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陈薇感动事迹(模板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纸韵最新陈薇感动事迹(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陈薇感动事迹篇一

大家都很喜欢她

1984年,陈薇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就读本科,从此离开了家乡兰溪。走上科研岗位后,尽管一直很忙很忙,但她的家乡情结却浓得化也化不开。

“我们找她商量事情,亮出兰溪口音,她就热情得不得了。”李益民说,“其实只要是浙江人,她都热情呢。”

李益民以前跟陈薇并不熟悉。夏天,兰溪一中80周年校庆前夕,时任兰一中校长的李益民去了趟北京。彼时,陈薇已升任少将。此行,他的任务就是“游说”陈薇在母校校庆时作一个专题讲座。“她的时间多么宝贵!一路上,我都在想怎么去说服她,心里那个忐忑啊。结果在北京一见面,她不仅热情地请我们吃了饭,还一口答应一定在母校校庆的日子里回一趟兰溪。”至今说起这件事,李益民还很开心,“当然,嘉宾讲座的事情她也满口答应。10月1日校庆那天,她在讲座中以自己的成长史不断鼓励学弟学妹,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

在兰溪人的记忆里,陈薇言语不多,穿着朴素,一点也没有“将军架子”。“她温文尔雅,完全就是一个学者呢!”李益民说。

“陈薇是60多万兰溪人民的骄傲。我们一帮同学中,现在她的名气最大,但她却是最没架子、最平和朴实的那个。”一直跟她保持联系的童增良说,“聚会时看到我们,她会主动过来跟老同学握个手、拉拉家常,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她。”

陈薇的重情重义,也让童增良敬佩不已。9年前,由童增良牵头,组织了一次初中同学会,陈薇听说后特意从青岛赶过来参加。“当时,她悄悄地把我拉到一边,拿出3000元硬塞给我。我说:‘大家已经商议好aa制,用不了这么多哪!’结果她说:‘我们同学会总要给一起参会的老师们买点礼物,我想着平时也没法回报老师们,所以礼物费用就由我出吧。’”

童增良还告诉记者:两年前有次偶然听说了初中班主任谢老师去世的消息,陈薇又拿出钱来委托同学们代为慰问,并让同学们转告她对谢老师的敬意。“后来又有一次,我们高中时的数学老师张老师写信问她要几张照片,陈薇很快就寄给张老师了。在她心目中,始终对恩师们充满感恩之心哪!”

陈薇感动事迹篇二

实验室就是她的家

多年来,因为女儿科研工作的关系,陈李坤知道对于以抗病毒药物为主攻方向的陈薇来说,和病毒打交道已经习以为常。“比如目前还在肆虐的病毒,就是老百姓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他说,“我女儿从事的事业很崇高、很伟大,所以我要支持她!”

看到所有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好几个小时,不能吃喝甚至不能上卫生间……陈李坤就担心不已:“女儿天天面对病毒,在实验室持续工作时间_个小时。她很努力,工作很辛苦,但她从来不说。”

陈李坤告诉记者,陈薇研究生毕业后,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0多年专注、钻研,使她在20非典疫情前从一个普通学子成长为医学基因工程研究的精英,完成了从化工领域到基因工程科学领域的蜕变。现在,陈薇是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她要率领团队在坎坷的赛道上不断前行。“她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辛劳和努力,对她来说,实验室工作早已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点,记者在陈薇的发小、金华画家陈军那里得到了印证。他说陈薇从小就脾气直爽,做事专一、雷厉风行,“像个男孩子一样。”

“她的工作,就是‘与毒共舞’。”陈军说。在一般人看来,陈薇的研究对象很恐怖,是各种致病微生物,包括鼠疫、炭疽、埃博拉……每一天,都充满挑战。

“面对挑战,用一句流行语来说,陈薇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陈军如此概括。他说:“陈薇只要一钻进实验室,啥时候出来是不知道的。以前条件不怎么好,实在饿了她就泡碗方便面吃,吃完继续做实验。现在虽然条件好多了,但她长年累月像拼命三郎似的干着,我们这帮老朋友都很心疼她!”

“20多来她坚持一个研究方向,默默地、专注地不受外界干扰做一件事。”兰溪市教育局局长李益民如此评价,“我觉得陈薇之所以能得到国人的敬重,是与她对待工作的始终如一、对待事业的无私奉献分不开的。”

2月28日,兰溪市委书记陈峰齐专程看望慰问了陈薇父母。“陈薇是兰溪籍军人,也是‘生物危害防控’领域的专家,如今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人的责任和担当,不仅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更为家乡人民赢得了荣誉。”

陈薇感动事迹篇三

她是一位女将军,一身军装,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她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她与自己的科研团队,于大年初二赶赴一线,分秒必争展开疫苗研制工作。

她是我国工程院院士,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在抗击非典、终结埃博拉病毒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信仰坚定,深藏功与名,她就是陈薇!

逆行的铿锵玫瑰铸造生命的盾牌

今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54岁的陈薇少将带领专家组进驻武汉。2天后(1月28日),由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公司共同研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审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她的每一次挑战,都是在和生命赛跑。

4天后(1月30日),紧急展开的军事科学院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加快了确诊速度。这位1991年经特招入伍的女少将,此前已在阻击非典、抗击埃博拉等多场硬仗中作出重要贡献。多年以来,陈薇一直在生物安全领域的“无人区”探索,曾经用超过十年的时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这一成果,让她成为“生物危害防控”国家创新团队的学术领头人。

每次出征都是一场硬仗,哪一次“赴约”,不是舍命为国?

从清华到军科选对赛道,用心做事选择、坚持、淡然、家庭,这四个词贯穿了陈薇的一生。

陈薇是土生土长的浙江兰溪人,1988年浙江大学本科毕业,进入清华大学攻读硕士。1991年清华毕业,她被特招入伍,进入了军事医学科学院,从此信守自己对这份科研工作的承诺。初,陈薇赴美进修,毅然婉谢了年薪10万美元的高薪挽留,提前回国挑起了研究室的工作重担当年陈薇参军想法的背后是一片反对声,周围的同学不仅没有一个选择去部队,而且就连陈薇的父母,也希望她能够大干实业,但是陈薇坚持自己的选择。

志当存高远行且积跬步

部队的生活单调而清苦,对身心都是巨大的磨练,许多同批特招的同学陆续选择离开,只有陈薇坚持下来。无论周遭的环境如何,甚至得知与同学收入的差距在百倍以上,她从未动摇军心。20,是不平凡的一年,全国笼罩在非典的阴霾之下。陈薇率队在最短时间内,率先推出防治非典新药——重组人干扰素喷鼻剂,并获准进入临床试验。那一年,陈薇同特级宇航员杨利伟等人一起获得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殊荣。面对突如其来的鲜花和掌声,陈薇的心态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

在清华校风“行胜于言”的熏陶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早已成为她的习惯,能做实事,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才是陈薇努力的意义。

钻坚研科、爱国如家每一步都在书写历史在峥嵘的军旅岁月中,陈薇体会到:能打胜仗不仅要有勇有谋更要学会先下手为强多年前,陈薇团队开始进行,“埃博拉”病毒的疫苗研究。当时有人曾质疑过她,没有疫情爆发,做疫苗有什么用?陈薇当时没有作答。,西非大规模爆发埃博拉疫情,陈薇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基因型埃博拉疫苗,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在研究期间,陈薇去了塞拉利昂孤儿院当得知有几十个孤儿都是因为埃博拉病毒失去亲人时她更加快了自己的科研速度她希望在这世界上不要再因为埃博拉产生更多的孤儿在,她带领团队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使中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全球化的今天,病毒传播不分国界。陈薇不仅守护着中国,同时也守护着世界!

陈薇感动事迹篇四

世界疫情发展到今天,疫苗愈发重要了。

截止到3月19日,国外的确诊人数,已超过10万!并且,增长趋势还没有任何减缓的可能。

更可怕的是,与中国众志成城,消灭新冠病毒相反,世界一些国家,干脆放弃了抵抗!

如何能彻底消灭新冠病毒,那最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是:

尽快研制出疫苗,尽快批量化生产,尽快通过注射疫苗,获得免疫力。

疫苗批量化生产、接种的那一天,才是全世界战胜新冠病毒的那一天。

而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快马加鞭研发疫苗。

特朗普曾宣布,说美国将会在12周内研制出“新冠疫苗”。

就在上个月,特朗普还因为疫苗,和国立卫生研究院院长当庭大吵了一架。他催着开发疫苗,但是院长斩钉截铁地告诉他:

就算按照火箭速度推进,也得至少一年!

对此,陈薇明确表态:

“我相信,我们国家科研人员的速度,绝不会亚于美国!”

陈薇院士,没有食言。

大年初二陈薇就带领团队进驻武汉,迅速投入工作,已经在武汉坚守了一个多月。

“早上8点到实验室准备,凌晨4点回宿舍睡觉。”一同前去一线的院里同事说,这就是他们抗疫的每一天日常。

没有时间吃午饭,就在会议室凑合泡面。

高强度的连轴转工作,拼就了比火箭还快的陈式抗疫速度。

1月26日,陈薇院士带领团队抵达武汉。

在埃博拉疫苗成功研发的经验基础上,争分夺秒开展研究。

2月26日,新冠疫苗生产!

研制出疫苗,用时仅仅一个月!

2月29日,疫苗注射进陈薇院士和团队的身体,以身试药。

3月16日,第一批美国疫苗临床试验志愿者在美国西雅图接受注射。

同一天,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也获批启动临床试验!

陈薇院士,以及进展神速的新冠疫苗,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国!

这就是:中国速度!中国科技!中国胆魄!中国担当!

而带领团队走向胜利的陈薇院士,低调得让人感到可怕。

多数人没有听过她的名字,但全人类都在享受她的贡献。

她是《战狼2》中陈博士的原型,也是硬杠“非典”的英雄,还是埃博拉病毒的克星。

更有无数人,称她为“战神”。

陈薇感动事迹篇五

陈薇还被誉为“埃博拉的终结者”,被认为是电影《战狼2》中dr.chen的原型。

,埃博拉病毒还不为国人所知,陈薇却已经带领团队开始对致死率最高的病毒的研究,她说:“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陈薇团队“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

,西非大规模暴发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达50%~90%。已经研究了十年的病毒又发生了变异,并迅速向外蔓延,传播到了欧洲和美洲,引起全球恐慌,陈薇毅然决定前往非洲一线。

在塞拉利昂,展开临床试验的陈薇还曾到访一家当地的孤儿院,“当时有48个孩子,全部都是因为埃博拉夺去了亲人生命的孤儿,这让我想把疫苗用在全世界人身上。”

20,陈薇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基因埃博拉疫苗,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发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1月,因在抗击埃博拉战“疫”中的突出贡献,陈薇荣获cctv-10“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同时入选的,还有因发现青蒿素而过诺贝尔奖的屠哟哟教授。在颁奖典礼上,陈薇说:“不是我一个人,今天我们穿军装的整个团队都在这里。”

月,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塞拉利昂开展的二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thelancet)发布了两篇相关学术论文。

1月25日大年初一,陈薇院士带领军队专家组驰援武汉,至今仍奋战在武汉救治一线,开展疫情传播流行规律调查研究,为疫情防控提供应对策略和科学依据。

1月30日上午,移动检测实验室开始运行后,陈薇和她的同事们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大大缩短核酸检测时间,加快了确诊速度,有力推进了疫情防控工作。这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深入疫区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的一项重要应用成果。

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陈薇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大病之后重在休养,过去很多康复者不愿意捐献自己的血浆。”

1月31日,拿着科技部下发的《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22名康复患者表示愿意让专家检测血液标本是否符合献浆标准。其中有的人身体依旧十分虚弱,连采血都很困难。感动之余,陈薇表示,应当从立法层面要求康复者在知情同意、符合伦理、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捐献宝贵的血浆,用于他人的急救。

“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妻子,我希望我的家人健康,同样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健康。”

陈薇曾在1月30日在金银潭医院,见到了张定宇院长。张院长本身是一个渐冻症患者,自己的妻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还夜以继日奋战在一线。陈薇对他说:“你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张定宇回答:“彼此彼此。”

3月3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由陈薇领衔的科研团队闻令而动,争分夺秒,集中力量展开科研攻关,在新冠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她还建议国家有必要建立防疫科研白名单,形成真正有力的“首席科学家”体制,长期支持一批团队一辈子就做某种病毒或细菌的深入系统研究,不追热点,敢坐冷板凳。“别管这个病毒是来了还是走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