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心中的文学》字 你心中的文学一百字优质

时间:2023-05-27 作者:储xy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我心中的文学字你心中的文学一百字篇一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1.c

2.d

3.b

我心中的文学字你心中的文学一百字篇二

;

【摘要】日本殖民者作家西川曾经对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进行了搜集及整合,创作了大量台湾题材文学作品。在对台湾文学深入分析了解之后发现,在台湾文学作品内,其中包含大量巴蜀文化,并且产生了大量實力派作家。虽然台湾文学作品内具有显著优势,艺术风格十分鲜明,但是作家在对巴山蜀水描述具有相同特征,有效彰显出巴蜀文化。本文在对巴蜀文化分析研究中,以台湾文学作为研究,希望能够对巴蜀文学内巴蜀文化进行全面分析了解。

【关键词】台湾文学;巴蜀文化;梁实秋和余光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发展上面,著名作家这创作了《雅舍小品》散文集,得到了读者及文学研究者高度关注。在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内,不仅仅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同时还具有一种十分简约及典雅创作风格。就以《雅舍小品》散文集来说,其中就包含大量巴蜀风情,在巴蜀文化彰显上面具有重要作用。

1《雅舍小品》开篇

在《雅舍小品》开篇内,是这样对巴蜀风情进行描述:刚开始到西川的时候,感觉当地人们建造房屋,是最优经济效益的事情。砖经过火烧处理之后,可以被作为房屋的柱子,砖柱孤零零的助力,上面具有一个木头架子,整体看上去十分淡薄。但是在房屋上面安装瓦片,在房屋四周编上竹编墙,在墙面上磨上泥灰,从远方观看,没有人说这并不是房子。我现在所居住的就是这个“雅舍”房子内。

梁秋实仅仅通过寥寥几笔,就为人们勾勒出十分生活巴蜀地区人们居住房屋,并且在巴蜀地区十分常见,同时在晚上居住过程中经过受到老鼠及蚊虫的影响。在战争情况下,梁实秋还是非常感激在巴蜀文化内,能够具有一个栖身环境,能够应对生活具有的苦难。

2梁实秋在困难中心灵境界

梁实秋在抗战过程中,在《雅舍小品》内曾经写出了这样一段文字:在雅舍内,最为美好的就是那轮月光,地势越高的地方,月光就越加美好。坐在雅舍内,可以看山头吐月,红盘涌动,霎那之间,清光衍射,四周安静静谧,仅仅伴随几声犬吠,所有坐客全部安静悄然。在雅舍房屋面前,具有两个梨树,月光从树木之间洒落,地面之上形成点点伴音,整个环境十分幽静。直到人们都回房睡觉的时候,月光依旧悄然进入窗内,更加彰显出我的凄凉。

梁实秋对巴蜀月光进行了优美描述,为人们描述了一副巴乡月夜图。在战争时间内,人们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在梁实秋所描述的巴乡月夜图内,渗透出孤独,整个环境都弥漫着忧伤及凄凉的氛围,但是能够在战争环境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梁实秋产生劫后余生情感,充分彰显出文人雅兴,特别是对于巴蜀文化的怀念,是巴乡月夜图内核心情感价值观念。在青山绿水之间,具有良好月夜及淳朴人家,在梁实秋留下了深刻印象。

3《鸟》

在梁实秋所创作的《鸟》作品内,梁实秋写出了这样一段话:最开始观察鸟实际上是在四川。在天微微亮的时候,窗外就已经聚集了大量鸟,并不是麻雀及乌鸦,而是一篇清脆的声音,声音不仅清脆,并且十分洪亮,可以说是交响乐。在不知道多少个清晨内,都是伴随鸟声清醒。在旭日高升情况下,鸟就开始安静,不知道去哪个地方乘凉。在夜晚的时候,各种鸟才又出来,在漆黑的夜晚,又说不出酸楚。

在梁实秋所表述的巴山鸟中,实际上非常令人向往。不仅仅是对自然接触,更加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其中还包含自身流亡的酸楚,充分表现出梁实秋对巴蜀情结的热爱。只有做到这样,梁实秋在《鸟》篇末,梁实秋还这样写道:从四川离开之后,很少能够看见不同类型的鸟,同时在也听不到悦耳的鸟鸣。这种看似平常的描述,实际上能够言表处作者对巴蜀文化眷恋之情。

4余光所描述的巴蜀文化

余光在对巴蜀文化描述过程中,和梁实秋散文方式对巴蜀文化细致描述存在较大差别,娓娓描述巴蜀风情。余光在对巴蜀文化描述过程中,主要是采取诗歌方式,对巴蜀江河及巴蜀文化进行赞美。在我国及海外诗人内,在祖国江河湖泊描述上,主要采取诗歌方式进行描述,余光就是其中代表人物。在余光所创作的诗歌内,大部分都是描述巴蜀文化的。例如,《扬子江船夫曲》就是余光在去台湾之前所创作的诗歌,在该诗歌内特别标注必须应用四川音进行阅读。在《扬子江船夫曲》内,余光充分表川江潜纤夫艰苦生活,实际生活情境,同时也表现出川江人和自然之间的争斗,有效彰显出川江纤夫身上所具有的巴蜀文化,表现出自身对于巴蜀文化的震撼。

巴蜀文化实际上一直都是文化热土,在巴蜀地区内先后产生了杜甫、白居易等诗人,这些人先后在巴蜀地区内生活过,和巴蜀江河之间紧密连接,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在这种文化大体背景之下,余光在关注巴山蜀水情况下,也充分展现出对民族文化热爱,产生了大量游子吟。

结束语

中国文学实际上是不同文学类别集合体,继而构建多元化及生动民族特征。在这方面,很多作家对地域文化都进行了详细描述。例如巴金对于巴蜀文化,这些情感在台湾文学内也十分常见。梁实秋、余光等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积极与自身印象中对于巴蜀地区记忆相结合,对巴蜀风情进行了详细描述,充分表现出自身对于巴蜀地区的思想,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地域文化创作代表作,有效提高了文化作品的价值及审美。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我心中的文学字你心中的文学一百字篇三

第部杂文集——鲁迅的《坟》

第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

第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第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篇白话短篇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

第篇报告文学作品——夏衍的《包身工》

第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第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第位女史学家——班昭

第位女诗人——蔡文姬

第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第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历史上诗作留存最多的诗人——陆游

第位儿童作家——冰心

第个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叶圣陶

第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新文学史上第位伟大诗人——郭沫若

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成就突出的部新诗集——郭沫若的《女神》

第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第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第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第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第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第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部富有神话色彩的地理志——《山海经》

第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第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第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第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第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第部中篇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

我心中的文学字你心中的文学一百字篇四

;

【摘 要】语文学习的鉴赏活动中,经常出现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绘画的术语,甚至借用绘画技巧变成文学技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对这些术语难以理解,本文结合现行高中人教版教材,力求深入浅出地对几个难度较大的术语进行联系比较的阐释,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极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找到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赏鉴;绘画术语;联系比较;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学鉴赏中使用了大量的绘画术语,由于现在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对非高考科目要么不学,要么学了没有理解,导致知识面狭窄,阅读文学类文本出现理解上的障碍,进而答题表述不能到位。

为什么文学中会出现绘画的术语呢?这是因为艺术总是相通的,中西方早就认识到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曾说过:“绘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我国大诗人苏轼评价王维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国画上画家总习惯在画上题一首小诗,而西方的小说和诗集总喜欢配上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文学尤其是诗歌与绘画有一个根本点是相通的——那就是空间想象,既然在形象思维上一样,两者相互印证,互相诠释也就理所当然了。文学的想象全是基于文字,想象空间更为广阔,读者再创造的空间也就更大,但对于文学素养还不高的中学生来说,也就显得更虚幻,难以捉摸;而绘画更侧重根据视觉展开想象和联想,相对更加直观,就如画中的王语嫣远比书中的王语嫣好把握得多一样。因此,借用绘画术语来诠释文学中的技法,就可以达到化实为虚,变抽象为相对具体可感的效果,进而在表达上可以更加简明准确。

下面就以高中人教版教材為例,对所涉及的几个理解难度较大的绘画术语作一些浅易的解说,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一、白描

1.《360百科》: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归属:描写。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2.特点: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即: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征,不加任何藻饰的勾画。

3.示例:

作者几次写祥林嫂的外貌都不写全貌,只求传神,只抓住能表现人物命运、心理特征的地方,用不加修饰的文字,简单几笔勾勒出人物形象。“一个小铺盖”说明她的全部家当仅此而已,“白头绳”说明有丧事,后面几笔写脸色,可以看出营养不良、受到打击、悲伤过度、精神恍惚。言简意丰,精当传神。

这是马致远笔下的一幅羁旅荒郊图,被赞为秋思之祖,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但作者营造意境,只抓住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罗列出来,仅在每个物象前加了一个形容词,点出事物特征而已。语言之少,线条之简,无与伦比。此之谓白描。

二、工笔

1.《360百科》: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

2.特征:工整、细致、全面地描写某个场景或人物,仔细而润色丰富,而且是稍带个人色彩或观点的描写。所属:描写。

表现在文字上就是观察细腻,描写全面,刻画细致入微。

与白描相对。白描只是简单几笔,而工笔则是细细描绘,文字相对较多。

3.示例: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宝玉出场的外貌描写;传统小说中的外貌描写。

从头写到脚,有些有助于刻画人物,有些对表现人物就没有任何作用或作用很小。今天已经不多用,嫌其繁琐,浪费文字。在此也不必赘述。当然也有表现力很强的,如《孔雀东南飞》中“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节和太守迎亲的场面,作者都采用了工笔的手法,细致描摹,其效果在后面“渲染”中再解说。

三、烘托

1.《360百科》:指陪衬,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主要事物鲜明突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特征: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所要表现的中心对象;与衬托略有不同,(有人将烘托与衬托等同,也无不可),衬托可以文字很少,一物衬一物居多;烘托则文字相对较多,用多个事物或多个侧面去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多用侧面。所属:描写。

3.示例:

作者意在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突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这就是烘托,侧面多,中心点只有一个,明写侧面,实写正面。

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示例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的《琵琶行》

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作者明明是要说琵琶女的琴技高超,却把视线转向听众和景物,明写听者的醉心神往的情思,实则突出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烘托由于使用文字较多,所以常常又包含了渲染的技巧,后面接着解释。

四、渲染

1.《360百科》: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

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拱托。

2.特征:正面描写,展开的面较宽,使用文字较多。所属:描写。

理解这些绘画术语,最好多点形象思维,“线条”就说明使用语文简短,而渲染的解释中用了“涂染”二字,说明使用文字相对较多,就像用墨涂抹一样,面积较大。

3.示例:

刘兰芝即将离别焦家之时,写她穿戴之认真,打扮之精细,都细加描绘,接着不厌其烦地写其足、头、腰、耳、指、口,最后写步态。唯其如此,才能突出表现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的沉着、冷静,因为她坚信自己并无罪过,要光彩艳丽、正大光明地离开焦家,以自己的“严妆”表示对迫害自己的封建家长的抗议。同时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十三能织素”一节相互补充,既正面为读者刻画了一个美丽贤淑、知书达礼、能干多才的女子形象,也暗示了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使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加深诗歌的思想内涵。

前三联无非是写贬谪之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却占了全诗的主要内容,层层铺写,情景交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下文的直接抒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比重之大,分量之重,因而突出作者感触之深。

回答“愁”有多少,一句就够了,作者刻意用了三句比喻进行描写,效果迥异,一下就打开了读者的想象,愁之多,之深,连绵不绝,挥之不去,形象可感,跃然纸上。

渲染使用文字多是相对的,由于诗歌语言本身简洁,不一定面积非要很大才算渲染;小说、散文都用渲染的技巧,诗歌在文字用量上当然与之无法相比,只要是铺开来写就算。理解了渲染也就理解了早期诗歌的“赋”,二者内涵基本一样。

除以上几个术语之外,还有像漫画、水墨画、浓墨重彩等等,内涵相对容易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艺术中术语,交叉使用很常见,除绘画外,雕塑、音乐等领域的词汇,如旋律、节奏、主旋律、变奏、交响曲等都来自音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互相阐释,要么是为了形象可感,要么是为了让读者通过想象与联想更容易把握内涵。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光靠死记,因为语言是艺术,文学是艺术,学习它主要靠的是形象思维,而非机械记忆;还应该粗略地了解艺术其他门类的一些基本常识,这些内容高中音乐、美术教材都有涉及,最好能大致理解,掌握了这些概念的基本特点和内涵之后,再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语文中的这些术语就容易多了。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更牢固,才能变成自己的,判断、赏析、运用自然会轻松自如。

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层面上,还有诸如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等方面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在学生学习中去渗透,去培养,去矫正,而艺术的其他门类的常识,作为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渗透,以提高其艺术修养。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总之,学生不理解,责任在教师。

作者简介:王世平(1964.2-)男汉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相关热词搜索:;

我心中的文学字你心中的文学一百字篇五

在我认识的老师中,有的很严格,有的很温和……可是,他们比起我们的王老师,可差远了。

王老师有一双乌黑发亮、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细长的身材,真是一位典雅的老师。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处理事情,总是条条有理,以理服人。

王老师对我们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总是不厌其烦的劝导,给我们改正的机会。

王老师像妈妈一样爱护我们,虽然她那么累,可她从不说一声苦叫一声累,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由于我很多的地方做的不好,给王老师带来很多麻烦,比如,我上课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因此成绩很不理想。所以王老师经常苦口婆心的开导我,找我谈话,帮助教育我。要期末考试了,王老师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天天早早的来到学校给我们补课,讲题目要点,使我在期末考试不掉队,我很感谢王老师。

为了不辜负有这样的好老师,我会更加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辛勤培育我的老师!

更让我难忘的是,刚开始上课时我总是开小差,王老师发现后,并不是在课堂上批评我,而是让我站起来回答题,因为我没听清站在教室里真难为情,以后,我会慢慢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今年寒假,我读了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邵萍老师的先进事迹,觉得王老师和吴老师一样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我为能遇到这些老师感到幸运。

谢谢王老师耐心细致地教我们读书、写字,把调皮无知的我们培育成了知书达礼的少年。

谢谢王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扫地、擦窗户,培养了我们讲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

谢谢王老师在我们取得好成绩时对我们的表扬和鼓励,谢谢您在我们犯错误时对我们的批评和教育,谢谢您在我们遇到困难时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谢谢您,王老师。

在我们的心中,对老师的要求肯定是不同的,有的人希望老师温柔,有的人希望老师讲课幽默,还有的人希望老师聪明等等,而我就希望老师讲课幽默、认真,我很幸运,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老师。

这个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她讲课风趣、幽默,并且,每一道题她都能给我们指出重点,让我们彻底明白这道题,有时候,她会让我们先自己讨论,比如说一道判断题,她就能让我们先说一说理由,这道题为什么对了或者为什么错了,往往我们班做判断题时,就会是一个人接一个人的发言,最后,看我们说的差不多了,她就会让我们停下来,将这道题仔细讲清楚,如果还有人不会做,她就会认认真真的一遍又一遍的讲,知道那个人听懂为止。这样在我们分辨过后,她再讲,我们就会将这道题记得清清楚楚,再也不会错了。

这个老师不仅幽默,而且还很有耐心。

杨怡在我们班可是出了名的认真。每天下课,都能见到她学习的身影,有时,她在学习上碰到不会的题,就会去问同学,有的时候,同学们也解不出来,她便去问老师。这时,老师就会一遍又一遍的给她讲,讲完后,就会让杨怡再讲一遍,等到杨怡彻底弄懂了之后,才结束了讲解。

这个老师还很负责。

老师在开学之前,总要让几个女生把班里打扫一遍,装饰一番。但是,她自己没有想其他老师那样,让学生自己装饰,而是亲自来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干,有时,老师写几个毛笔字让他们贴在墙上,有时剪一朵花装饰教室。

大家猜到这位老师是谁了吗?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赵小茹老师。

有一种鲜花,我最惊羡,惊羡于它的粲然开放;有一种清茶,我最渴望,渴望在他的醉人浓香;有一种老师,我最喜爱,喜爱有他的课堂。

一头乌黑的短发,一双又大又明亮的眼睛,笑的时候特别帅气,有时候又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一样呵护我们,关爱我们。这就是我心中的好老师——李老师。李老师是一位物理老师,他工作认证负责,上课生动幽默,特别是他的声音很好听,这可是他自己也认同的哦!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也是我最喜爱,最敬爱的老师,她在黑板这片浩瀚的大海上,不停地滑动着船桨,用他的所有知识把我们喂饱。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便从一年级升上了五年级,但我们不能忘怀施老师您对我们的教诲之恩。

施老师是我一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施老师上课的时候,总是很认真,很有耐心。

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我们都很害怕,不敢举手,生怕老师会批评我们。施老师微微一笑,温和地说:“不要怕,说错了老师不会批评你的。”听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好象有一丝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使我不由自主地举起了手。

施老师就像一位天使,解开我们头脑中的迷团;有时像一场温柔的细雨,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快乐的成长。施老师她不仅在课堂上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施老师要我们排演节目,节目的内容是《小羊和狼》。不知怎么,施老师要我去充当大灰狼这个角色。我听了很不服气,便生气地问施老师:“为什么让我扮演狼?狼是大坏蛋,我不当!”施老师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狼虽然是坏蛋,但电视上的.小丑也不是一直演丑角吗?如果演得好就能够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你说演还是不演呢?”我听了,笑了笑说:“对,我还是充当一下吧”。

到了表演的那一天,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那天,我起晚了,演出的时间快到了,看我还没到学校,施老师很着急,便骑着自行车来接我了。施老师到了我家,我一出门,施老师把雨衣批在我身上就出发了。在雨中,我模糊地发现,施老师的衣服几乎湿透了,当时,泪光已在我眼眶中闪动。到了学校门口,老天有眼,雨停了。我满怀激动的心情为施老师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节目。最终,我们获得了二等奖,虽然未获一等奖,但我已经尽了全力,可又有谁知道,为了这个奖项,施老师用了多少心血呢!

有人称赞老师是蜡烛,是灯塔,是园丁。但我认为,老师是一颗闪烁的繁星,照亮我们的绵锦前程更为恰当。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便从一年级升上了五年级,但我们不能忘怀施老师您对我们的教诲之恩。施老师是我一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施老师上课的时候,总是很认真,很有耐心。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我们都很害怕,不敢举手,生怕老师会批评我们。施老师微微一笑,温和地说:“不要怕,说错了老师不会批评你的。”听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好象有一丝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使我不由自主地举起了手。

施老师就像一位天使,解开我们头脑中的迷团;有时像一场温柔的细雨,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快乐的成长。施老师她不仅在课堂上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记得有一次,施老师要我们排演节目,节目的内容是《小羊和狼》。不知怎么,施老师要我去充当大灰狼这个角色。我听了很不服气,便生气地问施老师:“为什么让我扮演狼?狼是大坏蛋,我不当!”施老师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狼虽然是坏蛋,但电视上的小丑也不是一直演丑角吗?如果演得好就能够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你说演还是不演呢?”我听了,笑了笑说:“对,我还是充当一下吧”。

到了表演的那一天,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那天,我起晚了,演出的时间快到了,看我还没到学校,施老师很着急,便骑着自行车来接我了。施老师到了我家,我一出门,施老师把雨衣批在我身上就出发了。在雨中,我模糊地发现,施老师的衣服几乎湿透了,当时,泪光已在我眼眶中闪动。到了学校门口,老天有眼,雨停了。我满怀激动的心情为施老师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节目。最终,我们获得了二等奖,虽然未获一等奖,但我已经尽了全力,可又有谁知道,为了这个奖项,施老师用了多少心血呢!有人称赞老师是蜡烛,是灯塔,是园丁。

但我认为,老师是一颗闪烁的繁星,照亮我们的绵锦前程更为恰当。

她是我心中的好老师,美丽高贵:一身象征着智慧的紫色正装,50多岁,但在我眼中依然活力四射。微黑的瓜子脸上镶着两颗修炼多年的黑宝石,眼角若有若无的皱纹宛如平静的水面微微泛起的涟漪,挺拔的身姿使她更显庄重。用千古佳句:“云想一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形容她在合适不过了。

她是我心中的好老师,循循善诱: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在欢快的下课铃中结束了,课下,一位因家庭因素而一直无精打采的同学被细心的她叫进了办公室。“老师跟我说啊,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了,但还是关心我的,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要忘记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从办公室屁颠屁颠跑出来的同学笑着对我们说。

她是我心中的好老师,呕心沥血:有一位男同学,一直是他的骄傲,不论什么比赛,男同学总会破那个纸一张火红的奖状来回报她,男同学是她最得意的弟子,是她的掌上明珠。四年过去了,男同学依然如此优秀,可就在五年级时,男同学的成绩竟一落千丈,上课经常心不在焉,作业也是投机取巧,一塌糊涂,如一本天书,让一向知识渊博的她无从下手。于是她便去家访,得知男同学上网成瘾,不能自拔。她便对男同学单独辅导,经常与男同学谈心,可依旧无济于事,但她还是不放弃,坚持不懈,一如既往的帮助他,鼓励他。终于,滴水可以穿石,渐渐的,男同学的成绩有所好转,她便加大马力,让同学们一起督促他。一年后,男同学果然浪子回头,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她就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优秀高级教师,狄霞。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便从一年级升上了五年级,但我们不能忘怀施老师您对我们的教诲之恩。施老师是我一年级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施老师上课的时候,总是很认真,很有耐心。记得有一次上语文课,我们都很害怕,不敢举手,生怕老师会批评我们。施老师微微一笑,温和地说:“不要怕,说错了老师不会批评你的。”听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好象有一丝温暖的阳光照耀着,使我不由自主地举起了手。施老师就像一位天使,解开我们头脑中的迷团;有时像一场温柔的细雨,滋润着我们,让我们快乐的成长。

施老师她不仅在课堂上教我们知识,还教我们做人的道理。记得有一次,施老师要我们排演节目,节目的内容是《小羊和狼》。不知怎么,施老师要我去充当大灰狼这个角色。我听了很不服气,便生气地问施老师:“为什么让我扮演狼?狼是大坏蛋,我不当!”施老师听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狼虽然是坏蛋,但电视上的小丑也不是一直演丑角吗?如果演得好就能够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你说演还是不演呢?”我听了,笑了笑说:“对,我还是充当一下吧”。

到了表演的那一天,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那天,我起晚了,演出的时间快到了,看我还没到学校,施老师很着急,便骑着自行车来接我了。施老师到了我家,我一出门,施老师把雨衣批在我身上就出发了。在雨中,我模糊地发现,施老师的衣服几乎湿透了,当时,泪光已在我眼眶中闪动。到了学校门口,老天有眼,雨停了。我满怀激动的心情为施老师表演了一场精彩的节目。

最终,我们获得了二等奖,虽然未获一等奖,但我已经尽了全力,可又有谁知道,为了这个奖项,施老师用了多少心血呢!有人称赞老师是蜡烛,是灯塔,是园丁。但我认为,老师是一颗闪烁的繁星,照亮我们的绵锦前程更为恰当。

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她清秀的身材,梳着披肩发,白皙的脸庞上总是带着微笑。

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眼神中透露着淳朴、温情,她为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时时刻刻关爱着我们。她就是我们的好老师—刘老师。刘老师不仅是我们知识上的启蒙者,还是我们思想上的引路人和生活里的益友。刘老师教负责我们班的语文课。每一堂课她总是认真引导我们对课文进行仔细地理解和思考,让我们跨上理想的骏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我们积极回答问题。谁的发言有新意,就带头给他鼓掌,向他祝贺。记得刚上学的时候,刘老师就任我们班的班主任,那时我们对老师还十分陌生,非常胆小,上课举手的同学也几乎没有。

我更是胆小,低着头一边想问题,一边担心着:会不会叫到我呀?“冯颖楠!”老师恰好点到了我的名字,我把头埋得更低了,几乎快碰到桌子,脸红得像个苹果,但我还是慢慢地站了起来,结结巴巴地回答着,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似的,我似乎成了一只受惊的小鸟。这时,老师不但没批评我,还亲切地对我说:“回答得很正确,声音再响亮些,不要紧张,就更好了。”我看着老师那充满鼓励的目光,鼓足勇气,响亮而流利地回答完了问题。老师竖起大拇指表扬了我。就是这课堂上的第一次,使我们感受到宽松的课堂氛围,以后都能积极地举手发言。

刘老师,您讲的课,是那样的精彩,吸引着我们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又是您,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导着我们,用您的知识浇灌着我们,您为我们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啊!

我心中的文学字你心中的文学一百字篇六

在陕北,我们去了很多地方。但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革命纪念馆,也不是高耸的宝塔山――对于生长在十三朝古都的我来说,不甚爱看古迹――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公路旁的偶遇。

那天,我们的车子正行驶在野外的公路上。日薄西山,夕阳柔和的光芒洒在路旁的草地上。我们的车停了下来。

开阔的草地绵延,伸向四方,纯净的空气里,远处的树林若隐若现。斜阳中,青幽幽的绿草被涂上微黄的颜料。远处草地中央,是一只被拴在地上的毛驴,正悠闲地啃食着染着颜料的青草,而旁边却不见它的主人。树林里还有一些马,显然没有被拴住,它们正自由地穿梭在树丛中。尽管太阳已经西斜,但黑夜远未到来,阳光明亮而不刺眼,天空仍然湛蓝,暖色调主宰了这幅油画。

我们走进草地,在湿润的草地中,每一步都会惊起无数飞虫。它们从草丛中飞起,在太阳的照射下放出星星点点的光芒,如同从炭火中溅起的火星,最终消失在开阔的背景上。这里没有平整的道路,大自然不会为任何人准备舒适的红地毯,走在这坑洼的绿地上,就不得不为每一步负责。而当我们再一次回过头时,身后的`公路已经远去,文明的象征,代之以自然的拥抱。平视着斜阳,地上的积水反射着柔和的光,而我们,俨然也成为这画作的一部分。

当我们接近那头驴子时,它并不慌张,甚至毫不理睬,仍旧低着头,旁若无人地继续享用它美味的盛宴,甚至允许我们抚摸它的背部。而它,也只是习惯性地抬抬头,眼神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欣喜。它的皮毛有些凌乱,一些小飞虫环绕在它周围,还有一只苍蝇趴在它脖子上吸食血液。但驴子似乎毫不在意,也许它曾经在意过,但早已习以为常,它也并未指望陌生人帮它清除这些烦恼,它只在乎它那金黄的晚餐。

在我们离开后,阳光落下帷幕,草地、树林、驴子、马群,消失在黑夜中,但那油画却印在我的脑海中。这幅油画是真的吗?我时常问自己,这样的景色,本该属于安徒生的世界,倘若没有那些吸血的苍蝇,我真会这样认为。但那苍蝇又告诉我,这景色该有多么真实,这段经历也是真实存在的。这就是陕北荒野中,鲜有人迹的地方。

我心中的文学字你心中的文学一百字篇七

;

摘要: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既承栽着审美熏陶的功能,又担负着向青少年学生传播国家意识、塑造健全国民人格的任务。从社会学视角考察这些文学作品中潜含的国家镜像,分析这一镜像的文化语境预设和审美内涵,理解其产生道德召唤效果的合理机制,有利于从国家文化建设战略的高度认识教科书的复杂教育功能,进而思考社会转型条件下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国家镜像;教育社会学

教科书以民族共同语为载体,以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为最终旨归,对于学习者“国家”意识的培育亦是其题中之意。推出于21世纪初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在选编文学作品时,更加重视青少年追求个性满足和知识趣味性的心理诉求,也更注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套教科书选编的文学作品,与导读提示及文后的拓展训练构成了一个连贯的知识谱系,既呼应了历史教科书的叙述框架,又为学生接受文学作品中沉潜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国家镜像,确认自我的国民身份,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前文本”。

以文学作品为媒介,能够使民族、传统、国家这几个概念对接受者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教科书是个多层面的复杂文本,从知识谱系、审美熏陶、政治教化等角度综合阐释“国家”这一概念,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国家镜像清晰化,以隽永深致的审美趣味使国家镜像如春风化雨深入学习者的心灵,最终使“吾国吾民”成为学习者心中的恒定镜像和基本价值标尺。选编的文学作品在时间序列上显然以中国文化史为经、以人类文化史为纬,中外作家对中国文化趋于一致的认同和对人类文明的描绘和赞美,使青少年学习者在获得世界眼光的同时更加坚定对“中国”的信心。

本文是以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解读中学《语文》教科书选编的文学作品,目的在于挖掘教科书对于“国家”概念阐释的系统性,思考其培育青少年国家意识的复杂意义,以深化对教科书的理解,探寻优化和利用教科书资源的策略。

一、国家镜像的语境设置

教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建构过程,这就要求教科书提供既能接通当下又能贯通历史的文化语境。文化语境的明确与否,对学习者形成清晰的国家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现实文化语境对应着价值各异的种种事物和道德表达,这就需要给予学习者以明确而清晰的引导和过滤,同时还需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以避免生硬说教产生的逆反后果。

拉康把照镜子的情景看作一种隐喻:自我的建构完成于和另一个完整的对象的认同过程中。这种镜像的辨认作为自我身份意识确立的起点,通过自我动作和镜中形象的完全一致,判断出自我和该形象之间的相关性。这为解读教科书中文学作品的功用提供了一把钥匙,以此推论,教科书中众多的文学作品起到了一种体现个体身份和时空归属的镜像功能,使学习者发现并强化自我的国(民)、(民)族身份。这一点对于正处于心智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所有人都生存于一个“不足”的环境,又试图超越这种环境,青少年对于自我“不足”的认识越模糊,其追求超越的心理则越迫切。文学作品对于自然奇观、科学发现和审美奥秘的展现,既暗示了学习者的不足,同时也暗示了弥补自我不足的途径。当这一途径的所有信息都围绕着本族、本国前人已有的行为和表达而在不同作品中,乃至思考训练习题中反复出现,“我们的国家”就可能使学习者相信与(政治)文化母体的联合是完善自我,避免“不足”的必要条件。人文教育总是要传递民族文化精神,呼应时代政治文化,这也是学习者必须面对和承担的。歌德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另一角度证明了现代国家意识和国民身份教育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对于中学生来说,国家不单是一个空间能指,更是一个文化语境,只有在明确的语境中国家镜像才是真实可感的。文化语境(cultuile context)指的是“特定的时空中由特定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现状构成的文化场”,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与文学文本相关联的特定的文化形态,包括生存状态、生活习俗、心理形态、伦理价值等组合成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具有特定时间中的共性特征;第二个层面,指文学文本的创作者在这一特定文化场中的生存方式、生存取向、认知能力、认知途径与识知心理,以及由此而达到的认知程度,此即文学创作者的认知形态,它具有特定时间中的个性特征。文化语境是文学文本生成的本源…。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系列有篇“卷首语”,强调涵泳古今中外文学佳作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阅读中外传记作品,将拉近你们与仁人志士的距离,启迪智慧;学习先秦诸子的犀利论辩,中国文化经典的深沉哲思,将引领你们走近先贤圣人,领略这些思想家的风采,……中国民俗文化,将使你们对语文与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人类文化成果存在于古今中外的时空中,编选者有意识地凸显了有着绵远传统赓续的本民族作品及其意义。

流沙河诗《理想》(七年级上册):“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原野诗《人生》:“为国为民啼出血路。”对于不同年代“理想”的诉说和对“为国为民”的倡导,紧密联结着当下的社会观念,并且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八年级上册)等文传递的新中国成立的信息形成呼应。神五升空,教科书选人《月亮上的足迹》与之呼应,回顾人类的登月史,课文后的小作文训练则让学生就两种情景进行想象:其一,“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上与儿子通话说:‘我看到咱们美丽的家了!’设想他看到的情景。”其二,“假设你成为中国第十代宇航员,经过漫长宇宙飞行,看到了一颗美丽的星球……”在“看到”的暗示下,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具有了相当明确的“中国”意味,因为这是中国青少年在想象中国未来的航天事业,主人公既是中国,又是中国的青少年。其文化语境预设于人类科技进步史,诱导的则是“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无论是“杨利伟”还是“你”,都已变成国家镜像中的一个像素。高中第一单元即选人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并将其置于“中国新诗歌发展”的历史序列中,虽然是要“与新诗进行比照”,但旧体诗与新诗在艺术体例与内在精神追求上的学理差异已被忽略,教科书实际呈现出的是“现代中国”的文化语境。在这一语境条件下,“中国”是一个核心意像,而旧体诗与新诗的空间共处特征得到了强化。

的努力,可以说,这个目标现在仍然只能是我们当下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主要话语精神和价值标尺。换言之,这如同拉康所说的“镜子期”,是一种自我身份意识确定的起点。于是,在文学作品中传递“中国”曾有的辉煌和灾难,正切合了当今构建和谐社会,重振中华大国雄风的民族心理。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人的作品都是关于反抗非正义战争的,西蒙诺夫《蜡烛》、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反思二战的悲剧性;孙犁《芦花荡》“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对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单元总结强调“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也强调“在中国,九一八的炮声、七七卢沟桥的枪声和南京大屠杀中30万同胞的呼告声,时时使我们警醒”。这样的文字不仅在提醒学习者的国民身份,更是在强调学习者所处的历史和现实文化环境。参考资料辑录的“古今描写战争的诗词”,从唐人的慷慨从军到“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为国而生、为国而战的悲壮情绪巧妙地接通了青少年多感的心灵,易唤起其对国家强大的隐在渴望。

言近旨远是文学笔法,言远而旨近则是教科书编排的潜在原则,即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拿来”作为培养健康国民的材料。高中第四册《走进大师》开头:“据说英国人宁愿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话虽然有点夸张,却说出了一种文化象征的极端重要性。”文化象征是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接通当下教育目标的必要媒介,就如此文中对鲁迅的评价一样,他的灵柩上覆着一面旗,上书“民族魂”三个大字。文章在启发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时,要思考一个问题:“鲁迅的创作与现代民族精神的建构有什么密切关系?”教育是一种建构,文学作品是用来建构的素材,语文教科书是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元素,自然要承担起强化民族文化语境、弘扬现代国家意志的功能。所以,这篇文章要求学生把这种思考“当作自己生活中不断探求的课题”,不仅在指引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正确认识,还将这种镜像融入常在的生活。

文化语境是泛在的,尤其是各种大众传媒以狂轰滥炸的形式向社会倾泻种种欲望的图景时,为确保社会价值观的正常养成,有必要对青少年学习者的信息源作一番纯化工作。因此,巧妙安排其学习资料的内在逻辑,通过审美建构的方式将国家镜像稳定地印在其记忆中,既是国家教育体制的内在要求,也适应了知识趣味化、审美化以提高教育效果的要求。为此初中阶段选编的文学作品更重视中国文学的传统精华,以审美熏陶为主;而高中阶段的作品选编则明显提高了思想性标准。这既有利于建构越来越清晰的国家镜像,也与青少年的心智发育相称。

二、国家镜像的审美建构

文学作品即使被纳入了教科书体系,并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成为国家镜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出自作家独特的审美体验而非直白的政治宣传目的,是以审美建构的方式对学习者潜移默化,因此,深入辨析国家镜像对于学习者的审美建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毕竟,审美建构将在更久更广的时空中发生作用,使青少年学习者主动产生对国家的精神皈依,完成和丰富其国民意识,并且成为建构国家镜像的新的资源。以审美熏陶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对国家的归属感,有利于发育健全的人格,而不是仅仅训练经济基础的“工人”和上层建筑的“扬声器”。

国家镜像通过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审美建构,会更加有效地在青少年记忆中留下深刻印痕,影响他们对社会、人生和世界的判断。《济南的冬天》长期被选入各种教材,但针对此文的教学设计和艺术赏析,都没有注意到它其实是老舍系列散文《一些印象》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因而忽略了此文中强烈的“中国”诉求。1930年4月,老舍从新加坡回到上海,7月应齐鲁大学之聘赴济南,10月10日齐鲁大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齐大月刊》创刊,老舍任编委并在其第一至第八期上发表了七篇系列散文,以《一些印象》为总标题(后分别收入《老舍全集》第十四卷和十五卷),前三篇描写了济南的车马之破旧、道路之坎坷不平和坐洋车的危险、大葱之粗壮美观与美味,文字幽默,含有批评社会弊政的寓意;第四、五两篇描写济南秋天与冬天的景色之美,《济南的冬天》是第五部分;第六、七两篇写齐鲁大学的夏季校园和自己病中的诗作。这一系列文章和《更大一些的想象》、《济南的药集》等散文构成了老舍对济南的总体印象,也呈现了他的散文幽默风趣、描写细腻、想象丰富等特点。

这些散文的写作时间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老舍刚从西方回来,其观察事物的眼光和文笔习惯都和两个地方密切相关,一是北京,二是伦敦。前者是他的出生之地,老舍直到二十五岁出国都生活在那里,所谓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后者是他旅英五年的居地,不仅是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也是他反观中国文化的基本参照。这两个地方给予老舍的印象极为深远,他的小说和散文往往以这两地为背景,所以在述及对济南的印象时自然地与北京和伦敦产生了比较。这不仅是对城市景物的显在比较,更是对不同城市文化特征的潜在比较,这种潜在比较之所以值得注意和分析,是因为它暗示了作者以中国的老城为精神栖地的潜在指向。“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有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实际上《一些印象》前两篇主要是对于济南现实中的车马拥挤杂沓、路况坎坷难行的讽刺性描写。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老舍所写的济南冬天景色,全然没有同时代其他作家笔下那种莽苍雄阔的北方气象,也和当时济南的实际环境不完全相符。徐志摩《北方的冬天是冬天》一诗展示了这样的景象:“满眼黄沙漠漠的地与天:/赤膊的树枝,硬搅着北风光——”或者就是“田里一只呆钝的黄牛,/西天边画出几线的悲鸣雁。”老舍这篇散文描摹的是一幅理想中国的画像,教科书应该也是注重这一点而选编了它。

个特殊的序列中,以利于从审美接受的角度唤起青少年对于国家优美风物的热爱,其核心目的则是在青少年心中烙下深刻的“国家”印痕;对可能引起学生社会批判情绪的相关文字,则摒诸教科书之外,这也不妨视为一种审美设计。冯至的《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同样体现了教科书塑造“吾国吾民”的整体一贯的审美设计。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对杜甫的人格抱负极其创作心境的描写上,“体会诗人对生活的执着和对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关注现实、感时忧国的精神”。

约翰·费斯克认为,大众文本“在文本中留下裂隙与空间,使‘生产者式’读者得以填入他或她的社会体验,从而建立文本与体验间的关联”。这既可以解释大众文化的流行,也可用来考察教科书中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政治文化认知的模塑作用,因为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它的大量和长期传播,已经具有了大众文本的基本特征。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向观众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体验敞开,在唤起中学生现实和历史记忆的同时,实现对其人格的审美熏陶,完成一个内涵复杂的国家镜像。高中生的自我评判和社会评判能力已有一定的独立性,对作品思想性的要求明显增强,这既是其吁求独立社会身份的一种表现,也是经由阅读和思考实现其人格独立的自然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有着明确时代背景和鲜明思想倾向的作品容易获得他们的欣赏,也容易对他们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语文》教科书明确针对这一特点选编文学作品,意在引导高中生将自己的社会体验“填入”所阅读的作品,在享受思想生产者快乐的同时,建立起文学作品与自我体验之间的情感关联和身份体认。

仅举数例即足以证明这一判断。《致青年公民》召唤着中国青年的公民热情,《祖国山川颂》讴歌的主题对象是祖国,政治抒情诗是审美想象和政治理想的结合体,而诗歌音律铿锵、语言华丽、想象奔放的文体特征使政治思想教育的内核得到了一种审美性置换,能够潜在影响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养成。《致西伯利亚囚徒》、《啊,船长,我的船长》是俄罗斯和美国诗人对于本国英雄的赞美,其审美价值可以通过诗歌解读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同时以相反相成的方式暗示青少年学生:每个国家的人都崇仰爱国者。这种以外国喻中国的选编视角,除《落日》、《别了,“不列颠尼亚”》之类的新闻佳作之外,还非常鲜明地体现在一些学术观点的阐发中。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本来是1945年底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词,以简练的语言道出中国传统诗歌的精湛成就以及对于人类文明的价值。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抗战刚刚结束的历史背景和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又面向世界的当下语境遥相呼应,钱钟书的话也就产生了为民族文化正名的效果:“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加了甜蜜。”话是对外国人说的,幽默的言辞和不卑不亢的姿态则流露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唤起学生对传统诗歌的新鲜感觉。《落日》记录了日本签字投降的经过,其中一些文字和钱钟书的观点形成了潜在的呼应,从审美角度言则可谓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旧耻已见雪,中国应新生。”艺术审美强调的是对人心灵复杂幽微处的触摸与抚慰,政治审美则重视对人类远景的企望和对社会激情的召唤,教科书选编的文学作品比较巧妙地将两种审美结合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从官方的意识形态到民间的精神信仰,从与政权密切配合的新闻传媒到大众流传的日常话语,都处处闪现着超人力量和道德品格、英雄气质和英雄行为的影像,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国家镜像的审美呈现。只不过官方利用它来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合法性,确立一种有益于社会进步的道德准则;而大众则通过皈依一个强大而安全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体制而确认自我,获得生活信心和满足感。从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为平淡无味的现实语境中的青少年提供了一种超越平淡的快乐和“思想”的美感。

三、国家镜像的道德召唤

“阶级神话”和“政治神话”曾经以终极完美世界的许诺来唤起社会革命的暴力热情,虽然那个价值王国和伦理世界的虚幻性已被新版教科书掩藏得非常隐秘,但是“国家”仍被虚拟为一个完善的合乎理想的乌托邦存在。“国家利用民族神话宣扬国家意志,于是国家的神话披上了民族神话的外衣,散布到大众心灵中去。所以,进入了国家制以后,没有一种民族神话不浸染着国家神话的成分。”直到今天,日常生活中仍然弥漫着神话思维的氛围,大众媒介对于亿万富翁发家史的报道、电影电视对超人英雄故事的一再叙述,都属此类。本文关注的理论焦点是在中学《语文》教科书里文学作品中的国家镜像是如何以神话思维的方式包装起来的,并对学习者产生何种道德感召效果。

现代民族和国家首先是个巨大而空洞的同质性存在,使之具体和真实的,不仅是一个个国民,更是这些国民的认同和对国家镜像的有意无意的认同和传播;神话也是同质性思维的产物。即使神话只属于人类文明的初创阶段,即使神话在进入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后,它的构架、代码、寓意必然发生变异,但是神话的基本要素、结构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因为人需要超越自己和现实,人文教育也需要以积淀已久的精神传统唤起学习者的向往和进取心,《语文》教科书选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体现了这一要求。对民族文化史的叙述遵循了某种历史神话的思维,对民族英雄的叙述也是如此,如《七根火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而这些叙述都带有明确的道德培养目的,其终极指向是一个文化昌盛、人民幸福的国家,是一系列为此而努力的人物,是青少年对于这一国家目标和模范人物的模仿。

选编教科书是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首先必须从思想意识上,对青少年进行训练与培养,祛除其潜在的国家的疏离与冷漠,确立其对国家政治伦理观的认同,强化其国家成员的主体和参与意识,并且使之成为一种道德自觉。从道德结构的层次来看,道德义务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带有一定的外部强制性,是被动完成的道德行为。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以审美熏陶为媒介,努力避免制度的刚性强迫,而主要作为一种软性的约束,使青少年经常注意到社会舆论的态度,同时受到来自内心的价值校正。来自教师的评价与社会舆论,对身为学习者的青少年构成一种道德压力,“爱国光荣,不爱国可耻”已上升为一种道德价值观,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与当下教师口中、媒体塑造的榜样与典型,形成了巨大的正面道德牵引与感召力。岳飞《满江红》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鲁迅《藤野先生》的“幻灯片事件”,蕴涵了一种个体生存与国家利益一体化的认识逻辑:幸福生活要由无数忠于国家的人争取来,没有这种人,就没有幸福生活,因此,哪怕为了自己也要忠于国家利益。在六年十二本《语文》的大量作品引导下,外在的道德义务,逐渐变成了内在的道德需要,从而最终达到了国家镜像的确认和传递。

从社会学和政治学分析的角度来看,国家政治话语往往需要召唤一种共同的精神意志和文化价值观,将社会各阶层与社群整饬到一个共通的价值标杆和终极目标之下。“通过把文化价值全盘融合到已建立的秩序中,通过大规模地再生产和展示这些文化价值的实现。”以统一的主权国家的姿态教育和培养新一代人才,主流意识形态自然要呼唤一种富有昂扬、奋发、有为、磅礴的话语精神和话语实践来促动共有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此种情形下,历史往往是极为重要的话语资源,由于地理环境,成长经验、文化语境的原因,历史的话语资源与大众主体有着天然的亲和性——历史在特殊的叙述方式下呈现出的也是一幅幅神话色彩浓郁的画面,历史人物因为特殊的叙述方式产生道德榜样魅力。虽然现代文学研究者已认识到影响鲁迅弃医从文的“幻灯片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鲁迅的心理状况,但是《鲁迅自传》中所记的这一事件仍然会使青少年感受到国家意识淡漠的危害。杨振宁的《邓稼先》在概述近代中国的耻辱史后,以两弹元勋的典型经历诠释了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作者的美籍华人、著名科学家身份则为这种情怀的表达增加了更多的爱国精神内涵。值得注意的是,杨振宁这篇怀念性的人物传记还提到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那是他的父亲“一生都喜欢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巍巍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历史是被叙述出来的,被叙述的历史具有明确的道德标尺,青少年学习者阅读的是民族的荣辱变迁和历史人物的业绩,感受的是伟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以此为道德参照,逐渐形成自我心目中清晰的国家镜像和用以约束自我言行的道德观念。

杨振宁已经成了凭自己的努力成功于当今世界的中国人的典范,关于他的传记《杨振宁:合璧中的科学文化的骄子》把这一个例的意义普泛化,将他塑造成了民族道德的某种化身。此文强调杨振宁“对父母之邦的热忱”,强调他在很多场合都告诫青年人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中国文化的“根”。如果把眼光放得开阔一些,绝大多数在科学上获得成功的人都有类似的表达,爱国是属于人的基本道德,不分国界的。不过,此文重点引述了杨振宁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的演讲,然后加以评价:“他在科学上的成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成的产物。他为自己的中国血统以及中国文化的背景而自豪。”这篇传记完成了一个现代仪式,把一个人的成就言说成了民族的成就,把一个人的道德升华为一种民族道德。

类似的道德暗示也体现在选编的港台文学作品。诗歌选修教材第五单元“大地的歌吟”,有洛夫的《边界望乡》,写的是诗人在香港落马洲眺望祖国大陆,想象中听到了“广东的乡音”,虽然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政治分裂导致刻骨铭心的乡愁,面对“故国泥土”的向往,诗人流露的是皈依文化母土的眷念之情,这既可浓缩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况,也可放大为人类普遍的家园情感,诗歌的审美特点使然。不过,在教科书的编排体例中,这首诗被纳入了传统的家国一体的道德框架,与下单元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共同显示出“中国”这一文化意象的凝聚力,文后的导读提示再次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于是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与政治教育的明确理念结合为一。上文已经写到,政治审美和艺术审美在教科书中是要密切结合的,这则是国家意识形态对民族道德的阐释方式使然了。

国家意味着一种秩序,教育也是要使青少年学习者接受一种秩序,哪怕是未来大同世界那样的秩序。政治秩序的目标和最终意图就是:保留和保护过去丰富的文明遗产,进而把现在和过去连接起来;完善和丰富民族文明,进而把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暗含着传统这一关键词)。向每一个被赋予了法律和权利的国人传播文明,知识的质和量对理解这些权力和履行相关义务,是国家必然选择的文化建设战略。为了现在和未来,对青少年的人文教育必须连通过去,也就是说,要向历史学习,关注本族的历史遗产,挖掘政治文明的宝藏,文学作品中提供的历史体验无论是对祖国自然人文景观的欣悦感悟(刘成章《安塞腰鼓》),对于民生疾苦的咂摸(杜甫《春望》),还是对于民族耻辱的痛苦反思(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都成为需要极为珍视的历史遗留和学习镜像。国家镜像其实是群体理性的产物,和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存在密切的关系。这一被社会大众确认无疑的镜像,反复宣示着这个国家的神圣和合理,接近于神话境界的完美和理想,其负面影响正如马尔库塞对两面人的分析,但它的有益一面在于,能够激发和调动整个国民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使个体存在服从于国家利益,从而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和繁荣。

每个国家都在积极打造国家神话,以实现道德培育、民心凝聚等目的。美国就是个长于制造“国家神话”的国家,其教科书中也大量存在着对本国本族的光辉历史、光荣传统、英雄人物、优美自然的描写。无论历史上美国民众对于华盛顿、林肯、肯尼迪等人物的崇拜情感,还是当今各种场合狂热飘摇的星条旗,以及好莱坞电影对世界拯救者的英雄形象打造,都在向全世界传递着一幅令人欣羡的美国镜像。就此而言,《语文》教科书在多个层面上对青少年国家意识的熏陶,是国家教育战略的必然举措,是社会道德养成和引导的必然举措,而这些战略意图通过教科书的广泛传播则构成了中国国家镜像的一部分。

四、结语

从学理上讲,现代中国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承袭于西方,在教科书编制和教育理念的实践过程中,难免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沟通的内在需求所致。当人文学者纷纷参照西方理论话语观照本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时,中学《语文》教科书其实体现了一种反其道而行的思路,始终凸显世界文化场域中的中国形象,努力从世界形象之镜中照出中国。在中学《语文》教科书里,“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形象都是以现实为基础想象出来的,并且分为两个形象系列,一是中国,二是中国人。本来,中国形象更侧重于对国家面貌和文化传统的多重折射与整体反映,如《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三峡》等描述的是一幅中国人文风物画面;中国人的形象则侧重于对国人品性的概括与描绘,如《论语十则》、《骆驼祥子》、《湖心亭看雪》等。但这正适应了青少年的接受心理特征,他们往往把中国和中国人混而为一,这样反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即因对文学作品中所言说的人文鼎盛、山川奇丽而自豪于国民身份,因国民性格的优点和不足而对自我产生一定的反思,提高修养。

国家本来是外在于青少年学习者的,但教科书为之提供了一个注视对象,又因学习情境长期真实的存在而与被注视对象发生交流,最终在这个对象那里发现了自我,因为国家的时间长度、文化厚度、空间广度而逐步确认自我的某种形象。这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精神上的支配关系,体现了主流文化对社会个体的指引与领导。

相关热词搜索:;

我心中的文学字你心中的文学一百字篇八

;

【摘要】:日本殖民者作家西川曾经对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进行了搜集及整合,创作了大量台湾题材文学作品。在对台湾文学深入分析了解之后发现,在台湾文学作品内,其中包含大量巴蜀文化,并且产生了大量实力派作家。虽然台湾文学作品内具有显著优势,艺术风格十分鲜明,但是作家在对巴山蜀水描述具有相同特征,有效彰显出巴蜀文化。本文在对巴蜀文化分析研究中,以台湾文学作为研究,希望能够对巴蜀文学内巴蜀文化进行全面分析了解。

【关键词】:台湾文学;巴蜀文化;梁实秋和余光

前言: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发展上面,著名作家这创作了《雅舍小品》散文集,得到了读者及文学研究者高度关注。在中国文学代表性作品内,不仅仅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精神,同时还具有一种十分简约及典雅创作风格。就以《雅舍小品》散文集来说,其中就包含大量巴蜀风情,在巴蜀文化彰显上面具有重要作用。

1、《雅舍小品》开篇

在《雅舍小品》开篇内,是这样对巴蜀风情进行描述:刚开始到西川的时候,感觉当地人们建造房屋,是最优经济效益的事情。砖经过火烧处理之后,可以被作为房屋的柱子,砖柱孤零零的助力,上面具有一个木头架子,整体看上去十分淡薄。但是在房屋上面安装瓦片,在房屋四周编上竹编墙,在墙面上磨上泥灰,从远方观看,没有人说这并不是房子。我现在所居住的就是这个“雅舍”房子内。

梁秋实仅仅通过寥寥几笔,就为人们勾勒出十分生活巴蜀地区人们居住房屋,并且在巴蜀地区十分常见,同时在晚上居住过程中经过受到老鼠及蚊虫的影响。在战争情况下,梁实秋还是非常感激在巴蜀文化内,能够具有一个栖身环境,能够应对生活具有的苦难[1]。

2、梁实秋在困难中心灵境界

梁实秋在抗战过程中,在《雅舍小品》内曾经写出了这样一段文字:在雅舍内,最为美好的就是那轮月光,地势越高的地方,月光就越加美好。坐在雅舍内,可以看山头吐月,红盘涌动,霎那之间,清光衍射,四周安静静谧,仅仅伴随几声犬吠,所有坐客全部安静悄然。在雅舍房屋面前,具有两个梨树,月光从树木之间洒落,地面之上形成点点伴音,整个环境十分幽静。直到人们都回房睡觉的时候,月光依旧悄然进入窗内,更加彰显出我的凄凉。

梁实秋对巴蜀月光进行了优美描述,为人们描述了一副巴乡月夜图。在战争时间内,人们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在梁实秋所描述的巴乡月夜图内,渗透出孤独,整个环境都弥漫着忧伤及凄凉的氛围,但是能够在战争环境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梁实秋产生劫后余生情感,充分彰显出文人雅兴,特别是对于巴蜀文化的怀念,是巴乡月夜图内核心情感价值观念。在青山绿水之间,具有良好月夜及淳朴人家,在梁实秋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某种意义来说,《雅舍小品》能够得到人们高度关注,除了梁实秋为读者描述优美巴蜀文化,同时其中包含了梁实秋心灵意愿,表现出自身对巴蜀文化情感。在梁实秋《雅舍小品》散文集作品内,梁实秋对巴蜀风情进行了详细描述,例如《鸟》、《狗》等。在所有的散文集作品内,都选取巴蜀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作为创作素材,对《雅舍小品》作品阅读内,可以借助梁实秋在战争时期巴蜀地区生活情况,侧面反映出梁实秋人生启示,表现出梁实秋对于巴蜀情结关注程度[2]。

3、《鸟》

在梁实秋所创作的《鸟》作品内,梁实秋写出了这样一段话:最开始观察鸟实际上是在四川。在天微微亮的时候,窗外就已经聚集了大量鸟,并不是麻雀及乌鸦,而是一篇清脆的声音,声音不仅清脆,并且十分洪亮,可以说是交响乐。在不知道多少个清晨内,都是伴随鸟声清醒。在旭日高升情况下,鸟就开始安静,不知道去哪个地方乘凉。在夜晚的时候,各种鸟才又出来,在漆黑的夜晚,又说不出酸楚。

在梁实秋所表述的巴山鸟中,实际上非常令人向往。不仅仅是对自然接触,更加是对大自然的赞美,其中还包含自身流亡的酸楚,充分表现出梁实秋对巴蜀情结的热爱。只有做到这样,梁实秋在《鸟》篇末,梁实秋还这样写道:从四川离开之后,很少能够看见不同类型的鸟,同时在也听不到悦耳的鸟鸣。这种看似平常的描述,实际上能够言表处作者对巴蜀文化眷恋之情[3]。

4、余光所描述的巴蜀文化

余光在对巴蜀文化描述过程中,和梁实秋散文方式对巴蜀文化细致描述存在较大差别,娓娓描述巴蜀风情。余光在对巴蜀文化描述过程中,主要是采取诗歌方式,对巴蜀江河及巴蜀文化进行赞美。在我国及海外诗人内,在祖国江河湖泊描述上,主要采取诗歌方式进行描述,余光就是其中代表人物。在余光所创作的诗歌内,大部分都是描述巴蜀文化的。例如,《扬子江船夫曲》就是余光在去台湾之前所创作的诗歌,在该诗歌内特别标注必须应用四川音进行阅读。在《扬子江船夫曲》内,余光充分表川江潜纤夫艰苦生活,实际生活情境,同时也表现出川江人和自然之间的争斗,有效彰显出川江纤夫身上所具有的巴蜀文化,表现出自身对于巴蜀文化的震撼。

巴蜀文化实际上一直都是文化热土,在巴蜀地区内先后产生了杜甫、白居易等诗人,这些人先后在巴蜀地区内生活过,和巴蜀江河之间紧密连接,创作出大量文学作品。在这种文化大体背景之下,余光在关注巴山蜀水情况下,也充分展现出对民族文化热爱,产生了大量游子吟[4]。

5、《湘逝》

在余光所创作的《湘逝》诗歌内,余光采取杜甫独白创作方式,将安史之乱为人们生活所创作的困难,诗人在巴蜀地区内的颠肺流离,晚年生活凄凉,和自身对于巴蜀记忆相结合,创作出了《湘逝》作品。在《湘逝》诗歌内诗句,和余光所创作的《寻李白》、《夜读东坡》等作品内,不仅仅追溯历史文化,结合古人,同时又面对实际生活,对自身生活状态感叹。因此,余光在对巴蜀地区内文化名人不断追溯情况下,在无形之中也表现出自身对于巴蜀地区的无限向往。余生虽然生活在江南地区,长久生活在台湾地区,但是在余生观念内,对于巴蜀地区具有深深的故乡情结。正式由于余光具有这种思想观念,不管余光生活在台湾还是生活在海外,只有接触一点巴蜀文化刺激,余光潜在观念内存在的巴蜀记忆马上就会产生出来,将自身观念与巴蜀文化相结合,进而表现出自身对于巴蜀生活的向往[5]。

结论:

中国文学实际上是不同文学类别集合体,继而构建多元化及生动民族特征。在这方面,很多作家对地域文化都进行了详细描述。例如巴金对于巴蜀文化,这些情感在台湾文学内也十分常见。梁实秋、余光等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积极与自身印象中对于巴蜀地区记忆相结合,对巴蜀风情进行了详细描述,充分表现出自身对于巴蜀地区的思想,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地域文化创作代表作,有效提高了文化作品的价值及审美。

参考文献:

丁明玥(1994.10—),女 ,江苏省泰州人,学历: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我心中的文学字你心中的文学一百字篇九

;

2007年刚刚到来,大小媒体的文化狂欢是对2006年的文化记录与描述:十大关键词、十大文化事件、十大狂言、十大流行语、十大新闻、十大危机、十大语录、十大评选、十大明星、十大策划、十大丑闻、十大谎言等纷纷出笼;全民博客、恶搞、选秀、低胸无罪、抱抱团、“梨花体”、潜规则、学术梦工厂、裸诵、作家富豪排行榜等是被描述的核心事件。在这样的文化记录中,一个“文化乱世”的形象就被建构或塑造出来了。当然,在“注意力经济”的背景下,各路媒体以这样的策略“创意”出的大合唱,其诉求是不难想象的。如果我们沿着媒体“导向”的思路去评价当今文化生活的话,一个绝望的末世似乎不再遥远。应该说,这种被建构或塑造出的“文化乱世”的图景,在满足狂欢欲望的同时,却也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对文学的评价。强势媒体在调动“从众”文化心理的同时,也淹没了不能进入大众媒体的其他文化现象。因此,大众传媒并没有为多元文化的建立提供支持和可能,它在彰显一种文化,也在排斥或挤压另一种文化。

在所有的文化都被娱乐化和事件化的时候,真正的文学因难以被娱乐化和事件化,就必然成为大众传媒排斥和挤压的对象。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一方面现今的文学体制遭到强烈质疑,一方面恰恰是现今文学体制中的刊物在支撑着严肃文学的发展,如何评价这种现象是另外文章的话题。这里所要谈论的是,在娱乐文化淹没一切的新世纪,真正的文学不仅依然存在,而且以“守成”的姿态处乱不惊并取得了高端的艺术成就。在我看来,评价一个时代的文学,应该着眼于它的最高成就,这就像英国有了莎士比亚、俄国有了托尔斯泰、印度有了泰戈尔、日本有了川端康成、美国有了惠特曼、中国现代文学有了鲁迅等一样。如果将目光投向红尘滚滚的日常文化生活,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或文学都将会叙述出另外一种历史。但正因为有了这些伟大的文化或文学巨人,这些国家的文化和文学才被确认为典范而难以超越。

在新世纪的文学中,我认为中篇小说大概是最有可能代表这个时代高端文学成就的文体之一。理由是,80年代以来,中篇小说在大型文学刊物的推动下,有了极大的发展,为中篇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而中篇小说的容量和它传达的社会与文学信息,使它具有极大的可读性;大型文学期刊顽强的坚持,使中篇小说生产与流播受到的冲击降低为最小限度。文体自身的优势和载体的相对稳定,以及作者、读者群体的相对稳定,都决定了中篇小说在“文化乱世”中获得了绝处逢生的机缘。这也是中篇小说能够不追时尚、不赶风潮,能够以“守成”的文化姿态坚守最后的文学性成为可能。“守成”这个词在这个时代肯定是不值得炫耀的,它往往与保守、落伍、传统、守旧等想象连在一起。但在这个无处不变、无时不变的时代,“不变”的事物可能显得更加珍贵。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变”的意义,突变、激变在文学领域都曾有过革命性的作用。但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肯定过“不变”或“守成”的价值和意义。不变或“守成”往往被认为是“九斤老太”,意味着不合时宜和潮流。但恰恰是那些不变的事物走进了历史而成为经典,成为值得我们继承的文化遗产。在这个意义上,中篇小说很像是一个当代文学的“活化石”(短篇小说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成立)。当然,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不变”,这个“不变”是指对文学信念的坚持和对文学基本价值的理解。在这个前提下,无论中篇小说书写了什么,都不能改变它的基本性质。观察新世纪的中篇小说,它的“守成”特征可以在以下的表达中得到证实。

对当下文学诟病最多的,大概就是文学与现实关系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是在《思想界炮轰文学界:当代中国文学脱离现实》的综合报道中的“愤怒声讨”。“思想界”的学者认为:“中国主流文学界对当下公共领域的事务缺少关怀,很少有作家能够直面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最可怕的还不只是文学缺乏思想,而是文学缺乏良知。”“在这块土地上,吃五谷杂粮长大的小说家中,还有没有人愿意与这块土地共命运,还有没有人愿意关注当下,并承担一个作家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这些批评,如果是针对那些面对消费市场的一般文学读物或畅销书,是能够成立的,但如果面对的是当下文学创作的整体,只能说“思想界”对当下文学所知甚少。事实上,能够代表当下文学高端艺术成就的作品,恰恰很少走进公共领域甚至“思想界”专家的视野。真实的情况是,新世纪初以来以来,中篇小说对中国现实生活或公共事务的介入,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对普通人甚至弱势群体生活的书写,已经构成了新世纪中篇小说的新人民性。

当然,在商业霸权主义掌控一切的文化语境中,中国社会生活的整体面貌不可能在文学中得到完整的呈现:乡村生活的乌托邦想象被放弃之后,现在仅仅成了滑稽小品的发源地,它在彰显农民文化中最落后部分的同时,在对农村生活“妖魔化”的同时,遮蔽的恰恰是农村和农民生活中最为严酷的现实;另一方面,都市生活场景被最大限度地欲望化,文学并没有提供真正的都市文化经验。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商业霸权主义的统治下被统一起来,他们以“奇观”和“幻觉”的方式满足的仅仅是文化市场的消费欲望。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还是帝国主义的文化逻辑。“历史终结”论不仅满足了强势文化的虚荣心,同时也为它们的进一步统治奠定了话语基础。但是,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无论在世界范畴内还是在当下中国,历史远未终结,一切并未成为过去。西方殖民主义对第三世界的压迫,被置换为跨国公司或跨国资本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和技术的统治,冷战的对抗已转化为资本神话的优越。强权与弱势的界限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这一点,在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的批判中已经得到揭示。在当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与魔共舞”,新的问题正在形成我们深感困惑的现实。但是我们发现,在消费意识形态的统治下,还有作家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发现了中国当下生活的另一面。由于历史、地域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了中国特殊性的一部分。这种不平衡性向下倾斜的当然是底层和广大的欠发达地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在强调文学性的同时,作家当然有义务对并未成为过去的历史和现实表达出他们的立场和情感。在这个意义上说,作家在表达他们对文学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接续了现代文学史上“社会问题小说”的传统。

北北是新世纪声名鹊起的小说家,她的书写对象都是来自底层的“小人物”。《王小二同学的爱情》里的王大一、蓝彩荷、肖虹、肖君;《有病》里的陆多多、王二颂;《寻找妻子古菜花》里的李富贵、古菜花、奈月等。对底层人群生存状况和心理环境的关注,是北北小说最动人的地方。这些人物,一方面表达了底层阶级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对现代生活的从众心理;一方面也表达了现代生活为他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王小二只有八岁就会写情书,王大一因现代资讯的影响怀疑王小二不是自己的儿子,为了报复妻子蓝彩荷而北上做生意,与肖虹肖君姐妹同居,期待这两个如花似玉的北国姑娘给他生一个自己的儿子,结果酿出了一出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有病》中的陆多多如果没有现代都市欲望的诱惑,她也不会得最时髦的艾滋病。北北在她的小说中注入时代内容的同时,仍然以一种悲悯的情怀体现着她对文学最高正义的理解。我们在儿童王小二的经历中,在王大一的“现代愚昧”中,在陆多多惨遭不幸的短暂生涯中,在王二颂本能、素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性矛盾中,在李富贵寻妻、奈月坚贞的爱情中,读到了久违的震撼和感动。北北以现代的浪漫、幽默和文字智慧,书写和接续了文学伟大的传统。她提供的悲悯情怀,以及对文学正义的坚持和重新书写,为文学提供了新的活力。北北的小说始终关注人的心灵苦难,日常生活的贫困仅仅是她小说的一般背景,在贫困的生活背后,她总是试图通过故事来状写人的心灵债务。《转身离去》叙述的是一个志愿军遗孀芹菜卑微又艰难的一生。短暂的新婚既没有浪漫也没有激情,甚至丈夫参加志愿军临行前都没有回头看上她一眼。这个被命名为“芹菜”的女性,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微不足道,孤苦伶仃半个世纪,她不仅没有物质生活可言,精神生活同样匮乏得一无所有。她要面对动员拆迁的说服者,面对没有任何指望和没有明天的生活,她心如古井又浑然不觉。假如丈夫临行前看上她一眼,可能她一辈子会有某种东西在信守,即便是守着一个不存在的婚姻或爱情,芹菜的精神世界也不致如此寂寞和贫瘠;假如社会对一个烈士的遗孀有些许关爱或怜惜,芹菜的命运也不致如此惨不忍睹。因此,“转身离去”,既是对丈夫无情无义的批判,也是对社会世道人心的某种隐喻。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大年初一朋友圈说说文案大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最新大年初一朋友圈说说抖音 大年初一朋友圈说说有优秀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

    2023年促销方案策划 促销方案名称5篇(优质)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

    2023年生日快乐简谱 生日短句个字暖心实用(七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

    宝宝周岁邀请函(大全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

    作文《我心中的文学》汇总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

    2023年元旦主题活动方案免费(九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

    2023年元旦主题活动方案口号(9篇)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文

    最新元旦主题活动方案大班(优质十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

    我的理想演讲稿字大全(3篇)

    演讲稿具有观点鲜明,内容具有鼓动性的特点。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需要使用演讲稿的事情愈发增多。演讲稿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演讲稿呢?以下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