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件(模板6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碧墨最新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件(模板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件篇一

大家好﹗我是19号教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上册第7单 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 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 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的概念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也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本节课我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做好引路人,教会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为这节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本课教学重点)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本课教学难点)

4、学习方法: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 教学准备:

1.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学生准备)

课件、贴画。(老师准备)

3.练习案。(老师准备)

4.小组合作人员:每组6人。组长1名,负责领导组员进行操作实验和探究性研究。

《数 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 点,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外延采用了情境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模式,内部则采取“导——扶——放”的自主互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 学生的口、手、眼、脑得到整体的互动。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联系)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建构)

三、检验成果,动脑反思。(反思)

四、知识梳理,拓展解疑。(延续)

环节一:(3—5分钟)

1.游戏激趣。出示一幅懒羊羊分水果的图画,让学生根据已知问题用手指来表示数。

2.由此揭示了本节课的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我利用游戏引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一半的概念,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表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分数的兴趣。)

环节二:(5--13)

1.折。学生动手折纸并涂色,引出1/2,让学生认识并会读会写 1/2 。

3.辨。出示练习,说说哪些图能用 1/2 ,为什么?

4.想。你还能认识其它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就意味着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我把“看、说、想、做”几个要素组合使用,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留下更深的印象。)

环节三:(10—17分钟)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案。

2.选派小组上台展示,讲解解题思路,师精讲补救。

(设计意图:我设计的这个小组活动,动静结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系统地观察、有效地收集、简单地分析、明确地解释信息得出结论,以此突破本课难点。

本环节让学生描述本组的观察结果,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机会,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体会合作探究的乐趣。)

环节四:(5--7)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归纳出学习方法,适时整理板书。

2.布置课外作业: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目的是使学生一目了然,能紧扣、简明地呈现授课的中心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环节呼应本节课的导入,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的问题,为下节课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有效的预习。)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件篇二

今天的两节课都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反思的地方。以下我就陈xx老师执教的《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发表自己几点浅薄的看法。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陈老师很成功的落实了这样几个问题上:

1、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2、什么样的加法才可以用乘法表示。

3、怎样用乘法表示以及乘法的写法和读法。

其次,陈老师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陈老师根据低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利用数学小精灵并借助多媒体呈现的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游乐园”情景中。同时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为学生理解数学,学习知识搭建一个有力的“支架”。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理解乘法的意义,陈老师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如在课的伊始,教师创设游乐园里“飞机图”的情境,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数一数、圈一圈、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从生活情境和加法算式两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每份数量相同于加法算式中加数相同的特点,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加法算式的书写,为理解乘法的意义积累感性经验。教师提出“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又一次针对本质特点进行提问,充分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华,通过概括表述相同数连加算式的特征,渗透乘法的意义。

从过山车的7个2相加,到8个2,9个2,10个2,再到,如果我们全班都去坐过山车,就有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通过写连加算式让学生体验到用加法表示多个数相加的繁琐,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对相同加数的连加产生强烈的改革需要,有一种想创造简便写法的欲望,再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发展的过程。这时陈老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同时也充分感知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

在练习环节,陈老师也颇费苦心,她以挑战的形式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通过写一写、分一分、改一改的练习,既重视了基础训练,同时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符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陈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1、如何能更好体现乘法的简便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是在列加法算式(加数相同)太繁琐时产生的一种简便运算,因此这节课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陈老师在这节课虽然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却感受不够深刻,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呢?如果能够在这里设置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再引出乘法算式,学生或许能够对乘法的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2、在3+3+3+2=11与前面算式的比较环节,学生感受还不是很强烈。

3、关注学生还不是很到位。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究,才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逐步丰满起来,以上都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大家多指正。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件篇三

在区小学数学评优课活动中,有幸聆听了张xx老师《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角的初步认识》是一节生动有趣又扎实、有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节课的特点: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导入时张老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对于五角星、圆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在这些图形中抽象出了角,并在这些角中提炼出角的概念: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使抽象的角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张老师还把生活素材、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让学生去找一找老师带给学生的剪刀、时钟和三角形等这些物体当中的角。熟悉的物体引起了学生强烈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原本抽象的角的知识和生活中的角紧密得联系起来,不仅仅加深了对角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操作,让学生的行动起来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张教师设计了找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发挥

张老师是一位敢于放手,敢于尝试的好教师。特别是探索圆有角吗?那你们会折出角吗?这一教学环节,老师出示一个圆形,课前也给学生准备了同样大的圆形纸片,让学生折出角:有的学生折出了三角形,有的学生折出了长方形,有的学生折出了半圆形,张老师抓住了机会追问道:这个折出来的半圆形这个是角吗?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互相交流中更清楚的理解角的概念: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利用吸管做角这一环节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的角的大小跟角的边长无关,一层扣一层,层层都体现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积极参与。

整节课张老师的教学设计融趣味性、知识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增强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各个环节的设计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从而使学生一举多得。张老师的课堂语言很精致,环节相扣、教学自然,非常注重细节。

最后我也给该老师提几点小小的意见:在教学“指角”时,让学生先找顶点,再去找两条边,要求学生一定按照这样的步骤去指角。这样的按部就班是不是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了,只要学生能正确的指出他找到的角是包括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即可。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件篇四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2)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3)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件篇五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三年级上册91、92页例1、例2——《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整数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都与整数有很大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分数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分两个阶段学习,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于平均分并不承生,在二年级学习除法时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在生活中有时候也对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你一份、我一份、他一份平均分一个物体;也有的同学通过不同的渠道听说过甚至知道12、13等一些分数。这些都是学习本课的宝贵的基础资源。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数就是数出来的,今天遇到的数却没法数,怎样表示对学生都是新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2、通过操作、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即把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我分为四大环节:

此时学生的手势肯定会乱,这时学生会用语言告诉我。学生可能会说出:半个或一半,也有的学生会说出用12表示。如果有人说出12,我会充分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揭示课题;如果没有,我会问学生:如何用数来表示“一半”或者“半个”呢?就要涉及到一个新的数——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由此点出课题,使学生明确目标。

这一环节是从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问题入手,问题简单,学生感到亲切,。当出现了“半个”或“一半”时,老师却提出要用一个数表示,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德国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启发,引导和鼓舞。”我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设计这一环节。

这一环节分为4个小环节:操作性探究、合作交流、建立模型、知识迁移。

1、操作性探究,认识二分之一

孩子们,如何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呢?我让学生动手自学,并出示以下自学提示:

(1)用圆来表示这块月饼,请找出这个圆的一半。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2)打开数学书92页自学例1的内容。

(3)同桌互相交流,从例1中你知道了什么?

2、合作交流

(1)学生交流,要求边操作边用语言表述。

根据上面的自学提示和同桌交流,学生很容易的想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找到圆的一半,在交流时我会引导学生理解对折后能把这个圆平均分,进一步强调要“平均分”。通过学生自学例1,学生会知道“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二分之一),学生还会知道它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书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的2份,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并让学生读一读。此时让学生摸一摸这个圆的1/2,并在圆上表示出1/2,巩固分数的写法。然后问学生:“把这个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这一份是这个圆的1/2,那另外那一份呢?”学生会说也是这个圆的1/2。在此我会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1/2。

在此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分之一。

(2)质疑。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随手分成两半,这是12吗?(不是)为什么?学生会说:“一边大,一边小,没有平均分。”

(3)思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12?

进一步强化平均分,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平均分、是谁的12。

3、建立模型

孩子们,想一想还可以通过平均分什么能够得到12?

通过动手折12,说出自己的折法,进一步强化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4、知识迁移

学习二分之一安排了详细的过程,而其他的几分之一,我认为学生完全可以能过交流汇报来完成。此时我会说:“孩子们,我们只能得到二分之一吗?你想通过分什么得到几分之一?”(学生各抒己见)此时我让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几分之一。最后展示学生制作的几分之一,并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介绍自己得到的分数。并小结:像1/6、1/4、1/8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这样设计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二分之一学生需要在心理上整合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是一个调整的过程,而学习其他的几分之一,是一个同化的过程,用刚刚建立的二分之一的认知结构去同化。这样安排不仅使课堂简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1、做课本93页第一题

通过题学生不但学会了写分数,还进一步巩固了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2、聪明小判官。96页2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我说你做,你说我做。你说出一个几分之一,我用实物或图形表示出来,同桌互练

这样安排顺应学生学习规律,让学生互练,既扩大联系面,又提高学生的兴趣。

4、寻找生活中分数。

(1)出示91页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寻找分数。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的数?

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资源,引出寻找现实生活中的分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也有分数。

1、回顾反思,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个反思。

(1)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是如何学习几分之一的?

(3)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帮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为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2、拓展延伸。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

西汉时期,张苍、耿寿昌等学者整理、删补自秦代以来的数学知识,编成了《九章算术》。在这本数学经典的《方田》章中,提出了完整的分数运算法则。分数运算,大约在15世纪才在欧洲流行。欧洲人普遍认为,这种算法起源于印度。实际上,印度在七世纪婆罗门笈多的著作中才开始有分数运算法则,这些法则都与《九章算术》中介绍的法则相同。而刘徽的《九章算术注》成书于魏景元四年(263年),所以,即使与刘徽的时代相比,我们也要比印度早4左右。

设计意图:不仅使学生热爱数学,也是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得祖国。

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分之一

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课件篇六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xx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xx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