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精选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梦幻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精选8篇)

答谢词可以在各种场合使用,比如毕业典礼、颁奖仪式、生日聚会等。想要写一篇极富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播音稿,可以参考一下这些范文,它们的语言魅力会给你带来启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一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2、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2、品读体味,深入领略人物的品格魅力。

3、揣摩分析,借鉴协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国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一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看过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一次次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xx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3、请学生到黑板上为加点字词注音

叱咤莅临迥异精悍激亢箜篌酣畅蓟北

(二)信息筛选

明确: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听众。

原句:“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教师归纳整理板书)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眼神(光芒四射)、步履(稳健)、气质(潇洒)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记)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3、如何理解“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这段话。

(补充资料:这里说的悲剧是《古诗源》里记载的一个故事,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妻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而在梁任公讲稿中是这样的:“古乐府里头有一首箜篌引,不知何人所作,据说是有一个狂夫,当冬天早上,在河边‘披发乱流而渡’。他的妻子从后面赶上来要拦他,拦不住,溺死了。他的妻子做了一首‘引’,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看起来梁启超在演讲中是作了即兴渲染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箜篌引》的悲剧在于狂夫对渡河的执着和牺牲。联系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情况,梁启超在解释《箜篌引》时体现出志士们在国家衰亡,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寻找国家民族出路而敢作敢为、英勇执着、勇于牺牲的精神。

(四)拓展探究

散发《少年中国说》,学生大声朗读,感受梁启超的情操和胸襟,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四、作业设计

本文梁实秋给我们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讲,我们作为学生,听的课是不计其数了,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记录下来,与人分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二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因其内容多,时间紧,而在一线教师中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这固然与教材本身的内容设置有关,也与教师对新教材的不适应相关,但我想,最主要的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我们习惯了面面俱到,习惯了手把手的教,如果让我们精简课堂内容,我们总会习惯性的问一声:这行吗?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着力在探索的就是:这能行,其中的一种做法就是重视自读课文的开发和利用。下面结合公开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自读课文)谈谈我的认识。

事实上,单元目标的预设和分散讲解确实必不可少,我认为,在讲读课文中,应该结合文本,从三到四个角度来讲解同一类型文章的写作和阅读技巧,然后在自读课文中加以运用,这样既有知识点的积累,也有鉴赏力的训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语文教材第一模块第三单元,本单元侧重于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前面的讲读课文的讲解中,我已经初步培养起学生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也讲解了写出人物个性的基本方法,因此,准备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以学生自学为先,以课堂交流为主,提高鉴赏水平。布置了相对应的预习作业:1、阅读课文,找出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做一点回答。

2、结合课后练习一的范例,在文中做尽可能的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和很多自读课文一样,本文虽短小精悍,却是言浅而意深,可供鉴赏学习的角度很多。从写人记事的角度,从演讲技巧的角度,从情感熏陶的角度,从品文品人的角度,都有很多可讲之处。如果只是从中择选一个角度来上,却忽略了文本的多种阅读角度和阅读价值的实现。因此,结合文章的写作中心“演讲”和平时的课堂演讲,我又设计了一个教学目标:感知演讲的基本技能。这一目标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又与上面的目标相平行,在构想中,是希望学生任意选择角度进行讨论交流,并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

这样,自读课文就成为学生阅读的材料,而不只是教师讲解的材料,既是资源共有,也是成果共享,既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又保证了学习的目的性。当然,既是自读,在这一过程的实施中,有两点就很重要:一要保证学生的预习是真正独立的,而不是从教辅书上抄来的;二要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要带着疑问来上课。我想,这才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就在无形中提高了,教师要尽可能透彻的预读分析课文,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带给了我很多惊喜,也给听课老师们留下的深刻的印象。他们完全掌握了课堂的主动权,正音释文,分析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体验着学习语文的快乐。

但是,很遗憾的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课堂的节奏还是快了,学生提问和释疑的耗时过长,这虽是本节课的亮点,却使很多教学细节不能展开,教师成了幻灯片的放映师,没能留给学生消化的时间。尤其是学生演讲和点评的环节,根本是仓促进行,失去了应有之义。在课后交流中,很多老师讲到了这一问题,认为是否可以把教学目标再精简,比如只讲人物性格,或只讲演讲技能。我认为,如果只讲一点,那与我对自读课文的理解又相违背了,看来需要探索的东西还有很多,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三

教学目标:

1、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

2、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地把握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理解梁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要学习一篇文章,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呢,我想给大家做一道竞猜题:猜猜他是谁。我对他有四个描述:

1、他是广东新会人。

2、他是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成就与贡献巨大的人。

3、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和学者。

4、他著作颇丰,著有148卷,长达1000余万字的《饮冰室合集》。

有答案了吗?告诉我,他是谁?

明确:他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性。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近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学习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一)请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本文你所喜欢的段落。

(二)给下列字词正音(多媒体展示)

莅()临;戊戌叱咤()风云;精悍()激亢;()箜()篌()蓟()北

(三)梁实秋先生可是一位名人,他以创作散文小品著称。今天,我们要把他头上的光环拿下来,用我们现在的语法规范来看看文章中的几个句子表达准确吗?(多媒体展示)

明确: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明确:不是,本文似是记事,实为写人,是通过演讲这件事来写梁启超先生

标题中对梁启超为何要以“任公先生”相称?

明确:以号相称,这是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可见,这篇文章里,作者流露的应该是对梁启超先生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崇敬、景仰之情。

请大家从文中找一找,文中都写了梁任公演讲之时的哪些方面?

立外貌:

肖像特点——很有精神,智慧,和善

神态特点——自信,洒脱,神采飞扬

独特开场——谦逊自负,诙谐幽默

描语言: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

写动作:

敲头——自然随和

手舞足蹈、掩面顿足、狂笑太息——率真、洒脱

抓侧面:

屏息以待,欢喜,泪下沾襟

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爱好

板书:

其貌不扬有学问

谦逊自负梁任公有文采

随和率真有热心肠

潇洒自然

教师提问: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明确: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

教师提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梁启超的“热心肠”。

(一)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二)《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彻底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三)《箜篌引》,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选自他的《琴操》,但是现在据韩国学者研究,这是他们的《古诗源》上记载的朝鲜悲剧。不管是谁的作品,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

教师总结:你明明知道是送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要这样义无返顾的奔赴死亡呢?(回答: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为了某种理想而殒身不恤的人,像启超先生,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为了国家与人民,他面对的是追捕、逃亡和淋漓的鲜血,正如鲁迅所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疯狂到堕河而死的男子,而任公讲这首诗的时候忆起的是那段峥嵘岁月,想到的是自己和如自己一样奋不顾身的革命者,所以才能演绎得如此精彩。)

板书:热心肠——爱国情

你能从中学到哪些写人的方法?(学生回答)

总结:

1、调用多种手法,写出人物的个性。

2、在事件中刻画人物,不必罗列事件,甚至一件就足够。

3、从正面和侧面入手,多角度整合刻画。

4、不仅要描形,还得要绘神。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感谢梁实秋先生,他是20世纪华语散文天地的一代宗师。本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岁月里,那个“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使人读其文,如观其人,听其声,难以忘怀。

请让我们共同朗读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的精彩语段,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或哪位同学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请写出一位老师或同学,记叙人物的言谈举止,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不少于400字,题目自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四

1、外搜集梁启超的事迹,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4、揣摩分析,借鉴写作技巧。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的方法。

投影仪或展示台和磁带。

一课时。

提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是谁?引出作者和课题。

介绍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该文阅读的兴趣

听录音带并提出以下问题:

1、在你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梁先生的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

自由朗读,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从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有什么特点?作者梁实秋是怎么表现人物特点的?

2、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1、本文写梁启超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2、如何品味对梁启超的外貌描写?

3、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4、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外查找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发言,要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

作者这精彩而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文章让我们感受了一位历史伟人的真实而又崇高的人格魅力,希望同学们学完本文后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演讲特点人物特点

形象有学问

幽默有文采

动情热心肠

率真幽默率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五

说教材

1. 教材单元定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2. 教学三位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跟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2、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说教法

说学法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品人

3. 品文

4. 作业布置

品人:肖像: 短小精悍; 开场白语言: 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 内容:丰富有趣

讲演时的神态动作: 生动有趣——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品文:凸显人物个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六

1、感受与鉴赏: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2、积累与整合: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3、应用与拓展: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七

1、外搜集梁启超的事迹,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4、揣摩分析,借鉴写作技巧。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的方法。

投影仪或展示台和磁带。

一课时。

一、导入

提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是谁?引出作者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介绍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该文阅读的兴趣

三、推进新课

听录音带并提出以下问题:

1、在你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梁先生的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

自由朗读,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从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有什么特点?作者梁实秋是怎么表现人物特点的?

2、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四、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写梁启超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2、如何品味对梁启超的外貌描写?

3、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4、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外查找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发言,要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这精彩而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文章让我们感受了一位历史伟人的真实而又崇高的人格魅力,希望同学们学完本文后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六、布置作业

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演讲特点人物特点

形象有学问

幽默有文采

动情热心肠

率真幽默率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篇八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