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0-30 作者:纸韵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

范本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写作或学习。2阅读范本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希望以下的范文范本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一

服装设计的整体美感的产生和形成,离不开和谐的比例关系,比例是决定构成艺术作品的一切单位大小,以及它的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如何调整服装造型中各要素间的比例关系,已达到人与服装形成最佳的比例关系做了阐述和分析,论证了服装设计中的比例美。

一、比例。

“比例”是形式美法则(多样统一、平衡、对称、对比、比例、节奏、宾主、参差、和谐等之一)。“在任何一种艺术和审美活动中,比例实质上是指对象形式与人有关的心里经验形成的一定对应关系。当一种艺术形式因为内部的某种数理关系与人在长期实践中接触这些数理关系而形成的快适心理经验相契合时,这种形式就可被称为符合比例的形式”(美学辞典p48)比例是指造型物的全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长度或面积的数量关系,也就是通过大与小、长与短,轻与重等质、量的差所产生的平衡关系。这个关系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产生美的效果。

服装设计中的比例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通常会以比例的角度出发(着眼于色彩、图案、面料、质感、装饰配件、体型等)进行设计,使服装的比例更加符合人体视觉比例的变化。

将黄金分割率应用于衣服的比例,即:背长平均等于37cm,假设背长为1,裙长等于背长的1.618倍,即得出以下公式37cmx1.618=59.866≈60。以背长等于37cm、裙长等于60cm为基准。如果衣服的肩宽为40cm,上衣的长度为60cm,那么,这件衣服的长宽比例为60:40或3:2。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中,比例实质上是指形式对象内部各要素间的数量关系。一套服装的上衣长与裙长、袖长与背长、袖长与外套长等等。采用这种比例尺寸,将得出比例美的特征。但在服装设计时要考虑到着装人不一定都是标准体形。要设法用服装来弥补或校正着装人体型的不足和缺憾,就必须利用比例美的造型规律来重新考虑服装的比例,注意服装是人体的穿着物,要符合人体美,又要找出其规律的比例美感来,这是比例设计的关键所在。

服装设计需要有好的比例。比例是决定构成艺术作品的一切单位大小,以及它的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重要因素。服装的长短、宽窄以及各部位裁片,各部分装饰分割等都有比例。服装在造型上存在着面积的大小、长短和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要求取得最美的比例,如领子与全身大小的比例,裤长与身长、肩宽与上衣长之比,口袋、袖笼、肩斜度、领型、衣袋和扣子等的比例,一切形状在大小上的比例,都反映在统一与变化的规律之中。

一件合体的服装,其各部分之间必须存在着给人美感的,和谐的比例关系。服装的比例分割是为修正人体的比例失调而服务的。如服装的长短与人的身长(头长、躯干长、腿长等)的比例关系,服装块面与块面间的比例分割关系。事实告诉我们,不管是人体还是服装,不管是男装还是女装、内衣还是外套,和谐的、合乎美学标准的比例一般均符合黄金分割法。人们对失去比例关系的服装设计往往感觉不顺眼,就是这个道理。一般来说,人的下半身长些,就显得比例匀称。因此,女青年上身穿得紧身瘦小的衣服,下身穿长的裙裤,再加上高跟鞋,增加腿部的长度,能充分显示出自己优美的体形,道理就在于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

衣服的比例要配合人体的比例,但并不意味着需要通过服装去再现真实的人体比例绝大多数人的体形都不完美,所以对于腰节和臀围较低的女性,制做收腰裙时,其腰节线就应该比实际的人体腰节位置适当的提高,以补正下身的比例。高跟鞋也有补正上下身比例作用。其一,服装本身的造型也有比例是否得当的问题。例如,服装长度与围度之间的比例,也就是长短与胖瘦的比例,会体现出各种不同的造型艺术风格。领面的宽窄比例,贴袋的长宽比例,腰节线的高低比例,分割线的位置比例,都事关一件服装的造型是否协调美观。套装的上长下短或上短下长或长度对等都是常见的穿着比例,它们也表现着不同的穿着效果。还有波浪裙下摆的大小,领口的深浅,西装驳头的宽窄,等等。其二,装饰物与人体以及衣服都存在比例问题。例如,耳坠和项链的大小,伞、帽、包的大小及服饰图案的大小,都应与人体和衣服形成良好的比例关系。总之,在人体上、衣服上、装饰品上,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上,比例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比例是服装设计、服装穿着和服装鉴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但是,比例在服装上的应用紧依照“黄金分割法”是不够的,因为服装造型包含着多种因素,涉及到色彩、图案、原料,装饰附件的配置,更重要的是要照顾到穿衣者的体形。人体有着不同形状的线,如,直线、曲线、弧线等。人体的健美是由这些线来表现的。服装美学,就是运用这些最有表现力和装饰性的线去刻画人体的健美和穿着的适宜性。所以,在设计服装时。对比例问题也要有整体观念。

在服装造型中,如果能巧妙利用面积、长度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就会使服装产生和谐,对形体起到衬托装饰的作用,例如,正常体形的外衣长度如运用5:8=肩宽:衣长的比例方法的话,那么就会收回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是一个矮胖的女性,最好不要穿肥短、方格、横条或大花的衣服,应选择简洁的、衣肩窄些的、领口开的低些的服装,上下身的复杂颜色要基本一致;比如是高而瘦的女性,选择服装的原则恰恰相反。采用方格、横条大花的设计可以扩大你的体形的横面感,缩短你的身高,从而弥补体形比例上的不匀称。比如是胸部较平的女性,要使它显的丰满些,可以选择上部紧的款式和质地柔软的面料,外衣在肩部和胸部两侧加些褶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是腿短的女性,穿裙子比裤子显得美。

服装的比例,还表现在面块的分割和色彩分量的设置上。所以,在设计上可参考“黄金定律”的比例形式。如设计前后过肩,过肩的高矮不当,就会破坏了上下两块协调的比例关系。又如色彩在感觉上也有分量,做色块的设计,就要在面块的比例和色彩的比例中注意考虑均衡的效果,否则分量的比例就会失去协调感。

在实践应用中,比例是指长与宽,整体与局部的尺度关系。长方形的长度和宽度的不同,形成一定的比例。宽度相同长度不同,比例关系也不相同,或三与二之比,或四与二之比等等。整体与局部是服装外形长与宽和领、袋、袖等部件的比例关系。

比例的作用是解决形式美的一个方面,服装的美包括造型、面料、色彩三者的比例关系。两种面料拼缀,甲、乙面料各占多少,是比例关系;两种色彩配合,甲色和乙色各占多少分量,也是比例关系。

服装造型之间的比例,服装的长与宽,是以人的体形为依据的。

(一)袖的长度以手臂的长度而定,但长袖、中袖、短袖的运用则以款式而定。有的比例关系比较固定,有的则有一定的灵活性,但最长和最短不能超过手臂。

(二)领的高度与宽度是以颈部围柱和倾斜的特点为依据的。男装衣领一般在喉结偏下;女装部分衣领略高一点;而时装衣领的宽长和深度,一般则是依据颈部长短、肩部宽窄和体长而定。

(三)口袋的宽与窄,一般取决于手的大小和厚度,并稍大于手若干公分。目前,有的时装的口袋向特大、特小或特多的方向发展;有的基本上作为一种装饰,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如袖上的微型口袋。

综上所述,服饰的比例,首先要与穿衣人的身体相吻合。穿衣人不一定都有标准的体形,为了修饰人体的缺陷,就必须考虑到服装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吴卫刚编著.服装美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6月。

[2]徐青青编著.服装设计构成.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月。

[3]吴永.服饰美学.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4]包昌法.服装设计理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月。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二

摘要: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主张,工作室模式自由开放的教学形式、启发式的个性化教学、围绕项目的跨专业方向交叉教学等等,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快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就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而言,主要有合作型、自创性、研究型和综合型,可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选择适当的模式。本文就综合型的工作室模式如何培养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做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考核细则对工作室加以考核,以促进其良性发展。

关键词:工作室模式;服装设计;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我国非常重视创新,早在“十一五”规划时就制定了到20xx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教育[1]。服装设计是解决人们穿着生活体系中诸问题的富有创造性的计划及创作行为,显而易见,服装设计教育需要有创新教育,即从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好奇心、兴趣入手,鼓励其对某些问题提出质疑,并探索实践自己的设计理念,从而获得有益的成果。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教育对大学而言,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本文拟以工作室模式教学来研究服装设计的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主张。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创造力潜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不竭资源,彰显了人的创造性作用,因此,由知识性教育向创造力教育转变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重要转型之一。现代教育认为,创造力教育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二是创业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创业人格。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二者相互结合与交融,就能培养出创新、创业型复合性人才,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创新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事物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运用[1]。创新教育首先是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法论教育和培养。具体说来,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寻找创新的课题,学会在创新过程中所应当把握的思路、技巧、方法和技术路线等;其次,创新教育与知识教育相辅相成,互为作用。创新教育应该以知识教育为基础,这样才能够发现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创新成果。而知识教育也应该与创新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使学到的知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起主要引导作用。任课老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体会等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2]。

二、工作室教学模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为: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注重市场需求和社会实践,设计中强调自由创作,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为了兼顾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目前设计教育普遍采用授课体系与工作室教学两者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前者用于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和设计思考方法,后者则用于训练和强化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工作室模式实行小团队教学,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以专家、教授为核心,学生人数通常只有6-15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工作室模式对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自由开放的教学形式,突破传统教学的封闭性,把课堂的概念进行延伸,创设民主、宽松和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更自由自在,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里,教学能与市场需求充分结合起来,可自由地探索教学内容与实践。

2.这种教学模式不注重理论概念的讲授和内容的系统性,着力于知识的实用性、连贯性和针对性;授课方式不再是以讲授为主,而是多以指导和启发来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与探索性的教学,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注重强化工作室里学生之间的个性和差异,强调学科、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一模式顺应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基本思想。

3.教学组织灵活,能跨专业方向交叉教学。随着设计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产业链的相互衔接、团队合作的效应越来越凸显出来,设计师个人的作用将逐渐被淡化。服装设计只是庞大的服装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实施要受到多方面条件和因素的制约,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不仅要涉及服装设计本身的知识,还要结合产品的风格与市场定位、服装材料、生产组织与管理、市场推广策略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跨学科实践教学,使学生学会组织管理项目进展中不同的阶段以及如何协调各部分的合作。

4.围绕工作室教学项目,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互动,促进教学相长。工作室还可加大学生间的讨论和交流机会,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就认为:许多独特的想法都是在小组交往中产生的。讨论交流时各种想法异想天开、质疑问难,创新思想得以培养。还可建立项目成果展示,营造学生之间比优、比强的氛围,增加学生荣誉感,激发学生的创作实践热情。

5.培养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以工作室为平台,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社会上企业的产品开发与生产,除了可以锻炼设计能力以外,还可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促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同时,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和形势,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三、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培养。

合理有序地组织、运行和考核服装设计工作室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服装设计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一)工作室模式的组织和运行。

服装设计工作室组建可以有多种形式,具体运用哪种形式还要因校情而异。

1.合作型服装设计工作室。这种模式是指工作室与企业合作开发服装产品,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学生能直接感受设计作品产品化并最终成为卖出去的商品所带来的乐趣,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设计作品的商品化要求学生能理解作品、产品与商品之间的区别,懂得产品设计要结合生产工艺并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也就是如何将学院派的设计向实用主义的市场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建立了真正的设计概念。这种运作模式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也为工作室创收,便于进一步开展教学,是工作室成立之初最值得推崇的模式。

2.自创型服装设计工作室。当企业合作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向该模式转型。该模式下工作室有自主产权的服装品牌,能独立进行服装产品开发,并能够将产品大量生产,这就要求工作室的硬件和软件齐全,除了研发和生产,后续的市场推广营销也要花费较多精力,因此实现难度大。这种模式源于西方创意产业运动,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撰文指出,新创意会催生出无数的新产品、创造广阔的新市场,提供大量获取财富的新机会。

3.研究型服装设计工作室。这种模式是针对服装产品进行创新研究,服装创新研究主要聚集的目标是其设计元素的创新研究,诸如材料、色彩、造型、工艺等的创新,通过组合创意性元素设计出新的产品。因此,对服装产品及其设计元素的深入研究,找到关于产品的设计、管理的规律和方法,形成观点与结论,并将这些研究成果通过一定的途径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指导生产实践活动,这就是研究型工作室的意义。该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型能力要求很高。工作室负责人要起到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必须由具备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教师担任。在学生选拔方面,着重考虑学生是否具有理论基础,兴趣点是什么,有没有钻研精神,只有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钻研精神并有志于研发产品的同学才能参与进来。

4.综合型服装设计工作室。事实上,学校工作室的角色是双重的,它区别于社会上的工作室,肩负着实践教学、研究的任务,不是完全独立的,对于校内工作室,上述三种模式单独进行不切实际,而综合以上三种模式才是相对可行的。在工作室综合模式建立初期,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形式出现,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来组织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项目促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运行的基础是企业的实际项目,教师获得鲜活的实践教学案例,学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施的过程,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工作室获得经济效益。项目组成员由项目负责人来挑选,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工作,通过熟悉企业和市场的运行机制,为企业提供直接有效的帮助,这样,师生共同在干活中学习、提高。工作室在长时间没有企业项目可做时,教师可以通过虚拟企业项目的形式,按照完成企业项目的要求和步骤来训炼学生,使其具备实战工作的能力和状态,以便将来能顺利完成真实的项目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灵活组成工作小组,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按进度检查督促学生,让学生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2)以比赛促创新。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日常的教学课程安排不可能完全满足工作室的需要,这就要求工作室教师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课外专业辅导的任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收集整理资料,根据拟定的主题来设计系列服装,以积累素材。鼓励并组织学生参赛是一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让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收获,同时也体验过程的艰辛。国内外每年都有很多服装设计比赛,工作室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并指导工作室学生参加各种设计比赛,参加高水平的比赛可使学生收获颇多,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吸取的专业知识、掌握的设计技巧、设计速度与效果的进步往往出人意料。

(3)以课题促创新。工作室的另一个职责是做课题研究,教师通过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共同挑战和解决本学科某些领域的难题,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培养其对本学科难点和疑点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科理论水平,为他们继续深造打下基础。总而言之,综合模式下运作的工作室多项工作穿插进行或有机结合,做项目、做课题研究、组织参赛等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结合。随着模式运作的逐渐成熟,还可以将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使之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直至变成主导模式[3]。

(二)工作室考核。

创业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4]。为了更好的促进工作室教学、发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教学偏差和实际问题,更好地维护工作室的良性发展,要逐步建立考核制度。笔者认为,考核工作室绩效可从三个方面来评价:第一,为引导设计教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应考核工作室在社会服务方面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引导工作室团队主动对接区域经济需求。第二,为促进教师科研团队的形成壮大,并促成学生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养成,考核工作室申报和完成各级科研课题的情况。第三,为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可通过学生设计参赛获奖或获专利发明情况以及社会服务的贡献来考核工作室学生的设计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这样的考核会使工作室的三个功能相互促进发展,使工作室成为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平台,为工作室的长效机制提供保障[5]。

四、结语。

实践证明,在服装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工作室教学模式功不可没。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延伸和深化,同时也将不同课程内容相互交叉与渗透,营造平等、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通过师生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探讨学术研究的过程,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达到因材施教以及大班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完善工作室的管理与考核,有利于促进工作室的良性循环,使得企业乐于为工作室提供项目,教师乐于进行产品研发和课题研究,学生乐于进入工作室接受技能培训,这样,势必对高等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三

我们从服装发展的趋势入手,会发现设计的服装若只是将造型结构加以突破并进行创新,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动向,所以开发与创新服装面料再造在当今社会就显得越发重要。现在设计服装正朝着将材料作为设计者构思的源头方向发展,对材料进行各自的创意设计,根据这些材料将自己设计的特点表现出来。而服装面料的再造正给服装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想法,现在面料再造被广泛地运用在服装设计里,其也开始成为体现现代设计风格和将产品价值有效提高的一种必要手段。

1面料再造的现状。

1.1概念。

我们所说的面料再造指的是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以面料的形态进行设计”的,主要指在原有的面料前提下,综合各种方法来重新设计立体改造,让现有材料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质感上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将面料外表形成一个全新的跟材质和空间以及色彩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完整概念,有效地使服装所需材料的设计空间和运用范围给扩展开来。

1.2发展历史。

面料再造已经不是一个十分新鲜的产物,早在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当中就有许多的工艺是面料再造的工艺。例如,在我国的刺绣,它分布在我国很多地区中,各式各样的刺绣都是我国精美的手工艺术品。我国享誉中外的“四大名绣”因它们自身美丽的外观,绝美的绣工而备受人们喜爱。后来因为刺绣的机械开始出现,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发生衰退的现象,但是在20世纪末期,人们又开始重新对传统的面料再造工艺展开全面认识,人们开始意识到它的价值,致使到如今,面料再造的技术不论是在装饰品的设计还是在服装的设计上都被广泛地应用起来。

2表现手法。

面料再造有很多种的表现手法,在对面料开始再造之前要对面料的性能有所掌握,要深入了解每一种面料所具备的各种性能,要保证对再造的面料进行改造时有一定的可行性。诚然,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又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外观,使服装造型具有创新性,常见的几种面料表现手法如下:

2.1褶皱和重叠。

(1)褶皱。对面料的褶皱进行设计是根据外力来对面料加以打压和抽褶等,或者是对面料的局部进行挤压促使其变形,将面料外表形状进行一些调整,让面料由原来的光滑外表变得粗糙,产生各种不同的、自然的立体形状。在设计服装造型时,有的是对整体进行褶皱设计,而有的是对局部进行设计,对面料进行褶皱设计时不一样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一样的质地变化,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2)重叠。重叠指的是将几个颜色不一样或者是质感不一样的面料加以叠加或者是重叠,产生一种互相重叠的另类效果,让设计出的服装更有层次感。设计的重叠手法常见的有对透明的面料进行重叠设计,对不透明的面料进行叠加设计等。

2.2设计装饰与重塑造型。

设计装饰是指在成品面料其外表面增加与之一样的材料或者是不一样的材料和色彩,将物体原貌进行改变,产生立体感。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来选择不一样的装饰。例如,花边、亮片和丝带等加以装饰,或者是选用刺绣和镶嵌等方法来增加服装的华美感,使服装变得更加的精致。一般来讲这种装饰的方法主要运用在比较高级的服装设计里。而重塑造型指的是将面料折叠为各式各样的形状,之后再进行拼合,根据叠加或者是缝合等方式让面料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效果,将面料进行折叠目的是凸显出服装的造型,使服装在造型上更加吸引人,提高服装在造型上的视觉效果。

3.1应用在服装的局部设计中。

依照设计服装的相关理念,为了将服装中局部的变化能够有效地凸显出来,增加局部区域跟整体上的对比感,所进行的有目的性的对面料再造加以设计。在对服装的局部。例如,袖口、衣领、腰部、下摆、肩部等部位进行设计时对面料进行二次加工,强化面料本身的肌理、质感及色彩的变化,既与整个服装在风格上保持一致,又凸显其在整体服装中的设计亮点。通常采用编结、织绣、滚边、烧花、抽丝、镶饰、缠绕、粘贴、绗缝、堆积、钻孔、压花、拼接、镂空添加金属铆钉等单种或多种改造手法的结合运用,形成凹凸、交错、连续、对比的视觉效果。这样做并不是想将服装的面料全部进行改变,而是想要对局部进行处理,构成有韵律的空间层次,使面料的表现力更强,展现立体的肌理效果,使平面的材质形成浮雕般的立体效果,通过对细节的改变使整体服装更具特殊的形式美感。

3.2应用在服装的整体设计中。

将面料加以改造,把面料自身的肌理进行强化,突出面料在质感以及色彩上的变换,充分显示出了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跟对面料进行再造这二者之间的良好的调控力。这一类型的服装主要将面料的变化作为主要目的,款式并没有设计得那么复杂。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三宅一生充分考虑了人体的造型和运动的特点,设计出了独特的褶皱面料,在机器压褶的时候,就直接依照人体曲线或造型需要来调整裁片和褶痕,并在整理阶段就以高科技的处理手段完成褶皱形状,使之不会变形,褶皱面料像人的第二层皮肤一样舒适服帖。运用这种面料设计出的褶皱服装能够给穿用者足够的活动空间,是通过穿用者的穿着行为最后完成造型的。由于褶皱面料自身性质就决定了这一类型的衣服主要是简洁,他被世人称为褶皱大师,而他所设计的服装也被人们称为是“软雕塑”。

4结语。

对服装材料进行再造有很多种途径,也有很多种形式,而若是想要使设计达到理想境界,同时还想要把面料具有的独特性质给保留下来,设计师们就一定要经历漫长而又艰难的创作历程,不断地对面料再造进行多层次的、空间感的研究和分析,不断的打开多维性视觉的创新和更新,不断对材料质感方面以及肌理方面加以必要的探索,将服装的材料摆脱传统的那些纺织纤维,对于自然界里物质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并运用再加工的方法,给设计服装的相关思维提供一条新路径。与此同时,还要把存在于现在的艺术当中的类似于夸张,变形和抽象等表现形式跟服装材料的再创造相结合,给现在的设计服装相关艺术发展提供一个更加新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四

摘要:欧洲位于大西洋沿岸,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气候温暖,底蕴深厚,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的酝酿和文化氛围之下,欧洲的服装一直呈现着百花齐放的特点,欧洲各国的服装设计突出了各个国度在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本文从各国典型时代的文化特征入手,分析各个国家的服装设计特点,以此来说明服装设计与文化的交融性。

关键词:洛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哥特式风格。

1欧洲文化的起源与整体服装发展特点。

一种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它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气候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相联系,同时也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方式,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20xx年左右,古希腊人的祖先就定居在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它也成为了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并且逐渐发展出城邦文化。古罗马国家建立在意大利半岛上,半岛上多河流,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比希腊优越。雅典和斯巴达是最大的城邦。希腊各城邦对外开放,各城邦之间以及各城邦与东方各国之间的商业和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他们互相学习,并从东方学到了炼铁和铸铜技术,使手工业,如冶金、造船和制陶业,以及工商业都得到了发展。由此可见,欧洲社会是大洋文明,开放包容的心态让欧洲社会的服装设计从古至今,都呈现着一种百花齐放的特点,充满着创新,夸张和独特的风格,在当今时装秀的舞台上每每总能以一种自称一派的风格绽放光彩。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欧洲建筑,还是欧式服装,都深深地受欧洲文化,甚至经济政治的影响,下面举几个较为比较典型的欧式服装风格,细细分析一番文化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2.1洛可可服装风格。

洛可可艺术(rococo),是18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盛行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因而又称作“路易十五式”,该艺术形式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等特点。这种艺术风格轻快、华丽、精致、细腻、繁琐、纤弱、柔和,其追求轻盈纤细的秀雅美,纤弱娇媚,纷繁琐细,精致典雅,甜腻温柔,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且工艺、结构和线条具有婉转、柔和的特点在当时法国十分流行。洛可可风格从建筑装潢扩展到家具、油画和雕塑领域,保留了巴洛克风格复杂的形象和精细的图纹,随后发展到西班牙地区,且影响了当时法国周边地区的服装设计。洛可可服装有着十分典型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其深受生气勃勃的生命意识影响,法国宫廷式服装是非常柔和、非常女性化的。其中大裙撑,紧身衣,低领线,小花边、蝴蝶结等都用一种夸张的语言突出了女性的曲线,强调了女性的特点。那个时代的人们头发做得很高,里面有很多支撑材料,这些都体现女性的一种夸张与唯美。优雅繁琐,却富丽堂皇———这就是洛可可服饰元素。18世纪的西方服装界,正是因为洛可可服装风格的出现,被渲染上了一层纤巧而富丽的光泽。在服饰面料上洛可可服装多采用质感温软的材料,浪漫而华贵。高雅而精致的面料,如具有优雅和透明感的缎子、绡纱和蕾丝花边等都强化了古典风格,局部设计常饰以华丽花边,领部细褶和袖部装饰,精巧的刺绣工艺和诸如蝴蝶结、玫瑰花装饰等,显得十分精美。洛可可服饰时而采取自然形式的装饰题材的运用,充满了女性惬意的轻松感,处处体现着新兴资产阶级上升阶段强调满足自身感官愉悦的审美趣味。洛可可风格在欧洲盛行了一个多世纪,它所演绎的精致、华丽、优雅的性感,夸张的造型始终是时装设计的灵感源泉,极大影响着现代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及制作工艺。“它的精华就是夸张”!

2.2新古典主义服装风格。

新古典主义服装文化不像巴洛克和洛可可两种风格,它不是视觉样式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理念问题,这也是正确理解新古典主义服装的关键之处。这种类型的服装风格以追求古典为主,这个时期的服饰,使用的面料不仅特殊,设计也显得十分新潮大胆,从中体现了一种现代服饰的缩影,而且,最突出的一点是,女性离不开手套,仿佛这是她们高贵的体现。女性的手套设计也是别有一番风味,黑色的蕾丝,金属珠子相互搭配,提箱一种风情韵致。帽子的设计在新古典主义时代也是十分引人注目,女子的发髻越来越高,帽子上头的羽毛,缎带又体现出对古典风格的重视。而男性的服装在新古典主义时代以长筒靴,骑马装为代表,不是男子气概的同时,体现出一种柔美与内涵。那个时代是经济,政治,文化都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开始逐渐接受朴实的审美方式,同时仍然留恋着古典的自然风格,于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在那个时代让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服饰大放光彩。

2.3哥特式服装风格。

哥特式服饰,顾名思义,这种服饰一定少不了哥特风格。而哥特风格以新奇,古怪,大胆,幽深,孤寂,神秘等特点。哥特服饰主要是想要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高贵感,因此哥特着装一般搭配带有宗教色彩的配饰(如十字架),给人一种冷艳的感觉。其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呈现出永远的黑色或者是暗色系列。哥特主义的典型特征就是层层叠叠的衣服,繁复的首饰,以及阴沉的色彩。哥特风女性甚至化成惨白的皮肤、血腥的眼神,和着或白、或猩红、或暗黑、线条锐利、面料朴素、领口高耸的单色长袍,充满了维多利亚时代(流行大量的蕾丝花边、缎带、蝴蝶结和束腰设计、展现十足的女性特质,塑造出高贵典雅的形象)的禁欲、庄严、冷酷。

3结论。

分析了欧洲社会和文化起源,理解了不同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征,服装设计离不开文化的熏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服装设计的补充。艺术文化繁荣的地方,服装设计也会丰富,在每个地区,每个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下,服装设计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深深地融进人类的文明中,必将为当代及未来的服装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五

人性化设计理念不仅满足人体结构和人体特征的生理需要,更追求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服装设计过程把人、人的心理、人的视觉和人的审美及人的情趣等诸多因素考虑到产品的设计中去,强调个性,通过富有隐喻性的色彩和审美情调的设计,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关注人们的精神追求。要想设计出舒适实用、人性化的服装,除了对生活充满热爱,设计者必须要了解服装的使用者、使用环境,着装者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因为孩童是特殊群体,很多情况下,大人不能自己的观念去解释孩童的需求,孩童更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必须通过不同场合与途径去了解他们。

1.1观察法。

任何产品的人性化设计都必须要关注使用对象,童装的设计也是如此。创造最佳的用户体验就要研究使用者,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不同的年龄段儿童的身体、心理发育是不同的。因此,设计者深入贴近研究对象的本土生活,锁定目标人群所在的真实环境,解读使用者的行为和动机,抱着尊重之心,不能任意加以干扰。了解不同年龄段孩童起居饮食、活动场所、活动项目、活动特点等,这要求研究者不同程度的参与到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中去,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下观察并收集素材,以描述性方式记录资料,从而推断出服装与人的外在关系。

1.2访谈法。

通过面对面、打电话、各种电子平台交流方式,了解个体对自己的使用过程和使用经历的回顾,间接获得报告。这是设计者和使用者形成的一种交互关系。访谈中就比较忌讳提出带有研究者自身倾向性的建设或者对某种选择表现出个人好恶等的暗示。研究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及使用者对研究者的信任程度决定着使用者提供所知数据的程度。然而学龄前儿童的特殊性,访谈变为访问者通过孩童的家长、监护人方间接了解情况。从而,引发设计师超越自己原来所致思索,指引更真实、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设计概念浮现出来。

2童装人性化设计的准则和方法。

人性化设计所考虑范畴是有层次、有深度的。既要考虑作为社会的人,也要考虑作为群体的人,还要考虑作为个体的人。孩童自由行为受到限制,在生活中只能依靠别人帮助。如能从以下几方面审视童装的设计,童装不仅能给孩童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孩童与服装之间的融洽关系。

2.1环保安全设计。

从根本上说,人性化设计应该是功能主义的。对于弱势人群的儿童,服装对身体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婴幼儿时期,服装对身体的保护是第一重要的。面对娇嫩的皮肤、柔软的骨骼,服装面料、辅料、色彩的选择以及结构的设计稍有疏忽可能对婴儿造成的就是伤害。随着孩童着装过程中事故的发生,各个国家对童装的安全问题都提出了各自法规标准。童装的设计与生产必须严格遵循各地区的安全标准执行,以减少对儿童的伤害。

2.2耐用设计。

学龄前儿童身体成长速度较快,服装着用年限太短,淘汰速度太快,许多童装只能穿一季,资源浪费严重。另外儿童生性好动,服装容易发生磨损、撕裂等现象。人性化设计理念即要解决服装淘汰太快,尽量延长服装使用寿命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在调节服装长短、胖瘦的部分进行巧妙的设计,使服装能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适当的“成长”。在易磨损的部位考虑特殊结构或使用特殊面料进行局部处理。

2.3简朴便利设计。

童装的使用年限相对较短,淘汰速度较快,由此决定着童装应减少产品繁复和不切实际的功能,降低成本。不应该仅为追求商业利益生产奢华婴童产品,要准确发展企业品牌文化,从使用者、监护人的角度考虑童装设计,增加产品的认同度。总体来看,除了考虑孩童的生活能力,服装的设计要方便穿脱,在结构上还要结合儿童的体型特征及运动规律性,以宽松、舒适、便捷的设计为主。可利用弹性纤维面料保持服装合体性的同时增加运动舒适性。面料选择上应符合安全标准,柔软舒适、易于洗涤。

2.4体现童趣。

家长对童装的消费自主性意识比较强,这是造成近年童装“成人化”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儿童所穿着的服装在设计、价格乃至市场运作等方面都呈现成人服装的特征和倾向,这可能导致孩子失去应有童真,在孩童身体、心理生长的需要上欠考虑。如:为了模仿成人服装,不少童装完全没有从孩子身心健康和安全着想,在面料的选用上或者对时尚元素的运用上缺少考虑儿童与成人的差异,直接应用在童装上。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不恰当地跳跃性发展,过早靠近成人心态,会失却儿童的率真本色。因此,童装设计要考虑到家长对童装的选择倾向性,更要尊重儿童为独立的人,遵循儿童世界的需求。

3结语。

产品想要唤起用户的认同、对品牌情有独钟,增加品牌的忠实度,产品设计的理念必须贯穿浓厚的人情味。未来的童装设计应该符合儿童身体、心理、智力成长的特点,遵循儿童休闲、自然、环保、健康的生活习惯,探索纯真、甜美、阳光、欢乐的童心。最大限度地使服装迁就孩童的行为,体谅孩童的感情,使孩童感到舒适,而不是让孩童去适应服装、理解服装。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六

[摘要]现阶段,国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美的追求不断加深,所以对于服装设计和服装的样式也不满足于仅仅是保暖和穿衣的需求,而是开始关注其美观性,以及服装所具有的超前流行变化。拼接设计理念为服装带来了最新的视觉感受,也为设计师带来了不同的灵感,因此针对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情况,以此为服装设计工作找到最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拼接设计;服装设计;色彩。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过程中,经济和科技水平在不断地提升,这也为国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一定的提升,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脱离了原有的温饱满足情况,购买能力逐渐上升,开始对服装的样式、质量等有着不同的要求。拼接设计是现阶段提出的最新服装设计理念,其主要就是将现有的服装面料、款式和色彩进行一定的改变,以此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及服装多变的性能,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社会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1.1拼接设计的理念。

拼接设计工作,其主要的意思就是通过拼接以及连接的手段和方式,把不同的颜色或者是质量不相同的布料连接在一起,以此合理的进行服装的设计工作。实际上这样的设计理念在很早的阶段就已经出现在社会之中,最早时期是在古罗马阶段,但是当时的社会之中,拼接设计主要应用的价值就是为了能够在根本上提高服装所具有的舒适性,与艺术的价值并没有任何直接性的联系。

1.2拼接设计的意义。

拼接设计的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使用实际上在早期阶段,仅仅是为了能够填补衣服上出现的破洞,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较差,无法经常更换衣服,因此用其他的布料填补破洞,能够增加服装的使用寿命,这也是传统拼接设计在服装中的应用意义。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意义逐渐转变成艺术内涵,能够给人们带来最新的视觉体验和享受,引领器服装设计的潮流,这也是现阶段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色彩拼接:分析人们对色彩的喜好程度,在心理学上分析,人类对于色彩的敏感情况远远超过了对于形态的敏感程度。所以在拼接的服装设计之中,色彩是非常关键也是重要的内容,其直接影响到服装的整体风格。具体来分析,服装的色彩拼接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就是相同色彩的拼接,指的就是同一种色相的面料,通过颜色深浅的情况进行设计和拼接工作,这样的拼接能够使整个服装看上去色彩协调统一。第二种就是邻近的颜色之间的拼接,这种方式就是把色相环90°的范围之内的色彩进行拼接,以此避免服装的单调性。第三种就是对比色彩的拼接,这一种混合色彩的设计,能够给人们非常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和刺激感觉,这一种手段在国内外开始备受设计师的关注。非纺织材料拼接:在服装设计工作之中,拼接的设计方式还可以使用非纺织材料的拼接,这也属于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这种材料就是并没有经过纺织技术等工艺进行加工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动物的皮毛、塑料,还有金属制品等材质,在很久之前,这些非纺织材料并不经常地被应用在服装设计工作之中。目前在人们所具有的审美意识不断加强的过程中,这些材料也开始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拼接设计之中,以此能够设计出更加具有特色的服装样式,也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服装个性化的要求,例如:动物的皮毛就是非纺织材料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材料,其可以作为天然的动物毛革,这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服装设计方式,在近年来大受人们欢迎。款式拼接:服装设计中的拼接手法,还有一种体现形式就是款式设计中的拼接手段,其中包含着三种设计的形式,第一种就是可以分离形式的拼接手段,这种设计工作的特点就是对于不同的位置进行分离和拼接,进而保证分离和组合的方便,例如:拉链形式的拼接和纽扣形式的拼接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服装拼接和相连的点。第二种不可分离形式的拼接,这种方法和手段还需要选择出同样色系的面料,以此进行不可分离形式的拼接,这样才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例如:现在的假两件服装,能够有效满足时尚和前卫的服装需求。第三种就是不规则的拼接,这也是一种色彩和绵连的混合拼接方式,这种服装能够给人跨装和狂野的视觉感受。

3结语。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自古以来,我国社会人们生活的基础保障就是饮食、穿衣、住宿、出行,不论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也不论社会发展水平如何,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这些就是基础。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最传统的穿衣、饮食等,特别是服装的设计,其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美的需求。拼接设计是服装设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法,符合今年流行和时尚发展的趋势,因此还需要关注到其在设计中的应用,为服装设计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敏.拼接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xx,39(20):12+15.

[3]刘玉珊.拼接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xx,13(27):174+176.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七

摘要:“欧洲文化线路”由欧洲委员会于1984年提出并于1987年正式施行,其目标为“以文化合作的形式提升对欧洲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认同,保护欧洲文化的多样性,鼓励文化间的交流,协助调解地区矛盾”。经过四十余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欧洲文化线路”计划在文化线路的管理体系、标准设立、资金筹措以及与其他国际组织相关项目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体系、主题、形式的多元化构成了欧洲文化线路最大特点。“欧洲文化线路”以推动新兴旅游业(如文化游、体验游等)促进当地发展,对欧洲地区的遗产保护和地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文化线路;欧洲委员会;多元化。

欧洲,作为文化线路概念的发源地,在欧洲委员会的指导下历经三十年的磨合形成了一个顺应时代背景、凝聚欧洲认同感、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线路体系,成为提升欧洲遗产共享意识、维系民众关系、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该体系为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文化线路体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文化线路和相关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一、概况。

(一)发展背景。

欧洲的“文化线路”(culturalroutes)起源于欧洲委员会的“欧洲委员会文化线路”(culturalroutesofthecouncilofeurope,以下简称“欧洲文化线路”)计划。欧洲委员会是欧洲历史最悠久成员国最多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通过实现成员间相互团结,以维护其被视为共同遗产与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的理想和准则”。多年来,欧洲委员会同欧盟不断致力于开展区域间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并通过能力建设、文化交流等方式维护区域稳定,如保护战后科索沃地区文化多样性、格鲁吉亚战后恢复、基辅区域保护计划等。1960年代,欧洲委员会“欧洲的延续”

(l’europecontinue)专家小组提交了一份关于“将欧洲重要文化遗产融入居民休闲文化”报告,提出通过旅游重新发掘共同的遗产,促进文化互动、宗教间的对话、景观的保护发展,从而加强文化合作。“欧洲文化线路”由欧洲委员会于1984年提出并于1987年正式施行,其目标为“以文化合作的形式提升对欧洲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认同,保护欧洲文化的多样性,鼓励文化间的交流,协助调解地区矛盾”。

(二)概念定义。

“欧洲文化线路”计划开展伊始,文化线路的复杂性和包容性便是其强调的重点。“线路”一词并没有将计划束缚于实体道路,而是更多地体现出一种特定主题的网络特征,该网络应体现出其各节点和所在区域整体特征与认同感。1980年代欧洲委员会文化合作委员会(councilforculturalco-operation)为使文化线路能更容易地被计划参与者和大众接受,对其进行如下定义:

“‘文化线路’是指一条道路围绕某个主题,穿越若干国家或地区,无论是这条路线本身所具有的高尚性还是其所在范围和意义,都能典型地体现欧洲的历史、艺术和社会特征。”

2010年欧洲委员会部长委员会通过第53号决议《建立文化线路扩大局部协定》(以下简称“扩大局部协定”)将“欧洲文化线路”的定义写入协定:

“文化线路是具有文化、教育特征的遗产与旅游合作框架,旨在通过促进某一条或是某一系列基于历史旅程、文化概念、旅行线路以及人物或现象的路线的发展,帮助理解并尊重其具有重要国际意义的共同欧洲价值观。”

文化线路作为一种复杂的遗产形式与区域计划,包含了不同形式的遗产表现形式并具有时代特征,其概念必须综合考虑到包括跨地域、跨国家、旅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宗教交流、创新与可持续等多方面问题,因此文化线路的概念仍处于发展阶段。

(三)发展历程。

经过四十余年理论研究与实践,“欧洲文化线路”计划在文化线路的管理体系、标准设立、资金筹措以及与其他国际组织相关项目合作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实验阶段:1987年至1998年。该阶段以“欧洲文化线路”计划的开展以及“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文化线路的认定为标志。该阶段没有成文的管理条例和认定标准,而是通过认定新的文化路线并解决计划施行过程中的问题,来为此后线路的认定积累经验。该阶段认定了包括“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汉萨同盟”(thehansa)、“席克哈特之路”(theheinrichschickhardtroute)在内的7条文化线路。该阶段虽然从组织形式、管理体制到资金筹措等各方面尚不成熟,但是由于线路本身的知名度,很快便吸引了大批游客,为之后“欧洲文化线路”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为之后“欧洲文化线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阶段:1998年至2010年。经过十年的研究与实践,“欧洲文化线路”计划已经成为了解欧洲共同价值观与获取认同感的首选方式,截至1998年已有超过2000个相关组织参与到计划当中。1998年3月欧洲委员会部长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包含文化线路审核条件、合作方式以及网络建设等各方面标准的《关于欧洲委员会文化线路的决议》。同时为了提升计划执行效率,由欧洲委员会和卢森堡大公国联合成立了专业技术咨询机构――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europeanlnstituteofculturalroutes),负责新线路的审核、监督以及对相关文件的发布和归档。该阶段在之前实践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欧洲文化线路”的概念体系、审核机制、管理机构,使“欧洲文化线路”的认定过程规范化、高效化,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各地区文化线路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欧洲文化线路”的多元化特点是其在欧洲多元文化、宗教背景下普遍适用于各个地区的主要原因。体系、主题、形式的多元化构成了欧洲文化线路最大特点。

(一)多元化体系。

目前整个欧洲范围内有多个文化线路相关体系。除“欧洲文化线路”外,还有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体系,以及区域性组织单独设立的线路计划体系。各体系各有侧重,彼此认同且在组织和经济上常有合作,并没有出现混乱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构建的旨在“通过文化线路这一特殊的遗产形式,完善遗产的评估、保护、保存机制并将其作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的全球层面的文化线路体系,其专业咨询机构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1998年成立的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最终成果以“遗产线路”(heritageroutes)的形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欧洲委员会文化线路与教科文组织文化线路除了在线路上有所联系外,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认定的世界遗产也是“欧洲文化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朝圣之路”。此外还有两者共同构建的“东南欧文化廊道”及世界旅游组织与瑞士政府联合构建的“瑞士文化路线”(culturalroutesofswitzerland)。

(二)多元化主题。

1998年欧洲委员会通过第一个关于文化线路认定标准,为其文化线路主题提供了三个基本类型:历史人物、迁移事件以及关于欧洲哲学、宗教、艺术、科学、技术、商业活动的传播过程。这种基于主题的认定方式使得“欧洲文化线路”的制定过程有着极大的灵活性,有助于丰富线路内容,增强路线的整体影响力和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在文化线路制定过程中出现多种极具特色的主题类型:以种植业相关景观为主题的文化线路,如“橄榄树之路”、“葡萄种植园之路”等;以特定艺术风格为主题的文化线路,如“罗马风之路”、“史前岩画路线”、“新艺术运动网络”;以相关人物生平为主题,如“欧洲莫扎特之路”、“拿破仑之路”、“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之路”,以及“席克哈特之路”这样以特定建筑师作品为题材的文化线路。“欧洲文化线路”多元化的主题展示了欧洲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蕴。

(三)多元化形态。

欧洲委员会通过在线路形态上的多元化使其文化线路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得到认同。欧洲文化线路的线路形态主要分为区域型线路(territorialroute)、线型线路(linearroute)和散点型线路(archipelagosroute)。

区域型线路:基于能体现一个主题的整片地区或多片地区形成的文化线路。此类线路一般体现某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和时代特征,如“安达卢西亚遗产之路”、“橄榄树之路”或“葡萄种植园之路”。

线型路线:即传统意义上基于特定历史功能,如海陆贸易或宗教传播的文化路线。这些线路受来往于不同地区的行人影响,在其风俗习惯、建筑形式与文化景观等方面体现出了多种文化融合的特征,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遗产体系。

散点型线路:由独立的文化元素或者是相互分离的遗产构成,因同一个主题所连接。这些线路并没有地理上的连续性。组成该类路线的元素可以是直接反应主题特点的建筑、遗址,也可以是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场所、遗址或是博物馆。如“欧洲莫扎特之路”,其沿线元素反映了莫扎特的旅居生活的状况和时代背景,从而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三、“欧洲文化线路”的认定。

1998年欧洲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欧洲委员会文化线路的决议》是第一部关于文化线路认定标准的文件,2007年欧洲委员会对这一文件进行了修订,增加了部分符合时代背景的条款。2010年通过的52号《“关于欧洲委员会文化线路”资格授予标准》(以下简称“扩大局部协定认定标准”)是建立在“扩大局部协定”相关要求下的“欧洲文化线路”认定标准。2013年《“关于欧洲委员会文化线路”资格授予标准修订》则是在“文化线路局部协定”三年试行期后对文化线路认定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文化线路申请过程中线路主题、线路网络以及活动计划的确认是认定过程中的主要内容。

(一)主题认定。

拥有同一个主题是“欧洲文化线路”资格授予的最基本的条件。2007年通过的“认定标准修订决议”中,对文化线路主题的认定标准做出如下要求:

1、主题必须体现欧洲多国共同的价值观;

5、主题必须满足在文化旅游和可持续文化发展领域示范性项目的开展;

6、主题必须有助于与旅行社或其他旅游机构一同发展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旅游产品;

7、主题必须促进区域间长期、多边、多领域的合作活动,并通过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多领域的线路网络来贯彻实施。

2010年“扩大局部协定认定标准”中,弱化了对主题框架必须满足“记忆、历史、遗产”三者之一的硬性要求,线路主题更加灵活。

(二)线路网络认定。

尽管主题是每一条文化线路连接各个元素的基础以及线路计划推动的主要动力,然而主题并不足以将线路沿线所有文化元素整合起来。为了保证文化线路的完整性和公正性,同时保证相关合作项目能够自上而下有条理地开展,欧洲委员会要求每条线路的发起者必须建立来自于各参与地区不同领域的多学科线路网络。

2、呈递一个基于对主题的概念性框架,并由网络各成员国接受并通过;

3、计划施行的整个过程或某个阶段需要包含多个参与国;

4、计划须包含至少一个欧洲文化公约的缔约国;

5、为计划的开展与实施提供必要的经济和组织保证;

6、线路网络无论是以协会还是以联盟的形式组织,都需具有法律地位;

7、操作民主;

8、为文化线路计划的认定提供必要材料,同时定期接受评估。

线路网络是整个文化线路计划的核心。因此,有着严格的审核机制,并且每隔两年由主管机构对其活动组织实施情况以及是否上述标准进行一次评估。2010年“建立扩大局部协定”将线路网络管理权交付各个签署国,不再由欧洲委员会负责。

(三)活动计划认定。

欧洲文化线路设立的最直接目的便是以共同的遗产为媒介来促进整个区域内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因此要求线路网络必须制定明确的活动计划,指定计划的具体落实组织,制定好相应的实施时间表,并提供明确的财政和操作计划。其优先发展的活动计划领域认定标准如下:

5、文化旅游与可持续发展领域,该领域应包含促进城市与乡村文化的交流、欧洲与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决策者文化旅游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四、组织管理。

欧洲文化线路因其跨国特点而在组织管理和资金筹措等方面面临之前遗产保护与利用未曾遇到过的问题。从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的成立到“文化线路扩大局部协定”的通过,欧洲文化线路形成了一套与自身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财政制度。

(一)组织结构。

欧洲文化线路的管理体系由基层操作方和上层决策方组成。基层操作方即线路网络,由线路操作者(culturalrouteoperator)和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组成。线路操作者即线路的发起方和参与方,“扩大局部协定”将其定义为“承担管理和运营一条文化线路的法律、财政和道德责任并在欧洲委员会代表该路线的欧洲委员会成员国或某公共组织”,他们因文化线路共同的利益相联系,受“扩大局部协定”的制约,负责其所在线路的活动计划制定组织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利益相关者是线路网络计划的实施者亦是直接受益方,可以是相关的研究组织和基金机构,亦可以是旅游机构、酒店等中小企业,是文化线路中最活跃的部分。

早期文化线路的认定审核权和项目审批权全部属于欧洲委员会,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负责组织专家网络与提供专家建议。2013年“建立扩大局部协定”通过后,上层决策方由理事会(governingboard)、法定委员会(statutorvcommittee)、秘书处(secretariat)以及文化线路咨询论坛(cuituralroutesadvisoryforum)组成。由于文化线路的认定等决策事宜由欧洲委员会交付给“扩大局部协定”理事会,而后者是由各签署国任命的来自于基层管理体系“文化线路操作方”的相关领域专家,基层操作方因而参与到政策与计划制定中。欧洲委员会对文化线路直接影响减弱,仅作为一个文化线路专家咨询机构,由“扩大局部协定”执行秘书长兼任机构主任。

(二)财政制度。

2010年之前,“文化线路计划”作为欧洲委员会下多个文化合作项目之一,欧洲委员会只能为文化线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提供少量活动经费。各线路网络需要通过提供服务和文化产品、基金或个人捐助、国际或地方政府项目、商标、版权等方式筹措经费。这种财政制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个别线路如“汉萨联盟”甚至不需要专门设立活动经费。相较于之后从“扩大局部协定”签署国每年收取经费的制度,其参与门槛极低,在“文化线路计划”初期加快了线路的普及速度。

2010年“建立扩大局部协定”的提出使之前“欧洲文化线路”计划以“扩大局部协定”的方式脱离欧洲委员会日常经费体系。“扩大局部协定”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财政核算体系,资金来源为每年从各签署国收取的经费,由理事会审核一年计划预算。将文化线路预算从原先“零增长”的状态转变为根据签署国数量改变而调整的灵活的财政制度,也为签署国增加了线路投资余地。但是在不理想的经济现状下,固定收取经费的制度会将一些国家拒之门外,阻碍了文化线路的发展。

五、结论。

“欧洲文化线路”以推动新兴旅游业(如文化游、体验游等)促进当地发展,对欧洲地区的遗产保护和地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文化线路有助于产生新的旅游产品,其多元化的形式和内容,为不同消费阶层提供了融娱乐、知识、探索于一体的新体验;在全球经济衰退期间,文化线路也提升了欧洲的经济效率,使文化遗产的修缮保护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文化线路作为一个包含众多遗产的网络,其整体性将有助于其中不知名的遗产提升知名度从而产生效益,并参与到共同的策略制定和资源管理中。文化线路也在缓解因传统团体游而带来的环境退化、文化多样性流失和社会公平缺失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有助于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当地就业率。

我国“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申遗”成功,引起了国内对于相关线性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一带一路”战略也为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我国在进行文化线路的发展研究和实施过程中,可参考“欧洲文化线路”体系:一方面要注意到欧洲委员会文化线路发展的过程性与阶段性,在保证线路数量与质量的同时,保持充足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要注重遗产保护与发展并重,提高遗产的经济效率并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体制,促进沿线整体发展,带动偏远地区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的文化线路法规体制,并与现有法规相呼应。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八

论文摘要:怎样针对高职大专学生的特点来创造出一些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比较短时间内能迅速掌握时装画的基本技巧,是高等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并着重指出了解时装画的基本特征、要素和掌握技巧是学好时装画的关键。

瞬息万变的服装业中服装设计处于这一行业中最受人瞩目的位置,它往往占据了服装生产环节中最重要的首席地位。时装画,是一名设计师艺术涵养和设计水准的体现。服装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创作,时装画始终是一种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直观的表现手法。服装设计师的艺术灵感与服装质地、造型的完美结合将通过时装画反映出来。因而准确而熟练的掌握服装画表现技法在这里显的就尤为重要。

时装画教学在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当中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必修课,需要每个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认真掌握。但是作为教学的老师会发现,职业院校的学生绘画基础较差,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困难。许多学生没有绘画基础,造型能力差,理解力较弱,致使教师在授课时事倍功半,不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针对职业大专学生的特点,再结合本人多年在时装画技法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出一些教学的方法。

一、时装画技法怎么教。

(一)临摹是时装画技法的敲门砖。

学习时装画是一个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过程,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由量发展到质的变化,初学者不能求之过急。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必须要从临摹入手,在大量的临摹与写生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人体的变化规律,哪些是可变的,哪些是不可变的。临摹是对一个动态场景进行反复描绘后要用默画的手法重复,然后再对照原稿寻找差距,多次反复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教学上,一定要遵循教学规律,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练习画人体比例,多临摹直到能掌握人体的基本型,然后再画手、脚、五官等。这种教学进程上的循序渐进使学生每走一步都会有进一步的变化,既有利于他们对技巧的把握,又增添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塑造形象的基本功扎实,又相应地练习了线条的使用,促进他们积累技巧,当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便可完整地作画了。

(二)画理是时装画入门者的实践认知。

常言说学无定法,但学毕竟有法,画画更是如此,画理是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包含着反复实践、除旧变新的艰苦过程,一条画理需要理解更需要在实践中运用,若不在实践中认识画理,是很难心领神会并运用自如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所以要大量的练习绘画,对各种技法都要实践,要特别体现一个过程,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新的,又要让学生敢于否定旧的,日积月累,逐渐丰富学生的艺术技能与艺术感知,如对人体各部位比例的把握,对各部位表现的认知,衣服配色的感觉,都是潜藏在练习中的画理,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活得画理。

(三)画技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立脚石。

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的教学经验,它适用于各种层次教学,对职业院校尤为适用,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使他们掌握一门技术,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这就要求在教学生时要重基本功的训练,主要训练他们的画技,因此要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或手段,提高学生的画技,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出色的技能,所谓“熟能生巧”,要指导学生勤于动手,加强训练,只有多练,才能具有纯熟的技巧和技能。相对于理论知识,我们更注重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但这并不是不教理论知识,仍要要适当地教授,真正的艺术人才要有娴熟的技艺,更要有高深的文化修养,但是教学上必须有的防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风格是时装画技法的点睛。

经过一些艰苦的训练后,相信同学们的时装画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再融入其它的表现方法,如夸张、变形、简化等,时间久了就会自然形成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的时装画是没有灵魂的,但风格的形成需要因材施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时装画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想有新的提高就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从文学、音乐、舞蹈、历史、雕塑、民间美术等相关艺术中去吸收养分,同时要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把握时尚,采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总结不断进步,探索自己时装画的风格。

二、时装画技法教什么。

下面我谈一下需要让每位学习时装画的学生必须要明白和掌握的知识:。

(一)要让学生明白时装画的基本特征。

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把事物的本质特征表现出来,尽管时装画不是人体画,但必须学习人体结构特征,人体是大自然中注意完美、最富有变化、最和谐的形体,掌握绘制完美的人体是学习时装画的基础。现实中的人体比例大约在7头或7.5头身比例,然而时装画中的人体比例不是一般绘画艺术的人体比例,它是通过艺术的夸张,达到视觉上的审美需求,更能体现出人物的优美曲线和修长身躯。具体表现时一般躯干部位不变,而将四肢尤其是腿部比例加长,形成以腰部为中心点的上下比例变化规律。所以在绘画时要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绘画体现出来的东西是苍白无力的,尽量最大程度地概括事物的本质,这也是学习时装画重要的要求。

(二)要在学习中了解时装画的要素。

不知其要领而为之的做法,不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的,画画也是如此,在时装画的学习中,明白其要素相当重要,因为它已由最初的时装版画发展到现在的时装绘画,并且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画种-----时装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了解时装画就要了解时装画的发展脉络,从杂志插图到铜版画,从写实手法到夸张、装饰手法,是人们由对自然界的客观表现,向着对主观世界、人的情怀意向表现的发展和提高,不仅如此,时装画也注重技法的表现,强化线条在运转流动所自然体现出来的韵致,同时,还吸收了版画、水彩、水粉、油画等技法,在形象刻画上重提炼、重效果从而形成自身的特点。

(三)要培养学习时装画的技巧。

时装画的技巧是不拘一格的,为了表现效果。画龙点睛之笔常常在最精彩的部分,但总的来说,时装画特别注重人物造型、姿态、角度与时装的最佳组合,强调面料质感肌理和整幅作品的表现方法与其它画种的相连性。时装画经常采用人物的变形、夸张手法,不局限于一般性的动态,是纯粹对人体与服装美的一种激情感受的表达。常常采用写实手法、夸张手法、装饰手法、简化手法、背景描绘和趣味手法等,除了上述手法之外,还经常采用姊妹艺术的某些技法和材料。如中国画中线的运用,工笔渲染方法的表现,版画中刀法的借鉴,油画技法对写实、细腻服装的再现,以及水粉、水彩、水墨、素描等表现技法都可以借鉴。这些种种技法是由表现效果而用的,不可生搬硬套,倘若要丰富作画的技法,就要多动眼观察,动手作画并且在切身实践中寻找规律,学到种种画理画技之后,创作实践就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总的说,学习时装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过程的体现。需要经过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象到抽象、由写实到写意的发展过程,谁违背了这个过程谁就违反绘画的逻辑,任何人都不能这样如此,尤其是初学者。作为一名教授时装画技法的老师,只有不但清楚教什么,还要清楚怎么教,才能带领更多的学生步入时装画的殿堂,开启服装设计的宝藏。

参考文献:。

1、《服装绘画技法大全》刘晓刚、何智明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2、《手绘时装画表现技法》蔡凌霄著江西美术出版社。

3、《时装画研究与鉴赏》陈闻著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九

对31个欧洲国家的调查显示:7个国家(芬兰、冰岛、挪威、瑞典、比利时、法国和匈牙利)的所有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系。而16个国家(波兰83%,意大利71%,斯洛伐克67%,瑞士60%,土耳其55%,立陶宛50%,荷兰50%,塞尔维亚50%,捷克43%,英国39%,西班牙36%,丹麦33%,保加利亚33%,乌克兰21%,爱尔兰20%和德国16%)的部分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系;其余的8个国家没有老年医学系(奥地利,希腊,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斯洛文尼亚,卢森堡和马尔他)。老年医学被认可是独立专业的国家有16个(芬兰、瑞典、比利时、法国、匈牙利、意大利、立陶宛、荷兰、捷克、英国、西班牙、丹麦、保加利亚、德国、马其顿和马尔他),且这16个国家中的13个国家同时认可老年医学护理专业;老年医学被认可是全科医学或内科学亚专业的国家有9个(冰岛、爱尔兰、挪威、波兰、瑞士、塞尔维亚、斯洛伐克、土耳其和乌克兰)。而其余的6个国家(奥地利、希腊、爱沙尼亚、摩尔达维亚、斯洛文尼亚和卢森堡)不认可老年医学专业或亚专业[4]。

2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

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在12~的初等教育后,组织了6年制本科生的医学教育。通常是,医学生先学习3年的临床前课程,重点学习基础医学,接下来学习3年的临床课程,重点学习临床医学。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25个国家(81.1%)在非老年医学系或专业的医学本科生中开展了老年医学教学。其中,9个国家(芬兰、挪威、瑞典、立陶宛、法国、冰岛、意大利、西班牙和斯洛伐克)开展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是必修课;16个国家(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德国,匈牙利,荷兰,爱尔兰,卢森堡,马耳他,波兰,瑞士,捷克,英国,塞尔维亚,土耳其和乌克兰)开展的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是选修课。而剩下的6个国家(保加利亚,希腊,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另外,仅7个国家在其所有医学院校中开展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绝大多数国家的医学院校自己独立设置医学本科生的老年医学教学课程,仅2个国家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课程是按照欧盟建议的核心课程来设置的。且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的'平均课时数相差很大,挪威教学课时数最多(100个课时),而爱尔兰,卢森堡和土耳其教学课时数最少(不到10课时)。通常在医学本科生第4至第6临床学年时进行老年医学教学。近50%的教师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法。16个国家组织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临床轮转实习,且其中11个国家的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临床轮转实习是必修课[4]。

3研究生的老年医学教学。

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16个国家(芬兰、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匈牙利、荷兰、爱尔兰、意大利、马耳他、波兰、西班牙、捷克、英国、立陶宛和斯洛伐克)的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只由老年科医师组织领导;而另外的6个国家(德国、冰岛、瑞士、土耳其、乌克兰和塞尔维亚)的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由老年科与内科医师共同组织领导。其余的9个国家(奥地利、保加利亚、丹麦、希腊、卢森堡、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16个开展研究生老年医学教学的国家规定了老年医学的课程。13个国家规定在教学结束时必须通过考试。考试通过后,9个国家的研究生可获得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8个国家规定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到期后,要想继续持有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还必须重新通过必修课考试[4]。

4老年医学的继续教育。

在调查的31个欧洲国家中的18个国家(芬兰、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匈牙利、荷兰、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马耳他、波兰、瑞士、捷克、英国、立陶宛、斯洛伐克和乌克兰)可提供终身的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和培训;其中10个国家规定要强制定期检查验收老年医学继续教育证。而剩下的13个国家(瑞典、挪威、保加利亚、丹麦、西班牙、冰岛、希腊、土耳其、爱沙尼亚、马其顿、摩尔达维亚、塞尔维亚和斯洛文尼亚)没有开展老年医学的继续教育[4]。

5老年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

欧洲建立了较多的老年人专科医院或护理院,在综合型医院中常常设置有老年病科,这为老年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教学及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条件[4]。

6欧洲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现状对我国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的启示。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均没有建立老年医学系。20,在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222所医学院校中,只有59所(27%)医学院校建立了老年医学专业或亚专业[5]。因此,在我国设置有老年医学专业或亚专业的医学院校仍然占少数。由于专业师资不足,临床教学实习基地缺乏,在非老年医学专业中开展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及临床实习的医学院校寥寥无几。即使少数医学院校开展了医学本科生老年医学教学,但多半只是开展了理论选修课,且课时数很少,没有老年医学临床实习课。另外,我国老年医学本科生没有统编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尽管现在我国少数设置有老年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已经可以招收老年医学科学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但研究生在校期间根本没有系统学习老年医学理论。且老年医学研究生同样没有统编的教材,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老年医学科学学位型的许多研究生的研究课题根本没有涉足衰老机制的研究,且其老年医学临床实习时间很不足。而老年医学专业学位型的研究生接触临床时间相对较多,临床工作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因其科研培养时间有限,科研能力相对很差。另外,我国在非老年医学专业的医学研究生中根本没有开展老年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在我国老年医学专业的教师,毕业后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中系统开展老年医学专业的继续教育还相当不足。在非老年医学专业的教师,毕业后的本科生,研究生和进修生中基本上没有开展老年医学专业的继续教育。我国根本没有设置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和许可证。我国老年人专科医院或护理院还非常缺乏,即使在三级综合型大医院中设置有老年病科的医院还为数不多。“生物-心理-社会-衰老”可能是本世纪新的生物医学模式。

然而,如上述,我国的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较欧洲还很落后。我国丞待发展壮大老年医学专业,扩大办学规模,充实师资力量。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可考虑建立老年医学系,甚至考虑建立和发展老年医学亚专业如老年心血管病科(学)。加强老年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既要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又要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能力。另外,特别要加强非老年医学专业的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老年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带教。充分利用互联网,特别是实时远程教学系统,加强老年医学的继续教育。尽快编写出版全国统一的权威的老年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制定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尽快设置老年医学专业执业资格证和许可证,加快我国医院老年病科和老年专科医院的发展和建设,为我国老年医学教学和学科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为应对衰老人口对老年医学需求的急剧增加带来的挑战做好坚实的准备。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十

欧洲是一个别具匠心的大陆,它擅长创造和启迪人们,引领全球的时尚、音乐、艺术和文化。最重要的是,欧洲文化一直都是独特、多样而又极具魅力的。在我看来,学习欧洲文化不仅仅是了解历史和地理信息,还涉及到了对文化、艺术、哲学和民俗的深入了解。下面我将分享我在欧洲学习和旅行期间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

欧洲文化植根于数千年的历史与传统之中。在我所见到的欧洲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从别致的建筑和厚重的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到那些充满激情的音乐节,欧洲文化不仅展示出了不同区域和不同国家的独特风格,而且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使欧洲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部分:欧洲艺术。

在欧洲旅行期间,文化和艺术一直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代表着艺术高峰时期之一,它将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和作家们牵扯在一起,使他们创造出了一系列经典的作品。欧洲美术馆,如卢浮宫、乌菲齐美术馆和普拉多美术馆,则是欣赏这些杰出艺术家作品的最佳场所。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包括帕伦基雕塑、达芬奇的画作、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和拉斐尔的壁画等。

第四部分:欧洲的历史。

欧洲的历史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古代罗马的斗兽场,还是勒芒公路上的名车比赛,欧洲历史都在讲述着纷繁复杂的故事。欧洲历史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欧洲文化和社会。许多欧洲城市,如巴黎、伦敦或柏林,都有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博物馆和遗址,这些都是了解欧洲历史的不二选择。

第五部分:欧洲的风俗。

欧洲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风俗也是欧洲文化不可忽视的部分。例如,前往意大利,你可以尝试一次阿玛蒂酥饼,参观威尼斯的狂欢节、游览东西伯利亚的皇宫、在西班牙的巴伦西亚观看传统的轻柔雕像。风俗与传统加深了我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也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结尾思考。

欧洲文化之多样性、魅力和漫长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不仅反映了实际的欧洲,而且反映了欧洲人民及其文化和传统。欧洲文化需要深入学习和体验,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对多样性的欣赏和尊重。我从欧洲的文化、艺术、历史和风俗的体验中得到了许多收获和感悟,这些知识将永远存在于我心中,并会影响我的未来的阅读、旅行和学习。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十一

每个应届毕业生在学校毕业前都需要进行毕业实习,以下是由中国人才网归纳总结的一篇实习鉴定范文,提供给写实习鉴定时参考所用。/shixi/。

来xxx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实习的xx大学高职学院物业xx级的xx同学,在一个月的实习期内,用他的实际行动,给我公司全体员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xxx物业公司隶属于xxx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市中山路与红旗路交汇处,是市商业最繁华、人员最集中的场所,xxx物业公司主要对xxx大厦、xxx中学、xxx中学、xxx医院等进行物业管理以及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维护等专项服务,因所管理的项目涉及商业、教育、医疗等多种行业,对物业服务人员的要求很高;xx同学来实习的这一个月,正处冬季最冷的时候,加上逢春节大假物业公司工作最忙,xx同学与我公司各部门员工一起,发扬了吃苦耐劳、务实团结的精神,受到了我公司员工的一致好评。我公司由行政办公室、保安部、保洁部、工程部等部门组成,xx名同学这一个月分别被分配到保安部、保洁部、工程部这三个一线部门进行实习。虽然一个月在不同的部门和工作岗位,但xx同学在工作中所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与各部门员工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都真实体现了他对待此次实习生活的重视度和强烈完成实习任务的使命感。

热门阅读文章:

实习生地铁工作实习鉴定。

机关单位实习鉴定。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十二

练习公司、欧洲练习企业网协会的建立与迅速扩展,是欧洲各国商业类职业教育在“质变”的发展趋势中,面临经济不景气、东西德合并、技术的急速演进及全球化市场经济等因素所形成的因应产物。相对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练习公司的教育概念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课程的生动活泼、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贸易实战经验的磨练、虚拟经济体系与实际职业教育情境的建立等方面都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并且值得国内高职教育借鉴。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到,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一方面是物流业“招人难”,另一方面是物流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就业难”,产生了供需不协调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脱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脱离。物流管理专业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很强,高职院校毕业生是面向物流一线岗位的,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人才不仅要有很强的技术性,也要有很强的职业性,实现学生和企业“零距离”对接,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职物流专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是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因此,研究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领导及教师不断学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经验,做了大量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高职教育的改革,其中较为突出而且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就是产学合作改革。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产学合作过程中,形式各种各样,有成功的案例,失败的例子也不少。为了更好地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中推行产学合作,特介绍欧洲的“练习公司”以供借鉴。

练习公司的概念与制度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瑞士、瑞典、德国、奥地利等国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主要是作为工业与商业职业训练的辅助机构,提供学徒实习场所。欧洲各国练习公司的再度兴起与商业类职业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改革有关。以德国为例,其职业教育在这一期间同时进行许多改革。例如:试办职业基础教育年、试行阶层课程模式与三明治课程模式、颁布职业教育法等。我们熟悉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也在当时正式法制化。上述各种职业教育的改革重心都在于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德语系国家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中最具现代化特征的工业类职业教育场所以企业(工厂)内的“教学训练工场”或“教学角”为主,职业学校为辅;手工业类的职业教育由于大部分手工企业均属于中小型企业,无法像工业机构一样独立设置专门进行职业训练的“教学训练工场”,所以必须辅以所谓“跨企业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提供手工业类的基本教育(理论课程)与专门教育,并以先进而现行使用的设施提供与实际生产完全相同的实习教育。不管是工业企业内部独立设置的训练中心或者手工业企业共同支持成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在商业与服务业的领域中都不存在。商业与服务业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对应的职业教育当然也十分受重视。练习公司的发展可以说正是解决实习教育问题、改善商业与服务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措施。70年代的练习公司称为“虚拟公司”。“虚拟公司”只是模拟一般公司各部门的作业流程,让商科的学生实际练习在职业学校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且提供类似手工业“跨企业培训中心”所担负的部份课程。当时由于信息与通讯科技还不发达,“虚拟公司”多是附属于职业教育与训练机构(各级全时制职业学校、职训中心、雇员工会、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等)之下独立设置,彼此之间也无关联,但当时被认为是商科职业教育的理想实习场所。“虚拟公司”也可能自成完整的商业职业教育机构(学校),称为“学校公司”。70年代欧洲的“虚拟公司”以瑞士、奥地利和瑞典等国最普遍,大多附属在全日制的专门学校或专门高等学校之中,也有由为退伍军人的转业教育所专设的,其功能与地位与我国学校附设的实习基地和实习工厂极为类似。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之初,区域经济竞争日愈激烈,随着市场经济快速进入东欧与苏联、欧洲共同体的经济整合努力以及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使得国际贸易的商业教育迅速窜起,并且一跃成为职业教育中的新宠。

练习公司和过去的“虚拟公司”在形式与组织上完全模仿实际经营的企业,除了缺乏实际成品与实际金钱流通之外,各种报表、文件、作业流程也与一般公司完全相同。他们通常都有特定的产品,拥有完备的采购、生产、品管、研发与市调、营销、仓储运输、人事、会计等营业部门,训练师与教师担任主管或咨询顾问,并且下达“真正”的营运决策与任务(即教学的问题情境)。练习公司和过去的“虚拟公司”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虚拟公司”属于封闭型的实习机构,学生练习操作但不对外“营业”,学生无法学到国际贸易中的实战经验。练习公司则通过国际网络与其他各行各业的无数练习公司发生联系,并且通过各国所设立练习公司总部的协助,形成直逼真实经济世界的“虚拟经济体系”。练习公司的培训对象以失业成年人为主,所以多属职业继续教育中的转业教育,少部分为现职人员准备转业或基于晋升、自行开业等目的而进行的职业进修教育。以德国为例,目前德国有八百多个练习公司,与各地的劳动局、德国雇员工会以及职业促进中心或职业教育机构(含各级职业学校)等都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其培训对象多为成年人,一般进修培训期为六至九个月。除了转业培训者之外,提供一般青年人的职业准备教育也是练习公司的重要要功能。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及金融风暴的波及,原来积极参与二元制职业教育并且颇负盛名的德国企业界,目前无法像过去一样提供足够的培训职位以供青年学徒工学习,练习公司不但增加职业培训的机会,减低二元制职业教育所受到的冲击;另一方面更提供提早获得工作经验的机会与新的工作生涯前景,提高职业教育与训练之后受雇就业的可能。练习公司的教学模式及其理念,早在1776年karlfriedrich发表的《“博爱课程”》一文中即有引述。

其教学过程是由实际问题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在做中学等构成的一种历程。因此在课程设计上主要采用“实际问题情境”的形式,这一课程模式不仅是二元制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德国职业教育为应对全球不景气因素的挑战、欧体的经济整合及东西德合并等环境双边因素所发展的解决对策。“实际问题情境”是指职业训练师提供一些在职业情境中常发生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解决。练习者必须通过小组合作、做中学、自我决定等历程,以及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解决实际的问题。练习者从中学到融合理论与实际的职业知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其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如:某练习公司在影印公司资料时,发现纸张即将用完,身为总务部门的纸张采购人员,应如何处理?通过上述问题情境的集体实务模拟演练,受训学员能够从中学习到整个采购作业流程,包括提出申请、询价、决定购买厂家(其他生产纸张的练习公司)、传真下订单、验收付款等事宜,都必须实际演练进行。其中学员会学习到公司采购的'原则,包括了解市场行情、分析报价价差原因、厂商评估项目、公司需求等,这些都是将来进入公司时相当重要的经验。学员所学到的专业技能还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分级认证,这是将来就业的最佳通行证。除了特定部门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外,练习公司内也会通过工作轮调与相关在职教育课程(由人事与教育训练部门规划执行),让学员具体了解公司内部各相关部门的业务,体验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并培养相互合作、完成组织目标的团队精神。同时也让学员从工资发放、扣税、保险等演练中,了解到工作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个人在工作中的价值。所以练习公司可以培养全方位的商业人才,而且给予近乎真实且直接的实际工作经验,有助于经济发展全球化中国家或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模拟练习公司运作的重点在于使学徒工、受培训者真正学到专业知识与能力,因此受训者必须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将来打算就业的公司实际从事的工作,使其在步入公司后,对从事的工作能熟练操作。所有在真正公司所具备的组织部门,仿真练习公司都必须有设置,受训者必须借助各种情境演练,学习每一部门的业务,从而熟悉各部门的操作,并了解工作市场实务与工作价值。练习公司与实际公司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缺乏实际货物。为了弥补此种缺憾,目前由德国的练习公司进行总部设计引进“赞助公司”的概念。赞助公司是真实的公司,练习公司寻求产品相同的真实公司建立赞助关系。赞助公司协助练习公司部门与作业流程的设计咨询,提供各种真实报表与文件、专业咨询、最新市场情报、真实练习机会与样品。练习公司则经由在线(网络)交易、营销设计、博览会等途径担任免费广告宣传代表(因为产品的样品是由真实公司所提供)。在练习公司的课程结束后,真实公司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部分表现优秀的员工。虚拟经济体系当然不是只由各行各业的练习公司就可构成。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中,许多经济行为还必须有管理与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包括:工商登记、银行、法院、税务行政、保险、邮电等。这些机构的功能在一个完整的虚拟经济体系中缺一不可。因此不但各国的练习公司必须共同建立统整性的“总部”或“中央办事局”,以担负上述各种政府机构的功能,各联盟中心也需要建立一个类似欧洲共同体的总部机构,以管理各国所有练习公司的质量与交易秩序,这就是欧洲练习企业网协会(europen)。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学中,专门技术知识与能力、社会沟通能力与方法(解决问题)能力一向被称为“核心能力”。练习公司的教育理念建立在德国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学习”与“工作导向学习”上。而其教学目标也以专门技术能力、社会能力与问题解决方法的培养为主。在这些基本理念之下,练习公司解决职业教育中长久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理论与实际、内容与方法、思考与行动等的统整难题。以商业贸易流程为例,在仿真练习过程中,练习公司提供练习者一些情境,使接受训练的学员体验到理论与实际、内容与方法、思考与行动之间的统整,同时也体验到实际世界中商业交易与经济的直接关联。这些成果在穿插性质的参观、见习或实习活动中是难以获得的。正因为是实战训练而不是枯燥且抽象的理论课程,所以学员会有较高的动机与意愿,进行快乐的工作及学习。通过角色扮演、容许错误的决定(练习)、社会结构层级观念的建立及工作经验的获得,有助于学员的自我发展,提升他们事先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而练习公司的教育也特别强调工作价值与尊严的建立。借助近乎实际的模拟练习,使学员能体验到身为专业工人的价值及工作与生命之间的关联。这一课程设计重点值得国内高技职教育者借鉴。

练习公司的精良师资与完善设备也是其共同特色。练习公司各工作场所情境、设施及工作流程,都根据实际功能需求设置,并与适当的赞助公司建立合作契约。练习公司选择培训教师组成训练团,配合每位练习者的个别需求提供适当的训练课程。练习公司通过现代科技建构全球网络联机的练习环境,目前二千六百多个练习公司,已经形成一个独特、灵活的商业训练环境与虚拟经济体系。这些都是欧洲练习公司能在职业训练与职业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对劳动市场而言,练习公司近乎实战的训练为失业/待业者提供了实务导向、未来导向的职业教育以及新的资格能力,并且因其近乎真实的工作经验而提高就业可能性;同时也可为商业类职业教育提供类似手工业“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教育功能,使青年学员、高等学校学生等获得非常实际的职前准备教育,不致于完成职业教育之后立即陷入失业的困境,增加国家社会福利负担。此外,练习公司的教育概念与制度也特别适用于特殊或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与训练。例如特殊职业教育、原住民职业训练、退伍军人职业训练、妇女再度就业训练与刑满释放人员就业训练等。对经济体系而言,练习公司训练了全方位的商业人才,特别是国际贸易方面的领导、营销、谈判等人才,也有助于不同国家、文化风俗、语言习惯之间的对话、理解与学习,其结果不但切合欧洲共同体结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目的,更有利于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中,企业人力素质与竞争能力的提升。

5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产学合作的启示。

在实施物流管理专业的产学合作教学过程中,形式各有差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自主独立型、校企合作型、企业进校型、人才订单型。无论是哪种模式的产学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由于社会上支持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多,而且很少有企业能够批量接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因此多数高校只有在联系到了合作企业后才能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产学合作深度不够。高职院校联系校外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大多数都是依靠个人关系,企业和学校的关系处于一种松散状态,稳定性差,这种合作关系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刚进入企业的学生缺少工作经验、心高气傲,加上实习期较短,短期内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而且可能影响到企业员工的工作,因而企业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一些非常基层的一线操作岗位;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产学结合给学校的教学安排及学生安全管理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作岗位、工作安排、工作待遇等方面可能存在诸多不满,学生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影响产学结合的效果及顺利进行。从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上看,物流实践操作环节比较多,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处理等,每个环节都需有人具体操作,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

这说明物流实践课是一个包括小到物品包装、装卸搬运,中到订单处理、配送作业,大到物流客户服务、物流市场调查分析等诸多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它的环节多、内容广泛、操作性强,没有企业的配合,很难完成系统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借鉴欧洲练习公司的做法,成立物流练习公司,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操作训练,以提高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针对物流专业的具体特色,建设模拟仓储中心、模拟物流部(运输企业、商场企业、制造企业、海关、银行、贸易公司等相关部门)、物流软件模拟等模拟教学场与实习场。职业教育必须密切配合劳动市场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需求。练习公司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欧洲各国的练习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迅速扩展,但已经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而产生了令人敬佩的成果。各国的职业教育机构无不卯足全力,从课程设计、教学概念、教学场所以及争取资源等各种途径寻求创新与变革,而其一致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个人发展、提升企业界竞争力,及早应对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国内高职教育一向有脱离产业界的弊病,而像物流管理专业这样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常常会因为各种条件限制,企业界人士参与不够等,造成产学合作难度很大,加上我国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技术、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练习公司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融合了实际问题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在做中学等理念,通过各国练习公司总部、欧洲练习企业网协会机构的支持,与赞助公司等合作创意构想,使理论与实际彻底结合,同时课程生动逼真,而课程中注重提升受训者自我成长及适应力,强调工作价值与尊严的建立,更是值得国内高职教育反思。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十三

在办公室里用餐,一次性餐具最好立刻扔掉,不要长时间摆在桌子或茶几上。如果有突然事情里耽搁,也记得礼貌地请同事代劳。客气的请求易于被他人接受。

容易被忽略的是饮料罐,只要是开了口的,长时间摆在桌上总是有损办公室雅观。如果不想马上扔掉,或者想等会儿再喝.把它藏在不被人注意的地方。

吃起来乱溅以及声音很响的食物,会影响他人,食物掉在地上,最好要马上捡起扔掉。餐后将桌面和地面打扫一下,是必须做的的事情。

有强烈味道的食品,尽量不要带到办公室。即使你喜欢,也会有人不习惯的。而且其气味会弥散在办公室里,这是很损害办公环境和公司形象的。

在办公室吃饭,拖延的时间不要太长。他人可能按时进入工作,也可能有性急的客人来访,双方都有点不好意思。在一个注重效率的公司,员工会自然形成吃饭的良好的习惯。

准备好餐巾纸,不要用手擦拭油腻的嘴,应该及时擦拭。

嘴里含有食物时,不要贸然讲话。他人嘴含食物时,最好等他咽完再对他讲话。

文明用餐。

现代工作节奏很快,单位职工或公司员工,不可避免的会在办公室中用餐。在办公室中,与同事一起进餐是件方便、愉快的事,这时你需要注意一些小节,这样既可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又可以与同事和谐相处。

办公室用餐一般以方便快捷的简餐为主,用餐时间不宜过长。有同事正在工作开口的饮料罐应尽快饮用完毕,并将空罐置于垃圾桶内。未饮用完毕的饮料罐,应尽量置于偏远安全位置,以免不慎打翻污染重要物品。或有客人来访时,注意不要造成困扰。嘴里含有食物时,不要贸然讲话。他人嘴含食物时,最好等其咽完再对其讲话。大家围坐一堂,难免有人开玩笑、讲笑话,因此要防止大笑影响他人的情形,可以每口只含少量食物,这样会显得更文雅一些。尽量不要选择有强烈味道食物到办公室食用,弥漫的气味会损害办公环境和公司形象。食用或咀嚼时要尽量避免产生较大声响,必要时尽量放慢食咽速度。食物掉落地上要马上捡起,并做适当清理。餐后将桌面和地板打扫一下,及时将餐具清洗干净。如有急事要处理,也记得礼貌地请同事代劳。

禁忌。

有时候良好的形象就意味着事业的成功,可现实中,许多职场人士都是邋遢一族。在平时生活中养成了邋遢的习惯,在职场和社交场合就很难改掉,影响自己的形象,从某种意义是行来说,这对事业有致命的影响。

你是否有以下行为呢:

头发油腻,头屑乱飞,头发乱蓬蓬;。

睡眼惺忪,有眼屎;。

鼻孔不干净,鼻毛外露,鼻沟油腻;。

牙齿上粘有食物残渣,有口气;。

有胡子渣,胡须很长乱糟糟;。

衣领有污渍,有褶皱;。

西装套裙皱巴巴,有污渍;。

指甲太长,手指上有墨水印,手臂袖子常卷起来;。

皮鞋不干净,有磨损。

变态的人在哪来都不受欢迎,如果一个男人举止怪异,说话细声细气娘娘腔,着装打扮女性化,很容易惹人讨厌。

办公室是个敏感的地方,上司不像父母那么宽容你,同事不像兄弟姐妹那么容忍你,在自己家里你可以毫无顾忌,但是在办公室却必须讲究礼仪。因为职场沉浮跟这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十四

第一段:欧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欧洲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历史的大陆,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这其中融汇了各种历史、传统、风俗和习惯。例如,法国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西班牙的弗拉明戈舞、德国的巴洛克风格、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艺术等等,这些语言、艺术、历史和习惯的多样性在欧洲各国之间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其实,文化的多元化不仅是欧洲的特点,也是全球化的结果,但欧洲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却是其它地区无法匹敌的。欧洲的博物馆、图书馆、艺术学院等等充满了年轻的学生和游客,将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比如荷兰的莫塞斯图厄姆,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之一,收藏了众多名画,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

第三段:欧洲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们可能会说,欧洲的文化已经过于熟悉和平凡了,太多的游客涌入只会让那里变得拥挤与嘈杂。但其实,欧洲之所以受到全世界游客的青睐,是因为它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对于这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欧洲的建筑、艺术、文学和音乐都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用这些东西去丰富我们自己的生活,更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无限美好。

第四段:欧洲文化带来的启发和教育。

欧洲的文化不单单只是为了游客和艺术家在欧洲旅游时体验和欣赏的,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激发了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渴望。这包括我们对人类历史的了解,对于文化、自由和民主的认识,以及对于美学和创新的理解。欧洲文化的教育性质,甚至比其它方式的教育演变出的效果更好。

欧洲文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它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对于全球的文化有着不可替换的地位。每年有无数游客前往欧洲尝试了解和欣赏这种文化,也有很多人通过研究欧洲文化,实现其本身的学习目标。文化的未来永远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但欧洲的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继续发挥着极大的影响力。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十五

服装设计涉及面比较广泛,主要牵涉到服装的造型设计,服装的色彩选择,服装的面料确定以及服装的工艺设计等内容。在实现感性工学与服装设计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积极从上述四个角度去进行改善和调整,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讲,将感性工学运用到服装设计过程中去,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积极找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采取多种手段去进行调整和改善。通过对于当前服装设计人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和总结,发现在实现感性工学融入到服装设计环节过程中,可以积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1造型的感性化设计。

服装设计过程中,服装的造型是服装的主体框架,是奠定设计风格的基本要素,是体现服装性质和材质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服装造型,会给予我们不同的感受,当这种感受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是相互吻合的,就证明造型达到了感性设计的要求。因此,服装设计人员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于消费者的穿着心理积极进行调查和研究,明白造型感性化设计的切入点,由此去开展造型设计,才能保证有的放矢;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群体,以不同的服装造型来展现其心理或者生理需求,从而实现服装造型风格的独特化发展。

1.2色彩的感性化设计。

服装色彩,也是感性工学融合到服装设计环节的重要枢纽。从服装设计的角度出发,服装的颜色不仅仅能够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感,还可以通过各种组合,浅深的方式将消费者的心理表达出来。然而实现色彩感性化设计的过程,还需要高度重视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服装设计者应该高度重视色彩,以保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其二,就要求服装设计能够积极考量色彩的重量感,空间感和冷暖感的心理效应,集合消费的感性需求,选择最佳的服装设计色彩方案。

1.3面料的感性化设计。

面料也是感性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将材质面料分为两个类型:其一,视觉和表面分离而出现的视觉型质感;其二,触摸而出现的触觉型质感。要想使得面料朝着感性化的方向发展,服装设计人员应该洞悉不同面料材质给予不同消费者带来的不同触觉感受和视觉感受,使得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现融合,由此使得面料方案选取越来越感性化。

1.4工艺的感性化设计。

服装工艺是服装外在形态和内在品质相互融合的过程,精湛的工艺,优良的品质,往往可以将服装的精细化设计理念和态度融合进去,这样的服装产品不仅仅质量好,其给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是相互契合的,往往会促进其购买欲望。应该高度重视服装工艺的感性化设计,积极运用不同的工艺,实现服装理性色彩的提升,以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的感性需求。

2结论。

服装的个性化发展,注定了服装设计需要综合考量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的需求会因为不同因素的影响,使得其呈现出动态化的状态。为此,作为服装设计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感性工学理念,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服装设计工作,由此为实现两者的融合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相信随着服装设计人员对于消费者市场调查的越发详细,服装设计的工艺、面料、色彩和造型也将朝着感性化的方向发展,由此能够使得服装最大化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实用欧洲文化的论文范文(16篇)篇十六

欧洲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各国间的交流与影响导致了欧洲独特且丰富的文化。作为一个对欧洲文化感兴趣的人,我有幸有机会深入了解和体验欧洲文化,从而获得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体会,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在欧洲的旅行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欧洲历史的厚重。古希腊与罗马的兴起与衰落,以及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和文艺复兴的兴起,在欧洲文化中留下了深远的遗产。我曾参观过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和罗马的斗兽场,这些古建筑站立至今仍无法不令人惊叹。在这些古遗址中,历史仿佛可以与我亲密接触,使我对欧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另外,欧洲的艺术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曾参观过法国的卢浮宫和意大利的梵蒂冈博物馆,欣赏了众多名家的艺术作品,例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琪罗的《创世纪》。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天赋和技艺,更传递着关于人性和生活的丰富内涵。此外,我还在维也纳的音乐厅欣赏到了经典的欧洲音乐,这些音乐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让人们感受到不同文化间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欧洲文化的多元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欧洲有着众多的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例如,法国的时尚与浪漫、意大利的美食与艺术、英国的骑士与习俗等等,这些独特的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体验和享受。在我与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并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和风俗习惯上,更深入地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上。这使我更深入地思考了欧洲文化的多面性和多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欧洲的文化传统也在鼓励人们追求知识和教育。在我所接触的欧洲国家,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普通公共场所,我都能感受到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这种文化氛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示,使我更加明白知识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人的重要性,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进步。

在与欧洲文化接触中,我体验到了历史的厚重、艺术的影响、多样性的魅力以及教育的重要性。这些见解和体会使我对于欧洲文化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同时,这些体验也唤起了我对于本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激发了我对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和人类共同进步的思索。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我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更多的文化,从而丰富自己的见识和提升自己的修养。

相关范文推荐

    最热探索与发现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本的评论,更是对自己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的一种检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读者对这本书的读后感,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启发和思考。

    优秀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文(汇总18篇)

    通过研究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章类型的写作要点和技巧。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选择,每篇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借鉴。1.1+1=2,一棵树+一棵

    最热警察对党忠诚党课心得体会(通用22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欣赏心得体会范文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思考和成长,唤起我们对学习的共鸣和勉励。第一段:引言(1

    最优戏曲艺术活动心得体会(案例19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和体悟,通过对自己的思考和总结,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经历和

    最热送祝福活动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2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对自身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阅读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够激发你撰写心得的灵感。送祝福活动是一种传统而又温馨的方式,通过为他

    最新参战老兵发言稿范文(19篇)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注意语言简练、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以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如果你对撰写发言稿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以下发言稿范文,或许可以给你带来一些灵感。

    最新废品制作心得体会大全(15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请大家注意,以下的总结仅供参考,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每个人都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废品逐渐成

    热门英雄人物事迹心得体会小学(通用19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总结。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英雄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扮演着独特而重要

    优质密切官兵关系心得体会(案例23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重要的反思方式,通过对自己经验的总结和梳理,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从中学习他人的表达方式和

    优质一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大全(20篇)

    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确保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教学计划范文二:小学科学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一)学生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