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

时间:2023-12-16 作者:HT书生

教学工作计划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的不断优化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一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方案: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速度v/m/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作业1.2。

2.课本p30实践活动1。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二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方案: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三

(二)同学们用桌上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准备:。

1.测定凸透镜的焦距f并做好记录。

方法:平行光聚焦法,小手电筒代替平行光源。

2.指导学生将实验器材按如图所示摆放。

要求:将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提出问题,进行探讨:。

如何使物体所成的像呈现于光屏上?

学生思考会回答:调整物体,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过程中应记录哪些现象和数据。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像的大小,倒立或正立,像的虚、实。

实验要求:。

1.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2.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

3.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

学生每2人一组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探究:。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u(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2fu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按上述计划操作,把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入下表中。

透镜焦距f=_____cm。

物距与焦距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

像距u/cm。

实虚。

大小。

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

u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启发和引导。

三、交流评估。

1.各小组送交自己的实验记录结果,进行投影展示,表述发现的现象和规律。

2.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开展评估,各述己见。

四、归纳和总结。

通过本节课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得到如下规律:。

投影展示:。

1.uf时成实像,u。

2.u2f时成缩小实像,u2f时成放大实像,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实像与缩小虚像的分界点。

&nbs。

[1][2]下一页。

p;3.成实像时,当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变小。

4.成实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异侧,成虚像时,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

5.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显示在光屏上,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显示在光屏上。

五、课后延展。

1.商家制作的泡有人参或海马的酒瓶为什么设计成较圆的凸形?

2.照相时,使用的长焦镜头有什么作用?

六、布置作业。

课本p68页,1.2.3题。

上一页[1][2]。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四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五

设计实验方案: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六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教材分析】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教学重、难点】1、重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2、难点: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教学过程】一、新课教学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2]下一页。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2、放大镜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二、归纳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三、巩固练习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四、反思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五、板书设计。

上一页[1][2]。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七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的种类。

・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过程。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了解透镜的种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一些应用。本节内容较多,分两个课时完成。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1)认识透镜。

这部分教学需要1个课时。

教材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凡尔纳小说入手,介绍了透镜的种类。并通过“博士”用冰取火的描述,引入了焦点和焦距的概念。需要强调,教材中将焦点定义为平行光能量的聚集点,突出了焦点的实质。如果阳光充足,应该组织学生到教室外,找一找透镜的焦点,实际测一测凸透镜的焦距,经历焦点和焦距概念的建立过程。

用冰取火的故事有很多版本,介绍中国古代的“冰燧取火”,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的演示实验设计很巧妙,特别是用手电筒产生平行光,通过烟雾来显示光路,把光束立体化,能够从前后左右不同方向,三维显示透镜对光束的作用。对实验进行总结,得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结论。

这个具体形象的全景演示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为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留下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实物基础。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老师应引导学生将光束抽象成光线,用图4-5-5来描述透镜对光的作用。

对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教学中不要求深入介绍,对主光轴、光心等概念也无需定义。只要求通过对图4-5-6的分析,知道透镜成像是由透镜折射光线形成的。

完成这个探究需要1个课时。

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即学生要经历实验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也要知道这个规律,并了解这个规律在实际中的应用。

这是一个有明确步骤的指导型探究,实验的步骤较详细,实验过程的指导较为具体,要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结论。

图4-5-1明亮的窗户在纸上成的像。

2.实验探究中应注意几点:

(1)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课题是在一定情境中提出的.,教材中的情景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案,老师亦可以在教室里让学生观察明亮的窗户在纸上成的像(图4-5-1),学生即席就可以做此实验,这是学生事先不容易想到的,会激起学生很大兴趣,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经历提出问题和猜想的过程。

(2)实验前应使学生明白用什么实验装置和怎样去研究,做好探究计划。进行实验,探究规律的过程,是以旁批里的提示为路标的指导下进行的。在收集数据中,提示1指出,实验数据应分三个范围采集,每个范围至少有两组数据。提示2中,对实像、虚像从能量角度进行了诠释。对虚像的认识,可能有一定难度,老师可以结合平面镜所成的虚像来理解。完成实验数据的采集活动后,可引导学生作初步总结。因涉及像的虚实、大小和倒正,头绪较多,现象纷繁,学生不易梳理清楚。应允许学生的总结片面、不完整。

(3)在探究活动的最后,教材要求学生将蜡烛从很远的地方逐渐向凸透镜靠近,观察这个过程中像的变化。这个过程,不是对前面实验的简单重复,突出了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过程,给学生一个动态的、全景式的图景。在此,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过程中像变化的两个分界点:蜡烛放在2倍焦距处和1倍焦距处。

图4-5-2。

将蜡烛放在2倍焦距处,像是怎样的?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推理来分析,突出理性思维的作用。

(4)对透镜成像的应用,教材有意识地介绍了学生发明的手电筒投影仪。在“家庭实验室”,让学生制作了“有凸透镜的照相机”。要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材料准备与实验设计。

1.实验材料准备。

本节教学需要准备的材料如下: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烧杯、手电筒等。

2.实验设计。

(1)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

在j2501型光具盘上分别悬挂凸透镜和凹透镜,调整平行光源发出的5条细光束,使中央一条光束和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可观察透镜对光束的作用。

将光源、1字屏、凸透镜、毛玻璃屏依次固定在滑块上,用学生电源给平行光源供12伏电压。调整光源和光具的高度,使它们中心等高。分别移动光源和光屏,使屏上成清晰的像。

图4-5-3。

[1][2]下一页。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八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九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十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十一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题】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十二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城市内种树,修隔音墙等.

(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上防噪声耳塞,用双手捂住耳孔等.

5.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

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hz---0hz。

6.超声波。

(1)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2)性质: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传播距离远.

(3)用途:超声波的声呐测距、超声成像、超声测速(多普勒效应)、超声清洗、超声焊接及超声碎石.

7.次声波。

(1)定义: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用途:可用来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8.课堂练习:。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声源做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人们在某些场合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人们把_____________称作“隐形杀手”,这是因为它影响人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外,还会损害人的______________,使人产生头痛,____________力哀退等神经哀弱症状,噪声还是诱发__________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_______________的主要项目之一。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__________。

(4)对噪声污染的治理,主要是消除或减弱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分别是控制___________,阻断_________,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

(5)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噪声一定会致人伤害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不是噪声。

c与环境需要不相符合的声音都是噪声d控制噪声只能从声源和人耳处减弱。

(6)下列各声音属于噪声的是()。

a音乐会里的钢琴声b节目的焰火鞭炮声。

c指甲在钢板上划过的声音d郊游时,树林里的鸟鸣声。

(7)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装在城市高架道路两侧的透明板墙。

c在人耳处戴上助听器d在声音传播途中植树造林。

(8)声音频率__________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低于____________的声音叫次声波。

(9)利用声呐测距时,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需测出______________,从而测算出该物体所处的位置。

四.布置作业。

一份练习。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十三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 °,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八年级科学之旅物理教案(优质14篇)篇十四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弟子规读后感范文(20篇)

    读后感不仅仅是一种作业或任务,更是一种与作者的对话和思想交流的方式。下面是一些读后感范文的摘录,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灵感。在我的假期生活中,我读过了许多

    高空安全施工方案(优质18篇)

    施工中需要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在施工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总结的一些要点。本工程为西山煤电发电分公司

    武术进校园工作方案大全(18篇)

    工作方案是在工作实施过程中为达成特定目标而规定的具体行动步骤和时间计划的书面材料。10.以下是一些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工作方案案例,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

    妇女节的小学策划方案(汇总20篇)

    在编写策划方案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以提供更加符合他们期望的方案。以下是一些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策划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让低年级孩子

    中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专业18篇)

    实施方案的关键在于执行,只有付诸行动才能让计划变为现实。实施方案的成败不仅取决于策划和设计,更重要的是团队的执行和配合。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司十三五文化建设的要求,

    西游记读后感觉初二(实用17篇)

    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思想和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暑假期间,我又读了四大名

    写老人与海读后感个大全(20篇)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源泉,读后感是读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后感觉骆驼祥子高中(实用15篇)

    读后感不仅是分享对书籍的喜爱和评价,更是一个展现个人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机会。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祥子的理想是:拥有一

    九年级数学教学的工作计划(模板16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评估与反思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了解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经过前面五个学期的数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汇编大全(23篇)

    一个完善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方向。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无情的时光老人像一阵寒风,走得无声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