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摘抄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优秀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碧墨最新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摘抄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优秀8篇)

范文范本是研究文学、语言和写作规律的重要素材,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在写作范文范本时,我们要注重选材和积累,以确保其代表性和典型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飞向太空港》是我读的第二本纪实性文学作品,同样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录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成功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一段辉煌历史。这一段历史中,我既读到了一代中国航天人无私奉献、精忠报国的热忱,又深深地被中美两国科研专家深厚的友谊所打动,从葱茏的大凉山腹地到西昌卫星发射场,从洛杉矶的谈判桌再到西昌宾馆楼里的会议室,从溶溶月色下的中国箭、美国星最后到浩瀚无垠宇宙中的星辰大海。“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预示着中国航天光明璀璨的未来!

“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与中国航天的未来紧密相连,虽然这是一颗由美国制造的卫星,但它们同样命途多舛。自1986年起中国对外开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便有意承揽国际卫星发射任务,适逢美、法卫星事业上的连续惨败,本以为这是一个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大好机会,但始终天不遂人愿,以乌可力为首的中国商业卫星国际服务代表团在美国吃了多家卫星公司的“闭门羹”和遭到一连番质疑、打击之后,开始为这项没有半点儿眉目的合作犯愁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磨难的民族,在多次奔走世界各地,经过长期协调谈判之后,终于与美国休斯公司签订了合同,达成了合作共识,万里长征终于迈出了第一步。

这本书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又一个重要见证。通过这本书,我又一次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面对挫败永不言弃的精神。当我看到西昌人民为护送升降平台而放弃了过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赶集并自愿为运送队伍修路,送干粮的时候我竟然激动地热泪盈眶,从洛杉矶到北京,再从北京到成都,最后从成都再到目的地西昌,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全国人民紧密合作,大家的愿望十分一致,就是为了能让我们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突然顿悟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那就是把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要做新时代青年,扎根这片热土,锤炼品格,增长才干,回报国家。

在卫星发射成功的背后,是每一个航天人的日日夜夜。他们或是埋头苦干的指挥员,或是辛苦工作的翻译小姐,他们的名字或许被刻在人类的史册上,或许不被人们所熟知,无论如何他,她都是英雄。他们在发射场上挥洒青春,在穷山沟里研究最尖端的航天科技,他们是真正的“开天辟地”者,开启了人类对茫茫宇宙的探索,是真正的共和国脊梁!

致敬,中国航天人!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作者李鸣生是中国航天第一人,供职于解放军总政治部。他所著的这本《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亚洲一号”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1957年,苏联的也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序幕,让人类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阳。从那儿以后,美国、日本、西欧国家等纷纷将卫星送入浩瀚星空。虽然有失败,但航天人却从不气馁。致使在当时出现了像美国,苏联这样的航空大国。

而中国是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后近30年,才将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成功发射。那个辉煌的夜晚是每个炎黄子孙应该铭记的。中国又在1984年后将第六颗卫星发射。或许是中国的进步令人叹为观止,又或许是中国的航天技术惊为天人。美国将屡试屡败的“亚洲一号”卫星卖给中国。让这个刚展露锋芒的先前一直落后的国家来发射这个卫星。

这其中的辛酸未曾经历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中国代表团赴美屡屡遭人冷眼和羞辱,好不容易谈成一家公司,老板却破产了。虽然最后是成功的,但这是用航天人的艰辛努力换来的。

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为了成功发射“亚洲一号”,有大把大把的工作人员无暇顾及的自己的亲人孩子,甚至常年不见。有位从北京来的年轻姑娘,因发射场上一次事故便英年早逝。一位叫于福良的火箭专家为了不耽误工作,每次都抽空给患有怪病的女儿翻身。指挥员胡世祥的母亲、岳父接连病故,但他却未能回去料理后事。只能在夜深人静时看母亲照片。

中国航天业的成功是以航天人的汗和泪,甚至生命换来的。但他们付出的这一切都是无怨无悔。

所以我们要向航天人致敬。

向中国航天事业致敬。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当我仰望着湛蓝而一望无际的天空,看见那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种自豪感在心中荡漾,我想起了中华民族在航天史上的种种奇迹,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我为之骄傲。

中国著名作家李鸣生先生的航天七部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并成功的事情,他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大辉煌成就,让我们中国人为之自豪。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遨游太空,这个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肯定会有无数困难和艰辛,是无数人用青春、汗水,坚持不懈的奋斗甚至生命换来的。

面对一次西昌发射场上百年一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们死伤无数,但中国的技术人员面对自然的挑战,丝毫没有退缩。他们不管千辛万苦,不管狂风暴雨,他们齐心协力战胜了大自然。正是这种顽强不屈、英勇无畏的精神,让他们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虽然不是战场,但是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不管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攻克难关。有的却因为长时间的工作而重病卧床不起,献出生命,我相信每一次的发射都有英雄的付出,我相信每一次的发射都有航天人员的呕心沥血。航天人艰难的条件下还依然坚强的斗争,用舍我其谁的努力和奋斗使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的种子,并和它们一起茁壮成长。所以,当困难和灾难发生时,我们不要退缩,不要畏惧,不能向困难低头。我们要相信自己,要坚持不懈的奋斗,要用自己的聪明才能和坚强的意志和困难,与灾难作斗争,这样才有机会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难道你不为这种行为感到有一丝丝的羞愧吗?我觉得面对困难,应该下足决心战胜它。先在心里击败他,然后通过现实不懈的努力,来真正的战胜它。

“人未死而心先死”的意思是还没有开始做困难事情,你的心中就充满了放弃和逃避,那样就彻底没有希望了。遇到困难时,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波涛起伏,惴惴不安,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情,不能让坏心情坏了大事情。控制好心情,我们就能解决许多问题了。

《飞向太空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我读完这本书后,内心不禁感慨万千!从最开始通过重重难关的改革与艰难谈判,紧接着克服各种困难建设发射基地,最后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发射卫星。

遇到困难,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不断学习认真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我从这本书中,从我们的勇敢执着的航天英雄们身上学习到的!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每当我仰望湛蓝的天空,看见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种自豪之情悠然而生。我想起了中国在航天史上的种种奇迹,想起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想起了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我为之骄傲。

当中国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文学天地——航天文学的令人感佩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家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以开拓空间文明、探寻未来新家园的布道者的热忱。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飞,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它们不管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英雄的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航天人毕生的心血。航天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依然顽强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原始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偏僻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

久久品味《飞向太空港》,我思绪万千,爱不释手。我们的祖国多么伟大,我们的人民多识,一步一步缩短我与心中的理想之间的距离,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学习航天精神,吃苦耐劳,顽强拼搏,将来才能报效祖国,为国争光,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西昌卫星发射场上,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他们不管千辛万苦,不管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每一次发射,都有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科学家毕生的心血。科学家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地与大自然作斗争。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中国的航天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资源并不好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航天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荒凉的环境里生存。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现代文明!而我们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细嫩糯软、千辛万苦、齐心协力、开门见山、枝繁叶茂、葱绿挺拔、目瞪口呆、面壁苦思、风度翩翩。

【好句】

有一股无形的冲动和热能,有一种大树的胡须抓住泥土样的恋情。

他们头顶云天,脚踏青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这默默无声的大山沟里,用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支起了第一顶绿色的帐篷。

【感想】

“人与靶场在,誓与靶场共存亡。”许多年来,西昌发射场的专家都是这样过来的。77米高的火箭发射架上没有逃逸设备,火箭该放出去就放出去。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时候,美国专家竟然吓得不敢上发射架。

准备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时,无情的大自然却发了脾气,百年不遇的泥石流在凌晨冲向了发射场。当时,专家和官兵们刚刚进入梦乡。一声巨响,几百栋房子被冲塌了。大汽车、小轿车毁的毁,坏的坏,还有些浮在泥水上。钢筋、铁架横七竖八的倒在地上。所有的线路全部断开。等官兵们从泥地里爬起来的时候,现场已经差不多被泥水石头覆盖。官兵们并没有退缩,含泪掩埋了战友的尸体,重新铺设了79公里的地下电缆线、52公里的地下光纤电缆线、35公里的明线架设和104公里的线路整修。还完成了新型卫星地面站的建设。结果,准备发射“亚洲一号”卫星本该半年完成的任务,只用了一个半月。

发射“亚星”的那天晚上,老天爷却又发了脾气。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火箭需要加入燃料,那燃料非常危险,一旦碰到一小丝静电就会爆炸,威力大得惊人。加注的工作人员不由得捏了一把汗,只要一个雷电劈到火箭顶上,就会立刻箭毁人亡。幸运的是,这场生命的赌局终究还是赢了,加注顺利成功。

但什么时候把火箭放出去?卫星组讨论了一下,气象台报道9点后“三号窗口”会有一小时星空,于是决定,要趁着老天爷的这个缝隙把火箭给放出去。

中国轰动!

世界轰动!

我们那些西昌发射场的人员啊,他们用自己那双长满老茧的大手,托举起整个中国的航天,整个中国的荣誉!我们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飞向太空港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一个积弱既久、备尝落后之苦的民族的任何图强之举,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一切未曾麻木者特别是敏感的知识分子的兴奋,都不会不引起该民族中那些专注于社会兴奋点捕捉的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家的创作冲动。于是,当中国的火箭首次要在西昌发射美国的卫星时,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人以异乎寻常的勇敢、热情、智慧和毅力开辟崭新的文学天地----航天文学的令人感佩的进取精神,看到了一种吞吐时代风云、勾勒航天历史的史家与作家融为一体的胸襟、眼光、抱负和气概,看到了一种呼吁人类团结合作以开拓空间文明、探寻未来新家园的布道者的热忱。《飞向太空港》这个题材就其可以容纳、可以折射的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限制。

它具有极大的涵盖力和辐射力。它可以引导作家去观察和思考人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观察和思考人类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首创精神。因此,《飞向太空港》不是拘于一隅的成就报告,它是对人类航天和中国航天的悲壮历程所能容涵的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人生内容的一次顿悟,是将文学从一向表现人类自身的关系向同时表现人类与宇宙的关系迈进的一次文学远征。作品用世界航天史和中国航天史两幅画面一起构成中国当代航天活动的背景,因而显出格局上的恢宏性。其重点、难点和最具艺术光彩之处,是对整个发射过程画卷式的描写,是对航天英雄群体性的刻划,是对凝聚于这一过程的火山般爆发的民族心声的整体性抒发。在这里,情节与人物交相辉映,场面与细节相互依存,作者与作品融为一体,为探索大型的、事件性的、综合性的报告文学之报告与文学的统一,提供了新的经验。

相关范文推荐