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JQ文豪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文章应该具备的结构和特点。总结和领悟范文范本的精髓,才能在写作中有所突破和进步。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一

1、消除身体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既有生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个人的情绪低落,或任务超出个人能力时,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会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容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通过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提高身体抵抗疲劳的能力,也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

2、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重要的指标。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学生常因学习的压力、同学间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对未来前程的担忧而持续产生紧张、焦虑和不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这些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3、帮助提高智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脑细胞的功能及工作效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智力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大脑耗氧量是人体耗氧量的25%,运动时可达到3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有益于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稳定、知觉敏锐精确、记忆状态良好、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等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同时体育锻炼使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绪等得到发展,有助于兴趣广泛、动机良好、情绪稳定,对提高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什么影响的问题,上面介绍的已经很全面了。体育锻炼后能让身体在健康方面得到很好的帮助,对于外形上也能有不错的效果。这样就能让心理上得到满足感,所以体育锻炼对于心理健康是有积极效果的。但是要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锻炼才行。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二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对人的精神和心理具有按摩作用,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呵痒”作用,使人学会情绪自我调节,而一个人要保证其心理处于健康成长状态,就必须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对其心智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减少消极情绪对其心理健康成长的阻碍作用。为此,要更好地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健康质量,将中小学体育锻炼教育和对其的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显得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1.1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安慰。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小小的误会而失去一个朋友的时候,通过体育锻炼进行一定程度的情绪调节,使得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认识或结交更多的伙伴或朋友,排除由于他们缺乏伙伴,而出现内心孤独而渴望交朋友的情感趋向,同时更好地减少他们内心的失望感,帮助他们交更多朋友,从而获得更多的友谊,获得更多的同伴的支持。

1.2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要学会自我控制。比如:中小学生由于和同学发生争吵,人际关系比较紧张,由于处于青春期,比较容易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想对同学出手。而通过课间或体育课堂科学可以使学生情绪得到缓解,更好地学会自我控制。并且通过体育老师的引导使他们知道学会自我控制,知道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尊重同伴或其他人的人格和尊严,在日常学习活动和体育锻炼中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对同伴的一视同仁;同时懂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同学的语言暴力和人身攻击等伤害同学尊严的行为。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注意转移。比如:中小学生因为谈论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情绪异常激动,负面情绪积攒了许多,无法得到排泄。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使学生学会注意转移,并且通过稍稍带有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将自己心里的负面情绪及时排泄出去。而且与同学发生争执的使用,要懂得通过打球、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项目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让同学发表一下自己意见来转移注意力,要给同学表达一下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机会,让同伴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再思考谁对谁错,如果自己错了就应该表示歉意,而不是一味争得对方认可自己错误的观点,而是对于自己观点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或意见。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也通过体育锻炼转移了自己以前比较气愤的心情,更化解了和同学之间的争执局面或僵硬的关系。但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学生为主,从而通过和谐式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个性发展。

1.4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有利于中小学生学会发泄消极情绪。比如:中小学生由于考试失利,心情低落消沉,短时间内提不起奋斗的激情,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项目使中小学生学会适当地发泄内心的压抑或难过,将自己的愤怒转化为自己锻炼的动力,通过体育锻炼将所有的压抑和难过都排泄出去,更好地防止学生抑郁、焦虑等负情绪的出现并严重化。从而可以以亲切的目光、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与同伴、同学和老师交流;并且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帮助中小学生表现出对同伴、同学、老师等人的信任和关爱,因为体育锻炼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同时,体育老师借助这种平等的理念更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懂得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

2、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体育锻炼。

2.1更好地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更好地实现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在促进体育锻炼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首先就必须设计好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教学模式,要引导体育老师要充分理解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体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及时理解和掌握中小学生认知变化特征、情感成长变化特征、意志强弱变化以及其性格诸多方面所产生巨大变化,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为此,体育老师要引导学生多参加班级集体体育锻炼活动,可以采取小组式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尊重同伴,学会相处和关心同伴,从而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性,更好地树立自信心,更好地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他们的集体奉献精神,从而将课内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2.2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

在教育新课改的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重要,就必须不断树立学生是主体的体育锻炼教学理念。采取体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主体教学方法,在组织体育锻炼教学活动的时候,体育老师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努力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合作学习。然后通过具体的体育锻炼项目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尤其是他们人际关系的改善,因为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和矛盾所造成的。始终做到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路人,将体育锻炼课堂真正回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体育锻炼课堂的主体,自由与同伴锻炼,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与谈心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将负面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及时发泄出去。

2.3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建立新型的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显得比较重要。必须不断加强师生间的合作,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改变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使老师与学生进行民主和谐的相处,使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中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形成更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成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其心理健康成长提高积极健康的情感环境;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让中小学生更喜欢体育锻炼,并且使他们通过集体体育锻炼项目的比赛等形式深切地享受到奉献班集体、奉献他人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并且通过体育老师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自信和喜悦的情绪体验,以此确定自己奋斗的目标,形成比较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3、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分析和研究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有利于将中学生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中学生体育教育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实现体育课堂教学联系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实现健康教育人文化和科学化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更好地提高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三

摘要:体育教育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分析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提出了利用体育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策略。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高校的教育中,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对学生们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健康的体魄,还能够帮助学生们建立起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从而让学生们保持心理健康,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最终使他们的身心健康。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们从某高校的各个学院随机地抽取了五个班级,一共是200人,其中,男生的数量为75人,女生的数量为125人,并且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抽样问卷调查,从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有更好的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所谓问卷调查法,就是指我们把有关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内容放入问卷调查表之中,然后分发给学生们进行填写,在这个过程之中,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合格的有效问卷数为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二是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体育锻炼的相关数据,并且可以与心理健康进行联合分析;三是数理统计法。我们可以利用好excel这个办公软件,从而把数据进行综合的整理和分析,然后我们可以对问卷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心理健康是一项复杂的身体表征,包含有许多不同的方面,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尊心、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等等。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信息。首先,抽样调查之中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是很好,他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且女生存在的问题要多于男生,这表明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小一些。其次,女生在情绪稳定性方面不如男生控制得好,而且在学习方面的适应性也稍稍落后于男生,而男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自信心和自尊心这两个方面上。在情绪稳定性上,我们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都普遍存在着问题,这也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状态。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于体育的认知深浅具有着一定的联系,女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她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具有着一定的联系。通过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男生如果非常热爱体育,对于体育活动具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一般都会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然而,女大学生更多的是观看和欣赏体育节目,往往不是亲身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也与体育锻炼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是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态都会有所提升。

(一)体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积极引导他们参加体育锻炼。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课堂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般是教师给学生布置完活动任务,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和自主训练,教师给予学生的体育教学指导也是有限的,甚至有的教师只是流于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的,我们应当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把学生放置于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真正为学生服务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路,采用自主式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从而真正地培养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特长,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学校的体育教研组也应当提升自身的体育教学业务素质,开设各种类型的'体育教学课堂,从而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选择,激发他们的运动天性,让他们在快乐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获得心理愉悦。

高校不但要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和学习,也应当关注体育教师们的综合教学素质,打造一支优秀的体育教师队伍。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师培训和进修,让他们掌握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并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除此之外,也应当让体育教师定期进行学术水平交流,从而让他们发现自身教学水平的不足,进而进行自我修正和自我提升,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增进体育课堂的活力。体育教师应当具备综合性的教学素质,不但要掌握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等知识,也应当了解这些知识在体育教学之中的体现,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点。完善自己,让自己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起乐观和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在体育教学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多做交流和沟通,能够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和自身长处进行因材施教,尤其是体育素质比较弱的学生,教师们更应当予以充分的关注。只有教师真正为学生投入热心与关爱,学生才能够彻底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从而消除心理上的负担,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增强自身的身心素质。

(三)合适的锻炼方式会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体育锻炼情绪。

体育锻炼涵盖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有着各种各样的训练途径和方法,也有着各种不同的锻炼内容。通过各种类型的体育锻炼,学生们内心的紧张情绪能够得到大大的缓解,而且能够把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释放自身的压力,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之中,学生还可以交到一些知心朋友,从而远离孤独的烦恼,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每个学生都应当深入地了解自己,为自己选择合适的体育锻炼方式,提升自我。例如,如果一个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常与人交流,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进行公开性的体育活动,例如篮球和足球等;如果一个学生做事比较急躁,容易因为小事而冲动,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参加钓鱼活动或者慢跑活动,太极拳项目也是一项好的选择;如果一个学生做事犹豫不决,缺乏果断的气质,那么我们就可以鼓励他参加跳高和撑杆跳等体育活动,帮助他建立果敢的品性。由此可见,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从而提升自我。

(四)组织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培养学生的交友能力和协作精神。

课外体育活动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体育锻炼,它不但能够融入身体上的锻炼,还能够具有十足的趣味性,让人达到精神上的放松。因此,课外活动往往吸引着众多学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课外锻炼之中,学生们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活力与激情,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在课外的体育游戏当中,学生们也能够进行有趣的竞争活动,从而体验你追我赶和争强斗胜的心态。在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之中,例如拔河等等,需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整体协调能力,只有队友们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总而言之,体育锻炼与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更新教学思路,为大学生的良好身心健康状态的建立而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3]赵金凤.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四

如今多数的大学生,他们的身体素质不能够承受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很多大学生下课就回到宿舍打游戏,缺乏主动自我锻炼的习惯。因此,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在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良好的运动锻炼计划,及每天需要达到锻炼目标,学校的体育老师也要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锻炼能力。增加体育活动,多开展体育运动活动,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一、现今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1.很多高校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在众多高校中,很多高校对于专业知识的课程重视过多,而对于体育课程不重视,每周只开设一节体育课,这对大学生的锻炼没有很好地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打消了大学生对待体育的积极性。在体育课程进行中,体育老师只是单一的教学,没有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体育学习当中。体育课程进行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是为了学习成绩敷衍了事。并且,在体育课程中,课堂气氛不活跃,缺少积极氛围,不能使学生融入进去。同时,学生的运动基础和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掌握技术动作的效率也有所不同,如果教师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就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效果。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各大高校对体育工作还是有所重视的,但是要实现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还有一定难度。因为,现今多数中小学不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培养,导致学生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惰性,阻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同时,高科技产品的多样化,使得大学生将多数空余时间都用在了上网游戏和视听娱乐上,另外,也有一部分学生热爱文化学习,觉得体育锻炼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惯,习惯了不锻炼,所以要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能力,首先,就要端正大学生的正确锻炼认识,改变惰性。3.高校体育观念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现如今很多校不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很多大学生都会自主进行体育锻炼,部分学校不重视体育锻炼,所以在体育馆中没有增加过多的体育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带过于单一,体育锻炼场地较小,不能容纳很多学生,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所以,这种现状也阻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1.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体育课程,增强大学生锻炼能力。高校如果想要帮助大学生走入操场,多进行体育锻炼,首先可以多开展大型运动会,让学生积极加入到运动会体育项目中,在比赛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在接力中可以感受到合作的乐趣。端正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正确对待体育锻炼,不要遇到体育活动就避而远之,鼓励同学积极参加运动项目,增设冠军、季军、亚军和参与奖励,使学生产生参加体育项目的兴趣。学校体育教师也应当在体育课程中多增加体育娱乐活动,使学生能够多互动,多参与,从体育课程中获得乐趣,提高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使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项目更好的协调教学。作为大学体育教师应该多进行体育的理论教学,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鼓励学生多进行体育运动,使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理论知识是基础,即使大学生喜欢体育锻炼,也应该先掌握方式方法,盲目的进行锻炼,将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既不能提高自身素质,又会影响自身健康。体育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运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很好地结合,同时根据自身的性别、年龄、体质能够承受的体育锻炼程度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为了检测大学生每年的体育锻炼是否达到目标,学校还可以每年进行体育测试,通过成绩检测大学生的锻炼情况。在每年期末增加体育考试,不及格者补考或有所惩罚。通过考试,鼓励大学生不断提高体育锻炼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增加体育器材,引进质量好的健身器材。学校应该在体育馆内多设体育器材,将资金投入到体育馆内,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使健身器材多样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提供有利环境,增设体育锻炼优质器材,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有助于大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学校应该督促学生走进体育馆,每天设立签到,走入体育馆最多的学生应该给予奖励。4.增加体育馆面积,增加容纳学生范围。体育馆是高校进行体育活动的基础场地,体育馆如果面积太小,容纳不了太多学生。那么就无法开展体育活动,就无法鼓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所以要增加体育馆的面积,鼓励学生走进体育馆进行各种体育运动。积极鼓励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现阶段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是极为重要的,现阶段的中国无论何种工作都需要强健的体魄,拥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如果身体素质不佳,在工作中没有优质的身体素质,就不会更好地完成工作。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素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让体育锻炼成为必要的习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自身的坚持,学校的客观支持都是次要的,自身坚持更重要。所以大学生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提升个人魅力,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未来发展及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2]钟振新.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382.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五

摘要: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烦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对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的的心理效益进行分析,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效益的影响。

新世纪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低下,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方式中体育锻炼是其中的一种应对方式,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可以得知,如果学生可以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境总体上向良性方向发展,负性心境有所降低或改善,而不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境变化的效益也不一样,体育活动确实能够改善一些不良心境,从而增进他们整体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学生正处在走向成熟而又未成熟的阶段,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心理易发生急剧变化。

(一)心理压力大。

随着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激烈竞争对每个人都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这种矛盾和冲击,则可能导致心理失常。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更多,心理存在更多的压力源,如:父母的期望过高、学习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等等。

(二)环境适应能力低。

环境适应能力差是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更为明显。因为在上大学之前都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的,而一上大学就要离开父母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猛然间很难适应。还有就是在高手众多的高校中自己在中学时间的优势荡然无存,加之有的学生因专业、学校等原因,感觉自己上的学校和自己的理想有很大的差距,还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受到一定的挫折便会出现情绪低落和玩世不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一)能降低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压力)系指内外刺激事件对人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心身紧张或不适。压力对人体健康具有两面性;适当的压力对于健康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则会导致不良的健康后果,所以心理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减轻或控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保持其身心健康已成为我校大学生教育生活中一个最为敏感的问题。

(二)能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大学生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一些团体项目的运动(如:篮球、乒乓球团体赛、足球等),这将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这方面的原因在大量的文献资料中都可以得到证明,因为现实表明当代大学生中女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不如男生,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明显不如经常参加的,参加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的大学生对适应环境的能力也不尽相同。

(三)能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挫折是指个体在实行行为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致使行动受阻、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情绪状态。但是长期持续的体育锻炼对大学新生挫折心理疾病的焦虑、抑郁有缓解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另外,大学新生还应该适应环境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积极应对,从容处理,既要树立远大的目标,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现。若能从运动锻炼中体会到交友、释放压抑感、满足一种享受需要,可能会使锻炼者更加自觉地投人到运动中,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益。

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如果锻炼不科学、方法不得当,则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而且还会给心理健康带来一些负效应。下面我就从锻炼成瘾和心理耗竭这两个不利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一下不当体育锻炼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的影响。

(一)锻炼成瘾。

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锻炼成瘾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从归因的角度来说,积极锻炼成瘾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锻炼行为,达到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而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反而会受到锻炼行为的控制,通常将锻炼过度或锻炼消极成瘾现象称为“锻炼依赖性”。

(二)心理耗竭。

当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时,其主观感觉乏力,进而对锻炼的兴趣减退,锻炼动机水平与热情降低,运动时注意力分散或者感到力不从心,烦躁易怒,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在情绪性抑制反应方面,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后,不仅运动能力下降,而且情绪不稳定、意志减弱,还可能会加重情感紊乱。在适应性方面,锻炼者产生心理耗竭,如果得不到及时恢复或恢复不足时,超过临界点之后,便开始对其运动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在锻炼中的适应能力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3]李闽。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初探[z]。文教资料,20xx―2。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六

(一)学业重,压力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元型人才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出于对孩子将来前途的考虑,为他们选择了很多业余学业,对他们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久而久之,就会造成严重的精神压力,沉重的思想包袱容易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消极,沉重的学业加上很多业余学科,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整日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更有甚者,还会出现头痛失眠等严重症状。

(二)没有很坚强的意识学校中的学生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在意志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在我国,由于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使其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差,当他们自己处于一个环境时,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做,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就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更有甚者,他们将在学校攒下的所有衣服,周末拿回家要父母帮助细,严重缺乏独立生活的意识,由于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环境,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情绪低落,更有甚者甚至动了辍学的念头。

(三)人际交往能力差学校中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条件,不同的家庭背景等,这些原因使其中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跟其他群体中的人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被孤立的局面,而在学校中许多奖项都是由同学们一起评定的,被孤立起来的人往往得不到这些荣誉,这样就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其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危害其健康人格的成长。

(四)不能积极地对到生活中的困难有些同学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由于其对成功的渴望,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点点挫,击,如果不能快速的将其摆脱,就会对那些不能进行自我控制的人造成严重的危害。

(一)体育锻炼在心理情绪调整中的重要性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心理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进行体育锻炼的手段对其进行调节,经调查研究发现,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人得到快乐,还能阻止不良情绪的发生,进而有效的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指出,恰当用力的活动能够减轻精神上的负担,也能够减轻心理负担,这样就好比我们在发怒时,可以将怒气通过摔东西等手段进行发泄,通过行为动作可以有效的改善负面情绪的影响。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的.负面情绪接踵而至,为了使我们更好的生活,我们可以在业余时间进行相应的体育锻炼,并将它坚持下去,这样可以缓解我们的情绪,提高我们的心理承受力,使我们更好的适应整个社会。

(二)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关专家提出,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直接表现人类的心理适应水平,它在人类的心理健康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作用。从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拥有很多朋友的人,总是能有很好的心情,对各种事情都充满好奇,这些人生活愉快,能够很好的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而比较孤立的人总是一副无精打采,浑浑噩噩的样子,缺乏对生活的热情。我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该种环境,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是在人多的地方发生的动作,因此能够很好的帮助人民进行相关交流,忽略掉一些烦恼,从而拓宽人们的社交范围,提高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通过工作人员对一些长寿人群的调查显示,他们大多具有很好的人际关系,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而且他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打下了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以看出,适当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积极、乐观,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在人际交往、自我调节等方面的能力,在其人格的树立上有很大的积极影响作用。目前,如何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力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这些研究人员能够尽快的研究出有效的方法,将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相联系,不仅要将强学生体制的锻炼,也要注重其心理,使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作出贡献。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七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体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近年,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大,清晰地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科学的参考,更成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总结了许多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为今后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以及为维护与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大量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些研究较一致地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近年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结果。

李娜采用筛选了抑郁倾向高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群体运动兴趣小组,有利于改善抑郁状况和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1]。张兰君等()对有强迫症状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处方干预6周后其强迫症状、情绪稳定性均显著改善[2]。曹国民等(2002)让实验组大学生参加了为期6周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后,发现其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5个分量表及消极情绪纷乱总分上均与对照组组有显著差异,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3]。袁玉涛等()的研究指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有9%的人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则为28%[4]。张勇等()调查发现,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5]。沈辉()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团体体育锻炼干预活动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体育锻炼的深入而有所提高[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多文献已较好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本文仅对此作较简单的总结。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

(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

(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

(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

(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

(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

(6)提升意志力;

(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

(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7]。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关注了体育锻炼在不同层面上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文希望通过总结这些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为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参考。

2.1锻炼主体因素。

影响体育锻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主体因素有许多,本文仅介绍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几个因素,包括锻炼者的性别、锻炼兴趣、锻炼态度和坚持性。

2.1.1性别。

许多研究表明,性别是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一个重要主体因素。如贺亮锋()研究表明,各种运动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体育锻炼对poms的各项指标的影响中,男女生在紧张、愤怒、疲劳和自尊上差异显著[8]。朱伟等(2008)研究发现,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9]。这些提示,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2.1.2锻炼兴趣。

锻炼兴趣是影响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潘国斌()探讨了体育活动兴趣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与效应,结果发现对体育有明显兴趣的学生较对照组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负荷效应、身体素质有显著性差异[10]。邱新宇等(2006)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关系,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11]。这提示提高大学生的锻炼兴趣是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

2.1.3锻炼态度与坚持性。

刘萍等(2003)指出,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有低的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有中等的显著负相关。体育态度对心理健康总症状、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偏执回归效应显著[12]。邱远(2004)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2.15%;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13]。何仲恺等(2007)通过poms、scl-90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考察了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和运动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证明,运动态度在主观幸福感及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而坚持性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不喜欢运动且坚持锻炼组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14]。这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和坚持性也制约着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2.2.1体育活动类型。

竞技运动与娱乐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邱新宇等(2006)指出,娱乐性、竞争性及类型不确定的三种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他们比较了进行三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11]。

集体运动与个人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不同影响。如何秋华等(2002)的研究表明,采用课余集体体育锻炼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且效果优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15]。邱新宇等(2006)比较了参加集体锻炼、个人锻炼和混合锻炼三种不同锻炼形式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不同形式组学生的'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差异非常显著,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11]。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上也有不同表现。如north等(1990)一项关于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均可降低抑郁,但petruzzello等(1991)却提出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这提示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16]。

哪一种活动类型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呢?berger(1988)提出,有氧运动、封闭式运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运动,更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事实是否真的这样呢?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更清晰的回答。

2.2.2运动量。

我国学者蒋碧艳等()发现,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更好地心理健康效应[17]。马嵘等(2007)指出,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18]。朱伟等(2008)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如范军(2008)认为大运动量对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19],但总体上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中等运动量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效益。

运动量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三者的函数,许多研究者单独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标和最大吸氧量来衡量。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运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如李林等()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20]。

(2)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者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应为20-30min,60-90min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如方敏等()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锻炼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应[21]。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坚持运动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3)运动频率。朱淦芳等(2004)的实验表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22]。方敏等(2005)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21]。宋子良(2008)的研究也表明,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23]。

2.2.3体育活动项目。

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效益。李宜南(1999)对不会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学生的测试表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卢晓文(2004)将通过scl-90筛选出4组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大学生按照其喜好,分别安排在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5个选项班中进行一系列锻炼。结果表明,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25]。贺亮锋(2007)的实验表明,不同运动项目对心境的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篮球运动对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排球运动对除紧张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健美操运动对除愤怒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8]。方秀宠等(2008)的研究以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结果表明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其中无痛跑步效果最为显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因此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小结。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八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访谈前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访谈提纲谈,采用方便立意抽样专题小组讨论法把32名调查对象按年级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访谈,访谈小组成员按分工完成相对应的主持、记录、观察与摄影工作,访谈结束后及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

从整体调查情况来看,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剩余的同学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锻炼。

大多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增强体质,部分人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减肥健身以及缓解生活学习上的压力。还有个别人的目的是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主观因素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有锻炼的想法,但是毅力不足,易受惰性影响。一部分学生锻炼的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二是,新型娱乐项目如手机、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传统的体育锻炼。客观因素方面:一是本地区严重的空气污染及气温等因素,降低了学生们锻炼的积极性;二是运动设施的缺乏、场地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锻炼的多样性;三是缺乏体育锻炼方面专业指导的老师,加之有的体育老师责任心不够,课程安排不合理,体育活动安排较少,学生缺乏进行体育锻炼时间与机会;四是锻炼氛围不浓厚,如有影响力的集体活动较少并且缺乏号召力以及没有一起锻炼的伙伴,影响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三、讨论。

个人的体育锻炼易受惰性影响,没有足够的毅力是影响学生锻炼的主要因素,提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高,有关部门及学校应多加宣传,加强对学生认知上的引导。学校体育设施缺乏、场地不足、体育方面师资不够、体育课程安排不合理等是影响学生锻炼的重要因素,表明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女生更偏爱慢跑、健美操、羽毛球等相对强度小的锻炼,而男生最常见的体育活动是篮球和足球等比较剧烈的体育锻炼。这可能和女生天性爱美,更注重身体形象有关,而男生则可能是和他们竞争意识强烈,勇于挑战,体能强等身心方面的特点有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更喜欢参加群体性活动或是有伙伴陪同的活动,较少有人愿意单独行动,这与吴泽萍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和活动的氛围有关,多人一起锻炼可以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从而起到促进作用。锻炼人数与年级增长呈负相关,与章玮、程小虎等人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高年级学生体育课取消,专业课密度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减少所致。体育锻炼目的在年级之间差异很大,低年级学生的主要锻炼目的是因为兴趣爱好,高年级学生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其原因可能也是高年级学业压力大,想通过体育锻炼确保健康有关。

四、建议。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并不乐观,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各高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以下是笔者给高校提出的几条建议:

1.群体带动个人,个人激励群体充分利用学生组织,通过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和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等方式来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爱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锻炼观。

2.优化本校文体课程的设置劳逸结合,并且结合学生需求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的运动课程。同时加大对体育锻炼的指导力度,指派专业教师对不同体育锻炼进行指导,以方便学生安全、顺利的进行体育锻炼。

3.加强学校室内外公共体育场地的建设增添锻炼设施,对存在问题的设施进行改造和修缮,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满足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

4.完善体育锻炼的奖励制度,做到参与即有奖联合各大高校举办更多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为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九

本次研究选取了铜仁学院7个院系学生,分别为大数据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国学院、艺术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和农林与规划学院,并对上述院系的共计500名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其中收回482份,有效率为96%,同时还对一些同学进行了访谈和个案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课余时间安排。在调查的对象当中,我们排除了学生参加公共体育课的时间,将学生课余时间安排大致分为了几大类,完成作业、参与网络活动、闲聊、休息、体育锻炼及其他。其中花在完成作业和参与网络活动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看出学生生活中有大部分的时间是用于学习活动。随着网络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也占了很大一部分,甚至有些个别学生课余生活基本是网络有关。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放松和调节,其中就包括了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于此同时学生也会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来放松自我,男生选择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比例要多于女生。表1显示了学生课余生活安排的4项靠前的有作业、网络、体育锻炼、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学院的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不高,而对于网络方式表现出了更多喜爱。

2.2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锻炼效果,当学生把参与体育锻炼兴趣作为内驱力,参与主动性增加,在锻炼过程中带着积极的心态会事半功倍,更能有有效的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我们的统计中我们发现男生和女生对于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感兴趣的分别占到了57%和38.5%,男生明显要高于女生,说明在对课外体育锻炼上男生要比女生更加感兴趣,反观女生的比例还不到一半,这需要我们更多的吸引的女生参与到课外体育锻炼中来。不感兴趣和讨厌体育锻炼的男生占到了20.4%,女生占到了24.8%。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体育需求,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灌输健康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喜欢参与课外锻炼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理由。喜欢参与学生认为体育锻炼能放松自我,减轻压力,还能结交新的朋友。而不喜欢的学生认为影响自己的原因有自己不会锻炼,没有时间,懒。懒可以理解为缺少积极的刺激导致的,同时通过表2和表1我们还发现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被网络占据。要把学生从过多的网络生活中拉出来走进体育锻炼中才是我们目前最应该去做的。

2.3参与动机。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特征为:。

(1)对所坚持的体育锻炼项目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2)对体育锻炼具有鲜明的主动参与意识;(3)有相对固定的锻炼内容和方式;(4)能够经常坚持,保证每周有一定的锻炼时间和锻炼次数;(5)能不断的从体育锻炼中接收到良性反馈信息,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6)体育锻炼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可见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多方面的,内因驱动才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关键,而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排名靠前的有为了应付考试的占到了54.6%,社团交往的站到了32%,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占到了28%,为了缓解学习压力选择锻炼的占到了20%。反应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多是为了完成体育考试和体质测试成绩高一点,然而在没有考试安排以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减弱,次数也减少,有些学生甚至将体育活动排除了日常安排,就是为了考试参加体育锻炼,考试结束也就意味着体育锻炼的终止。体育除了锻炼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交往功能。社团交往占到了32%说明学生小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来与其他群体交往。校园活动的丰富多样性能够刺激学生多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这是外部因素影响,学校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当中来。2.4影响因素。影响大学生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样的,有自身内部原因,也有一部分外界因素影响,自身原因有自由安排时间被其他事件占据如看剧和网络,在学校一周只有一次公共体育课情况下,课上内容无法满足学生技能学习要求,课后也无时间指导,还有人认为自己锻炼没有氛围,身边缺乏同伴,以及某些场地不足,导致学生积极性下降。如何加强学生积极性才是当前大学体育课迫切解决的问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学生大部分时间被网络和作业占据,尤其是手机端游的兴起。这成为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阻碍。(2)学生总体上对于参加体育锻炼抱有兴趣,但是参加体育锻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应付考试,学校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3)由于课外缺乏专业的指导,降低的学生的兴趣,特别是以个人为主的锻炼项目,更是需要指导,但是公共体育课安排不足,无法满足学生技能学习要求。

3.2建议。(1)针对公共体育课安排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安排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输送,体育健康与安全,让学生学会如何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情结,让学生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2)学校某些场馆增加开放时间,一些收费的场馆使用对学生实行优惠制度,定期举行技能培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锻炼方式和途径。(3)学校多组织社团体育活动比赛,同时加强对体育场地器材的更新和维护,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干净的锻炼环境,加强对场地器材的管理。(4)相应的减少体育考试和体质测试的压力,解放学生,是否使用强制手段让学生被动的参与体育锻炼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作者:方新单位:铜仁学院。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十

中国体育悄然回归,国家奥运兴旺逐渐消失。在“后奥运时代”,群众运动将高度重视国家和整个社会。随着群众健身健身需求越来越强,国务院8月8日批准了“全民健身日”。要将健康的大众运动精神向大家传达,促进健康生活的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了解济南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其体育锻炼行为的策略,对于帮助济南大学生解决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对“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学生中,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不足20min的学生仅为21%,而有79%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这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锻炼时间有一个基本的保证,只有少数学生每次锻炼时间过短。而锻炼时间过短的话,体育锻炼是很难到达应有的健身效果,或者说是没有效果的。锻炼的大学学生中,仅有34%的学生是每次都参加体育锻炼的。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在60min以上。该数据显示,济南市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情况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在调查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时,参考了国家体育局对中国体育人口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等客观实际情况,没有对其负荷强度做出任何限定。即便如此,仍然只有大约1/3(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有13.2%的中学生一次体育锻炼也不进行,有25.1%的中学生一周只进行一两次的体育锻炼,这个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体育锻炼是难以满足身心发展需要的。济南市大学生所进行的锻炼项目主要在慢跑、散步等项目上。运动强度小,也最简便,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掌握和分配时间。网球对技术和场地要求较高,所以选中率仅为2%。文献法主要是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历史,也能用来研究现状。

本研究文献查阅的类型主要包括各类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著、研究报告和网站。编写《济南市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调查问卷》并对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通过百度贴吧和微信方式共征集到问卷140份。走访了部分领导及体育教师,了解他们对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的一些看法。在统计的.140名大学生里,只有4名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136名同学中79%的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锻炼,同学们的体育锻炼场所集中在校内体育场和广场分别占36.1%和36.9%,另外有36.9%的同学认为体育场地设施是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济南市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纯正,符合当前全民健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受调查人群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校内体育场馆,有7.3%选择健身俱乐部等收费活动场所,选择比例最低。选择到健身房等收费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低,这一方面说明适合学生消费的体育活动场所太少,现有的经营性场馆收费一般都会较高。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态度、身心状况、动机等。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人兴趣爱好和生理疾病,分别占25%和7.9%;影响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不尽相同,主要有:缺乏运动场地器材、课余时间少分别占26.9%和19.8%。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闲暇时间和兴趣,运用空闲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积极运动的习惯;并每周确保在30~60min内的时间,超过3倍数量强度的最佳运动,并观察身体的健康状况;另外,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定期举办健身娱乐活动和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活动氛围对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的环境,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园运动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开展。倡导让每个学生掌握1~2项终生锻炼体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没有运动习惯,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同时建立一些学生能充分提升体育界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对于有身体习惯的学生,可以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以性别为本的运动,像篮球、足球等激烈对抗的运动,有氧运动、运动舞蹈等。为适应体育场馆学生的需要,学校应适当加强体育设施的改善和维护。针对开设的体育课程,应该定期设立统一标准的课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和考勤等因素。同时应该对不同体育素质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们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媒体,开展体育推广,形成大学生爱运动、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并根据自己的体育活动经验,找出运动爱好,培养兴趣。充分意识到校园体育气氛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环境,建立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倡导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运动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朱家新.群众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学视角[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4(4):1-3.

[3]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中年人健康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7]任建生.中年健康运动处方[m].武汉:武汉出版社,.

[8]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十一

在少年儿童中间,大多数孩子希望参加有智谋、有技术的游戏。在小学阶段,孩子依靠课程和有效的教学设施有尝试各类运动项目的机会。包括在户内或者户外的、冬天或夏天的、有组织或没有组织的、自娱的或竞争的体育活动。他们尽情地享受运动乐趣,学习新的技能,进行集体练习,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要培养小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在加强学生在校的体育指导以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使其转变观念,共同培养孩子的锻炼习惯。

一、要培养小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

小学生最乐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凡是主观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很难做好。所以,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也应当从培养兴趣入手。好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的任务就是保护和发展他们的体育兴趣。一般地说,经常给学生讲名人锻炼身体的轶闻,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等,都是促进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途径。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锻炼时,要注意把体育锻炼和游戏娱乐结合起来。比如一边跳橡皮筋,一边教小学生们唱儿歌:又比如,让学生一边排队去做早操,一边唱儿歌:这样的锻炼会使孩子感到满身喜悦,身心都得到锻炼。

当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得到发展和巩固后,老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加重体育锻炼的成分,增强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爱好、特点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每个孩子都喜欢令人兴奋的体育运动,他们还希望在自己所参加的集体活动中显示出个人成就。7-12岁的孩子更需要发展一般性运动技能。过早地要求孩子进行大运动量、专业化的练习和严酷的训练,以及参与激烈的竞争等,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要持续地寻找孩子参与活动的方法,使孩子形成参加多种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

体育锻炼把实际活动放在第一位,强调通过具体运动增强体质是无可非议的。但体育不是一种单纯的体力活动,只有在锻炼过程中注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术,才能提高体育锻炼的成效。为此,老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教给小学生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指导学生正确的练习。比如,锻炼前应做哪些准备活动,体育运动后应做哪些整理活动,又比如跑步的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弯道跑、终点冲刺等;打篮球的传接球、带球突破、投篮、防守等。

二是要给孩子说明各种体育活动的特点和意义,如田径类的活动主要靠力量和速度,球类活动对灵敏和弹跳的要求较高,使孩子能够逐步地了解一些常见运动项目。

三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适于从事哪些运动项目,由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较低,心脏承受能力差,因此不宜做长跑、举重、吊环、长时间倒立等运动项目,而应当选择那些负荷较轻、欢畅活泼的运动项目,如游戏、简易体操、小球类等。

四是教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体育比赛规则,如起跑时要听口令,打球时不能撞人,游戏时不能出线,这些是保证体育比赛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要让孩子有所了解。有的孩子在某项体育运动或活动项目上有特殊的才能,父母应当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训练,以发展专业技能,进而参加当地的职业队或国家队等。但是,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和他们一起对参加体育训练进行反复思量和研究讨论,并给予始终如一的关爱和支持。

6点起床做操,每天下午放学后打乒乓球等。当然,这不一定要写成文字,但父母和老师要给孩子讲清楚,使他做到心里有数、遵照执行就可以了。在制订计划时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安排,循序渐进。运动量要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小学生的机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由于小学生的体力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所以运动量也应随年龄而逐渐增大。

在制订计划时,在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的基础上,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小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和全面的改善。在计划的落实方面,老师可能因为全班人数太多而难以全部照顾到,所以应让学生家长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学生一起锻炼。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技巧,也是对学生最好的督促。家长如果不能和孩子天天在一起锻炼,也要经常鼓励孩子坚持锻炼,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如一周、两周、一个月)检查一下孩子锻炼的情况,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告诉孩子应当改进的地方,这是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催化剂”。

只要老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一定有提高。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十二

1.1体育行为效益体育行为。

效益是体育行为本身能够为行为人带来的利益。如,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生理健康和身体体适能,改善外表体型,促进心理和情绪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1]。它是体育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对行为主体能否持续、自觉地参与体育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习惯是指在特定的情景刺激和体育活动中的个体参与经常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固定练习[2]。国内相关研究多数以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锻炼不少于30min,且达到中等以上负荷为标准[3]。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调查问卷》为测量工具;7所高校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份,回收问卷1889份,回收率为94.5%,有效率为91.8%;使用spss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体现学生群体的特征,该研究从健康状况、心理素质、学习效率以及身体素质4个方面对大学生的获益情况进行调查(见表1)。通过数据可以看出,体育锻炼更有效地提高了男生各项素质,而女性机体的结构、功能及心理诸方面与男性有区别。生理方面,女性心脏体积、质量和容积均小于男性,大部分女生对体育保健知识了解过于片面,认为生理期应尽量减少活动,这将导致锻炼次数少、效果不理想。心理方面,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型造成男女生的性格特点有较大差别,男生一般表现为活泼好动,而女生大多喜静,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投入程度低于男生。

通过图1可以看出,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自觉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高于中高级阶段。由于7~8岁儿童神经系统的脑重接近成人,但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不均衡,兴奋占优势且容易扩散,灵活性高,表现为活泼好动。高中阶段,学生通过体育锻炼释放学习所带来的压力,提高效率;在大学阶段,学生可支配时间的增多、锻炼意识的提高,促使其自觉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该文从周体育活动次数、次锻炼时间和运动强度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无体育活动及每周进行1~2次体育活动的男女生分别为40.5%和52.2%;进行3次及以上活动的男女生为59.5%和47.8%。在次锻炼时间这一问题上,男女生选择锻炼30~40min的人数最多。可以看出,女生锻炼次数少、时间短,说发展的需要,可以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和新兴体育项目引入学校体育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真正做到将时间让给学生,将空间留给学生,将自由还给学生。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享受、人人成功的目的。效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技能,增强体质,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的综合评价,不能只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3.3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与专业培训。

(1)提升体育教师的学历。首先,将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纳入申报职称和年终考核评价体系,增强教师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统筹安排,全面推进。由领导小组对全体教师学历结构进行核实,在不影响正常教学需要的情况下,合理安排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参加函授学习、参加自学考试等。最后,对于参加在职研究生学历提升的教师,学校将按有关政策予以鼓励。(2)补充新生力量。教育形势在面临变化,教育对象在发生变化,教育的使命也在发生变化。在教师的聘用过程中要增加高学位中青年教师数量,确保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能够与时俱进,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摒弃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教师应该继续注重教育实践,并强化从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经验,使之上升为可以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因为教育实践及其由此积累起来的经验是极其可贵的,它与教育科学理论构成了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4结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但是人才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健康的体质基础上。体育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学习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另外一方面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塑造的过程。总体来说,体育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受教育者的生长、发育、健康、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及品德培养有积极促进作用。由此,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建立一个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系统。而要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完成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以达到增强教学的目的。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帮助学生把体育的学习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类高校的体育教学要坚持尝试,大胆创新,争取从教学目标、教材选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改革等方面提出更多深层次、前沿性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3]林克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学校体育,(3):64.

[4]王宗平.关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c]//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1994.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十三

初中阶段是对学生来说比较特殊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也是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初中生的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良好的体育行为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比较积极锻炼的生活方式。此外,初中生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不仅仅有助于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成长,具有一个强壮的体魄,也为他们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每个中学校都应该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一、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激发锻炼热情。

初中生的心理还不是太成熟,心理比较争强好胜,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设置一些竞赛活动,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比赛的机会,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还可以让其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坚信,感受到竞赛胜利后获得的喜悦,这样不仅激发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设计一些竞赛,同时也要设计一些奖项,最后获胜的人能够感到喜悦,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像踢毽子体育项目,体育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两种竞赛规则,一种就是看每个组中每个学生单独踢毽子,将小组成员踢的数量相加看看哪个小组踢的总数量最多;另一种是小组成员相互配合,看哪一个小组配合默契踢的数量最多。针对胜利的小组,教师应该给予一些奖励,给学生买一些学习工具,对于竞赛成绩很不理想的小组,也要给予一些惩罚。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参加体育项目的热情,体现出个人才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们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

二、知识与趣味相结合,点燃锻炼兴趣。

大部分初中生会把体育课当作放松自己的课程,在上课时容易懒散,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在体育教学中穿插着健美操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记得有一次七年级第一堂健美操课,老师提前来到体育馆,把录音机和音乐早早的准备好,并放着轻松欢快的音乐,学生陆陆续续走进体育馆都很好奇走到录音机旁,外向的学生急切的问:老师这节课干什么呀?而内向的学生在猜测这节的内容。上课铃响体育委员开始整队才安静下来,大家都很期待老师公布上课内容。准备活动中我就采用了健美操的简单步伐,让学生找到音乐的节奏,并用口令鼓励学生,这时我发现每个学生都很认真,专心的.听着音乐,模仿着老师的动作,完全达到了准备活动热身的要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合理搭配教学内容,并且教学内容需要适合初中身体发展的特点,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积极性。选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符合初中生实际水平,能够让大部分学生接受,这样可以能够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热情,有助于体育行为习惯的形成。如果选取教学难度过大,就会使得学生丧失信心,产生畏惧,甚至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所以体育教师选择一些知识性与游戏性相结合的教材,将游戏活动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游戏中掌握动作技术,达到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例如,教师在体育准备工作时,将传统的体操热身改成游戏活动,如“老鹰抓小鸡”“警察捉小偷”“木头人”等比较传统游戏,这些游戏活动让学生有活动的欲望,使得课程更加生动,增加准备活动效果。教学过程那也要加入游戏部分,像让学生跑800米或者1000米,许多学生会非常反感,但是如果让其“逆风”,“顺风”,“接力”等跑步游戏,就会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在游戏中了解体育动作知识。同时用游戏活动结束体育课程,减轻学生的疲劳,教师可以学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同学们轻松的结束课程,像“太空漫步”舞蹈动作,也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结束,使得学生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三、体育与音乐相结合,推动习惯形成。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还是比较传统,各个学校主要以升学率为主,在思想上对体育不是非常重视,尤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的功课比较忙,造成学生的压力比较大,花在体育上的时间更加不能保证。面对这样的挑战,音乐引入体育课堂是非常好的途径,可以增加学生们热情,减少学生学习压力,同时在体育课上运用音乐陶冶情操,可以将课程变得更加生动与活力,利用音乐明快的旋律,可以增强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热情奔放,心情愉快,也可以利用抒情优雅的旋律,营造出相对舒心的情境,使得心情轻松快乐。比如,教师在教投掷或者障碍跑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一次军人,进行角色扮演,同时播放比较豪放的音乐,像《当兵的人》,既符合教学场景,又能激发学生热情。此外,在篮球教学过程中,针对篮球动作要领,教师一遍一遍重复,但是学生还是记不住,长期如此,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师可以将音乐与舞姿融入进来,像可以设计“篮球华尔兹”,华尔兹是一种舞蹈形式,舞步很简单,即一个拍就是一步,每节三拍就是三步,连贯起来的动作非常优美,很有华丽多姿的独特风韵。因此,在课堂中,就可以利用华尔兹与篮球动作的相似性,将其引入到课堂中,让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旋律练习篮球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要领,喜欢上体育,还可以在课堂上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机制还是运用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教师枯燥的讲解体育知识,使得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不利于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所以,学校必须对体育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习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教学与竞赛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体育与音乐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其不断健康快乐成长。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十四

习惯存在于人生的各处,良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用一生。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质素质急剧下降,体育锻炼急需要加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小学生在长期体育锻炼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给一生带来丰厚的效益。小学体育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生要在小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体育锻炼行为。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意志力比较薄弱,不能积极主动地实现体育锻炼目标。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逐渐形成外界制度控制、自身意志约束、环境氛围影响等三个重要的机制因素。

1.外界制度控制。

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和不够成熟,一般体育锻炼行为只是被动地参与,只有在学校和家长的外在参与下才能顺利地进行。外界对小学生不断施加一定的运动信号能够使体育锻炼的信号使学生脑中形成一定的信念。所以,我们要不断对小学生施加一定的外界控制力,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为初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和每天的课间操活动都是外界制度的控制力,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外界制度的控制和约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小学生以此进行反复实践联系,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最终使学生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2.环境氛围的影响。

环境在小学体育锻炼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外部环境尤其重要。外界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的环境,在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体育锻炼的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教师的素质都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学校和家庭的良好体育锻炼氛围会在无意中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感染这种氛围,最终转化成一种热情和锻炼动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3.自身意识的约束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会由被动约束和环境的熏陶最终变成自我习惯的养成。在养成过程中,学校的约束和环境的影响都只是发挥了习惯养成的助推作用,最重要的是自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小学生必须依靠主体内在的.自觉性和意识性进行体育锻炼,才能真正使自己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要不断通过外界环境的控制和环境氛围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实现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终极目标。

小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坚定,需要一定外界制度的约束。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管教都可以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约束,使学生改变不良的锻炼习惯。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体育锻炼课时和相关政策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家长和体育教师应该督促和指导学生认真执行相关的体育锻炼规定。现在的小学体育教育情况缺少一定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缺少教师和家长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以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决心。

小学生年纪还小,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跟随能力,环境氛围的影响尤为重要。小学生喜欢群体行为,喜欢大家一起运动。所以,在学校方面,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体育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在家庭方面,家长可以通过自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增强小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信念,使小学生逐渐形成坚定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3.加强自身自律的培养。

小学生自身自律的培养需要各种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影响,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能够增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信念进行体育锻炼。外界制度的控制和环境的熏陶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身意识的培养和自律能力的约束。小学生能否接受学校和家长的约束关键取决于自身意识是否提高。由于自身约束力的缺乏和体育锻炼意识的薄弱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逐渐形成外界制度控制、自身意志约束、环境氛围影响三个重要的机制因素,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信念,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树立坚定的体育锻炼意识,给学生一生带来丰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献南,鹿志海,张传昌,张盼.习惯教育视野下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1:80-85.

大学生体育锻炼论文参考文献(通用15篇)篇十五

摘要:高中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的身体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最好的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高中生的体育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但是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接下来我会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相应问题的解决。

在当下的高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会认为高考是主要任务,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待在教室中进行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体上出现一些问题的现象,反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如今的教学关键,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取得更加理想的高考成绩。仅仅通过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得学生能自己规划时间去进行规律的锻炼,这样才能在本质上解决学生不愿意参与锻炼的问题,通过让学生了解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保证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让学生拥有更好的身体,并且能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进行自我心态的放松,减少了自身面对高考的压力,这也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2锻炼方式的设计。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是学生生活环境和先天因素导致的,这样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体现在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和意志水平等等方面,这些因素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设计相应的锻炼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并且在短时间内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这样学生才会激发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体育锻炼习惯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养成。学生之间的差异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对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身体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再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育爱好,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锻炼方式的设计,这些锻炼方式都是符合学生的锻炼需求,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到了相应的培养。例如,我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我会先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质测试,了解每个学生身体素质之间的差异,接下来我会向学生询问他们对那个体育项目感兴趣,通过这些询问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尊重学生的运动爱好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学生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充分地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慢慢地帮助学生培养了体育锻炼习惯。设计适合的锻炼方式能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3教师以身作则。

在高中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起着影响,因此,教师想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相应的规范,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之间,通过展示自己的锻炼成果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发展和健康的重要性,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的鼓励之下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4学生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源泉,对学生持续进行体育锻炼有很大影响,同时,兴趣的激发也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学生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究和改进,寻找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并且学生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能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是学生未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例如我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开发新的教学方式,将这体育锻炼融入到一个个小游戏中,并且这样的游戏不论男生和女生都能够非常积极地参与进来,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得学生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进而激发了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之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变得顺其自然。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5意志力的培养。

在当下的高中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会因为锻炼的劳累而放弃继续锻炼的想法,实质上这样锻炼取得的效果是非常低的,很难在本质上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学生也会载下阶段不再进行体育的锻炼,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运动都会有一个极限,在接触到这个极限时学生大部分选择放弃,这时候教师需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激励,并且进行适当的引导,减少锻炼过程中对身体的损害,学生在感受到突破极限的成就感之后会积极地参与到锻炼中,这也是意志力的一种养成。意志力的提升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也有很大的作用。结语:在当下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保证学生在接下来的理论学习中变得更加高效,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满足了当下高中教学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帮助其他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史仲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新校园旬刊,2016(6)。

[2]周良,马清.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中国校外教育,2010(s1)。

相关范文推荐

    保密协议书代理范文(14篇)

    保密协议是一种约定,用于对涉密信息和关键商业机密进行保护和管理,保护企业的核心利益。请注意,保密协议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甲方:乙方:事业部。甲

    学校食堂就餐申请书大全(16篇)

    在学校里,我们接触到了各种学科,不仅丰富了知识储备,还培养了我们的综合能力。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亲爱的同学们:我校将继

    项目融资计划书大全(13篇)

    经过融资,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场机会,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请看下面这些关于融资的成功故事和经验分享,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和思路。本项目总投资主要划分为工程前期费

    会计个人简历自我介绍(实用21篇)

    个人简历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一种总结和概括,它记录了个人的成长历程和成就,并向雇主展示了个人的能力和潜力。这里有一些优秀的个人简历范文,希望能给您的个人简历提供一

    观看张桂梅校长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优质18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文字表达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是一种个人成长的见证和记录。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学习和工作的热爱和专注,也能从中获取一些实用

    新能源汽车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优质17篇)

    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如果你对社会实践总结的写作有所困惑,不妨看看下面的范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

    大班学期末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模板18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整理和评估的一种方式,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工厂手机管理制度范文(14篇)

    手机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几乎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都依赖手机来实现。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手机问题及解决方法,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手机对青少年的危害已被越来越

    最新住房子申请书(专业22篇)

    写作转专业申请书时,应明确表达自己对目标专业的兴趣和热爱。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成功申请者在转专业申请书中的亮点和独特之处,从而借鉴其经验和思路。

    2023年三年级科学培训心得体会(专业19篇)

    培训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和进步的方向。下面是一些经过编辑整理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