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

时间:2023-11-04 作者:梦幻泡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

读书心得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加深对书中主题和观点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为你整理了一些精彩的读书心得,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一

欣赏周国平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二

我专心研读了《陶行知文集》。读了之后深深感叹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我想我会再一次去阅读,反反复复地将先生的思想精髓内化于心,直到真正能指导我的教育教学行为为止!

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的,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实践教育家。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对于今天我们搞好教育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动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的文集,内容丰富,娓娓道来,深邃的思想通过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我谈谈两点感想:

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这让我想起我们的春游,带着孩子来公园之前我们教育孩子要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然而到了公园,孩子扔垃圾的时候,老师有时却熟视无睹,这不是“教学与做”分离吗?这应该引起我们老师注意,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否则,学校学的知识就变得贫乏,苍白无力。

陶行知先生又说: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教师不能只管自己教,要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要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因材施教”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成语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如:晋・刘伶《酒德颂》:“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又如:对于损坏公物的现象,我们决不能熟视无睹。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三

近期在读《陶行知教育文集》,对于其中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感悟颇深。我感悟了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而“生活即教育”也正是陶先生生活教育的核心。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陶先生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正是强调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提高人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人学会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我们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生前信奉并始终实践着的人生信条。大概也只有这句话才能够充分地表达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谛。陶行知先生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工作者,是被世人所公认的教育思想家。他曾经担任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并且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引导学生。或催化、或促进、或诱导,各色方案、因材施教,勤勤恳恳地去帮助学生读好书、做好人。

只有深入进去细细阅读《陶行知文集》,才能真正走进陶行知,认识陶行知,进而用陶行知的精神激励自己,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以科学的态度看学生、看教育、看人生、看世界!也正是怀着对教育事业不懈的执着与满腔的热爱,陶行知先生在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三十多年中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最终形成了一系列生动而实用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提出的的那么多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这个观点,可以说是陶行知先生最关键的教育理念。可以说,生活教育是一直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或者说,生活,它在某种形式上说,就是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的教育以书本为中心,不给予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可以说,生活教育实际也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生活教育是单纯的知识教育的相对面。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伟人还大。”在他的概念里,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性格以及想法。当然,尊重绝非放纵,更不是任凭他自生自灭。在老师对于学生的爱中,应当也是有”严“的成分存在。只有学会尊重学生,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式,从而用最好的方法来扶持学生。当发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的时候,老师不应该过分指责他们,应该及时地送上关心与指引,争取让学生接受我们的爱,并且顺利找到正确前行的路。

事实证明,如果老师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对待这份教学工作也很难打起精神,上课也缺少激情,更别提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同心沟通了。于是乎,学生也不会被课堂的内容所吸引,从而有了厌学情绪。但是,倘若老师只爱一部分学生的话,那么,也意味着他在对另外一部分学生冷漠。这样的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绝非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说,老师给予学生的爱,应当是一种理智的、正直的、公正的爱。只有用心给予爱,学生才会感受到爱,并且积极给予回馈。

教育工作者应该始终保持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探知能力,深入而实际地生活,勇于积极地发现美、追寻美、并且创造美。同时,老师还肩负着另一个使命:“把美引入课堂,引入学生的心灵。”

可以很坦白地说,一个能够充分享受幸福的人,一定要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只有这样,才会从内心深处真正地爱着那些孩子,并且因为那样的爱而心生喜悦。这种爱绝非是规章制度所能带来的。这种爱是一种由心生出的自觉行为,强迫不来的。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带着寻找美的眼睛去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的时候,这种乐观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能够更好地把美与爱传递出去。旁观人的一生,学生时代是一段不可抹去的时光,它是纯洁的、干净的、梦幻的,而又真实地存在着。

为此,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到“爱满天下”,都理应为学生留下一段幸福的记忆,让他们能够在学校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1943年为广东某中学校歌所做的词,也是一句流传甚广的教育名言。一直以来,陶行知先生始终在不厌其烦地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动学生的大脑,并且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没有什么是不能挑战的,无论是权威还是老师。在老师与真理之间,首先要尊重的应该是后者。真理是唯一的衡量尺度,而老师也会有出错的时候。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尽量不让他们过分依赖老师。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变得更成熟,见识更丰富,观念也更加地前卫。倘若只是用严格的管教来对待他们,即便他们一时知错了,但是没多久还是会再犯。

所以要努力让他们心悦诚服,自愿放下戒备,并且接受老师给予的教育和思想。有人用“猫捉老鼠”来形容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显然,这样的观念已经过时了。面对着非常有主见的学生,对于老师来说,亦师亦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对他们的指导。在当今社会,以德服人才是最重要的。想要让学生们心甘情愿地接受领导,就一定要不断地提升老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通过赢得学生们的钦佩,才能以引领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踏上正确的方向,并且用人性化的方式来进入学生的内心,从而得知他们的想法,并且积极引导他们的心灵与精神的提升。不怒而威,才是最有效的法宝。好的老师是温柔的,能够给人安慰,就像阳光一样温暖明媚。这样的老师,显然更容易征服学生。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平民教育家,他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特别他的乡村贫民教育践行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通过阅读《陶行知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还有许多误区,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为应试让学生多花时间读书、背书,特别关注他们的考试分数,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观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创新。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正符合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二、要理解教学的真正意义。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要意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学生听教师教”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

近日,我读了陶行知先生教育名著,顿觉收益匪浅,充分认识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充分体现了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说:“爱满天下”。“热爱每一个学生”“为了孩子,甘为骆驼”陶行知先生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称学生“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孩子是稚嫩的,孩子是天真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需要我们精心地护理,教师对幼儿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爱孩子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幼儿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积极情感,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同时热爱幼儿也是师德中至为重要的一点,陶行知先生在书中强调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告诉我们怎样去爱,目的是为提高孩子的素质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和能力,培养幼儿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读了陶行知先生文章后,我更感到正是陶行知先生有一颗博大、无私、奉献的爱心,更让我体会到要成为一名好幼儿教师,不仅要爱事业,更要爱孩子,爱是教书育人的源泉,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用爱接纳每一个孩子。

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书中提出许多教育观点,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符合幼儿园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廉洁从教、要为人师表、尽职尽责、让家长放心。

伟大教育陶行知是“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将继续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在幼儿园开展师陶学陶的活动中,进一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将教育立为人生大事的信念、毕生奉献于教育、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才能充分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价值,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我要根据托班幼儿心理的发展、年龄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的水平,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尊重幼儿的人格,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用最真诚的心去滋润孩子,用言行去关爱每一个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幼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待工作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勇于创新,并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老师一起搞好托班孩子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扎实工作,多关心集体、关心同事,在幼儿园的创建工作中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让我们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新的成果!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四

优秀作文推荐:近期我阅读著名著《陶行知文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作为一名教师我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他提倡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成语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又如: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五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六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爱心滋润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朴实的语言蕴含着淳朴、真挚的师爱,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

爱师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情感。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自己很爱学生,爱成绩优秀的学生,爱乖巧听话的学生,爱漂亮、可爱的学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觉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褒贬之,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学的班级有个学生叫陈小东同学,他特别调皮,谁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如果调皮就一顿呵斥,或者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会适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强,而我在课堂中总是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知道自己也是有优点的同学并不是什么都是缺点,然后我注重鼓励他发扬优点逐步改正缺点,现在他比以前进步多了。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

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二、依“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再说,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生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生学会学习。

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意要学会学。归根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散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争取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教师学习研究。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不屑地培养合格的人才。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七

还记得上大学那会儿,翻阅陶行知的著作,特别欣赏陶先生的两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我觉得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里,有八个字堪称精髓,这八个字是:实、活、真、创、爱、新、行、人。在他洋洋洒洒五百万字里充满着爱学生、爱职业、爱国家的师爱观。这样的师爱观,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人们通常是从爱心与奉献意义上去解读师爱的,这些当然需要,但它们绝不是师爱的全部,而陶先生的师爱观是既健康又完整的:爱国,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都会有的使命感;爱职,是一种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爱生,是爱国、爱职的直接体现,与片面追求应试升学,以分取人,压抑个性成长的功利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

今天,工作七年之后,当我再次思考何为真正的师爱时,我觉得:真正的师爱应融入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师爱的核心在于爱学生。回顾过去七年,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我担任当时的高一(12)班语文老师,我有过那么多的心酸:自己加班加点“精心设计”的教案迎不来学生期盼的眼神,;自己给学生们展示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赢不来学生们的欣赏和喝彩,他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第二学期,我的勤奋刻苦赢得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同时担任高一(12)班班主任,我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孩子们并不领会我的付出。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后来我想明白了,是我没有把自己和学生的位置摆正,我班的学生往往文化课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又刚经历了“优胜劣汰”的分班考试,他们认为自己学习不行,于是自暴自弃。

而我,感觉太好,太夸大学习的作用,一直把理论凌驾于课堂之上,一直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我其实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服务者,就像其他行业“顾客至上”一样,学生就是我的“上帝”。于是我退却“火爆”,减少急躁,一次又一次原谅那些上课不听讲,与我顶嘴,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并试着去爱他们,像中医看病那样“望、闻、问、切”,时时留意,处处关心,在观察和关心中迅速掌握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这些向来不被老师欣赏和看重的学生,他们很容易就会被感动,很容易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很容易就会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七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很多往事,记得很多学生,我想我做教师的幸福感多数来自于学生。

欣慰、幸福、感动。做老师,尤其是做班主任,尤其是做成绩不那么优秀的班的班主任是痛并快乐着,每天除了学习还有很多突发事件要去处理,我相信:“宽容比鞭子强一万倍”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设身处地在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困难。久而久之,我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和信任。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

20__年10月,我不慎摔断了脚踝,住进了医院,我的学生,一拨一拨地到医院看望我,z等人是第一拨赶到医院看望我的,我的学生王佳星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立马给他的母亲打电话,说:“我们王老师老家不在州泰,你赶紧到医院照顾老师”学生王欢到医院看了我不下三次,学生杜昕还买了条小金鱼陪在我跟前。鲜花、水果、日用品,我的学生们甚至连榨菜、饭盒这些最微小的生活品都给我准备好了,医院的长廊上全排着看望我的学生,我记得那时,我没有吝啬我的眼泪,我也实在控制不住我的眼泪,望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一任泪水奔流。

病友,医生,护士都说真羡慕我,母亲也经常陪着我感动地掉眼泪,骨伤极其疼痛,学生的关爱,陪我挨过了那一段身体上的伤痛,骨伤难愈,我因此没有陪我的第一届学生走到最后,没有带他们到高三,这是我最大的遗憾,觉得非常愧疚,“爱满天下”,我想不只是老师对学生,也是学生对老师,我将把这一份愧疚牢记心田,摸着良心,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以后每一届学生。爱满天下,这爱,是我的付出,也有我的得到。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风雨兼程,我无怨无悔。

老师,是真的代言人;老师,是博学的化身;老师,是学生心灵的挚友;老师,最富有人文情怀,最善于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老师的职业如此美丽,我愿一辈子从容地欣赏教学的美丽风景,我愿在教书育人中构筑自己的美丽人生。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

“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

欣赏周国平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每当读到一段精彩之处总是感到有一位老人在讲述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或娓娓道来,或一脸严肃。先生说:“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方法,先生也正是以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论对我们这些教师来说无疑是最明亮的灯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思想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抱着这种精神去教育学生,总是不会错的'。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奉献精神是我们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正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我们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真谛问题。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注重知行统一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体验,即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八

与好书形影不离的人就会远离贪心,不再自命不凡,而是大智若愚。有好书相伴的人生,更会因物质世界中的贫乏,才恰恰可能在其心灵世界中谨慎地恪守着己欲,竭力使其欲望与能力相平衡,不贪欲;对其喜好的事物更具持久性,见异思迁的可能性就很小;由于物质的欠缺而更接近灵魂深处,并因生活中点滴获得而对命运多一份诚谢,从而更能保持一份难得的内心的感恩、宁静与平和;从而认真做事,规矩做人,成就好人生。

苏东坡诗曰:“旧书不厌百回读”,这“旧书”就是读书人最心爱的书,是读过不知多少回的书,也就是能给人的灵魂乃至人生以启迪,并成就好人生的好书。

我早已深切地感悟到一本好书对人生是多么重要。在临大学毕业之际,《陶行知文集》就成为指明我迷茫心路,乃至成就而今好人生的一本好书。从那时,我就走出了困惑中的我,清除了前行的屏障,改变了人生的追求,顽强地直面挫折,不断走向一条鲜亮的人生之路。

当我在从教生涯中一次次遇到困难时,每每想起了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哲理明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我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正是它改变了我的追求,改变了我的人生。

正是这本书,我才理清了人生之路;正是这本书,我才看清了人生之望;正是这本书,我才扬起了人生之帆;正是这本书,才成就了我好人生。这本好书就是我美好人生的导师,是这本好书为我点起了一盏好人生之光明永恒的灯。

好书,就是好人生的导师!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九

拿到《陶行知文集》这本书的时候,有些犯难情绪。因为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于是就翻开了目录,立刻地,就被《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这个题目所吸引。

“不可忽视小孩子的情感”,当此句跃入眼帘时,我陷入了沉思,思绪也不由千回百转,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脑海中回荡:每当下课后,孩子总爱围在身边,顶着那一张张无与伦比的灿烂笑脸,连太阳都为之失色。他爱说笑话给你听,希望换得你的一笑;他爱为你捏肩捶背,换得一句轻声的“谢谢”,然后再欢呼雀跃般的回句“不用谢”;他爱兴奋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点滴的成果,希望听到你的一句赞美:“你真是了不起!”;他爱向你报告同学们之间发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赋予他神圣的职责;他爱将自己带来的水果与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爱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着家庭成员最近的动向,以期你对他有更深层的了解。他爱,在他犯了错被批评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泪,再伴上一句深切的忏悔:“老师,我知道错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谅,然后转身,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可是,每当在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里,我们总是埋首于作业堆中,或者在训斥那几个“惯犯”。所以,当他要说笑话时,一句“下次吧”,冻结了孩子的笑颜;当他给你水果时,你的拒绝接受让他心伤;当他......总之,他们的满腔热情总是被我的敷衍而大打折扣。其实,孩子的心思很单纯,是希望与你多亲近,而我们不停歇的脚步,让他们抓不住,于是,距离就越拉越远,也许,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再也无法怀有当初的盛情。

如若,放慢脚步,降低身姿,变成他们中的一员,也许,学校将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十

假期里细细地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着这本书籍,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的精辟的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观点。细细的品味着陶公爱的教育理念。暖暖爱意从字里行间流入到我的心里,冲击着我的思想。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马可连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对教育无限的爱的最真实的写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是陶行知对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营造出和谐、亲切、温馨而且乐观向上师生关系。陶公“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怀和睿智的教育机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对学生的那种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种对孩子深深的爱。

总之,通过拜读《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深切感受陶行知先生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理论很精辟,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深刻的实际意义。我觉得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还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理论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讲学习到的理论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用生活中真真实实的体验引导学生探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活。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十一

假期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十二

还记得上大学那会儿,翻阅陶行知的着作,特别欣赏陶先生的两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我觉得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里,有八个字堪称精髓,这八个字是:实、活、真、创、爱、新、行、人。在他洋洋洒洒五百万字里充满着爱学生、爱职业、爱国家的师爱观。这样的师爱观,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人们通常是从爱心与奉献意义上去解读师爱的,这些当然需要,但它们绝不是师爱的全部,而陶先生的师爱观是既健康又完整的:爱国,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都会有的使命感;爱职,是一种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爱生,是爱国、爱职的直接体现,与片面追求应试升学,以分取人,压抑个性成长的功利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

今天,工作七年之后,当我再次思考何为真正的师爱时,我觉得:真正的师爱应融入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师爱的核心在于爱学生。回顾过去七年,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我担任当时的高一(12)班语文老师,我有过那么多的心酸:自己加班加点“精心设计”的教案迎不来学生期盼的眼神,;自己给学生们展示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赢不来学生们的欣赏和喝彩,他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第二学期,我的勤奋刻苦赢得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同时担任高一(12)班班主任,我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孩子们并不领会我的付出。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后来我想明白了,是我没有把自己和学生的位置摆正,我班的学生往往文化课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又刚经历了“优胜劣汰”的分班考试,他们认为自己学习不行,于是自暴自弃。

而我,感觉太好,太夸大学习的作用,一直把理论凌驾于课堂之上,一直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我其实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服务者,就像其他行业“顾客至上”一样,学生就是我的“上帝”。于是我退却“火爆”,减少急躁,一次又一次原谅那些上课不听讲,与我顶嘴,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并试着去爱他们,像中医看病那样“望、闻、问、切”,时时留意,处处关心,在观察和关心中迅速掌握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这些向来不被老师欣赏和看重的学生,他们很容易就会被感动,很容易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很容易就会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七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很多往事,记得很多学生,我想我做教师的幸福感多数来自于学生。

欣慰、幸福、感动。做老师,尤其是做班主任,尤其是做成绩不那么优秀的班的班主任是痛并快乐着,每天除了学习还有很多突发事件要去处理,我相信:“宽容比鞭子强一万倍”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设身处地在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困难。久而久之,我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和信任。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

20xx年10月,我不慎摔断了脚踝,住进了医院,我的学生,一拨一拨地到医院看望我,z等人是第一拨赶到医院看望我的,我的学生王佳星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立马给他的母亲打电话,说:“我们王老师老家不在州泰,你赶紧到医院照顾老师”学生王欢到医院看了我不下三次,学生杜昕还买了条小金鱼陪在我跟前。鲜花、水果、日用品,我的学生们甚至连榨菜、饭盒这些最微小的生活品都给我准备好了,医院的长廊上全排着看望我的学生,我记得那时,我没有吝啬我的眼泪,我也实在控制不住我的眼泪,望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一任泪水奔流。

病友,医生,护士都说真羡慕我,母亲也经常陪着我感动地掉眼泪,骨伤极其疼痛,学生的关爱,陪我挨过了那一段身体上的伤痛,骨伤难愈,我因此没有陪我的第一届学生走到最后,没有带他们到高三,这是我最大的遗憾,觉得非常愧疚,“爱满天下”,我想不只是老师对学生,也是学生对老师,我将把这一份愧疚牢记心田,摸着良心,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以后每一届学生。爱满天下,这爱,是我的付出,也有我的得到。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风雨兼程,我无怨无悔。

老师,是真的代言人;老师,是博学的化身;老师,是学生心灵的挚友;老师,最富有人文情怀,最善于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老师的职业如此美丽,我愿一辈子从容地欣赏教学的美丽风景,我愿在教书育人中构筑自己的美丽人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十三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学高才能为人师,身正才能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学生的语文学习仅仅靠阅读课本中的文章,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我始终在不断摸索、尝试:

(1)、给他们推荐好书,甚至到少儿图书馆给他们借书,而且当前畅销的儿童读物,适合青少年的优秀书刊,我都买来或借来读,以求和孩子们找到共鸣,有共同谈论的话题。这样一来,孩子们感觉老师和他之间的距离在缩小,在班级中掀起了一股读书的热潮,互相“攀比”,看谁读得书多。借机开展读书交流会、讨论会,使读课外书常态化、自觉化。

(2)诵读经典的古诗文。老师教学时的出口成章,让学生深深地折服,发自内心想像老师一样多背古诗文,自主学习自然就落到了实处。在作业不多的情况下,坚持每周背诵2—3首古诗,积累内化。

(3)优秀的名家名篇,不是太深奥难懂的鼓励学生背诵。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那清新的文字,诗一般的笔调,背着背着,学生就完全融入了这充满生机和活力,充满希望的春天里。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用自己独特朴实的教育方法感动并教育着每一位孩子。记得我的学生曾经做过一篇课外阅读叫《四块糖果》,即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小故事。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陶行知找一个犯错学生个别谈话,不仅没批评而且四次表扬,学生很惭愧,主动承认并改正错误,从而达到了教育目的,这种唤醒道德的本领确实可赞、可赏,值得我好好学习。

3、“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令我感到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生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大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眼光放长远,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生活,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十四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免为这样一所小学校叫好,因为“这个学校不但教学生读书,并且教学生做事。”

即使是现在,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以为学校就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教他们做事,学生家长也认为没有这种必要,只是认为在这里能够接受知识即可,这里所讲的知识,主要是讲书本知识。而燕子矶小学,却在短短的半岁时间内,使学生从原来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一些合乎生活需要的学问,学生在学校里既然肯做事了,会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会做事了,自然也赢得了家长对他们办学理念的认可,所以这所学校在短时间内规模扩大也应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矶坡上因为经常有人倒垃圾,很不干净,丁超校长就领学生们把所有的垃圾扫除一空。村民不知道卫生,仍是时常把垃圾倒在这个地方,但村民只要往这里倒,他就会去打扫,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扫一回,后来,邻居竟然也责备起往这里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矶也就从此干净了。

看到这儿,我不禁对丁校长的行为竖起了大拇指。对于村民们乱倒垃圾的行为,他既没有抱怨,抱怨他们素质差,不懂得讲卫生,也没有在那里竖一块“此地禁止乱倒垃圾”的牌子。他采用的方式是别人倒我就扫,正是这种无声的举动影响了村民,使他们自己在内心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后来形成了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情形。

“润物细无声”,在无声之中他的这种行为影响地也不仅仅是燕子矶小学的师生了,而且影响了村民,让一种好的行为影响到周围所有的人。

是呀,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与我们的理想不一致的时候,与其抱怨,不如放平自己的心态,通过自己的行动努力去改变。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十五

拿到《陶行知文集》这两本书的时候,有些犯难情绪。因为不知该从哪儿入手。于是就翻开了目录,立刻地,就被《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这个题目所吸引。

“不可忽视小孩子的情感”,当此句跃入眼帘时,我陷入了沉思,思绪也不由千回百转,那一幕幕、一句句不由在脑海中回荡:每当下课后,孩子总爱围在身边,顶着那一张张无与伦比的灿烂笑脸,连太阳都为之失色。他爱说笑话给你听,希望换得你的一笑;他爱为你捏肩捶背,换得一句轻声的“谢谢”,然后再欢呼雀跃般的回句“不用谢”;他爱兴奋地向你展示他在生活中点滴的成果,希望听到你的一句赞美:“你真是了不起!”;他爱向你报告同学们之间发生地你再三禁令的小事,希望你赋予他神圣的职责;他爱将自己带来的水果与你分享,眨着明亮的眼睛期待你能接受;他爱不厌其烦地向你介绍着家庭成员最近的动向,以期你对他有更深层的了解。他爱,在他犯了错被批评后,滴落下悔恨的眼泪,再伴上一句深切的忏悔:“老师,我知道错了。”以期得到你的原谅,然后转身,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十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是初学教育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所以从踏入工作岗位陶行知先生这句话就鞭策着我,让我深受启发。因而在看到《陶行知教育文集》这本书的书名时,着实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也暗暗希望通过拜读它能打开思维,对今后的教学也能有所裨益。

这本书可以说汇集了陶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陶行知先生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可贵的是他还是一位行动理论家,他凭借宽广的视野和深入的研究,倡导教育应该贴近人民大众、贴近生活,富有时代特色,他主张的观点有建设性且有可操作性。文集体现了他主张的“生活即教育”、“行知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其中“生活教育之特质”、“社会即学校”、“读书与用书”等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理论是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人都有必要好好研究与思索学习的。

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生活教育,他认为学校教育理论性较强、很多是空洞的,而生活中的教育却是实在的教育,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把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那才是成功的教育。他说过“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有鉴于此,在课堂里,作为教师不,我们应该不问青红皂白的灌输甚至斥责。其实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这样不仅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而且在改变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旧局面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与做事能力,教他们学会观察分析并且面对生活的本领,学以致用。

陶行知先生还主张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他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转过来,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过程中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把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用合理的情境来促进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十七

还记得上大学那会儿,翻阅陶行知的著作,特别欣赏陶先生的两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爱满天下”。我觉得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里,有八个字堪称精髓,这八个字是:实、活、真、创、爱、新、行、人。在他洋洋洒洒五百万字里充满着爱学生、爱职业、爱国家的师爱观。这样的师爱观,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人们通常是从爱心与奉献意义上去解读师爱的,这些当然需要,但它们绝不是师爱的全部,而陶先生的师爱观是既健康又完整的:爱国,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都会有的使命感;爱职,是一种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爱生,是爱国、爱职的直接体现,与片面追求应试升学,以分取人,压抑个性成长的功利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

今天,工作七年之后,当我再次思考何为真正的师爱时,我觉得:真正的师爱应融入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师爱的核心在于爱学生。回顾过去七年,工作的第一个学期,我担任当时的高一(12)班语文老师,我有过那么多的心酸:自己加班加点“精心设计”的教案迎不来学生期盼的眼神,;自己给学生们展示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赢不来学生们的欣赏和喝彩,他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第二学期,我的勤奋刻苦赢得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同时担任高一(12)班班主任,我在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孩子们并不领会我的付出。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后来我想明白了,是我没有把自己和学生的位置摆正,我班的学生往往文化课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又刚经历了“优胜劣汰”的分班考试,他们认为自己学习不行,于是自暴自弃。

而我,感觉太好,太夸大学习的作用,一直把理论凌驾于课堂之上,一直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而我其实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和服务者,就像其他行业“顾客至上”一样,学生就是我的“上帝”。于是我退却“火爆”,减少急躁,一次又一次原谅那些上课不听讲,与我顶嘴,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并试着去爱他们,像中医看病那样“望、闻、问、切”,时时留意,处处关心,在观察和关心中迅速掌握这些学生的个性特点。“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这些向来不被老师欣赏和看重的学生,他们很容易就会被感动,很容易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很容易就会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七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很多往事,记得很多学生,我想我做教师的幸福感多数来自于学生。

欣慰、幸福、感动。做老师,尤其是做班主任,尤其是做成绩不那么优秀的班的班主任是痛并快乐着,每天除了学习还有很多突发事件要去处理,我相信:“宽容比鞭子强一万倍”所以当学生犯了错误,我总是设身处地在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以心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诚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克服困难。久而久之,我赢得了学生的热爱和信任。教育风格可以各有千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

20xx年10月,我不慎摔断了脚踝,住进了医院,我的.学生,一拨一拨地到医院看望我,z等人是第一拨赶到医院看望我的,我的学生王佳星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立马给他的母亲打电话,说:“我们王老师老家不在州泰,你赶紧到医院照顾老师”学生王欢到医院看了我不下三次,学生杜昕还买了条小金鱼陪在我跟前。鲜花、水果、日用品,我的学生们甚至连榨菜、饭盒这些最微小的生活品都给我准备好了,医院的长廊上全排着看望我的学生,我记得那时,我没有吝啬我的眼泪,我也实在控制不住我的眼泪,望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一任泪水奔流。

病友,医生,护士都说真羡慕我,母亲也经常陪着我感动地掉眼泪,骨伤极其疼痛,学生的关爱,陪我挨过了那一段身体上的伤痛,骨伤难愈,我因此没有陪我的第一届学生走到最后,没有带他们到高三,这是我最大的遗憾,觉得非常愧疚,“爱满天下”,我想不只是老师对学生,也是学生对老师,我将把这一份愧疚牢记心田,摸着良心,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以后每一届学生。爱满天下,这爱,是我的付出,也有我的得到。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我风雨兼程,我无怨无悔。

老师,是真的代言人;老师,是博学的化身;老师,是学生心灵的挚友;老师,最富有人文情怀,最善于倾听学生心底的声音。老师的职业如此美丽,我愿一辈子从容地欣赏教学的美丽风景,我愿在教书育人中构筑自己的美丽人生。

陶行知文集读书心得(专业18篇)篇十八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下面就"生活即教育"来谈谈我的体会。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还要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相关范文推荐

    施工验收协议书(优秀17篇)

    施工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和突发情况,需要及时解决和处理。我们收集了一些施工安全管理的实践经验,希望能帮助大家做好施工安全工作。甲方: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员工培训报告总结范文(13篇)

    总结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习和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总结范文是对一个时间段内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概括和总结,以下是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每个新员工正式

    护士就医体验心得(模板18篇)

    护士需要不断深化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的技能,以适应医疗领域的变化和发展。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护士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作为一名护士,我有幸参

    参观园艺心得体会(优秀19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增加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的能力。下面是一些值得阅读和思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法人代表承诺书范例(优质17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写作风格和技巧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本次村务监督委员

    形体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模板17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机构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反馈和评价。经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培训不仅为我提供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还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

    家长会学生主持词男女(模板14篇)

    家长会是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借鉴的机会,家长们可以通过家长会了解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看看以下家长会提问和解答集锦,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家长会的挑战

    培训机构离职协议书(实用17篇)

    为了有效管理合同协议,双方应当及时履行合同义务,并在需要时进行协议的变更或终止。以下是一些成功企业使用的合同协议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经验。乙方:____

    四年级海底两万里读后感(实用18篇)

    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大家对于撰写读后感还不太了解,可以参考以下几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拆除复垦协议书大全(17篇)

    在商业活动中,合同协议扮演着明确双方权益和义务的重要角色。为了提高合同协议的撰写水平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