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梦幻泡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实践的重要参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此处附上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它们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写作的新启示和新思路。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一

【论文摘要】: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文章通过分析几种国际著名商标翻译的实例详细阐述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并建议商标译者在进行商标翻译时需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上,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使商标实现其刺激消费的功效。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化内涵;商标翻译。

1.引言。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商标是刻在或印在一种商品的表面或包装上的标志、记号(图画、图案形文字等),使这种商品和同类的其他商品有所区别。商品的商标如同人的名字,是产品形象的代表和产品质量的象征。好的商标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为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具有典型的文化属性,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涵义,故其翻译必然进入跨文化交际的领域,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面镜子。

2.商标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蕴含丰富的概念。萨默尔在其着作《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作了比较全面的定义:文化是通过个人或者群体世代努力所获得一切沉积物,包括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行为、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概念、角度、空间关系、宇宙观以及制造物等。[1]在与文化相关联的众多因素中,语言与之关系甚为密切。语言不仅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语言的使用。[2]商标词来源于一定的语言,因而必然打上该语言所属文化的烙印。各种类型的文化由于其发展历史途径、地理位置环境等不同而形成具有各自特点的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已鲜明地反映在商标词中。

商标翻译与文化差异密不可分。在社会生活中,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在商品商标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因此,商标译名者就必须从跨文化交际这一视角出发,在商标翻译中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由于世界各国有着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种族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背景的差异,处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西方国家,人们往往习惯于抽象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人则习惯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本质区别在于思维加工时所使用的基本单元不同,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概念,而形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感性形象。[3]在把这样的品牌名称翻译成汉语品牌时,就要注意从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转换。因此,许多表达较为抽象的英文商标被翻译为中文时都进行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商标名pepsicola,cocacola,colgate,rejoice在翻译为中文时分别为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高露洁,飘柔,不仅具体形象,而且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这种翻译方式无疑考虑到了不同文化之间人们思维方式的不同,并为商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社会价值观。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社会价值观是指社会中的人对他周围事物的评价以及由此而采取的行为取向,它是人们行为的方向和动力,因此,社会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不同点就在于人们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态度。西方文化中人们强烈地崇尚个人主义。他们崇尚个人奋斗,进取和创新。因此西方品牌常常以与商品相关的人物的姓名作为品牌名称。然而,在中国,集体主义被人们所尊崇,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对商标翻译起着重要的影响。例如,budweiser被翻译为百威,gome被翻译为国美,aiwa被翻译为爱华等。

华夏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求吉祈福的民族文化心理,尤其是对事物命名时,在心理上更愿意选取喜庆吉利的字眼或通过谐音、词义联想等手段把事物的名称与美好的愿望联系起来。商标翻译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命名的过程,因此趋吉避凶、求吉求福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翻译商标时,中国人会尽量选择代表美好事物的词语而避免使用代表邪恶事物的词语,如著名法国香水poison,用一个极具刺激意味的词反映出该香水的非凡之处,这是符合西方人审美观和求异心理的,但是,该香水进入中国时,人们则按照poison的谐音将其取名为百爱神,寓意美好,能引起人们美好的心理感觉。

3.4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除了概念意义外,很多词还有其联想意义或文化内涵。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商标也不例外。商标在一种文化中可能具有极好的联想含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却可能暗示极糟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商标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民族心理因素,格外重视所选词语的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凤代表着高贵,有着很好的文化内涵,人们总喜欢用类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语句来表达他们对年轻人的美好期望。因此,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商标都和龙凤有关,如中国著名自行车品牌凤凰。然而,尽管凤凰牌自行车在外形和性能上都很无可挑剔,但进入西方市场时却销路平平,这主要是因为在英美国家,人们在心理上对龙和凤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和情感。在西方文化中,龙是十分凶残的动物,而凤凰是一种生活在沙漠的动物,在西方文化中意味着逃生[5]。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通常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相应的也有着不同的宗教禁忌。了解这些禁忌对商标翻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为人们的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所以在翻译商标过程应尽力避免与人们的宗教信仰尤其是宗教禁忌产生抵触,否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该商品的市场型和销量。

4.结论。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作为语言的组成部分,商标同文化紧密相连。商标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际方式,必须考虑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6]商标译者必须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上准确把握原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并且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使目的语符合本国文化语境中受众的表达习惯,迎合其审美心理,才能使商标实现其刺激消费的功效。

参考文献。

[1]r&.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

大学出版社,1997.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二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吾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翻译。

在天下值得担忧的事情中,不必担心人才不多,只是担心处于上层地位的人不希望有很多人才;不必担心有才能的人不想有所作为,只是担心处于上层地位的人不让他们有所作为。使用人才,就像为国家竖起栋梁一样,得到了人才,就会带来国家的安全和光荣,失去了人才,就会使国家灭亡、给它带来耻辱。那么处于上层地位的人不希望人才很多,不让他们有所作为,是什么原凶呢?这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受到了三方面的蒙蔽。其中显得最突出的蒙蔽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地位可以不会受到危亡和耻辱的威胁,终身没有天下危亡的祸患;失去有才能的人对于国家太平或者发生**的命运没有什么影响,所以便安心地随意按自己的意志办事,可是最后却要陷入衰败、**、危亡和耻辱的境遇之中。这是他们思想上的一种糊涂认识。又有一种人认为我的爵位、俸禄、权势和钱财足够引诱天下的有才之士,他们的荣辱、忧伤都取决于我,因此我就可以安然坐着用傲慢的态度对待天下有才能的人,而他们将没有不投向我的,可最后这种人也要陷入衰败、**、危亡和耻辱的境遇之中。这也是他们思想上的一种糊涂认识。又有一种人不研究培养、教育和录用人才的方法,却成天忧心忡忡地认为天下实际上没有有才能的人,而他们最后也要陷入衰败、**、危亡和耻辱的境遇之中。这也是他们思想上的一种糊涂认识。这三种糊涂认识,所带来的祸患是一样的。然而对于他们中间用心好的人,还可以讨论一下他们失误的原凶,只不过是自己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罢了。大概他们的本意并不是不想起用天下的人才,只是对有才能的人不了解,才那样作。

何况一个人有才能,他和别人的外形哪有不同的地方呢?只是他处理事情就能把事情办好,出谋划策就能得到好处,治理国家就能使国家安定富强,这就是他们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如果不能精心地了解他们、慎重地使用他们,那么他们即使怀抱皋陶、夔、稷、契那样的才智,也不可能显出和常人的不同,何况才智低于皋陶、夔、契的人呢?世上那些有糊涂认识的人将会说道:“人们身上具备特殊的才能,就会像锥子装在口袋里,它的尖端立刻会显露出来,所以具备实际本领而没有被发现的事是没有的。”说这种话的人只是看见了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没有看到良马在马厩里的状况。在马厩里,劣马、骏马混杂在一起,它们喝水、吃草、嘶叫、踢咬的样子一样,要找它们不同的地方,那是很少的。当骏马拉着重车,走在平坦的道路上,用不着老是鞭打它,也用不着驾车的人多操心,一松开缰绳,千里路程就跑完了。在这个时候,让几匹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坏了车轮、拉断了缰绳、累伤了筋骨、昼夜不停地追赶骏马,也还是远远地赶不上。经过这样比较以后,才分别得出哪是日行千里、万里的骏马,哪是跑不快的劣马。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不认为天下没有有才能的人,而是用尽办法把那些有才能的人找来加以试用。试用的办法,不过是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才能的工作罢了。

南越地区有一种长得很长的竹子,把它削成箭杆,用千锤百炼的优质金属给它安上箭头,用秋天鹗鸟的羽毛给它安上箭羽,再把箭安放在强劲的弩弓上而射到千步以外的地方,即使是穿着用犀牛皮作护身甲的人,也没有护甲不被立即射穿而死去的。这种箭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是在武力争斗中决定胜负的一种宝贵东西。但是不懂得它的用处,拿它来敲敲打打,那它就和一根枯烂的棍棒没有两样了。由此可知,即使得到了天下才智卓越的人物,可是使用的方法不恰当,那结果也就会像拿这支箭敲敲打打一样。古代君主懂得这个道理,于是精心衡量一个人的才能和慎重地安排他们的工作,使具备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强的、弱的才能的人,没有哪一个和他们的工作不相称的。他像这样做,即使比较愚昧、见识比较浅薄的人,也都能发挥他们的才智去做一些小事,何况那些才能、智力突出的人呢?唉!后来处于上层地位的人,大概是没有了解有才之士的主张并把它放到实际工作中加以试验,于是就说天下果真没有有才能的人,这也不过是未动脑筋罢了。

有人说:古人对于人才是采用教育方法来造就他们,而你只讲寻求人才加以使用,这是为什么呢?我的回答是:“这是因为,天下法令制度未建立以前,就一定要求得天下的人才加以使用,如果能任用天下的人才,就能恢复先王的法令制度。能恢复先王的法令制度,那天下就连小事也没有和先王时代不一样的了,何况通过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这样的大事呢?这就是我只说要寻求人才并加以使用的道理”

唉!如今天下还有人担心没有人才可以加以使用。我听说过,战国时六国联合之际,于是辩论、游说的人才就出来了;刘邦、项羽并存于世,于是筹画的谋士、打仗的武将这类人物就出来了;唐太宗希望把国家治理好,于是运筹谋略、敢于直谏的辅臣就出来了。这几类人,当那几位君主没有出现时,他们大概也是不会显露的,君主们想得到他们,这些人就出来了。今天也是这样,值得担心的只是居上位者不愿使用人才罢了。凭着天下这样广大,人物这样众多,而偏要说真的是没有人才可用,我就不相信。

注释。

(1)材论:即人才论。

(2)蔽:遮挡,障碍。指错误想法。

(3)去辱绝危:远离耻辱,断绝祸害。

(4)数:命数,命运。

(5)偃然:安然,任意。肆:放纵,展开。

(6)卒:终于。败乱危辱:失败、**、危亡、耻辱的结局。

(7)爵禄:官位和俸禄。诱:诱导,吸引。

(8)忧戚:忧伤。戚:悲伤。

(9)是否:或是或否。坐骄:傲视。

(10)趋我:趋向我,依附我。

(11)諰諰然:恐惧、忧虑貌。

(12)特:仅仅,只不过。

(13)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14)画策:策划,出谋献策。画:谋划。

(15)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

(16)皋、夔、稷、契:皋,皋陶,又作咎繇,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

(17)“犹锥之”二句: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囊,口袋。末,尖端。见:通现,显露。

(18)厩:马房。

(19)驽:劣马。骥:好马。

(20)刍:喂牲畜的草。

(21)蹄:用蹄刨地,或用蹄踢蹶(同类)。啮:咬。

(22)引:牵引,拉动。

(23)夷路:平路。

(24)策:本指马鞭。这里指鞭打。

(25)御:驾驭。

(26)顿:振,抖动。辔:控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27)倾轮:车轮倾斜。绝勒:缰绳拉断。勒:带嚼口的马络头。

(28)不舍昼夜:不分昼夜。《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9)辽乎:遥远的样子。

(30)骐骥:良马。騕褭:骏马名。驽骀:劣马。

(31)南越:古国名,其地在今广东一带。脩簳:细长的竹秆。

(32)镞:箭头。此处谓安装箭头。精金:即精钢。

(33)鹗:一种长翼而凶猛的鸟。鹰雕一类。劲翮:坚硬的翎管。

(34)彍:张满弓弩。此处指射至。

(35)犀:雄犀牛,两角。兕:雌犀牛,一角。捍:凶猛,彪悍。

(36)觌武:以武力相见,指打仗。觌:相见。

(37)敲扑:古时用作鞭刑的两种刑具。长者为扑,短者为敲。

(38)朽槁:枯干。梃:棍子。

(39)瑰材桀智:奇伟杰出的人才。

(40)铢量:仔细称量。引指详尽地考察衡量。铢:古代衡制中一个微小的重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上》::“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

(41)卓荦:超凡、杰出。

(42)六国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联合起来与秦国抗衡。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他们的联合为合纵。从:通纵。

(43)辩说之材:指纵横家之流。其著名者,有张仪、苏秦等。《史记》有传。

(44)刘、项:刘邦、项羽,皆为秦末反秦起义军领袖。秦亡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其后,楚汉间历经长达五年的战争。最后(前202),项羽兵败自杀,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即汉高祖。《史记》有《本纪》。

(45)筹划战斗之徒:谋士与战将。陆续聚集于刘邦旄下的,谋士有萧何、张良、陈平诸人;战将则有韩信、彭越、樊哙等。《史记》均有传。

(46)唐太宗:即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唐朝第二代皇帝。他常以“亡隋为戒”,任贤纳谏。他在位的“贞观”(627—649)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被史家誉为治世。

(47)谟谋:设谋划策。谏诤:规劝争辩。唐太宗朝,谟谋之臣,有房玄龄、杜如晦;谏诤之臣,则以魏征为代表。新、旧《唐书》皆有传。

阅读题目及答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患上之人不欲其众患:担心。

b.故偃然肆吾之志肆:扩张。

c.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审:慎重地。

d.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策:鞭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特未知其故也。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之人)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

b.(骥)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c.当是之时,使驽马(与之)并驱。

d.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之)信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对于人才的使用有三种错误观点,其中“不去寻求培育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认为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危害最严重,因而文章的重点也就针对这种观点而发。

b.文章开篇就认为“得到人才国家就能安定而繁荣,失去人才国家就会衰亡招致屈辱”,这就将人才的得失上升到关系国家社稷安危的地位,为下文观点的阐述作了铺垫。

c.在文中,作者驳斥了一些人对人才“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错误观点,并以良马和驽马为喻,说明要给人才以机会,统治者要在实践中考察、选拔人才,尽其所能。

d.作者在文末列举了六国时出现了辩论游说的人才,楚汉时出现了出谋划策、能征善战的人才,唐太宗时出现了多谋善断、直言规劝的人才的史实,说明了人才是应时而生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2)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3)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参考答案:

1.b(“肆”应解释为“放纵”。)。

2.d(d第一个“而”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因而”;第二个“而”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a两个“其”都是代词,“其中的”;b两个“且”都是连词,“尚且”;c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b(从上下文可知,省略的是“驭者”,即赶车的人。)。

4.a(文中说“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意即三种观点的危害是相同的。只是持“天下没有人才”的观点的人用心不坏,尚可救药,因而文章着重针对这种观点而发。)。

5.(1)再说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貌和一般的人能有什么不同呢?(采分点有:“人之有材能者”是定语后置句,“其”译为“他们”,整个句子是反问句。)。

(2)有特殊才能在身上的人,犹如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子的尖儿马上就会显露出来,所以没有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被发现的。(采分点有:“人之有异能于其身”是定语后置句,“见”通“现”。)(3)这就是我只说寻求、任用人才的道理的原因了。(采分点有:整个句子是判断句,“所以”译为“……的原因”。)。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三

[摘要]解构主义翻译观打破了传统翻译观念对于翻译标准的界定,提出科学的翻译标准具有三个特征:多元性,动态性,模糊性。商标词的翻译应以此为基础,同时要把自身的特殊性于此相结合,把握商标词翻译的多元性,延展性,准确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解构主义商标词翻译多元性延展性系统性。

自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问世以来,结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成为20世纪指导人文科学的普遍理论“范式”。索绪尔把语言符号的音响形象和书写记号称为“能指”,把语言符号指代的观念称为“所指”,而且强调指出,在一个语言系统中,“能指”和“所指”对应的关系完全是人为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在索绪尔的符号概念中,言语,语音被赋予优先地位,所指与概念又被等同起来,当“能指”和“所指”对应的关系被确定下来后,每一个符号都有了终极不变的意义。

从20世纪70年代起,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提出了批判。解构主义认为,语义是流变的,语义的上下限始终是模糊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开放的,处于一种新陈代谢的有机或动态的过程。这种流变性和模糊性是由人脑的有限性决定的。客观世界是无限的,而人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人们不得不使用有限的语言来概括无限的信息。这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决定了语言的模糊性和流变性。“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再固定不变。每个所指都能变成能指,词语的指称活动就这样一环套一环,永无止境。

这种对语言符号理论的新的解读也深刻的影响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原文通常有一个中心意义。译者应该尽量忠实再现原文的意义。现在由于语言是流变的,模糊的,读者或者译者对原作的语言符号就有了自己的解读权力,对其进行多重的解读,这样原文的中心意义就不存在了。评价译文的终极标准也随之不存在了。原文的权威地位不能凌驾于译文之上,二者是平等的,互补的。译文评价的标准要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译者可以以自身为主体来确立翻译标准,同时不同的读者也从自身出发来解读译文。基于此,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科学的翻译标准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多元性,动态性,模糊性。

商标词的翻译虽然具有其特殊性,但要达到翻译效果,同样受到此翻译标准的约束。商标词是以词、字出现的语言符号。它们由个别人或个别企业精心挑选或创造出来,用来区别其他企业商品的一种专业符号。商标词不仅代表商品,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印象及购买欲;它同时也代表着生产商品的企业,是企业形象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商标词的译者更应关注在解构主义翻译观下对商标词的多重解读,从而对传统的商标翻译方法有新的理解和感悟。

一、翻译标准的多元性。

因为不同的译者可以以自身为主体来确立翻译标准,同时不同的读者也从自身出发来解读译文,因此翻译标准存在着多元性。译者读者自身作为主体,都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1.商标词的翻译要受到文化和审美因素的影响。2.商标词的翻译要受到民族心理因素和消费者性别因素的影响。因为诸多作者撰文对此进行论述,本文简单说明,不再赘述。各民族因其文化背景及其宗教观念的不同,看待事物的观念和审美观念也极其不同。同时男女由于性别不同,看待事物的观念和审美观念也有所差异。商标词的翻译要以顾客为导向,遵循其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性别身份的要求,有所避忌,有所张扬。

二、翻译标准的动态性。

时代在不断发展,译文评价的标准要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被译出商标词要受到新的时代环境的检验。由新的历史文化背景培育出的消费者能否接受它,还需拭目以待。因此,商标词的翻译要考虑到产品的后继发展以及顾客群的改变。

商标词的翻译要有延展性。在解构主义中,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结合变得十分松散。符号每一次被使用时,来自静态结构的标准成分都可能受到新的话语环境的挑战和更张。一种产品的商标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就固定下来了,但是产品和企业却是不断发展的。企业会不断开发不同系列的新产品。新产品由于其不同的材质,类型,其原有的商标是否合适,仍有待检验。cocacola汉译名为“可口可乐”,用作饮料的商标名,是音义结合的典范。但其联想意义就十分狭窄,因而可适用的产品的范围就受到局限。pepsicola“百事可乐”在这方面就具有优势了。它开发了“百事”系列运动鞋。但如果运动鞋被命名为“可口”,恐怕顾客会望而止步。商标词翻译的贴切往往适用于某一种特性的商品,局限其联想意义的扩展,对产品类型的扩展会带来影响。

三、翻译标准的模糊性。

翻译标准所蕴含的是一种模糊信息。为了最大限度消除这种不确定性,商标词的翻译需要遵循:。

由于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符号必须独特,才能最大限度的.传递出某一特定信息。好的商标词必须是独特的。中国的企业往往认为一些响亮的,大家都熟知的,就是好的,如“中华”,“长城”等,并且把这些商标直接译成英语。这样恰恰违背了商标词独特性的要求。企业商标词所包括的内涵和信息,应该全部是有关这一企业的。公众视听接触到这一标志,脑海所反映的全部是有关这一企业的信息,绝不会有其他的信息干扰企业信息的传播。相反,如果这一单词是既有的,是原本有意义的,那么公众接触这一单词时,脑海反映的这一单词的信息就费解,影响企业信息准确清晰的对外传达。国外的企业选择英文商标词的做法使得中国企业借鉴。他们往往不会选择已有的英文单词,而是自己造词。例如oic(电器商标=oh,isee),legg,lux(香皂商标=luck),xcel(电器商标=excel)等。与之相比,一些以汉语拼音做商标词的中国品牌,如jianlibao“健力宝”,chunlan“春兰”等,国外的消费者看到这些商标,不能了解企业要传达的信息,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

有时商标词会使用本身就具有意义的单词,但是这一单词的意义通常是企业希望顾客产生联想的意义。例如:耐克(鞋)nike胜利女神,金利来(领带)goldlion金狮子等等。在翻译此类商标词时,如何把产品信息与词语的原有意义结合起来是一大考验,因此能够做到音形义结合的翻译寥寥无几。

上面提到商标词翻译的贴切和延展常常造成矛盾,国外的企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往往给不同系列的产品取不同的名字,然后把它们归结到公司的商标名之下。因此在翻译这些商标的时候,不同产品的商标词既要符合本产品的特性又要和公司的同类产品以及公司的商标名相契合。这样一个公司的系列产品的商标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能够给消费者一个深刻的印象,各个品牌之间也起到相互的推动作用。例如宝洁公司和其旗下的一系列产品:p&g(procter&gamble)宝洁,rejoice飘柔,pantene潘婷,head&shoulders海飞丝,safeguard舒肤佳,olay玉兰油,whisper护舒宝,crest佳洁士,tide汰渍,zest激爽,pampers帮宝适等等。宝洁公司主营日化用品,其公司名称译为“宝洁”,就有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旗下的产品的翻译首先都体现出产品本身的特性。如飘柔,潘婷,海飞丝,体现使用洗发水能给顾客带来飘逸柔美的形象;舒肤佳,护舒宝,帮宝适,兼具舒适的使用感和良好的保护效果;佳洁士,汰渍,强调去污性能;玉兰油则会让人联想到产品的天然以及使用后肌肤会如玉兰花一般娇嫩。在强调各自产品特性的同时,各产品的商标词又相互呼应,同时又受到“宝洁”这一公司名称的统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让消费者过目不忘,宝洁公司良好的销售业绩是一佐证。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翻译观强调了翻译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时代和历史文化在不断发展。商标词的翻译也不会一成不变,随着全球经济及商业文化的发展,商标词会承载更多的企业文化和负担商业使命,因此其翻译更加应该具有多元性,延展性和系统性,以期达到各类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金树:多元、动态、模糊——解构主义翻译观与翻译标准的厘定[j].宜春学院学报,(2)。

[2]张一平:结构与结构——从索绪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4)。

[3]李淑琴马会娟:从符号学看商标词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4)。

[4]黄龙胜:商标词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教学与翻译,2005(2)。

[5]武少霞:商品包装上的商标翻译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12)。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四

摘要:教学设计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关键,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师教的轻松,可以让学生学得愉悦。会计专业课的教学为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企业实际工作情景,需要使用大量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教学资料,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完成不能满足现实教学的需求,因此将信息化教学技术运用到专业教学就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在上课前教师应当将课中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本文将以错账更正为例从四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会计专业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设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以及互联网+的提出,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迅速发展,高职会计专业是目前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由于专业的特点使传统的教学方法越来越不能将学生留在教室,使得会计专业必须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手段进行专业教学的改革,迫使各高职院投入巨资进行教改。近几年来各大高职院校几乎要求所有老师全力开发微课、慕课等教育教学资源,然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问题是教学资源按计划和要求开发完成后,如何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来进行课堂教学却没有学校去进行认真思考,教学资源开发完成后,上传到各学校相关的网站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下载学习。也有些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零散、无序的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与各学校大力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没有使这些教学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有个别学校开发这些教学资源甚至于是为了学校的评估而使用,完成没有得到合理有理的利用,这是对教学资源的巨大浪费。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怎样利用好已完成开发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老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然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即教学设计。任何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是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在每一个45分钟内利用信息化技术等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内容,使教师教的轻松,让学生学的愉快,这才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每一个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备课,备课并不单纯的备教材,大多数教师的备课都是看看本节课上课的内容,保证这堂课的内容不要讲错就可以了,至于这节课使有什么教学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得到的教学效果是不是不一样的,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将学生留在教室内认真听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则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少部分教师上课是教本宣课,按书上的教学内容读一遍就算完成上课内容,故造成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进教室,这是目前我们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在课前要对每一堂课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安排好每一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反复比较和运用,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这是每一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信息化的运用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点,因此本文将以错账更正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会计专业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错账更正方法”,内容选自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会计学基础》教材中的“第五章—第四节”。该教学内容可以修正会计账簿中的错账记录,又可以为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准确性提供保障。因此,在本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用时45分钟。

(二)教学目标。

该内容的教学将分别实现“知识”、“技能”、“素质”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主要要求学生掌握错账更正方法并能熟练应用。技能目标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选择错账更正方法,并按规范要求进行错账更正。素质目标主要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及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为错账更正方法及操作,难点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错账,如何选择相应的更正方法。

(四)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职1年级会计专业学生。不喜欢单纯的接受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学生对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动手意愿,自觉性不强,团队意识弱是该层次学生的主要特点。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积极引导。学生在进行本节课内容学习之前已掌握了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错账的查找等知识与技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理实一体”、“任务驱动”、“分组协作”、“归纳对比”、“岗位模拟”等方法,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

(六)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技术与资源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前通过职教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并布置预习任务。课中依托视频、动画实物展台及操作系统,构建工作情境和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景。课后采用网中网财会专项技能实训平台等方式进行测评及反馈。

二、教学组织过程:教学组织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评价三个阶段。

(一)课前预习阶段。

教师在职教新干线云平台发布错账更正操作指南、网络课堂视频等预习资料以及企业实物错账纸质材料,要求学生按会计不同岗位以4人为一个小组,分组完成错账更正任务。并通过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预习结果的反馈,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加强课前对学生的了解。

(二)课中教学阶段分为六步骤进行。

1.课堂导入(4分钟)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点评,并汇总预习反馈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2.基础知识准备(15分钟)在基础知识准备环节,教师事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描述本校的一位毕业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一系列错账并寻求帮助过程。从而迅速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工作情境。在视频结尾时该学生向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层层深入。使学生了解错账类型,不同类型的错账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正。3.修正任务成果(10分钟)带着学长提出的问题,进一步为学生播放动画视频,演示错账更正的操作方法与要点,借助动画视频等信息化资源,演示操作过程,细说操作要求。各小组成员根据动画视频,回答学长提出的问题以及总结错账类型及更正方法。学生总结完后重新对课前预习资料查找出的错账进行讨论并进行任务成果的修正。4.成果展示及纠错(10分钟)为检验课堂学习效果,采用抽样方式通过实务展台及操作系统将学生做好的凭证、账簿投影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小组展示,小组互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在本环节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错账更正方法的选择还存在一定误区,如何根据错账类型选择正确的更正方法也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5.技能要点总结(5分钟)为解决教学难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列举的方式进行错账更正方法选择的总结,并编制错账更正“口决”(凭证对账簿错,划线可更正;凭证错账簿错分类型选方法,科目、方向有错误,红字来更正;金额多红字冲、金额少蓝字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解决教学难点问题。6.布置课后任务(1分钟)在课堂结束时向学生提出知识拓展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微信群进行课后讨论并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获取学生课后作业测评结果,同时汇总测评错误知识点,将汇总结果及正确操作发布到职教新干线云平台,并要求学生再次测评,直至学生完成操作正确为止。

三、教学效果评价。

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及现场纠错实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互评,教师的总结性点评帮助了学生对学习难点部分的理解和记忆,网中网财会专项实训平台的在线测评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操作要点的掌握,课前预习效果、课后学习效果的对比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成效,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四、教学特色和反思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双主体教学,课程安排以就业为导向,应用理实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结合一系列的信息化资源与技术的应用,使课堂程现以下教学特色:1.以设疑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及多样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习效果。2.使用凭证、账簿等业务资料、结合岗位模拟,构建情境化教学模式,体现了教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3.通过学生自主纠错与总结,结合“口诀”的应用,突破了教学难点。4.利用网中网虚拟仿真实训平台进行在线测试、微信平台的互动交流与评价,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多元化综合评价。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学变得轻松,让学习成为享受。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的心愿,也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5]管友桥,王峰.会计学基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6,6.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五

科技论文翻译要求技术概念明确清楚,逻辑关系清晰突出,内容正确无误,数据准确精密,文字简洁明了,符合技术术语表达习惯,体现论文翻译的科学、准确、严谨的特征。

(1)、用分析结构法拆译长句。

科技论文的语言表达客观准确,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为了更好地记录自然界的现象和科技界的动态,科技论文中所采用的句子往往偏长,结构复杂,这点在论文摘要翻译中尤为突出。

(2)、被动语态的使用。

科技论文本身具有科学性,重叙事和推理,因为读者看重的是作者的观点和发明的内容,而不是作者本人,因此通常不会采用第一或者第二人称,并且,由于论文的结论是在大量的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或是大量的考察基础之上,在医学论文翻译中为了表现其客观性就常用被动语态。

(3)、大量名词结构的使用。

由于科技论文的准确性,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而非某一行为,因此在科技论文翻译的过程当中,可以大量地采用名词结构。

(4)、定语从句的应用。

汉语没有词形的`变化,句子中各种成分词的关系主要靠语序来表示和保持。英语则不同,由于语法和修辞和句子结构等的需要,某些句子成分的语序发生变化。特别是定语在句中的位置十分灵活,和汉语差异很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语序的调整。

(5)、非限定动词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科技文章要求行文简练,结构紧凑,为此,往往使用分词短语代替定语或状语从旬,使用分词独立结构代替状语从句或并列分句,使用不定式短语代替各种从句,介词+动名词短语代替定语或状语从句。

在学术论文的人工翻译过程中除了以上的5种技巧以外,还有很多的翻译技巧可以运用,有的时候会因为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不同而具体采用很独特的技巧。不管运用哪一种技巧,所有的译者都只有一个目的,而且必须要达到的一个目的,使译文忠于原文,尊重科学,行文简洁,结构紧凑。

关键词:科技论文翻译技巧,科技论文怎么翻译,论文翻译的一些技巧。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六

商标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商标得当,适应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则会引起人们的兴起,激发购买欲望;相反,如果商标容易引起人们的负面联想,则肯定会使产品的推广大打折扣。如:“芳芳”系列化妆品曾一度风靡中国城市,其英文商标译为“fangfang”。译者在音译的同时却忘了fang这个词在英文中可指“狼牙”或“毒蛇的牙齿”。一个fang不够,还要再加上一个,岂不令人毛骨悚然,望而生畏!而英国一家食品公司用“anchor”作为其商标,原文的喻意是容易令消费者满意的;船抛锚后停泊不再漂移,比喻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但如果直接意译成中文“抛锚”或“锚位”,中国人恐怕难以把它与食品的质量可靠联系起来,若音译为“安可”,人们会自然联系到“安全,安心,可爱”等字眼,其商标有意联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避繁就简朗朗上口原则。

有些英语商标本身较长,若完全按音译会出现拗口或难以记忆的译文,因此应灵活掌握,讲求技巧。如:美国著名胶卷“kodak”,要是严格按其发音来译,应译为“柯达克”,单实际上“柯达”才真正为广大消费者所熟悉,这不仅因为其简单上口,还在于它能够在音韵上更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产品的性能。(“柯达”与按快门的“喀哒”声相似。)。

(三)文化差异原则。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往往受到语言、宗教、价值观、生活态度、教育科技水平、物质文化程度、社会组织形式、政治和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翻译商标时应充分考虑到产品所销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历史和风俗。

(四)力求完美规范统一原则。

对于同一商标,往往有多种译法,但多个译名会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不便甚至损失。因此,商标翻译时应尽量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不断斟酌,以选择一个最恰当、最突出的译名。例如:美国产的一次性照相机“polaroid”就有“宝丽得”,“宝来得”,“拍立得”和“波拉罗伊得”四种译法,笔者认为应统一为“拍立得”。再如,海南目前有许多企业都喜欢用“三湘”作为自己产品的商标。一般音译为“sanxiang”,这一译法本身并无不妥之处,但若将其改为“sunshine”效果会更好。“sunshine”既与“三湘”的汉语拼音谐音,在英文中又有“阳光”之意,象征着产品有着美好的未来。

三、结论。

在对大量商标翻译实例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商标翻译中应遵循的四条原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适合于商标翻译的四种方法。但商标翻译要涉及市场学、广告学、顾客心理学、美学、甚至跨文化交际学,这就决定了翻译过程的复杂性,要使商标翻译完美无缺,达到简洁、易读、易懂和易联想的总体要求,只能靠译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斟酌。

参考文献:

[1]朱娥.商标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6(2):47.

[2]史玉娟.从文化差异看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原则[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78.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七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闻翻译在沟通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一名新闻翻译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许多新闻翻译项目,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新闻翻译需要准确传达信息,同时要考虑文化差异和受众需求。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新闻翻译中的五个关键心得。

首先,了解背景和语境是非常重要的。新闻翻译时,我们需要对相关领域的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如果要翻译一篇涉及科技的新闻,了解科技行业的基本术语和概念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新闻内容。此外,还需要考虑新闻发生的语境。有时候,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因此要仔细研究并确保翻译文本与原文在语境上的一致性。

其次,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是新闻翻译的核心任务。新闻翻译需要高度的准确性,因为一句话的表述可能会在传播中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意思和信息,同时保持语言的流畅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词汇研究和选择。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传达新闻的核心信息,同时还要思考如何使目标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考虑文化差异是一个必须要做的工作。新闻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说,可能会有不同的涵义和解读方式。作为翻译人员,我们需要将原文的信息传达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而不是简单地将其直译过来。我们需要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口语表达方式,以便更好地翻译新闻。此外,还应注意敏感话题,避免触碰到可能引起争议或引发误解的内容。

此外,还需要注重新闻翻译的风格和语气。新闻翻译不仅要准确传递信息,还要符合新闻的特点和风格。新闻的语气通常是简洁、明了和中性的。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表达方式,以保持这种风格。例如,可以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句子,避免冗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表达方式,以确保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

最后,新闻翻译要注重实践和不断学习。实践是提高新闻翻译能力的不二法门。通过参与更多的新闻翻译项目,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技巧,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学习,跟上时事动态和领域的发展。了解新的信息和趋势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新闻文本。

总之,新闻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我们注重准确性、文化差异、风格和语气等多个方面。通过了解背景和语境、准确传达信息、考虑文化差异、注意风格和语气,以及不断实践和学习,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完成新闻翻译工作。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八

新名词术语翻译规范化济、艺术、文学等新闻和社教内容一体的综合性广播翻译节目。广播覆盖面也扩大到所有蒙古族群众聚集的地区。在这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蒙语广播的各类节目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作为广播的主题节目―――新闻翻译,更是如日中天,发挥着巨大作用。

问题(一)新名词术语翻译分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进步,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需要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广播翻译中越来越多的新名词术语也不断地涌现,并日益增多。因此,如何才能准确快捷、规范地翻译好专业术语,是保证引进文化的正确度和真理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摆在每个翻译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重大责任。在广播中经常出现政策、理论及生活上的新名词术语。因此准确翻译和统一新名词术语势在必行。特别对广播新闻翻译来说,新闻的特点决定报道必须要及时,注重时效性。失去时效,新闻就会成为旧闻。

这就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每个地方,省区会有一种区域性的翻译形式,因而一个新名词术语多个译法的现象依然存在。新名词术语出现时,不同省区和地方形成一种自我认同和排他的现象,这就阻碍了蒙古语新名词术语的标准化及其统一的进程。

广播新闻不仅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而且语言力求接近口语。广播新闻不同于报纸新闻,报纸是书面内容,读者可以慢慢理解,而广播新闻是书面文字用声音传出去。它具有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声画并茂、感染力强等特点,很容易被不同层次的群众接受。对于农牧民群众来讲,书面语过多会使它们无法真正理解新闻的内容。我们翻译新闻时要尽量做到口语化,避免过于深奥的书面语。

在的问题新闻新名词术语传播迅速,在翻译新名词术语时也要遵循准确,易懂的原则。有共同的原则和标准,但为何还是导致不同区域、不同单位,甚至两个人之间新名词术语翻译差异的出现呢?笔者认为,翻译者的业务水平差异,特别是与其他翻译单位没有及时交流、商讨、研究是主要因素。应该建立完善新名词术语翻译机制,加强交流。搞好蒙语文翻译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新时期蒙语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根据广播媒体新名词术语早而快的特点,一定要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新的名词术语。在翻译一种从未接触过的新名词术语时,应当通过请教有关专家、译者互相探讨等方式来解决疑难问题。做到翻译工作慎之又慎,使新名词术语的翻译统一化、规范化。

着媒介作用,在原则与译作之间近乎于灵魂所在。没有译者也就无所谓翻译。优秀的翻译工作者能够译出优秀的高质量的作品,推动着文化向前积极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适得其反。因此,一个翻译工作者必须有坚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新名词术语翻译涉及的知识面广,对于一者的要求高。

作为新闻翻译工作者来说,掌握灵活的翻译技巧,掌握两种语言文化的认识和思维能力,体现两种文化传统、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并在实践中,根据农牧民群众的理解能力,新闻翻译尽量做到口语化、通俗易懂,使播出的新闻内容人人能接受。

综上所述:我们做好广播新闻翻。

译工作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外,更主要的是为广播新闻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翻译工作精益求精,才能为民族语言广播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为青海省海西州人民广播电台。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九

摘要语言功能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言形式是体现语言功能的基本要素之一。翻译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对原文整体的准确传达常常是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其过程的结果的译文,要想再现原文的意义,必须兼顾原文的语言形式从功能语言学的的角度看,在翻译这个过程认知中,无论其他因素多么重要,语言形式常常应首先加以考虑。一名称职的译者在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对原文语言形式特点作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语言功能语言形式认知翻译。

一、导入。

语言的表达离不开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是语言功能的文本表达形式。作为一种认知过程的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其表现为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而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其著作《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中则提出;对两种语言的转换要讲究功能对等[1]。那么,功能对等是如何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即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对语言形式加以运用的呢?本文拟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并运用认知科学的一些观点此进行阐述。

二、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

(一)语言形式及其意义。语言有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而在某一具体语言内,语言形式则是一个层级概念,它既可指语言符号的图像或一般的表现特征,也可指词语、句式的语序,还可以用来指翻译中原文(或译文)的表现法,如各式修辞格、形象性词语之运用以及单句、复句、长句、短句之铺展安排[2]。

从符号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任意性与非任意性的辩证统一。它在绝对意义上是任意性的。也就是说,语言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任意性;但语言产生以后,在组合结构上有一定的功能动因,因此,语言符号又是非任意性的[3]。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特点可以产生不同的形式意义。具体说来,它指音韵节奏、词形、词法、句型、句法以及包括修辞格在内的各种修辞手段等形式特点对表达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二)语言功能。所谓功能,有时也称着“意义”,是指语言在现实社会里的实际作用,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语言具有三个方面的抽象功能,或“元功能”.它们分别是: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验功能(ideationalfunction)表达说话者通过语言来描述和认知他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体验。描述其中的状态、事件和各种存在。此时,语言反映人与世界的关系。从概念的角度看,任何语言都包含了用于指称周围实体世界的一套及物性系统,。

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我们用语言来和别人交流和相互影响。这就是语言的人际功能,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说话者如何用语言来建立和维护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语言在实现以上两大功能的同时,具有使自身前后连贯,并与语境发生联系的自我服务的功能,也就是语篇功能。

(三)同一语内语言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内容和形式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意义和形式是同一个钱币的两个面,意义本身不但包括语境意义,也包括形式意义”[4]。这里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指语言的功能/意义。可见,形式的选择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语言形式不是任意的,而是受意义的支配并反映意义,是由它所实现的功能决定的。各种不同的形式特点产生不同的意义。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一个由意义潜势组成的系统。语言的使用即是语言使用者在意义潜势中的选择。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在语言使用中都有其各自的表现形式。因而同一语内的语言形式与其功能联系紧密,语言的功能为其形式提供了依据。一般说来,一定的意义具有一定的表达形式,尽管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我们会发现语言表达意义的形式往往突破常规但它仍是纯理功能框架下语言形式和意义(功能)动态对应的反映,只是韩氏称之为“语法隐喻”而已。功能主义对语言形式的功能解释的主要模式有结构与概念的象似性、原型理论、隐喻理论、语篇的信息流对结构的影响、语篇中某一语言现象使用频率对结构的`影响、经济原则等。象似性是指语言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概念结构。其主要原则有:(1)距离象似(iconicityofdistance)是指认知或概念上越接近的实体,其语言形式的线性距离也就越接近。(2)顺序象似(iconicityoforder)是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其所指对象间的逻辑关系。(3)复杂性象似(iconicityofcomplexity),指语言结构的复杂度反映概念结构的复杂度。如有标记成分的复杂度大于无标记成分;单一概念复杂化必须通过语言结构的并列、从属、修饰来实现。(4)范畴象似(iconicityofcatergorization)则强调属于同一语法范畴的语言成分在概念或认知上趋向于相似。对语言形式的功能解释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对应性[5]。功能主义对语言形式的这种功能解释再一次说明:语言功能的表达与传递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

三、认知学中的翻译。

(一)何谓翻译。对于什么是翻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奈达的理解是: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并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也包括语言形式,不但要求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还要求尽可能地形式对等。贝尔认为,翻译是指:

(1)翻译过程,是指翻译活动;

(2)翻译过程产生的产品,也就是译文;

(3)一个既指过程又指过程的产品的抽象概念[6]。上述两人对翻译的论述都反映出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即:翻译不仅要注重过程,而且要注重语言形式(或产品)。

(二)翻译中的认知模式。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看,进行翻译的过程,侧重的是从人类处理信息的方法方面来解释译者进行双语转换时的认知心理过程(始发语)输入――大脑活动――(目的语)输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接触源语材料,这就是输入。译者接触到输入的材料之后,首先引起大脑的注意(记忆)。然后经历分析过程,分析过程对输入进行匹配、类推、重组、转换等,以理解其意义并形成对第二语言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译者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处理,产生一种中介语(interlanguage),并在最后形成第二语言的表达,这就是输出。也就是说,翻译是通过记忆把源语文本分析成普遍的语义表征,然后将该语义表征综合,构成目的语文本。

需要指出的是:翻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记忆,分析,语义表征以及综合,无不是人类认知过程的体现。而且,上述过程并非按一定顺序进行,这也许正是当今认知语言学家和其他相关科学工作者亟待揭开之谜。因此,我们可以说:翻译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

(三)翻译中语言形式。翻译的这种“输入―――大脑―――(目的语)输出”过程,其着眼点和归宿都是文本。尽管翻译涉及到多种因素,有些甚至对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输入的对象是文本;在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下进行记忆、分析、语义表征和综合的也是源语文本;而输出(或翻译)的结果(或产品)仍然以文本形式出现。文本是翻译之源,也是翻译之本。这里的文本就是语言形式。因而,语言形式翻译来说至关重要。

四、结论。

综上所述,翻译中的语言形式及其意义对原文整体的准确传达常常是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一名称职的译者在分析理解原文内容的同时,还应对原文语言形式特点作客观的分析。作为其过程的结果的译文,要想再现原文的意义,必须兼顾原文的语言形式。有些译作虽然达意,可一读上去就让人感到缺失,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为语言之间无法弥补的形式差异,致使许多形式意义在翻译过程中无法保存。因此,语言形式同样与译文质量有关,是译者需要认真考虑的因素。翻译时若“不考虑形式,只求达意的译文往往失去原作的风格,味同嚼蜡”[7]。

参考文献。

2,7。刘祥清。论形式意义及其翻译[j]。湖南社会科学,;(4):123,115。

4。李美霞。三大功能语法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92。

8。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9。胡壮麟,周永生,等。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十

第一段:引言(200字)。

作为一名新闻翻译工作者,我深知新闻翻译的重要性和挑战性。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新闻翻译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了解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翻译要求我们准确而快速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同时确保传递的信息与原文的准确相符。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新闻翻译心得体会,包括技巧和应对挑战的方法,希望能给其他新闻翻译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

第二段:准确传递信息(200字)。

新闻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准确传递信息。在处理新闻文本时,我们必须确保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传达的信息。为此,我们需要对目标语言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此外,我们还需要持续学习和关注国际新闻,以便及时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的变化。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词汇的选择和语法的准确性,以确保翻译结果流畅易懂。

第三段:快速反应与处理突发事件(200字)。

新闻翻译工作经常面临突发事件和紧急报道的压力。在这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快速反应和处理。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建立起高效的工作流程和提高自己的语言应变能力。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新闻材料和与其他翻译工作者的互动来提高自己的翻译速度和准确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专业的翻译工具和互联网资源,使我们的工作更高效、准确。

第四段:面对文化差异的挑战(200字)。

新闻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转换,还需要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因此,面对文化差异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在处理新闻翻译时,我们需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宗教和社会背景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只有积极学习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使新闻报道更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

第五段:总结和收获(200字)。

通过这段时间的新闻翻译工作,我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首先,准确传递信息是新闻翻译的核心任务,我们需要保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其次,快速反应和处理突发事件是我们在新闻翻译工作中必须具备的能力。第三,面对文化差异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常见挑战,我们需要学会尊重和适应不同的文化背景。最后,我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与其他翻译工作者的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为跨文化交流做出更大的贡献。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十一

广播电视是影响非常广泛的新闻媒体,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做好蒙古语广播电视工作,对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农村牧区广播电视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农村牧区“三个文明”建设,农牧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广播已成为我国农村牧区普及最为快捷的信息载体和文化娱乐工具。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

因此,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面对的是操用多种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众。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发挥翻译工作的职能作用,严格按照准确无误、通俗易懂、言简流畅工作原则,把各种新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就此而言,广播新闻翻译工作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充分认识到做好广播翻译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广播新闻翻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新闻翻译提高到新水平,要履行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各项任务,使农牧民通过听广播开阔眼界,学到知识、愉悦身心、提高素质。

一、汉蒙翻译的现状。

蒙古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蒙族翻译事业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汉蒙翻译的范围空间广泛。除书籍外,有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路等的发展,翻译种类以包括新闻类、政论类、科技类、文哲类等系列学科。在引进文化的道路上,汉蒙翻译工作者推陈出新,辛勤劳作,为丰富蒙古族文化,推动科技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广播新闻翻译中,已形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蒙人民广播电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等主要新闻单位。

这些新闻媒体已经发展到政治、经摘要在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的名词术语不断增多,使广播新闻翻译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立足于语言文化逐步向科学性和世界性发展的态势,就当前造成蒙古语术语混乱的主客体原由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十二

在当前翻译日渐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市场对高层次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而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结构难以满足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如何顺应市场需求,提高职业化应用翻译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张瑞娥、陈德用(2012)调查发现,尽管中国高校翻译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位结构等方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学术型师资和应用型师资的配备仍然不够合理。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大多数由传统外语教师转型而来,专业背景和长期从业经验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指导。何刚强(2007)、詹成(2008)、鲍川运(2009)等学者指出,翻译师资不足是当前翻译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口译、笔译教学的一个瓶颈。如何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善实践,能胜任教学任务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是本科阶段翻译人才培养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翻译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能力构成。

何刚强(2007)提出,翻译专业教师具备以下三种能力:第一,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第二,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第三,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韩子满(2008)也指出,翻译本科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职业化素质,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包括翻译知识和翻译能力;第二,教学能力,包括教学组织能力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第三,科研能力。也有学者呼吁,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即“教师职称+翻译职业资格”,即翻译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大学专业教师所需的教学和科研能力,还应具备翻译职业化素质。穆雷、仲伟合、王巍巍(2007)认为,翻译专业教师要对翻译职业有清楚的认识,包括职业特点、规律、行规、道德等。教师只有熟悉翻译工作所需的基本翻译技术,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才能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综上所述,翻译专业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应具备以下四种能力:一是良好的教师素养和教学能力,即具备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组织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是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二是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研究能力,教师只有系统地了解、掌握古今中外有价值的翻译思想,具备宽广的理论视野,才能够正确引导实践、充实课堂,并促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这也是对高校教师的特殊要求;三是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翻译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掌握翻译的规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四是良好的翻译职业素养,了解翻译职业的特点和行业规范。以上四种能力对于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第三和第四这两个方面,恰恰体现了教师的翻译职业化水平,为职业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翻译职业化与教师发展。

翻译职业化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了解翻译行业的特点和规范。本科阶段翻译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人才”(蔡平2006)。翻译实践课程在本科阶段翻译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作业讲评则是国内外翻译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因而过硬的翻译实践能力是翻译专业教师首要的、基本的能力,否则不足以令学生信服,也无法满足职业化译者培养的需求。翻译专业教师应能教授英汉笔译、汉英笔译、文体与翻译、经贸法律翻译、翻译实务等翻译技能类课程以及与翻译职业相关的实用课程,了解翻译市场的需求和行业标准。鉴于此,翻译专业教师应具有不低于30万字的笔译实践量,或者至少20场的.口译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翻译专业的教学任务。然而,目前我国翻译专业教师队伍现状堪忧,大多数教师缺乏职业和行业背景,或由传统英语教师转型而来,或为近年新进博士学位人员,翻译职业素质欠缺。受专业背景所限,真正具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和较强翻译能力的教师仍然匮乏,而翻译实践量在100万字以上者更是稀缺。教师缺乏对翻译规律的清晰认识,不了解翻译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规范,因而无法为学生讲授与项目管理、翻译职业市场、行业评判标准等相关的翻译实务知识,不利于职业化翻译人才的培养,也阻碍了翻译专业教师自身的发展。翻译专业教师职业化程度不足,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科研投入与翻译职业能力发展相矛盾。

本科阶段翻译专业最根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翻译(口译、笔译)人才”(蔡平2006),这首先要求翻译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口译、笔译实践积累,还要有扎实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教学功底,将实践知识内在化,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专业翻译教学常常采用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授课,即教师通过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真实的源语文本素材并进行实际翻译训练,引导他们对翻译过程、翻译步骤、翻译策略进行反思和讨论,帮助其学会运用翻译参考工具解决问题,并最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集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管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于一身(李明、仲伟合2010)。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然而,与此相矛盾的是,目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教师面临比较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科研压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教师从事翻译实践的时间,制约了翻译专业教师翻译能力的自我突破和专业发展。长期脱离实践积累,教师的翻译能力无法提高,无疑会制约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翻译教师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评价体制不完善,翻译专业教师的专业认同感低。

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和考核标准的科研导向性比较强,因而教师在职研修、自我提升专业学术水平的意识明确,并且时间和“心理空间”压力显著(张莲2013)。翻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课堂水平往往与评价并不挂钩,换句话说,教师的翻译能力并不会对本人的晋升、奖励有本质的影响。这样,教师的实践积极性和努力提升自己的动机就会大打折扣。

三、翻译专业教师的发展途径。

教师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张莲2013)。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培养高素质、职业化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关键,这不仅需要外在环境和管理机制的保障,而且需要教师有明确的专业发展观和专业发展行为。

(一)创新翻译专业教师培训方式。

要改变当前的翻译师资状况、优化师资构成、提高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就要有效整合高校学术资源和行业资源,对翻译专业教师进行翻译实践、教学技能和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目前,我国翻译专业师资培训已经渐成体系。近年来,中国翻译协会和各大知名高校多次举行针对职业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能力的师资培训,这是本科阶段翻译师资培训系统化和专业化的一个有益尝试(鲍川运2009)。培训内容从初期以翻译理论与教学法培训为主,逐步涉及各相关领域,如翻译研究方法、翻译教学基本理论与原则、翻译课程规划、本地化管理、翻译技术、翻译项目管理、口译和笔译实践等多个方面。在翻译教学培训方面,除了中国翻译协会每年一度的翻译教学法培训之外,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先后举办了口译、笔译教学开放周等活动。近年来,口译、笔译高级技能的培训日益得到关注,并且出现了翻译专题培训项目,例如,中国翻译协会举办的法律翻译技能培训,内容涉及法律翻译概论、各类法律文本的翻译与写作常用技巧、法律翻译习作点评指导等方面。培训专家既有学界专家,又有行业资深译者;培训课程从专业训练、专题讲座、专题研讨到课程示范、上机实操、案例讲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理论讲解与教学示范和翻译实践有机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教学培训效果。然而,此类翻译师资培训尚不足以满足当前翻译专业教师发展的需要。首先,从培训时间来看,培训多以1~2周的短期培训为主,缺乏中长期的具有较强延续性的培训。其次,从培训方式来看,培训仍以讲座式培训为主,即按照既定的培训计划,向培训对象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参与式培训不足。讲座式培训虽有利于培训对象快捷、系统地接收、理解所传输的信息,但容易忽视培训对象的个性差异和实践积极性。针对这一不足之处,应当加强校企合作,派教师进入企业实习。经过大量翻译实践和行业专家一对一地审校、点评,有助于翻译专业教师提高翻译能力,了解行业规范,同时也能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翻译专业教师“先天不足”的问题,还应当拓宽教师的来源,引入具有职业和行业背景的兼职或短期课程师资,充实翻译专业教师队伍;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课程,即由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大纲、教案和教材的编写,以及课程评估标准的制订,这种方式能有效帮助翻译专业教师熟悉行业规范与市场需求,提升其教学能力。

(二)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教育长效机制。

合格的教师应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特点以及任务的要求等选择适当的策略,在教学活动中监督策略的执行过程,能够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改进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吴迪、陈迎,等2009)。然而,有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青年外语教师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实践、评价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自我发展(吴寒2011)。因此,高校应考虑建立以“自我反思、群体协作”为核心的翻译专业教师教育机制,通过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和教育技术培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教师学会全面反思和评价自己的知识、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增强翻译专业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使其形成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和科学的教育观。

(三)建立多元化的翻译专业教师考核评价方法。

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经验和规范,探索并建立一种基于翻译专业教师专门人才培养的、适用于翻译专业教师的人才质量标准,将制度保障融入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翻译实践成果应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一样,成为评定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指标。学校应针对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促进翻译专业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例如,建立翻译教师培养体系与资格证书制度,结合当前翻译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校企合作培养和校本培训等培养模式,鼓励教师取得翻译职业资格证书;通过量化的方式将翻译实践成果纳入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定,充分发挥翻译专业教师适应环境、发展自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教师与业界加强合作,针对翻译实践项目、翻译研究项目等开展横向课题研究,通过团队合作实现科研、实践的共同发展,储备专业实践教师后备力量。

结束语。

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教师专业发展受教师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翻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和个人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

引用文献。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十三

新闻翻译是一门艺术,要求翻译者忠实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兼顾语言表达的精确性和流畅性。在长时间的从事新闻翻译工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下面将分别从准备工作、语言处理、时效性、背景知识和新闻价值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见解。

首先,准备工作是新闻翻译的前提。在接手翻译任务之前,翻译者应该先了解待翻译新闻的背景,包括涉及的人物、地点、事件等。这样可以为翻译提供一个合适的语境,有助于把握原文的意思。此外,翻译者还需要积累相关的专业词汇和背景知识,以便准确地把握新闻内容。准备工作充分的基础上,翻译过程更加顺利和高效。

其次,语言处理是新闻翻译的核心。新闻翻译要求准确地转达原文的信息,因此对于每个词语的选择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意,另一方面还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选择通俗易懂的词语,使读者能快速理解新闻内容。同时,要善于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借用、替换、调换等,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

第三,时效性是新闻翻译的重要要求。由于新闻内容的及时性,翻译者需要紧跟时事动态,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紧急事件的新闻报道,要保证第一时间完成翻译,确保信息的传递。此外,新闻稿件的发布时间也是对翻译时效的考验。因此,翻译者需要快速准确地进行翻译,确保新闻稿件能够及时发布。

第四,背景知识是新闻翻译的重要保障。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翻译者应该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翻译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法律、经济、科技等专业词汇和概念,对于这些词汇和概念的理解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背景知识,才能准确翻译出新闻稿件,并且更好地传达给读者。

最后,新闻价值是新闻翻译的关键。新闻稿件的价值在于它对读者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新闻稿件时,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新闻价值。要注意准确传达新闻的要点,突出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使读者可以充分理解新闻的意义。同时,要注意保持翻译稿件的中立性,不应该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个人的观点或评价。

综上所述,新闻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翻译者在忠实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还要注意语言处理、时效性、背景知识和新闻价值等方面。只有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适应新闻翻译工作的要求,提高翻译质量,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十四

我在《中华新闻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习。

第一天到日报社时政专题部报到时,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看到编辑记者来来去去的忙碌身影,不知该从哪里入手。部里几位老师都很热情,为我倒水,递给我报纸看,跟我聊天,很快消除紧张,让我大胆的想融入这个新的集体。

为了能我更全面地了解新闻报纸出版工作的全貌,报社领导安排我在采访、编辑、出版、校对、发行等部门工作,使我受益匪浅。

接热线电话,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及时的记录,然后跟老师商量是否值得采写,如何采写。新闻最容易忽略的是一些事实细节,比如人物、地点、时间必须有确凿的事实依据,否则可能会引起不良后果。打电话四处查找知情者,确认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有时出去采访,有时坐在报社的电脑前,浏览新闻,敲打着键盘,记录下自己当天采访来的新闻。

四处奔波,有时也跟着记者出去采访。记忆最深的是在山东德州跟老总出差的一次,那次我们要做的新闻基本资料都差不多,完全可以及时赶回去,准备写稿。我们副主编刘立杰老师对我说:走,出去转转,看看有没有可作的。就这样,我们俩开着车在德州武城县的郊外乱转,没有线索。老师说,你注意看沟里有没有污水,这样就可以发现隐蔽的化工厂。说也奇怪,还真的让我们俩发现了,一条臭水沟,但是看不到排水口,正当我们站在旁边拍照发愁的时候。两位下地干活回来的老乡把车停在我们旁边,告诉我们排水口的具体位置。就在我们记录现场情况的时候,陆续有老乡过来主动告诉我们化工厂的情况和他们深受其害的感受。这条新闻完全是扫出来,这次经历告诉我:新闻不是没有,只要你肯找,就一定会有的,而且会是很精彩的新闻。

熟悉环境,先把工作组的人交流交流。我们老总给我们实习生每人一份人员的名单,包括在外面的记者站的成员,要求我们熟记。其实,当每位老师来报社的时候,你都能很热情很准确的喊对他们的名字,这会很快拉近你们的距离的。

在栏目组,有些工作可能我们不是很懂,但是也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参与进去。来到栏目组当天,张老师告诉我,既然你来学习,那有什么事情,你就多参与一下,希望等到你实习结束的时候,能够觉得学到了点什么,没有白来。

栏目拍摄的时候,我觉得最辛苦的就是主持人和摄像老师。主持人有时候要重复好多遍台词,天气冷也要穿着服装,有时候在户外一站就是一天,还要保持表情和音色,等到拍完的时候,他们已经是又累又冷了。摄像老师要跟着台上的小朋友跑,摇臂老更是不断要左右动,还要上下动,一遍遍的重复,直到导演说pass了。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十五

2013年1月16日,中国国土资源报副社长在微博上发起光盘行动,倡导人们节约粮食,坚持吃光“盘中餐”,此举很快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近日,批示称要“杜绝浪费”,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电视屏幕上,我看到一些志愿者自发组成“光盘行动小组”,向餐厅内的消费者宣传,着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人们能将粮食看的如此珍贵,即使在中国这样农耕大国也未曾有过,这是史上第一次。我也相信,人们在志愿者的劝说下,“光盘行动”的热潮下,定能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由于中国农耕起家,农业是国家的立国之本,而且人口众多使得农耕所获得的产物----粮食,变得尤为重要。据统计,中国粮食浪费很严重,每年,我们都要倒掉2亿人一年的口粮,这么多的浪费是中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没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而死亡。这些数据是惊人的,同时也令人痛惜,我们浪费的不是粮食,而是生命。

作为将满14岁得青年,我们必须承担起节约粮食的责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国家、社会、他人献一份力量。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十六

翻译真是一件痛苦也无趣的工作,不过为了更好的理解英文的意思,全文翻译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法。我翻译的这篇文献是跟我的毕业论文相关度非常大的文献。该文献我看过几遍以为很熟了,结果被别人一问就表达不清楚了,所以还是没有弄清楚作者的意图。通过全文翻译后,差不多明白作者的观点和结论了。由于最近正在准备毕业论文开题,所以翻译工作将会成为最近工作的重心了。前两天听了博士师兄的答辩,才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只有多看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情况才能更好的开展自己的研究。

专业新闻翻译的论文(模板17篇)篇十七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翻译新闻是翻译的重要领域之一。自从网络和新闻媒体兴起以来,翻译新闻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关注翻译新闻。在翻译过程中,我认为翻译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二段:理解原文的意义。

首先,翻译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素养的工作,准确理解原文的意义至关重要。在进行翻译前,先要对原文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理解原文整体背景和语境。同时,翻译人员还应该注意原文的用词、结构和语法,确保能够准确表达原文的含义和信息。

第三段:翻译成本地语言。

其次,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充分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将原文信息准确而自然地翻译成为本地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处理一些文化差异或特有的说法,比如俚语、代词、文化符号等,这些都需要注意。

第四段:审校与修订。

翻译完毕后,翻译人员还需要进行审校与修订,以确保所翻译的内容准确无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结合使用机器翻译、同行评审或专家审校等方法来提高翻译质量。同时,翻译人员需要明确翻译内容的版权问题,遵守有关法规和规定。

第五段:总结。

总而言之,翻译新闻是一项需要高度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工作,翻译人员需要在理解原文的意义、翻译成为本地语言、审校与修订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同时,翻译人员还需要注重跨文化差异和文化适应性,努力提高翻译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新闻工作的意义愈发重要,促进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化与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监护队心得体会(案例15篇)

    心得体会可以是历练工作中的感悟,也可以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体会。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思考和收获。第一段:监护明天的

    最优劳动关系培训心得体会报告(模板15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参加培训后所形成的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个人收获等方面的总结和归纳,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培训心

    专业个人工作失误检讨书(模板23篇)

    检讨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别人对我们的要求,更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完善而进行的一种自我审视。在这里,我们为您收集了一些精心挑选的检讨书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优质德育选修心得体会(模板21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记录成长轨迹的方式,可以留下宝贵的回忆和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德育选修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通

    精选两会热点心得体会及感悟(案例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过程,对自己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下是一些成功者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考。

    精选形容心得体会大全(1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写作形式

    最新废品回收申请书(汇总19篇)

    优秀的申请书可以使人们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赢得宝贵的机会。通过阅读这些申请书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一些常见的论述结构和实例应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优质个人财务咨询协议书(汇总20篇)

    在签订合同协议之前,双方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进行充分了解,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如果你对以下的合同协议范文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随时联系我们

    热门正确树立挫折观心得体会(汇总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从实践中汲取的智慧财富,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指导。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感人至深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在当今这个以快节奏、高压力为主

    优秀校园欺凌的体会大全(20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记录和回顾,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