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

时间:2023-12-19 作者:ZS文王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一些写作规范、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六年级教案范文,供您参考借鉴。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列表整理信息,并对生活中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培养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3、渗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的推理。

教学难点:仔细分析,寻找突破口,有条理地表达的自己的'推理过程。

课前准备:表格、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a、b、c分别是六年级3个班的班长。

现在知道:

a不是一班的班长。

b是二班的班长。

请问:a、b、c分别是哪个班的班长?

(二)、教学例7。

1、(课件展示)出示例7: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

师:读完题目,你有什么感觉?

生:(自由说)。

师:你有办法吗?(导出可用列表法)。

2、理解题意。

默读题目,能读懂吗?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汇报: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板书:化繁为简,列表分析)出示表格。

4、小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不同的推理方法吗?你来跟大家分享你的想法?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最后的结论是什么?(是相同的)。

巩固练习,解决问题。

1、王老师、张老师、刘老师三位老师共同承担了。

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和体。

育六门学科的教学,每人教两门学科。

现在知道:

(1)王老师喜欢和体育老师、音乐老师交谈。

(2)张老师不懂英语,但他常去听音乐老师的课。

(3)数学、英语老师常和王老师一起去图书馆。

3、a,b,c,d分别是中国、日本、美国和法国人。

已知:

(1)a和中国人是医生;

(2)b和法国人是教师;

(3)c和日本人职业不同;

(4)d不会看病。

问:a,b,c,d各是哪国人?

课堂小结,回顾引申。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二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学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通过用计算器计算来探索与发现算式背后的规律。教材例题3,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面三题,然后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思考,找出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再根据规律直接填出后面四道算式的得数。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得数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数学规律。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比较算式的特点,从而发现一些数学规律。

苏教版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42页例3和“练一练”,完成第43页练习七第5-8题。(第四单元第2课时)。

1.使学生探索一些特殊算式计算的规律,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出同类算式或同类算式的得数,能用计算器验证一些算式计算得数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用计算器计算、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计算规律的活动,体会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提升归纳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一些特算式计算规律的观察中,感受数学的奇妙,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和蕴含的规律。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计算器,学会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出示题目: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设计意图】通过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的计算,为课堂中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作准备。

2.游戏激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用计算器玩“猜数字”游戏。

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喜欢的数字记在心里,不能说出。接着,在你的计算器上连续输入9次,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把得数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同学们,相信吗?请你试一试。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也为新知设疑,为本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3.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寻找算式中的蕴含的规律,探索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教学例3。

出示第42页例3。

26640÷111=。

26640÷222=。

26640÷333=。

学生读题,并要求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交流汇报得数,教师板书。

26640÷111=(240)。

26640÷222=(120)。

26640÷333=(80)。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师:观察这三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规律呢?

请将下面两题和第一题比较,看被除数、除数和商是怎样变化的,你有什么发现?完成表格。小组讨论,交流发现。

交流:你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1:第二道题和第一道题相比,被除数不变,除数乘2,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

学生2:第三道题和第一道题相比,被除数不变,除数乘3,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学生得出: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得到的商就等于原来的商除以几。(板书)。

3.运用规律并验证。

引导:如果除数继续变化,商会怎样呢?这个规律适用于其他算式吗?(出示后四道题)。

26640÷444=26640÷555=。

26640÷666=26640÷888=。

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学生直接填写得数。

提问:填写这几道算式的得数时,你是怎么想的?

填写的得数对不对呢?请你用计算器验算,看做对了没有。

4.归纳小结。

通过计算器计算,我们发现在除法算式里,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几。反过来,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乘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计算器计算—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计算器检验”的探索过程,初步体验除法算式中商的变化规律,体会计算器强大的计算功能,积累一些探索和发现简单规律的经验,感受数学的形式美和结构美,激发用计算器计算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除法运算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积累归纳、类比等数学活动经验,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1.完成“练一练”

出示第42页“练一练”。

111111÷37037=。

222222÷37037=。

333333÷37037=。

444444÷37037=。

666666÷37037=。

999999÷37037=。

(1)先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交流并呈现得数。

教师板书:111111÷37037=(3)。

222222÷37037=(6)。

333333÷37037=(9)。

(2)观察、比较算式中各数的变化。

(3)提问:比较这几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得到的商就等于原来的商乘几。(板书)。

(4)应用规律完成后三题,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完成后,再用计算器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由此及彼的认识过程,积累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计算器的学习与应用价值,增强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2.完成“练习七”第5题。

出示第5题。

34×357-9018÷48。

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输入过程中,输入要准确。

“开火车”的形式,指名学生回答。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设计意图】本题呈现的是一组由四则运算构成的计算流程图,学生按要求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用计算器计算的步骤,形成必要的操作技能。

3.完成“练习七”第6题。

(1)出示题目。

要求学生结合方格中的数,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

交流:你发现每组算式的特点了吗?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一说。

引导说出:这里的每道算式里的数都是按表里各数排列位置的相应顺序列出的。每组里两道算式的数字和符号顺序正好相反,把其中一道算式的数字和符号的顺序倒过来,就是另一道算式。

(2)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让学生计算每道算式的得数并填写。

提问:比较各道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引导:你能再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自己再列出一组两道连加算式,算出得数,或者一组三位数连加的算式计算。

交流:你列的什么算式,得数是多少?

提问:这里的算式和得数符合你发现的规律吗?你对上面这些算式和计算有什么感受?

(3)分析表格,延伸思考。

大家感觉这里的计算非常有趣,

提问:你发现什么了吗?方格中横行、竖行和斜行的三个数的`和是多少?

三个数的和都是15,三个两位数的和是165,三个三位数的和是1665。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感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讨论。

【设计意图】本题取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洛书”,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幻方,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本题重在发展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类比、归纳的能力,感受数学的神奇和美妙,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完成“练习七”第7题。

1×8+1=91234×8+4=。

12×8+2=9812345×8+5=。

123×8+3=987123456×8+6=。

先出示左边三题的算式,让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点。

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右边算式的得数,再用计算器验证。

提醒:乘加算式要注意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计算器的作用,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6.完成“练习七”第8题。

出示第8题,

1×9+2=。

12×9+3=。

123×9+4=。

1234×9+5=。

×+=。

×+=。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写后两题横线上的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总结出算式各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步骤和方法,积累一些类比与归纳推理的经验,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

7.科学探索。

学生选择一个三位数进行计算,发现有没有什么奇妙的现象。如果还没有发现,再继续这样算。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奇妙的现象?

引导:任何不同的数都会这样吗?再任意找一个三位数这样试一试,看看结果这样。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意在巩固学习的新知和培养学生对知识拓展延伸的应用能力。学生任意写的数字可能计算两次或三次就可以找出规律,或者更多次才能找出规律。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要充分鼓励学生,树立能够解决问题的信心。

8.游戏揭秘。

师:同学们还记得老师在课的开始和大家做的“猜数字”游戏吗?

完成本题后,你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出示题目。111111111÷12345679=。

222222222÷12345679=。

333333333÷12345679=。

444444444÷12345679=。

555555555÷12345679=。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和同学说一说。

运用规律,你还能再说出一些算式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与本课的游戏激趣相呼应,揭秘题中的奥妙。联系算式之间的规律,学生豁然开朗。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算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1和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2、理解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你们知道家里的电视是什么品牌吗?

今天我们就去彩电市场看看各种彩电的市场占有率吧!(出示教科书第68页例1的扇形统计图)。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研讨、交流。

根据这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呢?a牌彩电是市场上最畅销的彩电吗?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可能会发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局部会认为a品牌最畅销,而另一局部则认为a品牌不是最畅销的,从而引起认知抵触。

2、引导释疑。

可让同学分别说说“其他”的具体含义,从而明确“其他”里面可能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品牌。

3、小结。

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比较模糊,不够完整,我们无法得到有关彩电市场占有率的完整信息,所以从本统计图中不能得出a牌彩电最畅销这样的结论。

引导同学认识到:在利用统计图作判断和决策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从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信息动身,不要单凭直观感受轻易下结论。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四

1.使同学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同学体验“猜测-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同学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

3.使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一、导入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指名口答,并说说怎么想的。

二、猜测

同学猜测。师引导说出需举例验证。

三、验证

1.师引导运用表格来举例验证。

因数

因数

积的变化

36

30

1080

指名举例,师板书,在此过程中指导填表:积怎样算,积的变化是什么,又怎么表示。

师: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小结:在36×30=1080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会乘这个数。

2.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结论呢?再次猜测、验证。

同学任意举例填表。

因数

因数

积的变化

展示作业纸,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四、应用

1.用规律解释:

(1)口算:24×30=?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刚才的规律解释吗?

(2)笔算:250×15=?(简便算法)

2.用规律计算:“想想做做”1、2。

3.数学日记。

4.自然界的计算专家。

五、总结

师:你能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或学习的感受,为这节课定个题目吗?

六、拓展(导入中的口算题)

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24

48

240

4800

2400

4800

24000

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大家的表示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仅仅拥有知识的人从石头里只能看到石头,拥有智慧的人就能从石头里看到风景,从沙子里看到灵魂”。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五

1、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能利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税收问题。

2、通过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纳税观,懂得纳税的重要性.

理解税收的有关知识,会计算纳税额.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们打过出租车吗?付钱之后你或你的家人曾经主动向的士司机要发票了吗?

有人人打车要发票,有的人不要,谁能说说要发票有什么好处?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纳税,你们想了解有关税收的知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2、各行各业都收,国家收的税都用到哪些地方了呢?

二、营业税的理解与应用。

1、现在老师就来和大家一起算一笔帐。

出示:“一辆出租车每天的营业额大约是600元,按国家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5%是谁的5%?(板书营业额)国家按一定的百分率来收税,这个百分率称作税率。

题目要求每天要交多少的税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600×5%=30(元)。

600,5%,30各表示什么?

出示教师调查的数据和推算的结果。(720万元)。

720÷20=36(所)。

看到这些数据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呀?

3、昨天王老师到麦当劳宁海路店进行了调查,请看屏幕。

“麦当劳宁海路店十一月份交5%的营业税9.2万元,该店十一月份的营业额是多少万元?”

三、个人所得税的理解与应用。

刚才讲的都是营业税,其实税的种类是很多的。

“起征点1600元”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1600元是?

王老师交完税以后实际只能拿到多少钱呢?

2、“王老师的先生月工资不到2100元,11月份他交了22.5元的个人所得税,他三月份实际拿了多少元的工资?”

四、巩固练习。

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吗?没有问题的话老师就要来考考大家了。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依法纳税人人有责,依法纳税从我做起,

六、提高练习。

(较复杂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题略)。

七、课外延伸。

计算父母上个月的个人所得税。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六

本单元先教学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同一个数。再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显然积的变化规律研究范围比较窄(只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不研究因数除以几的情况),商不变的规律研究范围比较宽(既研究被除数和除数乘同一个数,也研究除以同一个数)。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在积的变化规律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规律的内容,还要学习探索规律的方法,并运用这些学习活动经验继续研究商不变的规律。把积的变化规律的研究范围缩小一些,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二是应用这两条规律学习小数和分数知识,积的变化规律一般只需要因数乘几这种情况,商不变的规律则需要被除数、除数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两种情况。

这些变化规律在前面的教学里有过渗透,现在作为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找其中的规律并应用于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研究的是关于运算的规律,势必涉及较大数的计算,为了不把大量教学资源消耗在计算上,所以用计算器作为工具。

1提供研究的内容和任务,提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通过计算在若干个实例中归纳运算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商不变的规律又指什么?都要学生经过探索自己得出。教材编写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思想:教材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基本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对学生而言,教材是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极目标”。

(1)第83页例题只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的变化情况。研究活动先在教材提供的36×30=1080这个实例上进行,并把因数和积的变化记录在表格里。然后由学生自己找一些例子,进行类似的实验。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想想做做”让学生继续体会积的变化规律并初步应用。第1题有两条解题思路:一条是先算出变化了的那个因数是多少,再求积;另一条是根据一个因数乘了几,把原来的积20也乘几。两种方法得到相同的结果,能再次体会积的变化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第3题让学生在购买计算器的实际问题中,联系生活经验和数量关系,通过变化购买的数量,计算相应的总价,感受积的变化规律的合理性。

(2)第84页例题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与同时除以一个数放在一道例题里教学,这是考虑到学生有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经验,继续探索商不变的规律时可以增加问题的容量,提高学习的效率。例题选择8400÷40=210这个算式为研究载体,是因为它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几、同时除以几可选的数比较多,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对商不变的体验。

例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的那一个数,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可以交流和呈现商不变的多种实例。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的那个数不能是0,这是因为除数不能是0。在8400÷40这个除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0,显然是不可以的。被除数和除数都乘0,除数就变成为0,也是不可以的。所以,例题及其结论中都指出“0除外”。教学时要让学生注意到这一点。但不要花费过多时间,更不要用这方面的试题去考学生。

(3)商不变的规律可以应用于除法计算。有些除法有余数,如果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数,虽然商不变,但余数变了。第85页例题就教学这些内容。

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都有0,且没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让学生看着竖式,联系商不变的规律思考“被除数的末尾为什么只划去一个0”。理解这个问题要分三步:先是为什么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划去0,然后是为什么被除数末尾只划去一个0,最后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从而掌握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使竖式计算简便的方法要领。

教学被除数、除数末尾都有0,且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重点在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商虽然不变,但余数变了。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把这个数学知识置于900元钱买单价40元的篮球的实际问题里教学,有利于化解难点。通过还剩20元这个现实答案,理解余数是20而不是2。另外,不应用商不变规律直接计算得到的余数是20;商22乘除数4,只有加20才能得到900等都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2通过练习发展知识。

练习七第1、4题分别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或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计算,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教学的基础知识。其他的题,在知识内容或知识应用上都有扩展。

第5题里的除法,过去只能依*笔算,现在可以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这些题转化成比较容易的除法题,通过口算得到结果。而且各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的那一个数不是习惯的10、100,要根据题中数的特点灵活选择。如210÷35可以转化成420÷70(被除数和除数都乘2),也可以转化成30÷5(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7),还可以转化成42÷7(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5)。

第2题继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从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发展到两个因数各乘一个数,如80×4→(80×10)×(4×10)、80×4→(80×20)×(4×10)。这样的扩展利于学生以后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两个因数各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0(10×10=100)。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积是怎样变化的。

第3题探索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积是否发生变化。第6题的数量关系里含有被除数乘几,除数不变,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乘几的变化规律。安排这两题并不是教学更多的有关积、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知识,而是增加学生探索规律的题材,激发研究规律的兴趣,培养数学活动的能力。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过程,不要突出结论。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教材的意图。发现的规律不要强化、不求记忆、不必应用,不能作为基本教学要求考查。二是不必在积、商的变化规律方面继续扩展,不要增加新的探索题材,不能削弱了本单元着重教学的两条规律。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

本单元通过对圆的研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教材注重实践和探究,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圆的曲线特征,认识圆的基本特征及对称性,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应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圆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直观认识了圆,学习了直线图形及其面积的计算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圆的认识(一)(2课时)。

画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圆的认识(二)(1课时)。

探究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体会圆的对称性。

欣赏与设计(1课时)。

欣赏由圆组成的美丽图案;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圆周率的历史(1课时)。

阅读、了解圆周率的发展史。

圆的周长(2课时)。

圆的面积(一)(1课时)。

圆的面积的意义;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圆的面积(二)(1课时)。

体会圆的半径、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借助周围的圆形物体画圆和用圆规画圆。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3.掌握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公式及公式的应用。能正确地计算圆及圆形物体的周长与面积。

4.能利用圆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采用了“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2.经历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思想方法,体现了符号化思想。

3.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采用割补、拼组等方法,体现了转化和极限思想。

4.经历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明确运用转化的方法可以将新知转化为以前学过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利用圆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经历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体会圆周率的发展历史。

3.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形成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

1.理解圆的特征及同圆或等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理解圆的周长及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用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八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九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观察与探究”(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课件出示)

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师:明确了目标,请同学们借助自学指导来完成目标。

自学指导:自学课本27页,完成所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先自学4分钟,然后小组交流1分钟。)

(一)学生自学:(先学)

师:好,开始。先自学2分钟,然后小组交流3分钟。

(二)汇报交流:(后教)

小组汇报,全班总结。

(一)学生自学:(先学)

(1)长方形面积一定,长与宽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二)交流订正:(后教)

1.更正

师:学完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有错的在小组中说错的原因,不会的优生讲解。)

2.讨论

集体订正。(学困生先说,优生纠正,学困生再说)

师:同学们这节课已接近尾声,回顾本节课,你有什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十

找规律的教学要让学生体会规律本身的内容,并能初步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更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运用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对规律的体验,提高发现和概括数学规律的能力。

王老师在《找规律》一课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有简单到复杂有层次的进行教学。注重探索规律的过程。出示了例题之后,放手让学生组内交流,然后逐一汇报,课堂上得到了“列举”、“计算”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老师先让学生用有序列举方法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研究了框2个数,接着马上研究如果框3个数结果又会怎样?在这两次操作的基础上,部分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规律已经有所感悟了,于是,在第三个问题“如果每次框4个数时,不少学生根据规律已经能直接想到答案了。之后,老师把活动中“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作为表格栏目,引导学生结合每一次操作的过程和得到的具体数据进行填表和思考。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数据,便于简明地反映“每次框几个数”、“平移次数”和“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这几组数据的关系。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将各次活动得到的感性认识加以适当提升。提出“平移的次数和每次框出几个数有什么关系?”以及“得到不同和的个数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这两个问题,启发学生作进一步思考和交流。并通过老师启发性的提问,帮学生理清了思路,这样便能引导学生顺利发现并概括相应的规律。本节课学生是自主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切实掌握图形覆盖问题的规律。

最后,老师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直接用找到的规律计算进行解答;我想是不是还可以介绍直接框出最后一组数,直接得到答案。对于这两种方法,让学习自主感悟到这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有选择的使用最为合适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十一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口答应用题。

1、学生口答:1002=50(平方米)。

2、教师提问。

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3、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一)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二)教师提问。

1、分谁?(100平方米)。

2、怎么分?(按3∶2分)。

3、求的是什么?(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

引导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

引导学生交流: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学生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最后教师将数字改动成:海拔+8844.43米或8844.43米;海拔-155米。

教师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面高8844.43米;-155米这样的数表示比海平低155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8页试一试。

3.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如有学生提出更好)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小结:(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就像一条分界线,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像+6、3、+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

通常正号可以省略不写。负号可以省略不写吗?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看书勾划,并思考两个“……”还代表那些数?(让学生对正负数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刻)。

三、运用新知,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先自己读读,并举例说说是什么意思?全班订正后,同桌间自选5个互相说说。

2.课堂活动第2题。同桌先讨论,然后反馈。

四、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负数。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2、3题。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

正数:20、22、14、+8844.43…。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2、-30、-10、-15、-155…。

教学内容:

学会购物。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合理购物问题的过程。

2、了解合理购物的意义,能自己做出购物方案,并对方案的合理性做出充分的解释。

教学重点:

运用百分数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商家为了吸引顾客或扩大销量,常常搞一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那如何学会合理购物呢,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出示第12页的例5。

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想到了什么?

着重理解满100元减50元的意思。

3、分别计算出在a商场和b商场所花的实际费用,进行比较。

a商场:230×50%=115(元)。

4、从而得出在a商场购物更省钱,所以在购物时我们要根据促销方法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商店,充分利用商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够少花钱多购物,这就是“合理购物”。

三、课堂练习。

第12页做一做。

四、作业。

第15页第13、14题。

教材分析:

本课知识强调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沟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间的联系,使学生自主建构数学关系,发展应用意识。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安排的,学生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在逐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理财方案和方法。

设计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教学重点:

学会理财,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难点:

能对自己设计的理财方案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那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理财吧!让我们也学会理财,回家也能帮助爸爸妈妈。

出示课题:学会理财。

二、新授。

(一)存钱计划。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图和文字,了解有关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提出帮聪聪计算每月收入是多少元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计算的结果。

3.让学生读支出项目表,了解聪聪家每月支出的项目和大约钱数,提出帮聪聪家做存钱计划的要求,启发学生从实际出发,合理提出存钱建议,并算一算到期能回收多少钱。

4.交流学生做的计划,一方面要求学生说明怎样做计划的理由,另一方面,关注计算是否正确。

(二)存钱方案。

1.教师口述聪聪爸爸获得奖金并计划存钱的事情,提出小组合作做三个存钱方案的要求,鼓励学生小组内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2.交流各小组做的方案,重点说一说是怎样考虑的,这样存钱有什么好处等。

3.提出计算每种存钱方案获得的利息的要求,学生计算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三)议一议。

教师提出:哪种存钱方式好,为什么?

重点关注学生是如何阐述理由的。能否对方案的合理性作出说服力的说明。

三、总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都具备了一定的理财能力,回家后把你做的理财计划给爸爸妈妈看,请他们做出评价。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3页例2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对策:

借助画线段图和分析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要积极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真正理解数量关系后再列式解答。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列各题。

4/15+7/151/2-1/35/9×3/52÷1/21/4÷4。

18÷1/218×1/20÷2/51-3/41÷4/7。

21×3/710/7÷1521÷3/71/2×1/35/6×36。

进行口算,学生将得数写本子上,时间到后统计完成的题目数量及正确率。

2.口答。

(1)五(1)班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5,那么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2)一本故事书已看了2/7,还剩全书的()。

(3)一根绳子长12米,剪去了1/4,剪去了()米。

(4)一盒牛奶900毫升,喝去了1/3,喝去了()毫升。

指名学生口答得数并分析每一题的数量关系。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学生读题,提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学生回答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完整的线段图。

(4)提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用你想到的方法列式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式计算)。

(5)探讨方法。

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方法二:根据男运动员占5/9可以知道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4/9,最后求女运动员人数。列式为:45×(1-5/9)。

追问:45×5/9表示什么?1-5/9又表示什么?

小结:刚才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中,都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第一种方法先求出男运动员人数,再用总人数减去男运动员人数求出女运动员人数;而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女运动员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求出女运动员的人数。不管哪种方法都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这个问题,题目比以前复杂一些,所以今天我们研究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2.“练一练”。

(1)学生读题后可以先找出关键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

(2)先同桌之间说说解题思路,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评价。

三、巩固练习。

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下列各题。

1.某粮库原来有大米1500袋,运走3/5,还剩多少袋?

学生认真读题后独立列式解答,讲评时重点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4.(1)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用去多少千克/。

(2)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还剩多少千克?

(3)一桶油10千克,用去4/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讲评时将这三小题进行比较,比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以及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十三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理念、教学过程、小结、随堂练习、课后反思几个方面来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在全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教科书《代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最后一节。

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生活中的图形”和“用字母表示数”等两章知识的基础上,把“图形”和“代数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对前两章知识的深化延伸。《探索规律》是本章前部分的总结和应用是学生经历探索事物间数量关系并用字母和代数表示的过程。其次,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把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情境之中,通过提供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的乐趣。

二、教育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能用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通过实际问题中的规律探索,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及创造性,培养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

4、重点、利用代数式表示规律。

难点、探索规律的方法。

三、设计理念。

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创设情境、探索发现、图形对比、实际运用和小组合作的模式展开,以问题引导思维。内容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根据练习情况设疑引导,重在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展开学生的思维。

2、通过丰富而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3、有序的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学法:

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2、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去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不同的发展。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以儿歌开篇。

一首永远唱不完的儿歌,你能用字母表示这首儿歌吗?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n声扑通跳下水。

情境问题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顺理成章的进入本课的问题的探索发现中。

(以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数青蛙》开始,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规律性以及用数学式子表示现实规律的可行性与应用性。)。

2、探索发现,日历。

指导学生观察手中的日历。

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223242526。

2728293031。

1.结合日历图,提出开放性问题:日历上的数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给学生留下充分而广阔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3、图形对比,观察归纳。

三棱柱几个顶点?3x2个。

四棱柱几个顶点?4x2个。

五棱柱几个顶点?5x2个。

如果是n棱柱几个顶点呢?

nx2=2n个。

(由学生比较熟悉的棱柱开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以上的图形的顶点数与棱柱数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图和式子学生了解探索规律过程中变量和不变量的不同作用。可以使学生初尝成功的喜悦。通过探索变量和常量的关系,初步建立这一类图形问题的数学模型。)。

4、实际运用。

1张长方形的桌子可坐6人,按下图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知识技能。

(1)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张桌子呢?n张桌子呢?

问题解决。

(2)按照上图方式每5张桌子拼成一张大桌子,则1张大桌子可拼坐多少人?

(3)如果改成8张拼成一张大桌子,一张大桌子可坐多人?

联系拓广。

(新颖的问题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每一名学生都跃跃欲试,热烈的讨论后学生的答案很完美用最接近学生的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拓展,不仅在探索实际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使之对数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数学化都有较好的体验,从而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

用火柴棒按下面的方式搭三角形。

三角形个数1234。

火柴棒根数。

照这样规律搭下去,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

(简单的道具火柴棒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活跃起来,边反搭,边想,可以充分享受思维带来的快乐。)。

(这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人人参与的效果,接着全班交流。先有某一组代表发言,说明本组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评价和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最终解决疑难。)。

五、小结。

由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总结:

同学相互讨论、补充,老师归纳:

1.日历中数字的规律;

2.探索规律的方法:观察特殊的数(列举)――形成一般的规律(注意变换思维方式。

3、在探索规律中遇到挫折,你会怎么办?

4、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所学习到的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探索规律过程中哪些量是重要的;探索规律的一般过程等。)。

根据学生总结写出板书:

(编筐织篮,重在收口。让学生通过总结,体会成功的愉悦。)。

六、随堂练习。

折纸问题:(填表)。

平行对折次数与所得折痕数的变化关系表:

对折次数01234…n。

折痕的条数。

对折次数01234n。

折痕条数。

(围绕折纸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使之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对前边的细胞问题进行回顾,针对例题再次出现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七、作业。

1.请同学们将今天探索出的日历中的数学规律、及其他的规律与家长、同学、朋友共享。

(让学生与别人共享的过程也是对本节课复习的过,同时又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八、课后反思。

一、教学中的成功体验。

1、通过情感活动把学生与教师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进行情感诱导,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自觉地产生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推动他们不断进步。

3、减少教师的活动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发展。教师做好学法指导,做到少讲,少问,少板书,力求做到精而美,使学生有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调控,自主发展,自我创造,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二、需进一步提高的能力。

学生方面:在课堂生生交往中,所有学生都应学会如何与同学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

教师方面:进一步丰富社科知识,提高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水平。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十四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运用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和了解必要的信息。教材注重从生活、生产中选取素材,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相关数学元素,既扩宽了学生收集数据的渠道,又凸显了统计与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教材才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量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学习扇形统计图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自然形成知识的生成点。

2、在前面的统计知识中,学生已经有了运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经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读懂统计图,看图回答问题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统计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与总量的百分比,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对比观察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运用扇形统计图进行分析和了解必要的信息。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十五

“圆环的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数学第11册《圆》这一章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几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经验,知道运用转化的思想研究新的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条件,比较灵活地计算圆的面积。

2、使学生能认识环形,掌握计算环形面积的方法。

3、能根据条件计算圆环的面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根据条件计算圆环的面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回顾:什么是圆的面积?如何计算圆的面积?

2、求圆的面积。

(1)r=5厘米(2)d=10厘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环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1)出示例2(课件)。

(2)指名读题,获取信息。(教师解释圆环的概念)。

(3)你见过圆环吗?你能画一个(或剪一个)环形吗?学生动手操作。

(4)提出问题:环形面积怎样计算?

(5)独立或小组探究。

(6)全班交流。

环形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

2、完成例2。

(1)指两名学生板演。

(2)集体订正,交流解题思路。

3、思考:环形面积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吗?(学生讨论)。

三、巩固提高。

完成第69页做一做2。

1、自主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2、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想到什么问题?(随着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忆,教师重点强化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计算圆的面积;二是如何计算环形的面积。)。

五、作业。

1、一个圆环,大圆的直径是6米,小圆的直径是4米,这个圆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十六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体课件一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我选择底面的;。

生:我选择高是的;。

生: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

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哪种最合算,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

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冰淇淋是个什么形状?(圆锥体)。

生:你会求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那么你能想办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吗?

(学生猜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利用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把它放进一个有水的容器里,求出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

师:如果这样,你觉得行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最后的评价;。

生:老师,我们前面学过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我想圆锥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呢?

师:大家猜一猜圆锥体可能会转化成哪一种图形,你的根据是什么?

小组中大家商量。

生:我们组认为可以将圆锥转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比如:先用橡皮泥捏一个圆锥体,再把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师:此种方法是否可行?

学生进行评价。

师:哪个小组还有更好的办法?

生:我们组认为: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锥的底面和高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将圆锥转化成圆柱,就更容易进行研究。)。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圆锥与圆柱的联系最为密切,请各组先拿出学具袋的圆锥与圆柱,观察比较他们的底与高的大小关系。

1、各小组进行观察讨论。

2、各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做适当的板书。

通过学生的交流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圆柱与圆锥等底不等高;二是圆柱与圆锥等高不等底;三是圆柱与圆锥不等底不等高;四是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

3、师启发谈话:现在我们面前摆了这么多的圆柱和圆锥,我们是否有必要把每一种情况都进行研究?能否找到一种既简便又容易操作且能代表所有圆柱和圆锥关系的一组呢?(小组讨论)。

4、小组交流,在此环节着重让学生说出选择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进行探究的理由。

师: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猜测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的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大约是圆柱的一半。

生:……。

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三人一组利用你桌子的学具,找出两组等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共同探讨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验证我们的猜想,不过在实验前先阅读实验要求,(课件演示)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的合作。开始吧!

要求:

实验材料,任选沙、米、水中的一种。

实验方法可选择用圆锥向圆柱里倒,到满为止;或用圆柱向圆锥里倒,到空为止。

(生进行实验操作、小组交流)。

师: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通过做实验,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我们利用空圆柱装满水到入空圆锥,三次倒完。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

生:我们利用空圆锥装满米到入空圆柱,三次倒满。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的1/3。)。

师: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生略。

师:请看大屏幕,看数学小博士是怎样做的?(课件演示)。

齐读结论:。

师:你能根据刚才我们的实验和课件演示的情况,也给圆锥的体积写一个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得到了圆锥的体积公式,(请看课件)你能求出三种冰淇淋的体积?

(噢!三种冰淇淋的体积原来一样大)。

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本练习共有三个层次:

1、基本练习。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圆柱的体积相当于圆锥体积的3倍。()。

一个圆柱木料,把它加工成的圆锥,削去的部分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比是()。

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体积相差21立方厘米,圆锥的体积是7立方厘米。()。

(2)计算下面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s=25.12h=2.5。

r=4,h=6。

2、变形练习。

出示学校沙堆:我班数学小组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测量了那堆沙子,

(1)、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堆沙子的体积吗?

(2)、找一找这些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v锥=1/3sh。

(3)、准备把这堆沙填在一个长3米,宽1、5米的沙坑里,请同学们算一算能填多深?

3、拓展练习。

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通过小结展示学生个性,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体验,使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小学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范文(17篇)篇十七

活动目的:

1、巩固已掌握的小数四则运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

2、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购物,使学生学会购物,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想出多种不同的付钱方法或多种找钱方法,寻求多种解法,发散和拓展学生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活动重点: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解决问题。

活动用具: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超市购物情景图。

提问: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

出示:超市购物。

提问:你去超市购过物吗?说说你的购物经历。

教具:超市购物情景图。

形式:指名、同座互说。

二、提出思考。

师:罗列部分文化用品、部分食品和部分儿童玩具的单价。

投影出示问题:

1、任选三样物品,算一算应付多少元?

2、给你20元人民币。开学前买文化用品,你想买哪几样,

共用多少钱?

3、你最喜欢的玩具是几种?买回家一共要多少元?

4、购方便面8包、饼于1包、锦菜5瓶、铅笔10枝,带50元够不够?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具:物品的单价。

形式:小组学习、集体讨论。

三、实践活动:

1、谈话导入:如果你到商店买东西。如果你是售货员,应该怎样付钱、找钱呢?

2、模拟:两人在讲台前演示付钱和找钱情况的。

3、说明:假设只有5元、10元、20元的整钱。

4、记录:将交易情况模拟超市小票简单记录。如:物品名称、价格、支付多少钱、找多少钱。

教具:学生准备实物。

形式:小组内学生互相模拟付钱和找钱。

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我们学习超市购物,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乱购物,要根据生活需要节约用钱。

相关范文推荐

    保险公司经理助理竞聘演讲稿(优秀23篇)

    竞聘是指通过一系列选拔程序,以个人能力与素质为基础,向某一职务或职位申请并进行竞争的过程。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竞聘的案例分析,希望对大家的竞聘能有所启发。

    贸易公司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汇总16篇)

    贸易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下是一些贸易总结的写作思路和技巧,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员工本着互尊互爱、齐心协力、吃苦耐劳、

    小学心理健康班会心得体会(优秀19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还可以为他人提供经验和借鉴。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一直以来,对心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叶子小秘密(实用16篇)

    通过制定大班教案,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在以下范文中,教师们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实施,让大班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动目标:1.观察叶子

    假若我有七色花(汇总18篇)

    写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我们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和思考能力。通过阅读下面的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如果有一天,真的得到了这朵美丽的七色

    七年级思品教学计划(实用19篇)

    教学计划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掌握一种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编写方法是每位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技能之

    我家是这样过年(优秀16篇)

    优秀作文通常具有独特的观点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人眼前一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彩之处,这些作品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思考,还能够提升我们的写作水

    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总结(精选18篇)

    学生工作总结不仅仅是为了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自我成长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

    员工年度的工作计划(热门17篇)

    年度总结是我们自我反思和反省的机会,也是我们为未来设定目标和计划的契机。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年度总结示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在原有基础上修定各部门工

    社区金秋助学活动方案大全(17篇)

    制定一个创新和有趣的活动方案能够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提高活动的影响力。如果您想了解一些创新和独特的活动方案,不妨看一看下面的范文。为协助各级党委、政府解决困难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