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调研报告的(优质6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梦幻泡2023年调研报告的(优质6篇)

报告在传达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建议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调研报告的篇一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生态环境,我所在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一次生态调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深入到大自然中,近距离地观察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也切身体会到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过这次调研,我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感受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首先,通过对生态系统的观察,我深刻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的数量减少,造成了食物链的紊乱,甚至威胁到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

其次,我也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例如乱砍滥伐、工业废水的排放等。这些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导致了水源的污染、土地的退化、植被的减少等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人类必须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不合理的开发方式,保护好自然资源,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环境。

此外,调研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亮点和案例。有一家农场主,他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方式,成功地改变了土地的退化现象,恢复了农田的生产力。他还建立了养殖场,保护了一些濒危物种。这让我明白到只有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通过这次调研,我也深深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团队的每个成员需要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而要真正保护好生态环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严格监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企业应该主动承担起环保的责任,采取节能减排的措施;每个个体都应该从小事做起,养成环保的习惯。只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这次生态调研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近距离地观察自然环境,我深刻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生态环境保护的亮点和案例,激发了我积极参与保护工作的热情。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我希望将这次调研的经历和体会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加入到保护工作中来。

调研报告的篇二

生态调研是指对某一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情况。在参加生态调研报告的过程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问题,并收获了很多心得体会。

首先,生态调研报告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保护生态环境。在实地调研中,我们通过对种群数量、栖息地和食物链等方面的观察和测量,获得了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全面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进一步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并提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建议。通过这次生态调研,我深刻意识到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在生态调研报告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实用的调研技巧。比如,在观察和记录种群数量时,我们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如线路法、点样方法等,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在进行乡村居民调查时,要运用问卷调查和集体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最真实、客观的信息。在野外调研中,学会使用GPS等仪器和设备对地理坐标进行定位,能使我们更精准地进行定点观测和调查。这些调研技巧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实地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另外,在生态调研中,我们还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问题的认识。通过观察和采样,我们了解了许多不同的动植物物种,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一些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如乡村居民的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导致了土壤和水源污染;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了大量物种灭绝和栖息地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提醒着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共同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最后,生态调研报告还带给我深刻的人文体验。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他们通过采取措施,如垃圾分类、水域治理等,积极参与和推进当地的生态保护工作。他们的信念和行动,给予我们很大的鼓舞和启示。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乡村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总而言之,通过参加生态调研报告,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到了很多专业的调研方法和技巧,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问题的理解,也体验到了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这次经历深刻地影响了我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态度,并激发了我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做出贡献的意愿和决心。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调研报告的篇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生态环境,我所在的团队进行了一次生态调研活动。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且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些思考。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首先,我注意到许多湿地和森林遭到了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崩溃。其次,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无处不在,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最后,气候变化导致了许多生态灾害,如干旱、洪涝和沙尘暴。

这次调研让我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仅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每个个体也应该积极参与其中。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垃圾分类、徒步出行、节约用水和能源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实际上对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这次调研也让我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治理来解决,更要注重长远的规划和管理。例如,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建设更多的生态园区和公园,提供更多的生态补偿措施,使城市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

经过这次调研,我还对自然生态的美丽和奇妙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走访了许多自然保护区和原始森林,欣赏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这让我感受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人类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最后,这次调研让我明白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复杂性。通过采访当地居民和相关专家,我了解到许多生态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保护好自然环境,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这次生态调研让我对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些思考。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中,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美好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调研报告的篇四

为保障市人大会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精准扶贫工作的报告,加快推进全市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摘帽,4月至5月市人大会主任钟本强,副主任李熙平、李上德先后带领调研组分别赴宜章、桂东、汝城、安仁等4个片区扶贫县及其乡村进行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精准扶贫工作总体情况

全市11个县市区,有桂东、汝城、安仁、宜章4个县属于国家罗霄山片区扶贫县,其他7个县市区均为面上扶贫县。20xx年国家确定农村贫困线标准为人均年收入2300元,20xx年上调到2855元。

(一)贫困人口状况

按照20xx年国家扶贫标准,全市共有贫困村528个,贫困农户约14.96万户、贫困人口约44万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呈现出病残人口多、文化程度低、生存条件差等特点,其中有5.8万户、7.2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分别占45%、19%;约5.57万户家庭有残疾人,残疾人口约5.73万人、占整个贫困人口的1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27万人、占71%;有4.48万贫困户居住在偏远高寒山区,5.85万贫困户居住在土坯房和危房内。

全市528个贫困村还有少部分行政村未通水泥路、有1693个村民小组未实现通达;约390个行政村、2491个村民小组、24万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有152个行政村、884个村民小组、8.4万人存在用电不安全、不稳定等问题。

(二)近两年脱贫及现有贫困人口分布情况

20xx至20xx年,全市共争取中省财政扶贫资金3.69亿元,11个县市区筹措财政资金约1.03亿元,通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使13.8万人实现脱贫,117个贫困村摘帽(实际脱贫数据还有待省政府认定)。截止20xx年全市还有贫困村41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10.1万户、30.2万人。其中北湖区0.5万人、苏仙区0.9万人、资兴市1.1万人、桂阳县2.6万人、宜章县5.6万人、永兴县2.3万人、嘉禾县2.1万人、临武县2.3万人、汝城县4.9万人、桂东县3.1万人、安仁县4.6万人,4个片区县的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总人口的60%。

(三)主要成效和措施

1、领导重视,政府责任明确到位。一是市县两级成立高规格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真正把精准扶贫作为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层层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易鹏飞任组长,市长瞿海任第一副组长,各县市区均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正副组长,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和调度。二是强化市县乡三级工作责任。市县乡三级领导和市县两级部门主要负责人都是扶贫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级各部门和驻村工作队都与上级或派出单位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状,各相关单位都把贫困村摘帽、贫困人口脱贫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核范围。三是加强扶贫机构队伍建设。市县两级扶贫办人员由原来的52人增加到94人,片区县乡镇都成立了扶贫工作站,建立了精准扶贫网络,全市基本形成“县领导、乡主抓、村落实、部门协作”等精准扶贫工作大格局。

2、周密部署,精准识别贫困群体。一是规范识别工作程序。20xx年以来市县两级扶贫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集中时间、人力、物力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共识别出贫困人口44万。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和票决、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办复核、县人民政府审批”等程序,对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进行建档立卡。二是反复核准贫困对象。20xx年结合“一进二访”活动,开展“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精确核定。全市共核实校正贫困人口约8.4万户、22.8万人,其中调出约1.6万户、5.1万人,新补入约1.6户、4.8万人。三是摸清分类帮扶底数。通过对不同贫困人群、致贫原因进行全面分类识别和建档立卡,为后续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和精准脱贫提供有力支撑。

3、多措并举,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是确定目标任务,强化政策保障。按照习“五个一批”的总要求,市政府出台了《郴州市精准扶贫五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各县市区也围绕精准扶贫出台了文件,细化了措施。二是坚持产业扶贫,因地制宜促发展。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改普惠政策为差异化扶持,改“给钱给物”、打卡到户为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帮扶。支持和培育龙头企业、电商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现代农庄达945家,扶持带动贫困人口约10万人。今年还开展了光伏产业扶贫,在每个贫困村建设60千瓦的光伏,以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贫困村摘帽。三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20xx年完成职业学历教育培训1.1万人,基本实现“培训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家”的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化,培训实用技术37万多人次。对3430名贫困家庭子弟实行义务教育补助,帮助完成学业。市人社局已连续三年,每年安排资金达1000万元免费培训片区县400多名贫困子弟。四是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针对汝城和宜章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点较多特点,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农田水利、低产田改造、饮水安全、学校、卫生院(所、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少数民族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4、完善机制,不断加快脱贫步伐。一是建立联乡驻村帮户机制。20xx年,省委派驻我市4个片区县驻村工作队11支,市委向4个片区县派出驻村工作队40支,各县市区也向各贫困村派出了工作队。市县两级领导都分别联系一个扶贫任务较重的乡镇及一个贫困村,各单位都有一个以上的驻村帮扶任务,所有公职人员都结对帮扶一至两户贫困户。二是建立精准扶贫投入机制。20xx-20xx年,市县两级在不断争取中省财政大力支持的同时,大幅增加本级财政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筹措资金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为精准扶贫提供了资金保障。农村金融部门开展了金融扶贫,20xx年对12.64万户贫困户进行授信评级,发放无抵押无担保小额贷款3.45亿元。三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管理不乱、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资金整合方式,打捆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两年共整合发改、交通、水利、卫生、教育等部门项目,完成硬化通村通组公路359公里,解决了2826户贫困户安全饮水问题,支持37个贫困村新建了卫生室。四是完善人员培训机制。首先是组织扶贫系统全体工作人员、市直驻村工作队全体人员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培训,其次全力推进“雨露计划”培训。通过增加补贴解决特殊困难家庭九年义务教育问题,支持和鼓励贫困学生参加省、市、县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强化对村官、科技骨干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脱贫技能。五是完善住房保障机制。20xx年全市完成危房改造4218户、约1.25万人,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5.8万人纳入到省政府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今年有望完成1.4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计划20xx年全面解决贫困户的住房难问题。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市县两级人民政府通过加大投入、创新方式,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呈现了新局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但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一)脱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如期稳定脱贫工作压力增大

1、实现全面脱贫的时间紧。按照《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我市要在20xx年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时间层面看已不到4年时间,要实现这一目标时间非常紧张。

2、实现全面脱贫的任务重。截至目前,全市尚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30.2万人,如果按任务分解要求,每年需完成脱贫人数7.6万人,平均每个月要实现0.63万人的脱贫目标。加上全市有4.48万贫困户居住在偏远高寒山区,5.85万贫困户居住在土坯房和危房内,且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脱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3、实现稳定脱贫的压力大。从目前扶贫、脱贫和返贫的趋势看,部分贫困户在脱贫后因灾、因病等因素返贫仍然不少,脱贫人群中,短期内还会出现新的贫困人口,贫困人口的素质与技能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扶贫工作越往后减贫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见效越慢。

4、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难度大。贫困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饮水、农田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危旧土坯房改造和易地搬迁任务重,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保障等都还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大兴瑶族村610户农户、1938人、22个村民小组,目前还有一半以上不通公路,有9个组还没有完成农网改造,还有500多户居住在危旧土坯房、占85%以上,饮水保障也是由各家各户自行引接山泉水,800多人生活在通讯网络盲区。据村民反映像大兴这样的村在汝城还有不少。

(二)规划项目难以落地,政策资金保障与脱贫需求有差距

1、“”片区规划项目仍有部分没有落地。根据省政府批复的罗霄山片区扶贫实施规划,xx期间郴州市规划项目635个,总投资1177亿元。截止目前,仍有74个项目未落地开工,其中有18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213亿元未能进入行业规划,在调研中甚至获悉有的项目已经或将被取消。

2、部分帮扶政策没有覆盖全部贫困人口。国家实施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项目是帮助贫困户改善居住条件的关键,但这个政策也还没有惠及到全部贫困人口。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的大兴瑶族村土坯房的500多户村民,只有137户纳入了建档立卡范围,10户申请了易地安置,其他均为土坯房改造对象,但目前只有15户实施了改造,大部分没有享受危房改造和易地搬迁政策。据反映,宜章县也还有近5000栋土坯房需要改造。

3、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不一致。20xx年省里确定的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165元/月,而现在的扶贫标准为每人238元/月,两者存在73元的差距。如20xx年,全市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约9.3万人,占贫困人口的31%,其中已纳入低保的有6万人,但对纳入低保中的“零劳动能力户”来说,他们的收入仍没有达到脱贫标准,还有3.3万人没有纳入低保,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脱贫急需国家和省里兜底政策的保障。

4、医疗救助标准较低。目前全市贫困人口中,患慢性病的约4.9万人,参加新农合的约4.8万人。依据政策规定,全市因大病一年要自负1至2万元的有0.9万人、2至3万元的有0.4万人、3万元以上的有0.33万人,这批贫困人口要想脱贫,急需在医疗救助方面加大保障力度。

5、生态补偿标准过低。罗霄山片区扶贫县地处全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绝大多数贫困户都属于常年居住林区的纯林农,目前4个片区县已有林地面积844万亩,但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助的只有323万亩,且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到户仍维持在18元/亩的标准,根本不足以维持林农的基本生活和脱贫需求。

6、扶贫小额信贷受限。目前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对借贷人员的年龄作出了部分限制,即对60岁以上人员的评级授信不予认可,使大批年龄偏大的贫困人员无法获得贷款支持,导致金融扶持产业发展的实效大打折扣。如安仁县永乐江镇大石村有193户贫困户,按人头计算可落实贷款约600万元,实际只落实了56万元,直接导致村里已种的250亩黄桃都缺乏后续资金支持。

(三)精准识别工作有差距,推进“两个确保”难度加大

1、原有建档立卡政策对贫困人群范围作了限定。明确规定了只能将贫困户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口纳入建档立卡范围,这就导致一些五保户、残疾人、重病人、智障人、低保户等没有进入建档立卡的笼子,现在也不能完全享受扶贫帮困的政策。如安仁县现有2.6万名低保户,能享受扶贫兜底政策的只占低保人数的1.5%左右。

2、对已建档立卡户的帮扶有一定政策条件限制。目前省里对片区县危房改造资金是有限额的,导致部分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不能及时享受这个政策,同时也有的贫困户因为自己无力承担改危资金而放弃危房改造,另外就是大批居住在危旧土坯房的贫困户,因为没有进入建档立卡范围仍没有被列入省改危计划。

3、部分没有列入建档立卡范围的群众有意见。由于建档立卡初期,各地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完全一致,造成在前期确定贫困户和贫困对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贫困户的贫困程度和致贫因素,导致一些隐形贫困户没有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其心理不平衡,甚至产生负面情绪和上访,对扶贫工作的推进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因地制宜施策不够,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

1、扶贫资源投放重点不够突出。在具体的帮扶过程中,财政资金投入不平衡,领导干部联系点与一般干部联系点、派驻工作队与没有派驻工作队的村相比,资金投入差距过大。各行业和各部门的扶贫项目资金不能有效整合,不同程度影响了扶贫工作绩效和资金使用效率。

2、部分项目前期工作耗时过长。有的扶贫工程在论证、立项、审批、招投标等程序过于繁杂,在预决算和检查验收等多个环节,部门工作不够协调,时间跨度过大,影响了工程进度。

3、贫困户内生动力和能力严重不足。全市大多数贫困户都居住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山区,其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更新慢,加之因灾因病致贫和返贫等因素,影响了部分贫困户自身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另外,因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扶贫攻坚工作,使部分群众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

(五)《条例》宣传贯彻不到位,基层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宣传贯彻实施《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力度不够。在宣传贯彻《条例》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盲区和薄弱环节,多数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条例》的内容知之甚少,对如何利用《条例》推动工作、促进扶贫,思路不广、办法不多。

2、基层扶贫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大多数贫困村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致富和带领致富的能力不足,在促进贫困人口脱贫方面发挥作用不够。市县乡三级扶贫机构力量不足,片区县乡镇都没有指定扶贫专职人员,大部分乡镇是明确党委办秘书或民政专干负责扶贫工作,难以保证扶贫工作实际需要。

3、联系单位工作方式有待转变。部分联系驻点单位帮扶工作仍停留在送慰问金及衣物等方面,对如何有效帮扶群众精准脱贫思路不广、调研不够、办法不多、措施不力。

三、几点建议

为全面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区域整体脱贫,如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精准扶贫工作目标,现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全力推动扶贫《条例》和政策落实到位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作用。紧紧围绕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总要求,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工作措施,不断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

二是依法强化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坚定信心,克服畏难情绪,以实际行动解决“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三是选好配强支村“两委”班子,选派好驻村工作队员。要及时安排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大学生到贫困村任职,保障好村干部待遇,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

四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扶贫工作《决议》和省扶贫工作《条例》。大力宣传《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认真贯彻《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不断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让《决议》和《条例》内容家喻户晓,依照《决议》和《条例》有效解决扶贫攻坚的各类问题和困难。

(二)进一步落实扶贫规划,确保规划内项目资金落地实施

一是积极主动争取扶贫《规划》项目全面落地。抢抓国家扶贫攻坚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省将我市已进入扶贫专项《规划》的项目纳入“十三五”规划,为下一步有效推进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继续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加快实施贫困村水、电、路、气、房、环境治理“六到农家”项目建设,扎实做好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个落实”工作,有效解决特困人员社保兜底,医疗救助,生活保障等实际困难。

三是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帮扶力度。加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缺乏、产业发展难、脱贫难度大的问题。

四是加大土坯房和危房改造力度。综合利用国家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避险搬迁、危房改造等政策,加快推进危旧土坯房和危房改造工作,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住房不安全问题。

(三)进一步强化帮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如期稳定脱贫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充分利用各部门和行业优势,支持和促进贫困村找出路、建项目、筹资金,鼓励贫困群众学技术、强能力,从根本上克服“等靠要”思想,实现扶贫工作变“输血”为“造血”帮扶。

二是坚持静态帮扶与动态退出相结合。进一步摸清识别对象底数,对没有纳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应重新登记纳入,对已稳定脱贫的对象要及时启动贫困退出机制,确保所有贫困户能得到有效帮扶。

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施策相结合。坚持一手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改善贫困地区整体生产生活条件,一手抓对贫困人口的具体帮扶工作,根据不同原因和不同类型,分别采取措施分类帮扶,切实处理好扶贫工作点面均衡发展问题。

四是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四个覆盖”,即: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全面改薄”项目支持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全面覆盖。加强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通过“两后生”“人人有技能”“雨露计划”等培训,提高贫困人员的生产技能和外出务工能力。

(四)进一步增强部门合力,坚持产业扶贫不动摇

一是切实增强部门合力。针对资源分散、体制分割、管理分治、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等情况,有效解决部门之间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资源资金投放重点不突出、帮扶工作不协调、解决问题不到位等问题。

二是统筹推进产业扶贫。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农业加工企业、现代农业庄园、小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职业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贫困农户加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是创新帮扶方式。通过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把贫困对象的帮扶政策、扶持资金、土地、林地和水面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扶贫经济组织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

四是加大生态帮扶力度。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据实增加生态林补偿面积,提高生态林补助标准,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帮助林农就业,促进林农转型发展。

(五)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严格落实监管制度和考评标准

一是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充实市县两级扶贫力量,明确片区县乡(镇)扶贫专职人员,配齐配强村支“两委”班子,全面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

二是健全扶贫工作机制。根据扶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任务和“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扶贫攻坚工作协调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等。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评估。严格按照国省市有关扶贫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脱贫工作进行客观公正考核验收,避免层层压减扶贫与脱贫时间,造成“数字脱贫”和“临时脱贫”,防止贫困村人为“被摘帽”、贫困户“被脱贫”。

四是严格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增加财政对扶贫工作的投入,加强资金监管,严禁截留、挪用扶贫资金,建立贫困村、户资料和扶贫资金数据库,增强扶贫资金预决算和项目建设投入的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调研报告的篇五

一、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近三年)

2007年整体来说全国的情况不是很好,也就大约 70%左右,相比之下,全国的211高校,985高校的就业情况要好点,可以达到80%以上!

据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还将继续增加,“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说。

“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人保部)召开的2009年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人保部发言人尹成基表示。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的研究

多数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

(1)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成为第一选择

大学生在职业取向方面优先考虑的前三项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择业后就业”、“继续深造”,它们分别为41.76%、28.57%、27.84%。调查显示,在面得就业压力时,多数学生表现出特有的自信与成熟。

在此问题的选择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近年经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值得认真分析研究,其利与弊何在?其利在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高级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欠缺,社会压力的承受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职业期望趋于“非风险化”。这种现象还可以从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评价中看出。22.92%的同学对就业前景持有“不容乐观”的评价,这里除了客观实在的因素影响外,更多的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因素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

(2)就业取向:就业地区首选经济发达地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选择经济发达地区占66.54%。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经济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更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密切相关。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是吸引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职业价值:结合专业特色,务实肯干

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岗位上,更多的是趋向于“学校或科研机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客观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人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现行就业制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结构、用人单位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陈旧观念、以及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 政策方面的原因

第一,劳动、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到位、不完善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尽管我国己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但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用人的限制。据调查,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急需大学水平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编制、档案管理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担心丧失自己的“身份”而望职兴叹,企业也就招不到人。2004年就业的部委属高校毕业生到教学科研等事业单位为31.6%,到国有企业为31.5%,到民营三资企业为26.2%,其他就业为10.7%。而从当前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看,个体私营和股份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己经占60%,但是,由于很大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不能解决“三险一金”(三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而被大学毕业生放弃。

第二,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主权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过剩了。其实,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己经达到1/3。因此,我国的人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扩招的步伐,也为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制造了假象。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己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特点,但没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优势。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曾经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主力军。1998年以后,随着政府机关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精简下来的人员多数要流向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本身也在进行定编定员,另外,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存在冗员过多,超编运转,包袱过重的问题,继而实行分流下岗,减员增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

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用人单位也逐渐提高了用人的标准。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少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势”。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2、 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

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举个例子:《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对全国28所大学、3万多名大学生作过“您最想到下列哪个城市工作?”的调查。在列出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发展的大学生最多,获选率为32.3%,紧随其后的是北京(27.7%),两个城市的获选率之和达到了60%,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发展事业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这样的特区城市也较受欢迎,获选率为12.1%:但是一些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内陆开放程度较小的城市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学生愿意到重庆和武汉去上作。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而且还要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勿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和学生党员以及那些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 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筑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正常的包装无可厚非,但是失真的包装会演变成伪装。这样一来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15]。

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使用人单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进,无用的人能出;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2、 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当今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走向市场、信息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生产、流通、运输、资讯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将如同一个地球村,谁都无法完全正确的预料未来世界的变化。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

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一方面,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他们的所长。另一方面,这也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3 、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上作了。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

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于大三的学生,还有一个重要指导内容就是要逐渐分析整个社会及大学生就业形势,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作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胡志宇.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d].2003.12

3 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j].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8

5 田丽娟.试析人才市场中的结构性失业[j].唐都学刊.2001.5

6 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6.6

调研报告的篇六

党的报告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中明确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村(社区)基层党建是关键,村(社区)基层党建是党在村(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村(社区)党建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近期,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群众等多种方式,以期尽可能全面了解农村(社区)基础党建相关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

×××共有基层党委×××个,党工委×××个,党总支×××个,党支部×××个, 其中村党支部×××个,社区党支部×××个。党员×××名,其中在职党员×××名,离退休党员×××名,流动党员×××名,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名。近几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作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各级党组织能够围绕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来开展党建工作,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较好地推进了党建工作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一)基层党建重落实,组织工作的领导力明显提升。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关文件。以“三级联创” 、“结二联五”活动为抓手,建立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选派选聘工作、非公有制企业和社区党建联系点制度。及时充实调整区村(社区)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职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夯实队伍抓党建,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明显提高。围绕发展选干部,着眼发展配班子,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党员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班子,尤其选好配强“一把手”。 ×××年,全面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村(社区)干部的文化、年龄等结构得到改善,能力素质明显提高。村(社区)党组织普遍建立完善了村(社区)“两委”议事决策程序、党员议事会、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党组织党员服务承诺和联系群众、村(社区)务党务公开、村(社区)民自治章程和村(社区)规民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促进了村(社区)工作规范化管理。

(三)依托载体强基础,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开展承诺,服务群众。各级党组织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限期认真整改。认真开展帮扶承诺、上岗承诺、创建承诺等,务求实效。推行“一线工作法”,确保工作落实。

(四)激发活力促保障,村(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内动力明显增强。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扎实开展。突出各方联动,实现结对共建全覆盖;突出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互动优势互补;突出作用发挥,实现城乡互助共同发展。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简析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和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对加强和改进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村(社区)的实际情况表明,绝大多数村(社区)支部和党员能够在发展村(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但是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如何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部分基层党组织能力弱化。部分基层党组织在自身能力、工作手段、执政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问题。从党组织自身看,村(社区)人才缺乏,发展党员后备力量不足,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力削弱,“无人办事”问题比较突出。还有一些后进村、贫困村尚未改变落后面貌,有些村虽然经过整顿,但变化不大,有的还出现反复。从党组织功能定位上看,一些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不明确和功能转换不到位,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农村党员年龄老知识老作用弱倾向明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观念日益更新,农民的价值观趋于多样化。农村党员缺乏活力、凝聚力、战斗力。部分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不高,在传达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时,层层打“折扣”;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时,致富无门,带头无方,守摊子,混日子,使得农村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村(社区)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到位。当前,村(社区)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普遍存在队伍老化、文化水平偏低、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党员队伍中产生了多元影响,一些党员思想境界不高不起作用,一些党员素质能力不强起不了作用,一些党员长期外出失去了作用,一些党员品质不佳起了消极作用。这些都成为村(社区)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问题。主要原因:

一是村(社区)人才储备不足,选择范围较小,人才难觅;同时村(社区)党员的老化现象、有文化的年青人长年外出务工经商,党支部找不到培养“苗子”,也严重影响了村(社区)人才的储备,致使村(社区)党员结构难以改善。

二是村(社区)干部没充分认识到开展党组织活动的重要性,村(社区)党组织开展活动相对较少,没有认真严格按要求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基层党组织缺乏对党员的关爱,致使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降低,因而青年人普遍缺乏入党的愿望,党组织也缺少发展新党员的动力。

元,但比起在外经商、打工的来还是偏低,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许多有才能的年轻人不情愿入党,更不屑于当村(社区)干部,而宁可外出发展。

四是村(社区)干部选拔渠道不宽,整体素质提升缓慢。许多中青年党员和群众外出寻找发展机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有的村(社区)能外出的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儿童,在这“空巢”现象笼罩下的村(社区),难以找到合适的党员发展对象。

五是一些村(社区)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宗旨意识淡薄,创业精神差。谈起经济工作和中心工作头头是道,谈起党的建设无话可说,谈也谈不到点子上。有的党员宗旨意识逐渐淡化,思想素质逐渐退化,认为发挥党员作用政治上得不到好处,经济上得不到利益,有时还会吃亏,因此,不愿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村(社区)集体经济实力仍然比较薄弱。有的在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方面思想重视不够,发展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力,导致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单一,来源萎缩,甚至出现“空壳村”(社区)的现象。有的虽然有一定的集体经济收入,但债务沉重,入不敷出,成了经济上的“负债村(社区)”。有些村(社区)组织没有集体经济,“无钱办事”的问题依然突出,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也严重影响了村(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要原因:

一是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观念陈旧,服务意识淡薄,领导能力在科学发展面前显得滞后,不能与时俱进,发挥不了村(社区)干部的“领头雁”作用。

二是有的基层干部由于存在学习浮浅、心态浮躁、作风浮华、工作浮夸等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导致出现了大局意识缺失、责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丧失、宗旨意识淡化、领导能力不强等不良倾向,缺乏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艰苦奋斗的精神,滋生出了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直接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有的村(社区)党组织主要成员不仅缺少应有的领导水平和能力,而且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知识和本领,甚至有极少数党员变为群众的“尾巴”。工作方法简单陈旧,存在着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

四是缺乏资金支撑。村(社区)党组织在发展公益事业、提供服务等方面没有坚实的财力支撑而显得力不从心,在依法管理村(社区)务方面明显力度不够,缺乏管控能力。

五、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党的报告指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基层,基层党组织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

(一)以加强班子建设为重点,在抓选配、建机制上狠下功夫。

一是创新村(社区)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和完善基层干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任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多渠道选人,注意从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返乡创业青年、农村致富能手中发现人才,把那些思想作风正、观念新、懂经营、善管理、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人选拔到班子中。重点选好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两推一选”把一些政治素质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同时,继续做好选派、选聘到村(社区)任职工作,进一步选好配强村(社区)班子。

二是完善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定期培训制度,制定长远培训规划,保证培训时间、内容、人员、经费四落实。努力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集中轮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观摩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理顺领导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好村(社区)党支部和村(社区)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村(社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充分保障村(社区)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通过建立健全村(社区)“两委”成员岗位责任制度、村(社区)“两委”成员联席会议制度、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村(社区)委员会定期向村(社区)党支部报告工作制度、村(社区)务党务公开制度、党员议事会制度等,进一步规范村(社区)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工作,形成顺畅的工作体系。理顺村(社区)配套组织建设,把村(社区)委员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组织、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等组织建设好,重视党小组、村(社区)民小组和治保调解组织的建设,积极引导它们依照各自的章程和规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社区)组织建设在村(社区)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整体合力。

四是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管理、领导等制度。积极从农村(社区)优秀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分流人员、优秀务工人员、农村中的能人、科技示范户等人员中进行选拔。坚持重素质、看发展,重能力、看主流,重作风、看公论,建立起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通过建立村(社区)后备干部档案库,完善后备干部学习培训、培养联系、结对帮扶等制度,加强动态管理。适当给村(社区)后备干部压担子,分配一定工作任务,加快村(社区)后备干部的成长。

(二)以增强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在抓队伍、树形象上从高从严。

一是抓好发展党员进出口工作。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坚持新时期党员标准,严格程序,认真落实“四项制度”,切实把好党员队伍“入口关”。重点抓好在优秀青年、致富能手、后备干部、妇女中的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力量,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对基层发展党员工作的跟踪管理,坚决杜绝出现连续数年不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保持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常数,确保发展党员工作“长流水不断线”。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以《党章》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界定不合格党员标准,改进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健全党员出口机制,畅通不合格党员出口,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是树立基层党员干部良好形象。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教育工作统一规划和分级负责制度,依托市委党校海城区分校抓好培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切实改进领导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带领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是建立健全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构建农村(社区)党员干部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基层党员干部制度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各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严肃查处基层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做到警钟长鸣;充分发挥基层党员作用。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层党员加强管理、分类指导,充分发挥作用。对能人党员要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对老党员要通过成立各类监督小组,发挥监督反馈、参谋指导作用。

(三)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为目标,在抓两头、带中间上增进活力。

一是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围绕创建“五个好”村、社区党组织为目标,进一步强化领导,立足实际,合理制定创建规划,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质量。加强对“五个好” 村、社区党组织的动态管理,严格考评标准,推动“三级联创”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

二是培育推广先进典型。加大对现有典型的培育工作,强化典型培育措施,推动老典型上新层次,新典型出新经验,单项典型迈向全面典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一村(社区)一品一特色”,增强先进典型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提高典型的层次和水平。通过健全完善争先创优、评比表彰等制度,进一步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发挥典型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推进后进村、贫困村整顿转化工作。建立整顿组织和目标方案,认真查找原因,对症下药。把村(社区)班子建设作为整顿工作的重点,切实加强以村(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社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社区)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理顺村(社区)党支部和村(社区)委员会关系,理清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四)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根本,在抓发展、增后劲上筑牢基础。

一是推进“一村一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针对当地条件、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走特色发展路子,实现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有资源的地方要合理规划,确保资源永续利用;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支部+协会”的经营模式,培育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致富。

二是完善管理机制,合理开支。加大对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落实村级零接待、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务党务公开、民主管理等制度,管好、用好村集体资产。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帮助、鼓励农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和信息上进行综合帮扶,立足各村实际,帮助找准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子,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加快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五)以增强村(社区)组织建设活力为导向,在抓领导、促规范上提高水平。

一要抓好村(社区)党支部阵地建设。继续抓好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逐步改善村(社区)办公条件。充分发挥党员活动室的作用,努力把党员活动室建设成为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娱乐的场所,加强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场所,村(社区)依法治村(社区)、参与村(社区)活动的场所。通过增加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变村(社区)容村(社区)貌,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提高村(社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二要加快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建设责任体系,明确责任人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继续健全和完善党建联系点制度,加强指导,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管理。

相关范文推荐

    中班科学活动给蔬果排队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

    最新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完整教案语文教案小学(优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

    2023年音标的教学反思 音标教学反思(大全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

    最新策略报告下载(汇总6篇)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报告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

    最新微课制作计划书(实用8篇)

    计划是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一个前提。做好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才能使工作与学习更加有效的快速的完成。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计划的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这

    小班下学期保教计划(优秀8篇)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请一起努力,写一份计划吧。我们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

    2023年上海小学六一放假吗 小学六一活动方案(优质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2023年电脑市场调查报告写作(精选5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

    最新信访事项办结报告(精选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报告的作用是帮助读者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

    最新县机关工委书记述职报告 机关工委述职报告(优秀8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