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

时间:2023-10-31 作者:雅蕊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

统计数据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选择。以下是一些关于统计的案例和技巧,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一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作品是文质兼美的素材,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美感,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依托于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浅谈如下几点。

小学生年龄小、处于认知的形象阶段,而对于文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本的理解。如文章所描述的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革命战士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述,教师如果不重视教材的挖掘,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并不能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情感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烘托,这样更能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饱含激情,展开主动学习。

如在学习《钱塘江大潮》这一课时,由于大多学生并没有亲自前往观察过,并没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图文声像功能,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将大潮的壮丽呈现于学生眼前,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与震撼,从而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文本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正所谓披文以入情,我们不仅要在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让学生的情感延续,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赏析,来深入地体味情感,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句、关键句与重点语句,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透过文字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以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作者用生动而简练的词来形容桂林山与水的特点,水之静、清、绿,山之奇、秀、险,虽是几个字,但是却能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其壮丽与优美,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的品析中来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优美景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语文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的重要目标,这也是让学生体会情感、提升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有感情的朗读既是信息的输出,又是一种信息的输入,学生可以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来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要变讲读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读、思、议、想结合起来,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讲解,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如《桂林山水》,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壮丽与秀美,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肤浅的文字层面上升为深层的情感体会。这样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能促进学生深入地掌握语言,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写作水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情感教育也是如此,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这远远不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教材所能够达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在搞好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开辟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带领学生冲破教材、教参的牢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与横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与对比、想象与联想中来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如学完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来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文章,让学生来深刻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与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的主体依旧是学生,但并不是与教师无关,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体现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既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提升,又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与督促作用,以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

总之,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能力,深入把握教材,灵活驾驭课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科在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功效。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二

现在的语文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拿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要习惯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什么是务实高效?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我认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们听过不少优秀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试想,如果教者自己没有对文本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用心解读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过钻研教材,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要提炼出来,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峦理事长所说的课堂教学中“两化”和“三多三少”的问题。

(二)、用心解读文本还应做到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三)、用心解读文本更应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从网上听窦桂梅老师的课我学到的往往不仅仅是课文。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读到了《雨果致巴特莱的信》、《告别圆明园》、《通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爱如茉莉》、《爱之链》等文本段落使学生对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有了更深的情感体会。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孩子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成长。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

让我来分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一课。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之中,教学环节可谓是环环紧扣,条理清晰,新颖简洁,设计巧妙。

又如我在银川听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上的《荷花》一课,整堂课以“美”为主线,设计了三个部分:

1、在呈象感形中发现美。

2、在品词悟情中感悟美。

3、在移情入境中意会美。课堂设计紧扣语文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从表象的美到意会的韵,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在潜心会文的过程中发现、感悟、意会美,最后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创造美。整节课一气呵成,重点突出,在看似简洁的教学环节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简简单单教语文,其中一点要做到教学环节要简化,而环节的简化,最重要的体现在对学习内容的精选,对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整合的处理上。”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师在处理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3、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问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而是仍旧反复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4、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答案置疑辨析。

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四)、课堂练习巩固拓展。

每节课结束,设计一些具有巩固拓展作用的练习非常必要。好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了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一些拓展题更使学生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练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有效的练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课本中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的经典范文。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六)、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之,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他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明确的说是尊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欢乐和谐中提高效率。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三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愈加注重小学生素养的提升,在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缺乏,这不符合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入儿童文学的得到了我国教育界和儿童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及积极支持,随着小学语文课堂的不断的改革,许多的小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把握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在情感以及精神实质,进而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据历史记载远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在刚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时,文学界以及教学界人士就根据其内容以及精神内涵就把儿童文学称为了“小学校里的文学”。同时也是从此儿童文学便和小学语文教学紧紧的关联在一起了。而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相联系在一块的缘由便是两者的服务主体都是少年儿童,两者所肩负着让少年儿童感悟到文学当中的魅力,细细品味中华美丽优雅的语言文字,进而提升人格品性,增长知识见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的使命与目标。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的或为他们所喜爱并且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和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基本是属于同一人群。因此,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进行中占有重要部分。而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以及受教育程度影响的文学知识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童话、寓言、故事、卡通、动漫、科幻等类的儿童文学更加适合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理解练习等方面。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在小学语文方面的不断深入,儿童文学文章渐渐的被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当中,受到了诸多的社会人士譬如教育专家、文学学者、小学语文教师等的广泛重视,并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诸多成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不断的联系在一起,为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捷径,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儿童文学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趋势已经变得势不可挡,同时这也是中国现代学生的幸运。

通过观察分析古今中外儿童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就不难发现,儿童文学自出现之始就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一样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一致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起到一个快捷的作用,能够使得儿童加强对对世界的认识,不仅能够激发儿童对世界探索的兴趣以及勾起小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使得他们更好的进入语文阅读当中,从而是儿童文学成为更好的阅读资料。儿童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促进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因此儿童文学可以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合理的运用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契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征、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给小学生宣传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传播生活的美好,对小学生的品性、价值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并且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共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合理的利用儿童文学,发挥出儿童文学的功能,开发出更多的小学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来源。

在五四运动之后,传统的'启蒙读物例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等渐渐的退出了教育的平台,而取而代之的便是更加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中的儿童文学。在刚开始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课堂的时候甚至受到儒家大儒等知识分子的“封杀”,而且在二十世纪甚至一度出现儿童文学从小学语文教材中剥离出去的现象,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进行及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被纳入语文教材当中。在当下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教材当中的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故事、儿童诗歌等等为小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美好、天真、单纯、智慧、科学、热情、理想、信念的“精神天堂”。就“人教版”中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当中不论是儿童诗歌、儿童散文还是儿童故事都较上一版所占比例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除我国外,还有许多国家早就进行了小学教材儿童文学化,比如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俄罗斯制定了“阅读和初级文学教育大纲”,通过考虑学生心理活动以及精神需求等因素,再结合儿童文学作品来使得小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实世界。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教材极为重要的主要来源。

(三)儿童文学是小学教师完善教学的有效方式。

小学生处于儿童这一知识理解能力、思维直观简单的阶段,或者说是小学生思维表现为局限性,并且这一时期,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能力欠缺等方面因素都不利于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不得不要求学生进行机械性的学习以及记忆,使得学生过早的对语文阅读产生厌恶情绪以及抵触心理,加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儿童文学当中生动有趣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故事、丰富多彩的想象以及许多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够极大的吸引儿童的兴趣,从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这样一来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教师小学语文教育的进行。

儿童文学是最为符合儿童生活实际情况、儿童年龄特征、儿童心理活动的文学门类,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课堂上合理的融入儿童文学作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儿童文学还应根据儿童的各项特征进行更多作品的创作,以满足教育的要求。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四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概括为:单一、封闭、枯燥。传统的教学模式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单纯地唱会一首歌或者欣赏一首乐曲。长期以此进行课堂教学,只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当今的素质教育提出,学生应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奥尔夫教学法,提倡的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儿童自身出发”开放式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理念正好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符合。

1.追求音乐的“原本性”。奥尔夫认为,人类生来就会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如唱歌、跳舞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人的感性认知,表达人类最初的愿望,他还强调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音乐学习成为非常愉快的一件事,而不能成为一种学习负担。如果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发的接受音乐,渴望音乐,那么关于音乐课堂中的所有知识都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2.强调音乐的综合性。奥尔夫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动”。他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除了要唱以外,还要结合自己的肢体,如手、脚、身体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或者内心的情感感受。奥尔夫不仅教学生识谱唱歌,也让他们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再结合诗歌、舞蹈等来进行音乐活动。3.关注音乐的`创造性。奥尔夫认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总能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听到音乐后的反应:手舞足蹈,边唱边跳。即兴创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人的本能反应。奥尔夫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孩子回归人本。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即兴创编。如根据乐曲的节奏或情绪,选择适当的乐器进行即兴伴奏,没有乐器时,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发挥想象,用手、脚等肢体进行即兴表演。

1.即兴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即兴表演。然而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朋友具有天生的创造音乐的能力。当孩子们听到一段音乐时,可以凭着自己的感受将音乐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一年级小朋友在欣赏小提琴独奏《野蜂飞舞》时,我先让他们猜想这段音乐模仿的是哪种小动物,再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野蜂,可以用身体或者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模仿它们是如何飞舞的;在演唱歌曲《小猴子》时,单凭歌唱是不能很好地表现小猴子活泼、可爱、淘气这一形象的,于是我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歌曲的间奏处模仿猴子,可以是神情,也可以是某一动作。由此让他们在音乐的表达中去充分挖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节奏训练,强化节奏的积极作用。奥尔夫认为,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就是节奏,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却脱离不了节奏。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节奏训练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单纯,具有很强的直感,但是节奏训练又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和练,那么效果肯定不佳。奥尔夫是如何训练孩童的节奏的呢?他从孩子们熟知的童谣诗歌入手,让孩子们从一些简单的诗歌中提取节奏,最初由简单的二拍子或三拍子构成节奏型,作为节奏学习的起点。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入学以来的第一首歌曲《快乐的音乐娃》时,我就将歌曲的歌词编成了一首童谣,并用小方格将字与字之间隔开,让学生跟着老师看图谱读歌词,孩子们都表示很好奇、很有趣。就这样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歌曲的节奏,在无形中掌握了歌曲的节奏。

3.活动体验,享受音乐的审美过程。奥尔夫的教学方法提倡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并不像传统的音乐课强调在一节课上要明确唱会一首歌。很多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注重学生在课后是否能完整地唱会歌曲及掌握知识,而忽略了音乐教学过程本身,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在逐步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和学习音乐。教师还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乐意与自己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情境游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奥尔夫教学法能够被广泛运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源于它的乐趣。奥尔夫提出要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他尝试将音乐的一些小知识点贯穿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得到学习和训练,寓教于乐。如一年级小朋友在学习歌曲《太阳》时,我就以猜谜的形式导入:“一位老公公,有朝一日不见它,不是刮风就下雨”。这样的形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授一年级小朋友“音的高低”这一知识点时,我从小动物的叫声如手,让学生分别模仿小猫和小牛的叫声,再播放小猫和牛的声音片段,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感受音的高低。同时,奥尔夫强调音乐游戏的设计是建立在音乐目的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纯粹的玩乐。教师一定要清楚设计该游戏训练的是学生哪一方面的技能,培养的是学生哪一方面的情感。追求趣味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孩子的情绪,注重教学设计环节的科学性。奥尔夫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他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以学习结果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音乐学习的过程性、灵活性、即兴性和原创性。奥尔夫教学的本质,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五

美国《标准》把艺术课程作为一门类似于知识和技能性质的学科,并基于这种认识,将掌握透彻的、坚实的、全面的艺术知识和技能作为艺术学科的培养目标指向。这里的知识技能,实质上就是艺术的经验、艺术的能力,如实践、表演、创造,等等。所以,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偏重于形成学生综合的艺术能力,自然也包括基于这种能力之上的艺术实践。这种“能力—实践”培养目标系统,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对此,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加德纳曾这样论述:“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教育视为自我表现、创造能力等自发性和个人变异的源泉。”这也间接证明了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视实践为艺术能力培养目标的理念。我国《标准》明确提出,艺术学科的总目标是“实现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这里,除了“艺术能力”外,还添加了“人文素养”这个目标。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仅只重视艺术能力,同样还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是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内化于个体的一种精神经验,它包含品味、人格、自由、情操等内容。进一步说,艺术教育在我国,更多的是“成人之美”。这一点,与美国《标准》偏重艺术能力,用艺术能力“呈物之美”有着根本的区别。同时,我国《标准》在描述课程价值时,也把“创造美和欣赏美”作为首要价值。因此,无论是从增加“人文素养”目标,还是把审美作为首要价值,无不体现出我国《标准》是把基于艺术能力之上的艺术人文素养———审美目标系统作为培养目标。“在中国,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提高人的情操,激发善良的情感”。这也说明,艺术教育在中国是带有强烈的人文审美情怀和价值取向的。

20世纪以来,美国的主导教育思想是心理认知—结构主义、多元文化理论以及多元智能理论。就艺术教育领域而言,他们主张弱化“美”的本体概念,更为强调艺术学科的独立性、学科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形成艺术能力并付诸实践;以学科的标准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艺术技能的掌握程度,突出艺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如美国《标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学术体系”,显然是直接受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影响。而我国《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受儒家传统文化为主体,道、释等多种形态的思想体系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吸收国外部分教育思想,因而很难用某一种特定的文化思想来阐述。如我国《标准》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诗、歌、舞、画为一体的‘乐教’传统。”并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显然,这里体现出来的是孔子“成于乐”的教育思想,旨在通过用传统艺术文化方式,来达到教育成长的目的,本质上也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之”的过程。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人文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通览美国《标准》关于艺术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的描述,影响最大的是在顶层设计上,把艺术课程确立为一门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真正独立的核心学科,并用科学、精确、可操作的术语,在“对学生、对社会”两个层面,把艺术的功能意义表述出来。其中特别强调艺术学科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创造力方面的功能。如此,就把艺术学科的工具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等)和艺术学科的内在价值(定位为核心学科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比较而言,我国《标准》对艺术学科和课程性质认识的描述,较为笼统、抽象,如人文性、综合性、愉悦性、经典性,既没有专门对艺术课程的价值进行论述,也没有对该学科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做出说明,仅仅认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无疑,这样的描述显得乏力和无力,不仅没有消解社会对艺术课程的模糊认识,反而进一步加重了艺术课程在我国处于“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的边缘涣散状态。所以,在对学科的价值、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上,美国《标准》的阐述更系统、更深透、更到位。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中美标准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必然会给两国的艺术教育带来不同的现状和后果。美国注重学生的艺术“能力—实践”式系统培养,那么,学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可能较强;而我国注重的“人文—审美素养”式系统培养,学生可能会在艺术的整体素养方面要显得更加突出。然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不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从历史上看,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也是一个文化移植的社会。因此,其文化思想具有一般国家所不具有的开拓性、包容性以及多元性。各种文化共生,思想交织并存,赋予了美国多样性的社会特征。而随着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出现,其教育思想发生转向。它强调实践性、实证性、科学性,注重事实和经验,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追求由经验产生的实际价值和利益,把实际效能作为解决或认识问题的准则。这种思想反映到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中,表现为强调学生的艺术学习要与经验实际、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艺术的经验,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完善艺术思维。由此,不难看出,实用主义哲学构成了美国艺术教育的理论来源,成为他们艺术教育的哲学指南。与美国不同,我国具有悠久的艺术教育历史。早在2100多年前就产生了一种综合了歌、诗、舞、画等形式的'艺术教育模式———“乐教”,形成了“乐教”文化,成为我国《标准》“人文—审美”目标体系的思想来源。孔子曾经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来表达“乐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要求,反映到教育中,就必然以人为中心,通过艺术的教育,实现“君子不器”、仁厚宽德的完美人格。不难看出,正是我国的“乐教文化”思想,从本质处有别于西方的“实用文化”,从而积淀出我们独有的文化底蕴。也正是由于这种本质差别,才导致了两国艺术教育的根本差异。

这里主要是指教育经费的拨款体制。在美国,一门课程开设的经费,取决于这门课程能否争取到专项拨款;而要争取到国家的专项拨款,就必然要证明艺术课程独立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艺术课程要通过某种具体的、可量化的东西予以呈现。所以,只有通过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来证明艺术课程的学科价值,从而争取到教育拨款。正是由于这种自下而上的课程经费申请体制,进一步强化了美国《标准》“能力—实践”目标培养体系的形成。在我国,由于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统一经费拨款体制,课程的设置,由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审批,因而也就不存在针对某门课程的特殊经费。国家统一规定课程,国家统一拨款。概言之,一门课程开设和经费拨款不存在明显的直接联系,课程无须为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争取拨款。再加上社会对艺术课程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的水平,教育管理部门对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还不够,对学生艺术课程学业水平的系统评估测试体系尚未建立,致使我国的艺术教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美国《标准》明确提出:“本《标准》为学生的评估提供一种基础,供全国、各州和地方各级评估方案使用。测验和其他测量方法在用于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估时,应该合乎效度和信度在统计上的要求。”这表明,美国《标准》要求对中小学所有学段学生的艺术能力进行统一的量化测试,以确保艺术课程的有效性和学生掌握的效度。可见,在美国,一套与“能力—实践”培养体系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评测体系已经建立。这种评测也会从另外一个方面,使得社会和师生更加注重艺术能力,以便通过测试。因为一旦被纳入测试,学生的艺术能力就会相应地被强调、被突出。反观我国《标准》,对学生主要采取“质性评价方式”。所谓质性评价,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表现,注重学生的整体成长的一种评价方式。相对而言,它较少通过数据、实证、技能等方式呈现,并且弱化学习结果。很明显,这种评价方式,与我国艺术课程凸显“人文—审美”的培养目标系统是相一致的。

在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标准后,摆在我们面前一个突出的问题便随之而来,即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到底走向何方?是以“能力—实践”系统为核心目标,还是以“人文—审美”系统为培养目标?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美国人莫瑟尔和雷诺为代表艺术(音乐)教育“审美”核心说,倡导“音乐教育要成为审美教育”;另一种是以埃里奥特为代表的艺术(音乐)教育实践核心说,提出建构“新音乐教育哲学”。在我国,也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杜亚雄教授和管建华教授为代表,他们分别从创造主体、音乐的本质角度和普遍主义、反历史主义和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主张艺术教育(音乐)以“表演”为核心;一种是以郭声健教授为代表,从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角度,认为艺术(音乐)教育应以人文“审美”为核心。这两种学说之争,为我们准确把握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未来路向,提供了思想上的借鉴。首先,对于艺术(音乐)作品的创作而言,特别是音乐作品的最终呈现结果来说,没有表演,就没有作品的最终问世,也就没有审美活动赖以产生的基本载体。这是从艺术作品的创造主体角度而言。然而,对于欣赏者而言,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他无须以艺术(音乐)表演技能为核心去获得某种技能。他需要的是一颗愿听音乐的“心”和本能的耳朵。也就是说,没有获得表演的技能,并不妨碍音乐的美好形式通过本能的耳朵直达心灵,并不能阻碍音乐带给人的精神愉悦。如果以表演为核心,就等于是剥夺了一部分不会表演的人的享受艺术的权利。因而,音乐艺术的审美,不一定要以音乐艺术的表演为前提,而艺术表演则一定有目的指向,否则音乐只是用来表演,沦为一种纯粹的技艺,这样就完全抹杀了音乐的内在价值。其次,艺术(音乐)教育活动中,表演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事实意义上的表演,而是要指向回归到价值意义上的“表演”,那么这个价值是指向什么的价值呢?是艺术教育于人的价值。因为艺术教育的价值,最终通过对人的文化和审美价值来确立,否则它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对于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能从艺术的表演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精神丰盈,人格健全。所以,审美应该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向。因为即使是一种技能的表演,也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的操作技能的掌握,背后应该是一种有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种技能只有当它提高到精神的境界并以审美的态度去把握的时候,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创造精神。如果一种艺术表演活动,不能带给人心理或精神上的愉悦和震撼,那很难说,这种艺术活动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最后,正确理解并把握审美中“美”的概念。“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提出。他把“人类感性认识的完善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把艺术学从美学中独立出来。时至今日,西方的美学一直延续这种理解的范式。而在我国,“美与善同义”。不难发现,在中西各自的话语体系下,对“审美”的理解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方理解的范式,把“美”定位为“现实感性认识的完善”和把美的对象定义为“快感”,那无疑艺术(音乐)教育就不能以审美为核心。而在我国文化体系中,“美”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外延极为广大的范畴,包含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比如“天人合一”“大美无言”,等等,它主要指的是人生情趣、心灵旨趣和精神境界等。因而,可以说,凡是在艺术活动中能引起人的心灵或精神上的愉悦的变化,凡是经由人的生活经验而上升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都可以称之为审美。无疑,西方的美学和我们的美学概念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了。西方美学把“美”哲学化了,思辨化了,抽象化了,而我们把“美”生活化了,现实化了,人化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审美”和“表演”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就艺术对于人的价值本质而言的,一个是从艺术作品的角度而言的,两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也基于此,我们认为,“能力—实践”系统和“人文—审美”系统,前者是事实标准,即是从事实意义上来确证;后者则是价值标准,即是从价值意义上来彰显。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艺术的表演和技能的确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能力的获得,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向人、为了人、服务人、完善人。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无论是人文审美核心说,还是能力实践核心说,其实质都要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

艺术朝向审美,艺术表现文化。从艺术的根基上看,艺术本身是一种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形态,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包括艺术,艺术的背后是文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是“以文化之”的过程,而文化则通过艺术的具体样态予以呈现,因而艺术在教育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教育的场域,没有艺术的教育,就等于未教“文化”。因而缺乏艺术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体系,也就不可能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因此,用人文统领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还原到文化中,以文领艺、以文促艺,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事实上,艺术属人文学科,本质是人文的。艺术教育的本质也是人文的,其目的应该是提高人的人文素养。”我们认为,艺术教育既是“以美育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化之”的过程。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之,是指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濡染、体验,进而提升人文情怀,培养健全人格,建构完美人性的过程。它们是一个同向并进、不可分割的过程。因为从概念的广延意义上理解,“美”也是一种文化,文化也是一种“美”。因而,美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美的教育。由此,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是未来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路向,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21世纪应当是教育学的世纪。”我们不难理解,说21世纪是教育学的世纪,等同于说,21世纪应是以人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学科的世纪。而艺术教育的革命应该是这个教育世纪的突破点。

首先,人们体会到了由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享受,同时却感觉不到相应的精神愉悦和幸福感。身心失衡、麻木冷漠、娱乐至死,已然成为社会成员的共性心理特征。碎片化、娱乐化和数字化,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显然,这种生活样态,把人推向消解生存意义的深渊,致使人类面临精神空心的危机。而要扭转这一现状,就必须要重构丰富多样的生命体验和精神本质。而综合的艺术教育,由于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精神世界,因而具有丰盈精神、涵育生命、精神救赎的功能。它把人,从一种千篇一律的、机械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解救出来,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无比的情趣和快意,并在理性和感性冲突之间找到平衡,形成健全人格和完美人性,使人的生活方式由“物质化、身体化”向“艺术化、审美化”转变。其次,多元文化的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从文化发展的总的趋势来看,如今,生态文明的文化意识已经取代工业文明,多元文化也正在逐步取代单极文化。东西方文化等各种文化样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文化资源的互动与对话,都将影响到未来的综合艺术教育,它也因此获得崭新的意义。随着历史社会进程的推进,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并起发展已经是可以预见的现象和必然的趋势。最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当前,以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和强调考试分数为特征的教育模式,给艺术教育造成了极大影响。它表现为:重知识技能,轻感性直观;重智识课程,轻艺术课程;重理性逻辑,轻审美情感,致使受教育者完美人性缺失,和谐身心被割裂,存在的意义被消解。“人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了碎片。”这不仅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标相背离,而且也与艺术教育在整个人的教育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相悖逆,因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然要求艺术教育走向综合,发挥综合艺术教育在人性建构中的多重作用。

艺术源于现实,源于生活。如果说文化是艺术的底板,那么,生活则是艺术的源泉。本质上看,艺术反映的是生活,艺术是生活整体的一部分。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没有现实生活作为基础的艺术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没有根基的,更是行而不远的。因此,我们认为,既然生活是人们生存发展和实践活动的场域,那么,走向生活的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们主张,要把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方法上观察体悟生活,在形式上表现生活,在结果上美化生活,使生活真正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六、结语由于中西方文化以及价值体系的不同,对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的认识也不同。事实上,采用哪一种学说作为艺术教育的本质核心,其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的共识,取决于人、课程、生命、生活的关系。然而,“如果一项教育计划忽略了理性的本质方面,或者回避了生命本身那充满寓意和情感的一面,那么它充其量只是半个教育。而它导致的最坏的结果是培养出一些对生活中悦目的诗意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的人。”因此,回归人文、走向综合、植根生活,应成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六

摘要:目前我国城镇小学教师资源相对丰富,教师编制比较齐全,班级建制比较齐全,班级规模大,课程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小学包班制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师

“卓越教师”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设立的,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并列的四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项目之一。自2011年在部分本科院校试点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2014年9月18日,教育部再次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并提出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卓越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振兴民族的重大工程之一。教师强则学生强,学生强则社会强。高校“卓越教师”的培养,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源头。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精神的底子,打好生活的基础,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小学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是为人求知的引领者,是智力、心力的启蒙者,是情感、世界观的熏陶者,因此小学教师更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

(一)小学生的求知欲强烈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感,他们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求知欲强烈。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导不当则可能泯灭孩子的求知欲,或者抑制学生的发展。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天真而又富有幻想,我们不能用成人眼光和思维浇灭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需要教师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要用童心和儿童的思维,用艺术的教育引导他们。

(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发展得快,有的孩子发展得慢。每一个孩子身心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此方面有特长,有的在彼方面有兴趣。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有他天才的一面,当然也有他不足的一面,有的具有语言方面的天赋,有的在数理逻辑方面有天赋,有的在空间方面有特长,有的在运动平衡方面有特长,有的对音乐旋律特敏感。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静待花开。如果一个老师只教一门学科,上完课就离开教室,而不能长时间地观察学生、陪伴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三)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学习法

老师是儿童最信任最崇拜的对象之一,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育,教师能唱会跳,教师的动情朗诵,教师的一笔好字,教师的看书习惯,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总之,教师的十八般武艺,教师的“无所不知”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维持学习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奠定做人的基础,奠定求知的基础,奠定精神的`基础,奠定生活的基础。教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能力,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启蒙和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要具备人文、文学、科学、艺术等全面的基础知识,需要与社会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需要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优秀的师德与规范。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有综合的基础知识,需要有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小学教师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不仅启蒙孩子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教书更要育人。以学科知识的教育为本,就有可能导致知识教育为中心,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情操、交往能力的引导和教育。有人说教师能够爱学生就是最美的师德,陪伴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技巧,守望学生就是最应遵守的教育规律。小学生们需要了解他们、陪伴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全科教师,能够守着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禀赋,便于因材施教。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全科教师的导向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师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与小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学会设计综合性主题活动,创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职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计上,其中学科知识的模块除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学科教学设计等,还包括小学跨学科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标准导向要求小学教师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从我国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趋势来看,也是如此,对考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没有要求,只要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就有资格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到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心理、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社会、音乐、美术、文学、信息技术等综合知识。科目二“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外,还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优秀的小学教师具备综合型的教师素质

一线的优秀小学教师,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他们身上具备的共有的素质那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钻研,除此之外,那就是深厚的教育基本功。比如流畅的语言表达、优美的板书和简笔画。除此,还有音乐舞蹈的功底、图画及美术欣赏的功底,人文、科学、艺术素养和功底,对小学生心里的把握和调控能力等。特级教师于永正以优美的书法、信手拈来的简笔画技巧、演奏二胡的魅力、娴熟的歌唱技巧,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他能够把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等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上得有理有趣。优秀教师的十八般武艺,也启发我们,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具备多样的能力,在教学和教学组织方面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生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

目前小学课程依然是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安排。但是从整体思路上看,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趋向,如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等本身就是综合性课程,而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都呈现综合化的趋势,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美国贾斯珀的教学研究项目,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是从冒险故事开始。华德福学校所倡导的全人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的教育,用音乐、旋律、节奏和雕刻、绘画等的形式进行语言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多样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需要教师具有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方面的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如音乐、图画、故事等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用歌咏的方式学习,也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歌咏、韵律、节奏,或在旋律中学习。组织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艺术、体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从课程内容来看,每门学科学习内容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的组成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从来源上看,包括校内、校外、社会,包括博物馆、民俗馆、大自然,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科学、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性的内容,数学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同样也是综合各科知识和多种能力。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自不必说。各国都把小学生的读写算知识作为基础知识,而读写算的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苏霍姆林斯基开发学生的算术能力,是用阅读的方法,阅读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等。

(一)从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来看,全科教师是普遍现象

发达国家招聘小学教师不以学科专业为限制。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也是如此,只要有大学大专的学历就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二)目前农村小学还存在布局不均衡规模大小不一的问题

有的村小班级规模只有几人、十几人,年级不全,教师不全。有的村小还存在复式班上课的情况。农村小学教师大都兼教几门课。而村小的存在对于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村小的老师具有包班上课的能力,需要有兼教所有学科课程的能力。加之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居多,也是中国“特色”之一,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陪伴。全科教师有条件、有时间陪着他们,关注他们的成长。

(三)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城镇小学教师资源相对丰富,教师编制比较齐全,班级建制比较齐全,班级规模大,课程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小学包班制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有些地区实行包班制教学的学校已经占41.4%,其中以上海杭州为最。”因此,从儿童的全面发展来看,小学教师需要全科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来看,小学教师需要综合性的课程知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从小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小学教师需要具备“十八般武艺”,多才多能;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小学全科教师将为小学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七

学前教育“小学化”不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但近年来,此种现象日益凸显,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不遵循幼儿成长和学前教育规律,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以课堂灌输为基本形式,搬用小学教学内容和教材,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和管理。学前教育“小学化”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会写字、会拼音、会算术,甚至明确把小学培养目标照搬为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1.影响幼儿身心正常生长,损害幼儿大脑发育。

幼儿正处在生长的初始发育时期,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和损伤,骨骼硬度小,弹性大,容易变形。过早地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长时间坐着学习、写字,幼儿不仅会因为注意力短暂而难以坚持,更会因为坚持不了而身体姿势不正确造成骨骼畸形扭曲、眼睛受害等问题。另外,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学习负担让幼儿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神经系统受到单方面的重复刺激,而不是丰富的多维刺激,又不利于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研究表明,幼儿大脑发展有个“敏感期”,这是幼儿认知发展的“机会之窗’。“小学化”的学前教育统一集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往往就会使幼儿的“机会之窗”关闭,扼杀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天赋。总之,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决定着他们还不能“坐下来学习”,否则,对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损害将会是严重的。

2.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规律,造成幼儿亚健康心理问题。

幼儿的思维紧紧依靠感知活动,记忆依赖于直接感知的具体材料,认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适中的愉悦情绪能使智力活动达到最优效果。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重视游戏活动,让孩子在玩中认知事物、在玩中愉悦身心、在玩中获得发展是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体现。现代化的儿童教育观强调幼儿通过活动获得发展,注重幼儿愉快地与环境充分交流,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发展“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往往以强化知识、机械识记为手段,学习任务过重,还常常用“测试”来检验幼儿的学习效果。幼儿过早地受到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达不到目标时的责怪呵斥,过早体验到学习的压力,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消减,容易导致没上学就产生厌学情绪。而厌学情绪是幼儿心理活动的不健康表现,这种厌学的不健康心理表现使孩子从小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长期如此下去,容易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危害极大。

3.束缚幼儿的快乐天性,压抑幼儿的个性发展。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我们不仅要把儿童当人看,还要把儿童当儿童看”。它警示我们,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成人不仅应与儿童平等对话,还要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好动、好奇、好模仿、爱玩是幼儿的特性,成人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宽容欣赏的环境,让幼儿尽情地嬉戏,愉快地体验,自由地发现、想象和创造……以此实现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对幼儿进行强制性“写、算、读”的学习,过早地向幼儿灌输系统的知识,学习任务加重,剥夺了幼儿玩的权利和时间,压抑了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束缚了幼儿的快乐天性。

第一,应试教育渗入家长心灵深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害人不浅。

2011年,我国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而在九个主要的生活动力中,子女发展期望排在首位。希望子女早成才快成才的子女发展期望也是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一个助推力。其实家长都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懂得好奇、兴趣是孩子成长的发展动力,但应试教育的现实又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加上堂而皇之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更激发了家长心灵深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所以许多家长并不反感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反而以孩子能认字、能背诗、能算术为荣,认为不给孩子压力、不让孩子吃苦,自己的孩子上小学就会有更大的压力,就赶不上同龄的孩子。当然也有家长对孩子提早识字、写字、认数、算数很抵触,赞同“快乐教育”的学前教育理念,但他们已深谙“适者生存”之道,为提升孩子的竞争力也只有“同流”了。国务院早就有文件要求开展对0-6岁学前儿童监护人普及幼教理论工作,但由于经费、场地、人员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该项工作没有如期推行,使按照幼儿成长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缺失,这是造成0-6岁学前儿童家长缺少正确、科学的学前儿童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重要原因。

第二,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供不应求的幼儿园“卖方市场”使幼儿园缺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动力。

目前,幼儿园的布局结构并不很乐观,特别是条件达标收费合理的公益性幼儿园数量不足。像南昌目前,幼儿园的布局结构并不很乐观,特别是条件达标收费合理的公益性幼儿园数量不足。像南昌市目前公办幼儿园只有68所,全市132个乡镇(街办)只有101所幼儿园,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供不应求的幼儿园市场膨胀了一些幼儿园举办者的逐利需求,一些条件不成熟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应势而生。这些幼儿园不按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办学,也可以说是没有能力按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办学,只能教幼儿认认字、算算数来凑合着办园,可以说大多数的幼儿只能上这部分的幼儿园,家长根本不能选择。公办幼儿园也由于他们属于“卖方市场”而缺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动力。也有不少的公办幼儿园同家长一样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努力让他们园出来的孩子上小学时能在同班小朋友中出类拔萃,其实也是扩大影响、争夺生源的目的使然。一些幼儿园把有多少幼儿进入了名牌小学在宣传广告中大肆渲染,这既是明显的争夺生源的行为,又助长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第三,学前教育师资准入机制不健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少教师观念落后,缺少研究学前教育的精神。

学前教育需要一支热爱幼儿及幼儿教育事业、学前教育业务水平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但是目前的学前教育师资要求标准及准入机制尚跟不上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所以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更有不少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了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比如南昌市2010年有幼儿园教师4729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者2107人,占44.6%,有中专(高中)学历的959人,占,中专(高中)学历以下者占35.2%。幼儿教师中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者1954人,仅占,无证上岗率58.7%。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幼儿教师专业训练,缺乏幼儿教育理论素养,缺乏幼儿教育特有的教学技能,这部分人特别容易把他们在小学学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带到学前教育之中,使他们“驾轻就熟”地把学前教育“小学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幼儿教育学习和训练,但又爱心、耐心不足,仅仅是把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缺少研究学前教育规律及学前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精神,其实质是缺乏做好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先进观念和内心诉求,因而学前教育“小学化”又是他们落后的观念导致的落后行为。

第四,幼儿园办园监管机制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对规范办园约束力不够。

1.尊重幼儿个性发展,消除应试教育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应试教育对最基础教育的侵蚀,这是学前教育观念落后、学前教育知识普及落后的表现3《弟子规》云:‘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教育孩子尚知“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却把浮躁功利的思想和行为强压给孩子,真的应该深刻反省。学前教育要按照幼儿生长和成长规律来办,在幼儿园办学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个性和发展天性,坚持游戏教学,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让他们“有余力,则学文”。假如真要让幼儿快速对接小学,可以尝试在幼儿进入大班后组织他们参观小学教学或活动,让他们对小学的学习产生好奇和向往。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家长的教育,不要让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再来反省自己对孩子的培养过错。

2.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建设优质示范幼儿园。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幼儿入园率大打折扣。以南昌市为例,2010年,全市四县九区共有人口500多万,3-6岁学前幼儿17.03万人。在园幼儿只有9.37万人,平均入园率只有55.02%。在办园数量上全市四县九区有幼儿园557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只有67所,其余为集体或公民个体办园,有四个区至今没有一所区属公办幼儿园。如此的办园状况使得优质幼儿园供不应求,不少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匆忙上马、唯利是图、不按规律“出牌”,这样的情形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和家长的愿望,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要花精力建设一批优质示范幼儿园,让优质示范幼儿园,引导和影响其他各类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3.加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养合格幼儿师资队伍。

要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培养一支懂得学前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爱心、耐心,具备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手段、能创设良好游戏教学环境等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当前,幼教师资队伍既数量不足,又质量不够,不少民办幼儿园的教师缺少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缺少学前教育职业能力培训,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既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还要有唱、跳、画、手工等方面的才艺,更要有以爱心、耐心、细心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养。而初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形成之中,身体发育可塑性强,技能技巧容易提高,从初中毕业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培养,对于缓解幼教师资紧缺状况,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素质是很好的途径。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学前教育师资,会以他们比中专幼师毕业生更系统的理论知识、比高师幼师毕业生更好的技能技巧、比本科幼师毕业生更稳定的从业思想,受到幼儿园、家长、社会的欢迎。

4.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和指导作用,加大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对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责任重大,要加强对幼儿园办学的监管和指导,建立幼儿园办学的监管评价机制。要完善幼儿园办学设置标准和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把好办园关和教师入园关。对已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却没有经过幼儿教育专门训练的教师列入系统培训计划,使他们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同时要督促幼儿园建立和实行园内自己评价机制,这是保障幼儿园健康办园、自己完善的关键因素。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更要对一些影响学前教育科学办学的行为予以行政干预。比如一些小学的幼升小面试应该取消;社会上一些拔苗助长式的诸如“让2岁的孩子认2000字”等商业炒作应予澄清;一些幼儿园不研究学前教育规律,简单的以小学教学方式进行幼儿教学的行为应予纠正;同时要在社会上加强正确育儿知识教育,告诉家长学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在社会上多普及一些学前教育的知识。

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任务很重。但是为了达到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要保证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等要求,我们要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从环境、政策、机制、师资、经费、家庭等方面加强保障,才能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八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目的是探索和挖掘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在数量规律性,进而为宏观国民经济管理部门或微观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定量化研究方法在我国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普及和深入,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规定《统计学》作为经管类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本文结合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教学方式陈旧。曾说过:“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统计学与数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统计学将抽象的数字、公式赋予了经济的含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处理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课堂往往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讲解,大量公式的推导和数学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丧失学习兴趣,从而被动学习。

2.课程针对性不强,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教师根据书本内容讲解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作用未能进行详细阐述,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枯燥,即使学完也不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统计学方法,无法将统计学作为定量研究的方法论指导相关专业领域的预测和决策。再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统计计算方法,却对所计算的变量、参数和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前提假设条件。这种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统计就是数学的思想,从而无法起到让学生形成统计思想,学会用统计的教学目的。

3.实践教学不足。统计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检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具体操作统计实务,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统计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可是,据目前针对武汉市各高校统计学教学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仅有理论课程的讲解,教师只注重课本例题、习题的讲授,实践教学处于缺失状态。其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统计软件应运而生,从word、excel自带的统计功能包到spss、sas等专业的统计软件,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大量繁琐的数学计算,便捷地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让我们的实践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手工案例分析的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授课中,针对统计软件的讲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只讲公式运算不讲软件,学生甚至连统计静态描述中的统计图表、平均数、方差连统计图表都不会用计算机软件生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往往需要几十分钟才能算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这样的统计学学习完全脱离了统计学方法论的本质,不但不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让统计学沦为有形无神的一纸公式。

4.考核方式不完善。目前,本科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广泛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多为闭卷,比例在总成绩中占70%甚至更高。这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片面,忽视了对学生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不利于促进学生提高统计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工作,包含两种最基本的活动,一是教师的讲授,一是学生的攻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学必须在以诱导为核心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主地探讨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时间序列时,可以让学生站在企业经理的角度,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尽可能地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结合往年公司的销售额思考如何预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最大程度地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和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将平铺直述、一讲到底的课堂组织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课程内容为导向、教师引导和控制组织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还应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对教材充分掌握、对各类教学策略与技术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统计学课堂真正丰满起来。

2.突出案例教学法。(1)案例教学。统计案例教学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通过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实际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达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会实际应用的目的。其次,通过案例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社会经济中的实例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案例,得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对综合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统计调查的教学中让学生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如果向全校同学都发放问卷调查即为普查,但普查工作量大、成本高;如果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调查则是抽样调查,若针对某特定年级的调查也可以分为整群调查,或选择占全校大多数学生的学院调查为重点调查等。通过案例使学生加强了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2)突出专业契合度。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经管类许多专业均要开设。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案例。突出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既能让学生加强对概念、公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与本专业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突出统计学作为工具和方法的实用性。比如对会计专业讲解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我们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及其金额和会计报表编制的讲解。再如,将统计学中平均指标计算与财务会计课程中存货计价方法、管理会计课程中销售预测相联系。存货成本的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就是应用统计平均指标的计算原理,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管理会计课程的销售预测则是算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的应用。这样,学生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专业背景理解起来会更为透彻。统计知识在专业的应用地位凸显出来了,学生有了对统计课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统计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3.加强实践性教学。(1)课程引入实践专项训练。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从理论走向实践,用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课堂上教师单纯对理论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学完后根本不具备独立定量分析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只有大力改进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打破经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有毕业实习这个唯一实践性教学的做法,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教育体系。以专周或独立设置的统计学配套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或参与企业管理。保证学生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独立设计统计调查的方案、搜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预测,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工作中使专业教学与统计实践密切结合。(2)重视电算化能力的培养。统计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但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计算复杂且工作量较大。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技术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因此,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如word和excel)和统计学软件(如sas和spss)的教学,培养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成为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正确操作相关软件的步骤,引导学生输出计算结果,重点阐述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掌握评价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提高对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4.累进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统计考试应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将基本理论、统计实践和统计思维纳入考试体系中,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学生成绩由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独立思考设计完成统计方案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的水平共同决定。为此,考试模式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书面考试外,综合采用演讲与讨论让学生结合专业背景针对社会经济现象自拟选题,通过学生撰写小论文并答辩的方式考核,变单纯闭卷考试为闭卷与开卷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卷面考试与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相结合等多元化测试考核及多阶段考核,积分累进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陈希孺。机会的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6.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九

摘要:

大数据所应用的是一种新处里模式,这种处理模式拥有非常强大的决策力和洞察发现力,同时具备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对大数据的研究过程当中应用统计学,可以有效地对大数据进行简化,在大数据中进行搜索和分类时需要应用统计学,大数据具有统计学的一些特点。统计学当中并没有吸收大数据的完全特点,大数据和统计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大数据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需要对应用统计学专业进行深刻的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应用统计学;改革。

一、对统计学的研究分析。

统计学在原来就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其中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比较深刻的研究,一直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数据研究体系。市场调查公司、银行、会计事务所、企业单位,这些是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方向,统计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独立完成问卷设计的高级统计人才,其中所要教授的专业课程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市场调查实务、高等概率论、数理统计、应用回归。

现代统计学专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课程设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需要对统计学专业的学科培养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根据未来就业方向以及具体就业层次,可以对基本院校的应用统计学培养模式进行转变。大数据潮流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大数据的发展给统计学专业带来的挑战,需要对统计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资源有效的分配,通过对数据进行不断的分析和处理,改变以往依赖随机抽样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有效地去培养出高级统计人才,向企业单位输送高级多元化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统计学专业高层次人才。

二、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的区别与联系。

运用统计学当中的统计方法,可以对分析的对象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活动,这个过程就是统计分析,在整个过程当中需要对数据的性质进行确定,仔细的对群体当中的数据关系进行有效的划分。通过建立有效的模型来总结数据和基础群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未来数据的发展趋势,一定要通过预测来进行分析。在判断数据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的过程当中,需要采用推断统计的方法来进行确定,对于每一个统计值都要进行总体特征来进行推测。

总体参数估计还有一系列的方法都可以进行庞大数据分析,在分析之前首先就是要确定目标数据群,其次才可以在大量的数据当中筛选出具有决策的信息内容。数据挖掘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在庞大的数据群当中需要找出一些规律,这样才可以进行精准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类。在数据挖掘的整体过程当中,需要对业务进行定义需求分析,明确问题所发生的整体范围,对相关的模型进行最初的定义。在准备数据的过程当中,需要对一些错误的数据进行删除,如果在数据当中出现数据员的不稳定性,就要对数据源进行精准的测定。数据挖掘过程当中需要浏览大量的数据群,在大量的数据中需要计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通过相应的数据测量可以得出最新的模型。对于模型的性能以及相关配置要进行不断的验证,验证完成之后才可以对模型进行初级测试,在不断的测试当中就可以得出最佳的模型。在所有的基础测验完成之后就可以生成模型,生成模型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对模型的结构进行创建,然后再对数据列以及一些数据结构链进行数据源测定。

三、大数据对统计人才及统计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对大数据的应用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展开一系列的调查,其中最受关注的大数据技术就是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采集。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之下,企业在数据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挑战,在企业当中缺乏专业的大数据管理人才,由于缺乏该方面的人才,就导致在大数据处理上存在着一些困难。在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过程当中,没有结构化的系统调整,没有引进新型的大数据处理技术,传统技术在处理大数据的过程当中非常困难,想要引入新技术但是门槛过高。在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许多企业都在争先恐后地挖掘大量的数据,但是在拥有大量的数据之后,却不懂得如何进行大数据处理。

数据的结构包括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只有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才可以将数据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就目前我国企业对于大数据的利用情况来看,并没有真正的对大数据的应用进行规划,所以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将大数据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许多企业大多数都复制了大数据,但是企业当中缺乏大數据专业人才,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就会影响大数据市场的未来发展。传统的工作人员对于大数据的运用不清楚,大数据运用真正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数据分析、数学、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统计学。统计学专业下面开设不同的方向,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统计学方向,结合大数据所需人才的特点,有效地区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于统计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改革,通过更新教学的整体内容,使统计学专业更加贴近于时代的发展。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有效提高统计学专业的学习效率,需要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的整体模式。通过应用一些教学案例来引出实际的问题,注重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的去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系统,在用的过程当中去充实基本知识技能,不断的去提高人才的培养效率。

四、结语。

对大数据的研究过程当中应用统计学,大数据具有统计学的一些特点,需要对应用统计学专业进行深刻的研究。统计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独立完成问卷设计的高级统计人才,现代统计学专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课程设置,根据未来就业方向以及具体就业层次,需要对统计学的课程内容进行资源有效的分配。通过建立有效的模型来总结数据和基础群体之间的关系,数据挖掘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在数据挖掘的整体过程当中,需要对一些错误的数据进行删除,在不断的测试当中就可以得出最佳的模型。

参考文献:

[1]陶海映,李治国。浅谈统计学基本问题[j]。江苏商论,20xx(26):282—282。

[2]李林杰,顾六宝。我国的统计学向何处去[j]。统计研究,20xx,17(2):33—37。

[3]李金昌。大数据与统计新思维[j]。统计研究,20xx,31(1):10—17。

[4]邱东。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挑战[j]。统计研究,20xx,31(1):16—22。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十

统计学是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财会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目前高校财会专业开设的统计学课程在教学上仍存在较多问题,包括教材内容过于广泛、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考核忽视能力培养结果等。通过对文献进行梳理,针对当前财会专业统计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财会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的建议。

统计学在财会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部明文规定,统计学要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实际情况是,统计学在财经类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并未得到其应有的地位体现。“难、繁、枯燥、无用”等是学生们对这门课程最常见的形容和评价。

甚至,很多教师也认为这门课程本身的特点致使教学过程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特别在针对财会专业等特定细分应用专业时,目前,统计课程教学在大部分高校都仍还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忽视实际应用,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很多现实工作需要,如不知道如何开展企业财务基本情况调查,缺乏使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等问题。本文以财会专业为例,探讨统计学教学在特定专业细分下应采取何种模式,应从哪些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等问题。

1财会专业统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文献梳理,目前在本科、专科等财会专业统计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教材求“全”,不求“专”

自从1992年统计学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上升为一级学科后,大统计学的思想逐渐影响到了高校在财会专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除了教授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的内容之外,同时增加了统计推断的内容。课程内容以原理为主,同时还涉及了大量的数学证明和手工计算。大多本科、专科教学中都是以灌输原理、概念、公式为主,而相应的案例分析、软件应用,特别是课程针对于财务专业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引导等在课时安排中严重偏少。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属于文科范畴的财经类专业,其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较差,而统计学原理中却恰恰存在大量的公式推导内容,致使学生学习难度大,容易散失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专业关联性不足致使学生在其他课程比如企业财务分析等的学习中无法付诸实践,因此而将统计课程判定为选修而非必修,使其学习兴趣受挫。

1.2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当前财会专业的统计学教材内容广泛,且受到教学条件及课时等因素以及个人专业知识的局限,教师在实际课程讲授中大多以课本理论为导向,只能将原理、概念、公式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而没有足够的精力跳出教材局限根据专业的特点和自身知识面的关联扩展来设置教学内容。此外,当前高校,特别是专科类学校在财会等社科类专业教学资源配置方面明显不足,很少有学校在财会专业统计教学方面有专门的案例库,有校外实训基地的更是寥寥无几。

1.3考核以“笔试成绩”代替“能力培养”

财会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期末成绩考核,一直以来都是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为主,尽管这种考核方式在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不能有效适应素质教育。当前《统计学》教科书主要都是通过各种例题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分析,侧重于把基本运算能力作为首要的培养目标。这种导向,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过程中主要精力引导到了概念和公式的死记硬背上,把课外拓展学习也变成了应付考试的题海战术。很多学生能够在统计学课程的期末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在拿到原始数据时缺不知道该如何着手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有些不适应。

2财会专业统计学教改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这些现存的问题,同时结合笔者在财会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的经历,笔者认为财会专业统计学教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教学内容化繁为简,侧重易学易用。

笔者以为面向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活动应该以教授方法为主、讲解原理为辅。作为一门通用的方法论科学,各种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是统计学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其主要的社会功能所在。一些必要的原理内容也是要讲的,但是通过简单浅显介绍以避免学生误用或滥用统计方法即可。

一是在教学内容设置上,针对财会专业学生,除了要考虑非统计专业实际应用中所需设计统计学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外,还需思考如何将统计知识和方法融入到其所学专业中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讲解统计基本思想、原理及应用条件,重点培养学生学会应用软件并能对结果做出正确解读。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摒弃不常用且复杂的统计软件。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功能虽强大,但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却并不常用,如spss、sas、minitab、stata等,且这些软件再多数为英文操作界面,个别还需要使用特有的程序语言,这对于财经类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并不适用。相比之下,excel作为普遍常用办公软件,其包含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图表功能等完全可以满足财会专业学生在今后工作学习中有关统计和分析的需要,这样使得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变得简单而易于掌握,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方法多样化,侧重实践应用。

统计学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课堂教学上应当做到将这门主要由理论、公式和数字构成的课程讲得生动、引人入胜,让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感受到统计学的使用价值,建立统计学的必修地位,让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对统计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要具备理论知识之外的具体方法应用经验,也要掌握灵活的多种教学方法,把满堂灌变成多样教学方法融合的教学课堂。

2.2.1以案例教学为主,培养统计思维。

课堂上,教师用小部分的时间简单介绍统计方法的数学原理和数学证明,用大部分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讨具有典型性的案例,通过案例向学生演示统计方法的具体应用,比如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在软件输入数据,如何读懂软件的输出结果等。

财会类专业的统计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把学生引导到具体的实际事件中,通过让学生运用教材理论知识,直接对现实问题的现象、背后原因、未来趋势等进行认知和分析,从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多重方案,并选择最优。案例分析相比普通的习题计算更接近“实战”要求,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具体岗位的工作要求。

2.2.2互动教学,把社会时事带入课堂。

在统计学教学中还应安排专用学时,挖掘日常生活中某些实际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结合统计学相关知识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针对指定问题,组织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集思广益,互相讨论分享,以此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上的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能促使教师与学生双方在课堂中通过行为、语言的互动,以及情感、思维上的碰撞,并最终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全面的、立体交叉式的教学互动氛围,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把社会时事引入课堂的教学方式,不单是实现了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更是实现了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动,也是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互动。

2.3变更考核方式,提升教与学积极性。

期末闭卷考试作为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卷面分数为主要依据,容易出现“重考试,轻课堂”、“重强记,轻理解”、“重理论,轻应用”等现象。这样的考核方式致使学生为双方皆为应付考试而学,平时学习中不求甚解,期末临阵磨枪时则把精力花在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如此即便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也依然是短期记忆,是从理论到理论的体力搬运,于实际应用毫无益处。

为了凸显统计思维和统计分析能力的重要性,要在财会专业统计学考试中降低期末笔试成绩在整体考核的比重,同时大幅度提升实践环节的比重。实践环节可以采用案例型小课题研究的方式,考核学生从选题、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论获得等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的能力。

同时,为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因循守旧,继续沿用传统死板僵化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保财会专业统计教学改革的有效推进,需要对教师教学考核的方式也进行调整。除了考核教学任务完成度、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之外,还应将学生对所学统计学课程实用性的评估、学生对教师授课方式接受程度的评价等内容作为考核的组成部分,并占有重要比例。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十一

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同理而言,在班级管理中同样如此。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与幼儿思想不同,他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且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然而,他又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思想还没有成熟。因此,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小学生的判断能力有限,赏识教育能够助其强化适当行为而纠正不良行为。小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其认知能力的有限使其判断能力也处于一个模糊的时期。在某些适当的'行为产生时,他并不能理解此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可以在以后相类似的环境中予以行为。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地予以鼓励,使该行为能够得以强化,相反,在错误行为产生时,教师要及时疏导,并予以纠正。

1.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的细节多多观察,并善于发现问题所在。

应用网络中的一句话:你发现或不发现,问题就在那里,不偏不倚。因此,学生的优势或劣势都会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坐在办公室的话,那我们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放下身段,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对学生的细节多多观察,对其中适当的予以鼓励,不良的予以制止。

2.教师应该与家长在赏识教育上形成合力。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同时也希望得到源于家长的赏识。因此,在这一点上,教师与家长应该达成共识,在学校与家庭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具有差异性的。在学校,小学生更多的是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教师更多的是发现其团结集体、友爱同学等优良行为,而在家中,与其相处的更多的是一些长辈,这时可能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就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等等。虽然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表扬,但是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个体,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它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方式。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十二

数学学科作为所有自然学科的基础,对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而信息科学作为新时代的主流技术,也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二者在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阻力,对于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二者的结合研究,其意义就在于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从而给各个学科带来更加广泛的运用,给学科自身发展探究带来便捷。

1简介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的发展。

概率与统计是一门从数量方面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概率与统计的概念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及部门。概率统计学的运用及其广泛,随机事件的研究结果对于当代各类数据分析整合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概率与统计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其研究的难度较大,概率与统计的结论得出往往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与实践基础上。作为一门应用型数学学科,其广泛性必将为未来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自身研究条件的局限性,尤其是实验条件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未来自然科学发展,也势必会减慢人类在科技创新之路的发展进程。

1.2关于信息科学。

信息科学主要包含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和系统论,其中,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在信息科学中占有主要地位,而计算机理论是数学研究中的应用重点。信息科学的兴起直接带领人类走向了信息化时代,对于人类文明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信息科学发展到今天,其作用已经不仅仅针对于学科本身以及信息行业,在信息化趋于高度发达的今天,将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飞跃,对于不同的行业领域,都将有信息科学的推动,信息化带来的是未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飞速前进。而信息科学自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数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对于信息科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只有从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才能帮助信息科学走上更加成熟更加美好的未来之路。

2信息科学与概率统计学的内在联系。

在信息科学已经逐步成熟的今天,其所包含的各项技术已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体验。当然,信息科学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学科,其技术须有数学理论、数学方法的支持与论证。[1]概率统计对于现代数学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所涉及的随机规律的研究将更加符合生产生活的需求,而随机规律的运用在信息科学中体现的更淋漓尽致,信息科学的大多数结果都需要建立在庞大计算与实践的基础上,这就需要对结果的普遍性进行概率与统计的研究分析,同样,对于概率统计学科的发展,信息科学能够很大程度的减少研究过程的繁冗,加速概率统计学的发展和进步。由此可见,这两个科学领域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将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整合研究对于其自身发展以及整个应用型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信息科学与概率统计学的整合策略。

3.1重视对二者探究观念的结合。

3.2重视将整合后的理论用于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才使得理论具有意义,这句话对于各个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的探究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概率统计与信息科学的渗透发展,仅仅局限于“敢想”是不够的,在充分的思考后,要将想法勇于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二者的结合发展。而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不知是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持,还需要对环境因素、人为操作因素、结果预估等等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在推行到实践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把控每一个环节,抓好每一个细节,才能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赋予学科间渗透结合更完整的意义。

3.3重视对实践结果的推广。

成熟的技术需要进行推广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众所周知,概率统计学的研究过程面临着庞大的实验数据,要将这些数据分析并不是人力所能承受的,这就需要在对此学科的研究中大力推行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科学的技术。将二者充分的结合渗透,研究出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的技术模式,为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创造出极大的便利,也为其自身技术水平的先进化和自然科学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做出了杰出贡献。

4结束语。

概率统计学发展至今,其所研究的随机规律已经带给了人们许多便利,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信息科学也是如此。在时代的要求下,二者的结合渗透已经成为了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必要途径,加强二者在研究观念上的结合、在实践应用中的结合、在技术推广上的结合将会在未来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当然,在二者的结合发展中还将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要努力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多角度的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势必会为科学的进步添上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十三

随着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迅猛提升,社会发展对于经济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进行中学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明确自身的方向,进而有针对性的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全面的掌握统计学知识,熟练地应用在经济学领域中,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学人才奠定稳定的基础。

二、经济学中,统计学的重要性。

由于经济学具有复杂性和精确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将统计学应用于其系统的建立进程中,而统计学的准确、灵活的应用,则需要我们具备合格的数学理论基础,方能在经济学中找到其发展规律。由此可见,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经济学人才,需要我们在中学数学课堂的学习中,尽可能的丰富自身的统计学知识,并且将学习到的统计学知识,灵活的应用于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例如进行班费的管理工作、班级活动经费的统计工作、外出活动的经费预算与控制等等,在提升了我们的统计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同时,实际生活中的锻炼也使得我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为成为优秀的经济学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经济学中统计学的运用方式。

在明确了经济学中统计学的探究思考重要性后,可以使我们在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以更加明确、科学的方式培养自身的统计学理论掌握和应用能力,进而实现高效的自我提升。

1.发散自身的思维,有方向的锻炼统计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我们在中学数学课堂上学习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过程中,应当注重自身的思维发散性和灵活性。很多同学在数学课堂上计算统计学习题的过程中,由于思路过于死板,因此无法根据老师所讲解的统计学理论内容和传授的理论学统计方式灵活的进行解题,进而认为统计学十分难以掌握,丧失了对于学习统计学的信心和兴趣。实际上这些同学是进入了学习思维上的误区。如果我们能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发散思维,灵活的将数学知识应用于思考过程中,问题便能够迎刃而解。例如,我们在学习参数的过程中,可以将样本参数、方差以及函数的理论概念灵活的运用其中,进而明确统计学中的估量值和估量极值的概念,参数统计问题也就随着这些函数的灵活应用被成功的解答出来。

2.应用模型的建立,更加直观的、高效的掌握经济学中的统计学。

当我们在学习统计学知识的过程中遭遇瓶颈时,也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帮助我们度过学习上的难关。由于数学模型具有直观性较强以及精确度较高的特点,因此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引导我们运用更加简洁的方式,理解经济学中的统计学理念,并且完成经济学中的统计学的学习。例如我们在统计班级内部同学的身高分布状况时,就可以建立数学统计模型,将身高标准分为几个区间,分别统计,这样,所得出来的统计结果会更加具有直观性。

开展经济学中统计学的学习方式探究,主要可以将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掌握方式得以有效运用。发散自身的思维,有方向的学习统计学知识,数量的应用和掌握应用模型的建立,更加直观的、高效的掌握统计学的知识要点。通过研究可知,统计学的良好的学习和掌握,需要我们在中学学习课堂上充分的调动自身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努力的去思考和探究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且将其进行灵活的运用,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统计日常零用钱的消费,记录消费的种类与用途,这样,在月末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自己最大的支出模块,根据自己的支出总结,合理的调控各项支出比例,使消费更加合理化,各模块支出均衡,初步做一个简单的经济统计结果。掌握统计学,将使得我们在经济学行业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实力,体现出我们的个人能力和个人价值。

四、结束语。

开展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探究它的重要性,进而进行学习掌握方式的探究和思考。进行经济学中的统计学探究可知,我们也应当在中学学习课堂上认真学习数学知识,良好的完成统计学的掌握,在中学数学课堂上熟练、全面的掌握统计学知识,实现自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使得我们在日后真正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经济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明.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探讨——以兰州商学院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陇东学院学报,20xx.[2]韩春蕾,罗文海,相静.形成性评价在医学类院校统计学专业课程考核中的应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xx.[3]王纯妍.浅议数学统计方法对现代经济社会的作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xx:1.

优质小学教育统计学论文(案例14篇)篇十四

在进行旅游行业的核算时,主要采用的是抽样调查、定期调查和专项调查等。调查的项目由国家旅游局和相关单位共同制定,并且由专门的调查人员执行。在进行调查时,国家和地方进行核算的方法不同,国际进行的是抽样调查,通过选取样本进行调查,以此推算全国的旅游人数和相关的收入。地方的旅游经济核算主要是对当地的旅行社、旅店等进行核算,并且将各个景点的统计人数作为补充调查。

二、我国旅游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范围不全面。

我国旅游经济进行的相关统计并不全面,其数据缺少连贯性,并且由于缺少科学的统计方法,使得统计数据没有很高的权威性。从经济的核算统计上看,现阶段的经济统计并不能够全面的代表全国的旅游统计,因此存在着统计范围不全面的问题。在进行旅游数据的统计时,存在和相关项目漏算的现象,在进行旅游人员统计时,只进行星级饭店旅游人员的统计,而忽略招待所等住宿地的人员统计,再有就是对调查表中相关项目的认识不准确,使得核算的内容不全面。

(二)核算数据缺乏权威性。

旅游经济在进行核算时并没有建立相应的账户体系,因此在进行相关的统计时,数据的核算缺乏精准性和权威性,各地方的经济核算不能进行较好的比较,由于数据的不统一使得其提供的数据没有信任度。

(三)核算指标不合理。

从核算的方式上看,很多方式的核算都不合理,在进行旅游经济核算时发现,有很多非货币形式的指标,比如对旅游人数的统计,再有就是对旅游的消费核算部准确。旅游中的消费占据了旅游经济中的很大部分,但是其相关的统计指标并不规范,使得很多项目没有得到合理的计算。

(四)核算方法不严谨。

从经济核算的方法上看,很多地方的旅游经济存在核算方法不严谨的问题,比如国家级的旅游经济和地方级的经济核算方法不同使得计算的数据很难统一,现阶段我国旅游计算调查采用的还是回忆式的方法,使得核算的结果和实际有很大的差别,很多调查者对调查内容不熟悉,容易出现漏查的现象。从核算的频率上看,很多地方在进行经济核算时通常是一年进行一次,使得误差很大。再有就是调查的样本分布不均,没有很好的代表性,用某一地区的经济核算估量其他地区,存在着很大的误差。

三、加强旅游经济核算的措施。

加强旅游经济核算,不仅能够对旅游经济更好的评估,同时还能更好的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要对旅游行业核算的范围进行全面的统计,将影响旅游行业核算的每一个因素都要包含在内,并且进行调查表的优化设计,让项目的设置和规划更加合理。进行统计算法的优化处理。让国家和个地方的核算方式相同,从而让统计的数据更加具有权威性和信服度。提升调查人员的素质,让调查人员对相关的统计程序更了解,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统计。国家要重视旅游行业的经济核算,并且要推出相关的政策帮助进行经济的核算,从而让旅游经济的核算更加顺利和精准。

四、结语。

在进行旅游经济的核算时,要结合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核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控制好旅游行业计算的范围,将旅游行业经济所涉及的经济都纳入到经济核算的范围中,并且提升相关的计算方法,让计算更加的精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核算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进行提升时要按照相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加大旅游行业经济核算的管理力度,让旅游经济数据更加的精准,从而更好的提升我国旅游行业的经济发展,让旅游行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差生复读申请书(模板15篇)

    总结对于差生而言是一种必要的工作,它可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差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需要采取措施来改进学习成绩。针对差生的情况

    实用红岩每章心得体会(案例14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方案。经过精心收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最优建筑加盟公司协议书(模板20篇)

    建筑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需要建筑师、工程师、施工人员等多个专业领域的合作与协调。现在分享给大家一些值得学习的建筑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乙方(劳动者)

    优秀参加比赛申请书(通用14篇)

    参加比赛可以增强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比赛案例,从中获取一些灵感和经验。尊敬的院校领导:我

    最热治安联防工作总结(案例19篇)

    通过对过去一个月工作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对于即将进行月工作总结的朋友们来说,这里有一些精选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

    最优老师和孩子相处的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与他人交流和分享的方式,可以获得更多的启发和帮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优秀党建文化长廊的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与他人分享和交流的重要资源,通过互相交流,我们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优秀启蒙阅读山行教案大全(21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等进行周密安排和科学管理的工作,它对于提高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我觉得我们需要开始制定教学

    优质小学数学减负工作计划和总结(通用20篇)

    在工作过程中,定期编写和更新工作计划书可以让我们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实现目标的逐步实现。随后,请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工作计划书,了解一下别人是如何编写的。

    精选教育路心得体会教育体会心得体会(案例22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对学习或工作中的重要事件或经历的深入思考和领悟。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我学会了面对困难并积极解决问题,这让我更加成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