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轼的诗词 苏轼的人生经历五篇(精选)

时间:2023-05-26 作者:储xy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定风波篇一

读罢全词,令人心情振奋,心境豁然,心灵净化。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读者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从心理学“白日梦”的角度看,此词实际是作者描绘的一个淡泊从容、旷达超脱的白日梦,在多个方面都非常符合白日梦的特征。

第一,心情符合白日梦之条件——郁闷不爽。

写此词前三年,即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后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使作者几年来一直郁郁不得志,思想上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烦闷。

第二,意境符合白日梦之真谛——宁静自由。

作者对现实的官场险恶生活非常厌倦,渴望摆脱这种生活,退隐江湖,过一种淡泊宁静、无忧无患、无欲无求、轻松自由的生活,也即“归去”。

第三,结构具备白日梦之特征——自然完整。

入梦的引子是“饮酒”和“下雨”。酒的微醉让作者晕晕乎乎,这是白日梦形成的主要基础。烟雨的迷蒙让天气灰暗朦胧,创设了入梦的良好氛围。

入梦句是“莫听穿林打叶声”,梦境为“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里作者用“竹杖”“芒鞋”“蓑衣”“烟雨”等意象及雨中“吟啸”“徐行”等动作创设了一个极为美妙的白日梦梦境,活脱脱地勾勒出了一个隐居江湖过着从容淡泊生活的隐士形象,他虽无荣华富贵之享受,但亦无宦海浮沉之忧患,心情得以平静,心境得以安宁。

梦醒句为“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醉酒,作者感到冷,一个激凌,头脑清醒了,梦结束了,作者又回到现实之中。这“冷”既是实写酒醒后身体感到冷,也是写梦醒后又想到自己的遭遇而产生的心冷。正在这时,远处山头温暖的夕阳让作者感到了些许暖意,也增添了他战胜逆境的信心。

过渡句为“回首向来萧瑟处”。虽然“相迎”的斜阳给作者带了一丝温暖,但一想到自己饱含萧瑟风雨的坎坷仕途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心中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

梦破后寻梦句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仕途的风雨就如同这自然界的风雨一样变幻无常,他所期盼的仕途阳光又会在多长的风雨之后?与其终日忍受这种提心吊胆之痛,还不如“归去”,退隐江湖,一切平静,无悲无喜,“无雨无晴”。

第四,情节显露白日梦之特色——亦真亦幻。

首先,序言中说“同行皆狼狈”,已证明雨之大,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却又描写诗人置身雨中,对雨听而不闻,从容高歌,潇洒徐行,全然没感到淋漓之苦的`状态,这怎么可能是实写呢?接下来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也不太合常理。用竹杖芒鞋行泥泞之路,拖泥带水,怎比得上骑着高头大马急行如飞来得轻快?因此这“轻”恐怕不是写现实行路之轻,而应是无官一身轻。“一蓑烟雨任平生”也让人生疑。序言中已说“雨具先去”,怎会又出现了披蓑在雨中穿行?看来应是想象之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按自然的逻辑也很难解释得通。雨过天晴,应该是“已无风雨正是晴”,怎会是“也无晴”?所以,这里的“晴”不会单纯指天晴。

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写作者心中想象之事而非眼前之景,全词就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白日梦!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种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是一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是一种回归自然,天人合一,宁静超然的大彻大悟。

苏轼定风波篇二

苏轼的《定风波》,作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言似简,意实丰;景虽常,理却浓。可谓理趣盎然,启人心智。

《定风波》,尤其是作者工于炼字选词,比如“独、遂、轻、任、微、归”等字,“莫听、何妨、吟啸、竹杖、芒鞋、一蓑”等词。这些字词分别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风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态度、无常归心的佛家思想。

高一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梦的年龄,普遍对诗词有兴趣。但是他们多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意思上,追求景物表层的优美,浪漫情感的雅致,而较难深入理趣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结合高一学生的原有基础、情感特点、思维习惯进行启发诱导,并适时补充相关资料,搭好阶梯,让学生越学越有成功感。此外,多让学生诵读涵泳文意。学生有所悟,才是有效。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师唱《明月几时有》。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诱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 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 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联系陶渊明《归园 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师随即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首先我一直喜欢上古诗词鉴赏课。古诗词因其精炼的语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观、抑扬的节奏、悠远的画面等吸引着我。作为教师,应深入探索诗中的景、情、理。自己潜入越深,发现就越多。自己喜欢,就会让学生喜欢。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学生。

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定风波》词,所谓同课异构。如何能出类拔萃?我颇费苦心。

古诗鉴赏应该上出特色来!《定风波》的特色有:序词对应、象征比喻、诵读品味、炼字炼词、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对于趣味很着迷,就选择了趣味。经过涵泳文本,我发现了20种趣味。我在试讲课上,全部点到了这些。课后老师们提出建议,不要面面俱到了,给学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点即可。

我觉得有道理,马上选准了一个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后来又试讲了,有老师又提出建议,理趣繁杂,学生自主性不够,教学语言不干脆。我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了修改。总共五易其稿,敲定为三个理趣,三种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儒、道、佛思想。然后又画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另外,课件中的图片、文字、音乐,有效地助推了课的丰富性和流畅性,加之使用遥控笔,我可以灵活地掌握课的节奏,也可以自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学生面前进行交流。信息技术助我一臂之力了。这节竞赛课,评委和学生反应都较好。

从理论到实践,我觉得古诗词鉴赏课要突出特色,详略得当,教学语言要干脆利落,多让学生解读,板书要精炼,再辅之以有创新的信息技术,定能打造出高效、长效的优质课堂!

苏轼定风波篇三

;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

教学目的:

1. 具体感受苏轼被贬黄州、 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 淡泊人生、 意存退隐的心情;

2. 理解本词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喻寄托的艺术特点;

3. 了解“披文入情”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作品提供的文本出发, “披文入情” ,取得共鸣,具体感受苏轼被贬黄

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

三年。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东坡志林》中又说: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

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 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

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但是,它们

并不等于文学作品。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 ,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在

鉴赏文学作品时, 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 充分调动自己已有

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

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 ,从中获得丰富的审

美感受。

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 “披文入情” 的过程, 它才是文学鉴赏的真正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当然, 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 但我们不能把

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

目,不见森林” ,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

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就背离了文学鉴赏的目标, 也失去了文学鉴赏的乐

趣。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在文学鉴赏中所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现

的东西之间可能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两回事。

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必要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

来具体感受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二、 作品内容分析

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上。

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逢雨有感而作。由此可见,这是一篇即景生情的作

品。词的正文分为上下两片。上片着眼于雨中,下片着眼于雨后。

先看上片,它主要写作者在雨中的行为和感受,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急雨骤至,盖

顶而来,穿林打叶,声声入耳,然而诗人并不为之所动,且吟且啸,徐步向前,竹杖

芒鞋, 自我感觉轻快无比, 一点也不害怕, 仿佛风雨并不存在一样, 这与小序中的 “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相呼应。大家只要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苏轼在此时吟诗啸词的具

体情景,就不难体会他那淡泊外物的从容气度。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的,作者说“莫听”显然就有外物不足

萦怀的意味。

“竹杖芒鞋轻胜马” ,这是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竹杖芒鞋的确很轻,轻

巧, 轻便, 然而在雨中用它们来行路, 拖泥带水的, 比起骑马的便捷来显然就差远了。

所以,这里的“轻”只是作者此时心情的外化。显然,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

必然另有所指,这里的“轻”字因此也必然另有含义。它们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这

就需要仔细分析了。

竹杖芒鞋是普通人或闲人的步行用具, 而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

骑,“行人路上马蹄忙”嘛。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曾在《答

李之仪书》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

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 从这里可以知道, “竹杖芒鞋”是此时的苏

轼的常见形象。此外,被人推搡谩骂,大家都不认得他是个官,此时的苏轼认为这是

可喜的事情。这种心理是奇特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此时对于做官的畏惧与厌烦。这是

可以理解的,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后来又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

被他人从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廷” ,在知湖州的任上被逮捕送御史台狱,

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经过这些年的仕途遭遇后,

他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 这里的 “马”与“为官” 相联系, 这里的 “竹

杖芒鞋”则与“为闲人”相联系,这里的“轻”显然就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了。

很明显,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他用眼前的风雨比喻自己在仕

途上遭受的打击;用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潇洒风度,比喻他遭受打击后淡泊人

生的旷达胸怀; “竹杖芒鞋”喻指赋闲, “马”喻指为官, “竹杖芒鞋轻胜马”则表现

了他此时 “无官一身轻” 的的从容自在。

苏轼在遭受生与死的打击之后还能达观自解,

有这种淡泊旷达的心态,实属少见。不过,在苏轼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丝隐痛,这也

主要表现在词的这两句中。

“莫”是“不要”的意思, “莫听”在这里有“劝阻”的意

味;与此对应,“何妨” 在这里有 “推荐” 的意味; 两者连在一起, 形成了“不要,, ,

不妨,, ”这样的句子,由于在这里是苏轼自己对自己说,于是就有了一种自我劝解

的意味。他这样劝解自己,实际是也是这样去做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苏轼的达观自解。正是这种痛楚让他产生了“退隐江湖”的想法,于是有了下面这句: “一

蓑烟雨任平生。

封建士大夫常有这样的信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出仕为官”相

对的常常是“退隐江湖” ,由此引出了词的下一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这里的“一

蓑烟雨”,不是写眼前景, 而是道心中事。

试想一想, 此时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

哪里还有蓑衣可披?“烟雨”也不是写眼前的沙湖道中雨,而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风

片雨丝的景象。遭受打击后的苏轼是想着要退隐于江湖!苏轼写这首《定风波》是在

三月, 到九月写的《临江仙》一词中, 又有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这样的句子,

使得负责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 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

再结合他

在《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觉可喜的心

境,把“一蓑烟雨任平生”理解为归隐是合适的。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也与此合拍。

注: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 ,流行着这样一种解释: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

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 )这种解释从

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没有真正触及苏轼思想的实际。

再看下片。下片比较简单,它着眼于雨后,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想“退隐江湖”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一句是写实。此时阵雨刚过,

天已放晴,空气清新;料峭的春风迎面吹来,让人觉得有些冷;前边的山头上,夕阳

斜照,好像在向诗人致意。微冷的春风吹走了诗人的酒意,使他头脑清醒;山头的阳

光又送来缕缕温暖, 让他有了淡淡的喜悦。

如此的文字正显示了经历风雨洗礼之后的诗人内心的平静。

(这里的理解不同于教材,教材上句对句的机械理解过于牵强,且

与词的下文互相矛盾。

然而,诗人毕竟已经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在这之后,他会有些什么想法呢?“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这一句中,诗人不仅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还化用了陶渊明的句子“归去来兮” 。“向来萧瑟处”表面上是指刚才遭遇

风雨的地方, 实则比喻自己在仕途上经历的坎坷。

回过头来想想这些年来自己在仕途

上的遭遇,实在是阴晴莫测、安危难料,还不如陶渊明那样辞官回家,退隐江湖,那

样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此时此刻,苏轼想退隐江湖的想法已跃然纸上。这一句

正好与上片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相呼应。当然,这仅仅是他当时在遭受重大打击

之后的一种想法而已, 现实生活中的苏轼由于深受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的影响而并

没有退隐江湖。

三、 作品艺术特色分析:小结

正如前文所说,这是一篇即景生情的作品。纵观全词,写眼前景,想心中事,言

在此而意在彼,隐喻寄托是它的主要艺术特点。

相关热词搜索:;

苏轼定风波篇四

苏轼《定风波》,作于他被贬黄州第三年,言似简,意实丰,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定风波苏轼古诗选择 ,欢迎借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料峭春风将我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风雨萧瑟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一瞬所获得顿悟和启示:自然界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沉浮、情感忧乐,我们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体悟。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上阕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下阕由雨中情怀的抒发转入对雨后放晴的`描述。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定风波篇五

《定风波·红梅》描写的是传统的名花梅,通过梅花的傲然挺立的品行,抒发诗人苏轼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不要厌烦贪睡的红梅久久不能开放,只是爱惜自己不合时宜。偶尔是淡红如桃杏色,文静大放,偶尔疏条细枝傲立于雪霜。

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石延年根本不知道红梅的品格,只看重绿叶与青枝。

1.好睡:贪睡,此指红梅苞芽周期漫长,久不开放。

2.慵:(yōng拥)懒。

3.怜:爱惜。

4.冰脸:比喻梅外表的白茸状物。

5.小红:淡红。

6.闲雅:文静大方。闲,通“娴”。

7.尚余:剩下。

8.孤瘦:疏条瘦枝。

9.随:听任,顺从。

10.雪霜姿:傲霜迎雪的姿态。

11.沁:(qìn)渗入。

12.诗老:指北宋诗人石延年。

13.梅格:红梅的品格。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品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

作品的显著特点是融写物、抒情、议论于一体,并通过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词以“好睡”发端,以“自怜”相承,从红梅的特征来展示红梅清冷、自爱的形象。红梅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苞芽期相当漫长,因谓“好睡”;虽然红梅好睡,但并非沉睡不醒,而是深藏暗香,有所期待,故曰“莫厌迟“。句中一“慵”字,悄悄透露了红梅的孤寂苦衷和艰难处境。红梅自身也明白,在这百花凋残的严寒时节,唯独自己含苞育蕾,岂非有不合时宜之感。苞蕾外部过着密集光洁的白茸,尽管如同玉兔霜花般的洁白可爱,也只能自我顾恋,悲叹“名花苦幽独”(作者《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枝,土人不知贵也》)罢了。词以“冰脸”来刻画红梅的玉洁冰清,既恰如其分的写出了红梅的仪表,也生动地写出了红梅不流习俗的超然之气,它赋予了红梅以生命和丰富的感情,形象逼真,发人深思。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这三句是“词眼”,绘形绘神,正面画出红梅的美姿丰神。“小红桃杏色”,说她色如桃杏,鲜艳娇丽,切红梅的一个“红”字。“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偶作”一词上下关联,天生妙语。不说红梅天生红色,却说美人因“自怜冰脸不时宜”,才“偶作”红色以趋时风。但以下之意立转,虽偶露红妆,光彩照人,却仍保留雪霜之姿质,依然还她“冰脸”本色。形神兼备,尤贵于神,这才是真正的“梅格”!

下片三句续对红梅作渲染,笔转而意仍承。“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酒生微晕沁瑶肌”,承“偶作小红桃杏色”。“闲心”、“瑶肌”,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石氏《红梅》诗云“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其意昭然。这里是词体,故笔意婉转,不像做诗那样明白说出罢了。下面“诗老不知梅格在”,补笔点明,一纵一收,回到本意。红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岂在于青枝绿叶之有无哉!这正是东坡咏红梅之慧眼独具、匠心独运处,也是他超越石延年《红梅》诗的真谛所在。

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免费合伙人协议书 合伙人协议书(优秀9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2023年柳树的诗句大全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

    赞美诗歌(大全四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银行人力资源部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表 银行人力资源部工作计划(汇总8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计划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计划呢?这里给

    最新大队文艺委员竞选稿(模板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2023年医学的访谈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

    队伍风险管理总结 风险管理工作总结(优质9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写总结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

    黄州小学入学通知书(精选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最新公司车辆年检委托书十 公司车年检委托书(精选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

    最新铁路护路汇报(精选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