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雨中梧

在学术研究中,诚信是保持学术正直和真实性的基本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诚信文化传媒报道,一起来了解和分享。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一

大家好!如果春天没有烂漫的花朵,就不会有缤纷的大地和诱人的香气;如果人间没有诚信,那就是一个苍凉而荒芜的世界。诚信,如同一缕阳光,带给人们光明与希望。诚信待人,付出的是真诚和信任,赢得的是友谊和尊重;诚信如一束花朵的芬芳,能打动有情人的心。无论时空如何变幻,都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有了她,生活就有了精彩,有了她,人生就有了希望。

美国前总统华盛顿,颇得百姓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从来是那么诚信。小时候,华盛顿不小心砍倒了了父亲心爱的樱桃树,但他没有逃避,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拥有了诚信,等于应有了一切财富、名誉和快乐。

我们都读过《中彩那天》,父亲的诚信打动每一个人,母亲的一句话也感动着我——“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可不是吗?诚信胜于一切,有了诚信,你的生活就会光彩有力!

诚信是春天的花朵,只有开了花,才能结出累累硕果;诚信是泥,没有了泥,就没有坚固的`大楼;诚信是水,有了水,植物才会茁壮成长。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网络社会当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特别是以自主、开放、多元等为特点的网络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进人和社会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接受新观念、尝试新事物的欲望较强,但由于阅历的局限和本身自控能力、分辨能力较差,如果不注意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不当,很可能误人歧途。如何正确地看待并加强网络社会道德,成为当前教育界巫待破解的一道难题。

网络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网络社会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电子网基础上的“虚拟社会”,网络、网络社会当前正以特有的魅力影响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网络社会与传统的以地理区域或意识形态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以自主、开放、多元等为特点的网络道德,似乎更加合乎人性,更能促进人和社会自由、全面的发展。所以,一定程度上,网络似乎更有利于社会道德的进步。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信息技术在促进道德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如道德冷摸现象的产生和人际情感的疏远;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和无政府主义的泛滥;特别是网络犯罪、传播色情信息、网络文化侵略、破坏国家安全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对传统道德规范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面对网络社会对道德发展的多面性,如何引导人网学生对大量的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扬弃网络内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峨的课题。

国际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时空世界。来自i60多个国家的几百万个站点及众多用户,因其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不同,使得各种信息在网上交汇:合法的与非法的、有益的与有害的、有价值的与垃圾的、真的与假的、亦真亦假的,甚至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反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良芳不齐、沙泥俱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道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不可否认,网络社会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开阔了学生的价值视野,与传统的教育信息源相比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一方面,他们可以比较各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的异同、优劣、善恶,甚至可以做出深人的探究、思考和反思,为自己的选择找到合理的根据,从而逐步发展起独立的思考、评价、选择的自主性人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开放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学生在一个无中心的、多元价值并存的“虚拟化、符号化”网络空间里,社会、家庭和学校难以监督和控制,各种法律、道德往往难以收效。如果学生缺乏道德自律,很可能放纵本身的欲念,偏离道德轨道。这种特点,也为引导学生选择主流、健康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因此,教育学生使其明白在网络中应认同什么、吸纳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学会自我管理、自主选择、自我约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深切呼唤。

网络虽然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但网络负载的内容却包含有很强的价值性。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适时地走进、走出网络,对网络内容进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这就要求:一方面走进网络,我们应教会学生作价值的主人,结合个人的道德现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自主、合理地选择自己所应确立或改变的道德取向,以及所应遵从或拒绝的道德规范,并相应形成真正符合网络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人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走出网络,学生沉迷网络,如果不引导或是引导不当,就会导致自我迷失,甚至患上像毒瘾一样的“网络瘾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迄今为止,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基本上只是“教会顺从”,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从未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从未被允许对各种道德进行自主选择,这种教育与网络社会的要求相去甚远,必须进行调整。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正确判断、正确选择,特别是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应该转变观念,拓宽德育时空,进行以下几个改变:。

(一)从观念上来说,应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教育。正视学生已经走出课堂,走进网络,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无所适从或饥不择食的现状,学校德育应顺应形势,因势利导,改变封闭性、一元性的特点,积极发展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开放性、多样性的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制度的社会和历史的不同阶段所构成的信息时空,让学生经受信息的冲击和“洗礼”,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鉴别,设身处地,自主选择,从而增强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和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二)从途径上来说,应由认知式转向践行式教育,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德育可起于认知又不止于认知,践行既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德育的重要目的,不良信息最容易从认知和践行的脱节之处打开缺口,重践行而达知行统一,是学生远离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证。

(三)从态度上来说,应由接受式转向批判式教育。传统德育忽视培养学生的反省、批判精神,强调学生接受现成的观念和经验,对学生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而网络德育则立足于学生本身的自我保护、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强调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价值观念进行反省、批判处理,这也是国际教育的大趋势。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身需要,使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处理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转向积极。

(四)从标的上来说,应由拔高式转向基础式。传统德育无限拔高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十全十美的理想中的人,这既违反辩证法,又不符合人之常情,所以常常事与愿违。而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的各种道德,如职业道德、网络道德、性道德等因为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因此,学校德育应转向注重生活实践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意识。

(五)从本质上来说,应由他律式转向自律式教育,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其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的等都能得到充分的隐匿和改变,模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已很难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去认识、检验。所以,他律的不可靠性和不现实性,证明提高社会道德根本上还是靠自律,应引导、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爱、自律、自信、自强,方可面对网络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教会学生选择决不能越姐代厄,不能包办、代替,老师应将自己定位在参谋者、引导者、教育者的位置:一则符合学生在发育期的心理特点;二则也是提高教育者素质,顺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网络社会存在先天不足—活生生的人在人机对话中退到了终端背后,作为一般的社会成员,无法知晓和监督其他社会成员,包括正在进行电子通讯者的所作所为,交往双方显然难以感受到对方的反应及其与自己的利益关系,人们受好奇、无知、展示创造性等原因的诱使,往往作出在物理空间难以作出甚至根本就无法做到的事,再加上网络中的“诱惑”和“陷阱”,所以网络既可以使人学好,也可以使人学坏,这一切均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素质,而要使学生们驾驭网络,要防止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冲击和影响,防止网上行为失范,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自主选择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政治、道德、法制教育,通过这些社会化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上筑起政治、道德、法制防线。

(一)文化教育。文化素质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道德修养以及行为生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是各种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低导致视野狭窄、情趣低俗、意志力低、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而且文化素质低也影响政治素质、道德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的增强。所以,应利用各种渠道和信息加强文化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现代手段和技术,自觉学习中国、世界的优秀文化,优化学生网上思维方式,规范行为习惯。(二)政治教育。进行政治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网络生存条件下的政治觉悟和政治分辨能力。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价格低廉、上网不受限制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政治舞台或工具,如没有正确坚定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就很容易在相互矛盾甚至激烈对抗的政治信息中迷失方向,所以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

(三)道德教育。进行道德教育,指导学生按社会需要和社会道德规范,把社会需要、历史责任、人类理想等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引导学生在意志上筑起抵御不良道德的防线,这对克服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防止网上发生失范现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守法水平,对控制、调整、矫正、规范学生的网上行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四大教育是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强化“四大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总而言之,从某种程度来说,进人网络“虚拟世界”的学生已处在一种无人监督的时空中。这种世界,对学生自主、理性、自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意识。正如美国人埃瑟·戴森所说:“网络赋予个人强大的权力—能够赢得全世界的观众,能够获得关于任何东西的信息,但是随着应用和滥用权力本领的日益强大,个人需要为他们自己的行为所创造的世界担负起更大的责任。”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三

网络社会独立的活动空间需要新的行为规范来调整,网络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当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新的行为规范加以预防和消除。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中,网络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社会呼唤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既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

网络社会;行为规范;网络道德教育。

伴随着世纪之交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登陆互联网。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将以网络经济为主体。这是以计算机、卫星通讯、光缆通讯和数码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已逐渐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就象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一样,网络社会也必须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且显得尤为迫切。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制教育,用法律来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用道德来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

(一)网络社会独立的活动空间需要新的行为规范来调整。

方兴未艾的网络社会有自己的独立空间: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万个网站;2亿多的计算机用户,网络上有自成一体的活动:电子商贸、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电子银行、电信信息交换、电子论坛、电子图书馆等等。

网络社会独立的活动空间有如下特点:(1)网络社会的全球性。网络上没有地域限制,可以说它是一种“国际性社会”。(2)网络社会的隐匿性。网络社会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间接交往为主,以符号化为表现形式。(3)网络社会的开放性。网络信息的全球交流与资源共享,使时间和空间失去了意义。人们可以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自由地交往,不同的思想观念、政治见解、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等的冲突与融合变得可能。(4)网络社会的自由性。网络社会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使其没有中心,没有层次,没有上下级关系,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相比,具有更为广阔的平等的自由空间。(5)网络社会的异化性。网络社会中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网络为中介的交流,它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人性本身的丧失与异化。

正是由于上述特点,我们所面临的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既有联系又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社会原有行为规范已不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需要新的行为规范来调整。

(二)网络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当代信息技术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新的行为规范加以预防和消除。

众所周知,任何科学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利剑”,当代信息技术在对人类的进步产生着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负面的影响,衍生出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知识侵权。当代信息通讯网络日益发达,知识产权极易受侵害,现有的著作权法难以应付新的信息系统,如何保护系统中所存储的信息数据的知识所有权成了问题。

2.信息泄密。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有关个人或法人的信息被运用于原目的以外的用途,甚至被泄露、误用或滥用;非法窃取机密情报、破坏他人数据事件屡见不鲜。

3.金融偷盗。利用计算机技术在金融系统进行窃密和偷盗的犯罪活动也时有发生。

4.信息污染。网络既是信息宝库,也是信息垃圾场,如泛滥着的暴力、色情、谣言、诽谤等,极易导致犯罪行为。

5.网络犯罪。黑客和恐怖组织、邪教组织利用网络犯罪,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危害。

6.网络上瘾。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一种新的现代文明病——网络成瘾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患者上网后精神极度亢奋,行为不能控制,或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并经常出现焦虑、忧郁、人际关系冷淡、情绪波动、烦躁不安等现象,严重危害了身心健康。

7.文化政治扩张。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长期并存和竞争,全球信息文化传递中的意识形态较量日益激烈。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对全部文化产业的垄断及其产品在全世界广大公众中的日益广泛的传播具有很强的侵蚀作用。这些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使一些网民尤其是青少年一时难以识别,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

8.人际关系异常。网络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人们面对的只是一台与网络“大机器”相连接的“小机器”,容易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异常。现实生活逐渐封闭,虚拟世界热络异常。

上述由网络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新的行为规范加以预防和消除。

(三)网络道德在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有非常完善的法律体系。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正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正不断完善。

然而网络社会的许多边缘行为,法律很难来调整和规范,而需要道德的力量来约束。虽然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的行为规范,它们既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而道德规范则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其次,法律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法律体系;而道德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自然形成的,通常靠社会的舆论、传统的习惯力量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再次,道德规范所调整的范围要比法律所调整的范围广泛。

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需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用法律来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会的全球性、隐匿性、开放性、自由性和异化性,不可能完全依赖于法律来约束网民的行为,即便有了非常详尽和严密的法律,面对众多的边缘行为和网上犯罪,法律往往鞭长莫及,而更多的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由道德这个更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影响力的行为规范来调整。

(四)网络道德教育,既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和应用,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对道德这一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它既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人们不得不从道德伦理上和法律上重新思考人类社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事实上,在网络社会兴起的同时,网络道德教育已经应运而生。对于信息技术人才,已制定了一些严明的职业道德规范。著名的有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为计算机伦理学所制定的十条戒律。再如,美国计算机协会为其成员制定的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国外有些机构还明确划定了被禁止的网络违规行为,如南加利福利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指出了六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我国的瀛海威行为条例和清华大学学生网管会制定的行业规范等等。但是,这些行为规范由于针对性太强,在形式上就容易流于琐碎,内容上也缺乏统一的价值标准及鲜明的伦理原则,只能表明网络道德教育刚刚起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并且很艰难。网络社会需要的网络道德教育是一整套系统的、完整的、统一的行为规范、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很好地规范网络社会的行为,使其有序运行,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更多的贡献。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主体是与受教育者矛盾对立着的特定的教育者,他们往往是高高在上的伦理道德权威,其主要职责是进行伦理道德的灌输。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的主体不是固定不变的,体现明显的层次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仍然包括伦理道德的权威,但是,他们不能仅仅是伦理道德的权威,还必须掌握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这样才能成为网络道德教育中成中坚力量。

其二,学生绝大多数会是现实或潜在的网民,因而广大教师自身除了具备良好的伦理道德素质和教育学、心理学素质外,也应该具备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承担起网络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任务。

其三,网络传播中的技术人员。他们直接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应该同时成为网络道德教育者。他们在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同时,可以利用现有的传播手段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有时候,他们的“为”或“不为”,这本身就是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其四,社会各界各级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们自身具备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质,大部分人也具备或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他们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力量。

其五,学生家长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其六,全体网民,他们既是受教育者,也可成为教育者,对自己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的客体即网络道德教育的对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样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网络社会中的网民,以青少年学生和职工为主。这是一支日益壮大的队伍。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追求高新知识,有理想,积极上进。二是反传统,重时尚,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力,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怀疑精神的现代人,他们接受信息和传播信息极具主动性。

2.更多刚刚上网或即将成为网民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

3.网络传播中的技术人员。他们既是网络教育的主体,也是很重要的客体。

4.社会各界各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5.学生家长。

(一)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内容的形态应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二)因为网络的超信息量和信息的固有本质,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可选择性;(三)应该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信息相交融。

1.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这一点非常重要。虽然我们说网络上没有地域限制,可以说它是一种“国际性社会”,但网络无国界,网民有国籍,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本国的人民,尊重国家的主权和制度。这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2.重在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判断、选择、批判的能力。这是网民在网络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能力。面对网络中的众多信息,教会网民道德判断、选择、批判的能力,可以使他们获得对自己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促进自身与社会的进步。

3.奉献知识,造福人类。这是一种崇高和神圣的道德情感。也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动力。有这样的道德感,就可以想到更好地利用网络为祖国和人类工作、服务和创造,努力造福人类,不利用网络去伤害他人、危害社会。

4.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行为。少数超级大国想利用网络实现霸权,对一些弱小国家采取种种歧视。应该使网民和未来社会的公民,具备这样的道德品质:公正地对待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人,他们都是人类的成员。

5.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网络社会给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方便,同时,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著作权法通常鞭长莫及,而通过对网民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就会大大地减少网络社会的知识侵权行为。

6.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当前,网络社会泄露他人隐私乃至国家机密的事常有发生。尊重他人的隐私、保守机密这一点很有针对性,这也是网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的道德品德之一。

7.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百折不挠。创新是科学的灵魂,它不仅是一个知识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道德品质的问题。进行科学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不为传统观念和已有的知识所束缚,善于提出新的问题,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创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8.发扬学术自由,坚持百家争鸣。平等、自由的学术争论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积极开展争论,才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繁荣科学技术理论。网民应该具备这样的道德素养。

9.崇尚公平竞争,注重团结合作。这一点对于网民或者运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网络是一个极大的活动空间,网民或运用网络进行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最需要团结合作,有时候,彼此不需要见面,就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合作开发与研究。当然,未来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竞争,但是,要提倡公平竞争,使竞争与合作同时成为可能,这是网络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品质。

(一)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规划。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步入21世纪的新的发展时期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这对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世纪选择,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国家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教育部门、信息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领导,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规划,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鉴于网络社会的全球性、开放性、自由性等特征,应该重视和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网络社会中网络道德教育的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尤其应该在采取统一的信息网络道德规范方面加强协同行动,强调形成较为一致的网络伦理,并负责对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应该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网络知识、网络道德教育的培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开展好网络道德教育,首先自身必须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了解网络知识和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同时,采用生动、活泼、形象的方法进行教育,避免使用传统的灌输和说教的方法。

(四)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德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该结合网络道德教育,对德育课教学进行改革,在政治理论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同时,其他各科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互联网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途径。各网站在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的同时,必须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建立网上咨询站,进行有关政策、心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咨询。咨询站应该实行隐性教育的方法,采用娱乐片、心理问卷调查、图片、音乐等多种易被接受的方式,让更多的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课外活动教育机构,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和重要阵地。要结合开展校外教育活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是社会教育机构义不容辞的使命和神圣的职责。有些社会教育机构只考虑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上网者到底涉及什么内容,他们全然不顾,这是很不可取的,也是很不道德的行为。

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有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往往对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和引导作用。新闻机构在从事舆论宣传时可以机动灵活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结合与网络社会相关的新闻报道加大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代替的。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力所能及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不少家长自己就是网民,可以在与孩子共同上网的过程当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四

:本文主要论述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必要性、教育内容以及开展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切实增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低碳生活理念渗透到教育领域后产生的概念,其实质是环境教育的深化和发展,是环境教育的重要分支。通过低碳的教育设施、教育活动,培养低碳价值观、形成生态品德、掌握低碳生活的知识与技能、养成低碳习惯为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的共识,为此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议定书,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国也明确提出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低碳生活习惯的养成是这一转变的重要表现。

(二)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现代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在大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教育,能使高校德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充分体现高校“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开辟高校德育新领域,丰富德育内容,突破“重说教,轻体验”的教育瓶颈,并最终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三)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是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

高校大学生既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重要的节能技术研发群体。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既能发挥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带头作用;又能激发其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潜能,进而推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必然举措,也是高校所担负的社会职责。

在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前述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作为对大学生开展低碳生活养成教育的首选内容,要重点开展低碳及其基础理论的教育。因为只有“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没有理解,不可能有行为,只有让大学生知道了“是什么”,他们才可能自觉传播和践行。

应该借助于更深刻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低碳生态文明观念,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

二是自然观,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应通过“怎么样”才能有效促进低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养成一种自主、自发、自觉的低碳生活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让他们觉得低碳生活不但离我们不远,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者。

(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从教学入手,将低碳教育理念引入课堂,帮助大学生树立低碳人生观,形成科学消费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加强国情、民情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自觉践行低碳行动;树立大思政观,由思政课教师牵头,动员各方力量参与,打造低碳校园文化。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阵地,做到“知行合一”,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动员和吸引大学生参加到低碳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如“志愿服务体验”,“低碳生活论坛”,“低碳生活辩论赛”等,使他们能在具体的行动中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实践能力。

校园文化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隐性感染作用,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校报、讲座介绍等校内媒体和途径,进行直观形象的低碳宣传与普及,推广低碳生活理念。也可以发挥环保社团作用,借助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低碳环保氛围,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软环境,使学生融入到低碳生活的氛围之中,通过潜移默化形成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行为。

(四)以树立健康消费理念为引领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养成教育。

以低碳为导向的健康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大学生消费存在攀比消费、盲目消费及享乐主义倾向,与低碳经济所倡导的简单、简约和简朴的低碳生活方式所背驰。鉴于此,首先,学校相关部门应当向大学生普及低碳消费知识,适时调整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的不良诱导行为,鼓励大学生实行低碳生活;其次学校应开设相应的消费教育课程,帮助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升大学生低碳消费的自觉性,使大学生消费行为更趋合理。

[1]张馨,丁贞栋.大学生低碳生活教育内涵和内容范畴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2]高凤香.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略论[j].价值工程2011(2)。

[3]陈桂林.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加强大学生低碳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8)。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五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诚信,永不凋零的心灵之花》。

20____年5月,《____晚报》刊登过这样一条新闻:________一位50多岁的老农民来到____,等他打算回家时才发现,口袋里的钱买车票还差5元。他在____举目无亲,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向____区的一位民警借了5元钱。5元钱,也许,谁也不会放在心上,更何况是一个被城里人认为素质并不高的农民借去的呢?但是,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农民却将5元钱给这位民警送来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没什么曲折离奇、扣人心弦的情节,但它透露出来的质朴,折射出来的诚信,却不能不震撼人们的心灵。

《狼来了》的故事我们实在听得太多太多了。然而,因丢诚信而失羊的痛苦教训,你吸取了吗?亲爱的朋友们,请吸取放羊娃的教训!不要再愚蠢地认为在丢失诚信后还可以再挽回。难道被狼叨走的羊儿还无法唤醒你的觉悟吗?难道你愿意过那种除了欺骗,还是欺骗的生活吗?如果你的回答是不的话,那么,请你把“诚信”时时放在你心中吧!诚信,是春天的花儿,只有开过花,才会结出完美的硕果;诚信,是建房的泥浆,缺少它的粘合,便不会有牢固的大厦;诚信,是植物的肥料,没有它的注入,就不会有茁壮的绿物。

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也!诚信,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诚信,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诚信比荣誉更有时效性!”是啊!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源源不断的财富;诚信,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

诚信,像永恒的星辉,独放光彩,

诚信,以水滴石穿的坚毅渗入人心,

诚信,用春风般的胸怀感召着众人!

诚信,是耀眼璀璨的阳光,他的光芒普照大地;诚信,是广阔无垠的大地,他的胸怀承载山川;诚信,是秀丽神奇的山川,他的壮丽净化人们的心灵;诚信,是最美丽、最圣洁的心灵,他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六

: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分析目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从而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人类的社会活动有着各式各样的形式,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其价值和底蕴相互包容、相互影响,既涵盖了伦理和追求,也为人类的社会行为进行引导。高质量的管理是两方面的,即实体和程序,只有当两者都达到正义时才能促进良好的管理。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管理的作用尤为突出。高校养成教育的环境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高校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和学生实践。想要让大学生明确界限,就需要通过对学生管理实现,学生管理又细分为制度管理和行为管理。其不仅仅能够对大学生行为进行塑造,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人格和素养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环节离不开高校对学生的管理。

高校的学生工作应当从两方面入手,分别为管理层面和思想层面。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上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再教育和管理,而这些行为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大学生作为培养的重点,自然不可放松,因此学生的管理问题和思想工作一直都是重中之重,不可以从中剥离。这一点,几乎被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在一定的领域上得到共鸣。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难以将两者之间关系维持在一个平衡且稳定的状态。在对学生管理的同时往往出现思想教育上的脱节,两边互相踢皮球,从事思想教育的一方不愿意将责任大包大揽,反之从事行政管理的一方也有同样的心理,究其原因,就是在体制上出现了漏洞。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和教育理论之所以能够相互融合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而本质所强调的则是过程性。教育的本质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具体体现为学习思考能力以及优良的品格。因为结果源自过程,缺乏高质量的过程必然无法达到好的成果预期,因此想要实现教学目的首先要注重教育过程。但我国当下在大学生养成教育方面依然存在相当程度的不足。

2.1教育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的不断扩招,在线大学生的数量也与年俱增,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不平衡也逐渐暴露,学校在扩招的同时没有及时考虑自身的教学承受能力,从而导致放松对学生的管控。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内的教育资源缺口庞大,因此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员也纷纷挤进了教育队伍,拉低了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拖慢了教育理念进步的步伐,使得学生的管理工作也仅仅浮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推进。因此,在看待高校学生的管理问题时,矛头的一方应当被指向教育人员素质的问题上。

2.2教育目的与时代结合不够。

大学生在面对思政教育时往往将其和现实进行比对,由于现实和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等,导致教育效果明显低于预期。思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宣传正能量的信息,因此在当下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当立足实际,将现实和理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不再单一注重结果如何,而是应当在教育过程让大学生享受其中、参与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实践者,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2.3教育主体单一,教育协同不够。

人的培养需要一套完善的体系,教育是培养的手段,其过程丰富多彩,是多方面联动协同的结晶。教育主体单一所产生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被大众所重视,但长久以来并未得到良好的改观。尽管新理念在不断输入,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依然无法摆脱传统的说教形式,学生、老师各自为营,使得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三者缺乏有效的串联和沟通,脱节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和教育部门之间的隔阂也导致养成教育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的推广并深入进行。

2.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指路明灯,高校的教辅人员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师德建设必须和教师队伍建设齐头并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就包括高尚的师德,而大学作为德与才兼顾培养的一线,师德的作用就得到凸显,因此单一的知识教育并不能满足道德的需求,需要二者相辅相成。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所以高校营造的道德教育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进行道德品行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师必先学会为人,作为教师,站在教师的岗位上就应当以教师的准则要求自己的言行,不仅成为同行业更要成为其他行业值得学习的标榜。话说回来,一套科学规范的教师道德行为准则能够促进教师行业的发展。

2.5完善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形成规范的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模板就需要对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归纳整合。为了促进大学生积极向上、文明规范的日常行为养成,需要树立一些可供学习的模板以供参考从而使良好的道德修养得到养成,例如制定完整的日常行为规范守则、设计合理的行为模板等。每届新生在入学之后都会获得学校下发的一系列规范守则就是高校中可供学习的科学模板,其中所包括的内容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新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由内而外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实现思想道德和言语行为上的双重规范。在如此大范围的学习氛围之下,纵使有极少部分品行不端的同学,也能够在大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得到教育,从根本上对不良行为、不端正行为和不文明行为进行纠正。从集体层面上通过塑造道德形象楷模,引发集体共鸣,从而实现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一句话来概括,高职院校的目标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完善学生管理工作.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七

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看作者的真情,目前学生作文大多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其中虽有章法技巧方面的原因,但关键是缺少感情投入,所写的东西往往是老师强行规定或自己虚构硬凑的,因而呆板乏味没有生机。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且己初见成效。

一、注重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培养高尚情感。

中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分辨能力较弱,面对纷沓而至的各种思潮,往往随心所欲不能择善从之,因而思想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在作文情感教学中首当其冲。

我在指导时,首先让他们明辨是非,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譬如,给学生一份材料让其写议论文,其材料如下: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吴作人在举行个人画展时,既没邀请领导,也没搞剪彩仪式,吴老说:“画展就是把画展出来让人看,观众自有评说;请领导来会耽误他们时间,也没必要再说白白剪掉几块绸子,很可惜。”

看完材料,学生议论纷纷,“没有领导出席没有剪彩仪式,那多没劲”、“多小气,连块绸子都舍不得”……对此,我耐心引导,吴老并非小气,他很大方,无偿把收藏的名画捐给国家;领导主动要来,是他婉言谢绝,他要给形式主义――泛滥成灾的剪彩仪式泼点泠水。通过讲解,学生受到深刻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提高了认识,明白吴老严谨求实不慕虚名的高尚品格。然后顺势引导他们应从何角度来联系现实布局谋篇。有了高尚情感,掌握必要的技巧,加之真情投入。一篇篇佳作便应运而生了。

二、紧扣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情感。

社会热点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将它适当引入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面向社会,增强爱国责任感,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针对“申办奥运”、“希望工程”、“打工潮”、“追星族”等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对于“希望工程”,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我们虽不富有,但比起贫困地区的孩子,已经很幸福,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生环境,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节省开支,为希望工程尽微薄之力,”有的说:“希望工程不仅是救助一部分失学青少年,更为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振兴。”我稍加归纳,然后布置作文,由于情在笔先,学生写来得心应手,觉得作文并不神秘可怕,而是一种享受和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收割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造写作意境,启迪潜在情感。

学生在。

[1][2]。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八

网络在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互动的主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道德行为失范和社会伦理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网络自身、行为主体、教育环境等诸多方面。网络行为失范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探讨有效的对策刻不容缓。

网络道德是适应调节当今网络社会里作为“网民”的人类个体之人际关系,规范其网上行为,以维持网络社会的良序运行之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维持网络秩序、保障网络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文化条件和行为规范。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21世纪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应的网络社会的出现,网络道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网络社会交往的超时空性、虚拟性和数字化等特点,使得人类有了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松弛禁忌压力的机会空间,“自我”有了更多伸缩自如地表达意见的空间,使得原本在现实社会中行之有效的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诸多规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从而出现了网络道德缺失的新问题。

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虚拟存在。一旦进入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网络世界,人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符号”存在。在从人到机器再到人的转换过程中,交往者的真实身份被掩盖,身份虚拟化成为网络交往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这种虚拟身份可以随时创设或终止,网民不必承担任何社会责任。同时,互联网作为一个自发的信息网络,它没有所有者,不从属于任何人或机构,因而也就没有谁可以左右它、操纵它、控制它。这样,互联网就成了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在这里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是一个彻底“民主”的地方、一个可以滥用自由权利的地方,这就导致了道德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的泛滥。在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把自己作为中心,反对任何约束,以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欲求而不择手段。所以缺乏“熟人在场”的虚拟网络为人们的“本我”提供了一个暴露的舞台,使“本我”意识得以充分张扬,为所欲为、无法无天,这就加剧了大学生网络越轨行为的出现。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都存在着“社交的需要”。在交往中,人际情感得以维持。而在网络虚拟社会里,网络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社会交往关系逐步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一些大学生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中,逃避现实世界,使得家人之间、邻里之间、同事、同学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日渐淡薄,伦理情感日渐冷漠。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会导致道德心理的弱化、道德人格的扭曲。因为道德心理、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环境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沉溺于网上交际使得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从而导致个体对现实社会中他人与社会的幸福漠不关心,造成道德人格的缺失或扭曲。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道德规范因而也主要借助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然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间接化使得直接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从而使社会舆论作用下降。这样,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一方面,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其约束力明显下降而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面对全新的网络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因此大量的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既有道德规范的制约又无新道德规范可依的状态,从而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并引发大量的失范行为。

任何社会道德包括网络道德都是一定社会群体的共同利益、要求和意志的价值凝结物,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存在的。网络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要求只有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成为公民个体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时所具有的特殊道德素质和道德应付能力,网络道德才能发挥其调控或规范的功能。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问题,必须首先从根本上弄清其根源。当代社会网络道德缺失的根源较为复杂,涉及网络自身、网络行为主体自身及其外部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作为近几十年来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现有的网络系统自产生以来一直就处在逐步完善之中,当前网络技术的不完善是网络道德缺失的技术性根源。如前所述,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网络道德的缺失。另外,在网络迅速发展的状况下,对于网络社会中各类行为的约束机制尚未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部分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在实际的实施和执行方面并没有做到对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形成有效的监督,也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和惩罚措施,致使网络失信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制裁,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此类行为的泛滥。

目前,青少年是上网的最大群体,而大学生又是这一群体的主力军。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他们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发展的影响、网络道德规范的真空、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思考,对在网络社会生活中应持有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难以把握。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由于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大学生的社会交往一般都处于学校以及家庭等相关群体的监督之下,社会规范对其行为也有着明确的约束。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相关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的缺位,使得这些特殊的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控制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网络失信行为的出现。网络创设的虚拟自由的时空是实体社会的延伸,具有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它不但打破了实体社会中各种制度、机构、权威对大学生的约束,而且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物理空间的种种规限,在时空上延展了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因此,教育视野已不再局限在传统的物理意义上的班级、学校,教育时间也不再受限于学生的在校时间。这种教育对象活动时空的拓展,使网络道德教育环境的不可控性因素增加,也使教育成效面临着不确定性。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知识的迅速可得性使得通过控制知识来确立权威的传统不复存在,以往凭借制度所赋予的权利也在无形中消解。这样,学校和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权威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日渐弱化,传统的“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面临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现实日益呈现出滞后的一面。

网络道德缺失不仅影响网络社会的正常交往和进一步发展,同时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化以及当前和谐社会建设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其危害不可小视。因此,必须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现象。

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依赖纯粹的技术手段并不能解决当前网络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对网络相关技术的完善仍是当前缓解网络道德缺失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在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方面,则可以通过加强内容审查或安装过滤软件等方式加以控制。

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是网络道德建设的基础。在建设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过程中,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现实社会道德,运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则培养起来并在网络活动实践中形成现实合理的网络道德规范,如诚信规范、公平规范、平等规范等都可以经过修改后成为网络社会重要的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信息社会的道德体系。加大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中明确现实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并引进现实社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指导大学生在多元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发展和弘扬既有道德的优势。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在当前人们的网络规范意识还普遍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适当的道德立法来提高人们遵循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达到网络道德建设的目的。在网络道德建设中,应当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尽量地纳入到法律中,融入到管理制度中,融入到公众的各种守则、公约中,对那些严重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应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这对于促使社会成员养成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已经颁布了《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网络法规,对网民的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定,这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现有的法律、法规还难以对众多的网络违规行为进行比较全面的约束。因此,当前依然要将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尤其是与网络道德相关的法律制度的完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尽快制定出更加细致与更具操作性的相应法规,以防止和打击相应的网络违规行为。

网络道德要求最终只能通过个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有的网络道德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性,成为有实效的东西,变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广大“网民”的思想和行为转化为道德的自律,即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以及现实生活条件的认知,自愿地认同网络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加以践行,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成主动的律己,把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变为自觉的行动。因此,我们在强调建设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等他律机制的同时,又必须注重发挥自律机制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其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认知,坚定道德信念,升华道德人格,从而在自律的基础上遵守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总之,网络这种全新的生存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与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活是其个性的重要养成时期,也是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更容易接受网络这个第四媒体,也更易感受到网络的双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网络社会的本质特征,从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遵循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从技术与制度等方面完善网络自身,另一方面也要从现实社会伦理体系的完善出发,建构合理的道德教育体系与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缓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目的。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九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最初始的一个教育环节,对于现代的幼儿来说,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在家中父母长辈都非常宠爱,对于孩子的要求也会有求必应。时间长了,很容易使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在生活中不会关心他人,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爱心,对于很多事情都比较冷漠。因此,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在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孩子充满爱心,能够学会主动关心别人,对于一些有困难的人要心存爱心、伸出援手,这都是当前幼儿情感教育中比较重要的教育内容,能够使孩子受用终身。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能够关心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另外,在我国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寓意,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孩子渗透这些节日的意义,例如,妇女节、重阳节以及清明节等。现在,有很多幼儿都想要别人给予自己更多的爱,但是自己却很少去爱别人,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将“爱”的主题纳入情感教育之中,让孩子感受爱、付出爱。例如,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讲述自己的妈妈从事的工作,在每个周末都在忙些什么。这样孩子就能够深刻地认识到妈妈有多么辛苦以及妈妈为自己的付出,从而发自内心地疼爱妈妈。在这个时候,幼儿教师还可以巧妙地引导孩子,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为妈妈制作一个手工艺品,作为妈妈的节日礼物,回家以后送给妈妈,这样不但能够让孩子表达出对自己妈妈的爱和感激,还能使妈妈感受到幸福,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注重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互动。

在幼儿与幼儿教师进行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幼儿的情感,对于幼儿的情感表现首先要尊重,态度要真诚,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们。同时,要细心观察幼儿,对于幼儿的心理变化,教师要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幼儿心中的想法,如果孩子受到了什么问题的困扰,教师就要尽量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这样能够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一种依赖感,还能够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满足。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刚刚步入幼儿园,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心理上也比较脆弱,这个时候的幼儿更需要一个爱他们的人来呵护他们,对他们亲亲抱抱,有一个像妈妈的人来照顾他们。这时,幼儿教师就要充当这个角色,在教学活动时间、午休的时候或者是平时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都要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与他们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例如:温柔地抚摸孩子的头、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等,在平时生活中帮助年龄较小的孩子系鞋带、提提裤子等,这样的小动作,都能消除幼儿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爱,把教师当做自己的朋友,从而促进教师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三、创造环境,注重幼儿情感培养。

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适当的教育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美术、音乐作品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让孩子亲近大自然来感受情感的波动,体会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教育活动,带领幼儿去野外郊游,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敬爱大自然,美好的情感变化油然而生。同时,还可以为幼儿和家长组织一场亲子游戏,根据幼儿爱玩的天性开展一系列益智合作性的竞赛,在游戏过程中激发幼儿团结合作的情感和集体观念,在此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使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永不言败。当幼儿不小心摔倒的时候,教师要快速扶起孩子,然后对其他幼儿说,朋友之间要互相照顾,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要怎么办呢?这样的教育能够让幼儿懂得互相关爱,有助于情感教育的顺利开展,让幼儿在教师及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总而言之,情感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类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来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提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并在课堂上用心与孩子交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幼儿教师也要做到用心去理解他们,用爱呵护孩子们,这样孩子的心理才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十

诚信是什么?是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怀抱接受;诚信是什么?是夏天的冰西瓜,甜在心头,凉在嘴尖;诚信是什么?是秋天飘来的一片枫叶,引起无限遐想;诚信是什么?是冬天漫天飞舞的雪花,总是那么纯洁。

那是个天气晴朗的下午,妈妈让我在家里做作业,要把作业做完了,才能玩。为了能够和我的小伙伴们早一点团聚,我使出了我的绝招——“飞毛手”,果然,不到半小时,我就完成了这个周末的所有作业,看着那惨不忍睹的作业,我心想:作业啊,作业啊,牺牲你一下。“妈,我作业写完了,先去玩了,拜!”我一边换鞋,一边对正在玩电脑的妈妈说道,”你先别走,等我把你……”可是,还没等妈妈说完,我就已经脚板抹猪油——遛了。我到了小红家门口,可是,我敲了很久的门,都没有人开,我又到了小明家门口,可是,照样没有人开门,我现在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突然,我恍然大悟:昨天我们三个约定好了今天早上十点在小区门口集合,去公园玩,可是,我今天已经忘记了,所以,他们两个人现在一定还在公园玩。“唉,没有人陪我玩了,”我沮丧地说道,“对了,我可以去逛商店啊!”我顿时欣喜若狂,乐滋滋的向小区对面的文具店跑去。文具店里的文具真多呀,有文具盒、笔、橡皮擦……各种各样的文具,看得我眼花缭乱,我仔细地欣赏着这些文具,就像欣赏稀世珍宝一样。当我看见一个浅蓝色的爱心图案的文具袋时,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拥有它,可是,我出门时,并没有带钱,我对文具店的阿姨说:“阿姨,你可以帮我把这个文具袋留着吗?我回家拿钱。”“当然可以呀。”阿姨微笑着说,“谢谢阿姨。”说罢,我便像离弦的箭似的冲回家,我心想:太好了,那个文具袋就要属于我了,可哪知天有不测风云,我刚回到家,就被妈妈训了一顿,原因是:作业写的字难看,错别字多,错了很多题,总之,作业写得不好。自然,拿钱买文具袋也是不可能的了。此后,每当我路过那家文具店时,我总会看见那个浅蓝色的文具袋,静静地挂在架子上。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小女孩想要买那个文具袋,可那个阿姨却说:“不行,已经有人预订了。”然后,那个小女孩就失望地走出了文具店。

简单的一次承诺,却被我轻易背弃了。看来诚信还得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一条条河流里的水才能汇成大海,诚信需要时间来建造,我相信通过努力,我能成为一名诚信的人,诚信是金。

五年级:唐子怡。

上一篇:煎鸡蛋饼。

下一篇:童年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十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影响着人对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的认知和态度,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内容.本文着重研究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及情感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浅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论文(专业12篇)篇十二

(1.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江西上饶334000;2.南昌铁路局党校,江西南昌330000)。

摘要:大学生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和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情感的发展呈现出价值需求的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活动的缺失性以及情感影响的复杂性等特点。大学生情感教首首先要注重教师情感的感化、表率作用;其次要强化美育的陶冶、净化作用;再次要拓展情感教育的活动途径以及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渗透。

关键词:大学生;情感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c412。

文献标志码:a。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常常因为脱离了学生的情感现实而流为空洞的说教。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情感侧重于人感情的体验和感受,而情绪则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有正负两极、多重维度,包括两部分内容:与基本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带有先天性特点,与依恋、交往、尊重、探究、美等需要相伴而生的基本情感;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受教育影响后天习得的伴随对真理的追求、美的鉴赏和创造而产生的情感,也可叫情操或人文情感,具体体现在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和对自然的崇敬感、对他人的道义感、对全人类的人道感等。而人文情感正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

情感教育就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的发展。情感教育既以情感为目标和内容,又以情感为手段和途径。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认知教育而提出的。20世纪以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应试模式”的弊端,有人开始尝试研究情感教育问题,出现了很多理论成果和实践模式。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而今中外大学都仍存在重理智教育和科学教育,忽视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现象,情感教育的价值亟待得到人们的重视。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教育让人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教育的理想是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情感教育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情感教育以提升人的情感质量作为核心教育理念,是对“人性”的`观照,也是对教育本原的回归,情感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所谓大学生素质,是指大学生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至少包含如下几个方面: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有对国家、民族、社会、集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心等情感;有独立的思想、个性自由和正确分析问题的方法;有高雅的志趣、高尚的追求和对超越有限生命的终极关怀。

二、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新特点。

1.价值需求的多元性。

在当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现象,甚至出现了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融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而又非常注重自我实现,注重现实。这种价值观直接导致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绝对权威崇拜、绝对单一的情感需要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多元纷呈的情感需求,并形成丰富强烈、纷繁复杂的情感需要结构,既有低层次的与生理、物质相关的情感需要,又有高层次的与心理、精神相联系的情感需要。如满足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情感需要、健康愉悦社会交往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娱乐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学习专业努力成才的情感需要、归属群体得到爱与尊重理解的情感需要、实现自我的情感需要等等。

2.情感体验的矛盾性。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期的年龄阶段,在这一特殊时期他们除了具有一般青年人的喜怒哀乐外,还因知识、阅历等原因使得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和更活跃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体验上普遍存在着以下矛盾与冲突:崇尚理性与较强的情绪性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形象的模糊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交往需求与较大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思想上的主动性与行为上的被动性之间的矛盾;较强的责任感与较弱的责任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冲突的情感体验交互作用,此消彼长,使得他们易于处于压抑状态,造成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

3.情感活动的缺失性。

4.情感影响的复杂性。

1.注重教师情感的感化表率作用。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情感的性质和特点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大学生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高校的每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都要把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即以情育情。“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对老师的真知灼见和真诚友善,他们的理解也会特别深刻,回应也会更加热烈,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高校教师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重要任务,应以美好的心灵、高尚的人格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第三,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相当的共处时间。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一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与学生交流,避免空对空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要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就会产生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强化美育的陶冶净化作用。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稳固的审美情操的教育实践。美育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历来受到中外哲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的重视。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美育这一独特的教育手段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审美的实现,是美的对象和审美主体有机结合的积极成果。在审美过程中,它塑造了人的情感模式和心理结构,使人获得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有方式和情感态度,使人的感情摆脱盲目性。其次,巩固艺术教育在情感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正如苏珊・朗格所言,“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艺术所以深入人心,首先是因为艺术把形式赋予了世界,它细腻地描绘了人的本性:敏感、充满活力、情感丰富但又不能逃避死亡。艺术比任何其他经验都更能模拟我们实际的情感生活……”艺术最重要的是塑造人的情感,其价值就在于陶冶、锻铸人的心灵世界,使人的心灵、情感不断细腻、丰富、深刻、饱满、复杂,使人的情感、感知、想象越来越丰富。现在各大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文化艺术中心,以此开展艺术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再次,通过文学艺术和借助现实世界中的美来加强大学生情感教育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走出校园感受生活中的美,唤起自身对真、善、美的热爱和对假、丑、恶的唾弃,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奋发向上。

首先要抓住各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结合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有效地开展情感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认识自己,学会控制和把握自己;开设和开放心理咨询室,对大学生在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疏导;通过咨询热线、学生信箱、进行心理测量或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收集犬学生在情感方面的信息,利用讲座、报告会、讨论会等活动集中解答他们在情感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等等二其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培养学生良性的社会情感。活动是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模仿的有效途径。通过活动既可以加深学生间的感情又给他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一些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如“支部话亲情,母爱校园行”、等活动在学生中有很好的反响。有的学生就在活动如何来表达对母亲的爱,第一次喊出了:“妈妈,我爱您”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充满关爱的社区、和谐稳定的校园都会促使大学生产生良性健康的情感。此外拓展情感教育的新途径还可以从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家校配合等方面考虑,真正做到有学生的地方就有情感教育。

4.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渗透。

大学的校风、校训、校歌、校旗、办学传统、学术氛围等积淀着大学的人文底蕴,启迪、浸润着大学学子。大学有整洁美观的自然环境,意蕴深远的人文景点,高雅脱俗的书画作品展,蕴涵哲思的名人名言或凡人小语标牌……徜徉其中,大学生将潜移默化地得到审美愉悦、心灵净化和情感激励。大学要突出“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的理念,在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氛围里,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将耳濡目染地受到熏陶。大学里要开设丰富的人文知识讲座,举办多彩的各类主题教育,在充满文化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素质。由于受教育个体的差异性、情感发展变化的缓慢性与反复性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情感教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不断地探索情感教育的新途径。

相关范文推荐

    以阳光为中学生(热门16篇)

    优秀作文在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还能够兼顾多方面的意见和观念,做到全面客观。下面是一篇独具匠心的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思路。亲爱的同学:大家早

    以磨练为话题(模板20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艺术,它在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传递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以下是一些被广大读者认可和喜爱的优秀作文范文,它们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我渐渐发现,经受磨

    以智慧为话题(实用16篇)

    写一篇优秀作文需要我们有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创造力。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

    公司周年员工发言稿公司周年员工发言稿范文(19篇)

    发言稿可以提前准备,它能够确保演讲者在演讲过程中不会遗漏重要内容,更加自信地进行演讲。在演讲时,可以根据发言稿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折,以配合实际场合的氛围和

    企业绩效管理体系论文(专业18篇)

    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和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思路和观点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总结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素材。随着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张

    银行岗位竞聘演讲稿优选(优质16篇)

    银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消费、投资还是财产保值增值,都与银行密切相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业务操作指南,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银行的服务。

    物流库管工作总结(优秀19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20__年即将过去,做为一名

    新课标教学总结范文(23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和提高。总结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和回顾,它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到目前为止,新

    全国爱耳日宣传活动总结实用(专业19篇)

    活动总结是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后的实践中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行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活动总结范文,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我身边的名人优选(汇总22篇)

    优秀作文是我们展示自己语文写作水平的机会,通过写作可以锻炼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你对优秀作文有兴趣,不妨阅读以下范文,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