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

时间:2023-11-14 作者:温柔雨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

高中教案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这里收集了一些高中教案的典型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一

1.使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湖、主要农产品以及南方人民的生活情况。

2.使学生掌握本区优越的气候条件与农林果产的关系、长江中上游营造防护林的目的和效益、沿海和内地两大工业地带、主要矿产和能源基地。

3.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认识人地关系的思维能力;通过填表,培养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比较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结合本区山青水碧、物产富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红壤改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对学生进行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的教育;结合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使学生受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教育;结合两首诗词,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1.山青水碧,鱼米之乡。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3.有色金属和水能资源。

4.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紫色盆地和红壤丘陵。

讲授法,谈话法。

录像:鱼米之乡,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长江1998年洪灾;投影片:中国地理区域图,南方地区矿产、城市和铁路分布图与南方地区主要水电站和核电站的分布图(复合片),红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分布略图,上海市略图;挂图:南方地区地形图。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二

1.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说出上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案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1.复习高一地理“人地关系发展历史”知识。

历史时期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

采集渔猎时代。

农业文明时期。

工业文明时期。

新技术革命时期。

2.了解自己身边的一些环境问题。

一.环境概念和分类。

1、环境的`概念。

2、填表环境分类:

概念。

举例。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良性。

恶性。

二、人类与环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1.人类离不开环境。

2.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两方面,对立统一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读下图思考回答: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江南丘陵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三

地球自转的概况――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典型地理现象――地方时。

2、地位与作用。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宇宙环境”篇的组成部分。地球是宇宙中一个普通的天体,认识地球的自转及因此而产生的一些现象,对整个地球环境有个基本的认识,可为后续“自然环境”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2、能够理解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3、能够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地图上判断各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4、能够计算两个地区之间的时差。

【设计思想】注重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原因”。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区时的计算、涉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日期的计算。

四、教学课时。

1课时。(“地球自转偏向力”另外安排一课时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首页上显示一幅不停自转的地球图片,引入“地球的自转”这一内容。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地将“地球的`自转”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较为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新课教学。

1.从物理学中描述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个因素,引出地球自转的几个要素――方向、周期和速度(线速度、角速度)。

2.教师设问“什么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出地球自转的定义――绕着地轴自西向东地自转。注意自转轴是地轴,方向是自西向东,进而让学生判断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用地球仪为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并让大家从南、北极上空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分别为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

做一做,小练习:找出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轨迹,如下图:

【设计思想】单是口头描述“自西向东”“顺时针”“逆时针”这些词语,学生对地球自转的方向仍然是模糊的;如让学生边用地球仪演示边观察,就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记忆。

3.复习经纬线的知识,如“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等。

【设计思想】绝大部分的高二学生对于初中时所学的经纬线、经纬度毫无印象,见到经纬线一筹莫展。所以适当补充经纬线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思想】学生能够判断出是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引出“地方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不同的概念,也是不同原因导致的。教师同时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演示。

5.教师再设问“世界各地的时间为什么会有不同?有怎样的不同?”从而引出地方时,以及地方时的划分。得出“时间的东早西晚”,经度每15度时间就差1小时,经度1度时间就差4分钟。引出“北京时间”的概念,让学生辨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

教师通过地球仪及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完成“北京时间”、“北京的时间”、“东八区标准时”之间的区别。

做一做,小练习:计算世界杯决赛(最近的一届)是当地时间几点开始的?

【设计思想】从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教师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地方时。大家看这张结构图,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呢?请同学们对照这张图,自己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有疑问,请提出来。

六、专家评析。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高二地理的学习难点,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题的设计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象”引出“为什么”,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

采用学生自主复习的模式进行最后的小结,在巩固复习的同时,让学生再次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特色。

当然,本设计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教师所举例子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是否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四

3.使学生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激发学生热爱海洋、开发海洋、建设海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

重点:海洋渔场分布。

难点:海洋油气开发的生产过程。

1.洋流是如何形成的?

2.洋流的`分布规律?

21世纪被称为是海洋世纪,为什么呢?

1.海洋资源类型。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6,了解。

人类主要利用的是海洋的哪类资源?

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相比,优势何在?

思考并明确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能源和常规能源的关系。

(2)小结:种类多、蕴藏量大、海洋资源的优势是什么(用具体事例说明)。

2.海洋渔业生产。

指导学生读图3.15,了解渔业资源的分布,思考:

(1)什么是大陆架?

(2)为什么大陆架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指导学生读图3.16,了解世界主要渔场,思考:

(1)了解世界主要渔场有哪些?分布在哪里?是什么寒流和暖流交汇?

(2)为什么世界主要渔场分布在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

(3)主要渔业区集中在哪个温度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7最后一段,思考:

(1)为什么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

(2)比较中国和日本渔业的不同特点。

读图3.17,知道繁忙的渔场。

3.海洋油气开发。

(2)读图3.18,认识海上钻井平台,知道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基地。

(3)海上油气资源一般离炼油厂较远,那么怎么运到炼油厂呢?

(4)为什么说海洋油气生产是一项三高(高投资、高风险、高技术难度)工程?

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又是神秘而富有挑战性的,我们要不懈地努力,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五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珠江三角洲为例,比较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1.运用地图、文字和图片材料归纳总结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异同,通过分组讨论解决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文字,图片资料进行总结归纳、比较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3、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中国四大干湿区图等。

导入:北方地区那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与我们高州地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差异?(学生谈一谈)。

所有的这些差异我们都可以从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中得到答案。(板书课题)。

(一)提问学生:什么是地理环境?(大气、植被……)。

(二)、什么是区域:(图片:南亚和意大利)。

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区域的分类:

按性质分(自然区域、经济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等);按规模分(大型、中型、小型)等等。

3、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和可变性。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由许多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下面我们通过以下案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表和珠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表。总结:产生两地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的差异。(图片:两区域的简图)。

珠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对比。

生产活动珠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水田为主,盛产水稻,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水产发达旱地为主,产玉米、春小麦、大豆,一年一熟,西部可发展畜牧业工业优越得地理环境使其商业贸易发达、轻工业发达、通过发达的海陆交通引进原料发展工业,是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城市和人口人口密度高、城市密集、城市发展历史悠久人口密度较低,城市发展历史较短交通运输海运、陆运、空运发达内河、陆运发达(铁路网稠密)(四)、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材料:深圳30年的发展变化)。

1.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初期阶段(农业社会)——成长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

2.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位置、资源环境(基础)、技术力量和产业结构。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归纳如下:

第一步:搜集区域的相关资料。

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人文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文化、历史沿革等)。

第二步: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文字整理归类:数据分析、图标绘制等。

第三步:区域差异分析、比较。

区域发展条件、优势和劣势。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发展阶段评价。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六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

(1)从灾害的角度看,

(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七

区域地理复习应形成总论知识及基本框架,分清知识主流与分支,别把太多时间浪费在枝节末端。总论知识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四大板块。地理位置指半球、海陆、纬度位置;自然地理含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四要素及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产业分布与区位、地域文化;人地关系指人地发展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今年高考第15题: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及意义;为什么阿根廷有优质草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为什么临海气候却十分干旱?就是考查分析地理位置能力,这几个“为什么”要回答全面必须建立总论知识的基本框架。

重在区域定位承载系统知识。

区域复习中,承载怎样系统知识由该区域位置决定。区域定位包括海陆、纬度定位,大洲、国家定位,重要山脉、河流定位,重要地理界线如降水量线、热量带定位。其中纬度和海陆位置定位,其后隐含板块运动方式、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等地理原理,并对人口、城市、产业区位、地域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区域定位考查学生地理分布、地理原理掌握和应用能力,如今年第21、22及23题,是近几年地理高考新方向。

重在要素联系体现地理特征。

每一个区域都承载四大地理要素,要注重各要素相互影响,体现区域地理整体性,并比较不同区域因要素不同形成的地域差异性,领悟地理环境两个基本特征,以此分析解决问题。今年第16题要求根据厄尔尼诺发展过程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就是对海洋环境整体性思维考查。

重在区域问题展现持续发展。

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如何开发才能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环境问题,或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如何处置。这就要会分析区域各种要素的优势和不足、可能存在问题,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第18题我国部分地区旱灾、水灾发生频率,从自然原因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

建议考生将对图表的复习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

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譬如等值线图就在历次高考中多次出现。考生不妨从怎样绘制等值线着手,搞清图形的来龙去脉,分清图中等值线的分布规律,通过分析掌握图形所要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再联系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进行阐述解题。

二是统计图表。

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

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考生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就无法答题。

通过本轮复习,考生应能做到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只有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等题型训练,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尽早训练答题规范。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考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考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关注热点拓宽视野。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很多题目是以热点、焦点问题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不妨从现在就开始。

目前地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主要有:人口的过度增长与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土流失、沙漠化、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大气与水污染、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生态灾难、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地区冲突(如中东)、台湾问题、伊朗朝鲜核问题,等等。

对这些是世界和我国已经、正在或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考生应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当今热点、焦点、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复习中应把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当做专题式“问题化”处理,弄清这些问题发生的地点及背景,注意这些热点问题与课本主干知识的密切结合,把握其因果缘由及其影响,使热点问题重点化。凡与热点有关的问题,即使本来不是学科的重点知识也要掌握。

复习要狠抓基础。

所谓基础,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考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那如何在第一轮复习这个关键时期中更好地夯实基础、培养能力,高考强调在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区域空间判断、时间的推算、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等。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考生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为此,考生现阶段复习应该按部就班,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紧跟老师无疑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跟住老师的节奏,记好课堂笔记;课后则应按照单元的顺序做一些习题。如果考生地理学得不太好,这一轮复习是查漏补缺、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藉通过全面复习教材,提高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更应侧重主干知识。

结合高考来看,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中地理部分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技能,突出了对地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几乎每年都会把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气候、洋流、农业生产的条件、城市化、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我国不同地点降水量及其季节变化的原因,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等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体系作为主要考查内容,这些都是大纲要求考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没有一道超纲题。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考生要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搞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还要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和纵向联系,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形成知识网络图。

抓住图表事半功倍。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考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八

南水北调是我国又一项大型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可看作是西气东输工程之外的又一学习案例。

关于南水北调,有许多问题学生可以自主研究。教材选取了一个地理性比较强的研究角度,即怎么调?包括线路选择、季节选择、使用分配等问题。

课本提示了调水工程研究步骤和背景资料,使学生对工程的研究有了目标。

搜集、选择资料,获取信息、解决现实问题和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

同“教学重点”。

中国地形图、网络多媒体。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南北方降水季节分配的比较、调水受水区域的水资源供需差异等资料的分析,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本提供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归纳、分析、总结等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网络的查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所采取的经济新对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规模浩大的引水工程,它将长江富余的水资源引入缺水的华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西线、中线三条调水线路,它各有其合理的'供水目标和范围,并与四大江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可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对水源供水的综合优势,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板书:

一、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

(自主学习:按照课本p101的研究步骤进行)。

(教师: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出示课本图5.17“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和中国地形图)。

师:

(利用地图以及网络)(分工合作,交流信息)。

师:

(介绍)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南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分两路,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到烟台、威海。规划分三期实施。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在郑州以西穿越过黄河,继续沿京广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规划分两期实施。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克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规划分三期实施。

西线虽然短,但地形最复杂;中线从丹江口向北地势低,且已经有丹江口水库;东线基本上穿越平原地区,且可利用大运河河道。三条线路比较,工程量由大到小依次是西线、中线、东线;调水量由大到小依次是东线、中线、西线;水质由优至劣依次是西线、中线、东线;现有条件由好至差依次是东线、中线、西线。

二、三条调水线路的优缺点。

师:

三条线路可以相互替代吗?各有什么工程效益?

(讨论交流)。

生略。

师:

东线工程可为苏、皖、鲁、冀、津5省市净增供水量143.3亿m3,其中生活、工业及航运用水66.56亿m3,农业76.76亿m3。

东线工程实施后可基本解决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港以东地区、鲁北、鲁西南和胶东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并具备向北京供水的条件。促进环渤海地带和黄淮海平原东部经济发展,改善因缺水而恶化的环境。

为京杭运河济宁至徐州段的全年通航保证了水源,使鲁西和苏北两个商品粮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等条件限制,西、中、东三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可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前期工作情况和国家财力状况等条件分步实施。

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m3,增供农业30亿m3。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西线工程三条河调水约200亿m3,可为青、甘、宁、蒙、陕、晋6省区发展灌溉面积3000万亩,提供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90亿m3。促进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西北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2资料2和图5.18“北京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5.19“长江流量”思考:

(资料分析、引导读图)。

1.北方什么季节缺水?长江什么季节最适宜调水?

2.如何解决调、需之间的季节差异?

3.要保证工程向北方稳定供水,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

(组织学生讨论)。

生略。

板书:

三、调水的可行性。

师:

(归纳总结)。

1.从图5.18可以看到,北方冬春季节降水量少,所以冬春季节最缺水。长江8、9月份流量最大,最适宜调水。这就导致了南北方之间调水的季节差异。

2.北方缺水期正是长江的枯水期,长江丰水期时北方可能不缺水,而且,水从长江调至华北,路途上还需要一段时间。工程要稳定调水,只能先蓄水再调水,解决水资源和调水的季节差异。

师:

南水北调工程既有工程效益,又有生态效益。对于受水区域来说,调来的水怎么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师: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合作探究)请阅读课本p102资料3和表5.1“南水北调受水区城市水资源供需差异预测”思考:

2.受水区使用调来的水,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

四、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

师:

流域的缺水量80%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因而优先实施东线和中线工程势在必行;在黄淮海平原和胶东地区的缺水量中,又有60%集中在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产值集中,缺水所造成的经济影响巨大。因此,优先解决城市缺水是必然选择。经过上述分析后,确定南水北调工程近期的供水目标: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兼顾生态和农业用水。

水污染不仅危害生态系统,威胁生物多样性,损害人民身体健康,还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强化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将有利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环境质量。

节水、治污与生态环境保护是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重要前提。所以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科技进步对节水的促进作用,采用了较先进的用水定额和用水效率,进一步加大节水力度,同时还应分析不同水平年污水资源化的数量、措施与投资。

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十分短缺,同时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和用水浪费的现象,节水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节水不仅可以抑制需水增长,减轻供水压力,还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量。

在农业用水方面,采取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推广节水技术与设施以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等措施,采取新的灌溉制度和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进一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水的利用效率,在基本稳定农业用水总量的情况下,保证农业粮食生产安全。

在工业用水方面,通过提高水价,以及采取调整工业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企业的发展、推行节水工艺和技术、加强工业清洁生产和废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抑制工业需水的过快增长。

在城市生活用水方面,通过适当提高城市水价,以及采取普及家庭节水器具、减少城市管网漏损率、加强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可减少用水浪费,尽可能保证在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控制城市生活需水增长。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对解决北方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意义十分重大。同时,调水到北方,不仅能解决北方缺水,还能实现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一、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

二、三条调水线路的优缺点。

三、调水的可行性。

四、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

活动与探究。

就我国的水资源调配为题出一期黑板报。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九

一、介绍“我”为什么要选这节课。(主要是介绍这节课的重要性、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和本课的教学目标。)。

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系;对其他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大气运动是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的输送、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首先,表现在他和本单元前、后知识的联系上。。。

其次,从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来看,“风”是表征天气和气候特点的要素之一。。。

第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

第四,从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看。。。

所以我觉得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注意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感)。

二、介绍“我”关于对这节课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介绍这节课拟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流程、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尤其注意对教材、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例:(以教学方法为例,注意应说明几方面,针对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有必要还要加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根据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从呈现具体现象入手。。。

其理由是。。。

再例:在有等压线配置情况下的实际风向判读,是本节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关键,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

其理由是。。。

三、介绍本课的应准备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学习材料。(方法同上)。

例:本课打算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多媒体具有。。。的特点,而本课有许多地方都需要有过程的呈现。比如,在不同等压线分布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

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

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

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可以再分几点。

2.说课的关键是解决好“我”将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据”。

3.如果把说课简单地认为是说“教案”那就大错特错了。

4.从教学相长的原则看,说课时还应说明"我"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十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

(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形成三圈环流。

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

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前者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后者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3)假设3:地表均匀、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在北半球,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假设一:单圈环流。

假设二:三圈环流。

假设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思考假设四:条件更换为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自转和公转?

探究地中海气候的特点。

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和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探索地中海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并以flash动画的形式加以解释。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一

矿产:主要有煤、铁、锰等,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印度东北部钢铁、机械工业中心。

独立前:只有采矿业和纺织业。

独立后: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工业体系。核能、航天初具规模,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以东北部的加尔各答和西部孟买为中心的传统工业(棉、毛纺织、重工业),南部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是新兴工业区(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第二软件国,仅次于美国)。

2.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于印度西北部,东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筑泰姬陵——铁路交通中心。

加尔各答:位于恒河口,麻纺织工业中心和第二大海港,人口最多城市(第一大城市)——黄麻产地。

孟买:位于西部沿海,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棉纺织工业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产地。

3.南亚地区在每年的3-5月出现热季,气温高达45℃以上,原因是什么?

此时夏季很少登陆,阴雨天少,太阳直射点北移,气温迅速升高,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南下,形成岛上特有的热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十二

区域地理复习应形成总论知识及基本框架,分清知识主流与分支,别把太多时间浪费在枝节末端。总论知识包括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四大板块。地理位置指半球、海陆、纬度位置;自然地理含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四要素及相互关系;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产业分布与区位、地域文化;人地关系指人地发展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今年高考第15题: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及意义;为什么阿根廷有优质草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为什么临海气候却十分干旱?就是考查分析地理位置能力,这几个“为什么”要回答全面必须建立总论知识的基本框架。

二、重在区域定位承载系统知识。

区域复习中,承载怎样系统知识由该区域位置决定。区域定位包括海陆、纬度定位,大洲、国家定位,重要山脉、河流定位,重要地理界线如降水量线、热量带定位。其中纬度和海陆位置定位,其后隐含板块运动方式、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等地理原理,并对人口、城市、产业区位、地域文化产生的影响。通过区域定位考查学生地理分布、地理原理掌握和应用能力,如今年第21、22及23题,是近几年地理高考新方向。

三、重在要素联系体现地理特征。

每一个区域都承载四大地理要素,要注重各要素相互影响,体现区域地理整体性,并比较不同区域因要素不同形成的地域差异性,领悟地理环境两个基本特征,以此分析解决问题。今年第16题要求根据厄尔尼诺发展过程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就是对海洋环境整体性思维考查。

四、重在区域问题展现持续发展。

每个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如何开发才能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环境问题,或对出现的环境问题如何处置。这就要会分析区域各种要素的优势和不足、可能存在问题,扬长避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今年第18题我国部分地区旱灾、水灾发生频率,从自然原因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

(一)概述。

1.历史和宗教人类文明中心之一,佛教、印度教发源地。

3.三大地形区:北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1/27页。

季西南季风与农业生产:西南季风早晚强弱造成旱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

(二)印度。

1.世界文明古国南亚面积最大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铁、锰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东北部。

最多城市加尔各答,最大港口:孟买。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三

《西亚》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二章《了解地区》的第三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前面“认识大洲”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依托,并对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走进国家”部分起到了铺垫作用。

西亚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以及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几千年的历史纷争和突出的地理位置使得西亚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也使的本课在整套教科书中的地位显现了出来。

本节课包括四个内容:五海三洲之地,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阿拉伯国家,世界石油宝库。本节教材紧紧抓住人地环境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用地图分析西亚的位置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运用地图说明西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西亚石油在世界中的地位、分布及输出路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填图,增强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2)通过学习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来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西亚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西亚的石油资源的地位及分布。

2、难点:西亚石油输出路线。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十四

本课内容与1.4课《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1.5课《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就形成了四季。同一时间(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五带。因此1.6课又是1.4课、1.5课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因此,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的基本概念。

b.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五带的形成。

(2)能力目标:

a.能根据太阳直射图分析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及季节情况。

(3)德育目标: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确立以上教学目标的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是地理学重要基本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四季、五带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规律变化的结果。因此,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晨昏线的倾斜的空间想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空间想象力薄弱,所以理解和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又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设疑导学法。

2.图例导析法。

3.归纳推导法。

有些提问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概念,有些设疑是图例导析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必要补充。

图例导析是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最直观手段。为学生构建直观空间想象的平台。因为课本的三幅“二分二至全球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分布图,很多学生看不出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动态变化规律的关系。因此我在图例导析过程中比教材多了两幅图,如后图所示。

1.阅读法。

2.图画法。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理解基本概念,如: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学生与教师一起画,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图,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以后的复习深化。

1.说导入:通过前两节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地球公转产生了二分二至自转与公转叠加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移动。太阳直射点来回移动又会产生怎样的天文现象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我采用复习导入和反问法导入,一方面复习前两节知识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利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用反问法激发学生的求知。

2.说新课教学:

我在黑板中间春分太阳直射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1.26c图,从c图上来掌握判断p地昼夜长短的方法。过程如下:

学生地理基础薄弱,教师必须在黑板上边画边讲,帮助学生掌握判断昼夜长短的方法。

(2)从6月22日到9月23日p地昼夜长短怎样变化?

(3)昼夜长短与纬度有何关系?

(4)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5)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的是哪段时间?此时太阳直射在哪里?

(6)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是什么节气?此时是南半球的什么季节?

(7)何时全球昼夜平分?哪个地方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过程中,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

在讲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时,先通过提问“一天中有几个太阳高度?何时太阳高度?”来帮助学生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然后出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间隔(太阳直射点与所求地之间的纬度距离),要求学生把五幅图上的p地所在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距离用红笔画出来,叫一学生到黑板上去画,从板图上很快能看出p地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同一季节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其间配合下面提问就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其他地方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

(2)p地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这是p地的什么季节?

(4)冬至日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值?哪些地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同样把重要的知识点写成板书,如后图所示。整个过程直观而有逻辑,紧紧围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规律。

后面的四季、五带的形成与划分比较简单,学生可以阅读教材即可完成目标,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加强知识的体系性我还设计了下面两个问题:

(1)四季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不存在,还有四季吗?

(2)五带是怎样划分的?若黄赤交角增大为25,五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说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基本上在新课教学过程中完成,新课结束时,看时间还可以按学生情况增加几个提问。

4说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可以把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黄赤交角到四季五带形成复述一遍。这样既可把前面1.4课与1.5课所学的的知识纳入新学的知识体系中,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与五带形成的根原所在。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十五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

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

(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

(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

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

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十六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节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内容,它是在第一节介绍城市个体内部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走出个体城市内部,站在宏观高度上进一步对较大范围区域中的城市体系进行研究,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区域中城市群体之间的空间分布规律。这一节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差异。教材从城市大小等级的划分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本节教材由正文、“阅读”、“活动”、“案例”和“读图思考”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设计优化了教材结构,其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理解城市的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4)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利用实例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不同等级的城市以及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和标准。

(2)利用学生所在的'河源市,理解什么是城市的服务范围以及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

(3)利用案例如上海、深圳、攀枝花等城市的发展变化分析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城市等级与城市的功能、服务范围、数目、距离之间的关系。

2、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条件。

不等级城市服务范范围的嵌套理论。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城市的不同等级。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分别展示仙塘镇、河源市、广州市的多幅图片。

1、这三个城市是不同等级的城市,这三个不同等级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正是由于这地域结构的不同,导致这三个城市的服务功能是否一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

2、教师板书课题认真听讲引出新课新课教学。

一、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

1、多媒体展示三个城市的图片,同时展示广州市、河源市、仙塘镇的城市人口规模。

2、提出问题:我国最大的城市是哪个?城市的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析讨论,得出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依据是城市人口规模。

提供背景辅助知识,培养学生提炼有用信息。

国家。

国土面积。

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

德国。

35.7万。

8237万。

发达国家。

中国。

960万。

13亿。

发展中国家。

置根据以上资料,你认为不同国家对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是否相同?为什么?

1、分析讨论,得出不同国家由于疆域、人口、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化水平不同,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不完全相同。

2、通过阅读材料,明确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并分别判断出仙塘镇、河源市、广州市的城市等级。

3、通过材料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渡城市是某一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企业和机构,如河源市集中了大量的商店、工厂、医院、学校、政府机构等,正是由于这些部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服务。认真听讲引出下一主题内容。

三、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

1、多媒体展示河源市图片。

3、过渡:我们上高中能在河源市完成学业,那么上大学能否能在本市完成了呢?由此得出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不同。

4、安排学生活动:

自由分组(8人一组),调查自己或家里人下列几组不同服务的地点选择状况:

(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重点高中等。

(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杂症,上大学或者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十七

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树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

高考是“区域地理搭台,系统地理唱戏”,以区域地理为背景,考察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过程。是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考察,渗透地理能力的考察。但区域地理的教学任务主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常识性知识,是为了让学生扩大视野,了解世界的多样性。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学习全凭兴趣。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地理教师。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教学差异很大,学生区域地理学习效果差异也很大。高中阶段的区域地理学习就要集新课学习、复习、能力提升于一体,要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提高区域地理的教学效果。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首先要构建区域地理学习的模式。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不扎实,需要补充记忆的事物和现象很多,普遍感觉没有逻辑性,事物杂乱,难分主次,难以记住、难以记准。通过模式化学习,能掌握区域重点,把繁杂的知识简化成网络。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增加了逻辑性,减轻了记忆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区域地理学习把握三个问题: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对问题解决的思路是:从经纬度、海陆、板块解决在哪里;从地形、气候、河流水文、土壤植被的分布、特点解决自然地理的有什么;从人口、资源、工业活动、农业活动解决人文地理的有什么;把自然地理的理论和人文地理的趣味分析用于为什么。

区域内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综合作用形成本区地理特征。在区域地理学习中,要善于抓住主导因素。自然地理特征的气候、地形和社会经济的工农业活动是重点。区域地理的中心课题是人地关系。了解区域地理环境,关注区域的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高中学习不能简单重复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而要用地理理论来分析和解释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要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理论相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如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地理事物的演变等,记忆的内容多是感性知识。高中区域地理中常识性内容所占比例小了,但知识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论要求更高,理解难度增大。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结合,渗透高考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通过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理论相结合,构建了知识点的因果关系,能从本质上掌握地理现象,增加了逻辑性,减少了机械记忆的难度。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结合,提升了区域地理的理论深度;可以克服学习中的一翻书就了然,一闭书就茫然的状态。自然地理是地理学习中难度最的的部分,区域地理结合自然地理,可以通过自然地理的高频次出现,来深化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和应用,强化对自然地理知识的认识,甚至由此推动对自然地理的消化。区域地理的学习,在突出基础性和常识性的同时,更要为系统地理复习打下基础。只有高中系统地理的参与和渗透,高考地理这台戏才唱得起来。最终,这台戏唱得怎么样就要看二者结合的情况了。

在区域地理学习中更应重视读图、变图、用图的地图运用能力。地理学习的灵魂是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高中区域地理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判读是重点也是难点。定位错误,区域地理特点也错误,地理理论的应用更会风马牛不相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只突出半球位置、相对位置,对经纬度认识和定位比较简略。高中区域地理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都需要能比较详细而准确的定位。区域地理学习中,强化定位训练,构建主要经纬度“脑图”,把常用的地理点、地理事物建立在脑图中。学习(/)过程中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指导学生进行看图、填图、绘图训练。要掌握定位的常见依据和方法。如可以根据经纬度及经纬网,也可根据地理事物典型的轮廓或形状,根据区域地理景观特征,根据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依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定位。

高中区域地理学习要循序渐进,逐层深入;重视过程,包括地理思维过程、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要反应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反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拓展、延伸知识;要总结、归纳方法和技巧,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如从印度半岛德干高原起伏和缓的地形特征,延伸到东非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乌拉尔山脉、巴西高原等地起伏和缓的地形特点,再从他们起伏和缓的形态总结出形成原因,再进一步深化为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通过这样的过程,形成了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后碰到其他的类似问题,就可能借助这样的过程,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达到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要渗透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事物的因果联系,加强区域的对比研究。通过对照、比较和分析,探究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同种地理现象为什么出现在不同的区域,不同区域的同种现象有什么差异,为什么有这些差异。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

区域地理的学习,要把握度,层次浅了,停留在义务教育的要求上,就起不了作用,与系统地理结合、渗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知识构成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教案(热门18篇)篇十八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是世界地理“认识区域”中“了解地区”部分的内容,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前面“认识大洲”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依托,并对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走进国家”部分起到了铺垫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五海三洲之地、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阿拉伯国家、世界石油宝库。本节教材紧紧抓住人地环境的内在联系,对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都有好处。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区域地理”内容中“了解地区”的部分,学生通过对前段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在地理方位性掌握上仍有欠缺,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继续重视地理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分析西亚的位置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在地图上指出西亚主要国家、五海三洲的位置。

(3)运用地图说明西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发挥小组优势,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分析并归纳总结。

(2)通过读图、填图,增强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来加强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西亚的国家、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2、难点:分析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启发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大量隐含地理信息的地图,并对如何读图给予相关指导,让学生发挥小组协作进行读图、析图、记图、用图,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总结规律方法,以此触类旁通。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将知识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说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新课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而对于本节课的时间,我是这样安排的:新课导入6分钟、新课学习24分钟、课堂小结4分钟和课堂练习6分钟。

导入新课我是这样安排的:播放《美国入侵伊拉克》纪录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

什么美国要入侵伊拉克?再由伊拉克引出西亚,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1、西亚的地理位置。

【过渡】展示阿拉伯民族图片。

2、西亚的气候出示亚欧气候类型图,找出西亚以什么气候为主?分析气候有。

何特征?通过分析地图,独立思考,得出西亚的气候特征:炎热干燥。

展示自学导航(二),学生生先按照导航要求自己看书、读图、思考来完成“自。

学导航(二)”,然后检验学生学习情况。

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并给予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从多角度总结,能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课堂练习:

读西亚政区图,完成西亚地理位置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以习题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反馈,便于学生扎实掌握)。

板书设计。

热点地区。

五海三洲之地。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气候特征。

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班级工作情况报告(汇总17篇)

    在工作中,情况报告是一份及时反馈和调整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掌握现状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精彩的情况报告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民政局个人工作计划(专业13篇)

    制定工作计划书时,我们需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来确定合理的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大家在编写工作计划书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惑和疑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常见问题

    县教育局工作计划(实用12篇)

    工作计划书是为了规划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内容、目标和方法而撰写的一种重要文件。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职场人士分享的工作计划书范文,希望能为您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慰问残疾人讲话稿(专业16篇)

    一份好的讲话稿应该包含明确的开场白、清晰的主题、具体的论述和精彩的结尾。通过阅读优秀的讲话稿范文,我们可以学到诸多演讲技巧和写作技巧。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

    办公室年终个人工作总结(优质17篇)

    办公室工作总结是一种倾听自己内心声音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六:通过总结项目失败的经验,我反思了自己的不足之

    创建平安校园工作个人总结(专业19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进行客观评价,发现不足并提升自己。在下面的个人总结范文中,你会看到不同写作风格和思维方式的展示,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学而思教学与教研岗(热门19篇)

    教研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对课程、教法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活动。这是一份集众多优秀教师智慧的教研资料,相信对于教育教学的改进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幼儿家访的工作总结与反思(通用21篇)

    月工作总结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几篇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这些范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

    班级班委会工作计划(优秀18篇)

    通过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我们可以提前预见到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下面是一些班级工作计划的案例分析和总结,一起来学习吧。为更好地开展家委会各

    特种设备应急预案版大全(13篇)

    应急预案的主要目的是及时、有序地组织和指导各项紧急响应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损失。参考他人的应急预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应急管理的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