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

时间:2023-12-17 作者:雨中梧

人生是一次艰难的挑战,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和克服困难。下面是一些精选的人生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大学,开始接触到哲学这门学科。哲学作为一门思辨性的学科,探讨人类存在、真理、价值等根本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在大学四年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哲学与人生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人生心得体会。

首先,哲学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大学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第一次真正面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并且学习如何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哲学课堂上,我们经常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推理,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这种训练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思考能力,还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这种思考方法在人生中也同样适用。我们面对的人生抉择和困惑时,同样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换个角度去看问题,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

其次,哲学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没有固定的答案和解决方法。哲学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在大学期间,我们认识到不同专业的同学有不同的人生目标,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追求。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眼界打开,接受多元化的观点和思想,尊重他人的选择。在面对复杂的社会和人际关系时,我们也需要学会适应和妥协,懂得求同存异,寻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三,哲学教会我们如何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探讨人的本质、人的认识能力以及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大学生活让我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学科和领域,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完全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哲学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只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我们需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思想。这种思维方式在人际交往和与他人的相处中尤为重要,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更加理解和包容。

第四,哲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自己的方式。大学四年,我们经历了许多磨砺和挑战,思考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自我认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在哲学中,我们学会了批判性地思考,审视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不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去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缺点,并努力获得成长与进步。

最后,哲学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挫折。大学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哲学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我们需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并用理性的思考方式去克服问题。同时,哲学也提醒我们,人生短暂,我们要学会珍惜和感恩,活在当下,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在大学四年的学习和成长中,通过学习哲学,在思维方式、人生观、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发展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这些体会会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我们更有能力和智慧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二

生活?生命?事业?爱情?都是都不是。

为什么说人生如棋?

你需要深思熟虑、步步为营。但是你处心积虑的经营,可能在瞬间崩溃。但是你并不会放弃,因为这是棋局的一部分,更像生活的意义。

1、都需要平常心——心平气和的去看荣辱,平心静气的接受输赢。

2、都是力量的展示——量力而为之,勉强不可为。

这里不是讲蛮力,是讲内力,也就是一个人的'修为。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生活想要尽兴如意,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棋局更是如此,力量要恰到好处才可控制局面,赢得比赛。力量的大小这取决于对人生、棋局的理解。如何做到收发自如,需要千锤百炼的修行。

3、胜负观——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至。

资料。

4、永无止境——棋局无形、人生有限。

一盘棋不是全部,人生却只有今生。将你的理想、希望继续下去,虽然你的思想不足以影响别人,但是如果能,那就是最大的成就。每一盘都有那特别的图案,每个人的生命,只有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博大深邃,无论是棋局或是人生,你我往往会不知不觉迷失了来时去的路上。

5、无法预知——永远无法预知结果,永远无法把握未来。

一盘棋是没有结果,也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输赢。蕴含在棋局中的某个选择,谁说不是对人生的态度?人生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谁也无法预则未来是什么样子。因为这样的未知,存在太多的吸引力。你会为此着迷而不放弃,棋局如此,人生亦如此。

6、黑白分明——黑白分明似世事,精彩纷呈如人生。

棋盘361点,均有黑白填充;一年365天,充满酸甜苦辣。你在纵横交错的棋盘里厮杀,我在经纬分明的生活中奋争。一切都是自然的相似,一切又都平淡的出奇。我们的人生不应该是杀声一片,应该是婉约的琴弦上悠悠的月光!战罢棋局,一样要冷静、理智的面对人生。

7、智慧的经营——生存的技巧,生命的艺术。

下棋需要智慧的思考,人生更需要睿智的经营。两者的联系似乎没有什么必然,但都是一个比拼思想、格局和境界的游戏。你可以通过弃子盘活全局,你也可以小忍而顾全大局。生活就像下棋,一步错,步步错,就是有幡然悔悟的那刻,但回首已是百年身啊!

我经常在疲惫或者压力很大的时候就去下棋,不为输赢,只为调整,为在那复杂的变化中寻得一分超然;为的是审视内心那个自我;为的是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有价值;为的是让生命少留些许遗憾。

但谁知道结局呢?只要尽心尽力、全力以赴足以!

谁说人生不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三

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陆国家,原始时期人与人之间组成部落共同生活,食物是当时人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并且围绕生存展开他们的思想。

后来劳作耕种为其提供了食物的来源,逐渐的中国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了这一因素影响,对于农业极其重视,因而土地成为了争夺的对象。

家族制度也逐步产生,以血缘为纽带,有了老幼尊卑。

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制度从而衍生到了很多方面,同时也促使了儒家学说的产生。

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在某种程度上,都表现出了人民对于农的渴望和灵感。

可见农业对于人们的影响之大。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极为活跃的阶段,随着周王朝统治的失效,原本官师不分的局面就此打破,官吏丧失了职位,流散各地,以私人身份开始教学,从而产生了各个学派。

后来先后有两位历史学家司马谈和刘歆对各家进行了分类,司马谈将各家分为六个学派,刘歆则将其分为十家,其中主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

两位对于各家门人的出身也做出了论断,但又各有各的欠缺之处。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理论,司马谈所说的“六家”思想,是从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的。

套用刘歆的话:儒家的人多处于文士。

墨家的人多为武士。

道家的人多为隐者。

名家的人多为辩者。

阴阳家的人多为方士。

法家的人多为法术之士,这些人所建立的学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各自的阶级。

首先,儒家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首推孔子与孟子,之后便是荀子。

前面已经说过了各家的起源,周王朝统治失效,官、师分离,私学兴起。

孔子(孔丘)便是私学中的一位教师,同时也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之中,实为他与弟子们的对话,由其学生记录搜集成书。

孔子之后的下一位较为重要的哲学家便是墨子。

按照书中的分类,墨家主要源出于侠士,他们是周天子时期,在军事方面为诸侯国出谋划策的能人。

其思想主要记录在《墨子》一书当中。

与此同时,墨子也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他想将传统的制度与孔子学说一起否决掉。

据《论语》所记载,在孔子周游列国传授其学说时期,曾遇到一些“避世”的隐者,他们多为个人主义者,并且认为孔子的学说没有太大用处,道家便是由这些人所创立的,这些隐者要为自己的隐居赋予内在的含义,因此建立了自己的学说,以此来支撑他们隐世的原因。

法家则是由一群法术之士所创建的,他们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大国的法术的,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着法家的顶峰。

以上便是各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

就这样先秦时期产生的各家思想,在一代一代人的传承与争论中不断发展,有的学说就此没落,而有些学说则吸收融合了其他思想得以保留。

二、法家的衰退与思想的延续。

法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他们在先秦时期主要是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大国的法术的,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代表着法家的顶峰。

在他之前,法家已经有了三个派别,一派以慎为首,他以“势”作为政治和治术的最重要的因素。

另一派以申不害为首,他则强调“术”。

还有一派以商鞅为首,最重视“法”。

韩非则认为三者缺一不可。

在治国之道方面,法家提出见解,君主可以势立法,以此来统治百姓,再用术来驱使他人,让别人替其做事,自己保持无为而无不为。

法家在西周时期就已经为统治者所采纳,到了秦王朝更是步入了巅峰,秦王为了保住刚刚打下来的江山、统一的中国,采取强硬的统治措施,重视法律,对于违反法规的人更是严惩不贷,近乎到了残忍的地步。

甚至焚书坑儒,试图以法家思想为首位,统一中国思想,走向了一个法治的极端。

在那个短暂的时期内,法家可谓是独尊。

但是人们在这样残酷的政治压迫中,难以生存,从而引发了起义,秦王朝的統治顷刻覆灭,改朝换代。

法家也受到牵连,为人民以及后来的汉代统治者所冷落。

与此同时,儒家以其温和的思想再次兴起。

汉代开始,法家思想已不再适用,所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应时代的需要推崇儒家,甚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从此走上顶峰。

而此时的儒家已经发生了变化,受到了其他学说的影响,尤其是阴阳家,董仲舒要为当时的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根据,因而把阴阳家的天人学说以及形上学的根据与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在一起,以此维护汉帝王的统治。

所谓盛极而衰,汉朝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退出了舞台,中国陷入了魏晋南北朝的频繁战争之中,人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更不用说研读儒学经典,儒家日渐失效,在这一时期转而代替它的则是道家思想,佛教(禅宗对后来儒家影响深远)也逐渐传入。

直到隋唐又统一各国,儒家才再次兴起。

这一时期再次兴起的儒家,已不再是以往时期的摸样了,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人的著作中的活力早已丧失。

原先的典籍依旧留存,但已经难以满足这个时代的精神需求了。

随着之前道家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人们的兴趣点也发生了转变,更加倾向于形而上学、超道德价值亦或性命之学等问题。

因而儒家经典如《论语》、《中庸》、《易经》等都需要新的解释和发挥,以此解决新时代的需求与问题,从而我们称之为“新儒家”。

三、结语。

中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途中闪烁过各种不同的王朝。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各有其哲学思想,而在这百家当中,仅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少数几家越过了几千年的漫长岁月,留存在我们的映像之中。

要说这是偶然,我不相信。

在我的想法里,这几家的学说思想,或多或少顺应了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的需要。

因此王朝的统治者、政治家们才会去宣扬它,人们作为这些思想的发声者和承受者才会将它传递下去。

在我的理解当中,这些学说之所以产生,并且得以发展亦或渐渐没落,都是因为它们满足各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政治乃至社会环境的需要,它们或多或少的能够满足人们心灵的慰藉,巩固政权的统治,维护社会的安定。

反之,未能满足时代需要的学说,则逐渐衰弱。

例如,在秦王朝时期,法家思想对于维护政权有着立竿见影的作用,一时兴盛至极。

然而,秦王运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过于残暴,导致人民起义,秦王朝很快覆灭,法家思想也因此做了替罪羔羊,走向了下坡路。

汉代的初期,较为温和的儒家思想则由于法家的没落获得机会再次兴起,因为这样的儒家思想为当时的百姓、政治集团所需要,有利于统治,所以他们才会去推行乃至宣扬。

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学说也就是在这样复杂的王朝更替、时代变迁、思想变换中艰难前行的。

儒道两家的思想在这场时间的考验中获得了胜利,成为了我们这个国家主要的两大哲学体系。

儒学中对于“仁”的推崇,以及以血缘为纽带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等,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体系。

道家则破出了这套伦理体系,给了人们另一种思想模式的选择,并和佛教一起,与儒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亦或是一种交融合流。

儒道两家在这段时而动荡,时而稳定的历史当中,对于人民和统治者来说都具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们既是人们思想的集成体现,也是统治者手中牵引的绳索,这也便成了它们留存的原因。

与此同时,法、墨、阴阳等各家也在历史中起到了各自的作用,法家思想蕴含在法律制度当中,伴随我们左右;墨家虽然偏向功利,但也正是人性的多面体现,难以避免;阴阳家的五行八卦、鬼怪轶事,或是寓意深刻,或是蛊惑人心,总有个中道理。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四

第一段:引言(150字)。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是智力的培养,也是人格的塑造的关键时期。在大学期间,我们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思考一些与人生相关的哲学问题,探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思考哲学问题,我们能够获取更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智慧。在我个人的大学生活过程中,我也逐渐体会到了哲学的重要与人生的真谛。

第二段:人生意义的思考(250字)。

在大学里,每个人都会面临人生的困惑和无助感。我们会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通过学习哲学,我逐渐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功利与金钱,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热爱和价值。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的一生能够取得多少成就,而在于我们在生活中能否保持真诚与善良,为他人创造幸福与美好。这样看来,人生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外部事物,还要集中在个人内心的修养与品质上。

第三段:追求真理的重要性(250字)。

大学生活中,我们需要思考大到人生意义的问题,也需要思考小到每日的琐事。而这些琐事中其实包含着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大学生应该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并以一种批判性的态度去探索问题的根源。唯有对真理的探求,才能使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并与自己更深层次的联系。在我个人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真理的追求,我逐渐认识到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真理,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反思,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四段: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250字)。

大学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面临挫折与困难,挑战也许会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想要放弃。但是,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明白了挫折与困难是人生的常态,它们是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探索问题的本质,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困难,深知付出与收获是相对应的,只有付出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回报。

第五段:以悲悯心态面对世界(300字)。

在大学生活中,我也意识到了人生是充满痛苦与苦难的。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无法改变一些不公平的现象。但是,我相信一个人可以通过哲学思考来改变自己对待这些困境的态度。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悲悯的心,理解并包容他人的不足与错误,用深情痛痛地体会生活中的苦与乐,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世界的不完美。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大学生活中获得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总结(200字)。

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的体会,是一种从简单生活到丰富人生的转变。通过哲学的思考,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哲学教给我们如何思考,并教会我们如何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无论我们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融入社会的道路都不会一帆风顺,但正是哲学的指引,点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拥有了在困境中坚持的勇气。因此,大学生哲学的学习与思考对我们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五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中的phili和sophi这两个字合成,原意是“爱智慧”,爱慕智慧就是哲学。“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意思,一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二是友爱;三是博爱。在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

(十六)“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关注。“儒”本是一种职业,在早期,所谓“儒”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这是其弟子所记录的。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说文解字》谓“仁,从人二”。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孔子对礼也十分重视,在《论语》中出现75次,他告诫弟子要“知礼”“立于礼”。在《论语》里,“仁”这个字,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这种情况下,“仁”就是“品德完美”。孔子的一生是有如一条上升的弧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境界。他对自己的德性修养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庸”之说,首见于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一书,为战国时子思所作。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中”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它是适宜的、合适的、恰到好处的意思,既不是“过”,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学上的“度”。“庸”就是实用。《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六

豆瓣评分:8.5。

(3689人评价)。

作家出版社。

说到小说体的哲学启蒙读物,《苏菲的世界》肯定榜上有名。而书单狗说的这本,比《苏菲的世界》更有故事性。它讲述的是关于家族、“我是谁”的哲学疑问、虚幻与现实交织的故事。不仅有推理小说的悬念,哲学的思维也在扣人心弦的寻找故事中给人以启迪。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人生是一场规模庞大的摸彩游戏,只有中奖的彩票展现在我们眼前。

2、他们来人间走一遭,不但是为自己的生命而活。

3、探讨万物固然重要,但时间最值得珍惜的,莫过于跟心爱的亲人共处的时光。

2、《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托马斯·内格尔。

豆瓣评分:7.8。

(2019人评价)。

当代中国出版社。

这是一本引导你哲学思考的书,在这本书里,内格尔向我们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他抛出了很多问题让我们思考,告诉我们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如果你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你唯一可以确信存在的,就是在你自己心灵之内的东西。

3、一个你永远不可能从中醒来的梦压根就不是梦:它就是实在——你生活于其中的真实世界。

3、《谈谈方法》。

笛卡尔。

豆瓣评分:8.6。

(2267人评价)。

商务印书馆。

在许多哲学经典中,笛卡尔的《谈谈方法》绝对是逆天的存在,它轻巧通俗,篇幅短小,循循善诱,让人可以毫无负担地一口气读下来。它是理性主义的入门读物,讨论怎么认识这个世界,怎么发现和重建真理。读罢此书,你会被笛卡尔那种严谨、怀疑的精神深深触动。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我思故我在。

2、征服你自己,而不是去征服世界。

3、越是希望好好利用今后的时间,就越应当精打细算,好好安排。

这个作家了不起。

笛卡尔,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最著名的思想,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的“已成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

笛卡尔与斯宾诺莎、牛顿、莱布尼茨一样,终身未婚,没有享受到家庭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他有一私生女,但不幸夭折,为其终生憾事。

4、《大问题》。

罗伯特·所罗门。

豆瓣评分:9.3。

(2719人评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直接面对世界和问题的导论,直接启发你去思考和面对那些问题,然后再看各个流派的哲学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在书单狗看来,只要你对生活还有好奇,那这本书就值得你放进阅读清单中!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客观的重音落在说什么,主观的重音落在如何说。

2、理性总是告诉我,凡是不能完全加以确定的东西,凡是能够找到怀疑之处的东西,我都应小心翼翼地避免相信,就像避免相信那些显然虚妄的东西一样。

3、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加以接受。

5、《幸福之路》。

贝特兰·罗素。

豆瓣评分:8.9。

(2323人评价)。

华夏出版社。

在这本书里,作者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疲劳、嫉妒、烦闷等等,制作出一张献给大家的方子,希望通过这张方子让无数郁闷的男男女女变得幸福。本汪和小伙伴们都觉得罗素的大智慧让人很有启发,各种被戳中。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2、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

3、需求对象的残缺不全,正是幸福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6、《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

豆瓣评分:9.3。

(5058人评价)。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少有人这样直白地跟你讲人生智慧,教会你如何理解幸福。许许多多人都能在此书中找到共鸣,书单汪认为如果人生只读一本“心灵鸡汤”,那一定要读这本。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

3、一个真正老于世故的人,就是一个做事从来不会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也不是匆忙急躁地行动的人。

7、《小逻辑》。

黑格尔。

豆瓣评分:9.3。

(2004人评论)。

商务印书馆。

对逻辑学感兴趣的宝宝可以看一看这本经典。黑格尔在此书中,批判了旧式形而上学,创立和发挥了唯心主义辩证法。虽然这本书比较深奥难懂,但大师睿智的思维,还是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的。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其实哲学的教训正是要使人从那无穷的有限目的与个人愿望中解放出来,并使他觉得不管那些东西存在或不存在,对他简直完全无别。

2、认识真理最完善的方式就是思维的纯粹形式,人采取纯粹思维的时候也就最为自由。

3、事物自身与我们对于事物自身的认识,完全是两回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七

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并且在文化体系中最活跃、最具特色。茶道文化同样是我国文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音乐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是多民族国家,茶文化在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域中得以孕育、形成、发展,必然会打上深深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烙印,与茶文化一同发展起来的还有民族音乐,尤其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如同食物一样,是当地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很多茶道盛行的少数民族地区,茶道表演与民族民间音乐一同发展、作用,逐渐融合为一体,茶道表演借助民族民间音乐作为背景,艺术气息以及文化精髓得以更加直观地体现,比如我国佤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在开展茶道表演的时候,会将本民族的音乐加以改编,作为表演的背景音乐,这样的发展形式是现代茶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茶道文化的复兴,在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八

在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佛教经历汉代、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有唐一代达到了鼎盛。同时,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佛教不断被“中国化”,融入了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而在与茶道的接触中,佛家思想中“梵我一如”等哲学观点,促进了中国茶道“禅茶一味”思想的形成。

这种人生哲学能让人去除杂念,大彻大悟。佛教的戒律非常严格,要求修行者戒掉很多欲望和杂心,并静心坐禅,最终达到顿悟的目的。而茶叶的清淡提神等功效,以及自省、修德的精神,则与佛教所提倡的枯寂淡泊的境界十分相符,因此,一些着名僧人便将两者进行融合提炼,形成“禅茶一味”的思想。在这方面上,源于石家庄赵县柏林禅寺“吃茶去”的典故最为有名。据记载,有两个僧人前往赵州柏林禅寺,赵州禅师问他们:“以前来过吗?”一个僧人回答来过,禅师说:“吃茶去”,又问另一僧人,其答曰没有来过,禅师又说:“吃茶去”.这时,有人好奇,便问禅师为何让他俩都吃茶去,而禅师的回答,也是“吃茶去”.这个着名的公案,直指人心,揭示出了茶道中所包含的“平常心是道,茶是平常心,茶中亦有道”的深刻内涵。

当然,领悟“禅茶一味”的人生哲学,不是说非得入佛门才行,只要通过感悟茶道,领悟其蕴含的哲理,也能达到这种境界。这种人生哲学对中国人的影响颇深,其所蕴藏的高超智慧,为中国文人的创作提供了非常宽广的空间。在这一点上,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最具代表性,他在一些诗歌中,把茶道与禅学完美结合,达到了一种清静脱俗、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于饮茶者而言,“禅茶一味”中包含的“苦”、“静”、“凡”、“放”的人生哲学,能让人大彻大悟,品出茶的真正意境。苦,就是人生之苦,有生苦、老苦、病苦等;静,就是内心的安静祥和,不为外界所动,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初心”;凡,就是从生活中的小细节中,去感受这个宇宙的运转和人生的奥秘,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放,就是要放下心里的负担,让内心得到纾解,看庭前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这些茶道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不仅能让饮茶者忘掉忧虑,获得思想的升华,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更是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九

关于价值,马克思曾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p406),那么,价值总是客体对于主体来讲的。从这种意义上说,顾名思义,人生价值就是作为客体的一个人的人生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但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人生的所作所为不可能只满足于自我的需要,同时还应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主体就有两个,即主体的个体自身和主体的社会,人生价值的涵义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或人生的所作所为对个体自我需要的满足和主体社会的需要满足。

人生价值就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和社会是主体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2](p287)。“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3](p67)。“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3](p67)由此可见,个体总是客观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总要体现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存在,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从而人生的自我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个体追求人生自我价值无可厚非;从本质上说,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一生对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然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体离不开社会,社会的需要与个体的需要总是有着内在联系,社会的需要从本质上看也是人的需要,个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本质上就具有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性质,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在本质上就是个体的人生社会价值[2](p287),因此,人生价值是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没有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忽视个体的人生自我价值就会失去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源泉;漠视人生社会价值,整个社会也就无法形成一股奋发向上的凝聚力。

实践是人生自我价值与人生社会价值有机统一的根本路径。马克思曾指出“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4](p273)可见,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人能在实践中通过创造劳动满足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同时也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换言之,人在实践中既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又能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并把两者进行有机统一。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着人生的自我成长,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二、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发挥及其对人生价值的意义。

自我评价就是主体对自身的评价活动,可分为个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和群体主体的自我评价活动[5],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形式,在自我评价活动中,主体两重化,即主体对作为客体的主体的评价活动。自我评价不仅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6].

自我评价首先体现在它的自我功能上,它促进人们进行自我验证、自我证实和自我完善,为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提供动力。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的观念;一旦人们对自己形成了相对完整和定型的评价,就会想方设法通过证实自己的能力来减少对这种自我评价有威胁的各种负面影响,人们希望他人对自己的认识、理解与自身的自我认识保持一致[7].也就是说,人们会不断地反思自我,并证实自己的价值;在人们形成自我评价后,当感到自我评价的某方面受到威胁时,人们会加倍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那么,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还表现在有利于主体的自我完善上。因此,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对人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次,自我评价还有它的社会功能。自我评价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评价决定态度,而不同的态度就必然有不同的行为,从而导致不同的人际关系[8],那么,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往往能够折射出这个人对于人生自我价值和人生社会价值的态度。正确的自我评价会使主体对自我、他人以及对待社会关系有正确的态度,能够使主体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具有担当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整个社会充满人生的正气。

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对于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克服自我评价可能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合理地利用这些功能来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使之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服务。自我评价的两大功能对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个体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促进个体进行自我验证、自我证实,自我审视人生,并不断完善自我,合理地选择自我人生价值并实现它;从自我评价的积极性质上看,自我评价能够成为人发展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提高,激发人生奋发进取的精神,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二是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使整个社会充满人生的正气,为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一个能正确评价自我的人,一般会正确地评价他人;自我评价影响着人的交往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自我评价的社会功能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促进人际友善,使社会充满了人间的友爱、蓬勃的生气以及人生的正气,从而为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成员树立正确、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减少“我”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评价与社会对“我”的人生社会价值评价的偏差,正确地看待偏差,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活动。在自我评价活动中,我对“我”的评价常常会出现偏差,社会对“我”的评价会出现偏差,以及我对“我”的评价与社会对“我”的评价之间也常常会出现偏差或不一致的情况,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自我评价的自我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在良好的社会关系和正确的自我评价下,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减少“我”对人生价值的自我评价与社会对“我”的人生社会价值评价的偏差,并使个体正确地看待偏差所产生的原因,以便能更好地进行自我评价活动,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三、自我评价论视域下人生价值实现的思考。

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共同结果。在当今社会,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否定而导致人生意义失落以致采取自杀行为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生无意义感的人则很多。那么,如何由人生的自我否定转化为人生的自我肯定,如何对产生人生无意义感的社会因素进行改造,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从自我评价论视域来思考,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个体的自我人生忧患意识,也需要社会对自身予以反思。

1.个体:在人生的忧患意识中自觉地进行人生塑造。

忧患意识与安乐意识相对应,即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往往通过理性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或通过积极批评揭露错误,或从对事物的肯定中发现潜伏的矛盾,期冀推动社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从内涵上看,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和局安思危意识,凸显了社会主体的精神自觉,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个人具有自我人生的忧患意识则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人生责任感的自觉意识。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人,必定是一个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人,对自己的人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和关切。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十

中和哲学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提出的重要哲学思想.中和由“中”与“和”两个词构成,这两个词各有多种含义.先看“中”.中有多种意义,与中和有关的含义有四:一是中间、内里,如居中、国中、城中等.尸子卷下:“荣辱由中出,敬侮由外生.”二是中央.书・召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三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如适中、折中.旧五代史・选举志:“务在酌中,以为定制”.四是正、中正.书・大禹谟:“允执厥中.”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贾公彦疏:“使得中正也.”再看“和”.和亦有多种意义,与中和有关的有三:一是不同因素、事物的和谐、统一.左传・昭公二十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作者:张为民作者单位: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02刊名:理论学刊pku英文刊名:theoryjournal年,卷(期):”“(3)分类号:b2关键词: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十一

我身在机关,本来工作就很忙,最近又要参加单位副职竞聘,更无暇抽空去乡下看望母亲。母亲并不介意,反为隔三差五地接到我的电话而感到满足。

参加单位副职竞聘的除了我,還有同办公室的两位同事。一次,为了完成一项任务,我挑灯夜战时受凉引发了急性肠炎,不得不住进了医院。母亲知道后,风尘仆仆地从乡下赶到城里照顾我。她了解到病因后,很担心地说:“这病倒没事,休养几天就行,但你的工作压力会越来越重啊!”我满脸无奈:“这个关键时候,不好好表现怎么行啊?”接着我又对她分析了当前的严峻形势,并提及了两位同事比我优越的地方。

母亲看我说了半天,问我说:“口干了吧,倒杯水给你!”等水稍凉,我喝了一口,竟然十分的咸。母亲微笑着说:“有些事你也不能太看重它,就像这杯盐开水,你越喝会越渴,真正解渴的还是白开水啊!”

刹那间,我惊呆无语。我渴望的`浮名虚利在母亲眼里其实就像是一杯盐开水——你越渴望得到,你就会越口渴。我回味良久,不由折服于母亲的大智慧。她分明是借这杯盐开水,告诉我一个浅显而又深奥的人生哲学——在各种诱人的名利面前,只有淡泊相对,才能活出自己的那份安然和从容。

自那以后,我的心平静了许多,也自然了许多。虽然在副职竞聘中最终落选,但我却活得更加快乐,更加从容。这一切,都应该感谢我那大智若愚的母亲!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十二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逐渐多元化,他们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深层次的思考来面对各种困惑和挑战。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是大学生们对于人生与哲学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大学生的思维习惯、精神追求、人生观念、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五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

首先,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体现在他们的思维习惯上。大学生应该有开放而包容的思维方式,不仅要尊重传统和权威,也要敢于挑战和突破传统的束缚。同时,他们应该主动思考问题,追求独立思考和创新。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还要拥有批判和质疑的能力,不仅要了解问题的根本,还要追寻问题的解决之道。这种思维习惯使得大学生能够理性地面对问题,培养对待问题的耐心和冷静,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与思维。

其次,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表现在他们的精神追求上。大学生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人格品质,培养自信和坚持的精神。在面对自己的不足和挑战时,大学生不应该放弃和自暴自弃,应该勇敢地迎接挑战,坚持努力。大学生应该有理想和追求,不仅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关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他们应该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关心弱势群体的困境,并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还体现在他们的人生观念上。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也要注重精神和心灵的独立和自由。他们应该明白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来源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关心和真诚,而不是单纯的追求名利。大学生应该摒弃功利主义的观念,以追求幸福和满足作为生活的目标,培养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四,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也可以从他们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大学生应该善于沟通和交流,学会倾听和体谅他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大学生应该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不盲从和排斥不同的声音。在团队中,大学生应该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关心和帮助他人,共同拼搏和成长。大学生应该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网络,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共同进步和分享人生的喜悦与困惑。

最后,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体现在他们对未来的期许上。大学生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他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不迷失自我,也不轻易放弃。大学生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气,面对挫折和困难,始终相信自己能够突破困境,实现自己的梦想。大学生应该学会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哲学与人生心得体会是大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的总结。它体现在大学生的思维习惯、精神追求、人生观念、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等多个方面。大学生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发展自己的潜力和实现人生的价值。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实践,大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生的真谛,更全面地发展个人和社会。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思想和人生的讨论与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十三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的持续扩招,冲击了原先固有的中职教学模式和生源。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较差,再加上重学历的传统用人观念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等消极因素对他们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德育教育是摆在中职学校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设定,是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把尖刀。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气暴躁,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教好学生,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说话吃饭,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在那种情境下,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观地讲,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让教育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1]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3]陈庭照。浅谈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3).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十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影响较为深刻,使得我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一定问题。文章将提出市场经济背景在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探究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数显问题的影响因素。

人生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的中心问题。人生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其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对我们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给予关注和重视,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

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一。如今大多数的同学都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在每件事情上都强调自己的主体意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1]只有较小部分的同学认为应该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在他们的认知里,人生价值便是自我价值,人生幸福便是个人幸福,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二)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

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二。市场经济下的同学普遍存在重功利、讲实惠,看重物质利益的趋向,相当一部分的同学认为物质利益大于精神追求,甚至有的同学偏激地认为金钱便是衡量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自己未来的目标,便是要赚很多很多的钱。

(三)重才轻德。

重才轻德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之三。市场经济下,大多数同学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仅取决于学识、才能、机遇、社会关系等,而与个人品德没有太大的关系。如今许多同学不讲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行为粗鲁、谈吐庸俗,“高分低能”和“高分劣德”的情形屡见不鲜。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

矛盾具有普遍性,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样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利益原则、等价交换等对于培养我们高中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意识和拼搏意识都有着积极作用。[2]但是同时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自发性等弊端,利益原则和等价交换原则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中利益是进行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强化了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促使了我们高中学生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生。又如等价交换原则,其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但是其应用到社会社会生活中,则会让人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不利于我们高中学生助人和奉献的进行。

(二)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使得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高中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拓宽,多元化的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同学们产生了较大冲击。尤其我们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足,极易在纷繁复杂的思潮和信息中迷失自我,出现多元矛盾和摇摆不定的情形。尤其近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发展,已是世界大国,西方国家一直企图通过文化来影响我国民众的思想,使得我国在内部产生矛盾。因此,我们高中学生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眼力”,在多元化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也能保持初心。

(三)学生自身意志品德不稳定性和可塑性强的影响。

我们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但是其仍然兴趣较为广泛,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较强,渴望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意志相对于承认来说还较为不稳定。[3]高中教育是传统的、纯粹的、理想化的教育方式,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高中学生却要面对大量的、世俗化的、具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造成其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此外,我们高中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还不能够正确地应用辩证法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膨胀,不愿意接受老师和学校灌输式的教育,渴望进行自我奋斗和拼搏,渴望自己的才华得到肯定,从而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产生漠视群体的观念。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特定的人生环境,人生的社会价值也需要社会做出相应的评价。面对社会中存在不同程度人生无意义感的人很多的现实情况,社会也应对自身进行评价。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以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需要的全面化为内容,因此,人的自我塑造归根到底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建构。社会在制度上要明确地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关系建构的最终目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立一种机制,从而为把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还给人自己”创造条件,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在改革中确立具体的目标,努力消除或弱化社会关系物化的消极影响,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人的发展和完善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也推动了人和社会关系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我们不得不面对商品社会形态中社会关系物化的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在人面前以物与物的虚幻形式体现出来的现象称为“拜物教”,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颠倒地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表现为物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10](p426)在他看来,物化的社会关系虽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他更多地批判了它的消极意义。商品拜物教使“商品”能够超越人的意志而行动,最终成了一种“观念形态”来约束人。由于拜物教的作用,资本的权力必然会向社会生活、政治领域渗透以及吞噬道德信仰世界,甚至连人的道德良心也受到怀疑和否定,社会中骇人听闻、触目惊心的道德灾难时有发生;人们生活的风格由物来决定,在多样化的物品追求和享受中而忽略了自身的承受能力,精神上趋向极度的空虚化,身处物化的社会关系之中。一句话,就是人性的异化,物的自然属性以及物与物的关系掩蔽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拜物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很多丑恶社会现象的基础和重要表现。

市场经济对于我们高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基于我们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重视,正视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并寻找积极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改变现今市场经济背景下高中学生存在的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使得同学们在今后能够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进入和参与市场经济,改善市场经济,以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

[1]张婷。市场经济下青年价值观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6(3)。

[2]乔磊花,周东坡。论市场经济与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j]。才智,2015(16)。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十五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

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

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

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

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

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十六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长。将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陶冶大学生情操,培养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形成更成熟完善的性格习惯,同时对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传统茶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不再是单纯的一种饮品,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在中西贸易发展中,茶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将中华文明向世界传播。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象征,其中不仅浓缩中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的道德标准与思想品质。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交活动中,在文化交流中,处处都可以看到茶的影子。茶沟通着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品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将传统茶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大学教育的创新与方向。

我国茶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茶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在唐代。当时的唐朝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也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社会不同阶层都十分推崇饮茶之风,并且赋予了茶更多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茶的喜爱和关注越来越多,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使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下,大学生教育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也成为当前高校的发展目标,由此,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今,大学生接触新鲜事物的渠道多、范围广。但是,如今时代,对于大学生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全面,需要大批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中,只有通过高考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梦,但是,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高考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只会死读书的大学生已经适应不了形势,他们思维僵化,缺乏创造性,不仅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发展,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需要。如今,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其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只有让大学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才能将积极的思想品质渗透到他们身上,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成熟的阶段,由于少了升学压力,生活与心理更加放松,也更容易放松自我。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高校应当积极发挥自身教育和引导作用,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目标,加强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教育,抓住大学教育这一重要时期。

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国人对茶的了解却并不多,大部分人只是停留在饮茶的表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生活越来越忙碌,而饮茶是一种慢生活的代表,强调自然平静,所以,人们在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并没有机会坐下来慢慢享受茶文化。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显现出一些弊端,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希望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来解决。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文化回归的时代中,逐渐显现出其优势来,人们通过茶,了解了生活的真谛,改变了生活的态度。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将茶文化融入大学教育中,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更新鲜丰富的学习体验,他们通过学习和了解茶文化,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从生活习惯、文化礼仪等方面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茶文化思想内容丰富多样,从茶的种植、茶的泡制、饮用,到茶艺茶俗等内容都能够给人别样的体验。在饮茶过程中,从茶具的使用到泡茶的动作,再到饮茶的享受,都突出了茶与文化艺术的融合,这不仅是茶的魅力所在,更提升了品茶之人的审美意境。这些丰富的茶文化都吸引着国人。饮茶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更多的是对艺术的追求,对自我思想的洗礼与升华。所以,将茶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教育中,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有着积极的教育影响作用。

我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创新了璀璨的茶文化。尽管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却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发展体系。茶文化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融合了不同的思想价值体系,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在传统茶事活动中,需要茶人衣着干净整洁,内心纯净,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茶道精神,提升茶人的思想境界。茶文化发展至今,能够做到如此要求的已经很少了,但是,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对于茶文化的学习并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首先需要对茶文化内容和方法进行基本的了解。高校也应当适时举办一些茶文化活动,例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讲座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传播茶文化,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其中,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加强茶文化教育。

在茶文化中蕴含着很多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在早期种植茶时期,茶人的劳作十分辛苦,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西方茶叶贸易的繁荣发展,贩卖茶、研究茶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古代,以茶为主题的作品也层出不穷,许多优秀作品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富贵的历史资料,对后世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参考。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茶文化中蕴含着高雅而质朴的品质,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大学教育中,如果单纯地将茶文化理论融入课堂,也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内涵。茶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教师可以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着手,从茶的发现,到茶的传说,再到茶的出口贸易等,运用更加丰富的资料内容,分享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使茶文化这一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普及。如今,不仅是高校,许多地方还设置了专门的茶室,这里不仅可以饮茶,还可以进行茶事活动,独特的茶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展示与传播。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泡茶、饮茶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茶的认知和了解。在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处世哲理,大学阶段正是对社会事物了解的重要时期,茶文化中蕴含的纯真、质朴的品质,都能够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品质。茶文化走进大学,既说明了人们对于茶文化的重视度在不断提升,而且,想要使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也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活动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活跃教学氛围,引导大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综上所述,茶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思想品质值得学习借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大学生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目标。将茶文化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有效改变当前大学生思维僵化的状况,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不仅只是单纯地教授他们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引导他们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认识生活的意义,将茶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渗透到他们身上,使他们形成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材。

[1]张丽。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思考[j].职业技术。2007(20).

[2]黄晓琴,张丽霞,向勤锃。试论《茶文化学》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10(01).

[3]朱红缨。高校茶文化专业构建动因及教育探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

[4]汪子一。浅析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

[5]刘勋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演练实践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1).

[6]杨敏,蔡云。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才智。2017(35).

[7]蔡国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探究[j].学周刊。2017(35).

[8]干爽。新建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才智。2017(34).

[9]胡建良。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02).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十七

摘要:哲学家们在批判早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往往充满怀疑精神,一旦构筑自己的体系却又容易陷入独断论。相比之下,周国平以散文的形式传达哲学思想就更能保持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教性,并不孜孜于给生命和人生之谜一个终极答案,从而形成具有生活化、展现真性情、自我消费性、探究生命和人生真谛等个人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

关键词:周国平;哲学散文;艺术特色。

1探究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周国平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于是,他用文字记录了自己一段段人生经历。

周国平的散文中满溢着对生命的敬畏感,他鼓励人们要积极地面对人生,要饱含热情地好好活着。他认为人生或许是徒劳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以改变的只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正因为这样,回过头我们再来看《妞妞dd一个父亲的札记》时,生命的悲欢离合,借助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以妞妞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凄美娇艳的生命得以深刻地表现了出来,这不仅仅是痛苦,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永恒的渴望。

周国平不过是用文学的方式在谈哲学,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所表达的感悟仍是围绕着那些古老的哲学问题,例如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和超越等等。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真谛与哲学的关系,这是周国平一生所追求的;而生与死,正是这两种思想的终极命题,让周国平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人生和生命过程中的哲学意义。把情感升华至哲学的高度,把哲学融入情感世界之中以文学散文的形式阐释出来,如果用泡一壶茶来做比喻的话,哲学散文是那沸腾的水,其间所包含的思想就是那浓郁的茶香。这样的表现方式,使得哲学思想增强了理趣,哲学也将变的深入浅出,人生的意义得到升华,生命也因此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惜。

2生活化。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周国平写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等书对改变读者的精神结构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不过,使周国平的影响更为深远的,是他以诗和哲理一样的文笔,深入生活的哲理散文:充满了对生活的悲欢离合的哲学思考,荡涤着人们的心灵。

我们只要留意那个时代处的周国平对哲学的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周国平的哲学散文所具有的独特艺术特色dd生活化。

“哲学的写作可以分为多种,其中一种写作是学院式的,喜欢资料的收集和堆砌。这里不需要感性语言和形象思维,不需要与当下的结台,而更在意哲学的历史性,文章的抽象程度越高、术语的密度越大,这个人的思想就越坚实和丰富。还有一种写作,这种写作文风活泼,并融人了鲜活的生活场景,它常化艰深为乎易,如细雨滋润万物一样,发生得悄然而广泛”。

他的散文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他的哲学散文是众多写作方式的融合与升华,形成了他独特的写作特色,他的哲学散文和纯学院不同,更侧重于把哲学生活化或者应用化,然而并不是刻意去生活化。他的哲学散文也包含了哲学学术,因为哲学是一个知识积累和整理的过程,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也需要知识的搜集和整理,但是哲学如果仅仅是以学术的方式出现,这就是离开哲学的根本了,所以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就采取另一种表达方式,把哲学学术和现实生活相联系,脱离了哲学家和散文家的界限,把对生活中的欢乐、痛苦、还有坚强和执着等等生活感悟通过哲学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周国平说:“研究哲学,其实有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对哲学有种领悟的能力,没有领悟的能力也可以做学术,但我可以肯定你不会有大成就;另外一个就是学者的功夫了。你首先要选择你的问题,哲学的看法必须是以问题为主,问题是核心,你要找出哲学中什么问题是一个重要却多年来没能弄清楚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能让你产生兴趣,然后你要发挥你作为学者的功夫,把古今中外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都找出来,去收集整理资料,看看这个问题有哪几种论述方式,然后你要进行比较,得出自己的结论”。

不难发现,周国平可以让他的哲学散文深入生活,做到哲学的生活化,和他亲身去收集哲学资料,认真的学习,刻苦的钻研,系统的分析是分不开的。然而,这些只是基本条件罢了,最关键的是在这些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周国平在平时日常生活中,对所遇到的人,所碰见的事,所观察到的现象,所听到的话中,都加入了哲学的思考,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现象等等的本质,并加以理论化的总结,从而,得到生活的真谛,这些哲学认识都是和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的。

3展现真性情。

他的散文或平实或素雅或优美或哲理的文字中所透露出的个人的思维光辉的东西,或者个人魅力,让人着迷。特别是他在散文中流露出的真性情。可以说,在人心灵最微妙的地方,大都是注重性情的。不管你是有名的文人,还是无名的老百姓。性情,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情,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性情,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形象。

“我没有任何办法留住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我只能把它转换成所谓的文本,用文本来证明我们曾经的拥有,同时也证明我们已经永远的失去”。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的智性与情感生活,是一部完完全全的真性情的表露。这本自传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智性生活,一是情感生活,二者大致体现了周国平的个性面貌,也表现了作者的性情。

文人大都是性情中人,周国平也不例外。做一个性情中人不难,但做一个诚实的性情中人却很难。“我唯一可以自许的是,我的态度是认真的,我的确在认真地要求自己做到诚实,我至少敢说,在这个名人作秀成风的时代,我没有作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周国平先生,作为一个清醒的学者,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的哲学家,他不回避,不隐藏,而是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坦然用哲学散文这一形式记述着全部的经历。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我们的家庭关系,从表面看是稳定的,其实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因此,多少对看起来情投意合的夫妇,一时间离婚的传说满天飞,可是不久,当妻子讲起丈夫或丈夫谈起妻子时,又变得那样柔情似水”。在周国平的文字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但由于周国平是客观地公正地看待这一切,所以我们读到这些内容时,感受到最多的是温情,是默默的温情,充满感激之情。

在周国平哲学散文中有这样的观点“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他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

一些欢乐或疼痛,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和收获,我想这也只有周国平的真性情文字才能做到吧。

4哲学思想的自我消费性。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有着类似的观点:思想,是具有“自我消费”性质的东西。

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里,哲学思想首先是他的爱好,也是他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学者周国平本人就是一本书,那么他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就是周国平。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哲学家,开始都不是为了一定要弄出一个经天纬地的理论而进行研究的,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明白些生活或人生,是缘于对思想和理论本身的兴趣和魅力,而全身心投入到某个领域的。可以说,人类历史上很多有价值的思想,是思想家在不经意间发现的。尼采的《看哪这人》,卢梭的《忏悔录》,再到周国平的《岁月与性情》,与其说是写给世人看的,倒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文学艺术领域里有这样一句话:思想也是是自己的,然后才可能是大众的。

哲学家和思想家,并不一定都有系统的理论和著作,甚至“不一定要拿出作品来,哲学家本人的生活和生命,就是哲学本身”。

尼采就是一个典型,他被许多人列为20世纪哲学巨匠之首,可尼采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几乎没有一本专门的哲学著作,其大量作品是一些警句、格言、随笔、杂感等,可以说既无体系又无范畴,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理论形态作品的人,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哲学家,在20世纪,可以说,几乎没有哪一个主要哲学流派,跟尼采的名字没有关系;也可以说,在20世纪,几乎没有哪一个重要人文科学领域,没有尼采思想的影响。

孔子,一位影响着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思想家。我们也找不到他的系统的哲学著作和理论文章,几乎家喻户晓的《论语》,还是其弟子们整理的一些他的“只言片语”和对话,可是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力量和影响,没有一部哲学书能与孔子的这些“只言片语”相比,没有一位哲学家或思想家对人们的思想,对一个国家甚至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孔子的。

在思想的自我消费、享受上,周国平和希腊的尼采,古代的孔子是一致的,周国平的生活岁月形成了他独特的性情,这种性情本身就是哲学,比那些所谓的貌似高深的哲学要深刻的多。他是站在上帝面前,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的,他那种“倒着活”的思想很让人震撼。

对于周国平哲学散文来说,哲学思想永存,精神不死,思维比存在更长命!

5结语。

周国平的哲学散文“力求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填平”,他推崇用文学化的语言描述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散文是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不是根据理论体系来写文章的。同样,周国平哲学散文中喜欢用日常的语汇表达哲学的体验,在质朴的文字中传达深刻的哲理。他的哲学散文有别于其他学者散文,很少独断的论证和说教,有更多的质朴和思想,更多的直觉和洞见。在周国平的哲学散文中,包含着生活化、展现真性情、哲学思想的自我消费性、探源生命和人生真谛等独特的艺术特色。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十八

对饮茶价值的深度理解与认知,加上大众对饮茶活动的普遍共识,使茶文化能够具体发展成为展现文化机制和情感理念的综合文化体系。在中西方茶文化中,无论是具体的饮茶习惯,还是具体内涵,都将饮茶者自身的人生认知和情感哲学融入其中,进而造就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机制的本质化诠释所展现的不仅是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其中所融入的精神理念一种成熟的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创新精神和人文思维的独特视角,来对中西方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具体内涵形成清晰的理解和认知,从本质出发,去深度探究和认知茶文化体系向我们集中诠释和展示的整体理念内容,从而实现对两种茶文化体系的应用与传递。

在近代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国际化融入茶文化体系之后,世界茶文化的丰富构建得以实现。茶文化融入世界之后,茶文化展现的已不仅仅是中国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极具自身特色的文化机制。中西方茶文化是国际文化的一部分,国际茶文化之间的深度交流,不仅仅为茶文化的层次化交流开辟了传播交流的新途径,更是实现了与外国文化体系的内涵化交流。以饮茶为主的茶文化。作为独特的“附属品”,在被国际社会所熟知和接受的同时,日趋国际化发展和深度创新。

我国茶文化元素是基于长期而客观的饮茶活动所具体形成的,其中所诠释及展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惯,更是社会大众饮茶习惯的具体变化,从我国茶文化与大众生活习俗之间的关联性看,正是大众的广泛推崇和一致性认可,形成了我国茶文化的独有色彩。西方茶文化机制则形成于近代社会之中,其中融入和诠释了西方独有的近代文明,尤其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其内涵丰富且形式独特。在西方茶文化中,我们所具体品读的是一种成熟的文化观,尤其是充满西方文化色彩的独立茶文化机制。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机制来说,其最终都与人生感知和思维哲学之间有着本质化融合及价值诠释。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大众礼仪的本质性诠释等等,都在具体的茶文化中得以生动呈现。个人哲学的根源是自身对于茶和饮茶活动的理解与认识,所以在当前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浓厚的哲学思维使得该文化的本质化内涵得以全面提升。

大众在饮茶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品茶活动,实现了自身情感的深化,以及思想理念的深化,并且通过哲学情思的必要融入,从而实现对饮茶活动和茶文化的独特认知。当然,我国茶文化是一种动态发展与文化诠释的综合文化价值,其在不断发展时,将具体的饮茶习惯和思想理念整体性融入,从而形成了价值内涵极其深厚的茶文化机制。

茶文化机制是由大众所具体创造的文化机制,实质上是由大众理解和创造出来的,所以,整个茶文化体系所能表达的是系统化的人生感知,其浓厚的哲学理念中,有着自身感知。在品茶过程中,人们需要置身在“静”的环境中,具体感受对饮茶活动的深层次品知。

茶属于东方文化的“原生元素”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诠释的不仅是东方元素,便是作为植根于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长达几千年的应用,使得我国茶文化包含了极具我国特色和内涵的思维习惯。我国茶文化体系中包含了独特的中国思维,热衷于以情感表达的方式来进行层次化交流。对于我国大众来说,饮茶并非一种普通的生活习惯和价值理解,茶文化在饮茶认识不断成熟的背景下,层次化的精神内涵被融入其中,从而赋予了其独特的情感思维。

我国茶文化体系中所具体展现的精神理念和个人的人生哲学,是茶文化的重要精神外延,它们不仅是对茶文化思想内涵的深度诠释,更重要的是随着大众饮茶习惯而不断成熟,从而使得饮茶思想深化为具体的哲学思维,实现了茶文化人生哲学的深度表达。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中所表达的审美艺术和精神思维,不仅实现了精神理念与个人心灵的升华,更是实现了自我超脱,尤其是实现了自我哲学的个人诠释与真实再现。从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具体表现看,其中所表达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心灵上的诠释,更是对茶文化的成熟认知。我国茶文化融入了诸多思想理念,尤其是我国是以儒家的思想和文化来治理国家,浓厚的儒家思想融入其中,茶文化已不仅是一种文化理念,同时也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

西方各国本身不是茶叶的产地,但是茶的独特魅力并没有影响其价值的传递与表达。西方茶文化形成于近代历史之中,此时具备了茶文化发展与创作的良好环境。

西方茶文化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我国茶文化的文化机制。主要是以英美茶文化为代表进行具体研究,其中尤其是以英国茶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我国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所不同的是,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更多展现的是一种个性文化,并且以一种独特的理解方式来诠释饮茶人的风格感知。

西方茶叶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因此,在西方茶文化机制中,我们并不能感受到像我国茶文化一样的丰富多样性,比如茶具、茶器等这些只有基于我国悠久的饮茶历史才形成的文化元素。西方茶文化是基于西方文化氛围和环境本身所形成的文化机制,其所具体表达的方式是将大众习惯进行深度诠释。与我国推崇自然不同,西方更多的是改造自然,这在具体的饮茶习惯中就能得以体现,比如我国饮茶时,更多是一种原生态的清饮风格,但是英式饮茶其往往是将牛奶、咖啡等诸多添加性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西方茶文化的独特哲学。

从西方茶文化的形成时代背景看,此时社会的生产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饮茶条件也实现了极大提高。与我国“倡导勤俭”不同,西方茶文化更注重个人的享受。比如,英国下午茶将个人享受与精神化满足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构建了极具自身属性的饮茶习惯。

西方大众的饮茶活动不仅有着自身的特色,同时更重要的是其将社交礼仪和大众认知等诸多内涵融入其中,从而以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西方茶文化元素的独特内涵所在。

随着茶文化内涵的不断加深,我们不难看到整个茶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可以被综合利用和全面认知的重要元素,茶文化自然的生态环境和浓厚的文化环境,使得茶文化内涵成为了解各国文化的“主旋律”。我们相信文化在未来将继续发挥自身的独特价值及作用。而我们在理解茶文化时,必须从其中的精神理念认知角度出发,尤其要意识到整个文化的多样性所带来的层次化影响和实际价值。

[1]骆云英,王晨婕。中西文化比较模式与先验哲学框架--牟宗三儒家“新外王学”建构的理路及曲折[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17-119.

[2]尹丕安,王正平,赵恒君。中西文化传播的双向互动与文化转型兼评张西平《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66-168.

[3]余荣宝,李玉鸽。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现代化的机缘与价值--以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为中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28-129.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十九

我们现在试图思考道德。当这个简单的词语被不假思索地混迹于众多句子中的时候,可以让人想到许多道德理论或说教;而作为一个光秃秃的题目,它从它的熟知用法中被疏离出来,成为一个陌生者,成为被打量的对象,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打量着我们,以它陌生的眼光透过层层熟悉的面具。它光秃秃地站在那里,对于我们来说仅仅成为一种开启的可能性:一个扬起的手势或一个张开的口型。

我们于是争取到一种微弱的可能性,得以聆听道德的声音,在它的突兀站出所撕裂出来的寂静里。所以胆敢用而且仅用这两个简单的字来作为标题,既是出于对语言的失望与无奈,也是出于对语言的绝对意义上的尊重和依赖。尤其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原词语,更多的是出于后者。因为作为背负着沉重文化遗产的后来者,我们本来是没有权利仅仅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原词语来作为一篇文章的题目的;但这说的只是我们,而就一个原词语本身来说,恰恰是它背负着沉重的文化遗产这种状况本身赋予它一种理由和责任去重新简单地站出来,迫使人们重新思量它的意义。

因为所谓文化遗产终究是历史的“我们”所创造的,而一个原词语在一种绝对的意义上讲是任何文化创造的一种被给予的语言上的条件。所以,就“我们”而言,或者说出于对语言的失望与无奈,这个题目说的是:它可以是在思考任何别的东西,但不是道德;而就道德这个原词语本身而言,或者说出于对语言的绝对尊重和依赖,这个题目试图说的是:它只思考道德,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

现代人经常谈论现代人或现时代的道德沦丧,并因此而沮丧。然而真正堪忧的不是现代人或现时代的道德沦丧,而是道德本身的沦丧。道德沦落到伦理道德,因而丧失了它的真义,这是现时代和现代人道德沦丧现象的根本原因。

伦理道德关注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可以是“有道德的”,也可以是“没有道德的”,道德是一种“品性”,拥有或者不拥有它被描述为与人交往的两种伦理状态,就好象有钱没钱是经济交往中的两种状态。

而且对它的拥有还可以有量的区别:有的人拥有较多的道德,有的人拥有较少的道德;某件事体现较多的道德,某件事体现较少的道德。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有一种收集整理道德规范的伦理学,它把道德按照日常的方式理解为现成固有的、不会改变的东西,它以故事、寓言、谚语等等文学方式使其自身成为日常伦理道德理解的语言表达:这种表达或者是把抽象的道德原则形诸具体的情境和行为,或者是把生活中的道德经验提炼为简约抽象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前者成为脍炙人口的教化故事,后者成为有口皆碑的伦理准则,这两者往往是同时进行的。随着这种道德语言的成型与习惯化,道德越来越被伦理化,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生活的伦理化,乃至世界的伦理化,也就是说自然越来越被理解为人的世界,而且世界越来越被当作人与人发生x系的舞台与背景,甚而至于只被当作空洞的时间和空间。所以,道德以一种“最富有道德的”方式被伦理化的过程,伦理道德取得它强大的教化力量的过程,也就是本真的道德被沦丧和本真的自然被遗忘的过程。道德世界的建立,也就是自然隐退和道德沦丧的开始。

另一方面,伦理道德世界的主流文化出于对道德伦理化进一步深化的需要,也开始对伦理道德视道德为事实、从而只对它进行加工整理这样一种状况开始不满,这种不满导致了对道德的根据、来源或本质的寻求,这种寻求表现为两种互相争夺支配权力的共生同谋:宗教的与哲学的道德阐释。

如果说朴素自然主义是隐退的自然的殉葬品,或者说它对道德的伦理化所做的抗争是以一种随自然的隐退一起隐退的话,那么可以说宗教是第一个试图从正面冲破伦理道德世界的力量。然而由于这种力量原本就是在伦理道德世界的温床上孕育出来的,它既没有见证到道德的伦理化,也没有经验到自然的丧失,它只是对这个伦理道德世界感到不满,但它并不真正知道它的不满究竟来自何方,所以它伪造了一个彼岸世界作为伦理道德世界的对立面,这个世界是超自然超道德的,它是自然和道德的来源和根据。但是宗教不知道它所要超越和为之寻求根据的自然已经是隐退了的自然,道德已经是沦丧了的道德,所以它对所谓自然和道德的超越和奠基实际上加剧了自然的隐退和道德的沦丧。

一方面,彼岸世界的无限权威以及人亲近甚至达到这种权威的可能性极大膨胀了人类的自我中心幻想,助长了人对于自然的忽略与蔑视;另一方面,道德的伦理化不但没有从根本上被扬弃,反而被神圣化为通往彼岸世界的津梁,所以虽然宗教本来是作为伦理道德之世俗权威的挑战者面目出现的,而且虽然伦理道德世界的权威知道在宗教的极端空虚和傲慢的核心里道德并不占有任何重要地位,宗教还是被伦理道德世界引以为最亲密的同盟。

但是对伦理道德根据的寻求并不一定要以一种假装蔑视和企图超越伦理道德世界的神圣面貌出现,它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坚持在伦理道德主体自身内部寻求根据的崇高形态,这被叫做哲学的道德观。由于这种道德观是道德伦理化的直接的和正面的结果,而它也将它的思想触角深入到宗教的领域,所以它不象伦理道德世界本身那样直接以宗教为亲密的同盟,而是以与宗教相互争执对伦理道德世界的解释权的方式在伦理道德世界的屋檐下与宗教共生同谋。

作为自我根据的道德观,哲学道德有两种形态:据理的自律道德或从心的自律道德,分别以客观的理或者主观的心作为伦理道德的根据或基础,以之为道德的伦理化作出解释和提供论证。它们不停地互相批评,但实际上它们至少在两点上是一致的:一是都强调自律:从心的道德固然是自律,据理的道德也强调道德之理虽然客观,但也是人心之客观,与物理之客观有别,与宗教彼岸之不可以人心思议亦有别。

二是它们共同的兴趣不在于记录整理伦理道德的“老人言”,而在于为伦理道德提供理论基础或根据;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日常伦理道德如何才能被合理地论证和建立起来,也就是问:人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范?人的行为或者人的内在品性为什么是要符合道德的?论证、建立、遵守、符合这些词表明它们没有问到更根本的问题:道德首先是否应该被理解为或被规定为伦理道德?这个问题本应优先于伦理道德的合理性问题。

但是这两种道德观实际上取消了道德。无论在科学性的道德策划里,还是在艺术化的价值创造里,伦理道德或哲学道德的消极的客观限制固然被打破,但同时任何积极的限制也被取消了,也就是说原来以伦理化的道德形式曲折地残存下来的一点本真道德的遗迹也被彻底地抛弃,于是道德完全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多余的词汇:在严格的社会科学用语里它与风俗习惯、人情世故等等放在一起成为有关法制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等标准考察之外的非常规变数。

在这种科学策划指导下的社会工程实施中,它被用作精密的标准技术手段如法律条文、经济预算之外的辅助性的民间调解手段,而且科学社会确信这种辅助手段的需要仅仅是暂时的,因为按照“社会进步”也就是科学化的要求,道德的原则最终都要被全部转写为可操作的、可控制的、可废立的、无歧义的精确形式。所以无论在社会工程实施中出于操作性的技术细节原因是否还暂时被利用,它在科学策划的眼里只不过是一种原始的遗迹、落后的象征,如果说除了暂时之用外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便是一种观赏价值或文物价值,是一种有趣而且无害的古迹旅游资源一类的东西,这种东西在越落后的地方越丰富,而在一个充分进步发达的社会里,也就是说在一个充分数字化、精确化、机制化的现代性社会里,这个因素在严格的社会的算计、策划和工程实施里是完全可以被忽略不计的。

类似地,在艺术创造式的道德理解里,或者说在为自己创造道德的自我癫狂的艺术活动里,道德实际上成了一个贬义词,一个笑话,一个现代派的搞笑的艺术品。在这个时代我们看到一种科学和艺术的相争-同谋,因为在科学技术操纵的世界里,据说对美的热爱、对诗意的感受、对艺术的虔诚是现代人唯一可能用以抗拒科学权威、抵制技术统治的稻草,是人类最后的救主,但实际上对纯粹美感的狂热追求正如对精确控制的无限提高一样,是现代人彻底丧失了本真道德尺度之后的痛苦而麻木的、疯狂而冷漠的、清晰强烈而盲目愚钝的自我膨胀。这个膨胀的自我可以表现为审美的主体,也可以表现为算计的主体,而这两种主体相互争执的可能条件在于:就其根本而言,二者都是追求控制和创造世界之权力的意志。

这种意志本身除了什么都不是之外并不是任何东西,它是无限吸附和无限膨胀的自身虚无的旋涡,以自己为中心疯狂而冷漠地旋转,在这个旋涡中自然被脱水甩干、被震裂粉碎、而且以“进步发展的加速度”离心而去。除了服务于它的控制、创造和同化,这种自身旋转从不真正尊重任何异于自身的他者,它只在乎它自己的感觉:美感或者感觉材料的当下主观确定性,是现代美学和实证科学共同的第一原则。接下来便是表达、创造或者参数设置与结果控制。

当然从外观看起来,现代科学和艺术作为一个权力意志的两种表现还是有所区别的:可以说前者是在冷漠掩盖下的狂热,后者是在狂热掩盖下的冷漠;或者说前者是打着客观旗号的主观,后者是打着主观旗号的客观棗当然主观客观这样的词语是宗教-哲学相争-同谋时代的用语了,而现代科学-艺术的相争-同谋则主要不再是“观”点上的相争-同谋,而是行动上的了。行动也是现代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原则。两种貌似不同的行动表现着同一个意志,两种实质相同的行动争抢着同一个权力。在它们的争抢所营造出来的权力制衡假象里,危险被最大限度地掩盖、扩大和蔓延。

在它们的争抢所营造出来的虚假自由里,选择实际上是一个骗局:无论崇拜艺术还是迷信科学,个人都被迫卷入现代性的人类膨胀过程中,成为人类这个病菌群落中的一杆菌体棗对于本真的自然来说,人类岂不是已经成为一个病菌群落了么?!至于那些左右大脑半球同样发达,科学与艺术并尊的“健全”现代人,就该是病菌群落中的杆(干)将了。

所以当奄奄一息的人呼吁要发展环境科学、实施环保规划、发掘环境之美以拯救自然的时候,人的盲目自大还是那么惊人地大,人的自转还是那么不可厄制地快!只要那以精确和控制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以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为特征的现代艺术仍然停留在互相攻讦或者狼狈为奸的现状,而不是各自反思乃至从根本上一并加以扬弃,那么任何环境科技、规划或者美学都不过是病急乱投医、治标不治本,一时的止痛只能换来更大的阵痛乃至最终的崩溃。

这就是为什么一定是道德问题,而不是政治、政策、经济、立法、环保科学、环境美学等等问题,与当前的危机有最根本的联系。上面已经分析了科学迷信和艺术崇拜作为现时代的意识形态,其本身正是危机之源,根本不可能依靠它们来解决问题;至于现代政治和经济,也没有希望以某种调整或策略来解决问题,因为现代政治和经济生活的基础并不是别的,而正是科学迷信和艺术崇拜。

现代政治和法律制度起源于人有权力主宰自己、而且应该促进更大限度的主宰自己这样一种观念;现代经济制度起源于人有权力制造、加工和利用一切自然物、而且应该不断发展扩大这种加工利用这样一种观念。于是民族国家的自治、公民的人权或对人类本性权利的占有成为“进步”的代名词,而这种意义上的进步则被视为最终极的政治价值;在经济方面,则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产值的翻番、财富的累积成为唯一的和最后的经济价值。

总而言之,带有强烈侵略性和驱迫性的“进步”、“发展”本身成为最高的和唯一的价值。“更快、更高、更强”,“justdoit”是这个时代的典型口号,在其根底上正是艺术崇拜和科学迷信的意识形态。“可持续性发展”这样一种口号似乎表达了对发展价值观的某种反思和节制,但这种反思和节制是远远没有触及问题之根本的,而且它本身甚至就是问题的表现:作为现代政治和经济的一个策略与规划,它说话的落脚点还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的”发展,这意味着暂时的放他一马是为了今后持久的征服,而从根本的价值观层面来看,一切并没有改变:从长远来看,自然终究不过是劳动的对象,是等待人去赋予他价值的,虽然现在他太累了,人们呼吁说让他歇歇吧;人的劳动则是价值之源,因为人永远是最高和最后的目的,所以劳动是绝对合法和永远光荣的;劳动带来财富,所以追求和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也永远是合法和光荣的。

其它的尝试:面对人类失去了限制的自我膨胀所带来的危险,有人主张重新请回已经死去的宗教、哲学或者伦理道德观念来作为一个他者以制约现代人的审美型和技术型的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正如我们上面已经分析过的那样,这所有一切由于都是建立在道德伦理化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们毋宁就是导致今天人类自我中心极度膨胀的直接历史原因,更遑论解决今天的问题!

今天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包括上述种种形态在内的道德沦丧是导致自然隐退和人类危机的根本原因,所以重新理解道德的含义将是可希望的解救途径。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说道德的真义是什么,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上面对种种道德沦丧形态的剖析批评当中我们已经展现出了一些什么,否则上述剖析批评就是不可能进行的,也是不可能被理解的。现在的问题在于如何从正面“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说:喂,听着,道德就是……但是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上面的剖析批评就是不必要的了。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二十

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是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学问,是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它不以追求知识体系或外部事物的普遍规律为最终目标,而是讲人对世界的态度,讲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真理能带给我们自由,科学给予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会赋予我们智慧。哲学有两大领域,一个是对世界的思考,追问世界到底是什么?另一个是对人生的思考,追问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哲学脱离人生,将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人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痛苦的过程,哲学就是教人以经得起痛苦和磨炼的人生态度之学。

一、哲学是什么?认识哲学。

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哲学是什么,因为哲学本身就是从提问开始。可以说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因为哲学已存在几千年,早就有过定义;说复杂,是因为迄今为止它永远是个问题,至今尚未有,也不可能有终极的答案。“哲学”这个词,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没有出现,它来自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他把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思想翻译为“哲学”。中国晚清的学者黄遵宪最早把“哲学”这个词从日本介绍到中国。“哲学”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多少个哲学家就有多少个说法。下面试从多个方面来认识“哲学”。

(一)、“哲学的原意就是爱智慧”。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中的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合成,原意是“爱智慧”,爱慕智慧就是哲学。“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意思,一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二是友爱;三是博爱。在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是我们对于智慧比较正确的态度。

“智慧”有两个特点,一是“完整”,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在这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借此能够有所改善;相反的,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反而没有反省的机会。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得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思考整体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起来。二是“根本”,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生死就是根本的大问题,所以哲学家常会思考死的问题。还有人为什么有不一样的命运?为什么有些人做坏事没受报应?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就受苦难?这些都属于根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在生活里也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哲学称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追问,永远在惊讶。希腊时代有一句名言“哲学起源于惊讶”。爱智慧开始于好奇心,而孩子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对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什么都要问,其中有些是真正哲学性质的。前几年有一本畅销书,叫做《苏菲的世界》(sophiesworldsophie这个字就是源于希腊文sophia)。这种说法只是一外词源学的说明。

(二)、《辞海》对哲学的解释。“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的这一定义,是从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来界定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说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理论,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所谓世界观,就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不系统、不自觉的,它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因而不能算是哲学。只有把这种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才称得上是哲学。

(四)、“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或过程的特殊规律。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要对具体科学的成果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由特殊性的认识上升到普遍性的认识。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

(五)“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任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里所说的方法论,就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基本原则,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贯穿着一定的观察问题的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中,世界观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必然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正确概括和总结,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基本特征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七)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哲学。

它认为:哲学是研究探索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学说。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首先要研究物质世界中的“物质发展变化规律的普遍性”。其次,进行哲学的研究探索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指导。第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第四,坚持正确的认识论。人的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是一积极的实践过程。哲学探索的目的就是发现真理,并把所发现的真理用来指导实践。

(八)“哲学即逻辑”。罗素、奎因(1908-2000年,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逻辑实用主义的代表,)、维特根斯坦(1889-1957-1年,出生于奥地利,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等人的主张,在罗素看来,哲学的本质就是逻辑,而奎因则从逻辑的观点来看侍和认识问题;维特根斯坦宣称:“哲学的目的是思想的逻辑澄清”。哲学家要用逻辑技术来分析语言,哲学成了逻辑应用了。“逻辑”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思考、思维与表达思维。逻辑是一门从事于人的思考研究的学问。从逻辑发展史来看,可分为两种:一为“形式逻辑”,它是哲学家亚里斯多得创立的,主要有主谓词式的命题作为推理的根基以及三段论证为主的思想方法。二是“符号逻辑”,起源于德国哲学家来布尼兹(1646-1716年),他主张设立一套符号,代替文字的地位,使每一符号表示一个意义,并且以数学方式为推理的方式,以避免意义的混淆。对于符号逻辑贡献最大的是罗素,他与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传统逻辑的主要内容有: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

(九)哲学是哲学史。

说哲学是哲学史,并不是说哲学等于哲学史。而是说,通过学习哲学史来学习哲学,研究哲学史来研究哲学。哲学具有人文科学的特点,即它是历史性学科,所以学哲学必须读孔子、亚里期多得,一直到最新的哲学大师的著作。在这个意义上说,哲学是哲学史。

(十)、“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1772-1801年)认为:“哲学就是怀着一种愁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这把哲学同全部文学艺术创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科学语言说不清、道不明的广大朦胧情绪领域统统网罗进了哲学活动的范围。从哲学角度看,这些情绪可归结到绵绵不绝的乡愁和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冲动。这里所说的家园,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家乡,而是指精神家园,哲学意义上的家园,内心的家园。如白居易诗云:“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可独在长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诗人的情感,可以说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意义。现代人整天侍在钢筋混泥土制成的“火柴合”里,走在人们比肩接踵的马路上,呼吸着被污染的混浊空气,听到各种杂乱的声音,于是有一天,在你的内心深处会突然泛起一股奇怪的情绪,一缕乡愁猛地袭来,你恨不得马上一口气跑到荒效野外僻静处,呼吸大自然的气息,投入大自然的怀中,去寻找生命的根,渴望着归真反璞。在生活中,往往有一种不安感和无名的烦恼会忽然弥漫在心头,连自己也说不清的一团茫然的情绪,其实也是一种寻找归宿感在心中蠕动。精神的归宿是无形的,所以更不易觅得。在寻找归宿和家园的过程中,人们还常常表现出一种犹豫、恍惚和反复的思绪。这种情绪,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今天,显得尤为迫切。只要我们坚守精神的家园,思想的自由,知识的光华,我们的家园将会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十一)“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冯友兰说“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牟宗三则说“什么是哲学?凡是对人性的活动之所及,以理智及观念加以反省说明的,便是哲学。”

(十二)“哲学就是研究人生中切要问题的学问”。

胡适(1891-1962年,安徽绩溪人,1910年赴美师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他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字真言影响很大。)他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中切要的问题从基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十三)周国平认为,哲学有四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是作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伟大思想体系的创造,它属于哲学史上的天才;二是作为学术,它属于学者;三是作为思潮或者意识形态,它属于大众;四是作为人生思考,它属于每一个不愿虚度人生的人。前两种属于少数人,而后两种属于多数人。

(十四)“后现代主义哲学”。

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一种以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进入现代主义社会为背景,以反思、批判或否定近代主义文化的理论取向、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以一种新的话语、新的形式为解释为说明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新的社会现象,,提出解决当代社会条件、人类命运问题的一种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的建筑学(埃菲尔铁塔)、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的风格、个性化的格。到了六十年代,表现于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后,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总有一种历史性、时代性、分期性的特点。二是对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新的解释。如全球化、人权、文化的认同等问题。

(十五)“中国哲学”

就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且把这种领悟与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实践之中所形成的一门学问。(詹石窗《新编中国哲学史》中的观点)。

(十六)“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魅力深受世人关注。“儒”本是一种职业,在早期,所谓“儒”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孔子(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这是其弟子所记录的。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说文解字》谓“仁,从人二”。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落实到行动上,就是要恭、宽、信、敏、惠五种德行。孔子对礼也十分重视,在《论语》中出现75次,他告诫弟子要“知礼”“立于礼”。在《论语》里,“仁”这个字,有时不是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德性。在这种情况下,“仁”就是“品德完美”。孔子的一生是有如一条上升的弧线,指向无限而圆满的境界。他对自己的德性修养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县人。(“孟母三迁”就是讲他的故事:孟子自幼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把他抚养成人。起初,孟家住在公墓附近,小孩们着玩埋死人的游戏,他母亲感到这样对不孩成长不利,搬到新的地方,是个靠近集市,小孩学着商人的样子做起经营买卖的游戏。孟母感到这样也不好,再次搬家,搬到学校边居住,这样,孟子开始学习诗书礼仪。其母就决定长期居住下来。)在儒家中素有“亚圣”之称。孟子的学说也是以人为其出发点,由此而建立了一种融会认识论、修养论、天人关系论为一体的生命道德哲学。主要内容有:尽心、养性、事天、立命。他认为人性修养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主张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注重个人修养,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

(十七)道家以自然为本的哲学思想。

一般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据《史记》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他出生约公元前570年,比孔子年长20岁。相传孔子向老子请教过礼。老子的主要思想在他的《道德经》一书中。《道德经》将“自然”与“无为”作为其哲学体系的非常重要的范畴。“大器晚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成语都与老子有关。老子有“三宝”:一是慈,慈代表母性的特质,因为万物都来自于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说:“慈故能勇”。二是俭,俭就是对侍万物的一种态度,也代表着节制欲望。三是不为天下先。老子的道的思想,经尹子、列子、庄子等人的弘扬,道家理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十八)“墨家的经验论哲学思想”。

墨家由墨子所创立。墨子(约前468-376年,名翟,战国初鲁国人。他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在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哲学、逻辑、自然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建树。他的基本原则是“兼相爱,交相利”,他主张:尚贤、非攻、节用。他在哲学上的重要贡献是他提出了判断言论是非的标准,即“三表”一表为历史经验、二表为耳闻目睹,三表为社会功利。符合这三条,则为是,否则为非。《墨子》一书是他的著作汇编。《墨子公输》里记载:当时,楚国雇用了一个机械发明家公输般,发明了一种攻城的武器。楚国将使用这种武器进攻宋国。墨子得知后,前往楚国,劝阴楚王出兵。在楚王面前,公输般演习他准备用以攻城的新式武器,墨子则表演他准备防御的武器。公输般采用了九种攻城机械来进攻,都被墨子的防御武器挡住。最后,公输般的武器用尽,而墨子的防御武器还有。公输般不肯认输,说“我知道怎样击败你,但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想用的那个办法,但我也不说”。楚王问他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般想杀害我。但是,我的弟子已经用我设计的武器武装起来,在宋国的城墙上等侍楚国的进攻。我可以被杀害,但楚军无法杀他们。”楚王听后说“如此说来,我们就放弃对宋国的进攻。”

(十九)“管仲的哲学思想”。

管仲(前?-前645年,春秋时期颍上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现存《管子》中有“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他认为:水为万物之源。“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这与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不谋而合,表现出早期哲学家的共同观点。他还提出了“阴阳五行理论”: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同一类事物之间按五行的内在关系而相互联系。

(二十)“法家的法治哲学思想”。

“法家”以重视法治而见称。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等。李悝,战国初期魏国人,他著的《法经》是在魏国推行法治的实践基础上,总结了春秋以来的法治经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商鞅(前390-338年),是秦国变法的主要人物。

(二十一)“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军事哲学”是关于军事斗争战略战术的智慧,它包括战争胜利分析的一般原理,思想认识和战局发展变化的基本预测分析理论。代表人物有孙武(前535-前480),著有《孙子兵法》,他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基础上的。他的名言“知自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是孙膑,孙武的后代,在孙武去世后150年出生。“围魏救赵”“孙膑赛马”都是讲他的故事。“贵势”是他的思想特色,他的军事哲学思想也重视具体阵法的布置与实施中。

(二十二)“《中庸》的尚中的人生哲学”。

“中庸”之说,首见于孔子《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中庸》一书,为战国时子思所作。书中写道: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者,天地之大本也。“中”是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它是适宜的、合适的、恰到好处的意思,既不是“过”,又不是“不及”,就是哲学上的“度”。“庸”就是实用。《南华经》中说:“庸就能用,用就能通,通就能得”

中庸思想是孔子提出的,并通过其弟子及一代后儒们发展与充实而形成的一个精密体系,但是,道家、墨家、佛家等众家思想中也有不少中庸的灵光片羽,如过犹不及、刚柔相济、祸兮福之所倚,福之祸之所伏、大智若愚。中庸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也有体现。

(二十三)“董仲舒的崇天哲学”。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河北广川人。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他的儒术中,神学化的“天”概念占核心地位。他认为天下万物统一于五行,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天。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尊也。他还将人的形体也看作是“天”的产物,人性也应从天那里找到合理的根据。在人性论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三纲五常”的人伦次序标准。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他的崇天神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而且影响于后代。

(二十四)“哲学”在理论上,就是教人学习“定位宇宙”,并在宇宙中“安排人生”的总体学问;在实践上,就是教人学习“做人”、“处事”的学问总纲。所谓哲学思考,就是看世界和人生的全局,应该如何生活才有意义。(台湾《哲学概论》)。

二、人是什么?认识你自己。

人是什么?卡纳基的调查,500次通电话,使用最多的一个词是“我”,共出现3900次。一个心理测试:集体照中你先注意谁?恺撤“我来我看见我征服”。黑格尔的名言:“熟知非真知”,自以为最为熟悉的东西,恰恰是我们最不了解的,正如“台风中心没风”。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知自己,才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而认识自己,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古希腊寓言:人面狮身怪兽斯芬克司,蹲在海边悬崖上,谁从这里经过,必须猜它一个谜言:开始四条腿走路,后来两条腿走路,最后三条腿走路。没猜中者,都要被它吃掉。后来,终于有一位叫俄狄浦斯的人猜中了,说这是人。怪兽跳崖自杀了。从表面上看来,人生下来后,在幼儿时期,不能站立行走,只能在地上爬;长大后就能站立行走了;到了晚年,腿脚不方便了,需要一根拐枚了,就变成三条腿了。事实上,这故事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在人没有认识到自己这前,只能像动物一样爬行,受着自然万物的统治,命运由自然界来支配;当人认识自己这后,人就会用自己的双足站立在天地这间,把两手和头脑解放出来,成为世界的主宰;即使到了晚年,人仍然会凭借一生的经验和智慧这根拐杖,用两脚稳固地站立在天地之间。

人是什么,这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古老的话题,哲学家们都从各自的偏好的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是西方最早提出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的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他中是一位流浪哲学家,后被指责为无神论者,并受到法庭的传唤。在逃亡的路上,他所坐的船触礁,当场溺水而死)说的。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段话后来被人称为“普罗泰弋拉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的“人”具体含义的理解大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指个人,即作为个体的人。也就是说人们都以他自己的知觉、看法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二是指作为类存的人类,即人类是万物的尺度;三是既可作为“个体的人”,也可做集合名词“人类”用。一般认为,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的人,是衡量万物的真伪、好坏、乃存在与否,都应以人为标准,而不能以其他东西为标准。人的主观感觉成为判断事物的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已不是一个纯哲学的命题,而是体现了其政治、伦理、法律、教育、哲学等观点的综合命题。

(二)、“人是政治的动物”。

亚里斯多得在《大伦理学》一书中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天生要过共同生活,没有人愿意在他独自一人时选择全世界”在《政治学》一书中,他对人的定义是: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的动物。这里的“政治”就是指城邦国家、社会集体。由于人不能单个独自生活,只有工共同集合在社会,在社会中集体生活,才能满足各自的需求。不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乐时也应该把自己的幸福让朋友分享。在他看来,人不可能独立存在。人首先是活在家庭之中,家庭就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基本形式。家庭联合起来组成村坊,若干个村坊组合成城市(城邦)。这是人存在的现实需要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的本性决定的。人之所以可以和愿意趋向于城邦,是因为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所以趋于政治的组合。

(三)、“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是理性的动物”的观点,在17……18世纪欧洲流行的观点。这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笛卡尔的哲学。笛卡尔(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始祖。青年时代接受父亲的遗产,只身到巴黎闯荡;不久厌倦了巴黎的小市民生活,到郊区研究几何学(他是解析几何的发明者),后来到荷兰参军,当时荷兰太平无事,他研究哲学。他一生未婚,但有一个私生女,5岁时死去,他1650年得病去世。他创造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代表作有《方法论》《沉思录》。黑格尔称他“新世界的哲学是从笛卡尔开始的”。胡塞尔说“笛卡尔开创了一个人人人全新的哲学:通过改变哲学的整个风格,哲学做出了一个彻底的转向,即从朴素的客观主义转向超越的主观主义”。在这个意义上讲,他是近代哲学之父。他的名言是“我思故我在”--ithankfhereforeiam,这是哲学的第一原理,按字面理解,是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我思考则我存在。从哲学上理解,就是认识事物不能靠感官,必须靠精神去认识。

(四)“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1623……1662年)提出的。他认为: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这是他关于人的经典比喻,它让人认识到自身的弱点,也认人看到自己的尊严。他这一比喻虽然深邃,但也有一些悲凉。人的确很脆弱,人类的祖先在优胜劣汰的自然界中能够活下来,完全是依靠他们的思想,思想想出了智慧。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没有带着思想去生活,那么,他只能是活着,而不是生活,更不是富有意义的人生。“思想”不仅仅是我们简单的生存需要,更是我们全部尊严与道德之所在。因此,我们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五)、“人是机器”。

“人是机器”是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1709……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提出的。在他之前,笛卡尔就曾经用机械论的观点来说明人和动物的机体的功能作用。他认为,动物肌体内部的活动不过是“动物精气”和各种器官的一些机械运动,如同一架钟表的钟摆、齿轮、发条等零件的机械运动一样。拉美特利是一位医生,职业上的便利使他更了解人,他认为,人和世界上的万物一样,都是物质的。他把笛卡尔的观点向前推进,认为人和动物都是一架机器,只不过人是架比较复杂,过比动物机器更精致、更灵活一些罢了,人和动物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区别。拉美特利利用物质的机械运动来解释人体活动,并进而解释人的精神活动,对于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把人的一些思维活动用机器的物质活动再现出来,这已为现代的人工智能科学所证实。他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写道:“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物支持它。人是机器,但是他感觉、思想,总之,他具有智慧和道德,而又是一个动物。这两件事并不矛盾。

(六)、“人是立法者”。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生于东普鲁士国的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大学毕业,从上学到当教授都没有离开故乡。在柯尼斯堡至令还流传他的一个故事:有着绅士风度的康德每天下牛3点准时从书房来在居所附近的一条小道上散步。由于他特别准时,以至于周围的居民将他来散步作为时间来参考。后来这条小路被称为“哲学家之路”。康德认为:人为自然立法,人为自己立法。自然之法体现了自然界的必然规律,保证了科学的普遍有效性;人自己的法则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自由规律,保证了自由的普遍有效性。因此,他认为“人是立法者”。

(七)“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这是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家,唯物主义者)的观点。他认为:人不是什么思维的抽象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人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但人也包含有自然的东西。人不是天生的人,乃是文化、历史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当然,人吃的不仅仅是物质食粮,还有文化、历史等精神食粮。正是后者,才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内心交流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事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八)、“人是超人”。

尼采(1844……1900年)德国哲学家,曾任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他父亲是位新教教师,他的教育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他在大学里因为研究古典语言学才华过人,被聘为大学教授。他从小身体就很虚弱,1888年他精神失常,一直到死。他认为自然界与社会中的决定力量是意志,他提出“超人哲学”,认为历史的进程就是强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在于“扩张自我”。所谓“超人”,是指具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人,是生命的强者。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对生命充分肯定。如何成为“超人”呢?他认为,就是不断地体会生命的痛苦,在痛苦中强大生命。“超人”所强调的是个体生命的自我提升,这种提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生命之经历的体验增强生命的力量,以应付重大生存中的一切挑战;二是通过对旧的价值的重估和破坏,将自己内在的生命强力提升为创造力,为自己的人生确定自己独特的轨道。因此,生命力量的提升也就意味着精神境界的提升。在尼采看来,一个实现了自我提升,在自我超越意义上成为自己的人,也就是一个自由的人。自由是道德价值理想的最高境界。自由精神、自由境界、自由行为的统一构成尼采自由论的核心。这种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清醒、孤独、梦幼、沉醉四个环节,而在纵向上则体现为骆驼、狮子、婴儿三个阶段(表现为精神三变)。一是骆驼,骆驼是沙漠之舟,刻苦耐劳,意味着人在年轻时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例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培训)。二是狮子,骆驼与狮子的差别在于:骆驼必须听从他人指导、接受他人命令,所听到到的是是别人说:你应该如何。而狮子则是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说的是我要如何。每个人都经过骆驼的阶段,听从父母、老师、上级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我们无法反驳也无法抗拒。三是婴儿。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提供了所有的可能性。当一个人还是婴儿时,父母一定怀着无穷的想像,想像他将来可能成为科学家、工程师、教授等,每天看着他,也给父母的人生带来绚丽的希望。当然,小孩成长的过程往往也是父母希望幼灭的过程,最后小孩让父母失望,就像父母曾经让他们的父母失望一样,人生就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过程。

尼采另一个著名的观点是:“上帝死了”。自从基督教确立了它在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以来,上帝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上帝是永恒的、是真理。尼采认为,基督教实质上是一种敌视生活的伦理,它的原罪说使人们的心身长期为一种深深的罪孽感所侵蚀,使人们变成懦夫,削弱人们的奋发和激情。让人们寄希望于来世,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苦难和不幸要容忍和顺从,是对生存者价值的否定。因此,每个人必须忠实于自己,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并真诚地立足于自己的生命去寻求人生的意义。必须肯定自己,重新估计一切价值。他在《快乐的科学》一书中借一个疯子之口宣布:上帝死了。

(九)“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

这也是尼采的观点。他曾给人以多种说法:人是超人、最残酷的动物、最勇敢的动物、能作判断的动物等,但他认为,具有本质意义的,是“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正因为人是沿未定型的,因而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其它动物在物种上已固定,没有发展的自由了。人却不同,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本质,所以他可以改变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塑造自己。

(十)、“人就是痛苦和无聊”。

这是叔本华(1788-1860年,德国哲学家)的观点,在人的观念中,会把痛苦、悲伤、孤独等看做是人的消极心理体验,而把幸福、快乐、高兴、满足等看做是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但是叔本华反这个提法倒过来。在他看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和无聊。他说:“一切幸福只具有暂时的、消极特征”。他认为,人生就是被无限的欲求鼓动起来的一叶孤舟,在茫茫的苦海上挣扎。他把人的意志或欲求受到的外部的阻碍叫痛苦,而把意志或欲求的暂时的满足叫做幸福。他把人生比做一个钟摆,摆的这端是“痛苦”,而另一端则是无“无聊”。他对人生的根本结论是:“任何人生都是在痛苦与空虚无聊之间抛来抛去”。他还信为:“白痴最幸福,天才最痛苦”。欲望是痛苦之源,解脱痛苦的唯一办法就是禁欲。对于外界的各种诱惑抱不动心的态度,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原过一种清贫的生活,做到“清心寡欲”。

(十一)、“人是分裂的”。

弗洛伊德(1856……1939年),出生于奥地利,父母都是犹太人,家境贫困,生活俭朴,四岁时全家迁到维也纳中毕业后在犹太慈善机构的资助下,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获得医学博士。1895年他发表研究成果《歇斯底里研究》,标志精神分析学的诞生。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是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这些心理因素从根本上说来源于性的冲动。所以,精神分析的实质,就是对性的本能和欲望进行分析。他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我”,即本能的我,是与生俱来的各种本能、原始欲望所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居于最低层次,它以性欲为主,它追求的是快乐原则,即一味追求本能的满足。二是“自我”,即面对现实的我,它是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是人格中受到教化的部分,代表人的常识、理智,它遵循现实原则,即通过把本我的盲目冲动依据现实、外界加以区分。三是“超我”,中指道德化、社会化和理想化的自我,代表传统道德和宗教准则,对自我的选择进行严格的督监督。是人格中的最高层次。在他看来,现实的人是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合一的。但是,由于三者的特点和遵循的原则不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把三者协调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三者和谐时,是一个理智健全的人,否则就会变为精神病人,于是人们常常感慨:生活真是不容易啊。

(十二)“人是符号的动物”。

这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卡西尔(1874-1945年,1919年开始任马堡大学哲学教授,1930年任校长。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辞去校长职务,开始流亡生活,先后在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45年卒于哥伦比亚大学教席。)的观点。他在其名著《人论》(出版于1944年,分上下两篇,上篇的总题目是“人是什么”,他采取和前人不同的方式来认识人本身,那就是把人置身于符号世界之中,他提出“人是符号的动物”他认为,“人的世界”与“动物的世界”的最根本的区别是“符号”的创造,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车的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够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们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符号宇宙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序列之中,然而,对人类来说他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一种符号化的存在,人的真实存在只是“当下”的存在。时间和空间是具有符号意义的存在,人类建立了许多系统化的符号来表达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如年、月、日、过去、现在、未来和前、后、左、右、公里、米等等。这些符号规定着人类生存的足迹。他的一句名言是“认识自我乃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十三)“人是向死而生的”。

这是海德格尔的观点。“向死而生”,从字面上来说,很容易明白。人总是要死的,人从出生那一时起,就一步步迈向死亡。所以,人的最终目的地是死亡,人人都无法逃避。这就是向死而生。但他认为,死亡是另有深意的。他称生理上的死亡为“亡故”,而哲学上的死亡是一种存在方式。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十四)、“人就是自由本身”。

萨特(1905……1980年),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哲学家。父亲是海军军官,在萨特2岁时去世。他20岁考入巴黎师范学院哲学系,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1939年二战爆发他应征入伍,第二年被俘,一年后获释。他一生未正式结婚。晚年失明。他的成名文学作品是1938年的长篇小说《恶心》。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日记体小说,通过中心人物物罗康丹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点……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是其存在先于本质的一种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预先规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动中形成的。他有一句名言:行动吧,在行动中形成自身,人是行动的结果。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人本来就是自由的,这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存在先于本质”推导出来的。他强调,人来到世界上的时候一无所有,人后来所具有的一切特性都是获得的,都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的结果,是自我努力自我选择的结果。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上帝预先规定的,也不是环境所造成的,而是人自己设计自己,自己选择自己的结果。因此,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任意妄为。自由虽然不受外在的人和物的限制,但却受自身的限制。也就是说,人不仅要自由地选择,还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根据这个理论,人首先要为自己负责,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意志的自由选择,所以人也就必须承担自己行为造成的一切后果。

萨特用文学演绎哲学,又从文学中抽象哲学,从而在20世纪的哲学史上树起丰碑,他成为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在他死后,巴黎6万多学生和市民自发为他送灵,出现长达3公里的送葬人流。80年代,他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我国青年学生中造成过一定的影响。

(十五)、“人是万物之灵”。

在《尚书-泰誓上》有这样一句话:“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人为万物之灵的根本条件何在,古贤人已有所教示。在《中庸》第22章中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兴天地之参矣。”人是万物中最有智慧的存在。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话“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是万物之灵,这个论断不仅简单而且准确生动地表明了人在自然界的重要位置。一方面,是因于人是一种高等动物,但决不是超脱自然界的东西;另一方面说人毕竟不同于普通的动物,它是一种社会化的高等动物,人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从而进行生产活动。从而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使自然更适合人的需要,这就是人的“自觉能动性”。人不仅有语言,而且还有思想,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在生产劳动中无形发展了文化、艺术和科学。总之,人起源于动物,但是因为人已经打上社会的烙印,所以远远地超出普通动物。人是万物之灵,从地球的历史可知,从出现了人,我们就进入了崭新的一章。他们用与生俱来的知能,为了探求人生在世的命运与真理,他们建造文化、开拓文明,并以神话、诗歌、语言、文学、绘画、建筑、音乐、艺术乃到哲学、科学与宗教等来彩绘这个世界。就因为人有上述的表现,也有在这方面努力的成果出现,人是愈来愈远离动物性的世界,人确实是努力要把生命终极安顿在永恒的未来。

(十六)、“人生即苦,苦海无涯”。

这是佛教的观点。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由释迦牟尼创始于古印度。其基本宗旨,在于解脱人生的痛苦,达到安乐的“涅磐”的境界。佛教主张奉行三事:佛(指佛教的创始者,也泛指一切佛)、法(指佛教的教理)、僧(弘扬佛教教理的僧众,即和尚),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发展逐渐中国化。中国有的佛教徒说:人的五官就生就一副“苦”像――眉像字头,鼻眼像十字,嘴就是口。还有的说,我们来到世上的第一句话就是哭着喊“苦啊”。佛主释迦牟尼讲人生有8苦:生、老、病、死、怨憎会(冤家路窄,不喜欢的人或事找上门来)、爱别离(你喜欢的人或事反而得不到团聚)、求不得(欲望总是得不到满足)、五取蕴(“五蕴”即指:1、色、肉体2、受、感情3、想、理性、4、行、意志5、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灵魂,“取”就是执着,五取蕴就是指人生的种种私欲、执迷,贪欲才是苦的真正原因,人性本身的弱点造成人的痛苦,这是痛苦的总源头)。消除痛苦的的方法就是“灭谛”,“灭”指人生苦难的解脱,这是佛教追求的正果,即“涅磐”指没有苦恼,光明普照,不生不死的境界。中国的佛家认为涅磐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理想。佛教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对本性的觉悟(觉悟,于丹说“觉”就是觉字下面一外“见”,“悟”就是左边一个竖心,右边一个吾,“悟”其实就是我的心,“觉悟”就是看见我的心。)只有觉悟了这一本性,人才能实现生命的永恒,从而进入解除人世烦恼的美好境界。

(十七)、“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

这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1932年生于日本,他创立并成为两家名列全球500强的大企业京都集团和日本电信公司)提出的。他说:人类活着的意义、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仍然想直接回答,那就是提高心地,修炼灵魂。在生活中为欲望所迷失、困惑,这是人类的本性。如果放任自流的话,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产、地位、名誉。的确如此,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衣食充足,而且要有保证能自由自在生活的金钱。但是,这此只限于今生,即使再多也不能带到来世。所以当有人问“人在世上为什么”时,我毫不犹豫地说“是为了比出生时有一点点进步,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所谓今生,是一个为了提高身心修养而得到的期限,是为了修炼灵魂而得到的场所。我认为可以这样说:“人活着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就是提高身心修养,磨炼灵魂。”

(十八)、“人生只是生产和消费。”

这是日本松下幸之助(1894-1989年,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认为的。他说:“人生是什么,数千年以来,先哲圣贤以及许多好学深思的人,不断地从各个不同的形态及角度提出他们的见解。我认为,人只是生产、消费和度日而已。这里所谓的生产和消费,并非仅指物质,而是包括了物与心两个方面。例如,听到优美的音乐而感到喜悦,看到美丽的图画而感到快乐,是好的消费;至于感到不快和痛苦,则是坏的消费。所以读好的书和努力用功,是同时进行好的消费和好的生产。因为他虽然耗费了时间和劳力,同时也能获得有益的知识。

(十九)、“人生是一首诗。”

这是林语堂先生(1895-1976年,著名的作家、福建龙溪人。作品有《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等)提出的。他说:“我认为从生物学的观点看起来,人生几乎像一首诗。它有它自己的韵律和节拍,也有这它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它开始是天真的童年时期,其后是笨拙的青春时期,带着青年的热情、理想和野心,笨拙地要想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后来达到一个极为活动的成年时期。由经验上得到利益,对于社会及人类的天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到了中年的时候才能稍稍减轻活动的紧张,性格也成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美酒的醇熟一样,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容、也较温和的态度;跟着到了老年时期,内分泌腺减少了它们的活动,如果我们对于老年能有一种真正的哲学观念,依照这种观念调和我们的生活形式,那么,这个时期便是我们的和平、稳定、闲逸和满足的时期;最后,生命的火花熄灭了,一个人便永远地长眠不醒了。我们应该能够意识到这种人生的韵律之美,像欣赏交响曲那样,欣赏它的主题、旋律、和音。人生没有什么好和坏,只有在哪一季里什么是好的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抱着这种生物学的人生观念,按照季节去生活,那么除了自大的呆子和无法可施的理想主义者之外,没有人会否认人生可以像一首诗那样地过了。

(二十)、“人生是一场化舞会”

叔本华认为: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多得难以胜数,但是在清楚看到一个人实际上是怎样的,一定会令许多人毛骨悚然、惊恐不已。我们所谓的文明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人大大的假面化装舞会呢?你在哪里都会遇到骑士、神父、士兵、律师、博学之人等,可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东西。他们从来就不是他们所自称的,作为一种角色,他们仅仅是面具,在面具的背后,你会发现一副唯利是图的商人的嘴脸。非常必要的是,一个人应当尽早地被告之生活的真谛,即臾生只是一场化装舞会。通过它,人才能发现自我。否则的话,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你既不理解它,但又不得不容忍它,甚至你会对它们完全迷惑不解。因而,就当及早地让那些年幼无知的青年人懂得,在这场人生的化装舞会上,红艳艳的苹果是蜡制的,水灵灵的鲜花是丝织的,活蹦乱跳的鱼是纸糊的,所有的东西……对,所有的东西……只是可怜的玩偶和无聊的琐事,剩下来只有两个人,看上去好像是在真诚地献身于事业,一个人下在兜售假货,另一个正在支付给他假币。

(二十一)“人生是一个过程”。

这是作家、翻译家傅东华(1893-1971年,浙江金华人,译作有《飘》、《红字》等,另有散文集《山胡桃集》)的观点。他说: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从前的读书人牺牲了“窗下十年”,为的要一旦“飞黄腾达”。我并非说这“窗下十年”犯不着牺牲,是说这十年艰苦有它本身的价值,不单是一旦“飞黄腾达”的手段而已。如果单单认为一种手段而不认识它本身的价值,那么,这十年生活真是一张空白了。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上。你要细细体会和玩味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它是一节黄金或一节铁,你要认识每一节的充分价值。人生的丰富就是经验的丰富,而所谓经验,就是人生过程中每一个细节之严肃的认识。所以,过程论的人生绝不是消极的-相反,却是积极的。

(二十二)“人生就是等侍”。

幸福。

只有充满希望的。

一个个揪心的。

等侍。

幸福好像是。

顽童手中的一面镜。

把阳光反射到墙的。

一个既诱人又狡猾的。

永远也抓不到手的。

投影。

幸福原是。

充满希望等侍过程本身。

(二十三)“人生就是战斗”。

这是李公朴(1902-0946年,江苏武进人,受国民主人士,民盟早期领导人,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观点。他认为:从个人来说,人生就是战斗;人生没有战斗就等于没有生命。尽管活到100岁,假如毕生无所事事,也就跟没有活过差不多。相反的,寿命虽短,但如能努力奋斗,较之前者。不晓得要好得多少。耶稣出来传教,只有三年,寿命也不过三十三岁,但他的影响却是最为久远的。直到今天,多少人还在敬仰他那伟大的人格。再说,古今往来,多少科学家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多少战士为了为人类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今天,千百万中国将士为了打退法西斯而奋斗,直到牺牲生命。

(二十四)“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认识人的本质。并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不是纯粹的自然物,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即不是抽象的生物个体。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是实践着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人虽然具有自然属性,但构成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是人的社会性,是人的社会生活。如果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归结为吃、喝等生理机能,那就很难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其次,人的本质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复杂和丰富。人们除了经济生活外,还要从事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等活动,因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有机统一的社会关系。要认识人的本质,决不能只抓住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必须分析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并从中找出最本质的关系。再次,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存在于现实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人的价值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自己创造价值的价值。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包括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

三、哲学引领你通往幸福快乐的人生。

(一)、要有合适的人生定位。

人生舞台是给我们生活的,这生活、生命的本身就富有了弹性,具有空间。人一旦清楚自己的定位,就会发现舞台非常宽广。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审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需要能够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二十一

最近读过食指的《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通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予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和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这首诗通过贫穷展现了个人的悲哀,甚至社会的悲哀。尽管贫穷但我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我不由想起因为执着,所以成功。紫葡萄,鲜花可以说是成功后的礼赞,但信念也不能变。相信未来并不是一纸空言,也不是盲目自信,好高骛远,而是知行统一。中国作为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已有很多血的教训需要我们汲取,看事物并不简单的观其表,重要的是从历史的全局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也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愚蠢的相信眼见为实,可放在装有水的碗中的筷子难道真是弯的吗?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条自己开创的新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结合的实践,即中国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说不管是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还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予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实践证明会有一个公平的评定,或者说看似公平,因为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我们要相信未来,哪怕共产主义只是稳定民心的谎言。梦是美的,如泡沫,稍纵即逝,美好只在想象中。不过可以做个愚昧的人,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如此生活会丰富些。

听了老师你的中哲,我只是觉得中国,泱泱大国,缺少思想者。并不是颠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而是激起人们压抑了几千年的灵魂。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大兴白话文,出现了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儒家的《论语》以及《孟子》,讲述的以仁为本,名为贵,君次之。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完全可以指导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应该从实质上听取人民的意见,建议。加大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很有意义,当前出现汉语热,外国孔子学院纷纷建立,一方面,可以认为中国文化已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我们作为中国人,在自己文化面前低俗,浅薄。国内的大学将英语作为必修科目,然而却没有语文,国人的不重视让我感到痛心至极啊。

儒家哲学,也让我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的友好相处,和气生财,这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对待其他国家,对待周围的人以和为主。从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可知,孔子宣言的是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人从外表看除了高矮,胖廋,黑白,美丑没什么区别,可是有句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个人也这么认为。很多人,平凡的外表却有深刻的内心。常常表像的美更容易吸引人,而潜心修炼的内在美,更容易长久的吸引人。

曾经读过老子的《道德经》,不过不太懂。有一种飘渺的感觉,就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给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不过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太过理想化。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也有固定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进行干预。所以,无为而治也许就是共产主义的模式,也许未来怎么样不可预测,但我相信不可能实现的。

还有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也很有道理,有借鉴作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父母,子女,推及到爱别人的父母,子女。在这个物欲横流,到处都是铜臭的地方,利益争端一触即发,兼爱,非攻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环境。尚贤可以帅选人才,提高竞争力。

从中国哲学看人生,待人处事可以以博大的胸怀,兼爱,非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换位思考,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善于倾听,或许能帮助比别人,比起滔滔不绝。每个人都有人生哲学,或许只可意会,但处处指导我们待人接物。读好人生哲学这本书,至关重要。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二十二

自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儒家学说后,后来经过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补充和深化,最终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朝时,由于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地位得到了确立,成为了影响中国人性格和文化最为深刻的思想派别。而从汉朝开始,中国的茶文化也开始得到发展,因此,中国的`茶道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大量的儒家思想和哲理,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茶道中所蕴含的中庸和谐的人生哲理。

中庸之道是儒学的最大信条和道德标准,对世间万事追求一种适度、合适、不过分的境界。而喝茶则让人内心平和而沉静,这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相吻合。茶道中中庸和谐的人生哲理,首先体现在茶事活动的各个环节。比方说在煎茶时,注重掌握火候,对茶水的温度、口感都要求“太和”和“适中”;在以茶待友时,要“礼尊对方”,从煎茶的各个步骤和敬茶时的动作、言语、表情,都要遵循一定的礼数;在喝茶时,讲究“一看二闻三品”的谦虚态度,不仅是对茶叶的热爱,更是对主人的尊敬;在对品茗环境的选择上,也追求朴素无华、简约清静的俭朴精神;在对茶水的要求上,不用“惊涛拍岸”一般的急流之水,也不用没有源头,不能得到循环的死水,而是选用那些流速适中,不急不缓,有源头有去处的活水,这体现出的是事物的适度性。

茶道中的和谐哲学,具体能体现在对“礼”的讲究规范上。首先,茶是各种礼节的最好载体。早在汉朝末年,中国人便开始用茶叶作为祭祖祭神之物,有着特殊的意义。而在古代的婚礼前后,茶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媒介”,受聘要送茶,订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入洞房时要合茶。总而言之,茶所蕴含的礼仪,早已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用于中国人招待客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调解矛盾等各个方面。其最终目的,就是要追求一种规范有序的社会关系,一种和谐友好的人际来往。

另外,这种人生哲学也体现在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上。茶道讲究修身养性,用茶来体现饮茶人的勤俭、廉洁和淡雅的君子风范。历史上不少文人都曾用茶诗茶画,来表现自己纯朴高尚的人格理想,寄托了对美好品德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因此,茶被人们称为“饮中君子”,是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一个载体。

2023年大学哲学与人生论文(实用23篇)篇二十三

茶源于自然,产于山水之间,蕴含着淡雅、朴素的特点,这与道家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返璞归真的思想不谋而合。受道家思想影响,中国的饮茶者在饮茶时,特别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在饮茶环境、茶具的选择上如此,在为人处世上更是如此。

我国古代的饮茶者特别是其中的士大夫们,虽然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是茶道中这种超脱凡世、淡泊名利的思想对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一些知识分子在仕途上遇到挫折,或是无法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时,就会从“入世”的雄心中,变为“出世”的超然境界。从很多古代的书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如明代四大才子中的唐伯虎,就在很多画中描绘了当时的文人们在清静的竹林中,在青山里清泉边一边喝茶一边论道的画面。这就充分反映出茶道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文人的深刻影响。

这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也影响着饮茶者对大自然之趣和“静”的追求。茶是天然之物,人也是自然中的生物,茶道认为,饮茶的最好环境,就是在大自然当中,用本地之水来煮本地之茶,达到一种返璞归真、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源于茶道的人生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特别是中国文人的性格。现在,大部分中国人还是特别推崇自然,热爱自然,热衷把世间万物来物化,与之对话,并试图从中参透人生,得到真谛。

茶乃清净之物,茶道中“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对饮茶者的秉性塑造起着很大的作用。在品茗的时候,人们追求一种“无欲故静”的境界,忘却了世间的嘈杂与烦恼,静下心来,将自己沉淀,将内心放到一个“虚静”的层次上,去洞察古往今来去观察世间万物,最终看到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因此,茶道所蕴含的这一哲学思想,让饮茶变得深邃而空灵,使品茗者很容易就能与心灵对话,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让秉性变得更加平和更加淡定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专业18篇)

    通过总结人生中的得失,我们可以更明智地决策,避免重蹈覆辙。接下来是一些智者的智慧总结,希望能为你的总结提供一些启发。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

    最新岁离婚协议书(模板21篇)

    离婚协议应当客观公正,综合考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利益,并确保协议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执行性。小编精心搜集了一些离婚协议范文,希望能为正处于离婚困境的夫妻提供一些帮

    最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大全(12篇)

    山东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丰富多样,包括山岳、河流、湖泊、海滩等自然景观。接下来是一些对山东进行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总结时有所启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王

    2023年高中教师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专业19篇)

    教学工作总结包括课堂教学总结、学生评价总结、教学设计总结等方面。接下来是一些教学工作总结的样例,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通过自学和函授学习,获得电脑高级证书

    童年被锁住的童年(通用22篇)

    优秀作文是故事的延续,是作者与读者在文化的沟通中建立起的情感的桥梁和信任的纽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发。

    最新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主持词开场白(汇总18篇)

    运动会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们全面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运动会是学校中一项特别重要的活动,它能够促进同学们的身体健康。如何在运动会中发挥自己的最佳

    最新让我茫然的一件事范文(23篇)

    优秀作文不仅可以展示作者的才华,还可以培养作者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上的灵感和启示。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一

    学校常态化防控方案(优质21篇)

    学校中的学习、交友、参与社团等经历,都值得我们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学校生活。8.学校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挫折,往往也是我们成长的契机。一、加强领导,提高

    我最喜欢春节过大全(19篇)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随着下面这些春节总结范文的推出,相信你会找到写作灵感,写出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春节总结。“爆竹声中一岁除,

    2023年六年级期末检测总结(热门19篇)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的学习成果应该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了。小编精选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期末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使孩子们学会了许多、各方面进步也不错。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