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

时间:2023-11-24 作者:曼珠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

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样本或典范。在写总结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这时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能够启发你的灵感。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一

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向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思想以及政治等内容的教育,是国内学校教育主要组成内容之一,内容包含较广,和美育以及智育等培养,都有着密切关联,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对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进行深层次剖析。

一、德育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带动高校德育教育发展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极为关键,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各高校对该项教育工作都予以了高度重视,但目前部分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还是存在着流于形式等状况,整体德育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能够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心理学内容有效融合在一起,可以从大学生心理角度入手,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以便通过对各种心里因素进行合理运用的方式,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质量进行保障,不断完善该项教育工作,进而切实提升校内德育教育水平。

2.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状态在教育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可以对学生生活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树立起正确、积极的发展目标,并能够不断对自身身心健康进行调整,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成长状态,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相关要求。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大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力度,要通过正确的培养手段与引导,为学生健康成长保价护航。

3.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高校也一直极为重视大学生人格培育,而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模式,两相培养方式的相互补充与完善,可以使高校德育教育能力进入新的阶段,能够更好的对大学生人格体系完善进行辅助,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自身心理品质与道德修养,使其适应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可以得到切实强化,从而树立起健全的人格,进而成为一名品德兼优的优秀人才。

1.完善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在对心理学内容进行运用时,为保证最终德育教育效果,高校需要保证德育教育内容的改革力度,要将心理学内容更好地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确保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并通过科学化引导,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以便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对自身缺点进行改正,实现对自身潜力的有效挖掘,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的同时,老师还要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要注重对整体教育教育环境的打造,要保证整体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环境的感染之下,不断对自身思考能力进行强化,并可以养成积极思想,能够对自身进行深层次认知。此外为保证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实现高效化教学目标,老师还要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意愿,保证他们能够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良好地心理与道德品质,能够具备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各项条件。

2.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在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德育教育过程中,应从心理学角度对德育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补充,本文在此将重点对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介绍:

(1)将行为主义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通过对不利环境条件进行发现与改变的方式,配合相应教育与训练手段,对学生不正常以及不良行为进行系统性纠正,以保证其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在具体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举例或树立典型的方式,像向介绍学生进行现代各行英雄或榜样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感染,使他们能够不断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能够正确对自身进行要求,能够树立起为行业或社会贡献的意愿。同时,要通过对行为疗法中的`负强化疗法与正强化等疗法的运用,对学生习惯与行为进行纠正,以达到预期的道德素质培养效果。

(2)将认知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以通过对学生认知过程行为与情感的调整,对其消极行为与思想进行优化,保证他们的行为与情绪。通过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多是因为认知不当所导致的,所以教育者要对学生认知予以重视,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在对学生消极以及不良情绪、行为、思想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对行为、认知以及情感三方面的关联进行明确,并要对不正确的行为与思想记性检验,要运用客观解释,对学生的消极认知进行改正,使他们认识到自身认知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者的辅助之下,进行自我评价与监察,能够随时进行自我反思,确保其一旦出现不当的思想与认知时,可以及时进行更正,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事物进行认知。

3.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由于社会实践是大众公认的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以及德育教育手段,因此在将心理学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积极创新,要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展开相应教育。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对学生主观能活动性进行保证,所以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也应改变以往“包办”的活动教育方式,要在告知学生活动主题以及目标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对各项实践活动进行设计与安排,保证他们在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能对潜在能力进行挖掘,能够对自身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强化。例如,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以及组织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为学生打造出更多展示平台,使他们可以在感受到生活艰辛的同时,能够更加珍惜生活、感恩父母,能够正确对社会事件进行认知与分析,能够拥有正确的是非观。

4.保证整体德育教育环境由于环境能够对学生德育教育形成良好地辅助,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情感共鸣,进而主动对积极心理以及正确行为养成方式进行探索,所以教育者要加大对环境营造的关注力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育氛围的营造,同时还要在校园内部打造出良好地德育教育学习环境。要通过设置具有育人特色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潜在影响,像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参观英雄纪念馆等方式,让学生与环境所传递的思想道德观与价值观产生共鸣,保证他们的“三观”,进而达到理想化德育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各高校要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要对该项教育予以足够重视,并要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要结合大学生德育教育实际开展情况,按照该项教育与教育心理学之间的关联,制定出科学化教育方案,确保心理学具有的价值可以在德育教育中得到有效发挥,确保高效德育教育水平可以得到切实提升,学生各方面品质都可以得到有效优化,能够形成良好地人格,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5]刘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心理艺术的运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4,(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二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文化底蕴深厚,包含许多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道德因素,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推进,多渠道地开展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学生德育中的作用、高职院校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措施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实践。

传统节日;高职;德育;措施。

德育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活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和国外的教育都很重视德育。我国古代教育中,礼(即德育)被认为是“六艺”之首。孔子在《论语?学而》中阐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明确肯定“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国外也有类似的观点,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培养人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目前高职学生的生源部分来自第五批招收的普高毕业生,部分为单招单考的“三职生”(中专、职高、技校),而且“三职生”的招生比例越来越高。不同文化基础的生源,使得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势必造成学生思想素质的多元化,这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具体的德育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大谈空谈理论,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对学生多方面需求无法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关于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论述很多,在众多的论述中,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所蕴涵的道德因素涉及较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的集中展示与传承的文化空间”[1]。是中华民族情感和心理的凝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和桥梁,文化底蕴深厚,包含许多对当今社会有价值的道德因素,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推进,多渠道地开展高职院校的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科学有效地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将德育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机结合,是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1.可以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高职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民族自信心是维护民族尊严和文化本位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自信,就会在精神迷茫中失去自己的民族位置。”[1],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重视建设民族凝聚力,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在动力。“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心结。人们通过节日饮食、节日仪式、节日信仰与传说、节日艺术等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民族节日活动中,纪念自己的先人,触摸我们民族的魂灵,回归文化根本。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就在于我们不断地给自己创造回归的机会。我们通过回归传统来辨识、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1]中国传统节日中比如春节、中秋等节日,海内外华人华侨,上至国家领导,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兴高采烈,普天同庆。这些传统节日成为鼓舞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及强烈的归属感的载体和契机。例如,每年的春节除夕,无数的中华儿女共聚一堂,观看春节联欢晚会,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通过电视及各种媒体感受节日快乐、祥和的气氛,此时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无疑得到强化。又如元宵节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象征家人团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象征着海峡两岸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又如端午节,与春秋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有关,端午节的各项庆祝活动无一不蕴含着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如,与春秋晋国介子推有关的清明节,我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炎黄子孙、华人华侨只要有条件,很多人回祖国省亲、祭祖扫墓,无形之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后人对屈原和介子推的怀念,正是延续了这种对国家的爱恋。还有,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在华人过春节(也叫中国年)时慰问所在国的华侨;海峡两岸的客运包机于2006年6月由原来的春节包机扩大到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四个主要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的两岸包机,这其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让高职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对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高职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高职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与时俱进的节日文化,能给社会增加和谐、温馨的氛围。

“而民族节日文化传统是民众最直接感知、最易于产生文化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动力。”[1]所有文化的传承载体是多元化的,但载体的主体都是人,节日文化也不例外,人际交往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而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春节、中秋、端午、清明等重大节日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同事、邻里之间通过各种形式拜年、祝福、送礼,还有各种各样的节日交往活动。在这样的人际交往和节日氛围中,增进亲人、友情,增加了家庭成员之间、亲戚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的团结和睦。在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理解、关爱和宽容,有利于调节学生人际关系,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春节、中秋等汉族传统节日外,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藏族的雪顿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这些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涉及宗教、历史、天文、哲学、医学、神话传说故事和伦理道德,又联系社会,使参加活动的人了解很多知识并受教,在促进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巨大。所以,高职生在传统节日活动中通过一起聚会、交流感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自己和别人能够融洽相处,形成一个和谐的宿舍、班级、校园环境。具备了能宽容、和谐和被人相处的能力,不管身处任何环境,都能够融入进去,如果每个人都如此,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应该指日可待。

3.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随着社会环境的宽松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等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备受年轻人的喜欢,甚至把过洋节当作一种时尚,结果导致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日益淡化,甚至被失传、被异化。有专家指出,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最后一道壁垒是传统节日。因此,应加强对高职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我国传统节日的生存现状,以及这种现状对民族长远发展的负面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文化自觉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意识地担负起保护、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重任。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应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为目标,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中,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选择地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培养高职生热爱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授课老师在讲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载体,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的目的。我院综合企业技术标准、岗位素质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231”(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即平行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两大课程体系,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中,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涉及多门相关课程,主要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该课程总共24课时,其中学习项目六领悟民俗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为四学时,教学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民俗基础知识;熟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及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的一些主要民俗风情;了解中西方主要节日;培养学生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能力以及创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有很多积极的民俗,而民俗在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传承性。在授课环节中,有两课时是要求学生家乡主要民情风俗展示,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部分对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更熟悉和感兴趣,而这些民俗中包含着很多道德风尚、宗教观念和传统习惯,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有很大的作用。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遴选现有有专长的教师,或者如有条件,邀请民俗专家、民间艺人等来校讲授有关知识。

2.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

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主题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亲身实践,让传统道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受节日文化所隐含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情结,培养和提升健康情感。并且主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结合时代特征,让学生感兴趣。比如清明节,主题可以是“慎终追远,不忘根本”,活动形式可以考虑踏青;扫墓;放风筝;收集清明诗词;清明诗词书法作品展;清明诗词朗诵会;缅怀先烈;收集英烈故事;开展主题班会等。端午节主题可以是“追求理想,爱国爱家”,活动形式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屈原以及他与端午的故事;开展主题班会;屈原作品朗诵会,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端午的习俗(制作香袋、包粽子,端午赛龙舟习俗等)。中秋节主题可以是“珍惜友情,关爱亲情”,活动形式可以收集中秋诗词,并进行朗诵比赛;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相关习俗;赏月、吃月饼等。在学校层面上,可以考虑结合重大节日,如端午、清明、中秋(春节学生放假不在学校)举办全校的节日庆典、大型的节日文化展览、知识竞赛、征文等。例如我院每年清明节,由学院团委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重阳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端午节学生中做香包,有些班级包粽子等。在节日期间,学校可以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教室、宿舍等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的布置与装饰要体现节日的特点和文化内蕴。同时,学校团委、学生处、各系部学生管理部门也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在本部门网站开设专栏等方式,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如果学校条件允许,可以创建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室等平台,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其魅力。这些措施不仅使学校文化氛围得到增强,而且对学生的言行产生潜移默化的情感影响,从而有意或无意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3.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西方节日在我国大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形式新颖、娱乐性强,迎合了青年人喜欢新生事物的特点。在中国传统节日里,现在基本变成了放假,而在放假期间,亲戚朋友之间、同学之间交流和活动的方式就是吃饭、去ktv、购物等,这些节日所蕴含的精神文化意义,很少有人去关注,或者根本就没人去想这些问题。日积月累,传统节日还有吸引力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学校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思想阵地,应该思考如何处理好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统节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摒弃落后的节日文化习俗,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当然,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简单的排斥洋节,而是在尊重多元文化融合和交流的时候,也要让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利用各种渠道挖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寻找切合时代特征的新载体,以期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比如中秋节,我院有些班级在室外办篝火晚会,或者自带音响唱歌、跳舞,各种游戏,同时,赏月、吃月饼,谈论与中秋有关的民俗、故事,传统与现代结合,学生很感兴趣。有些班级邀请身着民族盛装、能歌善舞地的少数民族学生一起过节,大家一起跳舞、唱歌,交流各自家乡、民族的民俗民风,学生热情高涨。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科学分析和掌握不同类型高职生的思想状况,在德育中有效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不失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有效手段。

[1]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2]周卫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

[3]李莹。加强大学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j].人力资源管理,2014(8).

[4]易永姣。用中国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德育的实践性[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1).

[5]于春华,张继财,高占伟。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5).

[6]李林,张晓宾。论传统节日文化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j].学理论,2013(23).

[7]李博豪。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实效[j].教学与管理,2014(3).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三

3.1优化创业指导课程,增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创业教育课程是传递创业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创业品质的主渠道”[7]。高校应建立跨年级的、有区别的、针对性强的创业指导培训体系。首先,在学生入学时通过专业测评软件对学生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和规划;其次,开设gyb、syb等创业意识培训班,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编成新的班级。班级按级别、分层次开设不同的培训课程,包括从创业意识的萌芽到具体的创业项目的拟定,帮助学生对创业过程作整体认知,针对有较成熟创业想法的学生作细化指导。同时,班级同学可彼此交流、互相鼓励;最后,模拟创业过程,将创业意向具体化,引导学生从创业构想、市场调查、创业策划、投入运营等步骤进行创业过程模拟。通过有规划、有步骤的创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增加对创业的整体认知,增强自我效能感,为开启创业之路做好充足的准备。

3.2丰富创业活动形式,增加大学生的成功体验。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高校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应融入特色创业活动内容,营造创业氛围,帮助大学生获取自我认同感,积累成功体验,提高创业的成就动机。高校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色,丰富创业活动形式,如举办创业模拟大赛、金点子大赛等;邀请知名成功创业者做客校园大讲堂;开辟校园创业孵化中心,组织开展创业孵化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开展特色活动,一方面能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活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另一方面在创业实践中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借鉴前辈的经验和教训,增强创业的成就动机,不断积累创业心理资本。

3.3心理辅导与创业指导有效结合,缓解大学生创业压力。创业活动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充实理论知识和锻炼实践能力是关键,除此以外,高校还应注重对大学生创业者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课程与个性化的心理辅导相结合,双管齐下,有效缓解大学生创业压力。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环节应紧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分析不良情绪及不恰当的压力应对方式带来的危害,教授大学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等心理学方法,采取自我领悟和放松的方式应对外界压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实践教学环节中,以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将心理教学融入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加创业心理资本。心理的个性化辅导则是依托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提供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服务,有效减轻大学生的心理负担,缓解创业压力,帮助他们正确面对问题,坚定意志,增强坚韧性。

3.4高校学生职能部门有序对接,完善大学生心理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就业指导中心作为高校重要的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分别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着力培养心理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创新创业简称“双创”型人才的背景下,心理健康中心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有序对接是高校完善服务育人功能的趋势和必然要求。首先,利用高校创业教育平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创业指导工作室,协同发挥作用,完善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其次,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的培训和学习,着力培养综合性、全能型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大学生创业中的教育、引导作用;再次,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创业指导工作室为抓手,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创新指导形式,加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沟通,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心理资本,为创业成功奠定基础。

4结束语。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大学生创业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心理资本的引入能够帮助我国大学生顺利应对创业带来的心理考验,弥补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不足。因此,高校应以大学生创业现实需求为导向,积极有效地对大学生开展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习、实训,不断完善高校教育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心理资本。心理资本理论的引入是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丰富创业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心理资本的培育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2]张晓敏.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4):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四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英语教学作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英语专业教学还是非英语专业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意识和英语运用能力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德育教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高等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专业素质和优秀品质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英语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营造德育氛围是当前很多高校教师思考的课题,英语教师要结合英语教学实际,将德育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向学生有效灌输德育理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进而提高高校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实现“教书”“育人”紧密结合。

我国目前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彰显我国的大国风范,为世界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无论哪种专业教育,都要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有助于实现顺利就业,构建和谐社会。但目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文化的冲击,我国英语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是现在很多高校英语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英语教师要提高警惕,英语课堂教学不能一味西化,而要与我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素质发展规律,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现在部分发达国家不排除利用语言教学的契机,传播一些文化糟粕,甚至个别国家想要利用文化渗透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达到影响他国政治的目的。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和知识的传播工具,是西方文化有效传入我国并影响我国的重要文化载体,因此,为了避免英语教学过于西化,和被个别国家利用,高校的英语教学必须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度,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90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够了解,对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也缺乏学习,很多学生自私,对国家和社会冷漠,个别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生活和学习态度散漫,没有形成科学的判断能力,此外,社会的贫富不均导致很多学生出现道德滑坡,缺乏信仰。因此,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必须要在各个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增加德育教育的环节是对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很多高校以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只重视专业教育,例如英语教学,注重语法、翻译、读、写等专业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部分教师只关注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要求,在学生的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上没有下功夫,导致很多学生专业技能很强,但情商较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道德品质有待提升,进而影响其就业和步入社会。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固然是高校应该考虑的因素,但不能成为影响教育的主要因素。

(二)缺乏德育意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

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由辅导员负责,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英语教学重视四六级考试,对学生思想品德问题不够关心,缺乏正确的德育意识和观念。其次,近些年高校扩招,大学英语教师很多也是刚刚研究生等毕业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很高的工作热情,但是在教学经验上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管理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这些因素都会制约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实践课程安排较少,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与社会实际脱节涉及面窄、缺乏创新,导致德育教育陷入低迷的状态。

(三)高校德育工作开展不力。

目前,我国德育被狭义为政治教育,但实际不是的,德育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多种内容。我国高校德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过于关注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高校的德育教育过程呈现出急功近利的表象。例如,某高校在一段时间内要准备抓哪方面的德育,就积极搞活动,写报告、开会,只流于形式,德育教育的深度不够。其次,高校德育教育与学生的自我实践相脱离,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庸俗化的倾向,只会圆滑世故,对待学习却不认真,部分青年人失去纯真,老于世故,个别大学生为了就业不择手段,道德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一)高校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加大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力度。

首先,各大高校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完善关于德育教育的有关制度,使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章可循。高等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进行教育改革,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加大英语教学的考核制度建设,将德育教育也纳入到英语教学考核的体系当中,形成英语教学成绩与德育思想水平协调的考核体系,有效防止西方功利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进而提高英语教学的灵活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念,加强大学生的自觉性,主动加强思想品德的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教师的修养。

高校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因素,教师队伍的专业与否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要想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教育,英语教师的思想认识一定要有所转变,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的人文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因材施教。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想要在英语教学中做好德育工作,教师首要做的是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意思,教师在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教师要以高尚的品德,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除了加强英语专业教学以外,还要关心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教师在日常教学阶段要为学生树立楷模,以人格力量影响学生。

(三)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指引人前进的动力,是照亮希望的灯塔,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高校的英语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是90后,个别家庭娇生惯养,导致很多大学生独立性很差,大学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认为上大学是为父母完成任务,而没有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英语学习上更是积极性大打折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新年,建立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奋斗。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带给他们前进的力量。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社会理想,并为之奋斗终生。

(四)挖掘英语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教材是教育依托的有效载体,优质的教材可以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案例,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想要在英语教学中国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广大的英语教师们要善于在英语教材中挖掘德育教学的资源,高校英语有大量的教学材料,这位教师挖掘德育资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挖掘时教师要注意隐形内容的挖掘,英语教师要对英语知识进行提炼,深挖英语课文材料中的德育意义,教学时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达到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的。例如英语教材教学或阅读教学时有很多社会时政的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从爱国的角度抒发自己的见解,在这些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人文思想教育,将德育教育与教材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有效利用课外活动加强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英语教师要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充实英语教学,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要精心组织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建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建设英语角,开展英语诗朗诵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在课外活动中体验英语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对于他们将来走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不仅丰富了英语教学形式,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结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十分重视的伟大工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发挥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英语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如何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加强德育教学的渗透,是当前很多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通过加大重视力度、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挖掘德育资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有效利用课外活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水平会逐步提高。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站在现实的高度,将“育人”摆在首位,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价值体系融入到教学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宜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教师博览科研版,(2).。

[2]康红.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探索[j].前沿,(9).。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五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据报道,2015年有近750万毕业生就业,就业人数空前增加、压力巨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于2014年11月28日下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鼓励大学生投身创业。由此看出,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政府、高校和毕业生共同努力的方向。“然而,我国大学生创业情况并不乐观,数据显示,与发达国家近20%的创业率相比相去甚远,除浙江地区能达到4%的创业率,大部分地区则仅维持在1%左右。”[1]“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高校应以创业教育为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扩充知识储备,增强心理素质,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2]面临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高校重要工作内容,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学理论已受到广泛的关注。2004年,美国luthans等人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概念,其核心要素是: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2]。心理资本理念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将为高校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六

1.1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的问题,导致毕业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设计较相对完善的教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知如何遵循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以及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引导以实现教育目标。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传授为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达者,不仅需要具备完备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应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如标准的普通话,流畅的钢琴演奏、优美的舞蹈动作、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等等。随着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幼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参与幼儿的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基本知识技能外,更需要仔细观察并准确把握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过程,给与适时的支持和反馈,科学的引导儿童健康成长[2]。如果幼儿教师培养课程中仍沿用已有的体系,重点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对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传授,在不了解如何保护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如何与幼儿进行交流等前提下进入幼儿园进行教学活动,势必无法适应当前的幼儿园教学。

1.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到,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3]。实践、实习是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桥梁。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理论知识不断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得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升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幼儿心理学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大部分高校的必修课,但该课程的教学大多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以考试成绩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缺少配套的实践练习。理论知识依托实践的平台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对于学生是否能在幼儿园教学实际应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互动,是否能准确识别幼儿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是否能够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科学的咨询和干预这些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观摩、反思和练习。

1.3专业课程结构与社会需要脱节高校的课程结构基本分为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虽承担不同功能,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补充,构成完整的课程结构。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课模块多开设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幼儿歌曲、舞蹈创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其中关于幼儿心理的课程多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只是对心理发展的整体框架进行的概括性的介绍,而对于如何创设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情境、如何通过课堂设置和教学组织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何有效甄别、疏导幼儿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如何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这类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并未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近年来,多起虐童案呼吁人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及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1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4]。由此可见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应该是一名儿童心理咨询师,不仅了解心理发展的知识,更要全面了解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和诊断以及特殊儿童的心理等知识,能够结合心理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幼儿认知、情绪、社会性等各方各面的发展和完善。

2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改革措施。

2.1专业课程目标职业化。

随着学前教育的和发展,当前高校学前教育的毕业学生主要从事的职业是一线幼儿园教师,而优秀的一线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当前的幼儿园教学为教师提出了何种素质要求,都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5]。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必须的,但仅具备这些还远不够,分析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过程,幼儿园教师更应具备以下能力。首先,幼儿教师应学会如何尊重儿童,以幼儿为主体,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其次也应该学会如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掌握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助于教师依据其接受水平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幼儿发现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如果问题情境设置过难,幼儿较难从中吸取知识,更有可能会损害幼儿的自尊心;如果问题情境较易,幼儿无法从中获取新知识,容易打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准确识别幼儿的行为问题和适应性障碍。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中对儿童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应具备相关幼儿心理咨询技能,观察并识别幼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干预或向家长进行反馈。结合幼儿教师实际工作过程所需具备的能力,制定合理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促进毕业生有效就业,及时补充幼儿教师队伍。

2.2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心理学课程体系应围绕教学实践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添加新的相关课程。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开设《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在学生未具备相关心理学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所开课程中的专业术语,从而影响课程的学习质量[6]。因此在专业课开设之前,开设《普通心理学》或《基础心理学》等基础性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性的知识铺垫,提升学习效果。开设《教育心理学》、《幼儿心理咨询与治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促进学生完整的心理知识体系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使幼儿心理教育渗透于幼儿园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整合已有的课程体系。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梳理,基础性学科开设时间要早于专业性学科,其中交叉内容避免重复,关联性内容可结合讲解,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如幼儿心理咨询案例中,遵循幼儿发心理展中何种理论依据等。

2.3专业课程形式。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中,传统的讲授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多种能力素质要求,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应增加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变传统的课堂内讲授式教学为课内外结合,集案例教学、情景扮演、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2.3.1采取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心理学课程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的过程、阶段,对于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和诊断标准也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识记,而学生运用心理知识促进幼儿发展的能力的提升有限。在课堂内教学中,教师应变单一的知识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幼儿心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题研究、情景扮演等。学生有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吸收者,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或某个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促进学生思考、提升而非知识的简单记忆。此外,知识的组织方式也可采用专题形式,对每个专题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如幼儿入园焦虑,提升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采用分散实习,提高实习成效。

实践、实习时学生将学校教育与幼儿园工作有效连接的途径,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提升。为提升实习的效果,教育实习、见习可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将教育实践实习的时间分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每个学期。如学习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学期中,将理论的学习与幼儿园观察结合,实地观察幼儿语言、情绪、社会性等的发展特点;观察幼儿的一日生活,思考其中渗透的心理学知识及教育意义。除此之外,实地实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流程、工作职责以及所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提高职业认同感,促进职业发展。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七

[论文摘要]本文对终身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做了简要阐述,并从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使人有条不紊,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使人机智灵活,豁达合群。

多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应在学校的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其次,要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来。再次,要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合理内容,使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首先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爱好在鼓励和支持,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改变高校过去以技术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也带有一定强制性等弱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较为僵化,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有逆反心理,对体育课出现消极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再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与自愿地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并且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有很大的益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为使大学生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其重要性,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体育的好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寿伟涛.学校体育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函授通讯,,(2)。

[3]郝玉业.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000。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八

内容的选择上实现多元化。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受教材及价值观的限制,内容单一,局限在中国文化特色范围内。多元化音乐教学主张从选材上体现出放眼世界的观念。让我们的孩子在音乐课上也接触到许多外国的民歌,通过学习各国各民族的音乐为孩子初步建立世界的概念。因此,在每个年龄段的学习内容上都应该适当选择一些外国的音乐。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变化大,速度快,甚至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概括,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他们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也不一样。因此,幼儿对音乐学习的感知力、表现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就应该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学习手段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求。

(一)小班音乐游戏化。

游戏是3~4岁幼儿的主导活动。由于这个时期幼儿想象活动非常活跃,因而他们的游戏也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他们所想象的象征性意义,例如,一片树叶在过家家时可以当作盘子,在买东西时可以当钱用;一块木片,一会儿当火车,一会儿当手上枪,一会儿又当木头人。每一种游戏都有孩于自命的意义,任何一个游戏里都藏有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共同游戏,他们不再像1~2岁幼儿那样各玩各的。其次,3-4岁阶段是规则和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因此将游戏化作为小班的音乐学习手段,会更适宜他们的学习特点,并且更能保护幼儿敏感期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二)中班音乐律动化。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非常好动,手脚灵活。动作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增强,喜欢跑、跳、攀、钻等各种活动。肌肉的灵活性及用眼的协调性增强。他们需要通过感觉、知觉以及各种活动来探索世界,建立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概念。这个阶段应该让让孩子多运动。其次,4-5岁阶段是器官协调、感觉与运动整合的敏感期,动作开始萌芽。所以说,音乐律动化会更适宜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并会更有效促进幼儿动作发展。

(三)大班音乐节奏化。

5-6岁幼儿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已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他们能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他们的合作意识在逐渐增强,具有审美倾向。其次,5-6岁阶段是精确感觉、精细运动开始发展的敏感期。以上特点说明大班幼儿正是节奏乐学习的良好时期。节奏乐学习能有效促进幼儿手指精细动作发展。同时更注重幼儿合作习惯的养成。

以往的音乐活动形式只局限在唱歌、律动、欣赏、音乐游戏。而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学习形式也呈现出了花样翻新的特点。例如:玩奏乐器、唱游活动、音乐体验等等活动都比较受孩子喜欢。因此,在音乐学习方面老师要做到融会贯通,让幼儿在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

多元化的教学观在学习量上提出了突破性的创新。就是对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总量不做限定,而是根据各年龄段孩子学习目标和手段的不同,以及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做随时调整。小班音乐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幼儿以游戏化的学习手段来体验音乐带给自己快乐的情绪,掌握技能不作为主要关注点。所以就要有大量的丰富的音乐让幼儿充分体验。中班音乐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身体的动作来体验表现不同的音乐,幼儿在这一个年龄段正是好动、动作开始萌芽的阶段。因此要有一定量的内容让他们学习。大班音乐活动的目的是在敲敲打打的打击乐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打击乐在表现音乐方面要求幼儿动作更精细化。因此,在学习量的定位上要实现精而少。

教学方法多元化是指每一种音乐形式的具体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化。例如:小班唱歌游戏化传统的教法是先学会歌曲再游戏。但是多元化教法就开发出三种方法:前游戏、贯穿始终的游戏、后游戏。中班歌表演的教学方法可以是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创编综合法、唱跳奏联合表演法等。学习方法的多元化会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能够活跃孩子们的思维,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是实现音乐教学多元化的保证。评价内容也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发展观。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才观早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对孩子的评价不只局限在专业素质能力(学会了几首歌,会跳几个舞)还要关注非专业素质能力(合作、耐心、创造性等等)的发展。另外,在评价孩子的方式上,也不能用测评、逐一考核的方法来评定孩子。而要把日常学习活动中观察到的孩子的表现作为评价孩子的依据。例如:大班节奏乐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合作性只有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发现。另外,小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也只有在他们感兴趣的游戏中才能显示出来。所以,老师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才能真正发现孩子的进步。也能感知自己教学的效果。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九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学情感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针对体育游戏的特点,在体育游戏中把学生身心活动、游戏内容与游戏要求、意识动作、理论实践等结合起来,从渗透规则意识、团队意识、自信意识、诚信意识出发,寓德育于体育游戏之中,让学生既掌握技巧又明白事理。

关键词:德育教育;体育游戏;规则;团队;自信;诚信;渗透。

德育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领域,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和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寓德育教育于各项体育活动之中。由于小学生天性好动,体育游戏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竞争无处不在,小学生对体育游戏尤为喜欢,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愿意在体育活动中采用体育游戏。体育游戏的规则、竞争、合作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寓德育于身体活动之中,把德育自然渗透到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操上的陶冶,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潜移默化的功效。

1.1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规则意识。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社会成员的行为应该实行自我控制,实行自我调节,不能随心所欲。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渗透规则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小学体育教学就是在“玩中学”“学中练”,要正确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和身心特征来进行体育教学,开发和创编体育游戏,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体育游戏规则性很强,学生们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完成游戏,才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游戏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规范体育行为,遵守游戏规则。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都有好玩好动、自制力差、没有形成遵守纪律的观念等现象,开展一些有角色、有情节的体育游戏,这种游戏来自生活的“教材”,摸得着,看得见,体会得深,比起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例如,进行“群象搬木头”的游戏,开始请好动、能力强、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当大象,能力弱、胆子小的孩子当小象,并提出大象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帮助小象越过障碍物,搬走木头。为了激发学生游戏的兴趣,应轮换角色。由于孩子都想被同伴推选为大象,而且他们也明白只有遵守纪律并出色地完成游戏中的任务就会被同学们认可和推举为大象,他们会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控制自己的言行,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所以,利用体育游戏的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良好习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体育游戏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规则的限制、学生之间的交往,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练”,就会在无形中给学生渗透规则意识,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感悟。

1.2在体育游戏中渗透团队意识。

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是体育教学和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需要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体育教学的支柱,也是新课标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时,在游戏中学生的一些作风、态度和品行都会充分展现,这就给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提供了便利,所以在体育游戏的教学中,更应该渗透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体育游戏一般是以集体或小团体的统一活动来实现,如球类比赛、拔河、接力等项目,应该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在游戏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团结互助、热爱集体、与人合作和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中,教师在游戏中给学生的讲解和组织直接关系到游戏对学生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讲解中侧重于小鸡的团结,就会形成小鸡斗老鹰脱离实际的场面,而是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强调小鸡的团结,不能离开集体,要及时渗透团结协作的教育,让小鸡在母鸡的保护下与老鹰进行周旋,尽可能地不让老鹰捉走。在游戏过程中,针对队尾的小鸡摔倒的现象,教师要及时的鼓励和引导,让小鸡勇敢地站起来,迅速回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老鹰进行斗智斗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在一些游戏比赛中,学生为了取得胜利,有时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相互责备、单打独斗、违反规则、作弊等问题。在游戏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制止和引导,让学生以小组和团队相互协作、互相帮助、遵守规则、诚信做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以及锻炼学生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团队的力量、集体的强大,体会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享受游戏的快乐。

1.3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自信意识。

“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促使学生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动力。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注意到,不少孩子因体弱多病或被溺爱,变得孤独、胆小缺乏自信。对孩子的这些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用强制改正的方法往往事与愿违。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游戏竞争的特性,让学生与同伴竞争、与自己竞争来获得成功,通过身体的竞争、心理的竞争,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游戏的设计中,要考虑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游戏中获得快乐,都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养成顽强、进取的优良品质。例如,在“南极探宝”游戏中,教师针对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请有胆有魄的孩子担任船长,担负起探险寻宝的重担,胆小软弱的孩子担任船员,协助船长完成任务。由于孩子在游戏中情绪放松,角色分配又符合孩子实际水平,所以孩子能顺利地完成任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了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条件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例如,在游戏“跳一跳”中,想办法把花篮取下来,从而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切忌花篮挂得太高,而实际能力不及,连连失败,致使自信心屡屡受挫。学生需要通过顺利地学会一件事来获得自信。一个在游戏中总做不好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会减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会越不自信,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应通过帮助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来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另外,对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关心。例如,对胆小怯懦的孩子,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在游戏中担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大胆自信。

1.4在体育游戏中渗透诚信意识。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道德层面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本准则。当前公民诚信意识缺失,面对利益出现了很多诚信失范现象,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就应进行和渗透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让“诚信”走进课堂。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以体育游戏的规则为前提,积极挖掘体育游戏的诚信教育主题,通过明理教育渗透诚信、教学活动渗透诚信、游戏竞争渗透诚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诚信、体现诚信、张扬诚信。例如,《踩气球》游戏,要求学生一定要单脚把气球踩破,而不能用双脚,如果用双脚踩破就不算数。例如,“爬雪山,过草地”的游戏,为了弘扬长征精神,要求学生应该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最终把红旗插到目的地,学生就是凭着守信重承诺的决心,克服途中的种种艰难困苦,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样的游戏,生动活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将体育游戏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所要形成的思想融为一体。

体育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体育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游戏中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与教育融为一体,利用体育游戏的主阵地,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1]邢华国。浅析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青春岁月,2012(23).

[2]冯咏梅。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5).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十

(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厚实的人文底蕴是创作卓越艺术作品的基础。由于艺术类学生文化底子相对薄弱,进入大学后,很大程度上需要补上人文素质课。一方面,学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作为艺术类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推荐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读和选读书目;另一方面,透过组织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课程教学应该在艺术与课程之间寻找契合点,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将艺术性、故事性、时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的素材引入课堂,探索“艺术性”的授课方式。同时,教师要对艺术类学生严格要求,在平时对学生的作业、考试等方面都要形成一套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

(二)在不同学习阶段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在大一阶段,加强新生教育,搭建交流平台,推进家校联系,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生活方式。大二至大三阶段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与任课教师的配合,注重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二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指导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特长。三是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发现不良苗头,及早制定改进措施。毕业就业阶段,对学生进行就业倾向咨询,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对于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相关帮助,努力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困难。

(三)注重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协调统一艺术是个性的表达,个性是艺术创作的'必要素质。艺术类学生大多个性鲜明,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对严格的制度管理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因此,要在入学教育阶段加强校纪校规的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在尊重共性的前提下释放个性,同时,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有利于艺术个性和创造精神培养的学习生活环境。在管理中既不能完全套用其他专业学生的管理办法,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最重要的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教育,工作中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解除学生抵触心理,适度运用奖惩制度来规范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明白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关系,树立符合个人的奋斗目标,使社会和教育的外部要求转为大学生的内在需求。

(四)在培养方式上推行“班导师制”、“竞展制”和“工作室制”艺术类学科一般都是小班授课,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和教师沟通交流。建立融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的“班导师制”,是将专业教师吸纳进分类指导工作队伍的一种有效举措。每个行政班配备一名知识渊博、专业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通过课内外与学生交流,利用专业平台与学生培养共同语言,使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和思想教育。“竞展制”是分级分层分类组织指导学生举办展览和比赛,分年级、分专业、分方向、定主题、定周期举办专业展览和竞赛,营造专业学习的艺术氛围,通过竞展发现专业人才和专业水平的差异,从而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尤其鼓励优秀学生举办个人或小团体展览,推荐指导学生参加高端艺术竞赛。通过对作品的评选、竞赛、展览和收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工作室制”是鼓励和吸纳专业拔尖的学生进入教师专业工作室或专业实践团体,集结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钻研专业知识,参与教师课题、创作和设计工作。一方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形成榜样示范效应。

(五)对个别科目实施分流教学改革由于艺术类学生在个别科目学习上存在现实的困难,尤其是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学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可以根据学生入校时的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分编成快慢班,进行分流教学。经过阶段考试,再对学生进行调整,循序渐进开展英语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艺术类大学生逐步探索一套闭卷与开卷,笔试与口试、平时作业与期末测试、理论道德认知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模式和评价体系。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十一

如今已逐渐进入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高度阶段,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经济、大学、知识产品之间关系日益紧密,即大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是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阵地。

人类进入了历史上竞争空前激烈的世纪,而竞争的根本对策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又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因此,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紧随时代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就包括紧缺的知识产权人才。

2.2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不利”背景。

知识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增长,在此背景下许多新的技术成果已转化为知识产权,如何使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进入到了经济、技术全球化时代。在这种时代下所产生的知识带有高智力、高竞争、高渗透和高效益的显着特征,使得知识产权管理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行为。因此,知识产权教育应与时俱进,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新形势下社会,又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人是知识的直接生产者,知识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高校只有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复合型、知识型的'人才,才能在人才竞争的时代具有竞争力,因此,如何面对人才的需求进行教育,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3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基本内容。

3.1理论教育。

知识产权理论教育是指在高校中向大学生传授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知识产权法律理论知识包括知识产权的法律和法规,比如《专利法》、《着作权法》、《商标法》等等,还包括与知识产权法相关的《刑法》、《公司法》等等。

3.2意识教育。

知识产权意识教育即在了解和掌握了知识产权理论教育内容基础上,教育学生不仅做到依法保护好自己的智力成果同时更要尊重和依法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的意识教育,无论是高校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还是专业教育都应该包含的教育内容。

保护意识教育是对知识产权生产和使用的一种保护观念,要通过知识产权意识教育让高校大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法制保护观念。

尊重意识是对知识和人才的一种尊重意识,教育教导高校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精神,同时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

3.3能力教育。

知识产权能力教育即对高校学生进行以培养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经营等综合能力为宗旨的教育。这个教育多在高校专业知识产权教育中培养。

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即培养高校学生生产知识产权、利用知识产权方面。

知识产权经营也称为大学技术转移,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功能之一,知识产权经营便是这种功能的体现,即将大学研究的科研成果转移至校外,这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和各高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十二

摘要: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反映在情绪波动大,应激反应强烈,人际交往出现障碍,性格叛逆等。

而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他们正常的艺术学习以及艺术天赋的发挥,在专业学习中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解决专业学习的问题要从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的干预和指导入手,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这就需要创新心理教育的方法,构建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及专业指导综合体系,使他们能够努力学习,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十三

摘要:在创业经济的带动下,大学生创业蔚然兴起。创业经济对大学生的创业观念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大致形成了“追随模式”、“开拓模式”和“开辟模式”三种模式,未来还将向“创业社区模式”发展。

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进一步做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具体部署,掀起了我国创新创业的新浪潮。一批有代表性的创业企业、创新技术在互联网、物联网等平台的促进下更激发了创业经济的兴起。有统计显示,全国新增企业约498.3万户,日均新增约1.49万户,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0家企业诞生,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1]创业经济不仅使得民众投入实体经济热情高涨,更催生一大批“创业服务业态”快速成长,专业的“创客经济”服务业态还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及运营。以前由政府“上阵”提供的创业服务逐渐转变为由市场提供。在创业经济的带动下,大学生创业蔚然兴起,并探索出一些创业模式。

1.1创业经济对大学生的创业观念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在创业经济的带动和引领下,具有敏锐时代感的和高度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业大潮当中。创业经济引导大学生将知识和创意投入到服务业、创意产业中,开创小微企业,形成小型化、扁平化,个体化、灵活化的企业组织。成功的案例、新技术的革命、互联网的变革都使得大学生选择在新兴产业中创业。大学生们没有创业资金可以获得专项创业贷款、可以寻找风投;没有团队可以通过校内外创业产业园帮忙组建;没有创业经验可以找校内外相关服务机构。创业经济引导、帮助大学生们只要有企图心、有创意、有可行性,就可以创业。大学生们正以史无前例的'开放情怀拥抱创业,投入创业。

在全社会创业经济兴起之时,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更是及时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予以支持。从人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启动实施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到省里的大学生创业连盟的组建,再到各高校创业园区、创业学院的设立及创业课程的开设、创业竞赛的组织等,形成了包括资金、税收及其他政策鼓励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大学生创业支持平台。尽管这些平台的支持实效还有待提高,但未来会深入的惠及更多的有志创业的大学生。

创业模式就是创业者通过对创业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实现自身的创业理想与权益的合理搭配的范式。无论创业项目所属的行业、具体的创办形式、内容如何,从大学生运用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劳动要素投入的情况及创业者对资源的整合情况看,大学生创业大致形成了以下三种模式:一是“追随模式”,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通常会选择资金投入小、技术含量少、已有成型商业模式的服务行业进行创业。大学生通常会选择依托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商业运营模式进行创业活动的创业组织模式,如开网店或微店,相对来说简单易行,风险低,运营好的话回报也是较令人满意的。这种商业模式普遍存在,属于生存型创业,对资源投入的要求不高,成功率较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提供周到细致的创业扶持服务。二是“开拓模式”,一些有创新理念和创新技术的大学生通常会借助社会创业平台,筹集资金、寻求帮助、进行公司化运作。尽管风险较大,但前景较好。例如:掌握核心技术、专利或其他智力成果的大学生,通过创业活动将科技成果产品化、市场化。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比较容易获得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的青睐,得到资金支持;大学生利用个人的智慧、创造力、技能和天份获取发展动力,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创业组织模式,集中于广告、艺术、设计、动漫、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行业。这种商业模式一般应用较多,属于开拓型创业,创业者的学历较高、掌握一定的智力资本,有能力整合一定的资源,成功率不高,需要创业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企业生存。三是“开辟模式”,极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掌握一定的资本或核心技术,在较好的平台和起点上开始创业,这种创业模式对创业者的管理能力、业务素质等要求较高,项目既存在很大的风险、有很强的创新性又具有革命性、无法预计的高收益。这种创意模式没有可借鉴的业务发展路径,凭借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资金、技术、人才都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智力因素和管理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给予高层次的信息对接与服务。

作者:钱威单位:哈尔滨学院。

参考文献。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发展[n].山西日报(太原),-1-9.

[2]光明日报调研组.中关村创新创业的六大趋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n].-7-31.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十四

儿童是家长的最珍贵的宝贝,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希望,必须提升对儿童的'关注和关怀。在幼儿教育中,需要幼儿教师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能力作为教学出发点,开展灵活多样、易于幼儿接受的教学措施。在学前教育开展音乐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潜力,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对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学前教育;音乐教育;重要性。

现阶段,幼儿音乐教学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幼儿德智体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学前教育正处于奠定学习基础的主要时期,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考虑到幼儿天性好玩好动,所以音乐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特性、同时合理安排课程,使幼儿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快乐,放松心态。

(一)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同小学教育不同的是,幼儿教育主要是让幼儿可以根据感知来展开学习。所以,不管是开展品德行为、思想意识教育,还是认知理解、知识技能等教育,均需要幼儿具备相匹配的感知能力。而通过开展音乐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和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学前音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一些与幼儿生活息息先关、比较熟悉的动画片歌曲和儿歌,此类音乐作品不仅节奏简单、旋律优美,并且很多都是对一个故事进行描述,非常具有画面感[2]。音乐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真实的还原音乐作品的内容,极大程度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说《数鸭子》儿歌,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活泼的展示出音乐内容,一个个欢乐的画面浮现在幼儿眼前,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受,通过儿歌不仅学会数学知识,还愉悦了心情。通过开展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具有深远影响,对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进行感受,体验到美的感觉,从而可以对一些事物的美与丑、是与非进行辨别,学会认知事物。

(二)有助于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对于儿童音乐作品来讲,必须具备健康活动、积极向上等特点。利用音乐开展激励情感的教育,通常都会比直接说教更加具有效果。比如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主题曲,幼儿可以联想到动画内容,从而通过对儿歌的学习,不由自主的模仿动画中羊儿们的团结和勇敢、友爱与合作等精神,促进了幼儿能力的提升。此外,音乐作品中的节奏可以促使幼儿展开相应的身体动作,可以培养幼儿的肢体表达和情感表达能力,对于幼儿日后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能够通过音乐得到情感的平衡,进而实现情绪的表达,丰富幼儿的心理世界;且幼儿在接受音乐教育时,能够增强自身的集体荣誉感,在教师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得幼儿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认知并提高集体荣誉感[3]。

(三)对幼儿生活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在学前教育中,幼儿的生活教育属于重要组成部分,生活教育主要有孝道教育、人际交往教育、以及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教育等等。生活教育对于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关系到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是展开生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比如说《好妈妈》儿歌,唱出了幼儿如何表达最妈妈的尊敬和爱意,一些被溺爱的幼儿在学习此歌曲之后,都会模仿歌曲的内容作出尊敬和爱护妈妈的一些行为,通过此种行为,可以看出幼儿学会了如何尊敬父母,如何关心关爱家人。通过学前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在音乐方面的智力发展,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而帮助幼儿提高记忆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所以说,音乐教育可以有效的为生活教育起到辅助作用。

(一)重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立。

一方面,音乐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能力较差的音乐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从而也就无法利用伴奏或者形态来影响幼儿学习。所以,音乐教师必须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加强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从而能够在教学课堂上,熟练运用各种乐器来渲染课堂气氛,带动幼儿积极投入了学习中,从而使音乐教学更加具有乐趣[4]。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名善良、负责、乐观、意志坚强、自信心强、自控能力好、具有上进心,且能够合理调节自身情绪、适应工作压力的幼儿教师,更容易被学校、家长以及幼儿所接受,且也更易获得幼儿们的喜爱和尊敬。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心理素质,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并利用更多的途径引导幼儿接受音乐熏陶,用心培养社会的下一代。

(二)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在如今的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教师教学理念较为落后的现象,从而致使幼儿教育效果无法令人满意。所以当前主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教学局面,避免出现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提升对幼儿的课堂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使幼儿成为课堂学习的探索者和主动者。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需要保证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活泼性,使幼儿能够在兴趣中进行音乐活动,在音乐课堂中感受到快乐,不仅仅是学会一首歌曲,一支舞蹈,更是需要锻炼和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5]。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教学逐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音乐教育与数字化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感染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幼儿在音乐方面的感悟和理解,音乐教育效果明显提升;且幼儿园可以让幼儿们参与学校音乐节目的制作,或是为幼儿们拍摄一些校园足迹、儿时风采等主体的音乐纪录片,让幼儿们能够在亲身参与的情况下,感受音乐教育的魅力,拥有更为独立而健全的人格。

(三)合理设置音乐课程。

学前教育不能较多的开展数学或者文字课程,不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但是也不能全面的安排唱歌和跳舞课程。所以,还需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生长时期和年龄特点进行考虑,合理穿插音乐教学,比如说上午幼儿精神饱满,在一节课程感觉有所疲劳之后,可以安排一节音乐课程,以此让幼儿充分活动起来。不仅可以环节幼儿的精神疲劳,还可以使幼儿进行肢体锻炼。比如,将音乐课程安排成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作为一种富有情趣,寓教于乐,生动活动以及能够直接表达幼儿生活和感情的一种教学形式,能够在延续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发挥幼儿的个性特长。将音乐教育融入第二课堂,能够让幼儿突破课程教学的局限性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此外,也可以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对幼儿进行舞蹈、乐器、唱歌等方面的兴趣培养和训练,满足幼儿在音乐艺术方面的需求,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学校教育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而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基石,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以及家长们的关注,尤其是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但是,因为我国教育教学还处于不断改革的时期,学前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善,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书育人的同时,与教育部门携手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为学前教育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生长特性,从而开展多样丰富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和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感觉,从而积极参与到音乐学习中。音乐教学可以让幼儿放松心情,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记忆力,同时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对于幼儿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3]王丽新.基于幼儿教师音乐素养提升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的探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86-288.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十五

[摘要]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健康意识,选择正确保健方法和途径,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国家教委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各高等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1.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关注了。“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号。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人人树立新的健康观念和拥有健康知识。维护和增进人类的健康,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引导和教育工作者锲而不舍地宣传,还要靠整个社会力量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

大学对国家的贡献早已超出仅仅输送专业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增进自身的健康不仅仅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整体发展负责。大学里有着知识密集的群体,大学生年轻、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接受和运用各种信息能力强。他们的思想、言行、生活方式、道德行为对社会起着“承前启后”、“示范表率”的作用,对社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体育工作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对探求人人享有健康、推动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

2.大学生健康教育的目的。健康教育是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意识的根本措施。学校是青少年汇聚的场所。因此,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抓住这个有利且短暂的时机。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健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要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危机感;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结合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揭示各种疾病病源的本质,让他们认识到拥有健康知识的重要性;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要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1.树立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育意识。健康教育和高校体育教育都是为增进学生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是分离开的,健康教育只偏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高校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和体育情感的培养。这样势必造成二者分离、脱节的现象。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界定的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宁完全的状态。”具体地说:一是身体不虚弱,没有疾病;二是心理要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强。新的健康理念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一场革命性变化,破除了只注重生理健康的倾向,树立了全新的健康教育观。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科学为指导,遵循生物学规律,指导、传授相应的运动方法、自我健康诊断,检查、监督、评价和疾病防治等多种知识和经验,从而达到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以及全身心健康状态为目的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建立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结合运动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突出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特点。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了五方面内容:一是发展身体的目标,二是认知和发展能力的目标,三是心理健康与个性发展的目标,四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五是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能力的目标。新大纲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出了要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使他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密切跟踪。同时体育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异常思想行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3.培养学生终生健康意识。高校体育既是学校体育的终点,又是终身体育的起点。现代人存在健康危机,现代人需要体育。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指出:机械化、电气化文明造成的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高营养、低消耗代谢造成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生活会造成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生活、高密度拥挤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将造成“文明疾病”、“都市疾病”广泛蔓延和爆发。

今天,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的现实任务和责任已经严酷地摆在我们面前,摆在众多与健康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学科面前。健康教育是面向受教育者终生的教育活动,锻炼正是这种活动的具体体现。健康既不是一时的事,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经常锻炼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使健康延续到每个人终生,必须培养终生体育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仕丰.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10):144~145.

[2]李风华.健康教育应当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j].河北交通科技,2006,(3):75~78.

[3]奚大勇.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意识[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3):75~76.

[4]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3):1~6.

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专业16篇)篇十六

摘要:本文基于伦理观视角剖析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现实问题,分析隐含要素,科学有效论证,力图探究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对高校创业教育及社会教育机构提供相关教育教学参考。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社会群体的关注,从国家部属到各地方政府、各高校均鼓励有志青年创业并给予一定培养扶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创业热潮中,而创业本身也成为一条重要的就业和发展之路。然而,由于创业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完善、学校教育的缺失、市场经济的制约等许多因素,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诸如价值观片面、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等弊端,既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积极性,也对社会发展存有隐患,形成对大学生创业的不信任问题,使得大学生创业出现德育层面的难题。本文基于伦理观视角,挖掘对于创业教育中伦理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实践层面,伦理为道德的外化,表现在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规范性、道德性和品质化过程中,采用伦理观视角来剖析创业德育教育的现实问题,是价值判断的客观呈现,透过系列现实问题,探寻隐含要素,科学有效分析论证,探究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途径,并对高校及社会教育机构有所启示。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2010届到2014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变化趋势,五年中从0.9%到2.0%不断攀升,根据麦克斯调查研究,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为2.9%。以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全国大学毕业生727万测算,2014年时有约21万大学生做出创业选择。大学生创业趋势渐高,在数量与质量的联动提升要求下,开展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凸显,大学毕业生创业成功率长效促进机制的实现需要越发迫切,除社会客观因素外,立足大学生创业个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诚信思想缺失。

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阐述了价值观在指导人们行动上的重要地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数大学生创业者为追求利益,放弃原则,抛弃品行,将财富汲取等同于社会地位和他人尊敬的共性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个人品行以及对社会的崇高责任感、民族荣誉感被分阶段、分层次的忽略,个人价值的实现出现狭隘化和极端化特征。诚实守信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市场经济中的良好信誉是企业和个人的生存根本。

(二)法制观念淡薄。

市场经济虽有其独特的自我调控机制,但法律约束必不可少。刚刚走出校门的创业者绝大部分是没有受过完善的法律教育,法制观念还没有根植于其思想之中,准备不足便踏上战场,一旦使用不正当竞争方式,损害他人利益,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结果则无法挽回;而当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时,也会因为不懂法知法,而没有使用法律途径进行自身权益的维护,法制观念的淡薄使大学生创业者易陷入单兵作战的困顿之中。

(三)心理问题涌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教育热议问题。很多创业者在学生时代未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便匆匆走上创业的艰辛道路。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心理危机问题,学校专项人力、物力帮扶机制会积极开展疏导工作,但进入社会,走上创业道路的大学生多数需靠自我梳理和调节解决社会适应性、人际交往和应激性等心理问题,自我调控成为创业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疏导方式,不健全的人格和尚显稚嫩的心理素质将会在此过程中反复出现,影响创业成效。

自全国各高校实施全面扩招以来,大学生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学生超量,岗位有限,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发展需求逐年增加。自主创业不仅事关大学生自身发展,更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立足国家高度来看,创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显得更为重要。针对上述大学生创业德育现状,本文从伦理观的视角进行了三点分析:

(一)创业德育教育力度不足。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均有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优惠的明文政策,但多侧重场地的优惠、项目的竞选、多次的座谈等方面,而针对创业者德育开展教育方面,却没有被提上重要的实践层面。教育者多看到创业所需的理论和行动配备,高校常邀请社会名流给大学生们做创业讲座或报告,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而高涨的热情对于创业是远远不够的,培养学生正确的创业理念、创业精神才是创业教育之源头、之根本。

(二)创业德育教育深度不够。

高校课程开设层面,国内较多高校开始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方式主要围绕商学选修课、单设“精英班”等模式,多数难以真正覆盖全体学生,更无法将创业精神、品质与法制深入其中,更无法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无法覆盖,则很多有志青年无法接触创业德育教育;不能深入,则学习者无法获得最深刻的感悟;不成体系,则有志者无法获得完整的创业德育指导。社会创业绩效侧重层面,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涨的热情作用在大学生身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急于求成,而急于求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这又不得不归根于创业基础德育教育的不完善甚至是缺失。

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创业科学化之路,有利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学生创业教育(enierpriseeducation),是培养大学生进取、开拓、冒险等精神的事业型教育,是以挖掘和提升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发展性教育,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从属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包括对创业者个人品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等诸多方面的教育。因此,为完善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各高校可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

(一)立足专业德育教育,形成系统课程体系。

高校应围绕专业教学开展配套的专业德育教育,对选拔出的专业德育教学的教师团队开展专项培训,在知识传输的同时讲授专业领域职业道德、素质品质等德育要求,使在校大学生树立职业规则意识、法制观念与行业责任感。高校应着力于建设自己的特色创业德育教育模式,全面深入的对立志于创业的大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系统、深入的培养,不停留在公选课之类的撒网式教育上。

(二)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弘扬文明创业精神。

大学生创业不能简单的追求经济利益,社会责任感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业大学生更加重要。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重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的开展创业实践。高校可经常模拟创业项目运作、商务谈判等环节场景,让大学生在实践探索中体会为人处事的艺术魅力。

(三)完善心理健康,培养抗压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成大事者,必能历经浮沉而依然斗志昂扬,表现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学校应针对性的开展创业过程模拟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可行的减压训练、团队辅导、创业前辈分享等实践心理磨炼环节,促使学生形成较强心理素质,强化心理品质的自我成熟与健康发展。

(四)专款专用,监督执行。

针对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除探索适合各高校创业德育教育模式外,还要有足够的后勤资金保障,让创业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人力、物力配备付于实践。教育者可以组织模拟创业实践活动,例如提供一定资金,学生组队完成一项创业项目,并进行维护经营,有专家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第一线的创业之路。同时,为保证资金落到实处,还应设立相关考核与监督部门,以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最大价值化。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创业德育教育工作尚待完善,仍需得到政府、高校、学生三方面的积极联动配合,依照科学化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大学生创业德育问题势必会将得到改观,这也对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大有裨益。

[4]高文兵。大力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9(7):3-6.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美育博雅心得体会(热门22篇)

    经历了一次困境,我意识到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勇敢面对和解决。下面是小红分享的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心得的文章,大家一起来欣赏吧。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是充满了各种各样

    内科副主任医师年终总结(实用16篇)

    年终总结是在一年结束之际对自己过去一年的努力和收获进行总结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的成长轨迹。如果你正苦恼于写年终总结,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一些范文

    幼儿保健的心得体会及收获(专业13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事例和实际情况,以生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小编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促进大家

    学生种地实践心得体会(实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具备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沙石购销合同(通用17篇)

    在购销过程中,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的行为,及时调整采购数量和销售价格,以保持市场竞争力。查看以下购销实践中的案例,了解如何应对市场风险和竞争挑战,

    我渴望半命题(优质17篇)

    优秀作文不局限于文学创作,也可以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呼吁。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值得学习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正值深秋,阳光透过稀稀疏疏的

    清廉家风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21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记录思考的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几篇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清廉家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六年级妈妈的爱(热门22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它能够给人以启迪和思考。通过欣赏这些优秀的作文范文,我们可以发现优秀作文的共同点和特征。每当哼起《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

    红色潇湘心得体会和感想范文(19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些心得体会,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启示和收获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长河中,达州是

    英语晨读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所思。在这里,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英语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