之倾倒。

作者:聂蓉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声乐的论文篇五

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的名族声乐经历数十年的的历史,已经开始成为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它以自身独有的特点一直闪烁于中国的音乐舞台之上,并且深的观众的喜爱。我国的名族声乐主要来源于民间,同时也继承了民歌、戏曲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经过一代代的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延续发展至今。笔者认为想要更好的引导中华民族声乐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站在中华文化的高度上进行思考,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抒写了一些关于民族声乐的体会,给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一、中华民族声乐的文化特征

每一个民族的音乐形态都与该国家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民族声乐是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必然产物,它生于中国,长于中国,已经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

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四大组成要素。随着时代的进步,宗教音乐已经被逐步的弱化,慢慢的退出中国的音乐舞台,而宫廷音乐则因为受众较少,也未能得到广泛传播,但是民间音乐由于受众广、群众基础浓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直流传至今。因此,中国的民族声乐也主要是从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这主要是受中国文化的乡土特性决定的,一直哺育着民族声乐成长。再加上中国的国土辽阔,民间音乐来源广、内容丰富,进而使得民族声乐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民族音乐的创造者与接受者都可以归结于广大人民。

(二)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民族音乐的融合

中国的民族声乐是汉族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相互交汇的产物,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过去由于战争等因素加剧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伴随着朝代的更替,汉族文化也开始逐步的传入少数民族之中,各少数民族也开始接触到汉族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进而形成了以汉族为基础,进一步衍生出了五彩斑斓的民族音乐文化。

二、中华民族音乐的审美观点

音乐的审美观点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取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的民族音乐中主要使用神韵、意境、韵味等几种方式来满足对音乐的审美要求。音乐与审美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古代的《诗经》中就已开始得到体现,音乐已经开始成为了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中国古典文化对于音乐的影响已经从人们对音乐的审美中展现出来,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取向深受着传统文化、时代的审美要求、大众的喜好等因素的影响,总而言之,中国的民族音乐一直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大摇篮之中,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审美观的色彩。在中国传统声乐中非常注重关注与演唱者之间的互动,关注观众的回馈,同时,演唱者也能够引导观众的审美等。观众对于演唱者的审美主要包括:音乐的细腻、语言的亲切、情感的丰富、动作的到位等。受着观众回馈的影响,民族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时刻把握着时代性,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进一步的结合艺术美,实现艺术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完美配合。

三、中华民族音乐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中华民族音乐的表现过程中,十分重视时代性的体现,当然这都是在保证其合理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作品、声音、情感的融合较为统一,同时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重视演唱方法的创新。开始从以前的纯民间演唱转换为多形式的演唱方式,并开始成为一个完整体系。民族声乐在借鉴其它姊妹艺术演唱方法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西洋音乐的演唱风格,使得作品中的声音、气息等都能得到最完美的展示。这种方式已经开始深得群众的喜爱和欣赏。第二,民族声乐中所使用的.腔体、咬字等都符合本名族的发音习惯以及欣赏水准。不同的语言对于咬字位置和发生腔体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正是这样才造就了中华民族音乐与西洋声乐两种不同的音乐艺术。

结束语

虽然中国的民族声乐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民族声乐在保证规范化的同时,还要尽量使其风格多样化。这主要是由于艺术多元性的特征决定的,只有实现了科学合理性与多样性的有效结合,不断的提高民族音乐的创作水平、保证其创作数量以及质量,创新其表演形式,才能保证其长远的发展。当然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需要各级领导的肯定与重视,更重要是音乐创作队伍本身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演唱中的不懈努力。经过我们不断的探索、发展和传承,这门兼具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民族声乐必然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谋得自身的一席之地,更好的展现出中国的民族文化与艺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