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国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大全6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灵魂曲最新大国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大全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国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篇一

1997年,郑志明从职高毕业,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学徒时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磨炼技能,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让他的钳工技能炉火纯青——手工锉削平面可将零件尺寸误差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手工画线钻孔的位置误差能控制在0.05毫米以内。

勤奋的郑志明还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工余时间,他总会找到企业的工程师请教电机转数、扭矩、机械动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郑志明调侃说,觉得自己“有点笨”,“今天学会了,过几天又忘了,又要去请教,只能反复学。”

理论知识和复合技能的储备,让郑志明对于工艺改进有了全新的认知。

在一次设备工艺改造中,他发现,公司花大价钱购入的进口设备看似“高大上”,但实用性却不强。

于是,他瞄准前沿新技术,从机器人编程、控制技术学起,后来又开始探索机器人设计制造,硬是“啃”下了《机器人编程》等十几本专业书籍,成了自动化技术领域小有名气的“土专家”。郑志明带领创新团队展开攻关,最终,他们研发出的专业设备投入使用后,性能实用性比进口设备更好。

“一个班下来再不会像从前那样腰酸背痛了,咱们自己研发的设备好使。”工人们纷纷夸赞。看着工人们操控自己参与研发的设备,生产效率提升,劳动强度降低,优质零部件有序下线。郑志明在车间凝视许久,这是属于“智慧”工匠独享的成就时刻。

大国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篇二

今年53岁的高xx,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发动机车间班组长,35年来,他几乎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即为火箭焊“心脏”——发动机喷管焊接。有的实验,需要在高温下持续操作,焊件表面温度达几百摄氏度,高xx却咬牙坚持,双手被烤得鼓起一串串水疱。因为技艺高超,曾有人开出“高薪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聘请他,高xx却说,我们的成果打入太空,这样的民族认可的满足感用金钱买不到。他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长征五号”火箭发动机的喷管上,就有数百根几毫米的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高xx需要通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才能把它们编织在一起,焊缝细到接近头发丝,而长度相当于绕一个标准足球场两周。

高xx说,在焊接时得紧盯着微小的焊缝,一眨眼就会有闪失。“如果这道工序需要十分钟不眨眼,那就十分钟不眨眼。”。

高xx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正是这份自豪感,让高xx一直以来都坚守在这里。35年,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助推下,成功飞向太空。这个数字,占到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总数的一半以上。

火箭的研制离不开众多的院士、教授、高工,但火箭从蓝图落到实物,靠的是一个个焊接点的累积,靠的是一位位普通工人的咫尺匠心。

专注做一样东西,创造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可能,高xx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大国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篇三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李xx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李xx是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李xx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李xx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李xx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大国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篇四

小余,圆柱齿轮制造中心车工,中共党员,集劳动模范、先进个人、质量标兵、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于一身。

在几台硕大的新型数控车旁,一台卧式普通车床显得毫不起眼,小余却把它当成自己的骄傲:“尽管数控车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但是一些特种零件还是需要更灵活的普车才能完成加工,普车对手上功夫的要求也比数控车高出很多。”带着这一份自豪,小余时刻要求自己精进技术,提升水平,用自己这台被时光打磨得熠熠生辉的普车攻克那些数控车解决不了的难题。

不过,小余并没有只守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相反,他努力把自己锤炼成一个“多面手”,打造成一颗“螺丝钉”,随时准备向中心最需要他的地方出击。在熟练掌握车工技能的基础上,他又先后取得了钳工、蜗杆磨、动平衡等工种的操作证,在有需要时及时弥补中心人员空缺,协助突破瓶颈工序。现在,他还在继续学习新工种的操作技能,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成长与收获。

在统一的工装之上,小余时刻警记在胸前别上党徽,他用这枚闪闪的党徽提醒自己,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影响带动身边人齐头并进、勇毅前行。他时刻保持着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在质量问题上,小余精益求精、实现了全年零件加工零超差、零报废。面对生产任务,小余更是主动揽责,不怕苦,不畏难。

去年11月,某型号动平衡工序安排十分紧张。小余投入到这场生产攻关战斗中。他说,只要工作需要,就竭尽全力做到最好。在他的感染之下,大家一起行动,最终成功在凌晨两三点顺利完成了任务。当大家走出生产中心时,天空中已经挂满了繁星。小余说,那一天的星空格外美丽。

虽然普车更加灵活、适应性更强,但数控车床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远高于普车。因此,小余一直致力于工序的改善,将普车工序数字化,把需要大量技术和经验积累才能处理完成的工序简单化、普及化,以此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在完成的大量改善项目中,某零件空刀槽加工工序改善带给了他满当当的成就感。

某零件加工需要在零件内部深处角落刻出两个空刀槽,操作空间小、刀具难以标准化,此前先用普车车出刀具再进行加工,耗时长,刀具通用性差,一次加工合格率也低。小余主动请缨,解决空刀槽加工难题。在一年多时间里,他自己购买刀具,动手改造,进行试验,终于研制出以“长条状刀身+刀头”为结构的新刀具,该刀具可以轻松深入零件内部进行操作,还可以灵活更换刀头适应不同加工要求,最为重要的是,新刀具可以应用到数控车上。利用新刀具加工,该工序合格率从93%提高至100%,生产周期由3至4天缩短为1天,从高难度工序变成了人人都可操作的简单工序。“我在这项改善里投入多,想法多,改善的效果也好。如今,这项改善不仅解决了中心多个复杂图号的加工问题,更是在全公司推广开来。每当看到我的改善成功解决生产难题,助力科研生产任务完成,我就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小余的话语里溢满了自豪。

小余能干、肯干、实干,但并不只会“蛮干”,他经常将日常生活的细节与工作的细节结合起来,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工作“小妙招”。

磨齿班对薄壁零件进行加工时,常常产生加工振纹,造成产品加工粗糙度不合格。当大家对这一问题一筹莫展之时,小余从铜锣中获取了灵感:如果对锣增加配重,锣就振动不起来,怎么敲都敲不响。于是,小余提出了“在零件上增加环形配重”这一方案,并自告奋勇亲手加工配重块,在一段时间的试验后,加工振纹这一“顽疾”果然手到病除。

中心打磨零件使用的研磨轮一旦磨损就必须更换,但其实长期与零件接触、磨损严重的部位只占轮体的五分之一。小余从裁纸刀上得到启发,他将磨损部分车去,剩下的完好部分还能继续使用,这一举措将研磨轮的使用寿命延长了五倍,为公司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

小余说:“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从点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定能把事情做好。”热爱、用心、创新,正是在岗位上的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突破,才铸就了“劳动模范”这张金字招牌,更铸就了“小余”这个比金子还要掷地有声的大名。这个名字正昭示着小余取得的一切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我,忠于航发!”

大国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篇五

张路明1984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对抗专业,毕业后到国营750厂(广州无线电集团)工作。他长期扎根专业技术一线,从事无线通信射频电路设计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埋头钻研,聚焦军工通信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制,先后突破了短波小型化射频信道的“机芯平台”“高速跳频”软切换技术、“抗强干扰”同轴腔体滤波器、“超宽带大动态”低噪声放大技术等数十项关键技术,其中多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突破了国外在高性能短波侦收、小型化高性能抗干扰电台、超宽带短波通信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封锁,他参与研制了共4代(模拟、数字、自适应、自动)短波、超短波通信系统数十型号产品,支持了我国在短波、超短波电台等军工通信装备紧跟世界领先水平同步发展。

他从1988年至今负责研制“100w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xx战术短波跳频电台”“舰艇遇险救生通信系统”“125w自适应电台”“软件无线电网关”等多个项目。中国自主研发制造战斗机歼20是国防重器,意义重大且深远。他负责其中“x20机载短波通信设备”项目,指导确定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通过试飞验证,该技术方案基本解决了机载短波通信设备发射效率低的`问题,较大提升了有效通信距离,满足了飞机远距离覆盖的要求。

大国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篇六

xxx参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业部数控组当了22年的组长,他所带领的团队主要承担着国家防务装备惯导系统关键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圆满完成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重要部件生产任务。

他率领团队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该型号研制的关键瓶颈。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于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为我国新型防务装备、卫星研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他还通过持续创新改进工艺方法,开展了大量试验,成功将陶瓷类产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95.5%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xxx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半球动压马达柔性制造系统改造”等管理创新、技术创新18项;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00余条,涉及生产管理、工艺技术、减本降耗、安全生产等多方面内容,并依据此合理化建议优化工艺50余项;22项攻关成果和研究课题解决了公司最关键最迫切的。技能难题,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百余万元。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