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雅蕊

范文是学习写作的好帮手,可以提供写作思路和参考词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一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开始涌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受到诸多挑战。文科类大学生因其专业特性和能力素质特点,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抓住时代的发展机遇,在创新创业领域有所作为,成为摆在高校创业人才培养面前的一大挑战。

(一)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要求。

李总理在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并很快形成了“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主要场所,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更是需要高等学校立足其平台、师资等优势,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传统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学生也缺乏强有力的创新创业内在动力,落后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也阻碍了创新创业的推进。《意见》的出台为全国上下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更是加大了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师资力量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这些都在一定意义上为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呈现越来越严峻的态势,而文科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根据相关研究统计,文科生的就业率整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而鼓励和支持文科生创业无疑是扭转文科生就业率逐年下降的有效途径。第一,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第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第三,促进文科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文科类大学生创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必要且紧迫。

(一)建立健全创业课程体系。

建立健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凸显“互联网”特色,在传统的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网络课程模块,特别是新兴的互联网技术,重点放在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另一方面,深度融合传统创业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搭建网络课程学习的平台。

(二)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团队。

文科生的.创业较理工科学生,特别是以技术为依托的创业存在先天不足。这就更需要通过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团队。创业团队应重点吸收有想法、懂技术、勇于实践不怕失败的成员加入。以“创业论坛”“创新工场”等活动模式,定期邀请成功创业者开设讲座,组织开展各类创业策划和创业训练计划,增强创业能力。

(三)开展围绕“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竞赛。

以赛促学是非常好的培养文科生创业能力的形式。通过经常开展“互联网+”为主题的创新创业竞赛,创造多样化创业教育空间,增强同学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组织文科学生参与到省内乃至全国性的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之中,吸引校外项目对口企业及天使基金的主动投资,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四)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打通校内外创业的垂直通道。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充分整合校内的教学资源,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组建包含不同学科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团队,并建立专门的“创业园”用于创新创业活动。不仅如此,还要定期遴选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园”,提供资金和业务指导及政策保障,建立起由校内通往校外的创业实践通道。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二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公共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体系不完整、手段方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组织实施难度大等问题。可以从认识实践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社会调查体系和毕业实习实践体系四个方面重构完善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公共管理;体系。

公共管理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针对公共事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公共管理能力。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很快,但是,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探索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从学术型(理论型)转变为应用型(务实型)。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错误地将实践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一部分,认为其可有可无。这种观点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综合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

目前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有关实践教学课程,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但并没有围绕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如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计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硬件设施、理论指导、评估机制等方面均不够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各个实践教学的模块之间也缺少协调性和衔接性。

3.实践教学手段方法陈旧,形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传统陈旧,缺乏创新性。一方面,学校在教学方面一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只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灌输,因此缺少对实践教学的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学校采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依然是业已形成的传统方式,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效果很差,难以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而学生只是模仿、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进行学习。由于在学习中学生不能独立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因此难以有效学习和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高学历人才已经成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高校教师队伍明显地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趋势。但年轻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严重不足,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这直接导致他们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力不从心,底气不足。许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专业教师因为科研和教学压力比较大,很难有充足的精力去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而且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扩张,实验教师更难以满足需求。

5.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难度大,管理混乱。

与理论教学组织相比,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难度更大。如在案例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的组织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公共管理案例资料、应用软件,表格数据资料、文件模板等。其次还要扮演导演、教练、演员等多重角色,既要介绍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及实训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理念。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配合及学校的支持,组织实施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统性、完整性的技能和管理培训,许多实践教学管理人员还停留旧有的水平上,缺乏创新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管理涉及学院、人事、教务、设备、总务等单位,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晰,增加了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摩擦、推诿、扯皮。

二、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1.认知实践体系构建。

认知实践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通过传授和习得来增加知识,对学科(专业)形成初步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方式有认知实习、课堂讨论、讲座、实验等。认知实习阶段应安排在1-4学期。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熟谙材料和案例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其次,学校可以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其所在市(区)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观和见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相关单位的概貌,包括公共管理组织的实际运作情况、特定政策的演变过程等。

2.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通过模拟政务、在线业务处理等活动,提高学生实施公共管理基本方法和策略的技巧,培养学生处理政府事务的实际动手能力。首先,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的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次,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相关管理课题,结合管理实践、案例和材料,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可以采用模拟公共决策、公务员面试、政务会议、行政听证、行政诉讼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通过自己组织活动提高自身的交流、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社会调查实践体系。

社会实践调查是已经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的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方法,但是关于社会调查的组织实施还有诸多需要改善之处。首先,在开展社会调查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据此设置相关调查课题(就公共管理学而言,一般围绕国家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等)供学生选择。并且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的调查区域,尽可能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其次,在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中,由社会学专业老师进行全程安排和指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保证社会调查的顺利开展。最后,在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要根据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撰写调研报告。将社会调查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对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毕业实习实践体系。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活动中较为集中地参与到工作岗位中的实践形式,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借鉴国外本科实践教学经验,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拓宽实习渠道,依靠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有效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实习基地。其次,由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以后的就业倾向,并据此安排学生到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实习。为避免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要尽可能安排学生到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实践,并且联系所在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指导和监督学生。学校教师也要定期与实习单位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便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工作。最后,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监督考核。学生要在实习结束后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所得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汇报给指导老师。

三、结语。

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从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共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耿永志.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7).

[2]卢智增.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3).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三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改革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基本保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道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已成共识。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主要培养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特色专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近几年来,全国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教育在规模上逐步减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高职教育也是如此。按照学校的总体改革发展规划,学校的高职教育规模将逐步减少并尽量稳定在3000人左右。作为学校的高职教育教学单位―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因为办学规模在逐步减少而停步不全,而是积极依托本科院系雄厚的教育资源优势与丰富的高职教育办学经验,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沉下心来狠抓内涵建设,在打造高职特色上狠下功夫。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

原南昌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后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专科的改革方向打破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实现了专科教育向高职教育的成功转型。按照“面向市场、理论必须、突出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认真组织并完成了新一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确定了学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掌握相关职业岗位或职业工种群所需的技术与技能能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现了“四个转变”:由专科教育向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转变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由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大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重每个专业除最后一个学期的半年顶岗实习外每个学期均安排了1-3周的集中实训环节基本保证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40%的比例。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起开始实施,至今已执行了三年,总体上说,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实验、实训开出率不足,出现黑板上开机床的现象;由于实训教师比较缺乏,部分教师自身没有实践操作能力,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有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些专业的理论课时仍然太多,课程体系的整合还不到位;有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人才培养的途径还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等。为进一步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的需要,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把握机遇,寻求对策,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真正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各种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和复杂。职业的市场化、社会化更加明显,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和良好的机遇。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围绕市场需求进行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实现与本科专业融会贯通,资源共享。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把握职业人才市场的脉搏,全面、深刻地分析社会对各种职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细致调研,科学预测,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调整不符合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才是最好的,因此,学院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面向市场开设专业,调整现有专业,开发设置新专业,真正实现按需培养,注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克服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二、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核心内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是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二是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不求全,以职业需求为原则,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三是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等人才培养环节。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保证有1年左右的顶岗实习,实习遵循“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一致原则”;四是积极实行“双证制”。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应具备从事某个职业或技术领域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和资格。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五是改变“2.5+0.5”培养模式,尝试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2年在校学习,再利用1年的时间到企业的真实工程环境中进行训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的优势,真正打造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实验、实训条件一直是制约学院发展的薄弱环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一是积极争取学校投入,着力建好校内各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学院设置了金工实训室、数控模拟实训室、电工基础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艺术设计实训室等近40个功能齐备、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另有5个实训室正在建设之中。二是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走出去”,广泛联系、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单位。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目前学院已拥有广东省华侨建筑装饰公司、江西润田饮料有限公司、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江西分公司、南昌雷式外语专科学校等40多个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依托企事业单位,探索学生培养和就业的“订单式”

高等职业教育,其实质就是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人才,真正满足企事业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学院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建立供需合作关系,构建“按需培养,合同送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解决学生的培养与就业问题。开展“订单”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学院正在与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共同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苏宁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零距离培养,学院和企业共生共荣。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项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改革和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要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与培训,以增强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在教师中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职业素质的养成。从目前情况来看,学院的教师队伍无论就数量还是层次结构,均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尤其是实践技能而言,离“双师型”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教学大量使用的是课堂理论讲授的形式,方式、方法单一,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加大送培、进修、引进和外聘的力度,依托人才市场和企事业单位来改变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尽快建立起一只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四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检验在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愈后判断、疾病防控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如何培养一批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医学检验专业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服务,是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面临的巨大任务。对于高校而言,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以湖北医药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1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2]。学校及院、系要始终坚持把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作为提高检验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标准严格的师资培训,制订多层次、高标准、严要求的教师引进标准,大力提升医学检验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比例,为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受历史因素影响,检验专业课教师以附属医院的双师型教师为主,大多数为本科学历,学校可制订《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暂行规定》《高层次人才来院工作若干规定》等系列政策,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们结合本学科专业发展实际,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成了素质全面、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趋势。教师通过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扩展学术视野,锻炼学术思维,对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知识有了更加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1建立听课评教制度。

在听课评教活动中,学生、专家、管理干部和同行积极参与其中,主动与授课教师沟通交流,有效推动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具体包括学生全员评教、教学督导组听课评教、各级领导听课评教、教师评学、示范观摩教学和优秀教学奖评选等活动。系部每学期都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听课须填写听课记录,各单位于每季度最后一周上交听课记录和听课统计表。学生全员评教可在校园网进行,每名学生均参加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网上评教反馈的信息,做到校领导掌握全貌,院系领导了解教师情况,教师知晓被评结果。对学生评教结果中较差的教师由校级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作为重点听课对象,再次进行考查,对没有及时改进教学、教学效果差的教师采取停上理论课、调离教学岗位等处置措施。对学生评教结果中较好的教师定期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和优秀教学奖评选,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和在教学中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3]。

2.2有效实施教学检查。

实行学期初教学准备情况检查、期中教学专项检查、期末考试检查制度,将检查贯穿于学期教学全过程,保证教学质量。每学期初检查、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新教材讨论、新教师试预讲等教学法活动。期中教学专项检查包括理论课、实验课教学情况,教学任务落实情况,临床实习实行核心教学过程情况等。期末考试检查是否注重发挥考试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引导作用,形成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兼顾形成性评价为辅的考试评价体系。通过有效检查促进教学基本建设,确保教学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2.3广泛开展调研活动。

学校和院系管理干部经常深入到教学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经验交流会、师生座谈会等活动的开展,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为改进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教学经验交流会中,青年教师可提出教学上的困惑、疑义,资深教师、骨干教师可分享总结教学经验、心得体会,新老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在师生座谈会上,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学生代表三方面对面交流,增强师生互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2.4确保质控信息反馈渠道畅通。

建立健全反馈机制,确保质控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一是课堂反馈,编制现场反馈评价表,方便各类听课人员在听课后立即反馈给授课教师;二是随时反馈,急需处理的问题随时反馈给教务处及相关部门及时处理;三是定期反馈,定期召开教学督导团和教学信息员会议,通过《教学督导简报》的形式反馈给相关单位;四是网络反馈,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网”定期发布和反馈各方面的教学信息。通过上述管理措施,使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整改,确保正常教学秩序。

3改革教学方法。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景,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启发学生多以方向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创立新理论。我校目前100%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作为校级精品课程还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了相应的课程网站,把课程录像、课件、讲义、参考资料、习题集及实验内容等教学相关材料公布于网上,帮助同学们课余自学与预习,既能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理论课除了以讲授型为主外,可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实验课由以前的验证性实验逐渐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转变。尽量拉近基础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国际上学科的发展同步合拍。教师在课堂上应全身心投入情感,广泛应用紧跟学科前沿的文献资料,充分体现先进新颖的讲授内容,让专业素养穿透学生的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加强训练系统的教学方法,积累科学研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4完善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制订实验教学方案,精选临床广泛应用的新型实验,优化各类实验比例,严格落实实验教学任务;制订实习教学计划和实习大纲,构建由入学教育、实验教学、见习实习、技能考核、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4.1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为了让学生热爱检验专业,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观念,可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大一时,参观检验实验室和附属医院检验部,讲解本专业培养目标、就业形式、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树立专业兴趣,规划职业生涯。大二时通过基础课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和钻研精神。大三时聘请知名的`博士、教授等名师,用其人格魅力影响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大四时通过就业指导课、假期社会实践、优秀校友回校讲体会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本专业在国家医疗卫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经过各个阶段的教育,学生的专业思想极其稳定,毕业生在各级医疗单位均能从事医学检验相关工作,部分考取了医学检验专业硕士研究生。

4.2有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通过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综合实验组织设计能力[4]。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路人,推荐指导用书,确定实验方向,鼓励学生开拓新思路,定期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最后提交实验报告[5]。比如综合性实验“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是由标本接种、革兰染色、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等几部分组成,该综合实验所覆盖的实验原理、方法、技术是多样性的,包括细菌形态学检查、球菌的鉴定方法、肠杆菌科的鉴定方法、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内容。通过该实验,学生可以掌握接种技术、细菌涂片制备、革兰染色、生物化学鉴定方法、药敏试验方法等基本实验技术和分析方法。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加强指导和提示,促进实验内容的连贯性。

4.3全面开放实验室。

计算机实验室、英语语言学习中心、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专业基础实验室、检验专业实验室、附属医院临床检验室等均对学生实行开放管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动手能力。检验专业实验课内容多以动手操作为主,在课堂中的操作时间十分有限,只有课后加强练习,才能熟练掌握。比如显微镜在血细胞计数、寄生虫检验、革兰染色、骨髓象观察等内容中使用频繁,一次观察,记忆不深,个别学生油镜使用错误,造成当堂课程内容无法消化吸收。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后,学生可有充分的时间,既可自行选择实验内容,也可选择老师给定的内容,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反复训练,不断强化,直到全部熟练掌握。

4.4开展见习实习教学活动。

学校成立实践教学管理科,制订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方案,选定审核和统一调配使用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制订详尽的见习、实习大纲和工作计划,严肃见习、实习纪律,指定专人管理见习与实习工作,目标明确;制订评选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优秀单位和个人办法并组织实施,督促并检查临床实习教学计划的贯彻与落实。每学期组织校级专家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进行巡回教学1-2次。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内涵建设,坚持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特色协调发展之路,才能推动医学检验专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和方法观[j].高等教育研究,,22(2):86.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五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高等院校中大学生创业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

创业对于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有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创业已经成为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秘密武器。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对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纵览我国现有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各方面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在全国各地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或者政府政策并没有把握住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真正遇到的难题与诉求,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先期创业所必需的资金以及财税、服务、舆论支持、新闻宣传等各方面的支持。而在现存的鼓励政策中,要么支持力度小,较多减免政策都集中在登记费、管理费、工本费等行政性管理费用上,而直接的税费减免与小额贷款政策迟迟得不到落实;要么政策只针对于原籍毕业生,而多数异地有创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则被排除于政策影响范围之外。

第二,我国的各政府机关单位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系统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负责,其中教育部门负责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的管理培训,而人力资源部门则主要负责毕业生离校至就业的这一段时间。这种存在断裂关系的部门交接过程中,往往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政策不统一、鼓励制度难以落实等问题,同时也对处于毕业生两端的高校与就业部门的合作产生困扰,无法合理促进该校毕业生创业。

第三,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在我国各大高校均有体现,并且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应教材,相关师资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

第四,创业学生普遍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和具体工作指导。目前大学生创业不多。从桂林市和广西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较低。首先,大学生有创业想法的不多,创业的意愿出于自发,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其次,虽然大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积极性较高,但活动后真正创办企业的少,主要是缺乏良好的项目和合作伙伴,尤其是目前的创业活动内容比较低端,有科技含量的'不多。目前的创业企业主要是广西大学的老师创业,带动了部分同学就业和创业。

第五,大学生创业环境和条件不是非常理想。政府提供的创业条件,从小环境上够了,从大环境上来说不够。从政府层面来说,对于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是非常详细,有实质性内容的不是很多,政府相关部门不知道如何操作,人力资源的成本没有优势。

第六,资金上的支持不够,没有具体的条文,自治区支持微小的信贷、初始资金。高新区:办公免费2年,500租房补助,2万的资助资金,但是大环境不好。配套资金困难,保证引导资金,资助学生创业,向孵化器机构推荐。

第七,大学生创业缺乏必备知识和经验。在大学生创业者普遍社会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缺乏法律常识、市场常识、产品设计相关经验,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高校牵线搭桥,通过培训、创业导师定期做辅导。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边做边补课,培训导师非常重要。创业教育上,学校做小班,一个老师带两三个人,有案例教学,包括进行财务和市场相关知识的培训。

第八,国内的创业文化氛围不强。通过国内外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国外毕业的大学生更有活力,国外毕业的同学创业的能力更强;相对而言,我国学生对经营企业缺乏经验,没有进行身份转型,还存在学生心态。

二、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建议。

第一,在政府部门之间,特别是在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之间建立起分工明确而又协作统一的联动系统。重点针对以鼓励支持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为基础的协作制度,并在高校毕业生中开展创业技能培训以及创业鼓励服务等行之有效的合作内容。

第二,在中央财政中应划拨专款用于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建立高校应届毕业生创业基金或者青年创业基金。同时对于仍在高校就读的学生,在保证学业并且创业条件成熟、创业项目可行的情况下,也应该列入基金扶持的对象。

第四,鼓励各大高校创立免费或者低价为创业毕业生提供经营、法律、财务等多方面管理咨询服务的创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对于已经建立的创业基地,也应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完善服务方式,并积累服务经验推广应用。

第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在小范围内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允许创业毕业生就地落户开创事业,如在条件确实复杂的城市,也至少应该在公共服务方面让异地毕业生享受本地居民的服务待遇。

第六,全力推动高校的创业教育和服务工作。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添加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去,并作为重要内容强化灌输。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的基本技能;加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与经验积累培训,切实为大学生们安排具有丰富经验与理论支持的指导老师传授创业意识与技能;在创业教育管理的源头成立各级创业指导委员会,全方位监管为大学生提供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等各方面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三、加强对毕业生创业教育的全方位支持。

(一)在政府层面上,应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

第一,政府应统一协调各部门法规政策后建立一站式服务窗口或部门,为首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且全面的政策指引、税费减免、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立体式鼓励机制。现阶段,我国已经制定了众多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法规政策,但是在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实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政策缺失的现象。高校毕业生往往对各部门、地区的扶持创业政策知之甚少。即使对相关政策有模糊的认识或了解,但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申请,应符合哪些条件,可以取得什么样的优惠政策。而这种认识性的缺失即使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辅导老师中也时有发生,看不懂、说不清、讲不明。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各部门在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时缺乏沟通,各行其是,推出的一系列鼓励政策偏向孤立,缺乏整合性;另一方面由于在相关政策制定以后,也缺乏一个统一管辖的部门整合这些政策并加以集中宣传,导致目前的政策宣传途径不够畅通,不能发挥这些政策的真正价值。因此,我们的政府各部门应该认真落实国务院转发的《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认真履行职责,整合资源,避免各项鼓励措施流于形式。为此,政府部门可以筹建一个专门的代理机构,专门负责整合创业教育及资源方面的事务;也可以建立具有权威公信力的网站,将相关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共享到网络,面向全体毕业生,降低获取门槛;同时由创业教育教师在课堂上将这些优惠政策推荐给毕业生,进行必要的引导教育。

第二,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及市场经济体制,资本市场规模落后,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存在着巨大的融资难问题。一般来说,高校毕业生创业主要从家庭、亲戚、朋友等关系圈进行筹款,而银行对于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基本以需有抵押的小额贷款形式面向创业大学生。但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经济负担极重,经济储备很少,因此创业资金匮乏的难题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最关键问题。为此,可由省、区、直辖市团委牵头,联合多家投资企业,用社会资助的形式,建立大学生创业资助基金,利用民进公益资金力量重点对前景好、可行性高的创业团队进行全面的资金扶持,必要时还可采取入股的方式共同经营。

(二)从社会层面上,给予社会支持和教育指导。

应该充分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资金资源,从专业导师辅导以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管理经验等多方位扶持,以帮助创业的毕业生平稳顺利地创业。为实现这一模式,可由各级团组织牵头,联合当地知名成功的企业家组建专家委员会,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以指导老师的身份对具有可行性的创业团队跟踪全程指导,提供运营、销售、财务、银行、技术技能、可行性研究等全方位的创业技术指导。同时利用成功企业扩大经营、开创分店分公司的机会,推荐高校毕业生提前在企业实习,等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与技术技能以后,再重点培养他们的创业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创业毕业生的成功比例,同时引导毕业生进入国家和地方优先和重点发展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贸易促进型、信息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完成经济结构优化的任务。

(三)在高校层面上,转变创业教育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观念有时相对滞后,认为只要找到单位就算就业了。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在广大师生心目中促成既要就业又要创业的新观念。因此,为了真正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我们的教师队伍就必须首先接受创业新观念的转变。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曾经指出:“培养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教师就必须有过创业实践。”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高校一方面应该制定“走出去”战略,鼓励教师到企业公司中兼职,甚至可以有计划有额度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首先开展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应该促进“引进来”战略,高校可以聘请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创业者来做创业基地的兼职教师或者顾问,专门举办培训班,引导大学教师们如何创业和如何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将有能力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假期课余时间进行有目的的模拟创业演练,体验不同行业的创业者角色。

(四)从个人层面上,强化创业意识,提高法律观念。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毕业者将越来越不局限于求职者,而是转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以创业促就业的宏观教育中,我们的大学创业者们不仅要强化自身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意识,也要加强技术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的锻炼。同时,大学创业者也必须积极学习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在当今时代,随着创业浪潮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投入到创业的大潮中去,可由创业者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而引发的案件屡见不鲜。因此,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意识观念的同时,也必须知法懂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六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技术人才,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中等技术人才是所有职业学校的工作重点。浙江绍兴市职教中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创建过程中,提出了“身正、技高”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以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学生技能水平提升为抓手,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探索和实践了“1+2+3”人才培养新模式。

绍兴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办学定位是“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就业有路,升学有望”。以此为依据,学校确立了“1+2+3”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为:“1”是指技能水平提升,改革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以全面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为主要抓手,在校内推广“双证制”考核制度;“2”指的是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校内构建“严”“活”“爱”生态德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指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学生能顺利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过渡对接奠定扎实的能力基础。概括地讲,“1+2+3”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学生技能提升为抓手,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为主线,全面推进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1+2+3”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课程建设,关键是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载体是创业模式的创立,从而使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培养流程更为规范,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构建道德素质体系。学校倡导“时时都有德育,人人关注德育”的全员德育理念,把“学做人修身,长才干立身”作为德育工作目标,构建了“严而有爱,活而有序”的生态德育责任链,全方位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第一,“严”字系:严格管理,严密不疏。严格的制度管理。建立了教职工、各处室德育责任制,分阶段分层次明确德育工作目标与重点,及时反馈德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学区化管理制度下的德育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和学生思想道德考核制度,建立了德育考核查询系统,方便学区、班级、家长查询。同时,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实行全程监控。首先,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和“后进学生”帮教档案,包括基本信息、学生奖惩、素质拓展、师生家企联系、其他五大类共18个分支,它通过记录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收集教师、学生、同学、家长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反映学生学习、生活、思想方面的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从全方位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树立信心,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中求得持续的发展;其次,加强在校生日常行为管理和督查,学校严把请假关,规范请假手续,形成行政值周、德育处抽查、学生干部考核的五项竞赛检查模式,切实加强了周末、节假日的管理,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杜绝了严重违纪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从本学期开始,学校提出了“礼仪特色学校”的创建目标,制定了礼仪规范,指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文明、有礼、高素质的中职学生。

第二,“爱”字系:关爱学生,润物无声。德育实施分层教育,利用各种阵地,如党校、团校、学生干部“四自教育”培训班等对优秀学生进行培训。建立了“特殊学生”基本信息库,做好跟踪调查的数据汇总工作。实施“德育导师制”,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力辅导”的要求,德育导师协助班主任开展“三困生”的转化工作,共同关注问题学生的成长。学校六十多名党员与“三困生”帮扶结对,涌现了许多较为成功的帮困典型。08建装班一男同学从一进校就自由散漫,多次违反校纪校规,经与德育导师结对后,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行为规范方面有很大的改观。始业教育开展有特色,在新生入学初开展了“爱自己、爱专业、爱学校”为主题的新生始业教育从学校层面安排新生的集中培训,到学区的统一讲座、集中教育,到各个班级的自我交流学习,针对适应性教育、成才之路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不同方面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奋斗目标。新生们普遍反映始业教育非常及时和重要,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除了进入职校后的迷惘,充实了他们离家后独立生活略带空虚和无助的心灵。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德育教育形成了合力。

第三,“活”字系:丰富形式,活动育人。丰富活动的载体,引领学生成长。每年开展校园文化节暨社团成果展示月活动,展现学生的青春活力和职教文化魅力,营造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进一步推进人文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开展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结合纪念日每月精心组织广受学生欢迎和好评的月主题系列活动,如五月份开展“五月的篇章”主题月活动,六月份是“六月扬帆起航”系列主题活动月。充分发挥校内外主题班会的功能,组织开展“示范性主题班会月”活动,带动加强班集体建设工作。示范性主题班会吸引了众多班主任和学生观摩,起到了很好的育人效果。倾尽爱心,精心管理和教育来自四川灾区首批来我校就读的中职学生,为灾区学生构筑温馨的家。通过形式丰富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了学校如家般的温暖,对学校、教师充满了感恩的深情。

2.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学校主要在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推广“公共课程+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型的专业课程新模式,意在搭建专业课框架新体系。

第一,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步伐。课程结构的确立思路是:在向行业和企业作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以职业生涯为依据,确定专业课程的改革方向;以行业要求为主线,确定“核心课程”的框架结构;以岗位任务为目标,确定“核心技能”种类名称;以核心技能为出发点,确定“核心课程”的具体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确定“核心课程”的具体内容;以从业资格为基点,确定“核心课程”的评价指标。在跨学科构建核心课程体系时,学校精简了传统的教学门类,整合了在工作领域内比较接近的学科,同时在确认“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把教学项目的设计视为十分重要的一步。由于“教学项目”的设计旨在为专业教学与岗位工作任务有效衔接服务,因而在设计思路上我们始终将其定位在将工作任务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并转化上。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在本门核心课程范围内建立教学项目,最终叠加共有近100个教学项目;旅服专业是在综合所有公共课程和核心课程的范围内建立共50个以上的教学项目。全校除试点专业以外的其他各个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则分为“模块实训课程”与“技能型专业主干课程”两大部分,其教学内容也均由岗位工作任务决定;尤其是“模块实训课程”,是通过技能的强化训练,实现技能训练与职业能力之间的有效“对接”。在课程实施方面,重视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建构新的教学方法、展开卓有成效的校本教研、更好地推行并完善学分制和切实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校本教材已出炉,目前已编印并正在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校本教材共有36本,开出的自主学习包课程(选修课)达83门,这些教材和课程的设计更加注重专业技能和学情,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第二,创新技能培养模式。技能教学目标明晰,重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一是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建设目标导向,修订技能达标分阶段要求,使技能达标分阶级标准更切合学生实际;二是加大对专业实践课的'课堂管理,切实提高技能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较快,在全体学生均通过初级鉴定的基础上,中级工通过率已达95%以上,有不少专业已达100%。技能训练制度严密,完善了技能竞赛选拔机制、训练机制、奖励机制,选拔参赛教师和学生、竞赛辅导教师,组建竞赛梯队,并确定项目负责人。使技能竞赛队伍稳定,能做到接到任务就组队并马上投入到训练之中。减轻工作负担,保证训练时间,加大投入,鼓励教师、学生踊跃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技能竞赛呈现百花争艳、全面丰收的喜人局面。

第三,建立准职业训练制度。首先,加大专业设施设备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为学生建立各专业设施设备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专业设施设备投入达272万元,添置各种专业设备。同时加强实训工场的管理,提高专业设施设备的利用率,使专业实训场地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中真正发挥作用。其次,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和企业开展多方位合作,通过见习、顶岗实习等合作模式,为学生建立长效的校内外准职业训练制度,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在工场或仿真的环境中实训和实践,真正做到“做中学”,巩固专业技能,与岗位和市场要求实现了无缝对接。

3.构建创业实践体系。根据“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逐步建立中职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第一,营造创业氛围。利用校报、广播台、宣传窗等载体,加强创业宣传,尤其是宣传创业的典型,在学生中间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开设创业大讲堂,充分利用行业专家的先进资源,加大创业典型的宣传,解读创业创新精神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理念,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如邀请优秀毕业生来校现身说法,给同学们作讲座;在校内开展“创业之星”评选活动,增强学生创业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事业开拓精神。

第二,开设创业课堂。重视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将创业课程纳入学分制管理范畴,在一年级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以讲解理论和案例为主;二年级时开设创业教育模拟实践课,为就业服务。选派优秀的相关学科教师学习系统的创业教育经验,建立起专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创业课堂的质量。还要精选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在借鉴临近学科编写经验的基础上,出台符合专业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使创业教育更有实效性。

第三,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学校成立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创业基金,在校内建立创业基地,向学生开放,给予软硬件保障。放手让学生开展创业模拟经营活动,比如图书交易、周末跳蚤市场、开网店、缝纫加工店、格子铺等。尤其要开设和专业紧密结合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如餐饮专业学生进社区开设菜肴加工点;旅游专业学生开设微型旅游公司,承担教职工和班级外出旅游的组织和讲解工作;计算机专业学生承包校内文印室,承担校内文印工作等。学生不但可以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尝试成功喜悦,更可以亲身体会到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经受挫折的能力。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七

目前,我国有一百多所高校设有医学检验专业,要完成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学习,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每一所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发展方向不同,一些学校重视临床检验,一些学校则重视实验检验。当代高校应当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不能只追求高精尖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单一地追求每一类型,要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顺应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重视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要让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能够适应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高校应当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进行优化,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建设食品检验专业以及环境保护检验课程、试剂研制课程以及营销课程等,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提高竞争实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可以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当向实践能力培养方向进行转化,对学生的医学检验技能进行培养。医学检验仪器是支持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检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对于学生医学检测专业技能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许多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都忽视了学生医学检验仪器使用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得许多毕业生不能满足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目前,社会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做好课程优化,无疑是扩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个人发展的机会。

要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建立一个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大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工作者要本着培养高素质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为己任,尽最大可能开辟第二课堂,促进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教学活动与岗位实现无缝连接。高校应当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与课程的具体性质,明确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的教学原则进行开展教学。多引导医院的一线医生与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利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势,让更多的实践中的真实检验事例成为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学校要加强与医院或者防疫部门的合作,给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打造一个实习基础,让学生有机会有场地去感受真正的工作内容与环境,促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辟第二课堂,才能给学生真正的实践能力培养机会。

4总结。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医学检验专业行业发展的趋势,还是从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目标来看,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必然选择。高校,是培养专业医学检验人才的重要阵地,关注医学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结合,能够促进教学改革,也能让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八

“十_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仍延续“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势态,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产销量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相关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汽车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影响深远,人才需求大。但据汽车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分析显示:汽车服务市场从业人员现状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高级汽车服务人才十分稀缺。因此,相关高校必须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并改进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知识定位混乱没有法律约束及行业制约这之下的校企合作“两张皮”现象导致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f解,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课程知识点重复,缺少优化配置,知识衔接性不好,前后课程延续性不强。

2.实践硬件差,理实融合度底。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懂技术、擅经营、会服务”的复合型高级工程人才,非常强调工程实践培养,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多方原因,没有能够建立起适应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没有足够的份量比例,以验证性、演示性为多,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实验理论与实践整合度底,教学效果差。

3.现有教学模式不足以支撑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

作为支撑工程应用型人才最为重要的课程教学模式与学生质量评价机制多数停留在“过去时”,三段式教学,“一考定成绩”的现象仍为常见,教学效果很难令人满意。教学方法方式滞后,教学过程中仍强调知识灌输,而缺少一个载体(项目)进行个人技术能力、团队协作训练,重视理论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实践综合应用能力差、团队协作能力差。

二、改革思路。

通过对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两个深入,四方而建设”的改革思路。

两个深入:一是深入地方企业、行业进行调研论证,把握汽车产业作为广西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下庞大的人才需求规模,收集企业典型工作案例,互通有无,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明确自身不足;_是深入了解从业资格要求、行业需求,探索双证融合,为推进课程整合提供依据。

四方而建设:一是在职业资格框架下凝练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_是依据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推进课程工学交替、理实融合的课程改革:三是构建了与课程建设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四是深入研究质量保障体系,分析制约人才培养建设的教学要素,提出改革措施。

三、改革实践。

1.在职业资格框架下构建了工学结合、理实并重的“一体两冀”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本项目教改课题为推手,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需求为目标”的三位一体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主体,将职业资格标准与基于职业本位的学历教育作为两翼纳入教学,构建了“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理论模型。该模型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的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_是对课程进行整合与开发,将专业主十课程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把学历教育的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相互融合,把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引入到教学中来,根据中高级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工学结合、理实并重为改革方略,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如此进行方案建设与课程设计,实现了有理论可依,有标准可参照,继承性与推广性好。

2.校企共建,构建了“两平台、三阶段、四结合”的多维度校内外实践平台。

“两平台、三阶段、四结合”是指依托学校与合作企业两大实训平台,遵循“基本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三阶段性培养顺序,实施“教室与实训室相结合、实训室与维修车间相结合、学生与企业员工相结合、教师与技师相结合”。

在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平台方而,加大了与玉柴机器、深圳美鹏等11家区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力度与深度,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调动企业参与,实现企业全程参与各项专业教学工作。顶岗实习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学生按企业要求进行员工式的考勤、派工与计酬管理,并稳步推进“美鹏班”订单式培养。

3.多项举措强化了质量保障体系。

针对保障制度改革明显滞后于课程改革这一现状,经过课题组研究发现,问题出在教学组织安排、考核与评价体系、师资及教学管理关键环节上。对此,我们进行如下的实践改革:。

(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实行工学交替、能力递进“332"教学组织模式,即在学生3学年中利用寒暑假安排3个生产旺季的时间段进行企业实习与顶岗实践,生产淡季在学校学习,实施“旺工淡学”。

(2)将“双证融合”纳入“课程考核”。具体做法是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通,在确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应关系后,从“双证”的内涵上寻找基本对等的关系,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者教学计划确定下来。

(3)实行“一箭多星”考核模式,即对理实一体化课程实行形成性考核,对大班课程教学实行过程考核+期未考核或平时考核+期未考核,对小班专业课程用等级考试或证书考试替代等三种做法,既反映学习综合能力,又是要以考促学引导学生提升能力。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九

近年来,在南京大学以“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以建设“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完善机制为保障、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构建和实践了化学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针对理科化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改革方向。

我国传统的高等理科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化学科研工作者为目标,课程体系与培养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科学、国家以及产业发展对化学类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具体问题包括:(1)现有课程体系大多是为通过高考入学的本科生进行循序渐进地培养而设置的,而在国内高水平高校中,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已具有很好的无机化学以及有机化学知识基础,现有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对拔尖学生的培养要求;(2)传统化学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化学学术类人才的研究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措施较为单薄;(3)在传统课程体系中,交叉课程少,对学生交叉类学科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不到位;(4)对化学产业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产业素养的培养措施缺失,实习实践基地比较缺乏。

南京大学化学专业是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一直秉承戴安邦院士的全面化学教育思想。在对现行理科化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我们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主要任务:以培养与科学发展及社会多元化需求相适应的领军人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构建“激发兴趣、注重能力、多元培养、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努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显着提升。

二、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并实践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1.构建两类理论课核心课程体系,适应具有不同基础的学生需求。

(1)建设适宜拔尖学生的核心课程体系。通过自主招生入学的拔尖学生具有较好的无机及有机化学基础,对此类学生,我们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进行了调整。融合无机化学与基础物理化学知识,构建一门全新的“化学原理”课程;精简有机化学内容,将授课时间由1学年调整为1学期;将结构化学、结晶化学、高阶物理化学内容整合为“高等物理化学”。通过数理课程学习内容的强化、化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整合与提升,使学生具有宽厚的数、理、化、生等理科基础,学科视野开阔,专业知识扎实,为他们在化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优化常规的化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对大部分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我们合并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内容,设立“大学化学”课程;结构化学由大三调整为大二开设;增设“高分子导论”为核心课程。形成以大学化学、结构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高分子导论为骨架,从微观到宏观的核心理论课程体系,并按照以知识单元构建知识体系的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与更新。调整之后的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体系,内容更趋合理,课程分布更加均衡。

2.构建多元化选修课程体系,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培养需求。

(1)丰富专业学术类选修课程体系。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大学和学科还不是很了解、有比较强的好奇心。为尽快激发他们对学科的兴趣和激情,开设了“化学与生命”、“化学与材料”、“能源与化学”、“化学与环境”、“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以及“原子与分子的量子世界”等6门新生研讨课。我们聘请活跃在科研一线的名师主讲这些课程,注重以科学的知识单元组织课程,构建了知识体系完整、前沿性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体系。我们还建设了高年级研讨课并对本科生开放了部分研究生课程。通过对这些前沿性课程的系统学习,有助于从专业学术方向发展的本科生系统了解学科前沿领域,激发科研兴趣。

(2)强化学科交叉类选修课程体系。学科发展趋于融合,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以及能源科学越来越多地交叉,依托院内从事交叉领域研究的教授,开设了“现代材料化学基础”、“纳米科学前沿”等课程;委托生科院开设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我们还选择“环境化学”、“材料加工”、“药物化学”、“能源化学”、“地球化学”等相关院系的课程作为学生跨院系的选修课。通过这些跨学科的.课程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科视野,为学生将来从事交叉学科的工作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3)建设化学产业类选修课程体系。针对化学产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开设了“化学化工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化学安全与防护”、“精细化学品开发与商业化”、“现代实验测试技术”等与企业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认证等行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建立了一套内容丰富、适应社会要求的选修课课程体系。

3.完善“一体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

我们较早实施了“基础-综合-研究”三层次实验教学运行模式和实验室管理体制,并按化学一级学科的整体性对各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整合“无级化学实验”和“定量分析化学实验”为“大学化学实验”;取消二级学科专门化实验,在化学一级学科层面上开设综合化学实验;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实验,开设和学科前沿融通的研究性实验。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大力推进“提高-扬优-早期介入科研”的各类实验室开放机制,有力促进了学生视野的开阔、个人兴趣的养成。

三、以提升学生质量为目标完善多元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

1.建立导学机制,营造化学文化环境。

学生个性化成长,必须依据其自身兴趣爱好,同时也离不开外界因素的正确引导。我们积极聘请教学科研经历和人生阅历丰富的老师做新生导师,同时通过职业生涯指导课、专业规划指导课,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帮助学个性化发展。建立院史以及化学展览馆,设立化学文化节,建设教学和科研实验室的化学文化氛围,着力激发学生个人兴趣、努力帮助他们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

2.完善创新训练体系,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

以化学人才基地能力提高项目为支撑,依托国家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涵盖化学主要前沿的课题做载体,设立学生自由创新探索项目,结合本科生创新计划,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定期组织本科生科学研究报告论坛,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采用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并资助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形成了对本科生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机制。

3.构建交叉学科平台,培养学生多学科视野。

我们以本院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实验室及外院(系)的相关研究平台为依托,在化学人才基地能力提高项目以及创新研究计划中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合作,采用“双导师”模式,培养学生交叉科学研究能力,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其毕业后从事交叉学科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4.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我们积极寻求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校、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实习实践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一批包括江苏梅兰化工集团、和氏璧化工集团等企业在内的实习实践基地,并与中国石化、扬子江药业等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学生实习合作,实施了“实习前评估-实习中监督-实习后考评”的管理模式,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社会要求。

由于构建并实施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在近3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上获得6金3银的好成绩,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践收获了多项成果:新增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于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5部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化学专业被纳入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获得了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有力促进了化学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十

职业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技能,强化实践环节,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实践方式。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岗位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学习与岗位工作完全一致,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适应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目前,省内外开办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院校比较少,在工学结合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困扰和限制,导致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实质性工学结合的院校较少,仅停留在探索或尝试阶段。

2研究目标。

通过“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办学之路,创建特色鲜明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建立功能齐全、设备一流、社会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团队。

3研究内容。

对级、级、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通过行业调研,确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建立课程体系;探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研制并实施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课程标准;建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4课题已经取得的成果。

4.1探索了“医教结合、校院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入的调研及多年来人才培养经验的积淀,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提炼了临床检验技能、微生物检验技能、免疫检验技能、生物化学检验技能、血液检验技能及寄生虫检验技能等6项核心能力,围绕着岗位能力的形成过程及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了早期接触临床、临床见习、校内实训和医院顶岗实习前后贯通的“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在校内完成人文素质课、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同时,将学生分组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兼职教师的带领下分别到门诊化验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免病室等科室轮转见习,参观各科室的先进医学检验仪器设备,了解医学检验的最新进展及各科室开展的检验项目等。让学生了解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能力需要,使学生早期认识专业、早期接触专业、早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专业课教学全部在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临床教学医院交替进行,校内实训中心以专业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虚拟实训、仿真实训为主,教学医院主要进行综合检验项目实训,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第三学年顶岗实习40周。其中临检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微生物室、临床免疫室、细胞检查室、门诊化验室各6周,输血科4周,实训指导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实习结束时由学院和医院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考核,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医学检验技术岗位的工作需要。

4.2构建了基于医学检验工作岗位的“能力模块”型课程体系。

聘请行业专家组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以行业专家为主分析医学检验工作过程中各具体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根据能力要求归纳总结出行动领域;以行动领域为课程开发平台,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淡化学科界限,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金字塔。

4.3建成了一批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需要,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与职业岗位相关的技术应用性课程,取得了一系列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果。(1)课程教学建设:有计划性地进行课程建设,深入行业调研,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特点,分别探索以检验流程和检验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重组与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2)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资源共享课程。《临床检验技术》、《免疫检验技术》、《寄生虫检验技术》、《血液学检验技术》和《生物化学及检验技术》也先后建成了院级精品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为起点和契机,本专业正在积极备战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教材建设: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湖北省规划教材4部,校本教材2部。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参编各级教材共14部。

4.4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评”一体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在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下,借鉴国家级精品课程《微生物检验技术》建设经验,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岗位任职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分别推行以检验项目、检验流程或检验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序化,并融入职业标准和行业法律法规,使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高度统一。设计以校内仿真教学、岗位现场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教学活动方案,实施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辅助、答疑、评价等作用,教学活动融“教-学-做-评”于一体。

4.5建成了集教学、医疗、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医学检验实训中心。

按照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相一致的原则,将校内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和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合二为一,科学设置教学区域和医疗服务区域,学生在教学区域完成虚拟实训和仿真实训后,在临床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在医疗服务区域进行岗位训练;同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提供快速、准确的标本检测服务,目前,已经开展tct宫颈细胞学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和结核杆菌检测项目。

4.6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教学能力强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打造专兼结合“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加强对专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教学能力的培训。本专业聘请了十多名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每年安排所有专业教师在企业中专业实践,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占80%以上。以“专业教师下医院,行业专家进课堂”为途径,以着力建设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团队、科研技能团队为抓手,整体提高教学团队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通过“首席教授”、“楚天技能名师”和“襄江能人”岗位聘任,与襄阳市检验学会联合,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校院共享、素质精良、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双师”师资队伍,并将其建成了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5课题的创新及推广价值。

5.1“医教结合,校院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内学习两年,实习一年,三年学习期间全部由学校专任教师和医院在岗的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从一年级的.临床见习,到二年级的临床见习和岗位现场教学,再到三年级的岗位顶岗实习,均有校内校外教师全程参与,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行业要求的医学检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5.2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改革初见成效。

通过行业调研,创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引领的课程体系改革;依据医学检验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以检验项目或检测技术为载体,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全面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互渗透,同时课余时间开放实训室,为学生训练各项操作技能创造条件,并建立实践操作技能单独考核制度,加强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5.3国内率先与医学独立实验室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

我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湖北省内第一家和医学独立实验室(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专业,近年又先后开拓了艾迪康、兰卫等实习基地。在校内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的成立,使本专业服务地方卫生事业的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学校与公司合作开设“康圣达”订单班,为该公司培养独立实验室所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芹,高璀乡.以能力为本位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j].检验医学与临床,,07(19).

[2]王富伟,陈秀敏.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师型"团队建设问题的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0,07(30).

[3]刘家秀,侯云华,杨学艺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02).

[4]姚春艳,张波,府伟灵.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及人才培养思考[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2).

[5]黄泽智,曾铁功,马新华.高专医学教育考试模式的改革研究与探索[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05).

[6]罗阳,高维寅,张波,黄君富,府伟灵.检验医学临床教学中综合能力培养的探讨和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10).

[7]李静.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信息,(03).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十一

摘要:目前我国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进入到高速规模化增长阶段,对相关产业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出现空前增长趋势,该文针对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基本理念,分析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产业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讨论课程设置以及项目化教学,提出高职院校培养云计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设置;项目化教学。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广东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广东地区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题规划,提出了适合本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设计,提出在十三五区间将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创业创新高低,成为世界领先全国一流的云基础设备和云终端核心制造基地。为此,广东制定了珠三角“联云计划”人才支撑计划,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人才和智力支持[1]。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广东的云服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云终端制造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预计到整个广东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本实现产业规模化。图1珠三角地区云计算产业概况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产业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目前的培养供给无法很好满足产业需求。特别是对人才结构出现严重的倒挂现象,一方面产业所需要的大部分是属于产业下游的技能型的人才,人才的需求结构类似于“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下方的技能人才占据六七成;另外一方面目前在培养人才上面主要是本科院校,其所培养主要是研究性信息技术人才,云计算人才的供给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产业链人才的供给相对偏弱。下游人才主要集中在操作类岗位,主要是技能型岗位,从事重复操作的维护、服务类工作,以虚拟化工程师为主[2]。珠三角地区产业概况如图1所示。根据招聘网站月的统计,云计算领域人才需求量56%为大专以上,与金字塔结构对应。

1云计算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云计算技术应用是研究描述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分布式应用、并行化应用、虚拟化应用的理论与技术,它把当前各行各业所产生的呈爆炸式增长的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并行分析和处理,发掘出海量信息中的数据价值。同时,云计算也具有虚拟化的特征,它把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等领域里面的一些基础设施、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等作为一项服务提供给用户,就像用户使用电力设施或水资源一样,实行按需付费使用。根据云计算技术的特色及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要求。从所需人才类型上划分,云计算产业所需人才结构主要呈现“金字塔”型。据监测结果显示,应用产业作为云计算发展的重点领域,面对未来云计算产业的飞速发展,企业人才急缺的问题日益显现。以云计算产业应用领域相关的it人才需求为例,截至年下半年,it人才的需求量已突破30万人,其中一线城市it人才需求最为明显,上海it人才缺口将近7万人,其次分别为北京、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6万人、3万人和2.5万人。目前云计算类岗位的薪酬已居行业前列。应届生工资在4500-5900之间,整体工资水平在10000-15000元,远胜行业类似岗位。国家“十三五”规划将云计算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云计算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云计算专业根据市场人才需求,为广东地区培养云计算技术与应用人才[3]。

2人才培养定位。

云计算的产业链是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软硬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云计算业务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专业定位非常明确面向国民经济各行业和领域云计算建设的需要,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目前广东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培养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维护、运营的人才;外省的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学院、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开设了云计算专业;很多高职高专开设了云计算课程,20多所高职院校已开设云计算专业。以上可看出,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及教师都意识云计算技术的重要性和专业的必开性,但由于云计算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云计算这门课程如何定位、如何讲、讲什么还不清楚,相关课程的教师迫切的需要有系统地讲述云计算专业基础知识的教材。市面上的云计算相关图书大多为店销书,偏重产业和技术介绍,没有适合高职高专作为教材的书籍,这一现状大大的制约了高职院校云计算专业的开设和发展,影响了高职层次云计算人才的培养。因此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云计算专业的培养目标、核心课程体系应如何建设,经过深入的调研,在云计算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上需要非常明确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学生能力为目标,以平台产品为载体,项目化教学为模式,重点培养具有云计算平台搭建和云计算应用设计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云计算人才。

3.1培养模式。

按照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的意识和手段。在培养模式上采取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作为引领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校外实训,通过与教学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完成实训内容后进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企业化教学,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重点培养具有熟练掌握至少一个国际知名云计算平台技术的云计算系统工程师及云计算系统运维人才,学生通过大量实践操作,熟练掌握设计、开发、规划、安装和管理云计算系统所需的专业知识,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对云计算平台进行配置、优化以及局部改进的能力,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引进云计算系统进行设计、规划、安装和管理。主要可从事云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公司、互联网企业、学校、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云计算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搭建和运维。

3.2产业融合,就业导向。

首先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专业规划需要体现紧跟市场、一线定位的原则,需要在国内的产业背景为依托,跟产业发展相配套,培养的人才需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需要做到“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此外,在专业校企合作方面,需要与真实企业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办学、构建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符合企业需求,打造“入学有就业保障、毕业即可就业”校企合作新格局。校企合作,师资“互聘共培”。通过学校聘任企业工程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企业聘任教师参加项目研发,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3.3不同层次培养。

坚持教学改革,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位,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具有不同特点进行结合岗位需求的人才分类培养,提高整体专业教学效果,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应用创新型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人才来说,其岗位包括了云计算维护工程师、云计算售后服务工程、云计算测试工程师,可以按照学生对于专业特长和兴趣,设计相应的专业能力,配套相应的教学知识,,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色注重培养学生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基本云计算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具备使用先进云计算技术和工具进行云计算应用等能力。

3.4引入工程项目。

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过程,以项目设计为主线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目前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为此,根据本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实训、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践,专业实践教学实训设备主要包括主流的pc机、服务器、网络互联设备和网络安全等设备等。根据本专业(方向)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以“教学企业”、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构成。其中“教学企业”主要承担综合实践和企业真实项目实训,校内实训室主要开展专业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训练、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开展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训练。其中“教学企业”按照企业应用实际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室按照校企共建模式建设专业技能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建设。

3.5课程体系创新。

高职院校云计算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上需要按照采用“平台+方向”的思路,这个思路是符合高职院校课程特点和要求的。“平台课”需要大部分的学生都具备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以后学生发展的后劲所在“专业课”。此外,在课程体系上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在课程的开发上,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共同来开发课程,将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场景带入到课程中,更加符合一线定位的理念,真正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校企双主体”的课程体系。遵循“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理念,构建由基本素质、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综合素质等六个模块构成的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工学结合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整理专业相关材料和成果,建精品课程建设团队。

3.6校内外一体的“云实训”

全面规划、合理设置和布局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实训基地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以专业群为基础的跨专业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需要校内实习公司和校外真实企业共同参与,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构建校内实习公司,通过企业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做项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将课堂搬到企业来利用项目作为载体实现实训目标。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利用一线企业市场、资金、场地、设备、项目、人员等的优势,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在教学中使得学生对实际工作任务、工作场景等有直接认知,实现基于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同时,规范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总结。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对高职院校来说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新型工程教育模式的培养理念培养产业所需要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喻晓,胡成松.面向云计算人才培养的应用技术型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3).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十二

通过对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不仅仅可以保障检验的质量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还能够保证医疗的安全。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和保障医疗检验报告的精确性,通过检验报告相关数据的提供,促使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准确的治疗。

1加强对实验前的基本信息管理和控制。

(1)对一方面首先就需要对需要检验的标本中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核对,同时对所有需要进行检验的标本在送至检验的部门时还需要确认和补充其中患者的基本资料、检测项目、进行采集的时间以及医嘱等方面的信息。最后在进行检验时,检验的科室还需要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核实,促使检验信息的真实无误。并且将最终检验的结果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储存。

(2)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管理,主要是对患者和检验人员进行管理,对检验人员主要是在工作中嚴格负责,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对检验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和监督。对患者进行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各项检验准确要求进行传达,根据检验的标准,从而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如在检验中有的检查是需要患者空腹条件下进行。

2加强对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

2.1实验设备的质量控制。

在现代,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将这些科技成果运用到检验当中,因此在检验中,相关的实验设备种类也有很多,针对不同检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设备进行检验。其中如果不对这些设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促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影响对患者的诊疗。对实验设备进行质量控制主要是依靠对设备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对设备的功能、工作的状态等内容进行校验,从而保障实验设备的质量。

2.2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

对实验试剂的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主要是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检测的试剂进行管理。由于现代患者的增多,就促使了需要检验的试剂也在增多,对这些大数据运用现代的计算机对此管理可以有效保障试剂的质量,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对试剂存量进行检查,提升整体检验工作的效率水平。除此之外对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还可以通过针对不同的仪器选择相适应的试剂进行使用。

3检验过程中的制度管理控制。

通过建立相关的质量控制制度对检验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主要是在这项建立的制度中将工作的制度、各个岗位的职责、检验质量的标准、实验检测的操作考核和检验差错事故登记制度以及检验科室的安全管理等等。通过这一统一制度的建立促使各个部门和各检测人员明确自身职责和赏罚标准,促进检验工作的有效展开。其中还需要加强对检验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促使对现代医学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运用进行学习和掌握,从而推动检验工作的发展。

4加强对检验报告的管理。

(1)在临床医学中,根据不同的科室的划分,检验的报告也呈现出丰富的特点,具体体现为检测的报告多,并且复杂性高。与此同时不同患者检验的时间不同,因此不对此进行有效管理,很容易就会出现报告的丢失的状况,进而影响患者的有效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将现代计算机运用到其中,将检测的结果输送到服务器当中,患者的主治医生就可以通过系统的登录对检测结果进行访问。除此之外根据计算机系统对患者检测结果的统计,还可以根据一定的治疗周期对各个时期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对不清楚的检验项目通过计算机对此进行查询,可以对其中的参考值进行明确,同时患者在家中也可以通过加算计与医生或者是检验网站对检验信息进行查询。在现代还有这些情况的出现,促使检验结果发生改变。如患者经常服用的一些药物,促使在进行检验的过程中结果发生影响,就可以通过联网将患者的病历记录和患者的服药状况进行记录。促使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判断。

5检验的自动化管理。

检验的自动化管理还是仰赖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计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己经越来越广泛。现代医院对此也在加快建设,主要是在检验标本的采集、分析、质量控制、报告传输、结果查询等阶段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在其中的运用,不仅提高了整个检验工作的效率水平,还提高了检验的质量。同时对临床检验拓宽了范围,促使最后的检验结果更加的科学和有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更加及时、准确的提供信息。促使更加全面的对患者进行治疗。

6结语。

本文是基于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的研究,由于对重要环节的检验进行质量控制可以有效的保障检验的最终结果,还能够促进对患者的准确治疗。对本文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五个方面:加强对实验前的基本信息管理和控制、加强对实验设备和实验试剂的质量控制、检验过程中的制度管理控制、加强对检验报告的管理、检验的自动化管理以此加强临床医学中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十三

1.1自动化技术应用。

对于一些大型医院来说,实验室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从单个设备控制到组合设备控制再到连接整个实验室设备进行控制,操作方式从手动式向自动化转变,检验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以往在显微镜下是用肉眼计量细胞数,其所有的程序都是手动式操作,简单的血常规化验都需要近半个小时,现在进入全自动化控制,只需要一分钟就会检测出十几个项目,并且得出结论。而血培养在上个世纪需要好几天时间才能完成,现在只需几个小时即可。结核菌的培养从过去的几个月得出结果到现在的几分钟就可得到结果,这都要归功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2标准化技术的应用。

2.基于管理方面看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2.1检验管理理念的更加科学化。

检验医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多个学科组合而成的。现在的检验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并且检验范围也在迅速增大,包括数千种的实验项目,每天就会生成成千上万的检验报告。而如此庞大的检验体系就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尤其是每一份报告的发出都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上个世纪中期,几台显微镜就能完成常规检查,一台目测比色计就能够完成基本的生化检测项目,大多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来对整个检验科的检测质量进行管理。然而现在的检验科,基本上听到的都是医生说的专业术语。另外检验医学的转变主要是医学理念的转变,突出了检验医学的科学化和自动化,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管理制度和体系,比如: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医疗人员的考核制度、检验人员的培养和教育、设备的检测和质量控制等等,都有一套体系,有些已经形成了法律条款,为今后的检验医学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而这些转变无疑都是检验管理理念更加科学化带来的[2]。

2.2检验管理理念更加人性化。

事实上,检验学科的发展主要是医学理念的转变。而当前的检验技术逐渐向小型化、床边化发展。床边实验是检验人员坐在病人身边检测各项指标,然后得出结果,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大方便,这综合体现了人性化服务[3]。上个世纪之前,检验科室的人员从事检验工作,医生将采集的标本送到实验室,等到检测结果出来再送到临床上,这个过程被叫做“医学检验”。从那之后,检测人员不单单只检查标本,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医学诊断,然后做出最后的判断,并且向诊断医生咨询诊断结果,这一过程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不单单是词语顺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医学管理理念的改变,服务模式的改变,工作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受到深刻影响。

3.结语。

总而言之,检验医学已经成为我国医学界的重点学科,其与内、外学科并重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高超的技术和方法、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人性化的标准。另外随着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更多的新理念、新事物、新技术将不断出现,而这些理念的出现就需求更多相关学者给予研究,最终使得我国的医学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十四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学院根据会计实践教学的实际特点,不断完善我院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具体做法包括:一是从考评主体方面,将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学生都纳入考评主体的范畴中来,区分校内外实训的评价主体,同时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将实践教学的多个参与方都纳入考评体系中来;二是从考评内容方面,既要关注学生提交的实验成果,也要关注其实验的态度、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三是从考核形式方面,将小组作业、口试、成果展示、小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技能比赛等形式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考评中来;四是从考核方式方面,将原有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调整为注重过程性的考核方式,在综合仿真实验和轮岗开放实验中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十五

医学检验属于临床医学范畴,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医学学科。从宏观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临床医学检验水平能够直接反应这个国家的医疗水平,对一个医院来说,临床检验科室的水平对这个医院的医疗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份准确全面的实验报告是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与制定正确治疗方案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主要包括理论、实验、实习等三个环节,我们将从这三个环节对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进行探讨和思考。

1.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阶段的学习是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实验及实习两个阶段的学习。所以,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理论环节的教学质量,是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验及实习两个阶段教学的重要环节。

1.1教学内容上。

教学内容上由浅人深,循序渐进,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王跃|2]等将临床检验微生物学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标本的检验。在第一部分,首先结合当前临床检验微生物学中的热点问题(如临床感染性疾病类型和病原体特征的变化、新现和再现病原微生物的出现等)介绍临床检验微生物学的性质与任务,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然后着重介绍微生物检验的思路与原则以及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和检验方法。使学生对如何进行微生物检验有了基本的了解。第二部分是在掌握了第一部分内容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临床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临床意义及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包括临床常见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检验。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临床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的特点及其检验方法。第三部分则根据临床检验工作实际,以临床标本为主线,介绍各种临床感染性标本的采集、处理原则及基本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对各种临床感染性标本进行检验及程序的设计、微生物学诊断。

1.2教学模式上。

教学模式上推陈出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与学,即在医学课程教学中,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开展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塑造学生独立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理解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数较少、专业课程也相对较少,便于实行pbl教学。另外,导师制也是医学检验本科教学可以尝试的一种教学模式。我国高校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在实施辅导员制度的同时,聘请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制度。一名好的教学名师,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专业知识具有很深的造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师制对学生提升写作能力,拓展专业领域知识,报考硕士研究生以及就业等都有很大的支撑作用。

1.3教学过程中。

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加人英语的元素,将有助于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如很多学生记不住一些检验项目的英文缩写,而现在大多数医院采用的信息系统,检验仪器,试剂盒以及发出的检验报告都涉及到常规检验项目的英文缩写,学生不能解决这种最基本的问题,将无法胜任今后的检验工作。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讲解这些英文缩写的来历,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如红细胞压积,英文缩写pcv,直接记忆这样的英文缩写很困难,而其全称packedcellvolume,字面上解释为浓缩的细胞体积。从英文层面上不但方便记忆,而且对红细胞压积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各大医学院校对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不断尝试。

2.1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

研究性实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定的项目,主动参与探究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教学重实践、重过程、重思考,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自主性和过程性的特点。研究性实验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2.2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

设计性实验是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实验训练后,对学生进行的介于基本教学实验与实际科学实验之间的,具有对科学实验全过程进行初步训练特点的教学实验。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

3.实习教学环节。

实习环节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将面临着步人社会由学生变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此时,他们的心情比较复杂,也比较浮躁。如何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张娜娜等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探索指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阶段带教面临的新挑战包括:指导学生适应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系统化;培养学生与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应对毕业前的多重压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中需要重点提高的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习中需要着重培养的意识包括: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全面质量控制意识;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法律意识。老师在带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宜”言传身教,“忌”言行不一;“宜”与时倶进,“忌”坐吃山空;“宜”疏,“忌”堵。安哲等指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阶段教学存在的薄弱环节包括:缺乏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系统化教学培训;忽略临床沟通的重要意义;人文素质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的进步,医学检验不再是简单的三大常规,它不但为临床提供不可或缺的诊疗信息,而且也为科研及教学提供支持和服务。做好医学检验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十六

摘要: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实际人才需求,微电子专业类培养计划应以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为主导,结合实践教学模式、联系校企合作及参与教师科研实践为辅。本文结合微电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从而实现微电子专业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微电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是研究在固体(主要是半导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及系统的电子学分支,它以实现电路的系统化和集成化为目标,实用性强。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我国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模式改革和推进。但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持续稳定增长,且就业形势的严峻变化,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日趋激烈。而提升学生适应微电子产业就业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不仅在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更在于实践能力的有效锻炼和培养。因此,有效开展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是高校与企业实现人才输送无缝对接的最佳手段。

一、强调培养特色,优化主干课程。

结合微电子专业各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了解该行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变化情况,逐步完善微电子人才的培养方案,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以向社会输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摸索微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微电子專业属于工科应用类,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扎实的数理基础、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微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基础、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备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专业知识、基本的微电子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分析与开发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竞争精神。因此,结合需求,在微电子专业的培养上应注重多元化理论知识体系,并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由此来优化知识结构体系,基于大一和大二的基础理论学习,在三年级阶段引入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并亲自操作ic设计、仿真、ic制程的有关工艺等,以面向社会培养适用型新型人才。具体课程有电子技术基础、eda技术、固体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器件、微电子学概论、微电子制造原理与应用、集成电路版图设计、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半导体器件特性的表征、电子封装与制造、cmos集成电路分析、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二、结合专业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理论课程的学习服务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基本思想来培养有微电子基本素养和技能并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高校人才[2]。经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既有分析和设计电子系统的基本能力;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具有系统工程的初步知识,掌握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方法,具有独立进行系统建模与设计、系统仿真、版图设计、器件性能分析与测试等基本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内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3,4]。ic设计类理论课程可以结合实践进行开展,如电路设计、版图设计等课程都可以基于理论的学习来开展实践上机环节,或在理论学习的后期增开相应的实习实践环节课程。微电子制造类理论课程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开展,而ic制造的实训设备昂贵,且高校本科教学经费有限,因此,对于工艺类课程的专业实践需要借助于校企合作等方式来解决。湖北省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实施了诸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并先后成立了武汉新芯集成、华灿光电、华星光电武汉分部、长江存储等微电子与光子器件和芯片制造企业[1]。这为武汉本土高校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培养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与该类企业的合作,可联合培养微电子专业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结合在企业的实践实习,将使得微电子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形成良性循环。

三、培养教师团队,提升教学质量。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及产业的发展要求,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及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厚的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能从事各类电路与系统、数字化信息系统、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系统集成等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及应用、管理与开发的工程型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在微电子企业从事微电子器件设计与生产,集成电路研发,以及相关领域的管理工作;能从事芯片制造企业中的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加工、设备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而课程教学是实践动手的先行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知识体系,才能为实践动手能力打下好的基础。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师教学手段尤为重要[5]。随着教学体系的不断优化,教学团队模式可满足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由于微电子专业教师队伍并不十分庞大,传统的教师主要分成基础知识类、专业课程类教师,对于微电子设计及制造精通的教师十分稀缺。因此,培养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微电子知识体系尤为重要。首先,整合现有教师资源,以团队形式重组,分别成立专业基础知识团队、ic设计团队和ic制造团队。其次,理论课程的开展实施团队模式,成立听课及课后讨论制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优化教学效果、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最后,定期组织教师团队成员参加微电子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或到相关微电子企业参加短期培训,更多地了解微电子行业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让教师团队整体专业素质得以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融入科研项目,提高人才素质。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物理、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受到相关的电子实验与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求具有较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及较扎实的数理基础;具备基本英语能力,具有电路与系统、数字系统建模与设计、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微电子专业作为工科类学科,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有理论基础、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而在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融入教师科研项目是较好和易行的方式。在微电子专业课程的讲授上,教师可以将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提升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及主动学习的'兴趣。在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后,通过进入教师课题学习的模式,多元化地了解该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掌握和熟练相关工艺原理及步骤,通过样品的制备、结构性能表征来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结果分析、思维创新的综合能力,提升人才素质。而加入科研项目的方式可以采取导师制双向选择模式,既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也发挥老师的能动性,活跃学习的氛围,达到双促双提升的最佳效果,最终为微电子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最好贡献。

五、结语。

微电子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加速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综合型人才的输送。结合优化的教学模式和提升的教学水平,培养新世纪综合型优秀大学生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我校对于微电子专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结合现有资源、大力拓展外部资源,联合湖北省微电子企业,培养设计、工艺、测试类人才,将为湖北省微电子产业的大力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黄汉华,陈勇,李璋,徐玲芳,王文峰。电子科学与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30)。

[2]吴尘,陈伟元。依托实训基地的高职微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3,(24)。

[3]方玉明。如何培养应用型的微电子专业人才[j]。价值工程,,(29)。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论文(精选17篇)篇十七

摘要:针对我国目前法学本科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与法律事务脱节等问题,对现有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探索,使实践基地教学功能多样化,并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化、规范化,进一步促使学生专业实践和理论教学紧密衔接,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平台作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践基地。

在法学本科教育中,教师除了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使之具备扎实的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实践模拟直到真实的司法实践,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获得法律职业所需技能,并让学生在法律知识运用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忠实于法律、信仰法律并最终形成良好的法律职业品格。

一、现阶段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

1.教学主体定位错误。

在当前,法学本科实践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没有将学生定位为实践的主体,不可避免地导致在具体的运作中会出现教师单兵作战、选用教学方法混乱等诸多问题。比如,在一些模拟法庭的实践中,学生往往是根据教师事先设置好的角色,机械地去扮演,并没有实际地将法律知识运用或发挥,只是纯粹的“演员”。

2.没有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化、长期化。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往往是“一时兴起”才开展实践,宏观模式不清晰、系统性较差,没有形成长效、考核机制。如,学生去“两院”实践,教师指导不到位,也没有安排具体的法官或检察官对学生予以辅导或考核,最终学生实践只是交一份实习报告草草了事。又如,在普法宣传中,由于没有形成制度,导致学生往往只停留在简单的“资料发放”层面,没有深入地思考在实践和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更不用说去解决问题。

事实上,实践基地不但为高年级毕业实习提供平台,而且应成为教学实践环节中的课堂实习、法律职业道德养成、法律职业规划培训与指导、综合素质提升的第二课堂。

动性。

1.确立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个性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建立一套与实践基地、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制度,使实践教学体系化、规范化。(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实现实践教学基地功能的多样化和多元化,使其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应避免实践基地的重复性建设,注重学生专业实践和理论学习之间的衔接。

因地制宜充分发掘本地资源,克服实践教学推广中模式的简单化和实践教学个人的倾向化,把一般理论与本地实践资源相结合,反复印证推演,以求更细致深入地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模式。

3.要充分考虑到法学实践基地教学的特点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不同的法学课程根据其特色予以区别,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基地实践与课程相接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避免实践教学改革的两级化,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践提供合适的实践基地平台。

三、实践基地设置的设想与应用。

1.模拟法庭基地。

为了真正有效发挥模拟法庭的“实验室”作用,应将传统单纯由学生参演的模拟庭审改为以学生模拟庭审为主、教师为辅的指导方式,改变过去“教师或少数学生主导,多数学生被动观看”的模式,使学生尝试模拟审判的不同角色。同时,邀请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对学生的.模拟审判进行指导,在一定条件下将模拟法庭直接用于法院的真实审判,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审判,便于学生旁听和学习,从而提高模拟法庭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应将模拟审判列入教学计划中。

2.法律援助中心基地。

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基地是让学生在一个非控制的现实场景中代理各种法律事务,学习法律执业技能,锻炼法律工作技能,加深对法律的理解,提高法律职业意识。但由于学生知识和实践经验存在不足,因此,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序地开展如接待来访咨询、电话咨询、进行信函回复等活动,并且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实践表现应当与教学考核和学习成绩挂钩,在具体安排学生时应根据其年级及知识程度按一定梯度予以安排,并形成长期机制,以此保证学生在援助时能力与工作相匹配。

3.两院实习基地。

教师的处理事务性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实地指导实践学生的实践工作。

4.社会实践基地。

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开展低年级学生不定期的社区普法宣传。因为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普法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2)开展高年级学生定期送法下乡。高年级学生经过一两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送法下乡时面对咨询者的提问已经有了一定的解答能力,可以一边实践一边学习。(3)组织学生对监狱进行长期的帮教活动。在帮教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在押人员,从而形成“帮教―发现不足、解决问题―再学习―再帮教”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振华。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应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

[2]蒋明华。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学实践中的几个问题[m]。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

[3]刘荣。案例教学法与seminar教学法综合运用于法学本科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0)。

[4]康安峰。论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现状与变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4)。

[5]江海。法学本科实践课教学模式的一个新探索:“法学本科生对‘留守青少年’帮教基地”建设。咸宁学院学报,2009(05)。

[6]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

[7]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10.

项目名称:本文系吉首大学校级教改课题“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基地教改探索”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段武城,男,湖南邵阳人,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刑法理论。

尹成祥,男,湖南邵阳人,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理论研究生。

(作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

相关范文推荐

    我不上你的当教案(专业20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灵活性较强。下面是一份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欢迎参考学习。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受乐曲的欢快活泼。2.

    小学六上英语教学工作总结(专业15篇)

    教学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教师深入思考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可以为

    新时期高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文(精选13篇)

    范文是学习和借鉴他人经验的好方法,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范文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学习和思考的启示。

    贸易的合同(热门15篇)

    贸易是指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交换和流动。以下是一些贸易成功案例的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签约时间:签约地点:买方:地址:电话:传真:电

    人生贵在坚持演讲稿(汇总23篇)

    人生总结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这些人生总结范文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应该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今天,我读了《滴

    黑夜也美丽范文(17篇)

    通过分析和学习优秀作文,可以提高自己写作的水平和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学习。1.人都有双重性格,在阳光下微笑,在黑夜里偸泣,

    大学讲座新闻稿(专业20篇)

    新闻报道的核心目标是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呈现事实,既要尽量减少主观色彩的干扰,又要保持一定的观点立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脍炙人口的新闻报道范文,体会一下

    保护蛋宝宝小学(热门16篇)

    优秀的作文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传递作者独特的观点和情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三八妇女节已经到了,老师说让我们带

    在社区的辞职报告(专业23篇)

    辞职报告的撰写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在公司的工作经历,总结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辞职报告实例,希望能为快要离职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写作灵感。敬爱的医院领导

    家规家训家风伴我成长演讲稿三分钟大全(13篇)

    三分钟,是一个考验冷静与机智的时刻,只有聪明人才能在这段时间内做到最好。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分钟演讲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家风的传承,承载着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