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才是人生》读后感 苦才是人生阅读精选

时间:2023-05-17 作者:储xy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苦才是人生阅读篇一

喜欢白岩松的这段话,而读了《苦才是人生》一书后,感觉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整本书都在讲心的修炼,学习佛法,修炼心的菩提,让自己能更智慧地面对人生。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索达吉堪布上师一语道出了苦与乐的真谛。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不执见、不痴迷,内心才能宁静。明白自己的心就是世界,外在皆是由心造!

世间人常说:”不求以心换心,只求将心比心。“又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自己,也爱别人,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最大价值。对他人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是一种善意的情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生活的很轻松,快乐、美好和幸福才会永远相伴。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学生、要与家长沟通、要与同事交流、要与亲朋好友相处,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就是真诚,学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爱,也是就常说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任何一个人的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修心,是快乐人生的第一门功课。只要心光明,哪怕周遭长夜漫漫,人生也能充满光明。只要心温暖,哪怕天地寒风凛冽,人生也能始终温暖。只要心淡定,哪怕生活颠沛流离,人生也能安如泰山。

只要心端正,哪怕路上山重水复,人生也能坚守正道。只要心透彻,哪怕世界混混噩噩,人生也能保持透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唯淡泊可以明志,唯宁静可以致远!

最后一句偈语与书友共勉: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苦才是人生阅读篇二

读了著名上师索达吉堪布所著的《苦才是人生》,上师以简明又富有甚深含义的言词,阐述了苦与乐的真谛,以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导我们如何获得快乐、解脱痛苦,让我获益其中。

苦,人生为什么苦?苦又源于哪里?苦与乐究竟有什么关系?人们都想要离苦得乐,却又寻找不到苦的真相。上师开篇讲到“且不论生、老、病、死都是苦,单单在日常生活中,就难免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而世人自落地之日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就被各种依时而生的苦痛抑遏,并且一生为此苦心孤诣。

我们拥有的、想要取得的、未曾得到的一切万事万物,其实都只是昙花一现,致使我们总是在放不下与求不得中焦虑,一直执着于一颗被自己蒙蔽的心,却全然不知亘古不变的只有“什么都在变”。我们即使攥的再紧,结果只会事与愿违,所有的一切终将不会与自己的灵魂至死不渝,时间不会给任何事物这样的机会。

上师在文章中写道:“有智者说,人的奇怪之处太多了,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用金钱换取健康;活着时认为死离自己很远,临死时又仿佛从未活够;明明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眼下的幸福。”所以,明白无常、接受无常,便是化苦为乐的开始。

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以自己的方式好好活着,即使活着很苦、很累,也要尽最大的努力活下去。可是,谁都不会永远活着,但绝对会最终死去。为何人们又极度畏惧并且避讳着死亡?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死亡就是走向黑暗,意味着所有一切都终将失去;因为对它无知,所以又毫无准备。我们放不下执着的、贪念的所有一切,也没有办法解脱对死亡的焦灼迷茫。

佛陀说“到了无可舍弃的境地,就是你超脱生死的时候”,可世人都在取舍之间,惴惴不安的徘徊着、痛苦着。因为我们未曾反观内省,也从来不愿给自己时间觉知自己、明了自己。

文中有一个观点:“其实,整个世界,全部是我们心的显现。”诸多的人一生都在想方设法看透世人的心,追求着别人的生活,往往忽略了了知自己的内心,从来未曾明白过自己。所以漠视着生命的根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更不知道最终的归途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生命路上的的泥泞耿耿于怀,因为它不仅污染了鞋子,更堵塞了我们的心。我们生气却对于泥泞无可奈何,可是我们忘记了本是自己踩到了泥泞,打扰了它的安然,受苦的本是它。所以说, 我们忽略的从来都是自己带给别人的困扰,还妄想通过改变外境、改变别人使自己获得快乐,最终还是品着无尽的苦果而不自知。

“万物唯心造”,唯心,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所以,一切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

快乐从来不是因为得到,而是源于放下。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领悟这样一门至深的修心智慧,还有什么苦无可解脱。

在生命这样一条看似漫长又极其短暂的修行路上,愿我们都能不辜负此生的自己,真正能够离苦得乐!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苦才是人生阅读篇三

世上谁都不情愿吃苦,都要远离苦味,但是,造化捉弄人,偏偏要人吃苦,世人奈何不了一个苦字。其实,苦是人生本味,甜味是从苦中化生出来的。

另一位在人生道上奔波的林云,他是从穷乡村来到城市的,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初见他时,他一张口说话,我就能闻到他的苦味。对于苦,他不把它当成一回事,习以为常了。也许因他是在贫苦中挣扎长大,就此便劳其筋骨,磨励其意志,有了强烈脱贫去苦愿望,所以,他能别人不愿的太苦太累的事,能够省吃俭用,把挣来的钱积聚起来,用来发展自己的事业。经过大约十年艰苦奋斗,便挣攒了一份可观在资产。他富了,由穷光蛋变为款爷,按理说,应该无苦味了,由甜味取代了。其实,事情并不完全如此。前几天,我见到林云,他困惑不解地谈到他的苦处:过去生活苦,是因为家里;现在富了,生活过得舒服了,但仍然没有离开苦味,甚至比以前更苦。

我也困惑不解了,成了大富翁的他为什么还会感到苦呢?

人生之旅确是艰苦的,白咭徊剑都留下辛勤劳苦的脚印。徐君的脚印,是由甜走向苦,再由苦走向甜;林云的脚印,是走出了苦,创立了可观的产业,生活由苦变为甜,再要创大业,又必须走更艰苦之路。

人的一生,能不能离开苦呢?

人生之所以离不苦,就因为生存不易,活着艰苦,而人不愿吃苦,这就促其奋进,艰苦劳作,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创造美好的活,由此可知,苦味便是人生锐意进取的动力。如果忘了苦,一味享乐,这这失去进取的驱动力,不愿再去艰苦劳作,那必然是甜尽苦来,你别忘记,甜是由艰苦创造出来,因此,人要常常变苦为甜为乐,才能常过美好的生活。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苦才是人生阅读篇四

喜欢白岩松的这段话,而读了《苦才是人生》一书后,感觉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整本书都在讲心的修炼,学习佛法,修炼心的菩提,让自己能更智慧地面对人生。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索达吉堪布上师一语道出了苦与乐的真谛。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不执见、不痴迷,内心才能宁静。明白自己的心就是世界,外在皆是由心造!

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世间人常说:”不求以心换心,只求将心比心。“又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自己,也爱别人,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最大价值。对他人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是一种善意的情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生活的很轻松,快乐、美好和幸福才会永远相伴。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学生、要与家长沟通、要与同事交流、要与亲朋好友相处,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就是真诚,学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爱,也是就常说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任何一个人的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修心,是快乐人生的第一门功课。只要心光明,哪怕周遭长夜漫漫,人生也能充满光明。只要心温暖,哪怕天地寒风凛冽,人生也能始终温暖。只要心淡定,哪怕生活颠沛流离,人生也能安如泰山。只要心端正,哪怕路上山重水复,人生也能坚守正道。只要心透彻,哪怕世界混混噩噩,人生也能保持透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唯淡泊可以明志,唯宁静可以致远!

最后一句偈语与书友共勉: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苦才是人生阅读篇五

前一阵子,其实自己过的非常痛苦,内心十分挣扎和纠结。说到是哪些事情,有朋友之间的,如觉得能够给自己正能量和善良互助的朋友实属难遇;有工作方面的,如看到各自利己,谁也不想吃了亏而显现的各种一时的也好不一时的也好,那些不快等等,大多是有关人生态度方面的。也想过许多的方式想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找朋友吃饭,和朋友诳街,去看电影、去购物,但那些许的快乐只是昙花易谢,回归安静后,那份痛苦的感受依旧清晰深刻的印在自己的内心。

那时候,就感觉自己走进了一片雾霾,不知哪条是自己的出路,迷失。而迷失的痛苦,真的很折磨内心。就像是一个小天使和一个小恶魔在打架,非要分出个胜负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回想,我果然慢慢地在变坏,人就是有着劣根性不可否认。以前做利他之事,不会那么计较,就觉得自己吃点亏,也不少块肉不痛不痒的没什么,但是在那个时候自己认为我有利他之心,但他人并不领情,一次俩次,便开始心生恨意,不再想做利他之事,觉得是一种浪费或有时候甚至变成狗咬吕洞宾。渐渐的,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动摇,开始有恶劣的思想,这个社会人吃人,我真的有必要有善念嘛?真的有必要帮助他人嘛?真的有必要为他人着想嘛?大家都是自己顾自己,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是吗?因为现在的社会,薄情寡义、暗藏心机、投机取巧的人多的是,自己若不融入,练就一身“本领”岂不成了傻瓜白痴?可偏偏,我内心就是讨厌那种人,我可能想成为那种看上去左右逢源,嘴巴会溜须拍马,很受人喜欢爱戴,有自己狠手段的“智慧”之人,但是我想着想着,内心就是痛苦不堪,我不想成为那种人啊!但是我又想成为那种人。

我从小就觉得与佛有缘,当然这也就是一种自我感觉,因为从小每次去外婆家,都会听外婆说观音,念观音经,由于不时的会去外婆家,所以小时候就莫名的信了,长大了也依然坚信着,但那真是一种迷信,没有说作为一种信仰来认识。说来也巧,真的是机缘巧合,命中注定一样,就在我苦苦找不到出路之时,让我与我一学佛法的好友有那么一段时间相互交流,本来应该是没有这段时间的,拥有这段时间也是机缘巧合的我的另一个朋友没有空了才临时坐下来随便聊聊的。我说了我的经历,她就帮我分析,说了很多佛法给我听,可能也不是非常准确,但大致的意思我是领会到了。就是那天,她把这本《苦才是人生》借给了我。现在已经读完了,可谓是读了就再没有停下来过,直至把它看完了。我真心非常感谢我的这位善友,我想这一辈子我都会感恩她所指引给我的。

最想要说的,是佛法中说到的因果轮回。说道,人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结什么样的果。多行善会有福报,而多作恶自然会自食其恶果。佛法中说的恶,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如抢银行,盗窃,等为我们所熟知的犯罪才叫做恶,比如你口出恶语,挑拨离间,心生贪念,嫉妒之心,气愤生嗔恨之心都是人可能会种下的恶因,甚至是你自私自利、甘于堕落、贪图享乐,虽没有害他之心,但也是替自己种下了恶因。那有些人问:我们就看到好人没好报,恶人照样吃喝玩乐开心的不得了。佛法说,人都受着轮回之苦,今生生命用完了,来世会继续投胎,至于投入人道,道还是鬼道,就要看你的功德福报了。有些恶人,作恶多端但看似好像没有报应,可能他前世的功德保佑他现在能够免遭恶报,但功德不是一直存在的,前世积累的功德用尽了,又造了如此大的罪孽,必定有恶果。人在不停的轮回中痛苦着,解脱轮回之苦,才能登极乐。对于这一点,我半信半疑,因为似乎有些神呼,但是书中也写到不能因为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我们就否定它,认为是不存在的,就如同人类第一次说地球绕着太阳转,地球是圆的,那时候的科学并不能证明着就是真的,那我们能否认吗?因为地球确实现在被证明是圆的,并且绕着太阳转。对于因果报应和生命轮回,现在的我只能成不解状态,并不是完全相信,但也不是完全不信。

书中还有一点,是我着重去思考了的,就是说道:人对于自我的执着。因为太过于执着于自我,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比如别人是富二代有房有车,自己什么也没有就会多多少少感到失落;别人天生丽质,脸蛋好身材好,自己没有,当看到别人能穿很漂亮衣服时,总有些恨自己铁不成钢的感觉……包括由于对自己太执着,一心想着自己和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恨、嫉妒、贪、哀等等情绪。俗话有说,钱财乃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初听到这样的话,完全没有感觉,甚至觉得风凉话谁不会说?但是,接触了佛法后,这句话的真谛很少人能真正懂得,更少人能真正做到。姑且视作是我相信轮回一说。人活着,难道就是为了金钱、地位和过奢侈的生活(这里说的有钱有势人是那些只为了自己享受的人),这就是人所谓的快乐,但是有金钱,有地位,过着奢侈生活的人就真的天天像活神仙一样一点痛苦都没有?既然他们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着痛苦,你拼命用尽各种手段成为了那样的人后,你面对的还是痛苦,永远不会满足,试问你终于买到自己梦想已久的名牌包后,愉悦一时,那之后呢?你就因为你得到了这个名牌包而一直快乐下去了吗?没有,你还有新的追求,产生新的痛苦。人活着的这幅皮囊,钱财都是空的,唯有自己的心是一直跟随自己到死和甚至是死亡后的世界。佛法中说的今生,它只是轮回中的一轮,太渺小了,人的一生过的很快,你过的再奢侈又怎样,过完了,你就离开又从头开始。那有人问,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不追求这些确实可以给人带来一时快乐的东西,我们又能追求些什么呢?我的感悟是,追求人心的修行,因为心是能一直跟随你的东西,跟随你轮回的东西,而不是钱财地位权势。想着,人有时候真的很可惜,为了自己买名牌、争地位、比权利、甚至姐妹间那么一点点的矛盾,或无聊的看不顺眼而勾心斗角,忙的“不亦乐乎”,而错过了今生自己心灵修行的如此短暂时间,真的很可惜。心灵的修行为了什么,我们暂且不说为了积攒功德福报,修成正果,永登极乐这种难以理解的大话,就说为了我们的心活的真正的快乐、自在。

如果真有轮回这么一说,那冤冤相报真是太可怕了!不禁为我做过的事情后悔万分。

这本书,写的非常通俗易懂,可能这本书放在1年前给我读,我并不会与之产生如此大的共鸣,但如今它就像是那雾霾中的引路明灯,我相信,不,应该是坚信,它能带我通向光明的地方。

我刚接触,我想要一个信仰,但是我不能说它现在是我的信仰,我觉得它的精神在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像是一种教育,对人心的教育。书中写到一句话特别好,大致是说:我不是要人们相信佛,而是把佛所知道的事实说出来。而且,佛法并不是让人安逸于现状,天天打坐念经,念念经天上就会掉黄金,佛祖就会保佑我们,那真是迷信。我觉得它是一种态度和心灵的修行,与拼搏事业,积极进取并不矛盾,可以很好的相互融合。觉得非常好,会继续学习。

修心,布施。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苦才是人生阅读篇六

索达吉堪布—藏地伟大的佛学上师,被誉为“当代玄奘”。他在《苦才是人生》这本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痛苦的不同方法。其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人生在世,起起落落,有高峰就会有低谷,磕磕绊绊也是寻常之事。苦难,它是障碍,是难关;却也是机遇,是挑战,关键是你如何去看待它,所谓一念起则万法生,当你把苦难当成修行,当成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考验,则会有很多解决痛苦的不同方式,战胜它,其实并不难!

大师书中这样写道:“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索达吉堪布上师一语道出了苦与乐的真谛。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在我们的人生中,抱怨工作环境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把所有工作中的烦恼与不快归根于工作岗位的不好,却较少扪心自问:我的心境怎么啦?堪布上师告诉我们,与其一味地怨天尤人,总想改变外境来让自己快乐,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因为,这比什么都管用!人生在世,要学会调心,要学会知足常乐,多点阿q精神。

苦与乐,一切皆由心造。宠辱不惊,笑看成败,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寻味的道理,我们要慢慢去学习去品味。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苦才是人生阅读篇七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人的一生过得太安逸,没有一点的波浪起伏,那么生活似乎就过于平淡了,有苦有痛,有笑有泪,才是人生。

忍一忍,春暖花开,让一让,柳暗花明,

生活中好多的人,不一定针锋相对;

人生中的好多事,不一定据理力争,

忍,是一种胸怀,让,是一种心怀,

把一种将要发作的火压下,

将一种要爆发的情平静,

需要的是忍,讲究的是让,

有些话,慢慢地都会理解,

有些事,渐渐地都会明白,

不急不躁,有忍有让,生活才美。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时刻保持善良的本质,

你善良,世界才宽阔,他人才宽容。

要有济人之心,物质有厚薄,精神无囿限;

要有赞人之口,好言令冬暖,恶语使夏寒;

要有纯净之眼,你看简单了,众生并不复杂;

要有助人之手,少些锦上添花,多点雪中送炭;

要有忍人之胸,你接纳多少, 就能得到多少。

累才是工作,变才是命运,

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

常才是大智,忘才是福气,

舍才是得到,做才是拥有,

爱才是慈悲,戒才是加持,

循才是超脱,念才是当下。

开心事伤心事,终归都成往事,

不悲不喜,不咸不淡,

人生坎坎坷坷,忙忙碌碌,

忘记了什么,你也不能忘记真情良心。

不论如何的贫穷,怎样失意,

都要长存一份真情,真诚的待人。

不管如何富裕,怎样得意,

都不要泯灭良心,真情待人。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苦才是人生阅读篇八

喜欢白岩松的这段话,而读了《苦才是人生》一书后,感觉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整本书都在讲心的修炼,学习佛法,修炼心的菩提,让自己能更智慧地面对人生。

苦乐皆由心造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索达吉堪布上师一语道出了苦与乐的真谛。一个人的人生是苦是乐,并不是由外境决定的。所以,我们不论身处什么环境、不论遇到什么挫折,与其一味地抱怨外境,倒不如静下来调伏自心。不执见、不痴迷,内心才能宁静。明白自己的心就是世界,外在皆是由心造!

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

世间人常说:“不求以心换心,只求将心比心。”又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自己,也爱别人,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最大价值。对他人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是一种善意的情感。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生活的很轻松,快乐、美好和幸福才会永远相伴。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学生、要与家长沟通、要与同事交流、要与亲朋好友相处,其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就是真诚,学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会,用心去爱,也是就常说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修心是一门技术

任何一个人的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修心,是快乐人生的第一门功课。只要心光明,哪怕周遭长夜漫漫,人生也能充满光明。只要心温暖,哪怕天地寒风凛冽,人生也能始终温暖。只要心淡定,哪怕生活颠沛流离,人生也能安如泰山。只要心端正,哪怕路上山重水复,人生也能坚守正道。只要心透彻,哪怕世界混混噩噩,人生也能保持透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唯淡泊可以明志,唯宁静可以致远!

最后一句偈语与书友共勉: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苦才是人生阅读篇九

对于索达吉堪布这位佛学上师曾经略有耳闻,读《苦才是人生》这本书自己才对这位佛学大师产生了无限崇敬,对人生的领悟才有了一点点的清晰,一点点的顿悟。“放自己一马”是读完此书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我所说的“放自己一马”不是对生活丧失热情后的无奈,不是对凡事都无所谓的无聊,而是努力后的顺其自然,不怨尤、不躁进、不强求,是把握机缘后的随行随喜,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

书的第一章说,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痛苦与否和追求的方向有关,追求对了当然就幸福。天地之间,一切都在变化,身体、财富、名声、亲眷等皆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自己的心才与自己生死相随。可遗憾的是我们的心往往都不曾想明白: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用金钱恢复健康;活着时认为死离自己很远。

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够;明明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眼下的幸福。所以要远离痛苦,就要从心开始。心结打开了就什么都明白了,痛苦就自然远去了。自己未曾学过佛法,也不曾开悟,偶尔的顿悟就只能算是人生的惊喜罢了,《苦才是人生》让我从心明白日月圆缺的无常岁月里,我们必须自己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感受身边的幸福,这也是远离痛苦的最佳良方。如若不然我们可能就一直纠缠在失去后的惋惜、远离后的遗憾中,痛苦的指数就会成倍的增加。这时候我们必须学着放自己一马,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的面容,那就改变自己的表情吧,因为阳光出现在哪里都会带来温暖,温暖别人更温暖自己。

书的第二章说,佛是怎样为人处事的,原来佛从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我们都不是佛,将来也不能成为佛,所以我觉得我们不必就苛求自己做的和佛主一样好。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尽力与人为善,与人方便,与人快乐,在不违反法规和道德的前提下能放别人一马的时候,就是放自己一马。

生活中对于身边人的小错,我们觉得可能会酿成大错的时候,那就善意的提醒一下,委婉的纠正一下,不要小题大做的妄加责备;别人的隐私之所以叫隐私,就是想隐藏起来不愿公开的私人秘密,何苦要去说来道去呢?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降低了自己的德行;一切都会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揪住曾经不放的人就没有美好的未来。日子总要向前走,自己和身边的人一样都各有性情,生活中我们经常是能理解自己的所有做法,能为自己所有的过失找个理由,那么为什么不能为他人也找个可以理解的理由呢?放一马吧!大家都快乐!

书的第八章说,为什么我们的日子过得那么难,这个世界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我们身边80%的人认为自己的日子过的难都是觉得自己没有钱。可是有钱了就幸福吗?没钱的时候我们都觉得答案是肯定的,可真的有钱的时候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可能就在大家苦苦为钱所累的过程中损失了很多再也找不回来的东西。

其实理性的思考,我们的日子过的并不难,让我们为难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无止境的欲望,有了一栋房子,还想再买一栋,有了一辆轿车,还想再买一辆更好的——,为了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耗尽了自己的`一生,也错过了本该拥有的幸福。其实你看古人在造字时,就已告诉我们关于幸福的答案了,“幸”字,上方是“土”,下方是钱的符号;“福”字,左边是“衣”,右上是“一口”,右下是“田”。也就是说,有地、有钱、有衣、有食,而且全家团团圆圆,这就是幸福。如此看来我们大家都是幸福的,让我们的心幸福起来,拥有幸福的心,才使追求幸福的教育,享受教育的幸福成为可能。

苦才是人生读后感苦才是人生阅读篇十

读了著名上师索达吉堪布所著的《苦才是人生》,上师以简明又富有甚深含义的言词,阐述了苦与乐的真谛,以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导我们如何获得快乐、解脱痛苦,让我获益其中。

苦,人生为什么苦?苦又源于哪里?苦与乐究竟有什么关系?人们都想要离苦得乐,却又寻找不到苦的真相。上师开篇讲到“且不论生、老、病、死都是苦,单单在日常生活中,就难免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而世人自落地之日的第一声啼哭开始,就被各种依时而生的苦痛抑遏,并且一生为此苦心孤诣。

我们拥有的、想要取得的、未曾得到的一切万事万物,其实都只是昙花一现,致使我们总是在放不下与求不得中焦虑,一直执着于一颗被自己蒙蔽的心,却全然不知亘古不变的只有“什么都在变”。我们即使攥的再紧,结果只会事与愿违,所有的一切终将不会与自己的灵魂至死不渝,时间不会给任何事物这样的机会。

上师在文章中写道:“有智者说,人的奇怪之处太多了,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用金钱换取健康;活着时认为死离自己很远,临死时又仿佛从未活够;明明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眼下的幸福。”所以,明白无常、接受无常,便是化苦为乐的开始。

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以自己的方式好好活着,即使活着很苦、很累,也要尽最大的努力活下去。可是,谁都不会永远活着,但绝对会最终死去。为何人们又极度畏惧并且避讳着死亡?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死亡就是走向黑暗,意味着所有一切都终将失去;因为对它无知,所以又毫无准备。我们放不下执着的、贪念的所有一切,也没有办法解脱对死亡的焦灼迷茫。

佛陀说“到了无可舍弃的境地,就是你超脱生死的时候”,可世人都在取舍之间,惴惴不安的徘徊着、痛苦着。因为我们未曾反观内省,也从来不愿给自己时间觉知自己、明了自己。

文中有一个观点:“其实,整个世界,全部是我们心的显现。”诸多的人一生都在想方设法看透世人的心,追求着别人的生活,往往忽略了了知自己的内心,从来未曾明白过自己。所以漠视着生命的根本,看不清生命的真相,更不知道最终的归途在哪里。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生命路上的的泥泞耿耿于怀,因为它不仅污染了鞋子,更堵塞了我们的心。我们生气却对于泥泞无可奈何,可是我们忘记了本是自己踩到了泥泞,打扰了它的安然,受苦的本是它。所以说,我们忽略的从来都是自己带给别人的困扰,还妄想通过改变外境、改变别人使自己获得快乐,最终还是品着无尽的苦果而不自知。

“万物唯心造”,唯心,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所以,一切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

快乐从来不是因为得到,而是源于放下。若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领悟这样一门至深的修心智慧,还有什么苦无可解脱。

在生命这样一条看似漫长又极其短暂的修行路上,愿我们都能不辜负此生的自己,真正能够离苦得乐!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小白的选择》读后感50字 《小白的选择》读后感400字汇总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最新《小白的选择》读后感11遍 《小白的选择》读后感300字模板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

    《小白的选择》读后感450字模板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小白的选择》读后感50字实用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

    2023年《小白的选择》读书感悟 小白的选择好词好句读后感大全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感悟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感悟

    苦才是人生的心得体会通用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

    藏羚羊的跪拜读后感600字精选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接下来

    2023年藏羚羊的跪拜读后感100字 藏羚羊的跪拜读后感500字优秀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

    《三国演义》读书读后感 三国演义著名故事读后感精选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模板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