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

时间:2023-12-22 作者:雅蕊

作文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训练,它既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写作的热情和想象力。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一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赛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祭龙习俗的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干支历法以及苍龙七宿正处南中天的天象有关。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古老星象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时空观。《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28组星宿,俗称“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为七宿,即为“四象”;在东方的7个星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四时周期相一致。

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时间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先天八卦以乾坤定南北,天南地北为序,上为天为乾,下为地为坤;正南为先天八卦的乾位,代表天。仲夏午月午日,苍龙七宿运行至正南中天(乾)方位,是龙升天的日子。苍龙群星一年四时的运行情况及事象规律,在《易经·乾卦》的爻辞中有阐发,仲夏端午苍龙运行至正南中天方位,对应乾卦第五爻的爻辞“飞龙在天”。在《易经》中,以八卦为基础又两两重合而构成六十四重卦;重卦乾由上下两个乾卦重合而成,它的卦形由六根阳爻组成;爻是要从下往上数,而阳爻又以“九”代称,故从下数第五爻称“九五”;九五之爻在上乾卦中居于中的位置,称“得中”,而且从总卦来看,它处于奇数的位置,阳爻处于奇位称“得正”,故九五爻既“得中”又“得正”,从其所处位置来看,就是大吉之位。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易经》称其为“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为大吉大利之象。古越人以龙作为部族保护神,自比是龙的子孙,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天象“飞龙在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形成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的礼俗,衍化成“端午节”。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2、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最经典的习俗,粽子是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其形状多样,主要形状是:尖三角、四角状。

3、佩戴香囊:过端午节,小孩要佩带香囊,具有驱蚊虫避疫之作用,还是点缀的上佳之物。香囊中装有朱砂、雄黄、香药,并用丝布等物品缝制而成,外形可爱。

4、系五彩绳:端午节系五彩绳具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绳,又称五彩丝、五色丝等,五彩绳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二

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据悉,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

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又有一说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

尽管民俗约定端午节第一场雨,要将彩绳摘下扔到雨水中飘走,以象征远离邪恶、烦恼和疾病,忧愁,但希望大家不要随地乱扔,最好抛到僻静处的雨水中,以免影响环境、增加环卫工人工作量。

端午节除了带五彩绳的习俗外,还有挂小辣椒、老虎鞋,孩子头上写上王字,这样孩子不闹,也是为了驱除灾害、瘟疫。

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

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在端午节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系线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着戴上彩绳,很多男子担心被别人看到笑话,就悄悄系在脚踝上。

这系五色绳也有讲究,必须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系上,否则就会不灵验,而且五色绳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时,将它仍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随雨水冲走。

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青色属木,代表东方,赤色属火,代表南方,黄色属土,代表中央,白色属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

以动物为标志,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龟蛇),中央为黄龙,均为灵物。

五色丝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因为至今没有关于这几种色彩为什么会消灾去病的具体说明。

可见这是俗信中具有魔力和象征的神奇物,和节日用的艾叶、菖蒲、雄黄等医药功用显然不同,纯属俗信求吉的需要。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节日的五色丝又充分表现了祝贺的含义。

儿童用五色丝系脖颈、缠手足腕,俗称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健索。

1、将5根不同颜色的线从中间编5股辫,做扣眼。大小要把握好,倆边绳子要基本一样长。

2、取其中的一根线绕住打个单扣,此时每种颜色的线成了2根。

3、将之前准备好的线,分别对折和扣眼下同色的线一起编四股辩。注意一定要编四股辫,打平结的时候才平整。

4、另外取一根玉线(喜欢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在之前编好的四股辫上打上平结,一定要把五根四股辫编在同一平面上,排列顺序吗,自己觉的怎么漂亮就这么排。

5、平结编到一定长度,就可以剪掉烧粘了,长度自己来掌握。

6、四股辫编到需要的的长度。

7、再取一根玉线编平结,和前面的颜色、长度要一致。

8、下面就是关键了平结烧粘好后把甩线理一下,左边右边各留5根不同色线(做纽扣结用),中间剩下的10根甩线剪掉烧粘。

9、打好纽扣结。多余部分剪掉,调好线后剪掉烧粘。

10、本命年五彩绳就做好了,如果是端午结变下颜色就行了。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三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欢迎阅读!

1、吃粽子:

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有吃粽子的习惯,现今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鲜肉粽、蛋黄粽、蜜枣粽、原味等等。这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粽子的摄入量,不要因为贪美味而伤了身体。同时记得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

2、吃蛋: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据说吃端午节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会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都不会头痛。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4、门口挂艾草和菖蒲:

端午节门口插艾草和菖蒲是人们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草插于门口、悬于堂中,以求除疫避邪,家庭平安。

5、点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在端午节时,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端午节菖蒲水洗手:

因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7、挂艾虎: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邪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8、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人们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虎为兽中之王,以示镇邪。

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气旺盛,百邪皆避。端午节是集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治病防病。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求吉祥。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一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驱鬼辟邪。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招百福。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采茶、制凉茶。

在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四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1、纪念屈原。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2、纪念伍子胥。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这则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孙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在浙江绍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传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寻找父亲。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江而亡,五日后从江中抱出父亲的尸体,就此传为神话。据史料记载,自宋代以来,历代帝王都曾对曹娥大事褒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吴越民族图腾祭之说。

这种说法来自诗人、学者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闻一多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因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而且古代吴越百姓还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此外,古代五月初五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闻一多认为这应当是“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闻一多对于古代神话和传说深有研究。在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和《端午考》著述中,考证了端午节的起源。他指出端午节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吴越民族的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族祭的节日,距今至少有四五千年历史。那时居住在江南地域的吴越族由于不断遭受水旱灾害和瘟疫虫害的威胁,便以“龙”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希望“龙能保护自己”,并“断发文身”,将自己装饰成龙子的模样。

每逢夏熟季节五月五日这一天,他们都要举行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置于竹筒里,或裹以树叶,放于水中,献给图腾神,同时也自己食用。为了取悦图腾神,还制作了龙形木舟,在水上争相竞渡,击鼓,以此来敬神娱神。

5、夏至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刘德谦认为,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来自夏至说。他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趣谈》中表示,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没有提到五月初五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了夏至节中。而端午节风俗中的“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活动,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此外,《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是夏至。

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端午节习俗:写符念咒。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而且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节习俗: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清蒸出来,香味四溢,不油腻,还具有健胃消食,祛风除湿,清凉解毒之功效。

5、端午节习俗:插艾条。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茎叶有挥发性精油,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气,因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杀菌消毒。

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传说五色线不能随便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疾病冲走。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常保安康。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粽的习俗。

2、忌恶日。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的习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

3、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北方一些地区,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的,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五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汨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相传钟馗为唐代人,到长安应试考中状元,因其貌不扬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后来托梦给唐明皇,决心歼除天下魔鬼。当时皇宫内正闹鬼邪,唐明皇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图》。并将此画悬挂后宰门用以驱妖镇邪,宫中遂得安宁。唐明皇加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钟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后神话传说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9、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0、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鱼虾所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12、破火眼。

江苏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是日,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玻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

13、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14、剪彩葫芦。

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15、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曾描绘: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1、忌恶日,小孩儿“躲午”

五月在风水习俗中称为“恶月”,是不吉利的月份,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为“重五”,是恶上加恶,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所以端午节这天有“躲午”的习俗。

2、忌讳最多的一日。

端午节有一个比较普遍的活动就是祭祀先人了,在这天里,有很多地方的习俗是将粽子丢到河里。有些地方的人认为,端午节的时候不要让自己心情不好或者是压抑,不然的话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一些喜庆的活动或者是搬家、上任、动工等等,都是不适合在这天里进行,而在这天里最适合于自己的家人团聚。

3、忌戴大红大紫的珠宝。

红色宝石往往非常喜庆,在端午缅怀先人这样的节气就不是很合时宜了。红碧玺、红宝石、石榴石、红纹石、南红玛瑙等红色的玉石珠宝,还是尽量不要佩戴。在中国传统中,紫色是非常尊贵的颜色,也总是被看作帝王之气,能够震慑四方。这样看来,平时佩戴能量大,端午祭祀的时候,也最好不戴紫色的珠宝。

4、小孩子戴的香包不可以丢失。

在我国北方,一些地方的孩子在端午节的时候有着佩戴香包的习俗。而且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果是佩戴了香包的话,那么在这天里是不可以丢失的。民间有一个说法,如果当天小孩子的香包不见了,那么就可能在这一年里遇到灾难。而等过了端午节之后,孩子们可以直接把自己所佩戴的香包顺手扔到河里,这样就可以避灾。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六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并力主联齐抗秦,但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眼见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割,五月五日,终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身殉国。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到江里,让鱼虾吃饱不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七

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

在端午节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系线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着戴上彩绳,很多男子担心被别人看到笑话,就悄悄系在脚踝上。

这系五色绳也有讲究,必须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系上,否则就会不灵验,而且五色绳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时,将它仍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随雨水冲走。

端午节为什么带五彩绳?端午节系五彩绳的习俗起源于汉代,至今不衰。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据悉,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又有一说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

尽管民俗约定端午节第一场雨,要将彩绳摘下扔到雨水中飘走,以象征远离邪恶、烦恼和疾病,忧愁,但希望大家不要随地乱扔,最好抛到僻静处的雨水中,以免影响环境、增加环卫工人工作量。

端午节除了带五彩绳的习俗外,还有挂小辣椒、老虎鞋,孩子头上写上王字,这样孩子不闹,也是为了驱除灾害、瘟疫。

端午节五色绳编法。我国自古就有流传端午节这天佩戴五色绳能保佑人们长命百岁的说法。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端午节五色绳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有两千年。端午节五色绳编法简单,今天小编有带给大家三种端午节五色绳编法,从入门到大师让你学会端午节五色绳怎么编制。

材料准备:五色绳(长度根据手腕粗细判断)、大头针、剪刀。

制作步骤:

第1步:把一根绳相对放在平处。

第2步:右边的这条线从后往前以顺时针方向在左边的线上绕一圈。操作者觉得不方面固定的可以用大头针固定好。

第3步:左边的线从前往后,以逆时针方向绕一圈,然后从右边的线中穿出来。

第4步:将两条线拉紧,形成第一个绳结。

第5步:重复2,3步骤,可以得到一小段编好的绳。

第6步:重复2,3步骤即可编出蛇结。

第7步:完成。

材料准备:五色绳六根(长度根据手腕粗细判断)、大头针、剪刀、打火机。

制作步骤:

第2步:将六根绳绕成一股,然后对折中间捻紧。

第3步:用手指把捻紧扩圆。

第4步:交叉合拢。

第5步:用一根绳子缠好收线时线尾在线圈内拉紧。

第7步:左右交替着编每编完四个交叉拉紧一次整理整理形状。

第8步:编到一定长度收尾,收尾方式和开头一样。

第9步:尾巴剪了四根线用一个纽扣结收尾。

第10步:一手拍照一手编明显手不够用吖!!!

第12步:剪掉多余的线弄一弄手绳的弧度ok了。

第13步:扣好扣子完成。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八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是开始的意思。《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农历的正月开始为寅月,按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

古人常把“五日”写成“午日”,所以,“端五”可以写成“端午”。到了唐代,因唐玄宗是八月五日生,为避“五”字讳,由当时的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因古人又常把“午时”当做“阳辰”,于是端午又可称“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九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

对联。

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无非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们的话说,图个吉利,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在正式竞渡开始时,气氛十分热烈。唐代诗人张建封《竞渡歌》:……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这些诗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龙舟竞渡的壮景。妇女们平时是不出门的,如今也争着来看龙船,银钗耀日;鼓声、红旗指挥下的龙舟飞驰而来,掉如飞剑,鼓声如雷;终点插着锦绮彩竿,作为标志。龙舟向着标飞快地驰近……近代的龙舟比赛也大抵相同,不过规程稍严格一些。近年来,国内外都出现了国际龙舟比赛,吸引了各国健儿。

除了比赛速度外,划龙舟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龙舟游乡,是在龙舟竞渡时划着龙舟到附近熟悉的村庄游玩、集会。有时龙舟还有各种花样的划法,具有表演的含义。如广州的龙舟,挽手用桨叶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飞溅;船头船尾的人则有节奏地顿足压船,使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一般。浙江余杭县龙舟,有的是让人把龙尾踩低,使龙头高翘,船头的急浪便从龙嘴中喷吐出来,如龙吞云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游船式竞渡。如《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是划着龙船、摇船在水上奏乐、游玩。在《梦粱录》中记载南宋杭州龙舟六只,戏于湖中。湖上有龙舟,只是画舫游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边观看龙舟的娱乐,也属于游戏之类。《旧唐书》中记穆宗、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卷七,记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竞渡之俗。其中有彩船、乐船、小船、画舱、小龙船,虎头船等供观赏、奏乐,还有长之四十丈的大龙船。除大龙船外,其他船列队布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光阁观龙舟,看御射监勇士跑马射箭。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乾隆、嘉庆帝等均往观看。

又有夜龙舟。在浙江武进,过去有夜龙舟,在四面挂起小灯以竞渡。四川五通桥从1982年起出现了夜龙舟,在舟上装电灯,配焰火,漂浮河灯,辉煌夺目。浙江少数地方还于水上设堆堆浮焰,让张灯结彩的龙舟从焰中穿过。

又有旱龙舟,是在陆地上进行的模拟龙船比赛的活动。如《南昌府志》载:五月五日为旱龙舟,令数下人异(共同拾东西)之,传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钱祈福,竞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义县,过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认为可除邪祟。另广东的佛山、东莞、信宜都有旱地划龙舟之俗,实际上是一种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时的旱地龙舟最为壮观。又如《徽州府志》载: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为之,袭画状似鳅,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绪市。另有把小型旱龙船给小儿做玩具的。

在划龙船时,又多有唱歌助兴的龙般歌流传。如湖北秭归划龙船时,有完整的唱腔,词曲根据当地民歌与号子融汇而成,唱歌声雄浑壮美,扣人心弦,即举揖而相和之之遗风。又如广东南雄县的龙船歌,是在四月龙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时止,表现内容十分广泛。流传于广西北部桂林、临桂等地的龙船歌,在竞渡时由众桡手合唱,有人领呼,表现内容也多与龙舟、端午节俗有关,歌声宏远动人。《广西民间音乐选集》中收有临桂县(4龙船歌》组曲,如号子般的节奏鲜明、热烈,唱起来必定十分动人。

另外,还应说一下女龙船。在过去,许多地方的龙舟竞渡均不许妇女参加,认为妇女接触龙舟很不吉利。如今各地都出现了女子龙舟队,英姿讽爽的女人们奋勇争光,争夺第一,丝毫不弱于须眉男儿。

与春节有舞龙也有舞凤一样,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的来源如上述,是源于远古的乌舟、鷁舟。古代宫廷中有凤阿(如《天府广记》中记明代宫廷便有),民间有凤船竞渡。《粤囊》载:龙舟以吊大夫,凤船以奉天后,皆与五日为胜会。庚午之夏,番禺石桥村入聚万金,制凤船,长十丈,阔丈三,首尾高举,两舷重翼为舒敛,背负殿宇,以奉天后,游各水乡。1964年后香港又出现了凤艇赛。这种凤艇艇身稍短,可坐16名队员,饰有凤头、凤尾,由女队员竞渡。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比赛形式,合龙凤呈祥之意。

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顺德县志》载:大良之龙风船妙极华丽。但今已不见了。湖南汨罗县的龙舟,前装龙头,后置凤尾,凤尾是用包有红纸的竹篾成扇形插于船尾,如矩尾一般,也可称为龙凤船。龙凤船,似乎是龙船与鸟船相融合后留下的痕迹。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中国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中国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中国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还有一个传说是,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一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这一条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闪耀的鳞片。当鱼人把手触向鳞片时,蛇眼里闪着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怜。渔人顿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原来,它是一条上天的神龙,它是因触犯了天条,受玉皇大帝处罚,变成这模样,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锁—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闪耀的鳞。玉皇曾言:这锁要打开,除非得到人的阳气。刚才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小龙它是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1984年,原国家的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举办了屈原杯的龙舟赛。

龙舟赛的历史很是悠久,传入国外后,它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新西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洲、澳门、香港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龙舟赛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展的比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龙舟节。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但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泉州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与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独惠安崇武较为特殊。早年崇武在端午节也有赛龙舟,但与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于台风季节即将到来之前在海上举行的祝神驱魔活动。据传后来因某一年失事,就不在海上赛龙舟,而是改在陆上游龙舟,游行时要唱《阿螺歌》,其歌词大意是请求神灵消灾灭祸,但是近百年已没再举行。由此看来,崇武的赛龙舟、游龙舟和采莲习俗一样,都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王之神威,避恶消灾保平安。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十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每当听到这首儿歌,我就想起了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来要回到战国时期的楚国。当时楚国有一位士大夫叫屈原,他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他主张授贤任能,章明法度,但遭到了小人的嫉妒诋毁,被楚王革职流放。后来,秦国挥兵南下,攻破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消息,悲愤欲绝,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他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国人怀念屈原,担心鱼虾吃掉屈原遗体,就把米饭包起来,投到江里,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为了纪念屈原,人们把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也成“诗人节”。人们在这一天不仅包粽子,还举行龙舟比赛。这一抚慰忠灵的习俗世代相传,直到今天。

端午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无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十一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五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一,受到全国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视。它的别名很多,有端午、端阳、蒲节、重五、女儿节、诗人节、沐兰节等等。端午节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为人所知的有下列六种: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十二

根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古老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固本思源等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与普及的过程。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先秦时代端午节的节俗活动鲜见于中原文献记载,就现存文献没法直接考证其源流。关于端午节的相关文字记载,“端午”二字,最早出现在晋代的《风土记》中,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论文中考证认为:吴越先民以“龙”为图腾,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每年在端午这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这便是龙舟竞渡习俗的由来。关于龙的传说,在《易纬通卦验补遗》等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路史》:“天皇氏骧首、鳞身”。《河图》:“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曰:“五龙治在五方,为五方神。”《春秋命历序》:“(五龙)父子分治五方”。以“龙”为图腾,在图腾时期,四支族的四龙各治一方,而以团族的一龙为中央共主,所以有五龙分治五方之说(闻一多《端午考》)。这些龙的历史传说,其实即是源于上古吴越先民对龙的崇拜与信仰。

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特色。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7]。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实上,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端午节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又注入新的内容。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十三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17多年历史。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十四

民间把五彩绳看成“五彩龙”,端午节又称“小儿节”,五月被古人称为毒月,端午节拴五彩绳有保护儿童驱妖避邪之意。随水冲走的五色绳就会变成小龙,带走你身上的不好的东西。这样一来,烦恼、忧愁都随着雨水流走,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据悉,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汉代应助《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男左女右,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又有一说如果小孩还没满一岁,就只系红色的彩线。尽管民俗约定端午节第一场雨,要将彩绳摘下扔到雨水中飘走,以象征远离邪恶、烦恼和疾病,忧愁,但希望大家不要随地乱扔,最好抛到僻静处的雨水中,以免影响环境、增加环卫工人工作量。

端午节除了带五彩绳的习俗外,还有挂小辣椒、老虎鞋,孩子头上写上王字,这样孩子不闹,也是为了驱除灾害、瘟疫。为孩子系五彩绳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它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长命锁的前身是“长命缕”,也被称之为“长命缕”。其意义在于锁住小孩的命,避免病魔疫鬼侵入危害小孩。古人认为小孩一旦戴上了锁,就能无灾无祸,平安长大;长命锁更多表达的是长辈对晚辈的祝福。

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悬挂上五色丝绳,以避不祥;所以传统上用五色彩丝编成绳索,配以银锁,缠绕于儿童手臂,以祈求辟邪去灾,祛病延年!在端午节的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系线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一些已婚的男人也被妻子逼着戴上彩绳,很多男子担心被别人看到笑话,就悄悄系在脚踝上。这系五色绳也有讲究,必须要在太阳没出来之前就系上,否则就会不灵验,而且五色绳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只能等到端午节后的大雨天时,将它仍在自家院墙的排水口,随雨水冲走。

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信仰五行阴阳之说,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青色属木,代表东方,赤色属火,代表南方,黄色属土,代表中央,白色属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以动物为标志,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龟蛇),中央为黄龙,均为灵物。五色丝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征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因为至今没有关于这几种色彩为什么会消灾去病的具体说明。可见这是俗信中具有魔力和象征的神奇物,和节日用的艾叶、菖蒲、雄黄等医药功用显然不同,纯属俗信求吉的需要。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节日的五色丝又充分表现了祝贺的含义。

儿童用五色丝系脖颈、缠手足腕,俗称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健索。

1、将5根不同颜色的线从中间编5股辫,做扣眼。大小要把握好,倆边绳子要基本一样长。

2、取其中的一根线绕住打个单扣,此时每种颜色的线成了2根。

3、将之前准备好的线,分别对折和扣眼下同色的线一起编四股辩。注意一定要编四股辫,打平结的时候才平整。

4、另外取一根玉线(喜欢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在之前编好的四股辫上打上平结,一定要把五根四股辫编在同一平面上,排列顺序吗,自己觉的怎么漂亮就这么排。

5、平结编到一定长度,就可以剪掉烧粘了,长度自己来掌握。

6、四股辫编到需要的的长度。

7、再取一根玉线编平结,和前面的颜色、长度要一致。

8、下面就是关键了平结烧粘好后把甩线理一下,左边右边各留5根不同色线(做纽扣结用),中间剩下的10根甩线剪掉烧粘。

9、打好纽扣结。多余部分剪掉,调好线后剪掉烧粘。

10、本命年五彩绳就做好了,如果是端午结变下颜色就行了。

1.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2.当你睁开眼晴时,希望你能看到我祝福,祝你有个阳光般的心情;闭上眼睛前,要你收到我的问候,晚上做个好梦,祝端午节快乐!

3.端午节,将来到,送个粽子问声好,祝你:工作勤奋“粽”顺利;事业兴旺“粽”成功;生活惬意“粽”美满;万事无忧“粽”好运。预祝:端午节快乐!

4.艾叶又飘香,时间近端阳;低头思好友,就在水一方;念念未敢忘,问候送心上;届时配香囊,佑你永安康;粽子尝一尝,瑞气满口香。

5.你的微笑让我魂绕,你的滋味让我难忘,你的甜蜜让我回味,你的外套我要脱掉,你的内涵我要看到,你的全部我要领教,你的芳香我要吸光,你叫我的心在荡漾,你叫我爱的发了狂,我决不能让你跑掉:粽子!。

6.端午赛龙舟,三龙湖上走。金龙快快游,祝你壮如牛;银龙快快游,祝你财源流;铜龙快快游,祝你没哀愁。三龙伴随你,天天大丰收。端午快乐!

8.夏知道春已走过,风明了云的漂泊,天了解雨的落魄,眼懂得泪的懦弱,我知道你的快乐:脱光绿色衣服,心里甜蜜多,等人来咬说,好香的粽子!端午快乐!

9.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10.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11.故乡的端午节,浸透着一种浓浓的乡亲、亲情。

12.你非牙齿我非米,却依然要一生一世粘着你,我非粽叶你非米,却依然要一层一层裹住你,粽中有米终有数,可我对你的祝福数不尽,祝你端午节快乐!

13.划龙舟,挂菖蒲,前途事业不用愁;喝黄酒,贴五毒,年年岁岁都有福;系百索,戴荷包,一生一世避邪毒;过端午,吃粽子,中华传统永长久。

14.从前与我一起踏青的小伙伴儿,能联系上的所剩无几了,那份甜美的幸福一直藏在心底,无人与我分享。每逢端午,倍觉思乡。

15.闻着粽子的甜香,想起你可爱的模样;看着热烈的龙舟,想起你温暖的双手;挂起浓绿的艾草,想起你甜美的微笑。亲爱的朋友,今天是端午节,愿你过得快乐幸福。

16.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17.一把糯米、两颗红枣、三片粽叶、四根丝线、缠成五圈是端午;一个节日、两人祝福、三羊开泰、四季平安、聚成五福过端午!节日快乐!

18.端午节,中国米饭和外国汉堡打群架,米饭见了夹心的就打,汉堡包、三明治等无一幸免。肉粽被逼到黄河边上,把衣服一脱,大叫:看清楚,俺是内鬼!

19.端午节到了,送你一个甜粽子,愿你家庭幸福爱情甜蜜;送你一个香粽子,愿你身体健康吉祥如意;送你一个粘粽子,祝你好运不断财运连连;五月五端午节,祝你节日快乐。

20.许是好多年未曾触及家乡的端午节,生在记忆里的美好都是小时候的片段,很亲切。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十五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亦名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民间又俗称“五月节”。有关端午节的由来,民俗中传说较多,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十种: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载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因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端午纪念屈原一说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十六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是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端午节最早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有个叫屈原的楚国人,他在楚王身边做官,是一位忠臣。昏君楚王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的悲痛。他们含着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身体。这就是五月端阳包粽子的来历。

而赛龙舟是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而粽子则是百姓不忍心忠臣被鱼虾吃食,故而将米饭等食品做成粽子投入江中,以求保屈原全尸。

小孩还要挂香囊的。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还有挂艾叶、菖蒲的习惯: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十七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二:“九子粽”的传说。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2023年端午节的由来介绍(热门18篇)篇十八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形式:

赛龙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屈原又因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日、夏节。虽然名史了。

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的`有以下四种说法:

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安全生产重如山安全生产心得体会(专业20篇)

    写心得体会能够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表现和成绩。心得体会范文1:通过这次工作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大家齐心协

    2023年幼儿大班社会教案爱在哪里(实用22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与幼儿园教学大纲和教学流程相衔接。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大班教案范文,其中包含了一些独特的教学设计和方法。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大班多数幼

    2023年建筑工程个人工作计划书(专业20篇)

    工作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制定出一个高质量的工作计划书是一项挑战,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过去的20xx年是某某公司的

    2023年为上课要举手发言(通用19篇)

    优秀作文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的展示,更是对心灵的释放和思想的启迪。下面是一些成功的作文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起许许多多的往事

    最新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的小学生读后感范文(16篇)

    读后感还可以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主动性和积极性。接下来是一些小学生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看完《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

    2023年污水处理厂个人述职报告(优秀19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述职报告是一种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方式,它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发展空间。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述职报告

    最新清明的微课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教学计划是有效实施教学的基础,它具体规划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向和步骤。下列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例子,供广大教师进行参考和借鉴。认知目标的达成:懂得通过人物的外

    2023年营销策划职位岗位职责(精选18篇)

    运用合适的营销策划可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推广和销售效果。接下来是一些市场营销专家提供的营销策划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职责描述:1、对市场有

    最新暑假放假通知(精选18篇)

    请大家留意,我们需要通知大家,下周将有一批新员工入职。以下是一些精选通知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通知撰写方面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尊敬的家长:你们好!20xx

    最新高中英语生命的选择(专业14篇)

    通过学习英语,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更多关于世界的知识。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关于英语写作的技巧和窍门。读了袁枚的这首小诗,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