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说课稿(优质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温柔雨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说课稿(优质8篇)

编辑是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如何确保编辑后的文章语言简练、通顺流畅,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下面是一些经典的编辑示范,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编辑的要点和技巧。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说课稿篇一

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地位。今天听了常老师的《有余数除法》,常老师就灵活的运用了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了余数的意义,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教学效果良好。

一、利用抢答方式,做好课前的铺垫。

新课开始,教师设计了包含除法的的练习,一方面,采用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包含除法,列出算式,说出结果,为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在本节课中,常老师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尝试分草莓,7个草莓,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事先老师给学生准备了不同学具,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这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通过让学生介绍她摆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明确余下的不能再分的道理,从而引出余数的意义。第二次操作是学生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并用算式表示出摆成的结果,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出正方形,从而得到余数不同的算式。数形结合,使学生在摆和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算式的含义。最后让学生汇报所有算式,让学生找找有什么发现。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在本次操作中,学生学生在经历、体验、获得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教师教学态度和蔼。

常老师教学态度和蔼,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改进措施:

1、课堂内容要适当减少一些,这样会让学生掌握更牢固。

2、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教师的问题指向性可以更明确些,不至于使学生一直把眼光停留在其他的角度上去找规律,也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用于其他的环节渗透。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说课稿篇二

大家好,下面我们进行评课。首先我说一说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前一节已经接触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但学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能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理念。

课堂教学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创设活动化、开放化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去尝试,去摸索,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野营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然后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在学生列好算式后,我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只有多问几次,才能让学生加深影响,让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计算方法掌握更加牢固。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模糊的感性认识,以及自己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展开思考,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形成之间,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要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帐篷的信息窗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读题,让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需要搭几顶帐篷”的含义。对于这类通过计算,再联系生活实际,需要进一的类型题,学生很容易出错。于是我没有急于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来发现问题。因为这样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觉得这样会达到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

在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这样的2道题目,“做一件小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以做多少件?”“妈妈包了20个饺子,每碗大约盛8个,需要准备几个碗?”加强了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同桌相互说说”、 “小组合作交流”等多种的互动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在本节课中,通过同桌相互说说“48个蘑菇,平均分给9个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竖式的意思,同桌检查竖式的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小组交流,学生自己根据生活情境编有余数除法的数学故事,并让班级同学回答,互动性强,反映效果好。

虽然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这节课中,我还是留有遗憾。我在学生列好除法竖式后,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部分表示什么意义?”为了多问几次,让学生加深影响,但部分学生对竖式的试商掌握的不是很理想。有了这一次的经验,我相信我今后在进行相同类型内容的教学时,一定会吸取这次的经验和教训,尽我最大的能力,把课上到更好。

接下来请于老师和彭老师结合观课量表谈一谈。

于:通过观察,我发现班上学生在本节课中学习兴趣率达到90%以上,听讲注意力达到95%以上。由此可见,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较高,他们乐学善学。

通过对三个孩子思维方法、知识应用两方面进行观察发现:第一个孩子一如既往的积极主动,需要集体参与操作的活动他总能全心投入,有思考性的问题他也总是能高高的举起手,争取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个孩子表现的也比较活跃,尤其在编有余数除法故事的环节中,通过他对问题的解答可以看出他已经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变化最大的是第三个孩子,在上课伊始他就对有余数的除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为自己争取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到展台前讲解自己列的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虽然说不是很流利,但看得出,他眼神中闪烁着兴奋,随着解老师的引导,在愉悦、激动的情绪中感悟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对三名典型学生课堂行为观察记录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中能充分运用学习资源,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阐述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之间积极的思维互动中,发现了方程的本质,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彭:

一、观察数据汇总如下:

全班共有40名同学,其中多数同学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自主、单独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有28名,回答过问题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70%以上。当然,学生的参与情况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有1名同学答了4次,有2名同学参与比较积极,回答了3个问题,4名同学回答了3个问题,有8名同学回答了2个问题,有多数同学回答了1个问题。从学生应答问题的状态来看,学生主动举手率在91%以上,从举手率看,学生参与度相对比较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了好的基础。从回答质量观察,优秀率占75%,以此看出,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投入了相对大的思考力,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和质量相对比较高。从注意力集中情况看,其中出现精力不集中人数平均每个问题时段内2到3个人,注意度达到90%。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保持了非常好的注意度。从这个方面看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比较高。

二、根据以上数字产生的具体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的分析以及课堂上的观察我们发现在本节课的学习当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掌握度很好,都有信心回答,学生的行为参与度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从孩子们听课的神态和表情来看不举手发言的存在如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不会,另一方面是胆小怕出错,此外我们还发现有的时候是由于老师刚刚提出问题当学生还处于思考的状态时老师就开始提问,这个时候学生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不知如何回答,这也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结合着上述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1、简单的问题举手的人很多,这时候,老师把这样的机会给那些普通的孩子或者是不举手没有自信的孩子,稍微有些难度的让那些智慧型的来回答,这样全班都可以参与进来。

2、为了让每个孩子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没回答过问题的孩子可以举左手,回答过问题的孩子举右手。

3、要善于抓住时机,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在整节课的观察中,我发现在课堂的开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与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有关系的,即刚开始孩子的注意力会非常集中。在教学中,老师能紧紧抓住最佳时段展开教学,并在孩子的有意注意快要达到一定的临界点时,马上通过一定的措施和方法重新激发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上非常紧凑、不拖泥带水。

在这个课例打磨中,有收获,有不足,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成长。评课活动到此结束,好谢谢大家。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说课稿篇三

x月x日数学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由三年级陈老师执教《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二课时。同样作为新教师的我觉得这次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想要开好一节课,必须经历备课、磨课,那过程是如此的辛苦。陈老师的这节课我已经听过两次,在磨课的过程中她非常认真,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讲课、被听课到今天在大教室里开课,我看到了她的进步,看到了她辛苦付出后的回报。虽然这一天天公不作美,天气较闷热,在场听课的老师都有些按耐不住,但陈老师的“淡定”让我佩服。先抛开课的效果,能站在讲台上,她就已经是最大的胜利者。借用当天评课老师的话语:“新手开车,把车开直了,并开到目的地,那就成功了。”现在我就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余数的除法》是一节探索味极浓的课,这对于新教师而言较难把握。陈老师首先以15÷5=3(组)这一算式引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再从16、17、18、19盆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列式,这样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给予学生探索的一个支点。第一次试教时的陈老师就像刚踏上征途一样,一心想赶快到达目的地,而忽视了周围美丽的风景;而今天的陈老师关注到了身边的风景,停下脚步慢慢欣赏,原来每一朵花都是那样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二、重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出示了四个有余数除法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当发现“被除数一个比一个增加,余数也一个比一个增加”时,陈老师因势利导,追问学生:“如果有20盆花进行分组,余数会不会也增加变成5呢?”意味深长的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感知余数不能为5。但教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余数会不会是6、7?余数都是哪些数?”一连串的追问与学生的思维擦出了火花,此时无声胜有声。

三、猜想验证中生成

“余数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是简单地告诉,而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两个反问:“是不是所有除数是5的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如果除数不是5,还会存在余数比除数小吗?”通过反问引发学生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猜想。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本节课中陈老师给予学生充分验证的机会,利用汇报单(一)、(二),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中进一步理解,最后达到知识的建构。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听课时比较注重细节。细节一:陈老师课前摆了16颗珠子,但没有实施,原因是她忘记了,这一点引发我的思考。听课的老师能够一眼看穿珠子的用意,而我们则更应该将它做足做透。忘记不要紧,这一环节错过了,我们也是可以留在后续的探究中。早用晚用总归是用了,但错过了就没有机会了,这也是我们新教师所缺少的教学机智。细节二:如何评价学生。好的评价能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简单的“你真棒”已经跟不上教育的节奏。如何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看来还得下一番功夫。

爱拼才会赢!迈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以后路会慢慢平坦的。

文档为doc格式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说课稿篇四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除法和学会了表内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可以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巩固表内除法计算,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打下重要基础。

首先安排了一组分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中的一个实例,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介绍余数的名称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读法。接着让学生“试一试”,把其余两个平均分有剩余的实例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在“想想做做”中再由“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剩余”的情况引出“平均分成几份有剩余”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教学重点是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猜猜看”。

课件出示一组标有序号的,依次画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教师背对屏幕,请学生说出序号,老师猜出是什么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我分四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分一分。

利用课件创设小朋友分铅笔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然后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里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几个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这样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获得了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并为后面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

第二层次——观察分类。

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汇报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的结果。

接着组织学生观察表格,引导学生把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得到一类是正好分完,另一类是分后还有剩余,课件将这两种情况分两张表格出示。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让学生对“余数”有初步的感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层次——写算式。

首先组织学生观察第一类分法的表格,让学生说出算式,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接着组织学生继续观察第二类分法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其中一次分得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引出“余数”这个概念,并结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接着再次组织学生观察比较10÷5=2和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由此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其实际意义。

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使学生把具体感知进行抽象,形成了“余数”的概念,同时发展了抽

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第四层次——试一试。

组织学生把其它几种分得有剩余的情况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然后组织同桌互评,全班交流,并读读算式,说说各部分的名称。这样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有余数的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进一步巩固算式的读法和各部分名称。

结合书上习题,我分三个层次进行巩固。

第一层次——操作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引导学生自己摆一摆、填一填,再组织交流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分后有剩余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理解。

第二层次——对比练习。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看图根据不同的描述独立完成两道填空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平均分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第三层次——回到课始的游戏“猜猜看”,我利用学生这时候跃跃欲试的心理,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你能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圈的颜色的,我们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呢?然后师生共同来探讨这一方法,从而掀起课堂上的一个小高潮,在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来猜一猜。

这个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说课稿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思考、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进行说课。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我对教材的理解

生活中,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时常常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这两种情况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二年级上册学习的《表内除法》主要是研究“正好分完”的情况,而《有余数的除法》主要是研究“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材中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表内除法的相关知识,然后利用摆花片(每份几个)得出结果进行教学,并且会读有余数除法算式,这是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例2是对有余数的除法利用摆花片(平均分成几份)得出结果进行教学。教材通过一个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让学生着重理解余数的含义。

2、我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我认为,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了“分苹果”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体验新知。其次,就是对教材深挖重组。我认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利用平均分概念,让学生在分实物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并根据这一过程写出有余数的横式,重点掌握余数的含义。这里的商和余数都是通过分得到的,而不是计算出来的。两个例题重点指导如何分花片,并且通过花片直观得出结论。

基于以上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以后还有余数的情况,会读、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为了能最大化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操作体验,建立模型”两个教学环节。

接着,进入到第二环节“操作体验,建立模型”。学生实际摆花片进行折纸鹤、分画片的学习,从实物中得出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根据这一理念,并遵照低中年级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的思维规律。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充分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1、引发问题,感知新知

首先,我创设了“分苹果”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巩固“平均分”这一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12个苹果每2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2”,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进行计算,明确商是6,再结合刚才学生“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每盘分2个,正好分完,没有多余。

2、操作演示,建立表象

在感知了我们在平均分一些物品“正好分完”这一情况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均分物品时是不是每次都正好分完呢?通过反问,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随即,我抛出问题“12个苹果每5个一份”,引出除法算式“12÷5”,这一问题。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体会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经历实践到认识这一过程。先让学生用12个花片代替苹果,摆一摆、分一分。交流各自不同的分法,让学生讨论、交流,明白是因为不够分,所以这些苹果不能正好分完,这个剩下的“2”就叫余数。如此建立余数概念,不仅准确,而且学生印象深刻。接着指导例1、例2分花片的方法,运用图可以直观得到结果,并且会读算式。适时进行练习。

众所周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让学生动脑想、亲自摆和说,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建立比较清晰的“余数”的表象,在操作实践中理解“余数”的含义,整个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

4、观察比较,强化表象

观察例1、例2,这两题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通过观察、比较,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建构。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说课稿篇六

听了任艳玉老师的这节二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感受颇深,现就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任老师这节课的特色之处。

我们都知道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当然教材内容也仅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没有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学生所学的知识就有明显的局限性。在这一点上任老师做的很好,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比如,《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有30只纸鹤,每6只穿一串,可以穿几串?每7只穿一串呢?然后让学生回答再列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教材上这样设计体现了数学的价值性,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可是对于课堂来说,一节课穿纸鹤是很费时间的,而且这种活动又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任老师结合教学目标,重新整理教材,精心设计教材,以学生摆小棒引入,先是让学生将6个分为一组,怎样列算式,来理解算式的意义。再每7个几个分成一组,还剩下几根呢?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动手摆,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摆小棒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而且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也是比较直观、形象,由摆小棒引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总结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竖式的意思及发现其特点,即余数比除数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论,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在教学中,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纵观整节课,我们不难发现任老师有一个重大的亮点: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在设计教材上,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心思。如在引入时,任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学生问老师猜彩色彩球的颜色。一方面是为激发兴趣,课伊始便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设疑问,因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想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且在这学生时这种需要更加强烈”,所以任老师就抓住小学生的这种心理,设质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还有练习设计也很有层次性、趣味性,为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不同的发展。而且还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学生的思想。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有亲和力。例如:在出示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时,学生一下子发现不出来: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说:同学们请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然后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

另外,本着教学研讨的目的,我也想提点自己个人的想法。在第二个环节,操作分类时,教师问:10根小棒来摆正方形能摆几个,还多几根?算式怎么样?学生很快答出:2个多2根。教师问:那么11根小棒呢?学生很快回答出:2个多3根。教师话峰一转:摆3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学生回答:12根。再问13根?14根?其实,我想这样设计不知会不会好些。教师问:11根小棒呢?学生很快答出:2个多3根?如果教师顺势问:12根呢?我想肯定会有许多学生会答:2个多4根。那么这时,教师就可以发问:“为什么有的说3个正方形?有的说是2个多4根呢?到底是谁的正确?”在这点上就可以为学生对知识创设矛盾,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突破本课的难点,虽然学生还不会用数学语言归纳:余数要比除数小,但在经过学生们热烈的争论,我想大多数学生肯定已经明白为什么得数是3,而不是2余4。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说课稿篇七

听了刘老师执教的这节三年级的《有余数的除法》后,使我受益非浅,感受颇深,现粗浅的谈谈自己听后的收获及所思。

1、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明确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结合教材、利用教材,承认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分东西来引入,提出了开放性问题“由你摆,你想每组摆几盆花?”从而满足更多孩子内心的渴望和需求,孩子的学习热情和爱好很轻易被激发起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标,呈献给大家与众不同的一课。

2、通过操作将余数概念教学直观化。

余数的产生和意义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有余数除法》教材上是这样设计的:“15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先让学生感知能够平均分的现象,然后进而安排了:“有23盆花,为装扮教室想把这些花平均分成5组,每组最多摆几盆,还剩几盆?”,让学生体验不能平均分的现象----余数的产生。刘老师教学这个环节中并不是让学生凭空的去想、去算,而是通过用圆片代表花,让学生去摆去操作,自己发现什么时候能平均分,什么时候不能平均分,不能平均分的时候就产生了余数,余数就是平均分后剩下的数。教学过程中通过摆一摆学生人人动手操作,让学生形象化得理解了余数概念,学生对余数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3、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恰当。

在整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给予了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等,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发挥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了一个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我想,正因为如此,学生的操作活动才能有条不紊。

4、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横式和竖式的写法时,教师应该多强调商、余数以及算式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竖式的学习中可以适当的渗透试商的方法和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要求,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说课稿篇八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包括教材第1至第2页。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既可以使学生拓展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又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基础。本节课要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有余数除法的,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认识到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产生,联系除法的含义引出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并说明“余数”的含义以及有余数除法算式的读法。随后的练习,都是让学生试着用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来表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介于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余数产生的原因及实际意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分这样四大块。

第一块:复习引新。

1.观察:说说这6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道除法算式。

2.说出:6÷2的意义?6÷3呢?。

3.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

我想通过这样的复习找到新知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温故,使新知的教学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也自然而然的引出新课。

第二块:探究新知。

这一块的学习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分四个层次组织学习活动。

第一层:分一分。让同学们在小组内把10枝铅笔分别按每人2枝、3枝、4枝、5枝、6枝分给小朋友,并把结果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先指导操作,后自主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得借助于操作活动。通过把10枝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余数”的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活动步骤清楚,面向全体学生。

第二层:说一说。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分得的结果,并把这些结果按有没有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了“剩余”这个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第三层:写一写。引导学生根据其中分得的有剩余的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算式,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观察表一,说出算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观察表二,说出算式并计算,10÷3=3(人)……1(枝)

(3)认识余数。

(4)观察比较,10÷5=2(枝)10÷3=3(人)……1(枝),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分。

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我力求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并使学生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

在这块的新知探究过程中,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去交流,注意到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建立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习达成。

想想做做1与例题的类型相仿,是模仿性练习。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后,根据操作结果填写相应算式的商和余数,在完成填写后让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想想做做2是形成性练习,学生观察图后,独立完成填空。在交流时提出: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些物体按指定的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或平均分成几份,只要平均分后有剩余,都可以写成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使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知识。

想想做做3,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同座相互说说,再指名说一说。

第四块:总结评价。

1、请学生说说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给爸爸、妈妈听。

整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点分类(感知清晰),再到抽象算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数学的价值性。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小学英语教师教学随笔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精选15篇)

    撰写一份好的发言稿,需要专注于主题,避免废话和冗长,突出重点,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精心选择演讲的词汇和句式,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生动、更有感染力,从而打动听众。以下

    最新抗击疫情的句子唯美短句(优秀10篇)

    典礼的规模和隆重程度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但其中的庄重和庆祝的氛围永远是不变的。在筹备一场典礼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典

    最新吨的认识解决问题教案(通用16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对于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至关重要。接下来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四年级教案,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吨的认识解决问题教案篇一【教

    2023年小学数学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大全10篇)

    在保险理赔方面,我们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理赔效率。深入研究和总结政务经验,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小学数学教研组学期工作总结篇一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

    老妈的祝福语过生日说(汇总7篇)

    理想是人们对于未来理想状态的向往和追求,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前进的动力。实现理想需要拥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些理想范文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又融合了一些名人

    最新从此心中再无爱的句子(模板20篇)

    人生就像一幅画,总结是我们为自己作画的过程和结果。人生的规划需要我们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并付诸行动,才能实现所期望的未来。以下是一些名人和普通人的人生总结,它

    2023年撤销诉讼申请书(大全6篇)

    申请人需要说明转学后的目标学校,并解释为何选择该学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会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撤销诉讼申请书篇一申请人:___________

    最新祝父亲生日快乐的语录(优秀20篇)

    环保宣传可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普及。环保宣传语可以采用问句形式,引导人们主动思考环保问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环保宣传案例

    最新好人好事事迹材料真实(大全8篇)

    标语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文字形式,可以出现在各个领域。如何运用标语来塑造品牌形象?以下是一些广告牌、海报等上出现过的精彩标语,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好人好事事迹材

    最新高三毕业班主任工作总结(实用13篇)

    经济师的工作范围广泛,可以从事市场调研、产业分析、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学生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灵感。高三毕业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