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书香墨

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让我更加成熟和坚强,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处理问题和解决困境。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一

张连印,男,汉族,x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x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1964年入伍,在党的培养下,经过部队的淬炼,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铁心跟党走,一心谋打赢,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2003年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18年来,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集体;他建设党性教育基地,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教育,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普遍认为,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实践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是心系人民、造福家乡的“绿化将军”;很多老同志认为,张连印同志老骥伏枥、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绿化祖国,是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的生动践行者,是广大老年人学习践行的榜样。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光辉业绩。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二

一片赤诚、不忘xx,以始终如一的热情和不断精进的业务治理洞庭湖,最终倒在工作现场。连日来,湖南省水利厅原副总工程师、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原总工程师余元君同志先进事迹在水利系统引发强烈反响。

他不忘xx、牢记使命,从事水利工作25年,为根治洞庭湖水患倾尽一生。治理好洞庭湖,绝非是靠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任务,需要我们前赴后继,忘我投入,余元君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余元君同志的洞庭湖情怀和奉献精神,早就融进了洞庭湖的每一朵浪花中,他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的好干部,是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水利行业精神的先进代表。

他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科学统筹生态保护与治理开发,始终保持创业激情和奋进状态。“一位敬业的水利专家,倒在东洞庭钱粮湖垸分洪闸工程的简易工棚里。去世前3天,他一直在为工作四处奔走。他的身上流淌着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血脉,他在用实际行动‘守护好一江碧水’。”

他干净办事、清白为人,经手大量资金项目,从来不谋私利不徇私情。水利系统工程涉及资金量大。这些年,余元君主持的技术评审和招投标项目上百个,经手资金上百亿元,无一例负面反映。为加强项目监管,保证工程运行质量和效率,2011年余元君就开始谋划架构洞庭湖区建设项目管理系统,从立项、评价、施工、监管到验收等环节实现流程化管理,进行全程监督。系统2013年上线后,得到水利部、湖南省纪委肯定,目前已在洞庭湖区治理项目中全应用、全覆盖。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三

余元君同志,湖南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201月19日下午,余元君在岳阳市君山区现场办公时突发疾病,不幸辞世,年仅46岁。余元君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勤勉务实、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硕果累累,他的人倒下了,但却树起了丰碑。他被湖南省人社厅、省科协追授“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湖南省水利厅党组号召全省水利系统向他学习,余元君同志的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质。

把事情做到“极致”,要运筹帷幄、把握全局。25年来,余元君的足迹遍布洞庭湖34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226个大小圩垸、11个重点垸、24个蓄洪垸……70多本笔记本详细地记录着自以来,他和摘录的洞庭湖治理关键信息;在他的办公电脑里,一幅幅洞庭湖水系、堤垸、工情、水情图片及说明,分门别类,整齐明了;移动硬盘里,上千g的相关资料,整理得清清楚楚。余元君被同事形象称为一本“行走的洞庭湖水利百科全书”,由他整理完成的《洞庭湖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适用文件汇编》,也被誉为“洞庭宝典”。这种内心深处的敬畏、极高的赞誉来自余元君脚踏实地的深入调研,来自于他对洞庭湖的全面了解。我们抓工作不能浮在表面、“蜻蜓点水”,做决策不能“屁股决定脑袋”,而应沉下心去抓调研,深入一线摸实情,要善于将党的理论与基层实际结合起来,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

把事情做到“极致”,要“拘于小节”、注重细节。,屈原垸西大堤堤防加固项目中,有一段护坡的初步设计方案计划拆除重新施工,余元君看了方案后不放心,又带队重新勘查。经仔细核查,他们发现这段大堤几十年来陆续护坡,厚度达80厘米,初步方案明显不合理。于是,余元君研究制定了新的设计方案:上部平整后缝隙灌入细石混凝土,下部平整后现浇混凝土板护坡。这样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加快了进度,又节省了国家资金。因为余元君对细节的专注,为国家节省了建设资金。我们在做事过程中不能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想法,而应常怀“细节决定成败”的心态,既要在事关全局问题上“把脉定向”“行稳致远”,也要在具体事情上“谨小慎微,慎终如始”,不轻视小节、不忽略细节。

把事情做到“极致”,要xx如磐、久久为功。“1990年,适逢大旱,庄稼无收,深感中国农业之‘靠天’原始落后,以优异成绩第一志愿考入天津大学水利系水工专业,希望能为家乡有所贡献。”这是余元君的为民xx,为此他将人生最精彩的华章谱写在洞庭湖畔,将最美的洞庭湖留给了洞庭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担,首先得我们‘洞庭人’来挑。”余元君生命最后的三天,马不停蹄地奔波在长沙进行工程评审、华容县检查指导洞庭湖治理、协调蓄洪垸相关事宜、检查大通湖东垸分洪闸施工、协调钱粮湖分洪闸工程建设等水利事情上,他用25年“连日奔波”挑好“守护重担”,并开发了“千里眼”系统,制定了“数字洞庭”规划。有人说这个社会太浮躁,人心太急躁,古人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想主要还是没有坚守xx,功利心、贪心、灰心成分过重,缺了做事的决心和恒心,多了“滥竽充数”的“投机取巧”。我们做事要多一点“久久为功”,少一点“急功近利”,遇到困难,既要停下脚步来思考,更要重整行装再出发。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四

教育是一门科学,好的教育则是一门艺术。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有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努力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情、意的统一,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坚持知与行的统一,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

“知识引导人生,学习成就未来”。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个人,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落后于时代。在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的当今时代,做一个好老师,更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按照提出的始终“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的要求,以锲而不舍的学习研究,以源源不断的进取创新,为学生提供鲜活的知识清泉。

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心中有爱,才能传递爱,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学生。

爱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像要求的那样,“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用爱打开学生的知识之门,用爱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育的温暖,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爱是责任和付出。爱学生,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爱是尊重、理解和宽容。爱学生,“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让所有学生都健康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五

六一儿童节,多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节日,然而,今年的“六一”却有着悲壮与伟大:

二零二一年六月一日十八时左右,两名儿童在x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沙滩边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时刻,王红旭老师以百米冲刺跳江救人,倾尽全力将孩子往岸上推,在数十名群众联手接力下,这两名落水儿童被成功救起,他却因体力不支,不幸被江水冲走,英勇牺牲,年仅三十五岁。

三十五岁,风华正茂;三十五岁,教书育人;三十五岁,责任与担当。王红旭老师被定格在三十五岁的光辉年龄,他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他的高贵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爱孩子深深的印入王红旭老师的心灵。当一声求救映入耳际——“救命哇,救我的娃儿啊!”突然听到的一声凄厉惨叫,年轻的妈妈瘫软在沙滩,众人目光惊愕,而王红旭老师正从百米之外,奔过一片草丛,狂奔冲向江边……这是王红旭老师留给我们最后的背影。救出一名孩子,他又不假思索去救另一名孩子……两名孩子得救了,他却被无情的江水……正是爱孩子的思想使他义无反顾,英勇救人。

“爱孩子是老师的天职。”作为一名老师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也是党和国家对我们老师的基本要求。王红旭老师将人生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体现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以舍己救人的英勇壮举,深刻诠释了人民教师的精神品质;以至诚至深的教育情怀,彰显了教育世家的精神风范;以胸怀大爱的师者仁心,铸就了师爱永恒的精神丰碑。

品味着王红旭教师的英雄事迹,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爱岗敬业,要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爱学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我们的责任。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我们要做到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相信有我们全力的付出,教育事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光辉灿烂!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六

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来到清风林教育基地苗圃参观。基地创办人张连印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这群“红领巾”说。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76年执着人生的写照。

1964年2月,村民们敲锣打鼓,送骑着大马、戴着红花的张连印去参军。一个备尝艰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范文写作,16岁时爷爷病重,成绩优异的张连印初二时不得不辍学回村。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挣工分,编筐还欠债。

爷爷病逝后,张连印独自过活。那时候,村里谁家日子都紧巴。看张连印常常吃不饱,邻里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会珠算,脑子灵、品行好,安排他当小队记工员,后来又当大队会计和村民兵连指导员。

19岁那年,张连印被村里推荐入伍,圆了从军梦。

“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县东街礼堂召开的欢送会上,张连印代表新兵发言。

这个无数次在脑海中闪回、对无数人讲述过的场景,对张连印来说,是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不当个好兵,对不起村里对我的培养,对不起乡亲们对我的恩情,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入伍第一年获评“五好战士”“技术能手”,第二年入党,第三年提干当排长,第四年当副连长,第五年当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在军营这片沃土扎根拔节,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

乡亲们都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却不这么认为:“我从小生在张家场村,喝十里河的水、吃左云县的粮长大,在部队40年,没有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的培养关心,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退休前一年,张连印回张家场村探亲,看到很多乡亲住上了大瓦房,开上了摩托车,可放眼望去四周几乎看不到绿色,风沙还是拍得窗户“啪啪”作响。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左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地处京津沙源风口,沙尘暴危害严重,植树种草成活率低,生态环境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张连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2003年,从x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休后,张连印把3个儿女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准备回老家张家场村植树造林。”

树高千尺不忘根。“我是一名党员、一个军人,退休后身体还行,做点社会需要、家乡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

将军解甲,落叶归根。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七

黄文秀先进事迹影响着每一个人,大公无私的责任感,让人感动。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时代楷模黄文秀先进事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个字的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备感惭愧的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似乎从来没有安静下来认真思考过这八个字的,直到我学习了黄文秀同志的事迹。

作为与我同年毕业的校友,黄文秀同志**年毕业后报名考取了选调生,成为家乡百色市委宣传部一名干部。去年3月,黄文秀响应号召来到乐业县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精准脱贫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村里共有88户418人脱贫。

今年6月14日周五晚上,黄文秀利用周末,回到老家百色市田阳县农村看望身患癌症、接连做了两次手术的父亲。6月16日周日深夜,一心想早点回村部署抗洪的黄文秀,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年仅30岁的生命就此终结。

她不顾自身安危坚决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回村部署抗洪的大公无私的责任感,当然让我感动;但更让我感动之余又着实惭愧的是她在日常工作中的认真和用心。最初在老百姓那里总是碰钉子,为了让老百姓愿意接近她,她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再到贫困户家里时,就不再拿着个本子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帮忙扫院子;贫困户一次不让她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她还在日记里写下“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地用桂柳话交流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黄文秀则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反观自身,虽然一线的媒体工作不能与精准扶贫攻坚战相比,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工作中花费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拿出像黄文秀那样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去解决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在黄文秀事迹的相关报道中,最让我动容的一段是:年过六旬妈妈的手腕上一直戴着一个手镯,朝里的一侧刻着四个字:女儿爱你。那是今年妇女节,文秀从网上给妈妈和嫂子每人买了一只的礼物。看到手镯,妈妈充满了无限的自责。感动之余,我想,黄文秀这种放弃“小我”选择“大我”的事迹,真正地展现了当代青年榜样的风采,也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我们基层共产党员虽然职业选择不同,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她的一生,定格在芳华绽放的30岁。

她就是广西百色市乐业县**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璀璨的青春岁月,如流星般划过,闪亮夜空。壮乡内外、网上网下,无数人深情缅怀,有无尽的哀思,更有对这位年轻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深深敬仰。

笃定前行:朝着受灾群众的方向。

每当进入雨季,广西百色大石山区时常遭受洪涝、塌方、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侵袭。6月16日晚,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一条从百色市通往乐业县的山路被突如其来的山洪淹没。黄文秀在驾车返回乐业的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难。

车窗上的雨刮高频地刮动,车灯下却看不清前行的路,只有滚滚洪水从眼前涌过……从黄文秀用手机最后拍下的画面,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是何等危险。

很多同事一直关注着黄文秀的消息,大家的心都紧紧地揪着。同事成明说,17日一早得知凌云县路段发生塌方,有车辆被山洪冲走,她和几个同事立即赶去塌方现场,此时黄文秀的名字已出现在失联人员名单中。

救援一直在紧张地进行,等待的时间是煎熬的,黄文秀的家人、同事、朋友、村民的内心仍然抱有希望。然而,6月18日传来的却是噩耗。

同事们的劝阻,父亲的挽留,都没能留住黄文秀。

黄文秀利用周末回家看望做完第二次肝癌手术的父亲,看着天气突变,16日急着返回百坭村。病床上的父亲非常担心:“天气预报说晚上有暴雨,现在开车回村里不安全,明早再回吧?”

“正因为有暴雨更得赶回去,怕村里受灾,我马上得走了。”面对父亲的挽留,黄文秀叮嘱了一句“按时吃药”,便启程回村。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黄文秀留给父亲的最后一句话。

一路上,她不断与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联系,询问当地雨势和灾情,特别叮嘱要关注几个重点村屯,要立即组织群众防灾救灾。

回忆起当晚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几度哽咽:“那么危险的情况下,她想着的是村里的灾情……”

青春选择:“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1989年出生的黄文秀性格开朗活泼。同学们对她的印象是:爱美,喜欢穿裙子,会弹古筝,写得一手好字,有一点时间就专心致志地学画画。她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热情阳光的感染力。

**年毕业季。位于人生十字路口,不少同学都在为找一个不错的就业机会操心。黄文秀也有许多选择,但她没有留恋都市的繁华,毅然回到革命老区百色,作为优秀选调生进入市委宣传部工作。

百色位于广西西部,自然条件较差,是广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年3月26日,黄文秀响应组织的号召,到乐业县偏远的百坭村担任第一书记。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科科长何小燕回忆:“单位就驻村工作征求她意见时,她毫不犹豫答应了。她父亲患癌症病重的事一句也没提,当时我们都不知道。”

有同学问过她,为什么要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偏偏回到贫穷的家乡?她回答:“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黄文秀为什么坚持要做那个“要回来的人”?百坭村贫困户黄仕京与黄文秀有一段对话。

黄仕京问:“大家都说你是北京毕业的研究生,你为什么到我们这么边远的农村工作?”黄文秀说:“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呢?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

黄仕京的一儿一女都在读大学,生活困难,黄文秀帮他的孩子申请了助学的雨露计划。黄仕京要求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积极争取入党,在广西医科大上学的女儿已经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了解黄文秀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由于父母亲身体不好,家境贫寒,黄文秀通过国家的助学政策完成了学业,上大学后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以自己品学兼优的表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

黄文秀的父亲理解女儿,也支持女儿的选择:“你入了党,就要为党工作,回到家乡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民公仆。”

爱美是女孩子的天性,投身扶贫事业后的黄文秀将自己的爱美之心悄悄地“藏”了起来。她北师大的师妹、南宁市第十八中学教师蒋金霖说,在北京读书时,文秀总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但当了驻村第一书记,她就收起了漂亮的裙子,穿上运动装在山野村屯间奔忙,身上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

这个爱笑的姑娘甚至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领导、同事多次关心她,热心人要给她介绍对象,她的回答是:“等百坭村的父老乡亲都脱贫了,我一定轰轰烈烈爱一回,让乡亲们做证婚人。”

脱贫攻坚:“我心中的长征”

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472户中有195户贫困户,11个自然屯很分散,最远的屯距村部13公里,好几个屯都在10公里以上。初到村里,黄文秀碰了“钉子”。

“我们这里穷了那么多年,真的能脱贫吗?”“你一个女娃,能行吗?”一些村民议论纷纷。黄文秀一开口就是普通话,敲贫困户的家门时甚至会吃“闭门羹”。好不容易进去了,打开笔记本,群众却不愿多说。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必须尽快打开工作局面,黄文秀急得哭鼻子,晚上回到宿舍整夜睡不着。

贫困户黄邦旋想申请低保,因不符合纳入低保的条件,未能如愿,就不给黄文秀开门。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上门,黄文秀打起了“亲情牌”:“我也姓黄,我叫你哥吧。哥这么聪明、勤快,一定能奔小康。”

黄文秀耐心地做黄邦旋的思想工作:国家扶贫政策多得很,何必就盯着低保政策?靠低保只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要脱贫还得加油干,不等不靠自己干出来才光荣。讲通了道理,黄邦旋脸上有了笑容。黄文秀帮助他争取到7000元产业奖补资金种水果,老黄一家顺利脱贫。后来,他们一直以兄妹相称。

53岁的贫困户韦乃情面对记者,泪水在眼里打转。老韦清楚地记得,黄文秀往他家里跑了12次,细心了解实际困难,分析贫困原因,商量对策,帮他申请扶贫贴息贷款种植了20亩油茶树,**年顺利实现脱贫。“她一心一意帮我,像我女儿一样!”

黄文秀周末经常不回家,走访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还绘制了村里的“贫困户分布图”,每一户的住址、家庭情况、致贫原因等,都一一标注在笔记本中。

群众从开始接纳黄文秀,到打心眼里喜欢她,敬重她。一些人开玩笑说:“你这个女娃娃还真是难‘缠’得很哩!”

山路太远,黄文秀还不时要去镇里、县城开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她将私家车开到村里当工作车用。今年3月26日驻村满一年,汽车仪盘表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当天她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

黄文秀曾对朋友说:“长征中,战士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黄文秀的生命定格在了30周岁。6月16日晚,这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在驱车探查暴雨灾情时,所乘车辆被山洪卷走,不幸遇难。

2018年3月,黄文秀主动请缨到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的百坭村,472户中还有103户未脱贫,贫困发生率达23%。

在黄文秀服务百坭村的1年多里,她帮助百坭村发展电商,将当地的砂糖桔等土特产远销全国各地;她为百坭村申请通屯的路灯项目,让村民走夜路不用再打手电筒;她挨家挨户走访全村建档立卡户,清晰地记录每一户的致贫原因。

这名来自百色市田阳县农村的姑娘家境十分困难,2016年,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当一名定向选调生,回到广西基层时,她家刚刚脱贫。

在百坭村的驻村宿舍,记者看到黄文秀曾居住过的1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内,除了床铺,仅有简易书架和电脑桌,桌上放着她下村时戴的草帽,书架上摆着两本她的驻村日记。这一年多来,黄文秀在驻村日记里记录着她对百姓脱贫致富的期盼,也记录着她的每一步成长。

“从3月26日到现在,一共67天,我是我们村脱贫攻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还不够勇敢。”“2018年7月26日,我们村产业园的牌子一直在努力中,5个致富带头人也在培养中。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2018年8月15日,我发现我的方言进步了,可以和贫困户完整用桂柳话交流了。”

百坭村村民班统茂曾是一名贫困户,在黄文秀的帮扶下,他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告诉记者,百坭村那用屯种有300亩砂糖桔,之前因为疏于管理,产量一直上不去。黄文秀到村后,组织力量统一管护,2018年,那用屯砂糖桔产量大增,从2017年的年产6万斤增长到2018年的50多万斤。黄文秀又帮村民联系客商,并向上级部门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把村路修好以解决运输问题。2018年,共有8户人家的那用屯,有6户靠砂糖桔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黄文秀来到百坭村1年后,当地有88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7%。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4万元,百坭村被评为2018年度“乡风文明”红旗村。

6月22日上午,前来送别黄文秀的亲友和群众将百色市殡仪馆的告别大厅挤得满满当当。在鲜花翠柏中,黄文秀的骨灰盒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告别大厅中央悬挂着黄文秀的遗像,照片中她笑容灿烂。

当天凌晨4时,百坭村村委主任班智华和十多名乡亲摸黑出发,前往百色市参加黄文秀的告别仪式。

“如果她能亲眼看到全村村民奔小康该多好!”告别仪式上,村民班统茂含泪用手机拍下黄文秀的遗像,哽咽地说:“文秀书记最遗憾的就是,还没走完她的扶贫路。她走了,我们会更加努力,完成她的心愿。”站在黄文秀的遗像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导师郝海燕泪流不止。为了送黄文秀最后一程,她特地从北京赶来。在她的印象中,黄文秀骨子里非常有想法。“她本可以有很多选择,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但她还是非常坚定地要回来。她割舍不掉她的家乡情结,她的家乡、亲人都在这里。”

在朋友圈里,黄文秀总在“秀”她的百坭村。黄文秀走后,她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室友张江雁于6月21日专程和同学赶到百色,去看她生前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去走她每晚都要经过的那条小路。这一行,张江雁理解了黄文秀当初的选择:“回到家乡帮助家乡脱贫致富,就是她内心的使命。”

“今天,我们一起送别文秀!”6月22日,北师大教育基金会、校友总会、中国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发起“文秀一路走好”慈善项目线上捐赠,其资金将优先用于抚恤文秀家庭,并经家属同意后开展黄文秀生前心系的百坭村扶贫和教育事业。

在北京师范大学2013级哲学与社会学硕士班群里,黄文秀的同学邱建忠留言说,“文秀之公心,实乃师大校友、我辈青年之榜样!我认为追念文秀,就是在追念一种精神,一种我们这个时代迫切需要且极为珍贵的精神――为祖国事业献身的精神!”

今年3月26日,黄文秀驻村满一年,她的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恰好增加了2.5万公里。她特意发了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听完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的报导,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太快,快到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甚至不知初心为何。科学家、建筑师、军人一个个为家为国且高尚神圣的职业一直是我们在孩童时代的理想,而随著年纪的增长,思维以及认知的具化,理想渐渐成为考一所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经济独立、独善其身.......所有生活的零碎,都不再能够拼凑得起最初梦想的蓝图。也许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浅薄,也许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也许是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的认知超越不了“小我”。而黄文秀的事迹,正是能够让我们在感动、感慨的同时,从这些情感碰撞中再去找到自己的初心,用榜样的力量荡涤灵魂、砥砺初心、呼唤担当。

黄文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牢记着自己身上的使命,年仅30岁的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通过学习和对照,感觉到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结合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树牢宗旨意识,要像黄文秀一样,多注重实践锻炼,多去基层一线,在不同岗位的工作中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危难险阻前敢担当,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斗争意识,努力为广大职工群众排忧解难,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从优秀党员的良好形象出发。

二是强化责任意识,要对标先进榜样,积极向先进榜样看齐,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先进榜样的精神化为实际行动,把学习的成效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善自身工作作风,努力在综合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每一件事,不断提高为职工群众服务的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文秀同志不幸遇难,令人痛惜,向她的家人表示亲切慰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同志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黄文秀同志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同志自愿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赓续传承红色传统,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她自觉践行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推动实施百坭村村屯亮化、道路硬化和蓄水池修建等工程项目,带领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汗水。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同志在突发山洪中不幸遇难,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黄文秀同志被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等称号。

近一段时间,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黄文秀同志是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和先锋模范,是用生命坚守初心使命的优秀青年共产党员。广大党员和青年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向黄文秀同志学习活动,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伟大事业,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以一流业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黄文秀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黄文秀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宣部、教育部、全国妇联、国务院扶贫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有关负责同志,黄文秀的亲属、同事、同学,及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发布仪式。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八

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故乡植树造林。绿化荒山18000多亩,植树200多万株,和乡亲们一起将昔日的荒山头建成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

这两天正是秋冬森林火险期,为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张连印正忙着跟值班人员一同在林间巡查。张连印的故乡山西省左云县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常年受风沙侵袭。为了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退休后的张连印没有在省城安度晚年,而是返回家乡,立志让左云县绿起来。

可听说当了将军的张连印退休要回家乡种树,乡亲们并不相信。面对质疑,张连印承诺,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还集体。

万事开头难,张连印和家人第一批栽种的1万棵树苗几乎“全军覆没”。为了搞清楚来龙去脉,他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终于使沙化土地栽下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张连印被确诊为肺癌中期,随后几年,又相继查出脑梗、肺癌骨转移等多种病症。面对疾病的折磨,张连印没有畏惧退缩,病情稍有好转就又回到了“战斗岗位”。

十多年来,他通过不懈努力,和乡亲们一起将昔日的荒山头建成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为人民谋幸福的路上没有终点,为了唤起全民绿化意识,张连印建起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先后为省市县党政机关、各类学校和企业作报告200多场,他还优先吸纳贫困人口在造林基地务工,既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又促进了荒坡荒地增绿。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九

寒风凛冽,残雪点点。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的山山梁梁,云杉、樟子松、新疆杨等树木傲然挺立,奋力抵御着来犯的风沙。

穿行在山林间,63岁的张连印仿佛在检阅士兵,又像是在看望儿女。他掸掸这棵树上的雪,摸摸那棵树的枝丫,轻轻地说:“好好长吧,北京要举办奥运会啦,你们要在外围筑起绿色长城哩!”

2003年5月,戎马半生的张连印退休了。

家人高兴地说:聚少离多的日子终于过去了,这下子,一家人可以享享天伦之乐啦。

老家的领导则辗转捎来口信,希望他这个全县唯一的将军利用自己的影响,帮着家乡搞搞招商引资,或者干脆给哪个企业当当顾问。

可两个月后,张连印作出了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家乡义务植树。

儿女们不理解,家乡人也纳闷儿。可张连印有他的道理。

左云县是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重点县之一,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风门。张连印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大风刮得他站都站不稳,沙尘打在脸上生疼生疼。虽然这些年来,当地一直在努力植树造林,可由于无霜期短、干旱少雨,林木成活率很低,除了稀拉拉的"老头儿树",荒山秃岭和尚头的现象仍没多大改变。

"再不能让乡亲们过喝风吃沙的日子啦!植树造林,治理风沙,既能让子孙后代受益,又可为即将举行的北京奥运会添点绿色屏障,受多少罪也值啊。"张连印意志如山。

说干就干!为筹备资金,他把全部积蓄拿出来,又动员家人"赞助"。大女儿用新房作抵押,贷款20万元支持他;儿子"贡献"10万元;小女儿也把3万元转业费和一些积蓄"捐"了出来。

2003年10月,张连印回到家乡,紧锣密鼓地准备起来。白天,他到荒山坡上察看地形、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晚上,他躺在炕上学习种树知识、思考绿化办法。他四处奔波,取得县乡领导的支持,请来有关专家帮助制订生态园林村建设规划,又多方化缘寻求资金支持。为赶工期建苗圃,他不顾已经上冻,在野外搭个窝棚就住了进去,组织施工。

张连印拍着胸脯说:"谁的地谁所有,种谁的地树归谁,以后上级下拨的退耕还林补助也归土地承包人所有!"。

为给乡亲们吃定心丸,他主动与乡、村签订合同,明确提出,自己"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林木无偿交还集体。"。

事无巨细,他都得操心,常常早上5时多就从炕上爬起来,和乡亲们一道上山摸爬滚打,午饭、晚饭都在地里凑合。几天下来,脸就被吹得黑黑的,由于风大又着急上火,嘴唇干裂,不住地流血。

农时不等人。树苗拉到山梁上,必须当天栽完、当天浇水。栽树那天,他们一直忙活到深夜一两点。回到家,楼都差点上不去,进屋倒头就睡着了。

"五一"长假,女儿张晓梅去看他们。往山上走的时候,迎面看见一群身着迷彩服的乡亲扛着锹、拎着桶,说说笑笑地走来,她正想该不该打个招呼,忽然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定睛一看,原来就是爸、妈。他们的头发被风吹得蓬乱,脸色又黑又红、嘴唇干裂。"爸!妈!"张晓梅哽咽着喊了一声,眼泪便扑簌簌地掉下来。

按说天道酬勤,可谁知,首批栽下的1万多棵樟子松,到夏天竟死得没剩下几棵。张连印仿佛被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乡亲们劝他:咱这儿就是难栽活树,你就别折腾了,安安稳稳在家过几天好日子吧。

张连印走大同、上北京、跑沈阳,虚心向苗木专家请教,并购买了几十本有关书籍。许多专家被张连印的精神所感动,有的教给他"营养袋育苗法",有的住到村里现场指导。渐渐地,他摸到了种树的门道:从外地买回的树苗要带母土,买回后先在苗圃缓上一阵儿以适应本地土质和气候,栽树苗时还要带母土……这样,2005年4月,新栽下的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6%。

虽然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都给了张连印一定的资金支持,他还是感到钱紧。为了节省苗木成本,张连印承包了一块河滩荒地,建成了300多亩的苗木繁育基地,自己繁育树苗,除满足张家场绿化需要外,还可低价供应给周围的群众,以实现"以树养树"。

4年多来,张连印先后筹资180多万元,打了8眼机井,修了一条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一条3400多米的灌溉渠,植树20多万株,绿化荒山荒坡3000多亩。

以往肆虐的"黄风怪"温顺了,绝迹多年的黄鹂、杜鹃、黄羊又回来了。

张连印原以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为家乡绿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就够了。

可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他的想法。

2004年冬天,离村子较近的北山梁的数万株树苗,几天之内就被村里的牛羊啃得残缺不全。摸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将军一阵心酸,却又无计可施。

村里穷啊!乡亲们养点牛羊补贴家用,也不容易,能去责怪他们吗?但不提高大伙儿的生态文明意识,动员每个人都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种再多的树也难见效。

于是,他没有像别人一样在林地里撒毒药、设栅栏,也没有埋怨谁一句,而是走东家、串西家,宣传起种树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树,咱村迟早会让沙子给埋了,你没看见有些地方的沙窝窝很深吗……看到牛倌、羊倌们鞋子破旧,张连印给他们每人买了双胶鞋,逢年过节,还去看望看望。

"人家一名将军,宁可受罪也要种树,都是为了大家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啊。"渐渐地,村里人都被张连印的诚心打动,自觉护绿的人越来越多。牛倌、羊倌们放牧时,都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里新栽的几百棵小松树,再也没有孩子们破坏了。

一有空闲,张连印还走出张家场村,到左云县有关部门和单位"游说",宣传植树造林的好处。

人爱护自然,就会获得自然的慷慨馈赠。随着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张家场村的乡亲们惊喜地发现:以往肆虐的"黄风怪",如今最多只能在村边打个转转,就乖乖地溜走了。村里绝迹多年的黄鹂、杜鹃、黄羊又回来了。

为感谢张连印,乡亲们瞒着他,自发捐款捐物,打算在他绿化的山坡上建一座凉亭,题刻"将军台"石碑以记之。

听说这件事后,张连印再三阻拦。可乡亲们执意建碑亭,没办法,他找乡领导做工作,最终在石碑上题刻了"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几个字。但背后,村民还是称之为"将军台"。

后来,左云县在张家场村召开了植树造林现场会,并投资300万元,在全县开展了植树造林、绿化家乡活动。

事事往前冲的张连印自然不甘落后,他思谋着,今后几年,要争取再绿化荒山2000亩,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让乡亲们生活得更美好,让大地更富生机!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

山坡上,张连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讲起话来中气十足。很难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线上。

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张连印只说了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手术前他默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下亲朋的钱一一还清甚至去照相馆拍好了遗照。只是树还没有种完。手术后的张连印实在等不及第二年正月就拉着妻子回乡了。一如往常他们没有找人接送老两口从石家庄坐火车睡一晚早上五点多到大同又坐客车到张家场村。“要是我不回来这摊事就散了。”他压根儿没有想过自己的身体满脑子都是种树。

回到植树的基地,张连印立马装上树苗和铁锹,坐着他的“专车”上山了——这辆不到5万元买来的面包车,6年间跑了近20万公里,“拉工人、拉工具、拉树苗,出沟入岭,都是他那车。”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池恒广说。

如今,植树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他带领乡亲们为家乡种下200多万棵树。

如今,张连印依然走路飞快、精神抖擞。

华夏大地上,创造奇迹的又何止张连印!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一

2003年,山西省左云县,张连印退休后返回家乡。

出人意料,卸下钢枪的张连印竟扛起了铁锹。这位从张家场村走出的军队高级干部,退休后要回乡种树?!“植树可以防风固沙,改善家乡自然环境。我没有万贯家财,植树造林是最现实的选择,有多少钱种多少树。”反复琢磨,张连印选定了这条路。当时,冲着他的名望,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钱很容易”。可张连印心里,通透如镜:“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事。”

乡亲,在张连印心中的分量很重。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抚养他长大的奶奶爷爷也在他13岁和16岁时相继去世。“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他记得,小时候有时穷得连鞋子都没有。

57年前的那个早晨,张连印终生难忘——村里锣鼓喧天,这个19岁的青年要去当兵了!戴红花、骑大马,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

当连长,他被评为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

他从团长、副师长,干到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2003年3月,张连印退休了。他认真地对老伴说:“我是退休了,没职务了,可我的党员身份还在,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张连印的家乡左云县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土地超过一半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

几十年过去,乡亲们虽然从原先的土坯房搬进了砖瓦房,但光秃秃的荒山野坡却没有改变。

“绿化家乡、造福乡亲,就是我‘人生最后一个战场’。”当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打响了植树事业的“第一战”。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推进强军兴军事业汇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奋斗力量,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张连印,男,汉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1964年入伍,在党的培养下,经过部队的淬炼,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铁心跟党走,一心谋打赢,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2003年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18年来,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集体;他建设党性教育基地,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党史教育,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张连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部队官兵普遍认为,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实践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是心系人民、造福家乡的“绿化将军”;很多老同志认为,张连印同志老骥伏枥、老有所为,发光发热、绿化祖国,是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的生动践行者,是广大老年人学习践行的榜样。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奋进力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光辉业绩。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张连印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张连印同志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和河北省委、山西省委有关负责同志以及部分干部群众、部队官兵和青年学生代表参加了发布仪式。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三

“不管你多富有,不论你官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18年间,就在这片脚下的土地,他带领乡亲们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200余万棵树,他分文不取,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创业初期,张连印拿出了全部30万元积蓄,大女儿张晓梅用房子抵押贷款20万元,儿子张晓斌拿出积蓄10万元,小女儿张晓花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垫入。后来张连印又两次向银行贷款。

然而,村子里张连印自家的老屋,却坍塌得不像样子。

本族的老人劝他:连印啊,你就不想想自家?你家的老屋还是花些钱翻盖一下吧。

张连印却说:“我还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绿化荒山上吧!”

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事迹,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却被张连印制止,后来立起来的是“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2015年,儿子张晓斌离开部队选择自主择业,回村跟着父亲种树。

有人不解:“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

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他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说农家话,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在他资金短缺时,3位村民贷款30万元借给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村民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看不出是个将军。”

而妻子王秀兰最明白他,“如果乡亲们觉得他和他们一样,他就高兴。”

在张连印的日记本上,记录着一些点滴小事——。

“拿完药,在医院门口点了一碗面,自己来了个光盘行动!”

“从左云去大同,坐了公交车,又一次低碳出行。”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如今,张连印的植树基地成了右玉干部学院的教学点,最初被命名为“将军林”绿化基地,他把“将军”二字换成了“清风”。

党和国家大大小小的提倡和要求,他悉数践行,理由只有一个,朴素而炽热:

“是党把我从一个孤苦的放牛娃培养成一名将军,是乡亲们让我过上现在的日子。永不忘这一方水土一方乡亲,党组织是我的家,家乡父老是我的母亲。”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四

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小苗带着连着根的土栽下去,成活率才高,长得才好。就像咱们人一样,得有根,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

今年暑期的一天,左云县东南小学学生来到清风林教育基地苗圃参观。基地创办人张连印左手举着一棵樟子松幼苗,右手托着根部的泥土,对这群“红领巾”说。

这是张连印回村植树造林收获的经验,也是他76年执着人生的写照。

1964年2月,村民们敲锣打鼓,送骑着大马、戴着红花的张连印去参军。一个备尝艰辛的苦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光荣。

他4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16岁时爷爷病重,成绩优异的张连印初二时不得不辍学回村。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挣工分,编筐还欠债。

爷爷病逝后,张连印独自过活。那时候,村里谁家日子都紧巴。看张连印常常吃不饱,邻里总想办法匀碗饭给他。村干部看他有文化、会珠算,脑子灵、品行好,安排他当小队记工员,后来又当大队会计和村民兵连指导员。

19岁那年,张连印被村里推荐入伍,圆了从军梦。

“你们给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在左云县东街礼堂召开的欢送会上,张连印代表新兵发言。

这个无数次在脑海中闪回、对无数人讲述过的场景,对张连印来说,是装在心里的一抔“连根土”。

“不当个好兵,对不起村里对我的培养,对不起乡亲们对我的恩情,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入伍第一年获评“五好战士”“技术能手”,第二年入党,第三年提干当排长,第四年当副连长,第五年当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省军区副司令员,张连印在军营这片沃土扎根拔节,一步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

乡亲们都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却不这么认为:“我从小生在张家场村,喝十里河的水、吃左云县的粮长大,在部队40年,没有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的培养关心,没有群众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退休前一年,张连印回张家场村探亲,看到很多乡亲住上了大瓦房,开上了摩托车,可放眼望去四周几乎看不到绿色,风沙还是拍得窗户“啪啪”作响。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左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区,地处京津沙源风口,沙尘暴危害严重,植树种草成活率低,生态环境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改善。

张连印登上村里的北梁,回想起另一片山坡。

2003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岗位上退休后,张连印把3个儿女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家庭会议:“我准备回老家张家场村植树造林。”

树高千尺不忘根。“我是一名党员、一个军人,退休后身体还行,做点社会需要、家乡需要的事,是我的本分。”

将军解甲,落叶归根。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五

“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

张连印要回乡种树的消息传开,张家场村炸开了锅。

“瞎弄!咱村的荒山,几十年就没种活过树,你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堂弟张连茂找到张连印。

张连茂十几岁时,和张连印见过村里老支书带着村民在荒山上种树。“那时候,从老杨树上砍下树枝,截成二尺半的枝条,斜插在树坑里,填土踩实就行了。可那会儿大家肚子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去浇水伺候树?咱们这儿又常年刮‘黄毛风’,树咋能活?”

很多村民都不理解。有人问张连茂:“你那个大哥真有意思,当了那么多年官,年纪大该享清福了,咋想起种树这麻烦事?不种树咱们几辈辈不也过来了?”

回乡之初,还有人劝张连印,左云产煤,投资办煤矿,挣钱不费力,或者帮家乡招商引资,给企业当个顾问,发挥发挥余热。

“回村植树苦是苦点,但比当年条件好多了。花自己的钱,出自己的力,绿化荒山、回报家乡,我心里踏实。”张连印说。

盖房、建苗圃、打井、修渠,他和妻子王秀兰带来的30万元积蓄很快花光了。找亲戚、求朋友,他多方筹措,3个子女也拿出积蓄凑钱给他。

“投入这么多,肯定是等树长大了赚钱。”面对有些乡亲私下里的议论,张连印没有过多解释。他与乡村两级签订了造林绿化合同,作出承诺:“不要林权,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生态建设成果无偿交还集体。”

张连印找到山西省林业设计勘察院现地勘查,制订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计划通过人工造林、道路绿化等使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有了“作战计划”,张连印既是指挥员,也是战斗员。

“他哪像个将军?天天和我们干同样的活,一身迷彩服灰扑扑的,耳朵、嘴里都是沙子,脸晒得黑吹得红。抱树苗上山,我们抱两棵,他抱三棵。浇完地,他的胶鞋和衣服也是湿的。”和许多村民一样,胡万金被张连印和他的妻子深深感动,“嫂子和他一样,干完活满头大汗,嘴上风吹得裂口子,比农村媳妇还能干。怪不得两个人能成一家子。”

树栽活了,山坡绿了,人心暖了。2005年,乡亲们自发捐款,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准备立一块刻有“将军台”的石碑。张连印得知后坚决推辞:“这些年,乡亲们都在种树,我回来就是加入这个行列,事干了是大家的成绩。”在他的坚持下,石碑上的内容改为“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然而,乡亲们至今仍把这座亭子称作“将军台”。

风沙少了,飞鸟多了,黄羊回来了。“老将军的足迹遍布左云大地,各个乡镇都有他的植树点。全县林木覆盖率自2003年以来增长了6.43%,他的个人贡献率就达1.5%。”左云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池恒广介绍,张连印带领乡亲植树造林的事迹在华北大地广为流传。许多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人员和中小学师生慕名而来,邀请张连印作报告。尽管种树忙,但他有求必应。

如今,很多人劝张连印,树也种了,山也绿了,名也有了,也该歇歇、养养身体了。张连印却始终没有停下植树造林的脚步。

“你这么干不图名、不图利,到底图个啥?”有人问他。

“人这一辈子很短,经受的考验很多,我只图改变家乡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张连印回答。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六

关于这些樟子松的来历,左云县群众口口相传:“2003年,有位将军退休回乡,脱下军装、扛起锄头义务植树18年,种下了200多万棵树。”

这位种树的将军,就是被当地人称为“绿化将军”的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戎马倥偬40年,退休回乡后的他,不顾疾病缠身,奋战在绿化荒山、防风治沙一线,书写了坚守初心本色、不懈奋斗奉献的精彩人生。

回家。

“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张家场村位于我国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的区域。早年的张家场村,大部分区域都是荒山荒坡,黄沙肆虐、尘土飞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是这个小村曾经的真实写照。

有村民回忆,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风沙刮在身上噼啪作响。

时过境迁,村里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遍地是樟子松、云杉、油松。记者行走在林间,阳光穿过树叶打在脸上,让人感到暖意融融,天空在绿树的掩映下蓝得耀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啥好都不如空气好!自从有了这些树,我们村也有了湛蓝的天。”一位面色黝黑、头发花白的老人说。

这位老人就是张连印。他身着旧迷彩服,手上拿着铁锹,一眼看上去,更像是一名朴实的农民,而不像退休的将军。

就在这片绿树成荫的茂林中,张连印将他植树的故事娓娓道来……。

2003年,张连印退休后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站在山上,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这3000亩荒山上种树!

签合同那天,他当场表态:“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作为一名退休干部,我想把植树造林作为自己的下一个‘战场’。”

2004年春,张连印在一片荒滩上建起平房安营扎寨。几间低矮的平房,既是他的家,也是库房。院里停放着一辆已经掉漆的面包车,是张连印在2015年花4万多元买的,也是最值钱的家当。这些年,他就开着这辆面包车,每天带着镐、锹和树苗,翻山越岭上山植树。

除此之外,张连印连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很快,老两口的积蓄就花光了。

资金有缺口,全家人倾囊相助,找亲戚朋友,多方筹措,大女儿用刚买的新房抵押贷款了20万元;儿子拿出了仅有的10万元积蓄;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一并贡献了出来,这才凑够了启动资金,解了张连印的燃眉之急。

种树。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

采访中,张连印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但村民们都说,没有张连印,就没有这漫山遍野的绿树。

十几年来,张连印一直干在前面,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张连印回乡后也一直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每天早上,他5点钟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上山劳作。植树的时候,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头上大汗淋漓;一天下来耳朵里、鼻孔里都是沙子。

“当初听说他种树需要人手,我就来了。跟着将军植树,一干就是十几年。”最初和张连印一起种树的村民田四旺,见证了张连印种树的执着与艰辛:“我们这儿,不是沙地就是石头山。其他地方种树浇1次水,我们这里得浇3次。”

然而,由于经验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成片枯萎。“我带兵是内行,干这活儿却是外行。”工作起来,张连印发现,改善生态环境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容易,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

于是,张连印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还订阅了10多本林业杂志。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树苗的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

但还没来得及高兴,又一件事让他犯了难……。

2004年冬天,正在成长的近万株树苗短短几天就被牛羊啃得残缺不齐。看着被啃食的小树苗,张连印心疼了好几天。他认识到:“不唤起大伙儿的生态保护意识,种再多树也难见效。”

张连印没有向放牧人索赔,而是把他们聚拢在一起谈心:“我回来种些树就是想让生态环境变好,回报乡亲们。大家一定要帮一把,别再让牛羊破坏这些小树。”

栽下去的是树苗,长出来的是大伙儿的环保意识。自那以后,大家放牧格外小心,生怕牛羊再啃了树苗。村民说:“张将军种树是为了咱们村、为了大家伙儿,我们不能再添乱!”

“这些年,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十几年来,他先后建起300多亩的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万余亩,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初心。

“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张连印始终难以忘怀,当年乡亲们给他胸前戴上大红花、扶他上马参军时的嘱咐: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听到张连印要回乡,当地许多企业高薪聘请他,张连印都不为所动:“我是一个孤儿,吃百家饭长大,是乡亲们送我去参军,党组织把我从一名士兵培养成为干部,我要回家为乡亲们做点实事。”

要回来植树,身边还有不少人劝阻。老伴王秀兰滚着泪珠子对他说:“我不反对你回报乡亲们,但这么大岁数,种树身体吃不消,捐点钱,照样能成事。”

“我知道种树又苦又累,但没人吃这个苦,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想起遍地荒滩,看着眼前的黄沙漫卷,自己不可能不管。

以前,张连印的儿子张晓斌一直不明白,父亲回乡成为地道的农民,到底图个啥?

为此,张晓斌和爱人专门去了一趟张连印的林场,看到当年的荒山土岭、飞沙走石,如今变得遍野青翠、鸟语花香,想到父亲为种树作出的努力,眼泪直打转。

张连印在树林里给儿子张晓斌上了一课:“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2015年4月,张晓斌选择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打起背包回到家乡,陪父亲一起种树,每天早出晚归,白天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晚上陪伴父母拉家常。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张晓斌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

劳动节这天,祖孙三代在山上整整干了一天。把最后一棵树栽下时,已是夕阳西下时分。指着远处的排排松林,张连印说:“劳动创造奇迹。”孙子兴奋地说:“爷爷,将来我也想像您一样,种很多很多树!”

时代楷模张连印个人学习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汇总17篇)篇十七

“党指到哪儿,我就打到哪儿,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近日,在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联合举行的革命传统教育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左云籍老将军张连印为机关党员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满怀激情的演讲引得现场掌声阵阵。

74岁的张连印是某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2003年5月,他从领导岗位退休后,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回到家乡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义务植树造林,自觉扛起带领乡亲们改变家乡恶劣环境的责任。他一干就是16年,绿化荒山荒坡1.2万余亩,被人们誉为“当代愚公”“绿化将军”。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近这位老人,聆听他的事迹。

熬过苦难童年迎来奋斗的青春。

晨曦中,张连印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肩扛铁锹伫立在山头,一抹亮光映照下的剪影稍显佝偻。他眺望着脚下的这片绿色海洋,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排排、一列列。“这就是我的千军万马!”老将军的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

“我5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丢下了23岁的小脚母亲和刚满周岁的弟弟。由于实在没法生活,为了活命,母亲只能再嫁人。”命运让张连印过早地进行了人生抉择:他没有跟着母亲走,而选择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苦难出雄才,没爹少娘的张连印,从小有志气,在村中小学念书时考试成绩回回靠前,在中学念书时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享受国家每月3元的助学金待遇。

屋漏偏逢连夜雨,生活的不幸接连降临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可怜家庭。无比疼爱张连印的奶奶在他13岁时撒手人寰。没几年,积劳成疾的爷爷因患肺心病也去世了。从此,尚未成年的张连印成了事实上的“孤儿”。

环境的“苦度”决定着骨气的硬度。张连印意识到,他必须得学会坚强,学会克服困难,独立生存。好心的继父也不时过来看望,每次都给他留下几块钱。由于能打会算,生产队照顾他当了不脱产的记工员兼会计。每天收工后,他像大人一样,在野外的十里河畔拾掇“酸刺圪针”(沙棘树根)当柴火烧,还“割条子”(荆条)编筐卖钱,每个筐3毛钱。每年在大爷和叔叔家各吃一顿饭,其余都是劳动回来自己生火做饭。就在这样异常的艰难困苦中,他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当了兵就有了家。”1964年3月,张连印应征光荣入伍,迎来了火热的青春。

部队是个大熔炉、大学校。从进入军营起,张连印就立志要在部队里磨炼意志、锻炼体魄、提高能力,百炼成钢。他在军训比武等各项活动中积极肯干,一年后就入了党,两年后被提拔为排长。此后历经步兵教导队、炮兵教导队、炮兵学院、空军学院直至国防大学学习,军事政治素质全面提高。就这样,他一路勤奋学习,一路踏实训练,直到成为某军区原副司令员。

花光积蓄义务植树绿化家乡。

2003年,张连印从部队退休后回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村老家走了走。他乘坐吉普车驶入左云县境内后,渐渐拧起了眉头。左云煤炭资源丰富,靠着资源经济,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富裕了。但是满眼的荒山秃岭面貌依旧,到处是肆虐的风沙、干涸的土地。坐在车里,张连印慢慢闭上了眼睛,回到家乡“义务植树、绿化荒山”的想法浮上心头。

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张连印放弃了定居石家庄、太原、北京的机会,选择了落叶归根。归就要归彻底,不在大同市,不在左云县城,也不在张家场乡里,张连印笃定踏实地回到了他土生土长的张家场村里。

如今郁郁葱葱的“将军林”,当年是满眼荒凉,除了一块块零星分割的庄稼地,近三分之二是光秃秃的荒滩,没有几棵树木。张连印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和退休金,买工具、买树苗、盖房子、雇工人,拉开了植树大战的序幕。

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张连印,回到老家又成了普通一兵,他早上5点钟就从炕上爬起来,抱着树苗和植树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滚打。午饭都是从家里带,用开水一泡就顶一顿。干起来一身汗,风沙一吹,又成了一身泥。“我的目标就是带动乡亲们植树,彻底治理京津风沙源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张连印说。

县里很支持张连印,帮助他依法依规快速办理退耕还林等手续,还帮他们通电、打机井、挖灌溉渠、修水泥路。部队闻讯也赠送了退役的卡车、油罐车、吉普车、浇水车,正好给日常植树工作派上了大用场。

十几年来,张连印花光了自己几十年的积蓄,还向儿女和弟妹们借钱,先后投资数百万元,在荒山、荒岭上打了8眼机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的灌溉渠,整个林区由最初的300亩扩大到目前的1.2万余亩。他总结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苑、村庄改造”等经验,在左云县进行了广泛推广。2007年,张家场村被确定为山西省生态园林示范村。“晨曦初露,看着一出门的满眼绿色,就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张连印说。

2005年春天,张家场村的乡亲们自发捐款捐物,在张连印植树的山坡上建起一座凉亭,大家准备在凉亭上题刻“将军台”石碑,以此铭记张连印所做的突出贡献,张连印闻讯后坚决拒绝了。他说:“我终生难忘小时候缺爹少娘的苦,终生难忘独自生活的难,终生难忘家无斗粮的穷。是党和人民,是解放军给了我今天的幸福,我要用余生回报恩情,而绝对不是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后来,凉亭上,建起了一块“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张连印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老伴王秀兰向来积极支持他的工作,而且特别赞成他当年的选择,不留恋大城市,甘愿扎根家乡,绿化河山。如今已74岁的张连印,虽然身患重疾但干劲依然不减当年。“来路就是初心,我永远不忘54年前入党时的誓言,我无限感恩党、感恩部队,党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我要在有生之年继续践行初心,牢记使命,把绿化家乡梦做到底。”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师线上课程总结范文(13篇)

    写一份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绪,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改进。下面是一篇总结的精选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生

    乡镇基层干部学习心得体会参考(汇总20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行梳理和总结的一种有效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几篇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我们党已经走过了xx年的

    国旗下正班风促学风树校风演讲稿(优质22篇)

    国旗下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激励着我们为国家的未来拼搏奋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旗下的真实见闻,让我们一起体验祖国的巨变和壮丽。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日式企业自我介绍(模板19篇)

    自我介绍可以在生活中的各种场合中使用,例如入学、参加社团活动等。在这里,将为大家推荐一些精选的自我介绍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和指导。1.尽享美味新生活

    销售合同个人(实用18篇)

    销售合同是商业交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助于确保交易的公平、合理和顺利进行。如果你正准备撰写一份销售合同,可以参考以下范本,帮助你更好地组织和表达合同内容。

    农村党支部工作总结报告大全(20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过去一个月工作状态的必要总结,通过总结才能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工作。这里有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青春绽放演讲稿范文(18篇)

    通过撰写演讲稿,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演讲稿写作有所启发和参考。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

    高中生活教师师德心得体会(优质24篇)

    教师心得体会可以帮助其他教师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更好地应对问题和挑战。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师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您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个人基本简历示范(热门17篇)

    通过制作个人简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机会。如果你正为如何写一份出色的个人简历而烦恼,不妨参考一下以下的个人简历范文。国籍:中国。目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文本优选范文(13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于书籍或文章内容进行思考、评价和归纳的一种写作形式。如果你对如何写一篇有观点和深度的读后感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以下几篇范文。《海底二万里》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