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体会(模板5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文轩最新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体会(模板5篇)

实习心得是对自己在实习期间所参与的项目、活动的回顾和总结。《实习收获: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体会篇一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读了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

1.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他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体会篇二

巴金曾在《激流·总序》中说道,生活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来是为了征服生活。

看巴金的《激流》,我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这其中满渗的是我复杂的情绪。可是同巴金一样,我相信生活并不是悲剧,因为在悲喜交加的生命长河里,总有一股激流是代表着希望的。

巴金通过描写高家的故事展现了我国二十世纪初期封建势力笼罩下的一幕幕“压迫”与“反抗”的图景。他的笔调因其鲜活细腻而显得真实,在他的文字里,满绘着封建制度残酷、伪善的嘴脸。为了维护封建制度最后的威严,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甚至不惜牺牲年轻一代的幸福和生命为代价。面对严酷的生活环境,有的人成了无奈的弱者而惨遭迫害,如鸣凤、梅等;有的人顽强地反叛着,为光明生活的道路探索着、奋斗着,觉慧等人便是典型;而另一种在新旧势力夹缝中生存的人,如觉新,他的内心是最痛苦的,他也曾有过美好的憧憬,他也有清醒的头脑,可是面对封建旧势力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地服从,而他的“作揖主义”给自己带来的却是一幕幕悲剧的上演。

当看到书中年轻的生命和美好的爱情被毁灭时,我有的只是对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而并不想去评判任何人的是非,因为生活是这个样子,每个人的生存都不容易。

要生存,就会有压力,要更好地生活,就要去征服它,与它“搏斗”,而首当其要的,便是与自己抗争。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由以上我提到的三类人的生活方式,我想到了现今人群的三种心态。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体会篇三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读他的书,我觉得几乎句句都是经典。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教三十五年,研究过很多的教育难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深远的教育遗产。这部《育人三部曲》,就是其中闪亮的一笔。

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他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且,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还十分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特别强调集体中“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他一方面指出,“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这几个基石上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又指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要想用三言两语概括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他全部理论的基石无非就是一个朴素而富有人情味的愿望: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他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他的教育信念就是:“要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他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那样的通俗,语言是那样的亲切,连书名也充满了“人”的魅力。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

苏霍姆林斯基对我影响最大的几个教育观点:

(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和一般的教育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以“学者”或“研究家”的身份去冷峻、“客观”、孤立地研究教育,而是充满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把自己的一腔激情洒向他的每一位学生。他的深情的目光首先对准的是一个个人的心灵而不只是具体的教学环节或手段,()他一生所关注的始终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这就使他的教育境界远远超过了一般侧重于研究教育技术的教育家,而使教育真正进入了人的心灵的宇宙。

在苏霍姆林斯基所生活的五六十年代,苏联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而苏霍姆林斯基则旗帜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他进而预言,21世纪将是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世纪!

苏霍姆林斯基把教育视为“人学”,这首先基于他对学生作为“人”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我可以这样大胆说,他的学生观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与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

(二)“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代新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崇高的教育使命。但是,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比如,他教育孩子爱祖国从爱母亲做起,而爱母亲又应从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做起,并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以及在宅旁种植“母亲树”、第一批果实献给母亲品尝、以优秀的在校表现让母亲满意、高兴、自豪等等;由此推而广之,为爷爷、奶奶、父亲、兄长、弟妹献出爱心,付出爱行;再推而广之,为其他一切素不相识但值得尊重的普通人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在此基础上,为学校、为家乡献出爱心,作出贡献;最后把这种爱心升华为对亲爱祖国的责任感。

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体会篇四

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读后感

《育人三部曲》由苏霍姆林斯基的三部名着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

而在这个三部曲中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读了本部分,两点感受颇深:

1.他把“和谐教育”概念纳入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使他产生一股情感动力,并发生情感转移,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他把“精神生活”范畴补充进了“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他的`“精神生活”意味着: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积极向上的需求和兴趣,能够在其积极活动中得以形成、满足和发展,使他特有的天赋才能有机会充分显露和发挥。他认为,学生充实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其全面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他指出,在学校里,不能只有听课、作业、考试而没有精神生活,也不能只有纯体力劳动而缺乏智力因素和精神生活。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

育人三部曲读书心得体会篇五

这么好的书度读过的人居然这么少

最近唯一在读的就只有这本《与神对话》,有人吐槽过李继宏(《追风筝的人》中文版译者)的译本,但这本书的翻译我倒是觉得读来十分流畅。

并且书中“遇上非我方知真我”的观点今天终于被自己成功地运用到了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值得为此做一些摘录和思考。

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人都是有欲望的,但千万不要让欲望变成瘾——自己在放飞了一段时间的饮食之后,渐渐的对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隐隐地产生了瘾(国外有知名的健身博主为了激励别人挑战自我决定先吃肥再瘦,结果差点没瘦回来——毕竟天天甜口油炸的高热量品,正常人都会上瘾的)加之自己看比赛又有边看边吃的恶习,今天险些又在河边走的时候湿了鞋。

但这次我让自己回想了一下上学期一次次失控时候的我的模样——下课之后不学习,直奔面包店/零食店,买上一打垃圾,抱着边吃边看永恒三部曲/叫上高热量的精制碳水外卖,边看比赛边吃——浑浑噩噩的消磨掉时间,逃避该面对的学习任务。

然而当那短暂的几小时过去之后,我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沮丧之中——虚度年华的悔恨,自我放纵的伤痛,以及肚满肠肥的油腻男子——统统都是我不喜欢的样子。

当我看见自己笔记本夹杂着的花花绿绿的标签时,我意识到要让自己去感知,到底怎样,才是我想要成为,以及真正喜爱的自我——不是那个虚度光阴逃避苦痛的我,而是那个可以为了目标可以无视苦痛的我——所以最终今天我没有打游戏,没有吃垃圾食品,相反的,可以坦然地在这里码着字,跟读者交流,交上今天的答卷。

与神对话900字作文

读书的伊始,我总是习惯性的翻开扉页。很奇怪几乎每打开一本书,你总会发现扉页上写满了作者的简介、生平,满满当当。无论是多么被人捧为阳春白雪,或是如今泛滥成灾的三流小说都免不了俗套,编辑总是恨不得把他们所有的功绩,才华,奖项都写满,以显示这位作者的高尚和文学素养之高。然而当我读这本书时,却没发现,更或者说我完全不需要知道作者有多伟大,‘读者永远比作者聪明’。我们不需要其他的什么去点缀它。因为他的文字,足够伟大。

我不喜欢贴标签,或者是下定义。我甚至觉得这完全是无事生非,很多人将这本书誉为宗教第一,我倒真没从中看出个所以然来。我从前偏爱《塞拉菲尼抄本》,将其捧为神作,视其为我无知而可怜的文学生命中的白玫瑰,朱砂痣。可笑的事情是我从未曾读过它,看懂过它写了些什么不过是人云亦云。然而《与神对话》这本书,我确实一点点用心的看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复杂的陈词,没有的华丽的篇章去歌颂什么,有的只是纯粹的质朴的对话,是更接近人生,更贴近精神的文字。

如果你正置身生活的激流或漩涡,身处险境或微妙的转折关头,如果你被造化运转得烦闷不已或意乱情迷,你就不可能不被这本书里所富含的哲理所打动。当你正要选择,倾听或逃避着内心的轨迹,你就会懂得这样一些句子:生命不是发现,而是创造。

《与神对话》试图用它对宇宙万物的解说,从根本上解除人类至深的桎梏,让人从无适从又永在的恐惧中无法解脱出来。它要让人相信一切皆是一场蓄谋的经验,当大幕不论以何种方式落下之时,你获得的将只是解放。而尤其当我们生存于一个非常不确定、不安全的时代,这等教言又是何其富于诱惑和令人感动。难怪乎如此多的人奉若神明。

与神对话的奇妙之处,不在于他拥有何种复杂的思想,多么高明的见解,或是多么深沉的智慧。只是那么简简单单的,便道尽了许多我们困惑的、恐惧的、未知的、担忧的。我们需要明白‘想要被爱,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我们甚至要了解:神对于好的爱不会多于对恶的爱,可以上天堂。而善良则是上帝给予善良者的最高奖赏。

不信耶稣,却也祈祷;不信佛祖,但也读经;不信真主,我,仍有一颗朝圣的心。

《与神对话》三部曲优秀读后感

读《与神对话》第一卷,时不时有想要拍案叫绝的冲动;

读《与神对话》第三卷,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很渺小,感觉自己是站在宇宙间的某个星球上看着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事情是那么的透彻,这个星球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是让人不理解的!就好像人类在看着蚂蚁们的生活一样!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一种很稳定,很祥和,很感动的情绪充满了整个身体,这种感觉真得很棒!

最后看了《与神回家》!对人的生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怎么就有这样的智慧呢?我只能相信他真得是在“与神对话”了,哈哈!

就像书里一直在说的,这套书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的手上的,他是响应我的要求,被我吸引而来!

写这段话的时候,爸妈在遥远的外婆家,因为外公危在旦夕!

现在想想,自己有一段特别想看书,就觉得没看书很难受!有一次我还在qq签名上写了:很久没看书了,很想看书!为这个还被同学挪揄了!但是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刚好是闻知表姐夫病重的时候!表姐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5口,就靠他和表姐打工赚钱养,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需要很多钱,表姐夫有点手艺,一年下来也还不错,养养家也就这样维持着!可能是表姐夫太节约了,一年到头吃了太多腌制的东西(我猜测的),不幸就得了尿毒症!当表姐夫得知病情的时候,他没有采取任何的医疗,他说:家里好不容易好点了,不能因为要给我治病就又把大家拖累了!所以他一直坚持着不医治!当姑姑把事情告诉我爸的时候,表姐夫已经病入膏肓了!

爸爸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无言!

表姐夫才40出头呀!姑父也刚去世不久。姑父的死又纯属意外,他是爬上屋顶盖瓦片的时候摔下来猝死的!

人的生命怎么就这么脆弱呢!从我回国,5年的时间就有5位亲人相续离我而去!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很想看书,在网上一搜,就看到《与神对话》了,于是就尝试着买了一本,结果一看之下惊为天书!立马追买了整套书!

这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里面牵涉了科学,宗教,社会,政治,环保,早教,教育,物理,哲学,生死,亲子关系,两性关系。。。。。。任何你想到的和你没想到了里面都有了!强烈推荐朋友们买来看!

作为一名早教工作者,本人非常认同书里关于早教的那段阐述,等我有时间的时候我摘录一部分供大家欣赏!

《与神对话》三部曲优秀读后感

今年我定的一本书名叫《与神对话》,据说这本书曾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两年半之久。

这本书是写给青少年看的,但我看后觉得无论什么年纪都能看,都能给我们以启发。因为这本书里讲的各种人生问题,大多数我们都碰到过。因此,这本书实际上讲的就是人生哲学,包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恋爱交友、工作理想等等。

实际上这类书很多,但这一本写的更加吸引人。正如艾拉妮丝所说:“我想要彻底弄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是不是我一直以为的这些:去提升自己、表达自己、接纳自己、爱我自己,并且尽力去鼓励别人也这么做”。所以我在这里也想向我周围的人、向我们公司里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强力推荐这本书。

认真的、好好的去读一读这本书吧,如果你真正读进去了,那么对你今后的人生之路肯定会有很大帮助的。

《与神对话》优秀读后感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可能都希望我们身边能有一尊神,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尤其是我们陷入困境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为此我们可能临时抱神脚、也可能虔诚的祈祷,但最终神又能帮我们多少呢。

《与神对话》里通过神传递给我们的第一个信息也是整本书核心的信息是:“我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即神就是昭示欢乐、真实、爱的化身。

书中借神之口告诉了我们很多,“我(神)最得力的信使是经验”接下来作者用了不少篇幅,阐述了经验之重要,“不倾听经验造成的后果是,你不断地重复体验到它,一次又一次”。经验是我们每次跌倒后用疼痛换来的奖励,如果你不懂得珍视,自然还要再痛一次。

当我们特别想达到某种愿望的时候,我们可能都会不由自主的祈祷,“你若是恳求乞讨,你将来体验到你想要选择的东西的几率就会变得非常小,”“这是因为,你作出要求,恰恰表明你正处在匮乏的状态;当你说想要某样东西,你就会在现实中得到那种匮乏的经验。”“所以呢,正确的祈祷从来不是恳求的祈祷,而是感恩的祈祷。”感谢神赐予我们的万事万物,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非常丰富;要想使愿望成为现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信仰,“坚定地认为无论你想要什么,神都会毫不例外地满足你的要求。”

“如果你以为神创造并决定你生活中的一切,那么你就错了。神是观察者,而非创造者。”“神创造了你,依照神的形象与模样。其余都是你创造的,利用神给予你的力量。神创造了生命的历程以及你所了解的生活。然而神给你自由的选择,让你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说到底,是你自己造就了自己的人生,糟糕的、成功的都是你自己的杰作;每次掉入逆境,自救永远是你最首要的选择;当你有足够的能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你心中最神圣的神其实就是你自己。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